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巴曙松同志有十余篇学术论文获得全国性论文奖励,其中主要包括:1 获得中国发展研究奖(200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2 2005年,企业年金的关联交易研究(合著),获得中国保监会主办的第二届年金征文一等奖;3 论文《中国外汇储备管理革新问题研究》获“第九届太平洋盆地国家、地区财政金融会议优秀论文奖”(1997年);4 论文《转轨经济中的内部人控制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优秀论文奖(最高奖)”(1999年);5 论文《建立基于风险的企业年金监管框架》(合著)获得2006年中国社保论坛征文奖励。6 课题《国际金融危机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管理》获得第三届管理科学奖“学术奖”
1. 陆锦文,龚元石等. 1989. 黄淮海平原盐渍化土壤在有限水源下小麦节水灌溉方案的研究. 见: 国际盐渍土动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989.10.4-10. 中国, 南京. 274-284.2. Gong Y. S., Lu J. W., van der Ploeg. 1990. An optimum irrigation scheme for wheat grown on the salt-affected soils of the Huang-Huai-Hai River Plain in China. Trans of 14th ICSS, Vol VI, 137-142.3. 陆锦文,龚元石等. 1990. 土壤水调节和利用潜力的研究. 见: 七o五国家科技攻关第57页, 农业节水的研究, 397-465.4. 陆锦文,张和平,吴海洋,龚元石等. 1991. 土壤水分动态预报. 见: 石元春等著, 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61~99.5. 龚元石,陆锦文,B.Huwe等. 1993. 华北平原主要农作物灌溉需水量的估算.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增刊),82-91.6. 张福锁,张爱民,龚元石等. 1992. 《德汉农业词典》.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7. Gong Y. S. and Li B. G., 1993. Estimation and Evaluation of Irrigation Water Requirements in North China Pla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grated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Section I, Beijing, PR China.8. 龚元石,李保国. 1993. 华北平原农田灌溉需水量的估算及其评价,持续农业的资源综合管理国际学术会议文集, 第一部分, 北京, 中国.9. Gong Yuanshi. 1993. 《Abschaetzung des Bewaesserungsbarfs fuer landwirtschaftliche. Nutzflaechen in der Huabei-Ebene der VR China》. ISSN 0942-0754,Heft 8.10. 由振国,张福锁,龚元石等. 1994. 《汉德农业词汇》. 科学出版社.11. 龚元石,李保国,陆锦文. 1994. 土壤水分胁迫条件下蒸散量的计算方法. 见: 李韵珠等著, 土壤水和养分的有效利用,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72-82.12. 龚元石,Huwe B., Allison, B. 1994. 华北平原作物灌溉需水量与土壤最大有效水量关系的研究. 同上, 28-36.13. 石元春,刘昌明,龚元石主编. 1995. 节水农业应用基础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出版社.14. 张福锁,龚元石,李晓林主编. 1995. 土壤与植物营养研究新动态(第三卷). 中国农业出版社.15. 龚元石. 1995. 冬小麦和夏玉米农田土壤分层水分平衡模型.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21(1),61-67.16. 龚元石. 1995. Penman-Monteith公式与FAO-PPP-17Penman修正式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比较.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21(1),68-75.17. 龚元石,李保国. 1995. 应用农田水量平衡模型估算土壤渗漏量. 水科学进展. 6(1),16-21.18. 龚元石,廖超子. 1995. 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新技术-时域反射仪. 见: 石元春,刘昌明,龚元石主编, 节水农业应用基础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出版社. 48-55.19. 龚元石,李保国. 1995. 华北平原节水农业应用基础研究战略. 见: 同上. 1-6.20. 龚元石,李子忠. 1995. 土壤水分管理原理与农田水分利用率. 同上. 41-47.21. 龚元石. 1995.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传输研究现状与展望. 见: 张福锁,龚元石,李晓林主编, 土壤与植物营养研究新动态(第三卷),中国农业出版社. 1-16.22. 龚元石. 1995.联邦德国农业与环境特殊研究项目183研究思路和进展. 同上, 142-158.23. 龚元石,李保国.1996. 蒸散量变化的随机模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1),101-107.24. 龚元石,李保国. 1996. 农田水量平衡模型对作物根系吸水函数及蒸散公式的敏感性. 水土保持研究, 3(3),1-7.25. 龚元石,陆锦文. 1996. 应用土壤分层水分平衡模型研究冬小麦夏玉米农田水分转化特征. 第六次全国水文会议文集, 科学出版社, 194-199.26. 龚元石,李春友,李子忠. 1997. 农田土壤水分三种测定方法的比较.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3),53~58.27. 龚元石,李子忠,廖超子,李春友. 1997. 应用时域反射仪测定农田土壤水分. 水科学进展, 8(4),329-334.28. 龚元石. 1997. 时域反射仪测定土壤水分研究进展. 灌溉排水, 16(1),40~41.29. 龚元石,李子忠,李春友. 1997. 应用时域反射仪测定土壤水分来估算农田蒸散量. 应用气象学报. 9(1), 72-78.30. 龚元石,李子忠. 1997. TDR探针两种埋设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测定及其比较. 农业工程学报, 13(2): 242-244.31. 龚元石. 1997. 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 见: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编,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 中国农业出版社,50-52.32. 李春友,龚元石,陆光明. 1997. 土壤水分运动与作物生长过程耦合机理模型初探.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增刊):26-32.33. 李子忠,龚元石. 1997. 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循环规律及节水调控机理.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增刊):111-115.34. 罗文邃,龚元石. 1997. 土壤结构改良剂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增刊):165-168.35. 龚元石,李子忠,李春友. 1998. 应用时域反射仪测定作物需水量和作物系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3(5):61-67.36. 龚元石,李子忠,杨晓路. 1998.时域反射法测定粮食含水量的标定研究. 见: 李玉忠主编,第七届全国湿度与水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72-175.37. 龚元石,廖超子,李保国. 1998. 农田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及分形特征研究. 土壤学报, 35(1):10-15.38. 龚元石,曹巧红,黄满湘. 1999. 土壤容重和温度对时域反射仪测定土壤水分的影响. 土壤学报, 36(2):145-155.39. 龚元石,曹巧红. 1999. 土壤因子对时域反射仪测定含水量的影响. 中国土壤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 1999.10.南京, 162-163.40. 龚元石. 2000. 中国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见: 张凤荣等编著, 中国土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第七章,158-173.41. 李保国,龚元石,左强等著. 2000. 农田土壤水的动态模型及应用,科学出版社.42. 侯振安,李品芳,龚元石.2000.盐渍条件下苜蓿和羊草生长与营养吸收的比较研究。草业学报,9(4):68-7343. 李子忠,龚元石.2000.农田土壤水分和电导率空间变异分析与确定合理取样数目的方法比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5(5):59-66.44. Gong Yuanshi. 2000. Improv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aline soil in China. US/China Conference on Cooperation i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Sept. 25-26,2000.45. 李品芳,侯振安,龚元石.2001.NaCl胁迫下苜蓿和羊草苗期生长与养分吸收特性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7(2):211-217.46. 李子忠,龚元石.2001.不同采样尺度的田间土壤水分和混合电导率空间变异性及其套合结构模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7(3):255-261.47. 曹巧红,龚元石.2001.土壤电导率对时域反射仪测定土壤水分的影响.土壤学报.38(4):483-490.48. 齐述华,李子忠,龚元石.2002.