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数学导数论文参考文献

数学导数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数学导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1邓小荣.高中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8)2黄红.浅谈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6)3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7)4竺仕芳.激发兴趣,走出误区———综合高中数学教学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4)5杨培谊,于鸿.高中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M〕.北京:北京学院出版社,19931、《计算机教育应用与教育革新——’97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李克东何克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教育中的计算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19983、林建详编:《CAI的理论与实践——迎接21世纪的挑战》全国CBE学会第六次学术会议论文集199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参见。此书是一本从巴门尼德到怀特海的著作选集,按形而上学中的问题分类。[2]参见。此书正文的第一句话是:“要讨论形而上学,唯一正派的、当然也是聪明的方式就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3]《形而上学》,982b14-28。[4]引自《古希腊悲剧经典》,罗念生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49页。[5]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5b-986a,昊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12-13页。[6]参见若-弗·马泰伊:《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管震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90页以下;《古希腊哲学》,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78页;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290页以下。[7]《古希腊哲学》,78页。[8]《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115页以下。[9]同上书,125页。译文稍有改动。[10]《希腊哲学史》第1卷,290页。[11]亚里士多德:《论天》,引自〈希腊哲学史〉第1卷,283页。[12]《毕达哥拉斯与毕达哥拉斯学派》,107页以下。[13]巴门尼德的话可以简略地表述为:“是是,它不能不是”,因为“存在”与“是”在古希腊和大多数西方语言中从根子上是一个词,如英文之“being”与“be”。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够不够我在给你找

这是一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后的参考文献[1] 裴礼文.数学分析中的典型问题与方法究(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陈纪修等.数学分析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 翟连林,姚正安.数学分析方法论[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4] 龚冬保.高等数学典型题解法、技巧、注释[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5] 郭乔.如何作辅助函数解题[J].高等数学研究, (5),48- 49[6] Patrick M.Fitzpatrick.AdvancedCalculus: A Course in Mathematical Analysis [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3[7] 林远华.浅谈辅助函数在数学分析中的作用[J].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8] 肖平.辅助函数的构造方法探寻.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供参考。

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参考文献一

[1]杜威着,许崇清译:《哲学的`改造》[M],商务印书馆.1958 年,P46

[2]阮忠英.初中几何教学策略浅谈[J].理科爱好者,2009(2)

[3]胡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几何教学[J].信息技术与应用,2008(4).

[4]吕月霞.杜威的“从做中学”之我见[J] .教育新论,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P185

[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P184

[7]尚晓青.DGS 技术与初中几何教学整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8]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P11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左晓明等.基于 GeoGebra 的数学教学全过程优化研究[J],2010,P101

[1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102

[1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二

[1]王汉澜.教育评价学 [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2]吴钢.现代教育评价基础[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3] 黎世法.异步教育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4]虞应连.采用复合评分法 注重个体内差异评价[J].中小学管理,2001(1).

[5](美) Carol Ann Tomlinson,刘颂译.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6]茹建文.关于构建小学数学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5(2).

[7]曾继耘.差异发展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顾 泠 沅等.寻找中间地带--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大趋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9]马艳云.评价应注意学生的心理需求[J].人民教育,2005(17).

[10]陈小菊.给自己一个支点超越自己-“个体内差异评价策略”探微[J].福建教育,2005(7).

[11](美)Diane Heacox ,杨希洁译.差异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12]陈泳超.差异评价“ 实施因材施教”[J].福建教育,2001(7、8).

[13]安艳.差异性学生评价研究--以济南市三所初中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14]王俭.教育评价发展历史的哲学考察[J].教师教育研究,2008(3).

点我用户名,空间博文有介绍详细各种论文检测系统软件介绍见我空间各种有效论文修改秘籍 111

二阶导数论文参考文献

聂 鑫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州 510760)

作者简介:聂鑫(1986—),女,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地质解释方向的研究。邮箱:miracle8618@

摘要 地震属性从各个侧重角度充分提取地震信息,在用于划分地震相、改进地震资料品质、进行断裂检测效果明显,识别上超、顶超、削截等地层终止方式有着较大的优越性。通过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中国东部某油田地震资料上的实际应用,表明图形均衡属性明显提高了地震的分辨率;余弦相位属性在识别层序界面、不连续信息的获取上优越于原始地震数据;利用多属性组合进行断裂分析,在地震剖面上难以发现的小断层和微断裂都可以被突显出来。

关键词 地震属性 地震剖面 地质解释

1 地震属性概念及历史

地震属性是指叠前或叠后的地震数据,经过数学推导变换出的关于地震波几何形态、运动学特征、动力学特征以及统计学特征的特殊值。它们是地下地质构造、岩性、物性、含油气性以及其他相关性质的表征。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就是以地震属性为载体从地震数据中提取隐藏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化成与岩性、物性或油藏参数相关、可以为地震地质解释提供直接信息的一项技术。它从地震数据中提取的信息极大地引导了解释人员对地质现象的正确认识,从而增加了地震方法的应用价值[1-6]。

