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际活动中,人们通常以互通姓名开始。姓名是汉英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但民族衍复历史、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姓名文化。姓名是多种多样的,文化也是形形色色的。姓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由于具有悠久的形成历史,又为某一民族所特有,因此,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如汉民族的“重姓轻名”、“男女各姓”,英语国家的“重名轻姓”、“妇随夫姓”等,都反映了各自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反映了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在跨文化的国际商务活动中,了解中西方姓名文化,对于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进行,建立企业及个人的良好形象和信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提高我们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和国际合作意识,在对外交往中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减少误会与磨擦。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姓名习俗不尽相同,这里主要是将汉族的姓名文化与英语国家的姓名文化进行比较,因为英语国家的姓名体系基本上是一致的
(一)权力概念。泰国有着较强的等级观念,他们在进行权力人物选拔的时候,往往是以他们的等级地位作为基础,从而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社会权力高低分化,即使在有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中也存在这样的等级观念,说明了泰国文化中非常尊崇权威性。中国文化中的人们也是不平等的,有着较为鲜明的集权文化特征,表现出高权力距离,子女要服从父母长辈,下属要服从上级,学生要尊重教师等,甚至还有较大的社会报酬差距。(二)价值观取向。泰国的文化中有着较为深厚的宗教文化作为基础,他们传统文化中认为人是家庭与宗族中的重要组成成员,他们应该受到家族的保护与爱护,各个成员应该对家族报以忠诚之感。因此,泰国文化中更为看重群体的关系。中国文化受到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依然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应该看重情感因素的融入,并不能强调个体性的存在价值。因此,泰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取向有着一-定的差 异性。
中;姓在前;西;姓在后;
西方人喜欢先强调重要的东西,名比姓肯定重要,因为名是自己的,姓是家庭的,他们写信也喜欢先写详细地址再写省再写国家中国人则喜欢把重要的东西放在最后,不是有个说法叫压轴吗?怕别人会忘记,所以总会在最后强调,而且中国人的普遍习惯就是看前面的东西,一看姓就能知道你是哪个家族的,很清楚明了
皮影戏也是民族文化传下来的瑰宝。虽然现在皮影戏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皮影戏还是在人们的心里占有一席之位的。我觉得皮影戏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娱乐项目。也需要很好的应变能力和临场发挥的能力。
中国民间艺术皮影戏起源探析论文内容摘要:皮影戏,古代称为影戏,也称纸影戏、皮人影、驴皮影。是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歌唱、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艺术。它和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信仰血肉相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探讨皮影戏起源的三种说法,进一步阐述了历史语境下的中国皮影戏。关键词:皮影戏起源说民间艺术艺人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它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并远播海外,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关于影戏的起源,说法很多,顾颉刚先生在《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一文中指出: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自春秋两汉隋唐以其地为最盛。宋以后盛兴于河南,自此其最盛之地即随帝都而转移。