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写点 被抓
从《五灯会元》到《醒世姻缘传》看“把”字及“把”字句的历史演变规律“把”字句是汉语中极其常用而又复杂的句式,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课题中的重点和难点。王力先生最早发现了汉语的这一特殊句式结构,此后多年来学者们对表处置义的把字句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是,从汉语史的角度看,把字句的来源和“把”字历史演变等问题,仍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早在先秦时《战国策·燕策》中就有“臣左手把其袖”。“把”在这里是动词,表“执持”义。到了南北朝时期《世说新语》中也只出现了三处使用“把”字的迹象:“王先把其手曰”“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诸人门外迎之,把臂便下。”“把”在此处当“牵着、持着”讲,只用作动词,可见“把”字在早期用法意义单一,使用频率较低。到了唐代,“把”逐渐虚化为介词,表示“用”“拿”义,引介动作所凭借的工具。韦庄的《杂曲歌词·古离别》有“更把马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张祜《公子行》也有“轻将玉杖花片,旋把金鞭钓柳丝”。几乎在同时,“把”字用于处置式。考察源流,可见最早的“把”字句只存在于韵文语境。唐宋之间《温泉庄卧房寄杨炯》有“惜无载酒人,徒把凉泉掬”。但是诗句的简约性严重制约了“把”字句中的动词形式,导致了十分普遍的动词挂单的现象。后世的“把”字句显然延续了其原始语境特征,因而像“一个个伸出拇指把你夸”之类的语句只有在诗词曲中才有合法性。所以“把”字句是在散文里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动词不再挂单,即其后的一半必须附以补语或助词,这一过程大约完成于宋代。[1]成书于宋代的《五灯会元》是记录宋末之前禅师佛语的重要语录。《五灯会元》的语言面貌大致能体现“把”由动词向介词转折以及“把”字句初步成型的重要过程。下面笔者就以《五灯会元》为例,对“把”的演变转折以及其成型做计量考察。 一、从《五灯会元》看把字句的初步成型 《五灯会元》[2]的“五灯”指五部禅宗灯录:《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这五部灯录先后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至南宋嘉泰二年(1202)的近200年间分别成书。《五灯会元》汇集了佛教产生至唐宋时期禅宗各派名僧的公案、语录和轶事,是研究禅宗的重要文献。由于禅宗崇尚“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所以《五灯会元》的口语化程度较高,基本上能反映两宋时期的语言面貌。就“把”字来说,《五灯会元》中共出现202个,“把”字在这个时期的用法已有所丰富,出现了“把”字的名词用法和量词用法,共13处。除去作为量词的11个和名词的2个,还有189处出现“把”字,笔者从文章材料的实例中寻求“把”字词义用法的历史演变以及“把”字句句法结构的演变规律,现将其统计结果展现如下: 意义演变 语法形式 计数 例子把(动) 把64 把住、把定把+V 把+V 7 把捉、把玩把+V+O 3 把断妖讹把+O 把+O 56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把将+O+来 7 把将生死来把将+来 1 把将来把将+O+来+V 1 把将一片来看把(动→介) 把+O+其他成分 把+O+其他成分 2 莫把瞌睡见解便当却去把+O+来 4 侍者把灯来把+O+V+O2 6 把火烧天徒自疲把(介) 把(用)+O+V+O25 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把(致使义) 把+O+V+其他成分 把+O+光杆动词 13 师把西堂鼻孔拽把+O+V+其他成分 20 机关不是韩光作,莫把胸襟当等闲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时代“把”字的词性演变以及“把”字句的使用初步成型,这个时期“把”字自身以及“把”字句的演变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这个时期“把”字仍以动词用法为主。全书共出现202个“把”字,用作动词的有139处,所占比例为69%。作为动词的“把”处于动态演变的过程中,从它被使用的语法结构便可看出,由最开始单纯的动词,逐渐在其后增加宾语,增加第二动词,语用形式的变化推动了“把”字词性词义的发展变革。在“把”字是动词的背景下,它以介词出现在话语中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渡阶段的。“把”字从动词到介词的过渡性体现在人们使用时的语法形式上。“把+宾语+其他成分”“把+宾语+来”以及初现的“把+宾语+动词+宾语”,这些句法形式使用频率占全书的6%,分析对应的例句时,我们把“把”或当做动词,或当做介词,无法给它的词性做一个明确的判断。可以明确判断为介词的例句共有5处,典型的一句是“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把”可以理解为“用、凭借”,“把”作为介引工具类宾语的介词在此期已出现。经过前几阶段的发展“把”字的处置义渐趋成形,全书出现的表示处置意义的“把”字,已达33处,占全书“把”字的17%。其中“把+宾语+光杆动词”这一结构类型的数量已经少于“把+O+V+其他成分”类型数量。说明“把”字句在两宋时期除诗歌以外的文学作品中已有所成熟,处置意义趋于稳定。 二、从《醒世姻缘传》看把字句的完善成熟 “把”字句真正成熟完善的阶段是明末清初时期,其中《醒世姻缘传》[3]颇具代表性。从时间上看,《醒世姻缘转》作于明末清初,清初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时期,该书反映的正是这段时期语言发展变化的状况。从空间上看,小说具有山东一带的方言背景,口语性很强,真实地记录了当地的社会语言,为我们研究当时的语言提供了丰富真实的资料。下文是以《醒世姻缘传》为文本对“把”字句形式意义类型的计量考察。统计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对“把”字的用法及“把”字句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可见“把”字的用法及“把”字句式的变化已呈现丰富多样的特点。首先,除却把字的介词用法,它的名词、量词、动词用法的频率有所减少,与介词“把”相比,在书中所占比例大幅度降低,其中,名词占,量词,尤其是“把”字用作动词的比例下降至。这体现出把字在明末清初的用法结构有了大的变革,首先将“把”字按词性列出一个整体概况,见下表: 性质 结构类型 例子 计数名词火把、把戏 18量词 数词+把+名词 千把银子、一把绿豆 87(名量词)+把+名词 件把嫁妆、游了把月 18动词+一把 摸一把、扭了一把 13一把+动词+补充成分 一把揪翻、一把搂在怀中 18动词 持、掌握、拿、守 把舵、把门 45把+与 两个把与晁大舍看了 12介词 把+O+V+O2 把他一箭射死 1735“把”字用法的大变革表明了“把”字句在明末清初已步入成熟阶段。本文着重对处置式“把”字句进行探讨,结合《醒世姻缘传》中的实例,对此期“把”字句的语法结构及其他特点进行分析。首先要说明的是,在《醒世姻缘传》中,绝大多数“把”字句都有附加成分,主要动词为光杆动词的“把”字句仅占1%。唐宋时期的把字句,有许多都是主要动词前后没有附加成分,就只有一个双音节光杆动词,而且这些双音节动词也非动补型双音节动词。这表明了随着“把”字句不断发展,主要动词部分日趋复杂,动词很少单独使用,动词前后总要有其他成分,至少要带上动态助词或者重叠动词等。这个时期的“把”字句,主要动词部分已经被普遍认作一个复杂的动词结构。这类成熟的“把”字句共计1569个,占全书的95%,由于它们与现代汉语中的“把”字句用法差别不大,在此就不一一列出。本文最关心的是《醒世姻缘传》中与现代汉语语法结构规范相异的“把”字句,或者可以说现代汉语中已消失的具有近代汉语特点的“把”字句使用习惯。下面本文主要从句法结构的复杂性和语义关系的多样性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把字句句法结构复杂性的探究 把字句结构 例句 计数把+O+V(光杆动词) 那刘夫人狠命把他救治 5把+NP,+句子 把狄希陈的胳膊,寄姐一只手扯着。 15把+NP+插入成分+VP 又将那只死狐翻来覆去看了一会儿。 19把+冗长复杂的宾语+V 人把那见神见鬼,他自己下床来掇银子,搬皮箱,晁夫人祷告许心愿的事,大家都众口一词,学与知道。 17把+非谓语结构 晁凤把那晁源从那侍郎行后,怎么发疟疾,发的怎样见鬼,奶奶差晁书香岸寺请僧保安,撞见梁生、胡旦在寺出家。 9把+O+“象”+O2 那些衙门里的把他倒也不象个犯人。 2把+V 不把放在心上 3否定副词“不”置于“把”后,动词前 你家又把我不当个客待 13把+O+V+O21618从表中可以看到,明末清初时期,虽然历史遗留的“把”字句复杂结构层出涌现,但是“把+O+V+O2”结构占主要地位,使用频率相当高。也正是由于“把”字句被使用的场合过于宽泛,所以在接下来的历史时期,“把”字句经历了一个规范化的限制过程。上表中这些庞杂的“把”字句结构形式在现代汉语中逐渐消失。在由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发展过程中,汉语别的介词被广泛使用,来分担“把”的职能并不断丰富,形成了现代汉语的介词体系,从而使“把”字句在现代汉语里从结构到语义都呈现出一种较简约的面貌。明末清初使用的如“把+ NP”居主语前,否定副词在“把+NP”后,“把”的宾语过长、过于复杂等把字句的结构问题得到清理整顿,真正将“把”字句规范成为稳定的表示处置意义的句式。 (二)把字句的宾语和动词的语义关系多样性探究 研究“把”字句,除了结构类型以外,语义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考察方面。尤其在明末清初,“把”字句宾语同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表现得更多样化。对《醒世姻缘传》全书的考察,统计结果列入下表: “把”字句宾语同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 “把”字含义 计数 例句处置关系 致使 1569 我把金银珠子撒了。工具关系 用、凭借、根据 22 把灰擦黑了脸。方位关系 “在” 22 晁大舍把一本报后边空纸内故意写了个厂卫的假本。施动关系 让、使 88 不幸把个丫头死了。上表所列的例句在句式结构方面均是“把+O+V+其他成分”类型,但是“把”字句宾语同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却表现出多样性。处置关系类“把”字句在此不多做赘述。这里所说的工具关系类“把”字句是指由“把”介引实施动作的工具而成的。“把”字介引动作所凭借的工具、依据等,可以译作“拿、用”等,动词之后一般都带有宾语。方位关系类“把”字句式指句中把表示方位,相当于介词“在”。施动关系类“把”字句的宾语从语意上看不是位于中心的受事,而是动作行为发出者,表示某人某事促使“把”字宾语发出某种动作或处于某种状态。《醒世姻缘传》中,除了致使类“把”字句以外,最常见的就是施动关系类“把”字句。由此可见“把”字句在明末清初时期已经成熟。 三、小结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文学作品详细考察,我们基本对“把”字使用的历史演变规律有了了解。总结如下:第一,“把”字虚化程度提高。唐以前,“把”字用作动词,使用频率极小。唐以来开始虚化为介词,而且虚化是相当快的。在《五灯会元》中,“把”作为动词占不到35%,这个时期的“把”字句呈现初步成型状态,但表处置的意义还未完全稳定。而到《醒世姻缘传》,“把”字作为介词已得到广泛使用,而“把”作为动词只是偶尔为之了。第二,处置式占有绝对比重。由动词虚化而来的“把”字主要表示处置、致使意义。《醒世姻缘传》中处置式占95%,全书“把”字句形成了向处置式倾斜的格局。现代汉语基本维持了《醒世姻缘传》的格局。第三,“把”字句结构更加复杂,意义更为完善。从《五灯会元》到《醒世姻缘传》,研究的文本跨越百年历史,与之相应的语言文字也跨越了几个时代。关于“把”字句,就结构看,动词使用范围更广泛,动词前后的修饰成分也更多样,句子框架相当完备,句式的变化也越来越呈现丰富多样的特点。就语义关系来看,“把”字句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致使、工具、方位、施动关系都表现出“把”字句表义类型的多样性,很多都已经延续渗透到现代汉语方言中。 “把”字句作为汉语最为特殊的句式之一,具有深刻历史渊源和独特研究价值,本文将中国历史不同的三个时期的文本材料加以比较分析,探究“把”字句的源流演变规律,希望能为以后的语法研究者提供相关材料,为后人的研究打好坚实的基础。
常见修辞手法使用说明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借代、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除此之外还有: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 呼告、通感、互文、等。学习修辞,不要死抠名词术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并能学会运用修辞手法造句。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①满招损,谦受益。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10)反问 :只问不答。(反过来问提问的人)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11)设问 :自问自答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双关指的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石三鸟、一箭双雕,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1、谐音双关 即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的双关,例如: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2)外边树梢头的蝉儿却在枝头唱高调:“要死哟!要死哟!”(茅盾《雷雨前》) 例(1)利用“晴”“情”同音构成双关,例(2)利用音近表面摹拟蝉儿的叫声,实际是用雷雨前闷热得要死来诅咒反动黑暗的统治已到了末日。 此外,汉语中的许多歇后语就是利用谐音双关构成的。例如: (3)老虎拉车——谁赶(敢)?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窗户眼吹喇叭——鸣(名)声在外。2、语义双关 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例如: (1)他(指陈毅)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小学语文《吃墨水》) (2)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想到包马脚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曲波《林海雪原》)对偶(一)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二)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 c.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顶针也叫顶真,它是用上文结尾的词语作下文的开头,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的一种修辞方法。就好像我们经常玩儿的一种游戏“成语接龙“一样,下一个词的第一个字是第一个词的最后一个字!...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雷锋啊,你虽然生活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但人们从你身上,也从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的身上,看见了未来的人类,共产主义的人类。(呼人)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呼物)讳饰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手法叫做讳饰,又叫避讳。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说明具体情景,增强表达各种思想情感的作用。例如:①凤姐儿低了半日头,说道:"这个就没有法儿了。