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业评论历史最好文章
哈佛商业评论历史最好文章
“自我认知”类的问题可以排进职业咨询中反复被学员提及的前三名,但是大部分职场人并没有意识到清晰的自我认知对其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加上国内应试教育对自我认知教育(主动探索自我和外部世界)的缺失导致很多人只有在遇到挫折,职业发展不好的情况下才开始反思自我。
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1999年发表过一篇非常经典的文章,这篇文章后来成为《哈佛商业评论》史上重印次数最多的文章之一。我真心觉得每一位职场人都应该看到这篇文章,它几乎解答了我之前对于职业发展的所有困惑,老爷子其实那时就给出了斜杠的说法还取了个名叫“管理后半生”。
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
如今,情况恰恰相反。知识工作者的寿命超过了组织寿命,而且他们来去自如。
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因为他们不仅能从纷繁的表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质,还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并提供解决方法。
当今的中国其实就是这样:大部分公司的寿命只有3-5年(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也不过40年),职场人更换工作的速度更是惊人。这样的环境中,要让自己在职场里开辟出一番天地,知道如何在合适的时候改变发展道路,并在长达5、60年的职业生涯(据说我们这代人要活到120岁…怕怕)中不断努力,干出成绩,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
对自己的认识意味不仅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还要知道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及如何与别人共事,并且还要明白自己的价值观以及能在什么地方做出最大的贡献。
其次一个原因,多年跟人打交道的工作让我有个觉察,那就是:一个人对于外在世界的认知能随着年龄经历增加而提升;但自我认知这事,如果一开始不能形成正确的思维和科学方法,经历再多也没啥用。而通常来说一个对自己没有清晰客观认知的人,对其他人也很难产生同理心,这样的人,不仅实现成长困难,在社会上也会受到排挤。
自我认知是一个复杂且模糊的概念,因为人很复杂,关键还不停地变化。所以很多人一想到自我认知就会把它和“我是谁”这样的终极问题等同起来,然后觉得终其一生都想不明白的事情哪会有办法解决呢,于是就果断地放飞自我不再去想了解自己这回事。
所以我更习惯于把自我认知这件事放到具体的场景中去理解,比如职场,因为大部分普通人一生中的关键转折,可能都跟“职场”或职业相关,而这些变化又会让自己的价值观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产生变化,从而越来越接近自己想要的生命状态。
在认识自我的工作中,无论在什么场景中,有几个误区一定要避免:
有着这种执念的人无论他想做什么都会停留在“想”的阶段,因为他们内心的想法是:“我只有找到自己的热爱,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黑兹尔·马库斯提出:我们每个人都是“可能的自我”,我们不是一个自我,而是由许多个自我构成的整体,自我是塑造出来的,而“真实的自我”可能并不存在。换句话说:真正的自我不是一个等待被挖掘的模型,而是一个泥胚,一个需要通过不断行动去塑造的泥胚。
有这种妄念的人很容易成为某些敛财课程或机构的囊中物。
我一直坚信: 一个人的成长和自信,或者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一定是在不断的“实践”、“复盘”、“反思”中逐步形成和建立起来的。所以真正的“了解自己”是一个不间断,无休止,没法速成,需要很多投入,甚至充满忐忑、痛苦和反复的过程。
因为无论我们的经验如何丰富,过去怎么成功,只要想寻求突破,都要以全新的心态去应对,拼劲全力去成长,才有机会成就下一个里程碑。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了解自己和做自己。
人生没有捷径,如果有,捷径就会变成你唯一的路径。
陷入这样的误区往往是看多了媒体和电影里屌丝追梦,逆袭成功,人生巅峰的励志故事,且自己从来没去行动过的自寻烦恼者。
成功的人生,需要运气去获得财富、地位、爱情……,做自己,追梦,大概率收获的是骄傲的、无悔的却未必成功的人生(仅指世俗意义上的)。所以,不要在想象中过于美化奋斗和追寻梦想的结果。
真正开始行动就会明白:做自己这条路并不轻松,它需要我们付出比原来生活轨迹中更大的代价而且结果未必如愿,因为大部分人即使用尽全力,终究是普通人。
“我用尽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
测评能不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当然可以!
