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的政论文章《救亡决论》,1895年发表在天津《直报》。
“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是严复的政论文章《救亡决论》,1895年发表在天津《直报》全文“昨者,有友相遇,慨然曰:‘华风之敝,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呜呼!岂不信哉!岂不信哉!”意思是说,中国的国风的坏处,用八个字可以描述出来,即:以假始起,以耻而终,最后因为无耻而玩不下去了。短短数言,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一个人如果失去内心的道义守则、不讲诚信,就会外化为造假、作伪,最终沦为无赖之徒;倘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不兴求实之风,没有虔诚的信仰而言行背离,那无疑是非常危险的。
这是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的一句至理名言。说的是中华风气的弊端,用八个字就可以概括尽了,以作假开始,以无耻结束。 你多看看中国的社会现状你就知道是不是现实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爱国救亡思想。。
“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是严复的政论文章《救亡决论》,1895年发表在天津《直报》。
全文:
“昨者,有友相遇,慨然曰:‘华风之敝,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呜呼!岂不信哉!岂不信哉!”
意思是说,中国的国风的坏处,用八个字可以描述出来,即:以假始起,以耻而终,最后因为无耻而玩不下去了。
短短数言,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一个人如果失去内心的道义守则、不讲诚信,就会外化为造假、作伪,最终沦为无赖之徒;倘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不兴求实之风,没有虔诚的信仰而言行背离,那无疑是非常危险的。
扩展资料:
救亡决论,篇名。清末学校与科举、西学与中学论争之重要论文。严复撰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斥责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实际都是些“谬妄胡涂”者。
揭露八股的三大祸害:“锢智慧”,指思想上的束缚;“坏心术”,指思想上的败坏;“滋游手”,指滋养不学无术的游民。认为变法莫亟于废八股,八股之害在使天下无人才。
批判中国传统的“旧学”(“汉学”、“宋学”)、科举词章、金石书法等,认为这些都无实、无用、高谈阔论和脱离实际。只有用“西学”代替“中学”,认真向西方国家学习,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途径。收入《严复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救亡决论
这是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的一句至理名言。说的是中华风气的弊端,用八个字就可以概括尽了,以作假开始,以无耻结束。 你多看看中国的社会现状你就知道是不是现实了
“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是严复的政论文章《救亡决论》,1895年发表在天津《直报》全文“昨者,有友相遇,慨然曰:‘华风之敝,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呜呼!岂不信哉!岂不信哉!”意思是说,中国的国风的坏处,用八个字可以描述出来,即:以假始起,以耻而终,最后因为无耻而玩不下去了。短短数言,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一个人如果失去内心的道义守则、不讲诚信,就会外化为造假、作伪,最终沦为无赖之徒;倘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不兴求实之风,没有虔诚的信仰而言行背离,那无疑是非常危险的。
戊戌维新运动期间,严复主办的报纸是《国闻报》。国闻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刊登国内各省要闻,如《保国会章程》等,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严复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
几千年来,中国人对“什么叫中国”其实是有一张完整的自画像。我们把自己叫“天下之中国”。天下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四夷”的朝贡体系,有所谓“夷夏之辨”。有关这个自画像,我建议诸位去翻一段话,出自唐代杜佑的《通典》。他的《通典·边防卷》就勾勒出一幅古代儒家关于中国一幅完整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在近代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晚清的五战五败而变得不同了。我们遭遇到的不再是来自于长城以外游牧部落的入侵,而是来自于一个工业化的海上的“游牧”部落从沿海发动的攻击。衰败中的传统农业王朝,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工业文明的挑战,节节败退,而后要向西方学习,每次战败以后都有一次反思,来重新认识中国。曹锦清教授在演讲现场第二幅的关于中国的自画像,我们大体在新文化运动当中完成了。那就是整个传统中国是封建的、专制的、腐败的,等等。要抛弃这些东西,要向西方学习,要重新给中国画一张自画像。我们今天讲的“重新”是对什么而言的重新?是对近代以来,我们在贫弱挨打的时候,我们画的那幅自画像,是不是也已经过时了?是否已经不再适合于我们对当代中国的认识?所以我们要重新来画,凡是近代以来所画的自画像,和我们当代,我们即将要画的这幅新的自画像,其背景永远是西方。这就是我今天演讲的开场白,是对我们之前画的自画像的再认识。在今天我重点想讲民族复兴的问题。因为没有民族的现代化,没有赶超的成功,就不可能有中国自己的尺度,并按中国的程度来重建中国话语,否则我们永远在西方的话语里面匍匐前进。所以我们讲民族复兴和话语重建其实是一回事情。我首先回到建国前夕的一次重要的会议——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在会上,毛泽东提出建国以后的两大任务,第一个任务是从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第二个任务,是要把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我把第二个任务叫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要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再转向社会主义,在建国前的所有党派当中,这是唯独共产党人所具有的“初心”。把农业国转化为工业国,这是中国近代的使命,也叫复兴或者赶超。共产党承接了近代使命,并且以实践近代使命为己任,因而他获得了执政权。在建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一般都认为实现工业化,实现赶超和民族复兴,这个任务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任务是高度一致的,所以有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说法。