你也该将一应的后事给他料理料理;冲一冲也好。"尤氏道:"我也暗暗地叫人预备了。就是〈那件东西〉,不得好木头,且慢慢地办着罢。"(曹雪芹《红楼梦》)②"他,他在哪?"石牯结结巴巴地问。"在后头房里嘛。怎么,你们以为他〈去了货〉呀!"小老头笑着说:"他是有名的'打不死'呀!天没亮他就闯进店来了;当然罗,一身都挂得稀烂……"(叶蔚林《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③有人劝这位老倌不立继,开导他说:"你有七亩好田,饱子饱药,〈百年之后〉还怕没的人〈送你还山〉?(周立波《山乡巨变》)④他还不是为你们。他已经〈半截入土〉了,还不是为你们打算?(李准《不能走那条路》)⑤成岗愉快地看着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这孩子,太可爱了。"你在这里……〈呆〉了好久了?"成岗不愿对孩子说出那个可怕"关"字,改口说成"呆了好久"。"我从小就在这里……"(罗广斌、杨益言《红岩》)⑥今天早晨,杨德又拉王占彪去喝酒,杨德装着悲观的样子说:"老弟,这是咱兄弟们说知心话哩,眼看日本人不行了,将来有个〈山高水低〉,咱们可该怎呀?"王占彪也早有心思把他拉上,一块反正。于是接上说:"是呀!咱们都是中国人,作这些丧良心事,弟兄们也都不愿意,趁早反正抗日立功吧!"(马峰、西戎《吕梁英雄传》)⑦老妇人见阿弟瞪着细眼凝想,同时又搔头皮,知道有下文,愕然问:"他谈些什么?他看见他们〈那个〉的吗?(叶绍钧《夜》)⑧春栓妈道:"唉,我还告诉你哪,这两天街上风言风语,说小白鞋'〈双身〉'啦……"(姜树茂《渔岛怒潮》)上面例①"那件东西"是指"棺材";例②中"去了货"是指"死去了";例③"百年之后"是说"死后","送你还山"是指"给你送葬";例④"半截入土"就是"快要死了";例⑤"呆"是说"关";例⑥"山高水长"是指"不幸或意外的事情";例⑦"那个"是指"枪毙";例⑧"双身"是指"怀孕"。运用讳饰应该注意的是:该回避的就避开本意不直说,该回避的就照直说;同样一个本意,必须回避掩盖时,用什么话来代替,要力求恰当。是否恰当,与上下文有关。要与上下文所换代的实地情况相符,与上下文所流露的感情一致,才算用得恰当通感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叠字,又名迭字、迭词、重言等,是指将两个音节相同的词或词素重叠起来使用,以表达不同的语气程度和感情色彩。迭字之间,不可以断句。用叠字法作楹联,可以生动地表现楹联的意境,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个情达意的形象性,因而可以增强楹联的艺术魅力,获得特定的表达效果。在楹联创作中,叠字法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几乎随处可见。叠字联将同一个字接连叠用,其势似穿珠成串,在节奏上可产生明显的音律效果。请看俞樾做的这副杭州九洞十八溪联: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作者将四个形容词“重叠、曲环、高下、叮咚”进行了特殊处理,效果便发生了很大变化,感觉清澈,情景宜人。叠字联主要分为全部叠字和部分叠字两类。全部由叠字组成的,多用于风景区。比如: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这是苏州网师园的一副叠字楹联,上联化用李清照词《声声慢》,使联语独具特色。全联从纵和横的角度描写了该园山重水复、鸟语花香的美景和游客流连忘返、恋人们卿卿我我的境况。该联读来声韵铿锵,语句含义丰富深长,为游人增添了无限情趣。再如:再如大家十分熟悉的西湖天下景亭联: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联句立意新颖,用字娇嫩,将此联用于西湖这一特定景观之中,非常自然、贴切。西湖美景如在眼帘,使游人留连忘返,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同时,这副联还可以倒读:秀秀明明,处处水水山山;奇奇好好,时时雨雨晴晴。还可以变成部分叠字联:山山水水处,明明秀秀处;晴晴雨雨时,好好奇奇时。大约有近十种“变化”,堪称对联佳多中的“奇”联。全部叠字中已知最多的是一副讽刺旧社会内战不止、民不聊生的联,共叠了14个字: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这副楹联在解放前流传一时,它形象地嘲讽了国民党统治下旧中国的凄惨景象,把当时的社会现实暴露无遗。全叠对联,固然文字技艺较高,但表现内容上因为要“强求一致”,未必那么顺畅,倒是部分叠字的对联更加自由,不拘形式,易学常用。部分叠字,可以叠一处,如:郁郁佳气;泱泱大风。 (桂林风洞山景风阁)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济南趵突泉)也可以叠两处或多处。如:出出进进,说演弹唱;真真假假,生死离合。 (戏台联)声声爆竹声声喜;阵阵春风阵阵歌。 (春联)花深深,柳阴阴,听别院笙歌,且凉凉去;月浅浅,风翦翦,数高城更鼓,好缓缓归。 (贵阳九华宫戏台)
浅论英语修辞格的运用及翻译摘要 使用修辞格是为了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鲜明突出,加强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本文从正确运用英语修辞格及对比分析英汉语言在修辞格式上的异同入手,浅谈如何在忠实表达原文的基础上,正确翻译和理解英语的修辞格,并介绍英语修辞格在翻译方面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关键词 英语修辞格 翻译 运用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修辞则是语言表达的艺术。使用修辞格的目的是为了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鲜明突出;或者使语言更加整齐匀称,音调铿锵,加强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引起读者丰富联想的效果。英语和汉语都有悠久的历史,也都具有非常丰富的修辞方式。由于东、西方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语言在修辞格式上显然存在着既相一致又有区别的特点。认识并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修辞格式的异同,找出二者各自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在英汉语言转换过程中正确理解原文的修辞手法,并在译文中正确使用,从而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和风格。以下举例浅谈英语修辞格在翻译方面的基本原则及方法:一、直译法对于英汉两种语言中相类似的常用修辞格,~I1:simile(明喻),metaphor(隐喻),metonym(借代),personification(拟人),hyperbole(夸张),irony(反语),pun(双关),rhetoricquestion(设问)等。在翻译中当然应当尽可能采用直译的方法,即在用词和修辞结构上都与原文保持一致,做到形神皆似。举例如下:In his dream he saw the tiny figure fall as a fly(simile)在他的梦中他看见那小小的人影像苍蝇一般地落了下来。Life is an isthmus between two eternities.(Metaphor)生活是永恒的生死两端之间的峡道。Sometimes the pen may be mightier than the sword.(Metonymy)有时文人比武士更有力量。The sun smiled down on the green meadows(Personificatian)太阳向着绿茵茵的草地俯首微笑。The ancient wilderness dreamed,stretched itself all open to the sun,and seemed to sigh with immeasurable content.(Personification)古老的荒野做着梦,直挺挺地躺在太阳下,好像无限满足地叹了口气。The winds from the east go tearing round the mountains like forty thousand devils.(Hyperbole)从东方吹来的风如同百万个魔鬼在那些高山周围狂奔猛闯。This diligent student seldom reads more than an hour per month.(Irony)这个勤奋的学生每个月读书时间不超过一小时。Make your every hello a real good—buy.(Pun)让你的每地声“哈”都真的物有所值。We must all hang together,or we shall hang separately.(Pun)我们必须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否则我们将被一个个地绞死。我们发现,以上各句中的英语常用修辞格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修辞格,它们无论在结构上,或修辞作用上都彼此十分相似。二、意译法在许多情况下,因为两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美学观的差异,以及对于某些英语中常用而汉语中不用或罕用的修辞格,需要采取意译的办法,准确表达原文的思想和精神。1.转换修辞格原文运用了某种修辞格,有时在翻译中需换用另一种修辞手法,以忠实原文风格,并保持语言感染力。这类修辞格主要包括:oxymoron(矛盾修辞),Zeugma(轭式搭配),以及alliteration(头韵)等。英语中常用而汉语中不用或罕用的修辞格,翻译时在汉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修辞格,不能机械照搬原文。1)英语中oxymoron(矛盾修辞)是两个意思互相矛盾或互相排斥的词语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组成句子描述一个事物或表达一种思想或说明一个道理。例:Speaking silence.dumb confession(干言万语的静默,默默无声的坦白)A being darkly wise,and rudely great.(愚昧地聪明,拙劣地伟大)将以上两句采用英语矛盾修辞的两句译为汉语时改为排比和 强。
挺多的,不过大部分都是老话题可以选一些比较新的进行分析
浅论英语修辞格的运用及翻译摘要 使用修辞格是为了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鲜明突出,加强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本文从正确运用英语修辞格及对比分析英汉语言在修辞格式上的异同入手,浅谈如何在忠实表达原文的基础上,正确翻译和理解英语的修辞格,并介绍英语修辞格在翻译方面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关键词 英语修辞格 翻译 运用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修辞则是语言表达的艺术。使用修辞格的目的是为了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鲜明突出;或者使语言更加整齐匀称,音调铿锵,加强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引起读者丰富联想的效果。英语和汉语都有悠久的历史,也都具有非常丰富的修辞方式。由于东、西方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语言在修辞格式上显然存在着既相一致又有区别的特点。认识并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修辞格式的异同,找出二者各自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在英汉语言转换过程中正确理解原文的修辞手法,并在译文中正确使用,从而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和风格。以下举例浅谈英语修辞格在翻译方面的基本原则及方法:一、直译法对于英汉两种语言中相类似的常用修辞格,~I1:simile(明喻),metaphor(隐喻),metonym(借代),personification(拟人),hyperbole(夸张),irony(反语),pun(双关),rhetoricquestion(设问)等。在翻译中当然应当尽可能采用直译的方法,即在用词和修辞结构上都与原文保持一致,做到形神皆似。举例如下:In his dream he saw the tiny figure fall as a fly(simile)在他的梦中他看见那小小的人影像苍蝇一般地落了下来。Life is an isthmus between two eternities.(Metaphor)生活是永恒的生死两端之间的峡道。Sometimes the pen may be mightier than the sword.(Metonymy)有时文人比武士更有力量。The sun smiled down on the green meadows(Personificatian)太阳向着绿茵茵的草地俯首微笑。The ancient wilderness dreamed,stretched itself all open to the sun,and seemed to sigh with immeasurable content.(Personification)古老的荒野做着梦,直挺挺地躺在太阳下,好像无限满足地叹了口气。The winds from the east go tearing round the mountains like forty thousand devils.(Hyperbole)从东方吹来的风如同百万个魔鬼在那些高山周围狂奔猛闯。This diligent student seldom reads more than an hour per month.(Irony)这个勤奋的学生每个月读书时间不超过一小时。Make your every hello a real good—buy.(Pun)让你的每地声“哈”都真的物有所值。We must all hang together,or we shall hang separately.(Pun)我们必须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否则我们将被一个个地绞死。我们发现,以上各句中的英语常用修辞格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修辞格,它们无论在结构上,或修辞作用上都彼此十分相似。二、意译法在许多情况下,因为两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美学观的差异,以及对于某些英语中常用而汉语中不用或罕用的修辞格,需要采取意译的办法,准确表达原文的思想和精神。1.转换修辞格原文运用了某种修辞格,有时在翻译中需换用另一种修辞手法,以忠实原文风格,并保持语言感染力。这类修辞格主要包括:oxymoron(矛盾修辞),Zeugma(轭式搭配),以及alliteration(头韵)等。英语中常用而汉语中不用或罕用的修辞格,翻译时在汉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修辞格,不能机械照搬原文。1)英语中oxymoron(矛盾修辞)是两个意思互相矛盾或互相排斥的词语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组成句子描述一个事物或表达一种思想或说明一个道理。例:Speaking silence.dumb confession(干言万语的静默,默默无声的坦白)A being darkly wise,and rudely great.(愚昧地聪明,拙劣地伟大)将以上两句采用英语矛盾修辞的两句译为汉语时改为排比和 强。
