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开题我帮你写。1.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申请学位必须提交相应的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后,方可取得学位。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是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一个中介和桥梁。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才华的第一次显露,是向祖国和人民所交的一份有份量的答卷,是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报到书。一篇毕业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实践证明,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人才的重要措施。2.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提高写作水平是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需要。党中央要求,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领导班子成员应当逐步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个“四化”的要求,也包含了对干部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要求。3.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提高全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科学管理方法,还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都要求我们的干部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在经济建设中,作为领导人员和机关的办事人员,要写指示、通知、总结、调查报告等应用文;要写说明书、广告、解说词等说明文;还要写科学论文、经济评论等议论文。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信息对于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信号,是传达信息的方式。信息的来源、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储存、整理、传播等等都离不开写作。
出版日期:nullnull2018-06-15
摘要:歌曲《春晓》选自黎英海声乐套曲《唐诗三首》。《唐诗三首》是黎英海先生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独唱体裁作品,分别由《春晓》、《枫桥夜泊》、《登鹳雀楼》三首作品组成。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作曲家将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艺术歌曲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艺术歌曲形式,它是艺术歌曲的一个分支。其中古诗《春晓》为孟浩然的经典之作,流传广泛、人人皆知,黎英海通过现代艺术歌曲创作技法为这首经典的古诗谱曲,成就了今天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春晓》。黎英海通过古诗词与音乐的结合,完美的展现了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使其更加具有艺术的感染力。本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对作曲家、歌曲题材及歌曲本体做了简要的介绍,主要为了更好的了解歌曲创作的背景,为第二章与第三章的分析做铺垫。第二章对《春晓》诗歌、曲调以及钢琴伴奏三个方面进行了艺术特征的分析。第三章对《春晓》气息及咬字吐字等方面进行了演唱把握的分析。
刊名:
古人常以“诗歌”并称,《尚书·尧典》: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可见诗与歌的紧密契合与不可分离性,因此至今仍将“诗歌”合并来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便是诗与歌完美结合的体现。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是音乐艺术的精华,更是对中华博大精深文化的传承。因此,一向被视为" 阳春白雪" 的艺术歌曲,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文学界和音乐界的关注。目前,关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研究在国内已有很多,一部分是从艺术歌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进行论述,一部分是谈论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及其艺术歌曲创作的研究,还有一部分是谈及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和审美表现,较少涉及将其艺术特征与具体的作品相关联来进行分析。因此,笔者在这一方面做一些尝试,通过分析《枫桥夜泊》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美学的角度了解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征。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是词作家和曲作家精雕细琢的一类艺术精品,其曲风高雅,内涵深邃,既是现代艺术气息与中国浓郁民族特色的巧妙契合,又是经典文化与高雅艺术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极富感染力。作曲家根据诗词的意境和涵义,将声乐旋律、钢琴织体、力度、速度等音乐因素进行统一的编配,绘制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更深化、更形象地揭示诗词所蕴含的意义。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将中国古代文化再现,用音乐的方式传承下去,因其所具有的独特气质而区别于其它类别的歌曲,在语言审美上和音乐审美上都有其鲜明的特征,这在歌曲《枫桥夜泊》中有具体的体现。
一、《枫桥夜泊》语言审美特征
1. 选取自诗词佳作,意境深远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词大都选自古代诗歌( 古诗、乐府、律诗、绝句等) 、曲子词、散曲、歌谣等多种体裁,《枫桥夜泊》便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作,由作曲家黎英海根据诗词所刻画的意境进行谱曲而创作的歌曲。这首七言绝句是诗人在进京赶考落第后,路经枫桥镇,秋夜独舟,望江边景色而产生了一种惆怅失落的情绪,为抒发饱尝风霜的感慨,借景抒情而写下的诗作。全诗虽只有二十八字,却能将枫桥夜泊的画面完整生动地展现于眼前,产生落寞、哀愁的情感共鸣。
2. 语言凝练,具有很深的文学功底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第一句便暗示了整首诗冷清的笔调,描写了深秋的夜晚乌鸦啼叫划破夜空的情景; “江枫渔火对愁眠”,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刻画“江枫”、“渔火”,使其具有生命力,二者相互对看却又忧愁难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并未真正映入诗人眼帘,城外寺庙的描写也是展现了一种冷清、寂寞的画面; “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半”再一次强调了时间,点出诗人的无眠,此时的钟声更增添了一份空旷、悲凉之感,“到客船”反映出诗人对故乡的思恋,体现了一丝丝的思乡之情。整首诗四句话,便将时间、地点和江边的情景交代的十分清楚,通过对情景的描写也将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情感表露的一览无余。
3. 节奏鲜明,具有极强的韵律感
韵律与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讨论诗歌的音韵时说: “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人。”古诗词语言节奏的抑扬顿挫、音调的平仄关系、语音的律动压韵等因素的完美结合使诗词琅琅上口,令人玩味不尽。《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平声、仄声交错有致,在朗诵时以两字为一“顿逗”,每句的划分如下: 月落| 乌啼| 霜满天,江枫| 渔火| 对愁眠,姑苏| 城外| 寒山寺,夜半| 钟声| 到客船。根据吟诵的“顿逗”情况,其节奏也显而易见:,四句诗都是按照这种节奏型进行,音节工整、前后对称、音韵和谐。
二、《枫桥夜泊》音乐审美特征
1.“中西双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将欧洲作曲技法与民族传统音乐元素相融合,通过离调、转调等手段丰富音乐色彩。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这一特征是由其产生的背景决定的。20 世纪20 年代前后,一批留学欧美的音乐家纷纷回国,带回了西方的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术,并将其融合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调式,由此诞生了这类“中西双壁”的艺术歌曲。歌曲《枫桥夜泊》便是以五声民族调式为基础,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创作而成。调式调性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中不断发生变化,进行了不间断的'远关系转调: B 宫- E 雅宫- #F 宫- B 雅宫- A 雅宫- G 宫- B 雅宫,这些调性的转换使歌曲在旋律上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反差,更富于感染力。另外作品中还运用了大量的现代音乐元素,如半音行进和旋律半音回旋等,如谱例:这些元素更增添了作品的特色,使其传唱至今。
2. 旋律自然流畅,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追求声调与音调的紧密契合,旋律自然流畅,具有抒情性。旋律的起伏与节奏的快慢均根据诗词的韵律而定,例如,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根据之前所说吟诵时抑扬顿挫的划分是: 月落| 乌啼| 霜满天,演唱时“月落”的“落”字、“乌啼”的“啼”字都稍有拖腔,“霜”字达到了这一句的最高音,而“满天”又峰回路转,重新回到了中音区; 江枫| 渔火| 对愁眠,“江枫”和“渔火”后面都根据诗词的顿挫稍加停顿与拖长,之后的“对”字也是这句的最高音,并保持了一拍半的时长,“愁眠”采用高音的下行方式,从而体现情绪的低落; 姑苏| 城外| 寒山寺,这句是全诗起承转合中“转”的部分,吟诵时也是语气最高昂的一句,因此“姑苏”这两个字的音高陡然上升,达到整首歌曲的最高点,这一句整个都是下行式的行进,到“寒山寺”时又回到中低音区; 夜半| 钟声| 到客船,“夜半”的“半”和“钟声”的“声”也进行了拖腔的处理,旋律起伏与抑扬顿挫感与第一句大致相同,从而实现了诗句的起承转合。演唱与吟诵的韵味十分贴切,如出一辙。总体来说,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与韵味直接决定所创作歌曲的音乐形象。《枫桥夜泊》的整个情感基调是以悲凉、孤寂为主,独舟江边思绪万千,因此在旋律上运用了以舒缓为主并兼有大跳和变化音的创作方式,旋律走向每一句都是下行式,从而体现出深夜的空寂和诗人低落的情绪。
3. 注重钢琴伴奏,具有较强的渲染烘托性
