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毕业论文想写关于同性恋的

毕业论文想写关于同性恋的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想写关于同性恋的

不了解谈不上入手。

建议你从希腊罗马时代的同性情结入手,如果你了解甚微,现在去翻古希腊罗马的文学作品也没有意义,那些都是大部头,短时间内是没法吃透的。而且二手文本很有风险,你不如就用现代西方对当时同性恋情结的追述入手,以西方现代的视角去看古希腊罗马的同性情结。最近畅销的《波斯少年》以及作者的另一本书《天堂之火》(暂时无中译)可以作为很好的母本,可以探索一下这种情结的代际变化。另外,虽然是毕业论文,野心也不用太大,如果你定题就是《论西方文学中的同性恋情结》肯定是相当没法把握的,我建议你就拿一本作品当母本,然后结合其他作品,比如同样描写亚历山大大帝(还有影视作品可做参考)的其他作品,或者不同时代的作品进行描述,结合社会学方面的理论著作,国内的可以看看李银河的,国外的我暂时不在这里赘述,你可以自己找找,太多了……社会学的理论为底,文学语言为母本,文学内容以电影语言进行描述和转述。等等等等……就可以写出来了。思路很多的。如果你不是从文学表现力方面,还可以从西方文学中的同性恋语言入手,比如一些特有的词语、字眼和表达方法,这个是语言学方向的切入口。暂时只能提供这些想法。希望有帮助

