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参考文献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参考文献

肠癌患者进行手术一段时间后,即使一直特别小心,疾病往往也会不尽人意地复发。那么在常规检查时,哪些指标需要格外注意呢? 现有医学技术诊断复发转移的手段主要是影像学检查,也就是CT或者核磁共振,但是这些技术能够诊断出的肿瘤复发多数比较晚期。一般情况下,1厘米以上的病灶才可能通过CT或者核磁共振检查出来,即使价格昂贵的PET/CT,复发转移的诊断准确性也相当有限。而且,这些影像技术对于“粟粒样”腹膜结节的诊断几乎无能为力。 好在,我们还可通过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来判断肿瘤是否复发。“肿瘤标志物”也就是老百姓熟知的常规体检项目的肿瘤指标,比如: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等,这些指标对于肠癌手术后的随访具有重要意义。 CEA是一个结肠癌标志物,在监测治疗和预后中更有意义,术后CEA仍居高不下者预示有复发的可能。CEA水平还受吸烟影响,健康吸烟者参考值范围上限为7~10 ng/ml。20%~50%良性疾患者CEA适量升高。尤其在肠、胰腺、肝和肺良性疾患中,但CEA水平仍保持在病理范围的低值部分,很少超过10 ng/ml。 CA199是糖抗原的一种,增高多提示有胰腺炎、肝硬化、糖尿病、消化道肿瘤的可能。CA199的定标标准值:0-40kU/L之间。 在消化道肿瘤、支气管癌和乳腺癌可见CA125升高,卵巢癌转移患者CA125升高更明显。血清CA125水平与肿瘤体积有直接关系。经治疗后CA125含量可明显下降,若不能恢复至正常范围,应考虑有残存肿瘤的可能。 参考文献:《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建议》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需要注意的是,肿瘤标志物阳性并不一定说明肿瘤复发了,肿瘤标志物阴性也不能一定说明疾病没有进展。如果患者术前某个指标高,肿瘤切除后恢复正常,术后复查时突然又“反弹”了,那么就需要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及时就医,请专业的医生判断肿瘤是不是复发了。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外科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肛肠外科副主任 肛肠精益塾-群主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兼秘书 中国医师协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医师考核分会副主任委员 世界中联肛肠病专业委员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专业委员会(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TEM(经肛直肠微创外科)学组委员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医师协会胃肠外科学医师工作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华南名医联盟医学专家会员 Europe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Techniques in coloproctology    审稿专家 主攻肛肠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擅长盆底疾患、顽固性便秘、复杂性肛瘘、痔、肛裂及结、直肠良恶性肿瘤的诊治。

1Riley LW, Remis RS, Helgerson SD, et al. Outbreaks of hemorrhagic colitis associated with a rate Escherichia coli serotype. N Engl J Med, 1983, 308:权太淑,徐建国,范天锐,等.首次从出血性结肠炎病人中分离到O157∶H7大肠杆菌.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88,9(特刊4号):. Enterohaemorrhagic Escherichic coli infection in Japan. Wkly Epid Rec, 1996,30: PA. Isol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typing of Vero cytotoxin-producting Escherichia coli O157. PHLS Microbiol Digest, 1994,11: TG, Swerdlow DL, Griffin PM.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and the hemolytic-uremic syndrome. N Engl J Med, 1995,333: WB, Willshaw GA, Cheasty T, et al. Vero cytotoxin-producing E coli O157 infection associated with farms. Lancet, 1996,347: SM, Salmon RL, Willshaw GA, et al. Haemorrhagic colitis in child after visit to farm visitor centre. Lancet, 1995, 346: U, Thomson-carter FM, Pennington TH.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by 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and comparison with that by bacteriophage typing. J Clin Microbiol, 1996,34: SB, Ratnasm S. Sorbitol-mac conkey medium for detec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associated with hemorrhagic colitis. J Clin Microbiol, 1986,23: NV, Doyle MP.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monoclonal antibody specific for 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of serotypes O157∶H7 and O26∶H11. J Clin Microbiol, 1991,29: CH, Vandel NM, Hixon DL. Rapid immunoassay for detec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O157 directly from stool specimens. J Clin Microbiol, 1996,34: MM, Xu Jianguo, Kaper JB, et al. DNA probe to identify 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and other serotypes that cause hemorrhagic colitis and hemolytic-uremic syndrome. J Infect Dis, 1987,156:徐建国,黄力保,吴纪民.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出血性大肠杆菌.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5,18: EG, Wells JG, Strockbine NA. Evaluation of commercial latex reagents for identification of O157 and H7 antigens of Escherichia coli. J Clin Microbiol, 1996,34: N, Carter JE, Morrison BJ, et al. Risk factors for the progression of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enteritis to hemolytic-uremic syndrome. J Pediatr, 1990,116: F, Turgeon JP, Delage G, et 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ntibiotic therapy for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enteritis. J Pediatr, 1992,121:299-303.

