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沈括 (1031—1095)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仁宗嘉进士。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运动。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郊),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 二、朱熹 (1130—1200)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世称程朱学派。认为理和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他从事教育五十余年,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他的理学一直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多种。 三、王守仁 (1472—1528) 明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后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卒谥文成。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提出“致良知”的学说,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阳明学派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四、李贽 (1527—1602) 明思想家、文学家。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做过云南姚安知府。哲学观点没有自摆脱王守仁和禅学的影响。但公开以“异端”自居,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见解,主张重视功利。认为“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夫妇论》)。对封建传统教条和假道学讲行了大胆的揭露。曾评点《水浒传》,著作有《李氏焚书》、《续焚书》、《藏书》、《李温陵集》等。 五、黄宗羲 (1610—1695) 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学问极博,对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以及释道之书,无不研究。史学上成就尤大,所著《明儒学案》,开浙东史学研究的风气。在哲学上,反对宋儒“理在气先”之说,认为“理”不是实体,只是“气”中的条理和秩序。作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大胆结论,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主张改革土地,赋税制度。反对传统的农本工商末的观点,强调工商皆本。这种政治历史观在当时有进步意义。著作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案》等。 六、顾炎武 (1613—168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亻庸,江苏昆山人。学者称亭林先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晚岁卜居华阴,卒于曲沃。学问很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诗文集》等。 七、王夫之 (1619—169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字而农,号斋,衡阳(今属湖南)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界称船山先生。明亡,在衡山举兵起义,阻击清军南下,几陷大狱。到桂林依瞿式耜,旋桂林复陷,式耜殉难,乃决心隐遁。辗转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而刻苦研究,勤恳著述者垂四十年,得“完发以终”(始终未剃发)。学术成就很大,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都有所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主要贡献是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著作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内外篇》、《黄书》、《噩梦》等。 八、鲁迅 (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采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38年《鲁迅全集》(二十卷)出版,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在上海迁移并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为鲁迅墓题字。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九、毛泽东 (见“千年十大政治人物”) 十、邓小平 (见“千年十大政治人物”)
那你直接去找下(社会科学前沿)上的文献吧
浅谈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摘要]道教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在长期发展熔融过程中,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下它的深刻影响。本文谈一下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关键词]道教 中国古代科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道轻器,把科学技术当作“奇淫巧技”,向来不为社会重视,但中国却出现了“四大发明”等对世界发展影响深远的科技。这里面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的影响,本文从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看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鲁迅先生在《致许寿裳》一文中提到“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在《小杂感》里说到:“人们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基督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者,懂得中国大半。”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也说:“道家思想和行为的模式包括各种对传统习俗的反抗,个人从社会上退隐,爱好并研究自然,拒绝出任官职……中国人性格中的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自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从这些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对古代化学研究的推动。在一般人看来,宗教是迷信,是反科学的。但事实上,道教与古代尚未与冶炼术分家的化学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道士们从神仙方士那里接受了追求长生的观念与方法。道士们认为,人可以长生,但要长生,必须服食不死之药。那么,这种不死之药是什么呢?其不可能是草木药之类,因为草木药本身易腐烂,在火中会化为灰烬。由于草木药自身没有坚固性、永恒性,移入人的身体中,自然不能使人长生不死。因此,必须发现一种坚固不朽、无变化的药物,通过服用这种药物,使其不朽性传入人体中,服用者便可以长生不死。这种不朽的药物,就是金丹。“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出生不死。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道家炼丹学说把服食还丹金液看作修行的最上乘的方法,故此十分重视对矿物质药材的烧炼。晋代道士葛洪在《抱朴子?金丹篇》里讲到“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丹砂即朱砂,化学成分是硫化汞(HgS),性状呈红色,经过烧炼(HgS+O2→Hg+SO2),硫被氧化成了二氧化硫(SO2),把汞(Hg)分离出来。这样就得到了炼丹术里重要的药物——水银(道教外丹术中称“玄明龙膏”)。道教炼丹理论认为经常服用“玄明龙膏”可以成仙,在《阴真君金石五相类》一书中提到“玄明龙膏……服食一道,有不可思量之功。”