注重钢琴伴奏的作用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一个很重要的特征。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承担的不仅是伴奏的角色,它还肩负着烘托气氛、诠释音乐形象、与歌唱者一起展示作品内涵等方面的任务。钢琴伴奏与人声旋律二者相辅相成、有机配合,伴奏对主旋律的模仿与对比交织在一起,将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刻画的更加淋漓尽致。《枫桥夜泊》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中伴奏与人声配合极为成功的作品之一,通过不同的伴奏织体来展示不同的音乐形象,在描绘“钟声”时,左手以低音纯五度音程进行贯穿始终,五度音程的时值均为四拍,均匀缓慢,如谱例所示:这种音效衬托出一种深沉、悠远的氛围,十分逼真形象地刻画了寒山寺钟声空灵的感觉; 在描绘“流水”时,既采用了模仿古筝“流水”刮奏的方法,形象地刻画了潺潺的流水声,又运用了装饰音的短琶音,这种效果好似微风吹动江水泛起的小波浪,又好似船桨划过水面波纹荡漾的水声,十分的动感形象。
如谱例:正是源于古诗词艺术歌曲这些独特的气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演唱者的青睐,也激发了更多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它细腻的情感,悠远的意境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从而使很多佳作传唱至今。随着曲作家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进一步探究与创作,相信会有更多像《枫桥夜泊》这样的经典之作问世,在声乐百花园中大放异彩。
古诗词是现代流行歌词的远祖,有其“剪不断理还乱”的藕断丝连和“抽刀断水水更流”的一脉相承,这是事实,不可否定。这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底蕴与文化传承的结果。前苏联词作家萨柯夫斯基明确指出:“好的歌,它的词都具有不依赖音乐的独立艺术价值。”因此,研究古诗词的承传与转化,对当代歌坛的开拓价值,具有畅通古今的现实意义。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又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再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经》中的风、雅、颂都是乐歌。楚辞“书楚语,作楚声”,与《诗经》成为诗歌史上的两座丰碑。《乐府诗集》中的乐府,多为歌词,“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表达了诗与歌之间的密切的血缘关系。在中国,诗与乐很早就发挥着抒情言志和教育人的作用,诗依靠乐得到广泛的传播,诗就是歌,即声诗。古诗词吟与诗是紧密相联的。吟诗也是诗人赏析、抒情、创作诗词的重要方式。《辞海》解释“吟”为:“吟咏、做诗”。《孔颖达疏》又对“吟”作了明确解释:“动声曰吟,长言曰咏,做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实际上吟诗的过程也就是品诗的过程,吟出其情其感。吟诗有三品:一吟一品:品物境;再吟再品:品情境;三吟三品:品意境。从原始歌谣、《诗经》、汉乐府、直到词曲,声诗的发展源远流长,当一种诗体产生民间时,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诗经》也好,唐诗宋词也罢,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宋词就是配合乐曲而唱的歌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流行歌曲称通俗歌曲。“通俗”是就其演唱方式而言的。流行的歌词创作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属于诗词创作的范畴。流行歌曲展现了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心态,为一种通俗文化。“以歌传情”是流行歌曲的核心,每首歌词都确定一种感情基调,字里行间中寻觅以词抒情、以情带声的重要追求。中国古典诗词大都非常讲究,在遣词造句、叙事抒情上自有一套严格的理论,是字字珠玑,千古传颂。古典诗词非常强调韵律,大多音乐感极强,结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含蓄委婉,百折千回,动人不已。这是当今诸多流行歌曲创作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许多音乐创作人采用挑选经典的古诗词,谱上曲,诠释千古佳句。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著名歌手邓丽君、王菲等人都曾演唱过,流传甚广。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词被重新谱曲后歌名为《月满西楼》,配以古典情怀:一位古装女子,手持罗扇,独倚窗前,望穿秋水,只为等待归人。整个歌曲朴素清新,笼罩着深层的相思之痛,与李清照的词风尤为吻合,实乃天作之合。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柳永的《雨霖玲》(寒蝉凄切),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等,由古月、刘家昌、翁清溪等著名曲作家谱曲与诗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加之有婉约清新唱腔的邓丽君演唱,使得这些曲目成为现代音乐史上传颂的极品。曾被《音像世界杂志》评为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可谓评价之高。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诠释了。83、8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监家的丫鬟,就曾弹唱了这一曲,但这属于声乐作品的范畴。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正说明了,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由何占豪作曲,用的是李商隐《无题》前四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脍炙人口的好歌。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词人借千古英雄的是非成败,抒发自己的怀古之情。在浑厚的音调之下,表现对世事沧桑的超然和感悟,雄浑而深沉。《三国演义》电视剧将词谱曲,杨洪基演唱,为电视剧增色不少。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是你吧/高高挂在穹苍千年啦/看尽了人世离与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首歌曲中引用了古诗直接谱曲,在诗的前半部分,也可以看作是对李白的《静夜思》做的全新注释。著名音乐人宋柯曾说:“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古诗新唱还是意译古诗,都是适用了经过上千年有中国特色检验的文学精品,它们具有广泛的认知度和群众基础。借用古典诗词来表现流行歌曲的主题和内容,既给予了流行歌曲一表现空间,广泛的也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层次,找到了一条将歌手推进众人的捷径。”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歌曲创作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把握论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二是弄清论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不用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指的是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图书、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等)、小册子以及学位论文、专利、标准、会议录、政府出版物等。
国家标准《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3469-83)根据实用标准,将文献分成26个类型,即:专著、报纸、期刊、会议录、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献、产品样本、中译本、手稿、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档案、图表、古籍、乐谱、缩微胶卷、缩微平片、录音带、唱片、录相带、电影片、幻灯片、其他(盲文等)。扩展资料参考文献类型的字母标注如下:1、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信息资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尾注是一种对文本的补充说明,一般位于文档的末尾,列出引文的出处等。尾注由两个关联的部分组成,包括注释引用标记和其对应的注释文本。
关于本科毕业生论文尾注标示的补充通知
各系(部):
为了进一步规范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格式,现将毕业生论文的尾注标示统一做出规定,请每一位2012届毕业生和各位论文指导教师严格执行。
附:关于毕业论文中尾注的用法及要求
步骤:
①点击主菜单点“插入”—— ②点击引用—— ③点击脚注和尾注—— ④点击尾注——
⑤点击编号格式(N)栏选1,2,3,„
⑥点击自定义符号(U),在该栏空框内用键盘打第一个注[1],其余栏目不动,点击“插入”,此时光标在正文的哪个位置,[1]就会插入到哪个位置,如果位置不对,可划黑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依此插入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
举例:“前进中的问题” ,“某个地方工业是否发展”。中草药基地]。这个方法好。没有什么大的任务。等等
注意:
1.使用时最好首先用红色或粉红色小五号字体把参考文献的名称、日期、页码等在正文中随标注的序号一起打印,等定稿不需要做修改时最后才去掉这些文字,只留下标注,这样才不致把文章结尾的文献的名称在正文中弄混乱。
2.尽量少用脚注。但无论尾注还是脚注,都必须列明文献名称、代号、出版时间、期号、页数等。引用网上的材料也一样要列明相关内容,使审核人可点击到原文。
3.凡论文尾列的参考文献名称,列多少项在正文中就要对应按顺序也列多少项。如果参考文献只阅读未引用,要么不要在论文尾目录中列出名称,要么就写上“仅参考未引用”。切不可列出两类参考文献目录,一类插入正文,一类不插入。
4.凡引用原文的必须打引号。
在论文中引用整首诗,如果是另外开始一段,就可以与正文字体一样的,如果是在正文的中间,则用仿宋字体。
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扩展资料:
撰写教育科研论文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在于:显示研究的水平与价值。提高研究者的研究水平。
在撰写科研论文过程中,对实验研究过程所取得的大量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使研究活动得到深化,使人们的认识得到深化。
推动教育科研活动自身不断完善,教育科研活动是个探索未知领域的活动,并无既定模式和途径可循,为了保证教育科研活动越发卓有成效,为了给进一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供可靠依据,在每一科研活动终端都撰写报告或论文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至今我也没找到让Word自动加中括号的方法,需要手动添加中括号。
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解决的方法似乎有点笨拙。
首先删除尾注文本中所有的编号(我们不需要它,因为它的格式不对),然后选中所有尾注文本(参考文献说明文本),点【插入|书签】,命名为“参考文献文本”,添加到书签中。这样就把所有的参考文献文本做成了书签。
在正文后新建一页,标题为“参考文献”,并设置好格式。光标移到标题下,选【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为“书签”,点“参考文献文本”后插入,这样就把参考文献文本复制了一份。