应用水量平衡原理计算三种蔬菜的需水量和作物系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7(1):71-76.49. Gong Yuanshi and Cao Qiaohong. A Laboratory experiment of 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 for soil water measurement including effects of bulk density and temperature. 17th WCSS commission I-04, 2002.51. 曹巧红,龚元石.2003.降水影响冬小麦灌溉农田水分渗漏和氮淋失模拟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8(1): 37-42.52. 曹巧红,龚元石.2003.应用Hydrus-1D模型模拟分析冬小麦农田水分氮素运移特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9(2):139-145.53. 马军花,任理,龚元石,Karl Stahr。冬小麦生长条件下土壤氮素运移动态的数值模拟。水利学报,2004,3:103-110。54. 于红梅,龚元石,李子忠,张小兰。不同水氮管理对苋菜和菠菜的产量及硝态氮含量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10(3):302-305。55. 白玉华,陈阜,龚元石。红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探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1),72-75。56. 赵爱琴,李子忠,龚元石。 生物降解地膜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及其田间降解状况。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2),74-78。57. Yuanshi Gong, Qiaohong Cao and Zongjia Sun. 2003. The effects of bulk density, clay content and temperature on soil water content measurement using time-domain reflectometry. Hydrological Processes. 17, 3601-3614.58. Ulrich Dieter Mack, Karl-Heinz Feger, Yuanshi Gong, and Karl Stahr.2005. Soil water balance and nitrate leaching in winter wheat – summer maize double-cropping systems with different irrigation and N fertilization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168, 454-460.59. Tusheng Ren, Zhaoqiang Ju, Yuanshi Gong, and Robert Horton. 2005. Comparing Heat-Pulse and 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 Soil Water Contents from Thermo- 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 Probes. Vadose Zone Journal. 4:1080-1086.60. Hong-mei Yu, Zi-zhong Li, Yuan-shi Gong, Ulrich Mack, Karl-Heinz Feger, and Karl Stahr. 2006. Water drainage and nitrate leaching under traditional and improved management of vegetable cropping system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169, 47-51.61. Jianying Gao, Tusheng Ren, and Yuanshi Gong. 2006. Correcting Wall Flow Effect Improves the Heat Pulse Technique for Determining Water Flux in Saturated Soils.Soil Sci. Soc. Am. J. 70:711-717.62. Sen Lu, Tusheng Ren, Yuanshi Gong, and Robert Horton. 2007. An Improved Model for Predicting Soil Thermal Conductivity from Water Content at Room Temperature. Soil Sci. Soc. Am. J. 71:8-14.63. 于红梅, 李子忠, 龚元石. 2007. 传统和优化水氮管理对蔬菜地土壤氮素损失与利用效率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23(2):54-59.64. Lu Sen, Tusheng Ren, Yuanshi Gong, and Robert Horton. 2008. Evaluation of three models that describe soil water retention curves from saturation to oven dryness. Soil Sci. Soc. Am. J. 72(6):1542-1546.65. Chen H., Bai Y.H., Wang Q.J., Chen F., Gao H.W., J.N.Tullberg, J.R.Murray, Li H.W., Gong Y.S. 2008. Traffic and tillage effects in wheat produc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I. Crop yield and SOM. Australian Journal of Soil Research. 46:645-651.66. Bai Y.H., Chen F., Li H.W., Chen H., He J., Wang Q.J., J.N.Tullberg, Gong Y.S. 2008. Traffic and tillage effects in wheat produc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II.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ustralian Journal of Soil Research. 46:652-658.67. S. Lu, T.S. Ren, Y.S. Gong, R. Horton. 2008. Evaluation of Three Models that Describe Soil Water Retention Curves from Saturation to Oven Dryness. Soil Sci. Soc. Am. J. 72(6):15421546.68. Bai Y.H., He J., Li H.W., Wang Q.J., Chen H., Kuhn N.J., Hikel H., Chen F. Gong Y.S. 2009. Soil Structure and Crop Performance after 10 Years of Controlled Traffic and Traditonal Tillage Cropping in the Dryland Loess Plateau in China. Soil Sci. 174(2):113-119.69. Xinrui Lu,Tusheng Ren, Yuanshi Gong. 2009.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rmal Dispersion in Saturated Soils with One Dimensional Water Flow. Soil Sci. Soc. Am. J. 73(6):1912-1920.70. H.Q. Chen, R.X. Hou, Y.S.Gong. H.W.Li. M.S. Fan, Y.K. Kuzyakov. 2009. Effects of 11 years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on soil organic matter fractions in wheat monoculture in Loess Plateau of China. Soil & Tillage Research. 106:85-94.71. H. Wang, Z.Z. Li., Y.S. Gong, Z.Y. Wang and D. Huang. 2009. Single Irrigation Can Achieve Relatively High Production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Siberian Wildrye Grass in the Semiarid Agropastoral Ecotone of North China. Agronomy Journal. 101(4):996-1002.72. 郑茹梅, 李子忠, 龚元石. 2009. 运用时域传输技术测定不同类型土壤的含水率. 农业工程学报. 25(8):8-13.73. H. Wang, Z.Z. Li, Y.S. Gong, W.H. Zhang. 2010. Forage mass and water use response to irrigation time in North China. Agronomy Journal. 102:926-933.74. Rumei Zheng, Zizhong Li, Yuanshi Gong. 2011. A Coated Helical Transmission Line Time Domain Transmission Sensor for Measuring Water Content in Saline Soils. Soil Sci. Soc. Am. J. 75(2) 1.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75-57-03-03农业节水的研究获水利部科技教育司荣誉证书(1991.2)。2.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优秀教师(1995,1996)3.中国农业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1996)4.第三届中国农业大学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1997.1)。5.北京土壤学会青年科技论文一等奖(1997.5)。6.灌溉农田土壤水分高效利用的调控机理,农业部科技进步甲类二等奖(1999.11)。7.中国农业大学新世纪人才工程(2000)8.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0)。9.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2003)。10. 退化草地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第3完成人)(2009)
