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趋向动词研究论文结构

趋向动词研究论文结构

发布时间:

趋向动词研究论文结构

趋向动词就是表示移动的趋向的动词。

趋向动词的性质多半和它所表示的意义有关。趋向动词主要是从语义的角度来命名的。然而,语义本身是一个相当模糊、抽象、包容性较大的概念,所以认为不应该把”趋向”意义理解得过于实在、过于狭窄。

”趋向”不仅表示人或事物在空间上位移的方向,而且还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状态的帀始、持续等等。可见,这种种”趋向”意义实际上表现了其语义从空间领域到时间领域的转变,涵盖了趋向动词由实到虚的用法。

尽管趋向动词的”趋向”有实在的趋向意义、虚化的趋向意义等多种理解,但其各种意义、用法之间却存在着无法割断的关系。

因此,比较同意趋向动词的”多重性”的说法,把趋向动词看作能够表达各种”趋向”意义的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趋向动词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相对封闭的动词小类。趋向动词的数量虽然不多,但使用频率高,其语义功能及句法特点也相当复杂,所以在词类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扩展资料

目前,语法学界对趋向动词的句法功能还有一些分歧,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简单趋向动词和复合趋向动词既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补语,如:丁声树(1961)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黄伯荣和廖序东(1991)的《现代汉语》、丁崇明(2009)的《现代汉语语法教程》。

第二种观点认为简单趋向动词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补语,复合趋向动词只能作补语,不能单独作谓语,如:朱德熙(1982)的《语法讲义》、李临定(1989)的《现代汉语动词》、刘月华(1998)的《趋向补语通释》、周一民(1999)的《汉语趋向动词规范谈》。

可见,分歧主要集中在合成趋向动词是否能独立充当谓语。

以”上来、上去”和”拿来、拿去”为例,它们之间可以加上表可能的”不/得”以及宾语(如:上不去、上得来、上屋顶去、拿得去、拿不来、拿面包去),因而它们的组合性质应该是相同的。

如果把”拿来、拿去”分析为”动趋组合”,那也应该把”上来、上去”分析为”动趋组合”,只是后者的”动”是趋向动词(李临定,1989)。

因而,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观点,认为复合趋向动词没有作谓语的功能,只有作补语的功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趋向动词

给楼主一篇讲趋向动词的对外汉语教案做参考:1 教学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了解并掌握复合趋向动词的读音、词义、实际用法,判断复合趋向动词是否使用正确,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能够造简单的句子,在日常交际中进行使用。 教学重点分析切实加强复合趋向动词基本意义的理解掌握,要生动、具体、形象、充分的利用图片、实际情景、实际语境让学习者感知、体会和理解。要将词义相近或相似的复合趋向动词进行对比,简单清楚地解释区别,通过图片和实际情景进行演示。2 学习者分析 学生基本特征接触汉语一段时间的初级班学生,年龄20岁左右,多为泰国、印尼学生,少数欧美学生,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对汉语有浓厚的兴趣。 学习动机通过相应等级的HSK考试并且在日常交际中能够熟练运用。 学习偏好喜欢教师多进行互动教学,学生们能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3 教学目标制定与陈述 教学目标课程运用综合法,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来教授学生复合趋向动词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课程学习,首先使学生认知复合趋向动词的读音、词义和实际用法,掌握相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完成相应的练习,判断句子中复合趋向动词使用是否正确,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尝试自己造句,进行对话和交际,掌握应用技能。 难点分析要注意讲清各种引申意义,从最基本义的认知义指导出去,抓住其最类似的特点,一步一步引向深入。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将不同的引申意义与结构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4 教学策略 教学思路与组织教学中应当多进行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给学习者树立信心;同时相信自己的教学能力,做到认真负责,友好热情。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略微放慢语速,尽量使用简单的词汇构成句子,重点、难点讲解时可进行适当的重复和解释,遵循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主要采用图片、情景等形象的方式理解掌握,少用言语描述。通过图片情景等输入和使之大量应用,建立认知感觉和语感。多融入一些场景教学及交际性练习,鼓励学生多开口讲汉语。5 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多媒体设备、教师硬件环境。6 教学流程 组织教学:35分钟师生互相问候,检查学生出席情况,对缺席学生表示关心。宣布本节课教学内容:复合趋向动词。 导入新课:1015分钟 复习检查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单纯趋向动词。如下图:板书1单纯趋向动词并标明拼音:1)标音朗读全班同学集体朗读两遍,增强印象。2)看字朗读擦掉标注的拼音,全班同学朗读两遍。自我考察,老师判断他们的掌握情况。3)分别朗读每个同学分别朗读一遍,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逐个纠音。 过度导入对上节课掌握情况进行点评、总结,由单纯趋向动词引出复合趋向动词,导入新课内容。 讲解新课5060分钟如下图:板书2:由板书1略微变化,使其具有新的教学意义。 读音上课前已经复习过单纯趋向动词的读音了,这里只简单重复一下。1)集体朗读按照板书2的规律,全班同学集体朗读两遍,增强印象,熟悉构成方法。2)个别提问每个同学提问几个词的读音。老师在这一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表现,以判断他们的掌握情况。 词义1)释义: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图片多为同学们喜欢的卡通人物,解释复合趋向动词的基本词义。2)演示:用教室中的场景、情景,模拟、演示。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进行记忆,加深印象。(1)进来:利用教室的门演示,从外面走进教室里。(2)出来:同上,从教室走出教室。(3)上来:利用教室的讲台演示,从下面走到讲台上去。(4)下来:同上,从讲台走到下面。(5)回来:从教室走出去,再回到原来的位置。(6)过来:朝着说话人走。3)引申:在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复合趋向动词的基本词义的情况下,适当讲解一些抽象含义,进行知识扩展,以便交际。每个例句配有图片或动画,便于学生理解。(1)下来:①由明到暗,由强到弱,有动到静的逐渐变化的过程。例句:天慢慢黑下来了。②使事物停留或固定,以免消失。例句:老师上课讲的语法你都记下来了吗?(2)下去:已经开始的动作继续进行下去。例句:已经开始了,就干下去吧。(3)出来:①产生了结果,从无到有。例句:这张画,他想了一个多月才画出来②识别、分辨事物,从无意义到有意义。例句:我看出来了,他画的是一只大象。(4)起来:①新的动作开始,一般是由静态转变为到动态。例句:天一亮,市场就热闹起来了。②使人或食物从分散到集中的动作的完成。例句:杀人犯被抓起来了。(5)过来:恢复或转到正常状态。例句:老师把握文章中的错字都改过来了。他终于明白过来了,有了金钱就不等于有了幸福。(6)过去:失去正常状态,进入不正常状态。例句:听到这个消息,他几乎要昏过去了。 构成由两个单纯趋向动词组合而成。 练习1)判断正误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展示例句。因为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加强学生对复合趋向动词使用的正面印象,所以以下选取的例句全部是正确的。经理让小王上来找他。(经理在三楼,小王在二楼)你有什么困难可以说出来。我等了很久,他才从楼上走下来。2)选词填空用所学的复合趋向动词填空。让他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完以后再问问题。他怎么这么快就把我们的计划宣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什么意见,欢迎你们全都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造句仿照之前练习中的句子,可先进行简单替换,后用复合趋向动词自己造句,教师纠正错误,给予指导,并了解、判断学生的接受水平和理解程度。 强化巩固1520分钟1)读音按照板书2的规律,全班集体朗读复合趋向动词,方便记忆,同时复习复合趋向动词的构词方法。2)含义简单复习每个复合趋向动词的基本词义和抽象含义。3)例句重复朗读练习中的句子,加强印象。 布置作业35分钟用今天所学的复合趋向动词,每个词造两个句子,下节课上课时大家分享一下。如果有对复合趋向动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先自己查询一下动词+趋向动词这种用法。

