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论文
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论文
管窥宗教对美国民族的影响
美国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家,美国文明经久不衰,令世人刮目相看。中国人相信科学是物质生产力的基础,却难以相信宗教是美国文明的精神依托,本文试从宗教对美国民族形成所起的影响 ,从而使读者对美国文明有进一步的体悟。从很早起,宗教就给不同信仰的,来自世界不同地方、国家、民族的人提供力量与慰藉,并且在他们成为美国人的过程中,宗教的皈依是重要一环。
首先是印第安人的皈依问题。一直以来,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就有各自独特的传说和宗教仪式,但早期殖民者把这些都斥为迷信,认为这些古老的传统是有害的。欧洲殖民者到美洲的时候,就一直试图利用宗教改变他们的信仰。美国共产党主席福斯在描绘宗教在美洲殖民地上的作用时指出“教会(在其所有的派别里)在征服和剥削殖民地的美洲时……起到了特殊的作用”[1]于是欧洲殖民者开始了血腥的屠杀,紧接在血腥屠杀背后的是狂热的传教,主张确立政教分离的麦迪逊和杰弗逊任期都曾同意政府拨款给传教士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在此过程中,安德鲁.怀特神父学习了当地部落的语言,并编写了一部字典和一本语法书,他的活动成功地使当地一位酋长接受了白人的生活习俗和语言。新英格兰在17世纪建立了众多的文化改造据点,称为“祈祷城”,到1674年时在马萨诸洲的“祈祷城”已达14座,土著居民1100人,其中有45人受洗,64-74人领了圣餐。[3]另外,一些人数较少的友好部落成员,被殖民地当局安置在白人家庭,以便使他们学习“文明”的生活方式。还有一些脱离部落的人生活在白人中间,有的住在白人家里。印第安人对于“文明”生活反应不一,有的对基督教产生了兴趣,对传教士提出一些奇异的问题:“一个好人可不可以有时犯点罪过?”“如果一个人犯写一桩罪过,那上帝回怎么说?”[4]有的则进行抵制,约翰温斯罗普在1638年的日志中记载,和白人一起生活的印第安人受到一个称做“Hobbamock”的鬼怪的恐吓,这个鬼怪以不同的面目出现,要求他们抛弃英国人,不要参加他们的集会,不要学会识字读书。[5]还有的印第安人则采取调和立场,试图将基督教和本民族的传统信仰结合起来,并不赞同为信奉基督教而改变生活方式,如在马撒葡萄园的印第安人中,许多人改新了基督教,使基督教成为印第安人自己的宗教,牧师和教堂执事都有印第安人担任,信仰者仍旧居住在原来的棚屋中。
但总的来说,取得的成就并不大。1887年,美国国会颁布道威斯法(土地总分配法),吧从根本上改变了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印第安的文化也随之毁灭,再也不能成为白人的威胁。如何皈依印第安人的问题也就这样解决了。[6]目前印第安人的传统宗教已基本消失。
白人基督徒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对黑人的皈依。非洲人是“用锁链栓来的非自愿移民”[7]从事最艰巨的、白人不愿承担的劳动,南北战争前一直是南方经济的基础。所以,18世纪时,美国白人就十分重视对黑人的皈依。但是,事物总是分两面的:宗教可能使黑人顺从地做奴隶,但也可能使黑人受到启发而掀起叛乱。虽然奴隶叛乱十分罕见,但1800年8月30日,一个叫布里埃尔黑人领导的1000名奴隶的起义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内战前,白人对黑人的宗教皈依还是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美国研究黑人问题著名的新史学家阿泼推克在描述传教士时说:“想奴隶郑重宣称上帝命令他们居于卑下的地位,告诉他们说:假若他么不完成他们所被指定的工作的话,他们将永远在地狱里受苦,特别警告他们说,如果他们执拗、无礼、顽固或愤怒的话,上帝会发怒的。如果主人蛮横、卑鄙或发脾气的话,他们也不应该改变自己的态度,那是上帝所关心的事,而不是他们(指奴隶主——引者)的意思,而不是他们应该把主人的惩罚委托于他(指上帝——引者)。”[8]内战以后,有人认为南方重建不仅包括经济上的重建,还包括道德和精神上的重建,从而使皈依黑人的行动加快。但是,从19世纪90年代起,多数南方州开始剥夺黑人的公民权,这种行为又得到教会的支持。再“种族隔离但平等”的原则下,黑人只能有自己的教会,对于基督新教白人社会来说,如何皈依黑人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小马丁 路德 金是主张与白人社会融合的黑人宗教首领,主张爱和非暴力,寻求黑人和白人的平等权利。本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黑人人权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由于多数美国黑人基本接受了基督宗教,应该说皈依黑人的问题得到了较为满意的解决。
美国人口中的印第安人和黑人毕竟是少数,美国的主体是白人。应该说,白人的信仰是美国民族文化取向的关键。自殖民地时始,美国曾长期是基督教新教一统天下。在独立宣言时,美国人80%是新教徒,天主教仅占8%,犹太教占0.1%。新教不仅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新教成员还代表着有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精英,代表了多数工商业、企业和管理者,他们中构成最重要的政治核心任务,在1931年美国名人录所收的16000名人中,有10500为新教徒,天主教徒只有750人。[9]但是南北战争以后,欧洲天主教和犹太教向美国移民人数增加,严重威胁到新教的地位,许多人认为,移民本身就是罗马天主教的阴谋,企图颠覆美国的自由主义制度,为了保护自己特有的文化,加上宗教信仰的分歧,掀起了排外注意的斗争,他们提出不许天主教徒在大都市、州或国民政府中担任公职,不许他们在公立学校任教,限制天主教移民,新教徒与天主教和犹太教的关系极为紧张。1915年,白人复活“三K党”也主要是反对天主教和犹太教为目的的。这样,美国历史上的排外主义被赋以了新的内容,出现了更为激烈的排外场面。[10]法国学者安德烈西耶格里埃德(Andre siegfried)认为“战后美国的基本特征是美国本土民族对外来种族进入美国问题持的一种紧张心态”而这个本土民族是指“本质上是新教徒”。[11]
