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wuasabaF等于1987年报道马齿苋水提取物有独特的使离体和在体骨骼肌舒张的特性,将此水提取物局部用于脊髓损伤所致的骨骼肌强直有效。作者又进一步研究了马齿苋的各种提取物的药理活性,并与水提取物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就对大白鼠膈神经一偏侧膈肌(MS和NS)及蛙腹直肌标本的抑制作用而论,马齿苋的各种提取物[甲醇(MEE),乙醚(DEE)及可透析的(DIF)提取物]的作用相似而且与水提取物(AEE)的作用也十分相似。此3种提取物均具有:(1)产生由开始时颤搐张力的增加随后长时间持续抑制所组成的双相反应;(2)显著降低K+和咖啡因所致挛缩的颤搐/强直比例;(3)衰减激动剂烟碱所致腹直肌挛缩。不可透析的(NDF)提取物仪显示很轻微的肌肉舒张作用而不衰减激动剂烟碱引起的挛缩。其作用机理可推测为:马齿苋水提取物和有机溶剂提取物通过干扰各种钙池而产生肌肉舒张,这些钙池与兴奋一收缩偶联如起动钙和细胞内钙池有关。咖啡因引起的收缩部分地是通过动员肌浆网(SR)钙池,而干扰这种钙池的动员,则可以部分地解释所观察到的各种不同的马齿苋提取物对咖啡因收缩的衰减。这些提取物的其它作用如对颤搐(MS)和强直张力的抑制可以用类似机理解释。这些提取物的IC50的强度顺序为DIF≥MEE>DEE。因甲醇比乙醚的分配系数低,可能甲醇提取物中含有更多的马齿苋肌肉舒张作用的活性成分。根据DIF具有明显的作用以及以前使用高压液相层析提取的100%乙腈部分没有骨骼肌舒张作用,可以认为马齿苋的有效成分中可能包括极性成分。 StefanovZH等报道马齿苋的水溶性和脂溶性提取物能延长四氧嘧啶所致严重糖尿病大鼠和兔的生命,但不影响血糖水平,提示马齿苋提取物可改善脂质代谢的紊乱。【临床运用 】:A.【各家论述】:1.《本草经疏》:《经》云: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2.《原病式》云:诸痛痒疮,皆属心火。马齿艾辛寒能凉血散热,故主症结,痈疮疔肿,白秃,及三十六种风结疮,捣敷则肿散疔根拔,绞汁服则恶物当下,内外施之皆得也。辛寒通利,故寒热去,大小便利也。苦能杀虫,寒能除热,故主杀诸虫,去寸白,止渴;辛寒能散肺家之热,故主目盲白翳也。3.《本草正义》:马齿苋,最善解痈肿热毒,亦可作敷药,《蜀本草》称其酸寒,寇宗?#93;谓其寒滑,陈藏器谓治诸肿,破痃癖,止消渴,皆寒凉解热之正治。苏恭亦谓饮汁治反胃,金疮流血,诸淋,破血癖症瘕,则不独治痈肿,兼能消痞。苏颂谓治女人赤白带下,则此症多由湿热凝滞,寒滑以利导之,而湿热可泄,又兼能入血破瘀,故亦治赤带。濒湖谓散血消肿,利肠滑胎,解毒通淋,又无一非寒滑二字之成绩也。4.《唐本草》:主诸肿瘘疣目,捣揩之;饮汁主反胃,诸淋,金疮血流,破血癖症癖,小儿尤良;用汁洗紧唇、面疱、马汗、射工毒涂之瘥。孟诜:湿癣白秃,以马齿膏和灰涂效。治疳痢及一切风,敷杖疮。5.《食疗本草》:明目,亦治疳痢。6.《本草拾遗》:止消渴。7.《蜀本草》:主尸脚(人脚无冬夏常拆裂)、阴肿。8.《开宝本草》:主目盲白瞖,利大小便,去寒热,杀诸虫,止渴,破症结痈疮。又烧为灰,和多年醋滓,先灸丁肿,以封之,即根出。生捣绞汁服,当利下恶物,去白虫。9.《日用本草》:凉肝退翳。10.《滇南本草》:益气,清暑热,宽中下气,润肠,消积滞,杀虫,疗疮红肿疼痛。11.《纲目》:散血消肿,利肠滑胎,解毒通淋,治产后虚汗。12.《生草药性备要》:治红痢症,清热毒,洗痔疮疳疔。B.【临床应用】:①预防菌痢取鲜马齿苋茎叶,洗净切碎,1斤马齿苋加水3斤,煎取1斤,过滤。成人日服3次,每次70毫升,连服2~7天。儿童服60%马齿苋煎液,或把马齿苋切细做成馄饨、馒头馅,或煮粥吃;每斤鲜马齿苋可分给15个儿童服用,隔日吃1次。有些地区也作为副食晶食用,连续10天。经数千例观察,在菌痢流行季节服用,发病率明显下降。②治疗菌痢、肠炎及痢疾带菌者马齿苋对急、慢性菌痢的疗效,与其它治痢药物如磺胺脒、合霉素等相仿,对急性病例的有效率在90%以上,对慢性病例的有效率亦在60%上下。剂量:马齿苋有效剂量的安全范围较大,虽大量服用,亦无毒性。但亦有报告1例服用100%马齿苋煎液后引起过敏性皮疹。有人主张鲜草每日服1斤,干草减半。临床上常用50%煎剂(干草),每次50~100毫升,或100%煎剂(鲜草),每次40~70毫升,日服3~4次,小儿酌减,连续7~10天为一疗程。慢性病例连服4周亦未见毒性反应。对顽固病例可用马齿苋煎液稀释后行保留灌肠,每次200毫升,每日1次。【考证】: 出自《本草经集注》《本草图经》:马齿苋,又名五行草,以其叶青,梗赤,花黄,根白,子黑也。
马齿苋在过去是非常常见的一种野菜,在现在也是比较受欢迎的一道菜肴。那么马齿苋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1.马齿苋具有降低血压以及消肿的作用
因为马齿苋这种植物里面含有大量的钾元素,这种元素有很好的消肿作用,并且这种元素可以对血管壁有一定的作用,就是让血管壁扩展,进而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2.马齿苋有消除炎症的作用
因为它被誉为“天然抗生素”,也就是对一些由于细菌引起的炎症有一定的抵制作用,进而具有消炎的功效。
3.马齿苋有治疗溃疡病的作用
因为马齿苋中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这些东西对于治疗溃疡病有一定的作用,而且胡萝卜素也有抗氧化的作用,能够抗衰老,美容。而胡萝卜素作为维生素A的原体,在体内转换成维生素A也利于眼睛的营养,缓解干涩和夜盲症状。
4.马齿苋有促使白发变黑的作用
因为马齿苋中的一些营养物质,可以作用于人的头部,促使白发变黑,让人们重获青春。
5.马齿苋是肠道的清洁剂
它可以清肠热,解毒,能调理便秘,驱除宿便。而且能很好的治疗大肠疾病,尤其是痢疾。
6.预防动脉硬化的“大众菜”
马齿苋富含阿尔法亚麻酸的ω-3脂肪酸,是菠菜的10倍。此种物质能够减低血液中饱和脂肪酸,有利于防止动脉硬化,远离冠心病、心梗等心血管疾病,能够很好的护心。
1、利水消肿。马齿苋中含有大量的钾盐,有很好的利水消肿的作用。
2、杀菌消炎。马齿苋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和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用于各种炎症的辅助治疗,素有“天然抗生素”之称。
3、保护心脏。马齿苋中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并且含有去甲肾上腺素,可增强心肌功能;而马齿苋中含有的ω-3脂肪酸,还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4、降糖降压。马齿苋中含有丰富的去甲肾上腺素,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和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浓度;含有的钾,可降低血压。
5、保护肠胃。马齿苋可治疗所以热症引起的肠道疾病,并且能够治疗因胃黏膜损害所致的溃疡,因此无论是否有肠胃疾病,都可以适当吃一些马齿苋。
6、美容护肤。马齿苋中含有的多种维生素均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并且其中的维生素C可消除色斑。同时,马齿苋还能够治疗一切热毒引起的疮病,有很好的生机作用。
马齿苋的药用功效:
1、内服。马齿苋内服可清热解毒、散血消肿,还可治疗带下色黄、黏稠味臭、小便短黄等病症。用于内服时,多是单味大剂量使用,疗效显著。
如果是用于湿热所引起的腹泻等病症,可以取新鲜的`马齿苋,煎水煮茶喝,也可以直接清水洗净后捣成汁饮用。
2、外敷。马齿苋可以治疗一切以热毒引起的皮肤病,不论是初期还是后期,都可以用新鲜的马齿苋捣碎,外敷,然后用纱布固定,可生肌收口。
3、马齿苋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糖及多种矿物元素,还含有肾上腺素和钾盐。
去甲肾上腺素能促进胰岛素分泌,调节人体内糖的代谢,进而起到降低血糖浓度、保持血糖稳定的作用;钾盐可降低血压,减慢心率,保护心脏。
4、马齿苋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具有明显的抗衰老作用。长期食用还能够抑制血小板凝聚和血栓形成,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
5、马齿苋还具有杀菌消炎的作用,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病菌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马齿苋提取物具有在冬季防干燥老化、增加皮肤舒适度以及清除自由基,改善皮肤舒适感等的综合性能,马齿苋一年生草本,全株无毛。茎平卧,伏地铺散,枝淡绿色或带暗红色。叶互生,叶片扁平,肥厚,似马齿状,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或带暗红色;叶柄粗短。花无梗,午时盛开;苞片叶状;萼片绿色,盔形;花瓣黄色,倒卵形;雄蕊花药黄色;子房无毛。蒴果卵球形;种子细小,偏斜球形,黑褐色,有光泽。花期5-8月,果期6-9月。
作用:
植物多糖和维生素可以营养润滑皮肤和促进上皮细胞的生理功能趋于正常,减少干燥引起的死皮和角质层的生成;
氨基酸,可以收缩血管平滑肌,收缩作用兼有的中枢及末梢性,可以舒缓皮肤和抑制干燥引起的皮肤搔痒;
黄酮和皂甙可以去自由基和抗氧化、延缓皮肤衰老;
生物碱和黄酮可以抗菌及抑制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
1)马齿苋提取液(Skinwell)有明显的止痒功能。
采用丁二醇作为对照安慰剂,将志愿者分成2组,在受试者的手臂上涂上致痒物,然后分别涂马齿苋溶液和安慰剂进行盲试,记录时间与瘙痒指数。实验结果表明,马齿苋提取液具有明显的止痒效果,证明马齿苋确有抗过敏的性能。