选中刚刚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体字号等,并用项目编号进行自动编号。 到这里,我们离完美还差一点点。
打印文档时,尾注页同样会打印出来,而这几页是我们不需要的。当然,可以通过设置打印页码范围的方法不打印最后几页。
这里有另外一种方法,如果你想多学一点东西,请接着往下看。 选中所有的尾注文本,点【格式|字体】,改为“隐藏文字”,切换到普通视图,选择【视图|脚注】,此时所有的尾注出现在窗口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尾注分割符”,将默认的横线删除。
同样的方法删除“尾注延续分割符”和“尾注延续标记”。删除页眉和页脚(包括分隔线),选择【视图|页眉和页脚】,首先删除文字,然后点击页眉页脚工具栏的【页面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上点【边框】,在【页面边框】选项卡,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本节”;【边框】选项卡的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段落”。
切换到“页脚”,删除页码。选择【工具|选项】,在【打印】选项卡里确认不打印隐藏文字(Word默认)。
2.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编号方式选“自动编号”,所在位置选“节的结尾”。 3.如“自动编号”后不是阿拉伯数字,选右下角的“选项”,在编号格式中选中阿拉伯数字。
9.切换到普通视图,菜单中“视图”——“脚注”——尾注的编辑栏: 10.在尾注右边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分隔符”,这时那条短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11.再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这是那条长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存在一个小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 1,单击要插入对注释的引用的位置3。 2,单击“插入”菜单中的“引用”——“交叉引用”命令。
3,在“引用类型”框中,单击“脚注”或“尾注”。 (加粗者为首选) 4,在“引用哪一个脚注”或“引用哪一个尾注”框中,单击要引用的注释。
5,单击“引用内容”框中的“脚注编号”或“尾注编号”选项。 6,单击“插入”按钮,然后单击“关闭”按钮。
不过得注意:Word 插入的新编号实际上是对原引用标记的交叉引用。如果添加、删除或移动了注释,Word 将在打印文档或选定交叉引用编号后按 F9 键时更新交叉引用编号。
古人常以“诗歌”并称,《尚书·尧典》: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可见诗与歌的紧密契合与不可分离性,因此至今仍将“诗歌”合并来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便是诗与歌完美结合的体现。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是音乐艺术的精华,更是对中华博大精深文化的传承。因此,一向被视为" 阳春白雪" 的艺术歌曲,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文学界和音乐界的关注。目前,关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研究在国内已有很多,一部分是从艺术歌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进行论述,一部分是谈论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及其艺术歌曲创作的研究,还有一部分是谈及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和审美表现,较少涉及将其艺术特征与具体的作品相关联来进行分析。因此,笔者在这一方面做一些尝试,通过分析《枫桥夜泊》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美学的角度了解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征。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是词作家和曲作家精雕细琢的一类艺术精品,其曲风高雅,内涵深邃,既是现代艺术气息与中国浓郁民族特色的巧妙契合,又是经典文化与高雅艺术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极富感染力。作曲家根据诗词的意境和涵义,将声乐旋律、钢琴织体、力度、速度等音乐因素进行统一的编配,绘制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更深化、更形象地揭示诗词所蕴含的意义。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将中国古代文化再现,用音乐的方式传承下去,因其所具有的独特气质而区别于其它类别的歌曲,在语言审美上和音乐审美上都有其鲜明的特征,这在歌曲《枫桥夜泊》中有具体的体现。
一、《枫桥夜泊》语言审美特征
1. 选取自诗词佳作,意境深远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词大都选自古代诗歌( 古诗、乐府、律诗、绝句等) 、曲子词、散曲、歌谣等多种体裁,《枫桥夜泊》便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作,由作曲家黎英海根据诗词所刻画的意境进行谱曲而创作的歌曲。这首七言绝句是诗人在进京赶考落第后,路经枫桥镇,秋夜独舟,望江边景色而产生了一种惆怅失落的情绪,为抒发饱尝风霜的感慨,借景抒情而写下的诗作。全诗虽只有二十八字,却能将枫桥夜泊的画面完整生动地展现于眼前,产生落寞、哀愁的情感共鸣。
2. 语言凝练,具有很深的文学功底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第一句便暗示了整首诗冷清的笔调,描写了深秋的夜晚乌鸦啼叫划破夜空的情景; “江枫渔火对愁眠”,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刻画“江枫”、“渔火”,使其具有生命力,二者相互对看却又忧愁难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并未真正映入诗人眼帘,城外寺庙的描写也是展现了一种冷清、寂寞的画面; “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半”再一次强调了时间,点出诗人的无眠,此时的钟声更增添了一份空旷、悲凉之感,“到客船”反映出诗人对故乡的思恋,体现了一丝丝的思乡之情。整首诗四句话,便将时间、地点和江边的情景交代的十分清楚,通过对情景的描写也将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情感表露的一览无余。
3. 节奏鲜明,具有极强的韵律感
韵律与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讨论诗歌的音韵时说: “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人。”古诗词语言节奏的抑扬顿挫、音调的平仄关系、语音的律动压韵等因素的完美结合使诗词琅琅上口,令人玩味不尽。《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平声、仄声交错有致,在朗诵时以两字为一“顿逗”,每句的划分如下: 月落| 乌啼| 霜满天,江枫| 渔火| 对愁眠,姑苏| 城外| 寒山寺,夜半| 钟声| 到客船。根据吟诵的“顿逗”情况,其节奏也显而易见:,四句诗都是按照这种节奏型进行,音节工整、前后对称、音韵和谐。
二、《枫桥夜泊》音乐审美特征
1.“中西双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将欧洲作曲技法与民族传统音乐元素相融合,通过离调、转调等手段丰富音乐色彩。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这一特征是由其产生的背景决定的。20 世纪20 年代前后,一批留学欧美的音乐家纷纷回国,带回了西方的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术,并将其融合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调式,由此诞生了这类“中西双壁”的艺术歌曲。歌曲《枫桥夜泊》便是以五声民族调式为基础,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创作而成。调式调性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中不断发生变化,进行了不间断的'远关系转调: B 宫- E 雅宫- #F 宫- B 雅宫- A 雅宫- G 宫- B 雅宫,这些调性的转换使歌曲在旋律上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反差,更富于感染力。另外作品中还运用了大量的现代音乐元素,如半音行进和旋律半音回旋等,如谱例:这些元素更增添了作品的特色,使其传唱至今。
2. 旋律自然流畅,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追求声调与音调的紧密契合,旋律自然流畅,具有抒情性。旋律的起伏与节奏的快慢均根据诗词的韵律而定,例如,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根据之前所说吟诵时抑扬顿挫的划分是: 月落| 乌啼| 霜满天,演唱时“月落”的“落”字、“乌啼”的“啼”字都稍有拖腔,“霜”字达到了这一句的最高音,而“满天”又峰回路转,重新回到了中音区; 江枫| 渔火| 对愁眠,“江枫”和“渔火”后面都根据诗词的顿挫稍加停顿与拖长,之后的“对”字也是这句的最高音,并保持了一拍半的时长,“愁眠”采用高音的下行方式,从而体现情绪的低落; 姑苏| 城外| 寒山寺,这句是全诗起承转合中“转”的部分,吟诵时也是语气最高昂的一句,因此“姑苏”这两个字的音高陡然上升,达到整首歌曲的最高点,这一句整个都是下行式的行进,到“寒山寺”时又回到中低音区; 夜半| 钟声| 到客船,“夜半”的“半”和“钟声”的“声”也进行了拖腔的处理,旋律起伏与抑扬顿挫感与第一句大致相同,从而实现了诗句的起承转合。演唱与吟诵的韵味十分贴切,如出一辙。总体来说,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与韵味直接决定所创作歌曲的音乐形象。《枫桥夜泊》的整个情感基调是以悲凉、孤寂为主,独舟江边思绪万千,因此在旋律上运用了以舒缓为主并兼有大跳和变化音的创作方式,旋律走向每一句都是下行式,从而体现出深夜的空寂和诗人低落的情绪。
3. 注重钢琴伴奏,具有较强的渲染烘托性
注重钢琴伴奏的作用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一个很重要的特征。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承担的不仅是伴奏的角色,它还肩负着烘托气氛、诠释音乐形象、与歌唱者一起展示作品内涵等方面的任务。钢琴伴奏与人声旋律二者相辅相成、有机配合,伴奏对主旋律的模仿与对比交织在一起,将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刻画的更加淋漓尽致。《枫桥夜泊》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中伴奏与人声配合极为成功的作品之一,通过不同的伴奏织体来展示不同的音乐形象,在描绘“钟声”时,左手以低音纯五度音程进行贯穿始终,五度音程的时值均为四拍,均匀缓慢,如谱例所示:这种音效衬托出一种深沉、悠远的氛围,十分逼真形象地刻画了寒山寺钟声空灵的感觉; 在描绘“流水”时,既采用了模仿古筝“流水”刮奏的方法,形象地刻画了潺潺的流水声,又运用了装饰音的短琶音,这种效果好似微风吹动江水泛起的小波浪,又好似船桨划过水面波纹荡漾的水声,十分的动感形象。
如谱例:正是源于古诗词艺术歌曲这些独特的气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演唱者的青睐,也激发了更多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它细腻的情感,悠远的意境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从而使很多佳作传唱至今。随着曲作家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进一步探究与创作,相信会有更多像《枫桥夜泊》这样的经典之作问世,在声乐百花园中大放异彩。