在1928年10月总统选举前夕,《基督教世纪》杂志上一篇文章认为,基督新教反对一个天主教徒作为美国总统不是因为基督新教想限制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因为他们是坚定的基督教徒,不是因为他们不欣赏天主教与美国制度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长期以来,天主教势力及其影响在美国不断扩大,已经威胁到美国业已存在的制度,如果白宫出现以为天主教总统,罗马天主教体制将在美国社会和政治生活中明显增加,因而人们再次面临“美国还是不是基督教新教徒和盎格鲁-萨克逊美国”的问题。当时,只有基督徒新教才感受美国是自己的家,而其他所有的人都是外国人。
在20世纪之前,几乎没有人想去改变外来移民的宗教信仰,因为外来移民的宗教信仰是多种多样的,改变信仰是常见的。但是,1933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T艾贝尔却提出,长老宗,浸礼宗和遁道宗3派应联合起来尽最大努力去改变天主教的宗教信仰,其目的是“推动美国化进程,改变天主教徒孤立于美国社会之外的问题,并把他们带进新教教会。”这样一来,美国化就变成基督教化了。艾贝尔认为,“美国政府的理念和原则以及美国社会生活都是来自于基督新教并有基督新教支撑的。”[12]所以,排除外来宗教或皈依外来移民的宗教信仰就在情理之中了。
众所周知,美国曾掀起一股“黄祸论”(Yellow peril)的思潮。所谓“黄祸论”就是美国担心亚洲移民给欧洲带来危险的思潮。臭名昭著的1822年排华法案在美国历史上破天荒地把一个民族从合法移民的名单上除掉。在国会讨论上,意味来自缅因州的议员说,美国是“上帝赋予的伟大人民的家,一个说英语,拥有伟大理想的、信仰基督教的白人种族”。[13]还有一些美国人甚至公开称华人移民为“低下族”(degraded race)、“野蛮人”、“害人精”、“不可教养者”等等。他们认为,华人损害了基督教义。美国许多大城市组织了反华人俱乐部,旨在驱逐华人出境。三K党一类,组织了大规模反华人,示威、殴打、迫害、虐待华人。[14]
1924年又通过了新的反对日本的移民法。由于日本在移民过程,把自己的神道教和佛教带到了美国,但似乎并没有给美国主流宗教带来威胁。据统计,1936年在西雅图的6000名日裔美国人中,信仰佛教等东方宗教的仅980人,而信仰基督教的却有1200。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宗教的排外主义思潮曾十分强烈,对民族整合,限制外来移民的政府行为起过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移民的持续增长,美国宗教多元化已经成为事实,美国的许多教会领导也认识到,任何一个单独的教派都难以完成熔炉中如此中立要的任务,更需要联合起来。1908年,有30个教派代表1800万教徒建立了“美国基督教联合委员会”(Federal Council of Christ in America)。从此,美国的新教徒、天主教徒和犹太教徒,大家团结在星条旗下,共同完成上帝的使命。
主要参考书目: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 刘祚昌 华东人民出版社 1954年
《美国社会史话》 原著主编卡罗尔 卡尔金斯 王岱等译 人民出版社 1984年
《美国文明》 钱满素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
《多元文化的现代美国》 陈致远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年
《美国通史:美国的奠基时代 1585-1775》 李剑鸣 人民出版社 2002年
《美国通史: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 1775-1860》 张友伦 人民出版社 2002年
《美国通史简编》 黄绍湘 人民出版社 1983年
急!!!简述艺术发展的规律
艺术发展的规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律性;二是他律性。
一、自律性就是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包括几个方面:
1、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包括内容、方法、形式的继承);
2、艺术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原因;
3、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艺术继承的条件和类型(同一风格渐进延续继承,不同风格断裂式继承);
5、革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6、艺术发展过程中革新与继承的关系等。
当然,还有很多关于艺术发展的观点:其一艺术发展是“草创——繁荣——衰亡”的必然规律;其二是艺术发展是“否定之否定”;其三认为“两极之间的变化”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等等。
二、他律性主要指外在因素对艺术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艺术的性质、艺术的发展等等);
