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湿地公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它体现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公园的价值,它将生态与设计相结合,将目标定于修复与景观并存的设计理念中。 一、愿景目标 在湿地生态链修复方面,为保证人工湿地的健康发展,将为内部的原有场地带来丰富的物种资源与良好的环境状况,促使内部湿地景观的良性恢复及健康发展。 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为生物提供优质繁衍地和栖息地。雨水收集利用于人工湿地当中,雨量较大时,可经过过滤、除污、净化后留出湿地。在湿地内放置鸟巢,吸引鸟类在此繁衍,发挥湿地的生态系统循环链条,体现湿地的鸟类保护功能。不仅为了获得一片绿色人间,更是为了共建和谐自然之类。 改善当地生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活品位 美化区域环境,调节区域环境气候,完善城市生态系统,打造海绵城市 未来适度的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生态示范、科教场所 创建国内生态是地修复和建设的典范 二、 设计要点 1、在规划区内进行修复与构建完整的生态体系 2、通过生态美感性分析确定保护框架和承载容量 3、保证地块整体的景观环境品质 4、满足地块内部水源攻击持续稳定 5、提供野生鸟类栖息繁殖的湿地植物 6、利用生态隔离法降低对栖息地的人为影响 7、既满足自然生态、又降低造价节省成本 三、景观设计必须满足的功能需求 1、]满足人工生态湿地的需求 无论是在茂密山林中,还是在河谷溪流间,大自然里的生物都需要一个可以进行栖息筑巢的场所,可以进行采摘觅食的区域,而这些活动场所在初始景观规划的时候,都要考虑到用相应的环境设施来进行配合。湿地景观设计要满足当地鸟类栖息的正常生活觅食场所的需求。 2、满足栖息鸟类对景观环境的安全度需求 对于湿地景观环境最基础的要求就是,要保障空间的自然性、原始性、生态性。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注重环境原始自然感的营造,让鸟类得到应有的心理安全感。同时,尽可能的降低人为因素对景观湿地的影响。 3、满足栖息鸟类对自然环境的觅食要求 园林景观设计当然离不开植物元素。景观环境要有绿色植物,在满足环境美观度的同时,尽可能种植鸟类喜欢的植物,也能让鸟类在景观环境中采摘觅食植物果实,满足鸟类对于食物的要求。 四、设计原则 1、整体布局 整体性是本案规划设计的“灵魂”,通过现场的空间组织、水域布置、整体色彩、绿化布局等,构造本案的整体形象。同时,也要保证彼此间的协调,强化总体性。形成有变化、有韵律、疏密有致的空间。 2、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是塑造良好环境,整体布局合理、结构清晰的空间环境重要原则。现场环境设计满足自然生态需求外,更重要的是形成本案的独特效果和景观形象,这样,才能避免由于形式大同小异的规划风格,使本案具有独有的特色,才更有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 3、近自然湿地景观原则 在形态设计上,应按自然系统的形状和生物系统的分布格局进行设计。自然湿地有凹岸、去留、河心岛、浅滩、沙洲、与深潭的交替,这种地形地貌和植被为各种生物繁衍创造了适宜的生境。设计时,应尽量保护自然弯曲形态、并随地形和功能,力求湿地区域收放有致,遵循美学法则中的统一和谐、自然均衡原则。纵断面的形态设计、对湿地的生态多样性至关重要,应根据需要设计一定量的异质空间,湿地内有常年不竭的水域及能够应付的不同水位、水量的田埂系统。总之,应做到设计形式与内部结构间的和谐,也要与环境功能间的和谐,实现生态和美学统一,达到整体和谐。 4、因地制宜的水体岸线及岸边环境的设计 岸边环境是湿地系统与其他环境的过渡,岸边环境设计,是湿地景观设计需要精心考虑的一方面。针对不同的岸边情况,应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用自然化的手段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湿地生态修复,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区域,并在适宜的地方种植湿地植物。真正造化出湿地原本的野趣。对师弟的岸边环境进行生态设计,可采用现场越有的基质土壤,以田埂的形式种植湿地植物。有利于水面与水岸呈现出一种生态的交接,既能加强湿地的调节功能,又能为鸟类、两栖爬行动物提供生活环境,还能充分利用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从而带来良性的生态效益。并且视觉上来说,这种过渡区域能带来一种丰富、自然、和谐又富有生机的景观。 5、节约原则 注重合理使用各项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铺张浪费。 五、设计目标 通过对项目的深入研究,对景观进行深入细节的设计,尊重自然环境设计目标: 1、根据规划区自然资源的特点,以建设湿地生态环境和延续当地特色为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体现人工湿地景观的特点,及其其在区域中的生态服务功能。 2、符合规范、生态适宜。遵循自然湿地设计规范及要求。同时考虑景观和功能区的均衡性。充分考虑各个功能区的布置,满足湿地景观的需求。 3、湿地主要功能为抵御洪流,调节径流,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净化水质等,它集陆地上天然的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物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繁殖与越冬之地。 六、植物设计原则 1、植物选择能够有效净化空气,抗污吸污,改善环境,利用植物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调节空气、净化环境的目的。 2、遵循“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刑。 3、植物选择无刺、无毒、无害,避免对珍稀保护动物健康造成伤害的种类。 4、选择病虫害少、耐粗放管理植物等。 5、植物选择季相搭配,设计“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突出夏秋季景观”的原则,力求生态效益和观赏价值相兼顾。 6、注重植物的常绿落叶搭配,乔、灌、草、地被搭配,创造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 7、注重植物搭配与周边环境色彩的协调原则,形成统一自然开放空间。 8、林草地粗放式自然生长,湿地植物沿水域蜿蜒种植、自然过渡到水体,水生植物成片自然生长。 未来湿地植物群落的营造,以芦苇群丛、莲群丛、浮萍群丛为基础,适当增加和引入间具观赏和生态功能的香蒲群丛、千屈菜、黄菖蒲、美人蒲等挺水植物群的物种,适当增加浮萍草、穗花狐尾藻、苦草等沉水植物。 根据天然水流量变化情况,在湿地岛、湿地边缘等地方形成枯水、平水、洪水等水位变化的时间序列,从而营造出多样性生存空间和多样性植物群落。滨水植物群落按照所处谁为高低依次可以划分为如下: 木本植物群落:耐旱和喜湿疏林/灌木丛 草本植物群落:喜湿草本、湿生草本、挺水植物(咋跟植物、漂浮植物)、真水生植物(浮叶浮水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 上述生境空间的营造,不但在空间上植物多样性的增加,而且植物多样性的增减还体现在水涨水落的时间动态变化之中。 按照生态演替规律和实地本身的自然条件,应先营造永久性水淹的浅水和周期性水淹的生境,在配置一些湿地植被群落,一般可在3-5年后,经过自然演替,修复成良好的湿地景观。配置湿地植被群落依据滨水基本景观结构,选择乡土、自然的植物种类,尽可能避免采用外来之物种类,塑造和维护本案湿地景观的自然、淳朴风格。

