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版稿约《中国全科医学》杂志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卫生部主管的国内首家公开出版发行的全科医学学术性刊物。本刊为旬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7-9572,CN 13-1222/R;邮发代号:80-258。本刊宗旨:研究中国全科医学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交流全科医学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经验;普及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主要读者为基层广大医务工作者及从事全科医学的科研、教学及社区医务人员。�1、本刊设有栏目:述评、专家论坛、全科医疗专题研讨、论著、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疗/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研究、社会热点问题研究、社会·行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调查研究、护理与康复、诊治思路、会诊与转诊、临床病例讨论、标准·方案·指南、用药指导、急诊急救、临床误诊分析与提示、全科医生技能发展、中医·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知识窗等栏目。�2、对来稿的要求�(1)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练,层次清楚,数据准确,书写工整规范,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论著、综述等字数一般不超过4000字,短篇不超过2000字。�(2)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3)作者: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 动;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脚注于同页左下方。�(4)摘要:论著需附结构式中英文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结论四部分,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作者"等,中文摘要200字左右,英文摘要400个实词左右。�(5)关键词:论著需标引2~5个关键词。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如"ATP"应标引为"三磷腺苷"。每个英文关键词第一字母大写,各词汇之间空2个字。�(6)医学名词:以1989年及其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版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7)图表:每幅图表应冠有图(表)题,说明性的资料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本刊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如遇有合计或统计学处理行(如t值、P值等),则在这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一般按标准差的1/3确定有效位数。�(8)统计学符号:按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如下:①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中位数仍用M);②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③标准误用Sx;④t检验用英文小写t;⑤F检验用英文大写F;⑥卡方检验用χ2;⑦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⑧自由度用希文小写υ;⑨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χ2值等)。 �(9)缩略语:文中尽量少用。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其全称,然后括号注出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后两者间用","分开(如该缩略语已共知,也可不注出其英文全称)。缩略语不得转行。�(10)参考文献: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须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与其原文核对无误。将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排列于文末。〔期刊〕:作者�文题�刊名,年,卷(期):起页-迄页;〔专著〕:作者�书名.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止页;〔专著中析出文献〕: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见:原文献责任者�原文献题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11)基金及获奖文稿:论文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如"本课题为××基金资助(编号××××)",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本刊设有科研基金项目"绿色通道",对基金项目论文优先刊用,并适当减免版面费。�(12)来稿格式:来稿要求字迹清楚,英文摘要及文献应隔行打印。特殊文种、上下角标符号、需排斜体等应予注明。本刊欢迎软盘投稿,请将打印稿和存有相应文件的软盘一同寄至编辑部。文件以纯文本格式存盘。�(13)来稿须附单位推荐信。推荐信应具备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14)根据《著作权法》,结合本刊具体情况,凡来稿在接到本刊回执后3个月内未接到稿件处理通知者,系仍在审阅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请先与本刊联系,切勿一稿两投。接到回执后5个月未收到处理意见,可另投他刊。因本刊条件有限,恕不退稿,请自留底稿。�(15)来稿一律文责自负。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3个月不寄回者,视作自动撤稿。�(16)来稿须付稿件处理费30元,稿件确认刊登后需按通知数额付版面费。确有困难者可申请减免。稿件刊登后酌付稿酬,赠当期杂志2册。�3、本刊投稿指南�每本杂志都有其特定的办刊宗旨和读者对象,本刊定位于慢性病、老年病、常见病、流行病,院前急救以及预防、康复、保健、心理疾患,慢病监测与管理,全科医学教育,卫生服务管理。