不要随便发布广告,这是违规行为。

关于同性恋研究的论文

从社会的发展去说这很正常再举例论证 同性恋的正常实例与普遍之处

gay和断袖

摘要:本研究以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为研究对象,通过个案面谈心理辅导及回访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首先,对情景式“同性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其次,对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成因进行了分析。第三,总结情景式“同性恋”中学生有效的心理辅导策略。第四,中学生同性恋的性心理教育提出相关建议。关键词:心理状况 辅导策略镜头一:校园里,一对女中学生手挽手、肩并肩有说有笑,亲密无间。镜头二:食堂里,一对男生在一起吃饭,给对方夹菜,偶尔还互相喂食。镜头三:寝室里,某男中学生泪流满面,痛不欲生,只因自己无法取悦“好朋友”,情绪暴躁,用刀片划伤自己……这不是影视作品中的一幕幕,而是在当今一些中学校园里真实事件,这些事件客观地存在于某些中学生人群中。我们面对镜头一,一定会坦然视之,认为很正常;但是面对镜头二、镜头三,一定会十分惊诧:现在的中学生怎么了?之前 “早恋”问题、过早性行为、网瘾等问题人们还在心力交瘁,为何有些会演变成异常的“同性恋”倾向或行为?这一现象称为:中学生情境式“同性恋”,是指针对于中学校园这一特定情境,中学生选择同性作为彼此爱恋依托对象的倾向和行为[1]。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变革,这些事件仅仅只是浮出水面,以前、现在、今后都是必然存在的问题,并不是这一代孩子独有的。只是现在的孩子更懂得如果表达,如何求得援助,如何更健康的成长,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还是需要面对很多困境,而目前对于中学生早恋,性行为等教育研究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中学生情境式“同性恋”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就是针对这种现状,对中学生情境式“同性恋”进行了个案研究。1. 研究目的与方法在我国同性恋虽然早已不再被划分为病态,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接受同性恋非病态的观念,也不再把它看作是道德问题,但我国同性恋者大多还处于秘密或半秘密状态。更不要说中学生了(虽然目前,还不能简单的用“同性恋”定义他们,也就是说,在性取向方面,他们还没有定型,大多数还处在同性恋与双性恋的过渡地带),除了他们的个别好友知道这种情况外,知者甚少。本文的个案,由于自身无法承受这种压力,而且有强烈的治疗愿望,由班主任以及好友陪伴来我校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本研究目的在于:(1)借心理辅导对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分析。(2)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的成因进行分析。(3)分析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心理辅导以及性教育策略。本研究对象:前来心理辅导求助的中学生,二例个案,其中男生1名,女生1名。求助者年龄男17岁、女18岁,重点高中学生。本研究程序:通过面谈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等方法进行个案的研究。采用自然观察法、言语交流、心理辅导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等方法。2.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心理健康状况(1) 自责、愧疚心理具有同性恋倾向的学生在面对自己的情况,多是自责和愧疚,本文所涉及的个案男生(以下称小B)从品德、学习、才艺等各方面都是非常出色的学生,一想到自己是同性恋,无法面对自己的家人、老师、同学,而且由于同学给他取的绰号“娘娘腔”讽刺他,导致无法建立自我认同感。女生(以下称小Z)与同学相处比较好,身边的同学对她都体贴入微,自己很喜欢***,她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控制不住自己,因此心里产生很大的罪恶感,面对同学的帮助、理解发而使她更无法原谅自己。(2) 不合理认知中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还不全面,往往带有自己的主观判断,一旦自己的某一种行为和书上或者电视上看到的“同性恋”对上了,就很容易把自己贴上某个标签。在中国的传统教育熏陶下的孩子,很容易把“同性恋”与肮脏、丑恶、艾滋病等负性的事件联系在一起,认为“我是一个异常的人”、 “我是一个心理有问题的人”、“像我这样的人,以后还有什么前途”等。他们无法认同自己,更不知道如何得辨证的看待“同性恋”这个问题。老师和亲人对小B寄予很大的希望,他总是觉得如果别人知道自己是“同性恋”,那么一切都完了。小Z常常会对好友的一些帮助特别伤心、难过,她觉得自己是有问题的人,不值得他们这样付出。有的时候又会认为别人是故意这样做的,就是要让自己知道“我是同性恋”、“我是个有病的人”。(3) 自虐行为、自杀倾向情景式“同性恋”中学生对某些敏感问题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困扰摆脱不掉的时候,总会产生要了结自己生命的念头,比如小B从初中开始,就有自残的习惯,一遇到这种心理困扰就用刀片在自己上臂上划,在今年的6月有一次在自己手臂上连续划了45道,如果有人在他面前提及“你为什么对***这么好”,“你是不是?”等一些敏感问题,他会想通过杀人以及自杀来结束种种的困扰。小Z主要通过不吃饭、不睡觉、封闭自我等方式来惩罚自己。3.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成因的分析分析中学生情境式“同性恋”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需要从中学生所处的身心发育阶段、所置身的社会环境、所达到的思想认识水平去分析、去探究。(1)生理因素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阶段,“性早熟”现象普遍存在,朦朦胧胧的性意识促使他们想通过各种途径来尝试和体验,然而过多的信息特别是头脑中所接触的不良信息的刺激,往往会使他们通过不健康手段去寻求性满足。如中学生会积极模仿恋爱,一旦失败,很可能导致他们性取向变化,转移到同性间关系亲密的伙伴,自然很容易成为彼此体验性感觉的对象。(2)家庭因素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忙于工作,与子女相处时间有限,对于性教育,一般家长都不会和子女正面的交流,更多家长认为孩子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把学习学好,其他的以后再说。本个案小Z的父母就是把学习看成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从小到大坚决反对孩子与男生交友、学习、玩耍,因此她的圈子里也从来没有男生的影子,终日和女生在一起。夫妻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小B的父母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关系不和,主要原因是父亲有婚外情,他很恨父亲,更讨厌那个阿姨,后来也开始讨厌自己的母亲,认为父亲之所以有外遇,和母亲没有能力和魄力有关,久而久之导致小B对女人就怀有“敌意”,渐渐就泛化到所有的女性身上。(3)社会因素随着中学生与校园外的联系日益广泛,他们所受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也与日俱增。社会上出现同性恋、暴力倾向,特别是相关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中学生。这些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好奇心强,但是心理发育尚未成熟,长期接受阳光式正面教育的他们,更容易对社会上一些负面的东西产生浓厚兴趣。4.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有效心理辅导策略(1) 顺其自然,避免善意的建议有同性恋倾向的学生大多是非常隐蔽的,他们的生活看似非常平静,和大家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但其实,他们的内心非常压抑。