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效果题目:浅谈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材改革题目: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内分泌科管理中的实践应用题目: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内分泌科管理中的实践应用例文引言 护理安全一般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时候,只要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不造成心理、机体结构或者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和死亡的情况[1]。普外科普遍收治的病人比较杂,病种多,急症多,大手术多,管路多,特别是现在随着老龄化,常可见八、九十岁的大手术患者,患者大多病情变化快且危急,由于护士长期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所以在护理时安全问题也较为突出。现结合我院普外科分析临床的护理工作,以此避免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探讨如何应对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 1 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人员及技术因素影响病情观察不及时 普外科大多是急腹症患者,或择期的胃肠手术患者,患者病情危重,且病情变化快,情势急。优质护理开展以来,控制家属陪护,很多基础护理,例如:洗脸、擦身、剪指甲、床上使用便器等都需要护士协助,现在很多医院的护士趋于年轻化,每天的工作量大,就会出现责任心不强、技术水平低,但是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有限,就会对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也存在忙于抢救而忽视对其他患者病情观察,造成不安全后果[1]。 往采纳。
这个你是不是应该自己先去找找自己专业的方向,然后选择一个你熟悉的方向去找找类似的范文呢,之后再去确定题目也不迟也,有个题目最好列个大纲一起给你们来时看看,只要你们老师说没问题那就行了。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护士在护患纠纷中的心理应激与对策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护患沟通技巧及对病人康复的重要性慢性支气管炎病人健康教育效果分析护患沟通技巧及对病人康复的重要性对老年性痴呆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训练的效果探讨人性化护理应用于妇科护理的临床分析品管圈在提高住院患者大小便送检率中的应用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的气道护理体会5万人次静脉输液无严重输液反应的原因剖析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护理体会用SHEL模式对精神科与综合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对照研究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性切除术的手术配合及体会速康复外科理论在老年输尿管软镜下上尿路结石钬激光碎石术中的应用肿瘤内科患者应用全程健康宣教的临床观察皮肤真菌感染的发病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探讨基层医院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与对策浅谈重症监护患者心理护理问题及策略分析浅谈关于恶性肿瘤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整体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康复作用 系统护理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的护理效果心理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优质护理用于急性腹膜炎患者的效果观察全胃切除治疗胃癌的护理分析皮肤科患者用药依从性改变及护理对策住院患者护理级别划分与医保管理方法及策略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进
当然有了,而且还是专业,
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学好内科护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内科护理个案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相应的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182例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并 总结 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结果182例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情况与临床资料中存在53例()违规操作或者不安全操作行为,其中包括医护人员因素31例()、患者因素14例()以及医院因素8例()。结论为有效提升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医院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 教育 与培训,努力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护理水平,增强其法律意识与安全意识,同时还要加强医患交流与沟通。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
心血管内科疾病具有发病急、病因复杂以及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大大增加了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一旦护理不当,不但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威胁其生命安全,而且还极易引发一系列的医疗纠纷[1]。本研究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82例心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 报告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82例心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7例,女85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83岁,平均年龄(±)岁,包括风湿性心脏病32例,高血压伴冠心病64例,心肌梗死72例,先天性心脏病6例,其他心血管疾病8例。
研究方法
对1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总结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2结果
182例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情况与临床资料中存在53例()违规操作或者不安全操作行为,其中包括医护人员因素31例()、患者因素14例()以及医院因素8例()。
3讨论
不安全因素分析
医护人员因素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护理工作的责任巨大、任务繁杂,极易产生医疗风险。护理人员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①护理文书的书写不规范:对于一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人员必须每30分钟对其生命体征与心电图进行观测与记录,当患者病情稍微好转后,护理人员就会产生疏忽与懈怠,从而推迟对患者诊测与记录的频率,导致护理文书的记录不够完整[2];由于受到快节奏工作的影响,部分护理人员在文书登记时也养成了快节奏的习惯,在书写时字迹比较潦草;由于一些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或科室的监督不到位,在日常护理巡查过程中,一些护理人员在发现患者不在位时,会进行随意编写;在抢救患者时,护理人员忘记登记护理文书,存在事后登记或文书登记时间与抢救时间距离过长的现象。②药物使用及药量配比出错:由于心血管内科用药的品种较多,药品的出厂商及名称比较复杂,而且护理人员工作量较大,工作比较繁忙,可能会出现拿错药等情况;护理人员对速度的把握不准或患者自行加快滴速,会加重患者的心脏负担,进而造成危险;一些护理人员可能会凭个人 经验 进行配比药量,从而导致出现药量错误。
患者因素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一些患者并没有严格执行医嘱,例如一些患者会因为其症状较轻,从而就会对疾病持有一种轻视的心理,在未获得医护人员许可的情况下,擅自离开医院与病房,或请假外出后并未按时返回病房等[3]。由于心血管疾病比较特殊,在比较嘈杂的外部环境中,再加上患者自身疲惫等因素,极易引发疾病的发作。一些患者及家属缺乏对疾病的充分认识,往往对医疗持有过高的期望值,一旦病情未见好转,甚至发生恶化时,常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医护人员,不能充分信赖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工作,进而诱发不安全因素。
医院因素由于心血管内科病房的床位、医疗设备以及来往的人员较多,环境比较嘈杂,会影响到科室患者的休息,易引发患者的投诉。如果医护人员未及时彻底打扫病房卫生,在地面滑湿的情况下,极易造成患者摔倒,会给患者的心理与生理带来不良影响。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特殊性,其治疗费用往往较高,若护理人员未及时、详细地将费用明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结账时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3]。
防范对策
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医院要加强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为其传授更多科学的护理知识与技能,为其提供更多学习与培训的机会,同时再通过考核的方式考察护理人员对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4]。而护理人员也要通过听课与查房等形式,不断加强护理知识的学习与巩固,通过护理实践不断提升自身护理操作能力,进而不断提升护理水平。此外,医院还要加强对 法律知识 与 安全知识 的宣教,要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与安全意识,使其能够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护理人员要严格规范护理记录,及时、认真地书写护理文书,从而充分保证护理记录的真实性及完整性。
加强护患沟通,改善医院环境建设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与沟通,要充分尊重应关心患者,细心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与需求,及时解决患者在生理与心理上存在的困难,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5]。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将用药方法与诊疗方法详细地介绍给患者,并且将医疗费用详细地告知患者,以此来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度及信任度,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医院要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加强对医院环境的建设。如在病房添加微波炉以及电视等设备,充分保证病房的安静与洁净,努力为患者营造温馨、和谐的住院环境。综上所述,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护理过程中往往存在较多不安全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医院以及护理人员造成的。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与护理水平,促进患者更快更好地康复,有效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几率,医院要深入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防范 措施 。
参考文献
[1]陈少梅.心内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与对策.河北医学,2010,9(7):886-887.
[2]白菊娥.心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安徽医学,2011,11(9):1772-1773.
[3]额登格日勒.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6):324-325.
[4]周柳嫦.浅谈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10,12(3):54.
[5]梁秀萍.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中外医疗,2012(31):182-183.
摘要:护士在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防止患者出现输液反应,当患者出现输液反应时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为患者输液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关键词:急诊内科护理;安全细节
1病情观察
为了对患者的病情做出系统、综合的评判,医护人员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及现状。在对内科患者进行急诊时,医护人员应仔细、认真地观察和诊断其病情,为制定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时,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因、发病部位及其所表现的症状,并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
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
内科护理人员应全面地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对其病情的轻重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大致预测出其所患疾病的发展趋势。例如,当内科患者的病情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体温骤降、血压忽高忽低)时,可预测其病情即将恶化;当内科住院患者若精力充沛、食欲良好时,可预测其病情将很快康复。
对患者临床疗效及用药反应的观察
在为内科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若其病情逐渐好转,说明治护措施有效;若患者病情没能好转或出现了不良反应,说明治护措施有误。下面的病例可供参考:患者,男,67岁,患有脑梗塞。某次为该患者静脉注射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的过程中,护士在巡察时发现其出现了喘憋、口唇紫绀等症状,经查体,其心率为109次/分,血压为90/50mmHg,全身出现散在性荨麻疹。护士立即为该患者停药,并采取为其吸氧、静注地塞米松10mg、肌注氯苯那敏10mg、静滴尼可刹米、洛贝林3mg、氨茶碱等方法进行急救。1小时后,患者的症状逐渐缓解,血压回升至107/70mmHg,脱离了危险。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用药后出现的一些不适反应可能仅是正常的用药反应,而非不良反应。
及时发现危重症或并发症
内科疾病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常可发生诸多的并发症。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其病情的变化,以免其病情突然发生恶化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增强工作责任感,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危重症或严重并发症能够及时采取合理的抢救措施,有效地控制其病情。
2正确执行医嘱
医嘱是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订的诊疗计划,是护士采取治疗护理措施的指导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医嘱可作为法律证据。在临床上,护士往往对严格执行医嘱的重要性不够重视,从而在护理工作中埋下了很多安全隐患。为了防患于未然,规避护理事故,改善医患关系,增加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我们应采取以下5项措施来保障执行医嘱的准确性。
护理人员应训练和培养与患者沟通的技巧,重视在执行医嘱过程中与医师的沟通与协作,从而确保医嘱的有效执行。
应加强对护理人员执行医嘱准确性的监督和管理,促使护理人员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应建立严格的医嘱执行审查制度和执行规范,以保证医师下达的医嘱能够被及时、准确、无误地执行。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医嘱管理软件在医嘱处理系统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应加强护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使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水平,应规范医嘱的录入、转抄、保存、打印、查对制度,保障医嘱处理、打印、查对、执行等环节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从而真正做到准确无误地按医嘱执行每一项治疗和护理意见。
护士要认真对待口头医嘱,充分认清口头医嘱的重要性,认真、正确地执行医生下达的口头医嘱。
护理人员要具备疾病的病理变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避免盲目地执行医嘱。例如,白血病患者在出现高热时,医师下达的医嘱为“物理降温”,此时护士不应选择酒精浴,以免因患者的皮肤受到酒精的刺激而导致或加重皮下出血。(本文来自于《求医问药》杂志。《求医问药》杂志简介详见.)
3静脉输液
护士在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防止患者出现输液反应,当患者出现输液反应时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为患者输液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在为成年人滴注常规药物时,可保持常规的输液速度,约为40~60滴/分钟。在为急需补充血容量的患者输液时,可将输液速度提高至60~100滴/分钟。在为内科疾病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要严格控制用药量和输液速度。在输液时,应向患者交待以下注意事项:不可随意调节滴速,注意保护输液部位。
参考文献
1、内科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与实施何红;护理研究2009-02-11
2、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措施叶任秋;中国当代医药2011-07-08
【摘要】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本框架,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护,并运用传统护理技术与方法,对患者和人群施以照顾和服务,保护人体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自我国融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我国的医学卫生事业取得了迅速地发展,由过去的传统医学向现代医学发展,内科医学同样走向了现代化。而作为内科的一个分支的内科护理,在医院对内科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内科中医护理;手段;护理标识
中医的整体观念理论、辨证施护原则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传统疗法是中医院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手段。中医护理是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体现中医辨证施护特点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及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入,中医护理已成为医疗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中医护理在医学中治疗效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是中医护理的核心,中医传统的护理技术操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广泛。例如采用针灸、点穴、穴位注射、脐疗、按摩、中药热敷等多种技术操作解除尿潴留;采用耳穴压豆法、推拿按摩、梅花针、中药离子透入及气功等多种方法调整人体内外环境,治疗失眠症;通过针、炙、耳穴压豆、拔罐、外敷中药等处理疼痛、便秘、褥疮、肌注后硬结等。中医护理人员已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适应证、使用范围不断扩展、不断挖掘、整理、完善、创新。如用自制益胃散穴位外敷治疗胃脘痛;用艾条熏蒸爱婴病房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对乙肝病毒的抗原性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中医护理是通过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在临床实践中来实现的,也是检验中医护理理论的途径。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现有的一些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尚需要进一步改进,如加强无痛针刺、无烟艾灸方法的研究及灌肠器、离子导入机、刮痧器具的改进;还需要对一些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进行规范化研究,即相关操作指标的量化研究。因此我们必须在继承传统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同时吸收现代护理操作中先进的、科学的、实用的内容来充实自身,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二、各种情形下科学内科护理的具体手段
1、特需内科的护理:所谓特需内科护理是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部分特殊需求的病人患者在进入特需病房时进行的护理。它是内科护理的一种方式,也是特需病人的需要。这些特需患者大多数来自于社会的各种事业单位并担任一定的职务、有一定经济能力的患者以及周边地区国家的外国人。对于特需病人的护理。在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前提下,笔者认为应该对特需患者进行多元化的护理。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1)首先,由于区域的差异性,应该使患者适应新环境,尽快进入患者的角色,便于治疗和护理管理;(2)多元化护理中的沟通: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语言沟通和 文化 沟通。因此,对于内科护理的护士需要掌握护理对象所在地区的语言(有时甚至是方言)以及他们的文化习俗;(3)特需病房的护士应该能够养成灵活应变的好习惯,特别是还要加强理论和技术的学习,熟练掌握特需护理基本功,如静脉穿刺一针见血、无痛注射、导尿、灌肠等操作应轻捷、利落。
2、心内科患者安全风险与护理:心内科患者是指那些身患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病人。主要临床表现为跌倒、猝死及出血等症状。对予以上三类临床病例资料的收集整理,笔者总结出以下具体的护理手段及方法:(1)对上述三类患者进行患病程度的评估:具体的从患者的年龄、病史、情绪状态、有无眩晕、检查有无明显的诱因等方面进行评估,这是心内科护理人员首先需要具备的技术类的能力;(2)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各自采取的护理对策:对于跌倒患者:遵守三个“半分钟”的原则,即坐起半分钟、平卧半分钟、下肢垂下坐床边半分钟。在此过程中,要加强防止行走时、洗澡时跌倒,而且还要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在病人的病床前插各类标识,如“防跌倒”等标记。加强心理上的安抚,对于患者的家属应该避免和预防脑出血及高血压。
中医医疗强调辨证论治,辨证施护亦依据中医基础理论辨证提出护理的基本法则,“辨证施护”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疾病的具体证候,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的方法。具体体现为“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三、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1、辨证施护流于形式: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最具特色的护理模式,但在临床实施时往往因证候难辨,护理措施单一而流于形式。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中医幕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不能正确辨证而影响施护的效果,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没有充分领会中医护理的内涵,只是将中医诊断、护理加上中医技术操作;健康宣教比较套路化,从护理病历书写发现,同种疾病的健康宣教千篇一律;大部分护士能够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但患者具体实施与否,效果如何,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
2、中医护理操作临床应用率相对不高:尽管巾氏护理技术操作简单,设备要求不高,取材容易,效果可靠,但在中医院的使用率却不高,究其原因有:(1)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局限性。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时间长,疗效难以立竿见影。因此在中医院也只是在传统中医科或内科应用相对较多。(2)护理工作性质约束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应用。护士要进行中医护理操作必须在有医嘱的情况下进行,然而临床上医生很少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医嘱。
3、护理记录缺陷:临床护士往往注重操作,忽视记录,所做的操作没有及时记录时间、方法、效果,中医操作记录还应记录选择的穴位、皮肤情况等。目前有关中医整体护理质控评估体系的设置、行业内规范化以及中医护理病历的内容、格式的具体要求等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再加上护士工作的繁忙导致了记录的流于形式。
中医护理自身特色和优势已普遍得到国内外护理同仁的肯定和认同。将祖国传统医学的护理理论及经验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开发应用,并付诸实践检验,是中医护理事业得以向前发展的源泉。循证护理的开展,为其不断自我完善理论体系与技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临床实践验证,不断发现旧理论、旧经验、旧技术与现代护理科学的矛盾,用新的实践替代原有的实践,并吸收当代最新的科技成果为我所用,不断发扬创新,从而加快中医护理工作走向科学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越来越多的护理理论与护理技术操作期待研究证据。要找出解决它们的新方法,就必须以可信赖的科研成果来解释和支持。因此,护理科研应从护理应用学科的角度出发,以解决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突破口,在继承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广泛开展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实验研究,着重从护理理论的科学依据及技术操作的可行性、安全性、舒适性入手,选择最适合于临床研究的课题并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文献数据库中公开的研究路径进行设计,融合循证护理理念,加快对祖国传统护理的学术思想与技术专长的挖掘及研究成果的转化,使中医护理工作在适应医疗技术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人民健康需求。
参考文献?
