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论文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论文

项目组采用液相芯片等技术,借助能快速定量分析数百种炎症因子的技术平台,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在疾病急性期中,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水平显著升高。由此揭示了这个关键原因。

“当人感染病毒后,体内的免疫细胞会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在消灭病毒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自身的呼吸细胞,引起肺部炎症、水肿、白肺等症状。”李兰娟说,实际上“细胞因子风暴”就是免疫系统由“自我保护”走向“超强保护”极端化的过程。

白介素-17(IL-17)主要由T辅助细胞TH17产生。IL-17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导多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炎症因子和抗微生物蛋白来识别介导自身免疫和慢性感染的靶基因,最近的研究已经证明,IL-17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白介素-17(IL-17)已经发现的成员有6个,分别是:IL-17A、IL-17B、IL-17C、IL-17D、IL-17E(也被称为IL-25)和IL-17F。随着研究的深入,IL-17产生细胞除了TH17细胞外,还有很多其它类型的细胞可以产生,比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CD-T细胞、自然杀伤T(NKT)细胞、CD8+ T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s)、嗜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和淋巴组织诱导物(LTi)细胞等,在上皮细胞、周细胞、平滑肌细胞和肿瘤细胞中也可产生白介素IL-17。在IL-17家族的6个成员中,IL-17A是IL-17家族的原型,IL-17F与之同源性最高(50%),并且编码基因定位于染色体的同一区域6p12,其它与IL-17A同源性较差,只有16%-30%,且定位在不同的染色体上。但这些细胞因子在人、鼠种属间的保守性较高(62-80%)。IL-17家族成员以同源二聚体或异源二聚体的形式发挥功能。IL-17A、IL-17E、IL-17F是重要的促炎症因子,而IL-17B、IL-17C、IL-17D的功能还尚待研究。 白介素IL-17受体(IL-17R)家族由5个成员组成:IL-17RA、IL-17RB、IL-17RC、IL-17RD、IL-17RE。IL-17R由27个氨基酸的N-末端信号肽、293氨基酸胞外结构域、21个氨基酸的跨膜结构域和525个氨基酸异常长的胞质尾巴构成的单程跨膜蛋白。IL-17受体家族成员之间可以组合成不同的复合物,如IL-17RA与IL-17RC复合体介导细胞对IL-17A与IL-17F的反应,IL-17RA与IL-17RB复合体介导细胞对IL-17E的反应。IL-17RA作为这个家族迄今为止最大的分子,编码的基因位于染色体22上,是至少4个配体传递信号的通用亚基。其他受体的编码基因位于染色体3上。L-17RA广泛表达,特别是在造血组织中表达水平高。IL-17RB能结合IL-17B与IL-17E,它主要表达于各种内分泌组织及肾、肝和TH2细胞。IL-17RD负调控FGF介导的Ras-MAPK及PI3K信号通路。人的IL-17RD也能抑制FGF依赖的ERK激活与FGF依赖的增殖,但鼠的IL-17RD却能结合TAK1激活MAP2K4-JNK信号通路。IL-17受体家族中被了解最少的成员是IL-17RE,近来研究表明IL-17C可能是它的配体。 白细胞-17(IL-17),属于促炎细胞因子,参与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与多种疾病相关,如传染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最新的研究成果证明IL-17不仅通过调节肿瘤血管发生和增强肿瘤免疫逃逸而在肿瘤发生中具有致癌作用,而且通过增强自然杀伤(NK)细胞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激活和通过将嗜中性粒细胞、NK细胞和CD4+和CD8+ T细胞募集到肿瘤组织。 在癌症研究方面,可以说白介素IL-17及其受体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致癌也可以抑癌。已有研究数据证明在胃癌、成神经管细胞瘤、卵巢癌、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NSCLC)、乳腺癌、蕈样真菌病和Sezary综合征的肿瘤组织中IL-17高表达,IL-17的表达与恶性肿瘤的侵袭性呈正相关。虽然致癌的机制尚不清楚,但数据说明,IL-17可能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凋亡、损害抗肿瘤反应、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和促进肿瘤转移和侵袭而发挥致癌作用。虽然IL-17具有潜在的致癌作用,但是仍然有大量的实验证据支持IL-17在肿瘤发生和转移过程中可以起到抑制肿瘤的作用。研究证明,胃腺癌、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卵巢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子宫颈腺癌患者体内IL-17表达高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表达低的患者。当然,具体是机制还不明确,但是可以知道IL-17通过招募T淋巴细胞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增强NK细胞活性、通过IL-6和IL-12信号传导促进CTL的产生和激活、促进嗜中性粒细胞浸润、抑制肿瘤细胞侵袭等来发挥抗肿瘤作用。 白介素IL-17及其受体家族在自身免疫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在多发性硬化(MS)疾病的研究中,表明用抗IL-17中和抗体处理髓鞘免疫的小鼠,只能减轻病情或者延迟发病时间,而不能完全阻止发病。在风湿性关节炎(RA)研究中,中和IL-17或其受体可消退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在胶原诱导的关节炎小鼠模型中,IL-17缺陷可保护宿主小鼠免受胶原诱导的关节炎的侵害,而用基因治疗手段加入IL-17可加重病情。所以,IL-17在风湿性关节炎中既能导致炎症又能造成骨损坏。IL-17可以诱导软骨、滑膜细胞、巨噬细胞和骨细胞分泌TNFa、IL-1b与IL-6等促炎症细胞因子。这些促炎症因子导致风湿性关节炎突然发作。IL-17还能刺激多种趋化因子的产生,包括IL-8/CXCL8、CXCL1、CXCL2、CCL20、CCL2与CCL7,这些因子将粒细胞、巨噬细胞与淋巴细胞招募到滑膜从而加重炎症。此外,诺华公司的一项通过人IgG单克隆抗体(AIN457)特异阻断IL-17从而缓解牛皮癣的治疗方案已经进入了II期临床研究阶段。 白介素IL-17及其受体在真菌感染中可能会因感染途径的不同而起到截然不同的作用-保护或破坏,比如白色念珠菌静脉注射致病时,IL-17起保护宿主的作用;而注射进肠内导致粘膜感染时,IL-17反而加重炎症。此外,IL-17也在机体防御寄生虫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IL-17也能参与病毒免疫反应,对机体造成有益或有害的影响。在某些病毒感染背景下,IL-17通过促成细胞因子风暴(cytokine storm)起到了事与愿违的致病作用。在一个流感病毒感染模型中,IL-17A与IL-17F在感染后两天即被诱导,IL-17RA-/-小鼠中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与炎症因子表达减少,从而表现出比野生型小鼠更高的存活率。在另一个用鼠泰勒氏脑脊髓炎病毒(TMEV)导致脱髓鞘疾病的模型中,IL-17通过上调抗凋亡分子使感染的星型细胞难以凋亡从而强化病毒持续感染。 在白介素IL-17及其受体家族中研究最多的细胞因子是IL-17A。IL-17A结合受体,诱导促炎细胞分泌趋化因子或细胞因子,参与组织重塑,参与急性期反应。IL-17A与其他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IL-1b和干扰素-g的协同作用,可以增强各种靶细胞的促炎反应。IL-17A对宿主抗菌反应至关重要,如果IL-17A的缺乏,生物体就容易感染真菌或细菌,并加剧硫酸葡聚糖钠(DSS)诱发的结肠炎中的疾病。此外,在许多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牛皮癣、类风湿性关节炎、发性硬化和炎性肠病)中观察到IL-17A表达量较高。临床前动物模型和人类临床试验的研究已经证明,抑制IL-17A可以改善疾病活动。最近,FDA批准抗白细胞介素17 A(IL-17A)单克隆抗体治疗牛皮癣、关节炎。

