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西北大学学报的论文集

发布时间:2023-12-06 07:23

西北大学学报的论文集

《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是我国创建最早的学术期刊之一。其前身为创刊于 1913 年 7 月 1 日 的《学丛》月刊,中经《西北大学周刊》 (1924 年 ) 、《西大学报》 (1939 年 ) 、《西北学术》 (1943 年 ) 、《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57 年 ) 等刊的发展,延续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是主要反映西北大学文科各院、系、所科研成果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主办单位——西北大学,具有公诚勤朴的办学传统与厚德载物的学术氛围,为全国重点综合大学、“ 211 工程”建设高校和国家重点支持的中西部 12 所高校之一。据新浪网最新公布的中国高校排名榜,西北大学居第 42 位。《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办刊宗旨为:立足国内外科学发展前沿,展示西部人文文化风采,兼顾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崇尚学术争鸣与创新求实。编辑部一贯重视学术品位与特色栏目设置,严把学术与编辑规范质量关。近年来,更是把提高学术质量、形成学术特色视为办刊的生命线,先后聘请了国内百余名社会科学方面的专 家 教授为学报审稿,并与他们建立经常的通讯、网络联系。还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和海外留学人员,陆续聘请了数名国外专家审稿,使学报刊发文章的选题和学术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改观,逐步形成了以 张岂之 教授为首席顾问的“中国思想史”,以 彭树智 教授为首席顾问的“中东研究”,以 何炼成 教授为首席顾问的“中国发展经济学与西部大开发”等名牌栏目,陆续向读者推出了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与学术地位,能及时反映该学科研究前沿成果,对该领域的理论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被引用频次较高的重要文章。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统计与编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一书介绍,《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在全国综合性学报 2001 年影响因子排序中居第 20 位。另外,《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连续多年被陕西省委宣传部和陕西省新闻出版局评为一级期刊和优秀编辑部,两次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为“百强社科学报” ( 位居第 23 位 ) ,一次入选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并被教育部连续列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来源期刊”,位居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报被引次数排序第 14 名。《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为全国中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另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 2004 年报告,《西北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排名 19 位。《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在注重发表学术研究前瞻性成果的同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研究要服从与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在已开设的“西部大开发”栏目的基础上,拓宽范围,找准切入点,将办刊学术方向定位于西部大开发,通过设立“西部经济发展”、“西部法制”、“西部人文”、“西部资源开发”、“西部考古”、“西部文学”等栏目,辟出较多的版面刊登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1)来稿务必论点明确,文字精练,数据可靠,每篇论文(含图、表)一般不超过8000字,必须包括(按顺序):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邮政编码、中文摘要、关键词(3~5个)、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简称中图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及英文信息(题名、作者姓名、单位、摘要和关键词)。请在文稿首页地脚处依次注明该文属何种基金资助(并注明批准编号)、交稿日期。交稿时请附第一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略),籍贯(省县或市),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及联系方式。文中首次出现的外国人名(知名人士可略)后必须加注英文名。2)摘要应用100~200字集中表述论文最主要的观点,切忌将摘要写成提要(背景与意义的介绍)。英文摘要一般和中文摘要对应,须用第三人称被动语态撰写,并符合英语语法规范。3)来稿请用计算机打印。量和单位符号等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稿中外文字母、符号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的字母、数码和符号,其位置高低应有明显区别;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符号,请在第一次出现时用铅笔注明。4)文中图、表只附最必要的(一般不超过6幅)。插图切勿过大,宽度一般不超过8cm(半栏)或16cm(通栏),请用计算机绘图(矢量图或高点阵图)。图中文字、符号应与正文一致,中英文字体均为小五宋,照片应清晰,层次分明。文稿中须留出插图的位置,并贴复印件。5)参考文献只选最主要的列入,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不宜引用。文献序号按其在文中出现先后编排。各种文献按下列格式(含标点)书写,〖HT5”H〗专著:〖HT5”SS〗[序号]作者(外文姓名可缩写,3人以下全录,3人以上只列3人,后加“等”字,外文文献须在作者前用方括号加注国别).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HT5”H〗期刊〖HT5”SS〗:[序号]作者.题目[J].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HT5”H〗论文集〖HT5”SS〗中析出的论文:[序号]作者.题名[A].论文集主编者.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HT5”H〗国家标准〖HT5”SS〗:[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HT5”H〗专利〖HT5”SS〗:[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HT5”H〗网上下载或电子文献〖HT5”SS〗:[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EB/OL].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要特别注意区别“注释”与“参考文献”(“注释”是作者进一步解释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用带圆括号的阿拉伯数字标注,文中放右上角,注文置当页底)。

