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期刊介绍pdf
五四时期期刊介绍pdf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刊物有《新青年》。
1916年初,袁世凯称帝,在此之前,美国人古德诺发表了《共和与君主论》,杨度发表了《君宪救国论》等文章,散布中国宜于实行君主制,没有君主便要“灭亡”的谬论。《新青年》针对这种情况,发表了陈独秀《一九一六年》、《吾人最后之觉悟》,李大钊的《民彝与政治》、《青春》等主要论文,揭露了君主专制的危害。
1916年,《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主要撰稿人。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邀请了许多有新思想的学者到校任教。这样,《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扩展资料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中国共产党根据毛主席语录坚称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也就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新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四”新文学运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前《新青年》的创刊及其主要内容。
1、创刊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
2、主要内容
①、翻译世界名著,先后译介了俄国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安特莱夫、索洛古勃、库普林、阿尔志跋绥夫,波兰的显克维奇,瑞典的斯特林堡,法国的莫泊桑,英国的王尔德、格里高里夫人,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武者小路实笃等人的创作。
②、进行反对封建复古派文人及其他封建文学潮流的斗争,如刘半农的《答王敬轩书》、鲁迅的《随感录五十七.现在的屠杀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钱玄同的一些通信等。
③、宣传马克思思想,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工人运动的论文和译介文章等。
《新青年》的影响: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许多高级共产党员(如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
《新青年》在五四时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的影响巨大而久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各种政治思潮差不多都是在五四前后通过《新青年》传入或兴起的;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一些著名人物,都是在1919年前后登上政治历史舞台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许多革命运动,追根溯源,也都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发端的;
中国人的现代化意识、精神文化都是在1919年前后发生急剧变化的。当代中国的物质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几乎是在实践和完成五四先驱的未竟之业。五四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
五四运动史怎么样
从宏大叙事到回归现场 ——新中国成立以来五四运动研究出版物综述 杨琥北京大学校史馆副研究员 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与社会政治运动,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自五四学生运动爆发以来,对它的评价和研究就从未间断过。迄今为止,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已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重点课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根据研究内容与研究视角的变化,可以把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五四运动研究史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 宏大叙事革命话语:1949—1978 从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是五四运动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此一时期关于五四运动的专著,20世纪50年代初就出版了华岗的《五四运动史》、贾逸君的《五四运动简史》、洪焕春的《五四时期的中国革命运动》、王可风的《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10余种。其中,华岗的著作于1951年出版后,多次再版,产生了较大影响。论文集则有1950年出版的《“五四”卅周年纪念文辑》和1957年出版的《五四运动文辑》,前者主要收录了1949年“五四纪念”之时各地报刊发表的回忆与纪念文章,后者收入1950年至1956年报刊上代表性文章12篇。1959年五四运动40周年前后,五四运动研究掀起一个高潮,出版了多种专著和资料,如《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五四运动回忆录》、《五四运动文选》、《五四运动在山东》、《五四时期期刊介绍》和《光辉的五四》等。其中,由中央编译局编辑的《五四时期期刊介绍》是较有分量和价值的一种,该书共三辑,每辑分为期刊介绍、发刊词辑录、期刊论文索引三部分。三辑共介绍了五四前后100多种宣传新思潮的刊物,至今仍不失为五四运动研究的重要参考书。1963年,由丁守和、殷叙彝撰写的《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出版,该书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容、五四后各种社会思潮,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论争的情况,作了系统的考察,代表了当时学术界的研究水平。 这一时期,学术界对五四运动的研究,受现实政治的认识影响,偏重于对五四运动的性质、意义、领导权以及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政治因素的阐述,对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本身的史实则较少研究。 