鹿茸细胞生长因子研究进展论文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卫法监发[2002]51号)中附件2详细规定了可用于保健品的原料,其中有马鹿茸,具体详见附件。

新西兰鹿茸(红鹿)系中国马鹿的一个亚种,其成品性状和化学成分与我国生产的马鹿茸基本一致(田恒康等,药物分析杂志,1997:12(2):100)。

大家都知道,鹿茸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并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可以作为保健品原料。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鹿茸含激素鹿茸精,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能够促进发育生长、提高肌体能力、减轻疲劳感、改善睡眠和食欲、改善蛋白质障碍和能量代谢以及增强肾脏利尿功能等疗效。

依据中国传统医学,鹿茸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通过研究,已经确认鹿茸中含有的活性成分有肽类、蛋白质、脂肪、核苷酸、多胺、维生素等。新西兰和美国近年对鹿茸的研究显示,鹿茸中含有多种生长因子,它们是生物活性分子的基本物质,在众多机体组织中起着重要功能。鹿茸还富含氨基乙糖、硫酸软骨素和胶原蛋白,众所周知,这些物质是支持关节功能的重要物质。所以,在新的生物技术和食品加工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如何有效的利用鹿茸的有效成分,开发出有效促进人体健康,提供机体活力的鹿产品,是鹿业深加工的重要课题。

鹿茸的营养成分比较复杂,目前已知的有几十种之多,主要有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胶质、脂类、粘多糖、碱基、核酸、微量元素及其它无机物。

鹿茸含有70多种氨基酸组成的生长因子,这些生长因子在骨形成和重建过程中起到协调间充质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活动的作用,可以加速骨的生长。

鹿茸多肽是从鹿茸中提取的一种多肽类生物活性因子,它有68个氨基酸组成,它的生物学功能主要是促进伤口的愈合。研究发现鹿茸多肽对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具有显著的促进增值作用,可以加速皮肤创伤的愈合。

鹿茸中含有磷脂类物质,它能够促进前列腺、精囊包皮腺的生长,能够增加睾丸的重量,提高血浆睾丸酮的含量。

鹿茸多肽含有鹿茸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鹿茸生长素,鹿茸促生长释放因子,鹿茸神经生长因子,鹿茸表生长因子,鹿茸成纤维生长因子。据浙大海宁紫金港生物研究中心化验报告可以了解到,中国梅花鹿以上活性在2500ng/g以上,马鹿茸只有20多个活性单位。主要作用于长高,美容,糖尿病,肌肤损伤,肌肉萎缩等。