2)马齿苋提取液(Skinwell)对疼痛和红肿有明显的的抑制能力。
采用丁二醇作为对照安慰剂,将志愿者分成2组,在受试者的手臂上涂上刺激物,然后分别涂马齿苋溶液和安慰剂进行盲试,记录时间与红肿指数。实验结果表明,马齿苋提取液具有明显的抑制红肿的效果,证明马齿苋确有抗过敏的性能。
3)马齿苋提取液(Skinwell)能够清除自由基。
马齿苋的功效与作用 :
马齿苋性寒、味酸,夏季食用可清热解毒、利水祛湿。同时它还有止血凉血、消肿化瘀、杀菌消炎的作用,还可用于治疗子宫出血、皮肤病、肠道疾病等。
马齿苋作为药用之时,无论内服还是外敷,都能够治疗多种病症,主要是热毒引起的病症,马齿苋就有很好的疗效。不仅能清热解毒,还能治疗带下色黄、黏稠味臭、小便短黄等病症,对湿热所引起的腹泻,也有很好的疗效。
马齿苋的食疗功效 :
1、利水消肿。马齿苋中含有大量的钾盐,有很好的利水消肿的作用
2、杀菌消炎。马齿苋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和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用于各种炎症的辅助治疗,素有“天然抗生素”之称。
3、保护心脏。马齿苋中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并且含有去甲肾上腺素,可增强心肌功能;而马齿苋中含有的ω-3脂肪酸,还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4、降糖降压。马齿苋中含有丰富的去甲肾上腺素,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和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浓度;含有的钾,可降低血压。
5、保护肠胃。马齿苋可治疗所以热症引起的肠道疾病,并且能够治疗因胃黏膜损害所致的溃疡,因此无论是否有肠胃疾病,都可以适当吃一些马齿苋。
6、美容护肤。马齿苋中含有的多种维生素均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并且其中的维生素C可消除色斑。同时,马齿苋还能够治疗一切热毒引起的疮病,有很好的生机作用。
对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野生菜,还是需要多加了解的,因为这些野菜不仅可以食用,味道可口,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养生功效,而且很多的野菜还能入药,具备的药用价值也是很高的,那么马齿苋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是什么?
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散血消肿。治热痢脓血,热淋,血淋,带下,痈肿恶疮,丹毒,痕疬。用于湿热所致的腹泻、痢疾,常配黄连、木香。内服或捣汁外敷,治痈肿。亦用于便血、子宫出血,有止血作用。
营养价值:
马齿苋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钙、磷、铁、铜、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成分,尤其是维生素A、维生素C、核黄素等维生素和钙、铁等矿物质。其ω-3脂肪酸含量在绿叶菜中占首位。
食用方法:
1、马齿苋生食、烹食均可,柔软的茎可像菠菜一样烹制。不过如果对它强烈的味道不太习惯的话,就不要用太多。马齿苋茎顶部的叶子很柔软,可以像豆瓣菜一样烹食,可用来做汤或用于做沙司、蛋黄酱和炖菜。马齿苋和碎萝卜或马铃薯泥一起做,味道很好,也可以和洋葱或番茄一起烹饪,其茎和叶可用醋腌泡食用。
2、另外,凉拌马齿苋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有“天然抗生素”之称;马齿苋粥对人体有很好的滋养作用,可以很好地改善皮肤的颜色,使肌肤散发健康的光泽。
食用须知:
1、宜食:肠炎、痢疾、尿血、尿道炎、湿疹、皮炎、赤白带下与各种痈肿、疮疖、乳痛、痔疮出血、毒蛇咬伤以及肺结核等症患者宜食。
2、忌食:孕妇忌食,脾胃虚寒的人也要少食。
从上文的介绍中,大家对马齿苋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是什么也都很清楚了,其实马齿苋的食用方法有很多,比方说凉拌、蒸着吃,而且还能做水饺馅等,总之大家需要多掌握一些常见的食用方法,才能吃到美味营养的食物。
1.增强心肌功能
马齿苋含有丰富的L-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多巴等活性物质。去甲肾上腺素可以激发血管B—受体,使血管收缩,促使血压升高,提 高冠状动脉的灌注压力,使冠脉流量增加。
另外,这些物质可激发心脏的B—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和心脏的自动节律增强。
2.防治心脏病
马齿苋含丰富的ω-3脂肪酸,对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有很好的作用。
3.降压效果
马齿苋中富含钾,其中包括硝酸钾、氧化钾、硫酸钾等。据测定,马齿苋中钾含量达。钾盐可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4.降血糖作用
马齿苋中的去甲肾上腺素能促进胰岛素分泌、调节人体内糖代谢,具有降低血糖浓度、保持血糖稳定的作用,对糖尿病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5.保护胃黏膜
研究发现:马齿苋的10%醇提取液对胃黏膜损伤引起的溃疡有显著治疗作用。
研究者认为:马齿苋这种新功效,可能与它富含to-3脂肪酸、维生素C等有关,这些物质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并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有慢性胃炎及胃溃疡患者不妨常吃些马齿苋。
6.美容、减肥作用
抗衰老:马齿苋还含大量维生素E、维生素C、胡萝卜素及谷胱甘肽等抗衰老的有效成分。
我国学者贺圣文等通过动物实验表明,马齿苋可提高家兔机体抗氧化能力,使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减少,具有抗衰老的重要作用。
消除色素斑:另外,维生素C有一定的消除色素斑作用,而维生素E 可以保护线粒体的磷脂,有抗自由基作用,是美容佳品。
白发变黑发:马齿苋含铜元素较高(21微克/ 100克),而体内铜离子是酪氨酸酶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可导致黑色素生成减少,致使白发增多。
所以,常吃马齿苋能增加表皮中黑色细胞的密度和相关酶的活性,使白发变黑。
7.马齿苋可治皮肤病
马齿苋入心经,可以清心火。入肺经,可以散肺热。
《黄帝内经》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而肺主皮毛。就是说各种痈肿、溃疡、湿癣,都跟心火和肺热有关。
马齿苋既清心火,又散肺热,它的排毒功效既走血分,又走皮肤,内外兼治。
所以对于上面所说的皮肤问题都有疗效。调理皮肤病,可以内服和外敷双管齐下,把新鲜的马齿苋捣烂敷在患处,或者用干品煮水来泡澡,都是很不错的方法。
8.马齿苋是肠道的清洁剂,是各种肠道病的首选良药。
马齿苋最大的功效是治疗大肠经的疾病。它既能解毒,又能消炎,还能祛热,对于肠道病属于热证的基本上可以通治。
哪些肠道病属于热证呢?像痔疮出血、细菌性痢疾、肠道息肉、实热便秘这些都是。
简单地说,大部分的肠道病都属于这个范畴,受寒引起的腹泻和脾虚引起的长期大便稀溏除外。
现在大家都知道马齿苋的功效与作用了吧!它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消炎、止渴、利尿作用。所以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多食用它吧。
马齿苋的功效作用 :
1.清热凉血治痢。主治热毒血痢及湿热痢疾。马齿苋能消除腹部包块,止消渴,治疗女人赤白带。
2.消热解毒消痈。可治火毒疮疡。 马齿苋具有解毒、消炎、利尿、消肿的功效。对糖尿病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3.马齿苋含丰富的ω-3脂肪酸,对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有很好的作用。
4.马齿苋汁对平滑肌有显著的作用,用它制成的饮料有明目作用。马齿苋酸寒,入心经走血分,功能凉血止血,解毒疗痈;入大肠又善清凉血治痢。为血痢、疮毒所常用。
5.马齿苋还是罕见的天然高钾食物,由于细胞内缺钾会导致细胞含水量减少,而细胞内水分下降与细胞衰老正相关,进食马齿苋可保持血钾和细胞内的钾处于正常水平。
马齿苋的食用方法 :
马齿苋作为一种野菜,中国老百姓食用已久,确实别具风味。夏秋季节,采拔茎叶茂盛、幼嫩多汁者,除去根部,洗后烫软,将汁轻轻挤出,拌人食盐、米醋、酱油、生姜、大蒜、麻油等佐料和调味品,做凉菜吃,味道鲜美,滑润可口。也可烙饼,做馅蒸食。我国许多地方的群众,至今还有将马齿苋洗净,烫过,切碎,晒干,贮为冬菜食用的习惯。
通过文章对马齿苋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的介绍,我们建议大家可以在没事的时候去市场购买一些马齿苋来制作,你们可以根据文章介绍的食用方法,制作出你们喜欢吃的食物,这样对于你们搭配家人的一天的营养食谱是很好的。
马齿苋的功效 :
马齿苋性寒,味道是甘甜里面带着酸。经常吃马齿苋可以清热解毒、除尘杀菌、消炎止痛、止血凉血等等。主治痢疾、肠炎、肾炎、产后子宫出血以及乳腺炎等病症。
马齿苋的作用 :
一、马齿苋的药理作用
1、护心作用
