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
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
1998-2002年参与了校级科研项目“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及教材编写”,并参加编写了21世纪市场营销学教程。2005年参加211 项目英语教材编写,〈〈商务英语阅读〉〉,副主编。文章“加强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北京外国语大学报2000年第3期.论文“在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策略能力”,外语界2001年第3 期。论文“论大学综合英语课的教学”,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论文“高年级英语口语教学刍议”,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3年第1期。论文“在精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外语与翻译2003年第2期。论文“学习主体的自主性研究与优化英语教学模式”,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4期。论文“走出英语阅读课教学的误区”,长沙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论文“对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探讨”,同济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论文“论需求分析在自主学习模式中的作用”,中国教育改革2004年第7期。论文“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程度和性格差异对交际策略选择的交互影响---- 对交际策略使用的实证研究”,外国语言文学2005年参与编写教材21世纪市场营销学教程2004年3月出版,中国宇航出版社。参与编写教材英语电影教程,2002年出版,外研社。编写教材全方位商务英语口语, 2005年5月 ,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侯怀银的学术成果
1、《德育传统的当代价值》(17万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2、金林祥、侯怀银等著:《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研究》(38万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4、主编《高等教育学》(36、4万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师范教育》1984年第2期。2、《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观》,《教育理论与实践》1987年第1期。3、《中国古代程朱、陆王学派书院的课程设置及其特点》,《山西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4、《对近年来我国生活教育理论研究的前瞻与反思》,《行知研究》1988年第2期。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特征》,《教育科学研究》1988年第4期。6、《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两个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1988年第5期。7、《试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特点《为中国教育改革探路》(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8、《对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思》,《山西大学高教研究》1989年第3期。9、《毛泽东的教育改革观探微》,《山西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10、《当前我国高教课程改革刍议》,《山西高教研究》1990年第4期。11、《文科课程改革初探》,《山西大学高教研究》1991年第2期。12、《高等学校的教材建设浅议》,《山西高教研究》1991年第3期。13、《我国教育研究方法发展趋势预测》,《教育评论》1991年第6期。14、《高师公共必修课教育学教学方法改革浅探》,《山西高教研究》1992年第3期。15、《试论生活教育理论的功能》,《行知研究》1993年第2期。16、《毛泽东的教学改革观探微》,《山西高教研究》1993年第4期。17、《陶行知论教育试验》,《教育科学研究》1994年第1期。18、《试论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上饶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19、《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改革的方法论原则初探》《中国高教研究》1994年第3期。20、《当代教育理论发展面临的难题》,《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4期。21、《我国新时期教育研究方法论研究的回顾与瞻望》,《教育研究》199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4年第9期全文转载。22、《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教育科研的回顾与反思》,《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5年第1期全文转载。23、《山海工学团模式初探》,《教育史研究》1995年第1期。24、《陶行知的全面教育观探微》,《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25、《试论建国后十七年中国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启示》,《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8年第3期全文转载。26、《论“文革”对中国教育学科体系的破坏及其教训》,《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27、《建国后十七年中国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历程初探》,《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8年第10期全文转载。28、《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中国高教研究》1998年第5期。29、《我国新时期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历程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4期。30、《建立比较课程论刍议》,《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10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8年第12期全文转载。31、《我国新时期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教育研究》1998年第1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9年第3期全文转载。32、《中国教育学的学术建设初探》,《中国教育学刊》1999年第4期。33、《杜威的课程观述评》,《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0期。34、《中国教育学史学科建设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2期。35、 《教育学对哲学的接受机制及其内化》,《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1期全文转载。