他们是典型的“两面人”:一方面,要掩饰,通过这种掩饰让自己能“安全”、“正常”地生活;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偷偷的进行冒险,在可能的条件下向自己喜欢的同伴“表白”或做出一些“示爱”的行动。这让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焦虑。本案例中小Z的好友知道了她的情况,用自己的言语以及方式去努力改变她的性取向,如“不要经常和女生在一起”、“多和男生交流交流”等,小Z作为一名高二的学生这些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你需要时间去慢慢改变,努力去尝试吧”好友的善意或者经验式的帮助,反而让小Z感觉到自己是被拒绝的,因此自责、愧疚的心理就不断困扰着她。顺其自然就是:如果有同性恋性取向困扰的时候,努力让其做到顺其自然,不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证明到底“自己是不是同性恋”;如果有已经对同性发生了爱恋和依赖也要努力做到顺其自然的面对这个事实,不要去憎恨自己或憎恨对方;面对周围人际关系的时候要努力做到顺其自然,不要太在意别人的一言一行,不管他们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这类学生心理状况的好坏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同学、老师、家长能否认同他们。作为家长、同学、老师不要侮辱、讽刺他们,做到包容与平等、无条件接他们。如果作为同伴或朋友能够无条件接纳,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本个案学生反复提及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同学们知道了,我怎么面对他们”、“老师还会要看我么?”他们的内心特别渴望能得到别人的认同,总害怕同学会嘲笑自己、老师看不起自己。其实这个时候的学生很有可能回归到常态性取向,如果得不到认同,他们就是孤独的,得不到归属感,痛苦、茫然、困惑,无法接我解脱,进一步开始尝试同性恋行为。青少年时期是确定性取向的关键时期,是形成同性恋的活跃期,此时,学生正处于第二心理断乳期,很叛逆,因此,我们所要做就是尽量减少善意的建议和经验式的说教,帮助对方顺气自然的面对性取向。(2) 认知调节,防止问题反复青少年的社会阅历比较浅薄,由于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尚未完整,认知模式也比较单一,他们不能辨证地看待问题,特别对中学生同性恋求助者来说,他们的很多心理困扰多半是由于自我认知的偏差而导致的情绪困扰,所以通过心理辅导改变他们的认知非常重要。第一步:协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具有的非理性信念,不适当的情绪反应以及行为模式。指出他们的糟糕情绪以及行为模式应由自己负责,并指出他们糟糕情绪产生的最终根源是由他们本人的非理性信念所致。第二步:自我调节,在让学生掌握情绪ABC理论的基础上去识别自己的情绪以及行为,辨认理性与非理性的想法,反驳非理性想法,用正确的观念来反驳不正确的观念,进行逻辑推理,最终产生积极的调节效果。比如,班主任老师如果知道这件事情,就会看不起我了?不,班主任平时就不是一个武断的人,不会因为学生犯错而胡乱的批评,“同性恋”社会上都已经得到了认同,而且我现在也没有做出特别出格的事情,平时的表现班主任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相信他不会因为这件事而看不起我,不重视我……(3) 情绪宣泄,注意方式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与普通人相比,同性恋者更容易陷入焦虑和无助。因为尽管外界对同性恋现象给予越来越多的包容,但来自传统社会的种种压力对他们的生存、生活方式还是施加着不可抗拒的影响。小B在体育课上,突然在篮球场上大声说:我要杀了***,使得整个班级的同学后到惊吓,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针对小B的情况,调节情绪非常重要他需要采取一些积极的或者至少是无害的应对措施,可以进行如下积极应对方法:第一种,合理宣泄。以前,他遇到烦恼总是憋着,或者等到一定的时候爆发出来,不是当着别人面骂,就是恐吓别人,对同学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合理发泄,就是说要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适当的发泄对象,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自己的痛苦表达出来。心理学上研究,压抑情绪是非常有害健康的。可以找一个适当的对像去述说一下,和自己的信赖的人说一说,除倾诉之外,必要时也可以痛哭一场。痛哭作为一种感情爆发,是一种防御方法,也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方法。有时也可以呐喊。我实在太压抑,太憋闷了(当然你别在公共场所喊叫,别人会以为你是疯子),在没人的地方对着大山,自己在家里面,喊一喊也能够使自己痛快痛快,舒服一下。第二种:转移。当不开心的时候,把注意力指向其他方面,去做其他的事情,去注意其他的事物,注意或做一些有益至少无害的事情。只要一做别的事情,你注意力一定就会转移到别处。第三种:音乐疗法。利用音乐促进健康,特别是作为消除心身障碍的辅助手段。小B对音乐比较感兴趣,通过听音乐来帮助他走出困境效果会比较好。根据他的情况,可以选择:舒心减压理气的乐曲:<<春风得意>>、<<江南好>>还有抒情戏曲等;镇静安神的乐曲:<<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塞上曲>>、<<苏武牧羊>>、<<小桃红>>,贝多芬的奏鸣曲,肖邦的圆舞曲,柴可夫斯基的<<花之圆舞曲>>。5.中学生同性恋的性心理教育(1) 重视性心理教育目前,老师对初中生的性心理教育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较为保守,家长与子女在性心理方面的沟通意识更为薄弱。同性恋的成因说普遍提到了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是同性恋形成的活跃期 , 而本文两个案也是在初中的时候有这个倾向,所以 , 必须高度重视对儿童、青少年的性教育[2]。(2) 贯彻关爱、尊重的教育原则作为同性恋学生最渴望的是尊重的需要,他们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学校的认可和肯定,而且中学生同性恋者大部分还没有定性,都有较强烈的求治欲望,因此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关心、爱护有同性恋倾向的学生,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及时做好辅导工作。(3) 开设生理心理学类讲座或课程在继续倡导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中小学校需要加强生理心理学类教育,可以开设相应的课程或者讲座。如针对中学生可以包括: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与角色期待; 及时了解男女性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掌握与同性和异性正常交往的方法; 性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教育。努力贴近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提高中学生性心理健康素质。还可以对家长进行相应的讲座,配合学校的教育以及孩子的成长,学做青春期孩子的好家长、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善于观察,要认识到某些看似正常的同性交往背后所潜伏的种种危机,一旦发现孩子有过分依恋同性的倾向,要循循善诱,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并有意识创造机会,引导他(她)多交志趣相投的男女朋友,大家在一切共同学习、娱乐,以逐渐减少特定的同性之间的依恋感。帮助孩子一起走过这个阶段。同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多接触同性恋中学生个案,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心理辅导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参考文献[1] 陈尽染,袁誉宁 关注中学生情境式“同性恋”现象[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17.[2] 杨凤池. 难解之结 , 同性恋 [J ]. 中国青年科技 , 1994 , 1 (1) : 42 - 44.

