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国经济前景探析

发布时间:2015-07-28 18:30

摘 要:通过简述中国经济在当下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形如过度投资引发的不良贷款攀升、债务膨胀、产能过剩、外贸萎靡、外资出逃等,结合我国国情及其经济发展情况,阐述未来经济前景或堪忧。文末同时提出了部分改革发展方向及其可能面临的阻力。

关键词:中国经济;前景探析;过度投资;经济转型;发展战略

 1.       “堪忧”信号

1.1 过度投资

1.1.1  过度投资的现状及其成因

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4.95万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3.73万亿,占比55.03%;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0.06万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7.28万亿,占比57.48%;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4.09万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22.45万亿,占比65.8%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0.12万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27.81万亿,占比69.31%。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固定投资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居民消费占比逐年下降,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从20世纪80年代的52.0%下降到2010年的33.8%。

过度投资的成因主要可以归于两大因素:最主要的,自然是政府在全球经济趋缓的外在条件下,被迫只能通过固定资产的不断投资,促使GDP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受社保不健全,法制化不够以及中国国人独特的“储蓄倾向”等原因影响,国人储蓄率过高,从而导致了固定资产的过度投资以及消费不足。当然,也包括了国有企业利润分配过低、留存收益过高而导致的过度投资。

1.1.2  过度投资引发的矛盾

过度投资容易引发的三大矛盾有:银行不良贷款、政府债务膨胀、企业产能过剩。

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问题大多是隐性且变化的。国有银行贷款给政府下设的一些特殊目的公司进行基础设施项目的建造,而这些贷款中有逾三分之一是零现金回报率的,毫无疑问这些基础设施的账目容易形成坏账,而一旦贷款到期,这些政府下设的特殊目的的公司往往难以自行盈利还账,若政府没有明确支持这些特殊目的公司,银行就得为这些坏账买单,银行可能因此破产。

如果政府表态支持这些特殊目的公司,那么投资损失将转化为省级政府债务膨胀,有时若地方政府无法承担相关债务,那么中央政府就得对其提供支持。近期有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公共债务的实际存量可能比官方宣称的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得17%要高很多。有机构计算,如果算上铁道部与中国人民银行,以及过去对于银行业救助所产生的各种债务加总数量,可以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77%以上。政府债务终会在未来转化为财政赤字,从而缩减国民储蓄致使经济萎缩。

同时,由于企业获得的大量廉价贷款,加上逾70%的固定资产投资,这些举动终究会导致产能过剩,进而拖累经济增长,并可能导致经济硬着陆。过剩的产能难以在国内自行消化,最终终会向外输出。而向外大幅输出过剩产能,必然会引起外国贸易的反扑,从而可能引发贸易战。更为糟糕的是,过剩的基础设施得不到充分应用,促使投资难以收回,而债务到期转化为上文提到的银行坏账或政府债务。

1.2 外贸萎靡及人民币升值压力

1.2.1  外贸萎靡

欧洲经济受前期主权债务影响,经济增长停滞,部分区域实行紧缩政策,需求萎靡,订单锐减;美国经济虽然初步探底回升,订单适度有所反弹,但仍然难抵欧洲所造成的需求缺口。受世界经济趋缓影响,世界其他地区的订单也有减少现象。

1.2.2  人民币升值压力

受外围压力影响,人民币在过去几年中已被迫实现较大升值,促使较多订单流出中国,转入印度、越南、印度尼斯亚等国家,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且短期人民币难有贬值空间,对外贸影响较大。

1.3 外资出逃信号初现

自2011年10月开始,受美元流动性紧张、人民币贬值预期、洋钱在华投资热情降低等影响,外汇占款连续数月出现负增长。“热钱”撤离中国,虽然对实体经济以及货币量影响较小,但更多可以看作一条信号——“热钱”在连续五年持续流入中国之后,出现了里程碑式的重要转折,某种意义上利空中国经济的增长。

1.4 人口红利逐渐减少

随着计划生育成果的显现,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严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难免有些过早的遭遇了人口老龄化这个通常发达国家才会面对的问题。青壮年在人口中的比例逐渐降低,长达近二十年的中国人口红利逐渐画上句号。人口红利消失的直接影响,即劳动收入增高,促使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不利于制造业的发展,利空中国经济。

1.5 通胀和经济下行双重压力

根据我国的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城市化率和恩格尔系数等一系列数据判断,我国正处在中等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的阶段,这是一个十分微妙的阶段,世界上曾有不少国家处在这个本应高速发展的阶段时,却意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发展停滞甚至衰退。如上世纪60—70年代的拉丁美洲,以及中东、北非部分国家。这些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创新能力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靠投入量增长带动经济增长。随着国家发展,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廉价的传统优势丧失,创新能力又跟不上,经济发展转变方式变得滞后、迟缓。

1.6 国企占用大量资源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的瘦身,国有企业占经济的比重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00%降至当下的30%左右。但即便如此,国有企业在新时期仍然面临着管理模式单一僵化、人才流动性难、人才使用不当、内部分配不公等矛盾,然而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身份”,一直受到国家信贷与政策的倾斜,与之对立的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往往受到冷落,而这直接不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1.7 地区经济矛盾

1.7.1  地方经济结构重复

近年来,各地经济结构重复现象严重,有重回“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态势,各地争先发展区域金融中心,制造业分布重复,缺乏有效整合,各地产业分工不明朗,使地方做大做强的产业较少。

1.7.2  地方与中央经济关系

从上世纪改革开放开始,中央不断下放权力,增强地方自主管理经营的权利。促使今日中国,在部分问题上,地方与中央经济利益出现一定程度矛盾,例如房地产调控与地方税收矛盾等,这些矛盾不利于全局经济较为健康的发展。

2          结束语

通过简述了中国经济在当下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包括过度投资、外贸萎靡与人民币升值压力、外汇占款流失、人口红利下降、通胀和经济下行双重压力、国企信贷倾斜与地方经济矛盾,结合了我国的国情以及经济发展的实情,阐述了中国经济前景或堪忧。

撰写本文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鼓吹“中国崩溃论”,而更多希望通过本文发现的部分问题,能够引起有关单位的留意,适度进行微调,确保中国经济能够平稳较快发展。

虽然“中国经济前景或堪忧”有些许言重,但中国当下正面临巨大转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那套发展模式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时值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之初,我们急需找出一条转型的道路,并自上而下认真贯彻。

具体的转型道路与中国新时期的发展战略,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后续加以研究,这里不多赘述。

个人对于转型的观点:转型一定是困难的。我们需要朝着更加平衡的,可持续的增长模式转型。净出口,固定资产投资和储蓄占GDP的比重要有所下降,而加大提高私人的消费需求。在供应方面,中国必须减少对生产的资本品和出口的依赖,增加消费品和服务的生产——虽然这一点十分困难。转型本身也十分困难,既得利益者在经济与政治影响力较大,转型必然会遭到多方阻力。但若维持现状不变,那么“中国经济前景或着实堪忧”。

上一篇:基于IPA分析法的鼓浪屿游客满意度实证研究

下一篇:试议某工程静力压桩的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