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黄璐琦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黄璐琦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发布时间:

黄璐琦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黄璐琦同志,男,汉族。1968年生于江西。1995年获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1992年起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药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中药)合作中心主任,国务院中医学、中药学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中药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态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杂志》副主编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国工程学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2015年)。

黄璐琦医学杂志

、评价药用植物种质优劣的标准、种的关系等4,。结果和结论:,,种质资源研究特别是种,因此需要投入更多力量加以研究。药物开发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是一项旨在防病治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科学事业。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全球范围“回归大自然”呼声的日益高涨,国内外出现了一个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热。药用植物除被更有效的用作中药材或提供制药原料外,也被广泛用于保健食品、饮料、调味剂、香料、化妆品、植物性农药、禽畜用药等诸多新领域。这种令人鼓舞的形势给作为药材生产源头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在药用植物开发中的重要意义111“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概念的“种质资源”通常是就某一具体物种而言的,是包括栽培品种(类型)、野生种、近缘野生种和特殊遗传材料在内的所有可利用的遗传材料。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作物品种(类型)进行的考察与收集、鉴定与评价、保存和应用以及遗传学基础、起源和演化的研究。其中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geneticdiversity)研究,是当今种质资源研究的热点[1],是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作物品种的依据,也是研究作物起源、演化的基础。因此,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对药用植物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12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是药用植物种质鉴定的基础遗传多样性是种内所有生物个体全部基因和染色体变异的总和。种下的遗传分化即基因或染色体的变异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既有不同结构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如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染色体的核型、DNA的碱基差异等,又有生理、生化、生长发育等不同功能上的遗传多样性。人们依据这些变异的大小和遗传关系将种质资源划分成“变种variety”、“变型form”和“化学宗chemicalrace”;或“农家类型landingrace”、“品种variety”“、品系line”等。例如,我国的樟・579・“种质资源”是农业上作物育种学经常使用的术语“,种质germplasm”一词来源于德国著名遗传学家魏斯曼(Weismann)1892年所提出的“种质论”,认为“种质遗传物质,不受环境的影响并产生“体质”。“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是泛指一切可用于药物开发的植物遗传资源,是所有药用植物物种的总和。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药用植物物种资源,1995年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表明,已被应用的植物来源的中药有11,118种(包括1,208个种下单位)。狭意中国中药杂志1998年第23卷第10期树Cinnamomumcamphora(L.)Presl可划分成主含樟脑的本樟、主含黄油素的油樟和主含芳香樟醇的芳樟等多个化学型,但它们的形状并无区别。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有能力进一步区分分类等级以下的种质资源,检测到居群之间甚至个体之间细微的遗传差异,这就为我们更有效的利用种质资源创造了条件。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不同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发生兴趣,正如分类学家最关心“花结构”变异,农学家最关心“农艺性状”变异一样,药学家更关心“化学成分”的遗传变异,并以“有效成分tivecomponent”113基础构成了该物种的基因库(genepool),其中可能蕴藏着丰富的已知或未知的有用基因[2],如控制高产、抗病、抗逆等优良性状的基因和控制有效成分代谢途径和代谢速度的基因。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将为评估基因资源的开发前景提供重要信息。众所周知,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代谢酶来调控化合物的合成,最终决定中药的药性和疗效。次生化合物的合成需要相当多的代谢酶(包括同工酶)基因参与,这些基因的遗传变异直接影响药材的功效[3],此外,许许多多控制生长发育的基因和遗传变异也间接影响药材的成分和功效。目前已有不少调控次生化合物代谢的关键酶基因被研究[4]。例如,苯丙烷类代谢酶系是目前了解最清楚的植物次生代谢物合成途径,其中许多酶基因已被克隆。黄酮、木质素、水杨酸等的生物合成都由此途径合成,这个途径的关键酶是本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242羟化酶(CA4H)和42香豆酸CoA连接酶(4CL)[5]。对药用植物优良农艺性状基因的研究也已受到重视。基因的多态性为发现该基因提供了线索[6],在定位这些基因时又要借助更多连锁基因作桥梁,经过连锁分析和染色体行走和跳跃(chromosomalwalkingandjumping)找到目的基因[7,8]。这些都要求对药・580・用植物基因多态性有更多的认识。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在人类远未充分利用这些基因资源之前,其载体———种质资源,正面临严重破坏甚至面临丧失的威胁。因此,在健全和有效实施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同时,加速药用植物种质资作。114,要获得好的疗效和经,在引种之前,首先必须在众多遗传资源中筛选出最有用的遗传资源,以便在消耗同等数量物资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产品。例如,对著名的抗癌植物红豆杉Taxus属的种质资源研究表明,世界上本属有11种(含中国4种1变种),种下又有许多地理品种和栽培种,仅欧洲红豆杉.就有不少于40个地理品种,有效成分紫杉醇taxol在树皮中的含量通常仅有。1990年前后美国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在北美栽培品种中筛选出一杂交类型“Hicksii”,含量为,并具有生长迅速等优良性状,于是,这一类型被大规模引种栽培[9]。另一方面,从资源保护的角度来看,对濒危药用植物进行有效的迁地保护,必须保留尽可能多的遗传多样性。植物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不仅包括遗传变异的高低,也包括遗传变异分布格局,即居群的遗传结构[10]。