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科学杂志奥密克戎

发布时间:2023-12-06 18:41

科学杂志奥密克戎

科学家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展示感染奥密克戎病毒的非洲绿猴肾细胞。左图为未感染奥密克戎病毒的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E6);中图为感染奥密克戎病毒24小时后的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E6);右图为感染奥密克戎病毒48小时后的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E6)。 (视觉中国/图)

截至2022年5月21日,新冠病毒在全球感染人数已超过5.2亿,死亡人数也超过627万。5月12日,朝鲜首次报道新冠病毒病例,预计感染人数已超过朝鲜总人口的10%。自2021年底以来,中国多地也因为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反复暴发疫情,导致疫情防控形势复杂而严峻。5月中旬发表在学术期刊《自然》上的最新研究显示,正是因为新冠病毒不断发生变异,且主流变异株如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性减弱,传染性变强,致使疫情防控难度加大。

在学术界,一般根据基因突变的遗传关系来确定病毒的系统发育谱系,然后根据系统发育谱系给病毒变异株命名,如在2020年10-12月首先在英国发现的B.1.1.7变异株,在南非发现的B.1.351变异株,在巴西发现的P.1变异株,以及在印度发现的B.1.617变异株。由于字母加数字的命名法难以记忆,媒体往往喜欢用地名替代这种科学命名法,但是这势必容易造成对所涉国家或地区的误解和歧视。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决定用希腊字母对这些病毒变异株进行通俗命名,比如将B.1.1.7、B.1.351、P.1和B.1.617.2变异株分别命名为阿尔法(Alpha)、贝塔(Beta)、伽玛(Gamma)和德尔塔(Delta),之后出现的变异株均按这种命名法。

相对而言,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能力更强,超过了以往所有的变异株。截至2022年3月31日,奥密克戎变异株已在188个国家被发现,并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变异株,占2022年2月23日至3月24日提交序列的99.7%。2022年1月,全球 健康 专家、美国华盛顿大学克里斯多夫·默里(Christopher Murray)教授在《柳叶刀》杂志撰文预测,奥密克戎变异株将感染全球超过50%的人口。在2021年12月中旬登陆中国以来,奥密克戎变异株在中国多地引发较大规模的疫情,其中上海感染者累计已超过60万人。

与德尔塔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的重症率、住院率、入住ICU率、死亡率、住院时间等均大幅降低或减少。相反,奥密克戎变异株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则大幅提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患者表现出比感染早期变异株的患者更轻微的症状。

除了临床观察结果之外,为了进一步研究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性,科学家一般选择体外细胞培养和动物试验进行。

2022年1月,《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香港大学和海南医科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利用人类肺上皮细胞体外培养试验观察到,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复制效率比新冠病毒原始毒株降低3.4~4.2倍,相应地,阿尔法、贝塔和德尔塔变异株复制效率与原始毒株相当或更高。研究人员观察到,在细胞中检测到的传染性病毒滴度方面,奥密克戎变异株比原始毒株降低100~500倍。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进行了转基因小鼠攻毒试验,该转基因小鼠表达了人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这是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关键受体。鼻内攻毒试验显示,与原始毒株和德尔塔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小鼠体内鼻细胞和肺上皮细胞的复制效率同样大幅降低。从小鼠感染后的症状来看,与原始毒株和其他常见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的小鼠体重减轻幅度显著减少,发病时间明显推迟,存活率大幅提高。

在同一天,《自然》杂志同时发表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的著名病毒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河冈义裕(Yoshihiro Kawaoka)团队关于奥密克戎变异株(B.1.1.529)致病性减弱的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与香港大学的研究类似,河冈义裕团队利用表达人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转基因小鼠和仓鼠作为动物模型。结果显示,与贝塔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后实验动物体重减轻幅度很小,鼻甲和肺部的病毒复制水平和可传染性病毒滴度都大幅降低,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性显著变弱。