江仁寿的主要论著

1 E.N.da C.Andrade and Y.S.Chiong(江仁寿).On the determinationof viscosity by the oscillation of a vessel enclosing a tluid.Proc.Roy.Soc.,1936,48:247—260.2 Y.S.Chiong.Viscosity of liquid sodium and potassium.Proc.Roy.Soc.,1936,A157:264—277.3 江仁寿.金属液体的表面张力.西北大学学报,1957(1):99—105.4 江仁寿.金属液体的熔点滞性与熔点张力的关系.西北大学学报,1957(2):57—58.5 江仁寿.金属液体的熔点表面张力与熔点关系.西北大学学报,1957(2):53—55.6 江仁寿.液体滞性测定方法的研究.西北大学第二十五届校庆学术论文集,物理分册.1986.7 江仁寿.耗散结构研究大有前途.第一届全国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1980

李广民的发表部分论文(第一作者)

1. 浅谈线性微分方程的周期解.《数学学习》1989,NO1~2.2. 向量值函数存在零点的条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00,NO2.3. 微分方程组周期解的一个定理.《数学学习》1990,NO2.4. 递推点列及其极限问题浅析.《陕西师范大学中参》1990,NO8.5. 非连续函数的介值定理.《数值方法及算例》电子工业版社1992.1.6. 非线性递推点列极限问题的探讨.《数值方法及算例》电子工业版社1992.1.7. 关于贝努里方程的常数变异发及其推广.《数学学习》1992,NO1~2.8. 泰勒公式的积分证明.《数学学习》1992,NO4.9. 关于二阶线性微分方程的特解及其在无线电技术中的应用.《电子科技杂志》1992,NO4.10. 关于一类非线性微分方程的求积问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3,NO2.11. 二阶变系数方程组化为可解方程组的几个转化条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NO3.12. 拓扑度的理论及应用.(增)《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1993,NO4.13. 积分中的对称性(1). 《数学学习》1993,NO2.14. 积分中的对称性(2). 《数学学习》1993,NO2.15. 关于第一类曲线积分计算公式的推导.《高教研究》1993,NO3.16. 根据学生实际,组织高数教学.《高教研究》1993,NO3.17. 二阶线性微分方程组的通解公式.应用数学专缉,《西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3.10.18. 抽象函数的对称导数及应用.《西北大学学报》1.25.19. 非线性算子的对称导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6. NO1.20. 一类二阶非线性微分方程的求积问题.《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1996. NO1.21. 关于R----积分极限定理一文的注记.《校庆论文集》1996.10.22. 关于高阶线性微分方程的周期解.《校庆论文集》1996.10.23. 非线性算子的高阶对称导数.《西北大学学报》1996.10.24. 从一道高数题浅析递推数列的极限.《西电高教研究》1997. NO1.25. 求条件极值点的两种新的处理方法.《中国电子教育》2000. NO2.26. 泰勒级数系数与高阶导数.《高等数学研究》2001.27.关于条件极值问题的注记.《西电学报》社科版(专刊)2004NO1.28.中值点性质的探讨.《西电学报》社科版(专刊)2005. NO1.29.浅谈教师的心理品质和能力的优化.《电子高等教育》2004. NO4.30. 关于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反问题.《高等数学研究》2005. NO3.