WS/T 462—2015 guàn zhuàng dòng mài jí bìng hé xīn lì shuāi jié shí xīn zàng biāo zhì wù jiǎn cè yǔ lín chuáng yìng yòng

Clinical practice of cardiac marker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heart failure

ICS

C 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 462—2015《冠状动脉疾病和心力衰竭时心脏标志物检测与临床应用》(Clinical practice of cardiac marker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heart failure)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5年06月23日发布,自2015年12月31日起实施。

本标准按照GB/T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潘柏申、杨振华、吴健民、郭玮、王蓓丽。

冠状动脉疾病和心力衰竭时心脏标志物检测与临床应用

本标准规定了心脏标志物检测的临床应用和质量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临床实验室以及研制和生产心脏标志物试剂的单位。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CCLS EP9 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EP9文件用患者标本进行方法比对及偏倚评估(national 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 EP9 method parison and biasa estimation using patient samples)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包括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肌梗死 myocardial infarction;MI

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所引起的心肌坏死。

心力衰竭 heart failure;HF

心肌收缩功能明显减退,使心排血量降低,伴有左心室舒张末压增高,临床上引起肺淤血和周围循环灌注不足的表现,以及两者不同程度的合并存在。

心肌肌钙蛋白 cardiac troponin;cTn

心脏横纹肌收缩中起主要调节作用的蛋白质。有三个亚基:与原肌球蛋白结合的肌钙蛋白T、调节

肌动球蛋白ATP酶活性的肌钙蛋白I和钙结合的肌钙蛋白C。

B型尿钠肽(B型利钠肽) B natriuretic peptide;BNP

由心肌细胞合成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天然激素,主要在心室表达,同时也存在于脑组织中。当左心室功能不全时,由于心肌扩张而快速合成释放入血,有助于调节心脏功能。

B型氨基端尿钠肽原(B型氨基端利钠肽原) Nterminal pro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

人心肌细胞首先合成含108个氨基酸的B型钠尿肽原(proBNP),之后在内切酶的作用下被切割为含76个氨基酸的N末端B型钠尿肽原(即NTproBNP)和含32个氨基酸的C端多肽BNP。

肌酸激酶 creatine kinase;CK

可逆地催化ATP及肌酸之间转磷酸反应的酶,是细胞能量代谢的关键酶,根据分布的部位可分为肌肉型(M型)、脑型(B型)和线粒体型(Mt型)肌酸激酶同T酶。

肌酸激酶MB同工酶 creatine kinaseMB;CKMB

肌酸激酶有四种同功酶形式:肌肉型(MM)、脑型(BB)、杂化型(MB)和线粒体型(MiMi)。MB型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

高敏C反应蛋白 high sensitive C reaction protein;hsCRP

CRP是在感染和组织损伤时血浆浓度快速、急剧升高的主要的急性相反应蛋白,在机体的天然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hsCRP是采用超敏感检测技术检测CRP,能准确的反应低浓度时CRP的水平。

