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大一心理考试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07 15:21

大一心理考试论文

要想将大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就离不开心理健康 教育 。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心理课期末论文,供大家参考。

心理课期末论文 范文 一: 家庭教育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探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推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为视角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

一、家长的榜样作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对于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就有许多相关方面的论述,大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观点。[1:36]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的 言行举止 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青少年,家长的言行端正,所作的事情都能够符合规范,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积极的,相反,如果对青少年只是进行一味的空洞说教,而自己的行为与教育青少年的道理却背道而驰,这样不仅不能够让孩子信服,相反,孩子会逐渐认为家长的教育是言行不一的,这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不好的。心理学家班杜拉也曾经做过攻击反应的实验,实验的结果证明,成人所作的行为,其内在的善恶倾向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孩子只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去做,不会深入的判断、研究所作行为的善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树立怎样的榜样,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在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长要有意识的给青少年树立一个良好的行为榜样,给青少年的心理以正向的积极影响,这种榜样的作用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包括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娇惯型,这种教养方式主要是指家长对于青少年过于溺爱,孩子是家庭生活中的核心,家庭生活都要围绕着孩子的需要而进行,孩子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碰碰不得, 说说 不得,为我独尊,任性而为,以自己为中心,对于家庭缺乏责任心,也不懂得感恩,这种娇惯式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难以适应,会不断的碰壁,这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第二种类型是独断专行型,这种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其特点与娇惯型的教养方式正好相反,此种教养方式实施中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是绝对的权威,在家庭教育的实施中,要让孩子绝对的服从,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见解,管教的方式粗暴、简单,并且过于苛刻和严格,要求每一件事都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完成,在这种教养方式教育下的孩子,自卑心理严重,胆小怯懦,冷漠而不善于与人沟通与交往,在学习与生活中缺乏自信,这种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也是非常不利的;第三种类型是放任自流型,这种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家长对于孩子的不管、不问,而任其发展。青少年正是思想道德素质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管教,其思想和行为就很可能出现问题,很容易造成心理健康失衡的问题,而发生偏激的行为,这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第四,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此种家庭教养的方式对孩子的要求严格而不苛刻,关爱而不娇惯,让孩子充满自信,懂得尊重,积极向上,而充满正能量,培养孩子积极进取的精神,让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善于理解他人,学会与人为善的交往,善于适应社会,这种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有利的。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在日常的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以民主的教养方式教育孩子,要理解、尊重孩子,善于鼓励和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自律,学会友爱,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与此同时,家长要改变固有的家庭教育观念,不仅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的发育,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教会孩子学会关心别人,教会孩子善于排遣自己不良的情绪,教会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未来幸福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良好的家庭氛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之间所形成的关系状态,其中既包括妻子与丈夫的关系,也包括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还包括一个家庭亲属之间的关系。[2:47]一个家庭的家庭氛围是否和谐,对于孩子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关系融洽、和谐,家庭的氛围就相对的和谐,相反,如果一个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较为紧张,家庭的氛围也自然不会和谐。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同样也是孩子快乐生活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家庭成员中夫妻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试想夫妻间不断的争吵,彼此的关系日趋紧张,孩子的内心是无法获得快乐和安全的体验的,而如果夫妻间和谐共处,彼此关爱,夫妻感情融洽,孩子的成长环境也自然沐浴在爱的阳光中,孩子的心理也自然会比较健康,可以这么说,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结论

研究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家庭教育的开展情况并不尽人意,依然面临许多急需改进的地方,因此,开展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余凤红.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探索.2010(09):34-36.

[2]顾康乐,陈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J].农家科技.2010(01):45-47.

心理课期末论文范文二:音乐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探析

【摘要】

大学生是思维最为活跃、最有朝气的群体之一,心理健康素质对于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音乐治疗是一种新型的心理治疗手段,结合音乐,能够更好的降低人的心理防备,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而且对于心理困扰的预防方面有很大的效率。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的大学生认为音乐对于心理健康有调节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音乐治疗