“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为 “ 实 词 虚 化 ”。英语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过程,单词,语法,听力,这些是最基本的,不过最主要的是口语的练习,多听多练是最有效的,最好是可以经常和外国人交流,进行语言的交换,文化的交流也是可以提升外语的。现在做对外汉语教师是比较有发展的,但是需要持有一定的教学资质才可以任职,我们提供的是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以及国际认证协会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证书三证唯一联考机构,两证承诺一站式就业,助您后顾 无忧!

动词附类,表示从近到远、从远到近、从低到高、从高到低、从里到外、从外到里等趋向或其他虚化的意义,分单纯的和合成的两种。单纯的趋向动词是“来、去”等。合成的趋向动词由单纯的趋向动词组成,如“进来、进去”

趋向动词研究论文

补语可以由谓词性词语、数量短语和介词短语充当。由谓词性词语充当的补语,有的直接加在中心语之后,有的要用“得”字;由数量短语、介词短语充当的补语都是和中心语直接组合的。补语可以用来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状态、趋向、数量、时间、处所、可能性或者说明性状的程度、说明事物的状态等。下面以语义类别为纲谈补语的构成。1.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与中心语有因果关系。结果补语常用的是形容词,少数用动词。例如:照〈亮〉、走〈近〉、抬〈高〉、睁〈大〉、晒〈干〉、安排〈好〉、弄〈明白〉、洗〈干净〉、说〈清楚〉(形容)听〈懂〉、看〈穿〉、走〈散〉、写〈完〉、打〈死〉(动)结果补语在结构上同中心语结合得很紧,其间不能加进别的成分,成为一个结合得像词一样的中补短语,以致动态助词“了、过”只能加在补语后面。从补语的语义指向看,却不都是指向它的中心语的,有的是指向主语或宾语。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他们学会了开车。(会了的是他们,指向主语)他们说服了我们。(服了的是我们,指向宾语)他们干完了活儿。(完了的是“干”这个动作,指向谓语中心)这三句分别代表三种语义指向,这三种语义关系可以从下面三个变换形式看出来:“他们学会了开车。”的变换式是:他们学开车。他们会了。(指向主语“他们”)“他们说服了我们。”的变换式是:他们说我们。我们服了。(指向宾语我们)“他们干完了活儿。”的变换式是:他们干活儿。干完了。(指向动作)上述分析,只说明常见的情况,实际的句子还要复杂。有些句子的核心动词跟宾语不一定能联系上,例如“妞妞哭红了眼睛。”的“哭”是不及物动词,不能与宾语“眼睛”有语义语法关系,而与主语有密切关系;结果补语“红”与主语“妞妞”不发生关系,而和宾语“眼睛”有密切语义关系。句子表达的意义是:“妞妞哭+眼睛红”,以至于不带上补语,动词就不能带宾语。例子还有很多:奶奶挺直了腰板——奶奶挺+腰板直小红快吃,别饿坏了身子。——第二分句意义为:不要“小红饿+身子坏”2.程度补语程度补语很少,限于用“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等,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程度,也可以用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表示很轻的程度。谓语中心主要是形容词,也可能用某些能前加“很”的动词。例如:好得〈很〉、热得〈厉害〉、美〈极〉了、暖和〈多〉了、难看〈死〉了、坏〈透〉了、快〈一些〉、闹得〈慌〉部分状态补语也有兼表程度的意义(有人把它归入状态补语):雨来得〈又突然又猛烈〉程度补语本身没有否定形式,语义指向谓语中心。3.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中心语和补语中间都有助词“得”。例如:江面照得〈通红〉、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尤其绿得〈可爱〉、他跑得〈满头大汗〉鸟儿飞得〈很高〉、大家想得〈很透彻〉、我们走得〈累死了〉状态补语的作用有两种:有的用作描写,用状态形容词或谓词性短语。这种补语的语义分别表示施事、受事、当事或动作的某种状态,如第一排。有的用作评价,只用性质形容词,如第二排。有时候,补语前不用“得”而用“个、得个”,例如“唠叨个没完没了、把敌人打了个落花流水、落得个人财两空”。用“个”字,中心语后面有可能加上“了”。用“得”字的补语在一定的语境里可以省去,例如“把你乐得!、瞧你那衣服脏得!、看你骄傲得呀!”这种句子表示的是:或者有无需或无法形容的意味,或者有让对话者自己体会的意味。状态补语还有可能用名词性短语,例如“脏得一脸的灰、热得一脸的油”4.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事物随动作而活动的方向,用趋向动词充当,例如:打〈开〉、飞〈出〉、走〈进去〉、跳〈下来〉、爬〈上去〉、拿〈出去〉、扔〈过来〉、送〈回去〉包含复合趋向补语的补充词组,它们所带的宾语的位置有两种情况:其一,表处所的宾语只能插在复合趋向补语的中间即“来”或“去”之前,“进、出、上、下、回、过”之后,例如:跑进教室来、走出学校去、飞回南方来、跳下楼去其二,表示事物的宾语位置比较自由,例如:递一只杯子过来 伸一只手出来递过一只杯子来 伸出一只手来递过来一只杯子 伸出来一只手动态助词“了”一般加在补语后面、宾语前面,如:打〈开〉了抽屉、飞〈出〉了金凤凰。有时候“了”加在补语之前,这时句子不会出现宾语,例如:跳了〈下来〉、爬了〈上去〉、扔了〈过来〉。有些句子,动词和宾语不能直接组合,趋向补语能起成句作用;在存现句里,这种情况较常见。如:树上飞〈来〉了两只小鸟。此外,复合趋向动词“起来”“下去”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后,有时不表示行动之类的趋向,而分别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开始或继续发展,是引申义,例如:唱〈起来〉、笑〈起来〉、胖〈起来〉、亮〈起来〉(动作或状态的开始)写〈下去〉、说〈下去〉、瘦〈下去〉、暗〈下去〉(动作或状态的继续发展)这种用法的趋向动词已经虚化了。5.数量补语数量补语包括两种:一种是动量补语,用表动量的量词短语充当,用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例如:敲了〈三下〉、去了〈五次〉、读上〈几遍〉另一种是时量补语,用表时量的量词短语充当,用来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也就是时量、时段,例如:住了〈两年〉、好了〈三天〉、躺了〈一阵子〉或者表示动作实现以后所经历的整段时间,例如:失踪了〈半个月〉、喝了〈四年〉了本教科书把动量补语和时量补语合称数量补语,因外在形式都用数量短语充当。也有教科书把时量补语另立为一类或把它归到时间补语。6.时间、处所补语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包括表示动作终止地点。例如:生〈于1959年〉、站〈在门口〉、走〈向森林〉7.可能补语可能补语是表示可能或不可能的补语,它只表可能性,多数是尚未实现的事情。这种补语的中心语主要是动词,也有少数是形容词。可能补语有两种。一种是用“得”或“不得”充当,表示有无可能进行,或表示动作结果能否实现。例如:这东西吃〈得〉吃〈不得〉?这个人你们惹〈不得〉。这数啊,得细心算,大意〈不得〉。另一种是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心语之间插进“得、不”(轻声),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不可能实现。例如:喝醉——喝得醉、喝不醉 听懂——听得懂、听不懂打开——打得开、打不开 抬出来——抬得出来、抬不出来还有一个中心语动词带两三层补语的,这种多层补语只有下面四种,它们的排列顺序是:结果补语最靠近动词,处所补语或数量补语次之,趋向补语(来、去)总在最外一层,例如:听懂一点(动词带结果补语再带数量补语)病倒在工作岗位(动词带结果补语再带处所补语)走到深山来(先带处所补语后带趋向补语)草丛中跳出小松鼠来(先后带两层趋向补语)滑倒在地上两次(带结果补语、处所补语,再带动量补语)分析这种多层补语时,可先外后内或先远后近。和多层定语、状语的分析原则相同。

