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保山学院学报第二期

保山学院学报第二期

发布时间:

保山学院学报第二期

互联网下企业发展探析

互联网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通过网络连接世界上其他的供应商和客户,实现产品的交流。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互联网下企业发展探析论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截止到2010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互联网应用人口最多的国家,互联网对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渗透,加速了这些领域的进化,同时也加速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在互联网经济模式下,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调整原有的策略,基于全球经济虚拟化运营的特征,深入分析企业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生存的要素。本文以下结合互联网视 阈 ,针对我国现代企业发展的策略做出研究。

关键词: 互联网视 阈 现代企业 发展策略 虚拟化运营

本质上说,互联网与传统经济之间的结合,也是一场典型的“颠覆运动”;互联网的特点是开放、共享,这与传统经济领域的发展模式存在本质上的冲突。但互联网海纳百川的特点,又成为传统经济寻求新的增长点的有利工具,由此形成的激烈竞争局面彻底打破了现代企业以来市场渠道的可能性。企业想要生存,就必须改变自己的发展策略,着眼于全方位的改革。

一、互联网影响下的企业发展现状

(1)时空限制被打破

互联网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通过网络连接世界上其他的供应商和客户,实现产品的交流。而这在传统企业经营活动中是不可想象的,同时,互联网的成本很低,这导致企业所受到限制的时间和空间因素逐渐消失。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是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的,营业时间、时差、地理要素等,在互联网技术交流的作用下,已经极度弱化,企业与客户之间只需要做好信息确认和网络约定,交易就可以顺利达成。而企业在传统领域中,要向客户传达产品信息,需要派专人参加展销会、设立分支机构等,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成本。

(2)商业模式被颠覆

电子商务类型是现代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市场行为的重要手段,而这一商业模式的出现,也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

首先,电子商务的形式将企业的贸易对象扩展到了全球领域。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内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得到了肯定,而传统的商业模式必然无法满足国内外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交流,电子商务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可以将任何一家企业打造成跨国企业。

其次,企业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可以获得更好的营销渠道。商业模式的颠覆,就意味着竞争方式的改变,在传统渠道中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未必可以在互联网商业模式下取得竞争优势,因为这个新的市场渠道中,任何一家企业的竞争都是平等的。

(3)市场机制的创新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现代企业所处的市场产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表现在订单、物流、定制化生产等多个方面,即市场已经不再是大规模生产的市场,而是订单化、个性化的定制生产。这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效率,提高用户忠诚度。

(4)供应链体系形成

借助互联网所形成的`市场体制中,虽然不再需要大规模的生产方式,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形式却得到了深入发扬,这是由于越是定制化的市场,越需要不同领域的部门合作,企业已经不再单纯的是竞争关系,而是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合作关系。

供应链体系之内,把供应商同时也看作是采购商,多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和稳固性,形成了全新的竞争团队,而这无疑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知识来促进交流,提高响应速度。

二、互联网视 阈 下的现代企业发展策略

根据现实情况不难判断,在互联网经济中,企业规模大小的意义正在减小,产品(服务)质量、交易能力的作用在不断增强。换而言之,任何个体或企业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市场提供商品,而不需要专门构建公司、购买设备等,只需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设备,可以按照需要提供产品即可。这就是虚拟化运营的特点。

而在未来的发展中,现代企业可以采取如下的策略。

(1)树立国际化观念

互联网视 阈 下的现代企业发展领域已经扩展到国际化范围,那么企业管理者在经营中也必须树立国际化观念,从竞争角度出发,对产品进行国际化改造,这其中包括设计、包装、质量水平和相关标准等。国际化环境是更为开放的空间,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更新思想、谋求发展。

(2)构建高效化组织

互联网视 阈 下的现代企业发展表现出明显的虚拟化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组织管理,相反,在虚拟化的市场运营中需要更加灵活、严密的企业组织形式,在构建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其高效化特点,这与传统的企业组织有明显区别。例如在客户维护方面、产品跟踪方面等。

(3)建立专业性团队

互联网从技术到应用,在发展到经济领域,需要专业的人才才能够驾驭。对于企业而言,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一个专业性的团队,才能够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4)全球经济一体化战略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不仅国际市场向中国敞开大门,国内市场同样面临着国际企业的竞争,全球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提出,就是针对当前这一现状而言的。“一体化”的经济发展形式,要求企业自身以互联网为平台,其经济领域的任何活动,都与自身的经营生存相关。

三、结束语

事实证明,互联网的出现、发展和渗透导致企业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市场进一步扩大,生产进一步细化,分工更加明确,交流更加畅通;企业所面对的已经不是狭隘的区域市场或国内市场,自身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成为一个有效节点。而这一切,必然导致企业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生产模式等发生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使用互联网环境,另一方面以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相应地,根据互联网的特点采取虚拟化的运营发展策略就成了必然。

参考文献:

[1] 让互联网思维成为企业发展的“翅膀”[J].中国邮政,:20-23.

[2] 周建良.基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中小企业发展策略研究[J].企业经济,:63-65.