正 我国古代对汉语修辞的研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留下了丰富的研究资料.这是我国修辞学史上的一笔十分宝贵的遗产.我们应该对传统的修辞学进行总结和阐述,剔抉梳理,阐幽发微,使我们在研究现代修辞学的时候能够有所借鉴.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就有了一些关于修辞的正确言论.例如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辞达”论就是很有影响的一种见解.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这个说法为修辞提出了一个基本要求,认为语言的运用要足以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这一正确的看法,和对语言的表达功能与社会作用的认识很有关系.孔子认为“言以足志”,“不言谁知其志?”(《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就是说,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蛋卷是某大学国际贸易学系学生,很高兴能帮上你。其实有个很好的办法可以让你迅速拿到这样的文献。我们一般找中英文的文献和论文都是用这样的办法。上google,然后收索你要的作品名称或者重点词汇在后面加.pdf.例如 “English ”或者“English ” 这样。你要找什么论文或者文献就重点词+.pdf 或者重点词+.doc 蛋卷用这个办法屡试不爽,你可以多找几篇,看看论文的架构和作者的思路,并且适当参考。希望蛋卷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正 我国古代对汉语修辞的研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留下了丰富的研究资料.这是我国修辞学史上的一笔十分宝贵的遗产.我们应该对传统的修辞学进行总结和阐述,剔抉梳理,阐幽发微,使我们在研究现代修辞学的时候能够有所借鉴.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就有了一些关于修辞的正确言论.例如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辞达”论就是很有影响的一种见解.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这个说法为修辞提出了一个基本要求,认为语言的运用要足以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这一正确的看法,和对语言的表达功能与社会作用的认识很有关系.孔子认为“言以足志”,“不言谁知其志?”(《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就是说,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感
浅论英语修辞格的运用及翻译 摘要 使用修辞格是为了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鲜明突出,加强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本文从正确运用英语修辞格及对比分析英汉语言在修辞格式上的异同入手,浅谈如何在忠实表达原文的基础上,正确翻译和理解英语的修辞格,并介绍英语修辞格在翻译方面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关键词 英语修辞格 翻译 运用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修辞则是语言表达的艺术.使用修辞格的目的是为了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鲜明突出;或者使语言更加整齐匀称,音调铿锵,加强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引起读者丰富联想的效果.英语和汉语都有悠久的历史,也都具有非常丰富的修辞方式.由于东、西方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语言在修辞格式上显然存在着既相一致又有区别的特点.认识并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修辞格式的异同,找出二者各自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在英汉语言转换过程中正确理解原文的修辞手法,并在译文中正确使用,从而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和风格.以下举例浅谈英语修辞格在翻译方面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一、直译法 对于英汉两种语言中相类似的常用修辞格,I1:simile(明喻),metaphor(隐喻),metonym(借代),personification(拟人),hyperbole(夸张),irony(反语),pun(双关),rhetoricquestion(设问)等.在翻译中当然应当尽可能采用直译的方法,即在用词和修辞结构上都与原文保持一致,做到形神皆似.举例如下:In his dream he saw the tiny figure fall as a fly(simile)在他的梦中他看见那小小的人影像苍蝇一般地落了下来. Life is an isthmus between two eternities.(Metaphor)生活是永恒的生死两端之间的峡道. Sometimes the pen may be mightier than the sword.(Metonymy)有时文人比武士更有力量. The sun smiled down on the green meadows(Personificatian)太阳向着绿茵茵的草地俯首微笑. The ancient wilderness dreamed,stretched itself all open to the sun,and seemed to sigh with immeasurable content.(Personification)古老的荒野做着梦,直挺挺地躺在太阳下,好像无限满足地叹了口气. The winds from the east go tearing round the mountains like forty thousand devils.(Hyperbole)从东方吹来的风如同百万个魔鬼在那些高山周围狂奔猛闯. This diligent student seldom reads more than an hour per month.(Irony)这个勤奋的学生每个月读书时间不超过一小时. Make your every hello a real good—buy.(Pun)让你的每地声“哈”都真的物有所值. We must all hang together,or we shall hang separately.(Pun)我们必须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否则我们将被一个个地绞死. 我们发现,以上各句中的英语常用修辞格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修辞格,它们无论在结构上,或修辞作用上都彼此十分相似. 二、意译法 在许多情况下,因为两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美学观的差异,以及对于某些英语中常用而汉语中不用或罕用的修辞格,需要采取意译的办法,准确表达原文的思想和精神. 1.转换修辞格 原文运用了某种修辞格,有时在翻译中需换用另一种修辞手法,以忠实原文风格,并保持语言感染力.这类修辞格主要包括:oxymoron(矛盾修辞),Zeugma(轭式搭配),以及alliteration(头韵)等.英语中常用而汉语中不用或罕用的修辞格,翻译时在汉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修辞格,不能机械照搬原文. 1)英语中oxymoron(矛盾修辞)是两个意思互相矛盾或互相排斥的词语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组成句子描述一个事物或表达一种思想或说明一个道理. 例:Speaking silence.dumb confession(干言万语的静默,默默无声的坦白) A being darkly wise,and rudely great.(愚昧地聪明,拙劣地伟大) 将以上两句采用英语矛盾修辞的两句译为汉语时改为排比和 强.
从《五灯会元》到《醒世姻缘传》看“把”字及“把”字句的历史演变规律“把”字句是汉语中极其常用而又复杂的句式,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课题中的重点和难点。王力先生最早发现了汉语的这一特殊句式结构,此后多年来学者们对表处置义的把字句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是,从汉语史的角度看,把字句的来源和“把”字历史演变等问题,仍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早在先秦时《战国策·燕策》中就有“臣左手把其袖”。“把”在这里是动词,表“执持”义。到了南北朝时期《世说新语》中也只出现了三处使用“把”字的迹象:“王先把其手曰”“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诸人门外迎之,把臂便下。”“把”在此处当“牵着、持着”讲,只用作动词,可见“把”字在早期用法意义单一,使用频率较低。到了唐代,“把”逐渐虚化为介词,表示“用”“拿”义,引介动作所凭借的工具。韦庄的《杂曲歌词·古离别》有“更把马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张祜《公子行》也有“轻将玉杖花片,旋把金鞭钓柳丝”。几乎在同时,“把”字用于处置式。考察源流,可见最早的“把”字句只存在于韵文语境。唐宋之间《温泉庄卧房寄杨炯》有“惜无载酒人,徒把凉泉掬”。但是诗句的简约性严重制约了“把”字句中的动词形式,导致了十分普遍的动词挂单的现象。后世的“把”字句显然延续了其原始语境特征,因而像“一个个伸出拇指把你夸”之类的语句只有在诗词曲中才有合法性。所以“把”字句是在散文里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动词不再挂单,即其后的一半必须附以补语或助词,这一过程大约完成于宋代。[1]成书于宋代的《五灯会元》是记录宋末之前禅师佛语的重要语录。《五灯会元》的语言面貌大致能体现“把”由动词向介词转折以及“把”字句初步成型的重要过程。下面笔者就以《五灯会元》为例,对“把”的演变转折以及其成型做计量考察。 一、从《五灯会元》看把字句的初步成型 《五灯会元》[2]的“五灯”指五部禅宗灯录:《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这五部灯录先后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至南宋嘉泰二年(1202)的近200年间分别成书。《五灯会元》汇集了佛教产生至唐宋时期禅宗各派名僧的公案、语录和轶事,是研究禅宗的重要文献。由于禅宗崇尚“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所以《五灯会元》的口语化程度较高,基本上能反映两宋时期的语言面貌。就“把”字来说,《五灯会元》中共出现202个,“把”字在这个时期的用法已有所丰富,出现了“把”字的名词用法和量词用法,共13处。除去作为量词的11个和名词的2个,还有189处出现“把”字,笔者从文章材料的实例中寻求“把”字词义用法的历史演变以及“把”字句句法结构的演变规律,现将其统计结果展现如下: 意义演变 语法形式 计数 例子把(动) 把64 把住、把定把+V 把+V 7 把捉、把玩把+V+O 3 把断妖讹把+O 把+O 56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把将+O+来 7 把将生死来把将+来 1 把将来把将+O+来+V 1 把将一片来看把(动→介) 把+O+其他成分 把+O+其他成分 2 莫把瞌睡见解便当却去把+O+来 4 侍者把灯来把+O+V+O2 6 把火烧天徒自疲把(介) 把(用)+O+V+O25 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把(致使义) 把+O+V+其他成分 把+O+光杆动词 13 师把西堂鼻孔拽把+O+V+其他成分 20 机关不是韩光作,莫把胸襟当等闲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时代“把”字的词性演变以及“把”字句的使用初步成型,这个时期“把”字自身以及“把”字句的演变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这个时期“把”字仍以动词用法为主。全书共出现202个“把”字,用作动词的有139处,所占比例为69%。作为动词的“把”处于动态演变的过程中,从它被使用的语法结构便可看出,由最开始单纯的动词,逐渐在其后增加宾语,增加第二动词,语用形式的变化推动了“把”字词性词义的发展变革。在“把”字是动词的背景下,它以介词出现在话语中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渡阶段的。“把”字从动词到介词的过渡性体现在人们使用时的语法形式上。“把+宾语+其他成分”“把+宾语+来”以及初现的“把+宾语+动词+宾语”,这些句法形式使用频率占全书的6%,分析对应的例句时,我们把“把”或当做动词,或当做介词,无法给它的词性做一个明确的判断。可以明确判断为介词的例句共有5处,典型的一句是“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把”可以理解为“用、凭借”,“把”作为介引工具类宾语的介词在此期已出现。经过前几阶段的发展“把”字的处置义渐趋成形,全书出现的表示处置意义的“把”字,已达33处,占全书“把”字的17%。其中“把+宾语+光杆动词”这一结构类型的数量已经少于“把+O+V+其他成分”类型数量。说明“把”字句在两宋时期除诗歌以外的文学作品中已有所成熟,处置意义趋于稳定。 二、从《醒世姻缘传》看把字句的完善成熟 “把”字句真正成熟完善的阶段是明末清初时期,其中《醒世姻缘传》[3]颇具代表性。从时间上看,《醒世姻缘转》作于明末清初,清初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时期,该书反映的正是这段时期语言发展变化的状况。从空间上看,小说具有山东一带的方言背景,口语性很强,真实地记录了当地的社会语言,为我们研究当时的语言提供了丰富真实的资料。下文是以《醒世姻缘传》为文本对“把”字句形式意义类型的计量考察。统计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对“把”字的用法及“把”字句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可见“把”字的用法及“把”字句式的变化已呈现丰富多样的特点。首先,除却把字的介词用法,它的名词、量词、动词用法的频率有所减少,与介词“把”相比,在书中所占比例大幅度降低,其中,名词占,量词,尤其是“把”字用作动词的比例下降至。这体现出把字在明末清初的用法结构有了大的变革,首先将“把”字按词性列出一个整体概况,见下表: 性质 结构类型 例子 计数名词火把、把戏 18量词 数词+把+名词 千把银子、一把绿豆 87(名量词)+把+名词 件把嫁妆、游了把月 18动词+一把 摸一把、扭了一把 13一把+动词+补充成分 一把揪翻、一把搂在怀中 18动词 持、掌握、拿、守 把舵、把门 45把+与 两个把与晁大舍看了 12介词 把+O+V+O2 把他一箭射死 1735“把”字用法的大变革表明了“把”字句在明末清初已步入成熟阶段。本文着重对处置式“把”字句进行探讨,结合《醒世姻缘传》中的实例,对此期“把”字句的语法结构及其他特点进行分析。首先要说明的是,在《醒世姻缘传》中,绝大多数“把”字句都有附加成分,主要动词为光杆动词的“把”字句仅占1%。唐宋时期的把字句,有许多都是主要动词前后没有附加成分,就只有一个双音节光杆动词,而且这些双音节动词也非动补型双音节动词。这表明了随着“把”字句不断发展,主要动词部分日趋复杂,动词很少单独使用,动词前后总要有其他成分,至少要带上动态助词或者重叠动词等。这个时期的“把”字句,主要动词部分已经被普遍认作一个复杂的动词结构。这类成熟的“把”字句共计1569个,占全书的95%,由于它们与现代汉语中的“把”字句用法差别不大,在此就不一一列出。本文最关心的是《醒世姻缘传》中与现代汉语语法结构规范相异的“把”字句,或者可以说现代汉语中已消失的具有近代汉语特点的“把”字句使用习惯。下面本文主要从句法结构的复杂性和语义关系的多样性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把字句句法结构复杂性的探究 把字句结构 例句 计数把+O+V(光杆动词) 那刘夫人狠命把他救治 5把+NP,+句子 把狄希陈的胳膊,寄姐一只手扯着。 15把+NP+插入成分+VP 又将那只死狐翻来覆去看了一会儿。 19把+冗长复杂的宾语+V 人把那见神见鬼,他自己下床来掇银子,搬皮箱,晁夫人祷告许心愿的事,大家都众口一词,学与知道。 17把+非谓语结构 晁凤把那晁源从那侍郎行后,怎么发疟疾,发的怎样见鬼,奶奶差晁书香岸寺请僧保安,撞见梁生、胡旦在寺出家。 9把+O+“象”+O2 那些衙门里的把他倒也不象个犯人。 2把+V 不把放在心上 3否定副词“不”置于“把”后,动词前 你家又把我不当个客待 13把+O+V+O21618从表中可以看到,明末清初时期,虽然历史遗留的“把”字句复杂结构层出涌现,但是“把+O+V+O2”结构占主要地位,使用频率相当高。也正是由于“把”字句被使用的场合过于宽泛,所以在接下来的历史时期,“把”字句经历了一个规范化的限制过程。上表中这些庞杂的“把”字句结构形式在现代汉语中逐渐消失。在由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发展过程中,汉语别的介词被广泛使用,来分担“把”的职能并不断丰富,形成了现代汉语的介词体系,从而使“把”字句在现代汉语里从结构到语义都呈现出一种较简约的面貌。