编辑部在初筛稿件时,首先看稿件是否符合本刊宗旨和主要读者对象的需要;然后再看稿件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与同类稿件相比是否有独到之处,内容是否符合本刊稿约要求等,据此来决定稿件的取舍。因此,不用的稿件不一定是劣质的,刊用的稿件应是优秀而且"对路"。所以,不属本刊范围的稿件,请勿投本刊,以免影响论文正常发表。来稿请寄:北京市南区右安门外西头条10号首都医科大学128信箱,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编辑部;邮编:100069;电话:;传真:;E-mail:zgqkyx@126�com读者版稿约《中国全科医学》杂志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主办的国内首家公开出版发行的全科医学学术性刊物,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7-9572,CN 13-1222/R;邮发代号:80-348。《中国全科医学》(医生读者版)办刊宗旨:创新办刊理念,期刊与网络有机结合;提供临床医生与专家交流互动平台;传授医生临床诊治技能;介绍医学标准与规范。办刊方向:改变医学期刊的严肃面孔,打破医学领域的沉闷气息,力求科学严谨,有趣可读、易懂实用、亲切自然。刊物特点:每期一个主题,均以病例分析为经线贯穿始终,充分体现“易懂、实用、便于收藏”的特点。1. 主要栏目专家在线(专家面对面、今日我出诊、每期一课)、指南·标准·方案·共识、临床点拨(专病、讲述、经典病例、循证、临床决策、查房记录、误诊剖析、用药指导、中医中药)、前沿与进展、争鸣、全科医学频道(慢性病管理、急救快车、康复广场、全科医生诊室)、杏林百味(医生·患者、医生与社会、职业发展、医苑杂坛)、临床工具、双语专栏、医生信箱等。2. 来稿要求(1)医学知识类文章要求具有科学性,突出实用性,淡化理论,语言通俗易懂,所介绍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便于基层医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医疗人文社会类文章(包括交流)要求积极向上,具有启迪性,对提升基层医生的综合素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本刊主要强调文章对基层医生的实用价值,一般不接收研究论著式稿件。(2)来稿提倡原创。如果非原创,请注明出处。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3个月不寄回者,视作自动撤稿。(3)一般不超过2000字(最多不超过2500字)。3. 收稿形式本版长期收稿,作者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邮寄方式将文章寄到本编辑部。本版部分内容将力邀相关领域专家做以专题讲解。同时跟踪报道、翻译、摘录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和信息,争取把实用性的医疗知识及时、准确、大量地传递给一线医疗工作者。4. 稿费来稿一经采用,我们将按照统一标准支付给您一定稿酬,以致谢意。5. 出版形式本刊录用的所有稿件,均以纸载体形式出版。本刊定位于提高基层医生的临床技能和知识更新。编辑部在约稿和筛选稿件时,首先看稿件是否对基层医生临床诊治有指导意义,然后再看稿件是否具有实用性,据此来决定稿件的取舍。因此,不用的稿件不一定是劣质的,刊用的稿件应优秀而且实用。本编辑部联系方式如下:《中国全科医学》(医生读者版)编辑部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右安门西街8号邮政编码:100069中国全科医学杂志分学术版和读者版,学术版对文章质量相对要高一些,偏向科研方面,读者版定位于提高基层医生的临床技能和知识更新。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你难讲就我觉得像这种他们的简介,晚上都是会有的,一般情况下都是会有说明的
张纾难 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呼吸科主任/中日医院中医呼吸科主任兼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常务理事,世界中联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养生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中医药专委会主委;《现代临床医学杂志》、《中国全科医学》、《中国中医急症》、《环球中医药》、《世界中医药》等杂志编委。发表专业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6部。科研方面,多次主持、参与国家级、部局级科研课题项目。先后应邀赴日本、韩国、港澳台等地交流与讲学。多次获得行业专项课题基金的资助。曾荣获2003年卫生部直属机关抗击“非典”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5年获“全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006年被评为“全国中医药百名优秀科普专家”。多次受邀参加央视《健康之路》《健康进行式》访谈, 北京卫视《我是大医生》《养生堂》等访谈栏目擅长: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疾病(纤维化),肺心病,哮喘,尘肺,矽肺,支气管扩张,慢性咳嗽,鼻炎,咽炎,等及多种呼吸疾病与过敏性疾病。
担任《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国修复与重建外科杂志》、《中华手外科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中华全科医学杂志》、《解剖与临床杂志》、《安徽医科大学学报》编委,《中华创伤杂志》通讯编委,《安徽医学》副主编。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曾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安徽省自然科学三等奖,获安徽省青年科技奖及安徽五四青年奖章。主编学术专著《显微外科进展》一部,参编学术专著5部。近三年发表SCI论文5篇,发表有较高学术价值论文50余篇,国家核心期刊收录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教育部重点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博士生导师科研资助基金课题、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安医大一附院率先独立开展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双侧人工髋关节同时置换术、肿瘤型工人关节置换术。开展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开展骶骨肿瘤切除和全脊椎切除治疗脊柱肿瘤等高难度手术。