回顾地震属性发展历史,不难看出人们在不断地认识地震属性、挖掘地震属性、利用地震属性。地震发展初期,人们只是利用时间信息进行目标层位的确定与构造图件的绘制,随着地震技术的日益快速发展,人们发展了地震属性并且越来越多地利用属性进行辅助性地震解释。从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尝试利用楔状模型的振幅响应进行薄层调协厚度解释。到了70年代,出现了 “亮点” 技术,开始利用地震属性进行油气的检测。80年代初,Ostrander发现含水砂岩反射振幅随偏移距增加而减少,而含气砂岩反射振幅会随偏移距增加而增加。这一现象使人们开始关注和利用叠前地震属性,这也同时将反射系数随入射角变化应用于含气砂岩的识别。随着地震地层学的发展和应用,人们使用最多的是三瞬属性。进入90年代,随着三维地震的广泛应用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地震属性的应用进入了普及和快速发展阶段。另外,出现了具有明确地质含义的三维地震属性,如入倾角、方位角等,打消了地震属性使用者的顾虑,推动了地震属性的广泛应用。此外,相干体技术在断层解释与地质异常体检测中的成功应用,使三维属性体技术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总之,随着具有明显地质意义的属性的不断应用,地震属性分析方法的不断提出,地震属性分析逐渐由线性向非线性发展,由定性向半定量、定量发展。各种属性分析方法如通过聚类、神经网络或协方差进行多元属性分析已经广泛应用于储层特征分析和地质建模[7-23]。

2 地震属性及其地质含义

据统计,现已有的地震属性达数百种,但实际地震解释上常用的只有几种。目前研究人员尚无法找到全部地震属性与岩石地质特征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但是,大量油气勘探实践和经验的统计结果表明:油气储层性质与地震属性之间确实存在某种统计相关性(表1)[24-27]。

表1 地震属性可能反映的储层性质[1]

3 地震属性在地震解释中的应用实例

各类地震解释软件都已开发了属性选择的软件包,解释人员可在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础上,来选择所需要的属性。本文使用Petrel软件进行地震属性的提取,Petrel软件中的属性包继承了地震解释软件Geoframe属性包的大部分内容,在它的基础上还有所扩充,加入了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

运用地震属性提高地震数据质量

地震信号处理类属性通过对地震信号的基本处理,进行信号改造,包括对地震信号振幅增益、图形均衡、相移、地震数据求导等,突出需要的成分,提高分辨率,使之有利于层位解释与构造信息的分析。

通过属性的计算,得到了通过信号处理后的地震数据体。现以图形均衡属性(Graph-ic equalizer)为例,比较分析信号类属性在提高分辨率、刻画构造信息、提高信号质量的作用。图形均衡属性是通过应用或高或低或带通滤波,采用10个阶位作为频率控制点,提高或压制某些频率的信号,是改进和减小选择频率成分的有效的工具。

现以中国东部某油田地震数据为例进行说明。所选测线位置如图1中AA’位置所示,本文所用的剖面分别是测线AA’中选取的典型特征段。

图1 选区范围及测线位置

该油田地震工区主频为20 Hz,通过图形均衡属性,将30~50 Hz部分频率提高,地震信息中将高频的成分突出,分辨率得到提高,图2为提高前和提高后同相轴的变化,及断裂信息的凸显。图2(左)为原始地震数据,图2(右)为通过图形均衡后将频率为30~50 Hz的信息突出后的数据。

图2 原始地震剖面(左)与图形均衡后剖面(右)对比

从图2可以看出,通过信号滤波,提高了30~50 Hz的频率信息后,同相轴分辨率明显提高,同相轴连续性增强,高频信息的增加同时也突出了断裂信息,使原来不明显的断层突显出来,有利于小断层的展布特征分析和构造特征的研究,图形均衡是地震属性优化的一种重要方法。

信号分析类属性还包括初始振幅、振幅增益、相移、地震数据一阶导数、二阶导数、时间增益、自动增益等。这些都可对地震数据做某些方面的改善,对地震数据优化,为解释人员提供更理想的地震数据。

图3 地震反射终止类型及层序界面处反射特征示意图(据VanWagoner等,1990)

运用地震属性进行地层特征分析

在地震剖面上,层序界面常常表现为不协调的反射终止类型(图3),界面之上常见上超、下超反射,之下常见削截、顶超反射。其中,削截和顶超是层序界面识别的首要标志。顶超代表无沉积作用面,表现为以很小的角度逐步向层序顶面收敛;削截意味着地层沉积期后、经受了强烈的构造隆升或海平面下降而出露地表、遭受长期侵蚀作用。两者都反映上、下两套层序之间存在沉积间断。此外,由于沉积时背景的差异,有时强振幅反射同相轴所显示的上、下地层表现出截然的差异(图4)。

利用地震属性来突出层序界面的终止反射类型,可以帮助解释人员更方便开展工作。现以余弦相位属性(Cosine of phase)为例,说明地震道属性对分析对象的应用。余弦相位属性是在对地震道做希尔伯特变换后提取瞬时相位后,取相位的余弦得到的。仅包含相位信息,不包含振幅信息,使得较弱振幅的相位信息和较强振幅的相位信息同等体现出来,凸显出弱反射的信息,所以,也称均一化的振幅。余弦相位属性能用于层序地层划分,层序边界确定,砂体进积特征刻画、地震相内部反射结构、反射终止类型的研究等。

地震数据中提取了余弦相位属性,从余弦相位属性剖面来看(图4),突出相位不连续性,顶超现象明显,反射终止特征突出,同相轴连续性较原始剖面好,立体感强,消除了振幅的影响,突出了弱小的相位变化,增强了横向连续性,可以通过相位信息来确定地震内部反射结构,有助于层序界面的划分。在地震层位解释过程中,有利于进行层位的自动追踪。

图4 原始地震剖面(左)和余弦相位属性剖面(右)