浅谈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内容摘要] 湿地生态旅游是基于丰富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发生的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它可以实现旅游者回归自然、体验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愿望。在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地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及前景,并就杭州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环境与资源保护、发展等提出建议。[关键词] 生态旅游;发展;西溪湿地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的环境伦理观开始向旅游领域渗透。随着现在旅游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其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人们对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也日益关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将环保与旅游作为研究对象的新的旅游方式。与此同时,以生态旅游为开发形式的新尝试也越来越多。许多国家已对生态旅游产品及其资源进行了明确的规划。一 、生态旅游的概念很多游客和旅游组织者以及保护区的管理者对生态旅游一词缺乏认识和理解,片面地将生态旅游仅仅理解为走向大自然的旅游活动。关于生态旅游的正确定义目前还没有定论,国际生态学的观点认为:生态旅游时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保护区域的旅游;“旅游对象是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方式是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是1983年IUCN生态特别顾问谢贝洛斯对“生态旅游”的理解;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又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从各种定义来看,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旅游行为。生态旅游的目的是让人们享受大自然、了解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不改变保护区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使当地居民和保护区管理机构在经济上受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通过保护旅游区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途径。二、西溪湿地现状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km,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其中种植水生、湿生植物约100种。近年来,杭州市各级政府关注民生、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旅游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不断加大对西溪湿地的宣传、保护和改造,使之成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西溪湿地的自然景观、文化积淀和区位优势,为杭州市城市形象的优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西溪湿地景观价值西溪湿地是杭州市区最重要的城市湿地,是杭州市宝贵的生态与文化资源,类似城市湿地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城市中并不多见。西溪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与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独特的旅游特色:1、地理资源从地理资源看,在西溪湿地区域内,70%是溪流、池塘等水域,而沼泽地、陆地仅占30%。水资源丰富,有河道100余公里、水塘1万余个,星罗棋布,呈鱼鳞状分布。水陆交错,风光优美。2、生物资源从湿地的生物资源看,西溪湿地内水资源和植被等保存完好,是目前全国大中城市中惟一一块城市湿地。3、文化资源从文化资源看,杭州西溪与湿地风光相媲美的是深厚的文化积淀。据史料记载,康熙、乾隆等帝王都曾游览过西溪,并留下不少诗文和书画作品,成为西溪文化的宝贵财富。与此同时,西溪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龙舟盛会”。每年端午,四邻八乡的村民划着龙舟汇集在蒋村乡深潭口村,热闹非凡。河渠行舟、碧潭网鱼、竹林挖笋等民俗,极富江南水乡的田园气息。(二)西溪湿地保护建设情况西溪湿地的正式保护和开发开始于2003年。在这之前,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溪这一不可多得的城市湿地资源受到较大的破坏。随着杭州城市发展的快速西进,西溪湿地逐渐被蚕食,面积从历史上的6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10.08平方公里。很多房产项目也在争夺这个地盘。人类生存和生活使部分水域遭受污染,生活、建筑垃圾随处可见,河道阻塞,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此外,还有居民建筑杂乱,风格不协调,历史遗迹遭严重破坏等许多问题。2003年,杭州市政府正式启动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2004年,《西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被杭州市政府正式批复。根据这一规划,西溪湿地分为核心保护区、外围保护地带和周边控制区三个层次,其中核心保护区总面积为10.08平方公里。整个保护工程预计投入资金为30-40亿,分三期实施。2005年5月1日,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一期有限开园;2007年10月1日,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二期又顺利实现有限开园目标。2008年,坚持“六大原则”、“四化”方针、“三大理念”、“五保”要求,又好又快推进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三期工程。三、西溪湿地保护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西溪湿地自南宋至明清渐渐由自然湿地演替为次生湿地,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经历一再的人为大破坏,自然环境风貌大大递减,文物基本毁弃,目前尚存一息的湿地资源仅剩原先的1/10左右。(一)自然湿地演替为次生湿地西溪湿地的人工化或人工介入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即晋以前的少量居住生活介入、晋至北宋的佛教文化介入、南宋的有限生活和生产介入、明清至民国前期的园林化介入、民国后期至今的废弛毁坏和无序的城市化介入。其中南宋至今对西溪湿地及其文化的影响最大。期间西溪湿地的原生态环境被彻底改造,其植被和水系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并开始大量加入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因素。但由于表面上与自然湿地形态相近,这种性质改变没有为人察觉。近几十年来,由于工业和各类办公、生活设施以及种植业、养殖业大量增加,截污设施又不完善,西溪湿地的水体环境水平大大下降。工业和各类办公、生活污水直排,种植业、养殖业面源污染淋洗进入水体,养鱼饵料等投入,使直接污染源增多。其中保护范围内也有粮食、生猪、淡水鱼、家禽和工业产品大量产出,有生猪4万多头、家禽1万余只。导致水体溶解氧严重偏低,高锰酸盐指数偏高,非离子氮含量高,水质富营养化,自净和更新能力较差,湿地功能已大大退化。(二)环境风貌一再递减西溪湿地的环境风貌破坏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抗日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日军大肆烧杀,焚毁大片植被和各种文化遗产,许多居民伐桑作薪,整个西溪湿地一片荒芜。第二阶段自建国至20世纪70年代末,大面积毁坏自然环境,大量增加工业设施和影响环境的低水平住宅。其中20世纪50至60年代,西溪湿地南部丘陵坡麓地带建起大量工业设施和住宅,多数文化遗产被毁。70年代又建起大量低水平多层建筑。第三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城市化对整个西溪湿地形成包围之势,保护范围内建起了不少企业和住宅,周围建起了更大规模的建筑群。西溪辇道已基本被天目山路取代,其他还建有大量硬化路面。河道淤积严重。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房地产开发大幅度蚕食西溪湿地,使可作为保护范围的湿地面积由约50平方公里缩减至约11平方公里。紫金港以东的由原属蒋村乡骆家庄村、五联村改建的文新街道,以及古荡街道,已形成约10平方公里的新的商住区,环境风貌已完全失去湿地性质。文新街道和古荡街道约有常住人口10万,流动人口15万,总计约25万之多,对环境压力也非常大。(三)文物资源毁弃严重西溪湿地的文物资源毁弃殆尽,所剩寥寥。1950年秋雪庵、曲水庵、慈觉庵、交芦庵等的佛像被砸,文物散失。1966年后秋雪庵被夷为平地,曲水庵、慈觉庵、交芦庵等改建为厂房或民宅。1958年法华寺、东岳庙等被毁。目前寺庙庵祠、文人物业、辇道牌楼等毁弃已尽,桥亭台阁、墓葬等则毁去大半,仅残剩少量桥亭、河埠、墓葬等遗址。(四)保护性破坏正在成为新的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溪湿地的保护和开发便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但一开始的思路主要出于经济开发方面的考虑。近年来,西溪湿地的政府保护工程正式启动,但由于缺乏基本的科学研究与论证,规划和建设的基本思路存在较大误差。原生态的湿地要素被加以全面的人工化改造与“翻新”,河道被重新开挖,堤塘被砌石加固,洲渚被人为剪切,植被被重新布置,连原始的芦花也大半毁去,新植品种对不上号,整个景观风貌逐步向西湖靠近,特有的野趣可能会完全丧失。而且,湿地原有的生物链结构也可能被彻底打乱。这个问题需迫切地被引起重视。四、西溪湿地发展前景分析和发展建议(一)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条件与前景1、区位优势突出,游客资源充足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市区西部,交通便利,天目山路、文山路、文一路、外环公路均可直达,距杭州市中心店武林门仅6km。而杭州则地处东南沿海,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中心城市,陆路、空中及水运交通便捷顺畅,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和钱塘江、大运河“黄金水道”将杭州与全国各地紧密相连,区位优势明显。多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建设,积极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大街小巷改善等大工程大项目,并免费开放环西湖旅游景点,城市生态环境和旅游环境不断优化,先后获得了“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最佳人居奖”、“中国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国内外来杭参观考察游览的游客逐年增多,据统计,2008年来杭的国外游客有221万人次,西溪湿地的生态旅游及湿地科普教育,有着丰富的游客资源和广泛的受众群体。