[1]刘萍,潘光明.护理程序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7)?
[2]刘文红.中医护理的发展研究.中围现代药物应用,2008,2(6):96-97?
[3]朱水华.运用护理程序进行内科护理教学探讨,2001(2)?
[4]张广清.中医护理现状及科研展望. 中华护理杂志.?
[5]冯先琼,成翼娟,李继平,等.循证护理:护理发展新动向[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1-3?
[6]张宝忠.中医护理学基础[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7]刘蓉蓉.论科学内科护理的具体手段及重要意义HEALTH WORLD2010,04(8)
猜你喜欢:
1. 关于护理论文的范文
2. 护理毕业论文3000字范文
3. 护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 护理体会的论文范文
5. 护理专业毕业论文免费范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在上升,因此对冠心病的护理非常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冠心病的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冠心病的护理论文篇一:《冠心病护理 教育 论文》 1临床资料 52例冠心病患者,男的27例,女的25例;年龄均在38~75岁。通过一系列的诊断均为冠心病。 2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基本知识的教育 首先,对护士以及非专业人士进行相应的宣传、培训教育,使他们充分的了解了该病之后再此基础上向患者详细的介绍该病的有关方面的知识,让患者初步的了解该病的发病因素,以及易导致相关的不良后果。例如,常见的病因有:高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吸烟等;其他的因素有:饮食、肥胖、遗传等。让患者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病因,及时的预防并配合治疗。还要让患者相信,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疗效甚佳,预防工作做得好身体才能健康。 饮食的调整 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基本手段是饮食的调整,它直接关系到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向患者介绍饮食调整的具体 措施 和意义,使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属能灵活的调整饮食的材料和进餐的量次,保证患者做到少食多餐、定时定量,每天进餐3~5次,每餐控制在6~7成饱。与此同时还要注意饮食的丰富化,但是需要强调的是:食物要低脂肪、低热量、低盐、低胆固醇,多进食富含维生素较多的蔬菜、水果以及含植物蛋白的食物,从而保持体内营养的平衡,尤其是要避免暴食暴饮,不能喝浓茶、浓咖啡,以免加快心率。另外患者有吸烟习惯的一定要戒烟、戒酒。针对身体肥胖的患者要控制食欲以及食量,因为过度的肥胖会导致一系列的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从而加重心脏的负荷量,影响心脏的功能。因而,通过控制和调整饮食对患者的血压和体制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延缓和预防了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药物的治疗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是重点,但是用何药因根据医生的指导用药。首先护士要清楚药物药性、特点、用药原则以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等,然后合理给药,在输液的过程中严格的控制速度。其次,让患者以及家属清楚药物的剂量、用法、副作用等。进行口服给药时,注意给药的时间、剂量、 方法 。针对患有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病患,在出院之后要继续使用地高辛,由于该药的中毒量和治疗量是相当的接近,所以在使用使强调剂量,既不能过少(达不到治疗效果)又不能随意加量(引发中毒)。嘱咐患者定时到院测脉搏,脉搏不能低于65次/min,若是在家中出现了恶心、呕吐、头晕或者是心病加重的现象,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3分型护理 该病大致上可分为四种类型:焦虑型、猜疑型、孤独型、恐惧型。 焦虑型的护理 导致患者产生焦虑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患者对病情的发生发展、疾病的预后效果、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否能承担治疗等,患者通常会表现为焦虑、不安、烦躁等状态。此时,护理人员应该积极主动的接近患者,并进行交谈,从而建立良好、稳定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处处为患者着想,并给予生活上、精神上的关心、照顾、鼓励。及时的向患者透露治疗的情况以及疾病的发展变化,并做详细的解释,从而为患者树立与病魔战斗的信心。平时也可为患者提供轻音乐、书刊等,减轻患者焦虑的心态。 猜疑型 该类型是属于一种自我消极的暗示心理,严重的影响了患者对病情的认识,使患者对周围的事情过分的敏感,将自己的病情严重化,并怀疑医生、护士,不相信家属;从而表现为情绪的低落、消极,疑心重重。该类型的护理方式主要是:疏导、关心、鼓励。以熟练的技能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及优质的服务取得患者的信任。早患者的面前说话要大方、自信,避免患者猜疑。生活上和精神上要贴心的照顾,在医院允许的制度下,让患者及时的了解病情的发展,并鼓励患者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 孤独型 这类型的患者主要是因为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住进了陌生的医院,产生了孤独的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应理解患者的畏惧心理,抽出多余的时间同患者进行交谈,疏导患者的心理,尽全力满足患者的要求,允许患者家属的陪护等,让患者的医院里充分的感受到家的温暖,从而配合治疗。 恐惧型 主要是应为患者重从健康突然转变为病人,加之对冠心病的认知缺乏,使患者产生了恐惧紧张的心态。为了消除这种紧张的心态,护理人员要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治疗环境,热情的接待患者,用温和的语言向患者介绍冠心病,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惧感。还要以优质的责任心、熟练的操作技术获得患者的信任,以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冠心病的护理论文篇二:《冠心病护理医学论文》 一、药学服务对冠心病患者治疗的作用 1、冠心病患者的药学服务的必要性 随着药学服务逐渐被提高到很重要的地位,在医院等医疗机构应该大力提倡药学服务显得尤为重要,让医者、药者认识到药学服务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提高我国冠心病患者的就医质量,更好的完成治疗。目前,我国冠心病患者的药学服务比较薄弱。我们应该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参与门诊和住院病人的治疗,给病人提供药学知识、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参与治疗方案的制订、病人教育和咨询,药动学的咨询和营养支持,生活方式的改变与选择。药师要多与病人沟通接触,积极开展药学服务。治疗冠心病的医师和药师应该具有临床药师大多具有医学和药学的双重知识结构,具备提供药学服务的基本素质才能为患者提供有帮助的专业的服务。冠心病药学服务人员对所有备选治疗方案进行最小成本、成本-效益、成本-效果、成本-效用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向病人提供既经济又能提高生活生存质量的冠心病治疗方案。大大降低冠心病治疗的总费用,减轻冠心病患者的经济负担,也使整个社会的卫生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因此对冠心病患者的药学服务时非常必要的。冠心病药学人员普遍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广泛的知识、高超的交流能力以及丰富的实践 经验 ,除了有冠心病药学专业的知识外,还具有更多更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为冠心病患者提供安全的治疗药物。目前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已呈逐年上涨趋势,特别是在农村一些比较贫困的地区也出现了普遍的患病态势,而治疗冠心病的药物种类繁多,药物价格不一,有的治疗药物甚至很昂贵,因此,提高冠心病的药物服务成了冠心病患者治疗的重要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药学人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来尽量保证对病人的药物治疗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并且尽量降低总的医疗费用。 2、药学服务人员对冠心病患者履行的职责 首先,要求药学服务人员所提供的药品,不管是在内在质量还是外在包装上都必须是合格的优质的。因此在药品的采购时,从合法的 渠道 获得药品,严格按法律法规要求采购;注意药品的贮存,减少药品的变质;保证药品在疗患者该次治疗的服用期间处于安全的有效状态。其次,药学人员应提供有效的冠心病治疗药物。要求药学人员对所提供的药品的适应症、作用原理、作用途径、作用特点、作用强弱、使用方法、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性能均有全面的了解。药物治疗服用前,药学人员应对病人详细说明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特别是严重不良反应,尽量避免药品的不良反应对人体的可能损害。同时,在药物治疗前,还要加强对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发现任何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第三、药学人员应提供经济的冠心病治疗药物。目前由于我国医疗、医药、医保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上涨过高的医药费用已给个人、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和严重浪费,要求药学人员掌握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第四、在临床的药学人员有能力向医生提供全面的药品信息和用药方案,协助医生正确、合理地为患者使用药品。药学人员还应该积极深入临床,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开展处方分析,进行新制剂和新剂型的研究。 二、冠心病患者的药学服务与心理护理相结合应用 对冠心病患者的药学服务就是要求药学人员利用药学专业知识和工具,向冠心病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与药物使用相关的各类服务。在对冠心病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中,主动关心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加强对他们的心理护理。目的是使病人得到安全、有效、经济、合法的治疗药物,达到身心全面康复的目的,实现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因此对冠心病患者的药学服务和心理护理应该同时进行,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达到最终的的治疗效果。单一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护理都不可能完全至于冠心病患者的病症。 1、冠心病患者治疗服务的注意事项 (1)药学服务人员应该与冠心病患者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供合理的药物治疗服务的同时,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的心态,周到、细致的服务,营造良好的护患氛围,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掌握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达成共同促进康复的默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用细致周到的服务帮助患冠心病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疏导患者对并征得紧张情绪。经常与患者进行心理上沟通,并从生活上照顾他们,比如给他们最大的精神安慰,尽量满足他们生活上及心理上的需求,使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冠心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嘱其进食易消化、高纤维、优质蛋白的清淡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有助于患者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护理的治疗。 2、针对性的药学服务和心理护理对策 通过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药物服务和心理护理,教会患者科学用药,并加强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术,不仅有助于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控制疾病的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还能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同时,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有了信任感,缩短了护患距离,加深了护患感情,提高了患者的保健意识和生存质量。 (1)减轻患者抑郁和焦虑 冠心病患者入院的3~5d抑郁逐渐明显,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医生或者护士应该主动的向患者热情、仔细解释各种检查和治疗方法的价值与意义,让患者倾诉内心的体验和感受,以减轻其焦虑和抑郁,加之合理的药物服务,提高患者的信心。 (2)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冠心病患者受个人认知评价、应对风格、社会支持、个性等多种因素影响,从而诱发冠心病或加重病情。药物服务人员应该与医生和护士一起和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3)减轻患者心理应激反应 对患者提供药物服务的同时还应帮助患者认识改变自身的应对方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尽量避免消极而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减轻患者的心理应激水平,重建心理适应能力,调整人际关系,减少内心冲突,保持心理平衡。 三、小结 药学人员通过 医学知识 的培训,掌握一定的冠心病临床医学知识,对冠心病患者的病症有一定的了解,善于发现医生处方中的不合理用药,并提出改进意见。为患者提供正确有方药学服务。心理护理即使安抚患者的不安焦躁情绪,保证冠心病患者治疗的有序进行。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合理温馨的药学服务可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不良心理及临床症状,对于保证疗效非常重要。只有良好的药学服务和心理护理相结合,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才能得到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双重保障,整体提高我国冠心病患者的治疗素质。 冠心病的护理论文篇三:《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实践》 【摘要】 目的 探讨冠心理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冠心病患者100例,分组就常规护理(观察组)与心护理干预(观察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焦虑抑郁程度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 加强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不良情绪程度,加快疾病康复进程,对改善预后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冠心病;心理护理;实践;效果 冠心病在诊疗过程中,患者多存在系列心理、生理方面的应激反应,易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影响预后及康复进程,加强心理护理具有十分必要性[1]。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00例,均为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护理,观察组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回顾两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 总结 报告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00例,男59例,女41例,年龄41-82岁,平均(±)岁。均符合WHO制定的相关冠心病诊断标准,并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均以程度不等的出汗、心率加快、心悸气短、心前区胸骨后放射性疼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15例,心肌梗死28例,心绞痛57例。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方法 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心内科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应用常规方案的同时,加强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具 体操 作步骤如下。 健康指导 依据患者个体类型,对心理护理方案行个性化制订,护理人员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主动同患者沟通,缓解其紧张情绪,增强信任。就患者主诉耐心倾听,针对性劝告、安慰、鼓励、疏导、解释等。使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合理需要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就冠心病基础知识、诊疗方法、注意事项进行简要讲解,并介绍同类型预后良好的病例,以消除患者负性情绪,保持乐观心情,提高配合依从性[2]。 环境干预 营养温馨、安静的病房环境,避免声音嘈杂,物品需有序摆放,加强神经-内分泌系统和感官系统的调节,使患者在整洁、有序、规范的环境稳定情绪,平复入院前失望、急躁、痛苦、焦虑、恐惧心情。维持心率、心压在正常水平,为疾病康复创造条件。 心理支持 积极开展不定期访视工作,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加强护患交流,就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方法等进行讲明,以防控不良事件发生。患者家属的配合和理解为重要的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这一,护理人员需与家属取得配合,使其知晓自身言行的好坏直接对患者心理及治疗造成直接影响,严重心理障碍的患者,可开办心理门诊,行针对性疏导。 音乐疗法干预 音乐为一种物理能量,物理能量的适度应用可提高多种病症患者心理、生理健康水平,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出现共振和谐现象,提高社交能力、认知能力,对精神和躯体痛苦加以缓解。可了解患者的喜好,播放喜欢的音乐,但音量需<60分贝,以缓解情绪。 渐进性肌肉放松疗法干预 可依据练习程序,将全身肌肉有意识的逐步放松和绷紧,以减轻负性情绪、降低应激水平,促使生理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进而提高整体生活质量。在加强放松训练过程中,需告知患者排空大小便、少进饮食,双手在垂上自然垂直放置,使整体身体处于自然、舒适的状态,加强指导,完成肌肉放松训练。 生活指导 日常生活需有节奏及相对规律,劳逸结合,松弛有度,保持乐观心境。可鼓励患者学习绘画、书法,听相声、看喜剧,达到松弛、怡养心情的目的。克服心理障碍,并与医生的诊治密切配合,以降低意外事件率。 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及抑郁量表(HAD)对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测定,共包括14个项目,≥11分为确诊病例,8-10分疑似病例,≤7分无症状。并采用医院自制调查问卷,评估患者护理满意度。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χ±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差异有统计学间义。 2 结 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d,对照组为(±)d,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护理前无明显差异,护理后均有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见表1。 3 讨 论 近年来,公众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不断调整,加之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显著增加了心血管病发生比例,冠心病为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除重视疾病本身的护理外,精神、心理、社会干预的重要性渐引起临床重视。本次研究中,针对冠心病患者,加强健康指导、环境干预、心理支持、音乐及肌肉放松疗法、生活指导等综合心理干预,结果显示,临床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 综上,加强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不良情绪程度,加快疾病康复进程,对改善预后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淑芳,贾淑华.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的临床研究[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7,28(5):29-30. [2] 李方江,张凡,岳秉宏,等.老年冠心病抑郁的相关社会心理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2):1485-1486. 猜你喜欢: 1. 护理自考本科论文范文 2. 电大护理论文范文 3. 免费护理论文范文下载 4. 护理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5. 本科护理毕业论文范文