“积变又还成丹砂”就是把汞(Hg)与硫磺(S)化合(Hg+S→HgS)变成硫化汞(HgS),性状呈黑色,经过升华成硫化汞的结晶,性状呈红色,即又变成丹砂。黄金不易与其他元素化合,难于溶解。二、道教与古代医学、药物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葛洪在《抱朴子?内篇》说“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一方面,道教为了修炼成仙,首先得祛病延年,而医学、药物学正是为了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另一方面,医药不仅可以使自己得到保健,还可以治病救人济世。道教通过施药治病接近群众,达到宗教宣传,扩大影响的目的。道教炼丹家发展成为医学和药物学专家。晋葛洪、南天师道代表人物陶弘景都有大量的医学著作,对古代医学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特别是隋唐之际的著名道士孙思邈,对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著有《备急千金方》30卷,《千金翼方》30卷合称《千金方》,共收集八百多种药物,5300多个处方。他首创复方,提出一方治多病或多方治一病的方法;主张独立设科,重视妇科和儿科,孙思邈对今天的医学和医学院的学生仍有影响。道教的外丹术促进了中国古代药物学发展。外丹术的发展,为医药学积累了知识,加深了对铅丹(pb3O4)、铅白[pb(OH)2?2PbCO3]、石灰(CaO)、丹砂(HgS)等矿物的产地、特性和用途的了解;并对钠硝石(NaNO3)与芒硝(Na2SO4?10H2O)等形态类似的矿物,有了简易可靠的鉴别法。炼丹方法和中医实践相结合,推动了古化学制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中国药物学的内容。两汉前的医学文献中,基本上无化学药剂,也不使用膏药。道教徒把药分成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使人长生不死,中品药可以养生延年,下品药只能治病。这是对药物学的一种分类方法。南朝陶弘景著的《本草集注》中对药物作了更详细的分类,按药物的性能和治疗功效分八十多类。在中国文化中道教居隐性地位,但它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在长期发展熔融过程中,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下它的深刻影响。所以,中国古代科技虽然在主流的儒家文化社会不被重视,但却能够获得巨大发展的原因。【参考文献】[1]詹石窗。关于道教思想史的若干思考[J].哲学动态,2009(02)。[2]黄永锋,王艺。道教思想学术研究的新成果——《道教科学思想发凡》评介[J].世界宗教研究,2005(04)。[3]白盾。“中国根柢”何以“全在道教”?——论鲁迅对道教、道家思想的批判[J].社会科学辑刊,1983(05)。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磨培中国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外研社)与白俄罗斯文艺出版社合作翻译出版的图书。
2019年5月4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丛书白俄罗斯语——汉语对照版第一辑新书首发式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举行。随着中国与白俄罗斯各领域交往不段困断加深,两国出版机构加强合作,推进文学作品互译工作,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中华思想瞎燃唯文化术语》丛书中的很多术语凝聚了中国数千年文明的智慧和思想结晶,该丛书双语对照版能够帮助白俄罗斯读者认识和理解中国。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粹。准确表达中华思想核心概念,推进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是维护文化主权、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维方式、体现中国核心价值的思想文化术语,用易于口头表达、交流的简练语言客观准确地予以诠释,在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传播媒体等对外交往活动中,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国情、历史和文化。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汉字。文字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直至今天依然为中华各族人民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汉字的发明,记载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使中国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汉字书写了中华文化,显示古代中国历史的辉煌,传承中华历史文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古代中国历史辉煌一脉相承的见证。
一个月写作坚持下来,仅仅是文字堆砌和生活琐事的赘述,虽然没被踢出群,但心里明白份量好浅,一月下来,没有一篇拿得出手和值得推荐好文章。几天来略感颓废,不想前行。晚上睡前躺下来认真分析比较其他作者好文美文,总结四个字要么有用,要么有趣! 废话少说,当即提高执行力,决定以后只写两类文章:有用的和有趣的! 十年前因为生活又闲又无聊,开始了零零碎碎学习中医养生之路,由于不够精细和规范,也没成什么大气候,也仅略懂皮毛。不过收效还算不错,十年来基本没有生过病,几乎没吃过药片,孩子也养的顺利健康!但若要问我特别有针对性方法和措施,仍然存在差距,毕竞中医学问博大精深。 那么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特别简单、实用、安全、放心、疗效广泛治病防病生活小偏方――五虎汤! 这是去年加入广州一个中医养生群后,开始接触,并且临床应用实践至今,效果公认,疗效认可,老少妇乳皆宜养生保健方法。今日分享与大家,也希望能滋养你的身心! 基本以老师语言整理归纳如下: “五虎汤”是全国知名老中医李可当年根据经典中医的圆运动一气周流理论创制的一个处方,最特别的是里面的“五只老虎”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食材,看起来很简单,但功效可不凡,特别是这几年,它在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科、还有南方医科大学吕英教授的李可学术思想传承基地中经过了临床的反复疗效验证,也被好多好多的粉丝广为验证、即用药安全又价格低廉、疗效明显的一个临床验方! 这五只“老虎”分别指的是:生姜、核桃、黑豆、红枣和葱白。 做法:【新鲜生姜】45g(就平时家里炒菜用的那张,可不去皮);【大枣】 45g(红枣,掰开不用去核); 【葱白】1-2根(东北大葱,即京葱,取白色那段,去须,每根切成4段,最后15分钟下);【核桃】6个(个小的用10-12个,打碎带壳入药);【黑豆】30g(黑皮黄心的为佳),加或不加红糖适量以调味。 在药罐里加水约1000ml,把前四只老虎丢进去,煎煮45-60分钟左右,记住,最后15分钟的时候“葱白”虎才出马喔。不用翻煎,煎好后,盛到玻璃或者不锈钢的保温罐子里,一天内就可以随身携带,想什么时候喝就什么时候喝,也可以分早中晚3次喝,都能达到一样的效果。据说有人吃了汤渣,大便都顺畅很多呢,呵呵。 “五虎“最擅长对付“初期的风寒感冒君”不管鼻涕的颜色和浓稠,只要有喷嚏、流涕的情况,就是风寒感冒君的特点;另外,这五虎还擅长对付过敏性鼻炎君呢,就是以反复发作的晨起喷嚏、流涕为典型表现特征的。 当然如果谁告诉你他的药方包治百病,你可千万不要相信它,天下没有那么好的午歺哈。“五虎”也有对付不了的敌人,辟如:实热证(高热、大便秘结、口气臭秽、大渴引饮)和高血压危象等,这时候五只老虎就不适合出马了,呵呵,应该是不适合出虎了。 这五只老虎还有很多后援部队,大家互相配合,还可以对付更多的敌人。 感冒症状较重,无汗:生姜和葱白适当加量,生姜可用到60g,葱白用到2-4根;感冒见发热,或伴咽痛:加乌梅30-60g(高热用60g),冰糖若干;感冒伴咳嗽,或喘息性支气管炎:加苦杏仁、厚朴各30g,小儿用20g,咳嗽缓解后即可去除;小儿体质虚寒者:可加熟附片15、干姜15、炙甘草30同用;小儿脾胃虚弱:可加熟附片10、干姜10、生晒参10,白术10,炙甘草10,炒麦芽30同用;慢性荨麻疹透疹过程中使用:可加蝉蜕30、防风30;早期颈椎病、肩周炎者:可加桂枝15、赤芍15、川芎15、葛根60。 看来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组合成不同的小分队,可以对付不同性质的敌人。哈哈是不是对这五只老虎的敬仰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啊! 这个食疗如果可以最好经常食之,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受益无穷哟!