黄振英的论文

⑴Wang Lei,Baskin Carol,Baskin Jerry,Huang Zhenying (通讯作者) and Dong Ming(通讯作者). Germination of dimorphic seeds of the desert annual halophyte Borszczowia aralocaspica (Chenopodiaceae),a C-4 plant without Kranz -anatomy. Annals of Botany (published online)⑵Yang Huiling,Baskin Carol,Baskin Jerry,Cao Zhiping,Zhu Xuanwei,Huang Zhenying (通讯作者) ,Dong Ming (通讯作者). 2008. Responses to soil salinity of caryopsis germination,early seedling growth and ramet clonal growth of Bromus inermis ,a dominant perennial grass inhabiting the Otindag Sandland,semiarid China Plant and Soil (in press)⑶Yang Huiling,Zhu Xuanwei,Huang Zhenying (通讯作者) ,Dong Ming(通讯作者). 2008. Effects ofsoil moisture level on seedling establishment in the psammophyte Hedysarum laeve in the semiarid Otindag Sandland,China .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accepted. (27) 郝丽珍,杨忠仁,张凤兰,王萍,黄振英(通讯作者).沙葱种子萌发过程中几种重要营养物质动态变化.林业科学 , ( 接受 ) . (28) 王宏飞,魏岩,黄振英. 2007. 散枝猪毛菜的种子多型性及其萌发行为. 植物生态学报 , 31 ( 6 ): 1046-1053 . (29) 杨慧玲,朱选伟,黄振英(通讯作者),董鸣,曹志平. 2007. 沙埋对无芒雀麦种子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印刷中)(30) 杨慧玲,朱选伟,黄振英(通讯作者),董鸣,曹志平. 2007 .浑善达克沙地无芒雀麦的空间分布格局。生态学报 , 27(7): 2765-2773.(31) 杨慧玲,朱选伟,黄振英(通讯作者),董鸣,曹志平. 2007 .克隆整合对浑善达克沙地固沙禾草无芒雀麦忍受沙埋能力的影响.生态学报 , 27(5): 1723-1730.(32) 朱雅娟,阿拉腾宝,董鸣,黄振英(通讯作者).2007. 养分与水分 对羊柴种群 有性与克隆繁殖权衡的影响 . 植物生态学报 , 31 (4): 658 ~ 664 .(33) 朱雅娟,董鸣,黄振英(通讯作者). 2006 沙丘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应用生态学报, 17 ( 1 ): 137-142 .(34) 渠晓霞 ,黄振英(通讯作者).2005. 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盐生环境的适应对策 . 生态学报 25 ( 9 ) : 2389-2398. (35) 朱雅娟,董鸣,黄振英(通讯作者). 2005. 沙埋和种子大小对固沙禾草沙鞭的种子萌发与幼苗出土的影响 . 植物生态学报, 29 ( 5 ): 730 - 739 . (36) 朱选伟,黄振英,张淑敏,董鸣 . 2005. 浑善达克沙地冰草种子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对土壤水分的反应 . 生态学报 , 25(2):364-370.(37)黄振英,董鸣,张淑敏. 2005 ,固沙禾草沙鞭种子在沙丘上的萌发策略及幼苗耐旱特性的研究,生态学报 , 25(2): 298-303.(38)黄振英, 2004 .干旱环境下植物的适应。蒋高明主编:《植物生理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88-197.(39)黄振英. 2003 .鄂尔多斯高原固沙禾草沙鞭种子休眠和萌发与环境的关系.西北植物学报, 2003,23(7): 1128-1133 .(40)黄振英,宋松泉. 2003 .第七届种子生物学国际会议简介.植物学报, 45: 503 - 504 .(41) 于顺利,黄振英. 2003 .以色列植物纵览.植物杂志 , 2: 47-48 .(42)黄振英,蒋高明,董学军,袁文平. 2002 .沙柳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日动态变化的初步研究.西北植物学报 , 22(4): 817-823 .(43)黄振英, Yitzchak GUTTERMAN, 胡正海 , 张新时. 2001 .白沙蒿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I. 粘液瘦果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生态学报, 25 ( 1 ): 37 - 43 . (44)黄振英, Yitzchak GUTTERMAN, 胡正海 , 张新时. 2001 .白沙蒿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II. 影响种子在沙土中萌发的环境因素.植物生态学报, 25(2): 239-246 .(45)黄振英,张新时, Yitzchak GUTTERMAN ,郑光华. 2001. 光照、温度、土壤盐分对梭梭种子萌发的影响.植物生理学报 , 27(6): 275-280 .(46)黄振英, Yitzchak GUTTERMAN, 胡正海 , 张新时. 2001 .土壤盐分、水分对Artemisia monosperma种子传播和萌发的影响.生态学报 , 21(4): 676-680 .(47)黄振英, Yitzchak GUTTERMAN, 胡正海 , 张新时. 2000 .沙漠植物种子的传播和萌发机制.植物科学进展 , 3:169-17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Spring 出版社.(48)黄振英 , Yitzchak GUTTERMAN, 胡正海 , 张新时. 2000 .毛乌素沙地固沙植物油 蒿 种子萌发的生理生态学研究. 2000 年中 国 博士后大会论文集 : 医药学与生物学分册, 215-219. 北京:科学出版社.(49)黄振英,吴鸿,胡正海. 1997 .新疆 30 种沙生植物的结构与沙漠环境的适应关系.植物生态学报, 21(6): 521-530 . (50)黄振英, 吴鸿,胡正海. 1997 .新疆主要沙生植物营养器官的结构与沙漠环境的关系.“中国青年学者论环境”, 53 - 57 ,科学出版社. (51)黄振英,吴鸿,胡正海. 1995 .新疆 10 种沙生植物旱生结构的解剖学研究.西北植物学报, 15(6): 56 - 61 . (52)黄振英,黄建成, 黎春玉 ,胡正海. 1995 .陆地棉组织培养中畸形胚的初步形态学观察。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 : 561 - 563 . (53)黄振英,胡正海. 1994 .新疆 6 种沙生植物营养器官旱生结构的研究.植物学通报, 全国结构植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1 : 77 - 82 . (54)黄振英,黄建成, 黎春玉 . 1994 .棉花体细胞培养中畸形胚的初步形态学观察.植物学通报,第五届全国植物生殖生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 11 : 63 - 64 .