实际上我们现在反过的来看前30年,再看改革开放的40年,就证明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在一个农业国基础上要实现工业国,这两大任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张力。我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讲起,在此以前,中国对自身的认识既完美又高度自傲和自负。她站在够亚洲的高点来俯视周边“四夷”。不如我们开读一下杜佑的《通典》:其人性和而才惠,其地产厚而类繁,所以诞生圣贤,继施法教,随时拯弊,因物利用。三五以降,代有其人。君臣长幼之序立,五常十伦之教备,孝慈生焉,恩爱笃焉。主威张而下安,权不分而法一。生人大赉,实在於斯。……(蛮夷)其地偏,其气梗,不生圣哲,莫革旧风,诰训之所不可,礼义之所不及,外而不内,疏而不戚,来则御之,去则备之,前代达识之士亦已言之详矣。这幅自画像由于晚清的五战五败而遭到摧毁。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都提出要赶超和复兴的问题。杜佑《通典》同治十年学海堂恭刊我比较过中国、印度、土耳其、埃及和其他一些国家。他们都没有像中国这样有着强烈的民族复兴和赶超情结。我们民族曾经有过的辉煌记忆,这点印度不及我们。印度历史上当然有辉煌,但是他们没有记录的习惯。印度的尼赫鲁还有一些赶超的意识,但是再看看他们的精神领袖甘地,那就不同了。甘地曾经认为,说印度不能也不可能发展工业,理由是英国工业化以后,就已经摧毁了印度的工业潜能。换言之,如果印度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也搞工业化了以后,那么要把所有的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那种生产方式要彻底的摧毁掉,所以印度不能走这条路,要走手工业和农业相结合的那条道路。甘地死后,尼赫鲁把他抬到了精神领袖的地位,如果两人并存的话,对印度未来的发展模式两人必然会产生分歧。印度关于具体的事件的记录,一般是外国人帮印度人记录的。比如说我们的玄奘,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辛勤地记录我们自己的历史。从公元前841年就有逐年可考的文字记载的历史。正史就有《二十五史》,其他各类史那就更加多了。从鸦片战争到孙中山用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讲法,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出了两个人,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一个是林则徐,一个是魏源。魏源在他的名作《海国图志》序中说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经典判断,这是振聋发聩的,这是新时代的夷夏之辨,一直到今天,我们以国际接轨的名义,就是要向西方学习。西方对我们来说,一般有两副面孔:老师和敌人。如果外部关系和缓的时候,西方的那种老师的面孔就清晰起来了。有时候则摆出一副敌人的面孔。所以我们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就发出了要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并且最后通过向西方学习而战胜西方,所以我们把最早的正眼看世界的这批人叫做最早的赶超人。第二次鸦片战争又打出了一部书,这部书就是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在书中,他这样说: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指者,则今日之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如耻之,莫如自强。夫所,谓不如,实不如也。冯桂芬作为洋务运动的一个精神领袖,他当时对中国的判断还是地大物博,经济可以自给自足无需外贸,而这种情况从晚明一直到冯桂芬,都是这样。
《原强》一文收入光绪二十七年南昌读者有用书之斋刻印的《侯官严氏丛刻》和光绪二十九年作新译书局出版的《严侯官文集》。面对甲午战败的奇耻大辱,严复意识到中国正处于亡国灭种、四分五裂的边沿,很可能会沦落为印度、波兰一样的下场。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他幻想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所谓鼓民力,就是全国人民要有健康的体魄,要禁绝鸦片和禁止缠足恶习;所谓开民智,主要是以西学代替科举;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废除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倡导“尊民”。
严复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1889年后捐得选用知府衔,并升为会办、总办(校长)。严复还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等职。 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他的译著既区别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主办《国闻报》。“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 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更深一层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1921年10月27日去世,终年68岁。著作有《严几道诗文钞》等。著译编为《侯官严氏丛刊》、《严译名著丛刊》。 目前严复的故居,位于福州三坊七巷 郎官巷中
清末,沉醉在“天朝上国”美梦中的大清,被船坚炮利的西方打得渐渐苏醒过来,有识之士开始摸索救国图存之路。福州的马尾船政学堂,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立。船政学堂是新式学堂,与中国传统教学格格不入,是传统文人眼中的不务正业。因此,报考船政学堂的人并不多,为了解决生源问题,船政学堂出了一套招生政策---包吃包住还给钱。此政策一出,立即吸引了很多学生前来报名,严复就是其中一个。严复,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念完几年私塾后,父亲就去世了。后因家庭贫困,在1867年报考了船政学堂,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了船政学堂的第一批学员。十年之后,也就是1877年,严复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在英国的两年时间里,严复对英国的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学术理论,并深受达尔文的影响,并认为只有君主立宪制才能改变大清积贫积弱的局面。回国后,严复任教于马尾船政学堂。然,其志不在此,他想改变中国,改变中国就必须入仕。因此,严复北上天津,在北洋水师任总教习,欲倚靠李鸿章进入高层,推行自己一套救国方案。可事不遂人愿!李鸿章虽表面器重严复,但因两人政见不同,故而李鸿章并无意举荐。此时的严复欲进入仕途,唯有通过科举,可是因常年受西学熏陶,严复是屡试屡败。郁郁不得志,愁上心头。严复无处排解,染上了鸦片。李鸿章见状,曾多次劝严复:“你是一个人才,应该尽早戒掉鸦片。”鸦片之毒,一旦染上又如何能说借就借,一心有志于改革社会的严复,却屡屡仕途不顺,此等烦闷又是常人所能理解。