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爱好者>.目前国内最有名.历史最久的天文杂志,<中国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杂志>属于专业类的杂志.是学报性质的.而<天空和望远镜>恐怕是世界上最好的天文杂志了.但那是美国的.是英文的.而且比较昂贵.
天文爱好者》,目前国内最有名、历史最久的天文杂志; 《中国国家天文》,刚发行的,但我感觉内容不如《天文爱好者》; 另外,二楼说的《中国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杂志》属于专业类的杂志,是学报性质的,而《天空和望远镜》恐怕是世界上最好的天文杂志了,但那是美国的,是英文的,而且比较昂贵。这些都可以在邮局订阅。不过现在已经过了明年杂志的征订期了 《天文爱好者》 由中国天文学会、北京天文馆联合主办,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本公开发行的专业天文科普刊物,系中国科协所属优秀科普期刊。 《中国国家天文》 是一本秉承天文人文理念的现代科普杂志,由中国科学院主管、国家天文台主办,2006年10月28日创刊,是中国科学院旗下最精彩的杂志之一。 还有 《中国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 《天体物理学杂志》 〈天空与望远镜〉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星空〉等
我向你推荐个:中国国家天文。最近新出的,与中国国家地理差不多的理念,全国报刊亭有售
作为天文工作者,投文章的时候,觉得权重最重的当然是Nature和Science,然后是PhysicalReviewLetters(PRL),AstrophysicsJournal(APJ),Astronomy&Astrophysics(AA),MNRAS(具体英文名字忘了,英国皇家天文学杂志什么的)
估计没有一个科学家会这样胡言乱语,因为即使到现在为止也无法证明除开人类这种碳基生命以外的其他生命种类,尽管我们怀疑土卫六存在碳氢烃类为基础的生命,但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愿望而已,即使卡西尼飞越土卫六时也没有取得任何证据!当然有可能是土卫六大气比较厚重,又或者生物并非广泛分布,在更进一步的探测之前,我们所有的结论都为 时尚 早!
土卫六也许是太阳系内最神秘的天体之一,不仅是因为它那含有大量碳氢液体的表面,还有其厚厚的大气层使得卡西尼无法仔细观测其表面!
一、科学家设想中的生命有哪几种?
碳基生命是以碳元素为有机物质基础的生物,我们人类就是,而鉴别方式最暴力的就是烧一烧能否化为焦炭就可以证明这个是否是碳基生命!当然可能不全面,但我们人类现在使用的能源都是植物或者动物固化碳元素后转换得来的,比如煤炭、天然气和石油(您得支持生物成因哈),除开碳基以外,科学还设想了如下几种:
1.碳基氨基、碳基硼基生命或者硼基氟化氢基等碳基的其他种类生命。
2.硅基生命:以硅烷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生命
3.以能量、电磁波或者信息形式存在的生命类型
科学家想象能力是非常丰富的,但科学并不只是想象就可以了,因为大胆想象后是严密论证,没有论证的想象那是空洞的!
二、有哪些种类生命已经获得证实?
尽管我们地球生存在各种基础,比如碳基硼基或者碳基氨基等,也许不存在硅基的条件,但我们除了碳基这种最为常见的生命之外,确实没有发现过其他类型的生命,在火星上也是!发现的也仅仅是有机分子!
而这与生命还差得远了,因此到现在为止我们仅仅只支持碳基水基生命!
三、是否有可能有地外文明访问过地球?
这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话题,我们从来都没有证实过有地外高等文明访问过地球,但最近一期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中一篇标题为“TheFermiParadoxandtheAuroraEffect:Exo-civilizationSettlement,ExpansionandSteadyStates”的文章探讨了这个问题,当然文中并没有确定的指出文明来过地球,而是以比较隐晦的方式推测有这种可能,从现实角度分析,比如用德雷克公式计算,当然存在非常大的可能性!
德雷克方程如上图,甚至您也无需亲自动手,因为银河系有数千亿颗恒星,而宇宙则有数万亿个星系,您可以想象下这有多大概率!但无论多大的概率依然只是概率,而来访问地球这种严肃的事件讲究证据,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不过问题是开放的,我们可以参考来自各方的意见,但结论是严肃的!
因此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只能持有保留意见,也许将在未来对于地质史的考古中会发现蛛丝马迹,但那是未来的事情,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务实而不是务虚!
