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中国新闻周刊在央视网新闻周刊频道,喜马拉雅等有声平台网站,新闻周刊app客户端可以看到。
给你一个地址,注册后可以下载
给你一个地址,注册后可以下载
中国新闻周刊的发送方法可以在新闻网站上直接进行推送,微博,微信。各种各大网页都可以进行周刊的发送,根据新闻网发送要求,严格遵守发新闻的实时性。进行发送,中国新闻周刊由中国新闻社主办,于2000年1月1日正式出版发行.《中国新闻周刊》定位于信息管家、时事顾问、意见领袖。
《中国新闻周刊》日文版是由《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与“株式会社日中通信社”联合推出,于2007年5月创刊,已经正式进入日本万余家书店和地铁站、便利店发行销售,创刊号在日本首次发行近5万册。作为首家在日本拥有正式刊号并通过主流发行渠道参与期刊市场竞争的中国时政刊物,内容涵盖中国政治、经济、环境、能源、文化、教育、体育、社会及中日关系和国际等众多领域。《中国新闻周刊》现阶段名为《月刊中国新闻》,内容涵盖中国政治、经济、环境、能源、文化、教育、体育、社会及中日关系和国际等众多领域,目标受众锁定为受过高等教育、关心国际事务并关注中国发展的日本知识型读者。 2008年,《中国新闻周刊》面向北美出版了英文版《NEWSCHINA》,这是继2007年该刊在日本成功发行日文版《新闻中国》后,实施海外发展计划的重要一步。NEWSCHINA关注的话题包括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广泛内容,它将为北美读者提供这些领域各种重大新闻的深度调查和评析,并为读者介绍对世界大事的中国解读。创刊号的封面故事是“爱国的孩子”,为北美读者详细解读了今年发生在中国年轻人身上的所谓“民族主义情绪”的由来。其发刊词说,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这个东方国家,中国已经在北美坚实的存在,看看你身边的东西,注意一下他们的产地,是的,它来自中国。不仅仅是经济,与中国密切相关的还有政治和文化。或者和谐,或者对抗。《中国新闻周刊(英文版)》,英文名字 News China,是一本英文政经类月刊。2008年8月创刊,在中美加三地同步发行,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目前在海内外的发行量达到十万,《中国新闻周刊(英文版)》读者遍布各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官员、美国国会参众议员、中国驻外使领馆、美加著名学术机构及智库、著名企业管理层、美国主要媒体以及北美华人华侨,已经成为中国在北美拥有固定读者最多的刊物。《中国新闻周刊(英文版)》擅长调查性报道、客观地对新闻事实加以深入分析,洞察社会发展的脉搏和趋势,对于海外那些希望从中获得与中国发展相关的决策信息的读者,提供具有实际信息价值的参考。两年多来,该刊针对中国社会的有关中国独身子女政策、中国同性恋、有毒奶粉事件、邓玉娇事件等问题的分析报道,深入而及时,引起美国主流社会的关注和兴趣,也受到华人读者的好评。
商业周刊中文版美国《商业周刊》系全球销量第一之商业类杂志。该刊中文版创刊于1986年,由中国商务出版社与美国麦格劳-希尔公司合作出版。该刊中文版内容主要选自原版文章,旨在传播和介绍世界经贸、投资、金融、营销、科技和新兴产业、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权威信息。中国商务出版社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所属的中央级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1月,是对外经济贸易领域的专业出版社。中国商务出版社以“立足外经贸,放眼全世界”为办社宗旨,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及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服务。业务包括:1.出版发行国际经济、贸易、金融、商品、市场、投资、劳务合作等业务用书;2.出版发行对外经济贸易学术专著、译著;3.出版发行对外经济贸易法规、文献、资料、普及用书、培训教材、实务用书及外语工具书;4.出版发行对外经济贸易专业性期刊、名录、年鉴、手册;5.出版发行与人们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类图书。