心脏病是一个高风险的疾病,做好心脏病的临床护理工作有着极大的意义。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心脏临床护理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心脏临床护理论文篇1:《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介入护理》 【摘要】目的:研究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临床介入护理并分析效果。 方法 :选取间我科住院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150例患者进行介入护理并分析其效果。结果:通过对先天性心脏病150例患者的临床介入护理,全部患者均无并发症,其效果尤为显著。结论: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临床介入护理,极大程度减小了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康复起促进作用。 【关键词】先天性 心脏病 介入护理 效果分析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是由于胎儿的心脏在母体内发育有缺陷或部分发育停顿所造成的畸形,是较为常见的 儿童 疾病,其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较常见。先天性心脏病表现为发育不良、紫绀等,可手术治疗得到治愈,实施良好的先心病介入护理,可促进患者恢复、降低并发症的机率。为进一步了解介入护理的效果,现对150例住院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介入护理,并分析其效果, 总结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间住院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150例患者,其中包括女性患者82例,男性患者68例,年龄在3-50岁之间。其中,室间隔损伤者50例,房间隔损伤者61例,动脉导管未关闭者39例,均经临床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摄片及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天性心脏病,全部符合先心病介入治疗适应症。 方法 对于不配合耐受差及较小的患儿多用全麻,其他患者一般用局部麻醉。对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需先行超声心动图明确缺损的大小和形态,以便选择适合的封堵器。封堵器大小合适,无残余分流,释放封堵器,撤出输送系统,加压包扎,返回病房,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及抗凝治疗[1]。 2 护理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讲解介入治疗的方法,过程,以及这种治疗方法的优点,说明手术的安全性及成功率,并向患者介绍手术成功案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信任,消除顾虑,使其在最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对于较小的患儿,多关心爱护患儿,增加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稳定情绪波动,以保证术前准备的顺利开展。 术前准备:协助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片等,患者在手术前1天进行碘和其他抗菌药物的过敏试验,小儿不合作需全麻患者,手术当天患儿从早晨开始要持续4个小时的禁食禁水,并对其注射5%浓度的葡萄糖注射液,以免脱水发生低血糖反应。在术前2小时准备好手术所需的备皮,备皮范围双侧腹股沟,会阴部,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温度颜色等,术前晚保证充足睡眠,术前紧张的患者可使用镇静剂,患者入导管室前建立静脉通路,左侧肢体留置静脉留置针。 术中护理 手术时,护理人员应积极协助配合医师,了解手术步骤,及时提供手术器械,做到准确无误。并且注意观察患者心电监护情况,如血压、呼吸、心率等指标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给予处理。特别是采用局部麻醉的患者,及时问询、观察患者身体变化[2]。采用静脉复合麻醉的患者,需注意监视血氧饱和度、呼吸机等各项数据,每分钟给予患者2-4升氧气吸入。 术后护理 一般护理:1观察生命体征:在手术结束24小时内,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及血压等情况,注意有无室性早搏、室速及窦性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若有则查出原因并处理。加强体温监测,每4个小时测量一次。 2患者体位,全麻患儿及神志不清的患儿,应采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注意患儿的呼吸情况必要时给予吸氧。 3穿刺部位护理,密切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渗血,红肿及感染等情况,保持伤口干燥,右下肢制动6-12h,静脉穿刺沙袋压迫2h,动脉穿刺沙袋压迫4h,婴幼儿全麻到清醒过程中,有躁动者,易造成穿刺部位再次出血,按医嘱给予镇静剂。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术经静脉进入导引钢丝,球囊,伞状闭合器等操作,易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而致血栓形成。另外术后包扎过紧,沙袋压迫时间过长也易导致血栓,所以要求密切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的温度,颜色,直觉等,防止栓塞,供血障碍而导致坏死。观察患者下肢情况,若有肤白、冰冷及动脉消失等现象,立即 报告 医师给予处理。如患者疼痛无法忍受时,可采用镇静剂,以便术侧肢体有良好制动性。 4饮食护理:全麻者醒后2h少量饮水,无呕吐后可进食牛奶等流质,以后逐渐改为普食,能进食后可多饮水,促进造影剂的排泄,如出现呕吐须暂禁食,同时增加葡萄糖的输入量,防止发生低血糖或脱水。非全麻者术后即可进水及流质或软食,逐渐为普食,鼓励多饮水。 5注意观察排尿时间及数量 6 出院指导:(1)术后患者坚持服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如阿司匹林半年,服药期间应定时复查活化凝血酶时间,并根据检验结果调整药物剂量,预防并发症发生。(2)术后3个月内,适当锻炼,不可剧烈活动,以免封堵器脱落;(3)注意保暖,减少上呼吸道感染,(4)出院后定期随访。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VSD封堵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除了可因封堵器脱落而引起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外,还可能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心律失常主要由于轨道导丝压迫拉扯VSD的缺损边缘及导管损伤心内膜影响传导系统所致,也可因介入治疗突然改变血流动力学而诱发[1]。术后应予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及心律的变化,加强巡视及沟通,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 封堵器脱落 封堵器脱落是封堵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封堵术中,也有发生于术后36h以内,常因病变部位或封堵器大小选择不当或操作不当而导致封堵器脱落,可造成严重并发症甚至猝死。术后应立即予心电监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听诊心脏有无杂音,注意患者主诉。术后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晕厥、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通知医师,复查心脏彩超,确定是否存在封堵器脱落。如确诊封堵器脱落,可行心导管术取出封堵器或行紧急开胸外科手术取出。 出血与血肿 局部出血也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多数与拔管后局部压迫力度不够或时间过短有关,少数可因穿刺不慎致血管贯通而出血。术中及术后应用抗凝药物也会增加出血危险,因此护士应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瘀斑等,敷料潮湿及时给予更换,如遇穿刺部位渗血,应立即给予穿刺点上方2cm处压迫止血20min,重新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并使术肢制动12~24h,大小便时,尽量在未穿刺侧取放便盆,患者如出现血肿,面积较小时可不做处理,3~7天将自行吸收,面积较大时应给予压迫后冷敷、理疗等处理,严重者需止血治疗。 血栓栓塞 介入治疗是经皮穿刺血管内导管操作,易造成血管内皮损伤,穿刺部位包扎压迫不当也会引起血栓形成及栓塞。术后血栓形成是导致脑梗死及其他脏器栓塞的主要原因。因此,患者术后应给予24h肝素钠(生理盐水+125mg肝素钠液)微量泵注射,小儿以2~3ml/h速度推注,成人给予5ml/h推注,并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以5mg/(kg・d)的剂量口服[3]。在术后24h停用肝素盐水后,继续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1次/12h,治疗3天。但应密切观察患者出凝血时间的变化,及时询问患者情况,防止抗凝过度引起牙龈、皮肤、骨黏膜出血,尤其要注意观察患者尿液的变化,以防溶血的发生。 溶血 介入治疗术后24h内极易发生溶血,主要发生在有明显残余分流的患者。原因是当有残余分流时,血液流经未能完全阻断处与补片发生摩擦造成红细胞机械损伤而溶血。患者首先会出现排出茶色、酱油色或血色尿液。术后指导患者要多休息、多饮水,加强病情观察,常规检查尿常规3天,每天1次,观察尿色、酸碱度及尿量变化等,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腰痛及皮肤、巩膜和出血点等。 感染 介入治疗虽切口小,但也属于创伤性治疗,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3~5天,每天监测体温4次,3天内体温正常方可停药。如体温升高超过39℃或血常规有异常时,应及时查血象、血培养、注意心脏听诊,并按高热护理常规护理。 3 结果 通过对先天性心脏病150例患者的临床介入治疗,术后听诊杂音消失,术后48小时及出院前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全部患者均无并发症,其效果尤为显著。 4 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小儿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病,亦是小儿心脏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其发病率缓慢增长。先天性心脏病的致病因素至今还未明确,有的专家认为与母体宫腔感染、遗传基因及母体接触过大量放射性物质等因素有关。 临床介入护理在护理领域是新的护理学科,是介入医学推广及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新型护理技术。因为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产生的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住院时长较短及疗效显著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中应对患者术前护理、心理护理、术后护理以及预防并发症应引起极大重视。在先天性心脏病临床中介入护理,主要以现代化护理模式为中心,在护理患者疾病的同时,对患者所在的环境影响、心理状态和对疾病康复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也实施护理干预,制订合理的护理 措施 程序并正确按步骤进行实施。使其落实到每位护理人员的身上,达到最好的护理效果。 本组调查研究,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护理效果分析,能够极大减小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提高恢复的速度,效果较为突出,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倪端芳,赵萍,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护理. [2]杜杰,高俊娈,宋玉平,等.68例先天性心脏并介入治疗的围术期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下半月版,2010,7(8):47-49. [3]李华娟.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2,6(3):26-27. 心脏临床护理论文篇2:《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临床护理》 【摘 要】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围术期护理措施。通过手术前有效地改善心肺功能,手术后对循环系统检测,呼吸道管理,胸腔引流管的管理,对患儿进行精心的护理,及时发现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患者580例,10例死亡,死亡率为,有效地降低了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结论:加强围术期护理是降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围术期护理 每年全国新生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有10万~15万例[1]。因小儿生理上的特点和先天性心脏病的复杂性,手术难度和创伤较大,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我院2009年9月~2012年10月对58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心脏矫治术,经过精心的护理,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现将围术期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580例患者中,男348例,女232例;年龄10个月~14岁。其中,室间隔缺损(VSD)210例,房间隔缺损(ASD)14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77例,室间隔缺损加动脉导管未闭(VSD+PDA)25例,房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ASD+PDA)26例,法洛四联征(TOF)58例(其中,伴肺动脉狭窄10例,伴肺动脉高压13例),单纯肺动脉狭窄(PS)17例,单纯肺动脉高压(PH)12例,心内膜垫缺损4例,大动脉转位(TGA)3例。全组患儿均经心电、彩超、胸片等明确诊断。 护理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 因心脏手术创伤大,手术风险也大,家长存在较大的恐惧心理,患儿也随着年龄的不同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紧张,护理工作人员充分了解患儿的生活习惯,做好患儿和家属的思想工作,解释手术治疗的过程,消除患儿和家长的紧张心理。 增强机体耐受力 因患儿发育和抵抗力差,为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应改善患儿的身体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给予低流量吸氧每日3次,每次2 h,改善缺氧症状,严防感冒,合并肺部感染者应积极给予雾化吸入、排痰、抗生素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教会一些年长患儿的配合动作(包括呼吸、咳嗽等),以便术后更好地配合工作。 术前基础准备 注意保持手术部位皮肤清洁,可给予全身淋浴,但注意不要受凉,预防切口感染;术前1 d晚肥皂水灌肠1次;做好各种药物过敏试验。在患儿下手术前应准备好合适的麻醉床,安置好呼吸机、吸痰器、心电监护仪等仪器,使其处于待工作状态,创造适宜的病房环境。 术后护理 病情观察 手术后应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中心静脉压和尿量,以及患儿的皮肤颜色、温度、湿度、动脉波动情况。各种导管应妥善固定,保证通畅无阻,连接处不能滑脱、拔出。做好各种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的记录。各种特殊药物输入管均需在连接处做好标记;术后8 h每15~30分钟挤压胸腔引流管1次,在前5 h每小时<100 ml,24 h引流量在400~500 ml,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维持体液电解质酸碱平衡 术后4~6 h检测电解质1次,补钾时应严格遵守补钾原则,每小时最大补钾量不超过 mmol/kg。补液最好用输液泵或微量泵。记录24 h出入水量和生命体征。 循环系统检测 ①心电监护和心内测压管检测。严密观察患儿心率和心律变化,注意心电图变化并详细记录,注意是否有异位心律并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持续检测动脉血压及左心房、右心房和肺动脉的压力及波形。用5%葡萄糖液500 ml加肝素500 U,以2 ml/h的速度持续冲洗,保证测压管通畅,严禁空气和血凝块进入。②低心排出量的护理。密切观察心排出量、中心静脉压和左房压变化。观察心排出量的有效指征:腿部皮肤温度凉的“温差”平面变化。心排出量好转时,腿部皮肤温差平面向下移至足趾,终止消失,此时足部变暖、肤色浅红、足背静脉扩张充盈、动脉重新易于扪及[3-4]。③急性心包填塞的护理。临床表现为胸管出血持续增多,出血突然终止又出现心衰,低心排相似症状,如心动过速、颈静脉怒张、中心静脉压升高、动脉压和脉压下降、面色苍白、周围发绀、尿量下降甚至无尿。明确诊断,应尽早协助医生进行心包穿刺或心包切开探查术,清除血块,进行止血,解除压迫。本组发生1例,经及时处理后痊愈。 2 结果 本组患儿手术后ICU滞留时间为~ d。死亡10例,死亡率为。其中,4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死于肺部严重感染,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心包填塞;其他均康复出院。1例术后胸腔大出血致心包填塞,经及时二次开胸止血后痊愈。 3 讨论 随着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和手术难度提高,患者年龄越来越小,病情越来越重,对围术期护理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做好围术期护理,可有效降低术后患儿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吴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护理[J].吉林医学,2006,27(6):639. [2] 诸纪华,杨淑娟,傅藏藏.30例低体重危重先心病的术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3):237-238. [3] 王惠玲.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95. [4] 管咏梅,周艳萍,何萍萍,等.非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8,14(4):508-509. 