人类文明是高等文明,是地球几亿年来出现的唯一的高等文明,但在生活中我们常听说有外星文明,那些照片和飞船以及视频都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地球上真的有外星人的存在吗?有什么科学依据吗?对于现在已知的消息来说,别说地球,整个已知的宇宙都没有其他高等文明的存在,而外星人更是子虚乌有的。
我们一直在探索宇宙之中除了人类文明还是否存在其他文明,而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就是外星人,他们来自于宇宙,驾驶着宇宙飞船肆意穿梭地球的各个地方,甚至有人说过,美国之所以会拥有如此多的高科技,就是得到了外星人的指点,但对于我们已知的消息来说,这并不可靠,没有任何的足够证据证明外星人的存在,而美国之所以有如此多的高科技,是因为它收容了很多国家的高级科学家,才会使得它领先世界很大一段距离,种种的已知消息表明,地球上根本不可能有外星人的存在。
外星文明对于我们来说是未来人类必须经历的过程,他们可以驾驶宇宙飞船适宜传说宇宙各个地方,在未来人类也必须向这方面发展,我们在几十年前实现了登月目标,而现在我们的目标放在寻找另一个“地球”上,这其中就要对宇宙各个星球进行探索,就需要高等科技的支持,我们的航空航天也是向这方面发展的,在未来人类必定会登上一个绝对的高等文明领域。
我们现有的科技无法探索除了人类文明之外的文明,因为其他文明要么比我们低等,要么比我们高等,我们只有猥琐发育,不惹恼那些传说中的超级文明,因为我们看过科幻片就知道,一个文明越高级它的力量就会越大,毁灭另一个低等文明也就越容易,对于人类文明而言可能就是那个低等文明。
先说结论:研究本身只是在一些设定参数下的模拟,并没有新的重要发现,咱们又被标题党了。
看到这个标题,作为一个对天文有好奇心的人,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去看看原文是怎么写的。通过关键词 Galaxy 和 作者名字,我很容易就找到了原论文,标题是 The Number of Possible CETIs within Our Galaxy and the Communication Probability among These CETIs 。如果我没有猜错,这应该是北师大天文系的 高鹤教授 带着他的研究生 WENJIE SONG 写的。
这篇文章主要是在讲什么呢?我粗粗瞄了一眼,总体来说文章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概括地说,方法是:
天文爱好者》,目前国内最有名、历史最久的天文杂志; 《中国国家天文》,刚发行的,但我感觉内容不如《天文爱好者》; 另外,二楼说的《中国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杂志》属于专业类的杂志,是学报性质的,而《天空和望远镜》恐怕是世界上最好的天文杂志了,但那是美国的,是英文的,而且比较昂贵。这些都可以在邮局订阅。不过现在已经过了明年杂志的征订期了 《天文爱好者》 由中国天文学会、北京天文馆联合主办,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本公开发行的专业天文科普刊物,系中国科协所属优秀科普期刊。 《中国国家天文》 是一本秉承天文人文理念的现代科普杂志,由中国科学院主管、国家天文台主办,2006年10月28日创刊,是中国科学院旗下最精彩的杂志之一。 还有 《中国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 《天体物理学杂志》 〈天空与望远镜〉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星空〉等
中国国家天文,天文爱好者,目前国内最有名、历史最久的天文杂志;希望能有帮助.....@杂志铺订阅杂志
天文爱好者》,目前国内最有名、历史最久的天文杂志; 《中国国家天文》,刚发行的,但我感觉内容不如《天文爱好者》; 另外,二楼说的《中国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杂志》属于专业类的杂志,是学报性质的,而《天空和望远镜》恐怕是世界上最好的天文杂志了,但那是美国的,是英文的,而且比较昂贵。这些都可以在邮局订阅。不过现在已经过了明年杂志的征订期了 《天文爱好者》 由中国天文学会、北京天文馆联合主办,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本公开发行的专业天文科普刊物,系中国科协所属优秀科普期刊。 《中国国家天文》 是一本秉承天文人文理念的现代科普杂志,由中国科学院主管、国家天文台主办,2006年10月28日创刊,是中国科学院旗下最精彩的杂志之一。 还有 《中国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 《天体物理学杂志》 〈天空与望远镜〉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星空〉等
astrophysics journal1. 天体物理杂志2. 天文物理期刊例句: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中国天纹学和天体物理学杂志。 full study will be detailed in the journal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全部研究资料将详细地记录在《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杂志上。's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submitted to the journal astronomy& astrophysics. 这是依据提交到《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杂志的一篇新论文。
