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不到的。作者是 李鑫雨 只能查到 11篇文章!!没有一个是 西安交通大学的。
1.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关注国际相关学科的研究前沿,欢迎来自国内外报道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得到了国内外多家权威检索机构的认可,也是中国数学、力学、岩土工程、机械工程...
2.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西南交通大学主办,综合影响因子为,是综合影响因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务实创新为灵魂,以高思想品质,...
1. 《加强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工程硕士质量》,《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9期(1)2. 《Combining Evidenc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ynthesis Decision》,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V3. 2003. p1796-1801. Conference date: Nov 2-5 2003. Conference location: Xi’an, China. EI、ISTP全文检索(1)3. 《科技创新促进四川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软科学》2003年第5期(4),获得四川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社科优秀成果奖4. 《公共理论课实施创新教育的实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年2期(3)5. 《对科技中介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4期(2)6. 《研究生德育社会化问题探讨》,《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4期(2)7. 《研究与开发(R& D)特征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6期(1) 8. 《我国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发展趋势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5年3期(2)人大复印资料《科技管理》()全文转载。9. 《自然辩证法课实施科学精神教育的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9期(1)10. 《大学生主流文化的塑造与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10期。(2)11. 《科技中介发展中的自身行为规范化研究》,《高科技与产业化》2006年1/2期(2)12. 《政府在营造科技中介发展外部环境中的作用》,《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3期(1)13. 《全国优博论文评选对创造性拔尖人才成长的影响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4期(3)14. 《求真、求实、求新》,《中国教育报》2006年8月25日第3版(1)15. 《多校区大学的管理与发展》,《光明日报》2007年3月28日第11版(1)16.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对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影响研究述评》,《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4期(1)17. 《官僚制的研究范式及其经济学研究途径评述》,《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4期(3)18.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制度变迁效应研究》,《未来与发展》,2007年7期(1)19.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特征及其功能分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期(1)20.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Higher Social Education on Institution Change[A]. In: Jiuping Xu.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roceeding of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1)
查不到的。作者是 李鑫雨 只能查到 11篇文章!!没有一个是 西安交通大学的。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创刊)不是核心期刊;《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是核心 曾用刊名: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创刊时间:1954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是于2000年创刊,分为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和英文版,由西南交通大学主办。
“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中国的核心主要七大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1.中国社会科学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4.学术月刊5.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文史哲7.学术研究8.江海学刊9.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0.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1. 社会科学12. 社会科学战线13. 江苏社会科学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5.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6.河北学刊17.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 浙江学刊19.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 浙江社会科学21. 天津社会科学22. 社会科学研究23.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5. 求是学刊26. 人文杂志27. 江西社会科学28.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9.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 学习与探索31. 江汉论坛32.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34.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35. 求索36.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7.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8.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9. 中州学刊40. 南京社会科学41.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2.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3. 甘肃社会科学44. 思想战线45. 山东社会科学46.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47. 社会科学辑刊48.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49.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改名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0. 学术界5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2. 广东社会科学53. 国外社会科学54.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5.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6. 学术交流57. 东岳论丛58. 东南学术59. 学海60. 学术论坛61.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62.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3.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64. 探索65.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6.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67.齐鲁学刊68.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9.湖北社会科学7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71.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3.广西社会科学74.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5.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6.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8. 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9.河南社会科学80.