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学前教育学术期刊实验研究论文

学前教育学术期刊实验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学前教育学术期刊实验研究论文

幼儿如果能在学前教育中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也就为他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学前教育学术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学前教育之我见

摘 要:所谓学前教育,即幼儿教育,是指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它是我国学制中的第一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搞好幼儿阶段的教育,是有效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148-01

加强早期儿童教育,为每一个儿童创造受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机会,正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育幼儿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清楚认识教学现状,积极采取应对促使,以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为主,加大孩子智力的开发,不断的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教学浅见:

一、学前教育的意义及目的分析

据研究表明,学前教育是人的社会性行为、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方面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的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学前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实施适应儿童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可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促成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协调与联结,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如果在这一时期儿童没有得到科学的、适宜的、良好的学前教育,以后再来弥补,家庭和社会将付出极大的代价。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国家积极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在普及学前教育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上作了很多的投入,而我国政府也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目的就在于让孩童从小就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为孩子奠定行为、性格和人格的基础,学习对和错,形成初步的判断对与错的能力,使其初步了解并开始接受社会规范,形成最初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幼儿的启蒙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遗憾的是,在新形势下,和小学教学和初中教学相比,幼儿初始的学前教育这一基础性阶段的建设依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在幼儿的启蒙教育教学中,人们往往只注重培养幼儿的智育,追求的往往是幼儿识字的多少,计算技能的强弱,会背若干唐诗,套弹唱几首歌等,却忽略了劳动教育、集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德育教育,导致了“重智轻德”现象不断发生。其次,由于我国计划生育的实施,以至于大量独生子女的出现,孩子成了父母手中的“宝”,家庭的“小霸王”,多数的幼儿都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任性,霸道,爱发脾气的性格,不容易学到与人相处的方法,不利于孩子的有效成长。幼儿园教学的“小学化”更是使得学前教育面临边缘化的尴尬局面,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提高。最后,由于大量撤销或停办了幼师学校,致使幼教专业人才的培养出现断层,学前教育教师匮乏,无法对孩子进行专业的引导,致使学前教育工作一直处于不利地位。

三、搞好学前教育教学的有效策略

1、注重幼儿智力的开发,培养其能力

幼儿是思维能力形成、发展的初始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注重幼儿智力的开发,其实也就是注重幼儿的语言和非语言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词汇量、理解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推理能力、视觉驱动能力等等能力的培养,使其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形成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智力,他将对幼儿的未来学习、发展起重要作用。在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作为幼教的我们,应积极的采用培养策略,加大对幼儿智力的开发,使其形成初步的思维能力。开发幼儿智力的有效方式,莫过于幼儿喜爱的故事和游戏,故事的楚楚动人,是影响幼儿思维的最好方式。游戏作为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活动,更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途径。在教学中,我们都应做到如实的把握,争取给孩子最好的培养,使其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2、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正确的人格

萨克雷曾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幼儿阶段不止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行为习惯、道德规范的养成时期,中国有句古话:“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由此可看出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规范,道德培养的重要性。在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作为教师的我们还是作为幼儿的父母,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的同时,我们不能把这块“宝”捧得太高,太过于溺爱,而应严格的要求,使其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使孩子从小养成爱集体、爱劳动、爱祖国,会孝敬父母、友爱他人、乐于助人等的高尚人格,促使孩子各方面有效的成长、进步。

3、有效的指导孩子学习,激发孩子不断学习的兴趣

幼儿的特点,在于童心、童趣。俗话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重要意义在幼儿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幼儿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各方面都还未成熟,唯一左右他们行为的便是这“兴趣”。在幼儿的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和父母的教,说白了也就是不断的想方设法让孩子热爱学习,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的教学。因此,幼儿教育 ,重在的应是指导和激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把握好幼儿的心理特点,采用幼儿喜爱的方式,指导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培养其学习兴趣。此外,我们要经常带孩子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中的种种事物,让孩子有机会到处游览,增长孩子的见识,让孩子体会世界之大、事物之多,促使孩子不断的去学习。

总结:幼儿教育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的未来,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遵从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真正的尊重、爱护孩子,以孩子为主,不断研究教法和内容,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面向新世纪的世界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研究,1999

[2] 杨丽珠 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教育学术论文

一、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学前教育研究》1987年创刊,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刊,中国最重要的学前教育学术期刊。 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中国新闻出版署评定);全国学前教育理论核心期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 办刊宗旨:及时反映国内外学前教育研究动态,有效指导学前教育改革实践。 主要作者读者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学生、幼教行政和教科研人员、幼儿园园长和教师。 主要栏目:儿童发展与教育、课程与教学、游戏与玩具、事业发展与管理、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家庭与社区教育、历史与比较教育、信息与动态

学前教育教案怎么写

学前教育实验研究论文

职业教育你有没有看过?

