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时空分异研究相关论文

时空分异研究相关论文

发布时间:

时空分异研究相关论文

中英文学术著作和论文选2015年李玲等著.《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机制体制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李玲等著.《教育体制综合改革发展报告2013》.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黄宸,李玲(通讯作者)《区域中职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时空分异研究——以西部A省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5,21:52-56.李玲,黄宸等《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基于A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5,06:54-60赵立涛,李玲等.《省级教育经费统筹改革的分配效果》[J].中国社会科学,2015,11:111-127.李玲,黄宸,韩玉梅.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理论、路径与评价[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80-88+190-191.李玲,卢锦珍,李婷.西部农村教师补充的模型建构与实证分析——基于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的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15,06:1-8.黄媛媛,李玲(通讯作者)卢鸣浩.体制改革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5,09:8-16.LingLi,JiafuZheng.(2015).Reformanddevelopmentofeducationalinstitutions(2013).Germany:Springer-Verlag李玲,陶蕾.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及分析——基于DEA-Tobit模型[J].中国教育学刊,2015,4.LingLi,QianZhao,YuWen.ReportonthePilotComprehensiveReformofPrivateEducation:BasedontheSurveyof62SchoolsinXCity.OpenJournalofSocialSciences.Vol.03No.01(2015),37-44.2014年YumeiHan,WenfanYan,LingLi,HaifengLi,XinzhiLiuandYupingHan.RebuildingSustainableCommunitiesafterDisastersinChina,JapanandBeyond.CambridgeScholarsPublishing,12BackChapmanStreet,NewcastleuponTyne,NE62XX,UK.ISBN(10):1-4438-5814-5,ISBN(13):978-1-4438-5814-4.李玲,杨顺光,韩玉梅.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需求探析——基于学龄人口的预测[J].教育科学,2014,5:1-6.HongxiaShan,ZhiwenLiuandLingLi.VocationaltrainingforLiushouwomeninruralChina:developmentbydesign.JournalofVocationalEducation&Training.May29,2014.1-15.李玲,周兴平.民办学校“合理回报”标准测算及模式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50-53.李玲,闫德明,黄宸.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配置效率研究——基于DEA和Malmquist指数的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4,03:3-7+15.Yu-leJin,LingLiandSheng-quanLuo.Chinesemulti-culturaleducationpossibilitiesandpaths.InternationalJournalofEducationalManagement.Volume28Number32014,299-305.2013年李玲.副主编.《中国义务教育发展报告(201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LingLi&Zhao,Yiran.No-feeteachereducation:CasestudyofSouthwestUniversity.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2013,March-April.3-15.LingLi,YuanyuanHuang,XingchunXu,andYumeiHan,TheRelationshipBetweenEntryMotivationandProfessionalSatisfactionofNo-FeePreservice,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vol.46,nos.2-3,March-April/May-June2013,43-61.ShuhanYang,LingLi(correspondingauthor),AisigeYalikunjiang,XunyuTao,QuanLi,andSiyuanGong.EthnicIdentityofMinorityNo-FeePreserviceStudents,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vol.46,nos.2-3,March-April/May-June2013,76-89.ZeYang,LingLi(correspondingauthor),ChengchenZhu,LexiangGuo,andLiangyongHuang,LocalIdentityofNo-FeePreserviceStudentsandItsImpactonTheirLocalizedProfessionalOrientation,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vol.46,nos.2-3,March-April/May-June2013,90-99.YumeiHan,MeizhongHu,andLingLi(correspondingauthor),FormativeEvaluationoftheNo-FeeTeacherEducationProgramfromtheStudents’standpoint.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vol.46,nos.2-3,March-April/May-June2013,100-118.YuleJin,LingLi(correspondingauthor),ShujingDing,andZhichaoLi,EmployabilityandEmploymentOutcomesofNoFreePreserviceStudents,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vol.46,nos.2-3,March-April/May-June2013,119-131.张辉蓉,黄媛媛,李玲.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资源需求探析——基于学龄人口预测.《教育研究》,2013年第5期,60-66.韩玉梅,李玲(通讯作者).教育政策比较研究:理论、方法及其应用.《比较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33-37.[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3年6期全文转载]李玲,何霖俐,张辉蓉,王智,何怀金.云计算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中国电化教育》,2013年第5期,113-116.宋乃庆,杨欣,李玲.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第2期,32-35.卢锦珍,李玲.国外教师招聘补偿差异研究对我国农村教师补充的启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第26卷第4期,61-63.韩玉梅,李玲.城乡中小学教师流动体制机制研究——基于博弈论视角的模型建构.《教育政策观察》(EducationalPolicyObservatory)(第四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102-118.2012年李玲.参编第六章质性研究伦理审查之文化适应性分析;第七章职前教师教育运用叙事研究的国际经验;第八章我国教育研究自主创新的入口.(靳玉乐,易连云主编.《教育基本理论问题专题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SusanFinley,Li,Ling&MorganA.Parker.SchooldaysinChina.JournalofQualitativeStudiesinEducation,2012,25(2),177-182.李玲,宋乃庆,龚春燕,韩玉梅,何怀金,阳泽.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指标与测算.《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41-48.注:该文被收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组编《中国教育科学》(2013)年刊,97—105.李玲,何怀金,熊健杰,卢锦运.县(区)域内城乡一体化教育资源配置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教育与经济》,2012年第1期,10-14.李玲,杨舒涵,熊健杰,赵怡然.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化研究——基于学龄人口变化趋势预测.《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年第4期.杨舒涵,李玲(通讯作者),韩玉梅.县(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风险预警机制研究——基于西部A省Y县的调研.《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7期,7-12.廖晓衡,李玲,宋乃庆.城乡统筹下的职业教育战略发展地位与对策研究.《教育与经济》,2012年第2期,22-26.陶蕾,李玲,何怀金.红色教育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功能及路径分析——以重庆市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A校为例.《民族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77-81.常金栋,李玲(通讯作者).西部民族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H省的调研.《民族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邹联克,陶蕾,李玲.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115-120.黄媛媛,李玲.教育资源匮乏下的尴尬:发展中国家“大班额”现象探析.《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年第12期,45-50.张羽寰,孟伟,李玲.从“特色学校”到“自由学校”——英国多路径改进薄弱学校政策述评.《上海教育科研》,2012年第6期,31-34.[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12年10期全文转载]孟伟,张羽寰,李玲.多元均等——我国学前教育资助政策路径探析.《教育导刊》,2012年第2期,12-16.2011年Jin,Yule&LiLing.ApostmodernperspectiveoncurrentcurriculumreforminChina.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2011,44(4),25-43.李玲.论艺术取向教育研究.《教育研究》,2011年第12期,11-15.[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2年5期全文转载]李玲,韩玉梅.西方国家中小学教师流动的经验与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1-5.[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12年4期全文转载]李玲,熊键杰,韩玉梅.西方教育目标分类学对构建我国教师素质标准的启示.《西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65-69.李玲,韩玉梅.特勒—比赛特教师知识库理论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39-44.毕德旭,李玲.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原因、思路、方法.《教育导刊》,2011年第6期.30-33.部分重要国际学术会议论文YumeiHan,WenfanYanandLingLi.(April,2013).CanRichnessSavePoverty?ACriticalAnalysisofaMandatoryRural-UrbanSchoolPartnershipPolicyinChina.PaperacceptedattheAmericanEducationResearchAssociation2013AnnualConference,SanFrancisco,April.YumeiHan,LingLiandWenfanYan.(April,2013).LessonslearnedfromChina:Thegameofurban-ruralteachermobilitypolicy.Paperacceptedatthe2013NationalConferenceonRuralEducationResearch,Omaha,April.YumeiHan,WenfanYan,LingLiandXinzhiLiu.(November,2012).StrategyStudyontheTeacherAllocationIssuesforPostDisasterRuralSchoolsinEthnicMinorityAreasofChina.Paperpresentedatthe2012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RebuildingSustainableCommunitiesafterDisastersinChina(CRSCD),Boson,November.LingLi,JunLi.(October,2012).Constructionandanalysisofthesocialsupportingsystemmodelfortheeducationalintegrationsysteminruralandurbanareas.Keynotespeech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BinYang,LingLi.(October,2012).Ruraleducationinputmechanismresearchintheviewofeducationequality.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YuanyuanHuang,LingLi.(October,2012).Theeducationofmigrantchildren:evaluationonimplementationeffectsofTwo-orientedpolicyinwesternChina.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JunLi,LingLi.(October,2012).Cost-sharingproportionofpreschooleducation:anempiricalresearchbasedonthepublicgoodseconomicsmodel.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LinliHe,LingLi.(October,2012).Thestudyonimplementationeffectsofteacher'smeritpaypolicyforcompulsoryeducation.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LingLi,YumeiHan.(October,2012).Adecadevs.acentury:comparativeanalysisofruralschoolconsolidationpoliciesinAmericaandChina.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DemingYan,LingLi.(October,2012).Integrationofruralandurbancompulsoryeducationfinanceindexsystemandmeasurementmethods.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YongWei,LingLi.(October,2012).TheoreticalandempiricalresearchonurbanandruralcompulsoryeducationpolicyevaluationinHprovince,China.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XingpingZhou,LingLi.(October,2012).TheempiricalresearchofruralcompulsoryeducationalcurriculumreformimplementationeffectsinChongqing.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BinYang,LingLiandLeiWang.(October,2012).Thecontributionofruralcompulsoryeducationinputtoruraleconomicgrowth:basedontheanalysisbypenaldataamongprovinces.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LeiTao,LingLi.(October,2012).TheperformanceevaluationofDistanceTrainingProjectandthepathanalysis:basedonsurveyaboutthedistancetrainingprocessofNationalTrainingPlaninChongqing.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YumeiHan,LingLiandXinzhiLiu.(October,2012).Ruralandurbanpublicschoolteachermobilitypolicyevaluation.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JinzhenLu,LingLi,AnyiZhouandJindongChang.(October,2012).Acomparativestudyonteachertrainingsatisfactioninelementaryandsecondaryschoolsbetweenurbanandruralareas.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ShuhanYang,LingLiandNiYang.(October,2012).TheorganizationalcultureofelementaryandmiddleschoolsinurbanandruralwesternChina:comparativeanalysisandreviewofempiricalresearch.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Jin,Yule,LingLi&Luo,Shengquan.(November,2011).Multi-culturaleducationinaglobalizedcontext:PossibilitiesandpathsinChina.KeynotespeechattheAsia-PacificCo-DeanofEducationConference,“Multiculturalism:PerspectivesfromAustralia,Canada&China”,Sydney,Australia.LingLi.(September,2011).Integratedcompulsoryeducationsysteminruralandurbanareas:Theory,indicatorsandmeasurement.Keynotespeechatthe2011InternationalAcademicSymposiumon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ofRuralandUrbanEducation&InnovationofEducationalInstitution”,Changchun,China.LingLi.(April,2011).Carvingbeautifullives:ShapingfolkartsintheYangze’sThreeGorges.PaperpresentedattheInternationalSymposiumonScienceEducationandHumanitiesEducationinthe21Century,Chongqing,China.LingLi&XuXingchun.(December,2010).AStudyontherelationshipbetweenentrymotivationandprofessionalsatisfactionoffreeteachereducationcandidates.Paperpresentedatthe2ndEastAsian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TeacherEducationResearch,HongKong.Jin,Yule&LingLi.(June,2009).PostmodernPerspectiveonCurrentCurriculumReforminChina;ThePractical:AnEast-WestCurriculumDialogue,(Thefirst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thepracticalcurriculum),inBeijing.重要社会服务李玲,涂建军,常金栋,朱德全,郑家福,宋乃庆.《关于促进我市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的建议》,咨询报告,2014年6月,入选《重庆社科成果要报》2014年第6期(总第35期),得到重庆市吴刚副市长批示。李玲,宋乃庆等.《学前教育体制机制问题与对策建议》,咨询报告,2013年9月,选入《专家建议》第20期(总第65期).采纳单位: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国家级.(该报告获得2013年教育部优秀咨询报告)李玲,宋乃庆,郑家福等.《城乡教师流动体制机制问题和对策建议》,咨询报告,2013年10月,采纳单位: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国家级.李玲等.《重庆市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问题和对策研究》,咨询报告,2013年12月,采纳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省部级.李玲等.《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试点项目及其过程评价实践经验总结》,咨询报告,2013年12月,采纳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省部级.李玲等.《重庆市城乡学前发展问题与对策建议》,咨询报告,2013年12月,采纳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省部级.李玲等.《重庆市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统筹保障问题和对策研究》,咨询报告,2013年12月,采纳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省部级.李玲等.《重庆市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体制机制问题和对策建议》,咨询报告,2013年12月,采纳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省部级.李玲,杨舒涵等.《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风险预警研究——基于城乡小学初中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的预测》,咨询报告,2012年9月,采纳单位:贵州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省部级.李玲等.《义务教育农村教师补充问题、成因及其对策》,咨询报告,2012年9月,采纳单位:贵州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贵州省教育厅计划财务处,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重庆市评估院,省部级.李玲,黄媛媛等.《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咨询报告,2012年9月,采纳单位:贵州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省部级.李玲,闫德明等.《农村教育投入:绩效、机制与模式》咨询报告,2012年9月,采纳单位:重庆市教育统筹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省部级.李玲,黄媛媛等.《外来务工子女“两为主”政策落实与突出问题》咨询报告,2012年9月,采纳单位:贵州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省部级.朱德全,李玲等.《探索校地、城乡、院校、校企联动模式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咨询报告,2012年9月,采纳单位:重庆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部级.李玲,杨舒涵等.《“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测算方法及其应用》咨询报告,2012年5月采纳单位:重庆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省部级.李玲等.《城乡义务教育质量检测与评价现状、问题及对策》咨询报告,2012年5月,采纳单位: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省部级.李玲,韩玉梅等.《城乡一体化的中小学教师流动体制机制研究》咨询报告,2012年3月,采纳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省部级.李玲,韩玉梅等.《县(区)域内城乡一体化教育资源配置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咨询报告,2012年3月,采纳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省部级.李玲等.《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化研究》咨询报告,2012年3月,采纳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教育统筹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省部级.李玲等.《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师资培养个案研究及启示》咨询报告,2012年3月,采纳单位:重庆市大足区教育委员会,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教育委员会,区县级.李玲等.《美国“城市化”进程中师资培养个案研究及启示》咨询报告,2012年3月,采纳单位:重庆市大足区教育委员会,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教育委员会,区县级.李玲等.《全球城市化视阈下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统筹发展研究》咨询报告,2012年2月,采纳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省部级.李玲,韩玉梅等.《省域内(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试点项目及其过程评价实践经验》,咨询报告,,2011年7月,采纳单位:重庆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重庆市评估院,省部级.李玲等.《西南民族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咨询报告,2011年11月,采纳单位: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重庆市评估院,重庆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重庆市统计执法检查大队,省部级.李玲,韩玉梅等.《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及其过程评价》咨询报告,2011年11月,采纳单位: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重庆市评估院,重庆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重庆市统计执法检查大队,省部级.李玲,韩玉梅等.《西方国家中小学教师流动研究》咨询报告,2011年11月,采纳单位:重庆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重庆市评估院,重庆市统计执法检查大队,省部级.李玲,黄媛媛等.《重庆市城乡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差异研究》咨询报告,2011年11月,采纳单位: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重庆市评估院,重庆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重庆市统计执法检查大队,省部级.李玲,闫德明等.《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重庆市为例》,咨询报告,2011年4月,采纳单位:重庆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重庆市评估院,省部级.李玲,宋乃庆等.《城乡教育一体化:指标体系、测算方法及其应用》咨询报告,2011年12月,采纳单位:重庆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贵州省教育厅计划财务处,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重庆市大足区教育委员会,省部级.