优秀论文获奖感言范本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奖感言
首先,我很荣幸。“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一项全国性的荣誉,理论经济学界获此殊荣的博士平均每年只有1个。能够在众多竞争中获此大奖,这是学术界多位前辈和同仁对我的最有分量的鼓励。之前的几位获奖者已经在经济学界崭露头角,他们以优异的成绩为这一奖项增光添彩。能够加入他们的行列,共同为推进中国经济学教育和科研水平的普及与提高,幸甚至哉。事实上,“优博”是对我学生时代发表记录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褒奖,此前我从未因学术论文而获得过学校的奖励。当然,我不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个人通过努力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获得了名利,并利用名利去进一步推动理想的实现,这是一种激励机制。已逝的著名经济学家拉丰(Jean Laffont)就曾感叹,如果能够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会更有利于他在法国传播现代经济学。重要的是,名利是一种工具,而不是目标本身,或者至少不是全部目标。
其次,我很高兴。在信息不对称的世界里,每个参与竞争的人都要努力发射表明自己类型的信号。感谢我的博士论文导师杨瑞龙教授,他给了我一个表明自己类型的重要机会。在各种奖项也存在激烈竞争的中国经济学界,“优博”仍然是一个可置信的信号,这让我非常高兴。莫洛(Dwight Morrow)说:“这个世界有两类人,一类是做事的,另一类是坐享其成的。如果有机会,尽力成为第一类人,因为那里竞争更少。”如果一个人可以少花费点精力去博取名声作为类型信号时,当然可以用更多精力去做事了。我也为杨瑞龙教授感到由衷地高兴。我想此时此刻,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弟子第二次获此殊荣更能表明一个导师的突出成就了。当然,在世俗的体制下,我仍然需要通过其他信号来表明自己的类型。中国的经济学改革任重道远,需要很多青年人为之奋斗,这些青年人仍然需要发射信号。我们希望有更多类似“优博”的奖项可以公平地提供给青年人,作为他们研究水平的充分统计量。
最后,我很庆幸。我出生于江西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业并补贴家人。很少有人比我更深刻地体验了贫困对于学术理想的考验。我是幸运的,因为据说“优博”会有一个课题资助,这样可以暂时缓解我在经济上的窘境,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又多了一份希望。然而,还有千千万万的青年学子和青年学者,他们废寝忘食,研究水平和成就未必逊色于我,却没有获得“优博”的运气。我们真心希望,将来有一天,所有愿意从事学术研究的青年学子,都可以安心学习和研究,而不是日日为眼下和未来的生计而忧虑。人们应该明白,财富和智商并不是正相关的,因此教育应该为有志于学术研究的穷人提供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机会。我深信,真正的经济学是普适的,也是实用的,经济学者的努力终会赢得迟到的掌声。
不了解你所说的情况。。但是,个人感觉,你似乎是在这里给人家做免费的推广宣传。
近年来,巴曙松同志有十余篇学术论文获得全国性论文奖励,其中主要包括:1 获得中国发展研究奖(200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2 2005年,企业年金的关联交易研究(合著),获得中国保监会主办的第二届年金征文一等奖;3 论文《中国外汇储备管理革新问题研究》获“第九届太平洋盆地国家、地区财政金融会议优秀论文奖”(1997年);4 论文《转轨经济中的内部人控制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优秀论文奖(最高奖)”(1999年);5 论文《建立基于风险的企业年金监管框架》(合著)获得2006年中国社保论坛征文奖励。6 课题《国际金融危机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管理》获得第三届管理科学奖“学术奖”
论文本身属于成果,所以严格来说,论文得奖是不算单独成果的的。
1、学术论文可为论著、综述、临床研究、经验体会、基础研究、统计调查、短篇、病例讨论、译文、个案等多种形式,但必须符合相应的要求。2、论文发表后由医教科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核定该论文的所属形式和级别。CSCD、A类期刊、中华类杂志等级别的认定,以杂志出版当年最新公布的目录为准。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网站.上能查询到的、公开发行的合法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 需同时具有CN和ISSN刊号)。
4、在SCI (《科学引文索引》)目录中公开发表的本专业学术论文。5、独著或合著的正式出版的本专业学术专著。6、电子刊物、内部刊物、学术交流文章等原则上不予奖励。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导1.研究缘起。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也日惭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却多置美术之美育功能与任务于不顺,只施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的应试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 2.现状略析。以上所述的“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本质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1)与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与对拙美的静态依重均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形成小学与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中学毕业生审美素质的严重匮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美术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在教学中也需要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方法,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与此相去甚远。(2)与学的矛盾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它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小学夸张稚美的教育则忽视了学生在右脑神经系能控制与其它神经系统密切配合下的操作性,忽视了发展的生理基矗两者都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另外,美术学习又是学生眼、脑、手和材料密切配合的智能、情感与操作活动,美术教学任务实现的具体表现也是促使学生的眼、脑、手协调并用,因而学习呈现着“观察→思维(感受)→表现(创作)→观察……”的循环渐进过程。而前述两种教育均切断了这个螺旋型过程,不能实现视有所惑、脑有所思、手有所政、料有所用的最佳结合,也违背了学习规律。(3)与个体完善和社会需要的矛盾美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课程之一,除了对受教育者的审美结构的美育功能之外,还具有伦理结构的德育功能、智力结构的智育功能以及身心结构的健康功能。只有这些功能的全面发挥,方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完善个体。而且,随着文化科技的进步,艺术与生产、生活日趋融合,社会要求劳动者具有高层次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丰沛的艺术情趣与创造意识。而前途美育的欠缺与片面都是美术教育功能的畸型发挥,都将造成个体心灵、精神和行动能力的巨大失衡,使人格和个性平面化,使再生产劳动力的感官运动与审美创造相分离,从而影响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社会的顺利发展。二、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发展的审美定位1.美术的教育目的与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2.美术的学科特点与发展作为视觉化的造型艺术学科,美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与创作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3.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其次要加强美术教育的改革与研究,以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适应二十 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再次,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故而引进新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4.美术的素质教育与发展作为普及型立体型的美术素质教育,围绕发展的核心表现出以下特征:①科学性--基础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即向学生实施具有辅德、益智、健体(心)的美术“双基”,具有全面整体的、优化结构的、层次递进的、有序发展过程的教育,②实效性--因材施教与以点带面的统一,即以因材施教为根本,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达到以点带面的全局性教育效应;③创造性--主体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即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能动性,做好相互间的合作与配合、促进教学活动从不适应向适应方面发展;④规范性--有一 定的教育评量体系与活动,即对学校美术教育实施综合评估并纳入教育、管理常规,根据甘一世纪学生美术素质的综合要求与表现,建立健全一整套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美术活动的评量规则,并使之在实践中应用化;⑤发展性--以人为全面发展和“教育是基础生产力”的统一为宗旨,即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使未来的劳动者具有审美方面的生产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的教育任务,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能运用美术语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创造美的教育目的。