做无痛人流需要休息时间,与患者的工作性质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是办公室的文员,坐在那里办公,平时工作压力也不是太大,一般休息7-10天就可以。如果是经常要站立的工作,比如超市的营业员,要不停的走动,这种情况下因为比较劳累,建议休息半个月左右。因为经常的站立走动,容易对女性的腰部产生影响,长期以往容易发生腰酸背痛等症状。所以无痛人流术后的休息时间,是根据每个人的工作性质来决定的,最好休息10天,这样对子宫和身体的恢复才比较好。

正常情况下,做完无痛人流手术在医院至少观察半小时以上,直到患者完全清醒才可以离开医院,离开医院以后,无痛人流手术一般国家法定假是两周,如果条件允许,能够多休息,休息1个月是最好,如果条件不允许,至少休息两周。

细胞研究杂志影响因子

新冠疫情相关的论文产生了超高的引用次数。华西医院主办的SignalTransductionandTargetedTherap(STTT),其影响因子连续三年呈跳跃式增长,由到进一步跳到。此次影响因子的大幅度上涨,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和新冠疫情相关的论文产生了超高的引用次数。《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一直在稳步增长中,这一次被新冠疫情研究的浪头也着实推了一把,因为影响因子有滞后效应,预计2023年的期刊影响因子还会继续受新冠疫情影响。

美国汤森路透集团发布的最新期刊引证报告(2013版)显示,知名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影响因子提升至,在SCI收录的185种国际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13位,在同领域亚太地区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一。这是继2013年Cell Research影响因子冲破10以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同时,这也标志着Cell Research成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学术期刊国际品牌“精品”,将促使我国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领域学术期刊和中国科学文化更好更快走向世界。 2013年,Cell Research实现了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超过10的历史性的突破。在此基础上,2014年Cell Research 的影响因子又扎实的向前发展,提升到,基本形成了同Cell、Nature等国际权威品牌期刊的子刊同台竞争的态势,标志Cell Research已确立了其在国际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领域权威优秀期刊的地位,必将更好地为中外科学家们提供优质服务。

细胞膜研究新进展论文

从痛苦难忍的烙铁止血法,到可以精准操作的手术机器人....两百年来,作为医学之花的外科学创造出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注:本视频根据2019新人教版教材制作。更多知识点视频,微信关注公众号生物大师

科学家对细胞进行研究,发现动物的细胞外面有一层十分薄的膜,叫细胞膜。它把细胞与外界环境隔离开来。细胞膜的结构十分复杂。它不仅含有蛋白质,还含有磷脂、糖、金属离子和水等。

别看这层薄薄的膜,作用可大呢!就拿通透性来说,对各种物质并非“一视同仁”,而是有选择性的。对有些物质“大开绿灯”,畅通无阻,使之顺利进入细胞;而对另一些物质则亮起红灯,“禁止通行”。它又能把细胞内的分泌物排到细胞外。在这里,细胞膜起到调节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作用。

对生物膜的研究产生了一门新的技术—膜技术。因此,各种各样的人工膜应运而生。人工膜广泛应用于分离液体混合物、咸水和海水淡化、污水处理、气体分离、净化、浓缩某些物质等。