2、物种和植被类型多样性丰富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们的保护意识造就了西溪湿地动植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植被类型。西溪湿地鸟类区系十分丰富,包括湿地鸟类、平原鸟类、山地鸟类、农田鸟类和城郊鸟类等多种类型,共有鸟类15目39科126种。已鉴定的昆虫共133科417属477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有17种(蒋科毅等,2008)。鱼类14科35属45种;两栖类1目4科10种;爬行类3目8科15种;兽类5目7科14种。西溪湿地有野生维管植物91科204属254种(李紫芳等,2007),植物区系特征明显,有15个分布区类型和6个变型。自然植被可划分5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20个群系组和20个群系,以水生植被型和沼泽植被型的草本植被亚型为主。3、景观特色浓郁西溪湿地共有4种景观类型,即水体、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景观。QulckBird影像图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影像图分类后产生大量斑块,总数目达到13343个(戎良,2007)其中耕地景观斑块数目为6153个,斑块总数的46.2%,是斑块数目最多的景观类型,其次是林地和建设用地景观斑块,分别为3429和2314个,数目最少的是水体景观斑块,共1447个,仅占总数的10.8%。各类景观的最大斑块指数大小依次为水体、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景观,湿地内成片连通的水体形成较大的斑块,有利于湿地整体环境的重塑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4、文化积淀深厚杭州有8000年文明史、2200余年的建城史,是国家首批命名的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而西溪风景区是仅次于西湖风景区的杭州市第二大风景区,已有1000多年历史。相传南宋高宗曾欲在此建皇城,后改址于凤凰山,但有大臣上请旨问西溪如何定夺,赵构思忖良久,口敕“西溪且留下”,此地也就有了“留下”的名称。历代文人墨客或游览赏景或雅集,为西溪留下大量优美的诗文、书画,清康熙和乾隆二帝也曾游历西溪并留下御诗数篇。作为次生湿地、农耕湿地、人文湿地、西溪湿地承载着湿地农耕文化,延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脉,体现出中国湿地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5、地方经济发达,且具备城市湿地保护和管理的成功经验杭州位于中国东部最具经济活力的上海经济圈、苏南及环杭州湾经济圈三个经济板块交汇区,是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781亿元,财政总收入910亿元,经济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副省级城市第三位。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城市总投资环境最佳城市”第一名,连续两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名。杭州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保护、开发西溪湿地,2003年8月启动、总投资近90亿元的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以及中国湿地博物馆建设项目便是很好的例证。杭州西湖风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杭州在西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环境修复和改造,湿地旅游开发和管理,人文景观的发掘展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为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二)有关西溪湿地发展的一些建议西溪湿地西溪湿地是有机生命系统,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对此类有机生命的机理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仅有的研究成果应用起来成本也相当大。西溪湿地统合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于一体,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既相互映衬又各有边界,缺乏文化减弱西溪湿地的魅力,过分文化化则危及其生命循环。西溪湿地还是城市湿地,保护和建设西溪湿地必须与杭州城市的发展互动,二者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也有内在的深度矛盾。解决西溪湿地的问题,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长期任务。1、提高科学研究和规划水平西溪湿地的自然地理面貌变迁巨大,原有自然或人工湿地的循环运转系统被较彻底打破,现行生态系统已无法进行有效的自循环运转。参考西溪湿地的相关古代文献记录,运用现代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气候学等研究成果,恢复其湿地生态系统,已迫在眉睫。西溪湿地的文物资源基本毁弃,加强考古调查,研究分析前人有关西溪湿地规划建设的成果,也为当今的保护工作所不可或缺。但尽管有关西溪湿地的文献资料繁多,由于历代散逸,包括国家图书馆、浙江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在内的大图书馆均收藏有限,有关西溪湿地的人文历史研究成果也寥寥无几,建议编纂有关西溪的大型图书。除收集国内图书馆资料外,还须在收集民间资料和海外资料方面下功夫。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向社会全面开放资料。充分利用省、市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民间力量,组织对西溪湿地进行包括地质学、地理学、气候学、生物学、文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经济学等在内的多学科综合研究。西溪湿地保护规划的编制必须立足长远,立足整个杭州城市的发展,立足于大环境生态改良。保护和建设好西溪湿地,是杭州市实现“蓝天、碧水、净气、森林、绿地”生态建设目标的基本标志之一。规划和建设西溪湿地,必须从西溪湿地和杭州城市的本体上切入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统合各种关系,有效保护和有效开发,在较高立意上确立西溪湿地和杭州城市形象。杭州市和西湖区、余杭区两级政府应加强规划和建设方面的沟通,建立协调机制,改变规划建设的不平衡局面。2、借鉴国内外有关湿地保护的先进经验中国是《国际湿地公约》的缔约国,保护湿地是中国各级政府的职责,中国政府已制订《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但目前国家的湿地保护项目侧重于大型自然湿地,相对忽视城市内的较小型湿地,因而保护城市湿地尤其应引起城市执政者重视。西溪湿地保护应该遵循《国际湿地公约》、《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的有关要求,从湿地的基本定义着眼。西溪湿地保护必须遵循生态系统演替原理和生态工程学原理,充分考虑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恢复和风景配置三个主要方面,实现湿地系统的全面优化。3、遵循湿地演替规律建设自然化的亚热带次生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理论是指导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的基础理论。西溪湿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必须根据生态演替规律,配置以多种植被类型为核心的生态景观,形成一定的连续规模,并保持或扩大水体范围,防止农作物撂荒地旱化、湿地生植物侵入水体使其干化、湿地生植物群落向旱生植物群落演替,以维持湿地生命。西溪湿地以自然淳朴见长,自有其特色和个性。其建设方向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清明洁净的绿色城市公园、怀旧思古的文化故乡,与西湖明显不同。所以它的生态恢复与重建不能精雕细刻,应大面积恢复和保育自然生态,尽量选用乡土的、自然的植物,削陡坡变斜坡,在水体与基-渚之间建立湿生生态系统过渡带以构造湿生环境,发展生态建筑,避免采用园林植物而与城市园林雷同,提高西溪湿地自维持能力,减少人工化维持和运行费用。五、结语西溪湿地的生态旅游特色和地理品牌个性体现在自然旖旎的湿地风光、深厚多样的人文积淀、质朴古老的民俗风情、江南特有的生态文化以及现代人的休闲方式。进一步发掘西溪湿地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人文特色,突显其城市湿地的地理品牌地位,与西湖并联推向国内外旅游市场,将为杭州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打造,加快“东方休闲之都”建设,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杭州市综合竞争力作出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 [1]贠丽霞,生态旅游浅谈,《原大学学报》,2004年5月第5期[2]叶建东,发展生态旅游,《上海经济》,2007年1月第1期[3]芦建国,徐新洲,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设计——以杭州西溪湿地公园、西湖西进湿地为例,《林业科技开发》,2007年11月第22期[4]缪丽华, 杭州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与前景初探, 《地科学与管理》,2009年3月第3期[5]张五钢,杭州湿地公园的生态文明保护与社区参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第6期[6]何洪杭,华晨,李亿冰,杭州西溪湿地的环境状况与生态保护对策研究,《华中建筑》,2004年9月第18期[7] 耿英姿,张鸿鸣,刘昱,杭州西溪湿地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年9月第9期[8]钟伯坚,浅谈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和对策,《甘肃农业》,2006年2月第2期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由于其地理环境和生态因素的特性,有别于其他的城市公园。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规划时充分全面的考虑问题,不单单要解决好生态问题,更要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效应。使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和效应最大化。我下面为大家整理关于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文章,欢迎阅读参考: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重点突出湿地景观,最大限度的维持区域自然风貌,创造公众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场所和空间。同时最为一个现代综合性公园,更应该尊重当地历史,传承和延续文化特色。该城市湿地公园将文化和生态充分融合,将其生态功能和特性元素向四周渗透,与周边各功能用地一起将西片区打造成文化之域、魅力之区、生态之苑、宜居之城,使该城市更具活力,使文化得以发展和繁荣。