缺血修饰白蛋白 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s;IMA

在缺血/再灌注发生时,由于白由基等破坏了血清白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而导致白蛋白与过渡金属的结合能力改变,这种因缺血而发生与过渡金属结合能力改变的白蛋白则称缺血修饰白蛋白。

髓过氧化物酶 myeloperoxidase;MPO

一种存在于具吞噬功能的白细胞中的溶酶体酶,通过将过氧化氢和氯离子变为次氯酸参与对外来物质的破坏。

检测周转时间 turnaround time;TAT

从医生申请检验项目到收到检验报告的时间。

判断值 cutoff value

临床上用于判断某种疾病可能性的临界值。

POCT pointofcare testing

不需要固定、专用的场所,在患者近旁进行的、采用可携带式分析仪器并具有操作简便和能快速得到检测结果的检测方式。

适用于临床的心脏标志物应具有较好的诊断、危险分层和预后估计的价值;对临床诊治病人有较好的指导价值;分析检测方法应特异、敏感、快速、便捷,费用合理。

心脏标志物的正确应用有助于明确诊断,避免漏诊、误诊;有助于尽早进行有效治疗,减少并发症;有助于避免其他更昂贵的检查,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节省相关费用。心脏标志物检测结果的解释应结合患者病理生理变化,使其成为观察机体变化的重要手段。临床疾病的发展是致病因素和机体的防御一修复机制之间的动态变化过程,标志物只是部分反映了这一变化。心脏标志物的应用并不能替代认真的临床观察、分析和判断。

 对疑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病人应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

 心肌肌钙蛋白(包括cTn I和cTn T)是目前诊断心肌损伤、坏死时特异性最强和灵敏性较高的生物标志物,在ACS的危险分层中也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cTn I和cTn T的临床应用价值相同,没有必要同时检测。

 在没有条件使用cTn时,可以采用CKMB(建议用CKMB质量法)或总CK的检测方法。

 不同的cTn I检测系统的参考区间不同,对同一标本的检测值可能会有明显差异,在比较不同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时应特别注意。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出现如下结果之一时,应结合临床,考虑有心肌损伤、坏死:

a) 发病后24 h内cTn检测值至少有一次超过参考范围上限值(第99百分位值);

b) CKMB质量法检测值至少有两次超过特定的参考范围上限值(第99百分位值);

c) 若没有条件检测cTn或未能使用CKMB质量法时,总CK检测值超过特定的参考范围上限值两倍以上。

 发病6h以内的心肌损伤标志物中,肌红蛋白是目前较好的早期标志物。

 在临床观察了解MI后有无再梗死或梗死区域有无扩大时,肌红蛋白或CKMB是较好的标志物。 开展cTn检测后,在诊断AMI时应不再应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及β羟丁酸脱氢酶(βHydroxybutyrate Dehydrogenase,HBD)等检测项目。

 心电图已有ST段抬高和(或)出现病理性Q波的ACS患者,应立即采取必要的诊治措施,不必再等待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

 血修饰白蛋白(1MA)检测出早期心肌缺血的临床灵敏度较高,但其临床特异性还需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

 过氧化物酶、CD40配体、妊娠相关血浆蛋HA等在评价心肌缺血和ACS危险分层方面显示较好的价值,但其临床特异性还需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

 cTn是较理想的危险分层标志物。对所有心电图检查无ST段抬高、临床疑似ACS的患者应进行cTn的测定。如果测定结果超过参考范围上限(第99百分位值)时,应考虑有发生猝死和其他心脏事件的危险。此类患者在就诊时及随后的观察中应进行系列的采血,检测cTn。对大多数患者,如就诊时检测为阴性,则应分别于6 h~9 h和12 h~24 h内再采血检测cTn。

 检测BNP或NTproBNP可用于对心电图检查无ST段抬高、临床疑似ACS的患者的危险分层。 高敏感法检测C反应蛋白(hsCRP)也可用于疑似ACS患者的危险分层。临床治疗降低hsCRP能否减少心脏事件发生尚无定论。

