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华东理工大学期刊

华东理工大学期刊

发布时间:

华东理工大学期刊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自创刊以来,以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为主题,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理念。华东理工大学学报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文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众多的栏目设置,华东理工大学学报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华东理工大学学报并获中国优秀期刊奖,现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学校2013年科研经费超过亿元。2000年至2013年期间,学校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6项,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200多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7项,完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2部,10部教材获国家级奖励。截至2014年,累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59项,省部委科技进步奖600多项,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1500余项。 馆藏资源 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2年10月,由徐汇校区图书馆和奉贤校区图文馆以及金山三线书库组成,截止到2012年底,图书馆拥有印刷型图书260余万册,纸质中外文期刊2000余种,期刊合订本约万。引进的国内外数字资源76种(包括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多媒体资源等各类数据库),外文电子期刊29364种,电子图书近150万种。 图书馆于1995年和1998年分别成立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查新工作站,承接来自全国各地各种需求的查新业务,2004年设立“情报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图书馆还积极参与地区与国家范围的馆际合作、资源共享活动,每年通过网络为各类用户传递文献7000余篇。 学术期刊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SCOPUS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CSA)等十几家国内外权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摘录。2001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期刊方阵科技双效期刊奖”;2002年获“第五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二等奖”;2004年获“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6年获“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学术类)一等奖”;2008年获“第二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2010年获“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 《功能高分子学报》:CA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编《中文核心期刊》、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来源期刊》;2002年获全国化工系统优秀期刊奖,2004年获教育部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

东华理工大学是核心期刊

不是核心期刊,中文核心 和 科技核心期刊目录里面都没有

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始建于1982年。现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六个本科专业,下设一个专业图书资料室和一个综合实验中心。 学院现有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社科规划重点研究基地各1个,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近年来,全院教师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项目和教育部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获省部级奖11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主、参编教材12部。同时积极和企业开展合作,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科研为主导”的办学思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英语竞赛等活动中屡获嘉奖,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0%以上。 良好的办学条件,浓厚的学术氛围,加上全院师生的不懈努力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心和支持,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正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你可以到佰腾科研导航站上去找找,可以先在“期刊”分类里搜索一下,如果没有合适的就按照学科分类来查询。希望能帮到你。

核心期刊分二种,一种是北大核心,也叫中文核心;另一种是科技核心,也叫统计源期刊;我查询了目录在目录中没有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所以目前不是核心期刊,如果在新的核心期刊目录中有,你需要向杂志社求证。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期刊论文格式

规范的毕业论文格式有助于准确表达科研成果,便利信息交换与处理及学术成果的评价,并使行文简练、版面美观。下面是由我整理的1000字论文标准格式,谢谢你的阅读。

1、题目: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专科毕业论文一般无需单独的题目页,硕博士毕业论文一般需要单独的题目页,展示院校、指导教师、答辩时间等信息。英文部分一般需要使用Times NewRoman字体。

2、版权声明:一般而言,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内均需在正文前附版权声明,独立成页。个别本科毕业论文也有此项。

3、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4、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需要用分号或逗号分开。

5、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正文各一级二级标题(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标注更低级标题)、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

6、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7、致谢: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8、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则采用相应的哈佛式参考文献标注而不出现序号)。

9、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10、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有时也常将个人简介附于文后。

企业网Intranet的构建方案

【摘要】本文分析了企业Intranet的功能和技术特点,并阐述了构建Intranet的实施方案及其关键技术。

【关键词】Internet Intranet 局域网

Internet在全球的发展和普及,企业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成了企业网的形成。Intranet是传统企业网与Internet相结合的新型企业网络,是一个采用Internet技术建立的机构内联网络。它以TCP/IP协议作为基础,以Web为核心应用,构成统一和便利的信息交换平台。它通过简单的浏览界面,方便地提供诸如E-mail、文件传输(FTP)、电子公告和新闻、数据查询等服务,并且可与Internet连接,实现企业内部网上用户对Internet的浏览、查询,同时对外提供信息服务,发布本企业信息。

Intranet 的主要特征

企业建立Intranet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其在管理、信息获取和发布、资源共享及提高效率等方面的要求,是基于企业内部的需求。因此虽然Intranet是在Internet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和Internet有着一定的差别。并且Intranet也不同于传统的企业内部的局域网。企业网Intranet 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Intranet 除了可实现Internet的信息查询、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等功能外,更主要的是其可作为企业全方位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的生产管理、进销存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功能。这种基于网络的管理信息系统相比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能更加方便有效地进行管理、维护,可方便快捷地发布、更新企业的各种信息。

(2)在Internet上信息主要以静态页面为主,用户对信息的访问以查询为主,其信息由制作公司制作后放在Web服务器上。而Intranet 则不同,其信息主要为企业内部使用,并且大部分业务都和数据库有关,因此要求Intranet 的页面是动态的,能够实时反应数据库的内容,用户除了查询数据库外,还可以增加、修改和删除数据库的内容。

(3)Intranet 的管理侧重于机构内部的管理,其安全防范措施要求非常严格,对网上用户有严格的权限控制,以确定用户是否可访问某部门的数据。并且通过防火墙等安全机制,控制外部用户对企业内部数据的获取。

(4)Intranet 与传统的企业网相比,虽然还是企业内部的局域网络(或多个局域网相连的广域网),但它在技术上则以Internet的TCP/IP协议和Web技术规范为基础,可实现任意的点对点的通信,而且通过Web服务器和Internet的其他服务器,完成以往无法实现的功能。

Intranet 的构建要点

企业建立Intranet 的目的是为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来确立所建立的Intranet 所应具有那些具体功能以及如何去实现这样一个Intranet 。所以不同的企业构建Intranet 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但是Intranet 的实现有其共同的、基本的构建要点。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拓扑结构的规划

在规划Intranet 的网络拓扑结构时,应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分布、对多媒体的需求等实际情况加以确定。一般可按以下原则来确立:

(1)费用低

一般地在选择网络拓扑结构的同时便大致确立了所要选取的传输介质、专用设备、安装方式等。例如选择总线网络拓扑结构时一般选用同轴电缆作为传输介质,选择星形拓扑结构时需要选用集线器产品,因此每一种网络拓扑结构对应的所需初期投资、以后的安装维护费用都是不等的,在满足其它要求的同时,应尽量选择投资费用较低的网络拓扑结构。

(2)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充性

在选择网络拓扑结构时应考虑企业将来的发展,并且网络中的设备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一些设备的更新换代或设备位置的变动,所选取的网络拓扑结构应该能够方便容易地进行配置以满足新的要求。

(3)稳定性高

稳定性对于一个网络拓扑结构是至关重要的。在网络中会经常发生节点故障或传输介质故障,一个稳定性高的网络拓扑结构应具有良好的故障诊断和故障隔离能力,以使这些故障对整个网络的影响减至最小。