现如今,随着人们对城市环境生态保护以及城市绿地景观建设的不断重视,针对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城市湿地公园也逐渐兴起。湿地公园在建设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其中最为凸显的就是景观营造方面。景观综合功能的提升或者说是美学效果的发挥应该成为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时所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这样才能够发挥城市湿地公园改善城市居民生存环境,又兼顾美学享受的作用,更好的为城市居民服务。

1 城市湿地公园概念与特质

湿地公园景观是在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基础上,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湿地资源优势,挖掘区域湿地文化,在湿地保育区以外建设的具有生态性、艺术性以及社会文化性,适宜公众游览的以湿地为主题的游憩空间。

水体景观、生物景观和文化景观是湿地公园景观构成的`基本要素,三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湿地水体景观主要由水域景观、岸带景观及近岸陆域景观3部分构成;湿地公园内可展示的生物景观主要包括湿地植物景观和湿地动物景观;湿地文化景观就是立足湿地特有的生态特征,体现区域的传统民俗和风土人情等地方特色,展示在湿地环境中特有的场景、意境。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根据“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规定:湿地公园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它既不是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城市公园,它是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城市湿地公园深受居民欢迎,主要因为其具有不同于一般性公园的特质,它除了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游憩等基本功能外,还在自然生态、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等几个方面表现突出。

2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功能分区模糊不清

城市湿地公园大多形式一致,功能分区较为模糊不清,模仿重复现象普遍,缺乏特色,这就造成湿地公园内容过于混乱,既不利于管理,又很难充分发挥景观效应。

2.2景观要素与湿地环境相矛盾

硬质设施过于明显是湿地公园存在的普遍问题,其中包括设施用房、休息场所、道路、小品等等。除此之外,湿地公园中还存在着水体设计过于僵化,植物搭配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都是湿地景观要素在规划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和改善的重要方面。

2.3景观设计理念的滞后

城市湿地公园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是评价城市湿地公园的一个指标,而其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其景观规划也尤为重要。合理的景观布置可以形成多功能、多样化的景观环境,使民众全方位感知湿地景观,为民众提供交流的活动场所。目前很多城市湿地公园只是进行简单的功能空间划分,或追求图案式的平面安排;设计过于追求形式,缺乏地域特色;而且较少考虑使用者的行为,缺乏对公众参与性的考虑。

3 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

3.1景观功能分区多样化

景观在功能分区上不应和其他公园有太多雷同,应充分发掘城市湿地公园独具的景观潜力。根据游憩活动的不同,城市湿地公园可以做以下分区:观赏型活动区、体验型活动区、认知型活动区、科普型活动区等。

类别 Category 内容 Content;

观赏型活动区 Ornamental activity area 湿地景观观赏、观鸟观鱼、观察湿地的净化程序等;

体验型活动区 Hands-on activity area 湿地滨水体验、采莲等;

认知型活动区 Cognitive activity area 湿地博物馆参观、湿地动植物识别等;

科普型活动区 Science-based activity area 植物习性观察、湿地生态系统观测、湿地的景观变化等。

3.2 景观要素营造彰显湿地特色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时,在满足生态适应原则的前提下,景观营造方面需综合考虑水岸、植物、建筑小品、道路、城市特色、文化因素、功能要求、以及周边环境等等。

3.3 打造城市文化特色

文化背景对于营造景观特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特色,也包含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城市中的湿地公园建设应考虑到这个因素,湿地公园不单单是亲近自然,更是亲近这座城市,湿地公园中的一草一木,都应包含着这个城市的特征,湿地公园中的道路小品,更应该展现这座城市风采,让时间停留在这里,拒绝外界的干扰。

3.4 周边环境的合理过渡

目前有关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大多是关注于湿地公园内部的内容,而忽略了湿地公园周边环境的设计。周边环境的好坏不单单和湿地公园密切相关,还能够对湿地公园的景观效应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考虑湿地公园周边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城市湿地公园的选址一般选择非市中心地带,交通方便且远离城市污染区的地方,沿城市河道为宜。为了满足湿地植物以及景观要求,最好是有丰富地形和大量天然植物。城市湿地公园的周边环境十分复杂,包括公路、居民住宅、河道等等环境,所以,要对不同的环境进行实际分析,做出适宜的选择才是正确的规划方法。

3.5 景观要素的结合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单独因素的罗列,因此,在规划建设时要全面综合的考虑问题,使得各个元素自然的融合、过渡,从而达到各因素之间的呼应与协调。例如,湿地公园中水岸是蜿蜒曲折的自然式形态,道路则要与之相配合,切不可弃弯取直,同时位置还要与水岸相靠近,沿水而建,忽远忽近,充分调动游览者的亲水性。又如,水体与地形的结合,能够丰富水面的景观效果,产生错落变化的自然水流的效果,同时,植物群落的搭配也能从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水体、地形高差的变化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能够成为湿地公园中最具吸引力的景观效果。此外,建筑小品与植物间的良好过渡,更能增添湿地公园的自然野趣。这些都是在规划建设时要综合考虑的问题,只有全面的考量,协调好各个因素的关系,才能更好发挥这些因素的景观效果,打造出特点突出、内涵丰富的城市湿地公园。

园林规划设计参考文献文章

浅谈大学校园的园林绿化的论文

摘要: 高校的园林绿化工作,以教育教学为主,围绕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优良的环境。“环境育人”,校园中良好的绿化环境,能满足师生生理、心理上的需求,使人得到休息放松、心地平和、感情端正。对健康品格的塑造具有潜在的感染作用。随着园林绿化发展的趋势,人们对绿化的要求不再是一、两块草坪,三、四个花坛。而是要把校园绿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做,按照学校性质、师生的心理特点、功能要求和经济状况,营造出一个鲜明时代特征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多层次绿化空间。