这个有困难。
双方发生大幅度
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 在撰写之前,要先把从网络上和图书馆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找出课题的研究开始、发展和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
三从毛传所标兴体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类句法相因为兴的兴体,即兴句和应句同用某几个字,且句式完全相同。清代学者已经注意到这类兴体的特点,如胡承珙说《小雅·采菽》是以“‘采其’‘观其’相因为兴”28 。姚际恒甚至认为这是确认兴体的明显特征,说《无将大车》“以‘将大车’而起尘兴‘思百忧’而自病,故戒其无。观上下同用‘无’字及‘祗自’可见。他篇若此甚多,此尤兴体之最明者”29 。这些看法都是从《诗经》文本中提炼出来的,值得重视。句法相因为兴,是四言体的特殊体式所决定的。句法相因为兴的兴体,兴句取象和应句本文之间不一定有意义联系,主要是以“可以”、“不可”、“不”、“无”、“有”等字来点出其相因的句法关系,但实际上兴句和应句之间存在简单的逻辑照应。如《周南·汉广》以汉江“不可泳”和“不可方”、乔木之“不可休”兴游女的“不可求”,几类不相干的行为之间只是在达不到目的这一点上相互照应。《齐风·甫田》以“田甫田”而生莠兴“思远人”而心劳,亦戒其毋,上下同用“无”字,而且以“骄骄”和“忉忉”对应。与《无将大车》一样,不仅以句法显示二者逻辑的相应关系,而且还深入到一种难以明言的心理,把内心烦乱像长满了草一样乱糟糟的感觉微妙地表现出来了。《陈风·东门之池》以池“可以沤麻”兴淑姬“可与晤歌”,麻能使人联想到妇人绩麻的本分,两种行为方式之间虽有模糊的联系,但重点还是在“可以”的逻辑上。《陈风·衡门》以食鱼兴娶妻,固然出自鱼和室家有关的联想,但上下句同用“岂其”“必”字,重点还是在以相似的逻辑为兴。《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也是上下同用“如何”“匪…不”的句式,见出二者逻辑的相同点是做事成功必须依赖工具或中介。《墙有茨》后人多以为比,毛传标为兴,当是因为上下同用“不可”“也” 相因之故。《王风·扬之水》以“不流束薪”兴“之子不与我戍申”,也是以“不”相因为兴。因薪与婚嫁有关,也可理解成引起对配偶的思念,但《郑风·扬之水》却以兴兄弟之间的不信任,可见这两首诗兴的重点不在“薪”的寓意,属句法逻辑的相因对照。《秦风·无衣》以上下句“与子同”相因为兴,亦属此类。还有一种相因为兴,虽然在字面上没有上下句同用这些表示肯定否定或劝戒的字类,但是在内在逻辑上仍然显示出同样的上下照应关系。比如《诗经》中最多见的“山有…隰有…”的兴句,应句的内容往往与之无关,只是在“有”的句法逻辑上相因。如《唐风·山有枢》中“山有枢,隰有榆”兴“子有衣裳”,上下相因关系都用“有”字点出。但更多的是“有”字只见于兴句而不见于应句,下面所兴的实际上还是“有”的意思。《邶风·简兮》“山有榛,隰有苓”兴的就是“西方”有“美人”;《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所兴的也是心里有“子都”,只是跳过了这一层,直接抒写不见子都的失望。其余如《秦风·车邻》《秦风·晨风》《小雅·四月》第四章都是如此。《大雅·酌》三章都以到“行潦”去取水起兴,水“可以��”、“可以濯”、“可以濯溉”,实际上也就是兴“岂弟君子”可以为“民之父母”。朱熹说:“‘丰水有虬,武王岂不仕。’盖曰:丰水且有虬,武王岂不有事乎?此亦兴之一体。”30 说明他也看到了这种以逻辑相因的兴体特征。《小雅·鹤鸣》毛传标为兴,认为是喻用贤的意思,所以后人都直视为比。其实这首诗并没有说明比义,也不一定就是喻用贤,可以有多种联想。全诗两章各九句四层取象,意思各不相关。但其间也是以别处之物“可以”移至此处的内在逻辑层层相因的:大泽中的鹤鸣可以传到旷野;深渊中的鱼可以来到洲渚;园里檀树下可以生出�木;他山之石可以磨玉。最后一层是前三层兴句的应句,本身又是一个比喻。由于相因为兴的兴句和应句在逻辑上的对应关系比较明显,上下句用相同的文字和句法又能更进一步突出这种对应感,而四言句式的构成是依靠虚字衬字形成二二节奏,两个半句一行,所谓上下句(整句)实际是四个半句凑成的上下两行,上下两行中除了“不”“可”这类关键字以外,一般还有多个虚字的重复,于是兴句和应句用相同的句式,节奏特别鲜明。所以四言体式利用句序来强化节奏感的典型特征,能在这类兴体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31 。五言的比兴虽然也有上下句用相同字面和句式的,但没有普遍使用,五言不需要用虚字、衬字来构成句式,即使上下句用相同字面和句式,也没有四言那种四句两行重复的节奏感。杜甫名作《前出塞》“挽弓当挽强”可说是活用了《诗经》这种以句法和逻辑相因为兴的手法。但是在一首四行的五言里,用两种不同的句式相因为兴,又没有虚字衬托,节奏就显得不如四言强烈鲜明。从这一点来说,这类兴体也可以说是应四言体诗化的特殊要求而形成的。毛传所标兴体中还有少数即事即景的兴体,按现代《诗经》学的解读,这类兴体的数量较多,远不止毛公所标的二十多首。这类兴与赋较难区别,因为都可以看作是抒情写事的组成部分。考察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四言体的特殊体式着眼。四言适于抒情而不适于叙事,即使叙事,也要以场面铺叙和抒情式的赞颂为主,才能发挥四言体的特长,形成鲜明的节奏感32 。四言体一般以四句两行一章为基本单位。最常见的是前两个半句以景或事起兴或譬喻,后两个半句即转入实说本义。正如朱熹所说:“盖兴是一个物事贴一个物事说。上文兴而起,下文便接说实事。”33 “诗人假物兴辞,大率将上句引下句。”34 上句下句都指两个半句合成的整句,上句虚起而下句实指,这是兴体每个基本单位的一般体制。而一首四言诗是由两个以上这样的基本单位叠加而成的。《国风》比较简单,大多只是两三个基本单位的重复,而《小雅》和《大雅》则多有长篇。《大雅》极少用兴,《小雅》有许多篇是国风的延长和扩展,结构就比较复杂。但即使是一章加长到六句八句或七句九句,也仍然保持首句虚而下几句实的基本结构。这种上虚下实的程式要求上下句式的整齐对应,恰与四言体式相辅相成,尤其适宜于多章重叠和复沓。所以兴体之多,几乎占《诗经》的一半以上(朱熹、姚际恒与毛公所标的兴体互有异同,但在毛公标示的116首以外,又增添了30多首兴体)。兴体的这种体制决定了即事即景起兴时,上句的虚写只能取一种物的某个特征或一个场景给诗人印象最突出的某一点,以最简单的语言描述出来。有些诗虚句取象十分精炼,对于实句所咏之事或情有点睛作用,如《郑风·野有蔓草》的虚句只写草野上露水盈盈,就把男女邂逅的环境以及美人“清扬”的气质都烘托出来了。《小雅·湛露》写朝阳晒干了露水,则是点出夜饮醉归的时间和背景。这类虚句和实句其实属于同一 情景的组成部分,但因为全诗是用两章或三章重复虚句和实句的这一基本组合,同时每章虚句描写露水的情状稍加变化以便换韵,于是在形式上就变成了典型的兴体。毛传所标的。《邶风·泉水》《邶风,北风》《风·柏舟》《郑风·风雨》《陈风·月出》,《小雅》的《车�》《斯干》《苕之华》《黍苗》《采绿》也都属于此类。由于其中不少上句明显是下句的背景描写,所以又被后人视为赋体。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上句写事写景的取象过于简单,而看不出它与下句的承接关系。这种情况比较容易被判断为兴体。因为一般认为兴的取象与应句不一定有明确关系。如《召南·行露》开头三句写夙夜踏着露水来往,非常难解,看不出它和后面两章实写女子指斥对方诉讼自己的内容有何关系,所以毛传以为兴。朱熹认为这三句实写男子的违礼之行,才引起下文的争讼,应是赋。分歧就在对这三句的理解究竟是虚写还是实写。《秦风·黄鸟》的虚句写黄鸟止于棘,与三良殉葬之事似乎无关。其实黄鸟在棘树上啼叫很可能就是从实景中取来的一个片断。娇小的黄鸟以其活泼的生命与强壮的三良被迫就死的情景形成一种对照,使诗人深有触动,于是以此为兴。《小雅》的《菁菁者莪》《蓼莪》《南山有台》《杜》都与此类似。因此前人判断这类即事即景的起头是否为兴,主要根据两点:一是上句和下句之间是否以虚对实的关系;二是复沓的各章是否以同样的上句重复开头。兴和赋的这种复杂关系在《小雅》里最为突出。一部分《小雅》由于内容的丰富,需要描写较多的景物、较大的场面和较长的过程,但是不能突破四言的基本表现程式,便将一个完整的场景切分成一个个上句虚下句实的基本单位,一个单位成为一章,连缀组合成诗。简单一些的如《小雅·我行其野》:全诗三章都以主人公独行野外,看见樗树茂盛,采摘野菜起兴,应句实写被弃的怨恨,感叹婚姻的不幸。无论是主人公的动作还是所取的植物,都与实句内容没有类比意义乃至感觉的关联。但三章合起来就是一个弃妇边采野菜便感叹自己命运的完整场景,与《卷耳》写思妇边采卷耳边思念丈夫的情景一样。《小雅·何草不黄》四章,前两章虚句写草黄草玄,后两章虚句写旷野中“非兕非虎”和幽草中藏着狐狸。如果把四章的虚句和实句分别连缀成章,就会发现虚句都是写征夫在旷野中所见原野之景,实句都是感叹征夫四方奔走、不得休息的苦处,与后世五言行役诗没有区别。只是由于四言的体式,才把完整的情景拆分成四个上句虚下句实的基本单位;加上前两章连用“何……不”相因为兴的句法,便化赋为兴了。较复杂的如《白华》,一般都说是申后遭周幽王疏黜的怨诗。八章的虚句取象中的白茅,菅茅,桑薪,鱼梁上的�和鸳鸯等,大都是与婚姻有关的比兴,实句都是思念和怨恨“之子”,因此也可以看作是《小雅》对《国风》比兴方式的吸取和综合。但是如果再联系取象中白云“露彼菅茅”、池水浸润稻田、鼓钟传于宫外、路上踩扁的石块等描写来看,又可以构成一幅远近分明的图画,可以看出主人公是在宫外的郊野上见到种种景色而无限伤怀,那些与婚恋有关的景象最能触动诗人,便尽量收拾入诗,于是形成了此诗比兴与赋交杂的结构。《小弁》与此类似,八章中前五章都是即目取景,有的与心情有关:寒鸦归飞的安闲反兴自己的不安宁、桑梓兴自己对父母的留恋、见潭水而兴自己如水流无依、鹿成群和雉呼偶,反衬自己孤独;但也有的景与下句所写心情没有直接关联,如周道上的茂草、柳树中的蝉鸣、清潭中的芦苇等等,可以看出所有取景,甚至包括第六章用于相因为兴的兔和行道上的死人在内,都是诗人在周道上独行所见。《四月》也是写南方行役的感叹,但时间跨度更大,景物中凡可寄寓心情的都尽量选入,剩下的景物描写便成为所谓无意义的兴。《小宛》各章的连缀似无章法,但联系起来,也可以看出其背景当是作者在田野上,看到鸠、脊令、桑扈等鸟儿捕虫、啄谷,百姓在地里采豆苗、虫子出土等景象,便取其中有所感触的物类为兴。全诗总的情绪是惶惶不安、战战兢兢,但各章所抒发的感慨却涉及怀念父母、贫病无计、行役辛苦、指斥昏乱、甚至教育后代等很多方面,由于思绪庞杂,就不易看出其虚句都是就眼前情景中取象。由以上诗例可以看出:由于《小雅》即事即景的起兴目的不在景色和场面描写,只是引起抒情,所以不按景色的远近层次排列,而是随手撷取与心情关合的物象,从而形成了赋比兴错杂的章法,各章之间也不一定有清晰的思理逻辑。如果与《小雅·吉日》对比,我们更可以看出四言体式和比兴的相互制约作用。《吉日》是从头到尾描写一天田猎的过程和场面,在诗经里很少见,可以说是全篇赋体。为了顺序描写这个过程,不用比兴,全诗只有前两章开头两个 字都用“吉日”,末章采用了两行相似的句式。全诗的句意衔接很顺畅,但各章没有形成节奏感鲜明的句序,这说明在不用比兴的时候难免丢失一些四言的典型程式。但是反过来看,在即事即景的兴体中,即使全诗以一个完整的过程或场景为背景,只要采用上句虚下句实、或相因为兴的句法,也可以变赋为兴。而在这种情况下,兴句和应句之间的意义关联往往是不一定的,这就形成了有意之兴和无意之兴掺杂在一起的现象。因此,即事即景的兴和赋往往是相对的,无须作硬性的界定和区分。四言体式的特征和初民观物的联想方式虽然使完整的场景往往要拆分成比兴的形式,限制了四言体在写景写事方面的表现力,但是也使四言产生了其他诗体所不具备的艺术效果。首先,由于兴句只能点出引发感兴的环境中某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其状景的鲜明简洁往往能达到极其含蓄传神的境界。如《秦风·蒹葭》写清秋时节在水边追寻“伊人”而不得的惆怅,伊人的似虚似实,追寻过程的曲折恍惚,经青苍的苇丛和凝霜的白露烘托,更能牵动萧飒缥缈的遐想。《召南·小星》《郑风·风雨》《唐风·葛生》《陈风·月出》等兴句写景都有类似的点睛效果,胜过无数笔墨。其次,比兴作为虚写的上句,在多章的复沓中稍加变化,在《国风》中往往为换韵的需要。《小雅》自觉地利用了这种长处,便可以大跨度地表现出时空的转换。如《小雅·采薇》前三章分别以“薇亦作止”“柔止”“刚止”起兴,由薇的初生、长大、变硬见出岁月的流逝,兴起战士久戍不归的“忧心”,这就增加了四言表现的张力。《小雅·四月》与此同理。再次,多章连接的四言比兴体可以因每章比兴取象的不同,而引起各种复杂的情绪,各章之间不一定有清晰顺畅的思理联系,这就形成四言长篇断续无迹的章法。《小雅·大东》是自觉利用比兴和四言体式以表现复杂内容的典范之作,不但组织严密,且章法新颖,突破了《小弁》《白华》《小宛》一类无序的长篇结构。第一章以取食起兴,“有�簋飧,有棘匕”与第七章“维南有箕”“维北有斗”在比兴取象的形貌性质上首尾呼应;“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引起第二章“佻佻公子,行彼周行”,展示出周人掠取东人所必经的大路。第二章以织布起兴,第三章以运柴起兴,第四章写周人衣着光鲜,与第二章对比呼应;第五章在本章内再次对比周人和东人的饮食、衣饰,是对前四章的复沓。随即转入下半章和第六第七章对天象的描绘。