(4)因地制宜

选择网络拓扑结构应根据网络中各节点的分布状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例如对于节点比较集中的场合多选用星形拓扑结构,而节点比较分散时则可以选用总线型拓扑结构。另外,若单一的网络拓扑结构不能满足要求,则可选择混合的拓扑结构。例如,假设一个网络中节点主要分布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则可以在该两个节点密集的场所选用星型拓扑结构,然后使用总线拓扑结构将这两个地方连接起来。

目前常用的局域网技术有以太网、快速以太网、FDDI、ATM等多种。其中交换式快速以太网以其技术成熟、组网灵活方便、设备支持厂家多、工程造价低、性能优良等特点,在局域网中被广泛采用。对于网络传输性能要求特别高的网络可考虑采用ATM技术,但其网络造价相当高,技术也较复杂。

为获取Internet上的各种资源及Internet所提供的各种服务,规划Intranet时还应考虑接入Internet。目前,接入Internet方式主要有:通过公共分组网接入、通过帧中继接入、通过ISDN接入或通过数字租用线路接入,及目前较新的远程连接技术ASDL。在选择以何种方式接入Internet时应根据Intranet的规模、对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及企业的经济实力来确定。数字租用线路方式可提供较高的带宽和较高的数据传输质量,但是费用昂贵。公共分组网方式数据传输质量较高,费用也较低,但数据传输量较小。ISDN可提供较高的带宽,可同时传输数据和声音,并且费用相对较低,是中小规模Intranet接入Internet的较佳方式。

Intranet 的硬件配置

在选择组成Intranet 的硬件时,着重应考虑服务器的选择。由于服务器在网络中运行网络操作系统、进行网络管理或是提供网络上可用共享资源,因此对服务器的选择显然不同于一般的普通客户机,同时应该按照服务器的不同类型,如WWW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打印服务器等而应该有所侧重。一般要求所选用的服务器具有大的存储容量,数吉(G)或数十吉(G),以及具有足够的内存和较高的运行速度,内存128M或以上,CPU主频在500MHz或以上,而且可为多个CPU处理器,并且具有良好和可扩展性,以满足将来更新换代的需要,保证当前的投资不至于在短时间内便被消耗掉。

其余的硬件设备有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网卡和传输介质等。所选择的这些设备应具有良好的性能,能使网络稳定地运行。此外,在此前提下,还应遵循经济性的原则。

Intranet 的软件配置

软件是Intranet的灵魂,它决定了整个Intranet的运行方式、用户对信息的浏览方式、Web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通信、网络安全及网络管理方式等,是网络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Intranet的软件可分为服务器端软件和客户端软件。客户端软件主要为浏览器,目前常用的浏览器软件有Netscape Navigator、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等。服务器端软件较为复杂,主要有网络操作系统、Web服务器软件、数据库系统软件、安全防火墙软件和网络管理软件等。选择网络操作系统时,应考虑其是否是一个高性能的网络操作系统,是否支持多种网络协议,是否支持多种不同的计算机硬件平台,是否具有容错技术和网络管理功能等多方面因素。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网络操作系统有UNIX、Novell Netware和Windows NT等。如果企业网Intranet中大多数是于PC机为主体,建议选用Novell Netware和Windows NT。

3.企业网Intranet构建的关键技术

防火墙技术

由于Intranet一般都与Internet互连,因此易受到非法用户的入侵。为确保企业信息和机密的安全,需要在Intranet与Internet之间设置防火墙。防火墙可看作是一个过滤器,用于监视和检查流动信息的合法性。目前防火墙技术有以下几种,即包过滤技术(Packet filter)、电路级网关(Circuit gateway)、应用级网关(Application)、规则检查防火墙(Stalaful Inspection)。 在实际应用中,并非单纯采用某一种,而是几种的结合。

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是数据保护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通过数据加密技术,把数据变成不可读的格式,防止企业的数据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删除和替换。

目前,数据加密技术大致可分为专用密匙加密(对称密匙加密)和公用密匙加密(不对称密匙加密)两大类。在密码通信中,这两种加密方法都是常用的。专用密匙加密时需用户双方共同享有密匙,如DES方法,由于采用对称编码技术,使得专用密匙加密具有加密和解密非常快的最大优点,能有硬件实现,使用于交换大量数据。但其最大问题是把密匙分发到使用该密码的用户手中。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很可能在密匙传送过程中发生失密现象(密匙被偷或被修改)。公用密匙加密采用与专用密匙加密不同的数学算法。有一把公用的加密密匙,如RSA方法。其优点是非法用户无法通过公用密匙推导出解密密匙,因此保密性好,但运行效率低,不适于大量数据。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常将两者结合使用,如通过公用密匙在通信开始时进行授权确认,并确定一个公用的临时专用密匙,然后再用专用密匙数据加密方式进行通信。

系统容错技术

网络中心是整个企业网络和信息的枢纽,为了确保其能不间断地运行,需采取一定的系统容错技术:

(1)网络设备和链路冗余备份。网络设备易发生故障的接口卡都保留适当的冗余,保证网络的关键部分无单点故障。

(2)服务器冷备份。采用双服务器,它们都安装数据库管理系统和Web服务器软件,但两台服务器同时运行不同的任务,一台运行数据库系统,一台运行Web服务器软件,它们共享外部磁盘陈列,万一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可以通过键入预先编好的命令,把任务切换到另一台服务器上,确保系统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行。

(3)数据的实时备份。对数据进行实时备份,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确保系统安全而稳定低运行。如通过ARC Srever对数据提供双镜象冗余备份,或由SNA Server提供安全快捷的数据热备份。

结束语:

企业网Intranet的构建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较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地建立适合自己的Intranet,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Intranet,真正达到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张孟顺,向Intranet的迁移[J],计算机系统应用,1998(4):22~24

张金隆,现代管理信息技术[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韩建民,基于B/S模式的生产管理图查询系统的实现[J],计算机应用,1995(5):15~28

蔡建,网络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机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1999,28(1):32~34