 检测BNP或NTproBNP是诊断心力衰竭(HF)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的患者,检测BNP或NTproBNP有助于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BNP或NTproBNP增高不等于都是心力衰竭;BNP或NTproBNP不高特别有助于排除左心收缩功能不全的诊断。BNP或NTproBNP在舒张期心功能不全中的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证实。

BNP或NTproBNP对心脏疾病诊治的临床应用价值相似,没必要同时检测。

 有证据表明,在MI后左心收缩功能不全的患者中或有HF危险性(有MI史;糖尿病等)的患者中检测BNP或NTproBNP有助于HF的早期发现或诊断。

 在对ACS或HF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预后估计时,BNP或NTproBNP可提供有临床价值的信息。

 在BNP或NTproBNP的检测参考方法确立之前,检测值的单位应为ng/L,不宜用pmol/mL。

 BNP或NTproBNP在预后评价和治疗指导等方面的应用仍需更多的临床实验证据支持。BNP或NTproBNP的生物变异约为100%。在解释治疗后BNP或NTproBNP测定值的变化时应考虑生物变异因素。许多因素(如:肥胖、肾小球滤过功能、甲状腺功能、应用雌性激素等)可影响BNP或NTproBNP的水平,应分别建立上述人群无HF时的参考范围。BNP在体外保存稳定性较差,加入精氨酸蛋白水解酶抑制剂或缓激肽抑制剂可减少降解,延长稳定保存时间。NTproBNP在体外较稳定。

 C反应蛋白(CRP)是心血管炎症病变的生物标志物。个体的CRP基础水平和未来心血管病的发病关系密切。CRP水平与一些传统用于评估心血管疾病危险性的指标(如年龄、吸烟、血胆固醇水平、血压、糖尿病等)没有直接关系。CRP可增加血脂检查、代谢综合征和Framingham危险评分的预后价值。

 由于健康人体内的CRP水平通常<3 mg/L,因此,筛查应使用高敏感的检测方法(high sensitive CRP,hsCRP),即检测方法应具有能检测到≤ mg/L的CRP的能力。

 用于心血管疾病危险性评估时,hsCRP< mg/L。为低危险性; mg/L~ mg/L为中度危险性,> mg/L为高度危险性。如果hsCRP>10 mg/L,表明可能存在其他炎症,应在其他炎症控制以后重新采集标本检测。

 检测hsCRP宜进行两次(最好间隔两周),取平均值作为观测的基础。

许多心脏标志物不仅在心肌损伤时出现异常,而且在HF等其他心脏疾病时也出现异常,即某一心脏标志物并不仅仅在某一心脏疾病状态时才有异常变化,而一种心脏疾病状态时常常几种心脏标志物先后都有异常变化,并且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心脏组织损伤或功能改变的情况。

心脏标志物合理的联合应用有助于早期发现心脏疾病(ACS、HF等)的患者,使病人得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助于监测病情;有助于估计患者的预后;有利于提高心脏标志物临床应用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标本准备应注意以下信息:

a) 不同材料容器的影响(例如:检测BNP的标本容器宜为塑料的而不是玻璃的);

b) 真空采血管分离胶的影响;

c) 不同抗凝剂的影响;

d)保存时间和保存温度对标本的影响;

e)BNP和NTproBNP的体外稳定性。

 检测方法应注意以下信息:

a) 抗体的识别位点;

b) 与其他心脏标志物的交叉反应;

c) 干扰因素(如:嗜异性抗体、类风湿因子、人抗鼠抗体等);

d) 不同的校准品及其定值方法;

e) 可报告范围;

f) 稀释方式等。

标本采集时间见表1。

表1 疑为ACS病人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标本采集时间

 cTn I不同检测系统之间的测定值可能存在差别,临床应用时应充分注意。

 在评价BNP或NTproBNP不同检测方法之间测定值的一致性时,应采用患者的样品进行分析比较。分析比较时应按照NCCLS EP9等相关文件的要求,比对标本应涵盖各种浓度。不同BNP试剂盒在100 ng/L附近检测值的一致性非常重要。在多中心合作进行HF诊断治疗或危险性分类临床试验时,这一点尤为重要。检测hsCRP时应采用可溯源到CRM470的校正品。评价不同检测方法之间测定值的一致性时,应采用患者的样品进行分析比较。分析比较时应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的相关文件要求,检测范围包括各种浓度。