浅论天文 天文学历史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而对太阳、月亮和星星进行观察,确定它们的位置、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并据此编制历法。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 古时候,人们通过用肉眼观察太阳、月亮、星星来确定时间和方向,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这是天体测量学最早的开端。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从十六世纪中期哥白尼提出日心体系学说开始,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此前包括天文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受到宗教神学的严重束缚。哥白尼的学说使天文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并在此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主要纯描述天体位置、运动的经典天体测量学,向着寻求造成这种运动力学机制的天体力学发展。 十八、十九世纪,经典天体力学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由于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的广泛应用,天文学开始朝着深入研究天体的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发展,诞生了天体物理学。 二十世纪现代物理学和技术高度发展,并在天文学观测研究中找到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使天体物理学成为天文学中的主流学科,同时促使经典的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学也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宇宙及宇宙中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天文学就本质上说是一门观测科学。天文学上的一切发现和研究成果,离不开天文观测工具——望远镜及其后端接收设备。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尽管已制作了不少天文观测仪器,如中国的浑仪、简仪,但观测工作只能靠肉眼。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发明了望远镜,1609年伽里略制成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作出许多重要发现,从此天文学跨入了用望远镜时代。在此后人们对望远镜的性能不断加以改进,以期观测到更暗的天体和取得更高的分辨率。1932年美国人央斯基用他的旋转天线阵观测到了来自天体的射电波,开创了射电天文学。1937年诞生第一台抛物反射面射电望远镜。之后,随着射电望远镜在口径和接收波长、灵敏度等性能上的不断扩展、提高,射电天文观测技术为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二十世纪后50年中,随着探测器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天文观测进一步从可见光、射电波段扩展到包括红外、紫外、X射线和γ射线在内的电磁波各个波段,形成了多波段天文学,并为探索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物理本质提供了强有力的观测手段,天文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在望远镜后端的接收设备方面,十九世纪中叶,照相、分光和光度技术广泛应用于天文观测,对于探索天体的运动、结构、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天体物理学正是在这些技术得以应用后才逐步发展成为天文学的主流学科。 人类很早以前就想到太空畅游一番了。1903年人类在地球上开设了第一家月亮公园。花50美分就能登上一个雪茄状、带翼的车,然后车身剧烈摇晃,最后登上一个月亮模型。 同一年,莱特兄弟在空中哒哒作响地飞行了59秒,同时一位名为康斯坦丁·焦乌科夫斯基、自学成才的俄罗斯人发表了题为《利用反作用仪器进行太空探索》的文章。他在文内演算,一枚导弹要克服地球引力就必须以1.8万英里的时速飞行。他还建议建造一枚液体驱动的多级火箭。 50年代,有一个公认的基本思想是,哪个国家第一个成功地建立永久性宇宙空间站,它迟早就能控制整个地球。冯·布劳恩向美国人描述了洲际导弹、潜艇导弹、太空镜和可能的登月旅行。他曾设想建立一个经常载人的、并能发射核导弹的宇宙空间站。他说:“如果考虑到空间站在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区上空飞行,那么人们就能认识到,这种核战争技术会使卫星制造者在战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1961年,加加林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俄国人用他说明,在天上飞来飞去的并不是天使,也不是上帝。