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发布时间:2023-02-17 21:13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根据2015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设石油化学工程系、应用化学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子电气工程系、信息处理与控制工程系、汽车工程系、人文社会科学系、应用外语系、土木工程系、印刷出版工程系10个系和继续教育学院,开设82个高职专业。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一览表 院系专业石油化学工程系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炼油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高聚物生产技术、油品分析、工业分析与检验(工业水处理技术方向)应用化学工程系应用化工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方向)、应用化工技术(化工安全方向)、煤化工生产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无机化工方向)、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有机化工生产技术机械工程系化工设备维修技术、化工设备维修技术(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方向)、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油气储运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无损检测技术电子电气工程系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集散控制系统应用与维护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自备发电方向)、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新能源发电方向)、应用电子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信息处理与控制工程系软件技术(软件编码方向)、软件测试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业网络技术、工业网络技术(物联网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过程控制方向)人文社会科学系市场营销、市场开发与营销(石化产品营销方向)、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方向)、工商企业管理(石化物流方向)、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国际贸易方向)汽车工程系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电子技术应用外语系应用英语(石化方向)、应用英语(涉外工程翻译方向)、商务英语(国际商务方向)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钢结构方向)、建筑工程管理(监理方向)、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印刷出版工程系印刷技术、印刷技术(速录方向)、印刷设备及工艺、图形图像制作、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方向)、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方向)资料来源 根据2015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专任教师552名,其中:教授46名,副教授178名,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比56%,博士、硕士301名,“双师型”教师313名,兼职教师309名。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省级教学名师:郑劲、 冯文成、 王焕梅、 贾达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省级教学团队一览表 序号团队名称  带头人年份1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宋贤钧20132煤化工教学团队 王焕梅20113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郑 劲20144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 兰 炜20145应用化工技术教学团队 王焕梅20156炼油技术教学团队 杨兴锴2015 根据2015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级重点(特色)专业4个,省级重点(特色)专业1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5门,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学生实习中心1个。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和省级重点(特色)专业一览表 专业级别专业名称国家重点(特色)专业(4 个)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化工设备与维修技术专业炼油技术专业省级重点(特色)专业(11 个)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油气储运技术专业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软件技术专业印刷技术专业应用化工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方向) 油品分析专业 资料来源 国家级精品课程:有机化工生产技术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精品课程一览表 序号课程名称负责人年份1  数学应用与实践彭涓20052化学原理冯文成20053数字电路电子电气工程系20054可编程控制器(PLC)李俊秀20065有机化学索陇宁20066  有机化工生产技术王焕梅20077工程热力学  商建平20078电机及电力拖动高静20079集散型控制系统原理及应用邹益民200810化工设备马秉骞200811燃料油生产技术张远欣2009  12微处理器应用马应魁200913SQL Server与数据库应用开发文 晖200914流体输送技术李 薇201015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杜文锁201016过程检测仪表应用技术丁 炜201117建筑构造与CAD绘图胡建琴201118电子商务应用与运营周任慧201119软件开发技术宋贤钧201220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吴海霞201221光谱分析技术甘黎明201322软件测试技术赵 睿201323煤化工生产技术侯侠201424焊接方法与设备宋学平201425变频器原理及应用童克波2014资料来源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2015 