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消毒是减少初侵染源、减轻土传性病害发生的最有效的方法。要防止土壤过干过湿,增施磷钾肥,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带出田外烧毁;收获后及时清园,减少翌年菌源。在栽植前,用药剂提高根际微生物活性,促进根际微生态平衡,降低土传病害,提高养分吸收,以菌抑菌。番茄枯萎病根茎部维管束褐变什么是番茄枯萎病番茄“枯萎病”,在部分地区也被称作“萎蔫病”,是发生在番茄栽培生产上的“土壤传染”病害。当时枯萎病并不是一个普遍发生的病害,危害程度当也不是很严重。近些年来,随着番茄栽培的迅速发展,棚室番茄栽培面积逐渐扩大,再加上连作重茬等原因,导致田间土壤菌源数量逐年增多,以至于“枯萎病”的发生日趋加重。目前,“枯萎病”普遍发生在各地区番茄栽培上,一旦番茄发生“枯萎病”,通常会造成20%~30%减产损失。“枯萎病”发生严重时,减产损失高达80%~90%,甚至可导致田间毁种失收。番茄枯萎病田间症状番茄枯萎病的发病因素引起该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尤其是重茬地最重,连作地,土质黏重、偏酸,土壤中积存的枯萎病菌多,氮肥施用过量,磷、钾不足的田块易发病。土壤中有一定量的线虫等地下害虫,病菌从害虫为害的伤口侵入根部。另外,包括生粪和种植过棉花等作物的土壤都可能传播病菌,枯萎病能在土壤中存活好多年,也可以通过带菌种子传播。番茄枯萎病防治方法番茄枯萎病是一种顽固性的土传病害,一旦发生,危害性很大,药剂防治效果普遍不理想。因此,防治策略应以预防和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1.实行轮作避免连作重茬,番茄枯萎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应与葱蒜类或水稻等禾本科植物轮作,最好实行3年水旱轮作,以降低土壤中的病菌基数。多施腐熟有机肥,避免偏施化学氮肥,薄肥勤施,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增强土壤的通透性。2.选用无病健康种苗要选择无病、健康的植株留种,最好采用组织培养生产的无病种苗,并在无病菌的土壤上进行育苗。3.选用抗病性较强的番茄良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番茄枯萎病的基础,也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时还应选用无病种苗。菜农最好能够在无病田采收种子,如果在市场上购买了未包衣种子,那么菜农最好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4.土壤消毒土壤消毒是减少初侵染源、减轻土传性病害发生的最有效的方法。育苗或定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灭菌,方法是穴施或沟施药剂,施后封土盖膜植。太阳能消毒,方法是在7月份的高温期,深翻,灌水,盖地膜,维持5-7天,利用膜下高温杀死病菌。5.加强栽培管理要防止土壤过干过湿,增施磷钾肥,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带出田外烧毁;收获后及时清园,减少翌年菌源。6.药剂防治在栽植前,用药剂提高根际微生物活性,促进根际微生态平衡,降低土传病害,提高养分吸收,以菌抑菌。
有可能得了番茄枯萎症。如果想要番茄结果多的话,7~10天要浇一次水,不用担心干旱。施肥的时候要稀释1000倍。用肥水去浇番茄。
番茄枯萎病在各地棚室番茄生产中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由于该病多在番茄开花结果期始发,而且症状发展缓慢,其危害性常不被菜农重视,造成病菌在重茬地块不断累积,对番茄生产构成潜在威胁。
1 症状识别
番茄枯萎病病程长,定植开始侵染,多从根尖开始,到开花前后才开始表现出症状,表现出症状后仍可存活很长时间,一般15-30天才枯死。发病初期,先是下部叶片枯黄,并大量脱落,与地表接触的茎基部皮层呈水浸状腐烂,地上部茎叶迅速凋萎;有时病部只在茎的一侧发展,形成纵向条状坏死区,致一侧叶片发黄,变褐后枯死.
有的半个叶序或半边叶变黄。剖检病株地下部根系也呈水浸状软腐,皮层极易剥落,木质部变成暗褐色至煤烟色。在湿度大的条件下,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西红柿挂果后,植株长势变弱,营养消耗大,植株透支严重,枯萎病症状开始显现出来。
2 病原及发病条件
番茄枯萎病的致病菌为番茄尖镰孢菌番茄专化型,属真菌界半知菌类。病茎100%带菌,病菌通过导管从病茎经过果梗到达果实,后随果实腐烂再扩展到种子上,造成种子带菌,也可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病菌一般从幼根或伤口侵入寄主,进入维管束,堵塞导管,并产出镰刀菌素导致病株叶片黄枯而死。病菌可通过水流或灌溉水传播蔓延。土温28℃、土壤潮湿、连作地、移栽时伤根多、植株长势弱的发病重。
枯萎病病菌属土传病害,重茬地块易导致连年发病。已经发生枯萎病的棚室,如不处理土壤,下茬蔬菜必将受害。枯萎病发生严重的棚室,建议蔬菜拔园后,立即将棚内病株清理干净并做好土壤处理。建议菜农利用夏季歇棚期进行高温闷棚,可将土壤尤其是浅层土壤中的病菌杀死。冬季换茬时,无法进行高温闷棚,只能用低温熏蒸剂.
