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进口药材论文
越南进口药材论文
胖大海啊,重楼啊,什么鸡血藤啊,决明子,还有其它的,很多种类了,在边境有交易市场的,东兴市越南语翻译考察旅游为你解答。
越南有什么药材
越产南药如丁香、草果、胡椒、海龙、海马、海螵蛸、胖大海、肉豆蔻、千年健、巴戟天、槟榔、砂仁、乳香、没药、苏合香、沉香、檀香等销往我国市场。
药品蓝皮书 | 攻坚克难,中药外贸平稳发展(上)
2019年以来,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尤其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我国外贸整体增长放缓,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更加剧了海外贸易复杂度。在“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政策引领下,我国医药行业攻坚克难,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环境变化,总体实现对外贸易平稳发展。尤其是中药类产品贸易,2019~2020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呈增长趋势。
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中药贸易总额61.75亿美元,同比增长7.05%。其中,出口额为40.19亿美元,同比增长2.82%;进口额为21.55亿美元,同比增长15.93%,保持出口和进口双增长态势。2020年上半年,我国中药贸易总额30.70亿美元,同比增长3.63%。其中,出口额为21.44亿美元,同比增长6.18%;进口额为9.26亿美元,同比下降1.83%,进出口受疫情影响呈不同趋势。
2019年以来,中药贸易情况稳中有升,既有惊喜,也有隐忧。
1.中药材及饮片出口呈现较强“抗压性”
在全球经济承压,疫情肆虐的大环境下,中药材及饮片行业表现出强大的“抗压性”。2019年出口额11.37亿美元,同比增长10.32%,2020年上半年出口额6.18亿美元,同比增长18.51%,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中药材及饮片出口强劲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口量增加,2020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8.01%(图1)。
2020年上半年,中药材及饮片出口的前十大品种分别为:肉桂、枸杞子、人参、大枣、当归、黄芪、茯苓、半夏、西洋参、石斛。前十大品种的出口额占据中药材及饮片总出口额的50%,集中度比较高。2020年上半年,多种中药材及饮片市场需求旺盛,尤其是肉桂、当归、茯苓、半夏这四种产品的出口量增幅均超过两位数,肉桂的出口量增幅更是高达近70%,继续保持中药材出口第一大品种的地位。
亚洲地区是中药材及饮片出口的主要市场,其出口额占中药材及饮片出口总额85%左右。日本、越南、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马来西亚、美国、新加坡、德国、泰国是中药材及饮片出口的前十大市场。对日本、韩国等主要市场出口保持稳定,越南和中国台湾表现抢眼,出口数量分别增长96.67%和19.21%。对其他市场出口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2020年上半年,日本仍保持我中药材及饮片出口第一大市场的位置,对日本出口额1.13亿美元,同比小幅下挫2.56%,对日本出口额占我国中药材及饮片出口总额的18%。2020年上半年,对我国香港地区出口额7832万美元,所占份额已由2016年同期的36%萎缩至13%,中国香港由2019年的第二大出口市场降至第三位,作为我国中药材及饮片转口贸易的集结地,其地位日渐式微。值得一提的是越南,2019年我国出口至越南的中药材及饮片达1.14亿美元,同比增长90.70%;2020年上半年出口额8259万美元,同比增长74.78%,越南已成为我中药材及饮片第二大出口市场。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市场也有大幅增长,增幅均在30%以上。
2.提取物出口增速放缓
中药出口占比最大的植物提取物仍保持增长势头,但增速较前两年明显放缓。2019年出口额23.8亿美元,同比增长0.19%,2020年上半年出口额12.65亿美元,同比增长1.08%。植物提取物出口低位徘徊的主要原因是出口价格的下跌,2019年出口均价同比下跌5.19%,2020年上半年同比下跌6.93%。
在出口品种方面,排名前十的热点品种为甜菊叶提取物、桉叶油、薄荷醇、万寿菊提取物、辣椒提取物、甘草提取物、柑橘幼果提取物、越橘提取物、芦丁、银杏叶提取物,2020年上半年出口额达6.5亿美元,占提取物出口额的50%以上。其中,甜菊叶提取物出口额达到1.3亿美元。
3.中成药出口“量减价增”