这一转折的思路并不自然,只是为了引出一系列比喻:织女不成报章,牵牛不能服箱,天毕星如捕兔之网,南箕星不能簸糠,北斗星不能舀酒浆。不但如此,“箕张其舌,反若有所噬;斗西其柄,反若有挹取于东”35 ,这样就巧借天上星名,概括了东人的饮食衣服都被西人夺走的不平。全诗大体上前半篇实写东人被搜刮奴役之苦,后半篇用比喻从虚处讽刺西人。前后遥相照应,如“有天毕”、北斗的形状与开头的“有棘匕”;北斗舀酒浆与第五章的酒浆;织女星与第二章杼柚;牵牛服箱与第三章以车载薪,都有形貌或事理的关联。但是各章之间意脉时断时连,第五章本身的转折尤其突然,脉理的接续依靠前半实写和后半比兴的对应和复沓,以及隔章对比和首尾呼应,所以章法断续而富有变化。曹操的《短歌行》之所以具有转折腾挪、断续无迹的艺术效果,关键就在掌握了《小雅》利用比兴分割章节,各章思路转折比较自由的特征。曹植《赠白马王彪》虽是五言,却也运用了《小雅》在一个较长的行役过程中取即日之景为比兴,以多章上虚下实的基本单位相连缀的结构,分七章淋漓尽致地抒写了他在回归东藩的道路上艰难困苦、满怀悲愤。他们都深得《诗经》的创作原理,把握了四言独有的表现特性。综上所述,解读《诗经》只要尊重文本的原义,《诗经》比兴的几种主要联想方式都很单纯直观。“比”是从说明事义的目的出发,寻找类似的物象作出贴切的类比,即使不说出比义,象和义之间总有一个明确的联想点连接。“兴”是由眼前物象触发,兴起对事物的感慨。兴句和应句之间的句意承接关系或清晰或模糊,都能引起较丰富的联想,但均属于感觉、经验、简单逻辑的层面。由此反观毛公所标的兴体,凡是刻意在兴句和应句之间寻找曲折联系的解读,就必定陷于穿凿附会。可见毛公看到兴句和应句之间联系不一定明确的特点,是其功绩;而夸大并利用这一特征附会政教,则是其局限。隐语说努力发掘初民联想的深度,有所创获,但将比兴的联想固定在象征比附的思维方式上,而且混淆了诗歌与易象联想方式的差别,又失去了“兴”的美感和韵味。比兴是人类创作诗歌最自然的表现方式,任何时代的民歌都长于比兴。但在《诗经》里,比兴是作为两种基本的构思方式出现的,其运用的广泛和取象的丰富是后来任何一个时代的民歌都不能比拟 的。这是因为初民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主要凭藉感觉的敏锐和经验的积淀,这种基本的联想方式正是最适宜于比兴的。而四言作为最早的诗体出现,其体式的基本特征又决定了比兴常用的章句对应结构可以强化四言的节奏感,最充分地体现四言体诗化的优势,因此比兴与四言体式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与后代各种诗体使用比兴的性质都有所不同。比喻在后起的辞赋里更多地用于修辞,五七言诗处理情景关系不需要上虚下实、多层复沓的形式,“兴”原为兴发感动的本义也在山水诗兴起以后增添了新的内涵36 。“比兴”作为合称,又成为唐代诗歌革新中体现“风骨”的一个概念,转化为一种自觉使用的更富有理性意识的表现手法,比兴与诗歌体式的关系也就不再成为必然。这就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四言诗为什么和比兴结合得如此密切的原因。①赵制阳将汉代到20世纪70年代的各种关于“兴”的解说归纳为义理说、声歌说、起势说三大类。见其《诗经赋比兴综论》页131,台湾枫城出版社1975年版。②《文心雕龙·比兴》。周振甫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③苏辙《诗论》解释“兴”时认为“犹曰其意云尔,意有所触乎?当此时已去而不可知,故其类可意推,而不可以言解也。”见《苏辙集·栾城应诏集卷五》,四部丛刊本。④郑樵《六经奥论》,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⑤朱自清在《兴诗的意见》一文中说:“因为初民心理简单,不重思想的联系,而重感觉的联系,所以起兴的句子与下文常是意义不相属,即是没有论理的联系,却在音韵上(韵脚上)相关联着。”见《古史辨》第三册。朴社1931年版。⑥刘大白《六义》说“兴就是起一个头,借著合诗人底眼耳鼻舌身意�的色声香味触法起一个头”,“有时候也自然合诗人本身有关系,不曾通过诗人底情绪或思想而合它混合在一起”。见《古史辨》第二册。⑦见徐复观《释诗的比兴——重新奠定中国诗的欣赏基础》,收入《中国文学论集》,第98页及100页,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版。⑧同①,页129。此外,赵沛霖先生受到闻一多先生“隐语”说的启发,从考察人类的原始宗教崇拜入手,探索《诗经》中某些“兴象”如何由宗教观念内容发展成诗歌艺术思维中的习惯性联想,此说影响较大,但可惜例证不足,没有以《诗经》全部“兴象”的统计分类为立论的基础(见其《兴的源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90年代以来,研究比兴的缘起及其思维发生学的文章渐见增多,成为比兴研究继续深入的新动向,这些思考都或多或少受闻一多的影响。这里不一一胪列。⑨ 11见拙文《“毛公独标兴体”析论》,待发。⑩ 28胡承珙《毛诗后笺》,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995页。第1165页。12《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3 22钟月芳《春天、鱼、水与风诗的比兴》,香港太平洋(永航)柯式印刷有限公司1992年,第192页。 14如孙作云解《汝坟》末章,认为“鲂鱼 赤页 尾”是指鱼在交尾期间的一种生理现象,“王室如毁”指 礻某 社神庙的热闹景象。见其《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79年版。15 18闻一多《说鱼》,见《闻一多全集》第117—138页,开明书店1947年版。16 17 20 27李湘《诗经名物意象探析》(又名《诗经特定名物应用系列新编》)第1—3页。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版。19如胡承珙释《汉广》诗说:“诗中言娶妻者,每以‘析薪’起兴,如《齐南山》、《小雅·车》及《绸缪》之‘束薪’、《豳风》之‘伐柯’者皆是。此言‘错薪’、‘刈楚’,已从婚姻起兴,‘秣马’、‘秣驹’,乃欲以亲迎之礼行之,礼所谓婿‘御妇车’,‘御轮三周’是也。”(同⑩第52页)释《野有死�》又说:“今考婚姻之事,往往及于薪木。如汉广有‘刈薪’之言,南山有‘析薪’之句,豳风之‘伐柯’与娶妻同喻,小雅之‘觏尔’以‘析柞’为辞。此虽似以析薪者离同为异,娶妻者联异为同起兴,然窃意古者于昏礼或本有薪刍之馈。盖刍以秣马,薪以供炬”(同⑩第11页)。释《车�》篇也说:“诗中以析薪喻婚姻者,不一而足”(同⑩第1144页)。21闻一多《诗经的性欲观》,见《闻一多学术文钞·诗经研究》第18页和第14页,巴蜀书社2002年版。该文甚至说鱼笱“类似女阴”,这样具体的联想和类比不但发挥过分,而且与诗意也并不切合。23朱熹《朱子语类》卷六十六“易二”,中华书局1986年版。24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叶瑛校注,中华书局1983年。25赵沛霖《兴的源起》,第75页。26关于诗和易的关系,80年代以来,也有不少《诗经》学者论及。但大多侧重在二者思维方式相同的方面,本文不能一一列举。此外,隐语说论诗多引《周易》中的《彖传》和《象传》甚至王莽时期的《焦氏易林》为证,而且夹杂着许多主观的推测和假设,这是不科学的。《彖》阳《象》的作者虽然不能考定,但哲学界公认为产生于战国时代,不能据以证明与《诗经》时代周人的观念相近,因此笔者只取卦爻辞的本文加以论证。29姚际恒《诗经通论》卷11,中华书局1958年顾颉刚点校本。30 33《朱子语类》卷八十“诗一”。31 32关于四言体“句序”的论述,参见拙文《论四言体的形成及其与辞赋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六期。34《诗传遗说》卷2,见徐乾学等辑《通志堂经解》(十七)第9984页,台湾大通书局1969年版。35欧阳修《诗本义》卷8,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36参见拙著《山水田园诗派研究》第六章,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论文开题报告是什么
开题报告是什么?下面让我来告诉大家。
论文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以下就是由编辑老师为您提供的开题报告是什么。
综述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参考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开题报告的写作注意事项
开题报告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参考文献: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要求,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重要性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
开题报告范文
题 目: 浅论范成大使金诗的思想内容
一、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自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以田园诗蜚声文坛,《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尤为人所称道。所以人们常常将范成大归为田园诗人,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因为其爱国题材的诗也颇值一提。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他出使金国时所写的72首“使金诗”。使金诗是范成大诗歌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带有其一贯的特点。作为范成大出使金国这一特殊经历的出色见证, 这组作品从头到尾读下来又有其鲜明的个性。
二、研究动态、见解
关于范成大研究的论著方面有以下一些:
于北山先生和孔凡礼先生各著有《范成大年谱》;
傅漩琼先生汇编的《杨万里范成大资料汇编》;
孔凡礼先生著有《范成大佚著辑存》;
周汝昌先生点校的《范石湖集》,后又订成《范成大诗选》;
顾志兴先生携余冠英先生、俞平伯先生等编写了《范成大诗歌赏析集》。
有关范成大研究的论文已发表数十篇。
其中,大部分都是研究范成大的田园诗。比如谢桂华的《范成大悯农诗及其创作缘由探论》、曾玉章的《本色的田园诗人一一诗中解读范成大》、张坷的《挑花源里可耕田?一一浅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高红梅《读石湖田园诗心解》、张福勋《生命的自然诗化与哲学诗化》、钱桂兰《田园风光好宜堪入画图一一谈范石湖田园杂兴的风景画面》等。
也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注意到了“不论从内容讲或从艺术讲,都可成为杰作”的使金纪事诗。如姜逸波的《范成大“使金”诗的爱国思想》、景宏业的《范成大出使金国所作诗艺术》、徐新国的《论范成大的爱国诗》等等都以爱国为中心从不同的角度谈到了范成大使金诗。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里选取了七首使金诗作分析,他中肯而言简意赅的分析基本成了使金诗的定论。
本文拟从分析范成大的72首使金诗的艺术特色入手,初步探讨诗人的思想,并从诗中感受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三、研究思路;
第一部分:引言(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分析并论证观点
一、使金诗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使金诗中记录的北方女真民族的风俗文化。
三、使金诗反映的女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第三部分: 结论
研究方法:
资料分析法;归纳整理法。
四、总体安排、进度计划
此次论文写作按“资料收集——开题报告——完成初稿——论文修改——论文定稿”顺序进行:
20XX年12月15日——20XX年1月10日 收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11日——20XX年1月30日 归纳、整理、分析资料
20XX年02月01日——20XX年3月12日 撰写初稿
20XX年03月12日——20XX年3月25日 论文修改
20XX年4月5日前: 论文定稿
五、主要参考文献
[1]范成大.范石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吕慧娟 刘波 卢这.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M]:第三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8 4.