“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为 “ 实 词 虚 化 ”。英语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过程,单词,语法,听力,这些是最基本的,不过最主要的是口语的练习,多听多练是最有效的,最好是可以经常和外国人交流,进行语言的交换,文化的交流也是可以提升外语的。现在做对外汉语教师是比较有发展的,但是需要持有一定的教学资质才可以任职,我们提供的是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以及国际认证协会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证书三证唯一联考机构,两证承诺一站式就业,助您后顾 无忧!

一.语法化概念阐释“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为 “ 实 词 虚 化 ”。 例 如 汉 语“把”、“被”、“从”等原来都是有实义的动词,现已虚化为介词。介词属于虚词,西方叫功能词。虚化有程度的差别,实词变为虚词是虚化,虚词变为更虚的成分也是虚化。西方 人承认 ,“语法化”概念最早是中国人在13世纪就提出来的,元朝的周伯琦在《六书正伪》 中说:“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欧洲到18世纪才有法国哲学家E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最先指出动词的曲折形态,如时态标记,是由独立的词变来的。“虚化”主要针对词义的变化由实到虚,“语法化”一词则偏重于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的产生和形成,例如主语和宾语这样的语法范畴以及主格和宾格标记这样的语法成分是如何产生的。“语法化”有五条原则———并存原则,歧变原则、择一原则、保持原则和降类原则。此后,陆续有学者提出了滞后原则和频率原则。二.“来”的起源和产生关于“来”的产生年代,资料显示,目前学者们比较一致地认为是在唐代,如太田辰夫、龚千炎认为是在唐五代,曹广顺和蒋冀骋、吴福祥认为是在初唐前后。关于它的来源,太田提及:“助词‘来’当然是从动词‘来’产生的,原来是做了某事之后来到 现 在 的 场 所 的 意 思 , 后 来‘来’成了附加的,就把重点放在了过去曾做某事上了。”曹广顺认为,“来”在唐代从表示趋向的动词,发展处表示完成、以来、后来等多种用法,这些用法的“来”都 有表示动作、事件是“曾经发生”的意思,在这些条件下,当“来”转化为特指“曾经”的意思,并用于句尾时,就产生了事态助词“来”。江蓝生和蒋冀骋、吴福祥推测事态助词“来”可能与唐代代表完成或实现的“来”有关:党表示完成或实现的“来”用于“曾然”的语境,用以特指过去曾做某事,居于句末时,就变成了表曾经的事态助词。三.趋向动词的阐释趋向动词是一个特殊的类,其特殊性在于它可以放在谓语动词后做补语。我们主要讨论的是二十六个趋向动词。如下:上、下、进、出、开、回、过、起、到、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开来、回来、过来、起来、到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开去、回去、过去。按照音节的多少,可以把趋向动词分为双音节趋向动词和单音节趋向动词。单音节趋向动词十一个,分为AB两类。A 类包括“上、下、进、出、开、回、过、到、起。它们位于双音节趋向动词的前一音节位置,在句子中作谓语时自然放到宾语前,作 补语时也只能放在宾语前。B类包括“来、去”,它们做补语时,既可以放在宾语前也可以放在宾语后。如:时彼比丘语妇人曰:“妹,我非鬼,我是沙门,今来乞食。” (《大正藏》) 这里的来乞食,也可说成是乞食来。本文就趋向动词中的B 类中的“来”字进行语法化研究。四.“来”的语法化过程下文将主要根据“V+NP+来”和“V+来”两种格式对“来”的语法化进行讨论分析。“V+NP+来”格式在先秦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后来也有使用。最初“NP”多指有生命的人,“来”表示由NP发出的动作。在这种格式中,趋向动词“来”位于句尾,这为它由趋向动词虚化为事态助词提供了最初的语法位置。例如:1)异日,而王曰:“召相单来。”(《战国策》) 这里的“来”具有很强的动词性,有着并表达充分的词汇意义,因而,它的词汇功能明显,语法功能较弱。两汉时期,NP 可以是无生命的物体,“来”的语汇意义仍旧十分明显。例如: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 (《汉书》) 这句中“其实”作为名词,是动词“取”的宾语,“来”作为补语,具有趋向性和目的性,有从远方带回来之意。再例如:又有一人,朱衣玄冠,佩印绶,执玉版来。 (《古小说钩沉 冥祥记》) 於陵子终曰:“仆有箕箒之妾,请入与计之。”