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社会科学院投稿须知

社会科学院投稿须知

发布时间:

社会科学院投稿须知

一、本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专业学术刊物,登载1840—1949年中国近代史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包括研究论文、书评及文评、专题述评、读史札记、史实考订、史料评介、学者书札、学术信息等,酌情刊载论述1840年以前或1949年以后史事的文稿。热诚欢迎国内外学者惠寄稿件(限中文稿),热诚欢迎读者提出批评和建议。二、本刊提倡实事求是的学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倡导探索创新的学术研究和相互尊重的学术争鸣。本刊设有“学位文选”等栏目,鼓励学术新人投稿。三、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选取稿件惟重论文质量及学术建树。四、来稿字数不限;提倡言简意赅,详略得体。五、来稿务请遵循学术规范,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文字、标点符号和数字使用的法律和技术规范以及本刊有关规定。投稿以电子邮件或纸质打印稿形式均可。六、若来稿为专题论文,请附300字左右的内容提要和5个以内关键词。七、为便于审稿,纸质稿请另纸提供作者情况,包括姓名、职称、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及邮政编码、电话、传真、电子信箱,并注意不在文章中出现能使审稿人直接判断作者身份的提法。八、来稿一经采用,即行通知。稿件寄出三个月后未收到采用通知者,请自行处理。九、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十、来稿请径寄本刊编辑部,勿寄个人,以免遗失或延误。纸质稿请寄: 北京市王府井大街东厂胡同1号《近代史研究》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006

一、来稿须提供200字左右的内容摘要、3~8个关键词、作者单位、专业技术职称、中图分类号及论文英文题目。二、来稿引文务必查对准确,注明出处(依次注明著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等)。三、请勿一稿多投。稿件寄出三个月后未收到本刊采用通知者,可自行处理。四、本刊自启用电子信箱以来,一些作者开始从网上来稿,但这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性。为此,我刊规定:所有来稿必须提供纸本原件,本刊处理稿件以作者投寄的纸本稿为准。仅以电子邮件的方式投稿将不被视为正式的投稿。

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

中国社会科学投稿须知

一、本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专业学术刊物,登载1840—1949年中国近代史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包括研究论文、书评及文评、专题述评、读史札记、史实考订、史料评介、学者书札、学术信息等,酌情刊载论述1840年以前或1949年以后史事的文稿。热诚欢迎国内外学者惠寄稿件(限中文稿),热诚欢迎读者提出批评和建议。二、本刊提倡实事求是的学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倡导探索创新的学术研究和相互尊重的学术争鸣。本刊设有“学位文选”等栏目,鼓励学术新人投稿。三、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选取稿件惟重论文质量及学术建树。四、来稿字数不限;提倡言简意赅,详略得体。五、来稿务请遵循学术规范,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文字、标点符号和数字使用的法律和技术规范以及本刊有关规定。投稿以电子邮件或纸质打印稿形式均可。六、若来稿为专题论文,请附300字左右的内容提要和5个以内关键词。七、为便于审稿,纸质稿请另纸提供作者情况,包括姓名、职称、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及邮政编码、电话、传真、电子信箱,并注意不在文章中出现能使审稿人直接判断作者身份的提法。八、来稿一经采用,即行通知。稿件寄出三个月后未收到采用通知者,请自行处理。九、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十、来稿请径寄本刊编辑部,勿寄个人,以免遗失或延误。纸质稿请寄: 北京市王府井大街东厂胡同1号《近代史研究》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006

一、《历史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主要栏目包括专题研究、理论与方法、史家与史学、讨论与评议、书评、读史札记、学术述评、国外新书评介、读者来信等。热诚欢迎海内外学者惠赐佳作。谢绝出资刊文。二、本刊实行匿名评审制。来稿请勿标注作者姓名。有关作者的信息,如姓名、生年、工作单位、职称、邮政编码、电子信箱、联系电话等, 请附另纸写明。三、研究论文请附200-300字内容提要和3-5个关键词;并附中文提要和关键词的英文译稿,供编辑参考。四、稿件应遵守学术规范及相关国家标准和法规,如关于标点符号和数字使用的规范等。五、本刊引文注释采用页下注(脚注)方式。详细情况请参考《<历史研究>关于文献引证标注方式的规定》。六、本刊整体版权属编辑部所有。七、凡向本刊投稿,如未注明非专有许可,视为专有许可。八、未经采用的来稿恕不退还。九、本刊编辑部有权对来稿做文字性修改。十、稿件一经刊用,即寄送样刊。十一、如对以上规定有异议,请予说明。十二、作者请登录《历史研究》网站,使用在线投稿系统赐稿。投稿方法:①登录;②登录投稿系统(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未注册的用户须注册后方可登录,注册信息必须真实有效;③点击网上投稿;④按提示填写相关信息,并在“分类”栏选择稿件所投编辑室;⑤点击提交。