扩大视野开拓领域:1979—1999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五四运动研究同其他学术领域一样,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从80年代后期开始,港台及国外学者研究五四运动的著作在大陆翻译出版,为学术界研究五四运动开拓了崭新的学术视野,大陆学界开始受到海外学术界观点、方法的深刻影响,从而使五四运动研究呈现出一种国际性的研究特点。 这一阶段的研究,表现在以下几个突出的方面: 1.关于五四运动的学术研讨会规模大、次数多、层次高、影响广泛。1979年五四运动60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召开了大型纪念五四运动60周年学术讨论会;10年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又举办了以“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1999年,北京大学举办了主题为“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中国”的学术讨论会。这三次会议的论文均结集出版。 2.资料整理工作成效显著,一大批新史料整理出版。其中,综合性史料有《五四时期的社团》、《五四运动回忆录》、《五四爱国运动档案史料》、《五四爱国运动》(1979年增订再版);专题性史料有《新民学会资料》、《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五四运动与北京高师》、《五四时期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五四时期妇女文选》,以及各省市整理的有关五四运动在本省市情况的资料专辑等。此外,五四时期的重要期刊《新青年》、《新潮》、《建设》等均影印出版,有关五四时期历史人物的文集大部分也经整理出版。这些资料的出版,为五四运动研究开拓新领域提供了史料依据。 3.引入、译介了一批港台、海外有关五四运动的专著。1988年,贵州人民出版社率先翻译出版了林毓生著《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1989年五四运动70周年之际,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五四与现代中国丛书”,代表性的有微拉·施瓦支著《中国的启蒙运动》、张灏著《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纪文勋著《现代中国的思想冲突》等。进入90年代后,三联书店于1997年出版了陈万雄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1998年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之际,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了魏定熙的《北京大学与中国政治文化》。最值得注意的是,周策纵的巨著《五四运动史》一书,先后有两个译本面世(《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该书分上、下两编,上编集中描述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探究了1919年5月4日的五四学生运动如何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探讨了五四运动在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方面的影响,对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五四时期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都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该书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它的翻译出版,对大陆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4.涌现了一批学术研究论著。学术界这一阶段的五四运动研究,无论从广度或深度而言,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通论性的著作有汪士汉的《五四运动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是“文革”结束后第一本关于五四运动的专著;彭明的《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初版,1999年再版)是建国以来关于五四运动史料最翔实、论述最系统的一部著作,该书对五四运动前的阶级背景、国际形势和五四学生运动的兴起、发展及各种社会思潮都一一作了系统介绍。与此同时,有关五四运动的专题性研究也取得进展。其中,刘永明的《国民党人与五四运动》分析了国民党人在五四运动中的活动、作用和历史地位;欧阳哲生的《新文化的源流与趋向》论述了五四新文化与传统儒学之关系;朱志敏的《五四民主观念研究》则对五四时期最著名的口号之一——“民主”的观念作了细致深入的分析。此外,萧超然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李龙牧的《五四时期思想史论》等书,也都从某一侧面深化了对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李新、陈铁健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伟大的开端1919—1923》一书,用很大篇幅考察了五四运动的原因、过程以及当时的思想争论,阐述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李泽厚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一书,关于五四运动,提出了著名的“救亡压倒启蒙”说,不仅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争论,而且也影响到国外五四运动的研究者。 此外,1999年还出版了一批有关五四运动的画册,如丁守和主编的《五四图史》,廖大伟、马军编的《五四运动》等。其中值得重视的是由陈平原、夏晓虹主编的《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一书,从具体入微的描述与考辨入手探讨五四运动,以图释史,图文并茂,是一部独特的五四运动史著作。 转换视角回归现场:2000— 2000年以来的五四运动研究,一方面,延续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路向与研究框架;另一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化,出现了新的趋向。 就前者而言,2001年出版的两部论文集就是典型:一部是沙健孙和龚书铎主编的《五四运动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道路》,该书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否定五四运动的观点,从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历史经验、历史意义等方面重申了五四运动对现代中国的意义;另一部《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即是1999年五四运动80周年纪念会议的论文集,该书涉及问题广泛,但主要仍从文化、思潮层面出发研究五四运动。