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漯河发表论文的地方

发布时间:2023-12-07 23:58

漯河发表论文的地方

一、漯河民办大学名单 漯河共有1所 民办大学 ,名单为漯河食品职业学院,该校是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的全国唯一一所以食品工业为背景设置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
二、漯河食品职业学院简介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是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的全国唯一 一所以食品工业为背景设置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主要为河南省万亿食品工业和漯河中国食品名城建设培养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院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级重点职业院校、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是河南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特色院校、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河南省城乡劳动者培养培训品牌基地、河南省扶贫开发“雨露计划”培训基地、河南省职业院校师资培训示范基地、河南省首批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河南省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学院的前身为1985年成立的漯河市机械制造技工学校,2009年升格为漯河食品职业学院;2014年学院启动新校区建设,2016年新校区投入使用。
学院南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665.3亩,建筑面积27.3万平方米,总资产9.3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总值1.03亿元;馆藏纸质适用图书60万册,各种期刊杂志1000余种,电子图书20万册。学院与河南三剑客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建有乳制品、烘焙食品、饮料、粮油加工等4个实习工厂;建有食品加工技术、食品检测技术、食品机械工程、汽车工程、营养烹饪技术、信息工程和营销电商等7个校内实训中心。学院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食品生物技术实训基地,河南省食品类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河南省电子商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与河南大匠烘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大匠烘焙工厂,与河南中标检测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漯河中标检测服务有限公司 ,均被列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学院建有漯河双汇集团、临颍县产业集聚区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5个。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306人。专任教师409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143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131人,“双师型”教师205人,另有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111名。
学院坚持“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打造特色、形成品牌”的专业建设思路,围绕河南食品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食品药品与粮食、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经济贸易、艺术设计等类专业36个,其中按照食品工业产业链技术技能岗位要求,设置食品加工、食品检验、食品机械、食品包装、食品制冷、食品营销、食品物流、食品电商、营养与烹饪等相关专业27个,占现有专业总数的75%,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与优势。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先后获批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贮运与营销、电子商务专业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贮运与营销、食品机械与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生物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专业为河南省品牌专业建设点;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被列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项目。
学院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思路,不断强化“产、学、研、创”相互融合的办学机制,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五共”(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与河南大匠烘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大匠烘焙学院”,与河南中标检测服务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中标检测学院”,与双汇集团共同成立了“双汇商业学院”,与京东集团共同成立了“京东电商学院”等8个特色二级学院。学院作为河南省食品职业教育集团和河南省食品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牵头组建单位,被河南省教育厅列为全省“开展多元投入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改革试点”项目,被教育部列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项目。漯河市政府依托学院成立了漯河市食品研发公共平台,已列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项目。学院建有功能食品、新型食品、分析检测、营养健康、企业协同创新、食品大数据6个研发中心;成立了第三方食品检测机构—漯河中标检测服务有限公司,开展微生物、理化、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2000多项检测服务。近年来学院教师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514篇,主编、参编出版专著、教材59部,获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84项,获国家授权专利136项。学院牵头成立了“漯河市食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漯河市食品产业知识产权战略联盟”和河南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中心--果蔬加工与保鲜工程技术中心。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沙澧众创空间”获河南省省级众创空间、河南省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称号。
建校以来,学院已培养各类毕业生50000余名,培训食品企业在职职工20000多人次,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13000多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大部分毕业生安置在双汇集团、乐天澳的利集团、三全集团、思念集团等河南省著名食品企业,多数已成为企业的生产经营骨干,为推动河南食品产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对学院发展寄予厚望。原******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现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等河南省三任省委书记先后来学院视察指导工作。他们认为学院办得很有特色,希望学院面向地方经济,重视技能培养,提高办学质量,为把漯河打造成食品加工基地、食品交易基地、食品消费基地、食品研发基地和食品教育基地做出积极贡献。原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到学院调研时指出:你们学院办学理念清晰,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强,后劲足。漯河市委、市政府历届领导多次到学院进行调研,对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2017年,学院被河南省教育厅作为“职业教育中原行”的先进典型推荐给国内主流媒体,《光明日报》、《人民网》、《大河网》等媒体先后报道了学院创新发展取得的成果。

我要晋中学高级职称,在CN刊物《漯河日报》发表一篇论文,不知能否使用?请知情者告知,谢谢!