这是商业周刊的中文版订阅 但是你可以直接咨询订阅热线:86-10-64215625 86-10- fax 86-10-64219392来订阅英文版的!每月1日出版 (月刊) 内地零售价10元/期 港澳台零售价 HK $ 25 /期 其它地区零售价 US $ 5 /期订阅热线:86-10-64215625 86-10- fax 86-10-64219392在线订阅: 为更好的服务《商业周刊/中文版》的读者,我们开通在线订阅及为读者提供寄刊提示、续订提醒、样刊申请等多项服务。 下载:订阅单刊社优惠订阅:(不支持网上支付,港澳台及其它地区不享受此优惠)□ 订阅满一年期,享受8折。需汇款96元, 为您节省24元□ 订阅满二年期,享受8折。需汇款192元,为您节省48元并可获赠经济管理类图书一册《绩效管理》作者: Joh 《互愿营销》 作者:Eman Roman 更多优惠、赠书请查询在线订阅网站美国BusinessWeek (《商业周刊》),是全球极具影响力的著名经济类杂志。《商业周刊/中文版》(月刊)创刊于1986年,由中国商务出版社与美国麦格劳.希尔公司合作出版。《商业周刊/中文版》(月刊)内容主要选译自原版文章,旨在传播介绍世界经贸、金融,科技和新兴产业,企业管理经验等信息。定期刊登“全球1000强”、“全球最佳商学院”、“全球最佳品牌”、“全球最佳管理精英”等年度排行榜。是您不可多得的权威经济参考读物。订阅回执:订阅人 职务 传真 单位 部门 地址 邮编 电话 定期 份数 email (正确填写email方便确认您的订阅信息) 汇款单位 汇款人 此表连同汇款凭证一并传真至或立即发送至 .收款后,发票(挂号信)、杂志(平邮)陆续寄出刊社订阅汇款方法:邮局 汇款地址:北京安定门外东后巷28号 100710 收款单位:期刊发行处 银行户名: 中国商务出版社开户行:中国银行北京市东城区支行账号:807412425608091001(本刊发行量经BPA国际公司认证)
商业周刊下载是免费的,部分付费文章需要进行苹果内购或者成为VIP才能阅读
人民日报有权威性,机关部室常订阅。新闻周刊比较贴近民生。平民 百姓喜闻乐见。
中国新闻周刊属于时政类,新周刊属于生活类。1、《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2000年1月1日正式出版发行,以“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为办刊宗旨,是知名时政类期刊。2、《新周刊》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由广东出版集团、三九企业集团联合主办,属于时事生活类杂志。
中国新闻周刊是官媒,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管,中国新闻社主办的综合性时政新闻刊物。刊登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体育、时尚、娱乐等领域。《中国新闻周刊》主要读者对象为有一定知识水平、对社会的主流问题比较关心、收入在中层的人,从读者结构上来看,主要有政府中的官员、中层经理、知识分子、还有一些大学生。
《了望东方周刊》是《了望》新闻周刊的子刊。《了望》旗下有四本刊物,主刊《了望》(81年创的那个),子刊《环球》《了望东方周刊》《国家财经周刊》。
创办《瞭望》,穆青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缜密思考后的决策,深感要促进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应该办一本类似美国《时代》周刊那样的杂志。上世纪80年代初,在关注中国改革的同时,穆青也一直在思考新华社自身的改革。在他亲自策划和领导下,新华社陆续创办了一批报刊,使业务领域有了很大拓展。1981年创办《瞭望》杂志,他亲自点名,由部门和分社抽调七名记者、编辑,负责筹办工作,接触穆青的机会多了,对他有了更直接了解。他多思慎言,许多问题想得很深。《瞭望》杂志创刊后,他兼任社长,从办刊宗旨、编辑方针,到栏目设置、内容策划,他都和创办的同志一道研究。还为创刊号确定了目录,审改了主要文章。最初几期,许多选题都是他确定的。穆青多次对办刊的同志说,一定要更新观念,突破旧框框的束缚,想方设法把《瞭望》杂志办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周刊,中国还缺少这样的杂志。由于是新华社主办的,所以更要有权威性,要纵论世界风云,阐述大政方针,预测形势走向,为人民鼓与呼。