美国约翰·肯尼迪竞选的口号是“新边疆”。他解释说:“我们又一次生活在一个充满发现的时代。宇宙空间是我们无法估量的新边疆。”对肯尼迪来说,苏联人首先进入宇宙空间是“多年来美国经历的最惨痛的失败”。唯一的出路是以攻为守。1958年美国成立了国家航空航天局,并于同年发射了第一颗卫星“探险者”号。1962年约翰·格伦成为进入地球轨道的第一位美国人。 许多科学家本来就对危险的载人太空飞行表示怀疑,他们更愿意用飞行器来探测太阳系。 而美国人当时实现了突破:三名宇航员乘“阿波罗号”飞船绕月球飞行。在这种背景下,计划在1969年1月实现的两艘载人飞船的首次对接具有特殊的意义。 补充回答: 20世纪的80年代,苏联的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轨道站使其航天活动达到高峰,都让美国人感到眼热。“和平”号被誉为“人造天宫”,1986年2月20日发射上天,是迄今人类在近地空间能够长期运行的唯一载人空间轨道站。它与其相对接的“量子1号”、“量子2号”、“晶体”舱、“光谱”舱、“自然”舱等舱室形成一个重达140吨、工作容积400立方米的庞大空间轨道联合体。在这一“太空小工厂”相继考察的俄罗斯和外国宇航员有106名,进行的科考项目多达万个,重点项目600个。 在“和平”号进行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是延长人在太空的逗留时间。延长人在空间的逗留时间是人类飞出自己的摇篮地球、迈向火星等天体最为关键的一步,要解决这一难题需克服失重、宇宙辐射及人在太空所产生的心理障碍等。俄宇航员在这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宇航员波利亚科夫在“和平”号上创造了单次连续飞行438天的纪录,这不能不被视为20世纪航天史上的一项重要成果。在轨道站上进行了诸如培养鹌鹑、蝾螈和种植小麦等大量的生命科学实验。 如果将和平号空间站看作人类的第三代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则属于第四代空间站了。国际空间站工程耗资600多亿美元,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载人航天工程。它从最初的构想和最后开始实施既是当年美苏竞争的产物,又是当前美俄合作的结果,从侧面折射出历史的一段进程。 国际空间站计划的实施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从1994年开始的准备阶段,现已完成。这期间,美俄主要进行了一系列联合载人航天活动。美国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轨道站8次对接与共同飞行,训练了美国宇航员在空间站上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第二阶段从1998年11月开始:俄罗斯使用“质子-K”火箭把空间站主舱——功能货物舱送入了轨道。它还担负着一些军事实验任务,因此该舱只允许美国宇航员使用。实验舱的发射和对接的完成,将标志着第二阶段的结束,那时空间站已初具规模,可供3名宇航员长期居住;第三阶段则是要把美国的居住舱、欧洲航天局和日本制造的实验舱和加拿大的移动服务系统等送上太空。当这些舱室与空间站对接后,则标志着国际空间站装配最终完成,这时站上的宇航员可增至7人。 补充回答: 美、俄等15国联手建造国际空间站,预示着一个各国共同探索和和平开发宇宙空间的时代即将到来。不过,几十年来载人航天活动的成果还远未满足他们对太空的渴求。“路漫漫其休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类一直都心怀征服太空的欲望和和平利用太空资源的决心。1998年11月,人类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美国宇航员、77岁的老格伦带着他未泯的雄心再次踏上了太空征程,这似乎在告诉人类:照此下去,征服太空不是梦。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新媒体专电 外媒称,科学家们发现了一颗可能宜居的系外行星及其所属恒星,它们与地球和太阳的相似度高于其他任何已知的一对“行星-恒星”。 据美国商业内幕网站英国版6月10日报道,那颗行星——目前仍被视为候选行星,直至进一步确认——与其所属恒星距离适当,由此为该行星上存在液态地表水提供了条件。这意味着,该行星可能可以容纳生命。那个类地世界的大小约为地球的倍。 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勒内·赫勒在一份新闻稿中说:“该行星的大小不到地球的两倍,其所属恒星具有太阳系的特征,正是这两个因素使其非常特殊,也让我们感到非常亲近。” 据报道,《天文和天体物理学》周刊近日发表了研究论文。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的赫勒研究团队在论文中详细介绍了那颗行星及所属恒星。 那颗候选行星目前名为。如果其他天文望远镜也证实该行星的存在,那颗系外行星将成为大约4000颗太阳系外已知行星中的一颗。 此前有其他研究结果表明,这颗候选类地行星所围绕运行的恒星——被称作“开普勒-160”——有两颗围绕其运行的行星。 报道介绍,宜居行星须具备的条件是,它所围绕运行的恒星状态稳定,两者间距离可维持适于液态水存在的温度。一些估测结果显示,银河系中可能有多达100亿颗类地行星,但只有大约4000颗得到了确认。绝大多数系外行星并不具备生命存活所需的各项条件。研究人员们发现,大多数可能宜居的世界都围绕红色矮恒星运行,而红矮星的状态并不稳定。红矮星相比太阳不仅体积小,亮度也低,还会释放红外辐射,有时还会散发高能耀斑,那会严重灼伤围绕其运行的行星。 此外,在所有已知围绕类似于太阳的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中,其体积大都远大于地球。这些较大的行星一般会在大气层吸收过量的氢气,因此无法维持液态水。 由于的大小不到地球的两倍,那可能意味着,其大气条件与地球很类似。再有,那颗恒星的大小约为太阳的倍,表面温度为5200摄氏度,只比太阳低300摄氏度。 据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称,如果的大气条件与地球类似——那意味着该行星的温室效应并不严重,那么其地表平均温度约为5摄氏度,地球的平均温度为15摄氏度。该星系与我们所在的太阳系的距离略多于3000光年。 报道称,未来的太空望远镜可能对那颗候选行星做进一步研究。