研究发现,马齿苋具有保护心血管、防治冠心病的作用。马齿苋里面含有的脂肪酸,能够抑制和消除人体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生成,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而发生动脉硬化。
2、对子宫的作用
临床实验表明,马齿苋对子宫有收缩作用。
3、对平滑肌的作用
研究发现,马齿苋制剂对离体大鼠回肠有明显的收缩作用。
4、抗菌作用
乙醇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副伤寒杆菌有高度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如奥杜盎小芽胞癣菌、结核杆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绿脓杆菌有轻度抑制作用。
5、其他作用
煎剂对离体蛙心及离体豚鼠小肠均有抑制作用。给动物静脉注射20%煎剂3ml/只,对其血压无明显影响。水溶和脂溶抽提物能延长某些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大鼠和兔的生命,但不影响血糖水平,其原因可能是改善了动物的脂质代谢的紊乱。马齿苋对血管有显著的收缩作用。亦能促进上皮细胞生长,有利于溃疡愈合。
二、马齿苋的食疗作用
1、杀菌消炎
马齿苋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和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用于各种炎症的辅助治疗,素有“天然抗生素”之称。
2、利水消肿及降低血压
马齿苋含有大量的钾盐,有良好的利水消肿作用。钾离子还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壁上,使血管壁扩张,阻止动脉管壁增厚,从而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3、防治心脏病
马齿苋中含有一种丰富的Y-3脂肪酸,它能抑制人体内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酸的生成,帮助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前列腺素增多,抑制血小板形成血栓素A2,使血液粘度下降,促使血管扩张,可以预防血小板聚集、冠状动脉痉挛和血栓形成,从而起到防治心脏病的作用。
4、消除尘毒及防治溃疡
马齿苋能消除尘毒,防止吞噬细胞变性和坏死,还可以防止淋巴管发炎和阻止纤维性变化,杜绝矽结节形成,对白癜风也有一定的疗效;马齿觉还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能促进溃疡病的愈合。
马齿苋的食用方法 :
一、凉拌
马齿苋最常见的吃法是凉拌。做法简单,味道也比较鲜有种酸酸滑滑的味道。
材料:马齿苋600g,味精、醋、辣椒油、盐、香油适量。
做法是:马齿苋段放入沸水锅内焯至变色,色成碧绿即可捞出,放入凉水内过凉待用。取一只碗,放入味精、醋、辣椒油、盐、香油均匀待用。将过凉的马齿苋捞出,沥干水分,放入容器中加入兑好的调味汁,搅拌均匀即可。马齿苋不能在锅里烫太久不然口感就失去了。另外烫过过可以用清水冲洗粘液,洗去那种略粘的感觉。
二、煮粥
马齿苋煮粥清淡爽口。味道较炒菜和凉拌那种酸感已经少了很多。
材料:马齿苋500g,葱花适量,精盐适量。
做法:马齿苋要先炒熟,将马齿苋去杂洗净,入沸水中掉片刻,捞出洗去粘液,切碎。油锅烧热,放人葱花偏香,再投马齿苋,加精盐炒至人味,出锅待用。然后就是把马齿苋和米煮成粥。
三、包饺子
马齿苋包饺子,做出的饺子也别有风味。
材料:马齿苋适量。
做法是:将马齿苋洗净,放入沸水不焯烫一下捞出,挤干水分再将马齿苋切碎。这样和其它作料搭配就能用来包饺子了。
四、炒肉食
马齿苋炒肉食也是很常见的做法。马齿苋的酸很入味,炒出的菜以马齿苋的酸酸为主。
材料:马齿苋适量,肉适量,油、盐、醋、味精适量。
做法:马齿苋不直接炒,一般都要用开水泡过洗净粘液,口感才好。然后做法就是一般的家常炒菜,只要你喜欢马齿苋的口味,怎么炒怎么好吃。
浅析我国中药材的未来发展趋势张绍波 曲影( 哈药集团医药有限公司人民同泰医药连锁店, 黑龙江哈尔滨150000)近年来, 我国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 尤其是在加入WTO 后, 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激烈,各地纷纷兴起的“种药热”, 致使许多药材供过于求, 市场滞销, 价格偏低。特别是一些年销量在千吨、万吨以上的大宗常用中药材, 几年来一直在低谷中运行: 如板蓝根、家种丹参、黄芪、白芍、厚朴、茯苓等。但现在, 沉寂多年的中药材交易再次活跃起来, 防风、贯众、银花等价格竟然上涨了几十倍之多, 就连板蓝根、黄芪、白芍等多年的滥市品种也被抢购一空。现结合中药材市场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预测一下我国中药材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1 中药材市的现状 幅震荡调整变化异乎寻常受各地疫情影响, 中药材交易跌宕起伏,变化异乎寻常, 整体走势明显好于往年。中药材交易红火, 销量持续攀升, 品种升多降少, 呈现出近年来少有的活跃态势。从时间来看, 每年1~3 月份, 中药材行情由疲转畅, 交易比上一年冬明显增多, 大部分品种价格稳中有升, 市场开始复苏; 4~6 月上旬, 药材购销两旺, 批量成交加快, 不少品种价格飞涨, 热点药材市价创历史新高; 6 月份以后, 药材交易迅速回落, 跌入低谷; 进入9 月份, 药材交易重现生机, 市场渐趋活跃。 销量不断攀升, 品种升多降少综观本年度的药材交易, 无论是销售量还是销售额都较往年有大幅攀升。全国17 个中药材专业市场的近300 种常用大宗药材的销售量和销售额平均较上一年分别增长25%~48%和33%~42%不等。其中, 价格上升的品种约占统计口径的~, 价格稳定的品种约占28%~33% , 价格下降的品种约占~。 五大诱因催生药材交易热药材交易红火, 虽然中间震荡起伏, 但整体交易明显好于以往, 是难得的丰收年。出现这种向好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受疫情的刺激, 药材销售旺盛。在狙击疫情的战斗中, 传统中医药大放异彩, 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时间出现了抢购中药材热潮, 给疲软的药材交易注入了活力, 拉动多数家种药材走出低谷。 受旱涝灾害影响, 药材产量下降。我国南方和北方先后出现旱涝灾害, 致使湖南、广西、广东、安徽、黑龙江、吉林等药材主产区的市场供给量严重下滑, 板蓝根、桔梗、白术、白芷、生地、关龙胆等根茎类药材和北五味子、车前子、山栀子、酸枣仁、柏子仁、春砂仁等种子类药材价格都有不同程度上浮。 受禁猎禁采野生动植物和退耕还林、环境保护等政策性因素制约, 特别是几十年来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野生药材资源稀缺, 市场供应日趋减少, 致使价格不断上升。野生药材成为市场近年来追逐的热点。冬虫夏草、关防风、秦艽、野山参、穿山龙、虻虫、马宝、林蛙油等野生药材一直处于高价位。野生药材价格涨得最多的品种当属冬虫夏草, 由年初的16000 元上涨到26750 元, 特大虫草王已涨至41000 元的高峰。 出口需求增加。中药材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 整体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 后, 中药材出口渠道拓宽, 销售范围扩大。桔梗、北沙参、山药、黄芩、太子参、罗汉果等品种出口顺畅。 受粮棉油等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牵动, 部分家种品种都不约而同的跟随农产品价格上浮。2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明年中药材市场依然是优势与风险同在,机遇与挑战共存。中药材总体走势将如下。 中药材出口走畅, 呈上升之势。目前,国际上崇尚自然、回归自然、选择自然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工业的发展和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变, 使疾病谱发生了变化。用天然药物替代化学药品已成为今后国际医药发展的趋势。中药的特色和优势顺应了世界医药的发展趋势, 中药材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我国已加入WTO, 对外交流与合作增多, 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认识不断提高, 因此预计明年中药材出口仍将呈走畅上升之势。 国内药厂总体需求依然不旺。目前, 全国药厂通过GMP 认证的企业尚不到一半, 将有部分药厂被淘汰, 被认证合格的和即将认证的企业通过重组、更新改造, 已花费了大量资金,多数厂家流动资金偏紧, 所以明年全国药厂对中药材的需求总体依然不旺, 仅呈稳步缓慢微升之势。 多数药食兼用品种需求增加, 走势顺畅。如白芷、山药、桔梗、百合、干姜、枸杞、大茴、小茴、白胡椒、花椒、杏仁、草果、山楂、桂圆肉、陈皮、赤小豆、白扁豆、黑芝麻、木瓜、罗汉果、薏苡仁、莲子、芡实、红枣、薄荷、菊花、金银花、丁香、肉桂、茯苓、银耳、全蝎等。 受灾减产减收品种供求偏紧。去年从夏末至秋季, 我国部分地区出现长达数月的阴雨连绵, 致使部分根茎类、果实子仁类和全草类药材减产减收, 价格上涨。具体品种有半夏、白术、太子参、丹参、黄芩、白芷、桔梗、防风、香附、知母、射干、黑芝麻、芡实、酸枣仁、栀子、车前子、茺蔚子、野菊花、菊花、玉米须、蒲公英、地丁、半枝莲、马齿苋等。 