[3] 王洋.移动电子商务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策略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1384-1387.

[4] 张安帮.基于互联网经济环境论企业运营的发展方向[J].保山学院学报,:73-75.

毕竟是省级的期刊,投稿还是有要求的,最好是有实力,期刊级别 省级出版周期 双月刊国内刊号 53-1215/Z国际刊号 1674-9340出版地区 云南刊社简介《保山学院学报》(原:保山师专学报)创刊于1980年,由云南省教育厅和保山学院主办。本刊主要刊登社会各界有见解的学术理论文章。主要栏目有:高校思想建设、教育教学研究、滇西抗战研究、文学研究、自然科学研究等。《保山学院学报》用稿范围以高校研究性论文为主,也欢迎社会各界有见地的理论文章,同时适当采用部分质量高的中学教研文章、在校大学生的论文。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全国高职院校优秀学报栏目设置高校思想建设、教育教学研究、滇西抗战研究、文学研究、自然科学研究投稿须知1、《保山学院学报》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2、《保山学院学报》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3、《保山学院学报》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符,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文章标题字符要求在20字以内。4、《保山学院学报》文章中的图表应具有典型性,尽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线表;图要使用黑线图,绘出的线条要光滑、流畅、粗细均匀;计量单位请以近期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采用非法定计量单位。5、《保山学院学报》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来稿一律使用word格式,并请详细注明本人详细联系方式。6、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我刊同时被国内多家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不同意收录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

2009年,云南保山学院正式成立,它是保山乃至滇西的第一所现代化本科大学,也是最好的大学。 保山学院的前身是1978 年创办的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保山师专升格为保山学院。学院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远征路。 保山是云南历史上哀牢国的首邑,东汉时(公元69年)设永昌郡,为当时全国第二大郡,是我国南方丝绸古道上的重要商贸城市,也是我国通向南亚、东南亚的“桥头堡”。保山文化昌明,人杰地灵,气候宜人,环境优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 保山地处滇西德宏、丽江、大理、临沧、怒江、迪庆多个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心。办学 30 多年来,保山学院为滇西等区域培养了20000多名社会建设人才,在职教师、中小学管理干部培训3万多人次,为当地社会经济、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较高的社会声誉和认同感。 目前,学院设11个系47个专业,面向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全日制学生近6000人;教职工432人,325名专任教师,有教授22人、副教授99人、博士研究生13人(含在读),硕士研究生164人,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保山市学科带头人5人,校级学科带头人9人,骨干教师20人;聘任了包括黄润乾、戴永年等“两院”院士在内的客座教授30多人。有省级精品课程一门,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两个,省级特色专业一个,省级示范实习实训教学基地一个,省级高校小语种教研室一个,保山市重点实验室一个。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 教研规划课题10项,省级科研、教研项目35项,市级、校级科研教研课题16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20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70余部,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等省级以上教研科研奖励40余项。《保山学院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缅甸、泰国、韩国的学校进行长期合作。 学院占地面积795亩,规划面积1500亩。校园建筑面积万㎡,教学行政用房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000万元。图书馆藏书56万册,校园网1000兆光缆到楼幢,有 1400 多个信息点。 保山学院立足保山,服务滇西,面向云南及周边省区,辐射南亚、东南亚,努力以培养基础教育合格师资和各行业所需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多学科专业性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为目标。

保山唯一的大学就是保山学院,前身是保山师专。

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是北大核心期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创刊于1979年,是经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主办,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高校学报。

据2018年5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委员会拥有顾问12人、编委45人(其中特约编委25人,校内编委20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除传统语言学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外国文学评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等固定栏目外,还会根据各期的关注重点。

设立“名家论坛”、“学术争鸣”、“青年学者论坛”、“学术前沿”、“优秀博士论文精要摘编”、“国家社科(教育部社科)基金重点和重大项目追踪”、“文化研究”、“国别研究”、“一带一路与国家语言战略规划”、“典籍翻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书刊评介”等机动栏目。

扩展资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首批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JBDC)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来源期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被评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AMI”扩展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北京市一级社科期刊,并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4年版)。