何小燕,胡挺,汪亚平*,邹欣庆,施晓钟,2010。江苏近岸海域水文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海洋科学,34(9):44-54。(*通讯作者)刘秀娟,高抒,汪亚平,2010。淤长型潮滩剖面形态演变模拟:以江苏中部海岸为例。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5(4):542-550。刘秀娟,高抒,汪亚平,2010。倚岸型潮流脊体系中的深槽冲刷——以江苏如东海岸为例。海洋通报,29(3):271-276。闵凤阳,汪亚平,高建华,刘运令,张志林, 黎礼刚,2010。长江口北支的沉积物输运趋势。海洋通报,29(3):264-270。徐志伟,汪亚平*,李炎,马菲,张凡,叶长江,2010。多元统计及物源分析支持的北部湾东部海域沉积物输运趋势。海洋学报,32(3):67-78。(*通讯作者)邢飞,汪亚平*,高建华,邹欣庆,2010。江苏近岸海域悬沙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海洋与湖沼, 41(3):459-468。(*通讯作者)刘运令,汪亚平*,高建华,贾建军,夏小明,2010。胶州湾铅-210比活度的分布模式及百年尺度的沉积速率。海洋学报,32(1):83-93。(*通讯作者)许炯心,周立旻,李炳元,杨小平,周力平,师长兴,高抒,郑祥民,熊康宁,汪亚平,朱秉启,2009。中国地貌与第四纪研究的近今进展与未来展望。地理学报,64(1l):1375-1393。左平,汪亚平,程珺,闵凤阳,2009。深圳湾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评价。海洋环境科学,28(6):648-651。李婧,高抒,汪亚平,2009。长江口水域含沙量时空变化卫星遥感定量研究方法探讨。海洋学报,31(4):167-175。闵凤阳,汪亚平*,左平,刘运令,吴祥柏,2009。深圳湾西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及输运趋势。沉积学报(待刊)(*通讯作者)程珺,高抒,汪亚平,闵凤阳。苏北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及其对环境动力的响应。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9 (1):7-12。闵凤阳,汪亚平,2009。江苏淤泥质海岸入海河道闸下淤积研究。海洋科学,32(12):87-91。左平,汪亚平,程珺,闵凤阳,2009。深圳湾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评价。海洋通报,28(1):50-54。吴祥柏,汪亚平,潘少明,2008。长江河口悬沙与盐分输运机制分析。海洋学研究,26(4):8-19。马菲,汪亚平*,李炎,叶长江,徐志伟,张凡,2008。地统计法支持的北部湾东部海域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地理学报,63(11):1207-1217。(*通讯作者)左平,汪亚平,程珺,闵凤阳,2008。深圳湾海域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分布特征。海洋学报,30(4):71-79。张瑞,潘少明,汪亚平,高建华,2008。长江河口水下三角洲137Cs地球化学分布特征。第四纪研究,28(4):629-639。贾建军,夏小明,汪亚平,2008。美国岸线现状调查30年进展综述——以美国弗吉尼亚州为例。海洋学研究,26(2),53-58。龚文平,汪亚平,王道儒,陈斌,2008。海南新村港潮汐汊道波流联合作用下的动力特征及其沉积动力学意义。海洋学研究,26(2),1-12。刘运令,汪亚平,高建华,夏小明,贾建军,2008。胶州湾沉积物的时空分异特征及运移趋势。海洋通报,27(3):57-66。白凤龙,高建华,汪亚平,程岩,林天岩,2008。鸭绿江口的潮汐特征。海洋通报,27(3):7-13。张瑞,汪亚平,潘少明,2008。近50 年来长江入河口区含沙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趋势。 海洋通报,27(2):1-9。杨旸,高抒,汪亚平,2008。杭州湾北部潮流深槽区细颗粒物质输运与再悬浮过程。海洋学报,30(2):80-91。张 瑞,汪亚平*,高建华,潘少明,张志林,2008。长江口泥质区垂向沉积结构及其环境指示意义。海洋学报,30(2):92-101。(*通讯作者)高建华,汪亚平,潘少明,张瑞,李军,白风龙,2007。长江口外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物的来源及分布。地理学报,62(9):981-991。汪亚平,高抒,2007。胶州湾沉积速率:多种分析方法的对比。第四纪研究。(待刊)杨旸,高建华,汪亚平,潘少明,王爱军,2007。长江口南港底部边界层特征的观测与分析。海洋科学(待刊)谢东风,高抒,汪亚平,2006。砂质底质潮汐水道均衡态模拟初探。海洋学报,28(6):86-93。杨旸,汪亚平,高建华,贾建军,王爱军,2006。长江口枯季水动力悬沙特征与再悬浮研究。南京大学学报,42(6):643-655。杜晓琴,高抒,汪亚平,2006。潮滩水流加减速阶段边界层流速剖面的比较。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6(5):37-44。张瑞,汪亚平,潘少明,2006。长江大通水文站径流量的时间系列分析。南京大学学报,42(4):423-434。汪亚平,高建华,潘少明,2006。长江河口区边界层参数的观测与分析。海洋地质动态,22(7):16-20。汪亚平,高抒,贾建军,2006。浪流联合作用下潮滩沉积动力过程的高分辨率数据采集与分析。科学通报,51(3):339-348。汪亚平,潘少明,H.V. Wang,高建华,杨旸,王爱军,李占海,吴中,2006。长江口水沙入海通量的观测与分析。地理学报,61(1):35-46。贾建军,汪亚平,高抒,王爱军,李占海,2005。江苏大丰潮滩推移质输运与粒度趋势信息解译。科学通报,50(22):2546-2554。李占海,高抒, 柯贤坤, 汪亚平,2005。江苏大丰海岸碱蓬滩潮沟及滩面的沉积动力特征。海洋学报,27(6):75-82。高建华, 汪亚平, 潘少明,王爱军, 杨旸,2005。长江口枯水期最大浑浊带形成机制。泥沙研究。5:66-73。高建华, 汪亚平, 潘少明,王爱军, 杨旸,2005。长江口悬沙动力特征与输运模式。海洋通报。24(5):8-15。王爱军,汪亚平,高抒,潘少明,2005。长江口枯季悬沙粒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海洋科学进展,23(2):159-167。王爱军,汪亚平,2004。江苏王港潮间带表层碳酸盐的沉积特征。江苏地质,28(2):90-95。王爱军,汪亚平,高抒,2004。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盲区数据处理及其在长江河口区的应用。水利学报,10:77-82。高建华, 汪亚平,王爱军,李占海, 杨旸,2004。ADCP在长江口悬沙输运观测中的应用,地理研究,23(4):455-462王爱军,汪亚平,杨旸,2004。江苏王港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特征及输运趋势。沉积学报,22(1):124-129。李凤业,宋金明,李学刚,汪亚平,齐君,2003。胶州湾现代沉积速率和沉积通量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3(4):29-33。汪亚平,高建华,2003。河口海岸区悬沙输运量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ADCP)观测技术的初步研究。科学技术与工程,3(5):469-472。王爱军,汪亚平,2003。江苏王港地区现代潮滩地貌发育特征。资源调查与环境,24(1):38-44。杨旸,汪亚平,高抒,2003。江苏王港盐沼潮沟的水动力及悬沙输运过程。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3(4): 23-28。王爱军,汪亚平,柯贤坤,李占海,2003。潮间带水沙多层位同步测量系统应用的初步研究。海洋通报,22(3): 61-68。高抒,汪亚平,2002。胶州湾沉积环境与潮汐汊道演化特征。海洋科学进展,2002,20(3):52-59。汪亚平,高抒,2001。胶州湾沉积动力学及相关领域研究进展。海洋科学, 25(2):26-28。汪亚平,高抒,贾建军 ,2000。海底边界层水流结构及沉积物搬运研究进展。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8):101-106。汪亚平,高抒,贾建军。2000。胶州湾及邻近海域沉积物分布特征及运移趋势。地理学报,55(4):449-458。贾建军,高抒,汪亚平,2000。人工示踪沙实验的原理与进展。海洋通报,19(2): 80-89.汪亚平,高抒,李坤业,1999。用ADCP进行走航式悬沙浓度测量的初步研究。海洋与湖沼,30(6): 758-763。汪亚平,张忍顺,1999。江苏弶港盐沼风车河潮沟的地貌与动力演化。海洋科学集刊 ,41: 40-50。高抒,程鹏,汪亚平,曹奇原,1999。长江口外海域1998年夏季悬沙浓度特征。海洋通报。18(6):44-50。高抒,汪亚平,贾建军,1999。“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科学问题。科学,51(6): 8-11。汪亚平,张忍顺,高抒,1998。论盐沼-潮沟系统的地貌动力响应。科学通报。43(21) :2315-2320。汪亚平,张忍顺,1998。江苏岸外沙脊群的地貌形态及动力格局。海洋科学。(3): 43-47。