1.大学校园绿化的基本原理

1.1园林美学与景观设计原理

中国园林美学主要是探索在审美客体与主体之间所构成的审美关系里,向主体提供符合发展的审美需要的客观条件,即创造出懂得美以及相应地接受了真善教育的主体。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园林绿化的手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的天人关系。大学校园绿地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就是要运用园林美学与景观设计学原理,科学合理组织各种景观要素,因地制宜,形成错落有致主次分明的景观体系。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创造出优美实用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校园环境。

1.2园林植物学与生态学原理

园林植物学是研究园林植物的种类、习性、栽培及应用的科学,是园林植物造景的理论依据。作为绿化的素材,园林植物科学合理的应用,不但能创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还能创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在校园景观的.塑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学一词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于1866年在《普通生物形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从创建开始起,它就把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而一直延续至今。运用园林植物学与生态学原理进行植物造景,科学合理地创造出多层次、全方位、多色彩、生态型、园林式校园环境这是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内容。如耶鲁大学校园中,乔、灌、草科学合理地复层搭配,创造出相适的植物群落,同时植物季相变化明显,呈现出宜人的生态景观

1.3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原理

校园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对大学校园绿化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恰当的运用环境行为学和心理学原理,分析大学校园师生的心理特征及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创造出符合大学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普遍心理和行为习惯的校园环境。

从生理的需要知道精神的需要,主体的数量呈现明显递减的“金字塔”形。在大学校园中,对于有着较高知识文化和审美标准的大学师生而言,安全、认同、自我实现、学习与美学的需要尤为重要,在校园绿地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就要以此为出发点,考虑大学师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在空间的创建上要想方设法将这些抽象而迫切的心理需要,通过绿化的手段以软硬景观的物质形态得以物化,给予满足。

2.大学校园绿地的功能

2.1提高生态质量。

校园绿地的植被、水体能够以其所具有的自然性能,产生一定的生态效应,改善和提高校园的自然生态的质量。

2.2环境保护功能。

校园内的植物能够调节气温、湿度,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杀菌防病、减弱噪声等功能。

2.3美化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绿地为校园景观平添无尽的色彩和意境,为师生提供清新、优美的自然氛围和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

2.4起到隔离、保护作用。

校园内的花草树木,把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道路等各个不同的功能区域有机地隔离开来,提高了各个区域的安全度。

3.校园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3.1存在的问题

3.1.1缺乏科学认识和长远规划

由于校园园林绿化建设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加上师生对校园绿化功能不可替代性的认识不够,校园绿化建设的作用和价值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校园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校园园林规划设计与校园建设不同步,规划方案缺少前瞻性、长远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有些高校公共绿地反复多次改造,树种频繁更换,如此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

3.1.2缺少规划设计方案

校园文化氛围由于重视不够,有的高校在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上投资较少或不投资,只是简单地在建筑周围安置一些绿地或照搬照套公园绿化规划模式,没有体现自身的文化和美学内涵;有的高校盲目投资,在设计上过分追求新、奇等观赏效果,追求理想化的高标准设计,忽略了校园原有的经济、环境、文化等因素,没有把园林建设的基本规律与学校特点相结合,导致设计与操作脱节,不能体现校园文化特色,使得总体设计水平难以达到较高的层次。

4解决办法

4.2.1面向未来,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做好总体规划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类在对信息技术发展美好憧憬的同时,更加眷恋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高校校园建设应遵循让信息化与园林化和谐并存的“信息园林”的建设理念,营造一个既具有传统文化氛围又富有时代气息的师生学居环境。应在学校总体发展目标指导下,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做好总体规划。

4.2.2合理配置植物

发挥植物群落的最大生产率,充分注意乔、灌、花草等对环境改善有益的植物群落的综合运用,以最大限度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把握好树、草、花的比例,尽可能选择多种乔灌木和地被植物,利用植物不同冠型、色彩、质感,搭配成错落有致的生态植物景观。

4.2.3科学养护管理

保证校园环境可持续发展“三分种,七分管”,校园绿化建设必须遵循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科学管理,才能达到良好的绿化景观。

5.结语

学校校园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应结合大学的性质、办学宗旨,通过充分研究大学的自然、历史、文化等方式,以绿化的手段塑造文化意境,体现大学独特的人文内涵,彰显独特的个性,游息于柳暗花明的绿色校园,品赏于人文浓郁的亭廊格架,冥想于水木明瑟的山石池泉,沉思于曲径通幽的静谧空间,师生自会感到清静闲适,悠然自得,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身心得以放松和自由——这就是大学校园应有的绿地景观和人文景观,也是大学校园绿化的最终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朱元恩.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概念设计[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5):406-409.

[2] 鲍新梅,杨金华.论高校校园树草配植艺术[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1,(1):18-20.

[3] 雷泽湘,费永俊.高校校园绿化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J].环境与开发,2000,(2):16-17.

[4] 沈济黄,叶长青.信息园林——构建新世纪信息化、人文化的景观大学城[J].新建筑,2002,(4):12-15.

[5] 关崇.大学校园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

[6] 雷泽湘,费永俊.高校校园绿化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J].环境与开发,2000,15(2):16-17

[7] 张江雪,李亮,王姣娥,徐伟.高校校园绿化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6):204-206

[8] 卞阿娜,甘永洪,方份.大学校园绿化探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102-105

[9] 王荣山,高占山.论高等学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特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456-457

[10] 安运华.长江大学校园绿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

园林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园林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供大家参考!

学位论文:

[1]赵军.从自囿走向开放[D].南京农业大学,2008.

[2]张锋.朱启铃与北京市政建设[D].首都师范大学,2007.

[3]李惠民.近代石家庄城市化研究(1901-1949)[D].河北师范大学,2007.

[4]王丹丹.北京公共园林的'发展与演变历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5]李在辉.天津租界园林与保护[D].天津大学,2006

[6]王志勇.近代保定天津城市发展比较研究(1840-1927)[D]?华中师范大学,2005.

[7]闫永增.以矿兴市-近代唐山城市发展研究(1878-1948年)[D].厦门大学,2007.

[8]孙媛.从城市公园看中国现代景观的产生与发展[D].天津大学,2009.

[9]崔鹏飞.秦皇岛开 埠 与区域经济的近代变迁[D].河北师范大学,2008.

[10]孙媛.从城市公园看中国现代景观的产生与发展[D].天津大学,2009.

[11]崔鹏飞.秦皇岛开 埠 与区域经济的近代变迁[D].河北师范大学,2008.

[12]薛春莹.北京近代城市规划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13]李珊珊.重庆中央公园: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演变及其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3.

[14]王蕾.城市绿地分类信息管理系统[D].新疆农业大学,2006.

[15]杜广如.城市绿地空间系统的规划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

[16] Shi Mingzheng. Beijing Transforms: Urban Infrastructure. Public Works, and Social Change inthe Chinese Capital. 1900-1928. 1993.

专著:

[1]吴良 镛 .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同济大学,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3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王炜,闫虹.老北京公园开放记[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5]贾琚.北京私家园林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北京经济委员会编.北京园林绿化志[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7]北京动物园管理处?北京动物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8]北海景山公园管理处.北海景山公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9](民国)陈植编.都市与公圈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10](民国)陆衣言.南京游览指南[M]?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版,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藏.

[11]周维权著.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2]于海漪.南通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3]陈宗藩.燕都丛考[M].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

[14]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天津简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15]张彤,张岩.天津历史名园[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16]天津市历史博物馆等编,杨大辛主编.近代天津图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17]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18]石家庄市规划局.石家庄市规划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

[19]唐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唐山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20]秦皇岛市城乡管理委员会地方志办公室.秦皇岛市城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1.

[21]杨淑秋,王志.保定市园林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

[22]李松欣,梁翔南,延凤桐,王信,潘锡章.保定市城乡建设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3]张家口市建设档案馆.张家口市城乡建设纪事[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

[24]王亚男,1900-1949年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5]京都市政公所编.京都市政汇览[M].北京:京都市政公所,1919.