该刊以推动中外语言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为己任,以促进中国高校外语科研与教学为目的,致力于推动外语学科的研究与发展,服务于广大语言研究者、高校外语研究人员,增进中外语言学科的相互沟通与促进,提升中外语言研究的交流水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务处入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教务处入口为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简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是一所以外国语言文学和旅游管理为优势特色学科,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哲学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著名高校,是中国外语、翻译、旅游、经贸等人才培养与研究的重要基地,是一所具有鲜明国际化特色的大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在原新华社外文干部学校基础上于1964年10月成立的,是全国第一批本科招生院校。先后隶属国家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外交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领导。2000年2月,划归北京市人民政府管理。 建校以来,学校秉承“明德、勤学、求是、竞先”的校训精神,以“传承东西文明,促进中外交流”为己任,形成了“融中外、兼知行”的学风、“和易以思、人文化成”的教风,积淀了深厚的学术传统,有着独特的办学经验,产生了一批名家名师。新中国早期资深翻译家李越然、苏琦、周锡卿、董乐山、管震湖、李传松、王志佑、王文炯、舒雨等先生都曾在学校弘文励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人文楼 学校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西面毗邻中央商务区(CBD),东面紧靠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现有各类在校生近万人,其中本科生6200余人、研究生1300余人、留学生700余人、贯培生1000余人。现设英语学院、日语学院、亚洲学院、欧洲学院、中东学院、高级翻译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商学院、经济学院、政党外交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汉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基础科学部、贯培学院和夏斗湖学院17个教学单位。图书馆现有藏书117万余册,年订外文(包括港澳台)原版报刊约200种、中文报刊约850种;电子图书108万余册;数据库105个,其中中文数据库42个、外文数据库61个,自建数据库2个。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4个(其中有26个语种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联合培养博士点2个(与美国宾汉姆顿大学联合培养翻译博士,与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联合培养旅游博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分别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联合共建)。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2个(旅游管理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4个(外国语言文学、旅游管理、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日语、阿拉伯语、英语、旅游管理)、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日语)、北京市一流专业1个(翻译专业)。 学校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的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致力构建具有二外特色的高端复合人才培养体系。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形成了“学用结合,注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外语专业强调“技能领先,注重实训”,狠抓“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训练;非外语专业依托优势外语教学资源和多元文化环境,坚持“应用导向,强化实践”,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学生国际视野宽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从二外走出的数万名毕业生,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涌现出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原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原中联部副部长刘洪才、徐绿平,原外交部副部长程国平、原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中信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常振明, 同济大学 副校长江波、世界旅游联盟秘书长刘世军等一批政界、外交界、商界、文教界杰出人士。 学校坚持以服务国家、首都重大战略为重点,以新型智库矩阵建设为支点,学术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在“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旅游、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渐成品牌。现设有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中国旅游人才发展研究院、中国文化和旅游大数据研究院、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中阿改革发展研究院、首都国际交往中心研究院、中国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中国服务贸易研究院、人工智能与语言认知实验室、数字资源与知识服务实验室、二外期刊社等15个科研机构,拥有6个省部级科研基地,1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7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备案研究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备科研平台格局。编辑出版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学报》《旅游导刊》《跨文化研究》以及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s等学术期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学报》被评定为语言学类“A刊核心期刊”。近年来,学校科研经费年均增长30%以上,高层次科研项目数量连续取得突破,高层次学术研讨会渐成品牌,高质量科研成果持续增长。 学校拥有一支年龄、学历、专业、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近千人,其中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占50%以上,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近60%,大多数教师具有在国外进修或工作的经历。学校还聘请兼职教授120余名,拥有外国专家60余名。学校有2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8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 学校充分发挥多语种优势,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鲜明国际化特色。学校与全球40多个国家、地区的17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出国进修、访学、合作科研,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等,年均赴外留学学生600余人,年均接收外国留学生1500余人次。学校与墨西哥奇瓦瓦自治大学、英国兰开夏中央大学、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法国克莱蒙费朗市、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巴拿马大学合作共建了6所孔子学院。目前正在筹建波兰华沙大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孔子学院。 学校第八次党代会确立的发展目标是: 从现在到2022年,以“国际化、创新性、高水平、应用型”为发展定位,以培养“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的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外国语言文学和旅游管理为优势特色学科,加强内涵发展,将学校初步建成具有鲜明首都特色的中国一流、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新型外国语大学。 到2035年前后,内涵式发展取得突出成效,与国家相适应的国际化、应用型高端复合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成,以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功能定位为鲜明特色的科学研究体系已经形成,优势特色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行列,全面建成中国一流、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新型外国语大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安徽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2013-】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在哪里 附准确地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哪里 附准确地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教务处电话 附号码及其他联系方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务处电话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有几个校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player 是名词,有播放机的意思。所以,用介词on, on my player 和on the radio的性质一样。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2第1期