三、发展的审美教育的实施1.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2.加强美术教研,促进美术教改。面向未来和世界,着眼于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外因素,结合时代与学生主体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应个体与社会、有特色的中小学美育新路。3.优化内容,改进方法,注重过程。首先以基储应用和审美为前提,删缩一些功能单一、难度不适的重复、生僻的教学内容,发挥地方教材优势,增设一 些作用显著、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其次,教学方法力忌盲目随意的纯技术教育与纯欣赏教育,而求讲练结合、欣赏与创作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另外,要使整个教学活动有美有术,使学生的眼、手、脑都协调运用,对美术行为过程和结果(作品)都感兴趣,培养其综合素质。4.建立并完善中小学美术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评量标准与展赛机制。教育过程与结果的评量与展赛,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并能由此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采用忽略主体创造和审美情意表现的、强调美术学科智能的外在的规范性评量规则,也不能只注重片面合混的、强调自我表现的内在的感觉式评量规则,而应建立一套以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价值取向并兼顾形式、内容、思想、艺术与主体因素的,从自觉性、审美能力与造型能力三方面进行评量的标准与实施机制,以促进美术之审美教育的健康发展。
没那么长的,几个拼凑吧!1111111111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在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平时说理论联系实际,即我们要接受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技能,仅凭口头说教是不行的,必须得通过实践。对于美术的学习也是这样。首先我们要明确学习的目的,即通过美术的学习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通过学习个体即学生本人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来体验美术活动和乐趣。而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其艺术实践的能力却可受到内在及处在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一,个人兴趣是学生艺术实践的源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个领域非常热爱的人,必将对这一领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美术教育,而出类拔萃者则为数不多,所以我们不能苛求将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一名画家,因为初中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只有在整体培养的基础上去发现,挖掘其具有艺术素养的学生,使其在文化修养提高的同时,艺术天赋也不至于被埋没,丢失,这就需要课余时间多向这一方向倾向,以不至于象古时的方仲永,久而生疏,直至成为一名平庸之人。其二,重视学生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导地位。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解放思想,一改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这就要看教师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能够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在初中美术的教学中,我也尝试过让学生主动的观察事物,表现事物,让他们体味其中的乐趣。而学生自身的顽皮性和依赖性以及意识形态的不成熟性,成为他们自主学习中的最大障碍,长期以来被动的接受,不动脑思考,老师布置点我完成点的思想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根本不会去挖掘教材之外的东西,也根本不会顾及课程的延伸与关联。因此,此次新课改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彻底地进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力军,能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其三,在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为重要成的前提下,学生艺术实践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一堂写生课中,我把学生分为四组,让他们统一到操场上,然后分散,每个同学自己去找写生对象。安排好任务后,我说三十分钟后检查,然后看了看表,再看同学们,他们也是你看我,我看你,有的用嘴咬画纸咬钻笔,我说开始呀,他们仍无动于衷,一个大胆的学生突然说:老师,操场上空荡荡的,画什么呀?我说:同学们,仔细看看,咱们操场上有什么呀?同学们都说,蓝球架,单杠。我说,再往四周看看。“有树,房子。”同学们都异口同声,我因势利导,:“第一组画蓝球架,第二组画树,第三组画房子,第四组画自行车。”同学们都找到写生对象了。于是便分散开来,针对自己的写生对象开始观察了。通过这次课堂写生实践,我发觉到了老师指导作用的重要性。我们一方面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对于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正确引导,组织也不容忽视,因为我们必定受过专业的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也相对形成,所以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必须从着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角度,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角色。美术课是门技能,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审美能力的提高,艺术修养的形成,重要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来亲身体验,因此,新的课程改革也赋予美术教育工作者以新的任务,要求广大美术教师以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对学生们实施教育,并能配合好其他各科教师,搞好课程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创造力,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力的22222222222222中外小学美术教育管窥 论文 2006-8-13 1:15:49 不详近十来年,中国美术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颁布《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之日起,以中国特色为 前提的基础美术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小学美术教育涉及面之广大、体系之完备(大纲、课程、教材等) 让人感到欣慰。然而,与境外发达国家、地区的美术教育比较起来虽各有优劣,但综合权衡起来,又不得不承 认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想就此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从美术教育的目的任务来看。 德国巴伐利亚州(1985年颁布)小学美术教育目的任务是,为儿童提供自由绘画的机会,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使儿童在自己的艺术创造中得到快乐,发展他们多方面的创造能力;教师应指导儿童有意识地注意和观察,在熟悉制作的工具、材料和技能基础上,发挥他们的表现能力(绘画语言和表达方式);参观教堂和博物馆,使儿童有机会看到真正的艺术品;使儿童在年度的节日庆祝活动中进行装饰布置和多种形式的游戏 表演。 日本文部省(1980年实施)新订的小学美术学习指导精神(目的任务):①培养具有完美人性的孩子;②培养儿童热爱自然和社会的审美情操;③努力发掘每一个儿童独立思考的创造性智能和技能;④造就轻松、活泼、充实的校园生活气氛;⑤在尊重普遍道德原则的同时、对孩子进行适合其个性和能力的教育;⑥精选教学内容,调整授课时间;⑦各校谋求更加具有弹性的教育,即根据各地区儿童的不同情况,制定贴切可行、 各具创意的教育方式。 我国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提出美术教育的目的是:①小学美术课应使学生掌握 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②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加强品德 、意志的培养;③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从大纲制定的教学目的来看,德国、日本的美术教育注重素质的培养,重视人的创造能力与评价能力,强 调个性形成,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把美术教育作为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的教育获得全 面谐调的人,将生活乐趣、艺术实践、社会服务三者统一。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除了讲究智力和才能的发展外 ,主要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特别考虑政治前提下的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美育。这说明中国在小学美术 教育立足民族的基础和本国国情,正在逐步向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方向转换。 二、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来看 德国、日本普遍重视美术,小学美术课时安排每周2—4小时,多于我国小学美术每周2课时(不能保证)的安排,从时间上保证了孩子们的学习。美术科在学校教育中与语言、数学等其它学科具有完全等同的地位。