心脏临床护理论文篇3:《风湿性心脏病临床护理》 【摘要】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对比分析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睡眠、食欲、运动状况及自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结论 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给予整体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满意度,促进疾病治疗,值得在护理实践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 风湿性心脏病;整体护理;生存质量;满意度 风湿性心脏病是临床医学中的常见病,其病情比较复杂、病程长、症状严重程度不一。目前,我国风湿性心脏病约占心脏外科疾病的25%,其发病率出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对患者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影响较大,因此应给予高度重视。我院于2009年11月——2012年10月对部分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给予整体护理,其护理效果较为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1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73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X线、二维UCG、ECG检查并证实为风湿性心脏病,将7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37例,男17例,女20例;年龄33-81岁,平均(±)岁;病程10个月-17年,平均(±)年。对照组:36例,男15例,女21例;年龄35-82岁,平均(±)岁;病程11个月-18年,平均(±)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即叮嘱患者卧床休息,引导其定期翻身,定期进行肢体活动,减少或避免坠积性肺炎等多种并发症的产生。同时需加强防寒保暖工作,避免由感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引导患者科学饮食,尽可能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实验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其护理方法包括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吸氧护理及输液护理等。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数据选择(χ±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生存质量评分对比 实验组睡眠、食欲、运动状况及自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见表1。 3 讨论 风湿性心脏病通常由风湿热活动引起,即患者存在严重的风湿热活动,进而产生心脏病变,导致急性风湿性心脏炎。风湿性心脏病常见于冬春季节,与潮湿或寒冷的环境有关。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除了给予对症治疗外,还应加强护理,积极、有效的护理是患者疾病治疗的重要保障,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给予整体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满意度。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整体护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病情观察 疲乏、气促、心悸是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对此,护理人员需加强病情观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率过快、脉搏异常、呼吸困难等症状,若出现上述症状,则需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及时给予对症治疗[1]。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其夜间心房收缩力明显降低、心率减慢严重、房室传导存在阻滞现象、心房不应期逐渐缩短,对此,护理人员需加强夜间观察。 心理护理 风湿性心脏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对生活影响大等多种特点,患者极易出现不良心理,缺乏治疗信心,出现消极配合治疗的现象,不利于疾病治疗。对此,护理人员需加强心理护理,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鼓励与安慰患者,向患者介绍相关的疾病治疗,使患者加深对疾病的认识,能够自觉地配合各项操作,同时还应向患者介绍疾病治疗的成功案例,提高患者的治疗的信心[2]。对患者提出的合理需求,护理人员应尽可能满足,使患者感觉自己是被尊重的,满足其精神上的需求,缓解其精神上的压力。 吸氧护理 缺氧是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常见的症状,当患者存在严重的心衰时,可出现明显的缺氧症状,对此护理人员应及时实施鼻导管给氧;若患者同时存在肺水肿,则可于湿化瓶中添加适量的酒精,使其在给氧过程中有效吸入;若患者长期出现慢性缺氧症状,则需连续进行低流量吸氧,每分钟约1L;若患者缺氧症状较严重,但未出现二氧化碳潴留症状,则可间断给予高流量吸氧,每分钟约5L[3]。 输液护理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常需给予输液治疗,对此护理人员应注意控制其滴速。若患者未存在心力衰竭症状,则滴速可控制在70滴/min左右;若患者存在心率衰竭症状,则滴速可控制在20滴/min左右[4]。输液过程中需注意观察患者各种生命体征所出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郑月星,陈晓燕.风湿性心脏病围手术期焦虑状态的护理干预[J].现代医院,2010,10(4):111-113. [2] 华锦嫦,郑小华,李伟玲.家庭护理干预对提高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09,9(2):18-19. [3] 殷秀玲.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46例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6):6461-6462. [4] 王艳红.老年人风湿性心脏病合并肺感染的护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3(23):22-24. 猜你喜欢: 1. 冠心病的护理论文 2. 护理专业论文完整范文 3. 呼吸护理论文 4. 护理毕业论文3000字范文 5. 护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护理风险是指从事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所有各类不安全事件的总和。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血管内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84例进行分析研究,随机分为2组,每组9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达到,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护理,能有效提高护理效果,减轻患者痛苦,缓和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护理方法;人性化护理
为进一步探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方法,本文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84例进行分析研究,具体结果 报告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心血管内科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8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9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其中男51例,女41例,年龄在54~76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26例,高血压4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2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其中男50例,女42例,年龄在55~77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25例,高血压4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2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症等一般资料方面均不存在明显差异,P>,可以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方法。
对照组 常规护理包括:①住院环境护理,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②做好必要的皮肤护理,防止发生褥疮等并发症或出现皮肤感染等;③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注意控制患者饮食摄入量和营养摄入[1];④加强夜间巡视,防止患者夜间出现坠床、呼吸困难等症状;⑤根据医嘱对患者进行用药护理,严禁治疗期间随意更改药品种类和用药量;⑥辅助长期卧床患者进行咳嗽、咳痰,防止出现坠积性肺炎。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①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自身病情不了解,很多患者对病情的治疗和康复持悲观态度,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甚至抗拒治疗,因此,护理人员就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结合患者的学历、生活习惯等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向患者解释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注意事项等,满足患者心理需求[2],从而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②加强与患者的沟通[3]。护理人员要经常深入病房,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通过沟通交流掌握患者存在的问题,并尽早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干预解决,提高治疗、护理效果;③加强 健康知识 宣传 教育 [4]。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心血管疾病发病特点、发病机制、常见诱因等,并对患者的生活习惯进行改正,督促患者戒烟、戒酒,从而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患者生活质量;④出院护理。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病情恢复状况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和家属治疗康复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同时叮嘱患者定期回院进行复查,一旦在康复过程中出现不适要及时入院接受检查、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另外,护理人员还要加强对患者的出院随访,及时解决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评分表,分为:满意(90分以上);基本满意(80~90分);不满意(80分以下)。护理满意度=基本满意率+满意率。
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达到,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两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具体结果见表1。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着老年患者身体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在我国居于首位。而除了对心血管疾病进行药物、手术治疗,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也能对患者的预后和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
人性化护理方式是以患者为本,从患者的需要出发,在心理、生理、社会需要等各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5],通过全面、个性化的护理方式,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另外,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还能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缓解紧张的护患关系,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医院护理环境。
由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护理都较为复杂,患者住院期间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治疗和护理,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掌握必要的护理方法,采取有效的护理方式十分重要,它不仅能使患者摆脱不良心态和情绪,同时还能使护理工作进行更加顺利。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达到,充分说明了,对心血管病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能有效提高护理效果,缓和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阮杏菲,钟华,邓建飞.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5):66-67.
[2]陈幼嫦.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4):621-622.
[3]叶小红,陈伟琼,黄惠香.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6):733-734.
[4]曹云.优质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5):274.
[5]吕宗霞,徐文利.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2013,4(8):1856.
【摘 要】目的:根据心血管内科病人的临床特征和用药治疗特点,探讨和分析安全用药和临床护理的价值。方法:选取87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血管患者为观察对象,在上述选取对象用药治疗时,采取有针对性的 措施 对患者的用药反应进行护理,观察和记录用药的不良反应,并 总结 安全用药心得,提出有效的措施处理护理用药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结果:通过对87例患者的用药观察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除一例患者因为降血糖药物使用过多而引发低血糖症状外,其余患者在用药治疗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根据心血管病人的临床特征,在进行用药护理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不仅能有效的避免用药不良反应发生,同时,还能提升用药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用药观念,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关键词】心血管;安全用药;用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004―7484(2013)09―0474―01
心血管疾病作为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内科疾病,其临床治疗该病的药物越来越多,而不同类型的药物在进行联合治疗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配伍禁忌,因此,做好临床用药观察,在用药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安全用药护理,不仅能保证用药安全,同时也保证了治疗疗效。我院通过对87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用药安全问题进行观察,采取一定措施进行护理,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用药安全观察和护理体会总结整理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87例于2011年1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血管病患者为观察对象,这87例选取对象中,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跨度在27-69岁,平均年龄(±)岁。选取的87例观察对象中,其中22例为高血压患者,17例为冠心病患者,15例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12例为慢性风湿性瓣膜病,10例为肺源性心脏病,7例为扩张性心肌病,其余4例为其他心血管疾病。上述患者在住院期间,分别根据患者各自的病症以及临床主要表现,采取相应的临床药物进行治疗,对于高血压患者,主要给予ACE抑制剂联合长效钙通道阻滞剂进行治疗,其余病症患者根据病情给予利尿剂以及其他药物进行治疗;冠心病患者病情发作时,若是心绞痛的症状较为严重,及时给予消心痛以及硝酸甘油进行治疗,缓解患者的疼痛[1-2]。对于心率每分钟在120次的患者,应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病症严重程度酌情给予一定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而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给予磺脲类药物进行治疗,降低该类型患者的血糖浓度。在对上述患者进行给药治疗的过程中,均安排相应的护理人员对上述患者实施护理,观察患者用药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通过对87例患者的用药观察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除1例患者自行增加降血糖药物使用剂量而引发低血糖症状外,其余患者在用药治疗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2 用药观察以及护理体会
用药前的评估
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前,首先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况做好用药前的护理准备,根据医嘱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了解治疗目的和用药剂量,对于高危病人应该给予特殊的护理服务,同时对使用药物进行了解,查看是否存在药物禁忌[3],对于用药障碍的患者应该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帮助患者合理、及时、按照依据进行用药,叮嘱患者及患者家属不擅自增减用药剂量,保证用药安全。
洋地黄类药物的用药观察及护理
在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最常使用的一种药物就是地高辛,该药物的临床使用量在中毒量的60%左右,因此,在使用该药治疗患者时,护理人员一定注意把控治疗剂量,以免发生中毒症。同时,由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脏器功能较青年或中年患者差,所以在对该类病人进行用药护理时,一定要考虑药物耐受力下降等因素,严格保证剂量在中毒范围外,同时教导老年患者了解使用该类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增加老年患者不良反应的自我观察力,保证用药安全。
利尿药物的安全用药观察和护理
长期使用利尿药物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很容易使得患者体内的水、电解质发生紊乱,酸碱代谢失衡,因此,护理人员在遵循医嘱使用该种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时,一定要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体征变化,防止患者因为酸碱失衡,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而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进而加重患者的病情,这不利于提升治疗效果。同时 ,老年心血管患者的神经敏感性会下降,因此,药物不良反应表现会出现一定延迟,而擅自加强该类型药物的服用剂量,会对治疗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也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教育,详细讲解该类药物的副作用,增强患者的安全用药意识,并及时记录和了解患者的相关不良症状发生情况,测量患者的尿量和体重,并进行记录。