至今影戏尚可为数十区域,如川、镇、鄂为陕西直接传入者;河南及河北西部、山西所有为汴京之遗;江苏、浙江、福建所有为南宋之遗;其另一派即为广东及湖南现存者,其影人尚用纸,或即为初为素纸雕镞之衍变;山东所有另为一种,当亦为南宋之遗,因北上与本地戏曲结合者。而负盛名之滦州影戏,则河北东部及东北各地尚为其领域。此盖由于各地皆有特殊之风俗伎艺,以此同源之影戏,及染地方色彩以后遂呈极大差异之现象也。①顾先生在文中所作的分析与归纳,不仅明确地指出我国影戏的共同发源地及其流布,而且指出其流布之后与各地方戏剧及风俗伎艺的融合,造成各地民间皮影戏的不同色彩。对顾先生的同源异流说,学者大都表示赞同。但皮影戏究竟源于何时、何地,学者们的见解很不一致,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汉代起源说根据历史学家的文学记载,部分学者认为皮影戏起源于汉代,这种说法源于《汉书·外戚传》中讲述汉武帝思念死去的李夫人的故事,其事为:李夫人少而早卒……上(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帷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②北宋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说:“故老相承,言影戏之原,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夫人无已,乃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帷中望见之,仿佛夫人像也,盖不得就视之,由是世间有影戏。”③这里方士少翁为取悦汉武帝解其思念而作李夫人影像,被人推想为影戏。因为它要张灯烛,设帷帐,让帝居于他帐观看,其情境与影戏完全相同。所以宋代高承在《事物纪源》中便断言:“由是世间有影戏。”但紧接着说:“历代无所见,宋朝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吴蜀三分战争之像。”④高承所谓的“历代无所见”,即话虽然这么说,可是哪个朝代也没看见影戏,直到宋仁宗时,才把三国故事“加缘饰作影人”,开始有了“魏吴蜀三分战争之像”。可见,高承虽然援引汉武帝与李夫人故事,由此演绎出“由是世间有影戏”之说,但此论点他本人也持否定态度。所以后人所谈影戏始于汉,也多是根据史载所作的推论。二、唐代起源说皮影戏与木偶戏同属傀儡戏。木偶在唐代已经很流行,并且演出技巧已具较高水平。当时梁锽有一首著名的《傀儡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一人在梦中。”梁锽是唐玄宗天宝年间人,他这四句诗,反映了木偶制作的特点和表演技艺的高超,说明唐代已有了木偶戏。⑤不过唐代是否有了影戏,这不仅在唐代小说杂文中没有看到只字的记载,就是在题材广泛的唐诗中也没发现提及影戏之类的话。因此,由于史料的缺乏,影戏出现在唐代的说法,至今还不易确定。但值得研究探讨的是,唐代盛行一种类似说唱艺术的俗讲,这可能与皮影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程毅中在《宋元话本》中提到:“俗讲却不是纯粹散文的讲述,其间颇杂以韵文的歌唱……它是把佛经改编为说唱体,用来吸引听众,宣传佛教。”这种说唱形式,一直延续到五代时盛行不衰,以后由于说话人中的女性出现,和民间艺人在说话技巧上的提高,促使俗讲不得不在形式上来一番改革。但它因受本身的局限,不可能跳出佛经的圈子去改弦易辙讲那些烟粉、灵怪、传奇、公案之类的东西,只好在说唱形式上变化一下。于是,俗讲和变文⑥一样,在讲宴时,设有图像或纸人,照图解说,用以招徕听众。这种形式持续了若干年,到五代时,出现了人死后用僧人超度亡魂的习俗,这时超度几乎成了俗讲僧的唯一职业。超度亡魂时,设图像、画像或剪成纸人挂在帐帷内,作为亡魂的象征。此形式与后来的皮影戏很接近,或者说很像影戏的雏形。因此,有学者认为皮影戏由俗讲演变而来,起源于唐代。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只是猜测,尚待考证确定。三、宋代起源说皮影戏出现在北宋,在宋代多种书籍中都有记载。如张耒的《明道杂志》、高承的《事物纪原》、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灌园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旧事》以及宋·无名氏的《百宝总珍》等,都对影戏作了较具体的记述。《东京梦华录》中《京瓦伎艺》一节载,北宋汴梁的著名影戏艺人,有董十五、赵七、曹保义、风僧哥等8人。《武林旧事》在《诸色伎艺人》一节中说,南宋临安(今杭州)有著名影戏艺人18人之多,其中已有女演员的出现和家庭影戏班。又据《百宝总珍》载,当时有“亡国十八国,《唐书》《三国志》《五代史》《前后汉》,并杂使头一千二百头”。说明宋代已有1200个影人角色,表演剧目丰富,雕刻技术也有很大提高。这反映出皮影戏在宋代已能演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历史故事戏了。上述三种关于皮影戏的起源说,在时间上相差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汉代与唐代起源说,由于缺乏确切的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的佐证,难以令人信服。笔者比较认同皮影戏起源于北宋汴梁的说法。