[3]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胡传志.论南宋使金文人的创作[J].文学遗产.2003(5).
[5]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结题报告摘要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通过诗歌鉴赏理论知识做铺垫,加上教师精练做指导,以及高考前适度专题训练,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赏析的实践能力。
整个课题研究过程遵循“诗歌鉴赏理论—实践—理论”的规律。通过教给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通过诵读、实验、练习、创作等方法,适时、适地、适度地教给学生正确的鉴赏方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加深了学生古典诗歌的积淀,综合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同时也促进了课题组参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变。结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及界定(在什么背景下我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内涵是什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词集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韵律美于一体,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用心去诵读、去体会。
两千年前,先哲孔子身体力行传播“诗教”。今天,我们同样要重视古诗词教学。
从承载文化遗产这方面而言,古典诗歌有着其他文本所不具有的优势。特别是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本中都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无不反映出现代教育对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培养的重视。
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但目前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认识仅限于读读背背,满足于名句默写能挣到分,并没有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内容和情感;目光也仅限于课内诗词,并没有广泛涉猎延伸到课外,阅读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对诗歌的鉴赏仅限于浅层次的感知,懵懂乱猜,没有掌握系统科学的方法。
针对学生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急需教师“答疑解惑”“授之以渔”,对学生进行古典诗词赏析方法的指导。由于古诗词作为古代的一种文学存在,包含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历史知识,作为最精粹的汉语言文学,又包蕴有丰富的情感和表达手段,因此,学会赏析古典诗词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对于教师来说,也时常会遇到费时费力地教,学生能力却难以提高的窘境。大多数教师面对古典诗词的教学,都会产生许多困惑,有自身文学素养的欠缺,有欣赏方法的概念模糊及具体应用的困难,也有对基础薄弱学生的教之乏术。
学术界也缺少对中学生赏析古诗词方法的具体指导,所以,在中学教学实际当中,确实有必要进行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研究。本课题尝试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究解决高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的指导(如通过朗读、背诵、默写、赏析、解题等学习方法),致力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的“必修课程”部分中指出:能感受形象,品位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高考考纲》规定古诗词默写和欣赏是必考内容。
近几年高考对古代诗歌考查的要求是:(1)鉴赏其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本课题提供了直接的赏析方法理论指导,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等,可以作为我们教学研究中的参考。
我校的常规活动“晨读暮诵”,为同学们朗读背诵古诗词提供了时间保障。学校每年都会有“中华经典颂”诗歌诵读比赛,为学生展示古诗词朗诵才华提供了舞台。
进行这一课题研究,1.有助于帮助指导高中学生进行古诗词赏析,落实课标有关古诗词的学习要求;2.有助于帮助参与研究教师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提高指导能力;3.有助于提高学生高考古诗词部分成绩;4.也有助于总结出普遍而具体的方法供其他教师和同学们作为参考。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研究目标: 1.让学生在接触、了解、诵读、鉴赏经典古诗文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其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 3.在实践中探索研究高中学生古诗词赏析学习方法。
4.汲取诗歌中深厚的文化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研究内容: 1.更新古诗词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激发学生品读诗歌的兴趣。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增强语感,提升鉴赏能力。
4.注重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的传授。研究方法、步骤及过程:结合教学实际,课题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
各个年级身体力行,进行课题的实验与研究。1.开展活动各年级根据各自年级的指定篇目开展古诗词背诵活动,掀起了学习古诗词的热潮,夯实了古诗词的积累,为感悟赏析打下了坚实基础。
2.拓展练习各年级本着课内总结方法,课外提高能力的原则,在课内学习的基上,适当进行了。
在中国古代史的漫长岁月中,尽管陆游一直是一位深受人们关注的重要人物,但人们对他的研究多集中于他的文学作品上,从而忽略了陆游爱国情怀表达极为丰富,针对这一情况,本文试图对陆游的爱国情怀作较全面的探索,这也是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作为论文的出发点。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陆游爱国思想,分析陆游诗章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爱国意蕴,解读他在苟安于一隅的南宋朝廷统治下虽无法实现光复国土的伟人抱负却始终抱有心系祖国安危、民族复兴的高尚情怀。为后人对陆游爱国思想及表达情怀有着更深入了解,尝试从陆游爱国思想情怀得到启示。
通过对它的研究,更进一步突出了陆游平凡而又伟大的爱国情怀,值得我们借鉴。
在中国古代史的漫长岁月中,尽管陆游一直是一位深受人们关注的重要人物,但人们对他的研究多集中于他的文学作品上,从而忽略了陆游爱国情怀表达极为丰富,针对这一情况,本文试图对陆游的爱国情怀作较全面的探索,这也是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作为论文的出发点。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陆游爱国思想,分析陆游诗章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爱国意蕴,解读他在苟安于一隅的南宋朝廷统治下虽无法实现光复国土的伟人抱负却始终抱有心系祖国安危、民族复兴的高尚情怀。为后人对陆游爱国思想及表达情怀有着更深入了解,尝试从陆游爱国思想情怀得到启示。
通过对它的研究,更进一步突出了陆游平凡而又伟大的爱国情怀,值得我们借鉴。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课题研究,认识古代诗歌手法的内涵和内容,理解古代诗歌常用手法,欣赏古诗诗歌的手法美,从而热爱中国古典文化、热爱中国古典艺术,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
课题研究的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古代诗歌的常用手法,构建艺术形式体系。
(2)能力目标:(A)学会系统、全面、整体地认识事物;
(B)学会发挥想像力,还原文本;
(C)学会记笔记。
(3)情感目标:热爱中国古典文化和古典艺术,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体系:
(A)表达方式(主要是抒情、描写,还有叙事和议论);
(B)常用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比兴寄托等);
(C)常用修辞手法(比拟,对偶,用典,夸张,对比等)
(2)古代诗歌的审美习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含蓄、委曲等)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涵泳法:反复阅读和体味;
(2)笔记法:通过眉批和旁批、知识迁移等方法,积累审美经验;
课题研究的步骤:
(1)开题阶段:
(A)明确课题名称、研究方法、研究时限、研究动机和意义目的,做好开题动员;
(B)公布研究性课题可选方向;
(C)自主分组,确定课题研究方向。
(2)研究阶段:
(A)例析诗歌;(B)自主积累:(C)阶段小结。
(3)结题阶段:
(A)结题动员;
(B)完成课题;
(C)成果展示。
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唐朝诗人李白探究
二、课题组成员:
三、课题指导师:
四、课题的来源与确定: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与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李白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一座高峰。同时,他几入长安的传奇一生也对我们的人生有着许多启迪。
本学期对高二学生开设了《唐诗宋词选读》这门课,同学们对诗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提高,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为此,确定把《唐朝诗人李白探究》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
五、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探究感受李白勇于追求高远理想的精神,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2、探究李白代表作的内容和思想。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六
如何做好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我国古典诗词意境优美,语言凝练,形象鲜明,感情丰富,是文苑中的一枝奇葩,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文人。
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生应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古诗词,并能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因此,在中学阶段能初步理解、鉴赏、评价古典诗词应成为学生必备的语文素养。“不学诗,无以言”,我国自古就有重视诗教的传统。
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学生能够阅读诗词,鉴赏诗词,有一定的鉴赏诗歌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也已理所当然要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古典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却令人忧虑。一、重视力度不够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编者精心挑选了三十首左右的古典诗词,但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并没有相应的教学指导及教学要求,而绝大多数老师认为古典诗词教学只要抓住背诵和默写就万事大吉了,这样的思想误导了一大部分学生,他们往往只为了考试而背诵必背的古诗词篇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
二、朗读目标模糊、形式单一所谓“三分诗靠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并没有提出要求、目标,朗度的形式单一,不是集体朗读就是小组朗读,这对真正鉴赏古典诗词是远远不够的。
三、重视了教师的讲授,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品悟因为古典诗词离我们年代久远,语言高度凝练,绝大多数同学对其内容摸不着北,为了缩短教学时间,有些教师采取“包教”措施,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品悟。四.中考中学生得分率低,赏析方法欠缺近年来,中考也对古诗词鉴赏更为重视,古诗词赏析题几乎已经成为固定的考察对象。
古诗词赏析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学生在此类题型中仍存在着以下问题:1.学生不能正确把握诗意,即读不懂诗歌;2.不能正确把握诗词中的思想情感;3.不能赏析佳词妙句;4.诗歌的一些写作技法不能体会,更谈不上运用诗歌。
中考中这几类题型失分非常严重。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本应带给学生愉悦精神享受的古典诗歌却使学生心生厌恶。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诗歌鉴赏的方法进行研究真的是非常必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又可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初中语文古典诗词赏析方法探究”,这一课题包含了三个基本的概念:第一个是“初中语文”;第二个是“古典诗词赏析”;第三个是“方法探究”。 这三个概念中的前两个标示了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后一个标示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初中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总论部分第二节,论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共四个方面:(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古典诗词赏析”: 近年来,由于中考的语文试题中总要设置些简单的古典诗词鉴赏题,来检测中学生古典诗词的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及中考复习时加强指导学生做好这方面的训练,以达到鉴赏的目的。“方法探究”:从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要求来看,赏析点主要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对诗词语言的理解及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基于此要求,在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究适合初中生鉴赏的方法。本课题所做的研究,仅仅是针对“初中语文古典诗词赏析方法探究”,旨在通过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达到鉴赏古典诗歌的目的。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本课题作为西安市教科所基础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2012年度的小课题,研究进程必须遵循《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管理办法》(试行)所规定的研究要求和实践安排。第一阶段2012年5月:组建团队,选题申请。
