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民间文献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24 15:28

民间文献论文

浅论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趋势

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族劳动人民群众劳动生活
的写照,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最古老的表达人们喜
怒哀乐内心世界和歌颂美好生活的重要文化艺术,
所以有人把舞蹈称为艺术之母。不论如何表述,也
不论从哪个角度审视,从舞蹈原始狭义的祭祀、婚
丧嫁娶仪礼,发展到现今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都
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回顾历史,哪个
朝代的鼎盛时期不是文化艺术的盛世呢?新中国成
立以来,舞蹈艺术的发展同样符合波浪式前进的规
律,盛世文化的大潮已经向我们涌来,文艺舞台表
现出空前的活跃。今天汇演,明日比赛,到处莺歌燕
舞,洋溢着一片繁荣景象,这是我们文艺工作者难
得的幸事。作为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在兴奋之余,
又不得不冷静下来———冷静审视舞台,冷静思考舞
蹈。特别是看到一些内容平平、演技平平、动作拼
砌,甚至张冠李戴,将历史篡改得面目皆非的作品
进入舞台的时候,研究舞蹈、论证舞蹈的心情更加
迫切,更加期待通过努力揭示出民族民间舞蹈的发
展方向。尽管能力有所不及,责任感仍促使我做了
粗浅的探索。下面从三个方面论述民族民间舞蹈的
发展趋势。
一、现代民族民间舞蹈中闪存着厚重的民族文
化积淀,镶嵌着鲜活的现代审美观念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古老文明,56个民族为
我们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全
球经济概念与我们越来越近,西方文化随之蜂拥而
入,中西文化交汇,民族文化大融合,成为不可逆转
的事实。人们的生活节奏、思维理念、信仰爱好、审
美需求、情感方式都发生了全然不同的变化,本民
族的民俗特征也在悄然变化。如蒙古族不再是骑骏
马穿长袍,除牧区外,大多数蒙古族群众远离了马
背生活,融入了现代的社会文明,除了重大节日,很
难在形式上从人群中指认出谁是何种民族。又如历
史上以打猎为生的众多民族,由于国家对动物资源
的保护措施逐步完善,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也
不得不发生变化,狩猎文化也逐步成为历史。但民
族犹存,其本民族现代的生活方式、文化特征,能不
说是本民族的特征吗?所以,历史文化要逐渐面对
时代的审美变迁,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思维的磨合与
冲撞,也必然迫使民族民间舞改变传统的既成模
式,创作思维、结构方式、舞蹈语言的表达,以一种
新的审美原则和艺术原则展现出来。我们注意到,
现代民族民间舞蹈在风格上不再沉迷于风格化、原
始化,而是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在造型上,不再以
圆形线条和对称形为最美,而是喜欢错落有致的对
比和不对称美;在肢体语言上,也打破了程式化的
动作线条,追求棱角分明,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的变
化,动作新颖而别致。如今在电视上看到民族民间
舞蹈,舞蹈服饰与历史上民族舞蹈服饰相比,做工、
面料、式样、质地、色彩等都更趋于现代人的服饰审
美要求;音响灯光等现代技术的运用,使传统艺术
更符合现代人的视听需求;代表民族舞蹈特征的某
些符号也加载了现代人的审美视角。现代民族民间
舞蹈都凝聚了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镶嵌了鲜活的
现代审美观念,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令人喜闻
摘要: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人们审美观的渐变,具有民族瑰宝之称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如何发
展,发展趋势怎样?本文从一名舞蹈教学工作者的角度,通过社会调研,分别以“现代民族民间舞蹈中闪存
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镶嵌着鲜活的现代审美观念”“、朴素的原生态舞蹈融入多姿多彩的现代舞蹈技
法”和“不朽的经典传承与现代民族民间舞并存”三个方面,论述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厚重;朴素;不朽
中图分类号:J7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08)05B-0082-02

急求一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左右)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 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 当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 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 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 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 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 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 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 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教育效果, 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 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 担当起历史重任。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 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 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 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 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 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 结合时代特征, 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 巩固德育成果, 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 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 同时, 发动家长, 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 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 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 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 因此,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 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 把人的生命和尊严, 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 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如九八抗洪时, 抗非典时; 今年初南方冰雪灾难, 四川5 ·12 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援助之手。这些传统美德以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是现代的根基, 青少年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 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文化, 是未来的主人, 应当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 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麻烦采纳,谢谢!

历史文献与古代社会研究的现状

  由《中国史研究》杂志社和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历史文献与古代社会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于6月25—27日在广州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单位的80多名专家与会,共提交相关论文69篇。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夏泉,《中国史研究》主编彭卫,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刘正刚等在开幕式发言时指出,历史文献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大数据时代给中国古代史研究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机遇与挑战,随着更多新文献不断被发现、特别是数据库等应用方式的普及,需要研究者具备更好的史识与问题意识;应该处理好传世文献与出土新资料之间的关系,不能过度重视新资料而忽视传世文献;历史文献的书写在不同时代都有可能经历了增减和改造,因此历史研究者还要做好文本考证工作,处理好追求小“真”与大“真”的关系。

  在大会学术报告和小组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分别选取正史、文集、志书、档案、类书等传世文献资料及考古发掘、碑刻、简牍等资料,就其如何促进古代社会研究展开热烈讨论。从论文及讨论情况看,此次会议有四个特点:

  其一,这是一次多学科交叉的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的学术论文涉及历史学、文献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学、考古学、宗教学等不同学科,还有部分学者提交了大数据时代如何深化中国古代史研究方面的文章,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对于开阔学术视野,丰富研究视角,以及学科之间相互借鉴研究方法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二,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并重。大多数学者仍偏重于从传世历史文献中发现新问题,或对传世文献进行新解读,也有部分学者重视对新发现的文献材料的运用,如对韩国、英国、德国、日本等相关机构所藏文献的新发现进行探讨,对闽东地区新发现契约文书展开研究,还有学者重视对出土文献的运用与解读。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程章灿教授认为书札是提供历史人物与事件信息的第一手资料,其史料、艺术、文物价值都很重要。书札文献的整理出版有字迹辨认难、收发信人考证难、多页书信排序难、甄别真伪难等困难,需要从文献史料角度、书法艺术角度以及笺纸文物角度相互结合,推进数量众多的历史书札的研究和利用。

  其三,注重运用多种文献资料展开比较研究。与会专家的研究中展现出将传统文献(如正史、文集、笔记、方志等)、民间文献(如碑刻、家谱)、新出土资料、口述资料等进行比较互证,展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讨论的特点。如著名蒙元史专家、南京大学刘迎胜教授,针对陈桱《通鉴续编》中一段与蒙古先世和成吉思汗建国前有关的记载,与《元史》《圣武亲征录》《蒙古秘史》等文献进行细致比对,进而对《通鉴续编》中的相关记载及其传播流变做了细致考察。刘正刚教授以明初女官制度为例,指出地方文献对正史有重要的补充完善价值,虽然女官个体在正史中不见踪影,但通过地方志、文集、碑刻、族谱等资料,可以逐步复原她们的鲜活形象。

  其四,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探讨,也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如对历史实证主义的思考,对目前学界存在的“二重证据法”的过度解读现象的思考和认识等。东北师范大学赵轶峰教授提出要重新思考历史研究中的实证主义;彭卫教授以秦汉史为例,提出应当处理好传世文献与新出资料的关系,他认为传世文献是构建我们对秦汉时代历史想象的基本脉络和空间,出土资料一个重要功用在于纠谬、连接历史碎片,两者之间是互补而非替代的关系。

上一篇:基坑毕业论文

下一篇:博导不管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