2022年5月16日,河冈义裕团队再次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同样采用表达人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转基因小鼠和仓鼠作为动物模型,这次重点评估了奥密克戎三个子变异株特别是BA.2的致病性和传染性。无论是转基因小鼠还是仓鼠,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之后,实验动物的肺脏或鼻甲病毒滴度和病毒载量均显著降低。具体来说,BA.2和BA.1的致病性和传染性相当,但是它们的致病性都显著低于原始毒株,这项研究也是首次在体内证实BA.2子变异株的致病性显著低于新冠病毒原始毒株。

研究人员还评价了已批准上市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单克隆抗体和口服抗病毒药物对BA.2的治疗效果,其中一些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BA.2在仓鼠肺部的复制,而他们之前的研究显示这些抗体对BA.1基本无效;另外,三种抗病毒口服药均能有效抑制BA.2在仓鼠肺部的复制,而且有正在开展临床试验的S-217622抗病毒药物还能抑制BA.2在鼻细胞中的复制,有望成为另一款疗效显著的抗新冠病毒口服药物。

如果说致病性变弱勉强算一个好消息的话,那么传染性变强则是奥密克戎变异株带给人类的一个坏消息。有研究认为,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基础繁殖数(R0)可达8-10,是德尔塔变异株的2-3倍,仅次于传染性极强的麻疹、腮腺炎、百日咳和水痘。致病性变弱无疑是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变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量无症状感染者的出现,为病毒感染留出了大量的时间,也让疫情防控难度大幅增加。除此之外,奥密克戎变异株依靠基因突变获得了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

无论是疫苗接种还是感染病毒获得的免疫防线,奥密克戎变异株都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据丹麦一项涉及近1.2万个家庭的研究显示,在完全接种疫苗的人群中,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染性是德尔塔变异株的2.6-3.7倍,而在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中,两种变异株之间的传染性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比德尔塔变异株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潜在再感染率大约是德尔塔变异株的10倍。据2022年5月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涉及360万名南非新冠感染者的监测研究显示,相对于其他变异株,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的再感染风险显著增加,其中近84%的三次或更多次再感染风险是由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的。

奥密克戎变异株超强的免疫逃逸能力主要体现在能躲避各类中和抗体的攻击。据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牛津研究所等研究机构2022年2月发表在《细胞》杂志的研究论文显示,接受三剂疫苗的接种者或新冠康复者血清的中和抗体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中和作用大幅减弱,这些康复者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原始毒株、阿尔法变异株、贝塔变异株、伽玛变异株或德尔塔变异株。不过,感染德尔塔变异株的康复者血清中的中和抗体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中和滴度仍然较为可观。

相对而言,接种第三剂疫苗的中和抗体滴度可比接种第二剂后的提高30倍以上,说明加强免疫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仍然有效。早期数据表明,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两次疫苗接种只能提供30%至40%的感染保护和约70%的住院保护,而第三剂疫苗加强免疫则可将抗感染的有效性提高到75%左右,重症保护率则可提高到88%。因此,加强接种仍然是对付新冠病毒新变异株的有效方法。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汤波

有人称奥密克戎感染后就会免疫,这是否属实?

有关在我国最近的疫情局势,国家卫生健康委发言人、宣传司副处长米锋在见面会上表明,现阶段,全国各地日新增加本地诊断患者和没有症状的病毒感染者再次降低,但每天仍有十余个省区汇报新增加当地病毒感染者,疫情防治局势依旧艰巨繁杂。

因此,要再次坚持不懈“动态性清零”指导方针不摇摆不定,以快制快处理疫情,查系统漏洞补短板,搞好Dna筛选、疑似病例清查和风险性人员管控,尽快阻隔散播链。抵御疫情必须群防群治群控系统,积极主动接种疫苗,认真履行好自身身心健康第一责任人的岗位职责,这针对安全防护和阻隔散播链而言尤为重要。