如液体的石灰氮,也可在清园后全棚撒施敌克松或高锰酸钾,翻入地中防治土传病害,但是效果不如土壤处理剂好。药剂处理土壤后,土壤中的有益菌和有害菌都被杀死了,因此处理土壤后要及时补充生物菌,让有益生物菌尽快占据生存空间,防止其再度侵染。
优秀药剂推荐
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咯菌腈悬浮剂(适乐时)、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多宁)、25%氰烯菌酯悬浮剂
药剂配方推荐:
25%氰烯菌酯悬浮剂750倍液+甲壳素、氨基酸类生根剂300倍液
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多宁)500倍液+咯菌腈悬浮剂(适乐时)+甲壳素、氨基酸类生根剂300倍液
对于发生枯萎病的棚室,建议菜农在使用恶霉灵、咯菌腈等药剂配合生根剂灌根的同时,叶面喷洒氨基酸类、甲壳素类叶面肥混加全营养叶面肥,叶面补充营养,增强植株长势。
花刚开就枯掉了有可能是植物的养分没有跟得上。一般在开花的时候就应该及时的补充有机肥料。这样能够促进花吸收更多的养分。
水稻 病毒外壳蛋白基因
1.转基因鱼生长快、耐不良环境、肉质好的转基因鱼(中国)。2.转基因牛乳汁中含有人生长激素的转基因牛(阿根廷)。3.转黄瓜抗青枯病基因的甜椒4.转鱼抗寒基因的番茄5.转黄瓜抗青枯病基因的马铃薯6.不会引起过敏的转基因大豆7.超级动物导入贮藏蛋白基因的超级羊和超级小鼠8.特殊动物导入人基因具特殊用途的猪和小鼠9.抗虫棉苏云金芽胞杆菌可合成毒蛋白杀死棉铃虫,把这部分基因导入棉花的离体细胞中,再组织培养就可获得抗虫棉。
一颗辣椒有灵性冬天到了移到室内连续结果成活之谜!
基因重组 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基因重组 英文名称:gene recombination 定义:造成基因型变化的核酸的交换过程。包括发生在生物体内(如减数分裂中异源双链的核酸交换)和在体外环境中用人工手段使不同来源DNA重新组合的过程。 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基因表达与调控(二级学科)基因(遗传因子)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性状。人类大约有几万个基因,储存着生命孕育生长、凋亡过程的全部信息,通过复制、表达、修复,完成生命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基因是生命的密码,记录和传递着遗传信息。生物体的生、长、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它同时也决定着人体健康的内在因素,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英文介绍 A gene is a set of segments of nucleic acid that contains the information necessary to produce a functional RNA product in a controlled manner. They contain regulatory regions dictating under what conditions this product is made,transcribed regions dictating the sequence of the RNA product,and/or other functional sequence regions. The physical development and phenotype of organisms can be thought of as a product of genes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the environment,and genes can be considered as units of inheritance.(基因是一个包含必要的信息,在可控制的方式生产功能的RNA产物的核酸段。它们包含这个产品是在什么条件下发号施令的监管区域,转录区域发号施令RNA的产品序列,和/或其他功能序列。身体发育和生物体的表型可以想到作为一个相互交融的基因与环境的产品,可以继承的单位和基因。) 基因重组过程是由于不同DNA链的断裂和连接而产生DNA片段的交换和重新组合,形成新DNA分子的过程。 发生在生物体内基因的交换或重新组合。包括同源重组、位点特异性重组、转座作用和异常重组四大类。是生物遗传变异的一种机制。 指整段DNA在细胞内或细胞间,甚至在不同物种之间进行交换,并能在新的位置上复制、转录和翻译。在进化、繁殖、病毒感染、基因表达以致癌基因激活等过程中,基因重组都起重要作用。基因重组也归类为自然突变现象。基因工程是在试管内按人为的设计实施基因重组的技术,也称为重组DNA。 有目的的将一个个体细胞内的遗传基因转移到另一个不同性状的个体细胞内DNA分子,使之发生遗传变异的过程。来自供体的目的基因被转入受体细菌后,可进行基因产物的表达,从而获得用一般方法难以获得的产品,如胰岛素、干扰素、乙型肝炎疫苗等是通过以相应基因与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的基因重组而大量生产的。即基因重组 由于基因的独立分配或连锁基因之间的交换而在后代中出现亲代所没有的基因组合。