湖南社会科学81.学术探索82.探索与争鸣83.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改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4.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6.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7.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8.高校理论战线89.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0.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1.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2.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3.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4.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5.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6.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97.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8.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9.北方论丛100.云南社会科学101.社会科学家102.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4.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5.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06.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7.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8.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9.江淮论坛110.北京社会科学111.前沿112.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1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14.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5.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6.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17.宁夏社会科学118.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9内蒙古社会科学120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21.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22.青年与社会杂志B(除B9) 哲学 l.哲学研究 2. 心理学报3. 心理科学4.哲学动态 5.世界哲学 6. 心理科学进展7. 中国哲学史 8.道德与文明9. 心理发展与教育10.现代哲学 11. 孔子研究 12.周易研究13.伦理学研究B9 宗教 l.世界宗教研究 2、宗教学研究 3、敦煌学辑刊4、中国宗教5.西藏研究 6. 法音 7. 世界宗教文化8. 中国道教9.佛学研究10.中国穆斯林C8 统计学 l. 统计研究2. 数理统计与管理3. 中国统计4. 统计与决策C9l 社会学 1.社会学研究 2.社会 3.妇女研究论丛 4、青年研究C92 人口学 l.人口研究 2. 中国人口科学 3.人口与经济 4.人口学刊 5、市场与人口分析(改名为:人口与发展)C93 管理学 管理科学学报 2.中国管理科学 3.管理工程学报4.领导科学.C96 人才学 1.中国人才C95 民族学 1.民族研究 2. 世界民族3、广西民族研究 4、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改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5、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黑龙江民族从刊 7. 西北民族研究8.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 贵州民族研究10.回族研究11.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3. 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 14.中国民族D1,3,5,7,8国际政治 1.世界经济与政治 2. 现代国际关系 3. 欧洲研究 4. 国际问题研究 5.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6. 美国研究 7. 国际论坛8. 当代亚太9. 国际观察 10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1. 国外理论动态12.国际政治研究13.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4.世界知识15.外交评论 16. 当代世界17. 日本学刊18. 西亚非洲 19.太平洋学报20.俄罗斯研究D0,2,4,6 ,A中国政治 1. 中国行政管理 2. 政治学研究3. 求是4.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5. 教学与研究.6.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7. 马克思主义研究8. 社会主义研究9.半月谈10.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11.理论前沿12.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3.瞭望14. 科学社会主义15.中共党史研究 16.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毛泽东思想研究 18.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1. 新视野 22.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3.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4.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5. 理论探讨26. 党的文献27. 理论与改革 28.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9. 长白学刊30. 求实31. 理论探索32.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33.理论月刊 34.前线 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36. 思想教育研究37.湖北行政学院学报38. 党建研究39. 行政论坛 40.理论学刊41.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42.人民论坛43.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44.中国青年研究45. 理论导刊46.南京政治学院学报47.红旗文稿D9 法律1. 法学研究2. 中国法学3.法学4. 法商研究5. 政法论坛6.现代法学7. 中外法学8. 法学评论9. 法律科学10. 法制与社会发展11. 法学家12. 比较法研究13. 环球法律评论14. 当代法学15. 法学论坛16. 政治与法律17.河北法学18.法学杂志19. 法律适用20.行政法学研究21. 中国刑事法杂志22. 人民司法23.华东政法学院学报(改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4.人民检察25.知识产权26.中国法医学杂志27.中国司法鉴定第二编经 济F 综合性经济科学 1.经济研究 2. 经济学动态3. 经济学家4. 经济科学 5. 经济评论6. 南开经济研究 7. 当代经济科学8. 当代经济研究 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0. 经济纵横11.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12.经济问题 13.现代财经 14.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15. 经济经纬16.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7.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8.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9.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云南财贸学院学报(改名为:云南财经大学学报)F11(除F12) 世界经济 1.世界经济 2.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3. 外国经济与管理4. 世界经济研究5. 国际经济评论 6. 世界经济文汇 7.东北亚论坛 8. 亚太经济9.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F0,12,2(除F23,27)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1. 管理世界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地域研究与开发4. 改革5.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6. 开发研究 7. 上海经济研究 8. 宏观经济研究 9.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0.经济研究参考 11.生产力研究12.城市问题 13.城市发展研究 14.中国经济史研究 15.资源科学 16.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7.经济体制改革 18.经济问题探索19.资源、产业(改名为:资源与产业)20.中国经济问题21. 南方经济22.现代城市研究23.消费经济24.生态经济25.经济数学26.中国流通经济27.开放导报28. 特区经济29.现代经济探讨30.