运用地震属性进行构造特征分析

利用地震属性可以突出地震数据里的断裂信息,进行剖面的构造分析。计算原始地震数据的二阶导数(Second derivative),提取数据体的二阶导数属性。导数反映的是数据的变化,一阶导数求的是信号的斜率,表征信号的变化,二阶导数表征信号斜率变化的速度,对数据求二阶导数突出了地震信号中的变化特征,如断裂引起的同相轴突变。由于地震信号是由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的正弦(余弦)信号叠加而成的,对其求二阶导数后,仍然是由正弦(余弦)信号叠加而成的波形信号。

对地震数据进行二阶导数的同时,相位偏移了180°,所以要对二阶导数属性进行级性翻转,相移180°归位。这样,既突出了构造变化特征,又符合地震信号的真实相位。构造平滑属性体的提取是在相移180°属性体上提取的,增加地震反射纵向和横向上的连续性,也改进了存在的边缘检测。

图5 分别是原始地震剖面和经过“二阶导数-相移180°-构造平滑” 后的时间剖面,可以看出,经过多属性“二阶导数-相移180°-构造平滑” 后得到的剖面断裂信息更加突出。

在做断裂分析的流程中,每一步都是以上一步作为母体所生成新的属性体,新的属性体按照流程设计再形成新的属性体,称为多属性研究,这就要求先要对单个属性逐一分析,分析能反映地质特征的有用属性。

在进行断裂分析方面,三维地震相干数据分析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28~30],该方法通过地震道的互相关来检测地震数据体的相似性,突出地震同相轴的不连续性,并在解释小断层、识别断裂系统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Bahorich M和Farmert在墨西哥湾、北海等地区进行了断层的解释,Kenlicth等人也在特立尼达地区利用相干技术对砂岩储集层进行了预测,但并未涉及储层和沉积相研究,国内也利用相干地震属性来识别和描述断层[29~31]。

图5 原始地震剖面(左)与经“二阶导数-相移180°-构造平滑” 后属性剖面(右)

4 总 结

地震属性的应用已经在油气勘探开发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具有明显地质意义的属性的不断应用,以及地震属性分析方法的不断提出,如何便于解释人员根据解释的目的在众多的地震属性中选择合适且有效的属性,并且能正确、合理的使用这些属性来指导解释,是解释人员利用地震属性进行地震解释工作的关键所在。解释人员需要利用经验或数学方法,优选出对所预测目标最敏感的、个数最少的地震属性或多个地震属性组合,可以提高地震解释的精度,从而开辟了地震油气勘探研究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赵政璋,赵贤正,王英民,等.储层地震预测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陆基孟主编.地震勘探原理[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4,312~339.

[3]Taner M T著,隗寿东摘译.地震属性[J].油气地球物理,2006,4(1):55~59.

[4]Taner M T,Koehler F,Sheriff R seismic trace ,1979,49:344~352.

[5]Taner M T,Sheriff R of amplitude,frequency,and other attributes to stratigraphic and hydrocarbon :(ed.,).Seismic Stratigraphy-Applications to Hydrocarbo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y,1977:301~327.

[6]毛凤鸣,戴靖主编.复杂小断块石油勘探开发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1~100.

[7]于建国,姜秀清.地震属性优化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24(3):291~294.

[8]陈遵德.储层地震属性优化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9]刘文岭,等.多信息储层预测地震属性提取与有效性分析方法[J].石油物探,2002,41(1):100~106.

[10]Brown L F,et of seismic stratigraphic interpretation[M].IHRDC,1979.

[11]Lyons W J,Herrmann F J,Grotzinger analysis:A tool for extracting lithologic and stratigraphic content fromseismic data[A].71st Mtg., Abstracts,2001.

[12] attribute technology for reservoir forecasting and monitoring[J].The Leading Edge,1997,16(5):445~456.

[13]Ruben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by multlparameter constrained inversion[ J].Reserch Workshop on .

[14]Mallat S,HwangW detection and processing with wavelets[J].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Theory,1992.

[15]Russell B,Hampson D,et seismic analysis[J].The Leading Edge,1997,16(10):1439~1443.

[16]Brown A attributes and their classification[J].The leading edge,1996.

[17]Michelena R analysis:A new tool to summarize attribute information[J].The Leading Edge,1998.

[18]Barnes A attributes past,present and future [A].Expanded Abstracts of 69th Annual Internat SEGMtg,1999.

[19]Lazaratos S K,Rector,J W,Harris,J M,et imaging with cross-well reflection data[A].61th SEGmeeting expanded abstracts,1991.

[20]Schaack M V,et cross-well imaging of a West Texas carbonate reservoir:Wave field analysis andtomography[A].62th Annual Meeting of SEG,.

[21]Marfurt seismic attributes using a semblance-based Coherency algorithm[J].Geophysics,1998.

[22]Latimer R B,Van Riel seismic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and modeling:A Gulf of Mexico 3D case history[C].Paper Submitted for GCSSEPM 1996 Research Conference,1996.

[23]Carcione J M,Tinivella simulating reflectors seismic velocities and AVO effects[J].Geophysics,2000,65(1):54~67.

[24]倪逸,等.储层抽气预测中地震属性优选问题探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9,34(6):614~625.

[25]陈军,陈岩.地震属性分析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2001,40(3):94~99.

[26]牛彦良,等.地震特征参数的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3,12(3):1~4.

[27]王宝珍,杨文采,等.用改进的遗传算法进行地震波阻抗反演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8,33(2):258~264.

[28]Bahorich M,Farmert seismic discontinuity for faults and stratigraphic features~the coherence LeadingEdge,1995,14(10):1053~1058.

[29]李玲,冯许魁.用地震相干数据体进行断层自动解释.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8,33(增刊1)

[30]佘德平,曹辉,等.应用三维相干技术进行精细地震解释.石油物探,2000,39(2):83~88.