著有《反暴临战学基础》、《警察查缉战术》、《犯罪控制与警务改革》、《绑架犯罪案件的侦查与处置要略》、《反劫持谈判与战术》等专著5部,主编《犯罪学》、《人质解救术》、《犯罪现场勘查》等教材、文集多部,在《法学》、《法学杂志》、《中国刑事法杂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一、著作、译著、教材及文集: 《刑事侦查学总论》,副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李昌钰博士犯罪现场勘查手册》,主持翻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犯罪现场勘查》,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反劫持谈判与战术》,专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绑架犯罪案件侦查与处置要略》,专著,群众出版社,2004; 《警察查缉战术》,专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刑事侦查学》,副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犯罪控制与警务改革》,专著,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人质解救术》,主编,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犯罪学》,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 《反暴临战学基础》,专著,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 《侦查中的隐性知识:专家观点与典型案例》,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 .《侦查论坛》,主编,从2002年以来已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连续出版14卷。 《论数字化时代侦查活动的演进》,载《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14年1期。 《公安高等院校公安专业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载《公安教育》2014年1期。 《如何科学地认定犯罪事实——《犯罪重建》译序》,载《犯罪研究》2013年5期。 《提升公安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水平问题刍议》,载《公安教育》2012年10期。 《行为证据浅探》,载《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5期。 《公安高等学校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应注重“三个兼顾”》,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期。 《同一认定理论地位新探》,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期。 《侦查学逻辑起点探析》,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3期。 《侦查学原理研究30年探要》,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1期。 《警方主导下的自杀干预及流程和要领》,载《警察实战训练研究》2008年3期。 《论视频监控系统在侦查中的运用》,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8年5期。 《论虚拟侦查》,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1期。 《侦查破案的基本规律》,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1期。 《论命案防范》,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期。 《论劫持人质案件处置指挥职责与体制》,载《公安研究》2006年3期。 《中国社会转型期侦查工作的演进轨迹》,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1期。 《劫持人质案件的前期处置》,载《中国刑事警察》2006年2期。 《论劫持人质案件的特点》,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载2006年3期。 《论并案侦查条件的科学运用》,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期。 《犯罪现场勘查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理论化——〈李昌钰博士犯罪现场勘查手册〉评介》,载《犯罪研究》2006年6期 《第五届全国侦查学术研讨会暨侦查系主任论坛综述》,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3期(第一作者)。 《刑侦改革的考量》,载《人民公安》2006年12期。 《侦查理论与实务几个问题的探讨》,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1期。 《论侦查信息化》,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6期。 《处置劫持人质案件有关问题研究》,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2期。 《侦查与侦查学若干基本问题探讨》,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1期。 《警察出庭作证若干基本问题探讨》,载《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2期。 《论犯罪现场勘查的原则》,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6期。 《谈判现场的锦囊妙计》,载《人民公安》2004年5期。 《论侦查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6期。 《志愿反扒面面观》,载《人民公安》2004年6期。 《侦查讯问改革与发展构想》,载《法学》2004年5期。 《恐怖性劫持人质事件处置方略》,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年4期。 《论犯罪现场重建》,载《犯罪研究》2003年4期。 《杀人犯罪动机的系统推断》,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1期。 《警察出庭作证应对策略》,载《人民公安》2003年4期。 《正确认识、评价和推进刑侦改革》,载《人民公安》2002年5期。 《论模拟现场勘查教学的规范化、系统化与现代化》,载《公安大学学报》2002年1期。 《论犯罪现场的构成》,载《公安大学学报》2002年4期。 《浅谈侦查模式的变革》,载《人民公安》2002年11期。 《论人质谈判的类型》,载《公安研究》,2002年7期。 《警察查缉战术若干基本问题探讨》,载《公安大学学报》2001年2期。 《犯罪现场分类的新视角及其意义——中美犯罪现场分类之比较研究》,载《公安大学学报》2001年5期。 《盘查战术浅探》,载《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3期。 《对峙性缉捕战术研究》,载《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5期。 《追缉战术浅探》,载《政法学刊》2001年2期。 《评英国犯罪预防的理论、政策与实践》,载《公安大学学报》1998年1期。 《劫持人质案件的概念、特点和类型》,载《政法学刊》1998年3期。 《论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载《公安大学学报》1996年6期。 《淫欲型系列杀人犯罪的特点和侦察途径》,载《山东公安丛刊》1995年8期。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反暴临战学的构想》,载《公安大学学报》1992年2期。 《犯罪时空论(上)——论犯罪空间》,载《公安大学学报》1987年4期。 《犯罪时空论(下)——论犯罪时间》,载《公安大学学报》1987年5期。 《我国刑事侦察学史略》,载《法学杂志》1987年5期。 《论刑讯逼供产生的历史根源》,载《政法学刊》1986年6期。 《对侦查和侦察的不同见解及处理意见》,载《法学杂志》1986年3期。 《论刑事犯罪现场的分类及其意义》,载《公安大学学报》1986年4期。 《重大暴力性案件的侦察和指挥体系初探》,载《公安大学学报》1985年2期。 《视频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功能及其发展前景——从伦敦地铁爆炸案谈起》,载《证据学论坛》2008年辑刊。 《美国的实践导向型证据分类法及启示》,载《证据学论坛》2010年辑刊。三、报纸论文: 《侦查程序改革中如何体现保障人权与打击犯罪并重》,载《人民公安报》2007年11月3日版。 《警方实施自杀干预的基本流程及要领》,载《人民公安报》 2006年7月28日版。 《劫持人质案件处置指挥问题新探》,载《人民公安报》2005年9月7日版。 《以科技推进侦查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载《人民公安报》 2005年11月30日版。 《刑事侦查工作方针修改再探讨》,载《人民公安报》2005年12月28日版。 《刑事司法改革:兼顾人权保障与侦查效率》,载《人民公安报》2004年3月10日版。 《处置劫持人质案中如何引导新闻舆论》,载《人民公安报》 2004年12月8日版。 《解决警力不足的途径探讨》,载《人民公安报》2003年8月5日版。 《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刑侦工作方针》,载《人民公安报》 2003年10月8日版。 《WTO时代的刑侦工作方向》,载《人民公安报》2002年10月16日版。 《新刑诉法施行与侦查办案能力的提升》,载《人民公安报》2012年07月29日版。 《数字化侦查异于实体侦查的七大特点》,载《人民公安报》2012年07月15日版。 《数字化时代侦查工作应把握好“十个统筹”》载《人民公安报》2010年10月25日版。 《侦查阶段错案的成因及治理对策》,载《人民公安报》2010年7月25日版。 《行为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大有可为》,载《人民公安报》2013年5月5日版。 《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和原则》,载《人民公安报》2011年8月21日版。 《刑事错案原因哲学探源》,载《人民公安报》2013年8月11日版。