即入谓其妻曰:“楚王欲以我为相,遣使者持金来。今日为相,明日结驷连骑,食方丈于前 ,可乎?“(刘向 《古列女传》) 等等例子,均与第一例中“来”的功能相同。且其谓语部分 “取、执、持”等动词,都具有“携带”之意,这就更加明确了V+NP+来这种格式表示施事主体携带受事对象共同进行由别的地方至说话人所在地的运动。现代汉语中认为,趋向动词尤其是双音节趋向动词与位于动词的结合没有单音节趋向动词紧密,其间可以插入别的成分,如动态助词“了”等。这一点,在古代汉语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在V+NP 和“来”之间可插入连词“而”,例如:“明诸人民承王教已,即以八万四千两车,载金而来,诣拘舍婆城,造立法殿。”中,“载金而来”就是在谓语动词+宾语和“来”之间加了一个“而”字,但对句子的大意和“来”的功能并没有影响。再例如:“明日日中此化道人送食而来。”这里的“送食而来” 同前一例中的分析。历史资料表明,趋向动词“来”向事态助词虚化的关键一步在于格式中“V”的变化。东汉以后,具有“携带”之意的谓语动词开始进入V+(NP)+来的格式中,V 与“来”有同一个施事。例如:1) “复有鹫鸟来,梵志见已,而问之曰:‘善来鹫鸟,汝从何来,为欲何去?’答曰:‘梵志,我从大墓复至大墓,杀害而来,我今欲食死象之肉,死马,死牛、死人之肉,我今欲去,唯畏于人。’” (《中阿含经》) 以上句为例,虽然“来”仍具有较强的词汇意义,但是V所代表的动词已经没有了“携带”之意,而且作为趋向运动的主题从施事和受事对象共同进行变成了只是其中的施事,“来”开始摆脱“+受事位移”这样的语义限制,谓语动词与“来”之间的关系不再那么紧密。在下面的例句中,“V+来”格式所表述的事件具有终结性和语义自足性,没有出现后续,使得“来”具有了结句的功能,只表示某事件是过去曾经发生的。阿难,我于弥勒菩萨之边,种诸善根,求未来啊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有偈说:此佛大威德,离欲得寂静,释迦牟尼佛,皆希供养来。 (《佛本行集经》)抚州刺史便问圆长老:“只如国王大臣,未见有小福,未审曾供养什么人来?” (《祖堂集》)第一个例句中,“释迦牟尼佛”是受事主语,“来”仅代表“供养”的动作是在过去发生的,是曾经完成的,在这里,“来已经没有了任何的趋向意义。第二个例句与第一个相同。另有其他例子如:3) 武阳太守卢思道,常晓醉,于省门见从侄卉。曰:“阿父何处饮来?凌晨嵬峨?”4)隋时,数人入酒肆,味酸且淡,乃共嘲此酒。一人云:“酒,何处漫行来?腾腾失却酉?”诸人问云:“此何义?”答云:“有水在。”3、4两例中“来”字所在的句式用于特指问的问话部分,“来”有双重解析:既可以理解为表示曾经的事态助词,又可理解为动词。”五.结语前文中提到的太田辰夫先生对事态助词“来”的来源的看法,他说助词“来”当然是从动词“来”产生的,原来是做了某事之后来到现在的场所的意思。后来“来”成了附加的,就把重点放在过去曾做某事上了。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所说的事态助词“来”来源于动词“来”,主要是强调的一种语法化路径。然而,在文中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这种语法化路径对“来”的虚化不够彻底,“来”仍旧保有一定的动词性。这也是这一语法化路径的瑕疵和弊端。

趋向的意思:(名)趋势;事物朝着某个方面发展。

【拼音】[ qū xiàng ]

【例句】恶补之风似有死灰复燃的趋势,教育部正密切注意中。

【近义词】趋势、走向

【反义词】反向

趋向的近义词

趋势

【拼音】[ qū shì ]

【例句】洪水的水位已经超过了警戒线,而且还有继续上涨的趋势,情势危如累卵。

【解释】(名)事物发展的倾向。[近]趋向。

【近义词】趋向、走向

走向

【拼音】[ zǒu xiàng ]

【例句】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解释】(动)朝一定方向发展:~富强|局势~缓和;(名)(岩石、矿层、山脉等)延伸的方向:南北~。

【近义词】趋势

现代汉语趋向动词研究的论文

“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为 “ 实 词 虚 化 ”。英语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过程,单词,语法,听力,这些是最基本的,不过最主要的是口语的练习,多听多练是最有效的,最好是可以经常和外国人交流,进行语言的交换,文化的交流也是可以提升外语的。现在做对外汉语教师是比较有发展的,但是需要持有一定的教学资质才可以任职,我们提供的是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以及国际认证协会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证书三证唯一联考机构,两证承诺一站式就业,助您后顾 无忧!