——烟建华《黄帝内经》藏象讲稿 (豆瓣)中医生理学归真——烟建华《黄帝内经》藏象讲稿的书评 ···(全部 0 条) 论坛· ...豆瓣返朴归真研经方——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一2015年1月29日李可在返朴归真研究经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经方“基础有效量”概念。他说:伤寒方的不传之秘在于剂量。按80年代初,考古发现之汉代度量衡器“...微信公众平台归真医学讲义谁提出的 - 资深教育答主答疑 - 问一问在线2046位教育培训答主在线答已服务超亿人5分钟内回复Hi,为您实时解答教育类升学、学科答疑等问题,与高校名师、专家1对1在线沟通归真医学讲义谁提出的马上提问归真医学讲义谁讲的140人正在咨询归真医学怎么样132人正在咨询中医生理学归真pdf125人正在咨询归真医学讲义谁讲的140人正在咨询问一问正本清源,归真返朴——《<黄帝内经>理法秘要》初读 - 江夏剑客 - 新浪博客1. 辨体:以道为体 天台宗研究佛经,除解释经题(即书名)外,首在辨体,即一经之体性,如有以实相为体或是以般若为体等等2. 明宗:以气为宗 按天台宗之所谓“宗”,指的是一书之所宗所趣,质言之:即一书起用之基础。前言是书之体性为形而上之3. 论用: 一)正本清原、归真返朴 前述《以道为体》、《以气为宗》两节,皆正本清原、归真返朴之大节部分,而当今中医理论之异化新浪博客
会计论文外文参考文献
会计论文外文参考文献都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会计论文外文参考文献,欢迎参考借鉴!
[1]徐静.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探析[J].企业导报.2012(15) :22-25.
[2]张明霞.李云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40-43.
[3] 路秀平.任会来.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现实选择 [J]. 会计之友 (上旬刊).2012(12):89-92.
[4]马海波.英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特色比较研究[J].财会学习.2012(10):18-22.
[5]陈长宏.陈环.张科.论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性[J].现代农业科技.2013(12):112-114.
[6]黎勇平.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与企业市场价值的相关性研究 [J]. 南华大学2012:33-34.
[7]刘勇.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西北大学 2013.
[8]周新颖.我国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南华大学 2011.
[9]刘尚林.公梅.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选择[J].财会月刊.2009(36):68-71.
[10]金曼.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 2013.
[11]陈锡江.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0.
[1]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宄,2000(5):2-8.
[2]林钟高,郑军.基于契约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研宄,2007 (10): 53-60.
[3]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宄新视野[J].会计研宄,2005(07): 49-54+97.
[4]林斌,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一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实证研宄[J].会计研究,2009 (2): 45-52.
[5]刘志梧,许良虎.内部控制概念口径分析及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框架构建[J].财会月刊,2012 (04): 52-53.
[6]池国华.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功能定位与系统构建[J].管理世界,2011(06):172-173.
[7]李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22): 176-178.
[8]孙志梅,李秀莲,王昕.基于AHP法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2 (19): 23-25.
[9]蔡吉甫.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宄,2005(02):85-88.
[10]杨有红,毛新述.自愿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有用性研宄[A].中国会计学会内部控制专业委员会.首届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内部控制专业委员会,2009: 13.