1.《罪犯改造价值与冲突》,载《法学研究》,(被高校文科文摘转载),2001年第01期2.《对常见犯罪量刑基准的经验分析》,载《法学研究》,2009年02期3.《简论未成年人教养体制改革与立法》,载《现代法学》,1993年02期4 .《论刑罚配置中的法官裁量权》,载《中外法学》,2005年04期5.《多维视角下的犯罪评价 》,载《犯罪研究》,2003年第02期6.《秩序整合与法律示范》,载《中外法学》,2000年04月7.《论行刑教育化》,载《法律科学》,1999年第02期8.《刑法理性与规则意义》,载《人文杂志》,2002年第02期9.《制度性教养的命运与立法选择》,载《中外法学》,(《理性与秩序》转载,储槐植,陈兴良主编),2001年06月10.《依法治国与法文化传统.》,载《 探索》,1998年第02期11.《对推进中国法治的几点思考》,载《探索》, 1998年06期12.《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的犯罪对策》,载《犯罪与改造研究》, 2001年01期13.《百年狱制改良的两大历史关联》,载《犯罪与改造研究》, 1999年05期14.《以权力制约权力》,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2年04期15.《完善并处罚金执行规则与制度的基本思考》,载《财产刑执行的调查与研究》,赵秉志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11月16.《论行刑权的两种走势》,载《政治与法律》, 2001年第03期17.《劳教制度执行管理研究》,载《法学》, 2001年第06期18.《完善犯罪预防的重要尝试》,载《人民检察》, 2003年1月19.《寻找行刑法的原动力》,载《法学评论》, 2000年1月20.《关于“重返社会”的再探讨》,载《中国监狱学刊》,(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 2001年02期21.《只有创新,才有特色》,载《中国监狱学刊》 , 2000年01期22.《再谈假释适用》,载《中国监狱学刊》 , 2002年04期23.《宋代劳役监初探》,载《中国监狱学刊》,(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 1997年02期24.《我国行刑法制的现状与趋势》,载《刑事法评论》,陈兴良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06卷25.《暂缓不起诉,并无不当》,载《社会科学报》,2003年4月1726.《从个案尝试看法律的生长点》,载《社会科学报》, 2003年7月1327.《也谈管制刑的法律调整》,载《中国刑事法杂志》,(被中国监狱学刊转载),2000年第04期28.《检察权与执行权的互动研究》,载《金陵法律评论》 ,2002年4月29.《减刑运作与刑罚的合理弹性》,载《云南法学》, 2002年2月30.《对非法经营罪的认定与处罚》,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2年3月31.《自由刑执行中的若干法律问题》,载《山东法学》,(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1999年第01期32《减刑运作与刑罚合理弹性》,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1年01期33.《论刑事执行制度与法律的完善》,载《北京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00年04期34.《完善未成年人教养制度的思路》,载《青少年犯罪研究》 ,(刊于《青少年犯罪问题》),1997年05期35.《抗日根据地的狱制特色》,载《现代法学》,1991年06期36.《劳动改造是中国行刑理论的核心》,载《探索》,1993年05期37.《关于非法经营罪的认定与处罚》,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1999年02期38.《从传统劳役刑看中国行刑制度的发展》,载《中外监狱史研究文集》,法律出版社,2002年07期39.《人性与刑罚 刑法适用问题研究》,长安出版社,2002年10月40.《关于金融犯罪认定的若干思考》,载《犯罪认定与刑罚研究》,重庆出版社,2000年07月41.《也谈完善刑事执行法制的基本思路》,载《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1期42.《刑事执行中关键技术的运用和创新》(与聂宁、宗雄信合著),载《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1期43.《我国行刑权的合理构建》,载于《刑事法评论》,陈兴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09卷44.《关于假释适用的若干认识》,载《广西政法干部管理学报》,2003年01期45.《论刑事执行监督的法律根据》,载《司法改革与理性选择》,重庆出版社2002年7月46.《完善犯罪预防的重要尝试——谈我国第一个“社会服务令”》,载《人民检察》,2003年03期47.《从司法预防视角谈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思路》,载《法治论丛》,2004年02期48.《什么影响了我们的评判?——对一桩刑事案例的调查分析》,载《金陵法律评论》,2004年01期49.《刑罚、行刑法新解》,载《现代法学》 , 2001年第04期50.《社区矫正制度化的若干建议》(与万菁合著),载《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3期51.《普通累犯制度的法律解析》,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06期52.《犯罪学理论研究的现实困境》,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53.《加强自由刑执行监督之我见》,载《人民检察》,2005年23期54.《推进社区矫正制度化的若干重要问题》,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4期55.《罪犯改造新模式的法理基础》,载《法学论坛》,2006年第04期56.《是历史清算,还是范式转换》,载《理性与秩序》,储槐植,陈兴良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08月57《论量刑的合理性 》,载《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03月58.《解释犯罪与价值中立》,载《现代法学》,2004年02期59《 犯罪与法律责任的均衡之义》,载《法治论丛》,2008年05期60.《强制戒毒的现制调整与合理定位——实施<禁毒法>的两大要点》,载《犯罪学论丛》(第七卷),王牧主编,2009年09期61.《<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法案理应搁置》,[司法部重点课题《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刑法热点问题研究——惩治毒品犯罪的理论与实践》(07SFB1005)的部分成果],载《法学论坛》,2009年04期62.《也是犯罪与责任相均衡——对附条件“犯罪赔偿”的价值分析》,载《法律科学》,2009年04期63.《场所强戒由谁监督?》,载《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9年05期64.《案外情节与人身危险性》,载《现代法学》,2006年04期65.《“组织涉黑”性质的界定及其引申》,载《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01期66.《利用职务便利承揽设计业务获利的行为如何定性》,载《人民检察》,2010年14期70.《国际社会处罚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基本经验》(与范玉合著),载《中国审判》,2011年02期71.《社区矫正应向何处去——以重庆市试点情况为切入点》,载《刑事法评论》,陈兴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01期72 .《再谈社区矫正制度方案的调整——以〈刑法修正案〉(八)的公布实施为视角》(合著),载《社会科学战线》(与郝川合著),2011年第04期。73.《涉黑犯罪财产之没收与追缴》,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05期74.《限制死刑适用的司法途径――对内地某中等城市死刑裁量的考察分析 》,载《刑法评论》(第8卷),赵秉志主编 ,法律出版社,2005年12月75.《我国刑罚体系结构再协调问题之思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为分析样本》,载《中国检察官》,2011年13期76.《刑事执行中的检察监督》,载《中国检察》(书名),检察出版社,2003创刊卷77.