北宋初期,社会比较安定,当时的政治中心汴梁,手工业和工商业经济发展稳定,相继出现了“百伎竞艺”的演出场所——勾栏、瓦舍,这就为影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宋代人写的诸多著作中,记载着影戏在北宋都城汴梁的活动情况,说明影戏已形成于北宋。注释:①转引自张紫晨《中国民间小戏》,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90页。②班固撰.汉书·外戚传.陈焕良,曾宪礼标点,岳麓书社,1996年,第1927页。③④宋·高承撰.事物纪原.明李果订,全圆,许沛藻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第495页。⑤唐山市戏曲志编辑部.唐山戏曲资料汇编第三集(内部资料),1991年,第8页。⑥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本文转引自:
皮影的意义可以用8个字概括一下: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被国家列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皮影发源于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较早的由人配音的影画艺术,被公认是现代“电影始祖” 。“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中来”。小小的一张皮影,简单的布幕舞台,操作者灵巧的手指,加上一点光亮,就能表现出生活中的人生百态,历史中的无数逸事。皮影戏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是世代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它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台表演于一体,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国家大剧院的皮影戏展演吸引了很多国内外观众,展演第一周前来参观的观众就达4万多,古老的皮影戏正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皮影的收藏热度也逐渐升温。
我觉得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传承,而且还代表一个时代的缩影,还是一些工匠的心血,只可惜现在见不到了,非常的可惜。
摘 要:双宾语结构是汉语和泰语中重要的语法构式,但在使用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一些学习汉语的泰国学生和学习泰语的中国学生在学习和使用双宾语时,容易遇到障碍并产生偏误。本文对汉泰语言中的双宾语结构进行周遍考察并分别对它们进行统计分析。 关键词:汉语 泰语 双宾语结构 一、引言 (一)研究的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汉语与泰语的双宾语结构。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对汉语与泰语的双宾语结构进行对比,笔者对列举的例句进行分析,以期考察双宾句在汉、泰语中的真实使用情况,并从中归纳汉语与泰语双宾语结构的不同特点。 (二)研究方法 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应用统计法、分析法、归纳法、对比法等对汉泰双宾语结构进行分析研究。 (三)研究的目的 本文拟通过对汉泰两种语言中双宾语结构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行初步分析,希望能帮助一些学习汉语的泰国学生和学习泰语的中国学生在学习和使用双宾语的时候,利用两者的相似点,实现母语的正迁移;重视两者的不同点,总结使用规律,克服母语的负迁移,从而减少双宾语使用的偏误,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笔者也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学者关注并参与汉泰双宾语的对比研究。 二、汉语和泰语的双宾语结构 (一)汉语双宾语的定义 一般认为,双宾语中的一个动词支配关涉两个对象,这两个对象一个指人,一个指物。根据距动词的远近,可以分为近宾语和远宾语,近宾语叫间接宾语,远宾语叫直接宾语。吕叔湘、朱德熙等中国学者们认为一个动词有时候会有两个宾语,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个宾语中一个宾语指人,一个宾语指物。例如“他教了我们一个好方法”。这个例句是典型的双宾语句,是传统的双宾语模式,我们称之为传统的双宾语。传统双宾语具有如下特点: 1.动词支配关系的两个对象第一个指人,第二个指物; 2.两个宾语之间互不相干,没有必然的结构联系; 3.动词能分别支配两个宾语,能与两个宾语分别搭配而不至于出现歧义; 4.动词有“予夺”性。如双宾语中常用的动词有“取、给、送、送给、赠、奖、罚、叫、告诉、通知”等。 (二)双宾语的分类 一般来说,人们从双宾句的谓语动词的词义特征入手,从意义上可分为三类: 1.给予类 在这类双宾语句中,宾1一般都指接受的一方,宾2一般都指所给的事物。