以下是部分问题及对策,可供参考。四、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满意度的对策建议(一)强化实习管理,建立反馈机制高校在实习管理制度存在许多的问题,列如:对学生监管薄弱、对学生的管理力度低等。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应该强化实习管理,关注学生在实习中的问题,规范实习组织、实习过程、实习安全、学生实习的各方权责等的管理。还要建立学生反馈机制。建立学生反馈机制有利于学校及时掌握学生在实习过程的方方面面,以及学生权益受损时学校可以第一时间进行维权等活动。强化实习管理,建立反馈机制有利于学校实习制度的完善,和学生的述求的到反馈,从而提高实习积极性和实习满意度,为培养高质量教师奠定基础。(二)提高“双导师”的指导质量指导老师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一盏明灯,他能为学生指明方向,所以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中是很重要的存在,当前指导老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指导老师存在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二、指导老师指导人数多,力不从心,三、指导老师指导片面随意现象,四、指导老师不作为现象。针对上述问题,园所与学校要积极调整,科学合理的分配指导老师。学校指导老师拥有很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在实习中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对于实习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高校首先要解决指导老师不对口的问题。其次就是解决老师指导人数多的问题,笔者认为一个指导老师最佳指导人数在1-3人。最后指导老师要有责任心,指导学生的内容要有很强的专业性,指导要及时,指导内容和方式要有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在指导的内容、方式上园所指导老师也要加强指导的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只有学校和园所指导老师双方同心协力,以一致的培养方向,去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提高指导质量,使教育实习的效果做大化,为培养高素质教师奠定基础。(三)构建“校-园”合作共同体教育实习是国家培养高质量教师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是高校一方的责任,而是高校和幼儿园共同的责任,只有高校和幼儿园共同努力相互支持,明确教育实习的目的、培养方向、培养计划等,才能向着国家培养人才的大方向努力。教育实习的到幼儿园的支持,有利于校-园双联动,提升实习的质量,为学生毕业后进入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要做体验式的课程安排,在平时的课程安排中多向学生说明实习工作的不易,学生在实习中所面临的挑战等。校-园双管齐下,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实习的层次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越。近些年,高校和幼儿园的多方合作的成功案列屡见不鲜,而构建“校-园”合作共同体是大势所趋,是国家和社会所期盼的,当前三胎政策的开放,对于高素质教师的迫切感有强了一分,所以高校和幼儿园的责任和担当就重了一分。高校和园所合作是共赢的,只有“校-园”相互协助支持,达成一致的培养方向和实习安排计划,那么教育实习的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养的提高会最大化的实现,校-园共同为国家培养“四有”的高素质学前教育师资。(四)学生应保持适度的实习期待,增强心理素质通过问卷的数据分析和访谈的内容发现学生对教育实习的期待值普遍较高,而导致这样的原因是:一、由于疫情的原因学校没有开展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对幼儿园的了解少,期望高;二、学生自身的理想主义,社会经验的缺乏等因素,导致学生只想到了实习过程中好的一方面,而坏的一方面学生并没有预想到。然而学生对实习的期待值越高,那么对实习的满意度就会越低,所以让学生保持适度的期待值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学生自身要充分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明确实习中自己将会面临的困难和挫折,全面的去认识和正确看待教育实习,其次还要提高自我认识力,不要过度的高估自己,也不要过低的低估自己,保持良好心态,多与老师沟通实际实习中的具体情况,制定自己的实习计划,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一个脚印。最后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低,在实习中面对很小的问题时,心里的接受度低,在访谈中有学生说道:“我本来对实习信心满满的,但是去实习后发现自己心理挺脆弱的,平常看起来挺坚强,但是一遇事就想回家,就想找老师,可能我在实习前身体准备好了,心里没有准备好吧”。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素质差,所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很重要。在学生实习前老师和学校要帮助学生对实习保持适度的期待值,提高自我认识力,增强心理素质。只有这样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才能守住初心,增强专业认同感,提高自我专业能力,学生才能在实习中收获更多知识,教育实习的目的才能达到,实习的质量才会有所提高,高素质教师的培养才会有所突破,国家和社会的期望才不会被辜负。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效整合探究》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入学前教育,为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文章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状为基础,通过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和问题,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优势,并从科学教育活动的准备、实施和巩固三个阶段,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途径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育活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60-04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幼儿园几十年一直沿用的“常识课”才逐渐被“科学教育”所代替。[1]

当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如教师将科学教育的内涵狭隘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干涉不恰当,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缺乏对自己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等。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实诉求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丰富和积累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技能;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实践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前儿童丧失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制约了活动的现实价值实现。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科学知识的灌输,轻探究兴趣的培养

我国学前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使得科学教育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常识教育上,教育的目标主要以知识的获得为主,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实践性和探究性。使科学教育活动变成了向幼儿传输知识的课堂,从而忽视了科学素质的培养,无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对幼儿好奇心、进取心、耐心、细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科学态度、情感的培养。[3]

2.科学活动内容抽象,幼儿理解困难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往往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而学前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传统的科学教育方法难以将抽象的科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导致幼儿理解困难。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讲解和演示,把结果或答案强加给幼儿,活动效果不理想。

3.传统教育理念,禁锢幼儿想象力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对孩子实行“一刀切”、“大统一”。教师很少对个体进行分析,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前儿童被培养成遵从教师命令的整体,其创新欲望和想象力遭到扼制,禁锢了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4.教师主导活动过程,幼儿主体性丧失