补益保健类药材需求旺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 特别是通过“非典”疫情, 人们更多关注增强免疫力, 补益类保健品需求旺盛, 呈稳步上升之势。如各类人参、西洋参、太子参、党参、黄芪、黄精、白术、熟地、何首乌、巴戟天、刺五加、覆盆子、金樱子、山萸肉、淫羊藿、肉苁蓉、冬虫夏草、灵芝、鹿茸、黑蚂蚁、海龙、海马、海狗肾、紫河车、蛤蚧、桑螵蛸、阿胶等。 野生动植物品种货俏价仍高。许多野生动植物品种因生态环境变化和连年无序大量捕捉、采收, 资源逐渐减少, 甚至濒临枯竭。货紧走俏仍呈高价位的有: 天然牛黄、猴枣、马宝、熊胆、蟾酥、天龙、海龙、田鸡油、龟板、刺猬皮、斑蝥、红娘、虻虫、白花蛇、乌梢蛇、蕲蛇、软蜂房、野山参、雪莲花、节菖蒲等。因需求旺盛继续上涨的有: 麝香、蝉蜕、桑螵蛸、海马、海狗肾、野生丹参、羌活、白及、秦艽、刺五加、苍术、蒲公英、黄草、石斛、猪苓、冬虫夏草、阿胶等。 冷背品种供不应求缺口大。常用大宗品种和较常用的一般品种真正缺口大的不多,仅有半夏、麝香、黑芝麻、马齿苋、水蛭、茯苓、猪苓、桑螵蛸、冬虫夏草、蝉蜕等。而许多用量小的冷背品种因常不被大家注意和重视, 经常出现紧缺断挡、有求无供。如红大戟、茺蔚子、蛇蜕、象皮、五谷虫、人指甲、蝼蛄象牙、苦丁香、桔霜、百草霜、墓头回、鬼箭羽、木槿皮、土槿皮、藤黄、藜芦、紫梢花、橘络、落水沉香、高山玉桂、苏合香、安息香、龙涎香、千金子、纯铜绿等。 常用大宗品种苦乐不均。常用大宗中药材供不应求的品种在前第7 项中已有述, 大部分品种供求基本平衡, 价格趋稳。虽有受灾减产或减种的, 但因陈货库存较丰, 或虽主产地减产减种, 而次产地、新产地增产、扩种和炒作等因素, 药价时有波动, 但升降幅度也不会。如人参、党参、黄芪、玄参、三七、甘草、当归、元胡、生地、山药、大黄、云木香、家种柴胡、远志、川牛膝、紫菀、木瓜、枸杞、大茴、花椒、山茱萸、吴茱萸、砂仁、山楂、连翘、枳壳、枳实、陈皮、牡丹皮、红花、菊花、金银花、厚朴、黄柏、肉桂等。供过于求价格持续走低或下跌的大宗品种有白芍、川芎、黄连、泽泻、天麻、板蓝根、贯众、蔓荆子、补骨脂、黑胡椒、白胡椒、佛手、大腹皮、槐角、石榴皮、木蝴蝶、夏枯草、款冬花、杜仲、辛荑花、玫瑰花、鸡内金、珍珠等。参考文献[1]高学敏.中医药高级丛书·中药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沈映君.中医药高级丛书中药药理学. [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高学敏, 钟赣生等.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配套书中药学习题集[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中国植物志】:67(2):87
医学类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加以说明。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医学类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提供帮助。
篇一:参考文献
[1] 雷激,张明秋,黄承钰,白琳,何中虎. 用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观察维生素C和柠檬酸对铁生物利用的影响[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8(10)
[2] 邬向东,李平华,陈如圣,全炳昭,罗军荣. 牛初乳中乳铁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抗菌活性研究[J].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1(01)
[3] 高东雁. 丹参酚酸磷脂复合物及其自乳化给药系统研究[D]. 复旦大学 2009
[4] 雷激,张明秋,张勇,黄承钰,白琳.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面粉锌生物利用率[J]. 食品科学. 2011(01)
[5] 哈卓,赵丽丽,于晓旭,宗晓淋,毛雅元,张健,李一经,葛俊伟,乔薪瑗,唐丽杰. 重组猪乳铁蛋白N端的高效表达及抑菌活性检测[J]. 生物工程学报. 2010(04)
[6] 张明秋,王康宁,雷激,岳向峰,谢传晓,黄承钰.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铁生物强化玉米铁生物利用率[J]. 营养学报. 2009(06)
[7] 陈历俊,姜铁民编着.乳铁蛋白生物功能及基因表达[M]. 科学出版社, 2007
[8] 缪明星,袁玉国,安礼友,赵俊辉,柏亚军,郭磊,成勇. 转基因小鼠乳汁中重组人乳铁蛋白的提取与抗菌活性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9(03)
[9] 杨鹏华,倪凤娥. 常乳中牛乳铁蛋白的纯化及抗菌活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6)
[10] 雷激,黄承钰,张勇,张明秋,白琳.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方法评价富铁小麦生物利用率[J]. 卫生研究. 2009(02)
[11] 胡宏伟. 国民健康公平程度测量、因素分析与保障体系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12] 崔淑霞. 长春西汀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及其固体化制剂的设计与评价[D]. 沈阳药科大学 2009
篇二:参考文献
[1] 陈晓兰,刘文,张永萍,缪艳燕,刘毅. 开设相关选修课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饮食行为影响的调查报告[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4(04)
[2] 蓝蕾,邱霞,刘剑英. 军队在职干部营养KAP与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性分析[J]. 中国疗养医学. 2014(06)
[3] 周海秋.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的可行性研究[D]. 吉林大学 2009
[4] 牛洁. 不同山药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鉴定[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5] 路宗志. 古代食物本草性能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6] 卢化柱,蒋淼,朱红云. 几部重要食物本草文献概述[J]. 中药与临床. 2013(05)
[7] 刘旭辉,吴承艳,金泰慜. 清代石成金《食鉴本草》考略[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6)
[8] 王峥,孙皎,韩维嘉,白姣姣,贺敏霞,陈丽榕,李敏. 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膳食知识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J]. 上海护理. 2014(03)
[9] 宋学岐,刘海青. 黑木耳对中老年疗养员高脂血症的干预效果[J]. 实用医药杂志. 2014(05)
[10] 聂翠芳. 1661名农村中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效果分析[D]. 青岛大学 2010
[11] 张迪. 对中医院肿瘤患者食疗行为及饮食知识需求的调查结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4(02)
[12] 周巧玲. 西部农村养老问题及模式选择研究[D]. 兰州大学 2010
[13] 申润喜. 《太平圣惠方》食疗方剂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14] 朱丽瑶. 《本草品汇精要》食物文献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15] 王攀. 古代抗疲劳食物文献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16] 白克江. 古代本草中食物功效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17] 闫雪. 中医药认知度现场调查及睡眠网络调查研究[D].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8
[18] 匡玉宝,梁意引,梁海东,陈榕,黄英河,李霞. 慢性荨麻疹忌食疗法与食物不耐受IgG水平的研究[J]. 现代医院. 2014(05)
[19] 夏循礼. 黄宫绣《本草求真》食物基原本草药物研究[J]. 中医研究. 2014(02)
[20] 巫朝霞,陶莉莉,陈小平,潘佩光,张晓静,林青梅. 姜醋食疗防治产后病的临床研究[J]. 中外医疗. 2014(04)
篇三:参考文献
[1] 涂嫒茜. 历代明目类食药文献的研究与应用[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2] 王琦,朱燕波,薛禾生,李稍. 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03)