直到最后去世,严复也没有戒掉鸦片。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战败,严复深受刺激。第二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论世变之亟》、《救亡论诀》、《原强》、《辟韩》等四篇论文,全面地提出了他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批判君主专制理论,强烈要求通过创设议会和提倡西学来挽救中国。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严复毅然创立《国闻报》,并在1897年,连载自己翻译的《天演论》在,立即轰动了中国的知识界,吴汝纶、康有为、梁启超,乃至以后的鲁迅、胡适等人,无不交口称誉。那句经典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成为社会上流行的口头禅了。之后,严复又翻译了《原富》、《法意》、《穆勒名学》等一系列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社会科学的名著,并在书中加了大量按语,发挥自己的见解,成为当时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新文化的总代表。也正是确定了中国的翻译标准和原则:“信、达、雅”,同时成立上海商务印书馆,是中国第一个强调版权意识的知识分子。严复一套完整的改革思路,改革需要人才,先从教育入手,主张废除禁锢思想的八股,兴办学校,推西学,培养人才。1905年,严复远在法国,马相伯请他回国“合办新学院”,严复立马回国,两人合力创办复旦公学,任总教习,并与马相伯共同拟定了复旦大学的第一份章程。第二年,因马相伯前往日本,辞去复旦公学一职,严复受邀担任复旦公学的第二任校长。同年,应安徽巡抚恩铭之邀,到安庆任安徽师范学堂监督。1907年,恩铭被刺,严复离开安徽师范学堂、1909年,命不久矣的大清朝,垂死挣扎,意图通过“预备立宪”挽救濒死的国运。严复到此时方得清廷重用,赐进士,被派充为宪政编查馆二等咨议官、福建省顾问官。1911年,严复为大清创作国歌《巩金瓯》,同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廷灭亡。辛亥革命成功后,胜利果实为袁世凯“窃取”。受袁世凯委任,1912年,严复被正式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接管大学堂事务。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也成为了该北京大学改名后的第一任校长, 1913年袁世凯任命严复为总统府外交法律顾问,次年被举为约法会议议员;后被任为参政院参政。宪法起草委员。1915年,袁世凯意图恢复帝制,一心希望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严复,发起成立筹安会,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袁世凯当上皇帝不久后死去,当时国会要求惩办祸首及筹安会六君子,严复避祸于天津。1920年,常年吸食鸦片的严复,哮喘病发医治无效,遂回福州养病,次年严复于福州病逝。严复,是福州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是一个近乎全才的大家。无论是教育、思想、翻译都有着极深的造诣,并深深地影响后世。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的主要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和优胜劣汰。意义:严复作为系统介绍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制度的先驱者,他运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进步观点,服务于中国当时的社会需要,并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合乎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潮流的,是进步的,这对于我们今天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仍有一定的现实作用。《天演论》实际上是一篇十分精彩的政论文。该书认为万物均按“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变化,“物竞”就是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优种战胜劣种,强种战胜弱种;“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自然淘汰,生物是在“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过程中进化演进的。联系甲午战争后国家危亡的状况,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天演论》揭示的这一思想,结合介绍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及西方哲学思想,使当时处于“知识饥荒”时代的中国知识界如获至宝,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影响。
严复:主张:效仿西方,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时期:戊戌变法;译著:《天演论》;意义: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书的按语里激励人们“自强保种”,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
意义: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的是让国人醒悟过来,自强以保种。 《天演论》从翻译到正式出版,经过3年时间。这3年,即1895年到1898年,是中国近代史上很不平常的3年,甲午海战惨败,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维新运动持续高涨。这时候《天演论》出来了,物竞天择出来了,自然引起思想界强烈的震动。以文名世的同治进士吴汝纶看到《天演论》译稿后,赞不绝口,认为自中国翻译西书以来,无此宏制。这位五十几岁的老先生,激赏之余,竟亲笔细字,把《天演论》全文一字不漏地抄录下来,藏在枕中。梁启超读到《天演论》译稿,未待其出版,便已对之加以宣传,并根据其思想做文章了。向来目空一切的康有为,看了《天演论》译稿以后,也不得不承认从未见过如此之书,此书“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青年鲁迅初读《天演论》,也爱不释手……一位头脑冬烘的本家长辈反对鲁迅看这种新书,鲁迅不理睬他,“仍然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侍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于此可见《天演论》深受当时社会的欢迎。 在《天演论》问世以后,“天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新名词很快充斥报纸刊物,成为最活跃的字眼。有的学校以《天演论》为教材,有的教师以“物竞”、“天择”为作文题目,有些青少年干脆以“竞存”、“适之”等作为自己的字号。 胡适回忆:(在澄衷学堂)有一次,他(国文教员杨千里)教我们班上买吴汝纶删节的严复译本《天演论》来做读本,这是我第一次读《天演论》,高兴得很。他出的作文题目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试申其义”。这种题目自然不是我们十几岁小孩子能发挥的,但读《天演论》,做“物竞天择”的文章,都可以代表那个时代的风气。 《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读这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败”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在中国屡战屡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败”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多少年轻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据统计,自1898年以后,在短短的十多年中,《天演论》就发行过三十多种不同的版本,这是当时任何其他西学书籍都不可比拟的。其之所以如此风行,除了它的思想足以警世这一主要原因以外,译笔古雅耐读,也是原因之一。 来自: 望采纳 谢谢