但测评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思考的框架,所以,
我列了一些市面上常见的测评工具和方法,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预算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
用工具了解自己,更关键的是测评之后的专业人士的解读和寻求他人反馈,这样做有两个原因:
举个例子,很多人在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时充满了困惑:老师,我到底怎么确定哪些是我真正在职业中看重的价值,测出来的好像不准?其实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和确定,除了思考,更重要的是激活和不断践行,通常会有这几个阶段:
明白他人是如何看待我们的,借此增加对自己更客观和全面的认知,也更容易与他人建立更加坚实且值得信赖的关系。
几乎任何一个领域能取得成就的人都会养成阶段性复盘和反思的习惯,大致的逻辑是这样的:确定目标—执行目标一回顾目标—评估结果—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下次改进
知识管理领域的优秀作者成甲在他的《好好学习》一书中用了一整章的篇幅非常详细的介绍了他的记录和回顾方法,写得很好,感兴趣推荐阅读,不再赘述。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在积累、精进、走向专业的过程都会慢慢探索出自己发展的路径以及为人处世最有效的原则。然而,就像雷.达里奥(Ray Dalio)在《原则》这本书里说的: 最有价值的原则不是教出来的或简单接受他人的原则,而是通过有自己的现实经历与反思得出来的,所以看他人坚守的原则,尝试使用、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原则才最重要。
之前听一个PPT的大师说过,看电影对他来说不是娱乐和享受的过程,而是学习,因为他会去看那些电影的构图然后想着怎么把这些构图用到幻灯片的制作上,让其呈现出更惊艳的效果。
这样的原理用在认识自己这件事上是一样的:当我们养成了凡事反思和复盘的习惯,其实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进一步认识自己的途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在这件事情找到我们的喜欢、激情,甚至与我们生命连接的地方,体会身处其中的满足和幸福,从而悟出生命中变与不变的东西。
简单给文章做个总结:
1、在这个复杂的时代,深刻地认识自己是一道必答题,而非选修题
2、正确认识自己的人在职场能少吃苦头
3、避开“认识自己”的三个误区
4、认识自己的具体方法:测评,他人反馈,复盘&反思
人生在世,要尝试弄清楚三种关系:
而无论哪一种都需要从行动开始,在反思中升华,从顿悟中收获,所以赶紧行动起来吧!祝愿我们都能收获骄傲且自由的生活。
<<<舒祺聊职场 学习笔记
西奥多·莱维特的生平简介
西奥多·莱维特1925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附近的一个小镇,为躲避纳粹迫害,十岁时随全家移居美国俄亥俄州。高中毕业后他加入了美国陆军,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退役后他先后就学于安提奥奇学院和俄亥俄州立大学,毕业后一度执教于北达科他大学,1959年加入哈佛商学院,不久即获得了很高的国际声望。 《营销短视症》 (Marketing Myopia,1960)最初刊登于《哈佛商业评论》,一经发表即大获成功,1,000多家公司索要了35,000份重印版,40年来,总共已售出850,000多份,是《哈佛商业评论》历史上最为畅销的文章之一。 西奥多·莱维特的书籍和文章为他赢得了哈佛校园外的大批追捧者,在哈佛商学院,他也是备受欢迎的老师和精明干练的行政人员,从1977年到1983年,他是学院市场部的主任;1979年,他被命名为爱德华·W·卡特工商管理教授。1990年,莱维特离开教坛时已成为传奇式人物,他从实践与理论上改变了市场营销学。2006年6月28日,长年忍受病痛折磨的莱维特终于撒手西去,享年81岁。他生前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争论,他的论点为他人的对立论点洒下了种子,开创了对话的空间,如今斯人已去,但他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将永远启迪和激励着我们开拓视野,积极思考。
市场营销中优秀的营销大师
很多人并不了解什么是市场营销奥,甚至只是对营销两个字一知半解,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营销是关于企业如何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一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同时获取利润的学科。
营销学用来辨识未被满足的需要,定义、量度目标市场的规模和利润潜力,找到最适合企业进入的细分市场和适合该细分的市场供给品。营销本身是一种工具,并无好坏之分,是属于中立的性质的工具,营销如何运用,需结合消费者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社会科学研究、社科行为分析、广告学等等一系列的知识才能将其运用得好。
史上将营销学融会贯通的营销界的大师有大卫·奥格威、菲利普·科特勒、特德·莱维特等等。
