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投稿

发布时间:2023-02-09 17:23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投稿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直属设有研究生院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会科学类学术刊物。该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求真、务实、创新、服务为办刊宗旨;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根本办刊方针,以“广纳百川、兼容并蓄”为根本办刊理念,实施品牌战略;坚持匿名送审制度、坚持双审通过录用制度、坚持专家审读制度;目标是努力办成有鲜明特色、有理论水平、有借鉴意义、有可读价值的学术刊物。历史:公元2000年创刊定位:多学科研究资源环境问题的国内高端学术平台、广受学界尊敬的新锐文科学报使命:推动资源环境研究,打造绿色品牌学报方针:开放办刊,匿名双审排名: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影响因子排名第7位荣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教育部“名栏工程”入选期刊承诺:公平选稿,提供一流学术服务栏目:四大常设栏目——资源环境(下设“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环境资源法”子栏目)、管理与经济、新闻与传播、高等教育;不定期推出的重点栏目——生态美学、环境社会学、环境伦理学、环境政治学、玉文化、环境史等;团队:刘传红(主编)、冯伟莉、朱蓓、周振新、燕祥(按姓氏笔画为序)地址:430074中国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的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论文范例

1.面对失控的世界,人类必须做出抉择——为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40周年而作2.环境基本法的发展脉络——从“人类环境会议”到“环境与发展会议”3.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利用应当贯彻的六项原则——人类海洋环境利益的视角4.扬弃“技术理性”回归伦理谈判——科技知识背景下全球气候谈判法律模式之展望5.国际河流共享性的法律诠释6.生态经济学建设的若干设想——边缘交叉经济学科建设的一般方法论探讨7.马歇尔经济生物学思想及现代启示8.东部沿海制造业内部结构调整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机制分析9.国土资源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制度探析——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10.池田大作的环境危机观11.朱熹对《孟子》“仁民而爱物”的诠释——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12.论环境新闻的特征表现13.广告权力研究的基本问题及模式建构14.中国虚拟社会管理学术进展述评15.自主品牌研究的问题与发展探讨——一个营销学的视角16.中国独生代强迫性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17.基于学习和参与行为的扶贫项目可持续性的实证研究18.跨组织私人关系与经销商速度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19.纳粹德国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探析20.战后德国政治“再教育”运动及其影响21.世纪50——70年代联邦德国政治教育思想的争论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有录用通知吗

有。正规的学报是会收到录用通知的,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是正规的,是有录用通知的。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地球科学的发展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ISSN 1000-2383/CN42-1233/P),创刊于1957年,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地球科学学术理论期刊,以反映中国地质大学教学与科研最新的、高水平的基础地质、应用地质、资源与环境地质及地学工程技术研究成果为主要任务。该刊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指引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办刊中始终坚守社会主义科技出版阵地,坚持《地球科学》办刊宗旨,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在出版编辑工作中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规。自1981年复刊20多年来,学报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勇于开拓创新,精益求精,运用系统工程原理指导整个出刊工作,狠抓出刊科学管理和最佳出刊质量。随着国际地学领域大变革和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开创性地提出“瞻前顾后抓选题,通天彻地抓队伍”的办刊方略,将编辑部全部编辑培养为博士、硕士研究生;紧跟地质科学研究前沿,努力探索编辑规律,积极扶植新学科,策划最优选题计划。20多年来《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中文版从不定期到双月刊,从中文版到英文版,1990年首次出版了中国高校第一本大开本英文版学报。学报与国际156个国家地区和单位建立订购交换关系,多年来一直受到国际地学界极大关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学术研究

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持的“973”项目及专题、“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600余项,科研经费稳步增长。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荣获“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的殊荣。学校师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杂志Nature上发表论文4篇,Science 1篇。5年来,学校共有50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中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收录,英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收录,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和CSSCI。  科学研究始终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参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引领行业科技发展,培养和输送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学校作为唯一高校参与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拥有军工项目科研生产完整资质,成立了2个“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预研分中心,参与了“嫦娥工程”月球探测数据处理和月球应用研究,自主研发的MAPGIS软件成功应用于“神舟”系列载人航天搜救。学校坚持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协同创新体系建设。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学校及时组织科技赈灾专家组奔赴灾区,为灾区预防次生灾害、做好灾后重建与城镇选址等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学校拥有纸质图书资料155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100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067个,多媒体资源近60000小时;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形成了以科技文献为主体、地球科学类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 学术期刊 《地球科学一一中国地质大学学报》: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EI》、《CA》、(Pж)、《CBST》、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美、德的《地球科学光盘数据库》以及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和“湖北省优秀期刊”。《地质科技情报》:《CA》、《GeoRef》、《PЖ》收录,已进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是由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江大学联合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工程地球物理类专业学术期刊。《安全与环境工程》:本刊被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入网中国期刊网(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 Info)数字化期刊群》。《宝石和宝石学》:被美国《化学文摘》(CA)等收录,入编《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

上一篇:本科生如何发表学术论文

下一篇:关于初中学生作业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