《应确立常见犯罪的量刑规则——以许霆案为视角》,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第4期78.《我国刑罚体系结构再协调问题之思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为分析样本》,载《法商研究》,2011年03期79.《未成年人收容处遇的现实阻却——从向度关系视角》(与蔡伟文合著),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年02期80.《划分盗窃犯罪圈的基本规律》,载《现代法学》,2011年第04期81.《简谈劳教强戒模式》,载《犯罪与改造研究》, 2003年02期82.《合理调整长期自由刑执行的杠杆》(合著),[2010年教育部重点项目“文本何以承载其重——破解量刑合理性的路径”](项目编号:10XJA820004)的阶段性成果),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05期,转载《刑罚体系结构的改革与完善》,赵秉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07月83.《建立量刑规则体系与判罚说理机制》,载《检察日报》,2013年01月25日84.《记载量刑经验的制度方式——以〈最高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为分析样》(与张孟东合著),载《人民司法》,2012年23期85.《再谈监禁刑执行变更范式的转换.Reconsideration of the Conversion of Change Type of Imprisonment Enforcement》,载《政法论丛》,2012年06期86.《开启理性判罚之门——由公诉人建议量刑谈起》(与娄永涛合著),载《理论月刊》,2013年02期87.《社区戒毒康复机制研究——以贵州“阳光工程”为分析样本》(与张凯伦合著),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88.《专家学者谈瘦肉精与食品安全监管》(与李洁等合著),载《中国审判》,2011年05期89.《“慎罚”的当代诠释——由《刑法修正案(八)》展开.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of Cautious Punishment:Comment on the Criminal Law Amendment (8)》,载《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03期90.《为重构刑罚学说寻求新方法》,载《法学研究》,2013年01期91.《新增禁令于管制的理性诠释》,载《当代法学》,2013年06期92.《改写历史的两种手法:再论劳动教养制度改革》(合著),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93.《修法视阈:证据犯罪罪名体系的重构》(合著),载《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03期 94.《社区矫正语境中的观护与观察》(与程炀合著),载《海峡法学》,2014年01期 95.《完善审判权运行机制 着力化解涉诉信访》,载《人民法院报》,2014-05-01 96.《检视“打黑”对策》,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年03期 97.《判罚结论的理性证立——由量刑说理切入》(与张孟东合著),载《法律科学》,2015年06期 98.《论量刑情节的侦查取证》(与揭萍合著),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99.《后劳教时代预防犯罪资源的再利用》(与张凯伦合著),载《法律适用》,2016年03期 100.《毒品消费与供给关系实证分析——以江西省毒情为样本》(与揭萍合著),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101.《对“运动式”治理毒品的反思——由N市“百城禁毒会战”的开展切入》(与揭萍合著),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发表法学论文百余篇,其中CSSCI论文(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八篇)三十多篇。主要论文如下(按时间顺序,主要列举1997年以来发表的论文):*1.《论我国刑法中的聚众犯罪》,载《法商研究》1997年第5期(与人合作),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法)1998年第2期收载。2.《论惩治黑社会犯罪的刑事立法》,载《法学评论》1997年第6期。*3.《论转化犯的构成及立法例分析》,载《山东法学》1998年第4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法)1998年第10期收载。4、《论印度反腐败的法制历程及其启迪》,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5.《若干个罪的罪过性质问题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1998年第6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法)1999年第3期收载。6.《城市化进程中的家庭与青少年犯罪》,载《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期。7.《对犯罪目的与目的犯的探讨》,载《山东法学》1999年第2期。8.《法定刑的立法原则与新刑法中法定刑的立法缺陷探微》,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2期,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8年第3期部分转载。*9.《结果犯的概念及其既遂形态研究》,载《法律科学》1999年第3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法)1999年第7期收载。*10.《行为犯的概念及其既遂形态研究》,载《法商研究》1999年第3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法)2000年第1期收载。11.《论我国刑法中的情节和情节犯》,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12.《沉默权的限制与限制的沉默权》,载《诉讼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出版。*13.《论定罪情节与情节犯》,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法)2000年第5期收载。14.《对沉默权的理性呼唤》,载《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1期(第二作者)。15.《对贪污罪的比较研究》,载《犯罪研究》2000年第1期。16.《利用色相取得建筑项目是否属于商业贿赂》,载《经济与法》2000年第2期。17.《包更生诉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没收假币案》,载《判例与研究》2000年第3期。18.《城市化进程中的网络犯罪及其防治》,载《犯罪研究》2000年第4期。该文在2000年第九届中国犯罪学年会上获得较高评价。19.《抢劫杀人案的定性问题》,载《法律适用》2000年第9期。20.《犯罪既遂的构成要件齐备说及其评述》,载《当代法学研究》2000年第2·3期。21.《论死刑缓期执行的司法适用》,载《犯罪研究》2000年第6期。22.《发回重审案件是否适用上诉不加刑原则》,载《法学》2001年第1期。23.《关于惩治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立法建议》,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1期。24.《行政案件之法律审与事实审辨析》,载《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1期。25.《张烨等强奸、强制猥亵妇女案》,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主编的《刑事审判参考》2001年第9辑,法律出版社出版;26.《陆某某、张某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交通肇事案》,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主编的《刑事审判参考》2002年第5辑,法律出版社出版;27.《操纵证券交易价格行为的认定及其法律责任》,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28.