[11]黄新銮,梁步腾,姚杰.中美内部控制法律框架的比较与借鉴[J].会计研宄,2008(9): 88-91.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管理会计是指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并帮助决策者作出各种专门决策的一个会计分支,还在苦恼管理会计的论文参考文献搜索哪些比较实用,就看看我为你们搜集整理出来的管理会计论文参考文献实用范例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1] 邓桂清. 走出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内容重叠的困惑[J]. 中国集体经济. 2010(10)
[2] 刘明. 试析管理会计学科体系的重构[J]. 科技资讯. 2009(34)
[3] 胡玉明,叶志锋,范海峰. 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1978年至2008年[J]. 会计研究. 2008(09)
[4] 宫昕璐,张媛. 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综述[J]. 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8(04)
[5] 高晨,汤谷良. 管理控制工具的整合模式:理论分析与中国企业的.创新--基于中国国有企业的多案例研究[J]. 会计研究. 2007(08)
[6] 余绪缨. 关于培养高层次管理会计人才的认识与实践[J]. 财会月刊. 2007(22)
[7] 余绪缨. 管理会计学科建设的方向及其相关理论的新认识[J]. 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7(02)
[8] 于增彪,王竞达,袁光华. 中国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研究方法、热点实务和人才培养[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6(01)
[9] 郝桂岩. 对管理会计规范化的几点思考[J]. 财会月刊. 2005(27)
[10] 李艳. 管理会计规范化的本质研究[J]. 特区经济. 2005(07)
[11] 颉茂华. 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及其要素的构建[J]. 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5(05)
[12] 王斌,高晨. 论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系统[J]. 会计研究. 2004(04)
[13] 余绪缨. 现代管理会计新发展的主要特点[J]. 财会通讯. 2004(05)
[14] 余绪缨. 现代管理会计研究的新思维[J]. 财务与会计. 2004(02)
[15] 胡玉明. 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演进[J]. 财会通讯. 2004(01)
[16] 杜颖,张佳林. 经济增加值在企业业绩评价中的应用[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3(01)
[17] 《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典型案例研究》课题组. 我国集团公司预算管理运行体系的新模式--中原石油勘探局案例研究[J]. 会计研究. 2001(08)
[18] 王斌,李苹莉. 关于企业预算目标确定及其分解的理论分析[J]. 会计研究. 2001(08)
[19] 《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课题组,林斌,刘运国,谭光明,张玉虎.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应用的案例研究[J]. 会计研究. 2001(02)
[20] 胡玉明. 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从企业价值增值到企业核心能力培植[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1(01)
李可老中医,是山西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家,著有《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一般急症都是西医的事,然而在李可任职灵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时,急救却是中医科的事。这在全国各医院中可谓绝无仅有,故被著名中医大家邓铁涛称为“中医的脊梁”。该书收录其急重疑难验案246例,常有一剂知,二剂已的功效,且均为真名实姓,经得起实践检验,这在中医史上堪称一绝。他还坦诚失手的案例,进行由衷地反思,以警示初学者。李可不仅才识过人,而且医德高尚。他常年奔波在贫困山区,救治穷苦百姓。遇到不识字的病人家属,因不能按医嘱服药,就深夜守候在侧,亲自为病人煎药、灌药,直到脱险方才离去。其著书、做人不拘一格,真实、动情、感人。他打破了儒家治医,崇尚空谈的老套,脚踏实地地开创了中医一代新风。
教师政治素养个人自我评价
教授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这对于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和对教师都是很重要的品质。下面由我整理的政治素养的自我评价,欢迎大家阅读!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的、繁重的、高智能、艺术性的劳动。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性劳动。有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的了解,我们对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才能有基本的把握。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才可以履行好自己的职能。
思想政治教师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及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师更应该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崇高的道德品质等,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政治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政治素质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他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发生长期稳定的内在作用的基本品质,是社会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在人的心理中形成的并通过言行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它是人们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是个人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技能的综合表现。思想政治教师的政治素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有了这一信念,思想政治教师就会有长久的工作动力,就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正确的方向,向着既定目标前进。
第二,坚定的政治立场,思想政治教师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按 照部党组制定的指导思想、重点工作,自觉主动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较好的实现思想政治的教育目标。
第三,较高的政治水平。包括政治上明辨是非的能力、政治敏感程度以及善于从实际出发,运用客观规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政治水平越高,就越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把握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较高的政策水平。政策水平是指认识、理解、掌握和运用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水平。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思想政治教师要熟悉并善于运用政策,正确区分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思想意识问题和认识问题、动机问题和方法问题的界限,有效的进行教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成功。
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的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认真学习马、列、毛、邓、“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教育