明末清初使用的如“把+ NP”居主语前,否定副词在“把+NP”后,“把”的宾语过长、过于复杂等把字句的结构问题得到清理整顿,真正将“把”字句规范成为稳定的表示处置意义的句式。 (二)把字句的宾语和动词的语义关系多样性探究 研究“把”字句,除了结构类型以外,语义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考察方面。尤其在明末清初,“把”字句宾语同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表现得更多样化。对《醒世姻缘传》全书的考察,统计结果列入下表: “把”字句宾语同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 “把”字含义 计数 例句处置关系 致使 1569 我把金银珠子撒了。工具关系 用、凭借、根据 22 把灰擦黑了脸。方位关系 “在” 22 晁大舍把一本报后边空纸内故意写了个厂卫的假本。施动关系 让、使 88 不幸把个丫头死了。上表所列的例句在句式结构方面均是“把+O+V+其他成分”类型,但是“把”字句宾语同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却表现出多样性。处置关系类“把”字句在此不多做赘述。这里所说的工具关系类“把”字句是指由“把”介引实施动作的工具而成的。“把”字介引动作所凭借的工具、依据等,可以译作“拿、用”等,动词之后一般都带有宾语。方位关系类“把”字句式指句中把表示方位,相当于介词“在”。施动关系类“把”字句的宾语从语意上看不是位于中心的受事,而是动作行为发出者,表示某人某事促使“把”字宾语发出某种动作或处于某种状态。《醒世姻缘传》中,除了致使类“把”字句以外,最常见的就是施动关系类“把”字句。由此可见“把”字句在明末清初时期已经成熟。 三、小结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文学作品详细考察,我们基本对“把”字使用的历史演变规律有了了解。总结如下:第一,“把”字虚化程度提高。唐以前,“把”字用作动词,使用频率极小。唐以来开始虚化为介词,而且虚化是相当快的。在《五灯会元》中,“把”作为动词占不到35%,这个时期的“把”字句呈现初步成型状态,但表处置的意义还未完全稳定。而到《醒世姻缘传》,“把”字作为介词已得到广泛使用,而“把”作为动词只是偶尔为之了。第二,处置式占有绝对比重。由动词虚化而来的“把”字主要表示处置、致使意义。《醒世姻缘传》中处置式占95%,全书“把”字句形成了向处置式倾斜的格局。现代汉语基本维持了《醒世姻缘传》的格局。第三,“把”字句结构更加复杂,意义更为完善。从《五灯会元》到《醒世姻缘传》,研究的文本跨越百年历史,与之相应的语言文字也跨越了几个时代。关于“把”字句,就结构看,动词使用范围更广泛,动词前后的修饰成分也更多样,句子框架相当完备,句式的变化也越来越呈现丰富多样的特点。就语义关系来看,“把”字句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致使、工具、方位、施动关系都表现出“把”字句表义类型的多样性,很多都已经延续渗透到现代汉语方言中。 “把”字句作为汉语最为特殊的句式之一,具有深刻历史渊源和独特研究价值,本文将中国历史不同的三个时期的文本材料加以比较分析,探究“把”字句的源流演变规律,希望能为以后的语法研究者提供相关材料,为后人的研究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二、学写综述的好处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临床科研选题及进行临床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三、文献综述的特点其特点首先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其次是“述”。 “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四、文献综述研究写作步骤一般须经过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四个阶段。1.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疾病、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前面的有关章节已经介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复。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2.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3.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4)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华中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暂行)学士学位论文(设计说明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调查研究、科学实验或工程设计,对所取得成果的科学表述,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其撰写在参照国家、各专业部门制订的有关标准及语法规范的同时,应遵照如下规范:1.论文结构及写作要求论文(设计说明书)应包括封面、目录、题目、中文摘要与关键词、英文题目、英文摘要与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致谢和附录等部分。 目录目录独立成页,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及页码。 题目题目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论文题目一般中文字数不超过25个字,外文题目不超过15个实词,不使用标点符号,中外文题名应一致。标题中尽量不用英文缩写词,必须采用时,应使用本行业通用缩写词。 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摘要是对论文(设计说明书)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主要材料和方法、研究结果、结论、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等,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以及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中文摘要一般为300字左右。 关键词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参照相应的技术术语标准),一般列3~8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应在摘要中出现。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 论文正文论文正文包括前言、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绪论(或前言)绪论应综合评述前人工作,说明论文工作的选题目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论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以及提出问题。 论文主体论文主体是论文的主要部分,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其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研究方案设计及可行性分析、实验研究方法、内容及其论证分析等。 结论(结果与分析)结论是对整个论文主要成果的归纳,应突出论文(设计)的创新点,以简练的文字对论文的主要工作进行评价。若不可能作出应有的结论,则进行必要的讨论。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及尚待解决的问题等等。结论作为单独一章排列,不加章号。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反映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论文中引用的文献应以近期发表的与论文工作直接有关的学术期刊类文献为主。 致谢向给予指导、合作、支持及协助完成研究工作的单位、组织或个人致谢,内容应简洁明了、实事求是,避免俗套。 附录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如公式的推导、程序流程图、图纸、数据表格等)可编入论文的附录中。2.书写及打印要求 论文书写论文(设计说明书)要求统一使用Microsoft Word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统一采用A4页面(210×297㎜)复印纸打印。其中上边距25㎜、下边距25㎜、左边距25㎜、右边距25㎜、页眉15㎜、页脚15㎜。字间距为标准,行间距为单倍行距。页眉内容统一为“华中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设计)”,采用宋体小五号斜体字居右排写。页码在下边线下居中放置,用小五号字体。目录、摘要、关键词等文前部分的页码用罗马数字(Ⅰ、Ⅱ……)编排,正文以后的页码用阿拉伯数字(1、2……)编排。论文错漏按正式出版物要求不能大于万分之一。 目录目录应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及页码,含摘要与关键词(中、外文)、正文章、节题目(农、理、工科类要求编写到第3级标题,即□.□.□。文、法、经、管科类可视论文需要进行,编写到2~3级标题)、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目录题头用四号黑体字居中排写,隔行书写目录内容。目录中各章节题序及标题用五号宋体。目录打印示例见附录。 摘要与关键词中、外文摘要与关键词单独成页置于目录后,编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后。摘要、关键词题头均用四号黑体字居中排写,隔行书写具体内容,内容文字用五号宋体字,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关键词各词条间用分号“;”隔开。 论文正文 章节及各章标题章节标题应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字数一般在15字以内,不使用标点符号。标题中尽量不采用英文缩写词,对必须采用者,应使用本行业的通用缩写词。 层次层次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以少为宜。各层次标题不得置于页面的最后一行(孤行)。层次代号格式要求参照表2-1和表2-2。表2-1 农理工科类论文层次代号及说明章 1□××××× 顶格,四号黑体节 □××××× 顶格,小四号黑体条 □××××× 顶格,五号黑体款 □××××× 顶格,五号黑体□□××××××××××××××××××××××××××××××× 首行空两格,五号宋体项 (1)×××× 顶格,五号宋体□□××××××××××××××××××××××××××××××× 首行空两格,五号宋体表2-2 文法经管类论文层次代号及说明章 一、××××× 顶格,四号黑体节 (一)×××× 顶格,小四号黑体条 □□1.××××× 空两格,五号黑体□□××××××××××××××××××××××××××××××× 空两格,五号宋体(正文)款 □□(1)×××× 空两格,五号黑体□□××××××××××××××××××××××××××××××× 空两格,五号宋体(正文)项 □□①□××××× 空两格,五号宋体□□××××××××××××××××××××××××××××××× 首行空两格,五号宋体(正文) 参考文献 文献标识引文是论证的辅助手段,应忠于原意,表达完整,准确切题。在论文中引用文献时,应在引文处标注被引用人的姓名和被引用文献发表的年份。若所引用文献只有1-2名作者时作者姓名全部列出(外文文献只列姓氏),当所引用文献作者有3名及3名以上时,只列第一作者,后加“等”字以示省略。如“(梅明华,2002)”,“(梅明华和李泽炳,2001)”,“(梅明华等,2002)”,外文文献引用作同样处理,如(Smith,1990),(Smith and Jones,1992),(Smith et al.,1993)等。 书写格式在论文(设计)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引用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与文中引用文献一一对应。参考文献题头用黑体四号字居中排写,其后空一行排写文献条目。参考文献排列规则是:中文文献在前,外文文献在后;中文文献按第一作者的姓氏笔画为序排列,英文及其它西文按第一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第一作者相同的文献按发表时间的先后顺序列出,所列的同一第一作者同年内的文献多于一篇时,可在年份后加“a”、“b”等字母予以分别,如“2001a”、“2001b”等;文献作者人数在3人以下的全部列出,超过3人为多人时,一般只列出3名作者,后面加“等”字以示省略,不同作者姓名间用逗号隔开。姓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写法,外文姓名按国际惯例缩写,并省略缩写点,空一个字符。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不列入参考文献,确有引用必要,须在脚注中说明引用。所有中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中的句号用中文全角状态下的“.”表示,所有西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中的标点符号用西文状态下的符号,后空一格。文字换行时与作者名第一个字对齐。常用参考文献编写规定如下:著作图书类文献——[序号]□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翻译图书类文献——[序号]□作者.书名.译者.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学术刊物类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学术刊物名,年,卷(期):引用部分起-止页学术会议类文献——[序号]□作者.题名.见:编者,文集名,会议名称,会议地址,年份.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学位论文类文献——[序号]□学生姓名.学位论文题目.学校及学位论文级别.答辩年份:引用部分起-止页报纸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在线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公式原则上居中书写。若公式前有文字(如“解”、“假定”等),文字顶格书写,公式仍居中写。公式末不加标点。公式序号按章编排,并在公式后靠页面右边线标注,如第1章第一个公式序号为“(1-1)”,附录2中的第一个公式为“(②-1)”等。文中引用公式时,一般用“见式(1-1)”或“由公式(1-1)”。公式较长时在等号“=”或运算符号“+、-、×、÷”处转行,转行时运算符号书写于转行式前,不重复书写。公式中应注意分数线的长短(主、副分线严格区分),长分线与等号对齐。公式中第一次出现的物理量应给予注释,注释的转行应与破折号“——”后第一个字对齐,格式见下例:式中 Mf——试样断裂前的最大扭矩(N•m);θf——试样断裂时的单位长度上的相对扭转角 插表表格一般采取三线制,不加左、右边线,上、下底为粗实线(1磅),中间为细实线(磅)。比较复杂的表格,可适当增加横线和竖线。表序按章编排,如第1章第一个插表序号为“表1-1”等。表序与表名之间空一格,表名不允许使用标点符号。表序与表名置于表上,居中排写,采用黑体小五号字。表头设计应简单明了,尽量不用斜线。表头中可采用化学符号或物理量符号。全表如用同一单位,将单位符号移到表头右上角,加圆括号。表中数据应正确无误,书写清楚。数字空缺的格内加“—”字线(占2个数字宽度)。表内文字和数字上、下或左、右相同时,不允许用“〃”、“同上”之类的写法,可采用通栏处理方式。文法经管类论文插表在表下一般根据需要可增列补充材料、注解、资料来源、某些指标的计算方法等。补充材料中中文文字用楷体小五号字,外文及数字用Times New Roman体小五号字。 插图插图应符合国家标准及专业标准,与文字紧密配合,文图相符,技术内容正确。 图题及图中说明图题由图号和图名组成。图号按章编排,如第1章第一图图号为“图1-1”等。图题置于图下,图注或其他说明应置于图题下方。图名在图号之后空一格排写,图题用黑体小五号字。