在引种之前,对该种野生药用植物居群遗传结构的深入研究,可以为采样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量化指标,例如,仅取少量地点的材料即可代表绝大部分遗传多样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佳效。采样不当将丢失遗传多样性,丢掉人类尚未认识的宝贵基因,也降低了植物抗逆性。总之,无论是对种质资源进行开发还是保护,都要进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和比较,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种药历史,迄今为止,约有300种常用中药已进行过引种栽培[11,12]。但仍有许多野生药材和列入保护名单的濒危药用植物[15]有待引种,一些存在问题的品种也面临重新引种中国中药杂志1998年第23卷第10期的任务,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强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115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是育种的基础药用植物的“优良品种”对药材生产存在着巨大的潜力,许多疗效优异的“道地药材”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应归功于“地方品种”的作用。“高含量育种”是药用植物育种的主要目的和特色。任何一个新品种的培育都是在原有的植物资源基础上通过选择、杂交、回交、诱变等方法修饰、加工、改良后培育出来的。例如,近年由对人参的天然变异类型“化后得到的。,再。由此可见,占有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基础,育种上突破性的成就取决于关键基因的发现和利用。另一方面,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特别是分子多态性的研究是遗传图谱的构建、基因的定位和分离及标记辅助选择技术(MAS)应用的基础[14]。我国药用植物的育种已具有初步基础,许多药材如薄荷、红花、枸杞、地黄、贝母、山药、玉竹、桔梗、菘蓝、大麻、银杏、薏苡、石斛、益母草、金银花、杜仲、番红花等已形成地方优良品种。但更多的药材正面临艰巨的育种任务,同时也需要加速引进育种学新技术。这些方面都要求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要加速进行。2DNA指纹技术在种资源研究中的应用DNA指纹(DNAfingerprinting)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组可以检测出大量DNA位点差异性的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因它们的电泳谱带类似人的指纹图形而得名,这些技术包括RAPD[17,18],AFLP[19],PCR2RFLP,DNA探针杂交[20],小卫星(minisatellite)[21],微卫星指纹分析等。这一方法的建立是植物资源学研究方法的重大突破,在种质资源研究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11在药材种质鉴定上的应用传统的中药鉴别方法是以药材表型特征为中国中药杂志1998年第23卷第10期[22][15,16]基础的鉴别方法,包括形态组织比较和化学成分分析。然而,常规方法对一些疑难种、易混种的鉴定往往很难得出正确有效的结论。90年代以来一种以药材DNA分子标记特征为鉴定指标的新兴技术———药材DNA指纹鉴定技术的出现,[23,24]。,排除。DNA。212在遗传多样性分析上的应用对药材种质资源尤其是多年生药用植物进行遗传分析在以往是很困难的,例如,采用经典遗传学中的子代分析法比较野生人参与栽培人参的遗传性状差异至少要花9年时间,这使得人们对繁殖周期较长的药用植物的遗传研究望而却步。90年代RAPD的发明以及相关分子生物学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了解山参等多年生药用植物的遗传背景提供了有力的新工具,这一简便、快捷的先进技术第一次使我们仅用少量干燥材料即可直接比较不同种质遗传物质DNA的细微差异,分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获得丰富的遗传信息。213在其它方面的应用通过对许多DNA指纹图进行分析比较,可以计算品种之间的遗传距离和相似系数,从而给出品种之间的聚类关系图,并进一步研究品种的起源、进化问题。此外,DNA指纹图也是药用植物构建遗传图谱的重要工具,遗传图谱是植物基因的档案,对育种工作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总之,DNA指纹技术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中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说明,DNA指纹新技术的应用正在推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蓬勃的向前发展。3参考文献1懂玉琛.生物多样性及作物遗传多样性检测.作物品种资(下转第600页)・581・挥发油含量测定.山东医药工业,1988;(3):319陈翠萍,沙明,杨松松.朝鲜淫羊藿中黄酮类成分在不同采15郭亚健,崔玉萍,周静,等.不同采收期枸骨叶中熊果酸含量测定.中国中药杂志,1995;20(10):59116汪新能,李锋,蒋汉明.罗汉果果实生长发育与内含物变收期的含量变化.中国中药杂志,1996;21(2):8610彭强,刘汉兰,周大卫.黄连不同生长期小檗碱含量的变化的研究.广西植物,1990;10(3):22317冯全民,成树春,徐永厚,等.草麻黄的麻黄碱与伪麻黄碱化.中药材,1989;12(2):711范崔生,王汉章,褚小兰,等.中药采收鉴别应用全书.南积累动态.中药材,1997;20(8):37918梁天天,马全民,卢银仙,等..中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8,19212朱兆仪,王晓光.桂皮类药材的资源与质量研究.中国中药材,1997;20(8):38119林励,,,等.药杂志,1992;17(7):38713王桂英.肉桂不同叶芽不同部位树皮的质量分析.中草.:22()20,宋洪涛,.药,1992;23(11):59414钟凤林,陈和荣,陈敏.青蒿最佳采收时期、采收部位和干.;28(5):258燥方法的实验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7;22(7):4051997211220收稿(上接第源,1995;(3):12赵微平.植物基因组:构建、表达和调节.北京:首都师范大199414刘旭.遗传标记和遗传图谱构建.作物品种资源,1997;(3):2915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中国药用植学出版社,丘德有.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有用的次生代谢产物.植物物栽培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16庄文庆.药用植物育种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17WilliamsJG,KubelikAR,LivakKJ,;18:653118WelshJ,;18:721319PleterVos,ReneHogers,MarjoBleeker,;23(21):440720刘树俊.DNA指纹技术中所用的探针及其发展.遗传,1993;(1):(SSRs);91:;9:55323黄璐琦.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中国中药科学综论.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3:205李承森.植物科学进展(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936孟祥文,李璞.AP2PCR技术及其应用.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5;18(3):1177潘星华,傅继粱.基因狩猎:功能克隆、定位克隆和表型克隆.自然杂志,1997;18(2):808郭保宏.利用分子标记进行植物基因定位和检测.作物品种资源,1996;(1):299陈毓亨,程克棣.近年来国外紫杉醇资源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4;21(1):3610AHDMTClegg,ALKahlerandBSWeir(eds).马小军,陈震.我国药用植物栽培研究的发展与展望.中国中药杂志,1994;19(7):39812马小军.