1.引言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社会的新鲜血液,在社会中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正因为大学生处于这样的特殊地位与时期,同样也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据有关调查显示[1],我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到退学总人数的5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我国提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2]:①智力发育正常,即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②稳定的情绪。尽管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但不会持续长久;③能正确认识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④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理解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友善、宽容地与人相处;⑤稳定、协调的个性,能对自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⑥具备适应不同情境的能力。情境一般是指个人行为所发生的现实环境与氛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是指社会历史进程、国际形势等,狭义是指个体心理行为活动时所处的场所、氛围,接触对象的态度、情绪及期待等,如考核、演讲、比武等场合。狭义的情境要受到广义的情境的制约和影响。心理健康者能够在不同时空和各种情境中调整平衡自己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个人心理潜能和优势,取得事业成功。⑦具备对各种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者为了某种需要,应该具备在各种自然环境中生存的能力。⑧热爱生活,能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音乐治疗,是通过结合音乐来治疗心理问题的新型治疗方式,它是20世纪以来兴起于欧洲的一种心理治疗的方式,在国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音乐治疗也越来越重视,在国外有一类人被称为灵魂歌者,他们便是通过音乐来表达、影响人的情感。音乐治疗,注重的是音乐对人本身的引导作用,有研究表明[3],当音乐的节奏与人的心跳一致时,人体就会分泌大量的荷尔蒙,这些荷尔蒙对于放松人的神经有很好的作用。所以说它是通过对人本身的引导,让人体自身来治疗自己的一种疗法。那为什么我们不叫它音乐引导,而是音乐治疗呢?我想正如冯友兰老先生所说的一样[4],“正如今天我们还是说‘日出’、‘日落’,虽然我们完全知道日既不出又不落”这只是一个习惯问题,它对于事物本身并没有本质的影响。音乐是一门艺术,它承载人类的情感,对于人类的心理调节与治疗同样有着十分有效的作用。在国外很多人都会利用音乐去治疗癌症病人,音乐是最有效的调节人的心理 方法 ,所以音乐国外的医生才会选择用音乐来治疗癌症病人。音乐容易被接受,有效的降低心理防线,便于帮助心理困扰者解决心理问题。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湖南城市学院音乐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在校大学生随机收取两百人。

2.2调查工具: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自制问卷《音乐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2.3调查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音乐的认知以及产生心理困扰的原因。

2.3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87%的大学生因多方面原因存在心理压力,51%的调查者在心情不佳时什么都不做,而一部分调查者会采用大声叫喊、大量运动等 措施 来缓解压力、改善情绪。98%的调查者认为音乐对于心理健康有调节作用,认为音乐能给人带来快乐。

结语

音乐治疗是时代的产物,拥有蓬勃的生命力,基本上解决了传统心理干预手段所遇到的问题,更能为人所接受。在大学生中间用音乐治疗来取代传统心理干预手段,这样不但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而且能够在大学生中间迅速普及,对于心理困扰的预防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郑好.论音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D].南京艺术学院,2010.

[2]魏玮.论音乐教育对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D].曲阜师范大学,2009.

[3]刘沛.音乐教育-音乐心理研究的历史视野和前沿课题-理论背景与研究个案[J].第三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11.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

大一心理课论文1500字怎么写

大一心理课论文1500字写法如下: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

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

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

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

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

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等。

大学生心理论文3000字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自杀、伤害他人等恶性事件时有报导,此外,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者也不在少数。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是当前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谈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

摘要:近年来,有关大学生自杀、伤害他人等恶性事件时有报导,此外,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者也不在少数。及早识别有心理危机的学生,有效地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及时化解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是当前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

中图分类号:C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146-03

一、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现状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自杀、伤害或者杀害他人等恶性事件时有报导,每每激起社会极大反响。此外,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者也不在少数。因此,及早识别有心理危机的学生,有效地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及时化解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是当前摆在高等学校学生工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高校要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摸排工作,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要特别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

当前,我国高校积极响应并落实中央文件的精神,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许多高校专门成立了学生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并制定了较为健全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制度,从确定学生心理危机的排查标准以及排查频率,到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后的一些相应的干预措施,乃至到发生恶性危机事件后学校的各种应对举措等,都有比较完善的规定和流程。但是,不容乐观的情况是,当前高校中学生自杀以及相关的心理危机恶性事件仍然层出不穷,表明高校在预防学生心理危机方面的工作并不如我们所期望的那么有成效。现在比较普遍的情况是,每当高校发生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后,校方在善后工作的处理方面通常都做得比较及时和到位,但是,这只是对事故发生后的补救措施,是被动的应对,并不能挽回学生的生命和健康,也不能减缓学生家属心中巨大的心理伤痛。因此,仅仅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高校更应该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上。

二、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原因探究

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其原因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生理因素