[3] 陆志平,李媛媛,魏方方,施诚. 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与中医专家系统[J]. 医学信息. 2004(08)
[4] 玛丽亚. 中国烹饪文化中的传统中医食疗[D]. 浙江大学 2012
[5] 田卫卫. 社区居民对传统中医营养学认知、态度及行为调查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6] 李婧. 基于体质调理的食疗咨询系统设计研究[D]. 中南大学 2014
[7] 任洁. 马齿苋调节血糖作用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8] 王宝丽. 中医药膳调理亚健康状态的理论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
[9] 卢化柱. 《随园食单》中的药物-药食同源的个案研究[D].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
[10] 蔡自兴,(美)约翰·德尔金(JohnDurkin),龚涛编着.高级专家系统[M]. 科学出版社, 2005
[11] (美)CraigLarman着,姚淑珍,李虎等译.UML和模式应用[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12] 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3] 曹艳辉. 古代中医外科食疗方剂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14] 谢晓方,姜震. 一种结合CLIPS和VC++开发专家系统的方法[J].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4(12)
[15] 吴海桥,刘毅,丁运亮,张祥伟. 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知识库的建立[J]. 微型电脑应用. 2001(11)
[16] 石添香. 基于特征图谱技术的五种药膳质量控制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17] 刘杰. 2型糖尿病中医特色饮食管理初探[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18] 李静娴. 饮食疗法对痰湿体质高脂血症患者作用的研究[D].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
[19] 赵星星. 《医学衷中参西录》食疗思想研究[D]. 扬州大学 2013
[20] 杨连初. 从网上医疗谈中医专家系统[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9(02)
[21] 崔冬华,赵耀原. 中医儿科专家系统建造[J]. 山西医学院学报. 1995(04)
齿轮变速器工作原理和他的位置作用。1三轴五档变速器有五个前进档和一个倒档,由壳体、第一轴、中间轴、第二轴、倒档轴、各轴上齿轮、操纵机构等几部分组成。a、第一轴第一轴和第一轴常啮合齿轮为一个整体,是变速器的动力输入轴。第一轴前部花键插于离合器从动盘毂中。b、中间轴在中间轴上制有有六个齿轮,作为一个整体而转动。最前面的齿轮与一轴常啮合齿轮相啮合,称为中间轴常啮合齿轮,从离合器输入一轴的动力经这一对常啮合齿轮传到中间轴各齿轮上。向后依次称各齿轮为中间轴三档、二档、倒档、一档和五档齿轮。c、第二轴在第二轴上,通过花键固装有三个花键毂,通过轴承安装有二轴各档齿轮。其中从前向后,在第一和第二花键毂之间装有三档和二档齿轮,在第二和第三花键毂之间装有一档和五档齿轮,它们分别与中间轴上各相应档齿轮相啮合。在三个花键毂上分别套有带有内花键的接合套,并设有同步机构。通过接合套的前后移动,可以使花键毂与相邻齿轮上的接合齿圈连接在一起,将齿轮上的动力传给二轴。其中在第二个接合套上还制有倒档齿轮。第二轴前端插入一轴齿轮的中心孔内,两者之间设有滚针轴承。第二轴后端通过凸缘与万向传动装置相连。d、倒档轴倒档轴采用过盈配合压装在壳体相应的轴孔中。倒档齿轮通过轴承活套在倒档轴上。2各档动力动力传递情况a、一档输入轴→第一轴常啮齿轮→中间轴→中间轴第一档齿轮→第二轴一档齿轮→一档同步器接合齿圈→接合套→第二轴→输出b、二档输入轴→第一轴常啮齿轮→中间轴→中间轴第二档齿轮→第二轴二档齿轮→二档同步器接合齿圈→接合套→第二轴→输出c、三档输入轴→第一轴常啮齿轮→中间轴→中间轴第三档齿轮→第二轴三档齿轮→三档同步器接合齿圈→接合套→第二轴→输出d、四档输入轴→一档常啮齿轮→第一轴上四档齿轮接合齿圈→三、四档同步器接合套→第二轴→输出e、五档输入轴→第一轴常啮齿轮→中间轴→中间轴第五档齿轮→第二轴五档齿轮→五档同步器接合齿圈→接合套→第二轴→输出f、倒档输入轴→第一轴常啮齿轮→中间轴→中间轴倒档齿轮→倒档轴上的倒档齿轮→第二轴上倒档齿轮→第二轴倒档齿轮接合齿圈→倒档同步器接合套→第二轴→输出。3两轴变速器两轴变速器主要由输入和输出两根轴组成。与传统的三轴变速器相比,由于省去了中间轴,在一般档位只经过一对齿轮就可以将输入轴的动力传至输出轴,所以传动效率要高一些;同样因为任何一档都要经过一对齿轮传动,所以任何一档的传动效率又都不如三轴变速器直接档的传动效率高。
浅谈齿轮强度设计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
0 引言
齿轮传动是机械传动中最重要的传动之一。公元前300 多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机械问题》中,就阐述了用青铜或铸铁齿轮传递旋转运动的问题。17 世纪末到18 世纪初,人们开始对齿轮的强度问题进行研究。欧洲工业革命以后,齿轮技术得到高速发展,齿轮传动在机械传动及整个机械领域中的应用极其广泛。齿轮设计成为机械设计中重要的设计内容之一。目前国际上比较常见的有关齿轮强度设计公式,除了我国的国家标准( GB) 有关齿轮强度的计算方法以外主要有: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计算方法; 美国齿轮制造商协会( AGMA) 标准计算方法;德国工业标准( DIN) 计算方法; 日本齿轮工业会( JGMA)计算方法; 英国BS 计算方法等。作者在从事机械设计特别对齿轮设计的教学中,发现不少地方的知识点描述比较简单,不容易理解,为此,在文中对齿轮设计的几个问题如齿轮的失效方式、齿轮强度设计的历史、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我国齿轮强度设计的历史来源以及在齿轮设计中的一些困惑。通过深入的分析,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齿轮设计公式的意义和来龙去脉。
1 齿轮失效方式的探讨
齿轮在传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形式的失效,甚至丧失传动能力。齿轮传动的失效方式与齿轮的材料、热处理方式、润滑条件、载荷大小、载荷变化规律以及转动速度等有关。人们对齿轮失效的认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18 世纪中叶人们就开始对齿轮的失效进行研究。对齿轮摩擦磨损、点蚀形成和齿面胶合有了初步的认识。1928 年,白金汉发表了有关齿轮磨损的论文,并将齿面失效分为点蚀、磨粒磨损、胶合、剥落、擦伤和咬死等6 种失效形式。1939 年,Rideout 将齿轮损伤分为正常磨损、点蚀、剥落、胶合、擦伤、切伤、滚轧和锤击等8 种形式。1953 年Borsoff 和Sorem 将齿轮损伤分为6 类。1967 年尼曼根据大量试验,对渐开线齿轮的4 种失效形式画出了承载能力的限制关系图,并指出当齿轮转速较低时,影响软齿面齿轮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是点蚀,影响硬齿面齿轮承载能力的是断齿; 而对于高速重载传动齿轮,影响因素往往是胶合。自上世纪50 年代以来,一些国家以标准的形式对齿轮损伤形式进行分类,对名词术语、表现特征、引发原因等都有规定。如1951 年美国将齿轮损伤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齿面损坏,包括磨损、塑性变形、胶合、表面疲劳等,另一类是轮齿的折断。前一大类齿面损坏是齿轮作为高副由于摩擦学原因而引起的表面损伤; 后一大类轮齿的折断是轮齿作为受力构件由于体积强度不够而发生的破坏。1968 年奥地利国家标准规定了齿轮损伤的名词术语。
1983 年,我国颁布了齿轮轮齿损伤的术语、特征和原因国家标准( GB /T3481 - 83) ,将齿轮损伤形式分为5 大类,即磨损、齿面疲劳( 包括点蚀和剥落) 、塑性变形、轮齿折断和其他损伤,共26 种失效形式。1997 年,我国颁布了对GB/T3481 - 1983 修订的GB/T3481 -1997 国家标准。目前我国在大多数的机械设计教材和机械设计手册中齿轮失效方式都进行了简化,一般分为5 大类,即轮齿折断、齿面疲劳点蚀、齿面胶合、齿面磨损和塑性变形。
2 齿轮强度设计的探讨
2. 1 轮齿弯曲强度计算
1785 年,英国瓦特提出了齿根弯曲强度的计算方法,把轮齿看成为矩形截面的板状悬臂梁,随后出现多种弯曲强度计算公式。1893年,路易斯发表了轮齿弯曲强度计算式,而且用内切抛物线法找齿轮的危险截面,这一方法称为“抛物线法”[12],如图1 所示。路易斯以载荷作用于齿顶推导出齿根弯曲应力公式,但是对于重合度大于1 小于2 的齿轮传动,理论上只有当单对齿啮合时,载荷才全部由一个齿承受。对于重合度大于2 小于3 的足够精密的齿轮,因为同时有2 对以上的齿轮在啮合,其最大弯曲应力的作用点要低。
在此之后,又出现30°切线法、尼曼法、白金汉法等。1980 年, ISO 提出“渐开线圆柱齿轮承载能力的基本原理”( ISO 6336 - 1980) ,公布了轮齿弯曲强度、齿面接触强度的计算方法。