植被覆盖度时空变换研究相关论文

徐涵秋. 新型Landsat8卫星影像的反射率和地表温度反演. 地球物理学报, 2015, 58(3): 741-747, SCI, EI.徐涵秋, 林中立, 潘卫华. 单通道算法地表温度反演的若干问题讨论——以Landsat系列数据为例.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5, 40(4): 487-492, EI.徐涵秋, 唐菲. 新一代Landsat系列卫星:Landsat 8遥感影像新增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生态学报, 2013, 33(11), 3249-3257,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刊物.Xu Hanqiu. Dynamic of soil exposureintensity and its effect on thermal environment change.International Journalof Climatology, 2014SCI.XU Hanqiu. Rule-based impervious surface mapping using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image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13SCI.XU Hanqiu. Assessment of consistency in forest-dominated vegetation observations between ASTER and Landsat ETM+ images in subtropical coastal areas of southeastern China,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13SCI.XU Hanqiu. Analysis of impervious surface and its impact on urban heat environment using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Impervious Surface Index (NDISI).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 2010, 76(5), 557-565,SCI、EI.XU Hanqiu, DING Feng and WEN Xiaole. Urban expansion and heat island dynamics in the Quanzhou region, China.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2009, 2(2), 74-79,SCI、EI.XU Hanqiu, LIN Dongfeng, Tang Fei. The impact of impervious surface development o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n a subtropical city: Xiame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013SCI.XU Hanqiu. A new index for delineating built-up land features in satellite image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8, 29(14), 4269-4276,SCI、EI.XU Hanqiu. Extraction of urban built-up land features from Landsat imagery using a thematic-oriented index combination technique.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 2007, 73(12), 1381-1392,SCI、EI.XU Hanqiu. Modification of Normalis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 (NDWI) to enhance open water features in remotely sensed image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6, 27(14), 3025–3033,SCI、EI (ESI 前1%高引论文,列大陆学者3S领域引用最高的100篇论文之一).XU Hanqiu. Evaluation of two absolute radiometric normalization algorithms for pre-processing of Landsat imagery.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6, 17(2), 146-150,SCI.XU Hanqiu and CHEN Benqing. Remote sensing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and its changes in Xiamen City of SE China.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4, 16(2), 276-281,SCI, EI.XU Hanqiu. Assessment of the SFIM Algorithm.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4, 14(1), 48-56,SCI.XU Hanqiu. An assessment of land use changes in Fuqing County of China using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2, 12(2), 126-135,SCI.XU Hanqiu, WANG Xiaoqin and XIAO Guirong. A remote sensing and GIS integrated study on urbanization with its impact on arable lands: Fuqing City, Fujian Province, China.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00, 11(4), 301-315,SCI、EI, 并被CSA (剑桥科学文摘) 推荐为遥感应用热点研究的25篇文献之一.XU Hanqiu, MacCarthy I. Markov chain analysis of vertical facies sequences using a computer software package (SAVFS): Courtmacsherry Formation (Tournaisian), southern Ireland.Computers & Geosciences, 1998, 24(2), 131-139, 国际IAMG主办刊物,SCI、EI(SAVFS软件被IAMG收入其官方网站).徐涵秋, 张铁军. ASTER与Landsat ETM+植被指数的交互比较.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1, 31(7), 1902-1907, 中国光学学会主办刊物,SCI.(2014年“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期刊顶尖论文”) 徐涵秋. 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遥感评价指数.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5), 655-662,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刊物,EI.徐涵秋. 遥感监测地表裸露度动态变化及其热环境效应. 农业工程学报,2012, 28(23): 98-106.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办刊物,EI.徐涵秋. 基于城市地表参数变化的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生态学报,2011, 30(14), 3890-3901,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刊物.徐涵秋. 福建省长汀县河田盆地区近35年来地表裸土变化的遥感时空分析. 生态学报, 2013, 33(10), 2946-2953. 中国生态学会主办刊物徐涵秋, 何慧, 黄绍霖. 福建省长汀县河田水土流失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热环境效应. 生态学报, 2013,33(10), 2954-2963. 中国生态学会主办刊物徐涵秋. 近30年来福州盆地中心的城市扩展进程. 地理科学, 2011, 31(3), 351-357,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徐涵秋, 张铁军, 李春华. ASTER与Landsat ETM+热红外传感器数据的比较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1, 36(8), 936-940+1007, 武汉大学主办,EI.徐涵秋. 城市不透水面与相关城市生态要素关系的定量分析. 生态学报, 2009, 29(5), 2456-2462,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刊物.徐涵秋.一种快速提取不透水面的新型遥感指数.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8, 33(11), 1150-1153, 武汉大学主办,EI.徐涵秋. 基于影像的Landsat TM/ETM+数据正规化技术.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7, 32(1), 62-66, 武汉大学主办刊物,EI.徐涵秋. 福州市城市热岛三维分布图, 载: 遥感见证——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建立20年卫星遥感图集, p. 298,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徐涵秋. 环厦门海域水色变化的多光谱多时相遥感分析. 环境科学学报, 2006, 26(7), 1209-1218,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刊物.徐涵秋. 利用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 提取水体信息的研究. 遥感学报, 2005, 9(5), 589-595, 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主办刊物 (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遥感学报》年均引用次数第1名).徐涵秋. 基于压缩数据维的城市建筑用地遥感信息提取.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5, 10(2), 223-229, 中国图象图形学会、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主办刊物.徐涵秋. Landsat 7 ETM+影像的融合和自动分类研究. 遥感学报, 2005, 9(2), 186-194,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主办刊物.徐涵秋. 基于谱间特征和归一化指数分析的城市建筑用地信息提取. 地理研究, 2005, 24(2), 311-320,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刊物.徐涵秋. 基于SFIM算法的融合影像分类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0), 920-923, 武汉大学主办刊物.徐涵秋, 陈本清. 不同时相的遥感热红外图象在研究城市热岛变化中的处理方法.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3, 18(3), 129-133, 中科院遥感联合中心等主办刊物.(年均引用次数列该刊第3位)徐涵秋. 爱尔兰的高等教育, 载: 理论与实践,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9.唐菲, 徐涵秋. 旧城改造与城市热岛效应关系的遥感研究. 地理科学, 2011, 31(10), 1228-1234,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吴学文, 徐涵秋. 一种基于水平集方法提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主要道路信息的算法. 宇航学报, 2010, 31(5), 1495-1502, 中国宇航学会主办刊物,EI.张铁军, 徐涵秋. 基于MNDWI水体指数的ASTER与ETM+影像交互比较研究. 宇航学报, 2010, 31(4), 中国宇航学会主办刊物,EI.李春华, 徐涵秋, 陈荔聪. ASTER和Landsat-7ETM+两种多光谱传感器影像的交互对比.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0, 30(9), 中国光学学会主办刊物,SCI、EI.李婉晖, 徐涵秋. 基于生物光学模型的二类水体光学活性物质估算: 以晋江下游河段为例. 环境科学, 2009, 30(4),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刊物.孙小丹, 徐涵秋. 一种利用多光谱双向检测和多尺度角特征验证的角提取方法.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9, 34(10), 1231-1235, 武汉大学主办,EI.孙小丹, 徐涵秋. 农用地遥感影像信息的角提取方法.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10), 135-141,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办,EI.温小乐, 徐涵秋. 基于多源同步数据的闽江下游悬浮物定量遥感. 环境科学, 2008, 29(9), 2441-2447,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刊物,EI.

徐秋晓1 于明洋2

(1.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济南250014;2.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济南250101)

作者简介:徐秋晓(1979—),女,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遥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工作。

摘要: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信息源和技术手段。而土地利用作为地球表层系统最突出的景观标志,其变化是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以山东省龙口市作为研究区,应用基于遥感影像综合理解模型的龙口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方法,建立地学规律知识库,提取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最后利用地学信息图谱监测与分析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

关键词:土地利用;遥感影像;地学辅助信息;信息图谱

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信息源和技术手段。而土地利用作为地球表层系统最突出的景观标志,其变化是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只有对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进行监测与分析,更好地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和机制,并且通过调整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促使土地利用更趋合理,保证国家宏观战略决策的针对性、有效性,才能达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龙口市作为我国沿海对外开放较早的城市,其土地利用变化具有代表性。

1 研究区概况

龙口市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东与蓬莱市接壤,南与栖霞、招远市毗连,西、北濒临渤海;全境东西最大横距46.08km,南北最大纵距37.43km;土地总面积(含桑岛、依岛)893.32km2。

本次研究区范围以1∶10000 地形图矢量化生成的研究区边界对遥感影像进行裁剪所得,作为遥感数据信息,面积共89217.45hm2(不含桑岛、依岛)。

2 基于遥感影像综合理解模型的龙口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

影像理解是研究通过计算机系统来解释图像,从而实现类似人类视觉系统理解外部世界的一门学科。在影像理解系统中,存在两项基本的任务:从输入图像中提取出与模型相适应的图像结构或线索,而后完成输入图像中图像结构与模型中目标的正确影射(周成虎,1999)。影像理解不同于模式识别,模式识别通常按预先规定的测量集对对象作简单的分类,而影像理解则要对影像作出描述和解释,需要涉及不同处理层次实体间的相互作用(王润生,1994)。

针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分类特点,本文构筑了基于GIS信息的遥感影像综合理解模型。模型分为两个过程,即遥感影像理解过程和地理信息系统处理过程,两个过程的具体内容为:

(1)遥感影像理解过程,主要完成遥感影像的前期理解过程,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1)遥感影像预处理:包括图像格式转换,图像纠正和图像增强变换等。图像格式转换完成遥感影像到REDAS软件系统处理格式的转换(﹡.img);图像纠正完成遥感影像的大气校正、几何纠正、辐射增强以及遥感影像的匹配、镶嵌等;遥感影像信息增强和变换处理可以突出相关的专题信息,本次使用方法主要有线性拉伸、K-T空间变换、边界增强等。

2)与地学辅助信息的配准:主要完成遥感影像与地学辅助信息(各类专题GIS数据主要是坡度和高度)的坐标、投影系统转换,使得遥感影像与所采用的辅助地学信息纳入到统一坐标与投影系统下。

3)“训练区”选择与计算:通过对遥感影像信息特征的初步理解,同时结合地学辅助信息以及实地考察,确定样本“训练区”。“训练区”要有典型性与可分性,确定“训练区”后,对“训练区”数据进行计算,确定样本的统计信息(均值、最大最小值、方差矩阵、协方差矩阵等)。

本次提取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六大种类型,即建筑用地、耕地、水域、园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采用AOI扩展方式进行训练区选择,运用此种方法进行训练区选择时,初始种子(seed pixel)和光谱距离的阈值非常重要,任一训练区初始种子和光谱距离的阈值经多次实验后才能确定。不同地类这两个参数是不一样的,一般在选取了2~3个训练区后,观看报警掩膜的情况,即时对这两个参数进行修改和调整。增加训练区时,及时将报警掩膜和以前的报警掩膜叠加,判断样本数据的质量变化情况,并做出调整,直至报警掩膜和实际地类比较符合时,即认为这一类的训练区选择完毕。一种地类训练完毕,需要对最终的训练区作一个整体的分析,保证光谱的纯度。

(2)地理信息系统处理过程,在GIS系统支持下,完成地学辅助信息的处理,主要包括以下过程:

1)专题信息导入与预处理:通过地面调查或专家知识经验,收集地学辅助信息(包括各类专题信息、统计资料等),导入到GIS系统中,完成辅助信息的前期预处理,包括各类矢量数据的数字化、编辑、拓扑关系的建立等,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地学编码、统计数据的空间化等工作。

2)辅助数据的生成:利用前期处理好的辅助数据,进行各类数据的格式转换,如矢量数据的栅格化,点状统计数据插值(IDW/Kriging等方法)生成面状数据;最后统一坐标与投影系统,达到与遥感数据的配准。

3)建立各类地学辅助因子数据库:GIS软件支持下,基于前面生成的各类辅助数据,建立专题数据库,形成地学辅助因子数据库。

(3)知识库的生成过程,建立专家知识库,主要是地学规律知识库,包括以下过程:

1)知识获取:通过对照遥感影像,进行野外考察,针对各类有代表性的影像特征对该地区所有地貌条件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状况、植被分布、生态环境条件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各类实践知识。

2)知识库生成: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整理,从总体上归纳出各类规律,形成知识规则,最后通过对“训练区”的数据不断训练,修改和调试知识规则,形成地学规律知识库。