[31]Kenlicth,Davies D K,et unit modeling in complex AAPG Annual Meeting,Volume Di-ego,CA,USA,May 1996:336.

Study on Seismic Attribute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eismic Interpretation

Nie Xin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10760)

Abstract:Seismic attributes underline seismic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aspects,which havegreat advantages in dividing seismic facies,improving quality of seismic data,detecting fault aswell as identifying stratigraphic formation ending mode,including onlap,toplap an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some study area,it can easily tell that graphic equalizer at-tribute can improve the seismic resolution very well,and the cosine phase attribute is much betterin define the sequence interface and discontinuity information than the original seismic multi -attribute combinations to analyze the fracture can tell apart the micro-fracture whichis hard to observe from the seismic profile.

Key words:Seismic attribute Seismic profile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问题一:二阶导数的几何意义 (1)切线斜率变化的速度(2)函数的凹凸性(例如加速度的方向总是指向轨迹曲线凹的一侧)这里以物理学中的瞬时加速度为例:根据定义有可如果加速度并不是恒定的 某点的加速度表达式就为:a=limΔt→0 Δv/Δt=dv/dt(即速度对时间的一阶导数)又因为v=dx/dt 所以就有a=dv/dt=d2x/dt2 即元位移对时间的二阶导数将这种思想应用到函数中 即是数学所谓的二阶导数f'(x)=dy/dx (f(x)的一阶导数)f''(x)=d2y/dx2=d(dy/dx)/dx (f(x)的二阶导数) 问题二:二次求导有物理意义么 二阶导数 所谓二阶导数,即原函数导数的导数,将原函数进行二次求导。 例如:y=x^2的导数为y=2x,二阶导数即y=2x的导数为y=2。 意义如下: (1)切线斜率变化的速度 (2)函数的凹凸性(例如加速度的方向总是指向轨迹曲线凹的一侧) 问题三:高阶导数的物理意义……… 确实有这种说法,但是这个应该属于高级物理学里面的知识,至少要到三维空间里面才会出现,甚至是四维空间或者更高,至少要到四维空间,我上物理课时老师说到过这个概念,但是没有作任何解释,因为这个概念属于顶尖级别的人才会用到,所以相关的资料很少,所以甚至有人怀疑急动度是不是官方的说法, 如果你想了解相关的知识,最好到研究生论文和博士论文甚至更高层次的论文里面去查找相关资料 《试论混沌和急动度之关系》,是一篇江西师大教授的论文

小学数学导入课题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全科型教师论文参考文献有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论,数学教学论。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小学数学论文参考文献汇总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参考文献一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张静波等主编.信息素养能力与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8](英)苏·考利.教会学生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9]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10]陈铁梅.美术教育的`真谛[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3-4

[11]刘淼.作文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4]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参考文献二

[1]叶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毛杰,杨明春着.成长的阶梯:贫困山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余文森,刘冬岩.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6]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J],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7]黄婧.当代教师人格浅析[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8):313

[8]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7) :3-7

[9]肖秀萍.国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评述[J].中国教育期刊,2002,(5) :57-60

[10]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1]俞英.特级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一个本土的案例[D].万方数据:华东师范大学,2007

期刊:[1] 罗中琼.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 青海教育. 2006(Z1)[2] 高向斌. 课堂教学交流初论[J]. 教学与管理. 2005(28)[3] 张灵静. 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点做法[J]. 云南教育. 2005(09)[4] 张根昌,赵书超. 交往教学理论初探[J]. 邢台学院学报. 2005(03)[5] 杨德华.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 黑龙江教育. 2005(06)[6] 邓云. 创设情境 巧妙导入[J]. 西江教育论丛. 2005(01)[7] 陈素萍. 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六法[J]. 安徽教育. 2005(01)[8] 李梅芳. 浅谈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S2)[9] 高向斌. 例谈数学游戏的教学[J]. 教学与管理. 2003(02)[10] 许瑜瑜. 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构想[J]. 教育评论. 2002(03)[11] 王丽.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 科技信息. 2010(05)[12] 孙嵩. 简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2(06)[13] 别尔克,巴哈尔古丽,拍子热合曼.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 今日科苑. 2008(22)[14] 潘成思. 如何保持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1(06)[15] 王优云. 改变评价方式 激发数学学习兴趣[J]. 中国科技信息. 2013(04)[16] 李成彦. 浅谈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J]. 科学教育. 2008(05)[17] 张双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J]. 学周刊. 2012(35)[18] 林尚农.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 现代企业教育. 2013(24)[19] 孙思玉.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 宁夏教育. 2014(04)[20] 赵忠海. 探析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的几点做法[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3(10)[21] 王兴廷.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 学周刊. 2014(26)图书:[1] 杨庆余主编.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 刘宏武主编.五大教学流派的发展与操作[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3] 李光树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 (英)DavidWhitebread主编,赵萍,王薇译.小学教学心理学[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5] 李蔚,祖晶著.课堂教学心理学[M].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6] 吴宪芳等编著.数学教育学[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7] 李如密著.教学艺术论[M].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5[8] 田本娜主编.外国教学思想史[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9] 毛鸿翔等编著.数学学习心理学[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10] 吴文侃,杨汉清主编.比较教育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很多很多,希望能帮到你。