写大学论文时,有一个论文格式,那写论文就像填文字那样简单。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仅供参考! 篇一 企业网Intranet的构建方案 【摘要】本文分析了企业Intranet的功能和技术特点,并阐述了构建Intranet的实施方案及其关键技术。 【关键词】Internet Intranet 区域网 Internet在全球的发展和普及,企业网路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成了企业网的形成。Intranet是传统企业网与Internet相结合的新型企业网路,是一个采用Internet技术建立的机构内联网路。它以TCP/IP协议作为基础,以Web为核心应用,构成统一和便利的资讯交换平台。它通过简单的浏览介面,方便地提供诸如E-mail、档案传输***FTP***、电子公告和新闻、资料查询等服务,并且可与Internet连线,实现企业内部网上使用者对Internet的浏览、查询,同时对外提供资讯服务,释出本企业资讯。 Intranet 的主要特征 企业建立Intranet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其在管理、资讯获取和释出、资源共享及提高效率等方面的要求,是基于企业内部的需求。因此虽然Intranet是在Internet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和Internet有着一定的差别。并且Intranet也不同于传统的企业内部的区域网。企业网Intranet 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Intranet 除了可实现Internet的资讯查询、资讯释出、资源共享等功能外,更主要的是其可作为企业全方位的管理资讯系统,实现企业的生产管理、进销存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功能。这种基于网路的管理资讯系统相比传统的管理资讯系统能更加方便有效地进行管理、维护,可方便快捷地释出、更新企业的各种资讯。 ***2***在Internet上资讯主要以静态页面为主,使用者对资讯的访问以查询为主,其资讯由制作公司制作后放在Web伺服器上。而Intranet 则不同,其资讯主要为企业内部使用,并且大部分业务都和资料库有关,因此要求Intranet 的页面是动态的,能够实时反应资料库的内容,使用者除了查询资料库外,还可以增加、修改和删除资料库的内容。 ***3***Intranet 的管理侧重于机构内部的管理,其安全防范措施要求非常严格,对网上使用者有严格的许可权控制,以确定使用者是否可访问某部门的资料。并且通过防火墙等安全机制,控制外部使用者对企业内部资料的获取。 ***4***Intranet 与传统的企业网相比,虽然还是企业内部的区域网络***或多个区域网相连的广域网***,但它在技术上则以Internet的TCP/IP协议和Web技术规范为基础,可实现任意的点对点的通讯,而且通过Web伺服器和Internet的其他伺服器,完成以往无法实现的功能。 Intranet 的构建要点 企业建立Intranet 的目的是为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来确立所建立的Intranet 所应具有那些具体功能以及如何去实现这样一个Intranet 。所以不同的企业构建Intranet 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但是Intranet 的实现有其共同的、基本的构建要点。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网路拓扑结构的规划 在规划Intranet 的网路拓扑结构时,应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分布、对多媒体的需求等实际情况加以确定。一般可按以下原则来确立: ***1***费用低 一般地在选择网路拓扑结构的同时便大致确立了所要选取的传输介质、专用装置、安装方式等。例如选择汇流排网路拓扑结构时一般选用同轴电缆作为传输介质,选择星形拓扑结构时需要选用集线器产品,因此每一种网路拓扑结构对应的所需初期投资、以后的安装维护费用都是不等的,在满足其它要求的同时,应尽量选择投资费用较低的网路拓扑结构。 ***2***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充性 在选择网路拓扑结构时应考虑企业将来的发展,并且网路中的装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一些装置的更新换代或装置位置的变动,所选取的网路拓扑结构应该能够方便容易地进行配置以满足新的要求。 ***3***稳定性高 稳定性对于一个网路拓扑结构是至关重要的。在网路中会经常发生节点故障或传输介质故障,一个稳定性高的网路拓扑结构应具有良好的故障诊断和故障隔离能力,以使这些故障对整个网路的影响减至最小。 ***4***因地制宜 选择网路拓扑结构应根据网路中各节点的分布状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网路拓扑结构。例如对于节点比较集中的场合多选用星形拓扑结构,而节点比较分散时则可以选用汇流排型拓扑结构。另外,若单一的网路拓扑结构不能满足要求,则可选择混合的拓扑结构。例如,假设一个网路中节点主要分布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则可以在该两个节点密集的场所选用星型拓扑结构,然后使用汇流排拓扑结构将这两个地方连线起来。 目前常用的区域网技术有乙太网、快速乙太网、FDDI、ATM等多种。其中交换式快速乙太网以其技术成熟、组网灵活方便、装置支援厂家多、工程造价低、效能优良等特点,在区域网中被广泛采用。对于网路传输效能要求特别高的网路可考虑采用ATM技术,但其网路造价相当高,技术也较复杂。 为获取Internet上的各种资源及Internet所提供的各种服务,规划Intranet时还应考虑接入Internet。目前,接入Internet方式主要有:通过公共分组网接入、通过帧中继接入、通过ISDN接入或通过数字租用线路接入,及目前较新的远端连线技术ASDL。在选择以何种方式接入Internet时应根据Intranet的规模、对资料传输速率的要求及企业的经济实力来确定。数字租用线路方式可提供较高的频宽和较高的资料传输质量,但是费用昂贵。公共分组网方式资料传输质量较高,费用也较低,但资料传输量较小。ISDN可提供较高的频宽,可同时传输资料和声音,并且费用相对较低,是中小规模Intranet接入Internet的较佳方式。 Intranet 的硬体配置 在选择组成Intranet 的硬体时,着重应考虑伺服器的选择。由于伺服器在网路中执行网路作业系统、进行网路管理或是提供网路上可用共享资源,因此对伺服器的选择显然不同于一般的普通客户机,同时应该按照伺服器的不同型别,如WWW伺服器、资料库伺服器、列印伺服器等而应该有所侧重。一般要求所选用的伺服器具有大的储存容量,数吉***G***或数十吉***G***,以及具有足够的记忆体和较高的执行速度,记忆体128M或以上,CPU主频在500MHz或以上,而且可为多个CPU处理器,并且具有良好和可扩充套件性,以满足将来更新换代的需要,保证当前的投资不至于在短时间内便被消耗掉。 其余的硬体装置有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网络卡和传输介质等。所选择的这些装置应具有良好的效能,能使网路稳定地执行。此外,在此前提下,还应遵循经济性的原则。 Intranet 的软体配置 软体是Intranet的灵魂,它决定了整个Intranet的执行方式、使用者对资讯的浏览方式、Web伺服器与资料库伺服器之间的通讯、网路安全及网路管理方式等,是网路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Intranet的软体可分为伺服器端软体和客户端软体。客户端软体主要为浏览器,目前常用的浏览器软体有Netscape Navigator、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等。伺服器端软体较为复杂,主要有网路作业系统、Web伺服器软体、资料库系统软体、安全防火墙软体和网路管理软体等。选择网路作业系统时,应考虑其是否是一个高效能的网路作业系统,是否支援多种网路协议,是否支援多种不同的计算机硬体平台,是否具有容错技术和网路管理功能等多方面因素。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网路作业系统有UNIX、Novell Netware和Windows NT等。如果企业网Intranet中大多数是于PC机为主体,建议选用Novell Netware和Windows NT。 3.企业网Intranet构建的关键技术 防火墙技术 由于Intranet一般都与Internet互连,因此易受到非法使用者的入侵。为确保企业资讯和机密的安全,需要在Intranet与Internet之间设定防火墙。防火墙可看作是一个过滤器,用于监视和检查流动资讯的合法性。目前防火墙技术有以下几种,即包过滤技术***Packet filter***、电路级闸道器***Circuit gateway***、应用级闸道器***Application***、规则检查防火墙***Stalaful Inspection***。 在实际应用中,并非单纯采用某一种,而是几种的结合。 资料加密技术 资料加密技术是资料保护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通过资料加密技术,把资料变成不可读的格式,防止企业的资料资讯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删除和替换。 目前,资料加密技术大致可分为专用密匙加密***对称密匙加密***和公用密匙加密***不对称密匙加密***两大类。在密码通讯中,这两种加密方法都是常用的。专用密匙加密时需使用者双方共同享有密匙,如DES方法,由于采用对称编码技术,使得专用密匙加密具有加密和解密非常快的最大优点,能有硬体实现,使用于交换大量资料。但其最大问题是把密匙分发到使用该密码的使用者手中。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很可能在密匙传送过程中发生失密现象***密匙被偷或被修改***。公用密匙加密采用与专用密匙加密不同的数学演算法。有一把公用的加密密匙,如RSA方法。其优点是非法使用者无法通过公用密匙推汇出解密密匙,因此保密性好,但执行效率低,不适于大量资料。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常将两者结合使用,如通过公用密匙在通讯开始时进行授权确认,并确定一个公用的临时专用密匙,然后再用专用密匙资料加密方式进行通讯。 系统容错技术 网路中心是整个企业网路和资讯的枢纽,为了确保其能不间断地执行,需采取一定的系统容错技术: ***1***网路装置和链路冗余备份。网路装置易发生故障的介面卡都保留适当的冗余,保证网路的关键部分无单点故障。 ***2***伺服器冷备份。采用双伺服器,它们都安装资料库管理系统和Web伺服器软体,但两台伺服器同时执行不同的任务,一台执行资料库系统,一台执行Web伺服器软体,它们共享外部磁碟陈列,万一一台伺服器出现故障,可以通过键入预先编好的命令,把任务切换到另一台伺服器上,确保系统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执行。 ***3***资料的实时备份。对资料进行实时备份,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确保系统安全而稳定低执行。如通过ARC Srever对资料提供双镜象冗余备份,或由SNA Server提供安全快捷的资料热备份。 结束语: 企业网Intranet的构建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较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地建立适合自己的Intranet,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Intranet,真正达到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张孟顺,向Intranet的迁移[J],计算机系统应用,1998***4***:22~24 张金隆,现代管理资讯科技[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韩建民,基于B/S模式的生产管理图查询系统的实现[J],计算机应用,1995***5***:15~28 蔡建,网路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机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1999,28***1***:32~34 篇二 多资料库系统互联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部门所需资讯既相互交错,又相对独立。这就要求各部门所用的资料库既能高度自治地 工作,又能进行资讯共享。本文主要介绍多DM3资料库系统间的资讯共享机制。 不同DM3资料库系统间的资讯共享通过协调器实现。所有这些被协调器连线在一起的资料库系统组成了一个联邦资料库。这样既能较好地满足企业的需要,也能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提高资料的可用性。 关键词: DBMS 复制 联邦资料库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其积累的资讯也越来越多。存在着各部门所处理的资讯多数只对本部门有效,仅有少数资讯需给其它某些部门共享的问题。这种资讯的分布性和独立性要求对所处理的资料进行分类,使各部门既能独立地处理本部门大多数资料,也使部门间能协调处理跨部门的事务。在这种情况下,对整个企业建立一个完全的紧密耦合的分散式资料库是很困难的,也是没必要的,特别是大型企业,这样的资料库的效率往往是很低的。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以下策略:每个部门使用一套紧密耦合的资料库系统,而在存在跨部门事务处理的资料库系统间用一个协调器联起来。这样就组成了一个横跨整个企业,各部门高度自治的联邦资料库系统。 DM2是由华中理工大学资料库多媒体技术研究所研制的资料库管理系统。它采用客户/伺服器模型,客户机与伺服器,伺服器与伺服器均通过网路互连,通过讯息相互通讯,组成一个紧密耦合的分散式资料库系统。它的工作流程如下:客户机登入到一台伺服器上,这台伺服器便成为它的代理伺服器;它接收来自客户机的讯息,然后根据全域性资料字典决定是自己独立完成该操作,还是与其它伺服器协作处理这条讯息,处理完成之后,再由代理伺服器将处理结果返回给客户机。 而资料字典,作为记录资料库所有元资料的系统表,它向以上过程中提供各类有用的资讯,引导它们向正确的方向执行,起著“指南针”的作用。它分为区域性资料字典和全域性资料字典。其中,区域性资料字典用于记录一个伺服器站点中资料库的控制资讯,如表的模式,检视的模式及各个资料区的的档名等资讯。全域性资料字典用于记录分散式资料库系统中各个伺服器站点上有关全域性资料的控制资讯,如伺服器站点资讯,各伺服器站点的全域性表名及表内码记录,各伺服器站点上的全域性资料检视名及检视内码记录,使用者名称及口令记录,使用者许可权记录等资讯。各个区域性资料字典可以各不相同,但为了保证在各个伺服器上所看到的全域性资料库是一致的,因此,全域性资料字典必须一致。我们所关心的是全域性资料字典中的基表控制块TV_CTRL_BLOCK,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全域性基表总数,每个全域性基表名和其对应的表内码,该基表所在的伺服器站点的编号等资讯。它的功能是将各个伺服器站点号与储存在其上的表名及表内码联络起来。这样,代理伺服器从客户讯息中找到被处理的表名,然后通过查询基表控制块TV_CTRL_BLOCK,就能知道该表存在哪个伺服器上,以便将相关讯息发给该伺服器。 由于DM2上各个伺服器站点的全域性字典完全相同,任何全域性表的资讯都会记入全域性字典。若用它来构建一个企业的资料库系统,则大量只对企业某部门有用的资讯将会充斥在各部门所有伺服器的全域性字典中,增加了冗余。而且,当对全域性表进行DDL操作时,为了确保全域性字典的一致性,须对所有伺服器的全域性字典进行加锁。DM2对全域性字典的封锁方式是采用令牌环方式,即令牌绕虚环***非实环***传输,某个伺服器想对全域性字典进行操作,必须等令牌到达该伺服器才可以执行。每个部门建立的全域性表绝大多数只对本部门有用,当对这些表进行DDL操作时,却要对所有伺服器的全域性字典进行封锁,通过令牌来实现对全域性字典的互斥访问。假如,两个部门都要分别对本部门的内部表进行DDL操作,这应该是可以并行处理的操作,现在却只能序列执行。而且,当伺服器数目庞大时,每个伺服器等待令牌的时间将会很长。这严重损害了资料库的效率。 为弥补以上不足,在DM2的改进版本DM3中增加了协调器,用以联接各个独立的DM3资料库子系统,并协调各子系统间的各种关系,使各子系统既能高度自治地工作,又能进行有效的资讯共享。 2.体系结构 本系统可看作多个数据库子系统被协调器联起来的,高度自治的一个联邦资料库系统。其中,每个子系统独立处理本系统内部的事务,而子系统间的资讯共享由复制技术提供,副本间的一致性由协调器协调处理,处理所需的资讯在初始化时写入协调器的组间资料字典中。当对某子系统中的一份资料副本进行修改时,该子系统会将修改通知协调器,由协调器对该资料的其它副本进行修改,从而保证了所有副本的一致性。 由以上可知,子系统彼此并不直接接触,而是各自都与协调器直接相联,由协调器统一管理子系统间的通讯。这样,当子系统对副本进行修改时,不必关心相应的子系统处于何种状态,也不必等待回应讯息,以及异常处理,所有这些都由协调器进行管理。因此,既提高了系统执行的效率,也保证了子系统的独立性。其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 协调器主要有三大功能,首先,它对协调器和伺服器进行初始化,并将有关资讯存入组间字典;其次,它管理不同子系统间的通讯,维护副本的一致性;最后,它在子系统出现崩溃时,进行异常管理及恢复工作。 图1 DM3多资料库系统体系结构 3.主要策略 多个DM3系统间的资讯共享是通过副本实现的,副本的一致性是由协调器来维持的,是一种弱一致性。通常,多资料库系统间的一致性是通过协调器周期性地访问伺服器的日志来完成的。由于副本的更新带有随机性,因此,若采用这种方法,可能资料被修改多次,但其相对应的副本仍未被修改,这样就损害了资料的一致性;也可能资料并未被修改,但协调器已多次访问了伺服器的日志了,这样就降低了系统的效率。 所以,本系统采用的方法是当资料被修改时,由伺服器通知协调器有关资讯,再由协调器通知相关系统,修改相关资料。这样,资料的修改及时***仍然是弱一致性***,而协调器也不会在资料未被修改的情况下访问伺服器,提高了准确性。 为了使协调器正常工作,我们对底层资料库管理系统DM2进行了修改。在基表控制块TV_CTRL_BLOCK中增加一项IsReplication。建表时,该项初始化为false;当为该表建立一个副本时,该项赋值为true。具体演算法如下。 初始化演算法。 协调器: 从使用者或应用程式接收待连线的两个系统中的伺服器名,需复制的表名; 分别登入到两个系统的伺服器上; 向存有待复制表的伺服器发预复制讯息; 等待伺服器讯息; 若失败,发一条失败的讯息给伺服器和使用者或应用程式,转11***; 若成功,从讯息中取出待复制表的有关资讯,根据这些资讯,发一条建表讯息给另一个系统的伺服器; 等待伺服器讯息; 若失败,发一条失败的讯息给伺服器和使用者或应用程式,转11***; 若成功,调资料转移程式,进行资料复制; 将有关资讯写入组间字典。 退出。 伺服器: 当伺服器收到预复制讯息后,将基表控制块TV_CTRL_BLOCK中的IsReplication赋为true。同时,取出待复制表的有关资讯,组成应答讯息发给协调器。 当伺服器收到失败的讯息后,将基表控制块TV_CTRL_BLOCK中的IsReplication赋为false。 维护演算法。 协调器: 从组间字典读出相关资讯,根据这些资讯,登入到相应系统上; 等待讯息; 从某系统的伺服器上收到一条修改讯息后,通过查询组间字典,确定该讯息的目的地,然后将它转发过去; 若失败,定时重发; 转2***; 伺服器: 1***等待讯息; 2***当收到某客户或应用程式的讯息后,检查它是否是修改资料的操作***如delete,update或insert等***; 若不是,转7***; 若是,检查基表控制块TV_CTRL_BLOCK中的IsReplication是否为true; 若不是,转7***; 若是,向协调器发修改讯息; 继续执行伺服器程式的其它部分。 恢复演算法。 若协调器所联接的系统中有一个跨掉了,则对副本的修改无法及时地反映到跨掉的系统中来。这时,需要恢复演算法来进行处理。 协调器: 当协调器发现有一个系统已经崩溃后,采取以下步骤。 将与该系统相关的变数open赋值为false; 开启记时器; 等待讯息; 若收到的讯息是其它系统发出的修改崩溃了的系统上的副本的命令,则依次将这些讯息储存起来,转3***; 若收到的讯息是记时器发出的时间到的讯息,则向崩溃的系统发登入命令; 若登入成功,将open的值改为true; 将储存的讯息依次传送过去,转9***; 若登入失败,转3***; 退出。 4.结论 我们曾在三个DM3资料库系统上,用两个协调器进行联接。结果,执行情况良好,各副本最终都能保证一致,且各副本间存在差异的时间间隔很短。另外,在出现异常的情况下,协调器也能正常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周龙骧等,分散式资料库管理系统实现技术,科学出版社,1998。 2.郑振楣,于戈,郭敏,分散式资料库,科学出版社,1998。 3.王珊等,资料仓库技术与联机分析处理,科学出版社,1998。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西下寒武统地震事件沉积及其构造意义(项目批准号41072077),53万元,2011-2013年。