 心脏标志物的检测不精密度(CV)要求是在参考区间上限值(对cTn应是第99百分位值)的CV应≤10%。

 若cTn测定方法在参考范围上限值(第99百分位值)的CV达不到≤10%的要求,应选用能达到CV≤10%的最低检测值作为临床判断值来诊断有无心肌损伤。

 BNP或NTproBNP用于心衰[根据纽约心脏学会(HYHA)分类]分级时,其判断值的CV应达到≤10%。

 诊断心肌损伤的cTn I、cTn T、CKMB mass以及肌红蛋白检测结果判断值应采用健康人群的参考区间上限值(第99百分位值);参考区间可因性别不同而异。

 BNP或NTproBNP参考区间上限(第95百分位值或第百分位值)因年龄(每10岁一组)和性别不同而异。hsCRP的参考区间因性别不同而异。在检测标准化实现之前,不同分析系统应分别确立不同的参考区间上限值。不同人群应分别确立不同的参考区间上限值。

 在临床使用心脏标志物(cTn I或cTn T; BNP或NTproBNP)时,应按照ROC曲线评价使用价值并建立合适的判断值。

 应用与HYHA分级相关的BNP或NTproBNP的判断值可以有助于HF的诊断以及了解HF的严重程度。

心脏标志物急诊检测的TAT应达到<60 min。

中心化检测或POCT的方式都可以采用。在急诊检测TAT不能达到<60 min的要求时,应考虑采用POCT方式,以满足临床对检测速度的要求。POCT的检测操作应遵从生产商的要求。非检验专业的操作人员应接受严格的应用培训。采用POCT检测时,应采用定量分析方法。POCT检测结果与中心化检测方法之间的偏倚应≤20%。采用非定量分析的POCT检测后,标本应再进行定量检测。

开展心脏标志物检测的实验室应注重检测质量。检测时每天应至少检测一次质控标本。

[1] 潘柏申.杨振华,吴健民.冠状动脉疾病和心力衰竭时心脏标志物临床检测应用建议。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774778

[2] Bozkurt B,Mann of biomarkers in the management of heart ;107:12311233

[3] Christenson RH,le FS, Cannon CP, et  Academy of Clinical Medicine Practice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nd heart DC

[4]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defined:a consensus document of the Joint European Society of Car diology/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Committee for the redefinition of myocardial Am Coll Cardiol ,2000;36:959969

[5] Jaffe AS,Ravkilde J,Roberts R,et 's time for a change to a troponin

[6] le FS, Wu infarction redefined:role of cardiac troponin Chem 2001;47:3779

[7] le FS,Wu AHB,Jaffe Society of Cardiology and American College of Car diology guidelines for redefini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How to use existing assays clinically and for clinical Heart J,2002;144:9816

[8] ACC/AHA Guideline updat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and non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 106:18931900

[9] le FS,Wu AHB,Mair J,et biomarkers for detection of ischemia and risk stratification in acute coronary Chem ,2005;51:810824

[10] Richards AMark, Frampton CM. NterminalproB natriuretic peptideuniversal marker of cardiovascular risk? Circulation ,2005; 112:911

[11] Morrow DA,de Lemos JA,Sabatine MS,et of B natriuretic peptide for risk asses *** ent in unstable angina/non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B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prognosis in  Am Coll Cardiol,2003; 41:126472

[12] Pearson TA, Mensah GA, Alexander RW, et al.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pplication to clinical and public health practice :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nd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 ;107:499511

[13] Remme WJ, Swedberg K.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Society of Cardiol Heart J,2001,22:15271560