降压药物的安全使用观察和护理
在治疗高血压患者中,常常使用降压药物来避免患者体内血压过高。而护理人员在使用降压药物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循医嘱,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使用剂量,否则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同时对治疗效果也会产生较为不良的影响。患者在服用该类药物后,护理人员应该密切的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血压,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脸色苍白、心悸、心律失常等症状,同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以及药物不良反应,若是有不良反应出现,应该及时汇报医师,进行处理。
硝酸酯类药物的安全观察和护理
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症状发生时,会对患者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产生较为严重不良影响,因此,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以及病症程度,适当给予硝酸甘油以及消心痛等药物进行治疗,临床上常常采取舌下含服或者静脉注射等方式进行治疗。而长期使用硝酸酯类药物进行治疗,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耐药性,进而降低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在给予该类药物进行治疗时,应该注意用药间隔,并在停药后减少剂量,直到完全停用,避免发生反跳现象。同时告知患者不要擅自停止用药,应该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用药,保证用药安全。
做好静脉输液的观察和护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肝脏功能衰竭症状,因此,心脏的贮备能力较其他患者差,在进行静脉输液的过程中,输液速度不能过快,也不能过多,应该叮嘱患者不要擅自调节输液速度,并加强巡视,杜绝因输液过快而引发不良反应的现象。
3 讨论
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药物治疗,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不仅关系到患者病症的治疗疗效,同时也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对患者进行用药治疗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前避免用药失误的产生,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用药护理,提升护理人员的安全用药观念,这不仅能有效的降低用药失误率,同时也是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药物的治疗过程,应该充分发挥护理人员在用药中的作用,保证临床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并根据患者使用药物的类型采取相应的护理,加强巡视观察,强化心血管疾病治疗用药的安全,这样不仅能保证治疗疗效,同时也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综上,加强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用药安全观察力度,总结有效的用药护理措施,不仅能保证治疗效果,同时也能有效避免因用药事故而产生医疗纠纷的现象,这同时也能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用药意识,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屠娟花,周娟华,程晓涛.心血管病人用药安全及护理质量管理[J].医院管理论坛,2012(6):47-48
[2] 陈登高.心血管内科用药安全管理及护理质量管理[J].吉林医学,2010(30):5456
[3] 蒋倩,过勇,罗粤.分析联合用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问题[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7):1752-1752
心血管内科论文范文三: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研究
【摘 要】目的:对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护理进行简单分析。方法:选取收治的 50例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治疗患者的同时,对其进行人性化护理,并重点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其中包括了对疾病的认识、饮食习惯、合理用药等方面的教育。结果:针对护理中存在的两大因素提出改进的措施。结论:分析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特征,简述护理要点。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疾病;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越来越多。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与循环系统有关的疾病,循环系统是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及微血管),又可按照起病的缓急分为急性和慢性,但是大多数都与动脉硬化有关系。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急性心梗等。因为心血管疾病存在种类多、病因复杂、病情变化快等特点,所以使其成为医院的高风险专科,护理的内容也因此变得繁重、风险增大。[1]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入院后,除了给予患者所需必要的医学治疗和护理之外,还应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给予精神上、情感上的服务和关怀。这对在院病人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定2011年至2012年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患者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为48岁。高血压23例,低血压11例,心力衰竭16例。
方法: 以问卷的方式对选取的50例患者进行调查,了解疾病的诱发因素,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内科护理,针对性的做健康教育(心血管疾病的 疾病知识 、合理用药、饮食习惯的建立、规律运动等)以及心理护理,增加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2 结果 通过内科护理干预以及对心血管疾病诱因的预防与治疗,患者的各种医疗保健知识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有了明显的认识,降低了疾病的复发率。同时,患者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 讨论
关于心血管疾病的诱因,我们通过问卷,了解到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运动量的突然增加以及情绪的变化。大多数患者在发病之前都出现过较为急速的运动或者伴随着情绪的波动,从而进一步的引发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②气候的变化。问卷中显示,当气候发生较大变化时,老年人的 户外运动 以及血液循环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增加。③通过大量的临床数据积累可以看出,胆固醇升高是引起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而饱和脂肪酸的增加可以增加血小板的活性和血栓的形成,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最终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2]。
预防 心血管疾病多为慢性疾病,治疗复杂,对患者身体条件有着不同的要求,而且一旦发生急性的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塞等往往造成严重的、不可逆转的后果。所以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最好治疗就是在疾病的发生前进行有效地预防。Yusuf的研究发现改变生活方式和恰当的药物治疗,如戒烟、健康饮食和加强可以使心肌梗死的发病危险降低80%[3]。
生活习惯 近年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高,每日早起晚睡的生活严重影响到大家机体及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加之很多人忙于工作而无时间做适量的有氧运动导致机体得不到适度的锻炼也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患者自身的心理调节 心血管疾病患者会出现多种不同的心理,忧虑心理会使患者每天唉声叹气,对治疗效果持怀疑态度;绝望心理会使患者对自身的疾病产生恐惧和抵触;猜疑心理和拮抗心理会由于各种不信任而加大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的难度;应激心理会引起平衡的失调和自身机体防御功能低下,导致病情发展加重[4]。
定期体检 中老年人、肥胖有高脂血症家族史的人、经常抽烟喝酒的应酬者以及精神高度紧张的工作者等人群都属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危对象,需要定期的去医院体检以检查血脂、血压等心血管相关指标,对于早期诊断心血管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的体检,以上人群至少保持每年一次,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的采用药物或非药物治疗,避免病情继续发展和并发症的产生
4 护理
对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要点 本组研究的对象中,23例高血压病患者普遍存在头晕、眼花、心悸、 记忆力 衰退、易烦躁、手脚麻木等症状,大多数是因高级神经失调所致。到了后期,除血压较高外,还会有心、脑、肾等器官受损现象,轻则造成功能障碍,重则产生衰竭。这就要求在护理上干预和监督患者的生活方式: ①注意休息,患者休息要规律,保证睡眠质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②在饮食上,杜绝高盐高脂类食物,患者每天摄入的盐应少于 3 g,脂肪不超过 30 g,还要戒烟、戒酒。③适当的运动,每天坚持打太极、慢跑等运动 1 h,运动时的心率保持在170 次 / min以下,或身体稍微出汗,避免疲劳,每个星期至少运动 5 d,长期坚持不懈。④严格按照医嘱吃药,不随意停用或者私自调整药量、改用其他药方等,密切观察并记录血压的变化。⑤保持轻松稳定的情绪,避免情绪变化过大,心平气和,不冲动、少生气。
对低血压患者的护理要点 作为研究对象的11例低血压患者中,有 5 例体位性低血压,5 例为症状性低血压,4 例属于无症状性低血压。护理时要求患者: 选择头高脚低的睡眠方式,增加血液循环和释放肾素; 避免长卧,时常转换体位,动作轻柔缓慢; 不暴饮暴食,少食多餐; 沐浴不用过热的水,防止滑倒; 若有晕厥等症状,就地躺下,医务人员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对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要点 属于心力衰竭的16例心血管疾病,早期症状有乏力、烦躁、失眠的特点[5]。这类患者夜间睡觉常因脑供血不足存在失眠、气喘或者憋醒、心跳加快、尿多等现象。对这类患者进行护理时,要叮嘱患者或者家属注意以下几点: ①对心功能不好的患者,大多时间应卧床或半卧休息,情控制稳定后,可下床适当散步,避免体力衰退、肺部感染和下肢栓塞等现象。病情严重的,应长期卧床休息,减少心脏的负担。②对呼吸明显过急的患者,给予氧气袋辅助呼吸。不能咯出痰时,适当使用侧体引流。③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 3 g,低盐、易消化的饮食方式能减少心脏的负担。④禁止吸烟喝酒,不能食用刺激性的食物,控制好水分,避免体内水分浮肿增加心脏负担。⑤密切关注患者的心律与心率的变化,若有心房颤动的患者,应及时测量心率。发现病情有不寻常的变化时,立即通知医护人员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5出院指导 出院前向患者交代专属用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注意按时复查随访。嘱患者在饮食及生活等方面要保持良好习惯[6]。
参考文献
[1] 刘桂玲 .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152.
[2] 陈梅仙 . 浅析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0,19:127.
[3] Yusuf S,Hawken S,Ounpuu S,et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52 countries(the INTERHE ART study):case-control study[J].Lancet,2004,364(9438):937.
[4] 刘海英 .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干预[J].亚太传统医药,2008,7:72-73.
[5] 林淑平 . 护理干预对内科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32):69-70
[6] 陈霞·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6):954-955.
心血管内科论文范文四:
心内科由于疾病变化快、病种复杂,护理更有其特殊性,心内科的护士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内科心理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资料与 方法
一般资料
选择某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所收治的68例内科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女性患者31例,男性患者37例;年龄14岁~66岁,平均36岁。在这68例患者中,消化内科12例,心血管内科18例,呼吸内科20例,肾病内科18例。
研究方法
利用回顾性的分析办法,把68例研究对象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对内科科室中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调查与统计。在统计时,对可能的护理风险因素所导致的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并分类归纳,然后再利用表格进行统计。
二、结果
68例患者在该院内科得到了科学、有效的护理。1例患者发生了输液渗漏问题,经过及时的处理与治疗缓解了其症状;2例患者和医院发生了经济纠纷,最终经过医院的耐心解释与核对得到了比较合理的解决。内科总体的投诉率为。
三、讨论
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内科护理人员的配备不充分,工作量不合理
在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医保的逐渐普及背景之下,医院内科当中的住院患者也出现了逐年增加的情况。与此同时,医院内科的护理质量也随着患者及其家属不断提高的要求而改进。临床护理的相关技术与操作以及基础护理的工作量也出现了成倍增长的情况,再加上临床护理人员的缺编等,造成了床护比不合理,无法达到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在这种工作环境与要求之下,护士们经常处在一个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当中,每天工作下来十分疲惫。这样,一个护士在面对多个危重的患者时,其护理的风险就会增大,进而增加其过失行为的出现。
部分护理工作人员的知识 面相 对狭窄
内科当中的疾病种类很多,患者的年龄差距也很大,抢救比较多,联合用药的情况比较复杂,其护理的操作也很多。这就要求内科的护理人员同时具备多学科相关方面的护理知识,同时还具备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的能力,此外,还要熟练地使用抢救类的各种仪器,掌握一些必要的急救技术。但是,有些护理人员由于自身知识面相对较窄,所以其业务水平比较低,无法完全做到这些。通常会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的时候,无法对患者的某些症状做出正确认识,这样就会延误患者病情的诊断与治疗;其次,护理人员无法熟练地使用那些常用的或是最新的相关诊疗设备,在操作的时候无法应对一些紧急状况,很可能乱中出错,甚至引发一些不必要的护患纠纷;此外,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护理人员还可能因为自身操作技术不熟练,给患者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痛苦,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进而引发一些纠纷。
迁床事件比较频繁
在内科当中很可能因为年龄、患者病情变化以及病种变化等出现一些迁床事件,而且比较频繁。但是,迁床过后对于床头卡、服药单、护理单和治疗单的更改可能出现一些错误,或是更改不及时等,进而引发一些护患纠纷。
护理人员缺乏一定的法律意识
经过对内科护士法律意识方面的相关调查可知,一般护士对于医疗诉讼的知晓率只有,无法对自己工作环境当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法律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只是单纯地从为患者服务出发,没考虑到自己的一些权益。
对住院患者管理当中存在的一些风险
通常住院患者需要遵守医院相关制度要求,积极配合科室的医务人员工作,服从管理。但是,个别住院患者却无视医院里的制度要求,私自外出,在此过程中就很可能发生一些意外,造成法律纠纷,增加护理安全方面的隐患。针对医院内科当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护理风险,必须要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 措施 ,这样可以尽可能地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帮助患者病情的康复,同时也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
改善内科护理风险的相应对策
合理配置内科当中的人力资源,并提高其护理人员的知识与技术水平
为了实现人力资源最大化的合理配置,可以实行弹性的排班制度,改革旧有的排班模式,适当地加强12:00~13:00以及18:00~19:00的护士力量,缓解乱、忙的紊乱局面,尽可能避免忙中出错,消除一些不必要的护理隐患,进而保证内科护理工作的安全,避免无谓的护理纠纷,提高内科整体的护理质量。同时,还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知识与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使其可以熟练地使用科室当中的各种仪器与设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护理工作在紧张的进行中有条不紊,进而防止一些不必要的差错事故。
规范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
内科护理的管理者必须结合自身医院的相关情况,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护理制度,规范护理人员的工作,增强责任感。例如,在迁床的时候,要及时地更换患者的床头卡、服药单、护理单与治疗单等信息。
加强内科护理人员对于 法律知识 的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科室护理管理人员要定期组织护士们学习与医疗相关的法律知识,例如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条文进行学习,熟悉并掌握其中有关护理人员的相关权利与义务,以及相对应的法律责任,进而提高自我的法律意识。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增加实际案例的相关分析,使护理人员做到懂法和依法,尽可能地减少护理工作当中所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
加强对内科住院患者的管理与宣教
在完善内科当中的各项管理制度的时候,还要加强对内科住院患者的相关宣传与 教育 ,使患者对自身的病情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并对其讲解其在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一些 规章制度 ,让患者在入院须知上签字,然后使其随患者的病历入档。在患者住院期间要加强对病房的巡视,及时了解患者的最新动态,并及时地发现与劝阻患者的不必要外出,对于偷偷离开医院的患者,要及时通知当班的医生,并与其家属进行联系,对患者的离院时间作好记录。
一、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意外事件方面
跌倒