方针和政策。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教师应自觉加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民族团结、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教育;进行社会发展规律和观点的教育;进行科学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才能有较大吸引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有更高的道德操守,更强的牺牲精神。
第二,热爱和尊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对教师发出的信息作出积极的反应,教育也就更有效。教师要关心学生,把学生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不能无缘无故批评,甚至打骂学生,而且要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搞特殊化。
第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思想政治教师要把全部精力投入其中,无私奉献,立志为这一事业作出较大贡献。
第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既是思想政治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又是教育者应当具备的素质的最高表现,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条件。教师应践行好自己倡导的道德规范,做学生的楷模。
第五,清正廉洁,艰苦奋斗。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拒腐防变,坚决反对消极腐化,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
主要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思想作风方面。
第一,思想观念。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新事物和新情况不断出现,思想政治教师只有在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指导下,不断更新观念,树立反应时代的新观念,如价值观念、信息观念、竞争观念、时效观念、人才观念、法制观念、创新观念等,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第二,思维方式。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具备科学而全新的思维方式,如整体性思维、开放性思维、层次性思维、立体性思维等,以很好解决教学过程出现的新问题,推进教学的发展。
第三,思想作风。教师应具备实事求是、民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良好作风,才能更深入更扎实的做好教育工作。
教师应精通自己的学科,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马可连柯说过:“学生可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苏霍母林斯基也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精工巧匠。”对老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的前沿,由经验型到科研型的转化。
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的博学多才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教材的改革,相邻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文理相互渗透,因此,教师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形成“大教学观”,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的知识越渊博,越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应具有教育科学理论修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懂心理学,这就如同一个心脏专业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科学的教学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教师要较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基本知识。教师不仅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怎样教和为什么选择这样教,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需要具备适应学科特点的教研能力。
首先是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第二是坚决破除五唯顽疾。第三是改革教师队伍评价,第四是突出质量贡献和特色。第五是提升数据可靠性和评价科学性。第六是多元呈现评估结果。
高等学校教师职称评价基本标准
一、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修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
二、具备教师岗位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并达到考核要求,按要求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和义务。
三、身心健康,心理素质良好,能全面履行岗位职责。
四、高等学校教师任现职以来,申报各层级职称,除满足上述基本条件外,还应分别具备以下条件:
(一)助教
1.掌握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端正。协助讲授课程部分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在学生培养工作中做出积极贡献。
2.具有一定的本专业知识。
3.具备硕士学位;或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见习1年期满且考核合格。
(二)讲师
1.掌握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态度端正,教学效果良好。承担课程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讲授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较好融入教学,在学生培养工作中做出积极贡献。
2.具有扎实的本专业知识,具有发表、出版的学术论文、著作或教科书等代表性成果。
3.具备博士学位;或具备硕士学位,并担任助教职务满2年;或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并担任助教职务满4年。
(三)副教授
教学科研型
1.治学严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教学经验较丰富,教学效果优良,形成有一定影响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较突出的成绩。承担过公共课、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讲授工作,教学水平高。将思想政治教育较好融入教学过程,在学生培养工作中做出较大贡献。
2.具有本专业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造诣。具有发表、出版的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文、教学研究成果、著作或教科书等代表性成果,受到学术界的好评。参与过重要教学研究或科研项目,或获得代表本领域较高水平的奖项,或从事科技开发、转化工作以及相关领域的创造、创作,取得较为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且担任讲师职务满5年;或具备博士学位,且担任讲师职务满2年。
教学为主型
1.治学严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教学经验较丰富,教学效果优良,形成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承担过公共课、基础课或专业课的系统讲授工作,教学水平高。将思想政治教育较好融入教学,在学生培养工作中做出较大贡献。
2.具有本专业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造诣,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创新。具有发表、出版的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或者教改论文,著作或教科书等代表性成果,受到学术界的好评。参与过具有较大影响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或获得教学类重要奖项。
