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学术期刊杂志社编辑

发布时间:2023-12-06 12:35

学术期刊杂志社编辑

期刊编辑的主要工作:

1、在主编的领导下,根据杂志的编辑工作计划,结合所分管的栏目进行策划、通联、组稿、采访。

2、负责杂志英文目次和稿件英文关键词、摘要的翻译和校订。

3、负责稿件的初审编辑加工与校对。

4、参与杂志的质量评价及相关的学术活动组织工作。

期刊编辑的作用:

虽然有编辑违反专业的情事,但那些属于少数且独立的个案。此次的调查作者提到:鲜有实证支持或者理由将学术期刊编辑塑造或者描绘成权力过大的守门员,出自妒忌保卫和控制研究人员进入学术界以及在学术界发展。总的来说,“广泛的共识是,编辑通常是有效、认真、公平且熟练的,他们所在的领域系统也能支持这个目的”。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

关于学术期刊编辑的一些思考

编辑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也是我非常热爱的工作,这个职业日久弥香,在为他人做嫁衣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不足够热爱的事情你就无法掌握、经营它的本质,一定要热爱,热爱的时候你才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

2019年上半年,思想上最大的转变是化被动为主动。

在编稿过程中,如果遇到优质作者,会主动询问他们目前的课题进展。遇到基础不错的稿件,会用心写审稿意见,帮助作者修改完善再提交二审论证会,为优质作者助力。

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如果遇到好的选题,哪怕文章字数不够,结构不完美,多和作者沟通探讨,反复修改,别怕浪费时间。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在修改稿件的过程中,编辑自身的业务能力也会提升,编辑和作者的关系也会因为稿件变得更加紧密。你能给予什么样的价值,就会认识什么样的人。持续的给予价值,是积累,更新人脉的唯一方法。

不忘初心,守住学术底线。因为平台的关系,会有一些作者带着目的来交朋友,一定要学会甄别。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沉淀,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老师或同事推荐的作者,一切以文章质量为先,严把质量关,优中选优。

在新媒体时代的编辑活动中,排版和文字校对的部分或许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是编辑在内容上的创造性意见,以及编辑和作者之间的沟通,思想之间的碰撞,人类的智慧和人类的温度,是不能被取代的。

编辑和编辑,编辑和作者,可以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相互启发、共同成长。走出去,多和其他期刊的编辑交流,新时代要求多领域都精通的编辑,向优秀的编辑学习办刊和审稿经验。参加省内的学术论坛,发现不同专业背景的新作者,主动约稿,充实丰富作者队伍。目前,跨专业研究已经成了学术趋势,比如在审稿过程中经常遇到经济学和政治学交叉,法学和社会学交叉,马哲和政治学交叉的稿件。尊重作者来稿,面对作者问询,详细解释。我代表的是编辑的形象,注重一言一行。

终身学习。关注学术热点,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他们的选题就是学术的风向标,紧跟热点。主动学习新媒体学术信息再生产技术和方法,运用多媒体实现学术信息的多媒体传播。

树立复合型编辑的职业追求。传统型的期刊编辑,着重强调精湛的编辑出版业务基础知识和实务能力,旨在帮助作者打造一流的学术作品,提升办刊质量和办刊水平。学者型编辑具有双重身份,既要做一个称职的编辑,具有学术编辑的基本素养,如学术期刊选题策划能力,学术内容判断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学科专业水平,能熟悉学科研究动态,能够独立撰写高水平的专业学术论文。新媒体时代,对学术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需要既熟知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和运营机制,又熟悉各类新媒体的内容生产、传播途径和经营之道,做一名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编辑。

在出版社、学术期刊当编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如果这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那真是极好无比的了。文字类工作比起体力性的劳动,算是比较体面了。但是节省体力的同时,消耗的是脑力。我一直就梦想着当一名编导,也算是文字工作者了。但与出版社编辑不同的是,编导这份工作自由度更高一些。

作为出版社的编辑,日常工作就是对各类稿子分类并检查其是否符合要求。还有一项比较伤脑筋的工作就是催稿。这份工作极其容易得罪人,就因为你每天都要对不同的人进行催稿,所以你基本在每个人口中,都有很难听的外号。但工作嘛,必须得接收。

其实在学术性的报刊或者杂志社当编辑还好一点,因为需要你催的稿子很少,基本都是想要在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的人主动给你投稿,而你要做的就是审核他们投来的文章。这可是个技术活。但话又说回来,没有一份工作是你能轻轻松松完成并拿到薪酬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嘛。

上一篇:乒乓世界杂志林高远

下一篇:科技视界是什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