土地覆盖/土地利用类型对高程有明显的依赖关系。对研究区已有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分析,建筑用地、园地主要分布在海拔300m以下;耕地绝大部分分布在海拔150m以下;林地的分布范围较广,不同海拔都有分布,分布在10m以下的林地主要是沿海防护林和公路绿化林地。350m以上的海拔,只有林地分布,没有其他地类。

坡度数据可以用于区别某些土地覆盖/土地利用类型。根据实地考察结果和对地形图、已有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分析,建筑用地、水浇地、园地主要分布在坡度小于20 °区域,坡度大于10 °时很少有水浇地。所以,遥感数据的光谱特征同样表现为绿色植被,难以判断是水浇地还是林地时,坡度数据是一个有价值的参数。以下是几种地类与高程和坡度的详细关系。

在本次的分类知识库,专家规则采用下面的基本形式来表达:

IF(条件)THEN(结论),Confidence(结论可信度)

其中可信度的值域为[0,1],值为0 时,完全排除当前像元为所给类别的可能性;当取值为1时,维持像元原始可信度,且表示当前结论永远成立。可信度可以根据地学经验或专家打分等方法来确定。

知识的表示与知识库的构造要结合地学问题的研究特点。通过不断修改和调试知识库,使影像解译结果基本达到人工目视解译的效果。当可信度的值为0时,则排除了当前像元为(结论)所给出的类别的可能性;而当取值为1 时,已有可信度值不该变。这种表示方法,不但考虑到了遥感影像解译的特点,而且明显地减少了知识库中规则的数量。这对于大数据量的遥感数据处理是极其重要的。下面给出规则库中的规则:

IF VALUE =1 DEM <300 AND SLOPE <20 THEN 建筑用地 CF =1

IF VALUE =2 DEM <50 AND SLOPE <10 THEN 水浇地 CF =1

I VALUE =3 THEN 水域 CF =1

IF VALUE =4 DEM <300 AND SLOPE <20 THEN 旱地 CF =1

IF VALUE =5 DEM <300 AND SLOPE <20 THEN 园地 CF =1

IF VALUE =6 THEN 林地 CF =1

ELSE IF DEM>=300 OR SLOPE>=20 THEN 林地 CF =1

ELSE IF 50=<DEM<=250 AND 10=<SLOPE<20 THEN 园地 CF=0.5

ELSE 林地 CF =1

本次分类结果精度评价采用分层随机采样法,主要参考龙口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同时结合目视判读的结果以及现场验证,对两个时期的分类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各时期的遥感分类结果直接参照同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精度验证。由于遥感分类体系与土地利用现状的分类体系有一定差异,因此,在进行随机采样之前,将遥感分类图像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的分类进行适当统一。然后分别对每期遥感分类结果选取300个样本点,并保证每类有10个以上的样点,用基于误差矩阵的精度评价方法,对龙口市1989年和2003年的分类结果进行评价。实用Kappa系数计算表明1989年和2003年龙口市土地利用TM遥感分类结果的总体精度和使用者精度都在75%以上,Kappa系数也都在0.8以上,达到最低允许判别精度0.7的要求。这些表明了龙口市两期图像的土地利用遥感分类结果均比较理想,各地类的分类精度也较高。

3 龙口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随着地球信息科学的兴起与发展,人们可获取的资源的极大丰富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的极大提高,尤其是动态可视化技术获得新的突破。在此需求与技术背景下,陈述彭先生倡导在传统地学图谱的基础上开展地学信息图谱的探讨与研究。地学信息图谱是地学图谱在地球信息科学基础上的自然延伸,是按照一定指标递变规律或分类体系排列的一组能够反映地学空间信息规律的数字地图、图表、曲线或图像。地学信息图谱是“图”与“谱”的结合,兼有图形与谱系的双重特征。

本文所采用土地利用图谱分析模型包括两部分内容:①转移矩阵,从中可以看出各个时序单元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以及各地类的补给来源。②不同时序单元内土地利用图谱分析,考察图谱单元的空间组合与时空位移。

3.1 转移矩阵

转移矩阵对于分析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流向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定量说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状况,而且可以揭示不同景观类型间的转移概率,从而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过程。转移矩阵包括转移面积矩阵、概率矩阵。

表1 1989~2003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单位:hm2)

注:R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比例(%)。

从表1可以看出,在1989年至2003年,建筑用地发生用途流转面积为487.61hm2,占初始建筑用地面积的比率为3.62%,不存在明显流向。耕地发生用途流转面积为17632.40hm2,占初始耕地面积的比率为 49.85%,主要流向是园地,该流向13835.82hm2,占初始耕地面积的比率为39.11%,其次是建筑用地,该流向3508.77hm2,占初始耕地面积的比率为9.92%。水域发生用途流转面积为492.92hm2,占初始水域面积的比率为8.72%,主要流向是园地和林地,共占初始水域面积的比率为6.4%。园地发生用途流转面积为1316.62hm2,占初始园地面积的比率为7.89%,主要流向是建筑用地,该流向 759.25hm2,占初始园地面积的比率为 4.55%。林地发生用途流转面积为1405.45hm2,占初始林地面积的比率为 10.45%,主要流向是建筑用地,该流向624.64hm2,占初始林地面积的比率为 4.66%。未利用地发生用途流转面积为2158.74hm2,占初始未利用地面积的比率为 47.24%,主要流向是园地,该流向1306.85hm2,占初始未利用地面积的比率为28.60%,其次是流向林地和建筑用地,共占初始未利用地面积的比率为12.89%。

3.2 土地利用信息图谱

在图谱中,共有36类图谱单元,即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其中有30类显示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变化,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34%。为了更简单明了地读取土地利用类型流转的主要方向,认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将该30类变化的图谱单元按照面积大小进行排序,计算各类图谱单元的转换面积百分率和累计转换百分率,统计其中涵盖变化总面积的92.04%的10类图谱单元,得到1989~2003年土地利用主要图谱单元类型的面积排序表(表2)。

表2 1989~2003年土地利用主要图谱单元类型的面积排序表

从表2可以看出,龙口市在1989~2003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最显著的结构特征是耕地向园地的转化,该流向的耕地面积共13835.82hm2,占到整个变化面积的58.89%。其次是耕地向建筑用地的转化,面积为3508.77hm2,占到整个变化面积的14.93%。再次是未利用地向园地的转化,面积为1306.85 hm2,占到整个变化面积的5.56%。可以看出,研究时段内龙口市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流向建筑用地和园地。

4 结论

(1)本研究利用陆地卫星资料ETM+对龙口市土地利用进行了时空监测与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ETM+的影像分辨率较低,它主要是反映一些综合的地类信息,对于一些土地利用图斑较为破碎,用地类型交错复杂的地区,其地物提取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土地利用变化的详细监测上就有所欠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结合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研究,积极探求新的动态监测方法以充分利用这些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来获得更可靠准确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信息。

(2)如何充分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提供的丰富的地理辅助数据,进而自动发现知识,并融合多尺度、多时相的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建立灵活高效的推理机制,从而完成遥感影像的专题信息自动提取,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3)“地学信息图谱”是一新兴的学术思想,目前还处于认识阶段,对它的理解尚不很成熟,需要更多的学者和更多的研究工作来完善对其的认识。本文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土地利用演化与发展的信息图谱研究,来反演时空变化,进而认识客观世界,揭示和再现过去,是一先进可行的技术途径。

(4)研究结果表明龙口市在1998~2003年间,土地利用方式相互转化较为频繁,变化强度大,矛盾非常突出。主要表现为耕地的不断减少,园地和建筑用地持续增长;其主要流向是从耕地流向园地和建筑用地。这些变化造成了龙口市耕地质量下降和利用程度加强,给耕地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土地管理部门应该从宏观决策上给予重视,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后备资源储备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陈述彭.2001.地学信息图谱探索研究.商务印书馆

李小英,彭望碌,曹彤.2002.土地利用演化信息图谱的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县为例.地球信息科学,2:(58~63)

齐清文,池天河.2001.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和方法.地理学报,56(增刊):8~18

术洪磊,毛赞猷.1997.GIS辅助下的基于知识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研究——以土地覆盖土地利用类型为例.测绘学报,11(4)

叶庆华.2001.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时空复合模式研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

周成虎,骆剑承,杨存建,刘庆生.2001.遥感影像地学理解与分析.科学出版社,180~240

Lucas I F J,Frans J M,Wel V D.1994.Accuracy assessment of satellite derived land-cover data:a review.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60(4):410~432

你要通过文献查阅,知道如何反映植被盖度的时空演变。明确这个目标之后,就开始着手准备数据,获取数据后,根据你自己确定的植被盖度获取方法,反演获取植被盖度,最后再进行时空演变分析。严格的说这是一篇比较系统的论文才能完成的,一两句话也不能回答清楚,具体实现过程中有问题请私信我帮你!