引用图应说明出处,在图题右上角加引用文献编号。图中若有分图时,分图号用a)、b)标识并置于分图之下。图中各部分说明应采用中文(引用的外文图除外)或数字项号,采用揩体小五号字。 插图编排插图与其图题为一个整体,不得拆开排写于两页。插图应编排在正文提及之后,插图处的该页空白不够时,则可将其后文字部分提前排写,将图移到次页最前面。 照片图论文中照片图均应是原版照片粘贴,不得采用复印方式。照片应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清晰整洁、反差适中。对显微组织类照片必须注明放大倍数。 附录附录序号采用“附录1”、“附录2”或“附录一”、“附录二”等,用四号黑体字左起顶格排写,其后不加标点符号,空一行书写附录内容。附录内容文字字体字号参照正文要求。附录1 目录示例(空一行)目□录(4号黑体居中,不加粗)(空一行)□□摘要(5号宋体)……………………………………………………………………………1□□关键词(5号宋体)……………………………………………………………………………1□□Abstract(5号宋体)……………………………………………………………………………1□□Key words(5号宋体)……………………………………………………………………………1□□前言(5号宋体)……………………………………………………………………………11□材料与方法……………………………………………………………………………………………□材料………………………………………………………………………………………………□方法………………………………………………………………………………………………□育性的观察………………………………………………………………………………□有丝分裂计数……………………………………………………………………………□减数分裂观察……………………………………………………………………………□统计方法…………………………………………………………………………………32□结果与分析……………………………………………………………………………………………□花色和育性………………………………………………………………………………………□有丝分裂计数………………………………………………………………………………… □染色体数分布及两代间变化 …………………………………………………………□植株类型及两代间变化……………………………………………………………□F5代不育群体与可育群体的染色体数目变异的比较…………………………………□减数分裂的初步观察……………………………………………………………………………63□讨论……………………………………………………………………………………………………□关于萝卜与甘蓝远缘杂种雄性不育的思考……………………………………………………□关于萝卜与甘蓝远缘杂种稳定方向的思考……………………………………………………□向偶数染色体方向稳定…………………………………………………………………□向异源双二倍体方向稳定……………………………………………………………… □关于杂种育性水平逐代提高的可能原因……………………………………………………7参考文献……………………………………………………………………………………………………8致谢…………………………………………………………………………………………………………8附录……………………………………………………………………………………………10附录2 论文摘要及关键词示例(中、英文)萝卜与甘蓝属间杂种后代的细胞学观察(小2号黑体居中)(空一行)摘□要(4号黑体居中)(空一行)□□以萝卜甘蓝属间杂种后代为材料,研究其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变异情况。研究结果表明:F5代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变异范围为18至38,其中以36最多,占,主要集中于38,37,36和34;F6代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变异范围明显减小,在30至38之间,其中以36最多,占,主要集中于37、36和35。F5代群体中,2n=36的植株最多,占,其次是2n=38的植株,占;F6代群体中,也是2n=36的植株最多,占,……(5号宋体,单倍行距)(空一行)关键词(4号黑体居中)(空一行)□□萝卜;甘蓝;属间杂种后代;细胞学;育性(5号宋体)(空一行)Cytological study on the intergeneric hybrid progenies between Raphanus sativus and Brassica oleracea(空一行) 〔3号Times New Roman居中,单倍行距〕Abstract(4号Times New Roman居中)(空一行)□□The intergeneric hybrid progenies of Raphanus sativus × Brassica oleracea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and the variation of chromosome numbers of ovary cell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In the plants of the F5 generation, chromosome numbers ranged from 18 to 38,and the cells with 36 chromosomes were the most frequent (). Most of the cells were those with chromosome numbers 38,37,36 and 34. In the plants of the F6 generation, the range of chromosome number decreased evidently, which was from 30 to 38. The cells with 36 chromosomes were the highest (). Most of the cells were those with chromosome numbers 37,36 and 35. In the F5 generation, the plants with 2n=36 as the highest chromosome number were the most frequent (), and those with 2n=38 were the second (). In the F6 generation, the plants with 2n=36 as the highest chromosome number were again the highest () …… (5号Times New Roman,单倍行距)(空一行)Key words(4号Times New Roman居中)(空一行)□□Raphanus sativus;Brassica oleracea;intergeneric hybrids;cytology;fertility(5号Times New Roman)附录3 论文格式示例(农、理、工科类用)1□标题(正文第1章标题, 4号黑体,上下间距为:段前行,段后行)□□×××××××××(5号宋体,单倍行距)××××××××××××××××××××××××××××………1.1□××××××(正文2级标题,小4号黑体)□□×××××××××(5号宋体)××××××…………□××××(正文3级标题, 5号黑体)□□×××××××××(5号宋体)×××××××××××××××××××××××××××××××………2□×××××××(正文第2章标题,要求同上)□□×××××××××(5号宋体)×××××××××××××××××××××××××××××××××××………(正文后空一行)参考文献(4号黑体居中)(空一行)[1]□××××××××××××(5号宋体)[2]□×××××××××××××××××××××××××××××××××××××××××××××××××[3]□××××××××××××××××××××××…………致□谢(4号黑体居中)□□×××××××××(5号宋体,单倍行距)××××××××××××××××××××××××××××…………附录:(另起一页,4号黑体,顶格)注:文中表格与插图格式严格参照规范要求。附录4 论文格式示例(文法经管类用)一、标题(正文第1章标题, 4号黑体,上下间距为:段前行,段后行)□□×××××××××(5号宋体,单倍行距)××××××××××××××××××××××××××××………(一)××××××(正文2级标题,小4号黑体)□□×××××××××(5号宋体)××××××…………□□1.××××(正文3级标题, 5号黑体)□□×××××××××(5号宋体)×××××××××××××××××××××××××××××××………□□(1)××××(正文4级标题,5号黑体)二、×××××××(正文第2章标题,要求同上)□□×××××××××(5号宋体)×××××××××××××××××××××××××××××××××××………(正文后空一行)参考文献(4号黑体居中)(空一行)[1]□××××××××××××(5号宋体)[2]□×××××××××××××××××××××××××××××××××××××××××××××××××[3]□××××××××××××××××××××××…………致□谢(4号黑体居中)□□×××××××××(5号宋体,单倍行距)××××××××××××××××××××××××××××…………附录:(另起一页,4号黑体,顶格)注:文中表格与插图格式严格参照规范要求。附录5 文献综述示例中国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研究现状(空一行)摘□要: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烟叶生产和消费国,在长期的计划体制下发展,市场竞争能力薄弱。面对入世的国际环境,国家加快了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以提高其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本文阐述了我国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了烟草企业中MIS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供应链系统、ERP系统以及CIMS等信息系统的特点和存在问题,为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关键词:烟草企业;信息化;MIS;ERP(空一行)正文……说明:①综述题目采用小二号黑体字居中排写,后空一行书写摘要及关键词;②摘要、关键词题头为五号黑体字,内容文字为五号楷体字,文中数字及英文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统一用单倍行距;③页眉设置:页眉内容统一为“华中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采用宋体小五号斜体字居右排写;④正文书写及其它格式参照《华中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暂行)》。附录6 外文翻译示例烟草内山梨糖醇对硼吸收和转移的影响(空一行)□□原文来源:Bellaloui N,Brown P H.Manipulation of in vivo Sorbitol Production Alters Boron Uptake and Transport in Tobacco.Plant ,119(2):73-74(空一行)译文正文……说明:①译文题目采用小二号黑体字居中排写,后空一行书写“原文来源”,统一用单倍行距;②在题目与译文正文之间必须标明原文来源,原文来源编写参照《华中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暂行)》中参考文献编写格式;③“原文来源”首行空两格书写,题头为五号黑体字,内容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书写;④页眉设置:页眉内容统一为“华中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外文翻译”,采用宋体小五号斜体字居右排写;⑤正文书写及其它格式参照《华中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暂行)》;⑥外文翻译装订顺序为译文在前原文复印件在后,原文复印件应整洁。附录7 参考文献示例(正文后空一行)参考文献(空一行)[1] 王石平,刘克德,王江,张启发.用同源序列的染色体定位寻找水稻抗病基因DNA片段.植物学报,1998,40: 42-50[2]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 edu. cn/pub/wml. txt/.[3] 刘克德.水稻广亲和性遗传基础的全基因组分析及S5位点区段部分物理图谱的构建.[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1998[4] 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六分委员会.GB 6447-86文献编写规则.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6[5] 张启发.玉米的群体和群体遗传学.见:刘纪麟主编,玉米育种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264-320[6] 张启发,李建雄.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基础的研究进展.王连铮, 戴景瑞主编, 全国作物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作物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全国作物育种学术讨论会, 北京, 1998,北京:中国农业科技术出版社,1998:1-10[7] 姜锡州.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法.中国专利, 881056073.1989-07-26[8]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 .人民日报,1998-12-25(10).[9] 蓝盛银,徐珍秀.植物花粉剥离观察扫描电镜图解.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47-48[10] Ahn S, Tanksley S D. Comparative linkage maps of the rice and maize genom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3b, 90:7980-7984[11] Foth H D. Fundamentals of soil science. 7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84: 151-159[12] Aldemita R R. Genetic Engineering of rice: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rice and evaluation of a corn pollen-specific promoter using the gusA gene in transgenic rice. (Ph D dissertation). West Lafyatte: Purdue University, 1998[13] Morison J I L. 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 and stomatal responses to CO2. In: Zeiger E, Farquhar G D, Cowan I R eds., Stomatal Func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229-251[14] Wang X M. Recombinant DNA sequences encoding Phospholipase. USA patent, 5670366. 1997-09-23[15] Zhang Q, Gao Y J, Yang S H, Ragab R A, Saghai Maroof M A, Li J X, Li Z B. Molecular marker-based analysis of heterosis in hybrid rice. Abstract, 7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s International Program on Rice Biotechnology, 1994, Bali, Indonesia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英文文献综述的 范文 ”的资料,供大家参阅。
英文文献综述范文
How to Write a Literature Review ?