有关导数的论文参考文献

一定要有题目,作者名字,通讯地址,邮编,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最好还要有英文的Keyword与 Abstract ,范文随便上网找,结尾要有参考文献。关于条件极值的探讨(图片打不上,呵呵)俊聪 (应用数学学院,应用数学专业,08级)摘要 本文主要类比了无条件极值的判别法,讨论了条件极值是否拥有与无条件极值类似的判别法。通过利用黑赛矩阵与二阶微分,得出了怎样求条件极值和极值点的有效方法,并且得出了无条件极值所满足的判别法不是都适应条件极值的。关键词 条件极植一熟悉的条件极值判别法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有时会遇到与极值有关的问题,而我们常见的有无条件极值与条件极值。对于无条件极值,我们都有非常熟悉的判别法:若二元函数f在点的某个邻域U()内具有二阶连续偏导数,且是f的稳定点,则有:(1) 当>0,>0时,黑赛矩阵是正定的,f在点取得极小值;(2) 当<0, >0时,黑赛矩阵是负定的,f在点取得极大值;(3) 当<0时,黑赛矩阵是不定的,f在点不能取得极值;(4) 当=0时,黑赛矩阵是半定的,不能肯定f在点是否取得极值。因此,我们可以类比无条件极值,探讨条件极值,看它是否也满足上面的四条判别法。二 有关条件极值的一个定理为了研究上面的问题,我们首先给出一个常用定理:首先,这个定理需要条件:在的限制下,要求目标函数的极值。则有定理:设在满足上面的限制下,求函数的极值问题,其中与在区域D内有连续的一阶的偏导数。若D的内点是上述问题的极值点,且雅可比矩阵的秩为m,则存在m个常数,使得为拉格朗日函数的稳定点,即为下述n+m个方程的解。三 分析讨论以上问题通过引入上面的定理,我们可以得到它的稳定点,而我们接下来考虑的是条件极值能否在稳定点处取得极值,且如果取得极值,它取得的是极大值还是极小值。我们在这里还需用到黑赛矩阵。设是F的稳定点。令,并且使固定,考虑在点的黑赛矩阵此时,分类讨论:1当是正定的或负定的。这是是的极值点。而我们限制了。因此也是的相应的条件极值点。2当是不定的或半正定的或半负定的。这是可能不是的极值点,但也有可能是的极值点。我们可以通过,。求出,,…,,,…,之间的关系,得到,…,的二次型如果此时其系数矩阵是正定的,则是的极小值点;如果是负定的,则是的极大值点。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条件极值类比与无条件极值第一,二条是成立的,对于第四条是不适应的,对于第三条虽然开始也无法判断,但可以找到其他途径,求出是否有极值。四 实例分析我们首先举出一个例子:已知f(x,y,z)=x+y+z,求它在限制条件xyz=下的极值点。解:根据题意,我们首先设F(x,y,z,)=f(x,y,z)+ (xyz-)接着,我们算dF(x,y,z,)=0,从而解得x=y=z=c, =如果c=0,则可得f(x,y,z)在xyz=下无极值点当c0时,则在=,=(c,c,c)处,有=此时此矩阵不是正定的,也不是负定的。再对xyz-=0求微分,在=(c,c,c)处,解得dz=-dx-dy,代入得=(dxdy+dydz+dzdx)=(——dxdy—)=当c>0时,正定,(c,c,c)为极小值点,当c<0, 负定,(c,c,c)为极大值点。因此,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在不能判断黑赛矩阵是正定还是负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适当的转化使极值点求出来。其实,我们也可以通过其他类似的方法来求有关条件极值的有关问题。例如,我们可以用二阶微分的方法来求条件极值。对于二阶微分,有公式:我们通过举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已知f=xyz,求它在限制条件下的极值。解:令F(x,y,z,)= xyz+ ()求dF=0,则=yz+2x=0 =xz+2y=0 =xy+2z=0 =0则可以解得八个稳定点当=—时,有稳定点(1,1,1),(1,—1,—1), (—1,—1,1), (—1,1,—1)当 =时,有稳定点 (1,1,—1),(—1,—1.—1),(—1,1,1), (1,—1,1)则dF=(yz+2x)dx+(xz+2y)dy+(xy+2z)dz=我们首先来判断点 (1,1,1)是否为极值点,求出稳定点 的微分dz=—dx—dy,且(,)=—+=——+2(dx+dy)dz,把dz=—dx—dy带进去,得(,)=———2<0,则可得(1,1,1)是极大值点,同理可得(1,—1,—1), (—1,—1,1), (—1,1,—1)是极大值点,而(1,1,—1),(—1,—1.—1),(—1,1,1), (1,—1,1)都是极小值点,进而我们可求出此时极大值点所对应的极值都为1,极小值点所对应的极值都为—1,从而得解。[参考文献][1]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数学分析下册 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2]孙振绮 丁效华 工科数学分析例题与习题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函数的导数表示函数在一点处(瞬时)随自变量变化快慢的程度。利用它,可以直接研究函数及其图像在一点处的变化性质(例如瞬时速度、切线斜率等)。为了应用导数研究函数在区间上的变化性质,先要熟悉微分学的中值定理。1. 中值定理微分学中有费马引理、罗尔定理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拉格朗日定理 如果函数 满足:(ⅰ)在闭区间 , 上连续;(ⅱ)在开区间 , 内可导,则在 , 内至少存在一点 ,使或由图3容易理解,当函数 满足(ⅰ)、(ⅱ),即 是条连续曲线并且在 , 内的每点处有切线时,那么在曲线上(只要把弦AB平行移动)至少有一点P(在图中是 ),使得曲线在该点处的切线与弦AB平行,也就是说,P点处的切线斜率 和弦AB的斜率 相等。需要注意的是,拉格朗日定理并没有给出求 值的具体方法,它只是肯定了 值的存在,并且至少有一个。如图3中的函数 ,在 , 有 与 两个。拉格朗日定理的意义是:建立了函数 在区间 , 上的改变量 与函数在区间 , 内某一点 处的导数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用导数去研究函数在区间上的性质提供了理论基础。