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联合资助重点项目),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Pb-Zn-Cu-Ag成矿系统及发育机制. 经费50万元(项目批准号 U0933605,总经费170万元)。2010-2013年。3. 中国地质调查局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江西1∶5万陀上、鹿冈、乐安县幅区调(基[2010]矿评01-15-11),2010-2012年,540万元。4.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调项目. 青海沱沱河-玉树地区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与Pb-Zn-Ag成矿作用研究. 经费60万元(项目编码:1212010818096,总经费300万元)。2008-2010年。5.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2008)年规划项目,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类型及其成因研究,08YJ72,2008-2010,项目负责人。6.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2009)年规划项目,龙虎山旅游地学资源特色及可持续开发研究. 2009-2011,4000元,项目负责人。 1. 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江西省丹霞地貌形成机制及其旅游景观特色研究,2004-2006年。2.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寒武系大陈岭组沉积异常与古海啸的关系,2006-2007年。3. 江西省科技厅科技制作项目“江西省资源与环境信息展示系统”,2001-2002年。4.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立项课题. 龙虎山和龟峰丹霞地貌的典型独特性研究,2008-2009年。5.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江西龙虎山地貌景观形成机制与景观保护研究”,2002-2003年。6.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280所,四川盆地中南部中生代沉积演化与铀成矿条件研究,2005-2006年。7. 江西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项目,江西龙虎山地质遗迹及其多媒体展示,2007年。8. 鹰潭市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 仙水岩地貌景观发育规律及保护措施研究. 2006-2007年。9. 江西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龙虎山-龟峰申报中国丹霞地貌世界遗产综合报告编写,2007-2008年。10. 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龙虎山-龟峰丹霞地貌特征与多媒体展示.,2005年。 郭福生著. 浙江江山古生代沉积演化及其构造控制.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年2月.郭福生著. 大别造山带地壳组成演化与铀金成矿背景.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9年2月郭福生主编. 江山地质概论及区域地质调查实习指导书(第二版).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年7月。辜骏如 郭福生 夏菲主编. 铀矿资源技术经济学.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4年10月.周维勋 郭福生译. 世界铀矿床录.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0年12月. (执笔翻译16万字)彭花明 夏菲 郭福生 等编. 宝石学. 原子能出版社,2006年.郭福生主编. 地球科学概论.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9月.郭福生,姜勇彪,刘林清,张策. 江西广丰盆地白垩纪红层及丹霞地貌景观发育特征. 世界的丹霞(第一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9,261-266.郭福生, 刘林清, 杨志等. 江西省丹霞地貌发育规律及旅游区划研究. 资源调查与环境,2007,28(3):214-222郭福生、刘林清、花明、叶张煌. 江西省丹霞地貌景观资源区划与双红旅游区刍议.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4)郭福生等. 浙江江山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研究. 地球化学,2004, 33(1).郭福生等. 浙江江山藕塘底组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沉积学报,2004,22(1).郭福生,彭花明,邹晓明.等. 龙虎山风景区科普旅游功能开发的研究. 双休日(旅游文化与经济论坛),2004,(11):7-10郭福生等. 一种特殊类型硅质岩的特征与成因研究. 地学前缘,2003,10(4).郭福生等. 混合沉积、混积岩和混积层系的讨论. 地学前缘,2003,10(3).郭福生等. 沙漠环境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世界地质,2003,22(2):152-156郭福生等. 浙江江山寒武系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探讨. 地层学杂志,2003,27(4).郭福生等. 从动力地质作用原理探讨沙漠化成因. 资源调查与环境,2003,24(3):157-166.郭福生等. 浅谈我院开设《地球科学概论》公共基础课的实践与体会. 中国地质教育,2000,(1) 郭福生, 刘林清, 杨志等. 江西省丹霞地貌发育规律及旅游区划研究. 资源调查与环境,2007,28(3):214-222郭福生、刘林清、花明、叶张煌. 江西省丹霞地貌景观资源区划与双红旅游区刍议.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4)郭福生等. 浙江江山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研究. 地球化学,2004, 33(1).郭福生等. 浙江江山藕塘底组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沉积学报,2004,22(1).郭福生,彭花明,邹晓明.等. 龙虎山风景区科普旅游功能开发的研究. 双休日(旅游文化与经济论坛),2004,(11):7-10郭福生, 姜勇彪, 郭国林等. 江西龙虎山景观特色及其形成机制. 经济地理,2006,26(增刊):126-128曹秋香郭福生等. 浙江江山丁家山组层状硅质岩阴极发光特征及成因探讨. 沉积学报,2008,26(5):797-803曹秋香郭福生曹养同. 地质公园研究概论.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13(5):317-319姜勇彪,郭福生,孙传敏等.江西弋阳县龟峰丹霞地貌景观特征与形成机制探讨.山地学报,2008,26(1).姜勇彪,郭福生,胡中华等.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地貌特征、成因及其国内对比.山地学报,2009,27(3).姜勇彪,郭福生,胡中华,孙传敏.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及其特征分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1).姜勇彪,郭福生,刘林清,彭花明.龙虎山丹霞地貌区河流阶地地貌面的热释光测年研究.东华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3).曹养同郭福生. 国家地质公园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述评. 地质找矿论丛,2007,(2)曹养同郭福生. 地质公园的建设历程述评.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2):52-53.彭花明、郭福生、严兆彬等. 浙江江山震旦系碳同位素异常及其地质意义. 地球化学,2006,35(6)朱志军、郭福生、孟显云等. 马尔柯夫链分析在甘肃礼县地区上石炭统东扎口组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6 张红军郭福生李满根陈少华. 普通高校扩容后定编探析 东华理工学院(社科版),2006年,(3)杨志郭福生刘林清. 基于MapGis的江西省丹霞地貌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6,29(1):64-66.杨志,郭福生. 龙虎山旅游电子地图的设计与实现.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5,11(3):188-190郭国林郭福生刘晓东. 丹霞地貌砂岩的微观化学风化作用电子探针研究. 中国岩溶,2006,25(2):172-176严兆彬,郭福生等. 浙西寒武系大陈岭组地震事件沉积的初步研究. 地质学报,2005,(6)严兆彬,郭福生. 碳酸盐岩C,O,Sr同位素组成在古气候、古海洋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质找矿论丛,2005,(1)罗能辉,郭福生. 浙江江山寒武系三叶虫生态组合与古环境意义.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5,(4)夏菲 郭福生 彭花明 辜骏如. 用Visual 实现盈亏平衡自动化. 工业技术经济,李详 郭福生. MAPGIS二次开发中图数松散耦合机制的实现方案.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10)李祥 郭福生. 论基于Mapgis平台的多媒体信息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计算机工程,2004,30(10)