I. The definition of Literature Review
文献综述(Literautre Review)是科研 论文 中重要的文体之一。它以作者对各种文献资料的整理、归纳、分析和比较为基础,就某个专题的 历史 背景、前人的工作、研究现状、争论的焦点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综合、总结和评论。通过阅读文献综述,科研工作者可花费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多的关于某一专题系统而具体的信息,了解其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II. The purpose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Its Components
A. The Purposes
On the one hand, it helps you broaden the view and perspective of the topic for your graduation thesis.
On the other hand, it helps you narrow down the topic and arrive at a focused
research question.
B. Its Components
There are six parts in a complete Literature Review.
标题与作者(title and author)
摘要与关键词(abstract and key words)
引言(introduction)
述评(review)
结论(conclusion)
参考文献(references)
III. Classification of Source Materials
How can we locate the materials relevant to our topics better and faster? Basically, all these source materials may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majors of sources.
A: Background sources:
Basic information which can usually be found in dictionaries and
encyclopedia complied by major scholars or founders of the field. Three very good and commonly recommenced encyclopedias are encyclopedias ABC, namely, Encyclopedia Americana,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and Collier’s Encyclopedia. There are also reference works more specialized, such as Th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for linguistics and TEFL studies. Moreover, you may also find Encyclopedia on the web.
B: Primary sources
Those providing direct evidence, such as works of scholars of the field,
biographies or autobiographies, memoirs, speeches, lectures, diaries, collection of letters, interviews, case studies, approaches, etc. Primary sources come in various shapes and sizes, and often you have to do a little bit of research about the source to make sure you have correctly identified it. When a first search yields too few results, try searching by broader topic; when a search yields too
many results, refine your search by narrowing down your search.
C: Secondary sources
Those providing indirect evidence, such as research articles or papers, book
reviews, assays, journal articles by experts in a given field, studies on authors or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etc. Secondary sources will inform most of your writing
in college. You will often be asked to research your topic using primary sources,
but secondary sources will tell you which primary sources you should use and
will help you interpret those primary sources. To use theme well, however, you
need to think critically them. There are two parts of a source that you need to
analyze: the text itself and the argument within the text.
D: Web sources
The sources or information from websites. Web serves as an excellent
resource for your materials. However, you need to select and evaluate Web
sources with special care for very often Web sources lack quality control. You
may start with search engines, such as Google, Yahoo, Ask, Excite, etc. It’s a
good idea to try more than one search engine, since each locates sources in its
own way. When using websites for information, be sure to take care for the
authorship and sponsorship. If they are both unclear, be critical when you use
information. The currency of website information should also be taken into
account. Don’t use too out information dated for your purpose.
IV. Major strategies of Selecting Materials for literature review
A. Choosing primary sources rather than secondary sources
If you have two sources, one of them summarizing or explaining a work and
the other the work itself, choose the work itself. Never attempt to write a paper
on a topic without reading the original source.
B. Choosing sources that give a variety of viewpoints on your thesis
Remember that good argument essays take into account counter arguments.
Do not reject a source because it makes an argument against you thesis.
C. Choosing sources that cover the topic in depth
Probably most books o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ntion William
Littlewood, but if this your topic, you will find that few sources cover the topic
in depth. Choose those.
D. Choosing sources written by acknowledged experts
If you have a choice between an article written by a freelance journalist on
Task-based Teaching and one written by a recognized expert like David Nunan,
Choose the article by the expert.
E. Choosing the most current sources
If your topic involves a current issue or social problem or development in a
scientific field, it is essential to find the latest possible information. If all the
books on these topics are rather old, you probably need to look for information in
periodicals.
V. Writing a literature Review
A. When you review related literature, the major review focuses should be:
1. The prevailing and current theories which underlie the research problem.
2. The main controversies about the issue, and about the problem.
3. The major findings in the area, by whom and when.
4. The studies which can be considered the better ones, and why.
5. Description of the types of research studies which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current theories and controversies.
6. Criticism of the work in the area.
B. When you write literature review, the two principles to follow are:
1. Review the sources that are most relevant to your to your thesis.
2. Describe or write your review as clear and objective as you can.
C. Some tips for writing the review:
1. Define key terms or concepts clearly and relevant to your topic.
2. Discuss the least-related references to your question first and the most
related references last.
3. Conclude your review with a brief summary.
4. Start writing your review early.
VI. 文献综述主要部分的细节性提示和 注意事项
英文文献主要部分细节提示:
引言(Introduction)
引言是文献综述正文的开始部分,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提出问题;二是介绍综述的范围
和内容。提出问题时,作者要给出定义性解释、交代研究背景、简单介绍不同文献的看法和
分歧所在并介绍该文献的写作目的;介绍该综述的范围和主要内容时,作者应使用简明扼要
的语句加以概括。
引言的内容和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综述的引言通常包括定义性解释、研究背景、现存问题或分歧、综述的目的、内容和
范围;
(2)使用一般现在时介绍背景知识,使用现在完成时叙述他人成果,使用一般将来时或一
般现在时简介本文内容;
(3) 句子 结构力求简洁明了,多用简单句,并列成份较为常见;
(4)以第三人称主语为主,间或使用第一人称复数充当主语。
述评(Review)
述评是文献综述的核心所在,是对引言的展开和深入。根据引言所提出的问题和限定的范围,
作者要对大量有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对比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列出与主题有关的
所有重要学术观点,然后分别加以论述,以便读者获得全面的了解。回顾前人研究,以时间
为序,由远及近。以有叙有议的方式体现述评的功能,叙前人研究,议其结果、探其原因、
究其不足。
分析评论,特别是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时,要客观、谨慎,因此多使用模糊性语言和表推测
的语言形式。
综述的结论(Conclusion)
结论不仅是作者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发表个人 意见 的部分,一般有标题Conclusion 或
Summary,较短的综述如果没有小标题,则往往有As mentioned above,To sum up,To
conclude,Inshort,In all 等 短语 引出结论。结论的内容包括:对述评的归纳、对各种问
题的评论性意见、对未来研究的建议或展望。
二.注意事项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面。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 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文献综述,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 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 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 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 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5.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6.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
7. 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库,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确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其内容是围绕课题紧密组织在一起,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
8. 文献综述的综述要全面、准确、客观,用于评论的观点、论据最好来自一次文献,尽量避免使用别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综述。
VII. A Sample of Literature Review
A Study of Chinese Vogue Expressions and Translations
Although we can see the obtained achievements in researching on Chinese vogue expressions, paper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vogue expressions are scarce and rare, not to mention the discussion of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untranslatability of Chinese vogue expressions, which is a great regret in the field of vogue expressions. Few representative papers on Chinese vogue expressions translation are listed as follows: A Study of Shooting Star Language Translation(Wang Jian, Zhou Yongping, 2005:92~94); Cultural Reflection on Vogue Word s Translation (Su Yu, Wang Ting, 2011:50 ~ 51); The optimization of “Zero Translation” in Translating Vogue Words (Shi Rui, 2010:102~105).
Hence, the numbers of researche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vogue expressions translation are expected to be increased and the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researches on this field are also expected to appear. Since 1990s, scholars have already paid attention to Chinese vogue expressions, but the research at that time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tentative exploration. Some representative papers are: City Buzzwords and Social-Cultural Analysis (Sun Manjun,1996:101~107)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buzzwords in the current society facing transformation as well as the relation between buzzwords and background of social culture and psychological changes of urban people; Metaphorically Semantic Generalization of Vogue Expressions (Liu Dawei,1997:35 ~ 38) talks about the semantic generalization of metaphors of vogue expressions; Study on Creativity and Homoplasy of Language from Vogue Expressions (Xia Lihong, 1999:16~18) treat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vogue expressions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vity
and homoplasy, believing that vogue expressions are originally the “creativity” used in a certain range, and finally surpass the original range of use because of the interaction among people and the homoplasy of aesthetic interests.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meliness, periodicity and randomness, some vogue expressions can not be included in common dictionaries, therefore, language scholars carried out the work of compiling vogue expressions dictionaries, such as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Vogue Expressions (Xiong Zhongwu, 1992), andBeijing Modern Buzzwords (Zhou Yimin, 1992).
After entering 21st century, increasingly great number of Chinese vogue expressions emerges and penetrates into different aspects of social life; accordingly, related researches on Chinese vogue expressions become comparatively richer. Researching on Chinese vogue expressions has already become the hot topic of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circles. The Linguistic will contribute to the filed of Chinese vogue expressions and make references forothe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vogue expressions and their Translations.