星系是我们宇宙的基本单位, 宇宙就是由一个个星系组成的集合体 ,就像众多人类组成的整个人类世界一样。
太阳系所处的银河系,在分类上属于棒旋星系,顾名思义就是中心区域存在着一根棒状结构,内部的稠密的球状星团以及游荡黑洞, 它们共同围绕着银心区域的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A*公转,三者构成的引力集合体,掌控着银河系内1000亿到4000亿颗恒星的公转 ,而我们的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普通通的黄矮星而已。
天文学界早期对银河系的直径估计是10万光年,后来这一数字又暴增到20万光年,目前又回退到了18万光年,至于厚度倒是没怎么变, 一直是边缘厚度3000光年,核心区域厚度万光年 ,太阳系与银心黑洞的距离也一直是万光年。
然而就像太阳这种黄矮星在宇宙中排不上号一样,银河系这种棒旋星系在宇宙中也并不稀奇,而且在本星系群内, 银河系的质量还不如254万光年外的仙女座星系 ,而后者同样是一个漩涡状结构的星系。
不过根据观测,亿年后仙女座星系就会从侧边撞上银河系,两者将在引力作用下融合成一个质量更大的不规则星系。
根据《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的研究论文,目前发现的最大的星系阿尔库俄纽斯,直径达到了5个百万秒差距,而在这种远大于光年的长度单位里,一个百万秒差距就是326万光年, 也就是说该星系的直径达到了1630万光年 ,银河系连它的零头都不如。
这个位于30亿光年外的巨无霸,跨度是银河系的90倍, 星系边缘恒星发出的光要飞1630万年才能飞到星系的另一端 ,如果太阳系位于这个星系内的话,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天文学界都会认为这个星系就是宇宙的全部。
不过这么大的星系和银河系还是有共同点的,那就是阿尔库俄纽斯的核心区域也有一个超级黑洞, 质量约为太阳的4亿倍 ,或者说是银河系中心人马座A*黑洞的100倍。
在阿尔库俄纽斯星系被发现之前,宇宙中最大的星系是亿光年外的IC 1101,它仅仅是星系晕的直径就达到了200万光年, 整个星系本体的直径保守估计在600万光年左右 ,如果把它放到本星系群内的话,包括银河系和仙女座在内的星系们都将被它兼并。
在可观测宇宙中,数量众多的星系在几百亿光年的尺度上会呈现网状结构,网格之间的空隙则是占比近7成的暗能量,一条条网状结构组成的长链条被称为 “宇宙长城” ,它们才是可观测宇宙内最大的单体结构。
距离地球100亿光年外的武仙-北冕座长城, 自身的宽度在72亿光年到98亿光年之间, 长度则绵延数百亿光年,占到了整个可观测宇宙的相当一部分。
目前偏安太阳系一隅的人类文明并不清楚宇宙的全部奥妙, 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自身在宇宙中的渺小 ,而那些远大于人类的星球,恒星,星系,在直径930亿光年的可观测宇宙中也不过是一粒沙子而已,人类甚至连沙子上的细菌都算不上。
甚至连可观测宇宙本身也只是被光速限制出的一小片时空而已,这个以地球为中心半径465亿光年的球状时空, 只是目前天文学界能看到的极限,而非宇宙的极限。
根据大爆炸理论,可观测宇宙之外一定也还有数量众多的星系,甚至可能比目前发现的最大星系还要大, 但碍于每秒30万公里的光速和宇宙本身的超光速膨胀 ,这些星系发出的光永远也不可能到达地球,人类也永远无缘见到它们。
是的,《天天爱科学》是一本水刊,它是一本以科学知识为主题的月刊杂志,主要面向小学生和中学生,每月发行一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科学知识,激发孩子们的科学热情,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
不一样。1、出版方。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杂志的出版方是中国出版集团,天天爱科学杂志的出版方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内容不同。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杂志讲的是科学研究前的一部分故事,天天爱科学杂志讲的和它不同,所以不一样。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杂志是国家级期刊。《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主管,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全国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部门重点指导的教育类优秀馆配期刊(国家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