国外药用植物的引种栽培.作物品种资源,1989;(3):4013肖培根,陈鹭声,汤以佳,等.中国药用植物多样性的保杂志,1995;20(11):64324马小军.PCR技术及其应用.植物杂志,1996;(5):30护.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1998202223收稿・600・中国中药杂志1998年第23卷第10期与《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在药用植物开发中的重要意义》相关的范文02-23 5000亩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5000亩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5000亩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 申请单位:XXXXXXXXXXXXX 地 址:XXXXXXXXXXXXXX 邮政编码:XXXX 联 系 人:XXXXXXXXXXX 电 话:XXXXXXXXXX 传 真:XXXXXXXXXX 申报日期:2011年10月26日 5000亩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 第一章 第二 ...12-04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育种和种质资源保存中的应用58 2008年第1期宁夏农林科技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育种和种质资源保存中的应用 刘月梅1,白小安2 (1.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2.延安市退耕还林管理办公室716000) 摘要: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优良药用植物的快速繁殖.单倍体和多倍体培养.离子束技术.原生质体培养和融合.基因工程等.利用生物技术方法建立种质保存基因库,保存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也是一 ...05-24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与利用专稿 中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与利用 肖培根 1* , 陈士林, 张本刚, 魏建和, 4 1 1 111 周庆年, 缪剑华, 3 3 2 陈伟平, 张昭, 杨世林, 李学兰 (1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193; 2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 广西 南宁 530023; 3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 云南 景洪 666100; 4 ...01-07 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现状与发展战略摘 要:简述了保护与利用农业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结分析了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存.研究和利用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构建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的设想,包括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平台结构.三大体系建设及八大重点任务. 关键词:生物资源;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战略 农业生物资源包括农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和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健康与发展的最根本物质基础和战略资 ...07-14 _柴达木地区野生黑果枸杞种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植物生态学报 2015, 39 (10): 1003–1011 doi: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柴达木地区野生黑果枸杞种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王锦楠1* 陈进福2* 陈武生2 周新洋3 许 东1 李际红1** 亓 晓1 1 2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 ...04-29 莱芜水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及其开发利用研究摘要: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对莱芜市范围内栽培水生观赏植物的园林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并记录了水生观赏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及生境特点.结果表明:莱芜水生观赏植物共计38科94种:从中筛选出了千屈菜.菖蒲.灯芯草.水鳖.水葱.荇菜.槐叶萍.苹.满江红.黑三棱等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市场开发前景的优良植物资源.建议对湿地植物资源进行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 关键词:水生观赏植物:湿地植物:资源调查:开发利用 ...07-19 进化生物学生态系统(ecosystem):在一定空间中由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形成的统一体.即生物群落与环境组成的复合体. 组成部分:生物成分(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环境) 有机联系:物质流和能量流 群落 community 亦称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 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生 ...03-23 农业高新技术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农业高新技术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1. 绪论---农业发展与高新技术 绿色革命 ⏹ 20世纪60年代,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和设在墨西哥的国际玉米 小麦改良中心,育成矮杆(半矮杆)高产水稻和小麦品种.这些品种在发展中国家迅速推广应用,并配合灌溉.施肥技术的改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以推广良种(矮杆化)为主要内容的技术进步,被誉为第一次"绿色革命"(矮杆育种). ...05-12 1--绪论-1药用植物栽培学 本章小结 药用植物栽培学的研究任务 药用植物栽培学的特点 药用植物栽培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实施GAP 目的 药用植物栽培的发展方向 第一章 绪 论 中药材包括药用植物.药用动物.药用菌物及矿物药材,其中药用植物为其主要来源. 药用植物栽培在保证药材供应.满足中医临床和中药制药企业用药的需求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节 药用植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及特点 一. 药用植物栽培学的性质 药用植 ...06-03 大学课程论文格式及要求 (1)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课程名称:论文名称:学 生:学 号:班 级: 课程论文 园林植物培育学 园林植物培育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刘逸 20126227 园林12-6 年 6月10日 2015 <遗传学>课程论文要求 一.题目:自拟,但必须围绕xxx 方面的内容,必须与所学专业相结合 二.内容范围: (1)遗传学最新研究前沿进展 (2)遗传学在某领域的应用等 (3)遗传病现状分析 .治 ...