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成为幼儿积极探索的过程,然而,现实是“只见教师主导教,不见幼儿主动学”。孩子的思维总是按照老师的指导走,听老师的讲解,回答老师认为该知道的问题。而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下,幼儿主体性丧失,很难体会到自由探究的乐趣。

5.活动组织形式单一,无法激起求知欲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游戏、参观或竞赛。然而,现实状况是科学教育活动只局限于单一的“上课”形式,这种形式大都以集体活动为主,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很少被采用。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是被动的,只坐着看和听,无法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优势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4]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能够解决以往的教育模式、方法不能满足科学教育活动现实需要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当然,想要进行有效整合,首先要充分了解二者整合的价值,要明确整合的效度。[5]

1.信息技术可以集中注意力,培养兴趣

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其自制能力较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同时又具有无意注意占主导位置的特点,应在科学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深入把握这些特点,利用具体形象、动感、鲜明新颖的刺激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培养探究科学活动的兴趣。

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学前儿童感官,激发学前幼儿的学习兴趣。[6]信息技术通过主题鲜明、色彩丰富的画面和图片,吸引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快乐轻松、主动积极地融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效率。

2.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比较生硬难懂,孩子们难以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重点或难点。通过信息技术表现的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通过观看课件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3.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情境,利于体验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大胆的假设,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经验的欠缺,局限了幼儿的假设空间。这就需要借力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有利于学前儿童体验,发挥想象力,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假设。

4.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前儿童的主体性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不能忽略学前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深化了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它不单单是教师进行解说的工具,也是幼儿认知的帮手。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幼儿学习的被动地位扭转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

5.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起到一个组织、指导和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对学前儿童自主、协作、研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启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或独立思考。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学前教育实验研究的论文

一、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效整合探究》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入学前教育,为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文章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状为基础,通过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和问题,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优势,并从科学教育活动的准备、实施和巩固三个阶段,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途径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育活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60-04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幼儿园几十年一直沿用的“常识课”才逐渐被“科学教育”所代替。[1]

当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如教师将科学教育的内涵狭隘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干涉不恰当,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缺乏对自己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等。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实诉求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丰富和积累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技能;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实践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前儿童丧失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制约了活动的现实价值实现。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科学知识的灌输,轻探究兴趣的培养

我国学前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使得科学教育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常识教育上,教育的目标主要以知识的获得为主,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实践性和探究性。使科学教育活动变成了向幼儿传输知识的课堂,从而忽视了科学素质的培养,无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对幼儿好奇心、进取心、耐心、细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科学态度、情感的培养。[3]

2.科学活动内容抽象,幼儿理解困难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往往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而学前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传统的科学教育方法难以将抽象的科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导致幼儿理解困难。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讲解和演示,把结果或答案强加给幼儿,活动效果不理想。

3.传统教育理念,禁锢幼儿想象力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对孩子实行“一刀切”、“大统一”。教师很少对个体进行分析,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前儿童被培养成遵从教师命令的整体,其创新欲望和想象力遭到扼制,禁锢了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4.教师主导活动过程,幼儿主体性丧失

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成为幼儿积极探索的过程,然而,现实是“只见教师主导教,不见幼儿主动学”。孩子的思维总是按照老师的指导走,听老师的讲解,回答老师认为该知道的问题。而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下,幼儿主体性丧失,很难体会到自由探究的乐趣。

5.活动组织形式单一,无法激起求知欲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游戏、参观或竞赛。然而,现实状况是科学教育活动只局限于单一的“上课”形式,这种形式大都以集体活动为主,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很少被采用。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是被动的,只坐着看和听,无法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优势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4]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能够解决以往的教育模式、方法不能满足科学教育活动现实需要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当然,想要进行有效整合,首先要充分了解二者整合的价值,要明确整合的效度。[5]

1.信息技术可以集中注意力,培养兴趣

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其自制能力较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同时又具有无意注意占主导位置的特点,应在科学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深入把握这些特点,利用具体形象、动感、鲜明新颖的刺激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培养探究科学活动的兴趣。

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学前儿童感官,激发学前幼儿的学习兴趣。[6]信息技术通过主题鲜明、色彩丰富的画面和图片,吸引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快乐轻松、主动积极地融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效率。

2.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比较生硬难懂,孩子们难以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重点或难点。通过信息技术表现的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通过观看课件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3.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情境,利于体验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大胆的假设,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经验的欠缺,局限了幼儿的假设空间。这就需要借力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有利于学前儿童体验,发挥想象力,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假设。

4.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前儿童的主体性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不能忽略学前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深化了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它不单单是教师进行解说的工具,也是幼儿认知的帮手。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幼儿学习的被动地位扭转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

5.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起到一个组织、指导和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对学前儿童自主、协作、研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启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或独立思考。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

幼儿如果能在学前教育中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也就为他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学前教育学术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学前教育之我见

摘 要:所谓学前教育,即幼儿教育,是指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它是我国学制中的第一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搞好幼儿阶段的教育,是有效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148-01

加强早期儿童教育,为每一个儿童创造受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机会,正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育幼儿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清楚认识教学现状,积极采取应对促使,以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为主,加大孩子智力的开发,不断的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教学浅见:

一、学前教育的意义及目的分析

据研究表明,学前教育是人的社会性行为、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方面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的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学前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实施适应儿童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可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促成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协调与联结,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如果在这一时期儿童没有得到科学的、适宜的、良好的学前教育,以后再来弥补,家庭和社会将付出极大的代价。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国家积极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在普及学前教育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上作了很多的投入,而我国政府也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目的就在于让孩童从小就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为孩子奠定行为、性格和人格的基础,学习对和错,形成初步的判断对与错的能力,使其初步了解并开始接受社会规范,形成最初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幼儿的启蒙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遗憾的是,在新形势下,和小学教学和初中教学相比,幼儿初始的学前教育这一基础性阶段的建设依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在幼儿的启蒙教育教学中,人们往往只注重培养幼儿的智育,追求的往往是幼儿识字的多少,计算技能的强弱,会背若干唐诗,套弹唱几首歌等,却忽略了劳动教育、集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德育教育,导致了“重智轻德”现象不断发生。其次,由于我国计划生育的实施,以至于大量独生子女的出现,孩子成了父母手中的“宝”,家庭的“小霸王”,多数的幼儿都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任性,霸道,爱发脾气的性格,不容易学到与人相处的方法,不利于孩子的有效成长。幼儿园教学的“小学化”更是使得学前教育面临边缘化的尴尬局面,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提高。最后,由于大量撤销或停办了幼师学校,致使幼教专业人才的培养出现断层,学前教育教师匮乏,无法对孩子进行专业的引导,致使学前教育工作一直处于不利地位。

三、搞好学前教育教学的有效策略

1、注重幼儿智力的开发,培养其能力

幼儿是思维能力形成、发展的初始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注重幼儿智力的开发,其实也就是注重幼儿的语言和非语言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词汇量、理解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推理能力、视觉驱动能力等等能力的培养,使其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形成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智力,他将对幼儿的未来学习、发展起重要作用。在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作为幼教的我们,应积极的采用培养策略,加大对幼儿智力的开发,使其形成初步的思维能力。开发幼儿智力的有效方式,莫过于幼儿喜爱的故事和游戏,故事的楚楚动人,是影响幼儿思维的最好方式。游戏作为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活动,更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途径。在教学中,我们都应做到如实的把握,争取给孩子最好的培养,使其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2、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正确的人格

萨克雷曾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幼儿阶段不止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行为习惯、道德规范的养成时期,中国有句古话:“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由此可看出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规范,道德培养的重要性。在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作为教师的我们还是作为幼儿的父母,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的同时,我们不能把这块“宝”捧得太高,太过于溺爱,而应严格的要求,使其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使孩子从小养成爱集体、爱劳动、爱祖国,会孝敬父母、友爱他人、乐于助人等的高尚人格,促使孩子各方面有效的成长、进步。

3、有效的指导孩子学习,激发孩子不断学习的兴趣

幼儿的特点,在于童心、童趣。俗话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重要意义在幼儿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幼儿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各方面都还未成熟,唯一左右他们行为的便是这“兴趣”。在幼儿的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和父母的教,说白了也就是不断的想方设法让孩子热爱学习,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的教学。因此,幼儿教育 ,重在的应是指导和激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把握好幼儿的心理特点,采用幼儿喜爱的方式,指导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培养其学习兴趣。此外,我们要经常带孩子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中的种种事物,让孩子有机会到处游览,增长孩子的见识,让孩子体会世界之大、事物之多,促使孩子不断的去学习。

总结:幼儿教育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的未来,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遵从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真正的尊重、爱护孩子,以孩子为主,不断研究教法和内容,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面向新世纪的世界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研究,1999

[2] 杨丽珠 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教育学术论文

职业教育你有没有看过?

《学前教育研究》期刊

《学前教育研究》1987年创刊,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刊,中国最重要的学前教育学术期刊。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中国新闻出版署评定);全国学前教育理论核心期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办刊宗旨:及时反映国内外学前教育研究动态,有效指导学前教育改革实践。主要作者读者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学生、幼教行政和教科研人员、幼儿园园长和教师。主要栏目:儿童发展与教育、课程与教学、游戏与玩具、事业发展与管理、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家庭与社区教育、历史与比较教育、信息与动态。

单纯聚焦学前教育相关内容的期刊有:《学前教育研究》,ISSN:1007-8169。该刊为中文核心期刊,相对而言,质量较高。对稿件的基本要求文章应关注学前教育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或重大实践问题,能够反映该领域研究的最新动向或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视野开阔,研究规范,观点正确,论证充分,逻辑合理,数据真实,内容完整,表述清晰,具有较高的创新性与学术价值。除此之外,其他一些教育期刊,也有学前教育相关板块,可以参考,比如:《教育研究》,ISSN:1002-5731《课程.教材.教法》,ISSN:1000-0186《中国教育学刊》,ISSN:1002-4808《教育发展研究》,ISSN:1008-3855《当代教育论坛》,ISSN:1671-8305