不是北大08版核心。北大08版地质类核心期刊:1. 岩石学报 2.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3. 地质论评 4. 地学前缘 5. 地质学报 6. 地球化学 7. 地球科学 8. 矿床地质 9. 沉积学报 10. 地质科学 11. 中国地质 12. 地球学报

核心期刊分二种,一种是北大核心,也叫中文核心;另一种是科技核心,也叫统计源期刊;我查询了目录在目录中没有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所以目前不是核心期刊,如果在新的核心期刊目录中有,你需要向杂志社求证。

申请登刊。东华理工大学校报需要进行刊登,因此需要在学校出版社进行申请登刊挂失学生证。东华理工大学,简称“东华理工”,主校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是中国核工业第一所高等学校。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见刊快吗

第四编 自然科学(十一)N/Q,T/Y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表1、科学通报 2、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4、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6、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11、中国科学.E 辑 12、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3、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4、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5、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6、自然科学进展 17、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18、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高技术通讯 21、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2、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4、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6、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7、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9、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0、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重庆大学学报) 31、天津大学学报 32、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3、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34、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35、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7、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8、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9、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40、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42、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3、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44、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46、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7、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49、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50、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1、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52、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53、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4、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5、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56、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7、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8、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9、应用科学学报 60、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61、中国科学.G 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62、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4、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5、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6、华东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 67、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68、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9、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0、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1、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2、桂林工学院学报 73、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4、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5、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6、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7、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78、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79、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80、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改名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2、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3、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4、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8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8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7、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8、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9、自然杂志 90、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1、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92、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3、科技通报 94、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5、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6、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97、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98、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9、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0、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1、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2、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3、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104、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5、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6、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7、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8、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109、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110、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1、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112、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113、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114、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115、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6、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7、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118、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9、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120、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以上都是2008 年版中文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分二种,一种是北大核心,也叫中文核心;另一种是科技核心,也叫统计源期刊;我查询了目录在目录中没有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所以目前不是核心期刊,如果在新的核心期刊目录中有,你需要向杂志社求证。

不是北大08版核心。北大08版地质类核心期刊:1. 岩石学报 2.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3. 地质论评 4. 地学前缘 5. 地质学报 6. 地球化学 7. 地球科学 8. 矿床地质 9. 沉积学报 10. 地质科学 11. 中国地质 12. 地球学报