[14] Hunt SA, Abraham WT, Chin MH, et al. ACC/AHA 2005 guideline updat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the *** .Circulation,2005,112:e154e235

[15] Pearson TA,Mensah GA,Hong Y,et workshop on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to Clinical and Public Health Practice: e544

[16] Myers GL,Rifai N,Tracy RP,et al. CDC/AHA workshop on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to clinical and public health practice: a report from the laboratory science discussion ; 110:e545e549

[17] Smith SC,Anderson JL,Cannon RO Ⅲ ,et workshop on markers of inflam m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to clinical and public health practice: a report from the clinical science discussion ;110:e550e553

[18]  Fortmann SP,Ford E,Criqui MH,et workshop on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to clinical and public health practice: a report from the popula tion science discussion group et ;110:e554e559 et al.

[19] Biasucci workshop on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e. lication to clinical and public health use of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 background ;110:e560e567

[20]  Wilson workshop on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lication to clinical and public health of inflammatory markers to predict disease in asymptomatic patients: a background ;110:e568e571

[21]  Roberts workshop on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lication to clinical and public health tests available to assess inflammation: performance and standardization. a background ;110:e572e578

[22] Morrow DA,Braunwald E. Future of biomarker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Moving toward a multimarker ;108:250252

[23] le and *** ytical standardization issues confronting cardiac troponin Chem,1999;45:1820

[24]  Alpert myocardial infarction:"Will the re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please stand up?"Am Heart J ,2003;146:377379

[25]   le FS,Quist HE,Doyle PJ ,et *** a 99th percentile reference limits for cardiac tro ponin and creatine kinase MB mass for use with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consensus  Chem,2003;49:13311336

[26] Wu AH,Smith A,Wieczorek S,et variation for Nterminal pro and B natriuretic peptid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rapeutic monitoring of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J Cardiol,2003;92:628631

[27] Yeo KTJ,Wu AHB,le FS,et evaluation of the Roche NTproBNP assay and parison to the Biosite Triage BNP Chim Acta,2003;338:107115

[28] Panteghini M,Pagani F,Yeo KTJ ,et of imprecision for cardiac troponin assays at lowrange Chem ,2004;50:327332

[29] Wiviott SD,Cannon CP,Morrow DA,et of cardiac biomarkers by gender in patient with unstable angina/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580586

[30] Albert MA,Glynn RJ,Buring J,et protein levels among women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l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the Women's Health Study).Am J Cardiol,2004,93:12381242

[31] Clerico A,Prontera C,Emdin M,et performance and diagnostic accuracy of immunometric assay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la *** a B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and N Terminal Chem ,2005;51:445447

[32] le F,Panteghini M,Ravkilde J,et specifications for B natriuretic peptide  Chem ,2005;51:486493

[33] Panteghini of cardiac troponin I measurements:the way forward? Clin Chem,2005; 51:15941597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社

10%。血液标本中会产生误差现象,误差率达10%,导致血常规检验时出现误差的因素有患者本人、试剂、仪器以及人为等。

中华医学杂志与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区别是名字长短。中华医学杂志是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的简称,两者指的是同一钟核心期刊,更多人称作中华医学杂志。

陈悦,男,汉族,1965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获医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实验室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工作,后任实验室副主任。1998-2001年在WTO西太区传染病研究所任高级访问学者。2005年任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主任、教授,复旦大学上海公共卫生学院、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微生物学教授,《检验医学》杂志社社长、主编,《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杂志编委,《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特邀编委,卫生部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委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检验学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医学检验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卫生检验专委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医院协会理事、上海市微生物学会理事、上海市免疫学会理事、上海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输血分会委员、上海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下载

是不是被坑了 ...是的中国知网不在收录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的文章了,是因为他的主办是中华医学会的,中华医学会的文章只上万方。 ...