没有提到。学前教育研究视界下的中国学前儿童游戏是角色游戏,让儿童在角色中寓教于乐。根据2022年考试大纲要求,学前教育专业采用上机考试和现场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考试科目:专业基础知识(机考);幼儿园教育案例分析、钢琴弹唱、舞蹈表演、命题画(专业技能考试)。学前教育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教育学类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保教机构、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其他相关机构从事保教、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学前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现代汉语、教师口语、儿童哲学、儿童文学、学前儿童发展科学、学前儿童卫生学、学前儿童保育学、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声乐、美术、钢琴、舞蹈等。学前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首先是由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提出的。他在夸美纽斯和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影响下,又接受了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儿童教育思想。于1837年在布兰肯堡创设了一所收托1~7岁儿童的教育机构,1840年命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福禄贝尔系统地论述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内容和方法。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渐进的过程,教育应适合儿童的发展,教育应以儿童的自主活动为基础。他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把游戏作为幼儿园的主要活动,还设计了一套游戏和教学材料。他的主要著作有:《人的教育》(1826)、《慈母游戏和儿歌》(1843)、《幼儿园教育学》(1862)。虽然福禄贝尔教育理论中有唯心主义观点,但他在实践上和理论上推动了各国幼儿园的建立和学前教育学的研究。

就《学前教育研究》一个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刊名:学前教育研究主办: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长沙师范学校(专科)周期:月刊出版地:湖南省长沙市语种:中文;创刊时间:1987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学前教育实地研究论文

在我国,随着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研究已从讨论其重要性发展为研究如何指导幼儿阅读。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发现,早期阅读教育不但能为幼儿所接受,而且能促进其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传统的幼儿语言教育注重的是口语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书面语言的教育,进行的不是完整语言的教育,使幼儿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而我们开展的早期阅读教育是幼儿文学活动的充实和整合,不是把识字作为 唯一的内容和方式,而是在培养幼儿欣赏、讲述和朗诵等多种能力的文学活动中,让幼儿了解一些有关书面语言的信息,增长对阅读活动的兴趣,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文学活动的多元价值功能。早期阅读可以帮助幼儿早一些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国际幼儿语言教育研究提倡“完整语言”的教育。这种观点认为,尽管幼儿以发展口头语言为主,但应当为幼儿创造一定的接触读和写的机会。已有研究提出,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若能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培养,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些研究已经表明,缺乏良好的早期阅读经验的儿童入学后会有学习适应上的困难,缺乏阅读兴趣,阅读理解能力差等。因此我们应适时地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使之成为孩子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怎样才能让幼儿更好地掌握时机呢?首先我们制定出了一系列的实施方案:一、构建早期阅读教育的目标体系 目标是教育行为的指南,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早期阅读教育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按美国课程专家瑞夫·泰勒的观点,教育目标的构建应从孩子的兴趣、认知、能力、习惯、态度等方面考虑。 从早期阅读教育的特点看,它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早期阅读教育在语言教育中又有其独特的价值,在构建目标时,应体现其特殊性,同时必须遵循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求。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结合赵寄石、楼必生教授主编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有关早期阅读教育的目标及本园幼儿实际,确立了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目标: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培养幼儿对书面语言的敏感性,帮助幼儿认识语言符号和图画符号的对应转换关系,掌握早期阅读的方法,培养幼儿将早期阅读经验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的能力,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幼儿观察、想象和语言思维等综合能力。据此,我们再确定分解目标及各年龄班的层次目标。 早期阅读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和确立,使教师明确了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所要达到的要求,使早期阅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二、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途径 (一)教师根据早期阅读教育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的阅读能力进行系统培养,使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 1.阅读活动(按早期阅读教育目标开展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内容较为集中的教育活动) (1)大图书阅读活动: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自制大型图画故事书,并利用这种图画故事书帮助幼儿学习和掌握按序仔细观察画面和将前后画页联系起来理解的阅读技能。(适合集体活动、分组活动。)(2)小图书阅读活动:同一内容的图画故事书幼儿人手一册,独立阅读,主要帮助幼儿掌握翻图书的方法, 让幼儿在看书过程中自己感受、体会,不断获得独立阅读的经验。(适合分组活动、个别指导。)(3)听赏活动:以听赏图画故事或其他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主要让幼儿反复倾听老师的讲述,不断体验品味,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适合集体活动、分组活动、个别指导。) (4)排图活动:教师为每个幼儿提供一套打乱顺序的图片,幼儿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根据故事内在的逻辑规律将图片按顺序排列起来,并表述排图理由,这有利于培养幼儿有序思维能力。(适合分组活动、个别指导。) 2.以阅读为主的综合活动 (1)自编图画故事书活动、诗配画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幼儿运用已有阅读经验和绘画技能,将自己创编的故事、诗歌配上与其情节、内容相符的画面,编成图画故事书,培养幼儿将语言符号转化能力并发展其创造性 思维能力。 (2)听音乐编构故事:这是阅读经验与音乐感受相结合的活动。幼儿通过感受理解音乐,将它转化成语言符号,进行讲述,并配上画面组成音乐图画故事书,培养幼儿将音乐符号转化为语言符号和绘画符号的能力并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材料,能动建构、积累和同化阅读经验。教师给予适当指导,鼓励幼儿开展自主阅读活动。