针对感柒奥密克戎后形成的免役实际效果与接种疫苗后的免役实际效果中间有什么差别,王华庆在回应《每日经济新闻》新闻记者问题时表明,可以从2个层面来对待这个问题:一方面,奥密克戎变异株会造成危重症和身亡,尤其是在慢性疾病群体和老人之中会经常出现那样的状况,如果不接种疫苗,只靠当然感柒得到免役,这可能是个危险的选择。

新冠病毒疫苗自运用至今,能够看见其防止危重症和防止身亡的功效也是十分清晰的。而奥密克戎变异株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异,这样的事情下,当然感柒造成的免疫能力也有较大的可变性。

从科学的视角,还可以表明接种疫苗造成的免役实际效果好于感柒奥密克戎的人工免疫。王华庆表明,近期有二项科学研究,都发布在世界顶级的学术期刊上,一个是在《自然·医学》期刊上提出的,还有一个是《新英格兰》杂志上发表的,这两项科学研究的报告说明,奥密克戎变异株在未接种疫苗群体中诱发的中和抗体水准要小于疫苗接种者,诱发的抗原深度广度不足,对于别的变异株感柒的保障功效比较有限。

因而,接种疫苗的必要性看起来尤其突出,王华庆也再度号召群众积极主动接种新冠疫苗,尤其是老人,包含有基本性病症的人,如果不进行全过程接种和加强针接种,一旦疫情发生时,会产生大量的危重症,也会提升诊疗救护压力。因而重中之重是尽早进行全过程接种,满足条件的尽早进行加强针的接种。

防疫专家表示奥密克戎几乎将取代其它变异,新冠疫情是要彻底终结了吗?

自2019年有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报道以来两年多的时间,人们一直在与新冠疫情斗争着,然而在疫情逐渐常态化的今天,新冠病毒仍然在不断进化和变异,多个新冠变异毒株相继出现。由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毒株感染导致的疫情仍然在全球范围内流行。

当地时间11月25日,南非国家传染病研究所发表声明称:目前已在南非检测到一种新型新冠病毒变异株B.1.1.529。经过基因组测序后,在22例阳性病例中检测到该变异毒株。此前,有消息发布南非近一周(20日-27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7829例,而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

相较于其他国家而言,尽管南非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总数并不多,但是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出现,南非成为感染病例数增长最快的国家。11月的上半月,南非每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平均约为260例,11月30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的增长超过4300例,12月1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数达到8600例,12月2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超过1.15万例。12月3日,南非卫生部长乔-法赫拉表示,因为新发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奥密克戎”的大规模传播,南非正式进入新冠疫情第四波高峰。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目前,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已经在日本、英国、意大利、法国、巴西、美国、以色列、比利时和中国香港等超过30个国家出现确诊病例。面对疫情的蔓延,日本、以色列等多国采取了拉黑国境的措施。

一、什么是“奥密克戎”毒株?

新型冠状病毒处于不断进化和变异的状态,自疫情以来陆续产生多种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奥密克戎”即新冠病毒变异毒株B.1.1529,这种变异毒株首次采集的样本时间在11月9日,南非经研究后发现该变异毒株,并于11月24日报告给世卫组织。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将这个新发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命名为“奥密克戎(Omicron)”。与“德尔塔”变异毒株类似,“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也有很强的传播力和致病性,加上其感染潜伏期短、发病进程快等特点,形成在南非以外的世界范围内的快速扩散。

“奥密克戎”新冠变异毒株可能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12月4日,世界卫生组织紧急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在日内瓦表示:根据最新统计数据,目前新冠变异病毒“奥密克戎”毒株已经在全球至少38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世卫组织下所属6个区域都已经报告了“奥密克戎”毒株感染的相关病例。

在中国香港有3例阳性病例感染了“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新增的3例阳性患者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其中,有两人在机场入境检测时被检测出阳性,另一例阳性者可能为在酒店隔离期间导致的交叉感染。我国其他省份尚未发现该变异毒株的输入。

世界卫生组织相关专家提醒:“奥密克戎”的风险等级为“非常高”,由于目前缺乏对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全面认识,“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很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造成感染的患者数激增,并可能给部分地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带来十分严重的影响。

感染“克戎”变异毒株会出现哪些症状?

