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主办单位:阜阳师范学院 主编:胡习之ISSN:1004-4310CN:34-1044/C地址:安徽阜阳市清河东路741号 邮政编码:236041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安徽省教育厅主管、阜阳师范学院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双月刊,逢单月出版,创刊于1982年,是阜阳师范学院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和学术窗口,现任主编为胡习之教授,副主编为程梅花教授。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阜阳师范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以来,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人文社科导向,坚持“双百”方针,倡导学术创新,追踪学术热点难点及理论前沿,实行开放式办刊,突出学术性、理论性及地域特色。 三子(老子、庄子、管子)研究皖北文化研究修辞学论坛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此外,本刊除设有基本栏目外,还辟有“皖北文化研究”、“三子(老、庄、管)研究”、“三曹与建安文学研究”、 “修辞学论坛”等特色栏目,邀请国内外的一些著名学者撰写高质量的论文,推出了一批学术精品,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000年以来所刊发的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权威期刊摘转、复印率一直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学报领先地位。2000年荣获安徽高校文科优秀学报一等奖;2002年荣获第二届全国人文社科学报“质量进步奖”;2003年荣获安徽省高校文科优秀学报一等奖;2004年在省教育厅、省新闻出版局组织的全省高校学报“三优”评比中荣获优秀期刊一等奖;2006年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称号;2010年获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奖此外,本刊也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述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化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 本刊栏目选稿,以质量取胜,注重编校质量,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报锐意创新,强化精品意识,以质量立刊,以特色兴刊,整体质量显著提高,得到上级有关部门和学术界的一致好评。本刊主要刊登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学术论文。本刊始终关注学科发展前沿,注重学术创新,热忱欢迎海内外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人惠赐佳作。
陈晓云的主要论文
1、《电影明星、视觉政治与消费文化——当代都市文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明星》,《文艺研究》2007年第1期2、《电影画面:象征的构成与意义的产生──新时期电影语言发展的一个侧面》,《当代电影》1989年第1期(收入《当代电影美学文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1月)3、《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转变》,《当代电影》1993年第6期(收入《中国电影年鉴1994》,中国电影出版社)4、《武打片散论》,《当代电影》1994年第4期5、《美国电影:话语霸权与意识形态神话》,《当代电影》1998年第2期6、《纪实风格与平民意识——对一种影视文化现象的描述与批评》,《当代电影》1998年第5期7、《影视文化:工业时代的视觉神话》,《当代电影》2000年第6期(收入《谁在说话——中国文化年报(2001年版)》,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8、《后电影:理论与创作》,《当代电影》2001年第2期(收入《数字时代的影视艺术》,学林出版社2003年5月)9、《中国电影:类型建构与产业化发展》,《当代电影》2005年第6期10、《2005年中国电影学研究报告》,《当代电影》2006年第1期11、《中国电影批评的两难困境》,《当代电影》2006年第2期(收入《中国电影批评(2000-2006)》,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12、《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另一种现实”》,《当代电影》2006年第5期13、《中国电影的身体转向——近期中国电影中的身体呈现与身体焦虑》,《当代电影》2006年第6期14、《“重建电影研究”》,《当代电影》2006年第6期15、《2006年中国电影学研究报告》,《当代电影》2007年第1期16、《<三峡好人>》(对话),《当代电影》2007年第2期17、《<剃头匠>》(对话),《当代电影》2007年第3期18、《街道、漫游者、城市空间及文化想象》,《当代电影》2007年第6期19、《试论“西部电影”的神话意识》,《电影艺术》1989年第5期20、《论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循环怪圈》,《电影艺术》1993年第3期21、《期待视野与视野融合——影视欣赏心理散论》,《电影艺术》1994年第2期22、《黄建新电影:现代城市空间的建构及其意义》,《电影艺术》2005年第5期23、《“天狗”的“愤怒”与另一种“现实”》,《电影艺术》2006年第4期24、《想象的“温暖”与重构的“现实”——对《第三种温暖》的一种解读》,《电影艺术》2007年第3期25、《当代大学生电影观念管窥》,《电影通讯》1991年第10期26、《电影色彩:富有意味的造型元素》,《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27、《众声喧哗与个人独白——对中国电影研究现状的一种描述与批评》,《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28、《革命历史阅读记忆影像表达——对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的一种阐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29、《2004年中国电影学研究报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30、《大学电影教育:在数字化繁荣的背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收入《北京影视艺术研究报告2006》,同心出版社2006年5月;《传承与梳理:高等电影教育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