终于有人敢迈出这一步了 我是拉 学术上不太懂 支持你

关于中国同性恋的研究论文

少一点世俗吧,不支持也请不要歧视,偏见。异性同性都是爱,心之所向罢了。希望他们也能慢慢地被世界温柔对待(并不是鼓励,只是期待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

保守估计一千万同夫(女同性恋的丈夫)在父母面前是抛妻弃子、在领导面前是不好好过日子、在社会舆论面前是渣男。我们也是人。我们也要好好活下去!

《酷儿在中国》,我想,你研究同性文学,那么一定知道“酷儿”在文论中的含义。文论的题目没必要含蓄难懂,关键是很准确明白的显示出你所要表达的中心意义。如果你有更好的,更文学性标题,比如《他和他》这类的,用酷儿在中国,作为解释的副标题,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gay和断袖

同性恋的毕业论文下载

当然是 同性恋无罪 同性恋不是一种病 同性恋不是变态 。。。 现在人们还很不理解同性恋 所以你要告诉他们呀 宣传下 人们的误区吧 我支持你哦 (你是腐女或同人女吧 当然 同人男更好 萌物啊萌物)

唐太宗的儿子承乾和他的娈童称心

在中国,传说同性恋最早始于黄帝。清代学者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中说:“杂说称娈童始黄帝。”到商代,就有“比顽童”、“美男破产(老)、美女破居”之类的说法。至于流传在春秋战国、汉代时期的“龙阳”、“余桃”、“断袖”等历史典故更是脍炙人口。史载龙阳君为魏王“拂枕席”,弥子瑕与卫灵公“分桃而食”,汉哀帝与董贤共寝,董贤压住了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惊醒他,“断袖而起”。后代人于是就以“龙阳”、“余桃”、“断袖”等来暗指同性恋现象。从现有的史籍资料来看,中国汉以前“狎昵娈童”仅为君王贵族的特殊癖好,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此风渐渐普及于士大夫及社会民众,并且多有歌咏之词。至唐朝与五代期间,男色之风渐衰,但至宋朝又兴盛起来,男子公然为娼,聚集于风月作坊,招揽生意。元代男色之风又衰,到明清时期又复盛,尤其是清代,盛行“私寓”制度,官吏富商蓄养相公成风。这些大户人家买来眉清目秀的小男孩供主人赏玩,称“男风”,小孩被称为“相公”或“象姑”。当时北京有本叫《朝市丛载》的类似于旅游指南的书上,载有吟咏相公的诗:“斜街曲巷趋香车,隐约雏伶貌似花。应怕路人争看杀,垂帘一幅子儿纱。”这种“私寓”制度,直到清末民初,才有伶人出面倡议而被废止。(中国的同性恋具有长久历史,个中人物从帝王名士到平民倡优,构成了古代中国一个暧昧的人群集合。下面按照历史顺序,选择百位左右声名尤著者加以介绍。(1)卫灵公与弥子瑕、宋朝卫灵公与弥子瑕之间产生了著名的“分桃”典故,事情的原委是:君臣二人共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未尽,遂以其半遗君。灵公食而甘之,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后来弥子色衰爱弛,灵公便拿此说事,责怪道:“是曾啖我以余桃!”孔子和他们同时,曾经出仕于卫,受到了卫灵公的礼遇,他的学生子路和弥子瑕是连襟关系。卫灵公还喜欢宋国公子朝。宋朝相貌俊美,他既受灵公宠幸,又与灵公夫人南子有私。奸情路人皆知,一次卫太子过宋,宋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意思是说:你们求子的母猪已经得到了满足,为什么还不归还我们那漂亮的公猪?于是后世出现了“娄猪艾豭”的说法,艾豭指靠着与家主的同性恋关系而私通家主妻妾(娄猪)的人。(2)公为与汪锜公为是鲁国公子,汪锜为其嬖僮。在齐鲁之间的一次战斗中,他俩同乘一辆战车奋勇拚杀,一同战死,一同停殡。国人因汪锜年纪甚轻而欲以殇礼葬之,孔子听说后则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3)齐景公与羽人齐景公面姣,有一个负责征集羽翮的小臣竟敢向着他注视,面带倾慕。公怒,将欲杀之。相国晏婴劝道:“拒欲不道,恶爱不祥。虽使色君,于法不宜杀也。”景公觉着有理,便表示:“恶然乎,若使沐浴,寡人将使抱背。”(4)楚宣王与安陵君安陵君的固宠手段可以为后宫美人树立样板:一次宣王出游,兴致甚高而发出感问:“寡人万岁千秋之后,谁与乐此矣?”安陵君泣下而言曰:“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试黄泉,蓐蝼蚁。”也就是愿意从死,不再乐生。于是,赢得了宣王更加的爱宠。(5)鄂君与越人鄂君子皙是楚国令尹,一日他泛舟水上,闲雅雍容。