与动词有关的三方面的关系是:宾2经过谓语动词的作用,从主语那里转移到宾1,即施事者的动作行为使宾1得到宾2,宾1是宾2转移的终点。这类动词后大都可以加“给”字。现代汉语里常见的这类动词主要有:送、赠送、转送、卖、还、退还、交、发、递、赏、嫁、许、奖励、供、输、补、贴补、献、孝敬、传、托付、推荐、寄及租、借和换等等。例如: (1)我过三五天准给你还那本小说。 (2)校长颁发给学生奖励。 2.告知类 主要表示信息的传递是主语把宾2告诉给宾1或主语向宾1询问宾2。这类动词既可以用名词,也可以用语句作宾2。现代汉语里常见的这类动词主要有:教、问、通告、告诉、嘱咐、吩咐、回答、答应、报告、打听、讨论。例如: (3)王老师教我们口语课。 (4)他打听我什么啦? 3.获取类 在这类双宾语句里,宾1一般表示受损的一方,宾2表示客体事物。现代汉语里常见的这类动词主要有:买、偷、拿、拔、抢、娶、赚、赢、倒、罚。例如: (5)他拿了小刚三本书。 (6)我买了小王一张票。 (三)泰语双宾语的定义 泰语双宾句叫“??????????? ?????????????????????(宾语句)”是接受者插入介词“给”的,由“给”作为强调间接宾语为主要的动作,而语法结构就会发生变化,原来的间接宾语就与介词一起组成介词短语来充当动词的状语了。例如: (7)??? ??????? ??? ??? ??????? 我 分配 点心 给 孩子们。 词译:我给 孩子们分配点心。 泰语“???”(给)是一个表示服务对象的介词,而且身兼数类,也可以充当动词、助词等词类。它作动词时可以表达三个意思:一是“送、赠、给、给予、授予”;二是“带来”;三是“让、准、允许”。这个时候它类似于汉语中的“给、替、为”,而泰语中的间接宾语(NP1)总是出现在直接宾语(NP2)之后。泰语“???”带的双宾结构是(S)+“???”+NP2+NP1。 (四)汉泰双宾句对比 我们发现泰语中的“???”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翻译成汉语中的“给”。两者在语义和用法上都有很多的相似点。因此,笔者认为,要比较汉语和泰语的双宾语句,首先要比较汉语的“给”和泰语的“???”。介于两者都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为了便于比较,本节将以他们在句中的词性为划分标准,分别进行比较。 1.汉语“给”和泰语“???”的同异 1)作为动词,汉语“给”和泰语“???”的同异 相同点:汉语“给”作为动词,表示使对方获得某种东西或遭遇;而泰语“???”作为动词,有“送、给予、带来”的意思。例如: (8)?????????????????????????? 朋友给礼物生日我。 词译:朋友送给我生日礼物。 不同点:汉语中的“给”表示“叫、让”并没有“准许”的意思。汉语中的“准许”一般由“让”来承担。比如,汉语不说“妈妈不给我去”,而说:“妈妈不让我去。”而泰语中的“???”则可以表示“准许”义,因此,“???????????不给我去”是成立的。 2)作为介词,汉语“给”和泰语“???”的异同 汉语的“给”能用在给予类动词后,而泰语的“???” 因为作为介词都表示“为”,但汉语中“给”没有“替”的意思,而泰语的“???”有“替”的意思。“给”可以放在动词后面表示“交与、付出”,但“???”则没有这种用法,因为“???”本身作动词时表示“送、给予”的意思了,所以不必在前边加上动词。而且由动词“???”构成的双宾结构与汉语的双宾结构也有不同之处。例如: (9)送给他一本书。 ???????????????????????? 三、结语 汉语双宾结构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泰国学生学习汉语或中国学生学习泰语的双宾语结构时存在一定的困难,经常出现很多偏误。本文通过对以往双宾语结构研究的整理,在前人对汉语双宾语结构研究、泰语双宾结构本体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例句分析对双宾语结构进行对比,深化了对汉、泰语双宾结构的认识,使对汉泰语中双宾语教学更具针对性。 笔者认为,在对泰汉语教学中,应该利用两者的相同点,强化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同时更应该重视两者的不同点,引起学生的注意,尽量避免母语的负迁移作用。此外,通过对学生运用双宾语时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巩固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 参考文献: [1]傅雨贤.现代汉语介词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李临定.双宾句类型分析[A].语法探索与研究[C].北京:语文出 版社,1984. [4]刘丹青.汉语给予类双宾及物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中国语文, 2001,(5). [5]陆俭明.双宾语结构补议[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2). [6]马庆株.现代汉语双宾句构造[A].语言学论丛[C].北京:商务印 书馆,1983. [7]满在江.汉语双宾语结构句法研究述评[J].岱宗学刊,2005,(4). [8]徐峰.“给予”动词的语义和语用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9]王健.现代汉语双宾句研究综述[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 (5). [10]严俊荣.“给”与“V给”不对称研究[J].语言研究,2005,(1). (Arunee Tantimuratha 泰国曼谷 北京语言大学曼谷学院)