宏观经济管理31.运筹与管理32.改革与战略 33.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34.中国经贸导刊F23 会计 1.会计研究 2.审计研究 3.审计与经济研究4.财务与会计 5.财会通讯.综合 6.会计之友 7. 财会月刊 .会计8.中国审计9.商业会计10.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11.财会研究12.中国注册会计师13.事业财会F3 农业经济 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 中国土地科学5. 农业现代化研究6. 农业技术经济 7. 调研世界8.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9.农村经济 10.农业经济 11.世界农业12. 林业经济问题13.中国土地14.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5.绿色中国.B版,理论版(改名为:林业经济)16.中国渔业经济F4/6工业经济(含F27,除F59) 1.中国工业经济 2.南开管理评论 3.经济管理 4.管理科学 5.工业工程与管理 6.管理评论7.企业经济8.预测9.软件学 10.工业工程11.企业管理 12.管理现代化 13.经济与管理研究F59旅游经济 1.旅游学刊F7 贸易经济 1.国际贸易问题 2. 国际贸易3. 财贸经济4.商业经济与管理 5.国际经贸探索 6. 商业研究7. 销售与市场8.广东商学院学报9.商业时代 10. 中国商贸11. 价格理论与实践12.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 国际经济合作14.对外经贸实务15.江苏商论 16. 国际商务研究17.中国物流与采购F81 财政. 1.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 涉外税务4. 税务与经济5.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6.财经论丛7. 当代财经8. 财经研究9. 财经问题研究10. 中国财政11. 财经科学 12.中国税务 13.财政监督F82/84货币/金融、银行/保险 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 金融论坛4. 金融理论与实践 5. 保险研究 6. 证券市场导报7. 中国金融8.武汉金融 9.上海金融 10.金融与经济 11. 财经理论与实践12.财经 13. 投资研究14.新金融 15.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16. 浙江金融 17.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8.经济导刊 19. 南方金融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G0 / G21信息与传播,新闻学、新闻事业 1. 新闻与传播研究 2. 国际新闻界3. 现代传播4. 新闻记者5. 新闻大学6. 当代传播7. 中国记者8.新闻界 9. 新闻战线10.传媒11. 传媒观察12.中国报业 13. 新闻与写作14.新闻爱好者15.新闻知识G22广播、电视事业 1.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电视研究G23出版事业 1.编辑学报 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3. 编辑之友4. 出版发行研究5. 中国出版 6. 科技与出版7. 编辑学刊8. 出版广角9. 中国编辑10. 中国图书评论11. 读书G25,35 图书馆学,情报学 1.中国图书馆学报 2.图书情报工作 3. 情报学报4. 大学图书馆学报 5.图书馆杂志 6. 图书馆论坛 7. 图书馆8. 情报科学 9. 图书馆建设10.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1. 图书情报知识12.情报资料工作 13.情报理论与实践 14. 情报杂志15.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6.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7.图书馆学研究18.图书与情报19.国家图书馆学刊G27 档案学 1.档案学通讯 2. 档案学研究3. 中国档案 4.档案与建设 5.浙江档案 6. 山西档案7. 北京档案8. 档案管理 9.档案 10. 兰台世界G3 科学,科学研究 1. 科学学研究 2.科研管理 3.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4. 研究与发展管理 5. 中国软科学 6. 中国科技论坛 7. 科技进步与对策8.科学管理研究 9. 科技管理研究10. 科技导报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 1.教育研究 2. 比较教育研究3. 全球教育展望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5. 教育理论与实践 6. 教师教育研究7.外国教育研究 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0. 教育与经济 11.中国教育学刊12.教育科学 13. 当代教育科学14.中国电化教育15.教育学报16.电化教育科研 17. 教育探索 18.中国远程教育 19. 教育评论2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1.开放教育研究 22.教育导刊 2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4.江西教育科研(改名为:教育学术月刊)G61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 1.学前教育研究G62/63 初等/中等教育 1.课程、教材、教法 2. 人民教育3.教学与管理4.上海教育科研5.教育科学研究 6.教育研究与实验.理论版(改名为:教育研究与实验)7.教学月刊.中学版 8.外国中小教育 9. 中小学管理初等/中等教育(语文) 1.中学语文教学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等/中等教育(外语) 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中小学外语教学初等/中等教育(历史地理) 1.历史教学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初等/中等教育(数学) 1.数学教育学报2.数学通报初等/中等教育(政治)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思想政治课教学初等/中等教育(物理) 1.物理教学2.中学物理初等/中等教育(化学) 1.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化学教育初等/中等教育(生物) 1.生物学教学G64 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 教育发展研究 3.中国高等教育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 江苏高教6. 中国高教研究 7. 现代大学教育 8.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9.高教探索 10.黑龙江高教研究 11.复旦教育论坛12.中国大学教学13.辽宁教育研究 14.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5.教育学文摘16.中国素质教育研究G7各类教育 1. 中国特殊教育2. 民族教育研究3.职业技术教育 4. 中国成人教育5. 教育与职业6.职教论坛 7.成人教育 8.中国素质教育研究9.继续教育研究10. 教育科学博览11. 继续教育12. 教育学文摘13. 中国特殊教育G8 体育 1.体育科学 2. 中国体育科技3. 体育与科学4.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5. 体育学刊6.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7.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8. 体育文化导刊9.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0.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1.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4.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5.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6.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H0/2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1.中国语文 2. 当代语言学3. 中国翻译4. 语言教学与研究5. 语言研究 6. 世界汉语教学7. 语言文字应用8. 汉语学习9. 方言 10. 语文研究 11. 古汉语研究12. 民族语文13. 语言科学14.修辞学习 15.上海翻译 16.辞书研究 17.中国科技翻译18.语文建设H3/9 外国语 1.外语教学与研究 2.外国语 3.外语与外语教学 4. 现代外语5. 外语界6. 外语学刊7.外语教学 8.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9.外语研究 10.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1.山东外语教学 12国外外语教学(改名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3中国俄语教学I1,I3/7 世界文学 1.外国文学评论 2.外国文学研究 3. 外国文学4. 国外文学5. 当代外国文学 6. 世界文学7. 俄罗斯文艺8.译林I0,20,210 文学理论 1.文学评论 2. 文学遗产3. 文艺研究 4. 当代作家评论 5. 文艺争鸣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7. 文艺理论研究8. 鲁迅研究月刊9.南方文坛10. 红楼梦学刊11. 小说评论12. 中国比较文学 13.文艺理论与批评 14. 民族文学研究15. 中国文学研究16.当代文坛17. 明清小说研究18.新文学史料19. 文艺评论20. 名作欣赏I21/29(除I210) 文学作品 1.人民文学 2. 当代3. 收获4. 十月 5.上海文学 6.中国作家 7.钟山 8. 作家杂志(改名为:作家) 9. 花城10. 长城11. 大家12. 山花 13. 天涯14. 解放军文艺15.清明16. 芙蓉17. 北京文学.原创版 18. 诗刊19. 青年文学 20. 莽原21.飞天 22. 剧本23.小说界 24. 时代文学25. 民族文学J0/1艺术综合 1.艺术评论 2.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3.