来稿须附第一作者主管单位推荐信,并注明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及署名无争议等项。 来稿要求1式2份,其中1份应为原稿,另1份可为复印件,但照片图必须提供2份原始照片。文字应隔行打印。特殊文种、上下角标符号、需排斜体等应予注明。凡字迹潦草、涂改不清的稿件,恕不受理。 该刊对重大研究成果或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资助或属攻关项目,将使用“快速通道”在最快时间发表,凡要求以“快速通道”发表的论文,作者应提供关于论文创新性的书面说明和查新报告,经审核同意后一般在收到稿件后4个月内出版。 根据《著作权法》,并结合该刊具体情况,凡来稿在接到该刊回执后3个月内未接到稿件处理通知,系仍在审阅中。

Clin Chem Crit Rew Clin Lab Sci Advan Clin Chem Clin Chem Lab Med Clin Biochem Arch Pathol Lab Med Clin Chim Acta Biochem Medica Clin Lab Med Ann Lab Med Int J Lab Hematol Ann Clin Biochem J Clin Lab Anal Scand J Clin Lab Invest Lab Med J Med Biochem 暂无 Clin Lab Ann Clin Lab sci 国内杂志: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文核心) 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 临床检验杂志(科技核心) 检验医学(科技核心) 医学检验与临床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实验与检验医学 临床输血与检验(科技核心)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科技核心) 中国实验诊断学(科技核心)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科技核心)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科技核心)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科技核心) 中国免疫学杂志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中华医学会旗下的100多种核心期刊都被万方数据当年以独家的方式签订了合作协议,所以CNKI是查不到的。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主编

为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规划教材《临床生物化学与生物化学检验》编委、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规划教材《实验诊断学》编委和《实验诊断学实习指导》主编;同时担任《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临床荟萃》、《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临床检验杂志》、Clin Chem Lab Med、ClinBiochem等十余本国内外专业杂志编委、特约编委或审稿专家等。鄢盛恺教授已在国内外各类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有7篇被SCI收录),参加编写专著24本,主编13本。

王传新教授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从事免疫学及血液学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国内率先将全血法血小板微粒检测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建立了尿血红蛋白检测新方法,一直从事肿瘤早期诊断及致瘤病毒与HLA的相关性研究。承担山东大学医学院五年制、六年制及七年制《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诊断学》及研究生课程《科研相关技术及进展》的教学任务,曾获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理论授课优秀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肿瘤免疫和分子生物学。近几年先后承担山东卫生厅青年基金《APC,hMSH1,hmSH2基因在结肠息肉和结肠癌诊断治疗的作用》,山东省科技厅课题《恶性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等;现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宫颈癌发病相关病毒HPV亚型筛查及下调机制的研究》、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血清差异蛋白在结直肠癌诊断及转移中的研究》、山东省科技厅国际合作研究课题 《HBV感染与宿主MHC-I类分子关系研究》等课题,纵向科研经费45万元。参与完成的课题《肿瘤表面和宿主MHC在部分实体瘤发生和转移中作用研究》获教育部推荐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课题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山东省医学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一项。全国高等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临床检验免疫学》编委,卫生部科教司全国专科医师培训教材《医学检验与临床》副主编,另主编《现代检验医学技术及质量控制》、《检验与临床肾病分册》等著作五部,参编《分子免疫学与临床》等著作六部。近几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SCI论文6篇,其中“Association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E7 and HLA class I antigen expression in cervical premalignant and malignant lesions” 参加美国临床化学协会(简称AACC)第五十九次年会被评为优秀论文并获奖励。2009年拟招收博士研究生 2名,所培养研究生可在医院检验科及科研机构工作。1. 《宫颈癌发病相关病毒HPV亚型筛查及机制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位(8万元)2. 《HPV16 E7基因致细胞膜表面HLA-I类分子下调机制研究》 山东省医药卫生杰出学科带头人基金,第一位(10万元)3. 《血清差异蛋白在结直肠癌诊断及转移中的研究》 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第一位(12万元)4. 《HLA-I类分子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山东省国际合作项目,第一位(10万元)5. 《HPV致宫颈癌MHC-I类分子下调机制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第一位(5万元)1. Association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E7 and HLA class I antigen espression in cervial premalignant and malignant les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rkers 2007,22(2):124-131(通讯作者,SCI收录)2. Establishment of serum protein pattern for screening colorectal cancer using SELDI-TOF-MS. Experimental Oncology 2006,28(4):282-287(通讯作者,SCI收录)3. Expression of HLA class I and II on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in HBV infection. (第一作者,SCI收录)4. 应用液相芯片技术筛查山东地区高危人群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型,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7,28(5):487-490(通讯作者)5.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人乳头瘤病毒16型E7基因方法学的建立及其在宫颈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10)(通讯作者)6. 淋巴细胞HLA-A mRNA方法学的建立及在HBV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8): 708-710(第一作者) 7. 老年性血栓形成患者血小板微颗粒、表面膜糖蛋白Ⅱb-Ⅲa、聚集率的检测,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6):390-392(第一作者) 8. ITP患者血小板微颗粒检测与抗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CD62P的相关性,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1): 1918-1919(第一作者) 出版学术著作1. 《现代检验医学技术及质量控制》,山东科技出版社,2004,第一主编2. 《检验与临床诊断肾病分册》,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第一主编3. 《医学检验与临床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副主编4. 《临床检验免疫学》“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编委5. 《分子免疫学与临床》,山东科技出版社,2003,编委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1978年9月创刊,是我国检验医学和各科医学实验室诊断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高级学术核心期刊,被制药及药品毒理化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和分析刊源数据库等国内、国外近20个权威检索机构或数据库收录。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科技部授予“双效期刊”,连续七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及“中国期刊方阵”期刊,并多次获优秀期刊奖。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定价