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有转化、转导和接合等方式。受体细胞直接吸收来自供体细胞的DNA片段,并使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化。通过噬菌体媒介,将供体细胞DNA片段带进受体细胞中,使后者获得前者的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导。自然界中转导现象较普遍,可能是低等生物进化过程中产生新的基因组合的一种基本方式。供体菌和受体菌的完整细胞经直接接触而传递大段DNA遗传信息的现象,称为接合。细菌和放线菌均有接合现象。高等动植物中的基因重组通常在有性生殖过程中进行,即在性细胞成熟时发生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部分遗传物 质可实现交换,导致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杂交育种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圈的繁荣昌盛起重要作用,也是基因工程中的关键性内容。 从广义上讲,任何造成基因型变化的基因交流过程,都叫做基因重组。而狭义的基因重组仅指涉及DNA分子内断裂—复合的基因交流。真核生物在减数分裂时,通过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配子,雌雄配子结合产生基因型各不相同的后代,这种重组过程虽然也导致基因型的变化,但是由于它不涉及DNA分子内的断裂c复合,因此,不包括在狭义的基因重组的范围之内。 根据重组的机制和对蛋白质因子的要求不同,可以将狭义的基因重组分为三种类型,即同源重组、位点特异性重组和异常重组。同源重组的发生依赖于大范围的DNA同源序列的联会,在重组过程中,两条染色体或DNA分子相互交换对等的部分。真核生物的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交换、细菌以及某些低等真核生物的转化、细菌的转导接合、噬菌体的重组等都属于这种类型。大肠杆菌的同源重组需要RecA蛋白,类似的蛋白质也存在于其他细菌中。位点特异性重组发生在两个DNA分子的特异位点上。它的发生依赖于小范围的DNA同源序列的联会,重组也只限于这个小范围。两个DNA分子并不交换对等的部分,有时是一个DNA分子整合到另一个DNA分子中。这种重组不需要RecA蛋白的参与。异常重组发生在顺序不相同的DNA分子间,在形成重组分子时往往依赖于DNA的复制而完成重组过程。例如,在转座过程中,转座因子从染色体的一个区段转移到另一个区段,或从一条染色体转移到另一条染色体。这种类型的重组也不需要RecA蛋白的参与。 类型基因重组是指一个基因的DNA序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亲本DNA组合起来的。基因重组是遗传的基本现象,病毒、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存在基因重组现象。减数分裂可能发生基因重组。基因重组的特点是双DNA链间进行物质交换。真核生物,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细菌可发生在转化或转导过程中,通常称这类重组为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即只要两条DNA序列相同或接近,重组可在此序列的任何一点发生。然而在原核生物中,有时基因重组依赖于小范围的同源序列的联会,重组只限于该小范围内,只涉及特定位点的同源区,把这类重组称作位点专一性重组(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此外还有一种重组方式,完全不依赖于序列间的同源性,使一段DNA序列插入另一段中,在形成重组分子时依赖于DNA复制完成重组,称此类重组为异常重组(illegitimate recombination),也称复制性重组(replicative recombination)。 自然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自然界不同物种或个体之间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是经常发生的,它是基因变异和物种进化的基础。自然界的基因转移的方式有: 接合作用:当细胞与细胞、或细菌通过菌毛相互接触时,质粒DNA 就可从一个细胞(细菌)转移至另一细胞(细菌),这种类型的DNA转移称为接合作用(conjugation )。 转化作用(transformation) 通过自动获取或人为地供给外源DNA,使细胞或培养的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表型。 转导作用:当病毒从被感染的(供体)细胞释放出来、再次感染另一(受体)细胞时,发生在供体细胞与受体细胞之间的DNA转移及基因重组即为转导作用(transduction)。 转座:大多数基因在基因组内的位置是固定的,但有些基因可以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位置。这些可移动的DNA 序列包括插入序列和转座子。由插人序列和转座子介导的基因移位或重排称为转座(transposition )。 