绘画、立体制作和生活用品制作占有很大比例。德国还把舞台表演与布置(综合艺术)纳入艺术造型艺术进行学习。教学内容的安排非常广泛,德国没有统一的教科书,只有以大纲形式印发的教学建议,低年级不单独开设美术课,内容的选择几乎由美术教学全国规划。日本虽有美术教科书,也体现出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教学内容做到以提示、启发、引导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实践、创造能力。以小学一年级为例, 摘录如下: 德国巴伐利亚州:①学习内容——用彩色铅笔或粉笔进行绘画(儿童遇到的人和物);学习目的——激发想象创造。题目的例子——我和我的圆锥形纸袋(德国风俗,新生入校第一天每人带一个彩色圆锥纸袋);我喜欢的人;我们的街道;30号的孩子们;有两个鼻子的女巫;山谷中旅行遇到了侏儒;修长的汉斯;肥胖的迪思。题目举例——“这样一个女巫”的教学,首先朗读或讲述,接用一个布袋木偶进行表演;儿童自己设想各种女巫,如天气女巫,并描绘出她们的外表;尔后儿童绘画;最后共同观看完成的图画。 除以上内容外,还有②舞台的景象;③用管状颜料印花;④用水彩色绘画的基本常识;⑤填色画;⑥观看 图画等。 日本的低年级美术教学内容则包括:造型性的游戏(玩砂、化妆等)、绘画立体(泥塑、纸模型等)表现、制作使用物品和观赏作品。教科书很少介绍作画和制作的必要知识,而是以学生们的作业(作品)再配上简短生动的文字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想象、创造。课题有:《画相扑》、《买果汁》、《到了花之国》、《 贺卡》、《请柬》等等。 我国一年级美术教学内容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例:有基本形状和色彩的认识;画出生活中与此形相似的某些事物,如方的手绢、圆的气球和三角形的小旗、制作拉花、小彩旗、泥塑小动物等。有些省编教材,像湖南新编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美术第一册还有撕贴、折剪等乡土美术内容。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受大纲指导,考虑得很完善、很周全,在某种程度上优于国外,但在美术课时的安排上归类为“小三门”(音、体、美)之末,绝大多数学校(特别是乡村小学)是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我国的小学美术还只能是起调节语、数主科的间歇课,课程设置和实施与大纲教科书形成一定反差。中国的基础美术教育还需从教学的条件上来保证贯彻落 实。 三、从教学的条件上来看。 德国、日本属于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的国家,有能力多途径支持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上充分体现出来。德 、日两国各学校均有专门的劳动、美术教学。教学设施相当完备,除了必需的绘画工具材料外,还有各种木工、美工造型机械的工具,便于学生制作不同材质的工艺物品,各种标本、写生教具一应俱全,让学生按需所取,潜心投入美术的学习之中。有些学校的美术教学条件是中国专业画家都无法相比的。两个国家的教师工作都很忙,地位也很高,教师必须取得相应较高的职业文凭和执照才能当一名美术教师。多数学校的校园环境和校外环境都注意艺术的影响,学生能够经常去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参观、欣赏品位较高的美术作品。 中国的经济起步迟,教育的投入很少,相比德、日的教学条件就显得寒酸。大、中城市的小学美术教学条 件很不健全,师资素质较低,缺少场地和设备,加之对学校美术课程的不够重视,中国小学美术以素质培养为 主导的教学还显得很薄弱。 四、从课程教学形式来看。 德日学校课堂授课完全是开放式的。教师只是提出任务,稍加启示,大部分时间都是让学生各取所需,各得其乐,让学生在成功里进步,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教师是活动课程的准备者、组织者,只在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教师才帮助他们,真正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 我国小学课堂授课绝大部分采取的严谨的准备,一环一环进行教学程序,追求课堂的主动性,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主要还是教师为主导,学生大多只是被动地吸收。听课看课都讲究形式,实际效果如何是不管的。很多优秀的课,都只是以形式丰富多彩,像唱戏式的用上很多道具来评定的,讲得细、讲得全、讲得稳,就是好。课堂授课还受到很多局限,教者费心,学者费力。 课堂授课的开放与束缚、灵活与机械对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近期目的来说,中国的基础教学好,而长远来说,各种能力,包括学习的能力就显得比外国学生差些,不少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学生并不是掌握了创造性的学习方法,而是通过大量的加强补习或“勤学苦练”来取得的,造成了有些学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的状况。德、日学生就显得有魄力、有能力、有闯劲。 五、从教学效果来看。 德、日美术教育以全国的重视和有利的条件,保证了美术教育以至艺术教育的普及与实施,学生整体艺术 素质要比我国的高,以至于所有国民对工作、对生活的艺术品位都显得高雅、文明,对工作对事业也就求新、求异、讲究创造性。由于社会制度的原因,德、日中小学生在升学、就业的多种学科选择中,还直接影响到美术素养的提高与发展。进入美术院校学习或从事专业美术的人才毕竟是极少数。这并不影响到国家的美术教育 的目的。像日本和光大学教授藤泽典明所说:“我们通过这个学科(美术)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理解美术知识和掌握相关技能的‘美术修养’的人,更不是造就画家、雕刻家和图案设计师,而是在普遍一般的教育中,透过美术的教育获得全面谐调能力的人,而非偏重智育的不平衡的人。” 我国的美术教育效果和现状极不平衡,大中城市比乡村要好,沿海地区比内地、比边远地区要好。全面发展尤为突出者有之,在国际绘画、制作比赛中获金奖者有之,画家、美术家辈出,基础教育好的一面是世界其它国家无法相比的。当然,这还得力于有条件进行校外培养教育的部门和家庭,从小从早望子成龙是中国教育的一种特殊现象。然而,破烂的校舍、缺少专业教师、没有教学设备和没钱上学的学龄儿童还客观存在,这不 能不令人担忧。中国美术教育要面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条件和不同受教育者,想必是艰难的。 综上所述,我国美术教育的规划设想、前景是好的,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教育的目的、教学的内容、 条件、效果上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基础美术教育事业将在不遥远的将来,跻身 世界先进行列。这在近两年来涌现的新型寄宿制学校里,开始得到体现,使我们看到了希望。湖南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凭借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水平推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实验,其中在美术教育方面就有较大的教改举措,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一并介绍如下: 1.完善美术教学设施,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学校备有专门的美术教室、专用课桌、石膏模型、画板、 画夹、实物投影仪、造型灯具等一应俱全。学生绘画用的纸张、颜料、画笔等工具材料,均由学校按需发给。 这样既方便了教师指导,又有利于学生练习。 2.聘请专业教师执教,提高师资业务水平。学校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选聘优秀教师,其中对美术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凡被聘用的美术教师必须具有美术专科以上学历,有专业强项,有三年以上美术教学经验,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成果,而且均须通过试教和试用考查。对正式聘用的美术教师,学校定期组织外出参观学习 ,帮助他们积累经验、开阔眼界、提高业务水平。 3.增加授课时量,保证学生训练时间。普通班开足国家教委规定的美术课总量,每班每周两课时。学校将两课时连续编排,节约了课前准备和下课收拾用具时间,便于教师系统授课,保证了学生训练时间。美术加强班的美术课每周安排6课时,另加4节课外活动,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 4.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内容上以省编小学美术教材为蓝本,参照其他教材和用书,灵活 的选择,充实了儿童想象画、记忆画、手工制作、立体构成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以启发诱导、游戏活动为 主,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实践创造的能力。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优化教学环境。在美术教学方面,学校经常举办作品展优、组织参加各级绘画比赛、促进学生的学习劲头。同时重视隐型教育对学生美育的影响,队报班刊、宣传橱窗的内容定期更换;教室内和走廊上张贴着伟人画像、格言;会议室、活动室及大厅里悬挂着精美的壁画或名画;校训、誓词及巨幅标语镶嵌在洁白的墙壁上……这一切的一切无不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爱的启迪。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得以大大地提高。两年来,学生的美术作品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的有20余幅 ,在市级以上竞赛中获奖的有110多件。
挑战杯的学术论文是可以加分的。已经发表的论文可以参赛,并可以加分。