湿地公园论文文献

学位论文:学士学位:《松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群落现状分析》(1987年) ,指导教师:任宪威先生硕士学位1:《松山森林植物群落分类及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1990年) ,指导教师:任宪威先生硕士学位2:《社会现象としての里山とその展开方向》(2000年) ,指导教师:北尾邦伸先生博士学位:《エコツーリズムによる森林ガバナンスの形成》(2003年) ,指导教师:北尾邦伸先生研究简报:1989张玉钧论研究火因子对森林影响的方法.国外林业,2:32-34.1991张玉钧书评:评《内蒙古植物志》.干旱区资源与环境,3:115-117.1991张玉钧编译 苏联树木学的发展概况.世界林业研究, 4:49.2000张玉钧编译 日本国有林的土地利用与经营目的的变迁.世界林业研究,13(5):79-80.2003张玉钧编译 美国树木学的发展概况.世界林业研究, 16(2):64-65.2005张玉钧编译 日本的自然公园、世界遗产与生态旅游.世界林业研究,18(4):62-63.2011张玉钧论旅游产业与现代林业的融合空间.旅游学刊,26(6):10-11.一般论文:1991任宪威,张玉钧,等北京松山植物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3:1-6.1992张玉钧北京松山的野生蜜源植物.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67-69.1993 RenXianwei,Liang Hongping,Zhang YunjunWoody plants as Resources inChina, Their Conservation and Use.Journal of BFU(English Ed) , 1:80-89.1994 任宪威,梁红平,张玉钧北京自然保护区的现状评价与发展构想.自然资源,1:59-63.1995 王建中,王瑞勤,张玉钧三种落叶松种子的比较形态与统计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6(4) :80-89.1996张玉钧,刘振玉松山油松林群落特征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8(2) :96-99.1997张玉钧,王建中,等密云水库上游北庄试验区植被性质的初步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3) :39-44.1997 阎海平,张玉钧北京小西山植物区系的初步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增刊2) :134-137.1997张玉钧,路端正北京白头翁属植物小志.北京农学院学报. 12(1) :45-47.1998 李国良,张玉钧,等北京密云水库上游北庄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中国林副特产,2:45-46.1998 杜凤国,张玉钧,焉域金东北槭属的种子表皮雕纹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植物研究,18 (3) :361-365.2001张玉钧,北尾邦伸日本的里山及其管理与保护.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3(1) :90-92.2001张玉钧,北尾邦伸里山の発见とその展开方向.林业経済,8:10-17.2003邱扬,李湛东,张玉钧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原始林兴安落叶松种群世代结构的研究.林业科学,39(3) :15-22.2003张玉钧中国における国有林场系谱の自然保护区の展开―松山自然保护区を事例として―.林业経済研究,49(2) :19-26.2005张玉钧,段昌盛源于国有林场的自然保护区之景观管理途径.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4(2) :37-40.2005张玉钧,王冠冠,邹国辉论风土与旅游的关系.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4(4) :24-27.2006张玉钧,邹国辉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的经营目标与生态旅游对策.生态经济,8:86-89.2006邱扬,李湛东,张玉钧等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原始林白桦种群世代结构的研究.植物生态学报,30(5) :753-762.2006 孔祥旭,张玉钧从日本经济学理念看其实态分析方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4(4) :70-74.2006 邱扬,李湛东,张玉钧,等火干扰对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下层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生态学报,26(9) :2863-2869.2006 任宪威,张玉钧,陈瑞生,等黎平县尚重区老山界树种资源考察报告.黔东南林业科技,23(3) :18-22.2006张玉钧,殷鸣放日本森林管理的最新发展—以日本神奈川县林业政策过程为例.环境科学与管理,31(9) :8-10.2007 牛江,张玉钧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当地社区参与.四川林勘设计,2:40-43.2007 殷鸣放,张玉钧,谭学仁,等日本私有林的一个典型—吉野林业的森林经营.世界林业研究,4:54-57.2007 李金苹,张玉钧,等 对目前中国乡村景观规划的思考.北京农学院学报,3:52-56.2007 海杨,王金兰,刘明丽,张玉钧节事庆典在旅游景区管理中的作用—以北京市八大处公园中国园林茶文化节为例.四川林勘设计,3:32-35.2007 于笑云,张玉钧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西部林业科学,35(4) :134-137.2007 李煜,张玉钧论生态校园的建设模式.环境科学与管理,10:143-147.2008 陈静,张玉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进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48-51.2008 朱丹丹,张玉钧旅游对乡村文化传承的影响研究综述.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7(2) :58-62.2008 刘明丽,张玉钧游憩机会谱(ROS) 在游憩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世界林业研究,3:28-33.2008 于笑云,张玉钧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研究综述.四川林勘设计,1:31-34.2008张玉钧,马履一,王希群, 等水杉在日本的引种保护及其社会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4:17-21.2008张玉钧,周春光园林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探讨.管理观察,12:84-86.2009张玉钧生态旅游在湿地保护中的作用.国家级湿地衡水湖调研与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张帆,张玉钧风景名胜区内观光电梯乘客态度调查研究—以武凌源风景名胜区为例. 管理观察, 21:50-52.2009 刘芳,张玉钧GIS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河北林业科技,(3) :62-64+70.2009 张力圆,梁增贤,张立,邢震,张玉钧旅游干扰因素对西藏林芝巨柏林的影响生态环境学报, 18(4) :1413-1421.2010 侯艳伟,吴成亮,张玉钧游客环境意识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紫竹院和香山公园为例.河北林果研究, 25(3) :315-320.2010 施德群,张玉钧旅行费用法在游憩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3) :69-74.2010 付健,张玉钧,陈峻崎,等游憩承载力在游憩区管理中的应用.世界林业研究,23(2) :44-48.2010 付健,张玉钧,等北京平原风景游憩林林相改造技术研究.河北林果研究,25(1) :68-71.2010 庄小锋,杨秀珍,张玉钧,马宝建,等北京山区蓝色草本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32(增刊1) :177-182.2010 马宝建,丁学欣,胡冬梅,寿海洋,张玉钧,吴记贵北京山地野生观赏植物的濒危因素及保护对策.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32(增刊1) :173-176.2010张玉钧,石玲,等论生态旅游规划的一般范式.生态旅游理论进展与实践探索—2009青海国际生态旅游高峰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周辉,张玉钧河流游憩规划的基本问题探讨.河北林果研究,26(1) :72-77.2011 庄小锋,杨秀珍,张玉钧,等北京山区观果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33(增刊1) :114-120.2011 刘福山,张辉,李扬,张玉钧,等北京山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33(增刊1) :121-127.2011张玉钧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途径探讨.管理观察,101:100-101.2011 王良民,张玉钧论辽东栎(壳斗科) 的分类地位及命名.植物科学学报,29(6) :749-754.2011 马宝建,张玉钧,宋大北,贾亦琦,黄志远 现代勒勒车—内蒙古白音敖包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的思考和探索.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贾亦琦,张玉钧旅游者摄影行为研究初探—基于摄影旅游者与大众旅游者的对比.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22-26.2012 黄志远,张玉钧旅游体验实证研究—以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为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17-21.2012张玉钧,曹韧,张英云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利益主体研究—以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为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6-11.2012 马国青,张玉钧,唐小平 枝桠施工技术在河流湿地治理中的应用,林业资源管理.2012,3:123-125,140.2012 王瑾,张玉钧基于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社区培训研究—以河北白洋淀王家寨村为例.河北林果研究,27(2) :224-228.2012 马国青,黄桂林,张玉钧,唐小平 郑州惠济水系廊道景观优化模式,林业资源管理.2012,4:108-112.2012张玉钧,张英云 市民参与型的乡村景观保护--以日本海上森林国营里山公园建设为例,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7:838-841.2012张玉钧北林园林学院生态旅游领域发展概况与展望,风景园林.2012,4:100-101.2012张玉钧生态旅游的发展:存在问题与实现途径,风景园林.5:105-107.2012 邵隽,张玉钧,李雄,李昭 社区支持农业型市民农园休闲模式研究.旅游学刊,12:74-79.2012 徐姗,刘晓明,张玉钧基于生产性农业景观建设的北京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2012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太区会议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558-563.2012Zhang Yujun, Shi Ling,Wang Jin The Rural Ecotourism Development Targeted at Sustainable Livelihoods—The case study of Wanjiazhai Community.The 13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Korea,China,Japan.Sep.12-14, Suncheon, Korea2012 Caijun,Zhang Yujun,Jia Tingting Exploring the Visitors’ Recognition and Expectation for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Ethnic Rural Area: Case Study of Dehang Miao Village, The 2012TOSOK International Tourism Conference ,July 4-6, Ulsan, Korea2012 张玉钧 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作,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第二届(珠海)年会分会发言材料,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2013 张英云,张玉钧 基于水环境保护的湿地公园规划探讨--以山东拥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3, 9(1):14-172013 马英华,张玉钧 采煤塌陷地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策略--以徐州市九里湖湿地为例,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3, 9(2):21-242013 马英华,张玉钧,石玲 辽河流域台安生态旅游区规划必要性研究,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2):224-2282013 张玉钧,石玲,贾亦琦 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及潜在风险,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7-102013 孙吉亚,张玉钧 论旅游景观的生态设计--兼谈拉斯喀瑞的生态旅游思想,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25(1):62-672013 徐姗,黄彪,刘晓明,张玉钧 从感知到认知: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探析,风景园林. 2013,4:73-802013 张玉钧,张力圆,张玏 郊野公园概念的演变与发展,风景园林. 2013,5:80-852013 张玉钧,张英云 中国湿地公园发展现状与展望,生态旅游发展与管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6-112013 郭彦丹,谢冶凤,张玉钧 村镇景观特征及其评价体系初探,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21-25.2013 李露,谢冶凤,张玉钧 村镇景观乡土性特征探究,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45-48.2013 张婧雅,魏民,张玉钧 步道系统规划的前期调研分析,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828-830.