你可以去找下(教育进展)这类的。还有(心理学进展)这类的~你都是可以去参考下里面的期刊论文的吧

让孩子快乐学习和生活 许多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过于紧张、焦虑。这种状态对孩子的有效心里和成长非常不健康。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不会一帆风顺的,磕磕碰碰、生病发烧是在所难免的。家长不要过于害怕和紧张,那样会给孩子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要正确地看待这些问题。每个家长要做到独立思考,从自身让孩子学到快乐,对事情的看法总是乐观的。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让孩子的童年是快快乐乐的,这样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我们对孩子有许多的要求,有礼、谦让、毅力、恒心、温和等等。作为家长及老师,必须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教育就是提供环境。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进展,我们将在环境中不断赋予新时代的内涵,为幼儿营造快乐天地,让幼儿徜徉在金色的阳光中,走向学校,走向社会,以健康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不断进步,获得人生的幸福。

第一篇

摘要 :幼儿学前科学游戏就是让幼儿获取有关科学学习经验的游戏活动。本文阐述了幼儿学前科学游戏活动的价值,并介绍了如何在幼儿园中运用科学游戏。

关键词 :科学游戏;幼儿教育;学前教育

现今各种社会条件的发展越来越完善,许多人不再仅仅注重一般衣食住行的满足,开始重视小孩子素质教育的培养,许多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实施科学有效的启蒙教育。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提倡科学,就是要提倡玩把戏,提倡玩科学的把戏。”“科学的小孩子是从玩科学的把戏中产生出来的。”由此可见,科学游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处在幼儿园学前段的孩子都具有好奇、好玩、好动的性格。结合这样的幼儿心理的发展趋势,下面我简单分析科学教育在幼儿学前教育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并且探讨如何利用这种方法帮助幼儿形成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能力。

1.什么是科学游戏及其意义

科学游戏是指没有一定模式的、穿插着一定科学知识的、有趣的、具有启蒙意义的智力游戏。这类游戏可以通过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并且促进幼儿自主地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主动思考其含义。幼儿在小的时候思考的模式是具体化的,而科学游戏是利用幼儿的这一思维特性,帮助幼儿感受各种各样有趣的事物,发展幼儿的探索思维能力。

游戏不限制人的行为,有愉悦人心情、发挥人无限想象力的作用,因此,建议教师可以将科学游戏的理念作为基础,设计出一种符合幼儿思维能力的游戏。利用游戏使幼儿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得到较好的发展,让幼儿主动地与其他小伙伴玩耍、做游戏,从而促进幼儿自主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科学游戏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见游戏与教学相辅相成。在科学游戏中,幼儿一般表现得随心所欲,且行为重复,不可预测。幼儿通过学前游戏可以发展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游戏中学习方式大大胜于常规机械的学习。

2.如何在学前教育当中正确应用科学游戏

游戏应当科学

一个游戏的科学,是教师在编制游戏时应当考虑的重要问题。例如贯穿在游戏中的科学知识难度应当适当控制,并尽可能契合幼儿学习的特性,不以科学学习为前提的游戏是没有意义的。再者,应当注意将科学知识灵活地穿插在游戏规则中,不可简单生硬地进行说教。比如“猜猜这是什么动物”这个游戏,我们可以让幼儿设定一个动物,并自己描述动物的特点,例如这个动物有多少条腿,是生活在水中还是陆地,最后让全体小朋友猜动物的名称。这一游戏的作用在于提高幼儿的思考能力,不直接告知幼儿问题的答案,避免机械的填鸭式教育方法。

游戏应当多变

大多数幼儿通过双手感知外界世界,所以活动的过程同样是幼儿学习探索的过程。通过科学游戏,幼儿通过双手的操作与感知,满足好动的个性。另外,科学游戏要求幼儿有一个智力思考的过程,这样两者结合能够顺应幼儿智力的发展特点,提高学习效率,达到科学游戏的存在意义。以“捉影子”为例,幼儿十分喜欢这个游戏,在游戏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捉影子,满足幼儿好动好玩的个性,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

游戏应当有趣

没有趣味的游戏不能称为合格的游戏。一个真正有趣的游戏能够吸引成年人,没有意思的游戏不要求幼儿进行智力思考,那么就无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游戏的价值也就不明显。所以在设计科学游戏时,要考虑幼儿的兴趣特点。以下列举了表现幼儿兴趣的方面:(1)勾起幼儿探索欲望的游戏,例如摸一摸、猜一猜等游戏,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2)要求亲手操作的游戏,可以满足幼儿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3)利用幼儿喜爱的方式表现的游戏类型,例如运动竞赛、情景扮演的游戏,可以帮助幼儿获得自我满足。(4)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游戏,例如智力游戏,幼儿在思考之后获得的成功喜悦是不可替代的,幼儿对此类游戏也难以抗拒。

对游戏进行评价必不可少

让幼儿在游戏结束后交流,使幼儿再次回忆游戏的细节,可以起到再次学习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每个幼儿的表现教师应当细细记录下来,并在游戏结束后进行表扬嘉奖。在团队游戏当中,则应当感谢表扬大家对游戏做出的努力。

科学游戏在启蒙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是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的,按照幼儿心智进行科学游戏,增强幼儿学习的科学性,为以后接受教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直华.艺术游戏科学游戏创造游戏:费曼启发我们选好自己的游戏[J].民主与科学,2009(5).