GD243131 湖南 衡阳师范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湖南乡村文化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三等奖GD244151 广东 广东商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家电连锁企业盈利模式与竞争策略研究 三等奖GD245011 广西 广西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旅游地生态风险评价研究---以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 三等奖GD253023 云南 昆明理工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和谐社会呼唤合理水价——城市自来水合理水价的调查研究 三等奖GD253052 云南 云南财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云南中小企业如何开拓东盟市场 三等奖GD254014 西藏 西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西藏跨越式发展中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 三等奖GD264016 宁夏 宁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基于工矿型城市循环生产的湿地重建途径研究—以石嘴山市星海湖为例 三等奖GD265024 新疆 石河子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兵团城镇商业地产融资研究 三等奖GD311062 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世界石油峰值问题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三等奖GD311122 北京 中央财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关于中国保险资金最优投资组合的实证研究 三等奖GD314025 山西 太原理工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山西省煤矸石综合利用适应性分析和效益分析 三等奖GD331031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以小额贷款推动大学生科技创业的研究 三等奖GD331081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税收筹划情景模块系统构想 三等奖GD333035 浙江 浙江工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浙江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基于出口评价法与案例的实证研究 三等奖GD333073 浙江 浙江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长江三角洲欠发达村域经济社会转型——基于浙江洋溪、健农等村落的实证研究 三等奖GD333096 浙江 浙江工商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测度--基于标准VaR与ES的比较研究 三等奖GD351022 四川 西南交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感知差异视角下的农民工边缘化问题分析 三等奖GD351033 四川 电子科技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中国权证市场认购权证的价格偏误研究 三等奖GD351035 四川 电子科技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基于小波分析的多级结构时间序列模型的一种实现方法 三等奖GD352061 贵州 贵州财经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农户借贷行为及其收入效果研究—基于贵州省望谟县的实证研究 三等奖GD362013 甘肃 兰州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中国西部农村贫困问题调研报告 三等奖GD442066 湖北 华中农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农户家庭经营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三等奖HD137171 山东 德州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小流域生态环境调查报告—以漳卫新河为例 三等奖HD144171 广东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把好“进口”关,建立食品安全监控体系——深圳市食品安全的调查与研究 三等奖HD211132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中国养老机构现状调查——以北京市为例 三等奖HD211202 北京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社区医院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三等奖HD212112 天津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天津建筑业劳务人员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 三等奖HD213092 河北 河北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城中村“人的城市化”问题初探 三等奖HD213131 河北 石家庄经济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关于石家庄污水灌溉区现状调查报告 三等奖HD213182 河北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中国社会转型中农村“留守子女”生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张北县公会镇为例 三等奖HD214016 山西 山西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让民主的风筝高高飞扬——关于某市Z村村务公开的调查报告 三等奖HD221074 辽宁 沈阳工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辽宁省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调查研究 三等奖HD222014 吉林 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挑战与转型:透过铁路春运售票窗口的沉思——关注中国铁路春运老大难问题的调研报告 三等奖HD223061 黑龙江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农村食品卫生安全的调查与研究 三等奖HD223141 黑龙江 黑龙江工程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关注"三毛"的生活—关于哈尔滨市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管理现状与大众关注情况的调查报告 三等奖HD231062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从管理到服务:城市流动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新探索——以上海市社区来沪青少年服务站为例 三等奖HD231171 上海 上海电力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上海市居民生活垃圾收费调查报告 三等奖HD231212 上海 上海体育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两个指南”在上海市民体质干预中的应用研究 三等奖HD232056 江苏 江南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天下第一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透视 三等奖HD232221 江苏 苏州科技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还水城灵动的双眸——苏州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调查报告 三等奖HD233071 浙江 浙江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家族文化传播与现代民间秩序重建——以温州永昌堡王氏家族与地方经济互动为个案 三等奖HD234015 安徽 合肥工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安徽农村综合改革中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 三等奖HD234031 安徽 安徽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经验、问题与对策 ——关于“铜陵模式”的调查研究 三等奖HD234032 安徽 安徽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安徽省霍山肥西两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查 三等奖HD234091 安徽 安徽财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客观受惠与主观满意的背离及成因分析--对安徽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情况的实地调查 三等奖HD234131 安徽 安庆师范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以文化主导的“五位一体”和谐社区的建设模式——基于安徽省安庆市菱湖新村社区建设的研究分析 三等奖HD235012 福建 厦门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NGO在我国政策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力调查——以云南环保NGO为例 三等奖HD236012 江西 南昌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学习与传授的综合调查分析 三等奖HD236071 江西 江西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水污染背景下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调查报告 --以乐安河沿岸农村为个案 三等奖HD236102 江西 井冈山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高校解困助学工作中无效资助和过度资助的问题研究与对策探讨 三等奖HD236104 江西 井冈山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中西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生育观变迁之路 ——以江西省土城村、贵州省双河村为个案 三等奖HD237161 山东 泰山医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状况的调查和思考—以山东省宁阳县试点为例 三等奖HD237201 山东 山东工商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影响因素的统计研究——以承德地区为例 三等奖HD237231 