基因重组:在接合、转化、转导或转座过程中,不同DNA分子间发生的共价连接称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包括位点特异性的重组和同源重组两种类型。有整合酶催化的在两个DNA序列特异位点间发生的整合,产生位点特异的重组。特异重组依赖特异的DNA序列,如λ噬菌体的整和酶可识别噬菌体DNA和宿主染色体的特异靶位点,并进行选择性整合;反转录病毒整合酶识别整合反转录病毒cDNA的长末端重复序列等。另外有发生在同源序列间的同源重组,又称基本重组。同源重组依赖两分子间序列的相同或相似性,将外源DNA整合进宿主染色体。 噬菌体的基因重组历史:1936年F. M. Burnet发表了噬菌体能产生突变体的观点,其噬菌斑的外形和野生型的有明显区别,可惜未能引起重视,以致噬菌体遗传学延迟了十几年才得以建立。 1946年第11届冷泉港学术讨论会上,在宣布一基因一酶学说的胜利,及Ledernerg、Tatum细菌杂交实验报告的同时,Hershey和Luria宣布发现了噬菌体的r,h突变,Delbrück和Hershey发表了他们各自发现的噬菌体重组,这四项重大的发现分别在1958年和1969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后两项的发现有力地推动了噬菌体遗传学的发展。 噬菌体的基因重组和细菌不同,而和真核的重组十分相似。杂交是用标记不同的噬菌体之间进行。然后计算重组噬菌体占总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来确定重组值。一般可以选用2-4个基因差异的噬菌体来混合感染细菌。首先把不同类型的噬菌体混合起来和细菌一起涂布在固体培养基上,细菌的浓度要达到可以长成菌苔(lawn)的水平,噬菌体的浓度要很稀。每个噬菌体感染一个细菌,经过裂解周期,宿主细胞破裂后,释放出的子噬菌体又去感染周围的细菌,结果在菌苔上形成一个圆形清亮的斑,称为噬菌斑(plaque),而一个噬菌斑来自最初涂布平板时的一个噬菌体。噬菌斑的形态必须选择容易区别的,以表示噬菌体的相应表型。单个的噬菌体只能在电镜下才可观察其形态,突变引起其形态变化没有电镜是无法鉴别的,但突变影响到生活周期,会产生不同的噬菌斑,因此通过噬菌斑的观察我们很容易观察基因型的变化与重组。 Hershey等用T2噬菌体的两个不同表型特征:噬菌斑的形态和宿主范围来进行杂交。一个噬菌体的基因型是h+r,另一个噬菌体的基因型是h r+。h+表示宿主范围(hostrange),是野生型,能在 B菌株上生长,r 表示快速溶菌(rapid lysis),产生的噬菌斑大,边缘清楚。h噬菌体能在 B和B/2品系上生长,r+产生小而边缘模糊的噬菌斑,能产生透明的噬菌斑,而h+因只能裂解 B,所以在B和B/2的混合菌上产生的噬菌斑是半透明的。 杂交时hr+和h+r混合感染 B和B/2,在B和B/2混合菌苔上出现了四种噬菌斑,表明h r+ 和h+r之间有一部分染色体在B菌株的细胞中进行了重组,释放出的子噬菌体有一部分的基因型为h+r+和h r。我们利用下面的公式就可以计算出和两个位点的重组值: 重组值=(h+r++h r)/总噬菌斑数×100% 此重组值也表示两个连锁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 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区别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从而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但能产生新的基因,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发生基因突变的原因是 DNA在复制时因受内部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差错。典型实例是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基因突变是诱变育种的理论基础。 发展基因的分离定律1866年,奥地利学者.孟德尔在他的豌豆杂交实验论文中,用大写字母A、B等代表显性性状如圆粒、子叶黄色等,用小写字母a、b等代表隐性性状如皱粒、子叶绿色等。他并没有严格地区分所观察到的性状和控制这些性状的遗传因子。但是从他用这些符号所表示的杂交结果来看,这些符号正是在形式上代表着基因,而且至今在遗传学的分析中为了方便起见仍沿用它们来代表基因。 20世纪初孟德尔的工作被重新发现以后,他的定律又在许多动植物中得到验证。1909年丹麦学者.约翰森提出了基因这一名词,用它来指任何一种生物中控制任何性状而其遗传规律又符合于孟德尔定律的遗传因子,并且提出基因型和表现型这样两个术语,前者是一个生物的基因成分,后者是这些基因所表现的性状。 1910年美国遗传学家兼胚胎学家.摩尔根在果蝇中发现白色复眼 (white eye,W)突变型,首先说明基因可以发生突变,而且由此可以知道野生型基因W+具有使果蝇的复眼发育成为红色这一生理功能。1911年摩尔根又在果蝇的 X连锁基因白眼和短翅两品系的杂交子二代中,发现了白眼、短翅果蝇和正常的红眼长翅果蝇,首先指出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可以通过染色体交换而分处在两个同源染色体上。交换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遗传现象,不过直到40年代中期为止,还从来没有发现过交换发生在一个基因内部的现象。因此当时认为一个基因是一个功能单位,也是一个突变单位和一个交换单位。 