1.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05年~)2. 美国心脏病学院专科会员(2005年~)3. 心律学会会员(2006年4月~)4.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2006年~)5.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主任委员(1999~2008)6.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2006年6月~)7.中华医学会北京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8. 中国医师协会理事9.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2006年11月~)10.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会员主任委员11.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2.中国老年学会心脑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07年7月~)13.北京市健康教育协会会长14.中华心脏电生理与起搏学会副主任委员15.北美心脏起搏电生理学会委员16.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研究会常委兼秘书17.亚太介入心脏病学学会顾问18.世界起搏电生理委员会委员19.北美心脏起搏电生理学会海外培训中心主任20.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21.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22.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3.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24.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理事会理事25.中华心血管病学会介入心脏病学组委员26.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27.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28.北京市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29.首都医科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30.北京医科大学教授31.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编委会特邀顾问32.EditorBoard,JournalofClinicalElectrocardiology33.MemberoftheInternationalEditorialBoardfortheEuropeanHeartJournal34.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HolterandNoninvasiveElectrocadiology委员35.JournaloftheHongKongCollegeofCardiology杂志国际编委顾问36.Asian-PacificSocietyofInterventionalCardiology杂志编委37.JournalofInterventionalCardiacElectrophysiology编委38.《欧洲心脏病杂志》国际编委会委员39.《欧洲心脏杂志》中文版副主编40.《中国医药导刊》主编41.《中国心血管病杂志》主编42.全国高等高等学校医学研究生规划教材主编43.全国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卫生部规划教材《内科学》统编教材5、6、7版编委44.全国高等教育《内科学》统编教材副主编45.《临床荟萃杂志》常务副总编46.《中国医刊》编委会主任委员47.《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总编、委员48.中国介入心脏病》副主编49.《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委会顾问50.《中华医学杂志》副总编51.《美国医学会(JAMA)中文版》副总编辑,执行总编52. 《国际循环》总编辑53.《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委、副主编54.《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委、副主编55.《健康世界杂志》编委、副总编56.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57.《临床心电图学杂志》编委58.《岭南心血管病杂志》编委59.《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60.国际华夏医学会顾问、《华夏医药》编委、名誉总编61.《中国医疗》杂志社名誉顾问62.《心电学杂志》第五届编委63.《中华实用医药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64.《中国循证医学》编委65.《中国社区医师》杂志副总编66.《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编委、副总编67.《中国循证医学杂志》编委68.《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杂志社编辑委员会编委69.《医学研究杂志》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70. 《中华医学全科杂志》编委71.《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72.《中国药物警戒杂志》编委73.《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编委74.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编委75.《家庭护士》杂志名誉总编
1948年生,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现任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翻译学会副主任委员(2007年)、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 副主任委员(2005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通讯评审专家(2004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通讯评审专家(2002年)、《中国全科医学杂志》兼职英文编辑(2005年)。长期致力于中医教学、科研、医疗及中医药英语翻译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院各类科研课题9项,获辽宁省科研成果奖两项。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2001~2004)项目中,为中文主要参加,英文起草及审定人。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辽宁中医杂志》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译)、副主编《简明中医基础学》、《中医骨伤学》等著作7部,参编《常用中医药名词术语辞典》等著作3部。1998年被授予辽宁中医学院优秀中青年骨干标兵;获辽宁中医学院教学成果奖三项。