《结果加重犯的结构及其未遂形态问题》,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 。29.《共同强奸和强制猥亵妇女案评析》,载《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2期。30.《网络犯罪及其防治对策前瞻》,载《犯罪研究》2002年第2期。31.《法院变更指控罪名观念误区与合理选择》,载2002年8月26日《人民法院报》(时代特稿)。32.《操纵证券交易价格行为及法律责任》,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33.《内幕交易的经济分析与法律规制》,载《法商研究》2002年第4期(第二作者);34.《罪刑法定原则适用的基本问题》,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35.《对未遂犯处罚范围的新思考》,载赵秉志主编的《刑事法实务疑难问题探索》,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内月出版;36.《刑法中“委派从事公务”的学理分析与司法认定》,载《法学》2002年第9期;37.《一起利用伪造观光券实施的职务侵占案》,载《人民司法》2002年第10期;38.《应对有组织犯罪的刑事立法与防治对策思考》,载《法治论丛》2002年第4期;39.《罪刑法定原则司法化的三个观念问题》,载《法学》2003年第1期(合作);40.《发回重审与上诉不加刑原则关系论》,载《法律科学》2003年第3 期;41.《试论私分国有资产罪的司法认定》,载《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1期。*42.《打击证券犯罪的价值选择和现实思考》,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四期,并被人大报刊资料中心(刑学)2004年第12期转载;43.《日本行政犯性质的学说及其评析》,载《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6期;44.《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监事会及其关系新论》,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45.《死罪原因与死刑限制——死刑案件给我们的一点启示》,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第1期;46.《补诉·补判·补刑——从诉讼期限制度看刑事法的谦抑精神》,载《法学》2005年第7期;47.《有关卖淫犯罪的疑难问题新探》,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48.《行政犯立法构想新论》,载《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6期。49.《论共犯关系之脱离》,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2期; New Probe into the Criminal Liabilities for the Intentional Spread of AIDS ,CHINAN LEGAL SCIENCE,2005.(《中国法学》2005年海外版)。51.《沉默权与如实回答义务的冲突与选择》,载《华东刑事司法评论》第5期;52.《司法权威:从理想到现实的回归》,载上海市法学会编《专家学者谈司法权威》,文汇出版社2004年出版;53.《死缓制度的中外渊源及历史发展》,载《中西法律传统》(第四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所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54.《让地方执法的暴力冲动远离和谐社会——法治视域下的“当场击毙”》,《法学》2007年第7期55.《对“纸箱馅包子”事件的刑法考量》,载《上海法学研究》2007年第5期。56.《教师侵害未成年学生性犯罪案件的犯罪学思考》,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57.《贪污房产案件的定罪问题与思考》,载《法学论坛》2008年第1期。58.《也谈检察监督制度为什么受质疑》,载《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59.《西丰事件还需法律亮剑》,载《检察风云》2008年第3期“专家视点栏目”;60.《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心理和人格因素辨析》,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年第3期。61.《论仇富引发犯罪的原因及对策思考》,载《东方法学》2008年第5期。62.《艾滋病人犯罪与相关法律制度之完善》,载《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4期;63.《贫困与犯罪问题——以农民工犯罪为视角》,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5期;64.《媒体诽谤与权力造罪》载《法学论坛》2009年第2期。65.《公司高管犯罪的现状、成因与对策思考——以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犯罪为例》,载《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66.《“尊龙名社”案之忧思——关注网络网罗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第2期;67.《上市公司高管犯罪问题研究》,载张育军等主编:《证券法苑》(第2卷),2010年6月法律出版社出版。68.《以刑制罪的学理阐释》,载《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7期。69.《从国外立法看我国破产犯罪的修改完善》,载《经济刑法》第9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70.《对刑讯逼供原因的再认识——兼论办案人员素质不高导致刑讯逼供的命题》,载《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71.《商业贿赂犯罪的特征、成因与防治对策新探》,载《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5期。72.《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问题》,载《青少年犯罪研究》2010年第6期。73.《警察防卫新论》,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74.《为何同案不同判》,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载2011年第2期。75.《酒驾犯罪的立法背景和构成要件分析》,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76.《论刑法中的多次犯罪》,载《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合作)。77《论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几个问题》,载《审判研究》2011年第2辑,法律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78-80.《法制日报》(北京)三篇(法制日报思想部落):(1)《用法律破解“达芬奇之谜”》(2011年8月3日)(2600字);(2)《对“牛”案的法律追问》(2011年11月2日)(2200字);(3)《用法律温暖“社会冷漠症”》(2011年11月16日)(2500字)81.《民间网络反腐现象的法律思考》,载《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一般按照主管单位来区分中央期刊和地方期刊,依据此条件,该学报应该为省级期刊,不过期刊的学术水准不能依据是否为核心、国家级、省级来判断,中央期刊和地方期刊的划分,是为了方便主管单位对期刊保持有效的行政管理,与刊物的学术水准无关,因此出现很多省级期刊权重比核心期刊高很多,这个需要详细了解该期刊的影响因子以及具体检索情况,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杂志为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面向基础教育,服务于中学师资培训、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学教学研究。开展高等师范各学科的研究、继续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学教育管理研究等。