1.《中国地名学源流》,独著,万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2002年重印。2010年再次重印。这是笔者独立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地名学源流》(批准号:94CZS004)的最终研究成果。书评见《学术界》2002年第5期。2.《中国地名学史考论》,独著,万字,博士学位论文修改稿,列入中国史学会的“东方历史学术文库”,2002年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3.《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独著,万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4.《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独著。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9年3月。这是笔者独立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英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传统中文舆图专题研究》(批准号:04BZS021)的最终研究成果。定价4200元。书评见《地理研究》2011年第1期、《历史地理》集刊第二十六辑。 5.《清代以来三峡地区水旱灾害的初步研究》,万字,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6.《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Floods and Droughts in the Three Gorges Since the Qing Dynasty》,署名“Hua Linfu”,一万多词,载《Social Sciences in China》(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7.《中国历代更改重复地名及其现实意义》,3万字,载《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8.《英藏清军镇压早期太平天囯地图考释》,万字,载《历史研究》2003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转载。9.《论先秦时期我国地名学的特点》,万字,载《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10.《论两汉时期中国地名学的奠基》,万字,载《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6年第11期。11.《论应劭、圈称的地名学贡献》,万字,载《中州学刊》1996年第6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7年第2期。12.《略论<华阳国志>的地名学成就》,万字,载《西南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6年第5期。1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名学成就》,万字,载《历史地理》第14辑(1998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14.《论郦道元<水经注>的地名学贡献》,1万字,载《地理研究》1998年第2期。15.《论唐代的地名学成就》,万字,载《自然科学史研究》1997年第1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7年第4期。该文于1999年1月获中国史学会“中国古代史优秀论文奖”。修订稿已收入《纪念史念海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陕西师大出版社,2012年)。16.《<元和郡县志>的地名学研究》,万字,载《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9年第8期。17.《略论敦煌文书的地名学意义》,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2期。18.《<通鉴·唐纪>胡注地理正误》,万字,载《历史地理研究》第二辑(1990年)。19.《<通鉴>胡注地理失误举例》,万字,载《史学史研究》1995年第4期。20.《论胡三省注<通鉴>地名的得与失》,1万字,载《浙江学刊》1997年第5期(1997年9月25日出版)。21.《简论<元一统志>的地名学价值》,万字,收入《东北亚历史地理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22.《郭子章及其<郡县释名>述论》,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3期。23.《略论<通鉴注商>的地名学价值》,万字,载《安徽史学》1999年第4期。24.《略论吴卓信<汉志补注>的地名学价值》,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1期。25.《论民国时期中国地名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3万字,载《历史地理》集刊第15辑(199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26.《中国古代地名学理论的初步探讨》,万字,《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27.《唐河中府始置年代辨正》,万字,载《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28.《点校本<元和郡县志>指瑕》,万字,载《书品》1997年第3期(1997年9月出版)。29.《<读史方舆纪要>地名正误》(浙江省部分),万字,载《书品》1998年第6期。30.《唐代两浙驿路考》,万字,载《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31.《中国古代地名渊源解释发展原因的分析》,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期。32.《唐诗研究中的地名正误》,万字,载《中国诗学》第六辑(由蒋寅研究员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33.《“钱塘”辨证》,万字,《杭州研究》1998年第2期。34.《(中国)历代五金生产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万字,载邹逸麟教授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第七章第五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9771026),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35.《三峡地区的历史自然灾害》,敝人撰写万字,载陈可畏研究员主编《长江三峡历史地理之研究》第四章(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全书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36.《论中国地名文化对朝鲜-韩国半岛的影响》,万字,载《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冬季号。37.《略论中国地名文化对越南的影响》,万字,载《南洋问题研究》2001年第2期。38.《清代考据学派的地名学贡献》,万字,刊《中华文史论丛》2001年第2辑(总第66辑)。《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1期摘录。39.《中国自治区宜改名自治省》,万字,《中国方域》2001年第3期。40.《中国县级政区通名宜划一》,万字,《中国方域》2003年第1期。41.《市辖区名称存在的问题》,万字,《上海地名》2001年第2期。42.《中国直辖市通名改革研究》,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43.《政区研究应该打破古、今界限》,《江汉论坛》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1期转载。44.《中国历代分省模式探讨》,第一作者(与成崇德教授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45.《中国政区通名改革刍议》,收入《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46.《<嘉庆重修一统志>陕西统部的编纂过程》,万字,收入《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页250~269。齐鲁书社,2001年10月。47.《档案所见<嘉庆重修一统志>贵州统部的编纂过程》,万字,收入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一辑),页421~434。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48.《道光年间<一统志>各省定稿进奏时间》,《历史地理》第20辑(2004年)。49.《“中国”名称考》,万字,《北京日报》2000年9月18日。后收入《史家谈古论今》第130至133页,同心出版社,2001年8月。50.《重庆直辖市简称“渝”的商榷》,万字,《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51.《简析<历代国都图>的古都学价值》,《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第五卷第1期。52.《<隋书>郡县封爵研究》,万字,载《北朝研究》1991年下半年刊。53.《<隋图经>辑考》,收入《2004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4月。54.《唐亩考》,万字,载《农业考古》1991年第3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22《魏晋南北朝隋唐史》1992年第3期。55.《唐代粟、麦生产的地域布局初探》,4万字,连载《中国农史》1990年第2、3期。该文于1996年2月荣获谭其骧院士禹贡基金会“优秀青年论文奖”。 硕士论文一部分。56.《唐代水稻生产的地理布局及其变迁初探》,2万字,载《中国农史》1992年第2期。硕士论文一部分。57.《唐代粮食作物分布与自然环境制约》,万字,载《历史地理》第12辑。硕士论文一部分。58.《论唐代宰相籍贯的地理分布》,1万字,载《史学月刊》1995年3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21《中国古代史(一)》1995年第7期。59.《<括地志>辑本校读》,万字,载《文献》1991年第1期。60.《<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写作年代考》,万字,载《敦煌研究》1991年第4期。61.《<姓氏录>写作年代考》,万字,载《敦煌研究》1995年第4期。62.《唐代的地名整理》,万字,《中国地名》1991年第3期。63.《我国历史上的地名避讳》,万字,《地名知识》1992年第2期。64.《我国古代的双附郭县》,万字,《中国方域》1993年第6期。65.《简论我国的单名县》,万字,《中国地名》1994年第2期。66.《慈溪地名探微》,万字,《中国地名》1995年第5期。67.《盛弘之<荆州记>述略》,万字,《中国方域》1996年第4期。68.《梁份评传》,万字,收入谭其骧院士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69.《<滇黔赴京驿站册>初探》,万字,载《贵州文史丛刊》1994年第2期。70.《西湖珠光照杭州》,万字,台北《历史月刊》第75期(1994年)。71.《英国档案馆收藏的近代中国舆图》,《地图》2005年第1期。修改稿收入黄爱平、黄兴涛联合主编的《西学与清代文化》(论文集)页454-464。中华书局,2008年1月。72.《关於<皇朝地理志>的几点初步认识》,台北故宫《学术季刊》2007年 春季(第24卷第3期)。73(1).《隋唐<图经>辑考》(上),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27期(2007年5月出版)。73(2).《隋唐<图经>辑考》(下),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28期(2007年11月出版)。74.乐史《太平寰宇记》的地名学贡献,载《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1页至第6页。75.近两年清史地理研究点评,载《清史研究》2008年第2期。76.地名:政治的晴雨表,载《中国地名》2008年第2期,页42-44。77.新修《清史·地理志》的学术理论与编纂实践,载《清史研究》2008年第3期。78.关于编绘《清史地图集》的建议,载《庆贺朱士光教授七十华秩暨荣休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8年4月。79.《括地志》辑本二题,《汉唐盛世的历史解读——汉唐盛世研讨会论文集》(第112~11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80.东汉军事地理三论,《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94~208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81.十幅晚清广州舆图解读,载《图说城市文脉——广州古今地图集》(第62~71页),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10年1月。82.清前期“属州”考,载《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上册,第169~21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83.