云南艺术学院学报4.民族艺术J2,3,5 绘画,书法,工艺美术 1.新美术2. 装饰3. 美术研究4. 美术观察5. 美术6.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7.世界美术 8.美苑9.书法10.中国书法J4 摄影艺术 1.中国摄影J6 音乐类 1.中国音乐学 2.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3. 音乐研究4. 中国音乐 5.人民音乐 6. 音乐艺术7. 黄钟8.音乐创作J7 舞蹈 1.舞蹈 2.北京舞蹈学院学报J8 戏剧艺术 1. 戏剧2. 戏剧艺术3. 中国戏剧4.艺术百家 5.戏曲艺术 6.戏剧文学 7. 上海戏剧 8. 当代戏剧9. 中国京剧10. 四川戏剧J9 电影,电视艺术 1.电影艺术 2.当代电影 3.世界电影 4.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5. 电影新作6. 中国电视7.中国电影市场 8. 电影文学9.当代电视K(除K35/87/9) 历史(除文物考古) 1.历史研究 2. 近代史研究3. 中国史研究4. 史学月刊 5. 史学理论研究6. 世界历史7. 史学集刊8.中国文化研究 9. 清史研究10. 史林11. 安徽史学12.抗日战争研究 13.史学史研究 14. 民国档案15.中华文化论坛 16.文献17.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8.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 历史档案20. 中国农史2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2. 中国史研究动态23. 中国典籍与文化24.西域研究25.中国藏学K85 /87文物考古 1.文物 2.考古 3.考古学报 4.考古与文物 5. 中原文物 6. 华夏考古7. 东南文化8. 敦煌研究9. 中国历史文物10.四川文物 11. 江汉考古12. 农业考古13. 故宫博物院院刊14. 北方文物第四编 自然科学N/Q,T/X 综合性科学技术 1.科学通报 2.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4.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6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7.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9.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11. 中国科学.E辑 12.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3.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4.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5.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6.自然科学进展17.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8.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高技术通讯21.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英文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英文版)6本期刊组成。
不是核心期刊,是国家权威期刊,低了一个档次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是于2000年创刊,分为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和英文版,由西南交通大学主办。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创刊)不是核心期刊;《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是核心 曾用刊名: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创刊时间:1954
《三国演义》赵子龙力斩五将,五将是韩德与其四子,韩瑛、韩瑶、韩琼和韩琪,韩德是西凉大将,善使开山大斧,有万夫不当之勇,其四子也是精通武艺。当时的赵云已经是古稀之年,可是七十高龄的赵云仍然在马上驰骋,勇猛过人,还力斩五将,不得不叫人佩服。与敌方正直壮年的五位大将相对阵,赵云非但不畏惧,反而有种斗志。但正如程武所言,赵云有勇古稀无谋,即使历经百战年已古稀,却还是有点莽撞,中了埋伏。好在张苞、关兴等人及时赶到,才得救。 当然赵云也是不败的神话,他并非从未打过败仗,而是与其的胜仗相比,那不足一提。这在三国这个人才济济,战乱频繁的时代是十分了不起的。《三国演义》中不断出现的一个画面就是赵云面对敌人的乱箭,以枪拨箭。这里的“以枪拨箭”总是写得很轻巧,让人觉得并不惊险,然而却足以看出赵云的武艺高强,毫无畏惧。 但如果只说赵子龙只是勇猛,而忽视了他的才智就大错特错了。在赵子龙计取桂阳一战中,就能看出赵子龙并非莽夫,他识破赵范奸计,取得桂阳,这就充分证明了赵子龙的聪明才智了。在刘备与孙尚香结婚一回,诸葛亮用锦囊妙计救刘备,而赵云在其中的聪明才智也不可小觑。比如赵云故意让孙夫人听到荆州告急的消息,一而再的说,是让孙夫人助刘备逃离。诸葛亮作为编剧,他编辑了这出戏,而赵云则作为现场的执行导演,一手策划了这部完美的戏剧。还有,在第三十五回中,赵云发现刘备不见了,他不与蔡瑁争执,也没有回去,而是耐心寻找刘备。清代毛宗岗就这一回将关羽、张飞两人有可能的行为与赵云的对比,突出赵子龙的忠勇与精细。 二、蜀汉“五虎将”中的赵云 在《三国演义》中“五虎将”的排行是“关张赵马黄”,即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人。关于“五虎将”,只要认真辨识一下,便可以知道这并非是官衔,而是一种美称而已,一种荣誉性的称号。 从史书可知,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前三人皆假节钺;赵云则任翊军将军,位阶略低,但去世后却见谥顺平侯,实属殊荣。“五虎将”作为刘备一个强有力的军事集团,他们有三个条件,第一,他们都很勇敢、武艺超群、勇猛善战。从这一点看,“五虎将”无一不是身强马壮的,万夫不当之人。赵云的威猛在大家耳熟能详的长坂 坡单骑救主中可见一般,还有赵云七十高龄时,还力斩魏军五将。第二,是这五人的赤胆忠心,极力维护蜀汉的政权。赵云在《三国演义》里主要扮演的就是保护刘备诸葛亮以及其家眷的任务,在紧要关头,他总是恁个舍身救主,这足以显现赵云的忠心。第三,他们都功勋卓著。《三国演义》中讲到赵云的故事并不及关张等将的多,但是,作为“常胜将军”、“虎威将军”不是浪得虚名的,这里就不再详细说明了。虽然赵云在军中的地位与威名不如关张、马黄等人,但是赵云可以看作是一个平衡力量,他不像关张与刘备亲如兄弟,也比起马黄又较亲近于刘备。赵云性格深明大义,机警精细,不像关羽那样骄傲自大,也不像张飞那样莽撞粗心,一生兢兢业业,为汉室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赵云近年来颇受读者喜爱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割据称霸,各地豪强和有识之士纷纷拉起队伍,各投明主,以建功名,赵云便是其中的一分子。因为赵云相貌堂堂,武艺高强,而且处事得体,故而深受当地吏民的拥戴,成为一支队伍的首脑。《三国演义》中蜀国的主要人物塑造有缺点:关羽骄傲,张飞莽撞,刘备虚伪,只有诸葛亮与赵云两个人的形象是完美的。在赵云单骑救主那一回时,糜芳说赵云投奔曹军了,刘备不信,坚信赵云是忠诚的,而张飞就头脑简单的.要赵云,并杀之。与赵云相比,同是武将,张飞就如此的莽撞没头脑。在这一回中,曹操第一次看到赵云的英勇,下令不准放冷箭,因此赵云才得以生还,也从侧面烘托赵云的完美形象,使敌人都不忍心杀之。 纵观《三国演义》中的赵云,赵云的形象被塑造得近乎完美,表现出忠和勇,在战场上临危不乱、处事不惊,在军事见识上又似于诸葛亮目标明确,被称为常胜将军和完美英雄。从著名大将赵云一生的言行与功过,赵云不但是位英勇善战、武艺超群的虎将,更是一位有胆有识、虚怀若谷的仁人君子,在赵云身上随处可见那不可小视的英雄光芒,因此赵云颇受人们的喜爱。沈伯俊先生在专题论文《论赵云》中提到,“在《三国演义》的亿万读者群中,最令人喜爱的人物,除了诸葛亮之外,就要算赵云了。”周思源老先生就品赏三国人物时,就有提到赵子龙是按照完人的标准来塑造的。《三国演义》中有两个“完人”的艺术形象,文的是诸葛亮,武的就是赵云。赵云是《三国演义》中最得人心的艺术形象之一,他的武艺超群、品德高尚、稳重多谋,是一个完美的儒将艺术典型。同时,沈伯俊 先生将赵云的美德概括为四点:深明大义、忠直敢谏、公正无私、谦虚谨慎。赵云的形象总是光明正义,英勇无畏的,让人不得不喜欢。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沈伯俊.沈伯俊说三国[M].北京:中华书局,2017. [3]马瑞芳.智勇双全、深明大义的完美名将——谈《三国演义》中的赵子龙[J].中学生阅读,2017,(12). [4]周思源.周思源品赏三国人物[M].北京:中华书局,2017.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第四卷)[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6]张俊.“五虎将”与“曹八将”[C].纵论三国演义.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傅光明,2017,1 [7]单华锋.论赵云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1,(3). [8]罗浩波.论赵云形象的范型魅力[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7,(7). [9]沈伯俊.论赵云[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
入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大学期间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适应大学生活,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和未来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摘要]
大学生已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群体,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工作的重点,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是现阶段研究的热点,本文探讨家庭因素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针对现状制定更为翔实的对策。
[关键词]家庭因素;心理健康;影响;对策
一、心理健康的阐述