人体肾脏的肾小球的膜,就是一个极好的过滤器,血液流过时,除了红细胞、白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的都通过“膜”的过滤而流到囊腔中形成尿。因此,人工肾脏必须设计一种有同样作用的膜,否则,就不成为人工肾脏。人工膜还用于人工鳃的设计。道理很简单,鱼鳃实际上是特殊的膜,它只允许水中的氧气透过。人工鳃由于膜技术的突破而问世了,它能帮助人类征服蓝色的海洋,揭开海底世界的奥秘。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系统及其在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摘要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医学图象分析仪器,现已广泛应用于荧光定量测量、共焦图象分析、三维图象重建、活细胞动力学参数监测和胞间通讯研究等方面。其性能为普遍光学显微镜质的飞跃,是电子显微镜的一个补充。本文以美国Meridian公司的ACASULTIMA312为例简要介绍了激光扫描共聚显微镜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学应用前景。关键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粘附细胞分析与筛选(ACAS)TheLaserScanningConfocalMicroscopySystemanditsBiologicalApplicationsChenYaowen,LinJielong,LaiXiaoying,MeiPinchao()AhstractTheLaserScanningConfocalMicroscopyisanewmedicalimageanalysisinstrument,(MeridianCo,USA)istakenasanexampletointroducetheprincipleofconfocalmicroscopy,(ACSA)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scanningConfocalMicroscopy,简称LSCM)是近代生物医学图象仪器的最重要发展之一,它是在荧光显微镜成象的基础上加装激光扫描装置,使用紫外光或可见光激发荧光探针,利用计算机进行图象处理,从而得到细胞或组织内部微细结构的荧光图象,以及在亚细胞水平上观察诸如Ca2+、pH值、膜电位等生理信号及细胞形态的变化。已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胚胎学、免疫学和神经生物学等领域[1、2、3],对生物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定时和定位研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为这些领域新一代强有力的研究工具。创建于1983年的美国Meridian公司,在90年代推出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这一项具有划时代的义意的高科技产品,曾获得美国“政府新产品奖”和两次“高科技领先技术奖”,它能达到每秒120幅画面的高速扫描激光共聚焦观察,可提供实时,真彩色的激光共聚焦原色图象。我院最近引起的ACASuLTIMA312是Meridian公司最新的高科技产品,为同类仪器中档次最高、功能最全的精密仪器。现以该仪器为例介绍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系统及其在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1、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成像原理及组成有关共聚焦显微镜的某些技术原理,早在1957年就已提出,二十年后由Brandengoff在高数值孔径透镜装置上改装成功具有高清晰度的共聚焦显微镜[5],1985年WijnaendtsVanResandt发表了第一篇有关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在生物学中应用的文章,到了1987年,才发展成现在通常意义上的第一代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成像原理如图1所示,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经过扩束透镜和光束整形镜,变成一束直径较大的平行光束,长通分色反射镜使光束偏转90度,经过物镜会聚在物镜的焦点上,样品中的荧光物质在激光的激发下发射沿各个方向的荧光,一部分荧光经过物镜、长通分色反射镜、聚焦透镜、会聚在聚焦物镜的焦点处,再通过焦点处的针孔,由检测器接收。从图1中可以看出,只有在物镜的焦平面上发出的荧光才够到达检测器,其它位置发出的光均不能过针孔。由于物镜和会聚透镜的焦点在同一光轴上,因而称这种方式成像的显微镜为共聚焦显微镜为共聚显微镜。在成像过程中针孔起着关键作用,针孔直径的大小不仅决定是以共聚焦扫描方式成像还是以普遍学显微镜扫描方式成像,而且对图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有重要的影响。ACASULTIMa312采用快速镜扫描或台阶扫描对样品逐点扫描成像,由于样品中不同的扫描点始终在物镜和会聚透镜的光轴上,因而它以相同的信噪比扫描整个样品,扫描精度达μm,扫描面积最大的为10cm×8cm,当激光逐点扫描样品时,针孔后的光电倍增管也逐点获得对应光点的共聚焦图像,并将之转化为数字信号传输至计算机,最终在屏幕上聚合成清晰的整个焦平面的共聚聚焦图像。一个微动步进马达控制栽物台的升降,使焦平面依次位于标本的不同层面上,可以逐层获得标本相应的光学横断面的图像。这称为“光学切片”。再利用计算机的图像处理及三维重建软件。可以得到高清晰度来表现标本的外形剖面,十分灵活、直观地进行形态学观察。2、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硬件和软件系统硬件及参数指标 激光光源:氩离子激光(50mW的紫外光、999mW的可见光),能同时/顺序/分别输出紫外光和可见光,激发波长为351-364nm;488nm;514nm。 计算机系统:80586/133MHzPCI/80MBRAM/2000MBSCSI硬盘/150MBBernoulli盘驱动器/17’’大屏幕显示器。 共聚焦系统:计算机自动控制光路准调节;计算机控制孔径校准;计算机调节孔径大小;自动Z轴调节(最小μm)。 光学探测系统:3个测窗式PMT采集荧光;1个CCD系统;12位的高速A/D转换器。 图像分辨率:图像大小1535×1535;像素最小距离:μm;灰度为4096级。 扫描方式:快速镜扫描DualScan台阶扫描;扫描精度μm;扫描面积最大为10cm×8cm;扫描平面:XY和XZ和独特点、线、面扫描。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软件系统ACASULTIMa312系统采用独特设计的软件将激光细胞仪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结合,产生快速、高效、灵活的操作系统,完备的数据采集、分析与管理功能。基于生物医学研究有如下的软件。