12月)31、《新世纪以来中国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转型》,《艺术评论》2007年第10期32、《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中国传媒报告》2003年第2期33、《2001-2004年中国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发展报告》,《中国传媒报告》2005年第1期34、《电影文化的多元建构与中国电影的良性发展》,《中国传媒报告》2005年第4期35、《2005-2006年中国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发展报告》,《中国传媒报告》2007年第1期36、《中国当代城市电影的观念冲突》,《戏剧艺术》2000年第1期(收入《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2月;《拓展中的影像空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37、《重构神话——世纪之交中国电影文化的特征及其走向》,《戏剧艺术》2001年第1期38、《三位一体:政治电影艺术电影商业电影──试论中国当代电影的历史走向》,《艺术百家》1992年第3期39、《神圣的祭奠——论女性在中国电影中的位置》,《艺术百家》1994年第1期40、《怪圈:有意味的形式——对谢飞影片的一种阐释》,《艺术百家》1995年第1期41、《女星家族:从显赫到衰落——对中国电影文化现象的一种描述》,《艺术百家》1997年第4期42、《孤独的都市──城市电影研究之一》,《文艺评论》1990年第4期43、《荒诞的都市──城市电影研究之二》,《文艺评论》1991年第2期44、《电影中的性:观念的拓展与表现的惶惑》,《文艺评论》1993年第1期45、《艰难的超越──论新时期电影的道德价值取向》,《艺术广角》1987年第6期46、《抽象化:“探索电影”的走向》,《艺术广角》1988年第3期47、《论近期中国电影的现代主义倾向》,《艺术广角》1989年第5期48、《女性神话母性情怀男性视点──谢晋电影研究之一》,《艺术广角》1991年第2期49、《寻觅的都市──城市电影研究之三》,《艺术广角》1991年第6期50、《平面的都市──城市电影研究之四》,《艺术广角》1992年第5期51、《神秘:电影之魅》,《艺术广角》1996年第6期52、《重写历史——对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一点思考》,《艺术广角》1997年第6期53、《温馨的都市——城市电影研究之五》,《艺术广角》1999年第1期54、《视听震惊与恐怖体验——对一种观影心理的描述》,《艺术广角》1999年第4期55、《明星:作为一种神话》,《艺术广角》1999年第5期56、《历史传奇与现代故事——对张艺谋电影的一种阐释》,《艺术广角》2000年第3期57、《网络时代的电影》,《艺术广角》2001年第1期58、《文化误读与审美错位——对近年华语电影创作的一种认知》,《艺术广角》2002年第2期59、《电影类型模式的反思》,《艺术世界》1992年第1期60、《“新潮电影”的色彩语言》,《百家》1989年第2期61、《误入歧途:娱乐电影的危机》,《电影文学》1989年第9期62、《当代电影的困惑》,《艺术界》1989年第9-10期63、《论电视观众的审美经验》,《求索》1991年第2期64、《当代地方文化建设刍议》,《浙江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65、《论当代电影的伦理超越》,《浙江师范大学学报》青年教师论文专辑198766、《论新时期电影中象征的构成与读解》,《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67、《重读<人生>和<老井>》,《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68、《戏剧化:观念的回归与创作的误区──论一种电影现象》,《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69、《教化还是娱乐——对电影功能的一种理解》,《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70、《1979-2005年中国城市电影研究综述——兼及电影研究思维与批评方法的反思》,《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71、《革命记忆与爱情呈现——论中国当代电影的一个基本主题》,《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72、《精神传承与形式转换——从夏衍电影改编实践看一种改编观念》,《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73、《张艺谋的电影传奇》,《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74、《电影:科技与艺术的互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75、《当代军事电影:英雄模式的困惑──当代军事电影研究之一》,《阜阳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76、《先锋电影的回归》,《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77、《对中国当代电影文化结构的思考》,《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78、《双生花:一种电影叙事模式》,《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79、《中国电影的角色错位——论电影与文学、电视的关系》,《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80、《明星现象的文化批判》,《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81、《批判精神的丧失与电影批评的缺席》,《文艺报》1999年11月6日82、《戏剧化:当代电影的误区》,《文论报》1993年3月6日83、《商业电影:令人忧虑的创作倾向》,《文论报》1993年6月5日84、《中西电影:形态与功能的差异》,《电影文化论丛》,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85、《大学影视教育与当代影视文化》,《电影电视走向21世纪》,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5月86、《对话:一种改编观念——对夏衍电影改编的一点思考》,《夏衍论——纪念夏衍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9月87、《中国文化的影像表达——跨文化视野中的华语电影创作》,《中国电影:传统文化与全球化趋势——第十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9月88、《沉沦与救赎——谢晋电影的主题阐释》,《论谢晋电影续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12月89、《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国电影影响中国的三次浪潮》,《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90、《亚洲类型电影与产业化发展》,《中国电影新百年:合作与发展——第十四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5月