《科教文汇》征稿启事

《科教文汇》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具有国际国内双刊号的学术性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数据原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学化期刊群入网期刊。本刊遵循"严谨、唯实、公开、优质"的方针,力求体现"现代"、"实用"、"综合"三大特色。其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态势、全面提高科教文工作者的素质,从而推动我国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为其提供科研成果交流、学习的平台,欢迎广大教育及理论工作者踊跃来稿。
一、《科教文汇》杂志简介
旬刊,国内统一刊号: CN34-1274/G,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7894,国内邮发代号: 26-205,国外邮发代号: M1881,广告经营许可证 3400000000064号 ,主办:科教文汇杂志社,协办:安徽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安徽省教育厅陶行知研究会。
二、主要栏目
《科教文汇》学术杂志每月10日、20日和30日出版,主要栏目有: 科教论坛、教育教学、学科探讨、学术交流、后勤改革、管理园地、科技创新、文化艺术、理论前沿等栏目。论文内容包含各学科各领域(政治、行政、法律、经济、文史、艺术、教育、新闻、信息、管理、科技、医学、理工等)最新研究成果。
三、来稿要求
1、论文要求word文档格式,一般要求电子文档。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书写规范,文责自负,论文字数以2000—7500字为宜。
2、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搞时确定,同时注明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
3、论文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专项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
4、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请注明联系电话及传真号码等。
5、本版将收取一定版面费,稿件确认刊载后,作者需按通知数额支付审定出版费用。稿件刊登后,赠当期杂志1册,以供用途。
6、投稿7个工作日内可以收到稿件处理信息,在没有收到信息前请不要一稿多投。
四、收稿信箱:
征稿专区:

(注:本征稿启事长期有效,欢迎保存)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多大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占地1200多亩。

1、学院简介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专科院校,是省级文明单位,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位于河南省漯河市,校园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沙澧河环绕。这座现代化的城市是中华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作者许慎的故里,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更为这所豫中南唯一一所医学高校增添了人文魅力。

2、师资力量

学校共有教职工1386人(含附属医院),专任教师562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含副高)20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136人、博士3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0人,河南省教学名师1人。

常年有外籍教师任教。35人担任中华医学会省、市专业分会理事长、理事职务。临床医学、护理专业教学团队是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

3、获得荣誉

学校重视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全校教师承担省级、市(厅)级科研项目50余项,先后获省、市教科研成果奖140余项。在各类公开刊物发表论文900余篇。

主编或参编国家级、省级统编教材和专著140余部。学校长年有外籍教师任教,聘请中科院院士杨雄里为学校“特聘顾问”,特聘宗安民、楚宪襄、王柏生等郑州大学医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30余名专家为兼职教授。

漯河的战争遗址

苏进(1907年~1992年),郾城县裴城镇人。1923年,他在西北军学兵团当学兵, 1925年参加西北军,历任排长、连长,参加过北伐战争。1927年,他在冯玉祥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任职,同年被调到洛阳军官教导团当队长,不久报考留日学生,被录取去日本,入东亚预备学校、陆军士官学校学习。
1930年,苏进结束在日本的学习,回到中国,随同冯玉祥到前沿视察部队,指挥作战。不久,他到14师即原手枪旅任参谋长。1931年,中共在第26路军发展了不少党员,第26路军参谋长赵博生也加入中共。赵博生开始联络苏进、季振同和黄中岳等决定在宁都起义。宁都起义时,苏进指挥部队控制了总指挥部电台。1932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红5军127团团长、44师师长。 同年,苏进从战斗部队调到红1军团随军学校,担任总队长;8月,调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军事主任教员。
1933年秋,红军学校的高级班和干部队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苏进被调到红大,任参谋科科长兼教员,负责训练团、师、军的参谋长。 长征时,苏进任干部队政治科科长兼教员。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后,撤消了干部团,成立红军大学和特科团,他任特科团骑兵科科长。红军抗日大学成立时,苏进任骑兵科科长。抗日战争时,苏进离开军校,任陕甘宁边区警备司令部参谋长、120师359旅副旅长。
解放战争时,苏进到东北。1948年7月,随着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的成立,苏进任铁路修复工程局第一副局长, 同年8月调到炮兵纵队担任司令员。建国后,苏进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苏进于1992年去世。
梁冠英
他早年跟冯玉祥当兵,内战时期是鄂豫皖剿"匪"副总指挥,49年反正.好象在文革其间去世了,他当年在问十创办"冠英学校"