黄璐琦同志,男,汉族。1968年生于江西。1995年获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1992年起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药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中药)合作中心主任,国务院中医学、中药学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中药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态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杂志》副主编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国工程学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2015年)。

顶级医学专家也许只有李兰娟和钟南山两位吧,这两位专家日夜奋战。前往一线,李兰娟每天只睡四个小时,钟南山84还要出征。

2020年一开年我们就被武汉这座城市吸引了所有的视线不是因为好事情,而是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这座城市的疫情爆发之后,国家就派出了很多医务工作者驰援武汉,帮助武汉解决武汉迫在眉睫的问题。那么到现在为止,中国到底有多少顶级医学专家在武汉呢?

截止到2月2号,赶赴武汉这座城市的顶级医学专家已经有7位以上。其中包括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王晨,黄璐琦,以及乔杰,陈薇和仝小林 。有很多人都是曾经临危受命,抗击过2003年非典的国士,还有很多人是呼吸科以及危重症医学界的执牛耳者。也有曾经研制过抵御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女上将,另外还有致力于医疗领域的顶级科学家。

为了阻断武汉这座城市所爆发的疫情,中国已经组建了院士团队开始巡查。这些团队分别是由钟南山院士代理的团队,以及李兰娟院士带领的团队和王晨院士带领的团队,而他们也会定点医院进行重症患者的救治和巡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治疗方案,然后集中、科学收治。