杨牧祥,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任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兼任国家级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命审题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第二、三批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首席考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第四、五届理事会副会长,每周二、六上午在石家庄平安健康家园坐诊。并担任《河北中医》第四、五届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疑难病杂志》第一、二届编委会副总编辑,《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等国家级期刊编委 。
张纾难,医学博士,主任医师,1987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日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中医肺病一部主任。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养生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现代临床医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全科医学杂志》、《中国中医急症杂志》编委。1981~1987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1987年在中日医院工作,并于期间获得医学硕士、博士学位。1987年起,历任中日医院中医内科(呼吸)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呼吸科主任/中日医院中医呼吸科主任兼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常务理事,世界中联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养生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中医药专委会主委。《现代临床医学杂志》、《中国全科医学》、《中国中医急症》、《环球中医药》、《世界中医药》等杂志编委。发表专业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6部。多次主持、参与国家级、部局级科研课题项目。先后应邀赴日本、韩国、港澳台等地交流与讲学。多次获得行业专项课题基金的资助。在医学期刊发表论著200余篇,主编专著6部。 作为研究生导师,已培养海内外硕士研究生5名。2003年卫生部直属机关抗击“非典”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5年获“全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006年被评为“全国中医药百名优秀科普专家”。2008年,承担行业专项课题项目《肺痿冲剂对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研究》201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治疗慢性咳嗽的机制研究》。多次受邀参加央视《健康之路》《健康进行式》访谈, 北京卫视《我是大医生》《养生堂》等访谈栏目承担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教学任务,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人”等,带徒弟3位。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疾病(纤维化),肺心病,哮喘,尘肺,矽肺,支气管扩张,慢性咳嗽,鼻炎,咽炎,等及多种呼吸疾病与过敏性疾病。
江朝祥1944年出生,主任医师,广州市第十二医院院长。中文名:江朝祥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44年职业:医生主要成就:擅长各种职业中毒及全肺病的诊治广东省卫生系统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代表作品:《广州市柿生病的研究》基本简介香港大学社会医学系研究员、博士导师,中山医科大学和广州医学院兼职教授,广东省卫生系统"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从事职业医学28年,曾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进修一年,多次作为访问学者到香港大学社会医学系作学术交流、科技合作与学习。主要成就掌握各种职业中毒及全肺病的诊治,熟悉职业健康监护与职业流行病学的实践和研究。曾作为第一完成者,设计和主持国家科委批准,参加加拿大国际研究中心(IDRC)投标中标的"中国广州棉尘病的研究"项目;正在承担与香港大学社会医学系合作的广东省卫生系统"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研究项目《20万职业接触工人吸烟与死亡相关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曾作为主要研究者,主持过4个医学研究项目获科研成果奖。连续三届先后参加1990年9月须加拿大蒙特里尔、1993年9月在法国尼斯、1996年9在瑞典斯特哥尔摩召开的23、24、25届国际职业卫生会议(I-COH)的学术交流;参加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现代职业医ByssinosisinGuangzhouChina的论文刊登在国际权威杂志BMJ系列"OccupEnvironMed";《广州市柿生病的研究》一文被选入《中国医药卫生学术文库》等等。