根据目前已经确诊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阳性的患者,可以看出感染后出现症状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多表现为肌肉酸痛、喉咙痒、干咳以及口渴的症状,只有少数患者出现发热症状,重症及住院患者较少。尽管,已确诊的病例中,大部分病例症状较轻,但也不能低估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病情严重程度。

感染“克戎”变异毒株会传染艾滋病吗?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教授表示: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新冠病毒难以在其体内长时间生存、进化。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新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奥密克戎”可能是存在于免疫功能缺陷者体内,如新冠病毒在艾滋病患者体内经过长时间的携带,最终进化而成。形成新的变异毒株后,又经过偶然的机会得到传播的可能性,并迅速超越了现有的病毒传播能力。

有人会担心病毒在艾滋病患者体内生长、变异、传播后是否会在感染新冠病毒的同时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虽然新冠病毒的变异株有可能在艾滋病人群中发生进化,但是跟艾滋病病毒有本质的区别且不存在联系。两种不同的病毒自身是无法融合在一起的。HIV病毒传播的途径依然为性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及血液制品传播。因此,即便感染新变异毒株“奥密克戎”也并不会感染艾滋病。

二、新冠病毒变异毒株还有哪些?

病毒变异是为了适应环境和生存的需要。根据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对疫情影响程度的轻重,世界卫生组织将变异的新冠病毒分为三大类:关注变异株(VOI)、关切变异株(VOC)和严重后果变异株(VOHC)。

1、关注变异株(VOI)

病毒对疫情的影响只是具有可能性,病毒感染在某个地区流行或扩张有限,特定的遗传标记可能对病毒的传播、诊断、治疗方法或免疫逃逸产生影响,与某些病例或独特暴发人群的增加有关。

2、关切变异株(VOC)

VOC的主要特点包括传播力增强或流行特点出现有害变化;致病力增强或临床表现趋重,如患病人数、住院人数或死亡人数增加。公共卫生、社会措施或现有的诊断方法、疫苗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明显降低,此次发现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需要关切变异株。

3、严重后果变异株(VOHC)

有直接证据表明:该类病毒或是病毒变体会导致先前有效的预防措施或医疗措施失效或是效果大幅度下降,疫苗有效性严重降低或是在疫苗接种后出现较多患者感染,患者症状较重且住院治疗人数激增。

虽然,新冠病毒三类变异株其所导致的后果不尽相同,需要重点监控的是关切变异株,目前导致疫情反弹的几个变异株均为关切变异株。

新冠病毒是一种单股正链的RNA病毒,在病毒的复制过程中,其基因组通过多种机制而发生变异。2020年3月,我国科研人员发现当前分离的新冠病毒已产生149个突变位点。虽然,大多数突变位点并没有改变早期新冠病毒的一些生物学特性,但是依然有极少数变异株发生基因突变,引起相应氨基酸发生改变,进而使这些变异毒株的传染性和致病性更强,甚至出现部分中和抗体位点免疫逃逸。新冠病毒重要位点发生突变,逐渐形成多种传播力和致病性更强变异病毒,比较典型的有:

●2020年12月在英国发现的B.1.1.7新冠病毒变异株(“阿尔法”Alpha),传染能力是原始毒株的1.7倍;

●2020年12月在南非发现的B.1.351新冠病毒变异株(“贝塔”Beta),可从天然和疫苗诱导的血清中逃逸,造成抗体免疫失败;

●2021年1月在巴西发现的P.1新冠病毒变异株(“伽玛”Gamma),,其传染性是普通新冠病毒的1.4-2.2倍;

●2020年10月,在印度发现新冠双重变异株B.1.617(“德尔塔”Delta)由于其传播力强、感染潜伏期短、致病性强、发病进程快等特点备受关注。

●2021年11月,在南非发现新冠病毒变异毒株B.1.1529(“奥密克戎”),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新的大规模扩散。

