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发展规律论文
中国水利发展规律论文
人和水和谐可持续发展
生命从水中诞生,地球因水而生机昂然、生生不息。
人类靠水而繁衍,同时,人类的文明史因水的滋润而丰富多彩、灿烂辉煌!
人水和谐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只要相处了,就能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1993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上,联合国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世界各国在同一天举行相关活动,广泛宣传水资源的重要意义,目的在于唤起全社会都来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我国将每年的3月22---28日定为“中国水周”,因为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又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黄河流域经常断流,“98大洪”南北成灾、险象环生,其害历历在目;可见洪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干旱是困扰国民发展生存中无法趋散的魔影。水滋润了人类,而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在生命意义上都离不开水;从某种意义上讲,水不只是养育了人类,她开启了人类的智慧之门,并闪耀着人类理性的光芒。
我们要打造人水和谐,就要认识到水资源是有限的、要珍惜;就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保护;就要科学规划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就要建立节水和防污型社会,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绿水青山与人类常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如此重要,但并非人人都理解她的珍贵。过去由于认识上的局限,人们视水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这实属误导。科学表明,地球表面虽然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但其中海洋咸水占了97.5%。除去地球两极冰山,人类容易利用的谈水只是地球总水量的0.2%。
水滋养了人类,但人类又面临水环境带来的生存安全的严重危机。联合国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20世纪全世界总的耗水量增加了6倍多。全世界淡水总消耗量年增长率为2.5%,比人口增长率高出1倍。到2025年,全球人均年可用水量将减少1/3。最新资料显示,到目前,世界上已有100个国家缺水(包括中国),26个国家严重缺水,40%的人口遭受缺水之苦,每年有2500万人因水污染而死亡,有10亿人喝不到干净的饮用水。纵观全球水事形势,除了电视、文字常见的中东水荒和非洲水贵如油的消息外,原本水资源充足的南亚、巴西、中美洲闹水荒,东欧、美国、日本出现水资源短缺,就连地广人稀的加拿大、俄罗斯也出现了水危机。地球因缺水而烦躁不安了。淡水供求问题已成为全球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并引发热点问题。除了缺水,洪水为害就更令人触目惊心!还有水污染问题,亦令人痛心、忧心!
世界如此,我国又怎样呢?总体看,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但同时也是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98大洪”,南北成灾,险象环生,其害历历在目;我国北方经常持续干旱,南方时发“伏旱”,农业每年遭受旱灾面积达2000万km2,有300多个城市因缺水而影响的工业产值每年达1000多亿元。可见,洪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干旱是困扰国民发展生存中无法趋散的魔影.
水之为患,水之为利。而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在生命意义上终归离不开水!在人类文明史中,人类对水的认识是在依赖亲近、开发利用、避害治理中逐渐深化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水不只养育了人类,她更开启了人类的智慧之门,从中国传说的“大禹治水”到西方神话“诺亚方舟”,东西方源头文化无不与水有关,并闪耀着人类理性的光芒。
水比金珍贵,又凶猛于虎,到底应怎样与水相处?人类在实践求索,科学家在总结探讨,政治家在思索解疑!在历经了无数的进退悲喜之后,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信仰不同意识形态的人们面对水的威胁,暂且搁置一切政治成见而达成共识,在1993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上,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世界各国在同一天举行相关活动,广泛宣传水资源的重要意义,目的在于唤起公众关心水、爱惜水和保护水的意识。我国将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定为“中国水周”。人们在关于水的共同思考和求索中,对人与水两者关系的认识也与时俱进,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为“人水和谐”,足见认识的深邃。
人水和谐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的终极目标是社会可持续发展。
当然,今天的和谐不是要恢复工业社会之前原生状态的自然和谐,而是要背负起历史责任,面向未来负责,减轻或消除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社会以来,带给自然环境的压力和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及负面影响,追求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的协调统一,使经济、生态、社会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满足后代人的需求能力构成危害。人水和谐只是人类与大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一个侧面。
我国要达到人水和谐,就要认识到淡水资源是有限的;就要从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转变为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注意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就要从重点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转变为在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注意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就要从无节制的开源趋利、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按水资源状况确定国民经济发展布局和规划,建立节水型社会;就要从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利用。只有在观念上和行动上实现以上转变,才能在治水工作上正确把握和较好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才能在人水和谐相处中,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遵从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体现人类治水的哲学思辨魅力。
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不协调关系在"水"上表现得十分突出.因此,人在处理好与自然关系的框架中,必须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以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和谐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共同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它主要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之间的和谐3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1)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所谓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就是指人与所处的环境和谐共生,人类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资源,爱护环境,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主张天人合一, 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社会生产力就难以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就难以得到保障和改善,在财富极度匮乏的社会中必然潜伏着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就难以形成和谐社会.
(2)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所谓人与人之间和谐,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团结互助,诚信友爱,这种和谐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和谐.
(3)社会阶层结构之间的和谐发展.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原有的社会阶层因在改革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出现了分化和重组.随着社会成员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频繁流动,人们的职业和身份经常变动,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地产生;随着生产要素的分化和向不同市场主体的集中,不同社会阶层在收入和利益分配上的差距不断地扩大,社会矛盾,摩擦和冲突也就随之产生.虽然各阶层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有相容互补的一面,但是,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对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加以协调和化解,就有可能导致社会动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各社会阶层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他们都能从改革发展中普遍受益,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增富减贫,使各社会阶层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劳动合作和利益共享,逐步形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稳定社会结构.