[2]张晓.幼儿园科学游戏的设计与组织策略初探[J].幼教博览,2010(4).

第二篇: 有关幼儿园游戏的学前教育创新与实践探讨

[ 摘要 ]随着我国新一轮寄出课程改革的不断加深,对幼儿园的游戏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作者多年工作经验就关幼儿园游戏的学前教育创新与实践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 关键词 ]幼儿园游戏;学前教育;创新;实践

引言

作为学前教育者,教师应该增强对学前教育的认识,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与学校、家长、社会等联合起来,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幼儿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园游戏教学提出更多的要求。游戏教学唤起了幼儿自身的表现,启迪儿童的智慧,健全儿童人格,同时增强了儿童的体质,能够有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幼儿园游戏教学

游戏是儿童自我表现的一种存在方式,在幼儿教育中呼唤游戏精神。因为幼儿天真无邪,他们只追求当下的生活,对游戏有一种自成目的性。游戏是儿童天真无邪、天性、自由以及潜在能力的代表,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智力发展的一种强力的工具;同时,有助于增强儿童之间的交流以及个性品质的培养。儿童在游戏中不仅发挥了自身的创造能力,还加强了人际交流能力,并且锻炼了意志力。因此,游戏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

学前教育将游戏作为教学方法,学前教育者要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手段,变革幼儿游戏教学的现状,坚持科学的游戏理念,调动儿童的自主能动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创新精神、创新技能,从而促进幼儿教学质量的提高。

2游戏中体现学前教育理念的创新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游戏教学方法得到广泛推广、游戏教学即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了解知识与技能,同时,通过游戏调动学生的游戏兴趣,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会玩、玩中学会研究,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幼儿园游戏是对真实社会生活的模仿,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并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儿童在游戏中感受生活、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幼儿游戏教学中,游戏的内容、游戏的活动形式、活动环境等方面都体现了学前教育理论的创新。

游戏内容的创新

游戏内容的时代性

儿童生活在大社会环境中,只有贴近生活的游戏才能够让儿童更加了解现代日新月异的生活,引导儿童关注社会的变化。如教师可以通过反映科技信息的航天员遨游太空的游戏,让学生感知科技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或者通过一些反映时代特色的游戏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模拟的游戏感受现代生活的科技以及社会文化等。

游戏内容的生活化

想象力是对记忆的表象再次进行加工的过程,儿童的记忆表象来源于生活,因此,在进行游戏教学时,要使游戏贴近社会生活,让儿童在体验生活的同时对游戏进行创新。如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建筑物,或让学生搜集有关房子的图片资料,增加儿童对房子的记忆,然后通过感性认识进行游戏活动,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游戏活动形式的创新

合作性活动形式

合作性教学是在游戏活动中,应该让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进行游戏,然后让儿童在游戏中互相模仿、学习。如将不同班级的儿童组织起来,在“找朋友”游戏中,让儿童通过寻找朋友,然后与好朋友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让儿童参与教学活动中,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自主、探究性的活动形式

自主性的游戏活动是让儿童自行设计游戏内容,增强儿童的创新能力;探究式游戏活动是启发儿童在游戏中探索、创新,不仅掌握基本技能,而且开拓创新思维。

主题式游戏活动

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明确主题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儿童具有自主性,可以通过同一主题但不同的形式使得游戏内容更加丰富,从而增长儿童的见识,让儿童在游戏中保持较长时间的兴趣,同时使游戏和教学活动得到相互融合的高度。

游戏环境的创新

环境的设计有助于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在游戏环境中轻松、愉悦地学习,并发挥自主能动性和思维创造力。在教学中,游戏环境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游戏环境布置的科学合理性

在布置游戏时,要合理设置和利用空间。在幼儿教学区域内,有室内和室外活动区域,室外游戏教学有大型活动场地和器材,能够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活动的欲望;室内教学是教学互动时间最长的教学区域。教学中应该将室内与室外教学相结合,互相交换使用。根据儿童的体质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不用的游戏场所;或者根据儿童的年龄段选择游戏的合适空间等。

游戏环境设置的丰富性

在进行游戏环境设计时,要注重游戏简单却富有变化性,让儿童能够在简单的游戏中发挥创造力,丰富的游戏环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具有强烈的探索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

游戏环境设置的层次性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经验和发展水平,在设置游戏环境时要体现年龄段的层次性,使游戏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如小班教学就需要简单、相似的主题区域,数量较多、种类较少的玩具;中班教学就需要较为丰富的区域,对于玩具则需要多样化,以及适度的数量;大班教学则需要设置与大班儿童的社交、认知能力相符的环境,使儿童在游戏中获得满足和快乐。

3结束语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教学阶段,幼儿游戏教学活动有助于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学前教育者要从游戏的内容、游戏的活动形式、游戏环境等体现学前教育创新方面着手,更新学前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儿童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终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晓苹.从幼儿园游戏中谈学前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6).