他特别强调要有来自中南海的信息,要有高层权威人士的访谈。在他的指导下,《瞭望》设立了《中南海纪事》、《本刊专访》、《本刊特稿》等名牌栏目,专门发表采访高层人物和权威机构的独家新闻,产生了很大影响。印象最深的,是1981年4月底,讨论第二期选题时,穆青提出要专访广东、福建两省省委书记,反映改革开放前沿的真实情况。采访当时的福建省委常务副书记项南的任务落在了我身上,为了保证采访任务的完成,穆青还亲自签发了盖新华社大印的采访介绍信。正是穆青的思路,使《瞭望》杂志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 创办于1981年的新华社《瞭望》杂志,从一开始就得到邓小平的支持与关心。邓小平同意开辟“中南海纪事”,时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的冯健回忆说:1981年初,新华社决定创办《瞭望》月刊(现在《瞭望新闻周刊》的前身),并计划在创刊号上撰写一篇特稿,报道中央领导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全国人民幸福生活运筹帷幄、日夜操劳的工作情景。经过10天紧张的采访,记者们搜集了大量生动感人的重要材料。在向新华社领导汇报后,决定修改原来的计划,在《瞭望》杂志上开辟一个专栏。这就是《瞭望》杂志创刊号上开辟的“中南海纪事”专栏。开辟专栏报道中央领导工作情况,这在新中国的新闻史上还不曾有过先例。于是,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专门为此写了一个报告,送呈中央领导同志。穆青的报告在3月25日送出,结果,日理万机的邓小平在第二天即3月26日,就圈阅了这个报告,批复:“可以。” 编辑部深感鼓舞,大家欢呼雀跃,互相转告:“小平同志批准了!”“小平同志支持我们!” 高层信息开放是新闻界的一个改革,《中南海的春天》随着“中南海纪事”专栏,在《瞭望》创刊号上同读者见面了。创刊号正式出版前四天即4月16日,新华社提前向国内外全文播发并详细摘发了这篇6000多字的通讯。4月17日,全国30多家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报纸全文刊登了这篇通讯,4月16日和17日,香港、澳门的华文报纸,世界各大通讯社,都转发了这篇通讯的内容。按照计划,《瞭望》杂志在“中南海纪事”专栏连续发表了第一批的三篇文稿:《中南海的春天》,《心里装着八亿农民》,《经济工作的战略转折》。《瞭望》前任总编辑陈大斌说,在“中南海纪事”之前,外界对中央的事情不了解,感觉很神秘。《瞭望》把这个窗户打开了,大家看到了中南海里面的一些事情,用一鸣惊人形容不过分。邓小平批准开办这个栏目并公开发表,这是新闻界的一个改革。报道引起中央警卫局紧张,发表于1983年9月“中南海纪事”专栏的《晨曦初照的时刻》,是媒体首次集中披露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体育锻炼的新闻报道。邓小平每年盛夏到北戴河游泳半个月,每次整整游90分钟。爱打桥牌和桌球,关心足球,骨折后在病床上吊着腿观看足球比赛;胡耀邦同志腰间系着计步表,坚持每天步行一万步;李先念同志早晨六点半开始锻炼,每天走三公里半;彭真同志坚持每天步行两次,每次40分钟;邓颖超同志数十年坚持做操如一日……这些生动的细节一经报道出来,立即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兴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读者看了这篇报道,反映它非常有生活气息,能够看出中央领导的精神风貌,是一篇从小见大的报道。《晨曦初照的时刻》的作者朱敏之说,这是编委会决定的选题。选这个题目就是为了打开一扇窗口让群众更近距离地感受中央领导的工作和生活。要完成这个题目,在当时是非常有难度的,即使是要写一篇贴身集中采访中央领导生活片断的稿件,也是非常困难的。新华社当时有几位能够进入中南海采访的记者,朱敏之是其中之一。朱敏之回忆说,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中央警卫局的紧张,她自己也担心有点什么偏差。可想而知,在当时要写这样一篇文章需要担一定的风险。但是稿子发表之后的社会反响很好,每天办公室里电话不断,有的是读者来电询问,有的是新闻界其他报刊杂志的编辑部门来电要求约稿。
《瞭望新闻周刊》是月刊吗?你好,亲亲。答案,不是的。《瞭望新闻周刊》不是月刊,是周刊,每周都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