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清华,女,1946年11月生,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现任西安医科大学临雁医院诊疗部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类风湿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疑难病诊疗特邀专家,香港国际传统医学研究会理事等职。 从医四十多年来,曹清华教授一直从事 “风湿骨病”临床工作和治疗药物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较高的研究水平,特别是对风湿病中侵犯关节或关节受损害较为突出的一组疾病治疗,造诣较深。曹清华教授发表过《中医辩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000例》等多篇医学论文,被国内外医学杂志和医学学术会议选用,多次获优秀论文奖。曹清华主编,由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出版《风湿骨关节病与临证治疗》一书,是一本科学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学术专著。由于曹清华教授在风湿骨病治疗领域的突出贡献,先后获得中国百名著名医学专家,香港国际中西医研究会名医等荣誉,她和她的事迹相继被载入《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辞典》(1305页)、《当代民间名人大辞典》、《中国专家人才库》(650页)、《中国人才世纪献辞》(26页)、《世界名医文献库》(第5页)等权威史册。
孙忠,男,1967年出生,河南人。中共党员。1996年毕业于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临床医学大专,1989年毕业于周口地区卫生学校,1989~1990年在周口地区人民医院实习、进修。曾任河南省太康县马头镇卫生院小孙店门诊部主任。现任河南洛阳市回族医院门诊部主任。评价他在实习进修期间,以扎实的理论基础,朴实、善良、乐于助人、任劳任怨的工作表现赢得了患者、老师与专家们的好评。除正常的工作、学习外,在每个科学习、进修都在该科专家的直接带领下坐专家门诊,这不但使其提高了医疗技术,树立了良好的医德医风,而且学到了一般医生无可比拟的精心与细致。正是由此,才使其在毕业后的行医生涯中,赢得较多患者,为较多患者解除了疾苦,抢救了数百例危重病人,被当地百姓誉为“活神仙”、“灵先生”。平素除精心服务于临床外,还善于对疑难病的研究及临床经验总结,曾发表医学论文多篇,参加学术交流多次。
20人。医学硕士论文是非常难的,统计数据的人数也是非常少的,只有20人。医学专业硕士是为培养医学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业硕士学位,要求学员具有一定得职业背景和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工作经历年限要求多为5年)。
如果是在一年内,能发五篇论文以上的人不是很多。因为整理一篇中文核心或EI就大约需要两天时间,整理一篇SCI需要大约一两个月(字数6000以上),再考虑进来做实验和搞模拟的时间,一年也就两篇吧。发表论文需要看文献,调程序,搞模拟,整理数据,是一件工作量很大很复杂的工作。但是如果没有时间期限,那么日积月累发五篇以上论文的人就会比较多。
首先看什么学科,如果生物化学材料学科,只算一般;然后看什么层次,如果都是一区或top或esi高倍引,那无论什么学科都优秀了;第三看是否大团队长江杰青,挂名通讯或团队挂名冲更大帽子的情况下,一两百篇也不奇怪! 首先需要说明下,发表七十多篇文章是什么分布的,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挂名比较多,一种是通讯或者第一作者文章。 第一,如果是挂名文章比较多,不能说明老师学术能力强,但是关系处理上肯定比较好,或者卧有一定的权利,强权之下,不得不挂。整体说来要么参与工作较多,关系处理恰当,被人挂名或者是领导人物,下面的老师拉关系挂名的。 第二,如果是第一作者或者是通讯的身份发表七十多篇文章,这位老师绝对是学术有一定的造诣。以该老师是博士学历来讲,博士毕业就是30岁,相当于工作后每年10篇文章,数量确实多。在这种情况下,也需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低质量文章,那就是属于灌水,科研界都不提倡,但是有很多老师迫于科研压力哥生活压力,以数量为主,但是也算是有实力的老师,毕竟灌水一年十篇也是相当不容易。假设是高质量文章,毫无疑问,该老师是学术上的大牛人物,一年产量10篇高水平文章,至少也是学术上的新星。 假设报考导师,仅从学术层面考虑,建议选择第二种导师,不论是灌水还是高水平期刊,都值得报考。 关键是他的创新是什么,与发表多少篇SCI论文没有关系。 你好,高校青年教师前来答题。 作为四十岁的老师,能够发表这样数量的文章,确实有一定功力。那么,如何通过文章评价一个人的科研能力呢? 第一,文章数量。毋庸置疑,数量多比数量少好。文章数量成规模,思想才能成体系。文章数量是一个评价前提。 第二,文章质量。这里就涉及到影响因子等因素。文章的影响因子越高,证明质量越高。还有文章的引用数量。引用数量越高,证明文章越有影响力。 第三,文章的思想发展路径。看一个人的科研成果,可以看出他观点的变化、个人的成长。数量和质量是表象,思想发展路径是根源。 单独看数量,完全没有问题;如果影响因子还高,作者思想发展路径科学,简直完美。当然,这是理想情况。剩下的可以结合上面的回答要点,逐条具体分析。 以上是我的一点经验,希望帮助到你。 不能以文章数量来算吧,应该看论文的质量。 得看这四十多岁老师做了多长时间科研吧?你快四十人考上博士,四十岁才进入高校开展自己科研,能有多少时间发这么多论文? 如果是自己执笔的,70多篇,那已经很多。如果是挂名的,就呵呵了!学术水平不在于文章数目多少,关键是质量,哪怕一片牛的都可以 不多。 我一年发30多篇。 现在不是看数量的时候,还要看文章质量。 如果都是重要期刊并都有重要贡献绝对算多,如果就是挂名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你们太幸福了,有了论文可以发表。自从反右后知识分子不吃香。也没有杂志发表、所以你们是幸福的一带.要质量不要要数量。我五十岁才写论文。。通过学会评选寄到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了
只要够优秀都可以发。SCI发表,功在平时。根据学术堂的了解,SCI论文作为进行国际科学交流的重要方式,其发表量的多少和被引用率的高低,成为国际上通用的评价基础研究成果水平标准,也是招聘,提升,考核,评奖的重要指标。SCI发表的难度:一方面,撰写论文并不比做实验容易。我们经常发现,在大学里,有些硕士,博士研究生完成导师交给的实验任务似乎还可以,可要完成论文写作就不那么顺当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研究生认为,写论文比做实验还难。要想让他们写出一篇高水平论文是十分不易的,特别是要用英文写出符合要求的SCI论文,这对于很多研究生,乃至专家,教授来说,都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尽管现在的硕士,博士研究生都有十年左右或十年以上的英语学习经历,但有效的书面学术英文表达往往还是制约论文写作水平的瓶颈。