2. 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性质为了使论述方便,我们将使用记号 和 ,它们分别表示开区间 , 和闭区间 , 。现在我们利用导数来研究函数的单调性。设函数 在 上连续,在 上可导。如果函数 在 上单调增加,那么,它的图形是一条沿 轴正向上升的曲线,如图(a)所示,这时曲线上各点的切线斜率大于等于零( );如果函数 在 上单调减少,那么,它的图形是一条沿 轴正向下降的曲线,如图(b)所示,这时曲线上各点的切线斜率小于等于零( )。由此可见,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的符号有着密切的联系。反过来,我们是否可以有导数的符号来判定函数的单调性呢?一阶导数的符号在 上任取两点 、 ,其中 < ,在区间[ , ]上应用微分中值定理,得到 ( < < )有上式可见,若 , ,就有 ,于是 , , 在区间 上单调递增。同理可以说明 在区间 上单调递减。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法。设 在区间 上连续且在区间 上可导,则(1) 如果函数 在区间 上满足 ,则函数 在区间 为递增函数;(2) 如果函数 在区间 上满足 ,则函数 在区间 为递减函数。(3) 如果函数 在区间 上满足 ,则函数 在区间 为常数。此外,导数的绝对值告诉我们变化率的大小。当 绝对值较大时,函数曲线就陡峭一些; 绝对值较小时,函数曲线就平坦一些。记住这些,你就可以从一个函数的导数情况判断出函数的一些性态。曲线的上下凹性设 在某一区间内可微,一阶导数告诉我们,如果在某一区间内 ,那么 在该区间式递增的;如果在某一区间内 ,那么 在该区间式递减的。如果 在某一区间内递增,则它的函数曲线向上弯曲或称为上凹,如果 在某一区间内递减,则它的函数曲线向下弯曲或称为下凹。当 向上弯曲时,曲线切线的斜率随着 增加而增加,如图所示;当 向下弯曲时,曲线切线的斜率随着 增加而减少, 点 为函数 的拐点,即函数曲线在区域内点 的左边向上凹,在点 的右边向下凹,它是曲线由向上凹变为向下凹的分界点。二阶导数的符号函数曲线的向上凹或向下凹、曲线的拐点可以用函数的二阶导数来确定。设 在区间 上连续且在区间 上可导,则(1) 如果函数 在区间 上满足 ,则函数 在区间 为递增函数,函数曲线上凹;(2) 如果函数 在区间 上满足 ,则函数 在区间 为递减函数,函数曲线下凹。局部极值性我们说 在点 达到极大值,指的是在 的领域内 为最大,如图所示。 在点 处达到极大值,虽然 = 在整个图像中不是最大,它只是在点 领域内为最大,另一个最大值是B= ,它只是函数在区间[ , ]端点 的函数值,而 = 则是整个图像的最大值。同样, 在点 达到极小值,指的是在 的领域内 为最小,如图所示。 在点 处达到极小值,虽然 = 在整个图像中不是最小,它只是在点 领域内为最小,另一个最小值是A= ,它只是函数在区间[ , ]端点 的函数值,而 = 则是整个图像的最小值。函数的极大值和极小值概念是局部性的。如果 是函数 的一个极大值(或极小值),那只是就点 附近一个局部范围来说, 是函数 的一个极大值(或极小值),如果就函数 整个定义域来说, 不见得是函数 极大值(或极小值)。我们在微分中值定理一节曾经提到,如果函数 可导,并且点 是它的极值点,那么点 必定是它的驻点,但是函数的驻点未必是它的极值点。如函数 ,点 =0是它的驻点,但是在 内函数 是单调增加的,所以点 =0不是它的极值点,可见,函数的驻点只是可能的极值点。此外,函数在它不可导点处也可能取得极值,如函数 在点 =0处不可导,但是在该点取得极小值。最大值与最小值在前面讨论极值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讨论函数在一个区间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求法。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应用很广泛,人们做任何事情,小到日常用具的制作,大至生产科研和各类经营活动,都要讲究效率,考虑怎样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这类问题在数学上往往可以归纳为求某一函数在某个区间内的最大与最小值的问题。现在设函数 在闭区间 , 上连续,在开区间 , 可导,根据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可知,函数 在闭区间 , 的最大值、最小值必定存在;其次,如果最大值或最小值在开区间 , 内的某一点 取得,那么这个最大值或最小值 必定是函数 的一个极大值或极小值。于是,点 必定为函数 的驻点;最后,函数 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也可能是在 或 处取得。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看一看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求法过程。例5 求函数 在闭区间 , 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1、任何涉及到时间的瞬时变化率、空间的逐点变化率,都是导数的应用;2、具体而言,只要涉及到比值的物理量,都存在导数的运用。 例如: 速度、角速度、加速度、角加速度、功率、压强、电流强度、电动势、 比热、压缩系数、膨胀系数、、、、、、、、3、在任何自然学科、工程学科、经济学科、人文学科、、、、处处都是运用, 写上一千万本书,也是冰山一角。4、微积分在几百年前就已经非常成熟了,我们对微积分的理论建立,没有一丝 半毫的贡献。庞大的现代数学、科学、工程、经济理论的建立,与我们毫不 相干。一切的一切,我们只是学习别人的理论,迄今依然到处充满歪解。5、导数的学习、运用,在英美是从初中开始的。比我们的高三学生学的内容要 深、广很多;他们的高中课程是我们大一大二的内容。6、楼主的问题,是被教师忽悠了。这完全谈不上是论文,至多只是初中生的读书 心得。夸张成论文,显示出的是出题教师的低劣,是对学生的智力的毁灭。这 种教师,百分之一百万是滥竽充数、害人子弟的货色!为有这样的教师,感到悲哀,感到愤怒!为可怜的学生,感到绝望!