据说百度文库里有。

一.语法化概念阐释“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为 “ 实 词 虚 化 ”。 例 如 汉 语“把”、“被”、“从”等原来都是有实义的动词,现已虚化为介词。介词属于虚词,西方叫功能词。虚化有程度的差别,实词变为虚词是虚化,虚词变为更虚的成分也是虚化。西方 人承认 ,“语法化”概念最早是中国人在13世纪就提出来的,元朝的周伯琦在《六书正伪》 中说:“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欧洲到18世纪才有法国哲学家E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最先指出动词的曲折形态,如时态标记,是由独立的词变来的。“虚化”主要针对词义的变化由实到虚,“语法化”一词则偏重于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的产生和形成,例如主语和宾语这样的语法范畴以及主格和宾格标记这样的语法成分是如何产生的。“语法化”有五条原则———并存原则,歧变原则、择一原则、保持原则和降类原则。此后,陆续有学者提出了滞后原则和频率原则。二.“来”的起源和产生关于“来”的产生年代,资料显示,目前学者们比较一致地认为是在唐代,如太田辰夫、龚千炎认为是在唐五代,曹广顺和蒋冀骋、吴福祥认为是在初唐前后。关于它的来源,太田提及:“助词‘来’当然是从动词‘来’产生的,原来是做了某事之后来到 现 在 的 场 所 的 意 思 , 后 来‘来’成了附加的,就把重点放在了过去曾做某事上了。”曹广顺认为,“来”在唐代从表示趋向的动词,发展处表示完成、以来、后来等多种用法,这些用法的“来”都 有表示动作、事件是“曾经发生”的意思,在这些条件下,当“来”转化为特指“曾经”的意思,并用于句尾时,就产生了事态助词“来”。江蓝生和蒋冀骋、吴福祥推测事态助词“来”可能与唐代代表完成或实现的“来”有关:党表示完成或实现的“来”用于“曾然”的语境,用以特指过去曾做某事,居于句末时,就变成了表曾经的事态助词。三.趋向动词的阐释趋向动词是一个特殊的类,其特殊性在于它可以放在谓语动词后做补语。我们主要讨论的是二十六个趋向动词。如下:上、下、进、出、开、回、过、起、到、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开来、回来、过来、起来、到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开去、回去、过去。按照音节的多少,可以把趋向动词分为双音节趋向动词和单音节趋向动词。单音节趋向动词十一个,分为AB两类。A 类包括“上、下、进、出、开、回、过、到、起。它们位于双音节趋向动词的前一音节位置,在句子中作谓语时自然放到宾语前,作 补语时也只能放在宾语前。B类包括“来、去”,它们做补语时,既可以放在宾语前也可以放在宾语后。如:时彼比丘语妇人曰:“妹,我非鬼,我是沙门,今来乞食。” (《大正藏》) 这里的来乞食,也可说成是乞食来。本文就趋向动词中的B 类中的“来”字进行语法化研究。四.“来”的语法化过程下文将主要根据“V+NP+来”和“V+来”两种格式对“来”的语法化进行讨论分析。“V+NP+来”格式在先秦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后来也有使用。最初“NP”多指有生命的人,“来”表示由NP发出的动作。在这种格式中,趋向动词“来”位于句尾,这为它由趋向动词虚化为事态助词提供了最初的语法位置。例如:1)异日,而王曰:“召相单来。”(《战国策》) 这里的“来”具有很强的动词性,有着并表达充分的词汇意义,因而,它的词汇功能明显,语法功能较弱。两汉时期,NP 可以是无生命的物体,“来”的语汇意义仍旧十分明显。例如: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 (《汉书》) 这句中“其实”作为名词,是动词“取”的宾语,“来”作为补语,具有趋向性和目的性,有从远方带回来之意。再例如:又有一人,朱衣玄冠,佩印绶,执玉版来。 (《古小说钩沉 冥祥记》) 於陵子终曰:“仆有箕箒之妾,请入与计之。”即入谓其妻曰:“楚王欲以我为相,遣使者持金来。今日为相,明日结驷连骑,食方丈于前 ,可乎?“(刘向 《古列女传》) 等等例子,均与第一例中“来”的功能相同。且其谓语部分 “取、执、持”等动词,都具有“携带”之意,这就更加明确了V+NP+来这种格式表示施事主体携带受事对象共同进行由别的地方至说话人所在地的运动。现代汉语中认为,趋向动词尤其是双音节趋向动词与位于动词的结合没有单音节趋向动词紧密,其间可以插入别的成分,如动态助词“了”等。这一点,在古代汉语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在V+NP 和“来”之间可插入连词“而”,例如:“明诸人民承王教已,即以八万四千两车,载金而来,诣拘舍婆城,造立法殿。”中,“载金而来”就是在谓语动词+宾语和“来”之间加了一个“而”字,但对句子的大意和“来”的功能并没有影响。再例如:“明日日中此化道人送食而来。”这里的“送食而来” 同前一例中的分析。历史资料表明,趋向动词“来”向事态助词虚化的关键一步在于格式中“V”的变化。东汉以后,具有“携带”之意的谓语动词开始进入V+(NP)+来的格式中,V 与“来”有同一个施事。例如:1) “复有鹫鸟来,梵志见已,而问之曰:‘善来鹫鸟,汝从何来,为欲何去?’答曰:‘梵志,我从大墓复至大墓,杀害而来,我今欲食死象之肉,死马,死牛、死人之肉,我今欲去,唯畏于人。’” (《中阿含经》) 以上句为例,虽然“来”仍具有较强的词汇意义,但是V所代表的动词已经没有了“携带”之意,而且作为趋向运动的主题从施事和受事对象共同进行变成了只是其中的施事,“来”开始摆脱“+受事位移”这样的语义限制,谓语动词与“来”之间的关系不再那么紧密。在下面的例句中,“V+来”格式所表述的事件具有终结性和语义自足性,没有出现后续,使得“来”具有了结句的功能,只表示某事件是过去曾经发生的。阿难,我于弥勒菩萨之边,种诸善根,求未来啊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有偈说:此佛大威德,离欲得寂静,释迦牟尼佛,皆希供养来。 (《佛本行集经》)抚州刺史便问圆长老:“只如国王大臣,未见有小福,未审曾供养什么人来?” (《祖堂集》)第一个例句中,“释迦牟尼佛”是受事主语,“来”仅代表“供养”的动作是在过去发生的,是曾经完成的,在这里,“来已经没有了任何的趋向意义。第二个例句与第一个相同。另有其他例子如:3) 武阳太守卢思道,常晓醉,于省门见从侄卉。曰:“阿父何处饮来?凌晨嵬峨?”4)隋时,数人入酒肆,味酸且淡,乃共嘲此酒。一人云:“酒,何处漫行来?腾腾失却酉?”诸人问云:“此何义?”答云:“有水在。”3、4两例中“来”字所在的句式用于特指问的问话部分,“来”有双重解析:既可以理解为表示曾经的事态助词,又可理解为动词。”五.结语前文中提到的太田辰夫先生对事态助词“来”的来源的看法,他说助词“来”当然是从动词“来”产生的,原来是做了某事之后来到现在的场所的意思。后来“来”成了附加的,就把重点放在过去曾做某事上了。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所说的事态助词“来”来源于动词“来”,主要是强调的一种语法化路径。然而,在文中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这种语法化路径对“来”的虚化不够彻底,“来”仍旧保有一定的动词性。这也是这一语法化路径的瑕疵和弊端。

上网找 能找到

煤炭产业结构趋同化研究论文

煤炭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物。煤炭被人们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它是十八世纪以来人类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虽然煤炭的价值大不如从前,但毕竟目前和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煤炭还是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必不可缺的能量来源之一,煤炭的供应也关系到我国的工业乃至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的稳定,煤炭的供应安全问题也是我国能源安全中最重要的一环。

近年来我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呈先增后降态势,2020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原煤产量为亿吨,焦炭产量为亿吨。我国煤炭消费量总体较为波动,2019年煤炭消费量为亿吨标准煤。