2月4号和2月5号对于武汉疫情已经有了最新的研究成果。随着院士团队的组建,随着全国各地不断涌入武汉的医护工作者的加入,钟南山院士带领的各个团队们已经发现了两种药物可以对这个新型冠状病毒起到抑制效果。所以在一系列的数字背后,我们看到了顶级科学家们和医护工作者们为这次疫情作出的重大贡献,而且我们也相信这次疫情会很快过去,他们会凯旋而归。

黄璐琦说医学杂志投稿

截止2020年4月2日,武汉的疫情在有效控制之后,目前还有八位顶级专家留守武汉,攻坚最后的堡垒,他们也被咱们广大民众亲切的称为“重症八仙”,对于目前患新型冠状病毒的重症病人人数上虽有缓解,但是依旧不能丝毫的松懈,这八位重症的顶尖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康焰、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医学科主任-杜斌、东部战区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赵蓓蕾、北京宣武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姜利、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郑瑞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八位专家依旧坚守在武汉,不仅有着高尚的医德,并且更突出了他们作为医生这个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存在,他们依旧在为我们的热干面早日恢复往日的繁华而努力,在这里也必须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而这些有着丰富经验的医生们,在这次疫情爆发初期,就有不少人其实驰援了武汉,据报道,仅在1月19日,来自己北京协和医院的杜医生就接到国家相关部门的指令加入了国家高级别专家组,并且是北京协和医院驰援武汉的第一人,并且在抵汉之后就立刻加入了武汉重症的一线工作中来,在武汉医疗物资紧缺,医务人员缺乏的情况提供了及时的支援。

苏北人民医的郑医生也是如此,在大年二十九的时候,顾不上家人团聚和年夜饭,独自紧急前往武汉,坐镇着当初疫情十分严重的武汉市肺科医院ICU病房,为武汉的医务工作者进行了及时的援助,而且郑医生之前还是抗击过非典的老兵了,在和其他专家组商量了重症病人的救治方案后,通过ECMO(人工心肺机)成功的从死神手中抢过了一批病人,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同时也降低了死亡率。

武汉作为本次疫情最为严重的地方,在国家先后派出了钟南山,李兰娟等一批优秀的院士之后,对于武汉疫情做出的正确决策和他们对于此次疫情的贡献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在目前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的路上,相信这些白衣执甲的医疗战士们会治好咱们的武汉!

个人也认为在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上面才是真正的偶像!只有少年强则国强,为祖国未来发展培养自己的国之栋梁!

2020年一开年我们就被武汉这座城市吸引了所有的视线不是因为好事情,而是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这座城市的疫情爆发之后,国家就派出了很多医务工作者驰援武汉,帮助武汉解决武汉迫在眉睫的问题。那么到现在为止,中国到底有多少顶级医学专家在武汉呢?

截止到2月2号,赶赴武汉这座城市的顶级医学专家已经有7位以上。其中包括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王晨,黄璐琦,以及乔杰,陈薇和仝小林 。有很多人都是曾经临危受命,抗击过2003年非典的国士,还有很多人是呼吸科以及危重症医学界的执牛耳者。也有曾经研制过抵御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女上将,另外还有致力于医疗领域的顶级科学家。

为了阻断武汉这座城市所爆发的疫情,中国已经组建了院士团队开始巡查。这些团队分别是由钟南山院士代理的团队,以及李兰娟院士带领的团队和王晨院士带领的团队,而他们也会定点医院进行重症患者的救治和巡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治疗方案,然后集中、科学收治。

2月4号和2月5号对于武汉疫情已经有了最新的研究成果。随着院士团队的组建,随着全国各地不断涌入武汉的医护工作者的加入,钟南山院士带领的各个团队们已经发现了两种药物可以对这个新型冠状病毒起到抑制效果。所以在一系列的数字背后,我们看到了顶级科学家们和医护工作者们为这次疫情作出的重大贡献,而且我们也相信这次疫情会很快过去,他们会凯旋而归。

黄璐琦同志,男,汉族。1968年生于江西。1995年获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1992年起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药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中药)合作中心主任,国务院中医学、中药学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中药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态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杂志》副主编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国工程学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2015年)。

Lz~你要的资源已经给你发送过去拉。点开邮箱看看哦。收件箱或者垃圾箱,然后下载附件~若没收到,请多写一个邮箱或百度HI联系我最好是直接追问我~收到请及时采纳答案哦~满意可加分~ ★糕调★小说团 。◕_◕。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谈二次感染