中国社会科学报理论版投稿须知

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

杂志一般,但有教育技术几个字样,算是教育技术类的期刊吧。投稿按格式写就可以了,我是他们的特约编辑。我也是学教育技术专业的。

(1)稿件需用计算机打印,并寄软盘。用字要规范,字迹和图要清晰;打印的稿件需加大字号和行距。作者可通过E-mail投稿,但不要和文字稿重复。(2)题名(含中英文)。应符合索引要求,一般不超过20个字。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的内容,并符合题录。(3)作者姓名(含中英文)。英译名用汉语拼音,姓全部大写,名字第一字母大写,双名间加连字符。(4)作者单位。包括部门、单位、省市名,邮编。英文邮编之后加列国名。(5)摘要(含中英文)应尽量写成报道性,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和结论等。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采用第三人称表述,一般以300字内为宜。(6)关键词(含中英文)。是反映文章主题内容的名词和术语,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第一关键词应能体现出文章的学科分类,每篇文章给出3-8个关键词,写在摘要下方。

新余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比较容易发表的大学学报有很多,具体说明如下: 《西昌学院学报》、《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洛阳师范学院学报》、《黑河学院学报》、《北京印刷学院学报》、《德州学院学报》、《绥化学院学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新余学院学报》、《信阳师范学院学报》、《长春工程学院学报》、《哈尔滨学院学报》、《大庆师范学院学报》、《长春大学学报》、《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等学报。

如下:

《黑河学院学报》、《北京印刷学院学报》、《德州学院学报》、《绥化学院学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新余学院学报》、《信阳师范学院学报》、《长春工程学院学报》、《哈尔滨学院学报》、《大庆师范学院学报》、《长春大学学报》、《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注意

学报的级别与学校的级别有关,大学本科的学报一般是本科学报,专科学校则是专科学报,被评为核心期刊的学报是核心学报。本科院校的学报一般达到省级标准,具体的情况取决于学校的实力。

例如武汉大学学报是核心期刊,湖北师范学院学报文科部分是核心期刊,理工部分是普通期刊,即国家期刊。

新余学院学校代码:11508(国标代码)主管部门:江西省教育厅学校性质:省属公办普通高等院校办学层次和类型: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红河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红河学院学报接收本科生《红河学院学报》二本学报,可高职,可党校征稿栏目:哈尼族文化研究,彝学研究,民族文化研究,文学研究、哲学与历史学研究、教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自然科学研究

对投稿的要求特别严格。《红河学院学报》是综合性学术期刊。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 双百” 方针, 为繁荣学术研究, 提供交流平台。对学术品位高、在理论和应用上有创新的论文, 特别是有基金资助的论文本刊将优先发表。

火把节

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彝族的独特民俗节日火把节的。但其实火把节不仅仅是彝族的节日,白族、佤族、纳西族、拉祜族、傈僳族也有火把节,不过彝族的火把节最为出名。火把节那天,全村人欢坐一堂,无分老幼,一起围在篝火旁唱跳rap,在狂欢中,左脚舞是最传统的舞蹈之一,也称“跳脚舞”,配合舞蹈的乐曲调子有很多,多为抒情歌曲、山歌。这就是为什么火把节也被称为“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夜”。但火把节对彝族来说,不仅仅是娱乐狂欢,而是有着久远的历史文化内涵。

彝族火把节

最早记录彝族火把节的是元代的《云南志略》:六月二十四日那天,人们会整晚用竹竿举着火把、火炬照明,各家小孩也持小火把满地乱跑,“ 相烧为戏,谓之驱禳 ”,直到天明。

火把节

清代是中国封建文化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很多今天的习俗在清代都已经定型;清代同样是地方文化兴盛的一个朝代,各地县志、府志被广泛编撰起来。《开化(在云南)府志》说:六月二十四日,夷人“村寨田宅,悉燃火炬”,故曰火把节,火把节当天还会吃生肉,以此为“献岁”。今天云南仍有吃生肉的少数民族,谁呢?大理的白族,如前所述,白族也有火把节,在节日之前,白族女孩会染红指甲,节日当天吃生猪肉拌蔬菜。

美丽的彝族女子

虽然火把节是彝族的共同节日,但不同地区的彝族有关火把节的传说却不相同。昆明彝族的火把节,根据《昆明县志》的官方记载,是为了纪念一个美丽的妇人。说在汉代有夷人妇女名叫阿南,长得漂亮,她的丈夫被仇人杀害,仇人要占有她,她死不从贼,在六月二十四日自焚而死,族人为了哀悼她,就以火把节纪念。这就是清代昆明彝族的说法。