在网上找!主要分析湿地旅游的优点和缺点,应提出在发展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保护好湿地资源,避免短视和短期行为对湿地的破坏。

浅谈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内容摘要] 湿地生态旅游是基于丰富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发生的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它可以实现旅游者回归自然、体验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愿望。在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地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及前景,并就杭州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环境与资源保护、发展等提出建议。[关键词] 生态旅游;发展;西溪湿地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的环境伦理观开始向旅游领域渗透。随着现在旅游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其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人们对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也日益关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将环保与旅游作为研究对象的新的旅游方式。与此同时,以生态旅游为开发形式的新尝试也越来越多。许多国家已对生态旅游产品及其资源进行了明确的规划。一 、生态旅游的概念很多游客和旅游组织者以及保护区的管理者对生态旅游一词缺乏认识和理解,片面地将生态旅游仅仅理解为走向大自然的旅游活动。关于生态旅游的正确定义目前还没有定论,国际生态学的观点认为:生态旅游时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保护区域的旅游;“旅游对象是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方式是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是1983年IUCN生态特别顾问谢贝洛斯对“生态旅游”的理解;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又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从各种定义来看,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旅游行为。生态旅游的目的是让人们享受大自然、了解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不改变保护区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使当地居民和保护区管理机构在经济上受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通过保护旅游区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途径。二、西溪湿地现状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km,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其中种植水生、湿生植物约100种。近年来,杭州市各级政府关注民生、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旅游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不断加大对西溪湿地的宣传、保护和改造,使之成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西溪湿地的自然景观、文化积淀和区位优势,为杭州市城市形象的优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西溪湿地景观价值西溪湿地是杭州市区最重要的城市湿地,是杭州市宝贵的生态与文化资源,类似城市湿地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城市中并不多见。西溪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与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独特的旅游特色:1、地理资源从地理资源看,在西溪湿地区域内,70%是溪流、池塘等水域,而沼泽地、陆地仅占30%。水资源丰富,有河道100余公里、水塘1万余个,星罗棋布,呈鱼鳞状分布。水陆交错,风光优美。2、生物资源从湿地的生物资源看,西溪湿地内水资源和植被等保存完好,是目前全国大中城市中惟一一块城市湿地。3、文化资源从文化资源看,杭州西溪与湿地风光相媲美的是深厚的文化积淀。据史料记载,康熙、乾隆等帝王都曾游览过西溪,并留下不少诗文和书画作品,成为西溪文化的宝贵财富。与此同时,西溪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龙舟盛会”。每年端午,四邻八乡的村民划着龙舟汇集在蒋村乡深潭口村,热闹非凡。河渠行舟、碧潭网鱼、竹林挖笋等民俗,极富江南水乡的田园气息。(二)西溪湿地保护建设情况西溪湿地的正式保护和开发开始于2003年。在这之前,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溪这一不可多得的城市湿地资源受到较大的破坏。随着杭州城市发展的快速西进,西溪湿地逐渐被蚕食,面积从历史上的6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10.08平方公里。很多房产项目也在争夺这个地盘。人类生存和生活使部分水域遭受污染,生活、建筑垃圾随处可见,河道阻塞,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此外,还有居民建筑杂乱,风格不协调,历史遗迹遭严重破坏等许多问题。2003年,杭州市政府正式启动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2004年,《西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被杭州市政府正式批复。根据这一规划,西溪湿地分为核心保护区、外围保护地带和周边控制区三个层次,其中核心保护区总面积为10.08平方公里。整个保护工程预计投入资金为30-40亿,分三期实施。2005年5月1日,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一期有限开园;2007年10月1日,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二期又顺利实现有限开园目标。2008年,坚持“六大原则”、“四化”方针、“三大理念”、“五保”要求,又好又快推进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三期工程。三、西溪湿地保护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西溪湿地自南宋至明清渐渐由自然湿地演替为次生湿地,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经历一再的人为大破坏,自然环境风貌大大递减,文物基本毁弃,目前尚存一息的湿地资源仅剩原先的1/10左右。(一)自然湿地演替为次生湿地西溪湿地的人工化或人工介入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即晋以前的少量居住生活介入、晋至北宋的佛教文化介入、南宋的有限生活和生产介入、明清至民国前期的园林化介入、民国后期至今的废弛毁坏和无序的城市化介入。其中南宋至今对西溪湿地及其文化的影响最大。期间西溪湿地的原生态环境被彻底改造,其植被和水系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并开始大量加入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因素。但由于表面上与自然湿地形态相近,这种性质改变没有为人察觉。近几十年来,由于工业和各类办公、生活设施以及种植业、养殖业大量增加,截污设施又不完善,西溪湿地的水体环境水平大大下降。工业和各类办公、生活污水直排,种植业、养殖业面源污染淋洗进入水体,养鱼饵料等投入,使直接污染源增多。其中保护范围内也有粮食、生猪、淡水鱼、家禽和工业产品大量产出,有生猪4万多头、家禽1万余只。导致水体溶解氧严重偏低,高锰酸盐指数偏高,非离子氮含量高,水质富营养化,自净和更新能力较差,湿地功能已大大退化。(二)环境风貌一再递减西溪湿地的环境风貌破坏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抗日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日军大肆烧杀,焚毁大片植被和各种文化遗产,许多居民伐桑作薪,整个西溪湿地一片荒芜。第二阶段自建国至20世纪70年代末,大面积毁坏自然环境,大量增加工业设施和影响环境的低水平住宅。其中20世纪50至60年代,西溪湿地南部丘陵坡麓地带建起大量工业设施和住宅,多数文化遗产被毁。70年代又建起大量低水平多层建筑。第三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城市化对整个西溪湿地形成包围之势,保护范围内建起了不少企业和住宅,周围建起了更大规模的建筑群。西溪辇道已基本被天目山路取代,其他还建有大量硬化路面。河道淤积严重。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房地产开发大幅度蚕食西溪湿地,使可作为保护范围的湿地面积由约50平方公里缩减至约11平方公里。紫金港以东的由原属蒋村乡骆家庄村、五联村改建的文新街道,以及古荡街道,已形成约10平方公里的新的商住区,环境风貌已完全失去湿地性质。文新街道和古荡街道约有常住人口10万,流动人口15万,总计约25万之多,对环境压力也非常大。(三)文物资源毁弃严重西溪湿地的文物资源毁弃殆尽,所剩寥寥。1950年秋雪庵、曲水庵、慈觉庵、交芦庵等的佛像被砸,文物散失。1966年后秋雪庵被夷为平地,曲水庵、慈觉庵、交芦庵等改建为厂房或民宅。1958年法华寺、东岳庙等被毁。目前寺庙庵祠、文人物业、辇道牌楼等毁弃已尽,桥亭台阁、墓葬等则毁去大半,仅残剩少量桥亭、河埠、墓葬等遗址。(四)保护性破坏正在成为新的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溪湿地的保护和开发便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但一开始的思路主要出于经济开发方面的考虑。近年来,西溪湿地的政府保护工程正式启动,但由于缺乏基本的科学研究与论证,规划和建设的基本思路存在较大误差。原生态的湿地要素被加以全面的人工化改造与“翻新”,河道被重新开挖,堤塘被砌石加固,洲渚被人为剪切,植被被重新布置,连原始的芦花也大半毁去,新植品种对不上号,整个景观风貌逐步向西湖靠近,特有的野趣可能会完全丧失。而且,湿地原有的生物链结构也可能被彻底打乱。这个问题需迫切地被引起重视。四、西溪湿地发展前景分析和发展建议(一)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条件与前景1、区位优势突出,游客资源充足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市区西部,交通便利,天目山路、文山路、文一路、外环公路均可直达,距杭州市中心店武林门仅6km。而杭州则地处东南沿海,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中心城市,陆路、空中及水运交通便捷顺畅,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和钱塘江、大运河“黄金水道”将杭州与全国各地紧密相连,区位优势明显。多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建设,积极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大街小巷改善等大工程大项目,并免费开放环西湖旅游景点,城市生态环境和旅游环境不断优化,先后获得了“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最佳人居奖”、“中国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国内外来杭参观考察游览的游客逐年增多,据统计,2008年来杭的国外游客有221万人次,西溪湿地的生态旅游及湿地科普教育,有着丰富的游客资源和广泛的受众群体。2、物种和植被类型多样性丰富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们的保护意识造就了西溪湿地动植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植被类型。西溪湿地鸟类区系十分丰富,包括湿地鸟类、平原鸟类、山地鸟类、农田鸟类和城郊鸟类等多种类型,共有鸟类15目39科126种。已鉴定的昆虫共133科417属477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有17种(蒋科毅等,2008)。鱼类14科35属45种;两栖类1目4科10种;爬行类3目8科15种;兽类5目7科14种。西溪湿地有野生维管植物91科204属254种(李紫芳等,2007),植物区系特征明显,有15个分布区类型和6个变型。自然植被可划分5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20个群系组和20个群系,以水生植被型和沼泽植被型的草本植被亚型为主。3、景观特色浓郁西溪湿地共有4种景观类型,即水体、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景观。QulckBird影像图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影像图分类后产生大量斑块,总数目达到13343个(戎良,2007)其中耕地景观斑块数目为6153个,斑块总数的46.2%,是斑块数目最多的景观类型,其次是林地和建设用地景观斑块,分别为3429和2314个,数目最少的是水体景观斑块,共1447个,仅占总数的10.8%。各类景观的最大斑块指数大小依次为水体、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景观,湿地内成片连通的水体形成较大的斑块,有利于湿地整体环境的重塑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4、文化积淀深厚杭州有8000年文明史、2200余年的建城史,是国家首批命名的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而西溪风景区是仅次于西湖风景区的杭州市第二大风景区,已有1000多年历史。相传南宋高宗曾欲在此建皇城,后改址于凤凰山,但有大臣上请旨问西溪如何定夺,赵构思忖良久,口敕“西溪且留下”,此地也就有了“留下”的名称。历代文人墨客或游览赏景或雅集,为西溪留下大量优美的诗文、书画,清康熙和乾隆二帝也曾游历西溪并留下御诗数篇。作为次生湿地、农耕湿地、人文湿地、西溪湿地承载着湿地农耕文化,延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脉,体现出中国湿地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5、地方经济发达,且具备城市湿地保护和管理的成功经验杭州位于中国东部最具经济活力的上海经济圈、苏南及环杭州湾经济圈三个经济板块交汇区,是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781亿元,财政总收入910亿元,经济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副省级城市第三位。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城市总投资环境最佳城市”第一名,连续两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名。杭州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保护、开发西溪湿地,2003年8月启动、总投资近90亿元的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以及中国湿地博物馆建设项目便是很好的例证。杭州西湖风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杭州在西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环境修复和改造,湿地旅游开发和管理,人文景观的发掘展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为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二)有关西溪湿地发展的一些建议西溪湿地西溪湿地是有机生命系统,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对此类有机生命的机理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仅有的研究成果应用起来成本也相当大。西溪湿地统合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于一体,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既相互映衬又各有边界,缺乏文化减弱西溪湿地的魅力,过分文化化则危及其生命循环。西溪湿地还是城市湿地,保护和建设西溪湿地必须与杭州城市的发展互动,二者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也有内在的深度矛盾。解决西溪湿地的问题,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长期任务。1、提高科学研究和规划水平西溪湿地的自然地理面貌变迁巨大,原有自然或人工湿地的循环运转系统被较彻底打破,现行生态系统已无法进行有效的自循环运转。参考西溪湿地的相关古代文献记录,运用现代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气候学等研究成果,恢复其湿地生态系统,已迫在眉睫。西溪湿地的文物资源基本毁弃,加强考古调查,研究分析前人有关西溪湿地规划建设的成果,也为当今的保护工作所不可或缺。但尽管有关西溪湿地的文献资料繁多,由于历代散逸,包括国家图书馆、浙江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在内的大图书馆均收藏有限,有关西溪湿地的人文历史研究成果也寥寥无几,建议编纂有关西溪的大型图书。除收集国内图书馆资料外,还须在收集民间资料和海外资料方面下功夫。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向社会全面开放资料。充分利用省、市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民间力量,组织对西溪湿地进行包括地质学、地理学、气候学、生物学、文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经济学等在内的多学科综合研究。西溪湿地保护规划的编制必须立足长远,立足整个杭州城市的发展,立足于大环境生态改良。保护和建设好西溪湿地,是杭州市实现“蓝天、碧水、净气、森林、绿地”生态建设目标的基本标志之一。规划和建设西溪湿地,必须从西溪湿地和杭州城市的本体上切入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统合各种关系,有效保护和有效开发,在较高立意上确立西溪湿地和杭州城市形象。杭州市和西湖区、余杭区两级政府应加强规划和建设方面的沟通,建立协调机制,改变规划建设的不平衡局面。2、借鉴国内外有关湿地保护的先进经验中国是《国际湿地公约》的缔约国,保护湿地是中国各级政府的职责,中国政府已制订《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但目前国家的湿地保护项目侧重于大型自然湿地,相对忽视城市内的较小型湿地,因而保护城市湿地尤其应引起城市执政者重视。西溪湿地保护应该遵循《国际湿地公约》、《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的有关要求,从湿地的基本定义着眼。西溪湿地保护必须遵循生态系统演替原理和生态工程学原理,充分考虑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恢复和风景配置三个主要方面,实现湿地系统的全面优化。3、遵循湿地演替规律建设自然化的亚热带次生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理论是指导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的基础理论。西溪湿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必须根据生态演替规律,配置以多种植被类型为核心的生态景观,形成一定的连续规模,并保持或扩大水体范围,防止农作物撂荒地旱化、湿地生植物侵入水体使其干化、湿地生植物群落向旱生植物群落演替,以维持湿地生命。西溪湿地以自然淳朴见长,自有其特色和个性。其建设方向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清明洁净的绿色城市公园、怀旧思古的文化故乡,与西湖明显不同。所以它的生态恢复与重建不能精雕细刻,应大面积恢复和保育自然生态,尽量选用乡土的、自然的植物,削陡坡变斜坡,在水体与基-渚之间建立湿生生态系统过渡带以构造湿生环境,发展生态建筑,避免采用园林植物而与城市园林雷同,提高西溪湿地自维持能力,减少人工化维持和运行费用。五、结语西溪湿地的生态旅游特色和地理品牌个性体现在自然旖旎的湿地风光、深厚多样的人文积淀、质朴古老的民俗风情、江南特有的生态文化以及现代人的休闲方式。进一步发掘西溪湿地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人文特色,突显其城市湿地的地理品牌地位,与西湖并联推向国内外旅游市场,将为杭州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打造,加快“东方休闲之都”建设,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杭州市综合竞争力作出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 [1]贠丽霞,生态旅游浅谈,《原大学学报》,2004年5月第5期[2]叶建东,发展生态旅游,《上海经济》,2007年1月第1期[3]芦建国,徐新洲,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设计——以杭州西溪湿地公园、西湖西进湿地为例,《林业科技开发》,2007年11月第22期[4]缪丽华, 杭州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与前景初探, 《地科学与管理》,2009年3月第3期[5]张五钢,杭州湿地公园的生态文明保护与社区参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第6期[6]何洪杭,华晨,李亿冰,杭州西溪湿地的环境状况与生态保护对策研究,《华中建筑》,2004年9月第18期[7] 耿英姿,张鸿鸣,刘昱,杭州西溪湿地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年9月第9期[8]钟伯坚,浅谈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和对策,《甘肃农业》,2006年2月第2期