森林资源调查中SPOT5遥感图像处理方法探讨王照利、黄生、张敏中、马胜利(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规划设计院,遥感计算中心,西安710048)本文发表于<陕西林业科技>2005 No.1 P.27-29,55摘要:目前,多光谱、高空间分辨率的SPOT5卫星遥感数据被广泛应用到森林资源调查中。本文结合SPOT5遥感数据的特点,根据森林资源调查的需要,从遥感数据的正射校正、波段组合、融合处理和数据变换处理等方面探讨了SPOT5数据的处理和信息提取。探讨性地提出了适应于森林资源调查的SPOT5遥感数据处理方法。关键词:SPOT5 遥感数据,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处理DISCUSSION ON SPOT5 IMAGE DATA PROCESSING FOR FOREST INVENTORYWang Zhaoli, Huangsheng,Zhangminzhong,Ma Shengli(Northwest Institute for Forest Inventory, Planning &Design, Xi’an China 710048)Abstract: Now days,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and multispectral SPOT5 image data are widely applied in forest inventory in China.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OT5 image and requirements of forest invent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cessing procedures of ordering image data, ortho-rectification, image bands composition and image data fusion. The complete steps of image processing for forest inventory are given.Key words: SPOT5 image data,forest inventory, data processing前言卫星遥感影像具有空间宏观性、视角广、多分辨率(光谱和空间)、多时相、周期性、信息量丰富等特点,所以卫星遥感影像既可以提供森林资源的宏观空间分布信息又能提供局部的详细信息以及随时间、空间变化的信息等[1]。目前在林业领域卫星遥感数据被广泛的应用于不同尺度层次的森林资源调查、资源监测、病虫害、火灾监测等方面。2002年5月法国SPOT地球观测卫星系列之5号卫星(即SPOT5星)发射。SPOT5遥感数据的多光谱波段空间分辨率为10米(短波红外空间分辨率为20米),但全色波段空间分辨率达到2.5米。SPOT5遥感数据的高空间分辨率和多光谱分辨率为森林资源调查提供了丰富的、可靠的、高精度的基础数据源。从性价比分析,在其他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目前比较昂贵的状况下,SPOT5遥感数据比较适宜应用于大面积的森林资源调查,可大幅度的森林调查的减少外业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在我国SPOT5卫星数据已被大量地应用于森林资源调查工作中,尤其,是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被作基本的森林资源信息源提取各类信息。针对于将多光谱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SPOT5遥感数据应用于森林资源调查的数据处理技术和方法鲜有报道。本文总结工作实践,结合SPOT5遥感数据的特点,根据森林资源调查的需要,从遥感数据的订购、正射校正、波段组合、融合处理和数据变换处理等方面探讨了SPOT5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1.SPOT5卫星遥感数据特点SPOT卫星系统采用线性阵列传感器和推扫式扫描技术,具有旋转式平面镜可以进行倾斜观察获得倾斜图像和立体像对。采用与太阳同步的近极地的椭圆形轨道,轨道高度约832Km,轨道倾角98.7o ,每天绕地球14圈多,重复覆盖周期26天[2]。由于有倾斜观测功能,使重复覆盖周期减少到2-3天。SPOT5卫星载有2台高分辨率几何成像仪(HRG)、1台高分辨率立体成像装置(HRS)和1台宽视域植被探测仪(VGT)。高分辨率几何成像仪的波段选择是总结了多年的研究成果,认为HRG的波段设置(见表1)足以取得辨别作物和植被类型的最佳效果。本文主要探讨HRG高空间分辨率数据的处理。2.SPOT5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过程SPOT5数据处理工作流程:2.1 遥感数据的订购订购数据时,用户需向数据代理商提供购买区域的四个角的大地坐标或者数据的景号(PATH/ROW)。特别应该注意数据订购时间和用户拿到数据之间有时间差,间隔时间长短因用户的要求、天气、卫星重复覆盖周期而异。相对于其他卫星数据,比较有利的一面是SPOT5卫星装置有旋转式平面镜可以进行倾斜观察,用户可向代理商申请红色编程提前得到调查区域的遥感数据,但要支付编程费。对于遥感数据的时相、云量、入射角、阴影量、是否购买高空间分辨率的全色波段等用户根据自己具体的工作需要向代理商提出限制要求。根据我们对SPOT5遥感数据的使用,对于森林资源调查,北方9,10月份和11月初的遥感影像比较适宜。代理商向用户提供经过处理的不同级别的影像产品,在森林资源调查中建议购买SPOT1A级产品,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进行处理,同时也可减少费用。2.2 基础数据准备大比例尺地形图和高精度DEM是进行SPOT5遥感数据高精度正射校正必需的基础地理数据。建议购买1:10000地形图和1:25000数字高程模型(DEM)。将1:1万地形图扫描,扫描分辨率设置为300DPI。将扫描好的地形图进行几何精纠正,纠正精度控制在0.3毫米内。从测绘部门购买的1:1万地形图为北京54坐标系3度分带高斯克吕格投影,而1:2.5万DEM为北京54坐标系6度分带投影。在数据准备时,将校正好的1:1万地形图通过换带转换转成和DEM一致的6度分带投影。对于没有1:1万地形图的地区,建议使用差分GPS接收机采集地面控制点。2.3几何正射校正正射校正过程应用了法国SPOT公司发行的GEOIMAGE软件。GEOIMAGE软件有针对SPOT5卫星数据开发的SPOT5物理模型。模型模块自动读取DEM信息。SPOT 物理模型可读取卫星在获取遥感数据的瞬间状态参数,这些参数存贮在数据的头文件中[3]。卫星状态参数包括:卫星成像瞬间的经纬度、高度、倾角等。卫星状态参数能够帮助提高几何校正的精度。以校正好的1:1万地形图为基准,在影像图上找出和地形图上地物相匹配的明显地物作为地面控制点。在进行正射校正时,应先进行全色波段数据校正,然后以校正好的全色波段数据为基准进行多光谱数据校正。以全色波段数据为基准校正多光谱波段就比较容易校正,且能提高两者的匹配精度。地面控制点应分布均匀,影像的边缘部分布要有控制点分布,同时在不同的高程范围最好都有控制点。地面控制点的数量因地形地貌的复杂程度而定,根据我们的经验,一景60KmX60Km的SPOT5数据,一般地势平缓的地区20个左右控制点即可达到满意的结果,在高山区25个左右控制点就可使正射校正精度满足要求。重采样方法采用双线性内插法。2.4 辐射校正用户购买的SPOT5的各级数据,数据提供商已经根据卫星的记录参数对遥感数据做了辐射校正,即消除了传感器自身引起的、大气辐射引起的辐射噪声。若果影像存在薄雾或地形高差较大引起的辐射误差情况,用户应进一步进行辐射校正处理。薄雾的简单消除原理是基于近红外波段不受大气辐射影响,清澈的水体或死阴影区的数值应为零。从各波段数据中减去近红外波段的水体或阴影的不为零值。地形起伏引起的辐射误差校正公式: f (x,y)=g(x,y)/cosa,g(x,y)为坡度为a的倾斜面上的地物影像;f (x,y)为校正后的影像。由于坡度因子参与校正所以需要DEM支持。2.5 波段组合根据SPOT5数据波谱特征(表1),各波段分别记录反映了植被的不同特征方面:B4(SWIR)短波红外反映植物和土壤的含水量,利于植被水分状况和长势分析;B3(NIR)近红外波段对植被类别、密度、生长力、病虫害等的变化敏感;B2(RED)红光波段对植被的覆盖度、植被的生长状况敏感;B1(VIS)可见光波段对植物的叶绿素和叶绿素浓度敏感。经过比较分析和实际应用发现SPOT5的B3、B4、B2波段组合对植被类型的识别要优于B3、B2和B1的组合。但由于B4波段的空间分辨率为20米,使B342组合对植被空间几何细节表达没有B321组合清晰,例如林缘界线信息表达方面B321要优于B342。2.6 影像数据融合对于购买有高空间分辨率全色波段数据的用户,进行数据融合是必不可少的。影像数据融合能够综合不同波段、不同空间分辨率数据(层)的特征,融合后的数据具有更丰富、更可靠的信息[4]。 根据影像数据融合的水平阶段,影像融合分为:像元级、特征级和决策级三个层次。为了最大限度的从SPOT5遥感数据中提取森林植被信息,应进行像元级的数据融合,将2.5米的全色波段和10米多光谱数据进行融合。融合得到的新数据既具有全色波段数据的高空间分辨率特征又具有多光谱特征。像元级数据融合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数据融合的目的,即最大限度的突显森林植被信息,应选取B4、B3、B2和PAN波段,根据我们的试验Brovey 融合算法方法比较理想:2.7遥感影像地图将融合好的数据按Rfused、Gfused、Bfused组合,叠加上行政界线、公里格网、坐标、比例尺等辅助信息,按1:1万地形图分幅生成1:1万纸质图作为外业手图。3. 结果和讨论3.1 几何精度利用SPOT5物理模型,采用1:1万地形图和2.5万DEM ,经过正射校正处理,可使影像的几何精度控制在2个像元内(<10米),达到1:1万制图标准要求。为以遥感影像为基础信息源提取林分调查因子、区划林班界线生成大比例尺的林相图、森林分布图提供了几何精度保障。3.2 波段选择对于没有全色波段的情况,SPOT5数据的B342组合有利于森林植被类型的识别。在应用遥感技术进行森林资源调查区划中,林分类型信息提取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所以B342波段组合是小班区划和外业手图的最佳组合。3.3 融合效果融合数据技术使SPOT5遥感影像既具有全色波段的高空间分辨率又拥有多光谱数据的光谱分辨率,丰富了遥感影像的信息量。采用Brovey算法使SPOT5遥感影像从色彩、纹理等方面增强了影像的可判读性,提高了小班因子正判率和林分小班的区划精度。参考文献1.周成虎,杨晓梅,骆剑承等.《遥感影像地学理解与分析》,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3-4.2.赵英时.《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88-903.北京视宝卫星图像有限公司.《专业制图工作室GEOIMAGE用户指南》,2004,68-70.4.Christine Pohl. Geometric Aspects of Multisensor Image Fusion for Topographic Map Updating in The Humid Tropics, ITC Publication, 1996,51-52.21世纪遥感与GIS的发展来源: 李德仁 时间: 2005-08-11-23:09 浏览次数: 7921世纪遥感与GIS的发展李德仁(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市珞瑜路129号,430079)摘要:在20世纪,人类的一大进步是实现了太空对地观测,即可以从空中和太空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通过非接触传感器的遥感进行观测,并将所得到的数据和信息存储在计算机网络上,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在短短的30年中,遥感和GIS作为一个边缘交叉学科已发展成为一门科学、技术和经济实体。本文深入地论述了21世纪中遥感的6大发展趋势和GIS的5个发展特征。关键词:发展趋势;航空航天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对地观测中图法分类号:P208;P237.9随着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实现了从空中和太空来观测和感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理想,并能将所感知到的结果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全球流通,为人类的生存、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服务。在20世纪后半叶,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和技术,迅速地成长起来。1 遥感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1.1 航空航天遥感传感器数据获取技术趋向三多(多平台、多传感器、多角度)和三高(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高时相分辨率)从空中和太空观测地球获取影像是20世纪的重大成果之一,短短几十年,遥感数据获取手段迅猛发展。遥感平台有地球同步轨道卫星(35000km)、太阳同步卫星(600—1000km)、太空飞船(200—300km)、航天飞机(240—350km)、探空火箭(200—1000km),并且还有高、中、低空飞机、升空气球、无人飞机等;传感器有框幅式光学相机、缝隙、全景相机、光机扫描仪、光电扫描仪、CCD线阵、面阵扫描仪、微波散射计雷达测高仪、激光扫描仪和合成孔径雷达等,它们几乎覆盖了可透过大气窗口的所有电磁波段。三行CCD阵列可以同时得到3个角度的扫描成像,EOS Terra卫星上的MISR可同时从9个角度对地成像。卫星遥感的空间分辨率从Ikonos Ⅱ的1m,进一步提高到Quckbird(快鸟)的0.62m,高光谱分辨率已达到5—6nm,500—600个波段。在轨的美国EO-1高光谱遥感卫星,具有220个波段,EOS AM-1(Terra)和EOS PM-1(Aqua)卫星上的MODIS具有36个波段的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时间分辨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小卫星技术的发展,通过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合理分布的小卫星星座,以及传感器的大角度倾斜,可以以1—3d的周期获得感兴趣地区的遥感影像。由于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以及用INSAR和D-INSAR,特别是双天线INSAR进行高精度三位地形及其变化测定的可能性,SAR雷达卫星为全世界各国所普遍关注。例如,美国宇航局的长远计划是要发射一系列太阳同步和地球同步的长波SAR,美国国防部则要发射一系列短波SAR,实现干涉重访问间隔为8d、3d和1d,空间分辨率分别为20m、5m和2m。我国在机载和星载SAR传感器及其应用研究方面正在形成体系。“十五”期间,我国将全方位地推进遥感数据获取的手段,形成自主的高分辨率资源卫星、雷达卫星、测图卫星和对环境与灾害进行实时监测的小卫星群。1.2 航空航天遥感对地定位趋向于不依赖地面控制确定影像目标的实地位置(三维坐标),解决影像目标在哪儿(Where)是摄影测量与遥感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已成功用于生产的全自动化GPS空中三角测量的基础上,利用DGPS和INS惯性导航系统的组合,可形成航空/航天影像传感器的位置与姿态的自动测量和稳定装置(POS),从而可实现定点摄影成像和无地面控制的高精度对地直接定位。在航空摄影条件下的精度可达到dm级,在卫星遥感的条件下,其精度可达到m级。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改变目前摄影测量和遥感的作业流程,从而实现实时测图和实时数据库更新。若与高精度激光扫描仪集成,可实现实时三维测量(LIDAR),自动生成数字表面模型(DSM),并可推算出数字高程模型(DEM)。美国NASA在1994年和1997年两次将航天激光测高仪(SLA)安装在航天飞机上,企图建立基于SLA的全球控制点数据库,激光点大小为100m,间隔为750m,每秒10个脉冲;随后又提出了地学激光测高系统(GLAS)计划,已于2002年12月19日将该卫星IICESat(cloud and land elevation satellite)发射上天。该卫星装有激光测距系统、GPS接收机和恒星跟踪姿态测定系统。GLAS发射近红外光(1064nm)和可见绿光(532nm)的短脉冲(4ns)。激光脉冲频率为40次/s,激光点大小实地为70m,间隔为170m,其高程精度要明显高于SRTM,可望达到m级。他们的下一步计划是要在2015年之前使星载LIDAR的激光测高精度达到dm和cm级。法国利用设在全球的54个站点向卫星发射信号,通过测定多普勒频移,以精确解求卫星的空间坐标,具有极高的精度。测定距地球1300km的Topex/Poseidon卫星的高度,精度达到±3cm。用来测定SPOT 4卫星的轨道,3个坐标方向达到±5cm精度,对于SPOT 5和Envisat,可望达到±1m精度。若忽略SPOT 5传感器的角元素,直接进行无地面控制的正射像片制作,精度可达到±15m,完全可以满足国家安全和西部开发的需求。1.3 摄影测量与遥感数据的计算机处理更趋向自动化和智能化从影像数据中自动提取地物目标,解决它的属性和语义(What)是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另一大任务。在已取得影像匹配成果的基础上,影像目标的自动识别技术主要集中在影像融合技术,基于统计和基于结构的目标识别与分类,处理的对象既包括高分辨率影像,也更加注重高光谱影像。随着遥感数据量的增大,数据融合和信息融合技术逐渐成熟。压缩倍率高、速度快的影像数据压缩方法也已商业化。我国学者在这些方面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1.4 利用多时像影像数据自动发现地表覆盖的变化趋向实时化利用遥感影像自动进行变化监测(What change)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过去人工方法投入大,周期长。随着各类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和大量新的影像数据源的出现,实时自动化监测已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自动变化监测研究包括利用新旧影像(DOM)的对比、新影像与旧数字地图(DLS)的对比来自动发现变化和更新数据库。目前的变化监测是先将新影像与旧影像(或数字地图)进行配准,然后再提取变化目标,这在精度、速度与自动化处理方面都有不足之处。笔者提出了把配准与变化监测同步的整体处理[1]。最理想的方法是将影像目标三维重建与变化监测一起进行,实现三维变化监测和自动更新。进一步的发展则是利用智能传感器,将数据处理在轨完成,发送回来的直接为信息,而不一定为影像数据。1.5 摄影测量与遥感在构建“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市”和“数字文化遗产”中正在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数字地球”概念是在全球信息化浪潮推进下形成的。1999年12月在北京成功地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数字地球”大会后,我国正积极推进“数字中国”和“数字省市”的建设,2001年国家测绘局完成了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总体战略研究。在已完成1∶100万和1∶25万全国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2001年全国各省市测绘局开始1∶5万空间数据库的建库工作。在这个数据量达11TB的巨型数据库中,摄影测量与遥感将用来建设DOM(数字正射影像)、DEM(数字高程模型)、DLG(数字线划图)和CP(控制点数据库)。如果要建立全国1m分辨率影像数据库,其数据量将达到60TB。如果整个“数字地球”均达到1m分辨率,其数据量之大可想而知。本世纪内可望建成这一分辨率的数字地球。“数字文化遗产”是目前联合国和许多国家关心的一个问题,涉及到近景成像、计算机视觉和虚拟现实技术。在近景成像和近景三位量测方面,有室内各种三维激光扫描与成像仪器,还可以直接由视频摄像机的系列图像获取目标场三维重建信息。它们所获取的数据经过计算机自动处理后,可以在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形成文化遗迹的三维仿真,而且可以按照时间序列,将历史文化在时间隧道中再现,对文化遗产保护、复原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6 全定量化遥感方法将走向实用从遥感科学的本质讲,通过对地球表层(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4大圈层)的遥感,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有关地物目标的几何与物理特性,所以需要通过全定量化遥感方法进行反演。几何方程式是有显式表示的数学方程,而物理方程一直是隐式。目前的遥感解译与目标识别并没有通过物理方程反演,而是采用了基于灰度或加上一定知识的统计、结构和纹理的影像分析方法。但随着对成像机理、地物波谱反射特征、大气模型、气溶胶的研究深入和数据积累,多角度、多传感器、高光谱及雷达卫星遥感技术的成熟,相信在21世纪,估计几何与物理方程式的全定量化遥感方法将逐步由理论研究走向实用化,遥感基础理论研究将迈上新的台阶。只有实现了遥感定量化,才可能真正实现自动化和实时化。2 GIS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2.1 空间数据库趋向图形、影像和DEM三库一体化和面向对象[2]GIS发展曾经历过栅格、矢量两个不同数据结构发展阶段,目前随着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的飞快增长和数字地球、数码城市的需求,形成了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和三库(图形矢量库、影像栅格库和DEM格网库)一体化的数据结构。这样的数据库结构使GIS的发展更加趋向自然化、逼真化,更加贴近用户。以面向应用的GIS软件为前台,以大型关系数据库(Oracle 8i,9i等)为后台数据库管理,成为当前GIS技术的主流趋势。2.2 空间数据表达趋向多比例尺、多尺度、动态多位和实时三维可视化在传统的GIS中,空间数据是以二维形式存储并挂接相应的属性数据。目前,空间数据表达的趋势是基于金字塔和LOD(level of detail)技术的多比例尺空间数据库,在不同尺度表示时可自动显示出相应比例尺或相应分辨率的数据,多比例尺数据集的跨度要比传统地图的比例尺大,在显示不同比例尺数据时,可采用LOD或地图综合技术。真三维GIS的空间数据要存储三维坐标。动态GIS在土地变更调查、土地覆盖变化监测中已有较好的应用,真四维的时空GIS将有望从理论研究转入实用阶段。基于三库一体化的时空3D可视化技术发展势头迅猛,已能再PC机上实现GIS环境下的三维建筑物室外室内漫游、信息查询、空间分析、剖面分析和阴影分析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真三维GIS将使人们在现实空间外,可以同时拥有一个Cyber空间。2.3 空间分析和辅助决策智能化需要利用数据挖掘方法从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中发现更多的有用知识GIS是以应用导向的空间信息技术,空间分析与辅助决策支持是GIS的高水平应用,它需要基于知识的智能系统。知识的获取是专家系统中最困难的任务。随着各种类型数据库的建立,从数据库中挖掘知识成为当今计算机界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课题。从GIS空间数据库中发现的知识可以有效的支持遥感图像解译,以解决“同物异谱”和“同谱异物”的问题。反过来,从属性数据库中挖掘的知识又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等一些列空间分析的功能[3]。尽管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这一命题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但随着数据库的快速增大和对数据挖掘工具的深入研究,其应用前景是不可估量的。2.4 通过Web服务器和WAP服务器的互联网和移动GIS将推进联邦数据库和互操作的研究及地学信息服务事业随着计算机通讯网络(包括有线和无线网)的大容量和高速化,GIS已成为在网络上的分布式异构系统。许多不同单位、不同组织维护管理的既独立又互联互用的联邦数据库,将可提供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应用需要。因此,联邦数据库和互操作(federal databases & interoperability)问题成为当前国际GIS联合研究的一个热点。互操作意味着数据库中数据的直接共享,GIS规律功能模块的互操作与共享,以及多点之间的相同工作,这方面的研究已显示出明显的成效。未来的GIS用户将可能在网络上缴纳为其需要所选用数据和软件功能模块的使用费,而不必购买这个数据库和整套的GIS软硬件,这些成果产生的直接效果是GIS应用将走向地学信息服务。目前已兴起的LBS和MLS,即基于位置的服务和移动定位服务,突出地反映了这种变化趋势。它引起的革命性变化使GIS将走出研究院所和政府机关,成为全社会人人具备的信息服务工具。我国目前已有2亿个手机用户,若每人每月为MLS支付10元费用,全国一年的产值将达到240亿。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地学信息将能随时随地为任何人和任何事情进行4A服务(geo-in-formation for anyone and anything at anywhere and anytime)。2.5 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有望在本世纪形成较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笔者曾扼要地叙述了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7大理论问题[4]:(1)地球空间信息的基准,包括几何基准、物理基准和时间基准;(2)地球空间信息标准,包括空间数据采集、存储与交换标准、空间数据精度与质量标准、空间信息的分类与代码标准、空间信息的安全