2构建和谐社会中出现的水问题
我国地处中纬度,受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成为一个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初步控制了大江大河的常遇洪水,形成了5600多亿m3的年供水能力,灌溉面积从2.4亿亩扩大到近8亿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万km2.但在很多地区,水的问题仍旧是限制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从全国范围看,我国面临的水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是防洪标准低,洪涝灾害频繁,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威胁较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几大江河已发生了5次比较大的洪水,损失近9000亿元.特别是1998年发生的长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充分暴露了我国江河堤防薄弱,湖泊调蓄能力降低等问题.防洪建设始终是我国的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二是干旱缺水日趋严重.农业,工业以及城市都普遍存在缺水问题.20世纪70年代全国农田年均受旱面积1.7亿亩,到90年代增加到4亿亩.农村还有3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干旱缺水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尤其是农业稳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三是水生态环境恶化.近几年,我国水体水质总体上呈恶化趋势.1980年全国污水排放量为310多亿t,1997年为584亿t.受污染的河长也逐年增加,在全国水资源质量评价的约10万km河长中,受污染的河长占46.5%.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目前,全国水蚀,风蚀等土壤侵蚀面积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北方河流干枯断流情况愈来愈严重,黄河利津站于1997年断流达226天(进入2000后,这一现象有所改善).此外,河湖萎缩,森林,草原退化,土地沙化,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量开采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水环境.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水的问题将更加突出.仅从水资源的供需来看,在充分考虑节约用水的前提下,2010年全国总需水量将达6400亿~6700亿m3;2030年人口开始进入高峰期,将达到16亿人,需水量将达8000亿km2左右,需要在现有供水能力的基础上新增2400亿m3.保护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任务十分艰巨.
3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3.1水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
水是构成生命原生物质的组成部分,参与体内一系列的新陈代谢反应,是生命物质所需营养成分的载体,是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体的原料.可以说,没有水,就不会有人的生命,就不会有一切生物的生长.
水资源不仅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原料,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支撑条件.从农业发展来看,水资源是一切农作物生长所依赖的基础物质,如果可供应的水量小于需要的水量,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当然,如果水量过多也可能导致洪涝,土地盐碱化等消极作用,从而影响农业生产.
从工业发展来看,水是工业生产的命脉,几乎在所有工业生产过程都需要水的参与,如洗涤,冷却等作用.随着工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这时,水资源对工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决定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3.2 社会经济发展会对水资源产生一定的压力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当超出水资源一定承载能力时,会对水资源产生很大压力.例如,人口增长对水资源产生的压力,表现在:人口增加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水环境污染,以及由于水资源利用量增加所引起的污水排放量的增加.
工业发展对水资源产生的压力,表现在:工业排污总量随着总产值的提高仍在增加.尽管由于科技进步带来的单位产量的污水排放量有所减小,但减小的速度小于产值增加的速度,所以污水总量仍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水污染不可避免地将会加重,对水资源的压力也会更加严重.
农业发展对水资源产生的压力,表现在农用化肥,农药对地表及地下水质的非点源污染,以及农田排水排盐对干旱区淡水资源的影响等.
总之,人的社会经济行为必然要影响水资源系统,一方面,随着发展增加了需水量;另一方面,随着发展也增加了向水资源系统排放污水,废水的范围,数量.对水资源系统产生压力,带来威胁是不可避免的.
3.3水资源问题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所以在水资源出现危机的情况下,必然又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影响.例如,水质污染和缺乏安全的水资源影响到人的健康状况;影响社会的稳定和民族团结;水资源短缺直接影响工业,农业生产,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3.4社会经济发展又为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社会经济保障
当然,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类处理污水,改善环境的能力也在提高.原来不能治理的污染现在可以治理了,原来需要花费很大代价才能治理的污染现在需要花费较小的代价.并且,随着经济发展,人类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实力来改善水资源系统,例如,可以提供足够的资金进行污水处理,改善生产工艺,改善引水及供水系统,兴修水利,提高用水效率.另外,由于人的素质不断提高,对水资源的认识不断更新,人们管理水资源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些又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又能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之,从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来看,水资源不仅是人类生存不可替代的一种宝贵资源,而且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质基础,也是生态环境维持正常状态的基础条件.哪一方面离开水资源,也不能正常运行,更谈不上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要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及实现条件
4.1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因为人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自然界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衣食仓库","武器仓库"和"精神产品"的仓库.生产力虽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离开作为生产环境的自然界这一前提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劳动者就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采进行生产的材料."人与自然组成了生态平衡系统,只有维持这种平衡,人类才能得以生存繁衍.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保证.大自然是人类无私的母亲,人是大自然的宠儿,人类往往无所顾忌地向她索取所需.但是并非大自然的一切都适合人的存在和发展,并非一切的自然物都可以直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人类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从自然中寻找生活资料到创造人类需要的其它物质资料,这期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逐渐认识到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人类的活动如果遵循了自然规律,就能成功;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终将失败.人类轻视自然界的法则,必然遭受大自然无情的惩罚.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告诫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在这里,恩格斯说得最清楚不过了,自然规律只能认识和运用,不能随意创造和改变.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人类社会的发展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4.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条件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最终走向和谐社会,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
(1)树立先进理念.要摒弃工业社会的自然观,树立新的具有生态文明内涵的自然观.放弃人类征服和控制自然的欲望,重新确立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把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关心其他物种的命运视为人的一项历史使命,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视为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和人类文明的存在方式;要树立新的国策观,1983年12月31日召开的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宣布,环境保护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基本国策,这是继中国把人口控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之后,提出的另一项国家大政方针,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的增长,保护自然环境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新的国策观;要树立新的增长观,不仅要关注经济增长指标,更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树立"零增长"观,即:实现人口数量和规模(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同时实现人口质量的极大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善;实现物质和能量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同时实现社会财富的大幅增长;实现生态和环境恶化速率的"零增长",同时实现生态质量和生态安全的极大提高.