王拱璧,
1886年9月17日出生于河南西华县孝武营村(今为漯河市召陵区青年乡青年村)。他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五四运动时期,他是中华留日学生总会的领袖人物之。他发表的论文和专著,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东游挥汗录》、《河南人民当头大祸》等专著,至今仍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

王拱壁先生,1886年9月17日出生于河南西华县孝武营村(今为漯河市召陵区青年乡青年村)。他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五四运动时期,他是中华留日学生总会的领袖人物之。他发表的论文和专著,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东游挥汗录》、《河南人民当头大祸》等专著,至今仍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时,王拱璧正在河南大学任教授。他当时所作的《东征曲》八章,曾在许多学校流传;《为自由而战》四章,曾在中国军队的好几个师里流传。他还在各学校、团体和公众集会上发表宣传抗日救亡的讲演二十余次,给流亡开封的东北大学学生讲日本侵华史,他撰写的《抵制日货之理论与实践》一文,刊登在了海《大公报》上。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以后,又在华北制造事端,企图侵占华北。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主义,从而激起了全国人民义愤。当时,王拱璧任河南省淮阳县契税局局长。他先后在各学校、团体的集会和太昊陵庙会上发表抗日救国讲演四十余次,听众达数万人。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当时,年已半百的王拱璧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他很快就写了《抗日必胜》提纲,到各处进行演讲,使听众深受感动,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当时,王拱璧还经常邀请亲友同事到家里座淡抗战局势。他从军事、政治、经济及国际围内等方而进行分析,断定七年半后日本必败。实践证明,他的这判断与事实是十分接近的。

抗战爆发不久,王拱璧就把女儿王俊岚(后改名程迈)送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女儿到延安后给父亲写信,表示“不取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决不回河南”。王拱璧题诗一苗赠给女儿:“岚儿抗日在陕北,不胜倭寇誓不回。喜汝坚信持久战,莫负英明总指挥。”同时,他还介绍爱国青年邵慧敏、杨文曼等七人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工作。后来,程迈在中国共产党的培养、教育下成为一名优秀的干部,直到1952年才回家乡探亲。

王拱璧的儿子王膺民抗战前赴日本留学,回国后即参加留学生集训,后被友人推荐到驻洛阳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任司令长官卫立煌的外文秘书,并协助编辑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出版的《抗战月刊》和《北战场半月刊》。应范长江之约请,他兼任了远东通讯社驻第一、第五战区的特派员。他还在西北陆军大学任教官,培训抗日军官。当时,他用王一民的笔名,在国内许多家大报纸上发表了100多万字抗日论文和专著,受到军界要员和社会舆论的关注。

1938年春,王拱璧携眷属迁移到镇平县。不久,他组织了镇平自治研讨会,被推选为副会长。他向镇平县政府递交了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社会,以利抗战的建议书;还组织了抗战十人工作团,深人农村,发动农民支援抗战。不久,抗战十人团发展到六个团,当时在镇平颇有影响。

这其问,他编印了《抗战三字经》小册子,印刷了数百册,在当地散发。他还给抗日前线的将士写了三十多封慰问信,捐赠棉背心十件,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

1938年l0月,王拱壁携眷属迁往四川成都。不久,他受国民党政府川康禁烟督察处处长张静愚的委派,任西昌禁烟所所长。1939年4月初,他率领六七名工作人员和一百四十多名士兵前往西昌。他们翻雪山,越大岭,过大渡河,艰苦备尝,于月底到达。

在西昌工作期间,王拱璧阅读了许多有关我国边疆的文献资料.游览了许多地方,了解到许多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他撰写了《川康一斑及宁属问题(提纲)》、《研究彝献(提纲)》等文章。其中,歌颂祖国山河风物民情,抒发抗战豪情的旅宁七篇(《西川歌》、《西昌怀念战役》、《宁远河上》、《欧战又起》、《两昌风物》、《西昌思乡》、《山歌》),分别刊登在《西昌报》、《建宁报》上。

1940年4月,西吕禁烟所被撤销。对于所结余的二千多元经费,有人主张分掉.但王拱壁将其全部上交。离开西昌时,有人劝他带些鸦片、麝香和名贵药材回四川,以便赚钱,遭到了他的坚决反对。由于他在禁烟所工作时廉洁奉公.上级曾拟委任他为豫、陕省税总局局长,但他以不愿发国难财为由,致函谢辞。