近年来我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呈先增后降态势,2020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

2017-2020年我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呈先增后降态势。2020年我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同比有所下降。

我国原煤产量较为波动,2020年原煤产量为亿吨

2017-2020年期间我国原煤产量较为波动,2010-2015年期间呈先增后降态势,2016-2020年呈波动增长态势。2020年我国原煤产量为亿吨,同比小幅波动。

我国焦炭产量总体保持在4亿吨以上,2020年焦炭产量为亿吨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焦炭生产国,2011-2020年期间我国焦炭产量总体保持在4亿吨以上。2020年我国焦炭产量为亿吨,较2019年产量基本持平。

2020年我国煤炭进口为亿吨,同比增长

2010-2015年期间我国煤炭进口量呈先增后降态势,2025年进口量跌至近十年最低值, 2015-2020年期间我国煤炭进口量呈波动上涨态势。2020年我国煤炭进口为亿吨,较2019年的3亿吨同比增长。

我国煤炭消费量总体较为波动,2019年煤炭消费量为亿吨标准煤

2014-2019年期间我国煤炭消费量总体较为波动,2019年我国煤炭消费量为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作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中国是世界产煤大国之一,有60多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能源是国家的主要能源,因此,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本文的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比分析,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济转型的经验,结合山西当前煤炭产业发展的特点,研究探讨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方向和主要措施,以期为山西乃至全国煤炭产业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振兴提供参考。 本文结合山西省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区域煤炭经济转型的理论研究,分析比较世界煤炭产业转型较为成功地区的一些具体做法,并通过简单的经济数学优化模型,初步探讨出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发展方向和应采取的主要保障措施。最后对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并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摘要]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资源型地区是重点,煤炭资源型城市更是需要尽快和深入地发展循环经济。本文从意义、条件、出现问题和对策等方面对发展煤炭循环经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煤炭资源型城市; 探索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对物质不断进行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特点是主导产业链条前后拉伸,实现闭合循环发展,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个原则。作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发展循环经济问题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研究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资源型地区是重点,煤炭资源型城市更是有其特殊性和紧迫性。 一、理论思考:加快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在当前具有特殊意义 从维护能源安全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当前,能源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竞争和斗争的焦点,也成为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症结和隐患。解决瓶颈制约、确保能源安全已成为党和政府极为关注和投入巨大精力破解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一次性能源主体的煤炭,怎样对其实现科学利用、合理利用、高效利用,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难题。而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恰恰是科学、合理、高效利用煤炭的一把“金钥匙”,对于缓解我国的能源压力意义深远。 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中央做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部署,是新形势下的一个重大决策,其工作的重点是抓好能源、资源的节约。当前我国煤炭资源开采中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存在采厚弃薄、采易弃难等问题,工艺粗放、加工层次浅,一些原本可以再深加工利用的煤产品废弃严重,主要耗能设备设计效率平均低于国外先进水平80%左右,系统运行效率低于国外先进水平25%左右,单位建筑工程采暖能耗比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高倍,远远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建国初,受“有水快流”思想的影响,煤炭资源型城市先生产建设、后污染治理带来的后遗症较为严重。目前全国每年洗煤排出洗矸4500万吨,洗煤废水4000万吨,煤泥200万立方米等,大都没有综合利用。粗放、不能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造成大量废弃物,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占用,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等日益严重,这既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政治的安定、人心的稳定、社会的和谐,需靠循环经济来充分挖掘资源的利用潜能。 从煤炭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所有煤炭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煤竭城衰的潜在威胁。因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煤炭资源型城市必须高度重视两个问题:一是不失时机地发展非煤替代产业,解决经济发展单纯依赖煤炭的问题;二是延伸产业链条,使单位产量煤炭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变扩大开采的外延式扩张为多方挖潜的内涵式扩张。从现实条件和各地的实践经验看,第一点是长远战略,但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见效;第二点则潜力巨大,有条件较快见效。发展循环经济,恰恰是以此为重要内涵的,抓好它是煤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之举。 二、基础审视: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正当其时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配套的内外部条件的支撑和保障。通过对背景条件、政策导向、物质基础、技术能力的综合审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1.国内外示范和样板渐获成功。国际上,美国杜邦公司在化工生产中提出的“3R制造法”,开启了企业循环生产的先河;世界著名的循环工业生态园区丹麦的卡伦堡工业科技园区,通过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群落关系,使循环经济获得了成功。在国内,从2001年开始,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广东南海高科技生态工业园区,以煤铝电联产为核心的包头生态产业园区等相继规划建设,2002年3月贵阳市开始了全国首个循环经济生态城市试点建设,部分试点已取得阶段成果,为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有利的经验。 2.政策扶持、理论指导和社会共识渐趋有利。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在研究制定《国务院资源利用条例》,这些法律法规都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依据。近期中央多次重要会议的领导讲话及下发的文件都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明确要求,可以说是把循环经济发展问题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理论界对循环经济的探索更加深入,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发展循环经济问题前所未有地关注,也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 07-03-09 11:42:00 ] 作者:未知 编辑:studa203.充足的物质基础创造了发展空间。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已不再单单停留在原煤开采销售层面,随着产业链条不断拉伸,洗选、焦化等日渐成为重要的产业支柱。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下游产品应运而生,如原煤洗选过程中产生了矸石和煤泥,焦炭生产形成了副产品煤气和焦油等等,再生利用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4.煤炭综合开发能力显著增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大型高效选煤、煤炭直接和间接液化、地下煤层气开发以及高流煤地面汽化等洁净煤技术和煤炭深加工技术有了新突破,煤矸石、粉煤灰、煤气、煤焦油等综合利用技术日趋成熟,全国已建成煤矸石、煤泥等低热值燃料电厂120多座,煤矸石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线近百条。利用煤矸石和粉煤灰生产水泥、生物肥料、复合肥料的技术,也都有了新提高。 三、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任何新经济模式的推行,都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循环经济也不例外。更主要的是,煤炭资源型城市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也存在一些自身条件的制约,压力更大,对外部条件的支持保障相应地有更多要求。 症结之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尽管中央和省反复强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但一些煤炭资源城市对我国资源和环境的形势理解不深刻,缺乏对循环经济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的现象依然存在;对煤炭循环经济还存在概念上的不理解,对其内涵、作用知之甚少等等问题。对策建议:形成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强大宣传攻势,分层次广泛开展研讨活动,在煤炭资源型城市还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专项培训。 症结之二:科学研究不到位。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理论和科研上的支持。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达到很深层次,不利于煤炭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这方面仅靠一个或几个煤炭资源型城市去攻关、去探索,恐怕效果不会好。对策建议:尽快组织专家进行专题研究,对煤炭循环经济进行统一规划。同时,应该把一些发展基本成熟、条件基本具备、具有代表性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纳入典型培养范围,重点扶持,以点带面,推动循环经济“遍地开花”。 症结之三:产业支持不到位。煤炭循环经济本身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水平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循环经济项目早开工一天,就会减少一天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目前国家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项目的发展,在政策上还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优先扶持。对策建议:国家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项目,应在项目审批、规划用地、基本建设、铁路运力和上网电力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也可以研究形成专项的政策规定,以促进该产业健康发展。 症结之四:投入保证不到位。循环经济项目往往需要较大的投入,为给国家提供较多的煤炭,煤炭资源型城市往往是“先开发后建设、先生产后生活”,有限的资金都用在了煤炭的建设和开采上,导致自身的投入能力很弱。对策建议:国家应从循环经济项目的公益性着眼,放宽税费优惠范围,将其列入国债投资的重点,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最大限度地给予资金支持。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英文论文题目是动词还是名词结构

