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

发布时间:2023-12-12 03:29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

《中国社会科知学报》是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学道术类报纸,在很多学校算做一类核心期刊之列。这要看具体学校的规定,受篇幅影响,每篇文章一般不超过3000字。该报纸在国内外影响较大,受到很多答学术机构和学者的重视。

《中国社会科学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面向全国理论界、学术界的大型理论、学术报纸。

报刊职能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扎根学术、服务中国、面向未来,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国际性、悦读性的有机统一,倾力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精良的报纸。

《中国社会科学报》关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瞩目热点、难点、焦点和前沿问题;坚持理论创新,鼓励学者在坚持科学精神和科学原则的前提下,运用新方法,开辟新领域,提出新观点。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坦诚、平等、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支持和扶持学派的形成与发展;注重对国内外社会思潮、学术动态的分析和评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弘扬优良的学风和文风,强调实事求是,鼓励严谨治学,提倡深入浅出,注重由博返约。

尝见蒙古男子供差公门,衣冠楚楚,其妻室则番装也的意思

清代甘青地区多民族共融发展
2020年08月24日 09: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24日总第1995期 作者:魏梓秋
  在民族众多、各民族力量相对均衡的甘青地区,民族的交往与共融能够清晰地诠释中华民族整体发展的特征。甘青地区是我国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农牧皆宜,物产多样,人文风貌别具一格,各民族基于共同的时空场域,形成了复杂交叉的关系网络。

  语言互通

  语言能准确反映民族接触和相互影响的程度。清代甘青地区语言类型复杂,“汉藏语言及文字,为青海最通行者”,各民族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互相吸收了大量借词和语法形式。清末,汉语汉字在甘青民族地区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实际功能及权威象征都明显加强。出于经商和生计需要,汉族、回族学习蒙语和藏语的情况也较为常见,“近边蒙、番帐中,汉人每寄其子弟,令其服役数年,蒙、番之言语动作风俗,耳濡目染,久而习狎,以便行商番地”。甘青地区除回族外,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这些语言相互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为各民族的交往提供了便利。

  经济互补

  甘青地区以农耕和游牧为主体经济形态,以汉族、回族和藏族为代表,形成了分工协作的经济网络。回族擅长经商,对汉藏民族之间的商品流通起到了重要作用,倾向于从事较具风险的辅助性职业,如做生意、开旅馆、跑马车、做脚夫、当兵等。汉族擅长农耕技术,在需要一定知识水平的行业里具有优势,如教师、医生、政府官吏、手工业者等,汉族的技艺和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商业精神之间存在“完美的合作”。蒙、藏等民族擅长畜牧业生产,清代青海所产羊毛、羊皮每年春秋驮运至城中,由皮商收买,交易量十分可观。甘青地区各民族的经济互补,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产品的互通有无,更重要的是,多样的经济形态为人们选择多种生产方式提供了可能性。比如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流入甘青牧区,直接从事畜牧业生产,游牧民族也会尽可能利用土地,经营粗放农业。

  文艺共享

  公开的游艺活动,表达了各民族共有的价值观和生活追求,使民族和宗教整体性特征得以发展。“花儿”流行于甘青河湟、洮岷地区,是当地穆斯林和藏族、汉族共同喜爱的文艺形式。“花儿”曲调主要来自回、藏、东乡等民族音乐,歌词使用汉语方言。“花儿会”是各族群众表达心声、谈情交友的盛大集会。酥油花是塔尔寺三绝之一,清代西宁府的藏传佛教寺院每年元宵节都要燃酥油花灯,以塔尔寺为最。是时,外藩蒙古及藏汉民众不远数千里,蜂屯蚁聚于塔尔寺,共享宗教节庆。临潭县新城的端午节迎神庙会,是当地汉、藏、回、土民众奉祀洮州(临潭旧称)18位“龙神”(均为明朝开国征西的大将)的重要仪式。贵德县四月初八浴佛节时,汉族博带峨冠,“番女盛服入城”,在聚集交游中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族际通婚

  清代甘青地区存在多种类型的民间族际通婚,汉族与少数民族、同一宗教信仰和不同宗教信仰的民族之间都互有通婚,形成了复杂的婚姻网络。清代丹噶尔厅“蒙古男子供差公门,衣冠楚楚,其妻室番装也。其子娶汉女为妇,再生子女,皆汉族矣,此变俗之渐也。亦有汉人赘于番族,衣冠言貌甘于异类者”,正是这一地区族际通婚的生动写照。民间族际通婚是实现各民族之间经济、人口及语言互助与互补的重要途径,促成了各民族的血缘混合和文化交融。在婚姻仪式和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各民族的起居饮食等礼俗必然发生相互吸取、重叠和互嵌的现象,形成难分彼此的整体性特征。

  时艰互助

  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任何时候,各民族都不乏有识之士,共患难,同御辱,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战乱爆发或盗匪横行时,藏区和藏传佛教寺院常常是附近各族群众的避难所。同治年间,塔尔寺阿嘉呼图克图举办团练,当时西宁五川七族难民多逃归该寺,俾全性命。阿嘉呼图克图亲自督带团勇捍卫佛寺,援解西宁城围,历时六年之久,以致积劳成疾,在丹噶尔圆寂;也有回族在战乱时帮助汉族及藏族群众。

  通过民间族际通婚或收养形成的血统融合,经济贸易的高度合作,游牧人口与农耕人口的转换,民族性格的相互影响,各民族之间的互相救助与共生,都是清代甘青地区基层社会自发整合的途径。清代甘青地区各民族已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结构、经济网络和文化系统,在局部结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清代甘青地区的民族关系,既符合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的一般规律,又具有显著的地方特点,是中华民族整体发展的典型缩影。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清代河湟地区族际关系与多元文化格局研究”(14XJC770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的报刊职能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扎根学术、服务中国、面向未来,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国际性、悦读性的有机统一,倾力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精良的报纸。《中国社会科学报》关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瞩目热点、难点、焦点和前沿问题;坚持理论创新,鼓励学者在坚持科学精神和科学原则的前提下,运用新方法,开辟新领域,提出新观点;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坦诚、平等、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支持和扶持学派的形成与发展;注重对国内外社会思潮、学术动态的分析和评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弘扬优良的学风和文风,强调实事求是,鼓励严谨治学,提倡深入浅出,注重由博返约。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将利用自身深厚的理论学术积淀和完备的编辑出版体系,使《中国社会科学报》与《中国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in China、《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历史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协同作业、相辅相成,努力成为深刻反映学术前沿、时代精神与中国经验的权威阵地,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高端平台,展示中华民族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当代智慧的重要窗口。《中国社会科学报》前身是社科院办公厅编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和社科杂志社编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内容偏社科,属于行业报。为进一步扩大《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已在广东、上海、陕西、武汉等四地建立记者站,吉林、四川、重庆、美国等记者站正在筹备中。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拟将《中国社会科学报》由周二刊改为周三刊,分别于周一、周三、周五出版,报纸零售价由原来每期3元调整为每期2元,全年订价296元。订户可在邮局订阅,也可直接联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事业发展中心进行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内统一刊号:CN11-0274;邮发代号:1-287。

中国社会科学报和光明日报那个好

中国社会科学报和光明日报都挺好的。中国社会科学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扎根学术、服务中国、面向未来,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国际性、悦读性的有机统一,倾力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精良的报纸。光明日报的办报目的是最广泛的团结全国人民及各民主党派爱国人士,建设民主新中国。

上一篇:中国软科学投稿五个多月

下一篇:停电心情朋友圈发表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