回到成都后,王拱璧在生活非常同难的情况下,撰写了长达五万多字的《川康一斑及宁属问题》文稿。该文由某学者推荐给边疆学会会长顾颉刚先生,被编为《边疆丛书》第1辑。该书在桂林出版时因日寇侵扰而未能问世。他撰写的《国难西行》六百句,记述了自己从淮阳出发.经开封、镇平、洛阳、潼关、西安、宝鸡,然后越秦岭、出剑门、小住蓉渝,再翻雪山、渡泸水,最后到达西昌的“八千里路四百日”的感受和艰难历程。

他把自己在川康收集的有关参考资料数捆和一些矿物、植物标本,分别赠送给四川省图书馆、博物馆。此举充分体现了他对于公益事业的关注和无私奉献精神。

在成都期间,王拱璧被梁仲华主持的中国乡村建设学会聘任为总会干事,并主办《会讯》刊物。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有关边疆问题的论文十五六篇(共十二三万字),分别在成都、重庆、西吕等地的报刊上发表。他还被聘任为华西大学的特约客座教授,讲授乡村建设课程。

1942年春,青年中学师生和家人多次给工拱壁写信,请求他回家乡主持青年中学的工作。回到家乡后,他以青年中学为阵地,积极协助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开展抗日斗争。他首先整顿青年中学,将国民党、三青团的势力赶了出去,使该校成为“共产党活动的大本营”。

1942年,河南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王拱璧撰写了《河南灾况目睹记》一文,寄至重庆《大公报》。这篇文章揭露了国民党政府不关心人民疾苦和当时河南省惨绝人寰的灾况,因而受到《大公报》的重视。该报派记者到河南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发表了题为《看重庆忆中原》的评论。此举对于国民党政府向河南拨发救济款起了推动作用,但该报却受到了“停刊三天”的处分。

1944年中原会战后,豫中、豫西大片国土沦入敌手。此后,日军曾对该校进行过骚扰。郾城伪政权的县长李子芬曾向王拱璧封官许愿,但遭到王的严词拒绝。

1945年春夏之交,新四军第一二八团团长王定烈与当地的中共地下党员冯明高等,在硝华、西平、上蔡等地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当时,王拱壁在青年中学为第一二八团提供办公地点,还动员部分师生参加新四军。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庆祝大会上,王拱璧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陈星聚,字耀堂,河南临颍县陈台乡陈村人,清朝光绪年间率领台湾人民抵御法国侵略者,取得了台北保卫战的胜利。
台北知府陈星聚
陈星聚,公元1817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先后中过秀才,举人。47岁被任命为福建省顺昌县知县。
在他出任县令期间,忧国忧民,办事认真,是老百姓衷心拥戴的父母官。调任闽县县令后,为政清廉,政绩斐然,博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光绪初年,陈星聚被调往台湾,任鹿港、淡水同知,不久又擢升为台北知府。
当时正是中华多难之秋,英、美、法、日等帝国主义者纷至沓来,蹂觎我国东南沿海。宝岛台湾物产丰富,自然也成了侵略者垂涎、觊觎的对象。陈星聚上任伊始,便召集民工,修筑加固台北城池。中法战争爆发后,他又积极购置武器,扩充军队,随时准备迎战入侵之敌。1884年8月,法帝国主义出兵进犯基隆。9月,基隆被攻陷,法军旋即兵分两路,进攻淡水、台北,并封锁了台湾与大陆的交通。陈星聚,早已置生死于度外,下决心与台北共存亡。他命令妻子带领阖家老小10余口,团团围坐在府衙后花园的水井旁边,一旦城池陷落,即举家殉国,决不受辱。台北军民在他的激励之下,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终于击退了法军的进攻,取得了台北保卫战的胜利,为中国人民谱写了一曲响亮的正气歌。

曹刚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
男,汉族,1935年12月生,河南舞钢人,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7月入伍,苏联炮兵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大学学历,上将军衔。

许慎
(约58年—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现河南郾城县)人,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赞赏。他是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于公元100年(东汉和帝永元十一年)著《说文解字》,是中国首部字典。许慎曾担任太尉府祭酒,师从经学大师贾逵。他历经21年著成的《说文解字》,归纳出了汉字540个部首。

上一篇:smart杂志赠品

下一篇:经典文章摘抄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