(2)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
(3)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资源环境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加快国家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与完善覆盖全国的国土与生态监测系统,拓展资源环境信息技术平台,全面系统的了解人的活动自然生态环境及人类自身发展的影响.为人类高效利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技术,发展节材,节能,节水,节地,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高新技术,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的替代能源技术.
(4)健全法律法规,提高全民环境意识.近10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在依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有不完善的地方,有的法律法规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要求,因此,必须尽快修改和完善原有的法律法规,同时,尽快填补某些领域存在的法律空白.与立法同步的是要严格执法,依法查处破坏资源和环境的行为,建立切实可行的资源,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破坏资源,环境的惩处机制,让经济发展的受益者来支付环境污染的成本,让破坏环境资源者承担应有的责任,确保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发展协调有序地进行;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念,同中华民族热爱自然,勤俭节约的传统结合起来,广泛宣传保护环境的法律知识,科学知识,在全社会形成珍爱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努力营造优美,洁净,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5结论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尊重与遵循自然规律的发展,是经济,社会,生态相协调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才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没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就不可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今后,我们必须坚持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必须转变对水的认识,从人定胜天,向大自然无节制的索取转变为按自然规律办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从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转变为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 其次,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统筹解决构建和谐社会中出现的各种水问题. 第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因此,我们必须努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认识,掌握,遵循自然规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构建和谐社会.
所以,我们的治水方略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的治水观,是以人水和谐促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现代水利的灵魂!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对自然的关照。
人水和谐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只要相处了,就能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论述水利的发展与社会政治 经济变革的关系
水利事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固然有它自己内在的规律性,但是,它同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研究水利发展的时候,不能不注意到它同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水利的发展,首先同生产工具的发展密切相关。
我国自原始氏族社会开始,经历了两千年漫长的石器、蚌器和木器的时代。与石器、蚌器、木器的生产工具相适应,水利事业也经历了漫长的原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只是在比较易于施工的黄土平原上开挖小型的沟洫和陂塘从事农业灌溉,在较小的范围之内修筑一些原始堤坝(最初只称作“防”),抵御洪水,保护住处和庄稼。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农业作物的不断增加,原始水利事业就其规模和数量来说也都不断地发展。但是,人们还不能摆脱主要是靠天的状态;“琴瑟击鼓,…••以祈甘雨”,“有濸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小雅》中这一类的诗句反映了当时人们盼天降雨的情况。但是,在长期实践中,人们已经初步认识到,天是靠不住的,水旱灾害的经常发生,必须备水防旱,止水防淹。“以潴蓄水,以防止水”,是在当时生产水平下人们同水旱灾害作斗争的有效办法。石器时代以后出现的青铜器时代,标志着社会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它为铁器出现奠定了基础,并推进了原始水利工程的发展,使原始的、分散的小陂塘、小水沟发展成初步的灌溉系统。但是,青铜工具还不能为大型水利工程提供最基本的条件。在青铜器时代,还看不到大型水利工程。
铁制工具的出现则不同,正如恩格斯所说:“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所以,自出现铁制工具以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逐渐代替几千年来的旧的工具,而宣告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结束。畜耕普遍使用,加上深耕细作、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等一系列农业技术的革新,运输车具的广泛使用,使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高度。生产力大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剩余劳动更多的出现,使从事较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成为可能,而大量的铁制工具则为大规模的、艰巨的施工提供了最重要的手段,大型水利工程开始出现。我国的水利事业也发展到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是以众多的著名大型水利工程项目的出现和水利事业领域的扩展为特点的。在楚国,修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灌溉工程枣期思雩娄灌区,以及芍陂蓄水灌溉工程。这是摆脱靠天祈雨而求得更有效的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稳定灌溉的重要开端。
由于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黄河下游地区的进一步开发,耕地面积进一步扩大,黄河沿岸的村庄市镇大量兴建,对黄河的防洪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时便产生了较大规模的堤防工程。