36、《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回顾与反思》,《教育研究》2001年1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37、《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初探》,《山西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38、《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及特征》,《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39、《关于教育系在综合大学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集美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40、《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科学化思潮述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9期。41、《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对教育学学科独立性问题的研究》,《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4年第2期全文转载。42、《让阅读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44、《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对教育哲学学科建设的探索》,《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第6期全文转载。44、《学校品牌的中国气质》,《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45、《教育研究的叙事学转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2期。46、《高等教育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47、《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及其特征——以20世纪下半叶为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48、《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11期。49、《山区寄宿制小学发展的现状和方向》,《山西教育》2007年第2期。50、《“社会教育”解读》,《教育学报》2007年第4期。51、《山西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4期。52、《高等教育质量概念探究》,《江苏高教》2007年第5 期。53、《谈大学校训的特征和功能》,《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13、14期。54、《校企合作:农村贫困地区高中教育发展的新探索》,《人民教育》2007年第20期。55、《21世纪初国外高等教育研究的主题》,《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10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56、《校风解读》,《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第10期。5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0期。58、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递交的论文《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对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设研究》被编入《高等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59、《社会教育:从边缘走向中心》在《现代教育导报》2007年7月20日发表。60、《20世纪中国学者对课程论学科建设的探索》,《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1期。61、《20世纪中国学者对教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3期。6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学者视野下的美国大学公民教育》,《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63、 《20 世纪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本土化探索》,《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64、《教育与幸福的关系—一个亟待重视的教育研究领域》,《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2期。65、 《三十年来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研究:进展和问题》,《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第6期。66、《山西初中教育的分析与对策》,《山西教育》2008年第1期。67、《当教师与专家在教育研究中相遇》,《教育时报》2008年8月6日。68、《学习型社会呼唤社会教育》,《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8期。69、《教育学中国化—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学者的探索》,《教育科学》2008年第6期。《中国社会教育研究的若干问题》,《教育研究》2008年第12期。70、《学术—大学的生命力》,《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1期。
汪渊智的论文
1、略论让与担保制度在我国的确立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2期2、我国民法诉讼时效制度之构想,《法学研究》 2003年3期3、论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法学研究》 1995年5期4、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法律科学》2003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3年9期(全文转载)5、形成权理论初探,《中国法学》 2003年3期6、产品责任之抗辩,《法律科学》 1998年4期7、论指示缺陷产品的无过错责任,《现代法学》 1997年2期8、论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中国法学》 1997年1期9、略论最高额抵押,《法学评论》 1997年增刊10、论合同正义,《政法论坛》 1996年6期11、英美合同上的不正当影响,《比较法研究》 1996年3期12、软件的法律保护与文献情报工作,《图书情报工作》 1996年1期13、民法司法解释的法源性初探,《晋阳学刊》 2004年6月14、两大法系合同漏洞补充规则的探讨,《山西大学学报》 2004年5期15、民法中的不完全性法条,《山西大学学报》 2004年4期16、论民法上的事实行为,《山西大学学报》 2003年3期17、论诉讼时效的中断事由,《山西大学学报》 2002年增刊18、论民法与经济法的价值差异,《人民法院报》 2002.9.319、论诉讼时效完成的效力,《山西大学学报》 2002年3期20、论电子合同,《山西大学学报》 2001年5期21、论仲裁协议,《山西大学学报》 1996年3期22、朱元璋的反腐败思想及其法律实践,《山西大学学报》 1990年2期23、赠与合同的撤销,《兰州学刊》 2004年2期24、略论民法概念的讲授方法,《学术研究》 2003年1期25、民法在调节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局限性,《生产力研究》 2003年3期26、个人独资企业的法律特征,《税收与企业》 2002年11期27、抗辩权略论,《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年3期28、我国合同法上的可预见规则,《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2年专刊29、论附随义务,《山西大学学报》 2001年3期30.异议登记制度研究,《法学杂志》,2006年增刊;31.论定作人的侵权责任,《法学杂志》,2007年第3期;32.我国外贸代理制度的法律冲突及其消解,《暨南学报》2007年第6期;33、论转质,《三晋法学》第1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9月版34、论前期物业服务合同,《三晋法学》第2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9月版;35、侵害占有的侵权责任,《法律适用》,2008年第7期
上一篇:与光有关的国外ei期刊
下一篇:创新为主题的作文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