A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题目:二号,黑体,加粗,居中,除了英语小词外,其他单词首字母都要大写;另外:除了题目外,论文中所有英文的字体均采用“Times New Roman”)
(学院、专业、学号、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小四号宋体字,加粗),依次排印在论文题目下,上空二行,居中)
【Abstract】 This paper centers on the different expressions of …… (英文摘要:上空二行;题目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加粗,置于粗体方括号【】内,顶格放置;随后的内容与前面的粗体方括号【】之间空一格,不用其他任何标点符号;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不加粗;单倍行距。)
【Key Words】 idiom; comparison; English; Chinese
(英文关键词:题目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加粗,两个单词的首字母要大写,置于粗体方括号【】内,顶格放置;随后的内容与前面的粗体方括号【】之间空一格,不用任何其他标点符号,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不加粗,除了专有名词外,其他单词的首字母不大写,各单词之间用分号“;”隔开,分号之后空一格;最后一个关键词之后不用任何标点符号;单倍行距。)
1. Introduction
(顶格,除了第一个单词及专有名词外,其他单词首字母都不要大写;标题最后不用任何标点符号,上空两行)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 So, this essay is trying to
focu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doms in terms
of their essential meaning, customary usage and typical expression
(Chang Liang, 1993:44; Li Guangling, 1999).
(段落第一行缩进4个英文字符;夹注的标注法:出现在夹注中的作者必须与文后的参考文献形成一一对应关系;注意一个或多个作者间的标点符号,时间、页码等的标注法;另外,汉语参考文献的作者要以拼音形式出现,不能出现汉语姓氏;夹注出现在标点符号之前)
…。小节以下层次,采用希腊数字加括号为序,如(i),(ii)…;之后再采用字母加括号,如(a),
(b),…;每章题目左顶格,小四号字,加粗;每节(及小节以下)题目左顶格,小四号字,不加粗但要斜体;所有章节的题目都单独一行,最后不加任何标点符号)
Feng (1998) found some problems as shown in the following
examples (注意此句中夹注的另一种写法):
(9) We never know the worth of water till the well is dry.
(10) People take no thought of the value of time until they lose
it.
….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 (i) ….
….
(ii) ….
….
4.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References) (小四号,加粗,后面不加任何标点符号) Sanved, ed. The Oxford book of American literary anecdotes[C]. New
York: OUP, 1981.
常亮,“关于英语的偏离否定”[J] 。《外国语文》,1993,4:44。 冯树健,“否定之否定新说”[J] 。《英语辅导》,1998,6:11。 李光陵,“不完全否定浅析” [J] 。《大学英语》,2000,30:30。
(论文最后的参考文献中所有文献的排列顺序:尾注:按照编号顺序。夹注:英文文献----网络文献----汉语文献,各个文献的先后以作者的姓氏字母或拼音为序,不用单独加序号或编号;每个参考文献的第二行起必须缩进4个英文字符;倍行距;另外,与文中的夹注一一对应;不同类型的参考文献写法请参照写作指南中附件2的内容)
英语论文的写作,主要用于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促进中外学术文化交流;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在国际上共享科研成果,英语论文也是达到学术交流的目的;另外英语论文还包括英语相关专业人员必要地用英语撰写学术报告或毕业论文等等。不同的学科或专业领域、不同的刊物对英语论文的内容、格式等有不同的要求,不同领域的研究论文在文体和语言特点上既有许多共性,也不乏各自特点。
格式:
York: OUP, 1981.