有一划船的越人暗生倾羡,便用越语歌吟,意思是:“……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鄂君即刻回应以行动:“乃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其实就是与之同床共寝了。后世用“鄂君绣被”表示对同性恋伙伴的怜爱。(6)魏王与龙阳君龙阳君的固宠手段也很高明,他的名气比安陵君更大,“龙阳”是古代经常使用的男宠娈童的代称。一次魏王与之同船共钓,龙阳忽然泣下,王问原由,对曰:臣所得之鱼越来越大,故欲将前鱼弃置。而今四海之内美人甚众,皆欲趋于王庭,则臣亦将见弃矣,安能无涕出乎?魏王大受感动,于是布令四境之内:“有敢言美人者,族!”(7)汉高祖与籍孺汉朝的这位开国帝王甚好男色,以后西汉几乎每一位皇帝都有此好。(8)汉惠帝与闳孺闳孺和籍孺都没有什么才能,只是以婉佞贵幸,公卿皆因关说。二人的际遇很受人羡慕,以至惠帝之时,为能获得皇帝的垂青,侍中等官在穿带打扮上都向着他俩看齐,帽子上插着羽毛,脸上涂着脂粉。(9)汉文帝与邓通邓通出身低微,成为文帝幸臣后常为帝吮痈。文帝赐给他蜀地严道铜山,可以自铸铜钱,遂富无比。但是文帝死后,即位的景帝立刻就将他贬黜,最终“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大富极贫的邓通的经历很能体现出人生无常的含义。(10)汉武帝汉武帝幸臣众多。韩嫣是他的少年同学,当时就已相爱。后来韩嫣因宠而富,在长安市中把金丸当弹球,一天遗失十余个,以致当时谚云:“苦饥寒,逐金丸。”贫家儿童紧随他的身后,看到金丸的落处就敢紧去抢拾,成为京中一景;倡优出身的李延年在宫中做太监,善为新声,是历史上有名的音乐家。他“与上卧起,甚贵幸”。并且虽为阉宦却未曾彻底净身,竟能与宫人为奸;卫青、霍去病分别是武帝卫皇后的弟、侄,靠着这层关系先后在武帝身边做侍中,帝对卫青随便到了“踞厕而视之”的地步。不过二人虽为嬖幸却能雄豪自振,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声传古今,历为当时及后世所称扬。(11)汉成帝与张放这两人虽为君臣却又像是兄弟。张放“与上卧起,宠爱殊绝”。经常陪从成帝微服出游,斗鸡走马长安市,风流浪迹五陵中。但后来在太后和朝臣的压力下,成帝不得不将张放外遣出都,不久复又征入。又受压力,只好再遣。屡征屡遣,直到成帝崩逝,张放则思慕哭泣而死。(12)汉哀帝与董贤他们之间产生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同性恋典故,即断袖故事:董贤美丽自喜,哀帝悦其仪貌而幸之。一次,董贤白天压着哀帝的衣袖安睡,帝欲起而不欲惊贤,便将自己的衣袖割断,可见恩爱之深。古代没有“同性恋”这一名词,“断袖”是对同性恋现象最典型的概念表达。(13)霍光与冯子都霍光是西汉权臣,冯子都是他的宠奴。两人的同性恋关系使得子都身份虽贱却很得势,百官以下都要仰承他的鼻息。霍光死后,冯子都与光妻私通。(14)梁冀与秦宫梁冀是西汉权臣,秦宫是他的宠奴。两人的同性恋关系与霍光—冯子都在各方面都很相似:秦宫也很有权势,曾与冀妻私通。在后世,人们常用这两个事例来说明家主—奴仆同性恋对家庭伦理所造成的危害。(15)晋废帝海西公司马奕与相龙等海西公“不男”,也就是阳茎短小,性欲低下。可他的两个美人却生产了几个男孩,原来他是让外嬖相龙等与美人交接,生子,以为己子。百姓歌云:“凤皇生一雏,天下莫不喜。本言是马驹,今定成龙子。”(16)后赵主石虎与郑樱桃石虎字季龙,是东晋列国时期非常残暴的一位君主。他称王前宠惑优僮郑樱桃而杀妻郭氏,更纳清河崔氏女,樱桃又谮而杀之。按总的来看,历史上的郑樱桃应当是一位女性,但因“僮”字,把他看成为男性的人也不少,在后世郑樱桃是名优美伶的代称。(17)前秦主苻坚与慕容冲氐族苻坚在东晋列国时期是一位名主,几乎统一了北方。在攻灭鲜卑前燕后,燕国清河公主和他的弟弟慕容冲同时被纳,宠冠后庭。后来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败于东晋,慕容冲、姚苌等便起兵攻之。最终苻氏受缢而死,慕容冲则成为西燕主,但不久后亦为部将所杀。这两人之间的“同性恋”是乱世男风的典型,个人感情夹杂于民族仇恨、宗族恩怨和政治纷争当中,变化极富戏剧性。(18)陈文帝与韩子高韩子高容貌美丽,状似妇人,离乱当中得宠于陈文帝陈蒨,竟也能屡立战功,拜爵封将。两人之间的故事后来被写成了《陈子高传》,子高变为陈姓。在明代杂剧《男王后》里,陈子高更是被封做了正宫王后,事愈传而人愈奇。(19)周小史周小史是晋代出名的美男,有人作诗咏道:“可怜周小童,微笑摘兰丛。鲜肤胜粉白,慢脸若桃红。…… 剪袖恩虽重,残桃爱未终。娥眉讵须疾,新妆递入宫。”(20)桓温与郄超桓温是东晋权臣, 郄超为其心腹谋士。某晚二人同宿,早晨谢安等前来议 事,偶然发现郄氏犹在睡帐当中。谢安笑谓:“郄生可谓入幕宾也。”入幕之宾的典故由此而来。此网站上有相关资料,仅供参考。