钱耀鹏的学术论文:

1.《原井》,《青海师专学报》1988年4期。2.《试论我国史前时代的猎头习俗》,《考古与文物》1994年4期。3.《日本·中国古代の王权の诞生について》,橿原考古学研究所《青陵》第85号,1994年3月。4.《斧钺の历史的意义について》,橿原考古学研究所研究纪要《考古学论考》第19册,1995年。5.《简论中国古代“城”的起源问题》,《新疆文物》1995年3期。6.《关于环壕聚落的几个问题》,《青年考古学家》8期,1996年。7.《略论史前时代的环壕聚落》,《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三秦出版社,1996年12月。8.《郑州西山仰韶晚期城址试析》,载刘舜康等主编:《跨世纪科学论坛》,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9.《有角青铜斧钺と有角石斧について》,《古文化论丛——伊达先生古稀纪念论集》,1997年4月。10.《关于环壕聚落的几个问题》,《文物》1997年8期。11.《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问题》,《文博》1998年1期。12.《试论城的起源及其初步发展》,《文物季刊》1998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地理》1998年10期全文转载。13.《关于半坡遗址的环壕与哨所》,《考古》1998年2期。14.《关于半坡聚落及其形态演变的考察》,《考古》1999年6期。15.《关于西山城址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文物》1999年7期。16.《史前城址在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文博》1999年6期。17.《略论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及其特点》,《农业考古》2000年1期。18.《半坡聚落与黄河流域夯筑城址的发生》,《文博》2000年2期。19.《尧舜禅让故事与中原社会政治的演进》,《中州学刊》2000年3期。20.《尧舜禅让的时代契机与历史真实》,《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5期;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01年1期全文转载。21.《史前武器及其军事学意义考察》,《文博》2000年6期。22.《中原地区龙山城址的聚落考古学研究》,《中原文物》2001年1期。23.《史前城址的自然环境因素分析》,《江汉考古》2001年1期。24.《中国原史时代论纲》,《文博》2002年2期。25.《试论史前城址的社会历史意义》,《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2期。26.《史前城址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思考》,《中国文物报》2002年6月28日第7版。27.《尧舜禅让故事的考古学研究》,《中原文物》2002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2年11期全文转载。28.《日本学者关于环壕聚落的研究》,《考古与文物》2002年4期。29.《史前聚落的自然环境因素分析》,《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版)2002年4期。30.《中国史前防御设施的社会意义考察》,《华夏考古》2003年3期。31.《略论史前聚落的萌芽与发生》,《中原文物》2003年5期32.《关于龙山时代的社会结构与历史进程》,《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庆祝石兴邦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三秦出版社,2003年12月。33.《窑洞式建筑的发生及其环境考古学意义》,《文物》2004年3期。34.《资源开发与史前居住方式及建筑技术进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3期。35.《略论磨制石器的起源及其基本类型》,《考古》,2004年12期第66~75页。《CHINESE ARCHAEOLOGY》VOLUME 5 2005,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36.《略谈考古学文化与社会历史研究》,《中原文物》2005年3期第9~13、32页。37.《资源·技术与史前居住方式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57~169页,文物出版社,2006年。38.《旧、新石器时代的演变与居住革命论》,《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39.《感生故事与早期政治权力的更迭》,《中原文物》2006年3期第32~38、57页。40.《关于农业起源的若干问题分析》,《西部考古》第1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41.《中国古代斧钺制度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2009年第1期。42.《略论磨沟齐家文化墓地的多人多次合葬》,《文物》2009年第10期。43.《枣树沟脑遗址F14及其相关问题分析》,《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2期。44.《关于喇家聚落的灾难遗迹与广场建筑》,《考古》2007年第5期。45.《丝绸之路形成的东方因素分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第4期。46.《甘肃临潭县磨沟齐家文化墓地》,《考古》2009年第7期(谢焱,钱耀鹏,毛瑞林,周静,朱芸芸)。教学论文:《关于考古学专业的田野考古发掘实习问题》,《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增刊(第一作者)。

上一篇:沈阳职称论文代发机构

下一篇: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