呼吸内科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存在体质虚弱、视力下降,反应能力差等因素;部分患者使用易致跌倒的药物,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抗过敏、降血糖药等药物,易发生跌倒,造成意外。
坠床
肺性脑病患者常出现兴奋、烦躁等表现,伴随神经系统疾病,如老年痴呆等患者,易发生坠床事件。
窒息、误吸
咯血、痰液增多不易咳出的患者,易导致窒息;伴随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如脑梗死等)易出现吞咽困难,进食呛咳而造成窒息、误吸。
管道脱落
气胸、胸腔积液的患者常采用胸腔闭式引流,如因固定不妥、活动不当、过度牵拉等原因会造成管道脱落;胃管、导尿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管道存在计划外拔管的可能。
专科操作规程执行不到位
氧疗隐患
氧疗时如吸入氧浓度过高、吸氧时间过长可发生氧中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持续高浓度吸氧会造成二氧化碳潴留,引发或加重Ⅱ型呼吸衰竭;部分患者对氧疗依从性差,自行停止吸氧而不能达到预期疗效。
吸痰护理隐患
病情评估不到位、单次吸痰时间过长、两次吸引间隔时间短等因素,可致低氧血症使病情加重,引发意外。
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
综合能力欠缺
现阶段护士的知识层次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实际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专科培训不到位、急救技能掌握不够、应急能力差等因素直接影响抢救效果;同一患者往往合并多种疾病,因涉及到多专科的护理问题而存在一些护理矛盾,对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
工作中缺乏高度责任心
工作粗心大意,缺乏慎独精神;观察病情不够细致,未及时发现存在的隐患,干预不及时;职责、制度、流程执行不规范等因素。
护理管理因素
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护理管理监控过分注重考核,缺乏细节管理理念,应急预案落实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护理核心制度未严格执行造成护理缺陷是一种发生率较高,损失较大的风险。
护理人员的配置与工作强度不对称
护理人员的配置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尤其是患者的护理需求增多,使护士超负荷从事繁重的工作,造成精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环节质量无法控制、服务不到位,给患者带来不安全感;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都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
二、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对策
意外事件防范
充分评估患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对存在有意外事件高危因素的患者,于床头建立警示标识;与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取得家属的信任与配合,留有家属照顾;同时认真落实交接班制度及分级护理制度。易跌倒的患者避免单独走动,必要时卧床休息;存在兴奋、烦躁等易发生坠床意外的患者,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床栏的应用、束肢带应用;对存在窒息、误吸危险因素的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床边备有吸引器,必要时安置患者于抢救室;吞咽困难、呛咳的患者,将食物调成糊状,抬高床头30°~45°,必要时留置胃管;各种引流管道固定妥当,避免折叠、扭曲、脱出、受压,保持有效引流,避免计划外拔管;胸腔闭式引流患者,床边备有相关物品,如血管钳、消毒凡士林纱布等。
制定呼吸科常见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组织护士学习利
用晨会、交接班时进行情景模拟,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如何应对处理等注意事项,以不断提高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
规范专科性护理操作,加强监督与管理
氧疗护理
正确评估病情,认真执行医嘱;严格掌握氧疗适应证、氧浓度、吸氧方式及时间等要求;严密观察氧疗效果与反应;加强患者的安全与健康宣教,提高患者氧疗依从性。
熟练掌握吸痰操作要领
正确控制负压(~,小儿<),在无负压的前提下插管,抽吸时动作轻柔;单次吸引时间应少于15s,两次抽吸间隔时间应大于3min;在吸痰前、中、后,适当提高吸入氧的浓度,增大氧流量,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工作责任心
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鼓励护士参加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多途径、多 渠道 获得国内外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观念;加强对年轻护士的培养,按需交叉培训,落实“三定方案”,对年轻护士的成长进行动态持续的观察、评价。
加强工作责任心
教育护士严格按职责、制度、流程落实各项治疗护理措施,克服麻痹大意的工作态度,培养应有的慎独精神。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制定《呼吸内科专科护理质量标准》、《呼吸内科应急预案》,修订《呼吸科专科护理常规》及《呼吸科专科操作》等项目;病区实行全员参与的质控模式,成立质控小组,建立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跟踪检查表,加大质控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
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
护士长根据本专科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改进护理工作模式,实施责任包干制;改进工作流程,实施弹性排班。(本文来自于《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三、小结
临床护理管理者要重视护理风险的教育,针对专科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完善护理工作流程及常规,规范操作流程;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应急能力的培训;严格把控护理质量,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进行干预,确保患者安全和自身权益。
内科心理护理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心理护理的论文
2. 心理护理论文范文
3. 心理护理论文综述范文
4. 内科护理学论文范文
5. 病人心理护理论文
6. 内科护理论文范文
7. 浅谈icu病人的心理护理论文
随着高血压患者人数不断的增长,对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此,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血压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高血压 内科护理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种常见的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外周小动脉阻力增高,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加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长期血压增高可引起严重心、脑、肾等靶器官结构及功能改变,并最终导致功能衰竭。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的重要疾病。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高血压仍然是一种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低知晓率、低服药率及低控制率的疾病。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及继发性高血压两类。原发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的95%以上。继发性高血压是在某些疾病中,血压高是其中临床症状之一,此类患者约占高血压的5%左右。
【护理】
(一)护理评估
1.护理病史 询问病人确诊为高血压的时间,是否有头晕、头痛、耳鸣、烦躁、心慌、恶心、呕吐等症状,症状持续时间、诱因、缓解 方法 ,有无心前区憋闷、疼痛、一过性失语、肢体麻木、晕厥、视物模糊等;平日血压水平,了解服用降压药的种类和剂量,是否坚持服药及药物疗效。了解病人摄入热量、钠盐、脂肪的情况,有无吸烟、饮酒嗜好,体重和运动情况,了解家人有无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疾病。
2.心理社会资料 了解病人个性特征、职业、生活方式、自我保健知识,还应了解家属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及对病人给予的理解和支持情况。
3.身体评估 因血压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测量血压时应注意:①病人在测量血压前30分钟不要吸烟、避免饮刺激性饮料,如浓茶、咖啡等;②病人应在安静状态下休息5分钟后再测量血压;③应连续测两次血压取平均值。评估心脏大小、心率、节律,肺部有无干湿啰音,双下肢有无水肿。
4.有关检查 了解病人血糖、血脂、血清电解质、肌酐、尿素氮,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的检查结果,以判断靶器官受损程度。
(二)主要护理诊断
1.疼痛:头痛:与血压增高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长期血压增高致心功能减退有关。
3.有受伤的危险:与血压增高致头晕有关;与血压增高致视力模糊有关。
4.潜在并发症:高血压急症;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
5.执行治疗方案无效:与不了解高血压的危害有关;与治疗方案复杂有关。
(三)护理计划及评价(举例)
知识缺乏:缺乏高血压病自我保健知识。
1.目标病人能复述自我保健知识,且能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2.护理 措施
(1)向病人、家属讲解高血压病发生原因未明,目前认为是在一定遗传因素及多种后天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生的,如摄盐过多、长期精神紧张等均可引起高血压,长期血压增高可导致心、脑、肾损害,坚持治疗是重要的。
(2)重视休息、工作量适中:保证充分睡眠,注意劳逸结合,过劳、精神压力过大可引起血压增高。
(3)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限盐低于6g,超重者应限制热量。
(4)戒烟、限酒。
(5)活动适量:避免参加竞争、比赛类运动,不可做举重、俯卧撑等,可做 健身操 、 太极拳 、散步等有氧运动,每日持续30分钟,每周3~5次,在活动中出现心慌、气短、头晕等不适应立刻停止活动,予以休息,在以后的活动量需适当减少。
(6)情绪稳定:生气、愤怒、悲观失望可使情绪激动,易诱发血压升高,让病人知道保持乐观、稳定情绪对控制高血压极重要,病人应学会对不快之事应采取回避应对方法。 (7)坚持服用药物:遵医嘱长期服用降压药,不可停药或减药,血压降至接近正常或正常水平,可避免靶器官受损害。
(8)病情监测:教会病人、家属测量血压并做记录,定期门诊复查时,可提供医生为调整药物使用。
(9)家属给予支持:家属了解高血压病基本常识,应给予病人精神、物质的支持,如低盐饮食的提供、支持及监督,促进病人精神愉快协助稳定情绪等。
3.评价
病人认识并执行自我保健知识。
【健康 教育 】
高血压病病程很长,发展也不平衡,大部分是良性缓慢过程,但高血压本身对心、脑、肾是一个很重要的致病因素。积极控制血压可制止或逆转高血压所造成的靶器官损害,推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为使血压控制在适当水平,应教育病人严格遵循自我保健计划,内容包括:
1.休息 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
2.情绪 情绪激动,尤其是生气和愤怒可诱发血压的增高,故应保持情绪轻松、稳定;
3.饮食 每日摄盐量应低于6克,肥胖者还需限制热量和脂类的摄入;
4.戒烟 限制饮酒;
5.运动 根据病情选择骑自行车、健身操、快步行走等有氧运动,避免参加举重、俯卧撑等力量型活动以及比赛、竞争性质的活动,运动锻炼应做到持之以恒;
6.药物 为预防靶器官的损害应坚持服药,即使血压降至正常电不能擅自停药。服药的剂量应遵医嘱,不可随意增加,以防因血压降得过低而致重要脏器供血不足;
7.病情监测 教会病人或家属测量血压,以便在家中定期自我测量。此外,病人还需定期门诊随访检查靶器官受损情况。
参 考 文 献
[1]张审恭.内科护理学,第3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2.
[2]王娟高血压病人的护理体会. 《中国保健营养:下半月》2010年第7期.
[3]王志华,初少莉,陈绍行,杜俭,陆旭辉,钱文琪,吴顺娣,郭冀珍,朱鼎良.高血压住院患者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J];高血压杂志;2005年08期.
[4]金钰梅,朱胜春,邵翠颖,潘清兮.家庭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5年09期.
[5]冯俊娥,陈五华.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病人的影响[J];家庭护士;2007年32期.
【摘要】 老年高血压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因此应充分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特点并给予相应的护理。
【关键词】 老年人 高血压 特点 护理
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及生活质量。因此应充分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特点,并给予相应的护理。
1 老年高血压的特点
老年高血压是指年龄≥60岁,连续三日非同日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排除假性和继发性高血压者。该病分2型:(1)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2)混合性高血压收缩压》≥40mmHg,舒张压≥90mmHg。
血压波动大,主要是收缩压波动范围大,表现为血压忽高忽低。
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大多数老年人表现为收缩压升高,常常大于160mmHg,舒张压正常或下降,常小于90mmHg,同时常伴有运动后头晕及心前区不适表现。
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老年患者在降压治疗中由平卧位改为直立位而出现头晕眼花时,有直立位低血压表现,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服降压药期间活动应缓慢。
合并症及并发症多。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高尿酸血症、高血脂症、肥胖症等,这些疾病的存在降低了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耐受性,疾病之间的药物相互作用极大地影响高血压治疗效果。
2 老年高血压的护理
高血压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常见的有头晕、耳鸣、眼花、失眠、乏力等。严重时出现心悸、呼吸困难、视力模糊等。
因此,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如确诊为高血压病就要进行药物治疗,平时要做好护理工作。
高血压患者,常有情绪不稳定,因此家人要给予照顾体贴,减少其压力,保持心理平衡;注意保持室内的安静与清洁,减少影响病人情绪激动的因素,并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
高血压病人的生活起居非常重要。对于血压较高、症状较多或有并发症的病人需要卧床休息,但血压保持一般水平、重要脏器功能尚好的病人应适当进行活动,鼓励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高血压患者的饮食主要是坚持低钠饮食,这样能使血压下降,一般食盐量为每天5—6g,对于肥胖者还应限制食物的总热量和脂肪饮食,每日脂肪不超过30—40g,并适当增加活动,以减轻体重,减少心脏负荷;还要避免刺激性食物,忌烟酒、辛辣和过甜食物,进食宜少量多餐,不要过饱。平时还要增加蔬菜、水果、高纤维素食物的摄入。
高血压患者平时要注意避免血压剧变的因素,如不要参加易引起精神高度兴奋的活动;在冬天要注意保暖;戒烟;预防便秘;节制性生活等。
预防体位性低血压。要避免久站不动,突然下蹲或头部朝下的动作,改变姿势时动作要缓慢,淋浴时水温不宜过高,如果一旦发生低血压要立即平卧,抬高足部,就可以缓解。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果出现不良反应要调整药物的使用,血压不要降得过快、过低。监督病人遵医嘱服药,不能根据自己的感觉增减药物,服药要准时,也不可忘记服药或下次服药补上次的剂量,更不能自行突然撤换药物。
3 小结
我国老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是25%~35%,对于老年高血压,一是降低血压,控制症状,二是防止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三是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提供适当的护理。提倡人人养成合理的卫生生活习惯,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保持乐观情绪。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5-8
高血压疾病已成为危害当今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高血压的护理也越来越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血压护理学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高血压;护理;健康 教育
我国高血压病人每年以300万例的速度增长,使许多人深受其害,但若做好病人的护理及健康教育,可以将其危害降至最低点。现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护理及健康教育浅谈如下。
1 病人基本情况估计
护理病史 询问病人有无家族史,病前生活习惯,饮食、嗜好,工作性质及头痛、头晕程度等。致病因素,血压升高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家族史:高血压与遗传有一定关系。(2)生活习惯及饮食:摄入过多钠盐,大量饮酒,喝咖啡,摄饱和脂肪酸过多等,肥胖和超体重,剧烈运动,便秘,吸烟均可致血压升高。(3)精神心理因素及职业:从事脑力劳动和紧张工作的人群发病率高,可能与精神紧张,不良的精神刺激, 文化 素养、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等社会心理因素有关。(4)其他病史:高血压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男性高于女性,也可能与气候条件、环境噪音等有关。
主要表现
缓进型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以缓进型多见。(1) 一期:常无症状或表现为头痛、头胀、心悸、乏力、耳鸣、失眠、四肢麻木等,体检时反有血压升高,临床无心脑、肾受损的表现,为原发性高血压第一期。(2) 二期:血压持续升高,并随着细小动脉硬化,逐渐出现心、脑、肾、眼底等靶器官损害,如有下列一项者:①左心室肥大;②眼底动脉变窄;③蛋白尿和/或血肌酐轻度升高,为原发性高血压第二期。(3) 三期:当心脑、肾重要器官损害发展至有下列一项者:①左心衰竭;②脑血管意外或高血压脑病;③肾功能衰竭;④眼底出血或渗血,视神经乳头水肿,为原发性高血压第三期。
急进型高血压 约占1%~5%,多见于年轻人,起病急剧,突然头痛、头晕、视力模糊心悸,气促,血压显著升高,舒张压≥,短期内出现心、脑、肾、眼底改变,发展迅速,病情严重,若不积极治疗,可死于肾功能衰竭或心力衰竭。
高血压急症 (1) 高血压脑病:指在高血压病程中脑小动脉持久严重痉挛,发生急性脑血流循环障碍,引起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产生严重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心动过缓、视力模糊、黑蒙抽搐、意识障碍甚至昏迷。(2)高血压危象:指在高血压病程中周围小动脉发生暂时性强烈痉挛,导致血压急剧升高引起头痛,烦躁、恶心、呕吐、多汗、面色苍白或潮红,视力模糊等征象,收缩压可达,舒张压≥。
精神感情状况 高血压病人常具有情绪不稳定,个性脆弱,缺乏主见等性格缺陷,初发时心情紧张,希望药到病除,常会盲目用药,当症状加重无法正常工作、日常生活受到影响时情绪焦虑,后期因心、脑、肾等脏器的病变而郁郁寡欢,丧失自信心。
2 护理体检
护士重点检查病人血压变化,了解有无合并心、脑、肾病变时产生的相应体征。3 辅助检查结果
(1)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蛋白尿、管型尿等,肾功能减退时尿比重降低,血中肌酐和尿素氮增高。(2)胸部X线检查,显示主动脉迂曲、扩张,发生高血压性心脏病时可见左心室增大及肺淤血征象。(3)心电图心脏受累时示左心室肥厚、劳损及各种心律失常等改变。
4 治疗原则
使血压下降,接近或达到正常范围,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是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目的。