三、“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传染力比“德尔塔”高37.5%

南开大学专家团队通过大数据建模发现:“奥密克戎”毒株与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德尔塔”的潜伏期和传染期相近,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奥密克戎”的传染力比此前引起大范围感染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德尔塔”高37.5%左右。南开大学专家团队预测,预计到2022年1月1日,南非新增确诊感染“奥密克戎”毒株的患者将达到5.1万-7.2万。

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刺突蛋白有32处出现突变,而此前关于“德尔塔”变异毒株的研究中提到其在该区域的突变只有9处。在这32处突变中,有9处也在“德尔塔”变异毒株中出现,会提高病毒的传染性,并降低新冠疫苗的防护效果。11月2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奥密克戎”新冠病毒变异毒株的相关解答中指出,“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同时具备前4个关切变异株(VOC)Alpha(阿尔法)、Beta(贝塔)、Gamma(伽玛)和Delta(德尔塔)刺突蛋白的重要氨基酸突变位点,包括增强细胞受体亲和力、病毒复制能力、免疫逃逸的突变位点。专家表示:虽然新冠病毒通过不断变异来进一步适应人体,但并不代表“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更加危险,其传播力还需进一步的监测和研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今鼕明春流行的新冠病毒毒株依然还是“德尔塔”变异毒株,南非变异毒株“奥密克戎”能否发展成为主导疫情的新变异毒株,仍需要进一步密切观察。

四、新冠病毒为什么有这么多变种?

新冠病毒变异是怎么回事呢?专家指出,病毒变异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病毒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对于病毒来说,这些突变是有益的。当病毒发生突变时,常会导致病毒原本的耐药性发生改变,使病毒感染的治疗难度增加、疫苗开发难度大以及疫苗的保护作用减弱。可以说,病毒的变异是应对环境选择的一种策略或者生存方式。

新冠病毒属于RNA病毒,本身就具有高突变率的特征,极易产生突变。在传播和感染过程中,新冠病毒同样可通过基因组变异、重组,发生适应性进化。新冠病毒在人群感染中,不断发生适应性进化和演变,并且在人体的免疫压力下产生逃逸突变等,变得更适应人体,从而形成感染力、传播性更强的“德尔塔”、“奥密克戎”等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尽管新冠病毒仍然不断发生变异,但变异毒株依然是新冠病毒,总体来说不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科学》杂志上提出这样的观点:免疫脆弱的人群可能是新冠病毒出现重大变异的关键。这些免疫力脆弱人群可能为新冠病毒提供了进化谱系的机会,新冠病毒的变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免疫力脆弱人群的原发病。由于外界环境的压力,如治疗策略、疫苗策略及人群自身免疫环境的影响和变化,都有可能成为新冠病毒发生变异的原因。

五、“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可能存在免疫逃逸

前面提到,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具有免疫逃逸的突变位点,也就是说“奥密克戎”具有免疫逃逸的可能。所谓的“免疫逃逸”是指,当“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进入人体后,先前因为接种新冠疫苗或是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而获得的保护性抗体对其清除作用减弱。这种免疫逃逸会导致新冠疫苗的保护率下降,甚至无效。也就是说,即便接种了新冠疫苗,还是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在新冠病毒大规模传播流行的过程中,有人指出可以通过实现群体免疫来对抗新冠病毒,群体免疫真的靠谱吗?在弄清这个问题之前,要先明确什么是群体免疫?群体免疫是指人群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如果群体中有70%-80%的人具备抵抗力,就不会因为感染而发生大规模的传染爆发流行。2021年12月2日,南非科学家发出警告称,对于感染过新冠病毒而产生的免疫力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几乎没有什么抵抗力。也就是说,自新冠病毒出现的这两年多时间里人们产生的新冠病毒防护力可能会被“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摧毁。

六、现有的新冠疫苗还能防控“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吗?

