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针坊丶
南京葫芦娃
大概有七八年不上了,可能是自己已经老了(今年马上40了),也不太擅长网络表达。看到大家焦急的心态,也想到了曾经年轻的自己为了基金是如何备受折磨。作为过来人,谈谈自己经历和看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过青年基金,记得当时报了两次(拿过优博),第二次中的。主要经验是尽量避开大团队大热门,项目研究主题不能太大,围绕一个小问题有创新,技术路线和方案要写实写具体(很难但很关键)。 面上申请过几次都没有中,评审意见有些自己不认同的,但尽量还是选择兼听则明,个别意见很有建设性的。自己之前也评过几年的青年和面上基金,给A的基本上都是前期论文成果突出、立意新颖、方案具体可行、有较好研究基础的本子。今年也报了,在去年的基础上改的,逐字逐句斟酌过了不下20遍,看到想吐。尽人事,听天命,也不想去打招呼,有违本心,求人不如求己。任教10年,创建了自己的实验室和课题组,申请基金及各种项目资助,虽然开始不易,但逐渐越来越顺,找到了自己科研的道。在这过程中也走了很多弯路,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有一些观点供大家参考:1.建议大家多去工程现场和企业交流学习,最好是去行业领军企业挂职锻炼半年以上,唯有源头活水来。有些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及对新技术、新思想的掌握程度远强于高校。在现场挖掘工程问题,提出独特的解决思路,沿着这个方向做顶天立地的科研,确保科研方向可以从自然科学基金最后做到实际产品,持续做下去,这是做科研最好的捷径。2. 不要总围绕着学术圈套路,天天琢磨发表多少高影响因子的论文,个人认为那是少数人能成功的道(有大团队资源支持),毕竟优青、杰青、长江、院士比例还是很低的。在自己研究方向干了十年二十年年还停留在SCI论文阶段,那要不没有认真做,要不就是自欺欺人。如果论文不能为社会和企业创造价值,不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有何用?就是评上院士也没有多大意义。做学术也要有实干精神和诚实品德,科研成果要写在祖国大地上。自己在企业挂职锻炼两年后感觉思路和眼界顿时开阔了很多,敢于去做真真有创新有价值的科研,可以发高水平论文,也可以真真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科研做的很有激情心里也很踏实,也能沉下心来,有几项技术持续做了很多年后也被企业看中在做产业化,也没有了太大的生活经济压力。跟某个企业家交流后发现人家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可以吊打我,对科学的尊崇态度也让我很震撼。从学术的象牙塔里面走出来多看看,会感觉天高海阔,收获满满。文笔不好,写的有点凌乱,但是自己切身经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期待学术圈风清气正,我们所有青年科学家都能够乐观向上勤恳踏实做自己喜欢的科学研究。
鼠weakorz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形成寡头垄断,项目评价结果受人情影响干扰极大,大牌教授及其弟子极易获得基金支持,其他人则异常困难,二八效应显著,评审公平性、资金使用效率没有保障。建议将累计影响因子(第一、通讯作者且第一单位)/经费(国家级、省部级、市级基金资助总额)作为一项参考指标,避免经费过度流向学术寡头。学新西兰搞摇号,严格限项,节约评审资源、避免人情干扰,扩大资助面,力保公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金牌大素包
基金委睁眼瞎,每年鼓吹历史最严,各种高效改革、打击这打击那!大佬们纷纷发声,大好河山都是基金项目的功劳!转身,不论领导大佬,还是借调人员徒子徒孙,乃至各路神通广大之人,都在搞手段,拼手段,捞自己人!
路小佳路过
你说的这种情况是典型的有内部情报,否则怎么可能精确到个人,我了解到一个优青,就是找到了所有的5个网评专家。要知道优青评审是要找大同行的,这种靠盲猜是找不到的,除了基金委的内鬼,谁行?魔性的是那个人就是在基金委挂职过的!最后如愿上了优青,尽管其水平并不突出!
dp73732849
所谓的打招呼主要是函评阶段,牛人可以直接靶向到确切的函评专家,而一般人只能盲猜,广撒网找函评专家,只要确保函评A类上会,基本100%能中。至于上会后再打招呼,这个只对B类上会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项目才有效,但是这种情况要得到会评专家的大力推荐才有用,关系不硬的话,这时候打招呼没啥用。我感觉基金委可能还是存在管理漏洞,周围有些人可以精确找到函评专家,而且是自己项目的所有函评专家,这个是非常令人吃惊的,但是确实存在!
明明白白我旳心
有的是认识基金委的人,而且是基金委有一定权力的人,有的是有过基金委挂职经历。如果你特别关注一下每年基金委会评专家名单公示,就会发现有的人几乎是年年都出现在会评中,这个就很魔性,感觉基金委离了这些人似乎没法评项目一样。这些人,甚至这些人的学生,几乎报项目是百发百中,尽管有些人的水平着实堪忧!还有一些情况,比如某些科研院所毕业的学生,他们去基金委工作,这样他以前的导师,同门师兄弟姐妹,都能在基金申报中获益良多!
Bubble0104
已经有好几个联系我,说他或他学生本子在我们学院x老师手里。现在都是精准到个人,这肯定是基金委内部透露出来的。当然,我100%没说帮忙的事情,只是感觉一个面上一个青年都这样,人才项目又是多么的严重!
鼹鼠大小姐
根据我作为评审人的经验来看,项目申请书应该尽可能简练,减少过多的实验假设,避免堆砌过多的fancy实验技术,给人感觉不好,甚至有些low。另外,少用一些太过专业性的词汇,非用不可的情况下,也必须做必要解释说明,否则看起来真的很恼火!项目评审尽管要考虑研究方向和领域,但是不可避免要找小领域外的专家评审,很多人写的项目申请书似乎默认评审人对他的小领域的所有专业词汇都了如执掌,这很幼稚。
另外在写预期研究成果的时候,现在还有人说要发表影响因子多少以上的论文几篇,这科研品味有待提高,而且有贬低评审人科研品味的意思!
注意错别字。写完了论文,仔细的检查段落和语句有没有问题。
这种情况很正常呀,我之前在hanspub投稿也是这样的
论文答辩一般会问的问题如下: 1、你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 A:选题问题可能涉及到你的研究兴趣以及以后的研究方向,如果你已经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之前已经认真瞭解过
期刊论文投稿有两部分工作,我们需要提高注意:其一,是如何进行投稿期刊的选择,合适对口的期刊选择,可以提高投稿的命中率,大大减少投稿周期;其二,如何根据投稿须知把
选择好的期刊是很重要的,质量问题,编辑的态度问题,以及被认可的问题,版面费问题,这些都要考虑的,汉斯出版社的官方网站上可以直接了解到这些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