ImageAnalyze—对于单色、比色和三色标记的二维荧光图像的定量分析,可产生透射光图像重叠,同时AutoImage可多个区域的自动扫描和荧光定量,以及相同区域的时间顺序扫描。 RatioAnalysis和Kinetics—测定细胞内的离子变化,可有点扫描、线扫描及图像扫描三种测定形式,以监测各种速率的生物反应。 Cell–CellCommunicationandFRAP-相邻细胞的FRAP分析。该软件首先用可光淬灭特异的细胞荧光,然后在多个时间点扫描,此扫描可对单一区域或细胞的多个选择区域,可产生透射光图像并与其它图像重叠。 CellList—储存被选择细胞的位置,即可自动对较大样品进行扫描,又可产生较小样品特异部位的网络位置表,以进行自动的测量、筛选和重复测定。 CellSorting—ACAS具备如下四种分选方式: AblationSort:预选定义一个荧光阈值,然后对特定细胞杀伤。②CookieCutterSort在用户定义的中心点四周切割Cookies。③QuickSort:对已定义的细胞表列,用Ablation或CookieCutter作分选。④ManualSort:直接使用鼠标控制载物台位置及激光脉冲,并杀灭和分选细胞,进行细胞显微外科,染色体切割和光隐阱等操作。 ConfocalImaging—共聚焦分析,可实现Z轴定量,三维立体图像分析(包括SFP模拟荧光处理法,DP深度投影法和SP文体投影法),以及视点移动动画。3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在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定量荧光测量ACAS可进行重复性极佳的低光探测及活细胞荧光定量分析。利用这一功能既可对单个细胞或细胞群的溶酶体,线粒体、DNA、RNA和受体分子含量、成份及分布进行定性及定量测定,还可测定诸如膜电位和配体结合等生化反应程度。此外,还适用于高灵敏度快速的免疫荧光测定,这种定量可以准确监测抗原表达,细胞结合和杀伤及定量的形态学特性,以揭示诸如肿瘤相关抗原表达的准确定位及定量信息。定量共聚焦图像分析借助于ACAS激光共焦系统,可以获得生物样品高反差、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二维图像。可得到完整活的或固定的细胞及组织的系列及光切片,从而得到各层面的信息,三维重建后可以揭示亚细胞结构的空间关系。能测定细胞光学切片的物理、生物化学特性的变化,如DNA含量、RNA含量、分子扩散、胞内离子等,亦可以对这些动态变化进行准确的定性、定量、定时及定位分析。三维重组分析生物结构ACAS使用SFP进行三维图像重组,SFP将各光学切片的数据组合成一个真实的三维图像,并可从任意角度观察,也可以借助改变照明角度来突出其特征,产生更生动逼真的三维效果。动态荧光测定Ca2+、pH及其它细胞内离子测定,利用ACAS能迅速对样品的点,线或二维图像扫描,测量单次、多次单色、双发射和三发射光比率,使用诸如Indo-1、BCECF、Fluo-3等多种荧光探针对各种离子作定量分析。可以直接得到大分子的扩散速率,能定量测定细胞溶液中Ca2+对肿瘤启动因子、生长因子及各种激素等刺激的反应,以及使用双荧光探针Fluo-3和CNARF进行Ca2+和pH的同时测定。荧光光漂白恢复(FRAP)--活细胞的动力学参数荧光光漂白恢复技术借助高强度脉冲式激光照射细胞某一区域,从而造成该区域荧光分子的光淬灭,该区域周围的非淬灭荧光分子将以一定速率向受照区域扩散,可通过低强度激光扫描探测此扩散速率。通过ACAS可直接测量分子扩散率、恢复速度,并由此而揭示细胞结构及相关的机制。胞间通讯研究动物细胞中由缝隙连接介导的胞间通讯被认为在细胞增殖和分化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ACAS可用于测定相邻植物和动物细胞之间细胞间通讯,测量由细胞缝隙连接介导的分子转移,研究肿瘤启动因子和生长因子对缝隙连接介导的胞间通讯的抑制作用,以及胞内Ca2+,PH和cAMP水平对缝隙连接的调节作用。细胞膜流动性测定ACAS设计了专用的软件用于对细胞膜流动性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荧光膜探针受到极化光线激发后,其发射光极性依赖于荧光分子的旋转,而这种有序的运动自由度依赖于荧光分子周围的膜流动性,因此极性测量间接反映细胞膜流动性。这种膜流动性测定在膜的磷脂酸组成分析、药物效应和作用位点,温度反应测定和物种比较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笼锁—解笼锁测定许多重要的生活物质都有其笼锁化合物,在处于笼锁状态时,其功能被封闭,而一旦被特异波长的瞬间光照射后,光活化解笼锁,使其恢复原有活性和功能,在细胞的增值、分化等生物代谢过程中发挥功能。利用ACAS可以人为控制这种瞬间光的照射波长和时间,从而达到人为控制多种生物活性产物和其它化合物在生物代谢中发挥功能的时间和空间作用。粘附细胞分选ACAS是目前唯一能对粘附细胞进行分离筛选的分析细胞学仪器,它对培养皿底的粘附细胞有两种分选方法:(1)Coolie-CutterTM法,它是Meidian公司专利技术,首先将细胞贴壁培养在特制培养皿上,然后用高能量激光的欲选细胞四周切割成八角形几何形状,而非选择细胞则因在八角形之外而被去除,该分选方式特别适用于选择数量较少诸如突变细胞、转移细胞和杂交瘤细胞,即使百万分之一机率的也非常理想。(2)激光消除法,该方法亦基于细胞形态及荧光特性,用高能量激光自动杀灭不需要的细胞,留下完整活细胞亚群继续培养,此方法特别适于对数量较多细胞的选择。细胞激光显微外科及光陷阱技术借助ACAS可将激光当作“光子刀”使用,借此来完成诸如细胞膜瞬间穿孔、切除线粒体、溶酶体等细胞器、染色体切割、神经元突起切除等一系列细胞外科手术。通过ACAS光陷阱操作来移动细胞的微小颗粒和结构,该新技术广泛用于染色体、细胞器及细胞骨架的移动。4、结语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医学图像分析仪器,与传统的光学显微镜相比,大大地提高了分辨率,能得到真正具有三维清晰度的原色图象。并可探测某些低对比度或弱荧光样品,通过目镜直接观察各种生物样品的弱自发荧光。能动态测量Ca2+、pH值,Na1+、Mg2+等影响细胞代谢的各种生理指标[9],对细胞动力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激光扫描共聚显微镜可以处理活的标本,不会对标本造成物理化学特性的破坏,更接近细胞生活状态参数测定。可见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是普遍显微镜上的质的飞跃,是电子显微镜的一个补充,现已广泛用于荧光定量测量,共焦图像分析,三维图像重建、活细胞动力学参数分析和胞间通讯研究等方面,在整个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ReferencesKingRG,DelancyPM,Confocalmicrodcopyinpharmacologica;Rescsrch,TrendsinPharmacol,Sci,1994,15:(8):(3\4):71-79(inChinese)PloemJs,(3):191-198(inChinese)YuLifang,3-Dimecsionalrestructionofhumanglomerularcellswithlaserscanningconfocalmicroscopy,CHNESEJOURNALOFMEDICAL,TEST,1995:18(4):229-231MinskyM,