写论文研究空间分异需要什么方

1、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原理;演绎则是从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个别结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门捷列夫使用归纳法,在人们认识大量个别元素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后来他又从元素周期律预言当时尚未发现的若干个元素的化学性质,使用的就是演绎法。

2、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而加以认识。它是把整体分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

分析是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个必经步骤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3、因果分析法:就是分析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认识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引起结果的辩证思维方法。使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到真正的内因与结果,而不是似是而非的因果关系。

要注意结果与原因的逆关系,一方面包括“用原因来证明结果”,同时也包括“用结果来推论原因”。不同的事物,一般都一身二任,既是原因,又是结果,而且一个结果往往有不同层次的几个原因。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对所分析的问题必须寻根究底。

4、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又称类推或类比法。它是对事物或者问题进行区分,以认识其差别、特点和本质的一种辩证逻辑方法。在资料不多,还不足以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时,比较分析法更具有价值。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5、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就是通过确定事物的质的关系和数量关系以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方法。任何事物或任何问题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事物的质量。表现为一定的量,又表现为一定的质。

因此,在研究中,只有弄清质的方面,又弄清量的方面,才能找出其中规律性的问题。在研究中,定性分析就是据事论理,划清事物质的界限。定量分析就是对问题的规模、范围、数目等数量关系的情况及变化,进行精确的统计,计算、分析、对比,就是弄清事物发展中量的变化关系。

6、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7、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扩展资料:

任何一项研究都离不开方法的支撑。没有研究方法的科学研究是不存在的,没有研究方法,其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是真正的研究。

1、培根用实验法最早发现了热的运动本质;

2、笛卡儿用他提出的直觉——演绎创立了解析几何学;

3、伽利略用实验——数学方法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运用理想实验出现了惯性定律,开创了动力学研究的先河;

4、牛顿用公理化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完成了经典力学体系;

5、汤姆生、卢瑟福、玻尔等用模型化的方法揭开了物质微观粒子的结构,建立了各种原子结构模型;

6、爱因斯坦运用理想实验方法、演绎方法和各种非理性的直觉、顿悟方法创立了相对论;

7、康德和拉普拉斯运用思辨的方法与假说方法提出了天体演化学说;

8、拉瓦锡用定量方法、理论思维方法创立了氧化学说;

9、凯库勒以基本灵感与想象发现了苯的环状结构式;

10、门捷列夫用分类、比较法发现了元素周期表;

11、海特勒与伦敦等把量子力学的理论引入了化学研究,创立了量子化学。

达尔文用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等提出了进化论。从中不难发现,这些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实现的。吴文俊的数学、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最新研究成果也都是采用新的方法取得的,因此,要想做好研究工作,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必须使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研究方法

论文的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思维方法,内容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数学方法。

一、规范研究法

会计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它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或经济理论对经济行为人的行为结果及产生这一结果的制度或政策进行评判,回答经济行为人的行为应该是什么的分析方法。

二、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研究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实证研究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揭示客观现象的内在构成因素及因素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

三、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受训学员研究分析,培养学员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具体说来:

四、比较分析法

是通过实际数与基数的对比来提示实际数与基数之间的差异,借以了解经济活动的成绩和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常常用到,他与等效替代法相似。

五、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六、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七、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分析法是一项经济且有效的信息收集方法,它通过对与工作相关的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来获取工作信息。一般用于收集工作的原始信息,编制任务清单初稿。

八、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

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最近我也在写论文的开题报告。下面是我复制的,百分之百正确。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定量分析法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功能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数量研究法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模拟法(模型方法)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探索性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信息研究方法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描述性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数学方法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系统科学方法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论文研究方法怎么写模板

论文研究方法怎么写模板,很多同学在写论文的时候都是一头雾水,有可能是因为第一次接触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写,那么下面大家就跟随我一起来看看论文研究方法怎么写模板的相关知识吧,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论文(1)

研究方法:

通过普遍联系法、案例分析法和文献结合的写作方法。较全面地分析不同情况下视听资实的效力认定问题。普遍联系是要将我国视听资料效力认定的各个法律与外国相关的法律法条,以及我国法律所不祥尽的具体情况和外国相关规定统一结俣起来,对视听资烊的效力进行一个具体全面的剖析,以对比、引用等方式对本文进行论述。案例分析法是在论证问时注重从实际出发,在事实基础上讲道理、摆证据,运用法律知识和条文进行证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文献法是对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分析。用这三种方把整篇文章紧密联系起来,使整篇论文富有逻辑和深刻度。从而得出在不同情况下如何认定视听资料问题。

研究条件:

1、电子科技迅猛发展,视听资实的效力认定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可通过书店、互联网、图书馆等多种渠道收集资料。2、有论文老师的细心指导。3、大学三年的学习,法学知识有了一定积累,具备研究的能力。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视听资料效力认定问题,解决司法实践中视听资料认定难等问题,找出立法上不足,从而切实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各谐发展。

论文(2)

研究方法:

由于犯罪的复杂性,承继共犯的成立存在不同情况。通过对不同成立条件的对分析,找出承继共犯成立的不同情况。案例分析法则是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以阐释承继共犯承担刑事责任的不同情况。

研究条件:

1、学校图书馆和资料室 具备论文研究所需要的较丰富的书籍,期刊等参考文献

2、已收集了较丰富和全面的文献资料。

3、具有上网条件和丰富的网络资源。

拟解决主要问题:

本课题旨在研究承继共季的刑事责任问题,从理论上着手探讨承继共犯的特征及成立条件,再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承继共犯的刑事责任问题。对国内相关不同学说研究研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针对新出现的理论争议和实践难题也进行一定的关注。

陈:论文(3)

研究方法:

1、比较研究法。比较国外立与中国立法,找出双方的优劣,并此提出自己的完善建议。

2、描述法。用描述的方法描术欠薪行为。以例子及材料将现象和事件描棕和识别,将欠薪的各个方面展现出业。

3、实证分析法。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就案件进行论证。

研究条件:

目前已有很多现成文献 和资料。各国、各地的理论研究成果、网络上丰富的资源。

拟解决问题:

对恶意欠薪罪做一个深入剖析和理解,提出自己的完善建议。

论文(4):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概念的研究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表现在:一是对不纯正身份犯共同犯罪的概念进行祥细论述。剖析其包含的身份仅影响刑罚轻重和身份即影响犯罪性质,同时影响刑罚轻重两个方面的内容。二是将国内外学者对不纯正身份犯的共同犯罪问题的各种观点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得出本文的结论。

研究条件:

1、时间充裕。从论文选题到定稿要6个月时间。

2、参考资实齐全,利用网络、图书馆查找相关文献 期刊。

3、论文指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4、大学四年的法学积累,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拟解决主要问题:

如何对不纯正身份犯共犯问题进行完善,进而有利于刑法理论的发展。

论文(5):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众多的研究方法。其中主要有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 获取相应资料,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全面、准确的了解与掌握;历史研究法,对研究问题的一些历史因素、形成背景调查得出原因;实证研究法,即将所研究的问题,通过相应资料佐证,得出一些结论。

研究条件:

图书馆、网络、已有知识积累,老师的指导。

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中国刑有关结果加重犯的定,找出中国对结果加重犯规定的不足,完善我国刑法对该问题的研究。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什么?——怎样确定研究课题

一切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则就不是研究);进步与成果即成长。

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

A、实践来源——客观存在的或潜在的教育实际问题,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存在的问题。

教育教学与其外部的矛盾(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

B、理论来源——现有教育理论所揭示的问题以及理论体系中的空白和矛盾点(例如《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产生的过程)

2、怎样进行研究课题的论证?