中成药出口由2019年的负增长转为正增长。2019年中成药出口额为2.62亿美元,同比下降0.45%。价格下跌是中成药出口低迷的原因之一,2019年中成药出口平均价格下跌11.28%。而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中成药需求增长,出口均价有所提升,同比增长4.31%。尤其是2020年上半年,东南亚、北美、欧盟市场出口均价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分别为27.14%、34.24%、50.43%。不过,中成药目前在中药产品总出口额中占比仅为9.3%,相对于原料类产品仍处于弱势地位。
具体到单品种,中成药出口额最大的为安宫牛黄丸;其次分别为片仔癀、清凉油和地黄丸等。2020年上半年,中国香港依然是中成药最主要的出口市场,但其占中成药出口总额的比例由2019年的49%下降到40%。其余前几大出口市场分别为印度尼西亚、美国、新加坡、日本、泰国、马来西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可以看出,中成药出口目标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导下,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中药认识逐渐加深,对中药疗效认可度不断提高,中成药出口贸易预期将保持增长。特别是中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进世界人民对中药的了解,未来中成药的出口或将有所改观。
4.保健品出口迎来增长
目前,保健品在海关统计系统中比较特殊,有单独编码的保健品主要是鱼油、鱼肝油、蜂王浆、蜂花粉、卵磷脂、燕窝等,维生素以及矿物类制剂产品并未统计在内,另外不少保健品是以食品的形式出口,也未纳入保健品项下,本文中有关保健品贸易的数据为不完全统计。
2019年,保健品出口表现一般,全年出口额为2.47亿美元,仅微增0.21%。但2020年上半年,保健品迎来高速增长,出口额1.31亿美元,同比增长9.73%。从出口数据来看,近一年半,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加拿大为保健品出口的前五大市场,除美国外,其他市场均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
5.中药类商品进口整体放缓
2019年中药类商品进口额21.55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15.93%,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中药类商品进口放缓,进口额9.26亿美元,同比下降1.83%。
从细分领域来看,2019年中药材及饮片进口大增,进口额3.58亿美元,同比上涨25.82%。但2020年上半年,中药材及饮片进口额1.21亿美元,同比下降17.01%(图2)。进口额较大的品种如龙眼、西洋参、鹿茸、乳香、没药、血竭等进口量不同程度下跌,是造成上半年中药材及饮片进口整体下滑的主要因素。
中成药2019年进口额3.92亿美元,同比下降2.51%,进口量也同比下降6.94%。2020年上半年,中成药进口额1.57亿美元,同比下降12.35%,进口量同比下降43.63%(图2)。多年以来,我国内地一直从香港地区进口大量中成药,进口额约占总进口额的50%,而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自香港地区进口额分别下降11.88%和46.82%,这或许是中成药进口额下滑的原因之一。
2019年植物提取物进口8.49亿美元,同比增长16.85%,2020年上半年进口3.50亿美元,同比下降12.02%(图2)。其中,薄荷醇对进口贡献巨大,其进口额占提取物总进口额的40%左右,2019年进口额3.45亿美元,2020年上半年进口额1.05亿美元。整体来看,2020年上半年植物提取物进口量下滑明显,薄荷醇进口量下降5.07%,其他精油类产品进口量下降10%左右。
与其他三类中药商品不同,保健品进口业绩颇为“亮眼”。在国家扩大进口政策的引导下,2019年保健品进口额5.56亿美元,同比增长24.77%,2020年上半年进口额2.97亿美元,同比增长35.44%(图2)。其中,燕窝依旧是最受欢迎的保健品,2019年进口额为3.2亿美元,同比增加43.8%,2020年上半年进口额1.86亿美元,同比增长69.05%。
亚洲地区依旧是我中药出口的主要市场,占中药类商品出口总额的54%。2019年对亚洲地区出口额23.88亿美元,同比增加8.02%,2020年上半年为11.49亿美元,同比下降1.94%。对北美洲、南美洲中药出口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增幅分别为24.11%和33.97%。对欧盟市场出口也保持8.83%的增速。
1.美国市场需求强劲
美国为我国中药类商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对美出口的中药类商品主要是植物提取物,占比达到80%以上。2019年,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我国对美中药类出口额同比下降16.1%,但植物提取物需求相对刚性,且占比高,2020年上半年植物提取物出口大涨带动中药整体出口美国反弹明显,同比增长24.14%。长期来看,植物提取物的需求不会改变,美国作为我中药类商品出口第一大市场的地位仍将延续(图3)。