聊这个问题前,咱先分清楚「复阳」和「二次感染」。

“复阳”是指感染者症状基本消失,核酸检测、抗原检测呈阴性之后,不久后再次检测呈阳性。一般会认为,这时检出的是一些病毒的片段,并不是完整的病毒,没有患病症状和传染性,对正常生活没有影响。

“二次感染”是指这一次的新冠感染已彻底康复,但又发生第二次新冠病毒的感染。二次感染通常是有症状的,并且核酸的Ct值也比较低,病毒载量较高,有传染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国外资料显示,不管有无症状,一旦一个人感染了奥密克戎,有78%的人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再重复感染。

香港卫生防护中心引述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指出,目前虽然尚未有证据显示针对奥密克戎变异病毒株感染而衍生免疫的具体时间,但根据先前变异病毒株的情况,免疫时间预计将持续至少90天。

但不排除一些年老、体弱、重病患者,均有在3个月内出现二次感染的风险,也不排除在短时间内感染新型变异毒株的情况。

关于二次感染的症状,国外有过两组截然不同的研究数据:

一组来自《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指出,无论新冠病毒如何变异,前一次感染产生的抗体,可以明显降低后一次感染的住院率和死亡率。

(图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另一组来自《自然医学杂志》。研究表明,与仅感染过一次的患者相比,无论疫苗接种情况如何,再次感染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更高,包括肺部、心血管、糖尿病、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等并发症。

(图源:nature medicine)

二次感染后的情况要根据个人当时的免疫力和病毒的强弱程度来考量。

一般而言,二次感染与首次感染的病症没有太大分别,如果感染了同一个亚型的病毒,二次感染症状是会低于首次感染,而从病毒的发展规律来看,奥密克戎的致病率会越来越低。

很快就到新春佳节了,最怕“佳节又重阳”,把“春节”过成“重阳劫”。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健康度过这个特殊时期~

如果一个人阳了同住的人,有可能这一天也阳了,有可能第二天阳,有可能好几天才阳,也有可能不阳,就看他的抵抗力程度了。

阳过一次,不等于高枕无忧。跟“复阳”不一样,复阳指一次感染可能没好全,当初的病毒再度闪现;而二次感染则是一次阳过、彻底痊愈后,又来“阳了个阳”,称为二次感染。但也不必过于惊慌。目前研究表明,有一定可能性会二次感染,但哪怕是传播力度最强的Omicron,概率也不算高。早早放开的英国,目前感染人数累计已经超过2000万,二次感染137万,二次感染比例占比[1]。这其中的二次感染者都是在Omicron变体为主之后才二次中招的[2]。经历了多轮新冠病毒的南非,见识过了Beta、Delta和Omicron,在《科学》上发表的对294万名确诊患者的研究中,有10万余人疑似二次感染,占比约为[3]。《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一项对2万多名卡塔尔Omicron感染者的研究表示,Omicron感染后,再重复感染率约为[4]。如果觉得外国经历了多轮病毒的数据参考价值有限,那可以看看情况跟内地最为接近的香港,香港卫生署传染病处主任2022年8月在疫情简报会上透露,在Omicron爆发以来,二次感染概率有所上升,在1%-2%之间[5]。总体而言,二次感染虽然确实会发生,但也属于相对小概率事件。既然已知二次感染有可能发生,那盘算好两次感染的间隔则非常重要,毕竟之前疫情管控严格,被憋坏的人不在少数,掐准时间转阴,才能自由浪起来。鉴于目前疫情扩散速度,朋友圈甚至流传起了“错峰阳”的时间规划。只要挑对合适的时机阳,才不会错过新年、春节等各种节日和假期。那阳过之后,一般能维持活蹦乱跳多久,才有二次感染的风险呢?各国的数据答案不完全一样。法国一项针对近59万名二次感染过Omicron的研究发现,第一次和第二次中招的平均间隔为244天,近70%的人二次感染间隔都在180天以上[6]。另一项法国针对188名感染过、、变体病毒的患者研究则证明,近15%的人两次阳性的时间间隔不足两个月[7]。而澳大利亚卫生保护主要委员会今年7月则提醒民众,二次感染的最快时效可达28天[8]。往少了算,能至少保证一个月阴性;往多了算,至少能管大半年,因此12月就阳了的朋友们,可以安心过新年了。为什么会二次感染虽然很多人抱怨感染后浑身酸痛、嗓子如刮刀,但Omicron目前总体的症状还比较轻微,重症比例很少。于是有机智的逻辑鬼才提议:“如果早晚都要感染,不如趁现在Omicron毒性较弱时先接种,这样就能有效防止未来感染上重症”。因为阳过,就意味着有了抗体。《自然通讯》的研究表明,感染过一次Omicron,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护下次不被其他Omicron的亚系感染。感染Omicron的后,对防护二次感染的有效性为94%,反之则有效性为[9]。如果感染过Omicron之前的原始型毒株,如Delta,也对再感染上有症状的Omicron 或,有的保护作用[10]。阳过后又痊愈,等于在一定时间内有了对该毒株的免疫力。但这段自带buff的时间究竟有多久,也因人而异。