1、时期:鸦片战争前①中国第一份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其根本要务是阐发基督教教义。②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密封华报》由当时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建③中国第一份英文报刊:《广州记录报》,由英国商人马地臣出资创办,是一张商业报,但也广泛刊登时事新闻和评论④《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记》:中国境内出版时间最长的报刊。总结:这些报刊的共同点:阐发教义、宣传西方文化2、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香港)背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外文报:《香港钞报》第一份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德臣报》香港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中文报:《遐迩贯珍》香港最早的中文报刊中文商业报:《香港船头货价纸》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3、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上海)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同英法签订《天津条约》,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文报:《华北捷报》上海第一份英文报纸《字林西报》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中文报:《六合丛谈》上海第一份中文报,不仅是宗教性质,而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万国公报》上海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性报刊,内容以时政为主,对中国时政的评论尤为加强,极力宣传英美等国的通商、传教活动,有利于中国中文商业报:《上海新报》上海最早的商业性报纸,由华北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申报》1872年,由英商安纳斯托美查在上海创办。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真实性、时效性都很强。《申报》的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已经成熟《新闻报》1893年在上海创办(华北捷报馆创办)总结: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1、外人在华办报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1、维新运动之前:(按照政治派系分类)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澳门新闻纸》内部抄传的新闻资料,它具有新闻传播的性质,但更多的是一种新闻传播的载体,是我国最早的“译报”。魏源:根据林则徐的资料整理成《海国图志》,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②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洪仁玕《资政新篇》③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王韬:第一位职业报人、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被誉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我国第一份政论性报纸,开创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性文体)其作品被收录在《弢园文录外编》郑观应:编纂专著《盛世危言》④其他:(按照地域分类)内陆:中国人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是1873年8月8日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沿海:容闳在上海创办《汇报》(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另一份报纸为《新报》广州国人创办的报纸有《述报》、《广报》、《岭南日报》总结:1、第一批国人办报的特点:①在办报主题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②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外,这些报刊一半时私营性质的③在报纸内容方面,这些报刊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着和宣传者④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反侵略爱过思想⑤在业务工作方面,这些报刊在形式上大多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⑥在报业环境方面,这些报纸的处境十分困难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背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与此同时在国内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1、康梁北京: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报刊,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所刊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同一个月,康梁在北京又成立了强学会。1895年12月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背景: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引起了京城封建顽固势力的恐慌,《中外纪闻》、强学会被查封。康梁只得南下宣传维新变法的政治新主张。