论文小学数学如何导课的参考文献

小学全科型教师论文参考文献有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论,数学教学论。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教学论文就是“讨论”和“研究”有关教学问题的文章,属于议论文,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一

[1]杜威着,许崇清译:《哲学的改造》[M],商务印书馆.1958 年,P46

[2]阮忠英.初中几何教学策略浅谈[J].理科爱好者,2009(2)

[3]胡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几何教学[J].信息技术与应用,2008(4).

[4]吕月霞.杜威的“从做中学”之我见[J] .教育新论,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P185

[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P184

[7]尚晓青.DGS 技术与初中几何教学整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8]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P11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左晓明等.基于 GeoGebra 的数学教学全过程优化研究[J],2010,P101

[1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102

[1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二

[1]王汉澜.教育评价学 [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2]吴钢.现代教育评价基础[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3] 黎世法.异步教育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4]虞应连.采用复合评分法 注重个体内差异评价[J].中小学管理,2001(1).

[5](美) Carol Ann Tomlinson,刘颂译.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6]茹建文.关于构建小学数学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5(2).

[7]曾继耘.差异发展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顾泠沅等.寻找中间地带--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大趋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9]马艳云.评价应注意学生的心理需求[J].人民教育,2005(17).

[10]陈小菊.给自己一个支点超越自己-“个体内差异评价策略”探微[J].福建教育,2005(7).

[11](美)Diane Heacox ,杨希洁译.差异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12]陈泳超.差异评价“ 实施因材施教”[J].福建教育,2001(7、8).