李玉荣医学硕士:同济医科大学社会医学研究所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国际保健研究方向-日本国家保健制度研究,硕士研究生毕业,医学硕士学位;中文名:李玉荣职业:教师主要成就:珠海市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代表作品:《南方卫生职业教育》职称:中山大学教授人物简介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心副主任【学位/学历】医学硕士学术简历研修生:日本北里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教研室研修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研修结业;医学学士:吉林省吉林医学院医疗系本科,获医学学士学位。学术任职1、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教育学会职业教育分会副理事长;2、广东省肝病学会疾病预防专业委员会常委;3、珠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4、珠海市预防医学会理事;科研项目1、“日本国家保健制度研究“:研究生课题;2、“中国农村办医模式调查”:国家卫生部课题的参与者;3、“长春市公费医疗分担适度研究:长春市卫生局课题,课题组副组长;4、“日本大企业职工紧张刺激研究:研修生课题,在日文杂志发表论文一篇;5、“珠海市15岁以上居民吸烟现况调查”:珠海市卫生局课题,课题负责人;6、“卫校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及STD/AIDS知识、态度的调查研究”课题:珠海市科技局课题,课题负责人;7、“珠港澳健康教育区域合作研究”:珠海市卫生局课题,课题负责人;8、“广东省住院病人疾病的经济负担分析研究”课题的主要参加者(第三名);9、课堂教学中利用课件和教学方法促进理解的策略研究: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技术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子课题,课题负责人;10、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卫生部科研基金课题,主要参与者。代表论著1、珠海市15岁以上居民吸烟情况相关因素分析(论著):《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03年12月20日发表第十二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主办第一作者;2、以“健康新地平线战略”迎接21世纪——我国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现代医院》广东省医院管理学会主管、主办第一作者;3、珠海市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及STD/AIDS知识、态度的调查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黑龙江省农村卫生协会主办第一作者;4、珠海市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杀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论著):《现代预防医学》200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四川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主办第一作者;5、珠海市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意外伤害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华南预防医学》广东省疾病控制预防控制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2005年8月第一作者;6、优化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新模式——珠海市“电话医院”运行机制浅析:《现代医院》2004年12月广东省医院管理学会主管、主办第一作者;7、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及展望:《华南预防医学》广东省疾病控制预防控制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第一作者。主要专著及教材1、《国外健康保险制度》编者:编写日本健康保险部分;2、《社会医学》教材编者;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本人编写万字。学术活动1、参加日本全国劳动与职业卫生学术研讨会;2、2000年全国海峡两岸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会;3、2001年“第十届全国吸烟与健康学术研讨会”;4、2002年8月担任“全国社区护理研讨班”社区健康教育的对象、形式、原理及工作模式部分的教学。2004年4月又担任“全国社区护理新进展研讨班”社区健康教育部分的教学;5、2003年7月3日、8月3日两次赴广州给中山大学医学院MPH研究生班讲授“医院健康促进”、“社区健康促进”和“职业人群、学校健康促进”。同年12月赴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给医务人员讲授“医院健康教育”;6、2003、2005年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七、八次社会医学学术年会;7、2009年两岸四地控烟会议;8、2009全国第四届健康教育与健康健康促进研讨会;9、全国第十九次预防医学职业教育工作研讨会暨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教育学会职教分会;10、2010广东省控烟论坛;11、2010年6月1日珠港澳控烟论坛主讲嘉宾;12、2010年6月28日澳门学校卫生与健康促进研讨会主讲嘉宾;13、国家教育部卫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订专家组成员。主要承担与参加的课题1、“珠港澳健康教育区域合作研究”,珠海市卫生局珠卫函【2009】351号起止时间:负责课题的设计、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及论文的撰写;2、“卫校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及STD/AIDS知识、态度的调查研究”课题。2004年10月经市科技局立项。课题第一负责人。负责课题的设计、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及论文的撰写;3、课堂教学中利用课件和教学方法促进理解的策略研究: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技术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子课题,课题负责人。发表的论文1、“关于卫生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南方卫生职业教育》广东省卫生厅主管、广东省卫生职业教育协会主办2007年第二期(第一作者);2、”珠海市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及STD/AIDS知识、态度的调查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黑龙江省农村卫生协会主办2005年6月(第一作者);3、“卫生中职学校开展校企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机制初探”:《卫生职业教育》杂志卫生部科教司甘肃省卫生厅主管2009年4月第七期(P34-36)(第一作者);4、”市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意外伤害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华南预防医学》广东省疾病控制预防控制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2005年8月(第一作者)。