学生如果患有严重的生理疾病或生理残疾,治疗周期长或者难以治愈,本人感到非常痛苦和绝望时,容易出现心理危机。

2.心理因素

(1)个性特点。通过对一些大学生心理危机案例的分析发现,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的学生,常常封闭自己、压抑自己,遇到困难和挫折易选择独自承受,不愿意寻求他人的帮助与支持,或者主观认为没有谁可以帮助自己,没有人愿意帮助自己等,导致本人缺乏社会支持,时常感到极度孤独绝望,有一种走投无路的感觉,易出现心理危机。

(2)不合理的认知观念。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AlbertEllis)认为,不良的情绪反应,常常并非来自于事件本身,而是来自于人们对事件不正确的、偏激的认识,称之为非理性观念。非理性观念具有绝对化、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和灾难化(糟糕之极)三大特征。如我必须考上研究生、我一定不能失败、竞选班干部失败让我丢尽了人、被恋人抛弃我的人生全完了等等。头脑中大量充斥着非理性观念的学生,在看待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时容易钻牛角尖,出现心理危机。

(3)精神疾病。患有比较严重精神疾病的学生。如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的学生,会比心理正常的学生更多地体会到紧张、恐惧、担忧、压抑、痛苦、绝望等不良情绪,这部分学生虽然数量很少,但是出现心理危机的概率却很大。

3.社会因素

(1)学业与考试压力。大学的专业学习内容在深度以及广度上都远远超出中学的课程,有些学生上大学后,会因为难以理解所学专业内容而导致对考试挂科的极度担忧,在考试季节即将来临前夕整日紧张焦虑、坐卧不安,感到极度绝望。有些学生因为害怕难以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害怕拿不到学位文凭而惶惶不可终日。结果一旦他们最害怕出现的情况变为了现实,他们就很容易心理崩溃,发生心理危机。

(2)家庭经济贫困。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大学生中贫困生比非贫困生更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由于家庭经济的困难,贫困生通常比非贫困生更多地体验到来自于生活的艰辛。在当前的大学校园,来自于富裕家庭的学生和来自于贫困家庭的学生共处在一起,彼此在消费能力与消费行为上的强烈反差使得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受到非常大的心灵冲击,出现深深的自卑感,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导致负性情绪体验过于强烈、持续时间过长;而且,有许多贫困生的亲人还存在光宗耀祖的封建思想,将兴旺整个家族的重责大任托付在他们身上,为此他们觉得自己必须得活出个样儿来,才能对亲人有所交待。一边是亲人殷殷期待的目光,一边又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这种内心的不平衡使得有些贫困生感觉活得特别累,认为命运对他们特别不公平,为此怨天尤人、痛苦万分。由于他们在上大学期间很难迅速摆脱家庭经济贫困的阴影,因此他们心理上的失衡也将长期存在,这些都会为随时出现心理危机埋下隐患。

(3)家庭矛盾和突发变故。有的大学生自认为与家庭的矛盾非常尖锐,不可调和也无法解决,为此非常痛苦和绝望,承受不了的时候,容易产生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了百了的想法。有的学生因为近期内遭受突发事件的刺激过于突然和强烈,超出了一个人正常的心理承受能力,容易出现心理危机。

三、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措施

2011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教思政厅[2011]1号)中,明确要求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只有预防,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挽救学生的生命和健康,才可能使学生最大程度地获益。那么,高校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持续不断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培训

(1)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力度。西方有一句谚语:“事先预防总比事后遗憾好。”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学生平时就掌握了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具备一定程度的心理调节能力,当生活中的烦恼或危机来临的时候,他们就比较容易平稳度过,不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心理健

康知识的普及,覆盖面要大,宣传频率要高,要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保证宣传普及的质量。当前许多高校都开设心理健康课,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定期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收到了相当不错的预防效果。

(2)加强对校园各类相关人员的心理知识培训。大学校园中,有一些工作人员每天与学生亲密接触,如果他们能够掌握足够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一些学生心理危机出现时的危险征兆,那么就有利于对出现心理危机学生的及早发现。因此,心理咨询中心应该定期对这些工作人员展开培训。这些人员主要包括学生辅导员及班主任、学生宿舍管理员、专业课任课教师以及行政人员等。

学生宿舍管理员每天与学生朝夕相处在一起,对学生比较了解和熟悉,有些学生有了烦恼也会找他们聊聊天。学生宿舍管理员一般都是学校雇佣的临时工,通常文化程度比较低,但对于日常行为异常的学生,他们通常根据生活经验能发现学生的反常,但是由于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有时候会热心帮倒忙。因此,定期培训宿舍管理员,可以有效地做到学生心理危机的及早发现,为随后的应急干预措施赢得宝贵的时间。