依据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所发布的《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指南》中所列研究范围,我们自愿结合,组成了以任迎军负责、王晓娥、付应飞,李小茹参加的小课题研究小组,经小组成员商议和讨论,自主确定了本课题,并有课题负责人填写了《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立项申请·评审表》,报送我校教研室申请报送立项。第二阶段(—):准备阶段 撰写开题报告认真学习小课题研究的有关文件、书籍,了解本课题研究现状,了解我校初中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困惑及学生存在的问题,确定研究方向及内容,思考、讨论和明确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计划。
撰写开题报告,获取专家指导。第三阶段(下旬—):分工协作,实施研究。
前半期(月—月):全组参与完成理论学习,通过会议交流讨论和调查报告的形式了解我校初中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困惑及学生存在的问题,资料分类。后半期(2013.元月—):研究阶段 撰写中期报告围绕搜集的学生老师反映的问。
一、如何选???题 ??博士?文开题?蟾娴?W妙在于提出??题的“?哟巍薄2煌谡哐芯?蟾妫?W术文章聚集理??用妗⒔?Q理???题。
理?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体系。特定领域的理?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
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角和范式下,理?才能??υ?;只有通过?υ?,理?才能?虬l展。 极少有硕博?文是??造新理?的,能这?赢?然最好,但难度很大。
我??多?凳窃诩扔欣碚?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因此,在提出??题?r,要以“?刃小笨吹枚男g语和明确的???肀硎觥???例如我最初提出的??题“中??瀹a?I?槭裁窗l展不起?怼保@?H?H是?ΜF象的探?,而非有待求证的理?命题。 我的理?命题是:“中?a?I政策过程是精英主?У墓沧R过程?幔俊痹谶@??命题中,“政策过程”、“精英政治”、“共识诉求”三??术语勾勒出研究的理?大体范?鸵?角。
(全文?碜哉?文快?网站 其次,选???题是一??“??笋”的过程。 理???题?是深深地隐藏在?繁复杂的现??背后,而发现理???题,?t需要运用理?思维的能力。
理?思维的??是一??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过初?W者也不必望而?s步,大体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划定一??“兴趣范?保绨?瀹a?I、信息产?I、农村医?、高等教育体制等,?V泛?g览相关的媒体?蟮馈⒄墨I和?W术文章,找到其中的“症结”或“?狳c”。
第二步,?结以往的研究者大体?哪男├碚??角?矸治觥爸⒔Y”或“?狳c”、运用了哪些理?工具,如公共?政的?角、社?n突范式等。第三步,考察??题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自己的研究空间和研究的可行性。
例如,西方的理?是否?o法解?中???题?或者同一????题能否用不同的理??斫忉??或者理?本身的前提假设、??推演是否存在缺陷?通过回答这些??题,我??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点。 不过?要注意我??研究在?定的一到?赡?r间?龋欠窨赡芡瓿桑抠Y料获取是否可行?等等。
(全文?碜哉?文快?网站 最后,如何?述??题??述??题??质上就是凝?核心观点的过程。观点?خ??碜?ΜF????题的思考和?结,而不是?榱颂桌碚?而“削足适履”。
中?恼巍⒔??蜕?l展充?M??B的、丰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的术语、准确的??表述出?砟兀啃坌牟زص某?W者往往提出宏?サ母拍罨蚩蚣埽Î业慕ㄗh是尽可能缩小研究范?⒚魅费芯?ο螅?亩砬?ο蟮?却孢??,保证能在有限的?r间?韧瓿梢?范的?W 术?文。 如“中??瀹a?I政策研究”就是一??非常含糊的?述,我??可以?募??方面?硎湛s?题:(1)?r间:??1980 年到 2000 年;(2)?ο螅赫呐?y者和?Q策行?椋皇鞘?觥⑵?I、治理结构等;(3)?角:政治和政府理?中的精英研究;(4)案例: 908 工程、909 工程、13 ?文件和《?子振兴》,这是发生在 1980 -2000年间半?逭哳I域的???重大工程和???重要文件。
通过这?拥拿魅方缍ǎ???⒛抗饧性凇罢哌^程”、“精英”、“共识”几??显而易?的概念上,??题也就水落石出了。同?r,??题清楚了,我??在筛选信息和资料?r也就有了明确的?俗迹谶@??“信息冗余”的?r代,能?虼蟠筇岣哐芯啃省? 二、如何做文献综述 (全文?碜哉?文快?网站 首先需要?ⅰ拔墨I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scription) ”?^分开?怼N??在选?裱芯??题的?r候,需要了解???题产生的背景和?睚?去脉,如“中??瀹a?I的发展?v程”、“?庹l展半?瀹a?I的政策和??题”等等,这些?热?儆凇氨尘懊枋觥保P注的是现???用娴??题,?栏裰v不是“文献综述”,关注的是现???用??题,?栏裰v不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W术观点和理?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献综述是评?性的(Review 就是“评?”的意思),因此要?е髡弑救伺械难酃?(critical thinking) ??w纳和评?文献,而不?H?H是相关领域?W术研究的“堆砌”。
评?的主?,要按照??题展开,也就是说,?e的?W者是如何看待和解?Q你提出的??题的,他??的方法和理?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e的?W者已?很完美地解?Q了你提出的??题,那就?]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清楚了文献综述的意涵,现?碚f说怎么做文献综述。
虽说,尽可能?V泛地收集资料是??任的研究?B度,但如果缺乏?俗迹图Ò?⑷艘胛墨I的泥沼。 技巧一:瞄准主流。
主流文献,如?领域的核心期刊、?典著作、?B?部门的研究?蟾妗⒅匾ػ衔锏挠^点和?述等,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 而多?荡蟊?媒体上的相关?蟮阑蜓哉?,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r间精力所限,可以?暮?。
怎?用逶?领域的主流呢?建议?囊韵录?l途?饺胧郑阂皇?D?^的中外?W术期刊,找到一?善ء敖?典”的文章后“?藤摸瓜”,留意它??的?⒖嘉墨I。质量较高的?W术文章,通常是不?雎栽?领域的主流、?典文献的。
二是利用?W校?D?^的“中?。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课题研究,认识古代诗歌手法的内涵和内容,理解古代诗歌常用手法,欣赏古诗诗歌的手法美,从而热爱中国古典文化、热爱中国古典艺术,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
课题研究的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古代诗歌的常用手法,构建艺术形式体系。
(2)能力目标:(A)学会系统、全面、整体地认识事物;
(B)学会发挥想像力,还原文本;
(C)学会记笔记。
(3)情感目标:热爱中国古典文化和古典艺术,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体系:
(A)表达方式(主要是抒情、描写,还有叙事和议论);
(B)常用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比兴寄托等);
(C)常用修辞手法(比拟,对偶,用典,夸张,对比等)
(2)古代诗歌的审美习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含蓄、委曲等)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涵泳法:反复阅读和体味;
(2)笔记法:通过眉批和旁批、知识迁移等方法,积累审美经验;
课题研究的步骤:
(1)开题阶段:
(A)明确课题名称、研究方法、研究时限、研究动机和意义目的,做好开题动员;
(B)公布研究性课题可选方向;
(C)自主分组,确定课题研究方向。
(2)研究阶段:
(A)例析诗歌;(B)自主积累:(C)阶段小结。
(3)结题阶段:
(A)结题动员;
(B)完成课题;
(C)成果展示。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难得的几位女词人之一,著名的,恐怕仅此一位。而她又以婉约词而著名,爱国的词都是她后期生活遭变故才产生的,篇幅很小。她的婉约词清新脱俗,语言新丽,内涵也很丰富,意境优美。这与她童年的生活息息相关,她家是真正的书香门第,而她,也是一位大家闺秀,从小受家庭中文化氛围的熏陶,而她家也是当时封建社会中罕有的民主家庭,她与赵明诚的婚姻多半是自己的选择,因此,从小她就过着幸福的生活,人格也相对独立,对生活的看法也很乐观,对自然的感悟与态度就恬淡起来。这就为她的婉约词提供了强大的生活基础。此次研究主要是对李清照婉约词中特有风格的挖掘,以及这种风格的成因。通过此次研究,能够对李清照婉约词的内涵有所深入的了解,同时对李清照的生活以及经历有所了解,有助于自己日后对李清照词中感情的更广泛的以及更准确的把握。也同时是自身内涵的丰富,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汉语言文学是每一个中国学生最先接触的语言,很多家长在学生童年时期就对其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言文学 教学 方法 探析
汉语言文学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它包含于语文这个大范围的整体教学之中,但是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为了更好地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作为老师,不能将汉语言文学脱离生活实际,也不能独立于语文教学之外。汉语言文学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贮备,并提升文学素养。如何在汉语言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水平,是广大老师应该着重注意改善的问题。本文根据目前汉语言教学的现状,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进行探讨。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的更新,需要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去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点不似其他教学,因为知识点比较零散,也有很多知识难以用言语去描述和表达。多媒体引入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这一教学缺陷。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老师,应该熟练掌握多媒体的运用技巧,在课堂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去展示教学部分。比如说,在四大名著的讲解分析中,老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书中相关人物的图片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者,老师还可以给学生放一段相关视频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注意到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不要让多媒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课内与课外相互补充完善
课内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是有限的,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课内知识的同时,也要从课外学习知识,让课内课外的知识进行相互补充完善,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水平。老师还可以设置阅读课,让学生有统一的时间进行阅读,在阅读之后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生整体的汉语言文学能力。
三、注重老师的引导作用
古语常说“为人师表”,意思就是告诉广大老师,要给学生提供榜样的力量。如果老师想要让学生对文学产生兴趣,那么老师本身就应该做到热爱阅读、热爱文学。在平时的汉语言学习中,老师要注重个人对学生的影响,一个好老师,不仅能够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知识,还能够在言语行动上感染学生。有些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模仿心理,老师的阅读习惯以及阅读 爱好 ,学生喜欢进行模仿。这也就要求广大老师更要积极提高自身素质与发展,在汉语言文学的探索道路上引导学生越走越远、越走越好。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提高不仅需要广大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微课教学研究
开放大学主要强调远程 教育 、优化资源整合,这种办学模式,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对于我国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微课教学与开放教育具有一定的共同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微课对课程的优化设计、小课程的运用,将会有效地提升开放大学的教育效果。
一概念界定
1.开放大学的概述
开放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兼顾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两种教育模式,是开办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式高校。这一办学模式,在我国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反应,为我国办学模式的发展和创新带来了启发。说到开放大学,我们不得不说一些开放教育。开放教育是通过对多个校园、区域的资源整合以实现共享,以远程教育为主要方式的一种混合学习模式的教育形式。开放教育具有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学习和发展、丰富教与学的表现方式、限制少、门槛低等特征。这种办学模式较为自由,且对学习者的要求没有过多的限制,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来自主地选择教学媒体、课程、学习方式方法、课程进度、时间和地点等,通常这种教育形式会通过多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
2.微课教学的概述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标和教学实践的要求,以网络视频为媒介,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知识点或者某些教学环节所开展的教学互动行为的课程。微课的主要构成部分就是课堂教学视频,另外还包括当前教学课题的教学设计、课程 总结 、课后练习讲解、互动教学、点评考核等视频内容,通过对这些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拼接,实现对相关课题的教与学,完成教学任务。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精炼、主题突出简单易懂、教学资源丰富、趣味性强、反馈方便等优点,对于创新教学模式、降低教学门槛、扩大受众群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微课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教学方式的创新
微课的主要特征就是以多媒体或者网络教学为媒介,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水平的提高和对教学创新的探索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教师通过对微课的教学,首先,可以熟练地对多媒体和电子计算机技术进行操作和理解,使其能够在教学形式上能有更多创新的可能。其次,微课强调资源的整合和梳理,教师在课程准备过程中能够积极地做好资源的开发和整理工作,有助于其课程设计能力的提升。再次,微课注重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这种非面对面的互动,能够使教师获得异于传统教学的亲切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不断地对教学进行 反思 和 经验 总结,使其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对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研究,无形中促进了其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发展,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实现了个人能力的提高。
2.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创新思维 的构建