一篇论文通常可以有3-6个作者,但如果所投杂志或者所在单位有特殊要求的,要按照杂志和单位的要求来安排作者数量。
你发表的什么degree?
1920年,秦光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疗本科。10年之后,他以同样优异的表现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像很多投身医学的青年人一样,秦光煜也怀抱着悬壶济世的职业理想,对临床内科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选择当一名临床内科医生,有限的一生仅仅能为少数病人祛除病痛。其实早在秦光煜还是一名医学生时,他便深感中国基础医学的落后制约了临床医学的发展。个人兴趣与医学事业比起来,孰轻孰重?秦光煜正是以此为理由,逐个说服了家人、亲友和同学,毅然放弃了临床优厚的待遇,踏踏实实地做起了一名病理科教师。 1942年之前,秦光煜在协和医学院病理科先后担任过助教、讲师、副教授。他与其他老教授协同努力,使该院病理科成为中国学术水平最高、资料最丰富的病理学中心。在此期间,他还争取到了赴美研修脑病理学和脑肿瘤病理学的机会,他坚实的专业基础和渊博的学识,让国外同行赞叹不已。上世纪50年代初,秦光煜与胡正详、刘永教授合著全国高校教材《病理学》 ,这是用国内资料写成的一部病理学专著,其中他撰写的《网织细胞增生症病理研究》一文在医学界赞誉甚多。1953年8月起,秦光煜调任广州华南医学院、中山医学院教授兼病理教研组主任。这期间,他先后发表40多篇论文,对内分泌腺、血液瘤、脑瘤和麻风病等进行了颇有成效的病理研究。麻风病在沿海各省的肆虐让当地老百姓心生恐惧,但很多医生不愿问津这一领域。1955年,广东省成立了麻风病防治领导小组,决定组织一批专家开展麻风病研究。在肿瘤研究方面如鱼得水的秦光煜再次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为了多数人的安危,他再度牺牲了个人兴趣,欣然接受了组织的安排。
真垃圾,因为他的论文内容没什么可读性,而且短时间内产出过大水分很重,所以是真垃圾。
医学专业考研专业划分是比较繁杂,比较细的,同一专业也分为不同的研究方向,所以要选择清楚,更深入的了解所选择的专业,我们整理分享“贵州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简介”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急诊医学贵州医科大学急诊医学专业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2004年成立急诊医学教研室,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培训、紧急救援、大型重要保健于一体的贵州省重要医学基地。经省政府、卫生厅评审批准为省紧急救援中心、贵州省创伤急救中心、贵州省急诊急救人才培训基地、贵州省急诊护士培训基地、卫生部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急诊ICU为为重症医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急诊医学科由院前急救(贵州省紧急救援中心)、院内急诊(贵医附院急诊科各诊断室及观察室)、急诊住院及重症监护构成,负责突发灾害事件、突发危急重症的处理及教学工作。院前急救有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GPS通讯指挥系统,20辆按标准配制的救护车,每年出诊量近2万人次。院内急诊设有三个诊室、大型抢救室、7个病区共300多张床位的急诊住院与留观病房,层流手术室5间、急诊ICU床位19张,能快速、高质地完成各类急诊、危重病的救治,每年接诊患者近10万人次、住院留观2万余人、EICU救治600余人、手术近3000台,包括开颅、剖胸、剖腹、断肢再植、颅内血肿微创引流等急诊手术。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为完善的急诊医学专业之一。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其专业涉及临床各类急性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急性危重症。主要服务范畴是对上述疾病的诊断、评估,急诊症状的诊断及抢救治疗,囊括了急性中毒、心肺复苏、急性心梗、休克、脑卒中、急性多脏器功能不全、创伤以及灾难医学救援等。因其救治特点是快速、有效地抢救生命,保护重要器官,减除痛苦症状,较其他传统学科有其独特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处置方式,是医学领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增高,促进了急诊医学的急剧发展,已展现其广阔的前景和巨大医疗市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教育部门对急诊医学高度重视。我院急诊医学有三个明确的研究方向:1.急性脑卒中基础临床研究;2.危急重症基础临床研究;3.创伤急诊基础临床研究。我科具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教学经历及研究生培养经验。正高(教授、主任医师10人,副高(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2人,中级(讲师、主治医师)36人,其中医学博士5人,硕士4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5人。均有长期从事本科教学及研究生教学的经历,已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近50名。本科毕业生160人。所培养的研究生均全部进入急诊和其他专业领域成为骨干,本科生毕业就业率95%以上,毕业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经过多年的发展,急诊医学专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稳定而明确的研究方向,在急性中毒与多脏器功能衰竭诊疗、创伤急救、急性脑卒中微创治疗的基础临床研究方面获得可喜成绩,分别获省部级、地厅级多项科研成果;急诊医学专业承担省部级、厅级科研教学项目20余项,获奖项目4项,教学科研经费200万余元,主编和参编专著5部,近10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期刊及全国核心期刊30余篇。研究生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医院现有在职员工2614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318名,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37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559名,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12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硕士生导师88名。