生产力的发展也为航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以著名的邗沟和鸿沟为代表的较大运河的出现,为我国水利发展史开辟了一个与灌溉及防洪同样重要而且有时规模更大、更为艰巨的领域,对社会的文明进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邗沟和鸿沟的建成,首次沟通了长江与黄河、淮河两大流域的航运,开辟了南北水路交通运输的道路,对当时以及后代的社会进步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下,就一个诸侯国的水利建设成就来说,首屈一指的要算是秦国了。在不长的历史时期里,秦国接连兴建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都江堰、郑国渠两项大型灌溉工程。秦统一以后,很快又开凿了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人工运河枣灵渠。这三项工程不但以其巨大的政治、经济意义,而且以其巧妙的设计和高超的施工技术而卓卓称著。秦国水利事业这样迅猛发展,除了商鞍变法等政治革新比各国更为彻底等条件外,泰国的生产力较为发达也是重要的原因。当时秦国拥有数量不少的可供开采的铁山,木材也很丰富。战国后期东方诸侯国已很羡慕“秦以牛田,水通粮。”泰国的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也处于领先的地位。它的水利成就比其他各国更为显著,绝不是偶然的。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为水利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又对水利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促进水利事业向新的高度继续发展。如三国以后南方地区不断开发,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整个社会生产力大大地提高了。南北经济交流对南北交通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航运事业向前发展。手工业各部门的普遍发展要求提供更多的动力,手工业便从主要是依靠人力发展到更多地依靠畜力,进而运用水力,开拓了水利事业的新领域,使水利事业在社会生产力中占有更为重要的位置。
水利事业一方面受社会生产力各个部门的发展所推动;另一方面却又受到社会生产力各部门发展速度所约制,不能超越社会生产力所允许的速度和规模单独向前发展。汉代的水利事业,在春秋战国的基础上继续迅速向前发展。为了解决关中粮食补给,汉代曾经试图开辟一条沟通秦岭南北水系运道的褒斜道,并组织过开凿三门砥柱之险的工程。这两项工程异常艰险,反映了汉代劳动人民艰苦卓越英勇奋斗的精神,这是十分可贵的。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虽然提出了这样的任务,但却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因为当时社会生产力还无法控制黄河和褒河湍急的流速。宋代圩田的大发展,曾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可是,这种圩田滥加发展,又给社会生产力提出了新的问题,如《宋史•食货志》所述;“浙西围田相望,皆千百亩。陂据(三娄)渎,悉为田畴,有水无地可潴,有旱则无水可戽。”造成湖泊面积逐渐减少和水旱失调的严重问题,以致宋代的最高统治者不得不明令禁止这种盲目围垦的现象。一方面说明生产力各部门之间必须按照自己内部的辩证规律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又说明由于历史的局限,封建社会既不可能认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更不可能运用这种规律,只能任其自发地走到极端,然后再来进行调节。
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和水利发展
在以农为主的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水利的盛衰往往同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的变革有直接的关系。
纵观几千年的水利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方面水利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直接作用于社会,引起社会的变革;另一方面社会的变革又反过来影响水利事业的发展。从奴隶制转变到封建制的社会大变革中水利事业的勃然兴起,出现了我国水利发展史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第一个高潮。战国期间,秦国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对秦国完成我国第一次大统一事业起了重要的作用。司马迁对郑国渠曾这样评价说:“渠就,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项,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司马迁把秦完成统一事业归功于一两项水利工程,未免不甚恰当,但是他对当时历史条件下这些大型水利工程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所作的高度评价,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毛泽东同志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的秦二世的统治,狠狠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使西汉初期的统治者不得不执行多少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方针政策,削减赋税,鼓励生产。汉武帝发布了兴修水利的谕令,当时水利大兴,不但出现了不少“灌田各万余顷”的大型水利工程,而且小型水利工程遍及各地,出现了“用事者争言水利”国的局面。秦汉统一的黄河防洪大堤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治河防洪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汉武帝曾亲临现场督促瓠子堵口工程的进行。
隋末农民大起义,又一次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使唐代的封建统治者不得不对某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封建生产关系作一些调整,多少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水利事业又一次得到较大的发展。其中运河的管理和维修、通航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历代统治阶级虽然处于兴修水利工程的发动者和组织者的地位,而其反动、腐朽的一面对水利事业发展却起着阻碍甚至破坏的作用。我国北方早期几项著名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白渠以及运河的荒废,正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无力驾驭社会,不管劳动人民死活的结果。在各个封建朝代的末期,水利工程很多被破坏和荒弃;在分裂割据的战争中“以水代兵”,更是统治阶级为了适应军事需要而采用的手段,它不但直接摧残水利事业,而且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仅此一点,就记录着反动统治阶级数不清的罪恶。尤其明显的是黄河自汉代以后灾害较多,中唐以后又频频决溢,至南宋时期黄河更加紊乱,一直延续到解放以前,成为华北平原劳动人民的严重威胁。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性和腐朽性所酿成。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以及它们之间的争机斗争引起的连年战争,对社会生产力造成极大的破坏,河堤失理,决溢后又久不修治,加上中上游林木植被遭受极大破坏,水土流失日见严重,下游河床逐年淤高等等,都成了黄河灾害的综合病因。一部治黄斗争的历史,同样是我国封建社会阶级斗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利事业不仅直接影响社会的政治生活,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往往伴随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激烈的思想斗争。战国时期西门豹主持漳水十二渠灌溉工程的兴建,不但使邺地生产面貌为之改观,而且大破迷信河神之类的唯心主义思想。它是我们祖先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人们主观世界的生动诗篇。西汉元光三年(公元前一三二年),黄河瓠子决口,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中,曾有人宣扬什么“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强塞,强塞之未必应天。” 这种唯心主义思想使洪水灾害持续二十三年,严重危害农业生产,人民流离失所,“关东饿死者以千数”。直到元封二年(公元前一零九年),通过广大劳动人民英勇奋战,才堵住了决口,这就是治黄史上著名的瓠子堵口。
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大型水利工程的不断出现以及水利工程的普遍兴建,水利经营管理的问题逐渐突出,矛盾比较多,有时候甚至成为尖锐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唐代由于水力机械的普遍发展,水力得到广泛的利用。但是豪强贵族、寺僧到处兴建私人磑碾,抢占水源,这在京城附近的郑白渠上非常突出,当时“郑白支渠磑碾,拥隔水利, 人不得灌溉。”
蓄水和排涝的矛盾,历史上也数见不鲜,汉晋时代汝南和沿淮地区湖泊洼地的兴废就是一个例子。宋元时代太湖地区的围垦和蓄水灌溉,以及清代洞庭湖的圩坑兴修和“废田还湖”的争论,又是另外一种矛盾。又如人工运河,一般都有航运、灌溉两种效益,两者往往又有矛盾,互相影响。
在封建社会后期,一方面因为统治者依赖漕运搜刮南方民脂民膏;另一方面,运河两岸农田需要灌溉。统治者往往为了保漕,禁止灌田引水,这在明清两代几乎是经常出现的。明清的封建统治者为了确保漕运,甚至还牺牲防洪治河。为通运而治理黄河是他们公开宣布的方针。