40年代以前,对于基因的化学本质并不了解。直到1944年 .埃弗里等证实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才首次用实验证明了基因是由DNA构成。 1955年S.本泽用大肠杆菌T4噬菌体作材料,研究快速溶菌突变型rⅡ的基因精细结构,发现在一个基因内部的许多位点上可以发生突变,并且可以在这些位点之间发生交换,从而说明一个基因是一个功能单位,但并不是一个突变单位和交换单位,因为一个基因可以包括许多突变单位(突变子)和许多重组单位(重组子)(见互补作用)。 1969年J.夏皮罗等从大肠杆菌中分离到乳糖操纵子,并且使它在离体条件下进行转录,证实了一个基因可以离开染色体而独立地发挥作用,于是颗粒性的遗传概念更加确立。随着重组DNA技术和核酸的顺序分析技术的发展,对基因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是发现了重叠的基因、断裂的基因和可以移动位置的基因。 基因诊断通过使用基因芯片分析人类基因组,可找出致病的遗传基因。癌症、糖尿病等,都是遗传基因缺陷引起的疾病。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人员将能在数秒钟内鉴定出最终会导致癌症等的突变基因。借助一小滴测试液,医生们能预测药物对病人的功效,可诊断出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还能当场鉴别出病人受到了何种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的感染。利用基因芯片分析遗传基因,将使10年后对糖尿病的确诊率达到50%以上。未来人们在体检时,由搭载基因芯片的诊断机器人对受检者取血,转瞬间体检结果便可以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利用基因诊断,医疗将从千篇一律的“大众医疗”的时代,进步到依据个人遗传基因而异的“定制医疗”的时代。 种类: ①基因的自由组合:减数分裂(减Ⅰ后期)形成配子时,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位于这些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组合的结果可能产生与亲代基因型不同的个体。 ②基因的交叉互换:减Ⅰ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等位基因的交换。结果是导致染色单体上基因的重组,组合的结果可能产生与亲代基因型不同的个体。 ③重组DNA技术 (注: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用其利,避其害。中国规定对于转基因产品必须标明。) 应用(育种):杂交育种 应用:①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丰富的来源; ②为生物的进化提供材料; ③是形成生物体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茄子枯萎病是主要的病害之一,随着保护地栽培面积的扩大近年来有加重发病的走势。
一些地方把这种病叫做“半疯病”,有病株叶面自下向上逐渐变成枯萎。同时叶片仅半边变黄而另一半却健全如常。
【首先我们要了解它的发病原因】:
茄子枯萎病病菌以后恒孢子或菌丝体随病株残体在土壤、未腐熟中越冬,亦可附着在种子、棚室支架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病菌萌发生长,产生分生孢子,随土壤,种子,肥料、灌溉水等传播。
病菌从幼根或伤口侵入,在细胞间隙或细胞内生长,进而进入维管束,堵塞导管,并产出有毒物质,镰刀菌素,岁随疏导组织扩散,失去疏导功能,导致病株叶片慢慢枯死。
病菌借助水流、灌溉水或雨水溅射而传播,从伤口或幼根侵入。连作地、土壤低洼潮湿、土温高、氧气不足、根活力降低或根部伤口多、施用未腐熟的土杂肥等,皆易诱发病害。
【做好正确的施肥管理】:
生物菌肥有什么好处呢?有益生物菌施入土壤中或掺入肥料中,会迅速繁殖,增值过程中会从土壤或肥料中吸收打的游离态和已经被土壤固化的肥料元素,并把这些元素转化成获得菌体(有机质)。
菌体不断增值也不断死亡,死亡的菌体会迅速转化成土壤腐殖质。这样就把土壤中的各种速效无机态肥料的大部分转化成有机态缓释肥,土壤腐殖质含量迅速增加,对土壤形状和茄子的生长情况影响是多方面的。
【我们应当做好田间种植的管理】:
合理布局调节播种期:通过调节作物的播种期,如春季栽培提早播种,秋季栽培晚播,使茄子生长前期和中期避开病菌生长繁殖最适温度期,从而减少发病和受害程度。
合理耕作:科学管理选择地势高、土质疏松、排水方便的地块,并进行土壤消毒;采用高畦深沟栽培方式。合理密植;完善排灌设施,合理灌溉,有条件可采用滴灌,严防串灌、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防渍涝,促进根系生长。
【我们要掌握的防治方案】: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生物菌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采用高畦种植,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气;合理灌溉,严禁大水漫灌,雨后排水,促进根系生长。