哇,还真不少

同性恋社会学论文

建议你从希腊罗马时代的同性情结入手,如果你了解甚微,现在去翻古希腊罗马的文学作品也没有意义,那些都是大部头,短时间内是没法吃透的。而且二手文本很有风险,你不如就用现代西方对当时同性恋情结的追述入手,以西方现代的视角去看古希腊罗马的同性情结。最近畅销的《波斯少年》以及作者的另一本书《天堂之火》(暂时无中译)可以作为很好的母本,可以探索一下这种情结的代际变化。另外,虽然是毕业论文,野心也不用太大,如果你定题就是《论西方文学中的同性恋情结》肯定是相当没法把握的,我建议你就拿一本作品当母本,然后结合其他作品,比如同样描写亚历山大大帝(还有影视作品可做参考)的其他作品,或者不同时代的作品进行描述,结合社会学方面的理论著作,国内的可以看看李银河的,国外的我暂时不在这里赘述,你可以自己找找,太多了……社会学的理论为底,文学语言为母本,文学内容以电影语言进行描述和转述。等等等等……就可以写出来了。思路很多的。如果你不是从文学表现力方面,还可以从西方文学中的同性恋语言入手,比如一些特有的词语、字眼和表达方法,这个是语言学方向的切入口。暂时只能提供这些想法。希望有帮助