我们既然已选定了一个课题,我们就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情况,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这一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怎样对一个课题进行论证呢?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A、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B、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

C、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D、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E、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

F、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3、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⑴ 观察法 ⑵ 调查法 ⑶ 测验法 ⑷ 行动研究法 ⑸ 文献法 ⑹ 经验总结法 ⑺ 个案研究法 ⑻ 案例研究法

⑼ 实验法(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

(1)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2)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3) 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4) 确定观察对象

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

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

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

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5)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6) 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

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

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但有时需要一些专门设置的仪器来帮助观察,如观察屏、计算机终端装置、更高级的`如动作反应器等。这些仪器主要起两方面作用: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与提高观察的精确性。

在保存资料的手段中,人脑是天然器官。但这种与观察主体连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确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实现资料的客体化。因此,人们先利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手段,进而又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地、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地反复观察资料和分析资料所用。

无论哪一类手段,都应在观察开始前就准备好,对观察中使用的种仪器也须事先作好功能检查,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障碍。对于观察人员来说,必须掌握使用仪器的基本方法,并知道在观察中应做些什么。如要详细、全面拍摄一堂课,一部摄像机是不够的。观察者应准备几部摄像机,并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观察记录,也需要事先作好设计。在记录纸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须记录的项目,还可以约定一些记录符号,以尽量减少现场记录时书写文字的时间、

我们以中学生课堂行为记录为例,见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员根据研究需要,列出他认为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发生的行为。但估计所列不会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让观察员在需要时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请别人帮助观察,必须事先和观察人员讲清楚每一个项目的具体所指,遇到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要求他们熟悉每一个项目的所在位置。为了稳妥起见,还可以在正式观察前先作几次观察练习,帮助观察人员熟悉表格的内容;如发现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观察前作出调整。

(7)规定统一性标准

为了增加观察的客观性,为了便于衡量和评价各种现象,为了易于用数量来表达观察的现象,为了使观察结果可以核对、比较、统计和综合,必须事先考虑自己的观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并对每一因素规定出统一的标准。每次观察或观察同一现象的不同观察者,要坚持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这主要在于,不同的研究项目常会涉及到不同性质的标准。如:有的涉及到单位问题,如怎样衡量学生表现的知识质量;有的涉及到定义问题,如怎样才算违反纪律;有的涉及计算方式问题,如怎样登记和表达学生之间产生的矛盾的频率,等等。对类似问题,都应事先做好统一规定。

3.1.7 逐段提出观察提纲

在观察计划的基础上,应对每次或每段(几次同一性质上一内容的观察组成一段)观察提出具体提纲,以便使观察者对每一次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要获得什么材料非常明确。观察提纲可以包括本次观察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并且应当在前一次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来。亦可采用表格的方式,以便于分类统计。

观察实际过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种结论。也许可以形成某个研究课题。

3.2 调查法 :

同样是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举例说明调查法的操作过程:

抽样调查的主要步骤

在实际的抽样操作中,整个过程可大致分为如下步骤:

1.确定调查的目的(确定问题,形成假说;通过调查验证假说,使问题明确化,得出结论)。

2.确定抽样总体。要从中进行抽样的总体应与要得到信息的总体(目标总体)一致。从样本得出的结论适用于被抽样总体,超出这个范围结论的适用程度取决于被抽样总体与目标总体的差异程度。

3.确定待收集的数据。一般只收集与调查目的有关的数据,过长的调查表会降低回答的质量。

4.选择抽样方法。这时总体中的哪种单位作为个体基本上可定下来。

5.编制抽样框。如学校名录、学生花名册等。

6.确定需要的精确度。因抽样调查是要由样本推断总体,会带有某些不确定性。一般是对相对误差或绝对误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计样本容量,估计费用。

8.抽样试验,在小范围内试填一下调查表,做些必要的改进。

9.实地调查工作的组织。按抽样方案进行调查。对收回的调查表的质量及时进行检查。对不回答的表要有处理方案。

10.根据所用的抽样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11.可对同样的数据采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较。

12.写出调查报告。留存有关总体的信息,它们可能对将来的抽样起指导作用。

对于教育现象,有时难于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概率抽样,可以考虑采用下列方法抽样:从总体中选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单位(群),在群内进行概率抽样;从一个小总体中选出接近于研究者对总体平均数的印象的那些个体;样本限于总体中易于取到的部分;样本是随便选取的;样本由自愿被调查的人员组成;等等。但对这样得到的样本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对结论也要慎重,应充分利用其它信息进行核查、确认。在教育现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经验和抽样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获取好样本的关键。

3.3 测验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为的状况,或推论某些行为的状况(包括:能力与成就,个性、兴趣、动机、态度、观念及心理需要等);从而考虑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进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测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评估、诊断和预测。(举例,如XXX老师所做的“学生自学能力测验(试验)”,就是为了了解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

所谓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测验法是教育和心理学测量的一项主要内容和形式。

测验的客观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测验的控制,在不同时间对于同一个被试,或同一时间对于不同的被试,其意义都应该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观性则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师在做这一测试前邀请我去在他们的家长会上的讲话,目的就在于排除和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排除测验的随意性和不真实性,实现评测标准的同一性)。

推论的客观性指对同一结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论应该一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结果的所做解释应该相同。

3.4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模式基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教师个体比较适用。

另一种模式:预诊——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拟订总体计划——制订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几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

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

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

具体说说操作方法:

(一)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教学或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三)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四)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五)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在行动研究中,过程性资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六)总结评价:首先要对研究过程进行考察。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和消极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资料,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行动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和怎样带来的考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的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考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充 分利用录象、录音等现代化手段。

总结评价实际上是对行动研究过程及其结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

3.5 经验总结法:

这是教师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进行教育经验总结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要注意经验的 先 进 性(观念必须更新)

二、要全面考察总结的对象,充分占有原始的事实材料;且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三、要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据,不能凭空想当然,那是毫无价值。

四、要善于进行理论分析

3.6 文献法:

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

文献按内容性质分,有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零次文献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一次文献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三次文献是指工具书和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又对众多一次文献的综合研究结果。

3.7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

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

个案研究中,原始的资料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也可能通过对某个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说,进而产生新的研究课题或教改实验。

观察或追踪一个人、几个人、一个团体、一节课……的过程,时间可长可短,依需要而定,进行分析概括,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少,研究规模也较小;同时个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没有控制的自然状态中进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时间内突击完成。所以,个案研究就特别适合教师的研究。教师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的学生或一类学生,结合教学、教育工作实践进行研究。对于每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总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对象,而且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处理,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活动)。

3.8 案例研究法:

什么是“案例”?中外学者尚无普遍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现象的客观描述。教育案例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它通常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异位妊娠相关因素研究论文

我觉得有人为因素,饮食因素,作息因素,健康因素和身体因素。

异位妊娠与输卵管炎症、输卵管妊娠史、生殖系统手术史、生殖系统发育不良或功能异常、辅助生殖技术的使用、避孕失败等因素有关。 1.输卵管黏膜炎和输卵管周围炎等,易导致管腔变形,纤毛蠕动异常,影响受精卵运行。 2.发生过输卵管妊娠、宫颈妊娠等。 3.输卵管节育手术、剖宫产手术史等。 4.输卵管过长、双输卵管、子宫先天性发育畸形等,以及输卵管蠕动等功能异常。 5.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加异位妊娠的发生概率。 6.宫内节育器或口服紧急避孕药等避孕失败。 7.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作为医药学类、中医学科目,编写学士学位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或发表期刊评,初级职称的参考文献。近年来异位妊娠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异位妊娠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盆腔炎性疾病,计划生育手术,盆腹部手术史,辅助生殖技术等。因此认识异位妊娠发病相关因素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很多学者对其发病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时空链价值研究分析论文

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前景分析论文

区块链技术诞生于2008年,第一个应用是毕特币。区块链技术使用去中心化共识机制,维护一个完整的、分布式的、不可篡改的账本数据库,在无需建立信任关系的前提下,能够让区块链中的参与者实现一个统一的账本系统。2015年,欧美的很多主流金融机构认识到了该技术的应用前景,纷纷探索在金融领域应用区块链技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它具有改变财政金融的潜力”,也有人认为区块链技术将会像复式记账法和股份制一样深刻改变人类社会。

区块链将使所有个体都有可能成为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节点,也将促进现有金融体系与金融规则的改良,构建共享共赢式的金融发展生态体系。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是人类信用创造的一次革命,它能让交易双方在无需第三方信用中介的情况下开展经济活动,从而实现低成本的价值转移。可以说,区块链技术是互联网时代效率更高的价值交换技术,互联网由此从传递信息的信息互联网向转移价值的价值互联网进化,这有利于传统金融机构借势转型,将内生的业务流程和应用场景互联网化。

一、区块链的特征与不足

(一)区块链的主要特征

(1)去中心。在区块链中,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分布式的结构体系和开源协议让所有的参与者都参与数据的记录和验证,再通过分布式传播发送给各个节点,每个参与的节点都是“自中心”,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区块链又不是简单的去中心,而是多中心或弱中心。当物联网使所有个体都有可能成为中心节点时,传统金融中介的中心地位发生改变,从垄断型、资源优势型的中心和强中介转化为开放式平台,成为服务导向式的多中心当中的差异化中心。

(2)去信任。从信任的角度来看,区块链采用一套公开透明的数学算法,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使所有节点能够在去信任的环境下自动安全地交换数据。区块链实质上是通过数学方法解决信任问题,所有的规则都以算法程序的形式表达,参与方不需要知道交易对手的信用水平,不需要第三方机构的交易背书或者担保验证,只需要信任共同的算法,通过算法为参与者创造信用、产生信任、达成共识。

(3)时间戳。区块是一段时间内的数据和代码打包而生成的,下一区块的页首包含上一区块的索引信息,首尾相连便形成了链。记录完整历史的区块与可进行完整验证的链,形成了可追朔完整历史的时间戳,可为每一笔数据提供检索和查找功能,并可借助区块链结构追本溯源,逐笔验证。所以,区块链生成时都加盖了时间戳,形成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数据库。单个节点上对数据库的修改是无效的,除非能够同时控制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因此区块链的数据可靠性很高。

(4)非对称加密。区块链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即在加密和解密过程中使用一个“密钥对”,“密钥对”中的两个密钥具有非对称特点。在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中,一方面,密钥是所有参与者可见的公钥,参与者都可用公钥来加密一段真实性信息,只有信息拥有者能用私钥来解密。另一方面,使用私钥对信息签名,通过对应的公钥来验证签名,确保信息为真正的持有人发出。非对称加密将价值交换中的摩擦边界降到最低,能够实现透明数据的匿名性,保护个人隐私。