发病初期青枯立克90-150倍+大蒜油1000-1500倍进行喷雾+灌根,连用2-3次,间隔2-3天(喷雾需要1天喷1次,连续喷雾3天)。
(1)重视种子检疫,选用无病茄子种子,实行种子处理和防止带菌土壤传播。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7小时。(2)轮作倒茬,选择沙质土,注意不与茄科蔬菜或棉花连作,茄子与葱蒜类轮作最好,轮作年限3~4年,与粮食作物尤其是水稻轮作效果尤为理想。(3)培育壮苗,提高茄子定植质量。用赤茄等砧木嫁接,采用营养钵育苗,定植时要带土移栽,在茄子分苗、假植、定植、中耕除草等农事操作时,要注意防止或减少茄子伤根。
预防:1. 苗床喷雾或随水漫灌:①苗床使用青枯立克50ml兑水15公斤,进行大水量喷雾,喷透。②若随水漫灌:苗床浇水时,当水存量似有非有时,使用青枯立克100ml兑水15公斤喷雾即可。备注:一般10个平方用药100Ml。2. 定植移栽时或定植缓苗时:使用青枯立克50—100ml(具体根据往年病害发病程度及重茬率而定)兑水15公斤进行全面灌根1次。3. 缓苗后7—10天:使用青枯立克50ml兑水15公斤,进行全株喷雾。4. 开花坐果期用青枯立克30ml兑水15公斤,灌根1次。治疗:青枯立克300倍液+80%乙蒜素5g对严重病株及病株周围2—3米内区域植株进行小区域灌根,连灌2次,两次间隔1天,根据病情第2次用药后间隔3—5天再巩固用药1次;其余可采用500倍液进行穴灌预防1-2次,间隔3-5天。备注:1. 灌药时,每株用水量以灌透为宜(苗期需100—200ml左右;花期、结果期需200—500ml,具体根据植株生长时期、土壤干湿度而定)。2.病情严重,植株长势弱时,可同时配施《海藻生根剂——根基宝》(禁止与叶片接触)300倍液,同时进行灌根,促进根系生长,强壮植株,提供抗病能力。
他主要就是伤害到作物的根系,感染时根系上面长出很多的瘤结。危害比较严重的时候,地上的植株慢慢的会变得发育非常缓慢,叶子也会变得没有光泽发黄,直接影响到后面结果的产量。还有一些根部会出现腐烂,导致植株死亡,危害确实非常大。防治有高温防治,高温闷棚会对土壤中的有细菌有害菌都进行灭杀。化学防治阿维菌素,见效快但是有农药残料,还容易产生抗性,效果越来越不明显。生物防治防控线淡紫紫胞菌,虽说见效没有化学防治快,但是无农药残留。
他主要就是伤害到作物的根系,感染时根系上面长出很多的瘤结。危害比较严重的时候,地上的植株慢慢的会变得发育非常缓慢,叶子也会变得没有光泽发黄,直接影响到后面结果的产量。还有一些根部会出现腐烂,导致植株死亡,危害确实非常大。防治有高温防治,高温闷棚会对土壤中的有细菌有害菌都进行灭杀。化学防治阿维菌素,见效快但是有农药残料,还容易产生抗性,效果越来越不明显。生物防治防控线淡紫紫胞菌,虽说见效没有化学防治快,但是无农药残留。
茄子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蔬菜,大多人爱吃,农民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种植,市场需求量大,因此前景也比较可观。有时候茄子还会出现萎嫣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哪些防治方法?想了解的朋友就往下看吧!一、茄子萎嫣的原因茄子萎嫣是一种病害症状,它不仅会影响到茄子的生长发育,也会严重影响茄子的收成,不过造成茄子萎嫣的病因很多,所以具体的防治方法也需要从基本的病因入手,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到底是哪些原因会造成茄子萎嫣。1、茄子黄萎病黄萎病是茄子种植过程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病害,也是比较难治的一种病害,造成茄子出现黄萎病的原因很多,低温高湿,降雨量过多,施用肥料不当等,都容易造成黄萎病的爆发。黄萎病在茄子幼苗时期就能被感染,发病初期,茄子叶缘部位及叶脉中间会出现绿色的斑点,之后开始逐渐变黄,最后变成深褐色,直至叶子完全枯死。一般来说,茄子黄萎病病发是自下而上发展的,初期的时候,染病的茄子不会一直保持萎嫣的状态,而只是会在中午的时候出现萎嫣,早上和晚上的时候则会恢复正常;但是后期的时候,伴随着病情加重,染病的茄子即便是到了早晚,也无法恢复正常状态了。2、茄子枯萎病与茄子黄萎病一样,茄子枯萎病也是茄子的主要病害之一,只不过在茄子生长的幼苗期时,枯萎病染病的几率是比较低的,一般来说,都是在定植后不久才开始发病的。茄子枯萎病与茄子黄萎病的表现症状也有相似之处,早期的时候,也是叶片的叶缘部分和叶脉间变黄,之后开始呈现半边叶变黄,直到最后正片叶子全部变黄枯萎。早期的时候,茄子病叶在晴天高温时会呈现出萎嫣的状态,而在早晚会恢复正常;后期的时候,病叶会逐渐变成褐色,直至枯萎脱落,严重的时候,全株的叶片都会变黄脱落,最后只剩下茎杆。3、茄子根腐病茄子根腐病同样是茄子常见的一种病害,发病时的症状也与黄萎病,枯萎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例如在发病早期的时候,叶片会开始慢慢变黄,白天的时候呈现出萎嫣的状态,但是早晚则会恢复正常;后期的时候则会逐渐变黄干枯,不再恢复。不过与其他两种病害不同的是,茄子根腐病在发病后期,初生根和支根表皮都会变成褐色,而且皮层还会呈现出腐烂的状态。二、茄子萎嫣的防治方法虽然造成茄子萎嫣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三种病害大致呈现的状态是差不多的,因此,防治的方法也是大同小异的,一般来说,有下面几个防治方法。