摘要:本研究以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为研究对象,通过个案面谈心理辅导及回访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首先,对情景式“同性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其次,对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成因进行了分析。第三,总结情景式“同性恋”中学生有效的心理辅导策略。第四,中学生同性恋的性心理教育提出相关建议。关键词:心理状况 辅导策略镜头一:校园里,一对女中学生手挽手、肩并肩有说有笑,亲密无间。镜头二:食堂里,一对男生在一起吃饭,给对方夹菜,偶尔还互相喂食。镜头三:寝室里,某男中学生泪流满面,痛不欲生,只因自己无法取悦“好朋友”,情绪暴躁,用刀片划伤自己……这不是影视作品中的一幕幕,而是在当今一些中学校园里真实事件,这些事件客观地存在于某些中学生人群中。我们面对镜头一,一定会坦然视之,认为很正常;但是面对镜头二、镜头三,一定会十分惊诧:现在的中学生怎么了?之前 “早恋”问题、过早性行为、网瘾等问题人们还在心力交瘁,为何有些会演变成异常的“同性恋”倾向或行为?这一现象称为:中学生情境式“同性恋”,是指针对于中学校园这一特定情境,中学生选择同性作为彼此爱恋依托对象的倾向和行为[1]。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变革,这些事件仅仅只是浮出水面,以前、现在、今后都是必然存在的问题,并不是这一代孩子独有的。只是现在的孩子更懂得如果表达,如何求得援助,如何更健康的成长,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还是需要面对很多困境,而目前对于中学生早恋,性行为等教育研究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中学生情境式“同性恋”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就是针对这种现状,对中学生情境式“同性恋”进行了个案研究。1. 研究目的与方法在我国同性恋虽然早已不再被划分为病态,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接受同性恋非病态的观念,也不再把它看作是道德问题,但我国同性恋者大多还处于秘密或半秘密状态。更不要说中学生了(虽然目前,还不能简单的用“同性恋”定义他们,也就是说,在性取向方面,他们还没有定型,大多数还处在同性恋与双性恋的过渡地带),除了他们的个别好友知道这种情况外,知者甚少。本文的个案,由于自身无法承受这种压力,而且有强烈的治疗愿望,由班主任以及好友陪伴来我校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本研究目的在于:(1)借心理辅导对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分析。(2)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的成因进行分析。(3)分析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心理辅导以及性教育策略。本研究对象:前来心理辅导求助的中学生,二例个案,其中男生1名,女生1名。求助者年龄男17岁、女18岁,重点高中学生。本研究程序:通过面谈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等方法进行个案的研究。采用自然观察法、言语交流、心理辅导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等方法。2.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心理健康状况(1) 自责、愧疚心理具有同性恋倾向的学生在面对自己的情况,多是自责和愧疚,本文所涉及的个案男生(以下称小B)从品德、学习、才艺等各方面都是非常出色的学生,一想到自己是同性恋,无法面对自己的家人、老师、同学,而且由于同学给他取的绰号“娘娘腔”讽刺他,导致无法建立自我认同感。女生(以下称小Z)与同学相处比较好,身边的同学对她都体贴入微,自己很喜欢***,她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控制不住自己,因此心里产生很大的罪恶感,面对同学的帮助、理解发而使她更无法原谅自己。(2) 不合理认知中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还不全面,往往带有自己的主观判断,一旦自己的某一种行为和书上或者电视上看到的“同性恋”对上了,就很容易把自己贴上某个标签。在中国的传统教育熏陶下的孩子,很容易把“同性恋”与肮脏、丑恶、艾滋病等负性的事件联系在一起,认为“我是一个异常的人”、 “我是一个心理有问题的人”、“像我这样的人,以后还有什么前途”等。他们无法认同自己,更不知道如何得辨证的看待“同性恋”这个问题。老师和亲人对小B寄予很大的希望,他总是觉得如果别人知道自己是“同性恋”,那么一切都完了。小Z常常会对好友的一些帮助特别伤心、难过,她觉得自己是有问题的人,不值得他们这样付出。有的时候又会认为别人是故意这样做的,就是要让自己知道“我是同性恋”、“我是个有病的人”。(3) 自虐行为、自杀倾向情景式“同性恋”中学生对某些敏感问题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困扰摆脱不掉的时候,总会产生要了结自己生命的念头,比如小B从初中开始,就有自残的习惯,一遇到这种心理困扰就用刀片在自己上臂上划,在今年的6月有一次在自己手臂上连续划了45道,如果有人在他面前提及“你为什么对***这么好”,“你是不是?”等一些敏感问题,他会想通过杀人以及自杀来结束种种的困扰。小Z主要通过不吃饭、不睡觉、封闭自我等方式来惩罚自己。3.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成因的分析分析中学生情境式“同性恋”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需要从中学生所处的身心发育阶段、所置身的社会环境、所达到的思想认识水平去分析、去探究。(1)生理因素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阶段,“性早熟”现象普遍存在,朦朦胧胧的性意识促使他们想通过各种途径来尝试和体验,然而过多的信息特别是头脑中所接触的不良信息的刺激,往往会使他们通过不健康手段去寻求性满足。如中学生会积极模仿恋爱,一旦失败,很可能导致他们性取向变化,转移到同性间关系亲密的伙伴,自然很容易成为彼此体验性感觉的对象。(2)家庭因素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忙于工作,与子女相处时间有限,对于性教育,一般家长都不会和子女正面的交流,更多家长认为孩子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把学习学好,其他的以后再说。本个案小Z的父母就是把学习看成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从小到大坚决反对孩子与男生交友、学习、玩耍,因此她的圈子里也从来没有男生的影子,终日和女生在一起。夫妻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小B的父母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关系不和,主要原因是父亲有婚外情,他很恨父亲,更讨厌那个阿姨,后来也开始讨厌自己的母亲,认为父亲之所以有外遇,和母亲没有能力和魄力有关,久而久之导致小B对女人就怀有“敌意”,渐渐就泛化到所有的女性身上。(3)社会因素随着中学生与校园外的联系日益广泛,他们所受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也与日俱增。社会上出现同性恋、暴力倾向,特别是相关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中学生。这些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好奇心强,但是心理发育尚未成熟,长期接受阳光式正面教育的他们,更容易对社会上一些负面的东西产生浓厚兴趣。4.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有效心理辅导策略(1) 顺其自然,避免善意的建议有同性恋倾向的学生大多是非常隐蔽的,他们的生活看似非常平静,和大家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但其实,他们的内心非常压抑。他们是典型的“两面人”:一方面,要掩饰,通过这种掩饰让自己能“安全”、“正常”地生活;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偷偷的进行冒险,在可能的条件下向自己喜欢的同伴“表白”或做出一些“示爱”的行动。这让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焦虑。