以上事例说明,水利经营管理不单是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它对于水利事业的发展影响很大,必须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
水利学家和水利科学实验
在我国几千年水利发展的历史中,各代劳动人民与大自然进行了英勇卓越的斗争,创建了各朝代众多的大小水利工程,推动水利事业不断的发展,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也曾经涌现出不少水利专门家,他们善于总结和推广劳动人民的经验和创造,为发展我国的水利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为后人所怀念。
战国时期的李冰主持兴建举世闻名的都江堰特别为后人赞颂。
郑国是战国末期的水利家,他兴建的关中第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花了十多年的辛勤劳动。当时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该渠道命名为郑国渠。
召信臣在汉元帝时任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一带)太守,比较注意发动劳动人民大兴水利,先后兴建穰西石堨、钳卢陂等著名水利工程,形成一个规模较大效益显著的南阳灌区。 东汉初王景发动数十万劳动人民治理黄河和汴渠。自此之后,自河南至海口一段八百多年没有重大改道。这一事实虽然可以有各种解释,但王景的贡献是不能抹杀的。
唐代以四处搞水利著名的姜师度,曾先后在海河和黄河等流域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为防洪、排涝、灌溉、航运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高超是北宋时具有长期生产实践经验的治河工人。庆历八年(公元一零四八年)堵筑黄河商胡决口时,在多次失败后他提出了分节依次压埽堵合法,堵口成功,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发展水利事业中所表现的智慧。
元代贾鲁在任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期间,于至正十一年(公元一三五一年),征集民工二十五万,军工二万,并从北京附近及宁夏灵武等地征调卷埽、堵口等技术工人对黄河进行了大规模堵口,并提出了疏、浚、塞三种方法。历时半年多,使黄河复归故道。贾鲁在治河史上建立的功绩是应当肯定的,但他曾带兵镇压过农民起义,也是应当批判的。
明代潘季驯自嘉靖末至万历间,曾四任总理河道,负责治黄工作达十余年。他重视调查研究和治河实践,他根据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提出一整套治河办法:筑堤防溢,建坝减水,以堤束水,以水攻沙,河行旧道,反对分流,讲究修防,借黄通运。尤其是“束水攻沙”的主张,符合现代河流动力学的基本原理,至今仍然不失其参考价值。
康熙时靳辅任河道总督期间,在另一水利家陈潢的协助下,采取开河、浚淤、分洪、堵口、筑堤、疏通海口等多种措施,认真治理苏北地区黄、淮、运,从而减少了灾情,保障了运河通航。他在实践中继承和运用前人提出的“束水攻沙”的经验,治河有功。明清问治河理论的出现是我国劳动人民治河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我国治河事业的宝贵遗产。靳辅和潘季驯等人所留下的治河理论专著,至今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还应当提出的是出身老河工的王全一和郭大昌,他们把长期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提高,再用于实践,获得良好的效果。他们的事迹和技术论述还可以从《安澜纪要》、《回澜纪要》和《中衢一勺》等书中看到。最可贵的是他们在反对统治阶级和治理黄河水害的双重斗争中,技术上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封建统治阶级极端蔑视劳动人民的情况下,史书上还出现了北宋老河工高超、清代老河工王全一和郭大昌在黄河堵口上的出色技巧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记载,生动地体现了我国治黄事业的历史是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写成的。 作为例证,我们举出人工运河的成就来进一步说明水利发展和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变革之间的关系,以及水利科学实验在水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隋唐运河的建成,不仅是我国水利发展史上一件大事,而且也是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的一件大事,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史上有数的重要建设。过去,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史学家们对隋唐运河议论纷纷,他们从历史唯心主义出发,或者把运河的创建当成一种历史罪过,或者把它归结为一两个帝王随心所欲的产物,或者把它看成是一代王朝衰败的原因。他们不可能对大运河这样的历史事件作出科学的评价。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隋场帝杨广从公元六零五年至六一零年间的确曾经下令整理和修建了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江南运河,从而沟通了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形成了一个以洛阳为中心,总长四千多里,沟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使我国人工水运事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阶段。但这绝不能因此就把大运河的开凿仅仅看成是杨广个人的行为。它不仅是隋代政治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前代运河逐渐扩建的结果。
汉代以后,我国历史上出现了魏晋南北朝四百年的长期分裂局面,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极大。劳动人民处于国家分裂的水深火热之中,迫切要求国家的统一。而江淮以南的广大地区,经过汉代繁荣的影响,以及三国以来各对立政权的不断经营和发展,改变了原来的“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的不发达状态,成为举足轻重的经济地区。因此,在巩固北方的同时,能否控制南方,沟通南北政治经济的密切联系,已成为当时国家统一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封建社会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推动着航运事业的发展。运河的开凿和改进,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马克思说:“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自春秋战国邗沟和鸿沟的兴修至隋代运河的开凿,先后经历了近一千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时期里,我国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冶炼技术到了南北朝时期有了很大进步,炼钢法已经比较发达。我国的造船技术,也有相当水平,秦汉时期,我国已经能建造载重二十五吨至三十吨的大木船了。
当时数学、测量、建筑技术、土工工程施工方法等都有很大进步。数学上的勾股定理已有严格证明,二次方程已经可以用几何方法解决。祖冲之推算的圆周率有效数字已准确到八位。数学上的这些成就为大规模的建筑工程计算奠定了基础。隋代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著名的赵州桥,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力学水平和建筑结构、土石施工技术水平。
汉代在兴建渭水至黄河长达三百余里的漕渠时,曾令齐人水工徐伯进行水准测量,即所谓“表”。可见那时的水准测量已具有相当的准确度。水准测量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后代运河开凿的一项重要技术准备。此外,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对我国主要河川的情况以及当地地形作了详细的描述,为后代运 河的大规模兴建提供了规划工作所必需的参考资料。这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为后代运河的诞生打下了技术基础。