上海:1896年1月12日,康有为在上海创立《强学报》(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并在一月份成立的强学会。1896年8月9日,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2、维新派其他主要报刊:(按照地域分类)①华南地区:《知新报》,康有为在澳门创办②华中地区:《湘学新报》和《湘报》(唐才常和谭嗣同创办)③华北地区:《国闻报》,严复在天津创办总结:1、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①报刊数量多②办报地区广。维新运功期间,国人办报遍布全国各地③报刊种类多。除了以政论为主的综合性报刊得到迅速发展外,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性报刊、文艺娱乐性报刊以及以青年、妇女、儿童为象征对象的报刊、图画报刊、白话报刊2、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①其主流形态始终是维新派主办的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②从办报方式来看,维新派从“开民智”、“育人才”的总体思想出发,把办报、办学会、办学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3、近代新闻立法的有力尝试:康有为等改良主义思想家以言论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解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①冲破“言禁”和“报禁”,争取言论出版的自由(关键一步)②维新变法后,光绪帝发布多道上谕,进一步扶植、鼓励官绅士民创办近代报刊;对书籍实行免税、加快中国民族报业优惠发展的政策4、维新派办报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①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报刊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种文体首先出现在王韬的《循环日报》,“报章文体”以梁启超运用的最好,其在发表在《时务报》上被称之为“时务文体”,发表在《新民丛报》被称之为“时务文体”,其特点是:半白半文,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②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实际是报刊政论文章的一种补充)③编辑工作有所改进。(板式、文章内容、标题都有所改进)④重视新闻的采访工作。(出现了一些时效性、具体生动的新闻报道)⑤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国人近代报刊最早编发新闻图片i1884年创刊的《述报》。)5、维新派办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作用与贡献:①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鼓吹革命,颂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介绍进化论学说,对陈腐的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批判)②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维新派的报刊宣传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其表现为明确的民族主义和国家观念,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③维新派的办刊宣传活动有力的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④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⑤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⑥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如果你写的是言情小说可以发到言情刊物那里去。如果是长篇小说可以在起点、红袖添香诸如此类的网站更新。
这类论文可以发在政法类的期刊上面,这个主要看你们单位的要求了。如果没要求,也不用发表在专刊上面。你的文章写的怎么样了,这类文章一般都是要自己写,因为自己企业的情况只有自己清楚,写好后,选择好适合的期刊就可以给出版社投稿了。我们当初评职称的是找的【众望】论文发表的,你也可以找这类的地方帮你发表,而且你论文需要修改,他们还免费帮你修改,比自己发表方便你的多,而且对于版面费基本上差不多。所以,一般人都选择这样的方式。
1857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弢园文录外编》:是我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作者王韬。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他的部分政论文章被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 1870年冬理雅各返回香港,重新主持英华书院,王韬随同返香港,在鸭巴甸(今香港仔)租了一间背靠山麓的小屋,名之为“天南遁窟”,自号“天南遁叟”,从事著述之余,仍旧出任《华字日报》主笔。在此期间,王韬编译了《法国志略》、《普法战纪》,先后在《华字日报》连载,上海《申报》转载。后来王韬《普法战纪》编辑成21万字的单行本。《普法战纪》很受李鸿章重视。《普法战纪》传入日本,也引起很大的反响。 1872年东华医院在香港创立,王韬被选入东华医院第一届董事会。 1873年理雅各返回苏格兰,王韬买下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在1874年创办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华资中文日报——《循环日报》,因此王韬被尊为中国第一报人。王韬自任主笔十年之久,在《循环日报》上发表八百余篇政论,鼓吹中国必须变法,兴办铁路、造船、纺织等工业以自强。王韬发表在《循环日报》的政论,短小精悍,每篇千字左右,切中时弊,被认为是中国新闻界政论体的创造人。1875年王韬发表了著名的《变法自强上》、《变法自强中》、《变法自强下》三篇政论,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变法”的口号,比郑观应《盛世危言》早18年,比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维新早23年。据学者罗香林考证,康有为在1879年曾游历香港,正值王韬担任《循环日报》主笔,发表大量变法政论之时,因此,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受王韬影响是极可能的事。王韬无疑是是中国变法维新运动的先行者。 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刊。王韬是中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王韬的政论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论说文的传统,突破了当时梧桐时文和八股文的局限,强调文章是“载道之器”,指出“文章之贵在乎纪事述情”,不应拘泥于文法,墨守成规。他的政论对报章问题和政论文风的改观和发展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