一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是能够确保自身各方面机能与周围环境不发生冲突的前提下,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的状态。主要包括了如下几点基本条件:1智力符合实际年龄。智力是衡量人能否具有正常心理活动的前提条件,能够确保人们在生活学习中保持较强的求知欲,并日常工作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智力积累生活工作经验,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2对自我意识有较为客观的意识,一般来说,心理上的健康是对自身进行客观评价的基本保证,如果一个人心理上出现了问题,通常会出现自卑、自我否定以及心理上的相对失衡等问题。3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心理健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基本的不卑不亢,通常情况下都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满足自身需求,对于一些突发性状况和能力之外的问题也能以较为平稳的心态面对,基本能够保证积极乐观。
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采用严厉惩罚的教养方式有可能会使孩子变得畏缩、胆怯、惯于逃避现实,甚至产生自卑、抑郁或心理焦虑,也有可能产生爱说谎,对人不信任、有敌意的应对方式。父母长期的严厉形象,给孩子造成了情绪暴躁的影响,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父母过分保护会使孩子缺乏主见、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遇事优柔寡断、缺乏决策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孩子的自我意识,限制了他们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二家庭收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从大学教育的角度来看,以学分制为基础教育管理制度存在着一定的不公平性,部分家庭因为收入偏低导致学生在学分上和其他学生存在差距,因为部分学科的学分不能带来实际的学习效用,也不能解决贫困生的生活问题,这就使得贫困生在日常的学习中陷入两难的境地。而大学生作为社会当中知识储备相对丰富的一个群体,他们自我期望值高,有强烈的成就欲望和自我价值认同感,这就使得贫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敏感,更容易受到心理上的伤害,甚至使部分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出现抑郁的危险倾向。当然,这种影响不是全面的,也有部分学生因为出身的贫寒通过自己的加倍努力形成了更加坚韧的性格。
三家庭的户籍型别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在以往研究中,没有研究表明城市户口的大学生比农村户口的大学生的心理方面会产生更积极的作用。以广州为例,部分当地的流动人口和非流动人口对于这一问题保持中立态度,而流动人口偏向本地的户籍,而广州当地人口则认为当地人口的健康状况更为健康。因为和当地户籍人口在生活环境上的差异会影响这部分群体对社会的支援态度。除此之外,流动人口通常还面临着来自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当中的某些消极变化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流动人口的心理产生影响。但就大学生而言,进入大学可以选择迁户与不迁户,如果迁户,大家都会处于一个平台,享受的学校政策基本一致,所以说家庭户籍型别不是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四特殊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特殊家庭结构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单亲家庭结构,主要是父母离异或者其中一方去世的家庭;第二种再婚家庭结构,是指父母离婚,然后其中的一方又重组而成的家庭;第三种是独生子女家庭。这三种特殊家庭结构都会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会有孤独感,缺少陪伴,从而形成孤僻的性格。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人活在社会上必须要有一定的认同,在家里需要家庭的认同。独生子女往往容易受到家庭的溺爱,做事情就会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差。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作用,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五父母学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研究表明,通过对军医大学生的调查可以看出学历高的父母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一般来说,从事教师、公务员等稳定工作的职业的工作者通常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这就使得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虽然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学课程,而学校的教育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之前的心理偏差进行部分修正和改进,目前受到父母职业和父母学历影响而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大学生还是少数。
三、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对策探讨
一家庭层面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父母通常以谈话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而这种教育的效果通常和谈话的方法关系紧密。这种交谈并不是父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孩子进行说教,而是在一个较为平等的环境中,和孩子进行和谐的交流。在交流时要把握好时机,确保孩子是处于一个情绪比较平稳的情况再进行交流,在交流之前要对谈话内容进行引导和铺垫,然后选取一个孩子比较感兴趣且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话题作为谈话主要内容,在交流的过程中,要让孩子先阐述自己的观点,无论对错都不要给予直接反驳,而是在他阐述完毕后自己以更为合理的角度提供一个相对更为成熟的观点,让孩子自己去判断。通过这种交流方式进行交流能够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受到教育,避免在交谈中对孩子以往犯过的错误加以训斥,使孩子产生反感心理,甚至会使孩子牴触这种交流教育方法。在交流的过程中适当鼓励孩子能够让孩子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将来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更好交流。
二学校层面
学校应以“营造美的环境,塑造美的教师,构建美的课堂,开展美的活动,培育美的花朵,收获美的成果”为教育特色的建设思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全面发展、以美育人、培养特长”为理念,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重视艺术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及时调整学校教改的定位和方向。“全面发展”是指让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受到良好教育;“培养特长”是指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两者要全中有长,长中有全,以全促长,以长带全。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影响,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该科目教师的教学义务和责任,而是全员教学工作者的职责。
三社会层面
社会环境相对于家庭环境来说虽然对学生的影响层面相对较窄,但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环境会对学生的心理形成十分明显的影响。社会的风气、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传媒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构成影响,影响形式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媒体如电视、网路、图书等方面形式。在社会管理层面上,社会各界领导要以社会环境为基础重视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性。其次,文化管理部门要加大力度对文化市场的综合整治和管理,对文化产品市场中的不健康和反应社会负面因素的产品进行积极的剔除,避免这部分产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造成影响。让学生能认识到社会文化的主流,在大学心理“转折期”过程中不至于发生偏差,使身心获得全面健康发展。
小结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势在必行。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大力推进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能够适应社会的健全人格。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上不同群体以及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并存。在教育工作者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点,要认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全体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中以身作则,教育引导好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观念,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0.