就运河本身来说,也有一个逐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我国初期的人工运河始于春秋战国,先后有江淮之间的邗沟、黄淮之间的鸿沟出现。到了秦代,为沟通长江、珠江水系而开凿的灵渠,从工程的布局以及施工技术,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秦汉以后鸿沟 演变为重要的汴渠,江南太湖一带自先秦以来也开凿了一批人工运河,初步形成了江南运河的轮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运河工程不断发展,已经形成北方运河系统,并且以汴渠和白沟 等为骨干,初步形成了沟通江、淮、黄、海四大水系的人工运道网。隋代运河只是在此基础上加以系统整修和扩建而已。隋代以前人工运河的不断兴建和发展,也为运河进一步扩大提供了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一系列重要的经验,所以防代运河的出现,是水运工程合乎规律的发展,是我国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勤劳动的积累。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面临形势的分析报告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面临形势的分析报告
壹) 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增加。目前全国 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而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目前的供水已经到了最严峻时刻。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到2030 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立方米降至1700至1800立方米,需水量接近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节约水资源,强化水资源稀缺意识已刻不容缓,大家得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滴水。 此外,我国水资源开发中还存在着其他问题: (1) 洪水灾害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存在潜在威胁 (92) 水分利用效率不高 (3) 水资源普遍受到污染 2003年,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其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淮河流域仍有一半的支流水质污染严重,海河、辽河生态用水严重缺乏,其中内蒙古的西辽河已连续五年断流。太湖、巢湖、滇池均为劣五类水质,总氮和总磷等有机物污染严重。以黄河为例,工业污染是黄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73%,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15亿元至156亿元。同时,令人担忧的是,沿黄地区许多农田被迫用污水灌溉,给区域内居民健康带来危害。据初步测算,区域内每年人体健康损失达22亿至27亿元。黄河水污染同时还带来水资源价值损失、城镇供水损失,并增加了处理污水的市政额外投资,每年总损失近60亿元。地球上的水虽然看上去很多,然而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并不多。据专家估计,地球上的13.86亿立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中,其中 96.7%的水集中在海洋里,目前还无法利用。而大陆上所有淡水资源总储量只占地球上的水量的3.3%,这3.3%里的85%集中在南极和格陵兰地区的冰盖和高山渺无人烟的冰川中,在现阶段内也难以利用。地球上实际上能为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河流径流和地下淡水。地下水占地球淡水总量的22.6%,为8600万亿吨,但一半的地下水资源处于800米以下的深度,难以开采,而且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诸多问题。河流和湖泊占地球淡水总量的0.6%,为 230万亿吨,是陆地上的植物、动物和人类获得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可是由于水体污染,这一部分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又在急剧减少。大气中水蒸气量为地球淡水总量的0.03%,为13万亿吨,它以降雨的形式为陆地补充淡水。目前能够为人类开采利用的河流径流和地下淡水一般只能达到40%。我国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6.2万亿m3,除通过土壤水直接利用于天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外,可通过水循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 2.8万亿m3,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次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按1997年人口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总量为2200m3, 人均占有量仅有世界平均数的¼,居世界第121位 ,被列为世界上12个贫水国之一。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从1980年到1999年,我国社会经济总用水量增加了约四分之一,从4437亿立方米增加到 5591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70%,工业用水占20%,生活用水占10.1%。
========================================================
贰)我国水资源面临形势
a)新世纪面临的重大水问题
当代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但人均淡水资源却是贫国。我国水资源可利用量、以及人均和亩均的水资源数量极为有限,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地区分布差异性极大,这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基本特点。目前水资源短缺问题己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但我国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有限的,从目前现状来看,就全国而言,人均占有淡水资源量只有2200 立方米,从地区来看,水资源总量的81%集中分布于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其中40%以上又集中于西南五省区,这是先天决定的水情。从人均占有量来看,人均占有淡水资源量南方最高和北方最低可以相差十倍,西部比东部可以高达五、六百倍。这是我国北方属于资源型缺水的根本原因,南方地区水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由于水体污染,水质型缺水也相当严重。目前全国性的干旱缺水越来越严重,尤其北方地区发生水危机已不是危言耸听。
(一) 主要灾情
进入90年代,中国水旱灾害和水污染频繁发生,水多、水少、水脏与水环境恶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1)洪涝灾害:累计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1.1万亿元,约相当于同期财政收入的1/5。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的年份有1994年(1797亿元)、1995年(1653亿元);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元的年份有1996年(2208亿元)、1998年(2684亿元)。世界银行曾测算,中国每年洪涝灾害损失100多亿美元。
(2)干旱灾害:由于供水不足每年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正常年份和较旱年份,粮食减产在100~250亿kg(正常年份,如1996年减产100亿kg,较旱年份,如1994年、1995年减产粮食250亿kg),但遇到严重干旱年份粮食减产曾高达近500亿kg(如1997年,北方一些地区干旱持续时间长达100多天,黄河下游发生了有史以来,断流天数、断流河长均创历史记录。这一年因旱粮食减产476亿kg,对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是新个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年份)。世界银行曾测算,中国每年干旱缺水造成的损失约为350亿美元。
(3)水环境:一是水土流失,区域性、局部性的治理成效较大,但面上的水土流失治理进程缓慢,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还很严重,特别是开发建设项目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急剧增加。全国平均每年因开发建设活动等人为新增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每年堆积的废弃土石约30亿吨,其中20%流入江河,直接影响防洪保安。二是水体污染严重,由于工业废污水排放量的急剧增长,并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里,导致了以淮河、太湖污染为代表的水环境恶化。世界银行发表的中国环境报告测算,中国仅水和大气造成的污染,年损失为540亿美元,占中国年GDP的8%。这就表明,水环境质量在继续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