2、政治对艺术发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深刻的影响;
3、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4、道德给艺术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5、哲学对艺术的影响等。
扩展资料
流派
原始艺术与现代艺术
原始艺术具有生硬性、纯真性、力感性和野性,这既是因为原始价值关系通常是低级、粗浅、简单、直接和本能的,又是因为当时人的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只能采用粗浅、简单、直接和机械的艺术形式来反映和描述周围存在的客观事物。
现代艺术具有高级性、细腻性、复杂性和理智性,这既是因为现代的价值关系通常是高级、深刻和复杂的,又是因为人们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可以采用高级、深刻、复杂和辩证的艺术形式来反映和描述周围存在的客观事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艺术
古典艺术的历史与发展论文3000字
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一直被学术界称为"斯芬克斯之谜",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人类早期的历史和艺术方面的资料所知甚少.尽管如此,历史上的许多学者还是在这一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这些学说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类艺术发生的某些条件和根据,对学习艺术和进行艺术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虽然这些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必然涉及到人类艺术的方方面面,但其中关于美术起源问题的论述通常都是这些学说的重要方面.以下我们就来简要介绍、评析一下历史上几种主要的关于人类艺术(美术)起源的学说.
1、模仿说
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美术艺术如此.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艺术创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继古希腊哲学家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
芬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这种理论直到十九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今天,用模仿说作为艺术起源的动力的美学家已经不多了,因为事实上有很多现象,如人类的史前洞穴壁画是很难用模仿的冲动去解释的.但模仿说仍有它一定的价值,它揭示了人类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艺术是相通的.一方面,对客观事物的模仿也是一种对事物的把握方式,它使人从中看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而引起人心理上的快乐和满足.另一方面,不管原始人由于什么原因创作和制作了原始艺术,这些原始艺术本身(如史前洞穴壁画上的动物轮廓)却无疑是由模仿得来的,也就是说,模仿即使不成为动因,也至少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正因为史前造型艺术都基于模仿的手段,我们才能认识到这些形象所模仿的原型是什么动物.我们从今天所发现的原始艺术作品中也不难看出,模仿是大部分原始艺术创作和制作的主要方法.而其它方法,如表现和象征的方法也都是从模仿之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2、游戏说
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它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人们也因此把游戏说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通过对游戏和审美自由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自由"是艺术活动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的限制,人们只有在一种精神游戏中才能彻底摆脱实用和功利的束缚,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游戏说还认为,人的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剩余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人是高等动物,它不需要以全部精力去从事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物质活动,因此有过剩的精力,这些过剩精力体现在自由的模仿活动中就有了游戏与艺术活动.斯宾塞和席勒一样,也认为游戏是过剩精力的发泄,它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实用价值,却有助于游戏者的器官练习,因而它具有生物学意义,有益于个体和整个民族的生存.