过去,我国的齿轮强度计算方法一直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对生产、科研以及教学带来诸多问题。于是, 1981 年我国成立了“渐开线圆柱齿轮承载能力计算方法”国家标准课题组,以ISO6336—1980为根据,开展全面的研究工作。1983 年颁布了渐开线圆柱齿轮承载能力计算方法的国家标准( GB /T3480—1983) 。
目前,我国有关齿轮弯曲强度的设计公式基本上采用30° 切线法,即作与轮齿对称中心线成30°夹角并与齿根圆角相切的斜线,两切点的连线是齿根危险截面位置。而且以单对齿啮合区的最高点作为最不利载荷作用点,这时产生的弯曲应力最大,如图2 所示。另外,弯曲疲劳强度计算公式中,齿形系数在许多机械设计中只是说明与齿数有关,与模数无关,并未做详细说明,不容易理解。下面对相关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如图2 所示,齿根弯曲应力为σF =MW= FnhFcosαFbS2F /6 = 6KFthFcosαFbS2Fcosα= KFtbm6( hFm) cosαF( SFm)2cosα( 1)式中,αF为齿顶圆压力角。令式( 1) 中的YF =6( hFm) cos αF( SFm)2cos α式中,YF称为齿形系数,由路易斯在其轮齿弯曲强度计算式中首次引用。可以看出,YF是与齿轮形状的几何参数有关的一个系数。因为,根据齿轮形成原理,齿数的变化将引起轮齿上hF、SF、aF等参数的变化,由于hF、SF、aF均与齿轮模数成正比,致使齿形系数中的模数可以约去。因此,齿形系数不受模数的影响,而只与齿数有关,齿数越多YF越小,反之YF越大。这就是在机械设计的教材中经常会看到“标准齿轮的齿形系数只与齿数有关而与模数无关”的原因。
2. 2 齿轮压应力对弯曲应力的影响
根据30°切线法及齿轮受力分析。将法向力Fn移至轮齿中线并分解成相互垂直的两个分力,即圆周力Ft和径向力Fr。根据力学理论,Ft使齿根产生弯曲应力为σF,Fr则产生压应力σy。因此齿根危险截面上受到的应力为弯曲和压缩组成的组合应力,并导致齿根两边的应力大小不相等。然而,在相关的机械设计资料中都没有将由于径向力产生的压应力计算在齿轮的弯曲强度计算公式中,而且在大多数的相关教材中都认为: 压应力相对于齿根最大弯曲应力比较小,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压应力到底多少,为什么可以忽略不计,很少有人进行计算,下面对压应力与弯曲应力进行探讨。如图2 中,Ft产生其弯曲应力σF如式( 1) 所示。由Fr产生压应力σy为σy = Fnsin αFbSF( 2)由式( 1) 及式( 2) 可得σyσF= SF6hFtan αF设OD = h',则SF = 2h' tan30°,因此σyσF= tan 30tan αF3h'hF假设标准齿轮模数为m,齿数z。则齿顶圆压力角为cos αF = rbra= zz + 2cos α,由于h'hF< 1,因此,当不考虑h'hF的影响时,σyσF的大小取决于齿轮的齿数。为了便于讨论,取ξ = σyσF称为压应力对弯曲应力的影响系数。则根据计算可以得到ξ 与齿数的对应关系,如图3 所示。可见,压应力对弯曲应力的影响与齿数有关,而模数无关,而且随着齿数的变化而变化,齿数越少其影响越大,反之影响就越小,最终趋于一水平线。最小约为最大弯曲应力的8%,特别当h'hF< 1 时,压应力更小,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为了简化计算,在计算轮齿弯曲强度时一般只考虑弯曲应力的原因。从图2 可知,弯曲应力分为拉伸侧的拉应力和压缩侧的压应力。实际证明,拉伸侧是危险侧,因拉伸侧的`裂纹扩展速度较大。压缩侧有时虽裂纹出现较早,但发展速度较慢。所以大多数的公式以拉伸侧的应力作为设计时的计算应力。而且根据齿轮弯曲疲劳实验分析证明,考虑弯曲应力、压应力与只考虑弯曲应力的结果,实际上没有多大差别。因此,在齿轮弯曲疲劳强度计算中只考虑弯曲应力。
2. 3 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
图4 赫兹接触应力模型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是针对齿轮齿面疲劳点蚀失效进行计算的强度计算。1881 年,赫兹提出两个圆柱体接触时接触面上载荷分布公式,该式作为齿面强度计算的理论基础,如图4 所示。根据赫兹接触应力理论,在载荷作用下接触区产生的最大接触应力为σH = Fnπb·1ρ1± 1ρ21 - μ21E1+ 1 - μ22槡 E2( 3)式中,Fn为作用在圆柱体上的载荷; b 为接触长度;μ1、μ2分别为两圆柱体材料的泊松比; E1、E2为两圆柱体材料的弹性模量。ρ1、ρ2为两圆柱体接触处的半径,式中“+”号用于外接触,“-”号用于内接触。1898 年,拉塞根据法向力应用“压强”原理研究齿面的接触疲劳强度问题。1908 年,奥地利的维德基将赫兹的两个圆柱体的接触应力理论应用于计算轮齿齿面应力,并绘出了沿啮合线最大接触应力变化图。1932 年,英国BS 根据实验数据提出基础表面应力作为齿面强度计算方法。1940 年,美国AGMA 采用齿面强度最重负荷点的接触应力最大值计算方法。
1949 年,白金汉提出节圆上齿面接触应力不超过许用值的计算方法,后来该方法被许多计算方法所采用。1954 年,尼曼采用最大负荷点上滚动压力。至今,我国皆以赫兹公式作为计算齿面接触疲劳强度的理论基础,即以赫兹应力作为点蚀的判断指标。通常令1ρΣ= 1ρ1± 1ρ2,ρΣ称为综合曲率,对于标准齿轮,1ρΣ= 2d1 sin αi ± 1i 。并令式( 3 ) 中的ZE =1π 1 - μ21E1+ 1 - μ22E 槡为弹性影响系数。从而,获得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接触疲劳强度的基本公式为σH = ZEZH2KT1bd21i ± 1槡 i #[ σ ] H( 4) 式中,ZH = 2槡sin αcos α,称为区域系数,对于压力角α= 20°的标准齿轮,ZH≈2. 5。在机械设计手册或机械设计教材中,有关齿轮接触疲劳强度公式有很多版本,其中最常见的是将一对钢制标准齿轮齿面接触强度校核公式进行简化,取钢制齿轮的E1 = E2 =2. 06 ×105MPa,μ1 =μ2 =0. 3,便获得机械设计中常用的校核公式。σH = 671 KT1bd21i ± 1槡 i ≤[ σ ] H( 5)
2. 4 齿面胶合强度计算
齿轮另外一个常见的失效是齿面胶合。有关齿轮胶合比较统一的说法是: 相互啮合的两金属齿面,在一定的压力下直接接触发生黏着,同时又随着齿面运动而使金属从齿面上撕落而引起的黏着磨损现象。胶合分为冷胶合和热胶合。对于高速重载的齿轮传动,齿面瞬时温度较高,相对滑动速度较大,则容易发生热胶合。对于低速重载的重型齿轮传动,由于齿面间压力过大,导致齿面油膜被破坏,尽管齿面温度不高,但也容易产生胶合,称为冷胶合。
对于齿轮齿面胶合强度计算的研究,目前主要基于两种理论,一是基于Pv 值( 压力与速度的乘积) 或PTv ( T 为啮合点到节点的距离) 值作为计算胶合的指标。另一种是以齿面温度作为判定胶合的准则的布洛克算法。1975 年,温特提出积分温度法。现在ISO 的标准中主要以这两种方法为主。2003年,我国颁布“圆柱齿轮、锥齿轮和准双曲面齿轮胶合承载能力计算方法”国家标准( GB - Z 6413. 1 - 2003和GB - Z 6413. 2 - 2003)。该标准等同采用了ISO/TR 13989 - 2000“圆柱齿轮、锥齿轮和准双曲面齿轮胶合承载能力计算方法”。曾经有人试图以按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计算齿面间的油膜厚度作为胶合的评判依据。
我国多数的机械设计教材中齿轮强度设计一般只提供齿面接触疲劳强度和齿根弯曲疲劳强度两种计算方法,并未提供有关齿面胶合的强度计算公式。
3 结束语
文中分别对机械设计教学中有关齿轮的强度设计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详细解读我国齿轮强度设计的历史沿革及现状,以及齿轮强度设计计算过程中让人困惑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指出,在齿轮弯曲疲劳强度的计算中,压应力对弯曲应力的影响是有限的,一般可忽略不计,只有当需要精确计算时,应当考虑其影响。论文的研究可以帮助齿轮设计人员和学生更好地理解齿轮设计中的相关内容,为将来从事机械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变速器齿轮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动力输出作用,实现变速器传动比的变换,即实现换档,以达到变速的作用。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主治: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
1、栀子属于清热药物一种,性味为苦寒,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热病烦闷,本品苦寒清降,清泄三焦火邪,有清心除烦之效。
2、用于温热病,邪热客心,心烦郁闷,躁扰不宁等症。常与淡豆豉配伍,以宣泄邪热,解郁除烦;若火毒炽盛,高热烦躁,三焦俱热者,又常与黄芩、黄连、黄柏等药物配伍同用。
3、 栀子泡水喝有什么好处:
栀子泡水喝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作用。可用于治疗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扭挫伤痛等病症。
栀子是茜草科栀子属植物栀子的果实。现代研究表明,栀子中的有效成分具有保肝、促进胆汁分泌、促进胰腺分泌、降低胰淀粉酶、减轻胰腺炎症程度、稳定腺泡细胞膜、增加内脏血流量、泻下、抗惊、镇静、抗菌、抗炎等药理作用。因此,栀子泡水喝对于冠心病、惊厥、泄泻、胰腺炎等病症具有一定的预防或治疗作用。
去火,消炎,可以当茶叶用