年获得甘肃省教育厅级教学成果奖一览表 序号成果名称成果主要完成人完成单位成果奖励1以“有效课堂”为载体,全面深化示范性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张方明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厅级奖2印刷技术专业“校中厂”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宋贤钧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厅级奖3高职院校实施 IS09001 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黄义仿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厅级奖4强化现代岗位职业能力的机电设备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尤晓玲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厅级奖5基于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教师教学与学生就业深度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孙国君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厅级奖资料来源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2014 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一览表 序号成果名称等级1石油和化工类专业群拓展建设研究与实践省级一等奖2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工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践省级二等奖3西部循环经济背景下无机化工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教育厅级4基于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制图课程研究与实践教育厅级5高职“校企联合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专业建设与改革的路径分析与实践教育厅级6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立体化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教育厅级7化工类专业“认识实习”课程的创新与实践教育厅级8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教育厅级资料来源 国家重点实训基地:机械工程系焊接实训基地 省级实习中心:甘肃省精细石油化工行业技术中心 根据2015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2015年学院科技教研基金项目立项 80 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甘肃省财政厅项目、省科技厅项目、教育厅项目以及横向课题等);30 项教科研课题顺利通过结题验收(含省级以上课题及学院教研课题);2015 年学院教师共取得科研成果 4 项(包括发明专利 1 项、著作权专利 2 项、省级科技奖励 2项);发表科研论文 286 篇,其中 SCI 和权威期刊论文 63 篇。 2014 年,学院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立项 38 项(甘肃省财政厅项目、省科技厅项目以及教育厅项目等);36 项教科研课题顺利通过结题验收(含省级以上课题及学院教研课题);2014 年学院教师共取得科研成果 7 项(包括发明专利 5 项、省级科技奖励 2 项);发表科研论文 354 篇,其中 SCI 论文 3 篇,权威期刊论文 97篇。 2013 年,学院科技教研基金项目立项 41 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甘肃省财政厅项目、 省科技厅项目以及教育厅项目等);30 项教科研课题通过结题验收(含省级以上课题及学院教研课题);2013 年学院教师共取得科研成果 6 项(包括发明专利 4 项、著作权专利 1 项、省级科技奖励 1 项);发表科研论文 386 篇,其中 SCI 和权威期刊论文 88 篇。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科技成果一览表 序号 成 果名 称 主持人姓 名 鉴定日期 鉴定级别 主持单位 鉴定形式 1 干旱和UV-B对作物生长和产量影响的信号机制 张满效 2004年4月 国际先进 省教育厅 会议鉴定 2 加入WTO给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 周兴中赵菊芳何 华 2004年4月 国内领先 省教育厅 会议评审 3 籽瓜提取果胶 杨成德 2003年10月 国内先进 省教育厅 会议鉴定 4 复合沙灭火剂 杨成德 2003年10月 国内领先 省教育厅 会议鉴定 5 高效低成本联轴器金属膜片的疲劳设计及研究 汝宇林周新光张浩民 2004年10月2004年10月 国内领先 省教育厅 会议鉴定 6 企业新型经营核算体系的实证研究 刘登辉 2005年4月 国内先进 省教育厅 会议鉴定 7 板的弹塑性断裂随机有限元分析 黄义仿 2005年12月 国内领先 省教育厅 会议鉴定 8 VTC-OAS工作设计与研究 宋贤钧 2005年12月 国内领先 省教育厅 会议鉴定 9 波纹管机械密封热动力学的研究 周新光 2007年9月 国内领先 省教育厅 函审 10 纳米导电聚合物复合膜的制备与应用基础研究 尚秀丽 2007年12月 国内领先 省教育厅 函审 11 螺旋槽干气密封润滑气膜特性参数计算模型优化研究 黄义仿 2008年12月 国内领先 省教育厅 函审 12 GIS-煤矿安全生产远程数字化监控系统 李金明 2009年6月 国内领先 省科技厅 函审 13 调节阀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及其优化 贾汝民 2009年12月 国内领先 省教育厅 函审 14 镧系列催化剂的合成及在酯合成中的应用 陈淑芬 2010年6月 国内领先 省科技厅 函审 15 干气密封波纹管结构动态响应优化研究 黄义仿 2011年6月 国内领先 省教育厅 函审 馆藏资源根据2015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图书馆有各类纸质藏书 79.65 万册,电子图书 2200GB。 学术期刊《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创刊于1986年7月,1994年定名为《教学研究》,刊期为半年刊,16k本,每期56页。1997年7月更名为《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6K本,每期64页;2001年3月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学报》公开发行,仍为半年刊;2002年3月,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学报》改为季刊。《学报》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入网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电子商务对农业产业化的作用论文