References
[1] 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 Collins COBUILD English-Chinese Learner’s Dictionary.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226
[3] Einar, H. The Analysis of linguistic Borrowing. Language, 1950 (26):210~231
[4]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5] Merriam-Webster’s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Dictionary. Beijing:
Merriam-Webster, 2009. 223
[6] New York Times, Jul. 4, 2010
[7]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 Approach Explained.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8]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268
[9] Romaine, Suzanne. Language in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10]陈原. 社会语言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1]陈原. 新词语. 北京: 语文 出版社,2000:1
[12]丁加勇. 论流行语语义的不确定性及其发展前景. 华中 科技 大学学报,
2004,(6):160~164
[13]郭 熙,中国社会语言学.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4]韩李. 当代汉语流行语探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3):181
[15]黄平飞. 浅论流行语——透过央视春晚来看流行语.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3):237
[16]姜红. 试论 当代中国 的社会流行语.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1):108~112
[17]劲松.流行语新探.语文建设,1999,(3):22~26
[18]李娜. 近十年流行语研究述评.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06,9(3):35~[39]赵丽薇,袁
晓雪. 流行语的运用方式及使用规范探究——以春晚语言类节目
为例. 调查与研究,2010,(8): 15~16
References
李丽君. 英语 学术论文 及 留学 文书写作[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田贵森, 段晓英.英语专业 毕业 论文写作 教程[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刘振聪.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在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写作之前写好文献综述,是写好本科毕业论文的一项必要的前期工作。下面是我整理的几篇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本科毕业论文如何撰写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文献综述就是对特定的某一领域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而写成的一篇文章,它介于文献资料汇编和文献评述论文之间。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文献”性
与一般的论文不同,文献综述以文献为文本和素材,而不是以现实中的数据和亲自调查得来的资料为素材。
它所归纳和分析的是文本中的观点和理论这样的事实,而不是外部客观世界的事实。
所以这要求围绕一定的选题范围(这一范围的选择决不是不重要的。
有些同学把文献综述的题目就定为“文献综述”,这就如同把论文的题目定为“论文”一样荒谬!),大量地搜集文献,包括各种类型,各种载体,以及各种历史时期的,经典以及非经典的文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献综述要求作者在浩如烟海的各种文献里面,进行“从观点到观点”的调查研究。
(二)“综”合性
文献综述要求具有全面、综合的特点,而不是要求“片面而深刻”。
它重视的是归纳的方法,而不是演绎的方法。
它主要关注的不是某一具体的法学观点,而是这一观点在学术谱系上的位置,即在学术研究历史过程中的逻辑地位。
当然,综述的过程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选取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高度浓缩式的阐述,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所有搜集到的文献中的观点,哪怕没有多大价值的观点。
文献首先贵“精”而不贵“多”,这主要就表现在对于文献中的观点的取舍上。
(三)阐“述”性
文献综述重视对文献的叙述或描述,概括,但并不要求对文献的理论观点给以深入的分析和评价,进行论述。
文献综述基本上不直接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尤其不要排斥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学者的文献,根本不予搜集和归纳,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客观、中立的立场和角度,而不是先入为主,带着有色眼镜去搜集和概括文献资料,尽管绝对的客观是不可能达到的。
这也就是说,一篇好的文献综述不是因为具有自己的创新的观点,而是具有自己的创新的系统化的,有条理的叙述方式。
二、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和步骤
首先,开篇引言,明确所欲探讨的文献的范围或领域。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很多领域,不可能一一详细阐述,只能选取某一方面来进行探讨。
这一领域就是本科学生所欲写作论文的领域。
通常这一领域是比较狭隘的,以便于集中精力,搜集资料。
其次,明确写作的顺序。
如可以按照文献产生的时间顺序,文献之间的逻辑顺序(某学术观念或理论的定义、性质、作用、价值等),或以学者,即文献作者的重要程度顺序等。
第三,阐述学者的基本观点和理由。
这里特别需要注意不同学者观点的对比。
实际上找出观点之间的差别和对立、冲突,通常比发现不同学者之间的相同之处要更加具有学术上的重要意义,因为这可以积极地促使作者去思考问题。
这里要强调的是,不仅要对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和归纳,更要对该领域问题的历史学的渊源的探究和说明。
第四,结语。
学术观点之间的谱系学线索的梳理,以及必要的该学术问题进一步观点或理论的展望。
说明已解决的问题,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
第五,参考文献附录。
写明主要搜集了哪些文献资料。
此外,具体形式格式,如摘要、关键词、注释等同一般论文的要求,并不因为是文献综述而有所降低。
文献综述的写作步骤,一般包括确定领域,搜集资料,归纳整理,简要分析概括,成文等几个步骤,与一般论文写作差不多(写作文献综述,可谓是论文写作的预演!)。
这里不再赘述。
三、文献综述的作用和价值
作为本科生来讲,写作文献综述主要是为了:
(一)写好自己的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是给自己看的,是下一步撰写论文开题报告的必需(对于学院的要求学生只能遵守,从这一点来说,文献综述同时也是学生“必须”要撰写的),不可或缺。
不了解,或不充分了解(仅仅搜集和物质性的占有文献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前人的研究进展情况,如何开始自己的写作?一切“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能写好文献综述,自然写好论文也就无从谈起。
(二)熟悉论文写作的过程,培养自己的学术素养。
文献综述表明了学术继承性的一面。
文献综述可以反映论文写作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论文写作的质量。
评价一篇论文是否是真正的好论文,通常只需要看一下参考文献就可以大致确定了。
在现实中写作论文不一定要首先写作文献综述,通常只需要作者在脑中有一篇文献综述就可以了,未必要以书面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
而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要这样做,是由于这是一种正规的学术训练过程。
现在写文献综述,是为了将来直接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实际上有些大家有时甚至可以不打草稿,一篇短的文章直接一挥而就!)做的准备。
文献综述的撰写可以培养学生的搜集、归纳文献资料的能力,为将来进行学术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献综述可谓是学科研究史,如某一特定领域法学史的探讨。
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中国法学史,中国民法学史,以及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文献(通常在学术期刊的年终一期都有这样的文章)来加深自己的理解。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模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时代的开始,现代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环境。
经济商务在物流运输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电子商务的早期形式EDI的最初想法即来自美国运输业。
我国交通运输及相关的物流行业电子商务应用较为滞后。
但近些年来电子商务与物流运输的结合有了很大的发展。
安旗和富森(2007)在《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交通物流发展》中指出构件电子商务平台的必要性,这是符合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现状。
并且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李峻峰和苏小玲(2004)在《论电子商务对我国现代物流的影响及对策》中主要论述了电子商务对现代物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现代物流理念的影响、系统结构的影响、对运输的影响,以海尔的现代物流为例,充分说明了电子商务活动对现代物流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并提出了发展现代物流的相应对策。
刘大军(2003)《浅谈物流运输管理与信息技术》中指出我国绝大多数运输企业在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程度和应用效果方面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我国物流运输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企业业务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夏黎(2004)在《电子商务给物流业及其管理带来的变化》提出电子商务是一场商业领域的根本性革命,其自身的特点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新的机遇。
但由于传统的经营渠道仍可以利用,所以电子商务的发展收到一定的限制。
要解决这个“瓶颈”就要求必须先认清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物流业带来的巨大的影响。
同时从采购、配送、管理等方面分析电子商务带来的影响。
同时,我国学者周雪梅(2005)《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研究》曾提出电子商务作为崭新的商务运作方式,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管理商业交易的方法,而且将成为潜在的经济增长动力。
并指出电子商务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大大简化业务流程、降低企业运输成本。
车岩石(2007)《电子商务下物流的管理和发展研究》以电子商务作为研究背景,通过对电子商务与物流的互动作用研究,分析物流的'管理和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军、黄浩(2008)《浅谈电子商务中物流的作用与发展》通过对物流、商流、
李林(2007)《秦皇岛港发展现代物流的意义和对策》明确的指出秦皇岛港发展现代物流的意义即可以提高秦港的国际竞争力,并提出国际物流型港口的运输组织方式是在集装箱的多式联运和门到门的运输基础上形成点到点的网络化物流运输,秦皇岛港能否成为国际网络化物流运输中的一个节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港口是否具备完善的物流服务功能。
朱昆宇(2005)在《中韩海运公司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中根据目前航运市场竞争激烈的局面,以中韩海运公司的发展目标为前提并借鉴国内外实施电子商务系统的先进经验成功的对中韩海运公司的电子商务发展进行了规划。
并提出系统给公司的业务带来了优化和对组织结构的影响论述,并对公司整体的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李秀滢和孙宏声(2004)在《铁路货运电子商务安全性研究》中阐述铁路货运电子商务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探讨建立该系统应遵循的安全原则和安全问题的对策。
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较大规模铁路货运站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结构模型。
同时,王桂森、李向阳、杨立东(2007)《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中说论述了我国目前电子商务发展应注意的交易信息安全和网上支付问题和目前我国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例如观念、法律环境等问题。
他们提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虽然有一些困难因素存在,但它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特点。
刘明翔、谭中平(2002)《电子商务与铁路货运营销》分析了电子商务给贸物运输市场带来的深刻变化,指出铁路货运要顺应潮流,主动抓住机会,挖掘生存空间,并提出了迎接电子商务挑战的可行对策。
章雪岩、何耀琴、熊件根、杨莉、杨艺(2006)《铁路货运电子数据交换规范框架研究》在参照ebXM、Net等众多电子商务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题录货运实际特点,制定出铁路货运电子商务数据交换规范,对该规范的整体框架、各部分功能的典型流程的验证过程进行了研究。
并对一个典型流程进行了可行性验证。
外国学者Catherine L. Mann(2000)《Transatlantic issues in electronic commerce》提出电子商务正越来越多的影响国家和国际经济的关系,并通过叙述美国和欧洲联盟各国对电子商务在处理贸易流动、税收制度的方法及个人隐私方面的问题,强调国家在政策方面应小心应对电子商务的力量。
Hecker, Michael,Dillon, Tharam S(2008)的《Privacy Ontology Support for E-Commerce》强调电子商务的出现使交易的隐私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并提供了一个电子商务中隐私的框架,使电子商务网站可以基准他们的隐私政策并实施隐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不难发现: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在商业的重要性在逐渐的加重。
国内外对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增加。
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以从简单的网上购物扩展到现代物流供应链中,并且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相互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其在港口及集装箱物流运输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并且一些大的企业已经开始进行初步的计划实施。
我国大多数学者针对电子商务与物流运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与铁路物流运输方面,并对港口现代物流运输的研究也都是在整体的物流信息平台上即其研究的范围比较大。
在对具体针对电子商务与港口物流运输的运用方面没有具体的论述和展开过,只是在运输方面强调了整体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和应用。
通过上述文献,总结出电子商务在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实现“绿色”买卖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电子商务革新了物流的内涵,并赋予物流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等特点,所以电子商务有能力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并且可以在各行业实施,尤其是港口物流运输业。
本文以秦皇岛港务集团的物流运输为例,分析她目前的运输状况,并将电子商务带入其企业进行分析,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电子商务对其的影响,分析港务局运用电子商务的可行性并提出秦皇岛港务集团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建议。
这也是本文的突破点。
汉语言文学论文的题目有哪些呢?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4.“是”字用法研究
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6.新兴词缀研究
7.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
8.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
10.新兴辞格研究
11.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
12.××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
13.××方言现象专题报告
14.代词的语用研究
15.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
16.助动词的语用研究
17.时下新词描写
18.句型的语用研究
19.语气词的语用研究
20.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
1.论小说的叙述视角
2.论小说的误乐性
3.心态小说的 艺术魅力
4.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
5.论小说的新典型观
6.论小说语言的创新
7.论小说的写作技巧
8.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
9.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
10.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
11.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
12.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
13.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
14.试论当今散文的 发展走向
15.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
16.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17.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
18.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19.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
20.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
21.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
22.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
23.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
24.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
25.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26.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
27.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
28.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
29.意识流写法的魅力
30.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
1. 论 艺术真实
2. 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3.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4.论艺术直觉
5. 论艺术虚构
6.论典型
7.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8.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9.新时期文学 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10.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11. 论当代 中国的大众文化
12.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
13.论审美变形
14.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15.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语文是我国 教育 工作的重点,但是大学的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难点。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大学语文论文 范文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提高农村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改变语文学习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的唯一局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语文学习; 教学 方法 ;提高效果
一、注入新的内容,突破课堂局限
怎样在有限的45分钟贯穿无穷的知识呢?为此,我们通过布置学生 课前预习 ,搜集有关资料,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博的土地上。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 热点 话题,还积极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 优秀 作文 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45分钟,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苏州园林》一课,课前可以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介绍、评论等,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到的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样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欣赏园林艺术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展示,有的写了有关园林的 日记 ,有的把自己查找的图片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 手抄报 进行展示的。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45分钟来衡量的。
二、整合其他学科,改善知识结构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语文这门学科也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使我们的学生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如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课文,就可以调动学生学过的物理学知识,光学知识和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解释花儿这样红的原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是综合运用 语文知识 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应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三、深入 社会实践 ,拓宽学生视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我们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潜滋暗长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极开展“体验・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一些很好的机会。如体验在农村的实践活动,金秋时节带学生去田野拾稻穗。那金黄的稻浪犹如一张宽阔的地毯,辛勤劳动的农民,热火朝天的收割场面,使学生无比兴奋。大家比赛谁拾的稻穗多,谁拾的稻穗少,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当大家满载而归回到学校时,仍然抑制不住那种“丰收”后的喜悦,再问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怎么拾的,谁的多,谁的少,也有的学生感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表达。当把这次活动再现于作文中时,学生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好词妙句是层出不穷。
四、引领阅读天地,提供生活素材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通过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给足读书的时间,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让学生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举办读书沙龙,交流 读书心得 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通过课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学生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 经验 ,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所以,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我们通过让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一课前,笔者了解到不少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北京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像以前的教学一样,只是让孩子们读读课文,听听教师枯燥的讲解,是很难感觉到首都北京的雄伟壮丽的。为了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首都北京的雄伟,从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鸣,笔者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学时,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激动得叫了起来:“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那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加上教师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很快就对北京首都的主要建筑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壮观,也是孩子们渴望一睹为快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笔者选择恰当的时机,播放了升旗、阅兵仪式的录像片断。国旗班战士优良的作风、雄壮的国歌声、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还有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观看后,笔者让他们 说说 自己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想到了在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的体育健儿,有的说想到了解放军战士保卫边疆的辛苦,有的说自己将来也要为国争光……这一节课,架起了学生认知和理解教材之间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学生还利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搜集、分析、处理所给的相关资料。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信息素养的过程。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吧!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吧!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职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提出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性,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阐述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的具体 措施 。