火把节

今天生活在石林的彝族说:过去石林彝族山寨里有一个土司,为非作歹、欺压乡里,彝族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敢怒而不敢言。这时候一个叫扎卡的牧羊人见到寨民的悲惨境遇,十分痛心,就借放羊之名联络了周围几个山寨,打算攻击土司。土司的府邸是高楼大院,为了攻破府邸,扎卡就只给羊喝水,不给羊吃草,如此七天,彝族人开始进攻土司府,扎卡将火把绑在羊角上,用锣鼓催促羊群先冲上去,饿了七天的羊一解封马上乱窜冲向前方,角上的火把也就四处点火,最终土司府化成了一片火海,土司仓皇逃窜,就这样他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为了纪念推翻土司暴政,彝族就在农历六月二十四那天举办火把节。

说到玩火,还是田单的火牛阵出名

红河的彝族说:过去蝗虫肆虐,民不聊生,为了驱逐虫害,彝族人就用火烧稻草来烟熏害虫,如此果然保护了粮食,为村寨繁衍奠定了基础。为了纪念消灭虫害,就把农历五月五到五月十五这10天定为火把节。

以上三种说法都有相同的感觉:一是纪念,纪念死者或胜利;二是反抗,反抗暴政、反抗权势;三是驱害,驱逐害虫或坏人。上述三种故事是流传在彝族中的主流说法,其他地方还有别的故事,只是人物名称或主角不同,但故事内容大体相似。通过罗列上述故事我们发现,其实各地彝族火把节的时间是不大一样的。

火把节

不同地区彝族的火把节传说不同、时间不同,连仪式过程也不尽相同。石林的彝族以火把为主,重火把的形式,包括树火把、点火把,最后烧火把,全场火把是主角,烧尽火把后会进行喊魂仪式。而红河彝族以鞭打畜生(一般是打老牛)开场,主题是祭祖,人们手持火把,绕着祠堂、住宅、田间跑,最后举行篝火晚会。

鞭打牛

在2006年国家确立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四川凉山的彝族火把节和云南楚雄的火把节明确位列其中,所以今天一般以这两地的火把节为标准。这两地的火把节过程大致是,首先穿好本民族服饰;然后迎火;接着狂欢,包括火把大会、聚餐、摔跤、跳舞;继而正式祷祝,包括长老祝福、祭祀和驱邪;接着娱乐,包括传统游戏赛马、斗鸡、斗牛、选美;最后送火,送火仪式最为庄重,由三个代表大神的人领队,后面跟着彩旗、持刀、鼓乐诸队。所有仪式结束后,参与者都要在回村之前的池塘、水塘里洗浴净身。全套仪式下来一般得3天,祭祀的时间短,主要是娱乐。

火把节看似只是少数民族的普通民俗,但其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彝族文化。彝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对笔者这种北方人来说,他们有些神秘。所以通过火把节的习俗,也能让我们了解一下彝族的古老文化。

彝族

彝族推崇原生和自然,认为万物有灵,万物出自天赐,所以彝族敬畏自然。虽然各地火把节的过程不同,但大多有祭祀祖先、崇敬神灵的主题。而祭祖祭神的过程又充分体现着对生命的尊崇。火把节中,人们会选定祭台,献上三牲,但最隆重的祭礼是鸡,这鸡必须用子母鸡,将挑选的活鸡洗净,然后用荞麦粉塞满鸡嘴,最后将其放入冷水中溺死,之后才可将其蒸煮,鸡熟之后献到台上,由巫师诵读祷告词,祈求先祖神灵保佑。这一过程极为庄重,除了巫师之外不能有其他声音。

火把节祭祀

可以肯定火把节就是远古火崇拜的一种,火把节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就是迎接火种,这个火种可不是火柴划出来的,而是火塘之火。所谓火塘,就是家族里取暖议事的大火炉。火把节仪式中有火塘禁忌,如石林彝族的火塘禁忌就是火塘之火种必须常年不熄,族人不得向火塘里洒水,不得用火塘之火烘烤衣服、做饭,不得跨过火塘。火把节当天点燃第一个火把的火源就是火塘之火。

火塘

彝族以火把节著称,所以也称“火族”,今天火把节已经获得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虽然在现代化的浪潮下,年青一代向外发展,但火把节这种极富民族感情的仪式节日并没有被忘记,因为火把节寄托了彝族驱邪祈愿的共同情感。作为构成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的彝族,保护他们的文化是加强民族认同、保护中华文化的重要一环。

陈海:《彝族火把节的民族意义及文化内涵》,《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10期。

丁亚楠:《云南彝族火把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红河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 索引序列
  • 社会科学院投稿须知
  • 中国社会科学投稿须知
  • 中国社会科学报理论版投稿须知
  • 新余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 红河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