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间的重要联系,对于我们理解艺术在审美方面的发生具有重要价值.它揭示了艺术发生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某些必要条件,如剩余精力是艺术活动的重要条件,艺术的娱乐性和审美性等,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对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是富于启发的.但它把艺术看成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绝对自由的纯娱乐性活动,且偏重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看待艺术的起因,过分强调了艺术与功利的对立,有绝对化和片面性的弊病.
3、表现说
这种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持这一理论的主要有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等,还有欧美的一些现当代美学家.在这种学说看来,原始人所有的艺术只有一个最主要的推动力,那就是他们通过各种艺术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从而促成了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如托尔斯泰认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这些外在标志就是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些艺术形象的传达,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样,作者所体验到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活动.
如果说人类的科学主要是与理性、认知相联系的话,人类的艺术就更多地是和感性、情感等联系在一起.表现和交流情感的确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表现情感也是推动艺术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心理动力.但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多样的,语言、情感都能表达情感,而且艺术也不仅仅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因此这一学说并不能完全说明艺术起源的全部原因.
4、 巫术说
巫术说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最有影响、有势力的一种观点.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早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这种观点用实用性来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在原始人心目中,最初的艺术有着极大的实用功利价值.按照这种理论,原始人所描绘的史前洞穴壁画中虽然有许多在我们今天看来是美丽的动物形象,但他们当时却是出于一种与审美无关的动机,即巫术的动机.如许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壁画和雕刻,往往是处在洞穴最黑暗和难以接近的地方,它们显然不是为了给人欣赏而制作的,而是史前人类企图以巫术为手段来保证涉猎的成功.还有些动物身上画有或刻有被长矛或棍棒刺中和打击过的痕迹,按照巫术说的观点,这是因为原始部落有一种交感巫术的存在,原始人认为任何事物的形象与实际的该事物都有一种实在的联系,如果对事物的形象施加影响,实际上也就是对这个事物施加影响,在动物身上画上伤痕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实际的涉猎当中可以顺利地打到猎物.原始东西壁画中这些身上有被刺中或击伤痕迹的动物形象,成为支持艺术产生于巫术学说的有力证据.
巫术说对于我们理解原始艺术,特别是原始美术发生的动力,以及这些艺术在当时条件下非审美的性质具有重大意义.但巫术说把精神动机视为原始艺术发生的唯一动机,忽略了隐藏在精神动机后面的动因,即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因而也不能完满地解释原始艺术的真正起源.
5、劳动说
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19世纪末叶以来,在欧洲大陆许多民族学家与艺术史家中,就广为流传艺术起源于“劳动”
的理论.希尔恩在《艺术的起源》中就曾经列出专章来论述艺术与劳动的关系;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位的信》中,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动物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
求一篇关于对舞蹈美学的认识方面的论文
对舞蹈艺术作全面、系统、历史的研究的一门科学。舞蹈学包括舞蹈理论、舞蹈历史和舞蹈鉴赏 3个主要部分。 舞蹈理论 重点研究舞蹈艺术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舞蹈艺术的特征、舞蹈艺术的发展规律等问题。舞蹈和其他艺术一样,都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舞蹈和其他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于艺术表现工具和表现手段的不同。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工具是人的身体,主要表现手段是人体的舞蹈动作。舞蹈是一种以人体的动态形象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起源于对生产劳动、战斗、社会生活动作的模拟再现,图腾崇拜和表现、交流思想感情的内在冲动。从简单的模拟再现,到复杂的概括表现,是舞蹈艺术发展的必然进程。从群众自娱性、社交性、礼仪性的抒发单一情绪的生活舞蹈,到表现繁复多样的社会生活内容,形成多种舞蹈形式和体裁的艺术舞蹈,是舞蹈艺术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在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中,舞蹈家们为了扩大表现生活题材的范围和丰富舞蹈艺术的表现能力,不断从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中汲取滋养,逐步形成高度发展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舞蹈源于生活,又对生活予以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舞蹈 艺术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娱乐、交谊、健身等功能和作用。 