2.日本市场整体下调明显
日本为我国中药类商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日本在我国各类中药商品出口中都占有重要地位。2019年对日出口5.33亿美元,2020年上半年出口2.37亿美元,其中中药材及饮片出口额1.13亿美元,同比下降2.56%;植物提取物出口1.07亿美元,同比下降17.31%;保健品出口逆势增长,出口额1167万美元,同比增长超30%(图3)。
3.中国香港市场进一步萎缩
2019年中国香港市场进一步萎缩,自2017年开始滑落至第三大出口市场的位置后,出口额连续下跌,2019年内地对香港地区的中药类商品出口额为4.29亿美元,同比下滑5.34%,2020年上半年出口额1.79亿美元,同比下滑17.47%。在总出口额中的占比也进一步萎缩至10%以下(图3)。中国香港转口贸易优势丧失已经不可挽回,越来越多的采购商倾向于产地直接采购。
来源/《2019药品蓝皮书》
文/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于志斌 李辉
2019年,中药材进出口贸易实现大幅增长,最“火”的中药材都是啥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药材市场规模为1018亿元,2018年达到近1246亿元,预计2022年有望达到1708亿元,中药材市场规模增长强劲,中药材行业将迎来良好发展机遇。
近年来,中药材行业发展态势良好。一方面,国家各项产业扶持、行业规范政策相继出台,《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为中药材发展提供有效引导与支持;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增长、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以及 健康 保健意识的增强,大大刺激了中药消费需求的增长,带动了中药材行业的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药材市场规模为1018亿元,2018年达到近1246亿元,预计2022年有望达到1708亿元,中药材市场规模增长强劲,中药材行业将迎来良好发展机遇。
在整个产业强力带动下,2019年,中国中药材及饮片贸易也走出“底部区间”,取得不错成绩,全年中药材及饮片进出口双双大幅增长。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中药材及饮片出口总量20.1万吨,同比增长1.7%,出口总额11.3亿美元,同比增长10.3%;中药材及饮片进口总量19.5万吨,同比增长62.7%,进口总额3.5亿美元,同比增长25.8%。
中药材出口市场
2019年中药材进口和出口均实现较快增速
2019年,中药材出口创出了两位数的增速,达10.3%,出口额 11.3亿美元。其中,亚洲是中药材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占中药材出口总额的85.7%,市场集中度非常高。
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美国、德国、新加坡、泰国等地区为中药材贸易的大市场。
排名第一的日本,全年出口额为2.4亿美元,受出口价格影响,出口额同比小幅下滑2.9%;韩国市场较为“抢眼”,全年量价额齐升,表现活跃,2019年对韩国中药材出口量为2.6万吨,同比增长13.3%,出口额为1.3亿美元,同比上涨18.6%。
除此之外,排名前十的市场中,对越南和新加坡的出口也实现了大幅增长,越南由于强化了非法边贸管控,正规渠道需求攀升至1.1亿美元,中药材对越出口额同比上涨90.7%;对新加坡的出口也同比上涨24.3%,出口额达2743万美元。
中药出口主要品种
中药材出口前十大品种为肉桂、人参、枸杞、红枣、西洋参、当归、鹿茸、半夏、黄芪、茯苓。
2019年中药材及饮片出口前10大品种
肉桂是中药材出口第一大品种,由于其既可以用作药材,降低“三高”和改善人体胰岛素,又可以作为食品调料、香料,所以受到广泛欢迎。2019年肉桂出口量达5.4万吨,同比增长5.0%;出口额为1.5亿美元,同比增长31.6%。肉桂出口的第一大市场为越南,其占肉桂出口总额的25.6%。此外,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也是肉桂的主要出口市场。
人参全年出口量为2290吨,同比增长9.8%,但是受出口价格大幅下滑影响,全年出口额同比微降3.4个百分点,为1亿美元。人参出口的最大市场为日本,2019年中国对日本的人参出口量为1090吨,占中国人参出口总量的近50%。中国人参出口目前存在价格低、附加值低、缺乏品牌等问题,人参产业未来发展需要做好规划和创新。
枸杞“药食两用”,近年来广受人们喜爱和追捧,随着对枸杞研究的日益深入,枸杞多糖、枸杞色素提升免疫、抗衰老、抗肿瘤、清除自由基、抗辐射等作用得到广泛关注,国际市场对枸杞的兴趣也越来越浓。2019年,中国枸杞出口额为9446万美元,同比小幅增长2.9%。其中,德国、越南、新加坡对枸杞的需求量大幅增长,中国对德国枸杞出口量同比上涨67.3%,达1012吨;对越南和新加坡出口量分别增长682%和43.2%,分别达315吨和582吨。作为传统的主要目的地,对美国的出口量出现下滑。