大卫-奥格威
大卫-奥格威过去的50年里,奥美与众多全球知名品牌并肩作战,创造了无数的市场奇迹,它们包括: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西尔斯(Sears)、福特(Ford)、壳牌(Shell)、芭比(Barbie)、旁氏(Pond’s)、多芬(Dove)、麦斯威尔(Maxwell House)、IBM、柯达……
大卫·麦肯兹·奥格威,英国西霍斯利人,曾被称为“广告怪杰”的人已经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广告教父”(又称广告教皇,“The Father of Advertising”),其创办的奥美广告公司今天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广告公司之一。
现代广告教皇大卫-奥格威在纽约创办奥美广告公司的时间是1948年。那时,他没有文凭、没有客户、银行账户里只有6000美元。10年过后,奥美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5家广告代理商之一,在29个国家设有分公司,拥有1000个客户,营业额8亿美元。
“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 是品牌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方式的无形总和。品牌竞争是企业竞争的最高层次 。”
“最重要的决定是如何定位你的产品。”
“我们认为 ,每一个品牌都是一个产品,但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是品牌。 ”
“除非你的广告建立在伟大的创意之上,否则它就像夜航的船,不为人所注意。”
“顾客不是白痴,她是你的妻子。”
“ 鼓励创新。变革是我们的生命源泉;停滞是为我们鸣响的丧钟 。”
菲利普-科特勒
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博士生于1931年,是现代营销之中的集大成者,被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现任西北大学管理学院终身教授,是西北大学管理学院国际市场学S·C·强生荣誉教授,具有麻省理工大学的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及苏黎世大学等其它8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现任美国管理科学联合市场营销学会主席,美国市场营销学会理事,营销科学学会托管人,管理分析中心主任,杨克罗维奇咨询委员会成员,哥白尼咨询委员会成员。除此以外他还是许多美国和外国大公司在营销战略和计划、营销组织、整合营销上的顾问。同时他还是将近二十本著作的作者,为《哈佛商业评论》、《加州管理杂志》、《管理科学》等第一流杂志撰写了100多篇论文。
科特勒博士见证了美国40年经济的起伏坎坷、衰落跌宕和繁荣兴旺的历史,从而成就了完整的营销理论,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美国大型公司的去企业家。他多次获得美国国家级勋章和褒奖,包括 “保尔·D·康弗斯奖”、”斯图尔特·亨特森·布赖特奖”、”杰出的营销学教育工作者奖”、”营销卓越贡献奖”、”查尔斯·库利奇奖”。他是美国营销协会第一届”营销教育者奖”的获得者,也是至今唯一三次获得过《营销杂志》年度最佳论文奖–阿尔法·卡帕·普西奖(Alpha Kappa Psi Award)的得主。1995年,科特勒获得国际销售和营销管理者组织颁发的“营销教育者奖”。
他亦曾担任许多跨国企业的顾问,这些企业包括:IBM、通用电器、米其林等等。此外,他还曾担任美国管理学院主席、美国营销协会董事长和项目主席以及彼得杜拉克基金顾问。
没有降价两分钱抵消不了的品牌忠诚
真正的广告不在于制作一则广告,而在于让媒体讨论你的品牌而达成广告。
中国企业必须做品牌。
营销就是区别的艺术 ,就是要你创造出真正的差异,包括心理、情感上的差异。而品牌就是这样一种方式。
特德·莱维特
西奥多·莱维特(Theodore Levitt),是营销学资深教授,他是市场营销领域里程碑式的偶像人物,其深刻的营销思想构筑起了现代营销理念的基础。正如当代营销大家菲利普-科特勒所说,“莱维特就是营销的代名词”。
西奥多·莱维特还曾经担任《哈佛商业评论》的第八任主编。莱维特一生著述丰厚,拥有近10部作品,还有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的26篇文章(4篇获得“麦肯锡奖”)。其中一篇在《哈佛商业评论》上一发表就引起了轰动,40多年来,总共售出的重印本已超过85万份,是《哈佛商业评论》历史上最为畅销的文章之一。他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精心编撰的、但又充满争议的书籍和文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实业界人士。
没有商品这样的东西。顾客真正购买的不是商品,而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由于大多数企业过于偏重制造与销售产品,使营销成了”后娘养的孩子”,这就是”营销短视症”,强调的是从卖方需求着眼的销售,忽视了从顾客需求着眼的营销,现代营销学的核心理念就是两句话: 一、要强调营销,而不是销售。二、营销要从顾客出发,而不是产品。
上一篇:grazia杂志超模大片
下一篇:瑞丽杂志时尚盛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