1、嫁接在茄子苗期可以实行嫁接配置,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病害,也有助于提高产量。2、轮作合理轮作,也是帮助茄子避免病害,防止萎嫣的一种方法,在轮作的农作物中,以葱蒜为最佳。3、穴盘壮苗采用穴盘壮苗,也是农户们比较常用的帮助农作物避免病害,提高产量的方法。4、合理施肥其实茄子出现病害,有自然灾害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而所谓的人为因素,大部分就与施肥有关了,施肥不是简单的施用肥料,而是有技巧,有讲究的,掌握正确的施肥方法,合理施肥,也可以帮助茄子有效避免萎嫣。种植茄子难免也会出现一些问题,萎嫣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通常都是因为得了上面的三种病才会引起的,但小编也给各位介绍了一些防治方法,可以尝试用用哈!关于茄子萎嫣原因与防治方法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欢迎阅读青瓜网其他农业内容。推荐阅读:茄子黄萎病的症状及防治技术
枯萎病和黄萎病是茄子两大土传病害,严重者能导致绝产。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茄子枯萎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茄子枯萎病的危害:枯萎病主要为害茄子根茎部,造成植株萎蔫下垂,发病较重时全株枯死。茄子枯萎病的防治措施:1.与非茄科作物进行2-3年轮作,并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栽培。2.茄子生长期间施肥以腐熟有机肥为主,适当增施钾肥,以提高植株抗病性。并分别在茄子开花前、幼果期、膨大期喷施菜果壮蒂灵,可提高植株吸水吸肥能,促使茄子尽快膨大、发育。3.适量摘除茄子基部老叶、病叶等,带出田外销毁以减少田间病原,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并使用石灰以调节土壤酸碱度,破坏枯萎病高发的有利环境。4.枯萎病发病初期及时喷洒针对性药剂进行防治,连续喷施2-3次,可有效防控枯萎病为害,保护茄子长势良好。配合新高脂膜混合使用,以改造高毒农药为中毒,中毒农药为低毒,低毒农药为微毒,降低每亩用药量,提高防治效果多倍。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茄子枯萎病的相关信息,希望以上信息可以为大家带来帮助。
预防:1. 苗床喷雾或随水漫灌:①苗床使用青枯立克50ml兑水15公斤,进行大水量喷雾,喷透。②若随水漫灌:苗床浇水时,当水存量似有非有时,使用青枯立克100ml兑水15公斤喷雾即可。备注:一般10个平方用药100Ml。2. 定植移栽时或定植缓苗时:使用青枯立克50—100ml(具体根据往年病害发病程度及重茬率而定)兑水15公斤进行全面灌根1次。3. 缓苗后7—10天:使用青枯立克50ml兑水15公斤,进行全株喷雾。4. 开花坐果期用青枯立克30ml兑水15公斤,灌根1次。治疗:青枯立克300倍液+80%乙蒜素5g对严重病株及病株周围2—3米内区域植株进行小区域灌根,连灌2次,两次间隔1天,根据病情第2次用药后间隔3—5天再巩固用药1次;其余可采用500倍液进行穴灌预防1-2次,间隔3-5天。备注:1. 灌药时,每株用水量以灌透为宜(苗期需100—200ml左右;花期、结果期需200—500ml,具体根据植株生长时期、土壤干湿度而定)。2.病情严重,植株长势弱时,可同时配施《海藻生根剂——根基宝》(禁止与叶片接触)300倍液,同时进行灌根,促进根系生长,强壮植株,提供抗病能力。
哈哈哈,黄化曲叶病,不仅这样 还影响很正常的生长了,并且混合了细菌病害才会枯萎,从头部开始发病的话打清毒叶展悬浮肥。自己用强大的网络搜吧
这是茄子枯萎病,一般是在春夏多雨的季节发病严重,防治的话可以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者15%恶霉灵水剂1000倍液进行灌根,效果是不错的。
一、茄子枯萎病的防治方法
1、种子消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在洗净以后晾干在进行催芽播种。
2、科学施肥: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控制氮肥施用量,增施磷钾肥及微量元素,可以选择吸收利用率高的里贝里配餐肥。
3、嫁接皇恩:用生茄(赤茄、托鲁巴姆等)品种做砧木,栽培茄子的时候作接穗进行嫁接。
4、加强管理: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选用无病种子,高畦栽培以及雨后及时开沟排水等都是很好的防治措施。
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恶霉灵水剂1000倍液灌根,每株200ml。
二、注意事项
在遇到连续的高温时,为了防止茄子出现落花落果,很多农户会进行蘸花处理,这样结果数量增多。但是有些农户不注重养分的补充,叶片吸收不到养分就会出现卷叶现象,包括有些农户留果数量过多,也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
所以在进行植株管理的时候,要适当进行留花留果,施肥的时候要注意氮磷钾使用均匀,结果以后注意钾肥的使用,可以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之类的进行追肥。