与此相类似,近年出版的一些著作,如张宝明的《启蒙与革命:“五四”激进派的两难》、欧阳军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高力克的《五四的思想世界》、欧阳哲生的《新文化的传统:五四人物与思想研究》等书,尽管讨论的范围大大扩展,考察的问题更加深入细致,但研究视角、方法和理路仍不外乎从观念到观念,相对以往的研究,缺乏较大的突破和整体的更新。 在上述著作出版的同时,出版界关于五四运动也推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著,其一是陈平原著《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其二是罗志田著《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这两部著作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分别于2005年、2006年出版。陈书以一场运动(五四运动)、一份杂志(《新青年》)、一位校长(蔡元培)、一册文章(章太炎的白话文集)以及一本诗集(胡适《尝试集》)等作为切入焦点,主张 “借助细节,重建现场;借助文本,钩沉思想;借助个案,呈现进程”。在从事“现场”叙述的同时,追寻现场“周围”和“前后”的情境与语境。这种研究,不同于以往宏大叙事的研究,而是着力于细节描写和语境刻画,丰富了对历史过程的认识。罗著尽管不全讨论五四运动,但其“上编”就后世史家极为关注的“问题与主义”、五四运动前后胡适与中共的关系等为探讨的重点,对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士人(知识分子)阶层在社会地位、政治追求、文化关怀以及心态转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以往研究中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与结论,深化和推进了五四运动的研究。 从以上的简要回顾中可以看出,学术界关于五四运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研究角度也逐渐多元化,相信随着90周年纪念的到来,一批新的成果即将推出。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五四时期发表新小说最多的文学刊物
小说月报
《小说月报》发行22年,但真正在社会上发生影响,却是革新后的11年,包括鲁迅在内的全国大多数作家和翻译家,以及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者,都为它付出过辛勤劳动,使它在建设新文学理论、发展新文学创作、评介外国文学和整理中国古代文学诸方面,都取得卓越成绩。《小说月报》记录了中国新文学第一代作家艰辛跋涉的足迹,造就和培养了一批新作家,对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作出多方面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于1981年 4月开始,将《小说月报》第12卷至第22卷陆续影印出版。
一作为“百年”商务印书馆的“品牌”杂志,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一个西方列强大肆入侵、封建王朝即将土崩瓦解极为不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恶劣的文化生态背景之下,成长中又不断地经历战火的撞击与洗礼(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因此曾经先后使用过宣统、辛亥、民国三种年号)。但它在近代文学期刊史上却仍以生存时间之最(历时22年)、出版数量之多(共259期,附增刊1期,另号外3册)、发行份数之丰(前期在1913年曾达到1万份,即使是在衰落期的1920年也达到2000份,“这在20年代期刊史上是不多见的”)而著称。
二它的诞生期正好处在中国近代文学期刊第一次晚清文学期刊办刊大浪潮的结束与民初文学期刊办刊高峰出现的过渡时期,也就是《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新新小说》、《小说林》等这些以“政治启蒙”为办刊宗旨的文学期刊“香消玉殒”与以“游戏、消遣”为目的的《小说时报》、《礼拜六》、《小说大观》等文学期刊创办的交叉、转型之际。而《小说月报》却表现出了不同于它们的文学风貌与现代追求。
三它的历任五位主编(王蕴章、恽铁樵、茅盾、郑振铎、叶圣陶)均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文学大家和文化传播者,有的人不但开创了文学期刊史上许多“首开先河”的重要举措,而且他们都通过传媒这一有利的渠道促进了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
四它又因为革新前后的两个时期在文学史上的评价和地位反差巨大而甚为引人注目。前期由王蕴章、恽铁樵两位主编的《小说月报》(1910-1920年)始终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以消遣娱乐为目的、以迎合市民的低级趣味为宗旨的“鸳鸯蝴蝶派”顽固的旧文化堡垒,一向被人们扔在历史的角落里,蒙尘垢壁、少人问津。而后期由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主编的新文学期刊,则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革新的急先锋和积极倡导并大力实3践新文学革命的高雅文化重镇,特别是“为人生”的宗旨一直备受推崇,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目光。既然改革前的《小说月报》常被新文学大家斥为的“文学逆流”,为什么在1921年《小说月报》革新之时,不把这个刊物的名字改换掉,却仍然延用这个所谓旧派文学期刊——《小说月报》的名字呢?恐怕改革前的《小说月报》在受众中的品牌效应及十年的社会影响还是可想而知、不言自明的,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深究与思考的。
五它的文字与图像想象的互动设置方式和制作技术自成一格,无论是内容方面还是形式上都呈现出晚清至民初的“过渡性”特征。它所刊载的封面插画中的图画既不同于晚清画报之“先哲”《点石斋画报》和其前身《绣像小说》那种完全由传统画匠手工绘制的水墨工笔,又有别于20、30年代画报繁盛与辉煌时期的《良友》杂志和“月份牌”,那些具有非常先进的新式西方照排技术的影像图片。在装帧设计上,它既有对“晚清四大小说杂志”刊首附插画选图风格的继承与借鉴,又有别于同时代《小说大观》等文学期刊的刊头图片,自我追求一种崭新的选图风貌与刊载方略。并且《小说月报》中那些大量精选的与文学杂志风格交相辉映的图片集中体现了编辑们办刊时的良苦用心,它让广大读者看到的,正是基于“画报可以启蒙”这样一种认识。
上一篇:贵阳中医学院学报好发吗
下一篇:南大核心和北大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