降压治疗及护理
非药物治疗的护理 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均应进行非药物治疗,从而去除使血压升高的各种因素,包括:(1)饮食护理,宜适当控制总热量,多食含维生素和蛋白质食物。避免高胆固醇、含饱和脂肪酸及含钠高的食物,限烟酒,不进食刺激性食物,增加摄入蔬菜、水果、高纤维素食物,减轻心脏负荷,防止水、钠潴留,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预防便秘,使血压降低;(2)减肥、控制体重。肥胖者血容量增加,内分泌失调,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应减少每天摄入热量,增加运动来控制血压;(3) 体育运动 。参加适当体育锻炼和劳动能解除精神紧张,调节生活,不同病人应量力而行,逐渐增加运动量;(4)其他。辅以心理训练、音乐治疗、松弛疗法等 措施 。
降压药物的应用及护理
常用降压药物 见表1(引自《内科护理学》)[1]。
表1 常用降压药物、分类、剂量、给药途径、副作用、适应证
分类 药物 常用剂量 给药途径 副作用 适应证
利尿剂 氢氯噻嗪 ~25mg/d 口服 低钠、低钾、低氯及高尿酸血症 适于早、中期
呋塞米 20~40mg 1~2次/d 口服、肌注、静注 同上
β-受体阻滞剂 阿替洛尔 50~200mg 1~2次/d 口服 抑制心肌收缩力、心动过缓,使支气管收缩 适于早期
钙离子拮抗剂 尼莫地平 40~60mg 2~3次/d 口服 头痛、头晕、面红、消化道不适、皮肤瘙痒 适于轻、中度
维拉帕米 40~80mg 1~3次/d 口服 心动过缓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卡托普利 ~25mg 3次/日渐增至100~150mg/d 口服 头昏、乏力、上腹不适、食欲减退等,肾功受损慎用 适于各期
血管扩张剂 硝普甘油 10~30μg/min 静滴 头痛、头胀、面红 适于高血压急症
硝普钠 20~100μg/min 静滴 长期大剂量用有硫氰酸盐中毒反应 适于高血压急症
利血平 ~ 1~3次/d 口服、肌注静注 鼻塞、胃酸增多、嗜睡、乏力、精神抑郁 目前少用
药物不良反应观察和预防 药物使用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遵医嘱调整剂量,不可自行增减或突然撤换药物,多数病人需长期服用维持量;注意降压不宜过快过低,尤其对老年病人;某些降压药物有体位性低血压反应,应指导病人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预防便秘;沐浴时水温不宜过高。当出现头昏、眼花、恶心、眩晕时,应立即躺平,抬高下肢以增加回心血量。
防止并发症及护理
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 是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急性脑血管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2]。指导病人摄取治疗饮食,避免情绪紧张,按医嘱服药,适当活动等,以有效控制血压,防止并发症发生。并注意对并发症征象的观察,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如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咳嗽、咳泡沫痰,突然胸骨后疼痛发作等心脏受损的表现;观察头痛性质、精神状态、视力,语言能力等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表现,观察尿量变化、昼夜尿量比例,有无水肿以及肾功能检查结果,以便及早发现肾功能衰竭。
高血压急症的护理 (1)置病人半卧位:避免一切不良刺激和不必要活动,安定情绪,必要时按医嘱用镇静剂。(2)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道分泌物较多,病人自吐能力减低,应用吸引器吸出。(3)立即建立静脉通路,迅速按医嘱选用降压药,一般首选硝普钠,应避光静脉滴注,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注意降压不宜过低以免造成脑供血不足和肾血流量下降,如出现出汗、不安、头痛、心悸。胸骨后疼痛等血管过度扩张现象,应立即停止滴注;也可选用硝酸甘油、硝苯地平舌下含服,制止抽搐用地西泮肌注或静注;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用呋塞米或甘露醇快速静滴。(4)密切监测病情变化、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心率、神志、瞳孔、尿量。静滴降压药过程中每5~10min测血压1次,如发现异常变化,随时与医师联系。(5)提供保护性护理,病人意识不清时,应加床栏,防止坠床;当发生抽搐时用牙垫置于上、下磨牙间防止唇舌咬伤。
5 健康教育
(1) 劳逸结合:保持良好身心状态,根据血压情况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当血压增高时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以免运动使心率增加,血压升高。平时可制定一个有计划的适度运动量,如每天早晨散步,打 太极拳 、养花侍草或读书看报、写字作画,从事有兴趣的娱乐活动,以放松身心,减少压力,使身心得到良好休息。(2)适应治疗饮食,坚持低盐、低胆固醇饮食,宜食清淡、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及刺激性食物,合理饮食,对高血压防治起重要作用。(3) 指导病人坚持服药治疗,帮助病人建立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必须按时遵医嘱服药,不可根据自己感觉随意增减或停服降压药物,只有持之以恒坚持治疗才能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提醒病人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学会自我观察及护理。(4) 避免各种诱发因素,情绪激动,紧张、心身过劳,精神创伤等可使颅内压增高,病变血管易于破裂而发生脑出血,应使病人懂得自我控制情绪的重要性;严寒刺激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冬天外出严加保暖,室温不宜太低;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剧烈运动和用力咳嗽等,环境宜安静恬适,避免噪音刺激和引起精神高度兴奋的活动。(5) 定期随访血压,病情变化时立即就医。
【参考文献】
1 张审恭.内科护理学, 第3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2.
2 刘俊,董天宏. 中华中西医杂志,2010,11(1):11.
【摘要】目的 探讨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护理。 方法 对400例患者进行饮食、运动、心理、应用药物的护理和对其进行健康宣教。结果 患者血压控制良好。结论 精心的护理和有效的治疗是减少或延迟高血压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高血压病 护理
高血压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并发症、高致残率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帮助患者正确认识高血压病的治疗知识,对减少和避免患者重要脏器的损害具有重要的意义。我科2009年6月-2011年6月共收治高血压患者400例,通过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400例,其中男281例,女119例;年龄最大86岁,最小41岁;合并脑梗塞64例,脑出血8例,冠心病93例,肾衰10例。经过积极治疗与精心的护理,患者血压控制良好。
2 详问病史
对高血压病人,全面收集病史极为重要,应包括:家族史:询问患者有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或肾脏病的家族史;病程:患高血压的时间、血压水平,是否接受过抗高血压治疗及其疗效和副作用;症状及既往史:目前及既往有无冠心病、心力衰竭、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糖尿病、痛风、血脂异常、支气管痉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性功能异常和肾脏疾病等的症状或病史及其治疗情况,有无提示继发性高血压的情况;生活方式:仔细了解膳食中的脂肪、盐、酒摄量、吸烟支数、体力活动量;询问成年后体重增加情况;药物致高血压:详细询问曾否服用可能升高血压的药物,如口服避孕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甘草等;心理社会因素:详细了解可能影响高血压病程及疗效的个人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包括家庭情况,工作环境及文化程度。
3 护理体会
一般护理 保证合理的休息及睡眠,避免劳累,提倡适当的体育活动,尤其对心率偏快的轻度高血压患者,进行有氧代谢运动效果较好,如骑自行车、跑步、做 体操 及打太极拳等,但需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的剧烈活动,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者可适当使用镇静剂。严重高血压患者应卧床休息,高血压危象者则应绝对卧床,并需住院治疗观察。
饮食护理 饮食应选用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素的饮食,限制动物脂肪、内脏、鱼子等食物,补充适量蛋白质。戒烟、控制饮酒,保证足够钾、钙、镁等人体必须微量元素的摄入。富含钾的食物进入人体可以对抗纳所引起的升压和血管损伤作用。足量的钙、镁对治疗高血压有益。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预防便秘,因排便用力可使血压上升,甚至造成血管破裂。肥胖者应控制体重,减少每日总热量。 用药护理 用药注意事项:降压药物的使用应从小剂量开始,遵医嘱调整剂量,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突然撤换药物,多数病人需长期服用维持量。注意降压不宜过快过低,服药后如有晕厥、恶心、乏力应立即平卧,并取头低脚高位以增加脑部血流量。老年病人,服药后不要站立太久,因长时间站立会使腿部血管扩张,血液淤积于下肢,脑部血流量减少,导致晕厥。用药期间指导病人起床不宜太快,动作不宜过猛,防止头晕加重;外出活动应有人陪伴,以防晕倒引起意外。
心理护理
(1)心理疏导。患者多表现有易激动、焦虑及抑郁等心理特点,而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不良刺激等因素均与本病密切相关。因此,对待患者应耐心、亲切、和蔼、周到。根据患者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同时,让患者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帮助患者训练自我控制的能力,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对人对事有一颗宽容心的人。
(2)减轻压力,保持心理平衡。长期的抑郁或情绪激动,急剧而强烈的精神创伤可使交感-肾上腺素活性增加,血压升高,因此,应指导患者学会自我调节,减轻精神压力,避免情绪激动、紧张等不良刺激,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要了解老年患者的性格特征及有关社会心理因素进行心理疏导,教会患者训练自我控制能力,对于易激动的老年患者做好家属工作,减少不良刺激,保证患者有安静舒适的修养环境。
(3)指导患者使用放松技术,如:缓慢呼吸、音乐治疗等。综上所述,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护士必须了解高血压新的诊断标准及降压目标,指导病人合理用药,对病人进行健康指导,加强心理护理,从而提高高血压病人的生活质量。
非药物疗法及药浴 饮食对高血压病人非常重要,常食有降压作用的食品,如芹菜、大蒜、萝卜、生花生米、罗布麻叶、菊花茶、粗粮等。我们多年用的中药药浴泡脚,亦有较好的降压作用。方法是将中药饮片,赤芍、当归、肉挂、薄荷、干姜、桃仁、红花、夏枯草等用砂布包好,温开水冲泡脚,每晚一次,半个月为一疗程。
方法:选取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期间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手段,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药物依从性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经过一段时期的护理,观察组的药物依从性和对医院护理的满意程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优质护理干预的措施表示百分之百的满意,康复情况也明显好于对照组,P均<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结论:护理干预能够起到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对于药物的依从性、减少副作用的发生、稳定患者情绪等方面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老年人是各种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的好发人群,老年人的发病有其特殊性。了解老年人的高血压发病及临床特点,对正确用药提高疗效与及时防治并发症至关重要。选取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期间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现 报告 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期间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36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龄在60-78岁,平均年龄为±岁,对照组36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在60-76岁,平均年龄为±岁,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P>,具有可比性。
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手段,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统计学处理。采用数理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P<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 护理
一般护理。
休息。无并发症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要鼓励患者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练气功等;有并发症的患者应根据病情适当休息。
饮食。宜进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尽量少进含胆固醇多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动物脂肪、奶油、鱼籽等;忌烟酒;体形肥胖者要适当控制热量,以减轻体重。
注意观察病情。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对血压持续增高的老年患者,每日应测血压3-4次,必要时分别测量站、坐、卧位血压,并认真做好记录,随时掌握血压的变化规律。老年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对血压不稳定、急剧增高的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神智改变、肢体发麻、剧烈头痛、视力模糊、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处理。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清晨起床或夜间起床排尿时,要防止出现脑缺血状态,尤其是服用扩管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者更易出现脑缺血。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每次起床前动作宜缓慢,以防脑缺血的发生。
用药护理。老年人对药物比较敏感,用药后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要密切观察各类降压药物的反应,降压不应过猛过快或降得过低,以免出现各脏器供血不足或体位性低血压。
心理护理。高血压是慢性病,需要长期耐心的治疗,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与治疗措施相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常有焦虑、抑郁、易激动等情绪反应,情绪反应又可促使血压增高,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关心体贴患者,保持其生活稳定,情绪饱满,使血压尽量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
高血压危象的护理。任何类型的高血压疾病,由于某种原因使血压突然升高,病情急剧变化且危及病人生命时称高血压危象。高血压危象是内科急症,应该及时抢救。
3 结果
经过一段时期的护理,观察组的药物依从性和对医院护理的满意程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优质护理干预的措施表示百分之百的满意,康复情况也明显好于对照组,P均<,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表1 两组患者药物依从性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
4 讨论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须考虑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药物耐受性、不良反应等诸多因素,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总危险。高血压病老年患者的治疗目的,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提高心脏排血量,保护肾功能,同时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及药物性低血压等危险,重视生存质量,强调非药物治疗。老年高血压病主张联合用药,发挥不同药物的协同作用,以提高疗效,减少单药剂量增加引起的不良反应,从而更好地应对老年患者因并发症带来的多种治疗矛盾 [4]。老年高血压患者经常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选用降压药须注意与其他疾病用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组资料显示,护理干预能够起到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对于药物的依从性、减少副作用的发生、稳定患者情绪等方面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1. 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2. 护理系本科毕业论文
3. 本科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4. 护理学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5. 电大护理学毕业论文
6. 本科护理论文范文精选
护理论文哪些题目好写:
参考下(护理学)上的文献,看看别人的题目是怎么写的,你找你自己擅长的领域写就可以了。
护理方面的论文可以说已经被多少学生写了一遍又一遍,所以现在很少有比较好的题目,如果你想写的话,可以从比较传统的题目中发表出自己新的见解,结合时代的新意,以及现代护理技术的新标准来入手
护理的话一般来说就是护理一些。特殊的疾病呀,或者是护理老人。或者是护理宝宝,可能论文题目会比较好,写一点吧。
适合护理专业的论文题目
1、循证护理在预防化疗期白血病患者口腔溃疡中的应用2、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预防性护理3、高血压患者不遵医饮食行为的原因分析和对策4、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人工气道的护理研究5、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6、护理干预对糖尿病遵医行为影响的研究7、医院专职陪护人员压力因素的分析8、腹腔镜异位妊娠手术患者的护理查房9、急诊护理质量管理应用ISO9001标准的实践探讨10、医院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措施11、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应用问题分析与对策12、护士在护患纠纷中的心理应激与对策
护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简单一点的有哪些
论文主体。论文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选题背景、方案论证、过程论述、结果分析、结论或总结等内容。要求层次清楚,文字简练、通顺,重点突出,(论文)文字数,一般应不少于8000字(或20个页码)。师哥这里有大把的范文能提供。
护理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哪个最好写
护理的话,选择一些比较常见的卧床疾病比较好写,但一般都要样本的,没有样本,光是理论,你就得看很多文献才行。
护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又到了毕业论文选题时间了,那么你想好了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护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欢迎大家阅读!