本案例中小Z的好友知道了她的情况,用自己的言语以及方式去努力改变她的性取向,如“不要经常和女生在一起”、“多和男生交流交流”等,小Z作为一名高二的学生这些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你需要时间去慢慢改变,努力去尝试吧”好友的善意或者经验式的帮助,反而让小Z感觉到自己是被拒绝的,因此自责、愧疚的心理就不断困扰着她。顺其自然就是:如果有同性恋性取向困扰的时候,努力让其做到顺其自然,不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证明到底“自己是不是同性恋”;如果有已经对同性发生了爱恋和依赖也要努力做到顺其自然的面对这个事实,不要去憎恨自己或憎恨对方;面对周围人际关系的时候要努力做到顺其自然,不要太在意别人的一言一行,不管他们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这类学生心理状况的好坏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同学、老师、家长能否认同他们。作为家长、同学、老师不要侮辱、讽刺他们,做到包容与平等、无条件接他们。如果作为同伴或朋友能够无条件接纳,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本个案学生反复提及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同学们知道了,我怎么面对他们”、“老师还会要看我么?”他们的内心特别渴望能得到别人的认同,总害怕同学会嘲笑自己、老师看不起自己。其实这个时候的学生很有可能回归到常态性取向,如果得不到认同,他们就是孤独的,得不到归属感,痛苦、茫然、困惑,无法接我解脱,进一步开始尝试同性恋行为。青少年时期是确定性取向的关键时期,是形成同性恋的活跃期,此时,学生正处于第二心理断乳期,很叛逆,因此,我们所要做就是尽量减少善意的建议和经验式的说教,帮助对方顺气自然的面对性取向。(2) 认知调节,防止问题反复青少年的社会阅历比较浅薄,由于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尚未完整,认知模式也比较单一,他们不能辨证地看待问题,特别对中学生同性恋求助者来说,他们的很多心理困扰多半是由于自我认知的偏差而导致的情绪困扰,所以通过心理辅导改变他们的认知非常重要。第一步:协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具有的非理性信念,不适当的情绪反应以及行为模式。指出他们的糟糕情绪以及行为模式应由自己负责,并指出他们糟糕情绪产生的最终根源是由他们本人的非理性信念所致。第二步:自我调节,在让学生掌握情绪ABC理论的基础上去识别自己的情绪以及行为,辨认理性与非理性的想法,反驳非理性想法,用正确的观念来反驳不正确的观念,进行逻辑推理,最终产生积极的调节效果。比如,班主任老师如果知道这件事情,就会看不起我了?不,班主任平时就不是一个武断的人,不会因为学生犯错而胡乱的批评,“同性恋”社会上都已经得到了认同,而且我现在也没有做出特别出格的事情,平时的表现班主任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相信他不会因为这件事而看不起我,不重视我……(3) 情绪宣泄,注意方式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与普通人相比,同性恋者更容易陷入焦虑和无助。因为尽管外界对同性恋现象给予越来越多的包容,但来自传统社会的种种压力对他们的生存、生活方式还是施加着不可抗拒的影响。小B在体育课上,突然在篮球场上大声说:我要杀了***,使得整个班级的同学后到惊吓,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针对小B的情况,调节情绪非常重要他需要采取一些积极的或者至少是无害的应对措施,可以进行如下积极应对方法:第一种,合理宣泄。以前,他遇到烦恼总是憋着,或者等到一定的时候爆发出来,不是当着别人面骂,就是恐吓别人,对同学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合理发泄,就是说要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适当的发泄对象,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自己的痛苦表达出来。心理学上研究,压抑情绪是非常有害健康的。可以找一个适当的对像去述说一下,和自己的信赖的人说一说,除倾诉之外,必要时也可以痛哭一场。痛哭作为一种感情爆发,是一种防御方法,也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方法。有时也可以呐喊。我实在太压抑,太憋闷了(当然你别在公共场所喊叫,别人会以为你是疯子),在没人的地方对着大山,自己在家里面,喊一喊也能够使自己痛快痛快,舒服一下。第二种:转移。当不开心的时候,把注意力指向其他方面,去做其他的事情,去注意其他的事物,注意或做一些有益至少无害的事情。只要一做别的事情,你注意力一定就会转移到别处。第三种:音乐疗法。利用音乐促进健康,特别是作为消除心身障碍的辅助手段。小B对音乐比较感兴趣,通过听音乐来帮助他走出困境效果会比较好。根据他的情况,可以选择:舒心减压理气的乐曲:<<春风得意>>、<<江南好>>还有抒情戏曲等;镇静安神的乐曲:<<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塞上曲>>、<<苏武牧羊>>、<<小桃红>>,贝多芬的奏鸣曲,肖邦的圆舞曲,柴可夫斯基的<<花之圆舞曲>>。5.中学生同性恋的性心理教育(1) 重视性心理教育目前,老师对初中生的性心理教育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较为保守,家长与子女在性心理方面的沟通意识更为薄弱。同性恋的成因说普遍提到了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是同性恋形成的活跃期 , 而本文两个案也是在初中的时候有这个倾向,所以 , 必须高度重视对儿童、青少年的性教育[2]。(2) 贯彻关爱、尊重的教育原则作为同性恋学生最渴望的是尊重的需要,他们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学校的认可和肯定,而且中学生同性恋者大部分还没有定性,都有较强烈的求治欲望,因此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关心、爱护有同性恋倾向的学生,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及时做好辅导工作。(3) 开设生理心理学类讲座或课程在继续倡导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中小学校需要加强生理心理学类教育,可以开设相应的课程或者讲座。如针对中学生可以包括: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与角色期待; 及时了解男女性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掌握与同性和异性正常交往的方法; 性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教育。努力贴近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提高中学生性心理健康素质。还可以对家长进行相应的讲座,配合学校的教育以及孩子的成长,学做青春期孩子的好家长、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善于观察,要认识到某些看似正常的同性交往背后所潜伏的种种危机,一旦发现孩子有过分依恋同性的倾向,要循循善诱,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并有意识创造机会,引导他(她)多交志趣相投的男女朋友,大家在一切共同学习、娱乐,以逐渐减少特定的同性之间的依恋感。帮助孩子一起走过这个阶段。同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多接触同性恋中学生个案,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心理辅导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参考文献[1] 陈尽染,袁誉宁 关注中学生情境式“同性恋”现象[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17.[2] 杨凤池. 难解之结 , 同性恋 [J ]. 中国青年科技 , 1994 , 1 (1) : 42 - 44.

同性恋并没有错.爱情不分性别,如果您是同性恋的话,也不用在意社会上的那些指指点点。你是你自己哟!

可以,很敏感但惊人的思路,虽然冷门,但我祝你成功!

  • 索引序列
  • 毕业论文想写关于同性恋的
  • 关于同性恋研究的论文
  • 关于中国同性恋的研究论文
  • 同性恋的毕业论文下载
  • 同性恋社会学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