3.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且担任讲师职务满5年;或具备博士学位,且担任讲师职务满2年。
(四)教授
教学科研型
1.治学严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良,形成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承担过公共课、基础课或专业课的系统讲授工作,教学水平高超。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教学,在学生培养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
2.具有本专业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专业知识,具有突出水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造诣。具有发表、出版的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教学研究成果、著作或教科书等代表性成果,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主持过重要教学研究或科研项目,或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得代表本领域先进水平的奖项,或从事科技开发、转化工作以及相关领域的创造、创作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且担任副教授职务满5年。
教学为主型
1.治学严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形成很好影响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承担过公共课、基础课或专业课的系统讲授工作,教学水平高超。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教学,在学生培养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
2.具有本专业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专业知识,具有突出水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造诣,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具有发表、出版的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研究或者教改论文,著作或教科书等代表性成果,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主持过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或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得教学类重要奖项。
3.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且担任副教授职务满5年。
方案指出要坚持以立促破,破立结合。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称,不设置人才“帽子”指标。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和奖项,设置“代表性学术著作”“专利转化”“新药研发”等指标,进行多维度科研成效评价。评价学术论文聚焦标志性学术成果,不“以刊评文”,淡化论文收录数和引用率,不将SCI、ESI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突出标志性学术成果的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着力扭转“SCI至上”局面。坚持代表性成果专家评价与高水平成果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运用基于定量数据和证据的“融合评价”方法。
刘完素又叫刘河间。他在中医学很是出名。他出生在金代,小时候就很聪慧,喜欢看各种医书,后来他的妈妈生病,三次延医不至,不幸病逝,遂使之立志学医。他师从陈师夷,一生用心研究中医学。那么他一生著作理论对现代的医学有很大的帮助。
刘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之首,寒凉派的代表人物。学术上以倡言"火热论"著称,对后世影响较大。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素问要旨论》、《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宣明论方》等书。其中最著名的《宣明论方》,是根据《内经》解释病源,其有独特之处。他自己独创的方剂--"防风通圣散",用药达十七味,为表里双解的有效方剂,直到近代,临床上仍在应用。
刘完素对一些病症还有独到的见解:
刘完素生逢乱世,行医于民间,深受百姓爱戴。金章宗曾三次聘他出仕,他都坚辞不就,赐号"高尚先生"。
《超越自我》这集收录了作者刘墉的《攀上心中的巅峰》《超越自我》《创造自我》及《肯定自我》四部作品。是写给青年人的,但也是身为父母阅读的好作品。在这本书中,作者刘墉写出了自己的孩子,在成长时期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各种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以书信的方式,殷切的叮咛,教导他那走向成年的孩子如何对待自己的家人,如何对待纷杂的社会,如何去爱别人,如何去接受别认的爱。告诫年青的孩子如何战胜自己的惰性,克服依赖心理,在复杂的社会中,找到生存自保之道,并寻求进一步的突破,使自己走向成功。年青人可以从本书中学到生存进取的态度;父母们则可以从这本书中领悟一些育人的方法。使天下的父母和孩子们共同度过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 《点一盏心灯》是《萤窗小语》的延续,也可以说是作者刘墉对另一种题材的尝试。文章大部分是以第三人称写的小故事,很亲切、很平易。那里面天真的小徒弟、健忘的老先生、作梦的少女、历经风霜的老兵和艰苦奋斗的商人,以及做为一般人代称的老张、小王,可以被替换为每一位读者,仿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当然,里面也夹杂了战争、灾祸的故事,因为那就是人生。 《田国随笔》集合了许多田园趣味的短篇,是作者在赏花莳草,以耕种作为放松所产生的感悟 社会纷杂、世事艰险、老师教学问,谁来教处事,分良莠? 人生像一局棋,一生只能下一盘的棋,可是在这盘棋上有几人能运筹帷幄,最终是赢家。 《我不是教你诈》这部作品是作者刘墉“处世学”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时世间百相的揭示,告诉你不吃亏的学问。这是一本针对社会现象所写的书,每个故事都可能切中时弊,每个分析都可能深入人心。它的目的不在立刻”改变”什么,而是希望慢慢“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不是教你诈,是教你认清人性。 刘墉的另一部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的励志作品是《人生的真相》。此部作品共分三辑,包括《人生的真相》、《冷眼看人生》和《冲破人生的冰河》。 这部作品作者之所以定名为《人生的真相》,是因为在今天的学校里,听到的圣人、伟人多,知道人生真相少,造成许多年青人,对现实社会太没戒心,对各种人生怪现象更缺乏免疫力,结果真正进入社会之后,还没起跑,就已经摔倒。正因此,韦中谈到了行善,却也强调在行善的同时,要小心被利用。甚至说“善果”未必全出于“善心”。书里也谈到“化敌为友”,但同时指出敌人终究是敌人,不能一厢情愿地先放松戒备。更强调通权达变,在紧要关头采取非常手段的重要。三于金钱如何造成污染,使好人变成势力眼;使正义者染上邪恶的色彩,也在许多例证中做了分析。无可否认,书中暴露了许多人生的丑恶面。问题是: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有黑暗与光明,而且几乎对着光明的东西,后面都有着黑影,甚至光越亮,影越黑。既然是《人生的真相》,当然有好有坏,而且好中见坏,坏中见好。
你应该去问百度
刘完素的原著有《黄帝素问宣明论文》《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标本心法类萃》《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三消论》《保童秘要》共7本,对于风、湿、燥、寒等一些病证,刘氏也从火热阐发,这样就形成了其以火热为中心的学术观点。
李友余,男,1965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主任中医师,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从医近5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中医内科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随于李师临床,收益良多,现将李师学术思想简要整理如下:
1.辩证与辨病相结合是提高中医疗效的根本方法
李师认中医的生命在于疗效,而提高中医疗效的根本方法就在于坚持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