栀子花气味芬芳,不仅仅是可以观赏,还可以食用,很多人还喜欢用栀子花泡茶喝。栀子花可以降血糖吗?栀子花茶可以降血糖吗?
随着肥胖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盛行,糖尿病已成为与心血管疾病、肿瘤并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西药仍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而且疗效肯定,但是由于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和高昂的医疗费用,近些年现代中医药也加大了对糖尿病的深入研究。目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种类较多,有些中药在用于治疗糖尿病已有数千年历史。栀子作为传统中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栀子苷为主要的活性成分,含量高,易获得,其中降糖作用近几年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其机制尚不清晰,也缺乏深入的系统研究。栀子及活性成分栀子苷降血糖的途径可能不止一种,然而基于糖尿病的最终实质是β细胞的衰竭,所以针对β细胞的生存和功能的保护、修复是治疗的根本。
此处借鉴论文
栀子及其栀子苷可以缓解糖尿病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等症状,从而更好的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同时栀子及其活性成分栀子苷不仅仅单纯地促进胰岛素分泌,且有可能在对β细胞的生存和功能的保护、修复方面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栀子及其活性成分栀子苷具有很大的潜在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我国栀子植物资源丰富,为新药开发提供了资源保证。但是目前的研究距离实际开发应用还有较大差距,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探讨。
所以结论就是,栀子花能不能降血糖还在研究中。
dà qīng yè
herba taching [朗道汉英字典]
dyers woad leaf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olium Isatidis(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yers woad leaf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大青叶为中药名,出自《新修本草》[1]。是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 的干燥叶[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Folium Isatidi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dyers woad leaf(《中医药学名词(2004)》)
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或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马鞭草科植物路边青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Turcz.、蓼科植物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Ait.的叶。菘蓝叶主产江苏、安徽、河北、河南、浙江等地;马蓝叶主产福建、广西、广东、江西等地;路边青叶主产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蓼蓝叶主产河北、山西等地[1]。
苦,寒。人心、胃、肝经[1]。
清热解毒,凉血[1]。
1.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腮腺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传染性肝炎,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1]。
2.治热病发斑,丹毒,吐血、衄血,疔疮肿毒,蛇咬伤[1]。
煎服:9~30g[1]。
菘蓝叶含菘蓝苷B(Isatan B)。靛蓝和靛玉红马蓝和蓼蓝的叶均含靛苷[1]。
大青叶有抗菌作用对病毒等也有抑制作用。大青叶还可对抗大肠杆菌内毒素的作用。蓼科及十字花科大青叶煎剂对动物有轻度抗炎作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吞噬作用,蓼蓝叶煎剂能抑制离体兔肠,兴奋离体豚鼠子宫,对家兔还有解热作用。靛玉红有抗癌作用[1]。
大青叶
Daqingye
ISATIDIS FOLIUM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叶。夏、秋二季分2~3次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本品多皱缩卷曲,有的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长椭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长5~20cm,宽2—6cm,上表面暗灰绿色,有的可见色较深稍突起的小点;先端钝,全缘或微波状,基部狭窄下延至叶柄呈翼状;叶柄长4~lOcm,淡棕黄色。质脆。气微,味微酸、苦、涩。
(1)本品粉末绿褐色。下表皮细胞垂周壁稍弯睦,略成连珠状增厚;气孔不等式,副卫细胞3~4个。叶肉组织分化不明显;叶肉细胞中含蓝色细小颗粒状物,亦含橙皮苷样结晶。
(2)取本品粉末,加三氯甲烷2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靛蓝对照品、靛玉红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一三氯甲烷丙酮(5:4: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的蓝色斑点和浅紫红色斑点。
不得过(附录ⅨH第一法)。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一水(75:2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9nm。理论板数按靛玉红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
取靛玉红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μg的溶液,即得。
取本品细粉,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三氯甲烷,浸泡15小时,加热回流提取至提取液无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甲醇使溶解并转移至l0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靛玉红(C16H10N202)不得少于。
除去杂质,抢水洗,切碎,干燥。
本品为不规则的碎段。叶片暗灰绿色,叶上表面有的可见色较深稍突起的小点;叶柄碎片淡棕黄色。质脆。气微,味微酸、苦、涩。
水分 同药材,不得过。
同药材。
苦,寒。归心、胃经。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用于温病高热,神昏,发斑发疹,痄腮,喉痹,丹毒,痈肿。
9~15g。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一,大青叶原料介绍 大青叶 英文名称:Folium Isatidis 拉丁名称: 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 Turcz 产地:主产于河北、陕西、江苏、安徽等省。 采收时间:5/6/8月 大青叶主要化学成分:生物碱类、有机酸类、苷类化合物等。主要成分有靛蓝、菘蓝苷、靛玉红、靛红烷B、葡萄糖芸苔素以及铁、锰、铜、锌等无机元素和挥发性成分。 在这里,给重点强调一下: 大青叶和板蓝根是同一株植物的不同部分。 大青叶提取物 二、大青叶提取物介绍 英文名称:Folium Isatidis Extract 规格:靛玉红 执行标准:2015兽药典 三、大青叶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大青叶对多种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以及伤寒杆菌、大肠杆菌、流感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还能抑制乙型脑炎病毒、腮腺炎病毒及钩端螺旋体等。色胺酮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2,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3,大青叶具有显著的保肝作用 大青叶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功效,主要与抗病原微生物、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肝等药理作用有关。 