潍坊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于国华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潍坊名医,硕士研究生导师,潍坊市医学会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潍坊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肺癌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肿瘤靶向治疗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临床协作委员会常务会员,潍坊抗癌协会副理事长。潍坊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 — 任翠爱200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博士学位,副院长,主任医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1020工程”重点人才,山东省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潍坊市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潍坊名医,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潍坊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获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称号,2008年获“鸢都学者”岗位,获省级科研立项3项,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潍坊市人民医院医学遗传科副主任医师— 于金华医学遗传科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担任山东省医学会遗传与优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潍坊市医学会遗传与优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8年毕业于潍坊医学院临床系,一直从事遗传病诊断和产前诊断工作,尤其在胎儿超声产前诊断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承担和参与课题研究四项,分获市科技局二等奖和三等奖。潍坊市人民医院保健二科主任医师— 马洪胜科主任、主任医师,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潍坊市医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潍坊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潍坊市中医药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潍坊市医学会高血压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老年病和干部保健工作20余年,具有丰富的老年病专业工作经验。在我院较早的开展了高龄老年人脑梗塞及急性心肌梗塞的静脉溶栓疗法,擅长老年冠心病、高血压病、多器官功能衰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干预及糖尿病的诊疗及预防。6项科研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在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50万字以上专著3部。潍坊市人民医院肛肠外科主管护师 — 刘起娥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6年,山东省护理学会第一届造口伤口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对结肠癌、直肠癌、便秘等肛肠科疑难危重病人的护理及基层护理管理具有较深的造诣。潍坊市人民医院ICU科主管护师 — 孙晓燕擅长肾脏移植病人、重症颅脑损伤、多发外伤、多器官功能衰竭、重症胰腺炎等急危重症患者的综合监护及管理,掌握各种急救仪器的操作、维护及保养,院内感染的控制与管理。潍坊市人民医院胸外科主管护师 — 张秀霞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2年,在胸外科急、危重病人的护理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术操作技能。潍坊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护师 — 周秀荣从事神经科护理工作25年,对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及颅内肿瘤术后等危重病人的护理管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培养神经科专业护士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潍坊市人民医院眼科主管护师 — 董成芝从事眼科护理工作26年,具有丰富的眼科临床护理经验,熟练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致力于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问题,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并应用于临床工作。潍坊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护师 — 彭学叶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0余年,擅长肾移植、泌尿系统肿瘤等疾病的护理,工作认真负责,连续10余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护士长。
这是因为她的实力非常的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当中非常的有优势,写了很多关于新型太阳能电池方面的论文,这个博士生的颜值也是非常高的,所以能够走红网络。
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并没有什么争议性,只要论文是真实创作的,不抄袭就可以。
多,自己的学术成果,形成文字、材料利用保存
大学本科生发论文的不多的。各个大学情况不一样。国际期刊,一般都为EI,或SCI检索的,如果这两个都不检索的国际期刊,那就不要在该期刊上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