(5)智能合约:由于区块链可实现点对点的价值传递,传递时可以嵌入相应的编程脚本,通过这种智能合约的方式去处理一些无法预见的交易模式,保证区块链能够持续生效。这种可编程脚本本质上是众多指令汇总的列表,实现价值交换时的针对性和条件性,实现价值的特定用途。所以,基于区块链的任何价值交换活动都可通过智能编程的方式对其用途、方向和各种限制条件等做到硬控制,省去了以法律或者合同软约束的成本。

(二)区块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能耗问题。传统货币银行学体系中存在不可能三角,即不可能同时达到去中心化、低能耗和高度安全,在区块链构建中也同样存在不可能三角。比如,在毕特币的实际应用中,其发展带来了计算机硬件的快速膨胀,在“挖矿”过程中的主要成本转移到硬件成本和电力成本等。所以,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权益成本收益后,让其技术功效发挥至最大化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2)存储空间问题。由于区块链记录系统中自初始信息的每一笔交易信息,并且每个节点都要下载存储并实时更新数据区块,所以,每个节点的数据都完全同步的话,网络压力较大,每个节点的存储空间容量要求可能会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

(3)抗压能力问题。基于区块链构建的.系统遵循木桶理论,要兼顾所有网络节点中处理速度和网络环境最差的,所以,如果将区块链技术推广至大规模交易环境下,其整体的抗压能力还有待验证。如果每秒产生的交易量超过系统(最弱节点)的设计容纳能力,交易就自动进入到队列进行排队,带来不良用户体验。

二、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一)金融基础设施

区块链可能作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在很多领域都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金融行业中,区块链技术将首先影响支付系统、证券结算系统、交易数据库等金融基础设施,随后该技术也会扩及一般性金融业务,比如信用体系、“反洗钱”等。这是因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其将首先切入信任要求高且传统信任机制成本高的基础设施领域,过去,基础设施都是公共产品,而区块链新技术和新制度使更多人有可能参与公共产品供给。未来的互联网金融是要利用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金融机构的核心生产系统,把金融企业架构在互联网上。

当前的信息互联网可统称为TCP/IP模型,HTTP是应用层中最重要的应用协议。在价值互联网中,区块链是在应用层里的一个点对点传输的协议。它的价值与信息互联网中HTTP协议的价值是一样的。区块链的巨大潜力和前景就是可以重构传统金融业的基础设施与核心生产系统,而不仅仅停留在APP等应用层面。这是因为,在网络层次,区块链是建立在IP通信协议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分布式网络基础上的;在数据层面,区块链这一数据库系统是崭新的,明显优于现有金融体系的数据库;在应用层面,基于区块链的登记结算、清算系统以及智能合约、物联网能大幅提升效率,区块链上的金融活动是可编程的金融。.

(二)数字的货币

从安全、成本等角度看,纸币被新技术、新产品取代是大势所趋。数字的货币发行、流通体系的建立,对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遵循传统货币与数字的货币一体化的思路,数字的货币的发行、流通和交易应由央行主导,体现便利性和安全性,做到保护隐私与维护社会秩序、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平衡,要有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运行和传导,要保留货币主权的控制力,数字的货币是自由可兑换的,同时也是可控的可兑换。

区块链技术在毕特币上的成功证明了可编程数字的货币的可行性。英国央行的研究表明,中央银行可以考虑发行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的货币,这可增加金融稳定性。数字的货币的技术路线可分为基于账户和不基于账户两种,也可分层并用而设法共存。区块链技术的特点是分布式簿记,不基于账户,而且无法篡改,如果数字的货币重点强调保护个人隐私,可选用这一技术。不过,目前区块链占用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太多,应对不了现在的交易规模,需要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得到推广应用。

(三)自金融

如果从服务的角度、从非货币创造角度来看,现代金融都是通过中介机构实现的。互联网时代,有可能实现去中介化的真正意义上的直接金融。不过,这种可能性还不完全,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互联网金融是在原有金融基础之上的,无法跳出来,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区块链可分为公有区块链和私有区块链。公有区块链就是像毕特币这样的,认可了协议,就成为区块链的组成部分。私有区块链仍然是要获得许可的,银行系统的区块链技术,需要对每一个参与者进行审核。私有区块链非常近似于一种自金融的形态,公有区块链更类似于对私有区块链底层的支持和保障。当区块链技术普遍应用,金融管理技术的第三方化普通呈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自金融就完全成为可能。

三、区块链应用与金融监管

区块链技术是目前唯一无需第三方就可用于记录和证明交易一致性和公司财务准确性的工具。因此,它可以满足潜在监管者和公众对于审计有效性、准确性和时效性的要求,在金融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发展仍受到现行制度的制约。一方面,区块链对现行体制带来了冲击,因为其去中心、自治的特性淡化了国家、监管等概念。比如,以毕特币为代表的数字的货币挑战了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和货币政策调控权,导致货币当局对数字的货币的发展持保守态度。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这项新技术也缺乏充分的认识和预期,法律和制度建立将会严重滞后,导致区块链运用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和法律保护,增大了市场主体的风险。

区块链金融技术一旦在金融业普遍展开以后,监管的去金融属性化就产生了,监管职能、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将会被重新界定。比如,证券借贷、回购和融资融券如能通过区块链交易,监管部门就可考虑利用这个公共账本的信息对市场中的系统性风险进行监控,不仅高效而且可靠。从宏观金融视角看,当自金融时代产生以后,货币创造和传导机制以及信用创造格局将会变化。从微观金融视角看,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金融与商业已经难以区分,将超越分业和混业监管的含义,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需要从这个视角来探讨。

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去中心化”仍需要中心化的部门提供规范和保障支持。监管机构可主动拥抱互联网金融的新技术,美国证监会委员Kara Stein认为,监管机构需要处于引导位置,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并快速响应其潜在的弱点。比如,区块链技术希望打破特权和人为操纵,让计算机算法实现“信用自由公证”。但从实践来看,由于缺乏监管,毕特币等数字的货币交易面临的投机和洗钱风险就很高。因此,区块链技术应用需要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保证金融创新产品得到合理运用。同时,还要提高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教育工作,提高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

浅析价值链分析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论文

一、价值链概述

(一)价值链的概念。1985年美国著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中首次提出价值链这一概念,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示出来”。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看作不断投入成本产生价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分为多个相互关联的价值活动。各个价值活动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价值链。企业产品价值增值的一系列内部作业活动的反应,是企业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有机整合形成的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每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实现最终价值产生一定的影响。每个价值环节都和其他价值环节有着各种联系,各个价值环节不能独立完成价值创造活动。价值链不仅仅指企业内部价值活动,还包括与价值链上游的供应商、价值链下游的客户、还有竞争对手以等外部价值链之间的各种联系。

(二)价值链的分类。(1)业务价值链。业务价值链是由企业某个产品价值链上各种价值活动和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构成的集合。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数量、时间和技术三个方面。业务价值链分析,主要是找出价值链上各种活动在数量、时间和技术三个方面联系的相互影响。(2)企业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指的是企业内部各个价值创造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业务价值链分析相比,企业价值链分析更侧重于企业价值链各环节之间联系的分析,这是因为价值链各环节内部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各种不同产品价值链中各种价值活动的联系上,这些联系已通过业务价值链分析发现出来。(3)行业价值链。行业价值链,又称为纵向价值链。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就要将眼光放远,从整个行业价值链的角度对企业进行调整优化,而不是只关注企业内部的价值生产过程。(4)竞争对手价值链。竞争对手价值链,又被称为横向价值链。竞争对手价值链是指在市场上生产同类或相似产品的企业之间构成的一种价值影响的链条。企业通过与其他平行企业进行比较,便能够对自身企业进行准确定位,明确企业自身的优劣势。以上几种价值链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协作,为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服务。

二、企业的成本管理分析

(一)成本的概念。成本是指人们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货币表现。成本分析则是利用成本核算及其他有关资料,分析成本水平与构成的变动情况,研究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及其变动原因,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的分析方法。

(二)成本分析的意义。成本分析是根据成本资料对成本指标所进行的分析,一般包括成本的事前成本分析、事中成本分析和事后成本分析三个方面。通过成本分析,继而进行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目标具有两个不同层次:(1)成本控制的一般目标,即降低成本发生额。(2)成本控制的战略目标,即成本控制的目标要与企业的战略决策相一致,用成本控制辅助企业战略决策的实施活动,以此来获得成本优势,帮助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成本控制的战略目标体主要现在能够更加合理配置资源、辅助企业战略决策,取得竞争优势。通过对成本进行控制,能够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产品价格,从而能够提高产品销售量,使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

三、价值链对企业成本管理影响

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控制是为了确保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具有优势战略定位的基础上,识别并构建企业自身优势价值链,从而能够在整体价值链顾客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下,增强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

(一)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内涵。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主要是指以价值链管理和战略成木管理等理念为指导,以作业成本管理为基础,运用先进的管理系统工具,进行全面收集、分析和利用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成本信息以支持价值链的构建和优化。企业成本的空间范畴不仅仅限于核心企业内部价值链,还要从价值链联盟的视角考察企业的成本行为,即还要考察供应商价值链、购买商价值链及其与企业内部价值链之间的联系。可见,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理论关注企业的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从产品原料的釆购、生产到销售、售后服务,其重点在于确认企业占据价值链中的哪一部分或哪些部分,从而分析釆用何种组合才能达到总成本最小、总价值最大的目标。

(二)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原则。

(1)系统性优化原则。价值链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价值链各个环节进行协调,实现最佳业务绩效。企业进行成本管理要从价值链整体出发,立足于整个价值链以及生产的各个环节,不能只关注价值链的生产、釆购、销售中的某一环节,而是要注重对整个价值链的相关各企业进行协调和控制。要使企业整体成本最低,就需要各相关企业协作完成。

(2)重要性原则。由于企业整个价值链的资源和实力有限,价值链成本的优化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企业80%的成本是由20%的作业引起的,因此,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管理应是一种更具针对性的成本管理行为,应利用价值工程等分析手段找到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关键点,将成本管理重点放在对价值链整体成本和竞争优势起关键作用的环节上,对关键点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料以保证产品特色和优势。

(3)顾客需求导向原则。企业成本管理要针对顾客价值的'提高而展开,这是由价值链的内在特性决定的,顾客需求拉动了整个价值链的运行和发展。在各环节,企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物流和售后服务都要由下游客户的需求拉动,而企业对上游供应商的需求又拉动了上游企业的运行。因此,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应是以发现和探索顾客需求点、确定最佳买方效用为逻辑起点开展的成本管理活动。

四、价值链成本控制策略

(一)外部价值链成本控制策略。

(1)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尽量多渠道融资,降低财务费用。科学开展全面预算,通过事前周密计划、事中有效管理、事后综合反馈,促进财务预算控制的高效有序进行。优化预算管理,杜绝信息孤岛。促进资源优化与信息共享,基于企业运营状况、资金流量、资产构成,科学开展业务与财务预算。

(2)合理进行价值链上下游的整合,处理好与上下游的关系。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活动方式如何,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成本或者企业效益。企业应和上游设备供应商建立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达到互利共赢。

(二)内部价值链成本控制策略。

(1)要合理组织人力物力,降低工程成本。各个职能机构对各流程进行并行执行,紧密合作,互相制约,争取高质量低成本。

(2)进行企业流程再造,消除非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不断进行价值链的改进。非增值作业对于最终产品的形成没有贡献,消除它们不但不会影响产品的生产,还能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降低产品成本。对于增值作业可分为低效作业和高效作业,企业应客观准确判断出价值链中的低效作业,尽可能提高其生产效率。价值链中各个价值活动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低效作业会影响到其他价值活动的生产行为,无形中提高了产品成本。

(3)重视培养专业人才。价值链成本管理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管理方法,因此,要想实施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就要加强成本管理建设,而这些都需要企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因为价值链成本管理所需要的各种有效信息往往是跨专业、跨部门、跨学科的,所以只有真正了解现代管理方式的专业人才,才能从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区别各种来自企业外部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找到企业真正需要的信息资源。

用百度找吧,大哥。凡是想在网络上找人帮自己找资料和写论文的,都是不现实的。你想想看,如果人家叫你去找资料或者是定论文,你会无条件去帮他吗?毕竟找资料和写论文都是若差事啊。没有什么必要,一般人都是不会干的。所以劝楼主你还是自己动手吧。

  • 索引序列
  • 时空分异研究相关论文
  • 植被覆盖度时空变换研究相关论文
  • 写论文研究空间分异需要什么方
  • 异位妊娠相关因素研究论文
  • 时空链价值研究分析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