高校的学生专职辅导员或班主任大多数并不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背景,虽然他们工作热情高,关心学生,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储备,在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往往不能恰到好处地应用谈话的技巧,有时候显得束手无策,不知道谈话该从哪个点切入进去以及怎样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因此,高校要积极想办法,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能够有机会定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专业培训,充实他们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并在此支撑下有效地开展工作。

2.定期开展心理危机排查

在当前的高校,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学生出事了,但是在心理咨询中心却查询不到该生曾经来访的记录。调出该生刚入大学时的心理普查记录,结果也往往属于正常范围内。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两点:一是学生本身感到自己有心理问题,但由于对自身心理问题的认识存在偏差,有羞耻感而加以掩饰,怕别人知晓,因此他不会前往心理咨询中心主动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在回答心理普查问卷时也不会以诚实的态度作答,导致心理咨询中心难以发现此类学生;二是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时有可能发生,不一定只在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时出现。那么,怎样才能及早发现学生这些心理危机的苗头呢?这就需要高校尽可能利用校园各种媒体(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等),多方位宣传心理咨询中心,鼓励学生学会寻求帮助,把各种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另外,高校应每年对各年级学生开展一次心理普查,每个月开展一次心理危机排查,筛查出重点人群,并随后把他们约到心理咨询中心接受面谈咨询,可以做到及早发现并消除危机隐患。

3.及时归纳总结危机事件

预防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从中可以发现具有哪些特征的学生易出现心理危机。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例,通过对几年来出现的恶性危机事件总结分析发现: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成为心理危机易感人群,找不到工作、难以拿到学位文凭等,如果与情感问题、家庭矛盾等诸多问题堆积在一起,就很容易在学生心中形成叠加效应,最终压垮学生,导致悲剧的发生。因此,通过总结分析危机事件,可以使我们重点关注特殊人群,将预防工作做在前面,防止负面情绪在学生心理无限堆积和放大。

4.在事故易发场所张贴生命救助海报

通过对高校多起校园心理危机事故的调查分析发现:在高校的校园,有一些特殊的场所通常会成为学生选择轻生比较集中的地点。因此,建议高校有关部门在这些地方可以张贴一些有助于挽救生命、激起人求生求助欲望的生命救助海报,内容可以是铭言,或励志、温馨的话语,也可以是漫画或图片,同时附上学生可以选择求助的有关校内外的心理危机求助电话。比如国内专业机构的心理危机电话热线,本校心理咨询中心的电话、地址、网址等等,有助于即将采取轻生行动的学生看到后,在最后关头悬崖勒马,重新燃起求生求助的希望,为挽救学生生命留下一线生机。

5.要及时防范模仿效应的发生

当今社会,报纸、网络、电视、电话通讯等媒体高度发达,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获取信息的速度非常迅速,导致由此而产生的模仿效应不断发生。例如:2010年春季,媒体报道了福建省南屏县凶手杀害8名小学生的恶性事件后,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全国其他地方也相继发生了好几起类似的残害幼儿的恶性犯罪事件。同样地,高校学生自杀事件一旦被媒体披露,在短期内很可能会对其他高校中那些正徘徊在生死关头的学生形成“榜样”的效应,导致他们也选择下定决心并采取同样的行为结束自己的生命。因此,每当媒体报道大学生或者社会名人的自杀或他杀等恶性事件时,高校应迅速采取行动,在本校立即开展一次学生心理危机排查,并做好学生情绪的安抚工作,防范连锁反应的发生,做到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预防在先。

6.持续不断地提升心理辅导专职教师的业务水平

本人在长期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原因通常是比较复杂的,对这些个案的处理通常也是非常棘手的,只有非常富有经验、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高超的资深心理咨询教师才能做到比较迅速地找到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辅导,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好较快地得以解决。要达到这一目标,高校心理辅导专职人员需要长期不断地努力学习,积累实践经验,提升专业素养。为此,高校每年均应制订出明确具体可行的心理辅导专职人员进修计划,保证每个专业人员定期学习进修的经费,并给予每个专业人员一定的自由度,使他们在固定培训经费的保证下,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专长以及兴趣,选择合适自己的专题或方向进行深入学习,不断提升专业修养,不断提高辅导质量。

总之,要有效地预防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不浮躁、不敷衍,将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落在实处,做细做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预防的效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心理论文3000字

上一篇:宁夏教育科研杂志

下一篇:量子电子学报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