[2]史小平.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新闻天地,20109.
[3]席伟光,安敏.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4]张立常,丁海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书育人,201124.
[5]卢勤.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107-110.
一、由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安全事故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由此而产生的压力会增加人们的心理负担,也是对其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大部分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自我的心态进行调节,恢复到最佳状态;但有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自我调节能力不足,不能自己化解困扰,这时,如果没有外界的支援与帮助,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就会通过其他危险方式来缓解压力。近年来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恶性事件屡见不鲜,如马家爵杀人案、刘海洋嗜杀案、薛荣华杀母案等,还有因为心理问题而引发的行为偏差更是时有发生。悲剧的发生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家庭的原因、学校教育的原因、社会风气的原因和自己心理健康的原因,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当事人的心理原因。心理承受能力不佳的学生在面临巨大挫折后往往会通过过激言行来发泄压力,具体有以下几种心理问题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一,当事人的心理不够成熟,不能全面思考问题,客观分析事情的因果关系,往往产生杀人、暴利等过激行为;第二,当事人有自卑、自闭的倾向,心理承受能力不佳,经常处于过度压抑的状态,容易出现自杀、沉迷网路、逃避离家等问题行为;第三,当事人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不佳,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能合理发泄,以至产生严重的身心问题,不能继续学习生活。
二、解决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的方法策略
一在大学中设定专门的心理疏导人员,健全心理管理体系
目前,心理安全教育工作已成为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的重点,学校设定了专门的心理疏导人员,给予大学生们及时、科学地心理帮助和指导;重视用理论知识指导解决现实中的心理问题,建立健全心理教育模式,使心理管理体系更科学、更专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具体做法应从对学生日常管理入手,因此为了真正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独立学院应建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部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四级网路,团结专业老师、辅导员、朋辈咨询员、班干、师兄师姐的力量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把心理工作做细、做广。独立学院应消除“心理咨询就是心理工作的全部”这一误区,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问题发生为主,心理干扰为辅。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发展自己是教育机构应有的目标,而不是以处理问题为目标。
二将心理安全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当中
第一,对大学生开展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能够以长期目标为导向,对自己人生合理的规划,积极思考人生价值具备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将困难转化为动力的能力,使自己更积极乐观地去学习、去生活,最终完成自己的目标。第二,对大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普查,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讲座和活动,通过讲座、活动等不同的途径将正确的资讯、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们,使学生们正视自身的状况,并努力改善自身存在的问题,最终提高大学生总体的抗压和心理健康水平。第三,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公共必修课,让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大学四年,使心理健康知识在学生中得到普及,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排解负面情绪,真正的了解自我、悦纳自我。第四,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本质,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当今社会是一个资讯迅猛发展的社会,高校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传授知识,而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重视对学生生命的教育和本性的教育,正所谓先做人,后做事,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生命价值,“何以为生”,“为何而生”,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对周围事物保持豁达、平静、良好的心态,以从容应对这一瞬息万变的复杂社会,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第五,在学校开展红色教育,当前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的人才,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辱感,所以要对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思想教育,包括马列主义、 *** 思想、 *** 理论、 *** 、科学发展观等,意在净化学生的内心世界,转变对于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同时提高抗挫能力,激发潜能,最终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内涵式建设已逐渐成为独立学院未来发展的主线。独立学院应加大力度在软、硬体各方面建设自己专属的校园文化,丰富校园文化气息,重视对学生自身文化修养的培养,从各方面入手,积极营造出健康的学校文化氛围。学校文化必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成为学生人生发展过程中的推动力量。