当归是中医最常用的药材之一,也是中药材贸易中的一个大品种。2019年,当归出口显著增长,出口量同比增长22.6%,为3895吨;出口额同比增长19.7%,达3179万美元。当归主要出口至越南、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在2019年,越南对当归的需求量同比增长213%,中国对越南的当归出口额占中国当归总出口额的近20%。
茯苓可以食用,如煲汤、熬粥、泡茶、泡酒,制作茯苓饼、茯苓膏、茯苓酥等。茯苓也是一味中药材,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2019年,茯苓出口大幅增长,出口量为4198吨,同比增长6.4%;出口额高达2148万美元,同比增长20.4%。日本使用茯苓 历史 悠久,食用和药用市场需求都比较大。2019年,日本对茯苓的需求出现猛烈增长,全年对日出口茯苓达1618吨,同比增长29.6%。此外,越南、新加坡对茯苓的需求量也大幅增长,同比增长分别达89.2%、65.8%。
中药材进口情况
2019年中药材进口迎来“爆发式”增长,全年进口量同比增长62.7%,进口额同比增长25.8%,达3.5亿美元。中国进口的中药材以国内稀缺产品为主,西洋参、乳香、没药、血竭、鹿茸、甘草、加纳籽、姜黄、番红花及小茴香等。
乳香、没药主要分布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及阿拉伯半岛南部等地,具有散瘀定痛、消肿生肌之功效,中国没有相关资源,长期依赖进口。含有乳香、没药的中成药品种达几十种,如血痹片、接骨七厘片等。2019年中国乳香、没药进口量同比增长320.8%,达4631吨,进口额为3554万美元,同比增长102.8%,主要进口国为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和苏丹。
进口的另外一大药材品种为西洋参,虽然中国也出产西洋参,但原产地美国和加拿大的西洋参更受欢迎。中国每年进口的西洋参以美国威斯康星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西姆康地区的西洋参为主,2019年中国进口西洋参1496吨,同比增长102.5%,自加拿大进口量为1306吨,占比为87.3%,加拿大是西洋参进口的最主要国家。
中国还有一种重要的进口中药材——甘草。随着对甘草研究的不断深入,甘草的使用已扩展到药品、食品、饮料、饲料、化妆品等多个领域。中国是甘草及其制品的第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但生长在西北地区的甘草具有重要的防风固沙生态作用,不可能无限制采挖,进口甘草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尤为必要。2019年,中国甘草的进口量为1.8万吨,同比增长32.1%,进口额为1455万美元,同比增长30.3%。中国甘草的主要进口地为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2019年,中国自土库曼斯坦进口的甘草量同比增长103.3%。
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未来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阴霾笼罩全球,中医药在疫情防治防控中表现亮眼,一定程度也牵引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随着疫情发展,世界各国中医诊所问诊人数增加,中药饮片销售增长。抗流感和瘟疫类中药材需求将持续旺盛,此类中药材的出口表现或将强劲。
未来,饲料添加剂类和药食同源类中药材也将迎来发展商机。自今年1月1日起,中国将全面停止除中药以外的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进口,作为世界第一大饲料生产国,中国对饲用中草药、植物提取物等所需中药材需求量巨大,必将为相关中药材(如黄芪、黄芩、金银花、甘草、山楂)生产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药食同源类中药材2008~2019年整体需求量增长42.9%,艾叶、三七、阿胶、决明子、桔梗、茯苓、火麻仁、广藿香、人参和枸杞子需求增长速度居前十。随着公众保健意识的增强,药食同源类中药材以食品、保健品等方式进入大众视野,消费量也将剧增。
尽管商机遍布,但从近两年来看,中药材的质量问题也值得关注。不合格的药材主要有淡豆豉、山药、苍术等,中药材质量安全问题还需解决。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中药材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对于假冒伪劣药材有更严厉的处罚措施,行业整顿的大幕将拉开。
上一篇:控制工程期刊编辑
下一篇:化学核心期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