摘要 :农业是我国各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农业经济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未来的深化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正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也是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得到了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广泛重视。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应用,电子商务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我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对电子商务加以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电子商务;农业产业化;促进作用

目前,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之下,各地都在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与此同时,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下,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还存在相应的问题亟待解决。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速度较快的商务模式,可以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成为有用载体,在发挥自身积极作用的同时带动我国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深化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认识到电子商务的价值,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有序推进。

一、电子商务及农业产业化概述

(一)电子商务的发展概述

上表1是对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概况最为直观的阐释,我国电子商务的交易总额在2013年已经突破了100000亿元,在2014年甚至已经超过了130000亿元。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较好,发展空间较大。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商务交易模式,主要指的就是交易的双方及商务活动中的所有参与人员都以电子方式相互沟通,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实现产品销售、产品购买、最终支付等。电子商务在发展及应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的就是互联网技术,来扩大电子商务的适用性与互通性,使传统的商务沟通变得更加快捷、可靠、高效。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农业电子商务目前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农业电子商务,主要的基本点就是农业生产,并且在农业电子商务中会将农业生产管理的各项环节纳入其中。农业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一般都会应用新型的信息技术及网络系统,必要时还会应用物联网技术,主要包括了农产品的电子销售、网络支付、农产品电子管理等。在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目前已经有15万个相关的组织及100万左右的经营商,此外,还包括了200万左右的基层电子商务人员。可以说,农业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情况相对较好,对于我国农业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农业产业化简介

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产业化,主要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及主要经营活动中,以国外市场、国内市场的相关需求为基本导向,以发展经济效益为基本中心,以农业生产基地为基础条件,以农业生产的资源及物流等为重要依托。在此基础上,对于农业产品等进行范围更加广阔的生产布局,加强农业生产的专业程度,在农业管理工作中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农业产品实行一体化经营模式,以此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系统。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组织形式,也是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新型方式,一般来说,农业产业化可以用“农业企业+农业生产基地+基础农户”来表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可以使我国的基本农业资源得到更为优化的配置,实现较高的农业经济效益,带动基础农户实现个人致富,进而带动我国农业经济的深化发展。

二、电子商务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

在对电子商务及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概念加以阐述之后,笔者将着重在这一部分对电子商务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一般来说,电子商务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中:

(一)降低农业生产的盲目性

在传统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受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经常带有较强的盲目性。农业生产一旦具有盲目性,就会导致农业生产中的各项生产信息无法实现有效沟通、交流,农业生产的准确性就会严重下降,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风险,农户的个人利益也很难得到有效保证。但是,将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盲目性,电子商务可以解决传统农业生产中信息不对称、不完整的问题,为农户及相关的农业企业等提供详细、全面、完整、准确的农业生产信息及农业市场信息。这样,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户及相关的农业企业就可以及时了解相关农业信息,准确把握当下农业市场的具体需求,保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变得更为快捷、高效。

(二)扩大农业产业化整体规模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应用电子商务,还可以有效扩大农业产业化的整体规模。我国江苏省的苏州市,传统农业的发展基础比较深厚,发展情况也相对较好,但是在工业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之下,苏州市的传统农业发展逐渐暴露出了较多问题,体现出了较强的滞后性,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存在严重脱节。在此背景下,苏州市决定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并将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衔接、融合。苏州市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电子商务的作用,利用电子商务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与示范园区。目前,苏州市的万亩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数量已经达到15个,千亩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数量已经达到了64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的总面积已经达到了8。7万hm2。苏州市在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建设农业示范园区之后,就确保了苏州当地的农业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聚合程度,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典型示范。此外,苏州市有关部门还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实现网上招商引资,并且让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当地重要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实现深化转型。在此背景下,苏州市著名的梁丰集团、众诚鸭业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就形成了较高的规模化发展,苏州市当地的农业产业化规模也由此得到了扩大,农业产业化发展在电子商务的带动之下也得到了较好发展,对于苏州的整体经济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调整农业结构

传统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很多地区的传统农业生产工作仍然停留在小规模的作坊式生产阶段,不同的农业生产者之间也很少互相沟通、交流。这样,就会导致农业生产存在较强的被动性,农业结构存在不完整性与落后性,农业产品的价格、具体产量等因素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下,无法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积极应用电子商务,对农业结构进行积极调整。我国苏州市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积极应用电子商务,利用电子商务自身较为强大的网络特征,确保农业信息可以得到及时的交换与沟通,农户在得到较为翔实的信息之后就可以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针对性。此外,苏州在农业产业化中积极应用电子商务,还保证了电子商务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差异进行分析,保证农业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对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加以调节,确保苏州的传统农业向更为高效的现代化农业方向发展,实现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这样,苏州市就形成了沿江蔬菜种植、沿湖果茶种植、水产品养殖、水稻种植、禽畜养殖等复合型农业生产结构,电子商务真正实现了对苏州农业结构的切实调整。