关键词:职中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最好钥匙,对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差,个人追求不高,在思想上又重专业实践、轻 文化 理论。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如何才能引起职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灵活、科学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所谓“听讲”,就是学生听老师讲,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一个错误认识。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主动听的兴趣,关键就要靠课堂45分钟。有的老师一味追求理性化,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解剖成几块,无非是什么时代背景、段落结构、思想意义、写作方法、艺术特色等老套路,结果就是把教参搬上了黑板。有的老师教学方法较单调,习惯于滔滔不绝地讲,间或提几个问题,也是最简单的“是不是”“好不好”之类学生闭着眼睛都能回答上来的问题。如今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上,但一些老师只是将其当作作秀或板书的替代,让多媒体教学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自己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系统地表达了自主学习的思想。他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是促进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讲课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来。例如在讲话剧《雷雨》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自己扮演剧中的角色,以此来加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讲《项链》一课,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同学们的意见分成两派,都希望说服对方,笔者就让学生当场 辩论 ;在讲授 散文 《黄鹂》时,笔者让学生开展散文朗诵比赛;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曹雪芹的生花妙笔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单凭书面文字,学生印象不够深刻,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有关课文情节的电视剧视频,并设置了相关问题,让学生先观看再讨论。同学们有了兴趣,“听”的效率自然提高了。
二、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说”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技巧。这一点对职中学生较普中学生更为重要。除了求职 面试 ,职中学生一进入社会就需要与人沟通交流,因此职中 语文教材 四册书都安排了口语交际的教学。但是相当一部分职中生语言组织能力弱,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新课改的突破口之一,也是职中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
我们要培养学生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和前提。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无论是求职还是与人打交道,普通话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般说来普通话水平在小学阶段已基本定型,但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增长,高中阶段还是有相当大的可塑性的,尤其是语言环境对提高普通话水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是要求同学之间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相互监督,共同提高,长此以往,不但提高了普通话水平,还规范了文明用语。二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习,积累言语资源。美国社会语言学家A·赫德森说:“应用它(语言)的有关规则或技巧绝大部分是从他人那里学来的。”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留心倾听。例如观看电视中的一些访谈节目、记者招待会等等,让学生加以观察、学习,从中汲取鲜活的经验,丰富自己的话语,掌握一定的技巧。三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利用每堂课的前3分钟,让学生进行 自我介绍 、自我举荐等;还可以结合教材上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举行小型 故事 会、演讲会、 辩论会 、诗歌朗诵等以“说”为主的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快速思维的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辨能力等,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胆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部分学生怕上语文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怕“说”、不会“说”。如果教师能把这一问题解决好,让学生从“说不好”到“说不停”,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语文课感兴趣。
三、广泛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培养学生的广泛阅读能力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提高其语文素质也有重要意义。尤其应该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这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思想和生活,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但是读什么样的课外书籍,如何阅读课外书籍,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
在“读书改变命运”的大气候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在初中乃至小学阶段就明白“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但是知易行难,相当一部分职中学生在这方面还是有欠缺的。职中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轻松了很多,很多学生放学后看书的时间多了,但看的还是“口袋书”“动漫报”,聊的总是“明星八卦”,读书趣味狭窄,品位不高。为了培养学生的读书趣味,丰富他们的思想内涵,笔者每学期都结合教材给学生开列书单。例如高一第一册书主要是诗歌、散文、小说、 议论文 的教学,笔者给学生开列的书单是:《徐志摩诗集》《朱自清散文选》《鲁迅杂文集》《莫泊桑短篇小说集》等。在阅读课外书籍时,不少学生有这样的感受:书是读了不少,但过眼就忘,作用不大。笔者告诉学生,阅读书籍要能“静心”,也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心无旁骛;看到 好词好句 要会“留心”,阅读时要将书中的好词好句加圈点、作记号,加深印象;咬文嚼字要存“慧心”,阅读时要善于从中 总结 ,获得感悟;读书学文要有“恒心”,读书要有长久计划,持之以恒。如果能做到这四有“心”人,定会气质日渐芳华,写作如有神助。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做到读后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创新,提高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四、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把题目及要求一布置,就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显得甚是随意、无序,导致学生的写作较为被动。笔者认为,写作教学只有真真正正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首先要重视实用文体的写作。实用文体与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职中生来讲,实用文体写作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最简单的 请假条 、留言条教起,到 申请书 、求职信,再到合同、调查 报告 等,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实用文体的有关知识,直到会写为止。让学生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实用性,从内心深处对语文课感兴趣。其次,化整为零,加强片段作文的练习。片段作文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不同体裁片段的练习,掌握写作技巧,提高遣词 造句 的能力。当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光靠几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要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把生活体验和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开拓更为广阔的途径。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真正提高职中学生语文素质,这对职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关系着人们工作、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生活当中处处有语文。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每一个教育阶段都将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来进行教学,可见语文在人才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大学语文一直是作为基础公共学科存在的,它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语文又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在人们的职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提高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是现代高校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1 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水平
语文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富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帮助大学生掌握良好的文学素材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深入感知汉语文化氛围,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大学生语文教材中多样的文学表现形式、 典故 格言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等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汉民族 思维方式 的理解,从而提高对汉语的领悟能力,提升综合文化水平。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社会环境复杂多样,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和消极思想,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以及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理想信念也不坚定,很容易受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念。学校通过开展大学语文教学,能够将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这是因为现代高等教育语文教材当中更多的涵盖了我国 传统文化 、历史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富有教育特色的文学知识,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基本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感染下得到熏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重点强调的是人文性,但是其工具性和基础性也是不能忽视的。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主要表现在社会交际和文化传播上,语文既是个人思维和想象的工具,更是学生学习和未来工作的基础工具。目前,很多大学生由于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导致在应用到语文知识的时候无从下手,甚至有些大学生连基本的请假条、申请书等都不能规范书写,更不要说更高难度的应用性文书写作,非常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巩固其工具性,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还能深化写作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使学生在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大学语文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培养学生较高的道德素养。大学生处于学习和就业的过渡阶段,因此必须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学语文教学在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当代大学生普遍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缺乏诚信和敬业精神,集体观念淡薄等问题,但同时他们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的道德习惯。在大学中开设语文课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经过高等教育改革,大学语文教材更注重对文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挖掘,大学语文教师通过组织大学生深入挖掘语文学习素材中的德育因素,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提升道德修养,进而真正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四有”新人。
2 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素质培养作用的途径
将语文教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要想切实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必须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发展实际相联系,加强语文与学生专业的结合,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导游,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践活动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发挥,可以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竞赛活动。学校要尽可能地选择与学生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参赛活动项目的设计,通过搜集资料、交流合作、总结评比等具体的实践过程,使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为今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使得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方法。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教师在语文课堂的组织过程中,要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进行充分融合,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可以开设语文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加强实践,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学习当中收获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强化职业道德素质,锻炼专业能力,进而完善自我。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应该怎么选呢?应该选择那个方向的?同学们,以下是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大家可以参考哦!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选题范围【1】
说 明
1.所列选题均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老师提出,涵盖了中文专业各个学科;
2.所列选题有的是具体题目,有的只是选题范围,学生应在此范围内确定具体题目,以利于形成观点;
3.专题写作教材中有论文范文,可作参考;
4.毕业论文还有更具体安排。
一、语言学方面
对立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或偏正式、述补式等)
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
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
汉语的借词
二、现代汉语方面
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
普通话语音研究
XX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
网络汉语研究
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词典释义研究
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
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
汉字和汉文化
现代汉字学的研究内容
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
部件研究
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如何整理异体字
如何整理异形词
规范汉字的研究
汉字的前途
“修辞与语境”浅谈
“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
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
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
谈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
谈词语的“巧妙配合”
谈“成语的活用”
谈“叠用句”
谈“四音节语音段落”
谈“比喻”
三、古代汉语方面
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学习音韵学的心得体会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
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
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四、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论穆旦的诗
论钱钟书《围城》
论贾平凹的散文
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
论余秋雨的散文
论余华的小说
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
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
舒婷诗作简析
王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作的意义
评王安忆的《长恨歌》
评铁凝《玫瑰门》
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
论王朔的《动物凶猛》
论韩东的诗歌写作
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
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
《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
《日出》中的次要人物(黄升东、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
《我与地坛》文本细读
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
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
我读海子的诗
重读寻根小说
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与上海、王曾祺笔下的昆明、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
五、中国古代文学方面
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
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
论《诗经》的婚恋诗
论《诗经》的妇女形象
论《诗经》中的战争诗
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
论《诗经》的讽刺艺术
孔子与《诗经》
《诗经》作品研究(具体作品可任选)
《诗经》与楚辞比较论
楚文化与楚辞
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离骚》的艺术构思
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
略论《九歌》的艺术成就
屈原作品研究(具体篇章可任选)
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特色)
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分写出山水、田园)
中唐山水田园诗(可任选某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
李白山水诗研究
送别诗中意象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等)
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
唐人咏物诗研究(可选择某一种,或某二、三种对比研究)
宋人咏物词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
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
《琵琶行》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
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
汪道昆之短剧
徐渭的《四声猿》
汤显祖
孟称舜
沈自徵之剧作
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
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地塑造
论《水浒》的人物描写(亦可选择某一个人物,如论武松,论宋江,论李逵等)
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论孙悟空形象)
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
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
论王熙凤形象
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
六、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方面
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
《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技巧
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神话模式
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
论罗格——格里耶小说中的“物化”
《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
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
论黑色幽默的杂糅手法
博尔赫斯小说的玄学色彩
论《日瓦戈医生》中俄罗斯精神
七、中国古代文论方面
“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先秦儒家文论研究
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
“发愤著书”说综论
“文学自觉”说新探
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论之关系
《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
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
八、西方文论方面
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解密
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
论亚里斯多德的“净化”说
贺拉斯《拾遗》与亚里斯多德《诗学》比较
布瓦洛《诗的艺术》再评价
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说比较
对莱辛《拉奥孔》的现代阐释
康德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
议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
论黑格尔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论泰纳的文艺思想
别林斯基与形象思维论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特征
从叔本华到尼采
现代主义与自我表现
精神分析学和文艺学
评卢卡契与布莱希特的论战
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
九、比较文学方面
李白咏月诗与法国波特莱尔所作咏月诗(见《巴黎的忧郁》、《恶之花》)的比较研究
林纾译文一种与后来译文的比较研究
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
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研究
钱钟书论“通感”
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
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看中西文学形式交流的可能
十、美学方面
劳动与“自然人化”的美学意义
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
美感特征简析
论审美想象
论悲剧与崇高
论艺术的美学意义
当代大众传媒和审美消费主义对传统艺术门类(诸如文学)的挑战
论审美鉴赏的创造性
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
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指导【2】
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现实题材相和构思小说的创作基调和艺术风格
论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或者农民形象
鲁迅小说创作题材的变化
从《阿Q正传》、《示众》等作品来谈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
鲁迅小说独特的艺术想象和构思
论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
就《在酒楼上》的描写文字,解说“鲁迅气氛”的创造
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鲁迅小说中“黑色家族”的创造
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
茅盾《子夜》的史诗性和社会剖析特点
论曹禺《雷雨》中人物形象的新认识
吴荪甫形象的复杂性
论《雷雨》中蘩漪与《日出》中的陈白露形象比较
从城市文明病和人性关系的层面,探讨《骆驼祥子》的创作视点和艺术深度
试论曹禺笔下的妇女形象
沈从文的文学理想和他笔下的两个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从诗化小说和语言的角度,看沈从文的《边城》
论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及牧歌情调
从少数民族作家的角度,探讨老舍、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底蕴
论沈从文小说的都市题材和湘西题材的特点
张爱玲小说对人生的观察角度和艺术视点
论张爱玲的《金锁记》及曹七巧形象
《金锁记》和《倾城之恋》人物形象与艺术格局之异同
论张爱玲女性题材的特点
汪曾祺的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论张爱玲女性题材与王安忆女性题材的比较
王安忆《长恨歌》中的都市与女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