一、突出主题原则及修辞策略。标题是论文重要的信息浓缩点,是读者最先获取的直接信息,通常需要体现文章的主要观点和主要论点。因此,论文标题的写作,应当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反映文章主题,而且还要便于索引,利于论文广泛流通。为了体现主题,论文英文标题在修辞策略上通常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信息传递,要充分反映论文的创新内容,重要的内容尽量前置,同时准确使用题名的结构要素来完整表达学术论文主题,常见的结构类型是由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组成的标题;二是表达方式,应多用名词、名词词组、动名词来表达,且文字安排应结构合理、选词准确、详略得当,重要的词放在文题的起始。二、准确规范原则及修辞策略。措辞准确、表达客观、逻辑严密、行文简洁、词义明确、含义固定是科研学术论文所共有的文体特征。而学术论文英文标题除了具备以上特征外,还有大量的专业词汇、术语以及特定的词汇结构体系、语法规则和语篇结构。因此,写作学术论文标题在语言表达上要合乎规范标准,翻译成英文标题时,要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忠实地传达原文的内容,保持原文的风格。具体可采取以下方法:首先,格式要求规范。标题译文可采用首字母大写,其余的用小写(首字母缩略词全大写,专有名词的首字母大写);也可采用标题首字母大写,其余实词首字母大写,虚词小写(4个字母以上的介词或连词的首字母大写);排列时可根据具体学术期刊的规范分别采用居中排与左对齐的方式;书名应用斜体表示。其次,选词应强调专业化,这就需要作者熟知本专业的英语术语,选择专业词汇,避免使用通俗语是科研工作者治学严谨的表现。同时科技英语用词强调词义单一、准确,忌用多义词,所以应当根据科技英语的这一修辞特点,在英译时应用词义明确单一的词来代替词义较多的词。此外,用词也要准确,不使用非标准化的缩略语,所使用的缩略词语、代号、符号、公式等都应是公认的。由于在英语中有相当数量的动词、名词、形容词都有其固定的介词搭配,例如,逻辑动宾关系的名词性组合是学术论文英文标题的常见形式,所以在使用此类词语时应当要多加注意,以避免出现错误。三、简明有效原则及修辞策略。好的标题应是高度概括、言简意赅、便于检索。在完整、准确地概括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用尽量少的文字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不可夸大其词,以偏概全,也不可缩小研究范围,以偏代全。做到简明有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信息处理上,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述尽可能多的信息;二是在选词用语上,文题力求语言精炼,主题词突出。学术论文的英语标题通常可以用短语形式来表达,这样的结构言简意赅,内部组织严密,而且可以把更多的信息融于一体,使彼此的逻辑关系更明确,表达更细密,有利于达到交际目的。英语标题常见的短语结构有:名词+动词不定式、名词或名词短语+过去分词、现在分词短语、介词短语结构、名词或名词短语+介词短语、以动词形式开始的短语结构等。四、得体原则及修辞策略。一个修辞行为的有效性,还取决于它是否合乎语体的规范,是否符合言语交际环境的规定,是否符合社会交往的礼仪,是否符合文化的习俗,是否符合双方的审美倾向。科技论文的行文要符合科技文体的特点,保持文体的严肃性,是为得体。学术论文英语标题的写作要与中文标题内容协调一致,包括风格的一致,语言表达应符合英语习惯。英文标题的写作虽然可以不拘一格,但应突出主题,服从英语的表达习惯,避免使用中式的英语表达形式。例如,汉语论文主标题与副标题之间一般用破折号,而英文的主标题与副标题之间通常用冒号表示。名词化结构较多地使用抽象名词表达动作和状态,这也是英语表达和汉语表达上的主要差别之一。总之,标题在论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论文的标题应能准确地概括论文的内容,提纲挈领、点明主题、吸引读者、便于检索。要写好英文标题,作者不仅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还要掌握专业英语知识,熟悉本专业英语文体的写作特点,熟记常用的句式结构及英语习惯表达方法,在正确理解论文主旨的基础上,力求重点突出,行文准确、规范、简洁、得体。(以上内容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如果是名词性质的,就用名词,如果隐含有动词意思,就用动名词,有时也用介词词组