“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出现以后,现有疫苗能否对新毒株产生作用也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中国疾控中心专家指出:如果新冠病毒S蛋白出现K417N、E484A、N501Y突变,则表示病毒的免疫逃逸能力增强,而“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同时存在上述三种突变。这种突变的叠加会导致药物对“奥密克戎”的效力降低,使抗体的保护力下降。尽管如此,“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仍属于新冠病毒,新冠疫苗仍然可以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的专家表示:从理论上讲,“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相关突变对小分子药物的影响不大,但具体是否会产生影响以及产生何种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确认。“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对现有新冠疫苗免疫逃逸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国外有关研究人员根据已有信息预计,现有的新冠疫苗对预防住院和重症仍有较高的效力。

七、新冠疫苗仍是对抗新冠病毒的有效武器

针对新冠病毒,我国依然采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这种防控策略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传播依然有效。也就是说,就目前的形势来说,注射新冠疫苗仍然是对抗新冠病毒的有效武器,全人群接种新冠疫苗是控制新冠病毒导致疫情爆发和扩散的有效手段。

目前,我国人群接种的国药集团北京生物疫苗和科兴疫苗均为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是将病毒灭活,保留其抗原成分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加用佐剂以提高疫苗的免疫原性。实验结果显示,注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后获得的血清,依然可以与变异病毒(包括在南非发现B.1.351新冠病毒变异株、英国发现的B.1.1.7新冠病毒变异株及在中国不同地区近期流行的“德尔塔”变异毒株)发生良好的中和反应,这表明疫苗仍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专家表示: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对灭活疫苗的影响较小,灭活疫苗是被灭活的完整病毒,人体免疫系统会对病毒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抗体,即使病毒的某些部分发生变异,但没有变异部分的抗体仍能产生作用。

我国疫苗主要采用灭活疫苗方式进行开发,2剂量接种14d后有效率预防67%的有症状感染、85%的住院率、89%的重症监护室入住率以及80%的病死率。因此,虽然新冠病毒不断在变异、进化,只要按照免疫程序合理接种疫苗,即便受到新冠病毒感染,也能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反应,起到减轻患者症状、降低重症率的作用。

八、工作和生活中如何防范“奥密克戎”?

虽然,我国目前疫苗接种率较高,加上内地并未出现“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感染的病例,但依然不能放松防控策略。

不管是最早的新冠病毒,还是出现变异的“德尔塔”、“奥密克戎”毒株,针对疫情的防控策略并不会改变,包括:内外同防、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等举措。防控新冠病毒措施主要包括:

1、限制人员聚集,减少集会、社交等群体性活动

注意保持社交距离,重要的是要减少聚集,尽量少去或不去公共场所以及人口密集的地方,讲卫生、勤洗手、规范佩戴口罩。

目前,戴口罩依然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有效方式,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防控也同样有效。即使已经全程接种疫苗或已经注射疫苗加强针,在出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还是要规范佩戴口罩。

2、注意识别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奥密克戎”的症状

注意识别已经出现的症状,如果接触过外来人员,并出现肌肉酸痛、喉咙痒、干咳以及口渴等症状,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早进行核酸检测筛查,排除阳性可能。接触过外来人员的人群,要及时做好报备和隔离工作。

全民接种新冠疫苗,建立全民免疫屏障,依然是防控新冠疫情和防止新冠变异病毒感染带来新的流行有效的手段。

虽然,目前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多个新冠病毒变异株及其感染造成的疫情,但是新冠病毒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并未发生大的改变,积极落实好我国应对并阻断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各种预防和控制措施,依然可以有效地防止变异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反弹。

目前,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研究还比较少,其所带来的危害不能肯定。所以,一定要增强个人防护意识,减少与其他人接触的时间长度和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降低新冠病毒感染的几率。在未接种新冠疫苗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聚会,未接种者要及时接种新冠疫苗。即便已经全程接种了新冠疫苗,也要严格遵守防疫措施,如戴好口罩、勤洗手、减少人群聚集等。

上一篇:机械类号中的期刊

下一篇:疾病监测杂志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