机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在病原生物的压力下,适应产生了两套免疫系统,即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和获得性免疫(acquired or adaptive immuniy)。天然免疫或称非特异免疫,存在于所有的多细胞生物,与生俱来,包括多种效应细胞和分子,如各种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C)、NK细胞和体液杀菌成分如补体、抗微生物肽、溶菌酶等。获得性免疫即特异性免疫,到脊椎动物才出现,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通过体细胞lg超家族基因重排而产生的抗原识别细胞,包括T和B淋巴细胞。自20世纪50年代末BURNET[1]提出克隆选择学说以来,对获得性免疫系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获得性免疫应答所涉及的细胞、蛋白质和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机制诸方面均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进展和突破,而天然免疫的研究进展缓慢。然而,90年代以来多种天然免疫识别分子的发现,其结构、功能的初步阐明,导致了90年代后期“天然免疫研究之崛起”[2]及其“复兴时代的到来”[3]。本文仅就其核心问题—“分子模式识别作用”及其免疫生物学意义作一概略介绍。1天然免疫识别分子及其“分子模式识别作用”天然免疫识别分子的种类天然免疫识别分子都是由胚系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根据结构特征分为7个家族(见表1),但一些分子如补体经典途径识别分子C1q、旁路途径识别分子C3、肽聚糖识别蛋白等尚未归类,而且,新的天然免疫识别分子还在不断发现之中。还可以从功能上将天然免疫识别分子分为循环于血浆中的体液蛋白、表达于细胞表面的内吞受体和细胞表面或细胞内的信号受体;按识别方式可分直接识别分子如CD14、DEC-205、胶凝素等和间接识别分子(识别天然免疫系统与病原体反应后的产物)如补体受体、Toll受体等。