史光辉的人物生涯
◆教育背景1994年7月贵州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97年7月贵州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导师王锳教授;2001年7月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导师方一新教授。◆工作经历2001年8月至2005年1月,在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兼任所长助理,期间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2005年1月起调至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开设课程研究生:训诂学、中古汉语研究、传统文化专题研究本科生:古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古籍整理◆研究领域训诂学、汉语词汇史、中国文化史◆论著目录著作:《荀子直解》(合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论文:1、从《齐民要术》看汉语大词典编纂方面存在的问题,《东南学术》1998年第5期;2、《齐民要术》偏正式复音词初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3、《古代军语研究导论》简评,《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3期;4、中古时期“妻称夫为卿”用法补证,《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4期;5、也说“不听”,《唐都学刊》2003年第3期;6、论东汉汉译佛经与汉语成语溯源,《雪泥鸿爪——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 念论文集》,中华书局,2003年8月;7、谈早期汉译佛经在大型语文辞书编纂方面的价值,《浙江学刊》2003年第5期;8、常用词“矢、箭”的历时更替考,《汉语史学报》2004年第4辑;9、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福州大学学报》2004第3期;10、常用词“焚、燔、烧”历时更替考《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1期;11、东汉汉译佛经词汇例释二则,《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3期;12、从语言角度判定《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非支谶所译,《汉语史学报》2005年第 5辑;13、东汉汉译佛经词语例释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14、东汉汉译佛经考论,《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15、温州图书馆藏孙诒让批校本《齐民要术》述略,《孙诒让研究论文集》;16、从语言角度看《大方便佛报恩经》的翻译时代,《古汉语研究》2009年第3期;17、“乙密”补释 《贵州文史丛刊》2011年第4期;18、《大方便佛报恩经》文献学考察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第5期;19、“出家”一词的来源及其意义演变 《山西师大学报》2011年第6期;20、信瑞《净土三部经音义集》在语言研究方面的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年第4期。21、《大明度经》译者考,《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22、《说文逸字》在说文学研究方面的文献学价值,《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5年第3期。◆科研项目2002—2003年,主持浙江省教育厅项目“中古汉语常用词研究”;2002—2003年,主持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基金项目“中古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2003—2004年,主持浙江大学2003年“曙光”青年项目“东汉汉译佛经语言研究”;2001—2005年,参加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孙诒让整理研究文库”,任编委;2002—2006年,参加教育部基地重点项目“中古汉语语词典” 编写;2004—2007年,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词源学史研究”;2005—2007年,主持贵州省教育厅项目“东汉三国时期异译经词汇对比研究”;2005—2008年,主持贵州省高层次人才基金项目“汉文重译佛经词汇比较研究”;2006—2008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汉-唐汉文重译佛经词汇比较研究”;2011—2013年,主持贵州省优秀科技人才省长基金项目“西南大儒郑珍学术成就研究”;2011-2013年, 主持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东汉佛经词汇研究”。2012—2015年,主持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项目“《维摩诘经》合校”;◆获奖情况1997年贵州大学华藏奖学金;1998年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基金三等奖;1999年浙江大学光华奖;2003年浙江大学丁邦新语言学奖一等奖;2007年《从语言角度判定<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非支谶所译 》一文获贵州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0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贵州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2年《从语言角度看《大方便佛报恩经》的翻译时代》一文获贵州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3年入选贵州省甲秀文化人才(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3年《东汉-唐汉文重译佛经词汇比较研究》获贵州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上一篇:编辑初级资格证好考吗
下一篇:二年级数学论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