舞蹈理论的研究又分为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主要门类。舞蹈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舞蹈和生活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舞蹈艺术的本质和特性、舞蹈的起源和发展、舞蹈的内容和形式、舞蹈的种类和体裁、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等基本问题。舞蹈应用理论主要包括:舞蹈创作理论(或称舞蹈编导理论)、舞蹈表演理论和舞蹈教育理论等。舞蹈创作理论主要研究舞蹈创作的一般规律和创作各类体裁舞蹈的特殊规律、舞蹈创作的过程、舞蹈的创作方法,以及舞蹈编导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技巧。舞蹈表演理论主要研究舞蹈演员如何以自己身体为工具和手段,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深刻地反映和表现广阔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以使观众在舞蹈的审美活动中思想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鼓舞、情感上受到陶冶和净化;以及舞蹈演员所应具备的条件、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能力。舞蹈教育理论主要研究训练和培养创作、表演、教学、理论研究等各种专业舞蹈人才的方法,必修的主要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大纲制定的原则等,通过对各种舞蹈人才的培养,以期达到在 继承、保存、创造、发展、提高和普及舞蹈文化方面保持其科学性和系统性。 由于舞蹈艺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由于各人研究方法和侧重面的不同,舞蹈理论的研究必然要向多方面发展,产生各种不同的新科目。如从社会学(包括民俗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来对舞蹈进行研究,就形成和发展起舞蹈社会学、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舞蹈解剖生理学等一些新的学科。进入80年代以来,中国有些舞蹈理论家已经开始从事这些学科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发表了一些学术论著,目前仍处于开创建设阶段。 舞蹈历史 这门学科既属于历史学的范畴,又是舞蹈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历史发展规律,并对历史上促进舞蹈艺术前进和发展的一些著名舞蹈家和舞蹈作品作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任何时代的舞蹈艺术的存在和发展都受其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还受其社会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审美意识、文化艺术思潮等的影响。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舞蹈艺术从内容到形式的发展和当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以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舞蹈文化的交流活动,对促进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也是舞蹈历史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舞蹈历史,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就要从舞蹈的历史现象出发,理出舞蹈的历史发展线索,展示出舞蹈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舞蹈学的角度来研究,就要求通过舞蹈历史的发展进程,进一步探索舞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其作出理论的说明,从而达到历史的研究和逻辑的研究相结合。研究过去舞蹈艺术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就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今天舞蹈发展的现状,并从舞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中,预示出未来舞蹈艺术发展的方向。 舞蹈艺术是人类极为丰富多样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研究它的历史,必须分类来进行。如以国家和地区来划分,就有国家、地区和整个世界的舞蹈史。例如中国舞蹈史、欧洲舞蹈史;世界舞蹈史等。如以舞蹈艺术的形式和体裁来划分,就有中国舞剧史、中国民间舞蹈史、世界芭蕾史、欧美现代派舞蹈史等。如以时代来划分,就有舞蹈通史、舞蹈断代史;中国舞蹈史则可分为中国舞蹈通史、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近现代舞蹈史等;再细分,中国古代舞蹈史还可分为唐代舞蹈史、宋代舞蹈史等。 舞蹈鉴赏 是舞蹈学中最活跃、最有群众性和社会性的一个方面,是研究舞蹈欣赏、舞蹈评论和舞蹈作品如何取得和加强其社会效果的一门科学,它和舞蹈编导、舞蹈演员的创作、表演以及广大群众舞蹈审美艺术实践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舞蹈欣赏主要研究舞蹈欣赏的性质和作用,舞蹈欣赏和舞蹈创作、舞蹈评论的关系,舞蹈欣赏活动所应具备的主客观条件,舞蹈欣赏中的共鸣现象以及心理特征等。舞蹈评论是对具体的舞蹈作品的创作和演出的评价活动。它的研究对象虽然应当以当代舞蹈艺术实践为重点,但同时也要对过去的舞蹈艺术给予历史的评价,总结它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给以理论上的说明。每个时代的舞蹈评论,都受那个时代人们的舞蹈历史观和舞蹈审美趣味的制约,因此舞蹈评论活动必然以一定的舞蹈理论和舞蹈历史观为基础,同时舞蹈评论又反过来影响舞蹈理论和舞蹈历史观的发展。舞蹈评论的主要任务是对具体的舞蹈作品(某个作品、几个性质相同或近似的作品、某个舞蹈家创作和表演的作品等)进行思想和艺术分析,作出客观的评价,指出 成就与不足,从而影响观众,提高观众对舞蹈艺术的欣赏和鉴别能力;同时又反映出观众的要求和呼声,使舞蹈编导和演员了解观众的爱憎、好恶、重视客观的社会效果,对以后的舞蹈艺术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舞蹈评论是舞蹈工作者和广大观众之间的桥梁,是发展和繁荣舞蹈创作重要的一环。
上一篇:读者杂志下载百度网盘
下一篇:省级期刊版面费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