(四)扩大农业技术传播范围

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支持,传统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较少应用新型、科学、高效的农业技术,且农业技术的传播范围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利用电子商务扩大农业技术的传播范围,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发展。我国吉林省农业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农作物在完成每一次更新之后,自身产量至少会增加10%—25%,且农业技术的科技含量每提高1%,农户的个人效益就至少会增加2%。因此,吉林农业部门在农业技术的传播工作中积极应用了电子商务,实现农业技术的有效传播。农业生产部门在应用电子商务后,利用互联网技术,让技术专家通过网络对当地的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农户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就可以在互联网上学会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方法,并将新型技术与农业生产工作相结合。吉林在利用电子商务技术来实现农业技术的传播与推广之后,新型的农业技术在当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应用,农业生产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明显地提高,农产品自身的科技含量也进一步得到提升,农产品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吉林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就得到了较强的推动,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与优化升级。

(五)增加农业产业化新生力量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新生力量加入其中,但是,在传统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其本身的.滞后性等客观因素,导致很少有新生力量加入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去,这就给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若想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发展,就必须要利用电子商务来吸引新生力量,让新生力量切实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以此确保农业产业化在我国的具体实施效果。我国吉林省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就十分注重吸引新生力量参与其中,利用电子商务来使远离农业产业化基层建设的年轻专业人才与农业种植户合作,形成新的农业产业化利益链条。这样,年轻的新生力量就利用电子商务的广阔平台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如相关网站的运行维护、相关软件的开发应用、农业生产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农业产品的推广与销售、农业市场的分析调研等。这些工作的开展,对于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与影响,这些新生力量参与到这些工作中,实现了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稳定发展,带动了吉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也确保了当地农户的个人经济效益。可以说,新生力量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需要相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

三、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应用电子商务的要点

(一)加大建设力度

有关部门在农业产业化中想要应用电子商务,首先就需要加大相关的建设力度。我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等来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政策,还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融资,为农业产业化的开展筹集更多的资金。各地农业部门还要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与电子商务进行有效宣传,让农户与农业企业等都对电子商务有正确、科学、客观的认识与评价,并且在此基础上认识到电子商务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极作用。此外,我国各级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快农村地区的网络建设工作,对农业信息进行更为合理的利用,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高效的农业信息体系,并且将电信网、电视网等与该系统相结合。这样,才能保证电子商务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顺利地将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工作相结合。与此同时,在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的过程中,有关部门还需要将农业生产信息、农户信息、农业产业政务信息等在该平台予以显示,构建起新型的互联网发展平台,实现农村、农民、农业等方面的有机统一,确保电子商务可以达到高效的利用。

(二)应用B2B模式

在应用电子商务来促进农业产业化工作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及人员还需要对B2B模式进行合理应用。B2B模式主要包括企业自行建立的电子商务平台及第三方平台,其中,第三方平台还可以被分为垂直平台与综合平台。自身规模较大、发展情况较好的农业企业可以在应用电子商务的过程中自行建立B2B网站,在网站中将供应链系统、营销系统等纳入其中,还要加强与其它不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以此提高对农业市场的反应能力,提高其在农业市场中的竞争实力。而对于自身规模相对较小的农业企业,则可以选择应用第三方B2B平台,并在平台上开展农产品等的网上销售,利用第三方平台来对农产品市场等加以把握,以此确保农产品的正常销售,实现农业产业化在B2B模式下得到深化发展。

(三)加强监督

在利用电子商务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其的具体监督。电子商务的应用,虽然可以给农业产业化带来较多的便利条件,也能带动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发展。但是,在网络环境内部,电子商务的应用也存在相应的风险因素,若相关部门无法对存在的风险加以把握,对电子商务的应用缺乏监督,就会导致电子商务无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自身实际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应当针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加强监督,相关部门应当专门安排监督人员,对电子商务的应用情况、应用过程等进行监督。一旦电子商务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严重风险,监督人员需要及时联系相关人员,共同找到风险的控制方法,保证电子商务自身应用不受影响,进一步确保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值得一提的是,电子商务的监督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程度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对于电子商务整体运行情况等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这样才能确保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

结语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发展阶段,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此背景之下,电子商务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中,给我国各行业发展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与作用。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工作,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可以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发展。电子商务对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带动农业产业升级等。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积极应用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1]孙学文。基于电子商务视角的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以苏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28)。

[2]胡亚会,苏虹,张同健。我国农业电子商务模式研究——基于商务主体主导与匹配的视角[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关于法院调解制度的参考文献是那些???????