首先,微课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学生通过对网络课堂视频的使用,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来选择课程的进度、学习的时间等,有利于学生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微课强调以学生及其课程学习为中心,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在微课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一个引导的角色,当遇到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这种主动的去挖掘知识掌握盲点,积极地研究和讨论学习内容,能够有效地提高其学习效率。再次,微课教学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和对资源的设计,能够使课程的趣味性十足,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模式的运用,使课堂不再枯燥,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不但学习效率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微课教学的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
自古以来,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传授知识的过程。在这样一个教育过程当中,学生扮演的只是知识的接收者,缺乏对知识选择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降低了其自主学习的意识,无形当中影响了教学效果。当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中,应用都是较为广泛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了。比如其不重视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缺乏对个性差异的重视,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势在必行。微课教育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先学后教,即高度地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的教授反而成为了一个辅助和引导工具。在网络和小班教学的基础上,微课能够更加突出“微”的特点。在时间上,微课通常在20分钟左右,教学时间短;在教学内容上,微课的内容较少,往往每节课只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资源容量较小。这种“微”的特点,恰恰符合了教育心理学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当中,能够充分地集中注意力。相关研究指出,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在20分钟以内,这就要求开放大学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尽量把握好每节课程的时间,即便有大的课程需要,也要将其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切割和组合,确保每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能达到最佳,进而保证学习效果。另外,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时,应该转变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地位这种理念,实现由知识传授者到学习组织者的角色转变。这就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组织课堂学习,督促、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针对学生的问题做好答疑工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更多地去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讨论和总结,使其自主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增强。
2.注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
与普通高校相比,开放大学同样是高等教育,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教学,要具有与之相匹配的深度和高度。在微课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优化教学方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的选取,实现对学生差异性的、优质的教学。第一,优化文学内容的选取和设计。在对阅读类的文学作品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像作品的主题、风格、人物塑造、情节构建等角度都可以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切入点。而教师在对内容的整合和设计时,也可以综合利用多种表现形式,使教学更具吸引力,降低知识掌握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微课的设计上,某开放大学的教师通过对《诗经》中人物形象的扮演惟妙惟肖的将整个诗词中人物的特点、整体意境、内容含义、主题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这种表演式教学更是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在微课中,还可以将一些授课方法融入到其中,比如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加入讨论和研究这种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了解,从而理解作品人物的思想和境界。另外,在对具有 故事 情节的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添加对人物特点和言行的分析,也有助于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微课虽然强调精炼,但是对于必要的学习步骤,却不能随便地忽视。比如教师在对一些文学作品的讲授时,尽管课时较短,但是对于作者、人物的背景和特点却不能轻易地跳过,对作品作者和人物的介绍,对学生的理解 文章 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做好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把握好提问技巧,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思维。第二,充分利用网络,做好课程的设计和评价工作。网络视频是微课核心的媒介,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做好课程视频,使其科学合理。一些学者认为,课前教师应当做好教学大纲的设计,然后根据这一设计,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来制定差异性辅导计划;在讲课过程中,应当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做好疑难解答工作,强化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最后根据整个授课的效果对课程进行评价和总结。在对微课进行设计时,可以适当借鉴一些较为著名的网络课程授课特点,通过对教学评价的设计来了解课程中的不足和亮点,从而及时地调节微课的内容和侧重点,而在评价过程中,促进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微课教学的设计,应当积极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教学质量得以保证。
四总结
开放大学在办学理念上与微课的特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且在教育表现形式上都以远程互联网教育为主,因而在开放教育中开展微课教育是必要的。在开展过程中,首先应当转变传统观念,将学生放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积极优化教学内容和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做好教学评价工作,使微课教育愈加完善。
实践能力培养下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
做好汉语言文学课程与其后续课程的衔接工作,充分梳理学科的知识内容,整合教学内容,避免出现课程内容的重复。结合语言研究的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在现代社会环境的适用性。教师安排课程教学内容时,将“够用”和“必须”作为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的标准,突出强调教学的重点,有效精简课程内容,同扩大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深度及广度,及时参照社会发展相关能力的实践能力以及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尽可能地安排具有较强应用性的技能课程,提高教学的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综合运用并写作各种通用性较强文体的能力、语言应用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调研提取能力等综合能力,在夯实学生的语言感知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度、语言文字功底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运用能力,促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学校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充分利用地域性的 文化 资源,加强教学课程中与之相关的内容,使结合地域性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成为基础课程的有力补充,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挖掘学生的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汉语言文学教学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切实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并推陈出新,改进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手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在充分领悟并运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生活经验以及学习述求等实际情况出发,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态度,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使学生从被动听讲记笔记向主动探究的学习模式转变。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释疑,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其创新精神。教师还可以整合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成果并向学生展示,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自主选择他们认为有用的内容,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将所学知识固化为专业内容,将语言文化与教育有机融合起来,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化能力及修养。选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有效性。当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后,教师还可以采用问题中心教学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对实际性的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并通过论证,寻得解决的办法,以此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增强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
汉语言文学教师侧重知识传授而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调整培养目标,增强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践,切实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重视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对接,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相关业务能力要求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及业务能力。
二、总结
利用多媒体网络优势,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训练,引导学生在网上创立汉语言培训基地及实践平台,作为传统教学课堂的有益补充。教师还可邀请汉语言文学领域的专家来实施授课,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相关知识内容,发动学生参与教师专业建设及相关的课题研究,在刊物上发表作品,组织学生参与诸如书法、朗诵、征文、演讲等各类汉语言知识竞赛,不仅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有效提升了学生对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见习的机会,使学生的汉语言原理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升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并在实际工作中提升汉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
有关汉语言文学研究论文推荐:
1. 关于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2. 有关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3.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4.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5.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6. 浅谈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7.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金军麾南,宋史那年,空守半壁河山;笙歌临安,烟雨江畔,不思黄沙戈断。当南宋统治者夜夜笙歌的时候,有一个人,他卧病在床,却说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当金军逼近中原,南宋却无人出战,有一个人,他振臂高呼:“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当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战火仍未停止,他在临死时对儿子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个人的名字叫陆游,他为中华民族奋斗了一生,让我们今天来了解他的生平,了解他的爱国心!
在中国古代史的漫长岁月中,尽管陆游一直是一位深受人们关注的重要人物,但人们对他的研究多集中于他的文学作品上,从而忽略了陆游爱国情怀表达极为丰富,针对这一情况,本文试图对陆游的爱国情怀作较全面的探索,这也是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作为论文的出发点。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陆游爱国思想,分析陆游诗章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爱国意蕴,解读他在苟安于一隅的南宋朝廷统治下虽无法实现光复国土的伟人抱负却始终抱有心系祖国安危、民族复兴的高尚情怀。为后人对陆游爱国思想及表达情怀有着更深入了解,尝试从陆游爱国思想情怀得到启示。通过对它的研究,更进一步突出了陆游平凡而又伟大的爱国情怀,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