四 、大青叶提取物在动物养殖中的应用 喂食猪按照7:1000的质量比添加使用,喂食鸡禽类按照2:1000质量比添加使用, 喂食鱼类按照1:1000质量比添加使用, 大青叶能够提高免疫力,增加食欲。大青叶提取物含生物碱、皂甙、多糖和多种酶和辅酶。各种活性成份综合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多层调控激素轴,共同促进“内源性激素”的分泌,发挥稳定、持久的促生长作用。 我们的优势 锐博生物建立了完备的原料供应,质量管理和生产销售体系,严格把控质量。自建原料基地500余亩,合作原料种植基地40000亩,从源头保证产品的稳定和优质供应。所有产品在标准化车间生产,洁净区包装,厂检并与国际第三方检测合作。锐博研发团队经验丰富,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天然产物实验室合作,可快速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个性化产品和全套解决方案。锐博生物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追求与客户共赢。 李丽珍 清热解毒抗菌抗病毒类:板蓝根提取物 金银花提取物 紫锥菊提取物 连翘提取物 蒲公英提取物 穿心莲提取物 桂枝提取物 柴胡提取物 大青叶提取物 大蒜提取物 博落回提取物 黄连提取物 黄芩提取物 黄柏提取物 贯众提取物 鱼腥草提取物 大黄提取物 防风提取物 紫锥菊提取物 复方花青素等驱虫杀虫类:使君子提取物 苦楝提取物 槟榔提取物 常山提取物 南瓜子提取物 青蒿提取物 马齿苋提取物 除虫菊提取物等健胃消食类:青皮提取物 陈皮提取物 麦芽提取物 朴厚提取物 山楂提取物 神曲提取物 六神曲提取物 龙胆提取物等 助长增肥类:黄芪提取物 白芍提取物 茯苓提取物 当归提取物 肉桂提取物 杜仲叶提取物 松叶提取物 钩吻提取物 人参提取物等
为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中西药配伍治疗常见病比较普遍,但合理伍用能使药物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反之则不能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甚至产生不良反应。笔者现结合本院1 000例中西药配伍应用处方,浅析中西药配伍应用的有关问题。1 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本院门诊部中、西药配伍应用处方。1000例处方分属以下3种:①首诊医生确诊一种疾病采用中西药配伍用药者423例;②以1种疾病先后到中西医就诊同时用药者328例;③2种以上疾病同时应用中西药治疗者249例。中西药伍用形式分3种:①中药汤剂与西药配伍347例;②中成药与西药配伍315例;③中西药注射剂分别或同时伍用338例。2 随访结果①中西药合用有协同、增效者508例;②中西药伍用降低不良反应者321例;③不合理伍用产生不良反应者171例。3 分析 相互制约,减轻不良反应临床应用的许多西药成分单一,其治疗作用虽然明显,但药物不良反应较大,用相应西药对抗或治疗效果不佳,实践证明配合有效中药可获得理想的效果。如多数抗肿瘤化学药物有严重的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引起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将其配伍海螵蛸、白及、女贞子、石韦、补骨脂、山茱萸等可有效减轻化疗中的不良反应,特别是保护胃黏膜、防止白细胞数目下降,提高机体免疫力效果较好,其作用机理是海螵蛸所含大量硫酸钙和白及含的白及胶质等均有收敛、止血、制酸、消肿生肌等作用,对控制5-氟脲嘧啶等化疗等药物引起消化道反应有很好效果;女贞子、石韦、补骨脂、山茱萸分别含有女贞苷、黄酮苷及其他多种苷类等,与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伍用可防止骨髓抑制引起的白细胞数目下降。当前用于抗精神失常的药物氯丙嗪有损害肝脏功能的不良反应,治疗疾病时如与珍珠层粉伍用,对肝功能受损者有较好改善作用,其作用机理是珍珠层粉含有20余种氨基酸及铜、铁、锌、镁等多种元素,有安神定惊、清热解毒的功能,两者合并应用,不但增加镇静效果,而且也利用了氨基酸保肝的作用。链霉素在抗菌消炎治疗中应用较广,但其不良反应也较大,故临床用甘草与链霉素配伍使用,可以降低或消除链霉素的毒性[1]。通过这种方法,在原来因链霉素毒性作用而不能继续使用的患者中,有80%可以继续使用。 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中药及其制剂与抗生素伍用效果较好很多中草药如黄连、黄芩、黄柏、蒲公英、金银花、穿心莲等均有清热解毒、抑菌的作用,象黄连中的小檗碱、黄芩中的黄芩苷、金银花中的绿原酸、穿心莲中的穿心莲内酯均有抑菌成分,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黄芩、金银花合用时,在抑制耐药菌体的蛋白质合成方面有协同作用,与青霉素配伍使用时能增强青霉素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本组资料证明,多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伍用上述中草药的患者痊愈状况比单纯应用抗生素者效果好,用药时间一般可缩短2~3 d。另外,板蓝根、大青叶、柴胡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成分,在流行性感冒、肝炎高峰期治疗与西药配伍也收到很好的疗效。 中药及其制剂与治疗冠心病药物伍用可提高疗效如三七、赤芍与乳酸心可定配伍应用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扩张血管降压,减轻心脏负荷,降低血脂等作用;生脉散、丹参注射液与东莨菪碱伍用治疗窦房结综合征既可提高心率,又可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心肌缺血,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相辅相成的功效。 中西药配伍禁忌 与降糖药类不能伍用的中药甘草、鹿茸、麦冬、黄芩、川贝母等含有糖皮质激素样物质,其对糖代谢的作用与胰岛素相反,能促进糖元异生,升高血糖,故上述中西药伍用可使降糖作用减弱。 与铁剂不能伍用的中药铁剂在酸性环境下易于吸收利用,延胡索含生物碱能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液的酸度,影响铁的吸收;杏仁、桃仁、乌梅等含杏仁苷和苦杏仁苷,可与铁剂作用生成亚铁氰化铁,从而影响铁剂的吸收利用。 与胃蛋白酶不能伍用的中药胃蛋白酶需在酸性环境下才能发挥作用,延胡索、栀子、茯苓、桔梗、柴胡、甘草等能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液酸度,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含碱性的中药,如硼砂、海螵蛸及成药行气散等能中和胃酸、使胃酸pH值上升,从而降低胃蛋白酶的疗效;白矾含硫酸铝钾,对酶有凝固作用,使酶失去活性,所以胃蛋白酶不能与之合用,以免降低或失去治疗作用,延误病情。 与胃复安不能伍用的中药胃复安具有较强的拟胆碱作用,能显著加速胃排空,改善胃麻痹症状。含莨菪类生物碱的洋金花、莨菪、颠茄等能拮抗胆碱能神经,延缓胃排空;罂粟壳亦可延缓胃排空,它们在药理作用上与胃复安相互拮抗。 与氨基苷类、磺胺类、治疗溃疡病类药物不能伍用的中药酸性(碱性)中成药不易与碱性(酸性)西药配伍,以免引起中和反应而降低药效[2],如山楂、五味子、乌梅、山茱萸及成药山楂丸、保和丸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枸橼酸、苹果酸、酒石酸等有机酸[3],进入体内均使尿液酸度增加,如与磺胺药物同用,有机酸所致的酸性环境使乙酰化后的磺胺溶解度降低,易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损伤肾小管及输尿管的上皮细胞,尤其是大量或长期同用易引起结晶尿、血尿、尿闭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碱性尿液中抗菌力强,如果同用上述酸性中药,使尿液pH值小于4时,则几乎无抗菌作用;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药物多属碱性,如果同时服用上述含酸性成分的中药,因酸碱中和反应,易降低或丧失这类西药的药效。 与氨茶碱和降压药不能伍用的中药氨茶碱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可增加氨茶碱的毒性,即小剂量麻黄碱可使氨茶碱毒性增加;另外,麻黄碱系拟肾上腺素药,能通过竞争抑制作用而减弱利血平、胍乙腚的降压作用。 与抗结核药不能合用的中药利福平与地榆、虎杖等含有较多鞣质的中药及制剂合用时会妨碍利福平的吸收,降低血液浓度,影响疗效;异烟肼分子结构中有配位体,遇到钙、铁、镁、铝等金属离子易发生反应生成螯生物。因此,石膏、海螵蛸、牡蛎、磁石、自然铜、滑石、明矾等含有各种离子型中药及制剂不宜于异烟肼合用,以免影响药物吸收,降低疗效。 与红霉素不能合用的中药红霉素易被胃酸破坏,莨菪碱类中药能抑制胃蠕动,延缓胃的排空,致使红霉素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生姜、鸡内金、大黄、肉桂、丁香、马钱子等能促进胃液及胃酸的分泌,同样使红霉素的破坏增大;巴豆、牵牛子、瓜蒌及何首乌等峻泻作用,加速肠蠕动,缩短红霉素在肠道的停留时间,影响吸收;地榆、虎杖、石榴皮、金钱草等含有较多的鞣质可与红霉素相结合,影响抗菌活力;炭剂中药亦在胃肠道中吸收红霉素,影响吸收,降低其生物利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