清直隶省地理沿革考辨释例,收入《谭其骧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506~52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84.《大黄江圩兵防舆图》绘成日期之考证,收入周长山等主编《历史·环境与边疆——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77~8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85.论杨守敬考证《隋书ž地理志》的成就与不足,载《江汉论坛》2012年第7期。86.《本草纲目》释地八说,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87.《199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11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2年第2期。88.《1991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11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2年第12期。89.《1992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0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4年第1期。90.《1993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同上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0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4年第1期。91.《1994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1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11期。92.《1995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8期。93.《199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9期(1997年10月出版)。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8年第1期。94.《1997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述评》(与辛德勇先生合作),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年第7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8年第9期。95.《1998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述评》,1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11期。96.《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新进展》(第一作者,与曹树基教授合写),1万字,载《中国历史学年鉴》(1999年)。三联书店,2002年5月出版。97.《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1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9期。98.《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述》,万字,《光明日报》2000年11月10日第五版。此文在网上被多处转载。99.《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万字,《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1年第3期。100.《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成就》,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101.《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与葛剑雄教授合写,第二作者),4万字(敝人撰写万字),载《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102.《近三十年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与葛剑雄教授合写),收入张海鹏主编《中国历史学三十年》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103.《五十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与葛剑雄教授合写),万字,载台湾《汉学研究通讯》2002年第4期。104.《近年来<禹贡>研究述略》,万字,《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年第10期。105.《二十世纪的中国古都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1辑。106.《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现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第9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K9《地理》2006年第1期收录。107.《二十世纪正史地理志研究述评》,《中国地方志》2006年第2期。108.《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世纪回顾》,《经济地理》2006年第5期。109.《隋唐五代政区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第8期。110.历史地理研究(学术评论),收入陈高华、张彤主编《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第三章第11节(第216~224页)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111.中国历史地理文献研究的主要成就(学术评论),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第3期。敝人为《2001~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评论》召集人之一,拙文系该组论文之一。 112.《钓鱼岛主权属中国》,署名“天良”,2000字,载《历史学习》1995年第9期。113.《清朝历史上的八级地震》,刊于《光明日报》2008年6月22日第七版。114.《地名史话》(列入“中华文明史话丛书”),10万余字,署名“林頫”,1994年完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1月才出版。台湾盗版系由名为“国家”的出版社於2004年11月印行。115.《插图本中国地名史话》,齐鲁书社,2006年1月。116.《银色巨龙——长江》(与卫家雄先生合作),10万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8月;《长江史话》(与卫家雄先生合作,“中华文明史话丛书”之一),出版社、出版时间同前。117.《社会历史博物馆》(中国虚拟博物馆丛书之一),主编和全部文字(16万字)的撰稿人,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118.《天下奇观——钱塘潮》,2000字,收入复旦大学《旅游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119.《我国省市自治区名称、简称的来历》,署名“天良”,1万字,连载于《历史学习》1994年第8、9、10期。120.《中国历代王朝名称与地名》,署名“天良”,4000字,《历史学习》1995年第1、2期。121.《唐代的一首地名诗》,1500字,《地名集刊》1991年第1期。122.《遍地宝藏——自然资源篇》(与太太薛亚玲女士合作),13万字,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9月。123.《植物与中国地名的变迁》,万字,载《中华读书报》2000年9月30日。124.《帝王心境在地名上的折射》,万字,载《寻根》2000年第2期。125.《“中国”名称和中国历代疆域的演变》,万字,系林甘泉先生主编《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二十五讲》之一,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126.《与<中国地理学史>(上册)商榷》,2000字,载《读书》1985年第7期。127.《<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简介》,1500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2期。128.《<绍兴师爷>简介》,1000字,署名“少鹏”,《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11期。129.《<两湖平原开发探源>简评》,1000字,署名“天良”,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2期。130.《古地图的精品——介绍<中国古地图精选>》,1500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4期。131.《<东北历史地理研究>简介》,署名“吴越”,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6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9年第8期。132.《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收获——评冯贤亮著<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与冯季昌合作,第二作者),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133.《<西域地名考录>序》(该书由钟兴麒先生编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134.《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合著(第三作者,合作者为:刘君德教授、冯春萍博士、范今朝博士),敝人承担万字(全书万字),《行政区经济与政区改革》丛书之五,2002年5月,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135.《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华林甫编),万字,已由学苑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责任编辑:郭强副编审),2002年11月重印,2005年10月增订版。该书书评见吴松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半世纪回顾》(《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11日第7版、《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3辑第97~98页)。136.《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存·历史地理卷》(葛剑雄、华林甫合编),40万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责任编辑:漆咏德博士)。此书由导论、选文、索引三部分组成,前两部分系合作完成,索引(万字)系华林甫独立编纂。137.《〈隋书·地理志〉汇释》(华林甫、赖青寿、薛亚玲三人合作编著),80万字,系谭其骧院士主编“正史地理志汇释丛刊”之一,计划将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董龙凯、张利)。138.承担史为乐研究员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浙江部分撰稿,约15万字,2005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获中国出版政府奖、郭沫若历史学奖。 ①以上除第44、94、96、101、102、103、116、122、132、134、136、137、138十三项系与别人合作之外,其余所有的研究成果均系本人独立完成。②此目录尚未包括敝人编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内文化图组、军事图组的若干图幅(待出版)。③拙作关于1990年度、1991年度、1992年度、1993年度、1994年度、1995年度、1996年度、1997年度共八篇历史地理学学术动态文章,被译成韩文,刊载于韩国《文化历史地理》年刊第8、9、10、11号上(1997~1999年)。④统计截止时间:2012年12月31日。

  • 索引序列
  • 华东理工大学期刊
  • 东华理工大学是核心期刊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期刊论文格式
  •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见刊快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