学报一般是综合性的,专业性要求不是很强,如果写的文章是综述类的文章发学报会好发一点,如果是研究性文章发期刊更有价值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1978年9月创刊,是我国检验医学和各科医学实验室诊断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高级学术核心期刊,被制药及药品毒理化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和分析刊源数据库等国内、国外近20个权威检索机构或数据库收录。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科技部授予“双效期刊”,连续七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及“中国期刊方阵”期刊,并多次获优秀期刊奖。

以下是北大中文核心的目录,在北大的目录里级别其实难度,级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找合适自己的研究方向就可以,没有容难的区别。因此优助推荐从目录里找:中华医学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解放军医学杂志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医学争鸣 复旦学报(医学版)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国全科医学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重庆医学 医学研究生学报 实用医学杂志 广东医学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上海医学 军事医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山东医药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国卫生经济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国公共卫生 卫生研究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国卫生统计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中国医院管理 营养学报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环境与健康杂志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环境与职业医学 现代预防医学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中国卫生资源 卫生经济研究 中国健康教育 中国消毒学杂志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 中国疫苗和免疫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中国艾滋病性病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中国职业医学 中草药 中国中药杂志 中药材 针刺研究 中成药 中华中医药杂志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中国针灸 中药药理与临床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中华中医药学刊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医杂志 辽宁中医杂志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时珍国医国药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医用生物力学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免疫学杂志 生理学报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解剖学报 中国免疫学杂志 病毒学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现代免疫学 解剖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神经解剖学杂志 生理科学进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华病理学杂志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中华护理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高血压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国糖尿病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国内镜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 肠外与肠内营养 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中华男科学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实用妇产科杂志 现代妇产科进展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生殖与避孕 中华儿科杂志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临床儿科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中华肿瘤杂志 肿瘤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 中国癌症杂志 肿瘤防治研究 中国肺癌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中华精神科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中华耳科学杂志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眼科新进展 眼科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实用放射学杂志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放射学实践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药学学报 中国药学杂志 中国药理学通报 中国新药杂志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药物分析杂志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毒理学杂志 中国抗生素杂志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中国药房 医学与哲学(B)

北大中文核心医学论文发表期刊推荐,如下:

1.中国老年学

2.实用医学

3.中国实用护理

4.山东医药

5.重庆医学

  • 索引序列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参考文献
  •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社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下载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主编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定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