参编教材与论著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教材: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本人编写万字;2、“市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杀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论著):《现代预防医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四川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主办2005年8月(第一作者)。获奖情况1、“卫生中职学校开展校企业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机制初探”:教育部高职高专相关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全国卫生职业教育研究会、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卫生部教材办公室优秀论文三等奖,2008年10月(第一作者);2、“卫生中职学校开展校企业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机制初探”:珠海市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8年12月(第一作者);3、“珠海市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及STD/AIDS知识、态度的调查研究”:广东省职业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第一作者);4、“珠海市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杀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广东省职业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2006年9月(第一作者)。社会兼职1、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教育学会职业教育分会副理事长;2、广东省肝病学会疾病预防专业委员会常委;3、珠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4、珠海市预防医学会理事;5、珠海市留学生联谊会副秘书长。
所属学科 企业管理研究方向 1.社区卫生服务2.医院管理上海医科大学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学博士毕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卫生管理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华社会医学分会秘书长,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医院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中华社区卫生服务分会委员,中华全科医学分会委员。卫生部社区卫生服务专家组成员。国家中医局社区卫生服务专家组成员。卫生部全科医师资格认证专业委员会委员。实用全科医学杂志副主编委,中国社会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编委。先后承担WHO/TDR、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上海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中组部课题。已经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40篇,出版专著14部。
李晓天,1965年生,博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1984年河南大学毕业,1993年~1996年在郑州大学医学院(原河南医科大学)攻读药理学硕士研究生,2002年~2005年在中国药科大学攻读药物代谢动力学博士研究生, 2006年5月~2006年11月作为外聘专家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工作,现任药学院临床药学系副主任,兼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河南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药理学会会员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新药药物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中药复方的药物动力学研究,以及新药药理毒理的研究。参与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863”、河南省杰出人才基金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研究工作,发明专利一项。目前开展的研究工作有:盐酸关附甲素I类创新药物的动物药代动力学研究以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关附壬素、关附胺醇的动物药代动力学研究;应用Caco-2细胞模型对一类新药盐酸关附甲素的体内外吸收相关性进行研究(国家863项目);肾小管膜转运蛋白研究(国家自然基金);I类抗癌新药OGP46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河南省杰出人才基金项目)。完成了包括复方二甲双胍片、奥美拉唑胶囊、氧化苦参碱缓释胶囊等数十个新药的生物等效性研究工作。主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材1部,参编卫生部统编教材《药理学》1部,参编《创新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与评价》1部。近几年来先后在《Biological &Pharmaceutical bulletin》、《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Rapid Communications in Mass Spectrometry》、《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of Asia》、《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学杂志》、《中国新药杂志》、《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中国中药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中国医院药学杂志》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1、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新剂型研究2、新型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学术任职:武汉市药学会理事,药物流行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药师》和《中国医院药学杂志》编委、审稿人等。