标题
一篇较长的英语论文(如英语毕业论文)一般都需要标题页,其书写格式如下:第一行标题与打印纸顶端的距离约为打印纸全长的三分之一,与下行(通常为by,居中)的距离则为5cm,第三、第四行分别为作者姓名及日期(均居中)。如果该篇英语论文是学生针对某门课程而写,则在作者姓名与日期之间还需分别打上教师学衔及其姓名(如:Dr./)及本门课程的编号或名称(如:English 734或British Novel)。打印时,如无特殊要求,每一行均需double space,即隔行打印,行距约为(论文其他部分行距同此)。
就学生而言,如果英语论文篇幅较短,亦可不做标题页(及提纲页),而将标题页的内容打在正文第一页的左上方。第一行为作者姓名,与打印纸顶端距离约为,以下各行依次为教师学衔和姓、课程编号(或名称)及日期;各行左边上下对齐,并留出左右的页边空白(下同)。接下来便是论文标题及正文(日期与标题之间及标题与正文第一行之间只需隔行打印,不必留出更多空白)。
提纲
英语论文提纲页包括论题句及提纲本身,其规范格式如下:先在第一行(与打印纸顶端的距离仍为左右)的始端打上 Thesis 一词及冒号,空一格后再打论题句,回行时左边须与论题句的第一个字母上下对齐。主要纲目以大写罗马数字标出,次要纲目则依次用大写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和小写英文字母标出。各数字或字母后均为一句点,空出一格后再打该项内容的第一个字母;处于同一等级的纲目,其上下行左边必须对齐。需要注意的是,同等重要的纲目必须是两个以上,即:有Ⅰ应有Ⅱ,有A应有B,以此类推。如果英文论文提纲较长,需两页纸,则第二页须在右上角用小写罗马数字标出页码,即ii(第一页无需标页码)。
摘要
1、英文摘要是应用符合英文语法的文字语言,提供论文内容梗概为目的的短文。(内容基本与中文摘要相同,但不用完全逐句对应)。
2、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自成一页(1页即可),放在中文摘要页之后。
3、英文字体与行间距: 统一使用“西文字体”中的“Times New Roman”,倍行间距。
4、英文题目: 使用三号字加粗。
5、英文摘要: “Absract”顶格,使用四号字,并加粗。
英文摘要具体内容使用四号字。
6、英文关键词: “Key Words”顶格,使用四号字并加粗。
每个关键词使用四号字
正文
有标题页和提纲页的英语论文,其正文第一页的规范格式为:论文标题居中,其位置距打印纸顶端约5cm,距正文第一行约。段首字母须缩进五格,即从第六格打起。正文第一页不必标页码(但应计算其页数),自第二页起,必须在每页的右上角(即空出第一行,在其后部)打上论文作者的姓,空一格后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页码;阿拉伯数字(或其最后一位)应为该行的最后一个空格。在打印正文时尚需注意标点符号的打印格式,即:句末号(句号、问号及感叹号)后应空两格,其他标点符号后则空一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英语论文
写作思路:主要写出中国姓氏的历史。
正文:
姓的产生,从史籍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还有“姬民出自轩辕”的记载。
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朝婚姻制度的规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语》)。
这种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秦朝,那时,周朝的封建宗法制度基本弱化,旧贵族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荡尽清除的差不多了。到了西汉,姓和氏的区别已经不再显现。因此,太史公司马迁在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统称,从此,“姓氏”之称,自太史公起合而为一。
其著《本纪》中,言秦始皇则曰姓赵氏,言汉高祖则曰姓刘氏。自此,中国人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没有贵贱之分,因而很多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
所以,姓氏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的家族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每一个家族的成员。
这篇的论文真的不是特别的好写,如果你不懂中国百家姓的历史,那么这篇论文还是很难写的,还是上网上查询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吧。
写作思路:中国姓氏众多,要先明确写哪个姓氏,再搜集足够的相关资料论证姓氏渊源。
范文:
唐姓出自姚姓和姬姓与祁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六世孙,姓伊祁,名放郧,舜帝是黄帝十世嫡长孙姓姚名重华。尧舜是他们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
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山西省翼城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
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