一、质量要求:来稿应具有一定学术水平。选题新颖、观点明确、论述严谨、材料翔实、文字简练。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产生的论文及关于湖北本土研究的文章,本刊优先采用。二、标题与作者姓名:文章正题一般不得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作者姓名之下应写明工作单位、地址、省、市(县)、邮编。三、摘要和关键词:摘要是对论文内容梗概简明、准确、完整记述的短文,不加注释和评价性文字,以2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名词性述语,一般每篇3-8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四、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写于关键词之下,内容依次为: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五、正文:正文字数6000-8000字左右为宜。论文应观点明确、新颖,资料翔实、可靠,论证严密、科学。六、注释和参考文献:注释主要指对文章篇名和内文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及补充说明,注释(用①②标示)一律采用当页脚注。参考文献依顺序附于文后。七、英译文题名、作者名、单位、省、市(县)、邮编及摘要和关键词要译成英文并与中文一一对应,置于参考文献后。八、本刊有权压缩、删改文章,作者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来稿末声明。来稿在3个月内未收到采用通知者,可自行处理。来稿一般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

北京第二外语学院学报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主办,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高校学报(月刊)。本刊登稿范围集中于 “外语”及“旅游”两个学术领域,每期集中一个领域,其中逢单月集中刊登旅游学术成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是北大核心期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创刊于1979年,是经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主办,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高校学报。

据2018年5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委员会拥有顾问12人、编委45人(其中特约编委25人,校内编委20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除传统语言学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外国文学评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等固定栏目外,还会根据各期的关注重点。

设立“名家论坛”、“学术争鸣”、“青年学者论坛”、“学术前沿”、“优秀博士论文精要摘编”、“国家社科(教育部社科)基金重点和重大项目追踪”、“文化研究”、“国别研究”、“一带一路与国家语言战略规划”、“典籍翻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书刊评介”等机动栏目。

扩展资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首批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JBDC)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来源期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被评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AMI”扩展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北京市一级社科期刊,并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4年版)。

该刊以推动中外语言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为己任,以促进中国高校外语科研与教学为目的,致力于推动外语学科的研究与发展,服务于广大语言研究者、高校外语研究人员,增进中外语言学科的相互沟通与促进,提升中外语言研究的交流水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索引序列
  • 保山学院学报第二期
  • 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2第1期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北京第二外语学院学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