四整合资源,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安全防控、治疗、康复新机制”
学生的教育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学校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家庭教育是学校的有力支撑和坚强后盾;社会教育途径多、范围广,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在学生遇到心理困惑、心理挫折问题的时候,除了学校方面积极关注,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之外,还要积极主动地和家长加强沟通与交流,共同分析问题原因,一起探讨解决办法,铸就学生的健康心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结合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修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计划,完善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加大心理咨询人员的培养力度,同时与具有相关心理门诊的医院保持长期的合作,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患防控工作水平。
三、结语
随着我国独立学院的不断发展,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为了使这一新型的教育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应该切实关心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状态,并对有心理压力和困扰的学生给予疏导和帮助,使学生健康成长,使其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更能收获安全健康的积极心态,在离开校园之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在社会的大舞台健康发展。由此可见,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安全问题充分重视,并不断探索有效方式,积极给予及时地帮助和指导。
近年来,由于我国重大灾难事件如地震、泥石流和一些其他突发事件( 如突发流行性疾病、意外交通事故等创伤性事件) 频繁发生,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的发病率显着增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PTSD是创伤性事件后最为高发的严重心理疾患,其终生患病率女性为 10. 4%,男性为 5. 0%,并且 PTSD 并发物质滥用率为40% 、企图自杀率为 27%[1].目前,PTSD 的治疗主要有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 3 种策略[2].其中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 、暴露疗法和眼动脱敏与再加工( 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EMDR) ,而 EMDR 则是新近发展的最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之一[3].现就 EMDR 心理疗法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1 EMDR 的基本理论 EMDR 又称“快速眼动疗法”,由美国心理学家 FrancineShapiro 于 1991 年创立,其主要概念从开始的单纯降低焦虑的脱敏法发展为整体整合再加工的概念[4].EMDR 理论基础的构建共经历了 4 个主要时期,即从一种简单的技术( 眼动疗法) 、早期的程序( 眼动脱敏) 以及治疗单一病症的流程和整体观,发展为适应性信息加工模型的理论基础[5].Shapiro[6]认为,除了由器官缺损、中毒或受伤引起的症状外,精神健康障碍的基础是关于早期生活经历的未加工的记忆,是负性生活事件引起的高警觉状态使原始的情绪、躯体感觉和信念被储存在记忆中; PTSD 患者的闪回、噩梦和侵入性的想法就是由这些记忆触发的反应,而 EMDR 的双向眼动和再加工的程序化治疗可帮助患者恢复大脑信息加工的平衡,找到适应性解决方案,最终达到自我康复。因此,Shapiro[7]认为,EMDR 的治疗目标不仅在于帮助患者减低焦虑,也包括引出正向情绪、唤起自觉、改变信念和行为。目前,人们倾向于从生理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来解释 EMDR的作用原理; 生理学角度认为,EMDR 治疗创伤相关症状的效果是通过功能性的神经病学改变使大脑左右半球之间的通讯得到整合和加强[8].Stickgold[9]认为,在 EMDR 疗法中使用的双侧刺激可以引发类似快速眼动的大脑状态,进而促进对创伤记忆的重组。心理学角度主要是从催眠学、心理动力学、行为学和认知行为学 4 个方面来解释; 心理动力学的自由联想认为,EMDR 的双侧刺激可以使患者的情感、躯体与认知的联结增加,并进一步发掘未被识别的个人记忆之间的联想; 行为学认为可通过系统脱敏的结构化自我控制技术( 如渐进性心理放松训练和想象暴露疗法) 来降低患者的高警觉状态与创伤刺激的联系,进而减轻其面对这些刺激时的反应,因此系统脱敏和延长想象暴露疗法作为 PTSD 的治疗手段而被 EMDR所吸收; 认知行为学在行为学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了信息加工模型,认为情感信息加工认知行为学模型是认识 EMDR 标准模型的核心所在[5].由此可见,EMDR 是一种整合的心理疗法,它吸收了生理学、催眠学、心理动力学、行为学和认知行为学等多学科的精华,进而构建了适应性信息加工模型的理论基础[10].目前,EMDR 是针对 PTSD 患者有强有力支持效用的方法之一,其安全、易于操作,可缓解患者的闪回和高警觉等创伤性体验,迅速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并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自信[11-12]. 2 EMDR 的治疗流程 2. 1 病史采集 病史采集阶段中,治疗师需要与患者一起讨论并完成个案概念化和治疗规划。个案概念化是基于一种对患者的症状、病因以及当前问题的功能性分析,进而推断其适应性和非适应性记忆网络底层的功能性结构; 用标准 EMDR治疗流程组织治疗的总体计划被称为三叉治疗流程( 三叉是指过去、现在和未来) ; EMDR 的临床成效不仅取决于治疗师对应用标准程序性步骤的忠实程度和技能,也取决于良好的个案概念化和治疗规划,不适当的个案概念化或治疗规划会引发多种复杂问题; 此阶段的目标是建立治疗关系,收集病史,制定治疗规划和个案概念化[13]. 2. 2 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中,治疗师需要向患者介绍治疗原理和治疗目标,并采用一系列稳定化技术( 如安全之所、保险箱等) 帮助患者达到一个稳定状态; 此阶段的目标是取得知情同意,练习稳定化技术和加强治疗关系[13]. 