[13]安艳.差异性学生评价研究--以济南市三所初中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14]王俭.教育评价发展历史的哲学考察[J].教师教育研究,2008(3).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 教育 的形式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数学作为小学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也得到不断的丰富与革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形式、内容等方面展开分析、归纳,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提高教学效率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对策分析 探究课堂教学的状及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对顺利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素质教育渗透的主要途径是课堂,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是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的。因此,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有效策略,目的在于推动教学进程。 1常见的课堂教学现状 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只重视课堂知识的讲解以及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是通过大量的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掌握学习的知识,但是,并没有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的 创新思维 也没有得到有效锻炼。这样教学显然是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的。 课堂情境设计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情境教学可以说是新课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形式,通过情境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思维活性与参与积极性。但是,现阶段的教师在引入情境教学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造成为了情境而设计情景的教学局面。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很多教师盲目地开展活动,制造一些和数学知识不相关的情境,尽管这样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但是,并不能将教学情境和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导致了课堂资源的浪费,这样的教学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自主学习变成了放任自流: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并不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放任学生自己。但是,很多教师对自主学习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要组织了丰富的自主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学习就行了,实际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给学生制定出一定要求和必要的指导,自主学习活动也过于敷衍,目的性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有时候还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针对现状对症下药 从简教学,不给学生造成学习难的压力: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把课本“吃透”。所谓“吃透”,既要熟悉相关的知识点,而且还能用学生普遍都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学生轻松接受。对于课下作业,要遵循着少而精的原则,不能一味地采用多做题的手段来使学生强化记忆。教师也要多联系学生家长,共同谈论学生的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和家长配合好,不要让家长一味给学生报补习班增大学生压力。在 学习 方法 ,学习空间与学习理念上尽可能保持一致,传授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尽量少给他们增添心理上的学习负担。 转变教学观念: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小学生不能单纯地对数学学习和教学活动进行模拟,更不能依赖教师讲解和习题模拟,在新课改理念背景的引导下,应提倡小学生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用数学思维观察周围的实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也将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教学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学校以培养创新型的素质人才为目标,教育系统、学校、教师都应该深化素质教育的理念。每一位教师首先都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主动使用正确的知识结构,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引导,注重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丰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把握住讲课的时间、节奏,严防教学中出现机械的讲解,让学生感到枯燥,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等现象的发生。要主动将新教学模式带进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课堂教学目标匹配出恰当的教学形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不会偏离原有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此外,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动手能力,让学生都有激情主动探究知识,不至于因为乏味而上课不认真、开小差。 实施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将学生联系在一起,每个小组在完成任务中,小组成员之间也要相互探讨,彼此分析。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都能得到锻炼,团队合作意识也会得到有效发展。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还能促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成绩。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指导教学中,必须具备完备的数学学科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及时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结合现状,对症下药,为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做好准备。 作者:朱雪松 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陈金晶,张国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农村山区小学拼音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革新2011年12期. [2]孙江波.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J].湖南教育(上)2016年01期. [3]李柳英.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4年26期.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二 摘要:近年来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中,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 教学方法 一直在创新。其中,对话教学就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 逻辑思维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文章 就从对话视角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并提出几点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对话视角;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这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的数学发展。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抽象性、难理解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与教师建立了一个互相平等的沟通平台,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材对话等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有自由的发言权、主动权,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且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跑神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引发 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在课堂上的交流。例如,教师在讲到“认识周长”这一教学内容时,讲课前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知道‘周’是什么意思吗?”这时学生可能回答“姓氏”“星期”“周围”“一圈儿”等,教师据此可为学生引出教学内容“周长”。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周长是什么意思,以了解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情况。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 总结 ,并引出周长的概念:“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出相关动画,如: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片,然后用红色的笔标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告知学生红色笔标出的长度,就是该长方形的周长。在讲解之后,为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物理表面的周长吗?”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这种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二、联系生活,激活思维 教育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其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具体的策略,让学生从数学教材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 经验 与课堂教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激活学生对教材之间的对话,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中,事实上,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已经不陌生了,如超市物品的价位表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发现并搜集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能会思考小数为什么这样写?然后,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学生布置自学任务:“预习课本,也可以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讲一讲小数为什么这样写?小数点前、后的数字分别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自习的过程中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学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如超市价位表、自己的成绩等。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如“与的哪个大哪个小”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时学生在之前的自习中会发现“小数末尾去掉或加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由此,学生可以知道与是一样大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将学生的生活与教学相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三、巧设疑问,启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究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然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启发,在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到“三角形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课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别、性格等将与班级学生相近水平的学生平均分在各组,且尽量保证各组学生男女比例相同、性格互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然后教师可以给每组学生每人准备三根小木棍,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木棍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一下。这时,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拼成,而有的学生发现不能拼成。这时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1猜想:两根小木棍的总和等于第三根才可以拼成;学生2猜想:随便两根小木棍的和大于第三根长度才可以拼成。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之后,再次通过实验验证猜想,这时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出总结。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实验形式,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四、设计对话,延伸知识在对话视角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可设计对话主题进行知识的延伸,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小学生内心往往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索,渴望从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收获,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与认可。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明确对话主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以促进其数学能力的提升。比如,在“通分(最小公倍数;通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对话主题:3/8-2/7=____,他们在学习通分知识之前,接触到的分数加减法都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计算,在遇到这种分母不同的现象时,往往难以着手,不知道该如何计算。要想解决这一习题,小学生需要运用新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被激发,教师可顺利引出新知识——通分,让他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可寻求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可以很快得出8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56,然后将3/8转化为21/56,2/7转化为16/56,很快得出计算结果。通过这样的对话教学,可让学生主动回顾旧知识,拓展新能力,主动参与对话,利用探究性的数学练习题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发小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并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使他们的学习思路得以拓展,知识得以延伸。总而言之,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加师生间的对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然后通过探究问题,加强生生间的对话。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的对话形式,为学生构建多元化对话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作者:陈艳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城关小学 参考文献: [1]夏李平.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4). [2]陈惠芳.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三 【摘要】讲求教学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育教学的高效.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艺术;激趣;启智 小学生一般都是7—13岁之间的孩子,喜欢游戏、玩耍、娱乐,习惯于形象化、直观化的思维模式.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和方法把单调、抽象的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能够乐于接受,趣在其中,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一、问题设计的趣味化 孔子曰:“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是从问题开始的,是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目的的.有趣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成为学生积极思考的桥梁.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小孩子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总想探个究竟,弄懂其中的奥妙所在.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有趣的提问能够勾住学生的魂,让学生如饥似渴地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我在上《比例尺》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自己的家乡距离首都北京有多远?学生纷纷推断和猜测,但都很不准确.这时我亮出了中国地图,并且说:那就让我们来量一量吧.学生听说在地图上可以量出从家乡到首都北京的距离,都表现得大为惊奇,兴趣盎然.这时我们顺利地进入新课讲解,就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视为金科玉律,并且牢牢地记在心里,印入脑海. 二、情境设计的生活化 有用才是真理,有用才是真知.要想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兴趣,就必须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有用,能够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应用于实践.为此,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公理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之上.比如,我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六一 儿童 节即将来临,我们学校要开 田径运动 会.你们可知道:如何才能够精确地测量出我们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呢?学生相互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用米尺实测是最好的办法.接着我又说:操场跑道将分为内外6圈,怎样才能够又快又精确地测量出各圈跑道的精确长度呢?这下子大家都傻眼了,面 面相 觑,不知所云.他们其中有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4个边的直线距离容易丈量,而4个圆角处的跑道长度就很难快速丈量出来.这时我就告诉同学们说:我这里有一种最便捷、最快速的丈量和计算方法,大家愿不愿意学呢?这时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必然是最理想的.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长期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拼图法、实践操作法、游戏活动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等等.其实,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效果的方式方法.数学教师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把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最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观察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比如,在教学《2、3、5的倍数的特征》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采用的是拼图法和实践操作法;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采用的是多媒体演示法.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的多少与教学能力是不相同的,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实践性的量的积累,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什么样的知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课前精心预设,而且要观察效果;不仅要进行广泛的实践交流,而且要进行深刻的教学 反思 ,以便总结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数学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应该是张弛有度的,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够让学生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四、施教对象的分层化 由于每一名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智力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优劣来.对于相同的问题和作业,优等生早已算出了答案,还有空闲时间,中等学生还在求解之中,而学困生却显得抓耳挠腮,无可奈何.针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就要采取差别化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施教.在授课方面,在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领会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对于优等生,要以放为主,鼓励他们独立学习,多元求解,积极进行高难度的拓展练习.对于中等生,应该半扶半放,在教师点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提高性练习.对于学困生,要以扶为主,在师生讨论、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评价标准也要有区别,尤其是对学困生,要让他们感到有收获,有成就感,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参与度. 作者:王晓红 单位:临泽县城关小学

  • 索引序列
  • 数学导数论文参考文献
  • 二阶导数论文参考文献
  • 小学数学导入课题论文参考文献
  • 有关导数的论文参考文献
  • 论文小学数学如何导课的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