子宫内膜癌干细胞研究进展论文

台湾三大妇科癌症为子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其中子宫颈癌已有疫苗可预防、子宫抹片的检测也相当广泛,而卵巢癌也有基因检测,可以切除提早预防,然而现今子宫内膜癌却无完好的筛检方法。由台北医学大学研发成果衍生的新创公司于今年(2018)五月成立,专注于表观遗传学,不断在DNA甲基化领域中探索,历经多年研究,找出子宫内膜癌的关键基因(BHLHE22、CDO1、CELF4)。

子宫内膜癌为三大妇科癌症 却无完善筛检

日常生活中常听见的子宫癌化大多是子宫颈癌,在先前的统计资料上,子宫颈癌的罹患人数大约是子宫内膜癌的40倍,但现今子宫内膜癌罹患人数已经超过子宫颈癌,因为有 *** 大力宣传子宫颈癌的抹片检查,以及研发子宫颈癌疫苗的出现,从而忽略了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其实子宫内膜癌容易发现,早期治疗可以手术切除痊愈,但多数人着重在子宫颈癌的发生,因此等到发现是子宫内膜癌时可能中后期,而酷氏基因也因此着重在子宫内膜癌的基因研究,期望可以让子宫内膜癌被重视。

新体外诊断试剂的出现 能让子宫内膜癌多被重视

子宫内膜癌近年罹患人数逐渐上升,林淑娟博士说:停经后或有家病史妇女出现子宫异常出血的症状,医师常以超音波观察子宫内膜厚度,结果大多评估为巧克力囊肿,而忽略了癌症的可能,为了提倡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口号,北医研究团队开发第一项子宫内膜癌体外诊断试剂,希望向子宫颈抹片检查一样普及,为女性癌症出一份心力。

研究团队指出,子宫内膜癌是先天基因受后天影响,如肥胖、压力、贺尔蒙、环境污染等,在DNA上出现甲基化,导致基因沉默而不表现出正常的功能,进而引起癌细胞生长。他们分析350个子宫内膜癌病患检体,筛检出多个基因并证明该基因甲基化的程度,最近也确定子宫内膜癌是受BHLHE22、CDO1、CELF4这三个基因所控制。从抹片检查中可得知此三个基因中任两个基因的检测结果为高度甲基化,罹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是一般人的236倍,此项检测也有高达95%准确度。