辩证与辨病,中医应用"四诊"、"八纲",辨证施治,这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方法和手段,"证"是临床辩证论治的依据,证在"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辩证就是在分析了解疾病的部位、性质、原因后,归纳成比症状更接近于疾病本质的证;中医对各种疾病进行分析归纳,着眼全局和整体,突出特点为统一整体观。以整体综合观察的方法,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以"人与天地相参也"的整体观念,强调入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李友余老师在辩证施治中,十分重视整体观念,强调从时令节气、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和人体禀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中对疾病加以分析。
李友余老师指出既要重视辩证,也要重视辨病,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提高临床疗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是正确诊断的需要,是评价疗效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需要。因此可以说辩证是中医的临床指导核心,舍此则失却中医的'特色;辨病是中医临床现代发展,无此则停滞不前。
2.气血病变是临床辩证的基础和施治的根本
李师强调治病必求其本,本在阴阳,实则气血,气血病变是临床辩证之基础,调整气血是施治之根本。人体分阴阳,其构成的基本物质是气血,人体的气血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一切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来源于水谷,化生于脏腑,既是脏腑经络功能的动力,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行与血畅、气血相互平衡是脏腑经络功能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始",气血也是各种疾病的病理基础,气血失常的病机,如同邪正盛衰,阴阳失调一样,不仅是脏腑、经络等各种病变机理的基础,而且也是分析研究各种临床疾病病机的基础。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无不影响气血,内外妇儿临床各科的病症无不涉及气血,气血辩证始终贯穿在八纲、卫气营血、脏腑、六经等辩证方法之中。
3.宗师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独创"气虚气滞"理论
李师在临床辩证施治上特别重视脾胃,他受张仲景《伤寒论》"顾护胃气"学术思想影响甚大。提出"留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学习并领会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特别强调"人以胃气为本"。脾胃居于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能灌通其它四脏五腑,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根,故称"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受病,以脾胃先虚为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人体气机升降是维护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气贵顺,血贵行,气血调和,百病无生;气不顺,血不行,气血不和,百病丛生,诸症蜂起。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失源,升降出入混乱,气虚无以运行,气虚导致气滞,气滞则致血瘀,并可行起阴虚、血虚、出血、挟湿、挟食、生水、生痰,碍肝累肺,络损心肾,诸症皆起,日久不解成为沉疴顽疾。这是李友余老师脾胃论指导下独创"气虚气滞"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创方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共药物组成为:广香9g、砂仁7g(后下)、煨肉豆蔻6g、厚朴9g、党参30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3g、黑丑3g、生大黄3g。本方特点是权衡补行,把握升降,方中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补其气虚,选广香、砂仁、煨肉豆蔻、厚朴及少量的黑丑、生大黄,以及去其壅滞,推陈致新,清降胃气,综合本方以补促行,以行助补,补行结合,从而达到补中有行气不滞,行中有补气不耗。所有虚实传变,都应以脾胃气虚气滞为本,补行平衡为治,这就是李师治疗脾胃病的中心思想。
4.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的临床运用
李师对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的临床运用有一定的研究,并运用活血化瘀治则,施实异病同治,论治痹证、痛证、心脑血管疾病、顽固性皮肤病、内科杂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治则实则为李友余老师气血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李师瘀血学说有三个观点:①"气帅血行"的观点。气血二者,以气推动"血之运行"。《素问》谓:"凡病皆生于气",强调气在发病学上的重要性。不论气实还是气虚,都可能导致血脉的运行不畅。临床上常有气滞血虚或气少血脉不畅等不同情况。②关于血虚血实的观点。过去曾有人误解为"凡瘀血都一定血实",其实不然。在临床上确有二种情况,有偏有血虚者,有偏于血实者。③淤血分寒热。以临床遇见气滞血淤而导滞的血淤证来说,其分寒热。寒主收涩,血遇寒而凝属寒淤。热迫血妄行,离经之血便不全所引起的供血不足等。
活血化瘀的治疗目的,就是"化解"和"排除"淤血。从而使由"淤血"形成的疾病得到痊愈。李师运用活血化淤治则治疗"淤血"主要有四法:①调气活血法:如清代王清任所拟补阳还五汤,李师常用此方治疗气少血脉不畅,其中补气行气黄芪用量为60~120g,而其它活血化瘀药只不过10~30g。②补血活血法:血实者常用桃红四物汤,多用于血瘀之腰痛,血虚多为心脾两虚而致血瘀证选用归脾汤主治,妇科的痛经、经闭就常见此证。③行气活血法:此法又分行气温经活血,行气清热活血。瘀血属寒则经脉挛缩,凝滞不畅,临床以冷痛,苔白或舌青,脉沉迟等为主证,常见痹证,常用药物选用桂枝、干姜、细辛、当归、川芎、鸡血藤之类,瘀血属热则见头痛、胸痛、内热瞀闷、急躁善怒。舌质红、脉数等为主症,病如银屑病、玫瑰糠疹、面部痤疮、过敏性皮炎等均属瘀血属热,常用生地、丹皮、紫草、生地榆、白癣皮、白蒺藜、地肤子等凉血祛淤,每收良效。④祛血祛风法:"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中医所指"风"的概念较为广泛,包括内、外风,内风指病理产物,如中风、顽固性皮肤病、过敏性疾病等,在这些病证的治疗上也采用活血化淤的方药,认为这些"风证"的治疗仅用祛风方法还不够,要将活血药与祛风药并用或突出应用活血药,才能消除"风证",这就是"血行风自灭"的含意。李师在治疗痹证及过敏性皮肤病时常选用以四物汤为主方化裁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这一观点对临床实践是有指导意义。
在近50年的临床实践中,李师既立足于中医基础理论,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缓解患者的痛苦为己任,兢兢业业,得到了广大患者的高度好评,笔者更是受益终身,故将李师的学术思想加以总结,以供广大同行参考借鉴。
我爱祖国十月的花, 她无比灿烂辉煌, 因为她在我的心中 有56中芬芳—— 啊,这芬芳在我心中四季难忘, 从春天北方的桃花吐艳, 到严冬海南的稻花飘香, 从炎夏荔枝满树的福建山村, 到秋天葡萄成熟的吐鲁番果香…… 天天有彩花开放, 季季有丰收在望, 在这些芬芳里, 我看到最绚丽的景象—— 还有她的雪白和碧绿, 美如黎明的晴空, 未来的希望……