山东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青烟威地区殖民地时期建筑遗产保护性规划研究 三等奖HD241021 河南 河南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留守作为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对河南省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态的调查与思考 三等奖HD241022 河南 河南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湮灭,抑或涅盘——河南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三等奖HD241114 河南 河南中医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河南省农民工艾滋病知识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三等奖HD242082 湖北 中南民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广西壮族民歌传播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调研报告 三等奖HD242171 湖北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我国当前举行中华成人礼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三等奖HD243121 湖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体系的中国乡村旅游罩研究---以湖南永州上甘棠古村为例 三等奖HD244033 广东 暨南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广东大学生幸福指数的调查与研究 三等奖HD244126 广东 广州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以人为本 关于发达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调查研究 三等奖HD244161 广东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当代青少年家庭性教育问题调查研究------佛山五区的调查报告分析 三等奖HD250015 重庆 重庆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当代大学生科学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 三等奖HD250024 重庆 西南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调查研究——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 三等奖HD250061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川江号子的价值及保护传承 三等奖HD250071 重庆 重庆工商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现代社会工作创新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调查研究报告 三等奖HD250121 重庆 重庆三峡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三峡库区移民心态调查与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研究 三等奖HD251013 四川 四川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关于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风险池的途径与对策研究 三等奖HD251042 四川 西南财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从廉租房出发探索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问题 三等奖HD252015 贵州 贵州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浅析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 ——以贵州高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调查为据 三等奖HD253031 云南 云南农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大学生从事志愿者活动状况调查与分析 三等奖HD253091 云南 曲靖师范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石林彝族刺绣工艺发展的调查与研究 三等奖HD261061 陕西 西北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关注老人 共建和谐—新时期西部农村老龄化问题研究 三等奖HD261064 陕西 西北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秦巴山区“空壳”村庄研究 三等奖HD261093 陕西 西安工程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陕西省农村妇女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调查报告 三等奖HD262031 甘肃 兰州理工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农民工问题调查 三等奖HD321075 辽宁 沈阳工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辽宁省高校学生科学素养调查研究 三等奖HD321171 辽宁 东北财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大连市某区镇街领导班子绩效评估民意调查报告 三等奖HD322023 吉林 东北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行动的实践逻辑―――基于8县16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研究 三等奖HD323071 黑龙江 东北农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同镇异村的新农村建设:差距、原因调查研究 三等奖HD334035 安徽 安徽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关于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开发情况的调查与思考_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 三等奖HD334081 安徽 安徽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居民科学意识的变化——基于芜湖市市辖三县一区乡村居民科学素养状况的调查分析 三等奖HD342073 湖北 华中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信仰空间再造的动力学 三等奖HD342074 湖北 华中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内陆型”农民工和谐融入城市问题研究--以社会支持为分析视角 三等奖HD344016 广东 中山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以珠海市香洲区为例 三等奖HD344104 广东 华南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制度供给与行为选择的背离 三等奖HD345042 广西 广西民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村环境卫生研究——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加文村为例 三等奖HD361091 陕西 西安工程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西安旅游市场的游客需求满意度调查研究——以博物馆为例 三等奖HD364021 宁夏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施坚雅模式与西北民族地区集镇建设——宁夏西吉县的个案调查分析 三等奖HD365014 新疆 新疆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乌鲁木齐原大湾乡撤村建居后公共事业建设调查报告 三等奖ID211134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四川省旺苍县妇女权益保护状况调查研究报告 三等奖ID211136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试论小额信贷实施途径的法律体系构建 三等奖ID213111 河北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婚姻是一种特殊契约--从审视我国婚姻法第46条出发 三等奖ID221034 辽宁 大连海事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村规民约"的法律化设计 三等奖ID222062 吉林 长春理工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安乐死的社会态度分析与其合法化 三等奖ID232015 江苏 南京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培育中产阶层,构建和谐社会——以南京市中产阶层成长的法律制度因素为例 三等奖ID241081 河南 郑州轻工业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郑州市流浪乞讨人员生存及管理状况调查报告 三等奖ID244011 广东 中山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博客热点问题的法律分析及对策研究 三等奖ID250082 重庆 西南政法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南朝律学研究 三等奖ID311141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农民工参加人大代表选举状况的调查报告 三等奖ID331161 上海 华东政法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上海市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调查研究 三等奖ID342061 湖北 华中农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我国食品安全多元规制模式创新研究 