还有复姓唐山姓、北唐姓改为唐姓。以上这5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还有一种说法是源于西南夷,出自东汉时期白狼王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后汉书·南蛮传》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古称白狼族、白狼夷,就是今天少数民族普米族的先民。
秦汉时,唐姓分布于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山东、湖北等地。
据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属江苏),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今属四川)令,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颍川(今属河南),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今属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氏族人随着南迁队伍,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处。
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刺史(今甘肃凉州)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后发展成为唐氏历史上最大郡望。
唐郓之曾孙唐瑶那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太原发展成为晋阳郡,唐氏重心。南朝齐国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后称帝,国号吴。
可见,晋朝时,唐姓已是湖南的著名大姓,甘肃、浙江等地也有唐姓的聚集点。南北朝时期的唐氏族人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宋、元两朝时期又有唐氏族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氏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
宋朝有晋昌唐氏族人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福建永定,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
明、清两朝时期,又有唐氏族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至此,唐氏族人足迹遍布中国大地。在清朝时期,闽、粤唐氏族人有的移居,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航运大王”印度尼西亚华人唐裕等。
今丹东凤城凤山乡满族他他拉部唐氏族人隶属正红旗满洲,宋朝时期号称“五豸唐门”有:唐肃、唐询(唐肃之子)、唐坰、唐介、唐淑问(唐介之子);唐坰后裔居于广西全州、广西灌阳、四川广安岳池、绵阳安县、重庆等地;
唐介后裔居于广西玉林、桂林、广东、四川广安、四川绵阳、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宋朝时期,唐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名列第四十四位。唐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唐姓总人口的。
明治维新在古代,日本人的姓氏是表示世袭官职大小和氏族门第高低的一种称号,是由天皇恩赐的,庶民百姓是不允许有姓氏的。 5世纪后,大和国统一日本,确立了以贵族为主的氏姓等级制,授予上层贵族以“臣”、“连”、“宿弥”、“造”等姓,授予地方贵族以“直”、“君”、“首”等姓。当时氏姓成为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经济上享受世袭特权的依据。公元814年,嵯峨天皇派人对当时居住在京城和近畿5国的皇族、贵族和高级官员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调查,并审阅了宫廷的所有典籍,编纂了《新撰姓氏录》三十卷。共载姓氏1182户,分为神族系、皇族系、诸蕃系三大类。 江户时代(1603—1868),允许武士阶级和有功的百姓(农民)和町人(工商业者)称姓(苗字)带刀,但一般人还是不许称姓的。直至明治维新以后,宣布四民平等,方允许平民有姓。明治八年(1875)日本政府颁布“凡国民,必须起姓”的命令,没有姓的人们才匆忙为自己取姓。1898年,日本又制定户籍法,每户的姓才固定下来。据说目前日本人的姓有11万之多,其中常用的姓有400多个。你想的什么结论?
我是僚人贝侬,呵呵
好麻烦,你是学泰语得吗,如果是,自己写,过一个月我们也要写了!
又想好又想巧的题目是没有的。写论文非得要下一番功夫不可。那些别人写过很多遍很多遍的最好就不要去碰了,很难写出什么新意来。你可以考虑的方向如泰语和汉语的对比,泰国学生学习汉语中遇到的问题,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非正式学习,泰国汉语教学历史研究,泰国学生学习汉语中遇到的某一个问题的深入探讨等等,其实论文也可以从小处入手,抓住一个点去延展开去,这样写比较好写。最后祝你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既然你匿名了,那我也就匿名回答你问题了。
一带一路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