一、沈括 (1031—1095)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仁宗嘉进士。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运动。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郊),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 二、朱熹 (1130—1200)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世称程朱学派。认为理和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他从事教育五十余年,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他的理学一直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多种。 三、王守仁 (1472—1528) 明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后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卒谥文成。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提出“致良知”的学说,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阳明学派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四、李贽 (1527—1602) 明思想家、文学家。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做过云南姚安知府。哲学观点没有自摆脱王守仁和禅学的影响。但公开以“异端”自居,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见解,主张重视功利。认为“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夫妇论》)。对封建传统教条和假道学讲行了大胆的揭露。曾评点《水浒传》,著作有《李氏焚书》、《续焚书》、《藏书》、《李温陵集》等。 五、黄宗羲 (1610—1695) 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学问极博,对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以及释道之书,无不研究。史学上成就尤大,所著《明儒学案》,开浙东史学研究的风气。在哲学上,反对宋儒“理在气先”之说,认为“理”不是实体,只是“气”中的条理和秩序。作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大胆结论,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主张改革土地,赋税制度。反对传统的农本工商末的观点,强调工商皆本。这种政治历史观在当时有进步意义。著作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案》等。 六、顾炎武 (1613—168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亻庸,江苏昆山人。学者称亭林先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晚岁卜居华阴,卒于曲沃。学问很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诗文集》等。 七、王夫之 (1619—169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字而农,号斋,衡阳(今属湖南)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界称船山先生。明亡,在衡山举兵起义,阻击清军南下,几陷大狱。到桂林依瞿式耜,旋桂林复陷,式耜殉难,乃决心隐遁。辗转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而刻苦研究,勤恳著述者垂四十年,得“完发以终”(始终未剃发)。学术成就很大,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都有所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主要贡献是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著作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内外篇》、《黄书》、《噩梦》等。 八、鲁迅 (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采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38年《鲁迅全集》(二十卷)出版,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在上海迁移并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为鲁迅墓题字。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九、毛泽东 (见“千年十大政治人物”) 十、邓小平 (见“千年十大政治人物”)
晏子(?--前500),名婴,字平仲,春秋齐国人。 在君臣关系上,他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即君臣互补,取长补短,而非一味附和。 他是一位无神论者,相信人民的力量,认为统治者应当亲民爱民,采用“民本”的思想治理国家。 老子(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楚国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晚年,周王朝日趋没落,老子便弃官归隐,并且写出《道德经》,申述道德的含义。认为道是先天存在的,循环往复;德由道所产生,是道的具体表现,其思想论述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还用道德的辨证关系辨证了万物的存在,基于这种认识,提出了“自然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观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当未被当时战火连连的大小国所接受。因此他周游列国,招收弟子,形成了儒家学派。 孔子的学术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思想观点被后来的封建统治阶级所采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春秋鲁国人。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最重要的伦理和政治主张是“兼爱”,但这种思想无法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在秦汉后便成为了绝学。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子子舆,战国鲁国人。 “孟母三迁”的典故自古便成为教育的典故。 在学术思想上,他作出了“心性论”的阐述,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重视养心,保养自己的心性。。 在政治上,他提出了“王道仁政”、“民重于君”的学说,主张用“仁义”的思想治理国家。后代人认为孟子发扬了儒家学派的思想观点,并被尊称为“亚圣”。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子子休,战国宋国人。 庄子的思想集中在《庄子》一书中,他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了老子关于道的绝对主义和神秘主义,后人以“老庄”相提,其学术思想主要是相对主义观点。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子卿,战国赵国人。 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论者。 在伦理道德观念上,他的思想观点与孟子的“仁”不同,荀子更加注重“礼”的作用。主张“性恶论”。 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治”与“法制”相结合,礼敬君子,法治小人。 韩非子(前280-前233),战国人。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学术思想继承了老子的“道”,但把道理解为事物发展的规律,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在政治上,主张以法为主的“法术势”结合。 董仲舒(前176-前104),西汉人。 董仲舒向武帝提出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主张,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观点,是儒家的“王道政治”和“仁政思想”。 王充(27-97),字仲任,东汉人。 王充的学术思想具有批判性。在哲学上,他提出了“天道自然论”的体系,反对“天人感应论”,强调天道的自然无为性。 王弼(226-249),字辅嗣,魏国人。 王弼能言善辩,是中国古代最年轻的玄学大师。 在学术思想上,提出了“贵无”的观点,认为“无”是事物的本源。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制”。在哲学认知论上,提出了“得意忘言”,并论证了《周易》的言、象和意的关系。 慧能(638-713),本姓卢。 禅宗的创始人。 慧能虽不识字,但悟性极高,针对神秀的偈语,指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主张“见性成佛”,提出了“顿悟”的修行方式。 周敦颐(1017-1073),子茂叔,北宋人。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其思想被后代的程颐所发扬。 在道德修养上,提出了“主静”的主张。在学术思想上,“援道入儒”,发挥了《中庸》的天人合一思想。 朱熹(1130-1200),子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南宋人。 朱熹的学术思想继承合发展了二程(程灏、程颐)的思想,被后世称为朱程理学。 在知行问题上,提出“知先行后”,认为明白义理才能有所作为。 此外还有明朝的李贽,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清朝的戴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