2. 3 评估阶段 评估阶段中,治疗师需要引导患者选择需要被再加工的靶标( 如图像、情绪、躯体感觉和患者对创伤事件的负性认知及其应该持有的正性认知) ,并取得对靶标的基准测试参数,即主观不适度( subjective units of discomfort,SUD) 和认知有效度( validity of cognition,VOC) 分值; SUD 是指创伤事件后患者体验到的心理痛苦或困扰程度,分为 0~10 级( 没有困扰为 0 分,最大困扰为 10 分) ; VOC 是指创伤事件后患者对正性认知的评价,分为 1~ 7 级( 完全不真实为 1分,完全真实为 7 分) ; 此阶段的目标是确立靶标,取得 SUD和 VOC 值[13]. 2. 4 脱敏阶段 脱敏阶段主要是通过眼动实现的,也被称为眼动阶段。由于 EMDR 的脱敏、资源植入和身体扫描 3 个阶段都涉及不同形式的双侧刺激操作,且与其他的程序性要素一起旨在提升患者对信息的加工,故将此 3 个阶段共同作为再加工组合; 双侧刺激操作的形式包括双侧眼动、双侧音调和双侧手掌轻拍膝盖或肩膀等信号形式; 此阶段的目标是使靶标体验再加工到一种适应性的解决方案,SUD 为 0 分[13]. 2. 5 资源植入 资源植入阶段中,治疗师需要引导患者对靶标事件和适应性信念( 即所希望的正性认知) 保持觉察状态,同时提供几组独立的双侧刺激操作,然后评估 VOC 参数; 此阶段的目标是继续对靶标进行再加工,把适应性信念整合进记忆网络,VOC 为 7 分或达到“生态性适宜状态”[13]. 2. 6 身体扫描 身体扫描是标准 EMDR 治疗流程中最后的再加工阶段,是通过几组双侧刺激操作让患者聚焦于对所有残留的躯体感觉的再加工; 此阶段的目标是验证任何残留的与靶标相关的困扰是否都已被完全再加工,直至患者只体验到中性或正性的躯体感觉[13]. 2. 7 结束阶段 结束阶段中,治疗师需要与患者对治疗效果进行简短讨论,并告知患者在治疗间隔期应坚持写自我观察日志,必要时需要采用稳定化技术以保证患者的稳定性和当前的适应状态; 此阶段的目标是在每一次再加工治疗结束时,确保患者的稳定性和适应状态[13]. 2. 8 再评估阶段 再评估阶段中,治疗师需要复查所有靶标,检查患者的整体功能状态及 SUD 参数,必要时需要根据患者的日志报告调整治疗规划; 此阶段的目标是验证治疗规划的全部内容是否都已经过处理,以保证稳定的治疗效果[13]. 3 EMDR 对 PTSD 的治疗效果 3. 1 针对 PTSD 人群 EMDR 的适用范围很广,可应用于PTSD、恐惧症、焦虑症和躯体障碍等的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 是指在强烈的精神创伤后发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综合征,主要由反复的创伤性再体验、持续性回避与麻木及持续性警觉增高 3 组症状组成; 它是一种慢性致残性心理障碍,临床上可表现为焦虑、抑郁、躯体形式障碍、进食障碍和酒精或药物依赖等[14].根据 PTSD 防治指南和相关荟萃分析的研究结果,将关注创伤的心理治疗作为 PTSD 的一线治疗方法[15].目前,EMDR 针对 PTSD 的治疗效果已得到国内外很多研究的证实。胡瑜等[16]研究表明,EMDR 在改善 PTSD 临床症状上有显着效果。一项荟萃分析报告,24 个随机对照试验支持 EMDR 疗法在情感创伤和其他负性生活经历相关的临床疾病治疗上有积极效果; 12 个眼动随机研究表明,EMDR 可快速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和创伤图像带来的痛苦; 其他研究表明,EMDR 在缓解躯体症状方面也有效果[6].此外,许多随机对照试验也报道,在进行单个 EMDR 疗程期间,PTSD 患者的主观痛苦会快速下降[17-18]. 1995 年,EMDR 已被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列为针对 PTSD 普通人群有稳定临床经验支持的心理疗法[19]. 3. 2 与其他心理疗法的比较 据报道,针对 PTSD 最有效的心理疗法主要有 3 种,分别是 CBT、暴露疗法和 EMDR[20]. 一项荟萃分析显示,10 个研究中有 7 个研究报告 EMDR 疗法比专注创伤治疗的 CBT 疗法更迅速、更有效[6].一项关于危及生命的心血管事件引起的 PTSD 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EMDR 在创伤记忆和细节描述方面的治疗效果优于暴露疗法[21].此外,Karatzias 等[22]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对PTSD 患者采取 EMDR 和情绪释放技术治疗 8 周后,EMDR 组在改善 PTSD 临床症状上的效果略好于情绪释放技术组。 4 小 结 EMDR 是一种治疗 PTSD 容易操作的、快速的、有效的方法,通过病史采集、准备、评估、脱敏、资源植入、身体扫描、结束和再评估 8 阶段标准流程,帮助患者降低与创伤记忆有关的反应,进而通过认知重建使患者建立与创伤有关的正性认知,减轻和消除痛苦。但有些学者认为,EMDR 的眼动效应过于表面化,且认为目前关于 EMDR 的对照研究没有严格遵照科学的原则而质疑 EMDR 的治疗效果[16].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在严格遵循科学对照的原则上,进一步验证 EMDR 的疗效及其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李凌江,于欣。 创伤后应激障碍防治指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4-5. [2] 沈渔邨。 精神病学[M]. 5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24-625. [3] 吕秋云,钱铭怡。 EMDR 在中国的发展历程[J]. 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 5) : 1-2. [4] Maxfield L,Hyer 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fficacy and method-ology in studies investigating EMDR treatment of PTSD[J]. J ClinPsychol,2002,58( 1) : 23-41. [5] Leeds AM. A guide to the standard EMDR protocols for clinicians,supervisors,and consultants[M]. Berlin: Springer Publishing CoInc,2009: 1-10. [6] Shapiro F. The role of 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 ( EMDR) therapy in medicine: addressing the psychologicaland physical symptoms stemming from adverse life experiences[J].Perm J,2014,18( 1) : 71-77. [7] Shapiro F. 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 basicprinciples,protocols and procedures[M]. Version 2. 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2001: 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