[1]尹少成. 国外诉讼和解与我国法院调解之比较研究——关于废除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思考[J]. 怀化学院学报,2011,(1).
[2]王璇. 调审分离: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改革的路径[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毛兴平,刘艳芳. 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与法院调解制度之比较[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4]李玥. 法院调解制度有关问题探析[D].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2009.
[5]徐万鹏,刘芳,喻玫. 试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重构[J]. 河北法学,2006,(1).
[6]齐爱军. 和谐社会下的法院调解制度的重构[J]. 邢台学院学报,2006,(4).
[7]刘新红. 论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6).
[8]邓辉辉. 论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J].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9]陆金伟. 法院调解制度的实践探索与模式选择[D].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2010.
[10]马艳. 试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5.
[11]姜霞. 反思与借鉴:法院调解制度改革之探索[D]. 湘潭大学: 湘潭大学,2003.
[12]卢勇. 法院调解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 湘潭大学: 湘潭大学,2006.
[13]张珉. 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重构——以协同主义诉讼模式为背景的分析[J]. 宁夏党校学报,2005,(6).
[14]郑小明,罗志坚.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弊端、原因及完善[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15]白洁. 法院调解制度:检讨与重构[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16]张玉. 对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反思[J].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6).
[17]王国春. 法院调解制度之重构[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18]胡文文. 浅析我国法院调解制度[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2010.
[19]周卫华.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实例解析[D]. 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2009.
[20]张岩. 中国法院调解制度研究[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5.
[21]周耀荣. 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发展和完善[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2005.
[22]何亚军,施春军. 我国调解制度的反思和完善——兼论人民调解与法院调解的协调与整合[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5,(3).
[23]张跃进,江洪娟. 法院调解制度价值分析——兼谈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再重构[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1).
[24]汪振江. 法院调解高反悔率现象审视与调解制度的回归[J]. 科学经济社会,2011,(1).
[25]刘显鹏. 和谐社会下法院调解之发展探析[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6]李浩. 调解的比较优势与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7]刘显鹏. 法院调解适用范围探析[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28]杨立明.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探讨[D]. 湘潭大学: 湘潭大学,2006.
[29]季俊强. 构建我国特色法院附设调解制度——基于我国调解改革实践的思考[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30]吴志刚. 法院调解制度中的人权保障研究[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2).
[31]李道刚. 美国法院建立调解制度的历史尝试[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4).
[32]周向明,王静. ADR对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重塑[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3]李俊杰,甄世辉. 法院调解制度改革之构想[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3).
[34]林争晖. 论法院调解制度之改革[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35]刘金华. 论基层法院强化诉讼调解之必要[J].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36]文晓庆. 论我国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构建[J].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7]张辉,张德峰.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博弈分析——再论调审分离[J]. 时代法学,2005,(3).
[38]石先钰. 法院调解制度的反思与完善[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39]高金岭,李富堂. 论法院调解制度的价值及完善[J]. 河北法学,2003,(2).
[40]刘芳.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困惑与出路[J].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41]钟玲. 法院调解制度中的人权保障研究[J].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3).
[42]李建玲. 略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之改革[J].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4,(3).
[43]张玉.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反思与改革[J].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4).
[44]孙富安. 论法院调解制度[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9.
[45]朱琳. 我国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2009.
[46]韩立军. 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之重构[D]. 燕山大学: 燕山大学,2010.
[47]贺柯. 新时期法院调解制度研究[D].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2010.
[48]赵欣.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反思和完善[D].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2008.
[49]周敏华. 试论法院调解制度[D].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2005.
[50]刘刚. 从司法ADR视角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重构[D]. 华东政法学院: 华东政法学院,2006.

上一篇:期刊号填issn还是cn

下一篇:浙江实用医学杂志官网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