以上这三大灾害合计年均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占全国年GDP的15%左右。从这三大灾害损失来看,进入21世纪这三大灾害,水资源源的短缺和水环境恶化将上升为主要矛盾。
(二)主要矛盾
1. 水资源短缺形势严峻
五十年来,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到21%。特别是近20年来,由于供水能力增长缓慢,1978~1998年全国供水能力年增长率约为1%左右,而同期国民经济以8~12%的高速度增长,同期人口又增加了约2.5亿,更加剧了缺水矛盾。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降雨与径流关系,产流与汇流条件都在发生变化,有些江河的天然来水量己呈现衰减的趋势。黄河下游频频发生断流、海河成为季节性河流,以及内陆河部分河流干枯,2000年发生的旱灾,经济损失严重,充分暴露了我国城市供水系统和农村抗旱能力的脆弱性,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集中表现。
目前,全国每年缺水量近400亿m3,其中,农业每年缺水300多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达4亿多亩,年均减产粮食200多亿公斤;城市、工业年缺水60亿立方米,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300多亿元;农村还有2400多万人饮水困难;在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其中100多座严重缺水。天津市由于连续四年遭受华北干旱影响,为天津供水的潘家口水库水位已接近死库容,于桥水库已无水可供,直接威胁到天津市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尽管采取一系列限制用水措施,但今冬明春用水水源仍难以保证。为此,国务院批准了水利部制定的“引黄济津”应急输水工程的实施方案。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生活质量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进一步减少,而用水量却进一步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缺水已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首要制约因素。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
2.水已成为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严重问题
全国现有土壤侵蚀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其中水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88万平方公里,其中黄河中上游和长江上游地区,以及海河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我国每年平均损失耕地100多万亩,流失土壤50多亿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河湖泥沙淤积,加剧了洪、旱和风沙灾害。我国自然生态脆弱,加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水体污染。
全国地下水由于长期超采,又不能得到回补,目前年超采量达80多亿立方米,已形成了56个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导致部分地区地面沉降、海水入侵。部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导致下游河道断流、河湖萎缩,下游有些尾闾与湖泊消亡,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胡杨林大面积枯死;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沙尘暴发生频率增加;此外,有些灌区和绿洲,由于大水漫灌、排水不畅,导致严重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地质量下降,农业生产能力衰减。
1999年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606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67%,生活污水占33%。根据1999年水质监测资料,对全国11.36万公里河长进行评价的结果,Ⅰ、‖类水河长只占30%,Ⅲ类水以上的河长占70%(其中Ⅰ类水河长占 5.5%,‖类水河长占24.5%,Ⅲ类水河长占32.4%,Ⅳ类水河长占12..6%,Ⅴ类水河长占7.8%,劣Ⅴ类水河长占17.2%)。
b)十大挑战
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要研究下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采取有力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水利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水利建设作为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来抓。
(一)人口增长出现峰值,人均水资源量降到低谷。我们面临的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如果2030年人口增长达到峰值总人口就达到16亿,人均占有水资源将下降到1750立方米。人口的增长不仅增加对水的需求,而且增加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对水的有效利用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未来50年中国人口的增长是对水资源和水环境最大的挑战,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最大的挑战。
(二)水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开发利用更加艰难。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专家们根据国际上评估的标准认为,中国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大约为 10000-11000亿立方米,1997年,我国年总用水量达到了5623亿立方米。按照21世纪中叶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初步估计,我国未来水需求将达到7500-8000亿立方米,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500-2200亿立方米的供水能力。鉴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可经济开发的水源不仅受到区域性的限制,而且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中国未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更加艰难,供需矛盾将会更加尖锐。
(三)经济快速增长相应废污水排放量将急剧增长。未来50年,这种发展趋势对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挑战。基于目前废污水的处理和回收利用偏低的现状,如果未来50年工业用水成倍增加、城市化水平成倍上升、小城镇快速发展,废污水的排放量将会数倍、甚至十几倍的增加,势必加剧水环境的恶化。因此,中国将面临解决水资源短缺和废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的巨大压力。
(四)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矛盾更加尖锐,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可能更加严重。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沙化、海平面升高、资源匮乏等将造成一系列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降水、水资源和地区性的分配,以及可利用量势必会带来影响,尤其是北方地区将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可以预见未来50年内,水旱灾害防治任务更加繁重,尤其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会更加尖锐。