代表学术专著:1、著作:《网络药学》, .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2、著作:《高血压用药100问》,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3、著作:《药学大辞典》,.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主要获奖情况:1、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超微靶向载体技术——纳米脂质体的研究”2、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普罗帕酮对映体间人体药动学及药效学相互作用研究”3、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亲水溶胀性分散片剂型的研究与应用”。在研课题:1、“多西他赛口服自微乳化胶囊的研究”(湖北省科技攻关课题2007AA301B15号),起止时间为-,经费4万;2、“自乳化释药系统改善吸收与外排转运蛋白相关的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重点项目NO. 2008CDA062号),起止时间为-,经费10万;3、“固体自乳化胶囊的制备及产业化研究”( 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起止时间为-,经费10万。
张天禄,汉族,1926年5月12日出生于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现划属成都市龙泉区)一个普通的农、商家庭,父亲经商,其兄务农。念初中时,一天,身体一贯康健的母亲突患腹泻病,找遍镇上名医用遍良药均不见效,拖延月余终因衰竭而亡。张天禄极为悲痛,从此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学习医药,为病患者和家人解除疾苦。1944年冬,高中毕业,因寒假各大学均不招生,他便报名参加了华西协和大学先修班学习(半年)。他学习用功,从未缺席一堂课,期终考试名列全班第二。当时,学校规定,凡先修班考试成绩前两名的学生有权选择学校的任何院系。张天禄起先自己选择了当时最为著名的医学院口腔系。后与家人商议,认为牙科学习年限较长,且无公费资助,当时家境不太好,恐难支撑常年的学、食费用,便在入学后转到惟一有公费资助的理学院药学系学习,终于实现了自己学习医药的志愿。入学后不久,抗日战争胜利,全校同学无不欢欣鼓舞,喜形于色,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但这样美好的日子并不太久,国民党便发动了内战。爱国学子无不痛恨蒋介石大逆不道,不顾人民死活,重又点燃战火,把人民拖回到水深火热之中。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校园里反饥饿、反内战的浪潮,爱国学生纷纷上街游行示威,抗议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张天禄也不例外,类似这样的活动参加了3次。1949年夏大学毕业,随即于7月应聘于成都标准药房工作,任营业主任。12 月成都解放,便转入泽生药房工作,1950年5月又转到新建立的成都新药联合制药厂任技师工作。该厂生产的品种不多,只有注射用水、磺胺噻唑、维生素C、维生素B1及阿司匹林片等十几种产品。由于该厂产品质量好,故销路比一般老厂的要好,名声也较大,很快便成为成都地区有影响的药厂之一。1952年,张天禄经厂方同意外出学习,以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学习的路线是北京、大连、上海。在北京除了参观数家药厂外,还拜访了当时中国药学会(以下简称药学会)的理事长孟目的老前辈及秘书魏鉴明同志。孟目的对他说学会缺人,正需要有志向的年轻人来创办刊物。并说:“学会是人才荟萃之地,专家教授云集,是年轻人学习最好的地方。另外学会要办的刊物是向广大会员、作者、读者传播药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媒体,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园地。”孟老的一席话,使爱学习的张天禄动了心,同时创办的刊物又是在北京出版,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是全国人民最热爱、最向往的地方。1952年5月,在到北京工作是无上荣光的思想驱使下,张天禄舍下多年生活的故乡成都,舍下众多老师及亲朋好友,更重要的是舍下1951年当选为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职的机会,赴北京中国药学会工作。是年11月,学会在北京召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即第13届年会),张天禄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创办两种刊物,即《药学学报》和《药学通报》。张天禄有志于刊物的编辑工作,随即与陈新谦先生等共同筹划《药学通报》的创刊和出版,并担任该刊的专职编辑,从此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1953年《药学通报》正式出版发行,“文化大革命”期间,杂志停刊。1968年他和学会的同志一起到卫生部江西五七干校学习和劳动,后又调到干校五七医院药房工作。再后同五七医院一起下放在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从事了近十年的中医临床工作。1978年7月《药学通报》复刊后才调回北京继续从事编辑工作。张天禄历任《药学通报》编辑、编委、编辑部主任、编审、《中国药学杂志》(药学通报易名)副主编、主编。他是新中国成立后,专门从事药学期刊编辑工作屈指可数的几位前辈之一。张天禄曾先后任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代理副秘书长,中国药学会编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国制药企业概况》、《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药学卷》、《中国新药杂志》等书刊副主编,《新编药物学》、《医院药物手册》、《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房》、《中国药学年鉴》、《当代中国的医药事业》等书刊的编委及常务编委。还曾担任成都药业工会、中国药学会工会、中华医学会工会副主席及主席。张天禄事迹曾被载入中宣部出版局编、陈云同志题写书名的《编辑家列传》(1986)及《中国药学杂志》药学人物栏目中(1996)。由于他工作较突出,成果显著,曾多次获奖及先进工作者称号,如获卫生部先进工作者(1959),北京新闻出版局、北京科学技术编辑学会编辑金奖(1992)等。1995年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