二次感染新冠会更严重吗”“阳过一次后多久可能再阳”……连日来,随着国内新冠感染者大幅增多,网络上关于新冠二次感染的各种讨论也备受关注。一些网友态度乐观,认为“迟早要感染,不如早阳早好”;也有网友认为,新冠会造成反复感染,“最好在爆发期内自我隔离”。针对网友所关心的“反复感染”“感染加重”等热门话题,记者特别采访了上海长海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万谟彬。通常来讲,新冠二次感染(再次感染)是指一个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康复之后又再次被感染的情况。研究结论表明,目前流行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以下简称奥密克戎),会导致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后仍有二次感染的可能。02为什么会出现二次感染?答:万谟彬指出,出现二次感染或者重复感染,主要原因来自两方面。首先是自体原因,比如距离上一次接种疫苗的时间过长(超过半年甚至一年),身体内的抗体含量持续下降;又或者是上一次感染属于轻症或无症状,体内产生的抗体含量相对较少;还有一部分人,本身免疫力低下,或者免疫系统有疾病,也容易出现二次感染。其次是病毒原因,目前新冠病毒变异速度很快,以此轮奥密克戎为例,人体对奥密克戎不同亚型难以建立全面的免疫屏障,在感染了奥密克戎某个亚型之后,仍有可能感染奥密克戎的另一种毒株。今年四月份就有外媒报道,西班牙一名医护人员在短短20天内二次感染新冠(不同毒株),这被认为是新冠暴发以来两次感染时间间隔最短的一次。03二次感染和复阳如何区分?答:一些新冠感染者,在病愈核酸转阴后,再次核酸仍可能是阳性,这类情况到底属于二次感染还是复阳,有两个判断指标:首先看时间。在感染初期,确诊者出现复阳机会较高,一般来说,感染后首3个月的复阳机会最高,大概有1%至2%的可能性。其次,看病毒量(病毒量越低,CT值越高)。就复阳的案例来说,患者的病毒量都比较低,大部分患者的CT值均为35以上。而二次感染的患者,病毒量相对较高,CT值低于35。04奥密克戎更容易重复感染吗?答:万谟彬认为,确实有些传染病感染后,身体会利用之前形成的免疫机制进行自我防护,不会轻易再感染。但新冠病毒不会终身免疫,且不同毒株导致感染多次的能力也有强弱之分。今年3月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卡塔尔校区)的学者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评估了新冠病毒既往感染所带来的保护力。研究发现,在感染270天后,对于预防再次感染不同变异体的保护力分别为:阿尔法毒株,贝塔毒株,德尔塔毒株92%,奥密克戎毒株56%。显然,与德尔塔及之前的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更容易导致再次感染。不过,尽管如此,奥密克戎的二次感染率仍旧很低,香港卫生防护中心近日表示,在11月份,香港本地社区确诊个案中,约4%疑为“二次感染”。05感染康复后抗体能维持多久?答: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专家李侗曾表示,感染新冠病毒后,获得针对该毒株的免疫力一般可持续半年以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表示,国外资料显示,不管有无症状,一旦一个人感染了奥密克戎,有78%的人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再重复感染。香港卫生防护中心引述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指出,目前虽然尚未有证据显示针对奥密克戎变异病毒株感染而衍生免疫的具体时间,但根据先前变异病毒株的情况,免疫时间预计将持续至少90天。万谟彬认为,一般人距离上次确诊的时间少于3个月,出现二次感染的几率比较低。但不排除一些年老、体弱、重病患者,均有在3个月内出现二次感染的风险,也不排除在短时间内感染新型变异毒株的情况。06二次感染的症状会更严重吗?答:关于二次感染的症状,国外有过两组研究数据,一组来自前文提及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指出,无论新冠病毒如何变异,前一次感染产生的抗体,可以明显降低后一次感染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另一组来自《自然医学杂志》。研究表明,与仅感染过一次的患者相比,无论疫苗接种情况如何,再次感染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更高,包括肺部、心血管、糖尿病、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等并发症。对此,万谟彬认为,二次感染后的情况要根据个人当时的免疫力和病毒的强弱程度来考量。一般而言,二次感染与首次感染的病症没有太大分别,如果感染了同一个亚型的病毒,二次感染症状是会低于首次感染,而从病毒的发展规律来看,奥密克戎的致病率会越来越低。07哪些人更容易反复感染?答:万谟彬表示,有3类人较容易反复感染,包括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免疫力较差的人群。这几类人群不仅容易反复感染,还有可能出现重症风险。08二次感染后,感染者的传染性会变弱吗?答:新冠感染者的传染性与多重因素相关联,不会因为是二次感染或者反复感染而导致传染性变强或是变弱。多重因素包括病毒数量、病毒浓度、病毒活性等。通常,新型冠状病毒的病毒量、病毒浓度和病毒活性与其传染性成正向相关。09感染康复后如何做好个人防护?答:治愈的新冠确诊患者出院、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后仍然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接种疫苗、佩戴口罩、保持1米的社交距离,以及尽量避免处于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室内空间,仍是防止反复感染的有效方法。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应增加营养,尤其是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坚持锻炼身体,保证良好的心态,提高机体免疫力。万谟彬强调,再次感染的风险,以及感染后的症状取决于多种复杂因素,包括变异体的变化、疫苗接种情况和既往的身体基础情况等。确实有小部分感染者再次感染后风险更高,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不需要太过担心再次感染后症状加剧的情况