三等奖ID343092 湖南 湖南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寻找失衡的正义——农民工劳动报酬权行使现状实证研究 三等奖ID350081 重庆 西南政法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刑事法庭形式的理性 三等奖ID352013 贵州 贵州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湖南畏罪自杀索赔案”评析 ——以《保险法》第六十七条为中心 三等奖JD161112 陕西 西安外事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民办高校学生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实施 三等奖JD211081 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转型期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以北京市回龙观地区新龙学校等为例 三等奖JD213051 河北 河北科技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基于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创业环境研究 三等奖JD231101 上海 上海理工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大学生参加校外辅导培训现状调查研究——基于上海地区部分高校的实证分析 三等奖JD232193 江苏 南京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教育离他们有多远——南京市区3-6岁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三等奖JD234101 安徽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三等奖JD237133 山东 山东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济南市长清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 三等奖JD241111 河南 河南中医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河南省高校学生社团现状调查研究 三等奖JD241132 河南 南阳师范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论中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包模式及其依据模型的构建 三等奖JD242021 湖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新荣辱观”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度实证调查报告 三等奖JD242092 湖北 湖北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 三等奖JD242125 湖北 武汉科技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关于武汉市大学生报考国家职业资格证的调查报告 三等奖JD244103 广东 华南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青少年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三等奖JD251043 四川 西南财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我国财经类院校本科生导师制优化方案探讨 三等奖JD253051 云南 云南财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昆明在校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 三等奖JD261065 陕西 西北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西部农村孩子免除学杂费前后基础教育现状及其对比研究—以陕西商洛为例 三等奖JD262022 甘肃 西北民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西北民族大学在校本科生课余时间安排状况分析——性别、东西部、出生地类型专项分析 三等奖JD312091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动态文本最优化呈现方式的眼动研究 三等奖JD331211 上海 上海体育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上海市大学生亚健康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三等奖JD334061 安徽 安徽农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农民职业培训情况分析与强化对策研究——基于安徽省舒城县农户调查分析 三等奖JD351102 四川 四川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研究 三等奖JD361025 陕西 长安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关注大学生就业 促进全社会和谐----陕西高校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三等奖JD362062 甘肃 西北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西北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流失意向调查研究 三等奖KD211045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奥运应急物流保障系统的构建及可靠性分析 三等奖KD214051 山西 山西农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就以色列农业发展论我国黄土高原的农业现代化 三等奖KD233015 浙江 浙江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浙江大学作为创新源同杭州软件产业集群互动机理研究 三等奖KD236013 江西 南昌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网络民意与公共治理模式的转型 三等奖KD237013 山东 山东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产业集群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的调查分析——以福建宁德市电机电器制造业为例 三等奖KD241046 河南 河南工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点击诚信——我国电子商务信用状况调查研究 三等奖KD242042 湖北 武汉理工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的原理及促进途径分析 三等奖KD242075 湖北 华中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农村医疗卫生系统“困局”的根源、现状及对策——基于武汉汪集和黄冈花桥的实证研究 三等奖KD242083 湖北 中南民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基于多指标体系的民族关系监测评价机制研究 三等奖KD244053 广东 深圳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集成创新的机理与实践研究——基于深圳软件产业的实证分析 三等奖KD252012 贵州 贵州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贵州省发展现代物流业的SWOT分析 三等奖KD254012 西藏 西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中的要素贡献分析 三等奖KD312064 天津 天津理工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基于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系统运行模式研究 三等奖KD314071 山西 山西财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企业间网络能力:核心能力理论的扩展 三等奖KD315013 内蒙古 内蒙古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内蒙古自治区组织成员组织公民行为的实证研究 三等奖KD321172 辽宁 东北财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新组织、新农村、新经济——大连普兰店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报告 三等奖KD337181 山东 山东经济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创新型国家构建中的政府绩效评估研究 三等奖KD345032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基于资源与人地关系耦合的桂西地区地质遗产保护开发研究 三等奖KD362071 甘肃 兰州商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公司治理:思想演变、模式比较及路径选择 三等奖KD461054 陕西 西北工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设施规划调查报告 三等奖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参赛作品,根据学科专业分布共分为六个组,其中属于自然科学类的有机械与控制组、信息技术组、数理组、生命科学组、能源化工组,以上各组的作品展现形式多为学术论文。怎样才能把参赛作品的研究成果很好地用学术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脱颖而出,是初次参赛者必须锻炼的基本功。因此,写好学术论文是参加“挑战杯”竞赛的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3畅1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3畅1畅1基本概念根据中国国家标准GB7713—87(即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对学术论文的定义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学术论文种类很多,按学科分大致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