[2]陈爱萍.幼儿教育呼唤游戏精神――谈幼儿园游戏的创新与实践[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第三篇

摘要 :学前教育是幼儿学习的.启蒙阶段。学前教学工作者要坚持新课改理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与学校、家长、社会等联合起来,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游戏内容、游戏活动形式、活动环境等方面论述了游戏对学前教育理论创新的体现。

关键词 :幼儿园游戏;学前教育;创新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组分,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初级阶段,这时的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学前教育者,教师应该增强对学前教育的认识,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与学校、家长、社会等联合起来,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幼儿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园游戏教学提出更多的要求。游戏教学唤起了幼儿自身的表现,启迪儿童的智慧,健全儿童人格,同时增强了儿童的体质,能够有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幼儿园游戏教学

游戏是儿童自我表现的一种存在方式,在幼儿教育中呼唤游戏精神。因为幼儿天真无邪,他们只追求当下的生活,对游戏有一种自成目的性。游戏是儿童天真无邪、天性、自由以及潜在能力的代表,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智力发展的一种强力的工具;同时,有助于增强儿童之间的交流以及个性品质的培养。儿童在游戏中不仅发挥了自身的创造能力,还加强了人际交流能力,并且锻炼了意志力。因此,游戏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

学前教育将游戏作为教学方法,学前教育者要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手段,变革幼儿游戏教学的现状,坚持科学的游戏理念,调动儿童的自主能动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创新精神、创新技能,从而促进幼儿教学质量的提高。

2游戏中体现学前教育理念的创新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游戏教学方法得到广泛推广、游戏教学即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了解知识与技能,同时,通过游戏调动学生的游戏兴趣,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会玩、玩中学会研究,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幼儿园游戏是对真实社会生活的模仿,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并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儿童在游戏中感受生活、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幼儿游戏教学中,游戏的内容、游戏的活动形式、活动环境等方面都体现了学前教育理论的创新。

游戏内容的创新

游戏内容的时代性

儿童生活在大社会环境中,只有贴近生活的游戏才能够让儿童更加了解现代日新月异的生活,引导儿童关注社会的变化。如教师可以通过反映科技信息的航天员遨游太空的游戏,让学生感知科技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或者通过一些反映时代特色的游戏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模拟的游戏感受现代生活的科技以及社会文化等。

游戏内容的生活化

想象力是对记忆的表象再次进行加工的过程,儿童的记忆表象来源于生活,因此,在进行游戏教学时,要使游戏贴近社会生活,让儿童在体验生活的同时对游戏进行创新。如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建筑物,或让学生搜集有关房子的图片资料,增加儿童对房子的记忆,然后通过感性认识进行游戏活动,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游戏活动形式的创新

合作性活动形式

合作性教学是在游戏活动中,应该让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进行游戏,然后让儿童在游戏中互相模仿、学习。如将不同班级的儿童组织起来,在“找朋友”游戏中,让儿童通过寻找朋友,然后与好朋友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让儿童参与教学活动中,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自主、探究性的活动形式

自主性的游戏活动是让儿童自行设计游戏内容,增强儿童的创新能力;探究式游戏活动是启发儿童在游戏中探索、创新,不仅掌握基本技能,而且开拓创新思维。

主题式游戏活动

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明确主题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儿童具有自主性,可以通过同一主题但不同的形式使得游戏内容更加丰富,从而增长儿童的见识,让儿童在游戏中保持较长时间的兴趣,同时使游戏和教学活动得到相互融合的高度。

游戏环境的创新

环境的设计有助于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在游戏环境中轻松、愉悦地学习,并发挥自主能动性和思维创造力。在教学中,游戏环境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游戏环境布置的科学合理性

在布置游戏时,要合理设置和利用空间。在幼儿教学区域内,有室内和室外活动区域,室外游戏教学有大型活动场地和器材,能够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活动的欲望;室内教学是教学互动时间最长的教学区域。教学中应该将室内与室外教学相结合,互相交换使用。根据儿童的体质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不用的游戏场所;或者根据儿童的年龄段选择游戏的合适空间等。

游戏环境设置的丰富性

在进行游戏环境设计时,要注重游戏简单却富有变化性,让儿童能够在简单的游戏中发挥创造力,丰富的游戏环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具有强烈的探索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

游戏环境设置的层次性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经验和发展水平,在设置游戏环境时要体现年龄段的层次性,使游戏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如小班教学就需要简单、相似的主题区域,数量较多、种类较少的玩具;中班教学就需要较为丰富的区域,对于玩具则需要多样化,以及适度的数量;大班教学则需要设置与大班儿童的社交、认知能力相符的环境,使儿童在游戏中获得满足和快乐。

3结语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教学阶段,幼儿游戏教学活动有助于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学前教育者要从游戏的内容、游戏的活动形式、游戏环境等体现学前教育创新方面着手,更新学前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儿童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终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晓苹.从幼儿园游戏中谈学前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6).

[2]陈爱萍.幼儿教育呼唤游戏精神――谈幼儿园游戏的创新与实践[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 索引序列
  • 学前教育学术期刊实验研究论文
  • 学前教育实验研究论文
  • 学前教育实验研究的论文
  • 《学前教育研究》期刊
  • 学前教育实地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