商品已完成试验 可望两年后推出

新体外诊断试剂透过子宫颈抹片上的检体来进行基因检测,现已经完成试验阶段,林淑娟博士表示:希望能尽早完成研发技术商品化,提供稳定的产品,做为将来子宫内膜癌诊断及追踪的辅助参考指标,正在积极争取IVD许可证,预计商品可于2年后上市,她们也预计接下来会以卵巢癌的研究为方向,期望造福女性。

期刊:Cell;影响因子:   发表单位:德克萨斯州休斯敦贝勒医学院等         子宫内膜癌是源自子宫内膜的恶性肿瘤。2020年2月13日在《Cell》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有关子宫内膜癌的大规模多组学研究报道,描述了95例子宫内膜癌的特征,包括83个子宫内膜样肿瘤和12个浆液性肿瘤,以及49个正常组织。研究人员对每个肿瘤和正常样品进行了全外显子组、全基因组、全转录组和miRNA测序、以及DNA甲基化分析,并量化了样品中蛋白质和翻译后修饰(PTM)位点的相对水平。         肿瘤分为四个基因组亚型:POLE,一种罕见的超突变亚型,具有子宫内膜样组织学和良好的预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一种超突变的子宫内膜样亚型;低拷贝数(CNV),由其余大多数子宫内膜异位病例组成;高CNV,包括所有浆液性和最具侵袭性的子宫内膜样肿瘤。该队列包括7个POLE、25个 MSI、43个低CNV和20个高CNV肿瘤,蛋白质和PTM水平在基因组亚型之间有所不同。         研究小组报告说,所有的体细胞突变中约有61%发现于7个POLE肿瘤中,而MSI肿瘤携带了该队列中所有InDel的88%。此外,他们还确定了INPPL1、KMT2B和JAK1作为MSI亚型的推定显著突变基因(SMG)。在另一项分析中,研究小组检查了TP53突变,在该队列的23个肿瘤中发现了它们,包括所有浆液性癌。没有将所有TP53突变的肿瘤分组在一起并寻找单一的分子表型,而是通过突变类型和位置将它们分开,并鉴定了一些蛋白质组学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特征。         研究小组还比较了癌症亚型之间的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变化。他们根据DNA损伤反应(DDR)标记磷蛋白为每个样品产生了分数,发现DDR高样品富含浆液性肿瘤,因此富含CNV高亚型;而子宫内膜样肿瘤来自高CNV、POLE和MSI基因组亚组。这表明活性DNA损伤信号转导很大程度上不依赖于基因组亚型。         作者强调,将蛋白质、磷酸化和乙酰化的全面定量测量与基因组和转录组学测量相结合,不仅为与癌变相关的基本生物学过程提供了新颖的见解,而且还为子宫内膜癌的潜在治疗方法提供了有趣的线索。         对95个子宫内膜癌进行了全面的蛋白质组学表征,包括83个子宫内膜样癌和12个浆液性肿瘤。这项分析揭示了扰动对p53和Wnt /β-catenin途径的可能新结果,确定了circRNA在上皮-间质转化中的潜在作用,并提供了有关临床和基因组肿瘤亚组的蛋白质组学标志物的新信息,包括与已知的关系可药物化途径。广泛的全基因组乙酰化调查对连接Wnt信号传导和组蛋白乙酰化的调控机制产生了深刻见解。研究还表征了肿瘤免疫状况的各个方面,包括免疫原性改变、新抗原、常见的癌症/睾丸抗原和免疫微环境,所有这些都可以为免疫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蛋白质基因组学为子宫内膜癌的致癌信号传导提供了新的见解; 全乙酰化组和磷蛋白组的调查发现了新的调控机制; QKI、circRNA和miRNA形成一个潜在的反馈环,促进EMT; 抗原呈递缺陷可使MSI肿瘤对检查站封锁产生抵抗。         95个子宫内膜癌肿瘤(83个子宫内膜样和12个浆液性)中,包括7个POLE、25个MSI、43个低CNV和20个高CNV肿瘤。基因组亚型之间的蛋白质和PTM水平有所不同,低CNV亚型的细胞周期蛋白相对磷酸化相对较低,且磷酸化与细胞转运和代谢蛋白的增加有关。高CNV高亚型在参与ATM信号转导的蛋白质上具有增强的磷酸化作用。POLE,MSI和高CNV亚型通常会抑制错配修复。浆液样品具有最高上调的核糖体生物发生,这与癌症的预后不良有关。         大约所有体细胞突变中的61%出现在7个POLE肿瘤中。MSI肿瘤携带了队列中所有InDel的88%,并且微卫星InDel分析发现该亚型中的显著突变基因(SMG)的突变率更高。所有JAK1移码突变都在MSI样品中,并且来源于微卫星插入缺失,其与高肿瘤等级相关并促进MSI样品中的免疫逃逸。         第一部分首先通过多组学全局关联的方式,概况所有样本特征。在下文中,则更侧重在2-3个组学的局部关联,并在特定的分子或通路水平上阐释某些细节特征。以显著突变基因(SMG)入手,讨论对蛋白质组(关注突变与蛋白表达量的联系)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关注突变与蛋白活性的联系)的影响。在具有TP53突变的肿瘤中观察到p53自身水平以及p53途径中的其它蛋白质(例如CDK1和CHEK1)的水平增加。顺式磷酸化的ARID1A、MAP3K4、KMT2D和INPPL1的水平降低,但磷酸化的β-catenin和p53的水平升高。截断突变导致ARID1A,INPPL1,JAK1,PTEN和RBM27蛋白水平降低。突变对队列中蛋白质水平的影响往往与磷蛋白水平相关,结合RNA水平的无差异性表明了强有力的翻译和蛋白质稳定性相关的调节。    患者来源的癌症组织乙酰酶组的表征受到限制,观察到乙酰化蛋白质在参与剪接、转运RNA、蛋白质合成和降解以及代谢途径的子宫内膜癌肿瘤的富集。组蛋白乙酰化模式存在很大程度的异质性,但与离散的基因组亚型或临床特征无强关联。BRD3蛋白水平与几个H2B N端乙酰化位点之间存在正相关,表明BRD3可能与H2B N端乙酰基残基结合防止其脱乙酰。IRT1和SIRT3与H3乙酰化之间的负相关性表明这些组蛋白脱乙酰基酶可以调节H3K27和K36乙酰化水平。     评估突变如何影响组蛋白乙酰化,强调了乙酰化驱动机制在Wnt信号传导中的重要性,CTNNB1热点突变体中BRD3和SIRT1蛋白水平的增加,具有高H2B乙酰化水平的样品中的几个Wnt途径基因中的基因表达上调。     FOXA2-K274在脱乙酰基时会降低FOXA2的稳定性,低CNV亚型中增加的FOXA2乙酰化可能表明该蛋白的稳定性和活性得到改善,这可能会促进低CNV的子宫内膜癌肿瘤的增殖。     该部分是乙酰化和基因组变异的局部关联分析,结果突出了子宫内膜癌中乙酰基的异质性以及显著突变基因(SMG)对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潜在影响,可能通过与Wnt信号通路、BRD蛋白和甲基化蛋白相互作用对肿瘤生物学产生总体影响。还确定肿瘤特异性上调翻译延伸因子和甲基转移酶蛋白中乙酰化水平的上调,以及在更具侵略性的CNV高亚型中FOXA2的潜在作用。    DNA甲基化分析显示MSI肿瘤中全基因组CpG岛甲基化升高,并导致DNA修复途径的抑制。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数据对体细胞拷贝数变化(SCNA)的综合分析显示,高CNV的肿瘤中反式作用最强的SCNA 集中在1q、3q、4q和20q染色体上。1q扩增与p53途径抑制相关,与3q扩增呈正相关的蛋白质包括DNA复制和细胞周期蛋白质,受4q损失影响最大的途径包括细胞骨架和纤毛组装。联合DNA甲基化修饰,阐述DNA修复途径的表观沉默;拷贝数变异和表达谱分析的结合,阐述缺失或扩增与表达失调。    还基于ceRNA机制讨论了小部分的circRNA。circRNA调节剂QKI的蛋白质水平在EMT期间被上调,并且可以通过调控数百个选择性剪接靶标来促进EMT。由于circRNA可以充当miRNA海绵来调节miRNA活性,作者预测了circRNA中与QKI水平相关的miRNA结合位点,并发现这些miRNA的活性可能被QKI阻止,提示了促进DNA修复中EMT的机制。    大规模组学数据集的最终目的是寻找明确区分疾病亚型的关键分子。确定分子亚型标志物至关重要,以期促进早期诊断和确定可能的治疗靶点。作者联合基因组变异、转录、蛋白以及表观修饰水平寻找标记,考虑到药物靶向主要是蛋白互作结合,因此将蛋白磷酸化修饰作为重点。由于具有高CNV肿瘤的患者无论组织学如何,其预后都特别差,因此着重于寻找过度激活的蛋白质来开发新的化学疗法药物。基于磷酸蛋白质组学数据推断的激酶活性,在高CNV的子宫内膜样肿瘤中被激活的几种激酶可被多种FDA批准的药物作为靶向。        将蛋白质、磷酸化和乙酰化的全面定量测量与基因组和转录组学测量相结合,不仅为与致癌相关的基本生物学过程提供了新颖的见解,而且为子宫内膜癌的新治疗方法提供了引人入胜的线索。这项研究在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水平上全面介绍了子宫内膜癌的分子系统。证实了先前在基因组和转录组学水平上描述的预测事件的蛋白水平表达,并证明了不同的子宫内膜癌亚型可以通过其蛋白质水平和随后的翻译后修饰模式可靠地加以区分。尽管本文提供的结果主要是观察性的,但它们为临床相关性的多个假设提供了基础,科学界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假说。

  • 索引序列
  •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论文
  • 鹿茸细胞生长因子研究进展论文
  • 细胞研究杂志影响因子
  • 细胞膜研究新进展论文
  • 子宫内膜癌干细胞研究进展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