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声乐论文
青玉案元夕声乐论文
辛弃疾一首“东风夜放花千树”的《青玉案·元夕》,深入人心。它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情词”,描述一种迟遇心上人的惋惜之情。特别是“众里寻他千百度”一句,读来让人不禁联想起寻找梦中恋人的漫长与艰辛。乍一读这后四句,整个给人的意境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的一声叹息和不期而遇喜相逢的一丝欣慰。
是这样的吗?辛老真的是看见了生命中的一见钟情而后写下了此词吗?我更相信答案是否定的。
我更相信,这里,辛老要说的是他一直追求的志向,如同每一个人的恋人,如同元夕夜的“暗香”,都曾是那么美好的东西,让他千百度的寻。直到有一天的“蓦然回首”,他有了新的发现。
“众里寻他千百度”是一种意境,一种努力之后的淋漓境地。句中的“他”是人而非人。是人,是因为“他”指出了一种形象,让你感觉这是实在的,发生于生活中的,活生生跃于眼前的。而非人,是因为“他”又意指一种情操,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是高于物质的生活的。如此读出此句,非但琅琅上口,并且合乎上下文逻辑,更妙的是,用一种异常简单的方式尽了抒情之极——每个人读的时候,“他”都是不一样的。
我把“蓦然回首”,理解为类似于禅宗中的顿悟,一种精神上的豁然开朗,因为辛老开始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去欣赏那个“他”了!于是紧接着,他所得到的自然也是豁然不同的感悟: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回应前句的“他”,“灯火阑珊”回应上片的花树星雨、凤箫玉壶。整首词浑然一体,大气磅礴地抒发了一种惆怅之情。
再来细读这首词。上下阕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元夕的繁闹和灯火阑珊处的他。他就是辛老本人,辛老本人就站在灯火阑珊处。
可能有些糊涂了:刚才还说,这“他”是意指,可以指代任何精神上的追求,怎么现在又成了辛老本人了?没有错,因为这是来自两个不同层面的理解。说“他”是意指,那是站在去体会像你我一样的读者在诵读时候的感受这一层面去理解的。你读此词至此句时,就会有你理解的“他”出现,换一个人读来,可能就大相径庭。而说“他”是辛老本人,却是站在去体会当时辛老在写词时候的心情这一层面去理解的。两者并不矛盾。让我们想象一下:热闹的元宵节晚上,欢歌笑语。一个老人独自站在街市的一隅,偶然感触到眼前的一切是那么的熟识而又陌生。熟识是因为这决不是第一次过元宵节,同样的主题每年都发生。而陌生的却又是每次主题中的角色——蛾儿雪柳,尤其是老人自己,每次心情迥异。一个落单的身影,一颗孤寂的心灵,和一个永不放弃的志向。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词。感叹道:美好的事物啊,你一直就在发生,我亦不曾停止过对你的追寻。蓦然间,回首望:望见了自己那幽独的身形走过的却是那么一条惆怅的路啊……我看到了:我不仅看到了自己的心灵,我还看到了同路上许多似曾相识的心灵。尽管这一切的共鸣和慰藉来得那么突然,去得那么匆匆,但我从无倦悔于这多年来千百度的追寻之路。我依旧相信,如同这元夕一般,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作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和《青玉案元夕》的鉴赏论文,题目用什么好,有文采点的
众里寻他 稻香渐远
也能用 但愿元夕还在,江月长明
我也很喜欢辛弃疾,希望能采纳。
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色
此词的上半阕主要写上元节的夜晚,满城灯火,众人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
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写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
其间的“宝”、“雕”、“凤”、“玉”,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未曾离去!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
到末幅煞拍,才显出词人构思之巧妙: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就有任何意义与趣味。
扩展资料: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
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
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给。
后片之笔,专门写人。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金缕缠就的春幡春胜。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
这么些丽者,都非主人公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她,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
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片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上一篇:军事记者是核心期刊吗
下一篇:四川大学硕士论文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