一般实词(名词、动词、代词、形容词、副词等)首字母大写,虚词(介词、冠词、连词、感叹词)首字母小写。标题第一个单词、最后一个单词无论词性首字母应该大写。超过5个字母的虚词,如between、without、alongside、underneath等应该大写。如果是重要提示性标题,或者是专有名称标题,可以全部字母都用大写,但这种用法应慎重。附:1.英文题名(标题)1)题名的结构。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noun phrase)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例如:Discussion About the Envy of Children an the Aged(儿童与老人之妒论略),Principles to Follow in Enrolling Tal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高校人才引进应遵循的原则)。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题名一般不应是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况且陈述句不够精练和醒目,重点也不易突出。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可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例如:Can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be Realized Without Petroleum?(农业机械化能离开石油吗?)。2)题名的字数。题名不应过长。总的原则是,题名应确切、简练、醒目,在能准确反映论文特定内容的前提下,题名词数越少越好,一般不宜超过10个实词。专家建议不要超过15个字,根据人的记忆特点,最好不超过12个字,否则不易记忆,最大限度一般不超过20个字。3)中英文题名的一致性。同一篇论文,其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4)题名中的大小写。题名字母的大小写有以下三种格式。A.全部字母大写。例如:DISCUSSION ABOUT THE ENVY OF CHIDREN AND THE AGED。B.每个词的首字母大写,但三个或四个字母以下的冠词、连词、介词全部小写。例如:From“Go-back-to-history”to Non-history—-A Criticism of New Historicism。C.题名第一个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字母均小写。例如:Topographic inversion of interval velocities.一般采用B.格式。2.作者与作者单位的英译1)作者。中国人名按汉语拼音拼写。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如下写法: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例如:Li Ping(李平)Li Xiaoping(李小平)。2)单位。单位名称要写全(由小到大)。例如: West Road,Guangzhou,Guangdong。地名的拼写方法是:第一个字的头字母大写,后面的字紧跟在后面小写,例如:Beijing,Nanhai。3.英文摘要原则上讲,中文摘要编写的注意事项都适用于英文摘要,摘要的内容主要是:(1)点明主题,解析文章的目的或意图;(2)介绍主要内容,使读者迅速了解文章或书籍的概貌;(3)提出结论或建议,以供读者参考。但是,英语有其自己的表达方式、语言习惯,最主要的是中译英时往往造成所占篇幅较长,同样内容的一段文字,若用英文来描述,其占用的篇幅可能比中文多一倍。因此,撰写英文摘要更应注意简洁明了,力争用最短的篇幅提供最主要的信息。中英文摘要的一致性主要是指内容方面的一致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两个摘要的内容“差不多就行”,因此在英文摘要中随意删去中文摘要的重点内容,或随意增补中文摘要所未提及的内容,这样很容易造成文摘重心转移,甚至偏离主题。二是认为英文摘要是中文摘要的硬性对译,对中文摘要中的每一个字都不敢遗漏,这往往使英文摘要用词累赘、重复,显得拖沓、冗长。英文摘要应严格、全面的表达中文摘要的内容,不能随意增删,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字也不能改动,具体撰写方式应遵循英文语法修辞规则,符合英文专业术语规范,并照顾到英文的表达习惯。选择适当的时态和语态,是使摘要符合英文语法修辞规则的前提。通常情况下,摘要中谓语动词的时态和语态都不是通篇一律的,而应根据具体内容而有所变化,否则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混乱。但这种变化又并非无章可循,其中存在着如下一些规律:1)英文摘要的时态。英文摘要时态的运用以简练为佳,常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少用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进行时态和其他复合时态基本不用。A.一般现在时。用于说明研究目的、叙述研究内容、描述结果、得出结论、提出建议或讨论等。例如:This study(investigation)is(conducted,undertaken)to…,The result shows(reveals)that…,It is found that…,The conclusions are…,The author suggests that….涉及到公认事实、自然规律、永恒真理等,也要用一般现在时。B.一般过去时。用于叙述过去某一时刻(时段)的发现、某一研究过程(实验、观察、调查等过程)。例如:The techniques of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were applied to study women customers’demand for cosmetics in January and August,2005.需要指出的是,用一般过去时描述的发现、现象,往往是尚不能确认为自然规律、永恒真理的,而只是当时如何如何;所描述的研究过程也明显带有过去时间的痕迹。C.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完成时少用,但不是不用。现在完成时把过去发生的或过去已完成的事情与现在联系起来,而过去完成时可用来表示过去某一时间以前已经完成的事情,或在一个过去事情完成之前就已完成的另一过去行为。例如:Concrete has been studied for many has not yet learned to store the solar )英文摘要的语态。采用何种语态,既要考虑摘要的特点,又要满足表达的需要。一篇摘要很短,尽量不要随便混用,更不要在一个句子里混用。在多数情况下采用被动语态。采用被动语态的情况主要有:说明事实经过时,某件事是谁做的,无须一一证明;为强调动作承受者;有些情况必须用强调的事物做主语,例如:In this case,a greater accuracy in measuring distance might be obtained.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表达作者或有关专家的观点时,又常使用主动语态,其优点是鲜明有力。而且有时摘要中谓语动词采用主动语态有助于文字清晰、简洁及表达有力。例如:The author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issue culture of poplar比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issue culture of poplar are introduced systematically语感要强。3)英文摘要的人称。摘要的首句多用第三人称This paper…等开头,或采用更简洁的被动语态,一般不用第一人称。4)遣词造句。掌握一定的遣词造句技巧,简单、准确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减少读者的误解。A.用词力求简单,在表达同样意思时,尽量用短词代替长词,以常用词代替生僻词。但是当描述方法、步骤时,应该用狭义词代替广义词。例如,英文中有不少动词do,run,get,take等,虽简单常用,但其意义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用这类词来描述研究过程,读者难免产生误解,甚至会不知所云,这就要求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意义相对明确的词诸如perform,achieve等,以便于读者理解。B.造句。尽量使用短句,长句容易造成语义不清;但要避免单调和重复。一是熟悉英文摘要的常用句型:尽管英文的句型种类繁多,丰富多彩,但摘要的常用句型却很有限,而且形成了一定的规律,大体可归纳为:(1)表示研究目的,常用在摘要之首In order to…This paper describe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2)表示研究的对象与方法The curative effect/function]of certain drug was observed/studied…(3)表示研究的结果:The result showed/It proved/The authors found that…(4)表示结论、观点或建议:The authors suggest/conclude/consider that…。二是尽量采用-ing分词和-ed分词作定语,少用关系代词which,who等引导的定语从句。由于摘要的时态多采用一般过去时,使用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不但会使句式变得复杂,而且容易造成时态混乱(因为定语和它所修饰的主语、宾语之间有时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而过去完成时、过去将来时等往往难以准确判定。采用-ing分词和-ed分词作定语,在简化语句的同时,还可以减少时态判定的失误。5)注意事项。在英文摘要的写作过程中应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A.冠词。主要是定冠词the易被漏用。the用于表示整个群体、分类、时间、地名以外的独一无二的事物、形容词最高级等较易掌握,用于特指时常被漏用。这里有个原则,即当我们用the时,听者或读者已经确知我们所指的是什么。例如:The author designed a new machine is operated with solar energy.由于现在缩略语越来越多,要注意区分a和an,如an X .数词。避免用阿拉伯数字作首词,如:Three hundred samples are collected…中的Three hundred不要写成.单复数。一些名词单复数形式不易辨认,从而造成谓语形式出错。总之,多看英文文献,积累经验,摸索规律,提高英文写作水平,才能写好英文摘要。参考豆瓣:

应该用ing形式,第二个用puts

  • 索引序列
  • 趋向动词研究论文结构
  • 趋向动词研究论文
  • 现代汉语趋向动词研究的论文
  • 煤炭产业结构趋同化研究论文
  • 英文论文题目是动词还是名词结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