茄子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蔬菜,大多人爱吃,农民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种植,市场需求量大,因此前景也比较可观。有时候茄子还会出现萎嫣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哪些防治方法?想了解的朋友就往下看吧!一、茄子萎嫣的原因茄子萎嫣是一种病害症状,它不仅会影响到茄子的生长发育,也会严重影响茄子的收成,不过造成茄子萎嫣的病因很多,所以具体的防治方法也需要从基本的病因入手,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到底是哪些原因会造成茄子萎嫣。1、茄子黄萎病黄萎病是茄子种植过程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病害,也是比较难治的一种病害,造成茄子出现黄萎病的原因很多,低温高湿,降雨量过多,施用肥料不当等,都容易造成黄萎病的爆发。黄萎病在茄子幼苗时期就能被感染,发病初期,茄子叶缘部位及叶脉中间会出现绿色的斑点,之后开始逐渐变黄,最后变成深褐色,直至叶子完全枯死。一般来说,茄子黄萎病病发是自下而上发展的,初期的时候,染病的茄子不会一直保持萎嫣的状态,而只是会在中午的时候出现萎嫣,早上和晚上的时候则会恢复正常;但是后期的时候,伴随着病情加重,染病的茄子即便是到了早晚,也无法恢复正常状态了。2、茄子枯萎病与茄子黄萎病一样,茄子枯萎病也是茄子的主要病害之一,只不过在茄子生长的幼苗期时,枯萎病染病的几率是比较低的,一般来说,都是在定植后不久才开始发病的。茄子枯萎病与茄子黄萎病的表现症状也有相似之处,早期的时候,也是叶片的叶缘部分和叶脉间变黄,之后开始呈现半边叶变黄,直到最后正片叶子全部变黄枯萎。早期的时候,茄子病叶在晴天高温时会呈现出萎嫣的状态,而在早晚会恢复正常;后期的时候,病叶会逐渐变成褐色,直至枯萎脱落,严重的时候,全株的叶片都会变黄脱落,最后只剩下茎杆。3、茄子根腐病茄子根腐病同样是茄子常见的一种病害,发病时的症状也与黄萎病,枯萎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例如在发病早期的时候,叶片会开始慢慢变黄,白天的时候呈现出萎嫣的状态,但是早晚则会恢复正常;后期的时候则会逐渐变黄干枯,不再恢复。不过与其他两种病害不同的是,茄子根腐病在发病后期,初生根和支根表皮都会变成褐色,而且皮层还会呈现出腐烂的状态。二、茄子萎嫣的防治方法虽然造成茄子萎嫣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三种病害大致呈现的状态是差不多的,因此,防治的方法也是大同小异的,一般来说,有下面几个防治方法。1、嫁接在茄子苗期可以实行嫁接配置,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病害,也有助于提高产量。2、轮作合理轮作,也是帮助茄子避免病害,防止萎嫣的一种方法,在轮作的农作物中,以葱蒜为最佳。3、穴盘壮苗采用穴盘壮苗,也是农户们比较常用的帮助农作物避免病害,提高产量的方法。4、合理施肥其实茄子出现病害,有自然灾害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而所谓的人为因素,大部分就与施肥有关了,施肥不是简单的施用肥料,而是有技巧,有讲究的,掌握正确的施肥方法,合理施肥,也可以帮助茄子有效避免萎嫣。种植茄子难免也会出现一些问题,萎嫣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通常都是因为得了上面的三种病才会引起的,但小编也给各位介绍了一些防治方法,可以尝试用用哈!关于茄子萎嫣原因与防治方法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欢迎阅读青瓜网其他农业内容。推荐阅读:茄子黄萎病的症状及防治技术
枯萎病和黄萎病是茄子两大土传病害,严重者能导致绝产。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茄子枯萎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茄子枯萎病的危害:枯萎病主要为害茄子根茎部,造成植株萎蔫下垂,发病较重时全株枯死。茄子枯萎病的防治措施:1.与非茄科作物进行2-3年轮作,并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栽培。2.茄子生长期间施肥以腐熟有机肥为主,适当增施钾肥,以提高植株抗病性。并分别在茄子开花前、幼果期、膨大期喷施菜果壮蒂灵,可提高植株吸水吸肥能,促使茄子尽快膨大、发育。3.适量摘除茄子基部老叶、病叶等,带出田外销毁以减少田间病原,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并使用石灰以调节土壤酸碱度,破坏枯萎病高发的有利环境。4.枯萎病发病初期及时喷洒针对性药剂进行防治,连续喷施2-3次,可有效防控枯萎病为害,保护茄子长势良好。配合新高脂膜混合使用,以改造高毒农药为中毒,中毒农药为低毒,低毒农药为微毒,降低每亩用药量,提高防治效果多倍。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茄子枯萎病的相关信息,希望以上信息可以为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