新英格兰新医学杂志

nejm是新英格兰医学期刊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的简称。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是由美国麻州医学协会MassachusettsMedicalSociety所出版的评审性质医学期刊medicaljournal和综合性医。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简称NEJM是由马萨诸塞州医学会Massachusetts Medical Society所出版的同行评审医学期刊和综合性医学期刊,1812年由约翰柯川博士创办。

nejm杂志创办历史:

1828年它改为周刊型态出版。NEJM至今已连续出版超过200 年,现在NEJM是世界上阅读、引用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医学期刊,几乎每个国家都有超过 60 万人每周阅读NEJM,NEJM集团出版的期刊还包括NEJMJournalWatch和 NEJMCatalyst。

NEJM Journal Watch是由马萨诸塞州医学会Massachusetts Medical Society所出版的经过同行评审的综合性医学期刊,文章是由NEJM的权威作者和编辑从250多本医学期刊及医学相关新闻来源中整理和总结的当前最重要的医学研究成果。

同时附有来自于NEJM的专家评论,专家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 以及解释该研究成果如何应用于医学实践吗,有效帮助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了解最新的最重要的医学进展。

不好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医学协会出版的医学期刊,创刊已200余年,杂志主要提供重要的、未被刊登过的研究成果、临床发现以及观点,注重文章的实用性。NEJM是目前全世界阅读、引用及影响最广泛的综合性医学期刊。此次投稿的栏目是《临床医学影像》(Images in Clinical Medicine),该栏目刊登临床上罕见但具有启发性的病例,特别受广大读者的欢迎。栏目发表形式图文并茂,即典型照片加简明扼要的病例介绍。据NEJM官网显示,该栏目文章是NEJM点击量最高者之一,单篇周点击量可达6万余次。目前每年投稿量超过10000篇,拒稿率超过99%,竞争近乎惨烈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简称NEJM) 是由美国麻州医学协会( Massachusetts Medical Society)所出版的评审性质医学期刊(medical journal )和综合性医学期刊,1811年由约翰·柯川博士创办,始称《新英格兰医学与外科期刊》。

1828年,它改为周刊型态出版,也被更名为《波士顿医学与外科期刊》;一百年之后,它就采用现今我们所知道的名称《新英格兰医学期刊》。

期刊内容包含有:主题性之社论,原创性的论文,旁征博引性的评论性文章,即时短篇论文,案例报告,亦有一独特的报导项目称之为《临床医学影像》(Images in Clinical Medicine)。

  • 索引序列
  • 黄璐琦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 黄璐琦医学杂志
  • 黄璐琦说医学杂志投稿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谈二次感染
  • 新英格兰新医学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