1、循证护理在预防化疗期白血病患者口腔溃疡中的应用
2、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预防性护理
3、高血压患者不遵医饮食行为的原因分析和对策
4、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人工气道的护理研究
5、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
6、护理干预对糖尿病遵医行为影响的研究
7、医院专职陪护人员压力因素的`分析
8、腹腔镜异位妊娠手术患者的护理查房
9、急诊护理质量管理应用iso9001标准的实践探讨
10、医院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措施
11、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应用问题分析与对策
12、护士在护患纠纷中的心理应激与对策
13、对早产儿家属实施系统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
14、化疗药物对肿瘤科护士的危害与职业防护
15、老年患者腹部手术近期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16、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
17、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18、外科术后病人镇痛满意度调查及护理对策
19、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及相关因素分析
20、护士长非权力影响力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21、影响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22、影响产妇泌乳不足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23、产妇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24、陪护人员的负性心理对癌症患者的影响
25、维持性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
26、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27、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院前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应用
28、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29、循证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
30、肿瘤病人化疗后并发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护理毕业生论文题目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重,对护士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各位,大家看看下面的护理毕业生论文题目吧!
1、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注册护士帮助住院患者戒烟行为的研究
2、PDCA循环管理法在提高ICU护士手卫生依从性中的应用
3、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在提高临床护理管理质量中的效果
4、品管圈活动降低护士医嘱漏签字率的效果分析
5、临床护士心理护理使用频率与工作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6、浴巾翻身法在预防神经外科护士职业性腰背痛的效果观察
7、产后护士返岗培训模式的建立与应用
8、大数据时代下我国公立医院人力资源配置及其优化
9、病理科医务人员职业危害因素认知及职业防护调查研究
10、高校附属医院全面预算管理考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研究
11、探讨综合医院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情况与研究对策
12、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
13、高职高专护生职业态度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教育干预
14、学习满意度量表测量护士院内继续教育培训满意度的信度与效度
15、实习护生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现状调查分析
16、基于能级进阶的护士分层培训模式构建与实践
17、英国格洛斯特郡医院护理在职培训见闻与启示
18、循证护理干预在防治混合痔术后排尿困难及尿潴留中的应用研究
19、循证护理应用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
20、“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21、应用“一医三护”心肺复苏术教学法提高急诊科新护士医护配合能力的探讨
22、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
23、情景模拟教学法对本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
24、探讨整体护理理念在神经内科实习护生护理理念中的作用
25、案例教学法在骨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6、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循证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27、少数民族地区护理实习生职业暴露的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
28、如何进行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以中职护理学生为例
29、浅谈护理实习生的带教管理
30、论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文化内涵建设
31、1例成骨不全患儿外固定架固定术后护理的循证康复实践
32、循证护理对老年肿瘤压疮高危患者的影响分析
33、循证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
34、钢铁作业工人职业紧张与高血压现况研究
35、中药热奄包联合场效应治疗仪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与护理干预
36、分期治疗联合护理干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37、中医护理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探讨
38、中风急性期言语蹇涩放血疗法的护理体会
39、护理干预在调畅气机法配合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40、轻中度高血压的中医护理干预
41、介入室护士全程参与急性冠脉综合征PCI围手术期的护理
42、护士反串患者模式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
43、重症蛇咬伤的持续缓慢低效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治疗及护理体会
44、宫颈癌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45、围术期护理干预对造口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46、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的护理管理现状
47、医院获得性压疮预防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48、医疗机构实施留置导尿管护理的临床实践调查
49、ICU护士对开放性探视制度的信念和态度现状调查
50、护士职业获益感对留职意愿影响的研究
51、护士沉默行为与工作疏离感、组织氛围的关系研究
52、老年住院患者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53、分层培训在神经外科护士岗位管理中的应用
54、妊娠急性脂肪肝患者剖宫产术的护理
55、品管圈活动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白内障中的应用效果
56、关爱护理在妇科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57、综合护理模式对初产妇泌乳情况影响的观察
58、护士情绪劳动问题及其管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59、动脉留置导管致动脉血管内皮损伤防护研究进展
60、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
61、多发性骨折合并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护理
62、分层次互动式临床护理带教的前瞻性研究
63、手术室护理实习生带教工作的研究探讨
64、论高校护理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
65、骨外科护理教学方法的探索
66、人文关怀护理对直肠癌结肠造瘘口围手术期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
67、医护合作型肠造口病人健康教育路径的构建与应用
68、新护士情绪调节与护理工作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69、冠心病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
70、腹膜透析初期容量超负荷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71、护患沟通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性
72、临床护士对消毒供应相关知识认知程度调查
73、机械通气患者的口腔护理效果比较
74、外科术后切口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教育
75、浅谈高职男护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76、医院信息化建设在医疗风险管理中应用的'探讨
77、刍议献血过程中职业暴露的预防
78、高职高专护理管理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79、中医辨证施护对老年性痴呆的应用效果
80、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探讨
81、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的护理探讨
82、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护理管理体会
83、风险管理在胸外科护理管理中的运用与效果评价
84、普通外科患者手术医院内感染发生率和手术室护理关系
85、心理护理对精神病科抑郁症患者的临床干预研究
86、一级质控在科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探讨
87、优质护理在甲状腺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管理效果分析
88、机采血小板捐献者产生不良反应的护理干预分析
89、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措施研究
90、综合护理干预对继续发型肺结核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效果观察
91、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西医护理的探讨
92、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93、小儿先心外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质量的影响
94、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的护理
95、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膝骨关节炎关节功能及疼痛探讨
96、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护理体会
97、ICU激发脑复苏生命力护理临床路径研究
98、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监测和护理对策分析
99、护理干预措施对ICU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焦虑状况的影响分析
10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整体护理
101、优质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效果观察
102、优质护理干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
103、老年高血压患者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104、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
105、以心血管系统表现为主的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措施
106、股骨颈骨折合并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护理经验探析
107、双心护理在提高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自我病情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效果分析
108、采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效果
109、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110、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与护理体会
111、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112、华法林治疗房颤的疗效与护理干预措施观察
113、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及时间的影响
114、急性心绞痛患者的综合护理效果观察
115、老年脑卒中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综合护理体会
116、社区强化式健康教育对冠心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
117、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分析
118、子宫肌瘤合并缺血性心脏病围术期疗效分析
119、口腔正畸治疗成人牙周病的疗效观察
120、医院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的难点和对策
121、护理专业解剖学教材建设的挑战与机遇
122、切口疝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123、护理风险管理在临床输血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124、住院患者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实施与效果
125、强化护理管理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价值
126、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
127、品管圈在消毒供应室器械清洗质量中的效果
128、软性内镜装置使用安全和质量控制
一般这类论文都比较好写,我.擅.长.给你出了150个题目 你可以备选的1、循证护理在预防化疗期白血病患者口腔溃疡中的应用2、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预防性护理3、高血压患者不遵医饮食行为的原因分析和对策4、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人工气道的护理研究5、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6、护理干预对糖尿病遵医行为影响的研究7、医院专职陪护人员压力因素的分析8、腹腔镜异位妊娠手术患者的护理查房9、急诊护理质量管理应用ISO9001标准的实践探讨10、医院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措施11、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应用问题分析与对策12、护士在护患纠纷中的心理应激与对策13、对早产儿家属实施系统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14、化疗药物对肿瘤科护士的危害与职业防护15、老年患者腹部手术近期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16、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17、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18、外科术后病人镇痛满意度调查及护理对策19、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及相关因素分析20、护士长非权力影响力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21、影响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22、影响产妇泌乳不足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23、产妇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24、陪护人员的负性心理对癌症患者的影响25、维持性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26、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27、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院前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应用28、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29、循证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30、肿瘤病人化疗后并发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31、运用人性排班法提高儿科护理工作满意度32、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自我防护对策33、血液病患者静脉渗漏性损伤的护理34、PBL教学法在护理查房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35、手术室护理记录常见问题的分析及对策36、术中应用气压止血带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37、内科住院病人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及护理38、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调查及护理对策39、脑卒中患者抑郁状况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40、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锐器致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41、外伤性截瘫患者抑郁状况调查及护理对策42、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43、产科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应对方式调查44、大面积烧伤患者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45、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实施体会46、手术室护理带教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7、循证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48、严重烧伤患者营养支持的临床护理体会49、直肠癌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干预50、护理干预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51、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52、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前的不良心理及护理干预53、沐舒坦雾化吸入防治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护理观察54、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调查及干预55、高血压病患者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56、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57、GCS评分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护理中的应用58、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饮食依从性的影响59、中医护理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影响60、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61、手术患者发生文化休克的原因及护理对策62、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63、护理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64、CCU患者睡眠障碍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65、不同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效果观察66、胃癌术后发生顽固性呃逆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67、产妇产后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和心理护理68、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分析69、护理干预对前列腺切除术后病人舒适的影响70、护理干预对初诊肺癌患者的睡眠质量的影响71、护理干预对上消化道出血病人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7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遵医行为的护理干预73、肺癌患者知情程度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及护理干预74、护理干预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的心理影响75、舒适护理在自然分娩待产过程中的应用76、脑卒中病人急性期抑郁发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77、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78、术前清洁肠道方法的观察和探讨79、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80、GCS评分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护理中的应用81、临床护士对基础护理认识和实施现状的调查82、住院老年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83、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必然性和存在的问题84、肝性脑病患者的预见性观察与护理85、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高压氧治疗的舱内外护理86、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依赖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87、护理干预对初诊肝癌患者的睡眠质量的影响88、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评估89、分级护理质量对护患纠纷的影响与护理干预90、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治疗护理91、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92、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93、中年脑卒中患者抑郁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94、胃癌患者知情程度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及护理干预95、护理干预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96、行为干预在腹部手术后疼痛护理中的应用97、护理干预对初诊乳腺癌患者的睡眠质量的影响98、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99、康复体位护理及肠内营养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症的影响100、腹部手术停留置导尿后尿潴留的原因分析与护理101、腹式深呼吸和人性化护理对减轻分娩疼痛的效果观察102、临床护士对基础生活护理认知情况的调查103、门诊护理投诉原因的思考及对策104、护理干预对初诊胃癌患者的睡眠质量的影响105、预见性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影响106、尿激酶溶栓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107、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中间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体会108、护理干预对肾病综合征患者服用激素治疗依从性的影响109、影响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心理问题与护理干预模式探讨110、早期人工通便在低出生体重儿护理中的应用111、卒中性昏迷患者呼吸道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112、人工流产疼痛干预的效果观察及护理113、急诊科护生实习带教方法的探讨114、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115、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早期体位护理效果观察116、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自我防护及自我保健117、心理危机干预在急诊自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118、在手术室护理中运用舒适护理的体会119、高龄患者前列腺电切术后出血原因分析及康复护理120、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效果观察及护理121、手术室护士压力源分析与对策122、性传播疾病患者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123、临产妇的心理状态分析与护理干预124、产妇产后实施健康教育程序的效果与体会125、精神分裂症再复发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126、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卧床时间探讨127、护理干预对消化道肿瘤化疗相关性腹泻的影响128、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观察与护理129、妇科腹部手术术后镇痛泵的应用及护理130、胸腹部手术后病人早期活动的心理护理131、影响中上腹部手术后病人舒适度的因素及护理132、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便秘原因分析及护理133、脑瘫患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及护理体会134、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135、护理干预对哮喘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136、乙肝患儿父母焦虑及应对方式的调查与护理对策137、神经内科患者住院期间常见安全问题及护理对策138、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康复期患者呼吸肌功能锻炼的护理139、胰岛素泵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影响的研究140、舒适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早期康复的效果观察141、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原因分析与护理142、剖宫产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效果观察及护理143、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内湿化不同护理方法效果观察144、病例查房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145、护理干预对社区糖尿病病人遵医行为效果的观察146、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塞病人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147、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临床特征及护理148、ICU危重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预防及护理149、心理护理干预减轻肿瘤化疗患者恶心呕吐的效果观察150、产后抑郁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护理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好写的护理论文题目供你进行参考:1、协同护理模式对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干预效果研究2、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3、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构建的研究4、综合护理干预对中青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及预后的影响5、山东省三级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研究6、精神病患者照料家属的护理压力及应对策略研究7、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提升方案的制定、实施及效果评价8、膜滤对药品和个人护理品的去除特性研究9、安徽某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学生无偿献血知识、态度、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10、护理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11、灾害护理专科护士培训课程核心知识体系的构建12、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的初步研究13、运用ECS评价护理本科生临床综合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14、医院志愿者活动对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影响的研究--以某省属医科大学为例15、护生实习前后护理伦理认知现状及培养策略的研究
护理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如下:
1、协同护理模式对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干预效果研究。
2、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3、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构建的研究。
4、综合护理干预对中青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及预后的影响。
5、山东省三级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研究。
6、精神病患者照料家属的护理压力及应对策略研究。
7、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提升方案的制定、实施及效果评价。
8、膜滤对药品和个人护理品的去除特性研究。
9、安徽某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学生无偿献血知识、态度、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10、护理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11、灾害护理专科护士培训课程核心知识体系的构建。
12、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的初步研究。
13、运用ECS评价护理本科生临床综合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
14、医院志愿者活动对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影响的研究--以某省属医科大学为例。
护理方面的论文可以说已经被多少学生写了一遍又一遍,所以现在很少有比较好的题目,如果你想写的话,可以从比较传统的题目中发表出自己新的见解,结合时代的新意,以及现代护理技术的新标准来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