(五)北方地区缺水形势严峻,黄河及其以北地区河道断流情况加剧。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是随着人口、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步加剧的。黄河断流、天津城市用水告急就是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集中表现。黄河断流的原因虽然有许多因素,但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导致用水量急剧增加,管理不善和用水浪费造成的,还包括区外引水等因素。专家们分析认为,在未来10-30年内,黄河每年将缺水40-150亿m3,如果未来50年,黄河流域干旱频率增高,黄河中下游泥沙淤积量增加,有可能加重水资源短缺和治黄的难度。黄河以北紧邻的海河流域,尤其是京、津两大城市早在70年代、80年代就出现用水危机。进入21世纪如果北方缺水不能未雨绸缪,我国北方地区缺水问题将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六)粮食增长主要在北方,产粮区与水资源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加尖锐。在中国历史上水利与经济区的形成和转移密切相关,盛唐时期生主要经济区在北方,当时水利设施的数量的比重占全国41%,到宋朝主要经济区转移南方,北方水利建设被忽视,这时水利设施的数量只占7%,到清朝北方又成为政治经济中心,水利设施的数量又上升到占全国49%。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粮食生产主要在南方,曾形成“南粮北运”格局。然而,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下降,水利建设力度减小,粮食增长主要转移到北方,产粮区与水资源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加尖锐,导致北方旱灾更加严重。在1985年以前,中国长江以以南地区的粮食生产总量占全国粮食生产总量的比重略高于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7.1—57.8%,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7.2—61.5%,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前期,南方粮食在低消费水平下,自给有余,余粮调给北方,1953—1959年年均南方净调给北方粮食332.97万吨,1960—1969 年年均净调给北方粮食174.54万吨,1970—1975年均净调给北方粮食192.82万吨,从而形成“南粮北调”的格局。
由于经济发展,南方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农田水利建设比北方明显减缓。1998年南方地区有效灌溉面积35978万亩,比1980年只增加1679万亩,仅增加了4.9%,其中,东南沿海地区还减少了912万亩,减少了12.4%。而北方地区有效灌溉面积由30979万亩增加到40554万亩,增加9575万亩,增加了30.9%,其中,东北地区有效灌溉面积由3242万亩增加到6533万亩,增加3291万亩,增加了一倍多。蒙宁新区和华北地区灌溉面积也有很大的增加。
随着南方农田水利建设的减缓,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粮食增产在全国的贡献率大幅度减少。表8—17中列出了南北方1985年前后在我国粮食总产增产中贡献率的变化。1952—1985年我国粮食增产量中,南方占61.4%,北方占38.4%。1985年以后,粮食生产地区格局发生了巨大逆转,北方地区的粮食生产的增量比重已上升到69.4%,其中华北地区占25%,而南方粮食生产增量却下降为30.6%。全国粮食总产量中,北方地区由1985年占40.7%上升到48.4%,南方地区由59.3%下降到51.6%。人均拥有粮食,北方由表1985年的349公斤增加到1998年的484公斤,增加了38.7%;而南方地区由372公斤只增加到377公斤,几乎没有增加。
随着南方粮食生产的减缓,导致了南方粮食总量不足。根据国家计划委员会农村经济司、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研究,1978—1990年平均南方粮食自给率100%以上,1991—1994年平均粮食自给率下降至95.2%,1997年南方粮食自给再下降到95.9%,每年需要从北方调运粮食1400万吨以上。粮食产销地区格局逆转为“北粮南运”,这种格局的急剧变化,对未来50年粮食生产总量的增长将产生严重的影响。目前,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己十分尖锐,如果未来年粮食生产总量的格局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么,未来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更加尖锐。
(七)水利工程将进入百年期,巩固改造任务繁重。我国水利设施目前面临着两大威胁:一是现有水利基础设施面临着萎缩衰老的“危机”,二是工程保安、维修、更新、配套任务大,这是历史遗留下的问题。到21 世纪中叶这些水利基础设施将逐步进入百年期。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当时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按经济规律、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不够,设计标准普遍偏低,再加上重骨干、轻配套,重建设、轻管理。因此,许多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差、尾工大、设备老化失修、管理水平低,运行状态不良,至今没有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如果未来50年,现有水利基础设施不能巩固、提高和充分发挥效益,那么现有水利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很可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因此,随着水利基础设施逐步进入百年期,巩固改造任务愈加繁重。
(八)科技含量和管理素质低,提高科技和管理水平任务艰巨。从目前来看,我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未来水利基础设施效益和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都取决于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水利领域,目前水利科技贡献率只有32%左右,水的有效利用和节水技术的应用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上,重建设、轻管理,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因此,进入21世纪,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利科技水平和管理人员素质的任务十分迫切,也十分艰巨。
(九)水价过低,建立水市场经济体制任重道远。目前水价格偏低不利于节水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利于各方面资金投入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来。国内外经验表明,提高供水价格,可以促进节约用水和延长工程使用年限。因此,制定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政策,对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至关重要。 30多年来,国家发布的收取水费和水价改革的文件,至今未能完全到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缺乏对水的认识,更缺乏水是商品的意识。加上农业一直是用水大户,它更难靠市场经济来调节。因此,从总体来看,水市场体制的建立任务十分艰巨。
(十)管理体制分割,影响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实践表明,水利涉及到农业、工业、水运交通、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以及人民的健康水平等等;水资源利用涉及到防洪、排涝、灌溉、水电、供水等等;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但是长期以来,无论是思想认识上、还是经济体制上,水利只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直没有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对待。目前水资源分地区、分部门的管理体制,既不利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多龙管水”的时代应当尽快结束,现行的管理体制再不改革,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运用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说明国家加快水利发展的必要性.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国家进行水利工程建设要尊重规律,科学的发展。
2.我们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可以在尊重水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合理的进行改造。
自己想的答案,分给我吧。
上一篇:人力资源管理选修课论文
下一篇:知网怎么搜索sci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