收稿日期: 2006 - 07 - 01论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危机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根治途径毕学云,张智婷,郝明亮,李吉利,李瑞平(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蔚县075700)摘要:在简要介绍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认为西方式社会文化的主导、人口压力、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技术的滥用和自由经济制度的弊端是主要原因,提出根治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施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关键词:工业革命;生态环境危机;客观必然性;根治途径中图分类号: X171.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 - 3356 (2006) 05 - 0048 - 031 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现状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发明所引发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生产水平和物质文明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但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引发了人类史上空前的生态环境危机,对当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主要表现为水(蓝色)危机、粮食(绿色)危机、人口危机、荒漠化、物种危机、生态死亡、臭氧层危机、大气污染、极地污染、核污染、生化污染、基因炸弹(人种危机) 、全球变暖,等等。联合国发布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指出,过去50a中,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人类过度开发和使用地球资源,一些生态系统所遭受的破坏已经无法得到逆转。报告说,地球自然资源每年提供价值15万亿英镑的物产,如新鲜的水、清洁的空气和鱼等,但是人类活动破坏大约2 /3提供上述资源的生态环境,包括湿地、森林、菜地、河流和海岸等。目前,地球上10% ~30%的珍稀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24个生态系统中的15个正在持续恶化。大约60%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服务行业,如饮用水供应、渔业、区域性气候调节以及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控制等,无法进行可持续性生产,前景每况愈下。报告认为,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危及人类健康与长久发展。如果目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生态环境就有可能发生突然变化,将导致水资源质量发生突变,新的疾病蔓延,沿海地球海洋生物死亡,以及地球气候出现异常变化。2 生态环境危机的客观必然性今天当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将人类推到生死存亡关头之时,只有对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反思,方能探寻到解决环境危机的出路。关于环境危机的主要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巴里·康门勒(Barry Commoner)教授的归纳,主要有这几种见解: ①“富裕说”,认为富裕社会的废弃物太多,还不如虽贫穷但与环境相和谐的穷人社会。②“进取意识说”,认为问题的原因在于人类的内在进取意识,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残忍的物种。③“人口说”,认为环境危机是人口太多的缘故。④“教育说”,认为人类所受的教育使人日益变得非人,变成不懂得为什么要爱自然。⑤“宗教说”,认为原因在于基督教的自然存在的唯一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的信条。⑥“需求说”,认为污染的原因不在工业界而在公众过旺的物质需求。⑦“技术说”,认为原因在于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失去控制的技术发展。⑧“利润说”,认为原因在于毁坏环境比保护环境更容易获得利润。⑨“政客说”,认为由于制定和执行环境政策的政府机关被亲工业界的政客所把持,使得那些机关瘫痪无力。⑩“社会制度说”,认为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上述各说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够全面、深刻,不能切中生态环境危机根源的要害。笔者认为,造成生态环境危机主要有如下这些原因:2. 1 西方式社会文化的主导工业革命导致的环境危机、生态冲突这些问题跟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密切的关联。西方文化有3个显著特征: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仅漠视跟自然的和谐,还漠视跟其它社会、其它文化的和谐;无限制地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无限。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其主要特征是:以毁坏自然的方式征服和利用自然;个人自由与财富消费至上;解除宗教和伦理对人的控制等等,这些要素构成了传·48·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统工业文明的主流意识形态。整个二十世纪,人类消耗了1420亿t石油、2650亿t煤、380亿t铁、7. 6亿t铝、4. 8亿t铜。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全球各国各民族间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目前,全球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400多亿吨,按目前产量,静态保障年限仅40a;天然气的剩余可采储量为150亿立方米,静态保障年限仅为60a。与此同时,地球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森林锐减、物种毁灭、气候变暖、荒漠扩大、灾害频发,一场全面的危机摆在人类面前。2. 2 人口压力如前所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负载阈限。而处在生物圈中食物链最高位的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生物圈的负载能力已达到了极限,难以为继。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如果听其自然,人口增长会呈现几何图式(2、4、8、16⋯⋯) ,而人类所需食物的增长最多是算术方式(1、2、3、4⋯⋯) ,最后的结局当然十分悲惨。据悉,世界人口在有公元纪元以来的第一个1000a里,只有3亿人。而在第二个1000a里,就猛增至约60亿人。在这第二个1000a里,世界人口有过两次大的增长。第一次发生在工业革命期间, 从1750年到1900年的150a间,世界人口从原来的8亿增至17亿。这期间的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西方工业化国家。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进入第二次高速增长期。从1950年到1981年,世界人口从25亿猛增至50亿。31a里人口就猛增了1倍。在此期间,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更有甚者,在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与贫困的扩大是同步的。2. 3 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地球的自然环境。然而,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进程中,只知道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夺,却没有认识到地球承载人类生存的能力,取决于它能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人类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这个系统的发展既有利于人类的一面,也存在着不利的一面,即过度耗竭自然资源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最终将导致人类的不可持续发展。人类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有三个途径: ①非生物资源的消耗(地球上不可更新资源是有限的,是可耗竭的) 。②向环境的排放(污染和废物排放往往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物量的损失(可更新资源的使用速度大于更新速度) 。因此,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总压力超过了地球的环境承载能力的可能性,才造成了环境危机。关于这一点,恩格斯早在一百年前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曾尖锐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由此可见,正是人类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对生态资源肆无忌惮地无度挥霍,才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从而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性灾难。因此,人类只有善待自然,按照生态基本规律办事,运用使发展更少地依赖地球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承载能力达到有机协调的方式来发展经济,才有可能躲过大自然对人类新一轮更大范围的惩罚。2. 4 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我们知道,人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从自然界索取衣、食、居住等方面的物质和能量的生存方式,使之能够世世代代地生存繁衍下去。但是,人类在和环境进行了长期的抗争和苦斗,极大地发展了自己,增强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之后,又逐步形成了以高投入、高消耗为手段,以高速度、高发展为途径,以高消费、高享受为目的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的后果是对环境的高污染和高破坏,是以牺牲环境来求取发展的。在今天当环境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直接因素,在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频发不断,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人类才对这种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在1989年12月22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决议(联大第44 /228号)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无法长久维持的生产和消费形态,特别是工业国家的生产和消费形态。”当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遵循着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特征的生存方式。高物质消费生活方式驱动着高资源消耗的生产,而高资源消耗的生产又导致了地球环境状况的恶化。环境危机的出现无不与这种浪费型、破坏型的传统生存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现在每1年燃烧的矿物燃料就要自然界用100万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对这种传统的高消耗生产方式和高消费生活方式,有识之士称其为“发展的失败”。具体地说,即正是传统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等几乎所有方面组成了威胁生态环境的社会惯性力量。因此,仅仅从其中一个方面入手,或是以为更新的技术本身就会解决这样的问题,或是寄希望于一套全新的发展战略,肯定是要失败的。事实上,许多生物学家、生态学家、技术专家,当然还有各方面的社会科学家都明确认识到,如果不对人类迄今所处的生存方式,或者说对整个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人类断难改弦更张。2. 5 技术的滥用如所周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物质生活·49·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人类具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它使人类能更大规模地采矿、办工业,从而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物质和能量,并同时向环境排出日益增多的废弃物。尤其是化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合成许多自然界根本没有的化学品,在排入环境后长期在食物链中循环,危害人体健康。可见,由于人类滥用科学技术向大自然贪婪地索取和掠夺,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为害人类的一面,又有造福人类的另一面。人类只有正确使用科学技术,将其运用于环境保护方面,大力发展节能技术、生态农业技术、以及其他一系列技术,实行封闭的工业生态循环,采取清洁生产方式,实现废物的无害化、资源化,把对环境的负荷减少到最低限度,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2. 6 自由经济制度的弊端自由经济制度要求整个社会关系商品化,要求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自由买卖、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经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其保障和鼓励,甚至放纵私人自由地无限制地从事各种创造财富的活动。然而,这些活动大多是以疯狂掠夺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来获取其高额利润的。在这种制度下,人人只图急功近利,不顾长远后果。而正是这种对利润的贪婪导致了对大自然的严重破坏。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无内在目标和固定方向,仅仅服从于供需力量的调节。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某些人类的共有物(即共有资源) ,如空气、水等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往往被少数人或集团用做换取个人或集团利益的牺牲品。对此,美国著名学者巴里·康门勒(Barry Commoner)教授曾指出: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资金趋向于流向能在最短时间内产生最大收益的生产项目及其所属的企业。在这种体制下,投资实际上由公司决定。而公司作出选择的依据是收回投资和创造利润的周期的长短。它们当然选择周期短的。不幸的是,有利于环境的,同时从长远看经济效率更高的项目往往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资,而且资金和利润的回收周期长,因此不可能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为投资者们所喜欢。因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金分配不可能自发地照顾环境质量所代表的社会效益。这就需要政府以“有形之手”加强对自由经济活动的干预、控制和调节,以克服自由经济“无形之手”所无法触及的个人权利的滥用和资源浪费之流弊,防止共有物悲剧的发生。3 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治途径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根源在于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发达国家在发展中,不顾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力,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向环境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导致环境问题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目前,世界上少数地区的消费极高,但大部分人类的基本消费需求尚未得到满足。正是工业化国家的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加剧了环境退化和世界一些地区的贫困。作者认为,要从根本上铲除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源,需从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可再生能源、实施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等4个方面入手。3. 1 控制人口增长根据世界人口学家估计,目前全球正以每年1 亿人的速度在增长,到2030年,人口将可能达到100亿。地球资源在开发利用的速度上目前已显得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而正是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给生态环境,尤其对土地、水、物种等造成巨大的压力,并造成了森林的锐减,土壤的退化,生态的恶化,资源的浪费,物种的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为了保护地球资源和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已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共同任务。3. 2 开发可再生能源再生能源主要有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自我恢复能力,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再生能源可以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几乎是零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微乎其微。因此,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缓解煤、石油、天然气开采压力,减轻生态环境破坏的一条重要途径。3. 3 可持续生产可持续生产是指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需求而不危及子孙后代对资源和能源需求的生产。实行可持续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在工业发展中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利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降低物耗、能耗,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物量生产经营活动。按照联合中巴黎工业与环境活动中心的定义,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达到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是: ①调整产品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代替毒性大、污染重的产品。②调整原料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的能源和原材料代替毒性大、污染重的能源和原材料。③调整企业技术结构,用消耗少、效益高、无污染、少污染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替代消耗高、效益低、污染产生大、污染重的技术、工艺和设备。④设计物料闭路循环,开展“三废”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实现物料最大限度的厂内循环。⑤强化企业工业生产管理,减少跑、冒、滴、漏和物料流失。⑥对少量的、必须排放的污染物,采用低费用、高效能的净化处理设备,进行最终的处理、处置。⑦建立无废工业区。(下转第54页)·50·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小区,开展规范的湿地和鸟类保护工作,试验性建设湿地恢复工程。(4)建立湿地公园。在北戴河湿地等近城市区和南戴河、黄金海岸等旅游区的湿地,规划建设具有保护和开发相协调的示范性特色湿地公园,同时发挥湿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5)探讨建立并逐步健全湿地保护社区参与机制。在参照国内外其它地区社区参与湿地保护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性建立符合秦皇岛沿海湿地保护实际的社区参与机制,使沿海湿地的保护和湿地所在县、乡、村社区经济利益协调发展,让群众从保护湿地中得到实惠,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参与保护行动。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 湿地公约履约指南[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2 ]国家林业局,等.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上接第50页)3. 4 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21世纪议程》提出,世界所有国家均应全力促进可持续消费模式,发达国家应率先达成可持续消费模式,发展中国家应在其发展过程中谋求可持续消费模式,避免工业化国家的那种过分危害环境、无效率和浪费的消费模式,工业化国家要提供更多的技术和其他援助。政府和商业界对改变消费模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手段有:运用经济刺激,改变消费行为;调整价格结构,使价格能够反映出环境的价值;取消对不可持续消费模式的保护性补贴;提高消费者的环境保护的经验和意识等等。8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以环境标志(绿色标志)制度为核心的绿色消费浪潮,对转变不可持续消费模式产生了推动作用。环境标志(绿色标志)是某一个国家依据环境标准,规定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全过程必须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对符合或者达到这一要求的产品颁发证书或标志。如果商品上印制了特定的环境标志,就表明该商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置全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少害,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参考文献[ 1 ] [美]D. 米都斯,等. 增长的极限[M ].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2 ] 王进.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M ].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3 ] 陈鸿清. 发展新思路[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0.[4 ] 王样荣. 生态与环境[M ].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 5 ] [德]狄特富尔特,等. 人与自然[M ]. 三联书店, 1993.[ 6 ] 戴星翼. 走向绿色的发展[M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上接第51页)吸入鼻腔才有效, 45日龄时进行第二次新城疫II系疫苗免疫, 15日龄时翼内皮下刺种鸡痘疫苗。在免疫各种疫苗前后3天内饲料中不加抗菌素药物。3. 8 消毒室内和所用设备都要定时进行消毒。3. 8. 1 地面消毒 用1%新洁尔灭或4%来苏儿水进行喷洒消毒,每周进行1次。3. 8. 2 空间消毒 在育雏前20天用熏蒸法进行消毒。每立方米空间用42ml福尔马林溶液倒入盛有21g高锰酸钾的容器中,熏蒸后密闭24~48h,然后通风换气放出甲醛气体。3. 8. 3 设备消毒 我们用的温度计、湿度计、饮水器、食槽等设备,都要用新洁尔灭或生石灰粉等药品冲洗,然后用净水洗净,在阳光下晒干,即达到消毒效果。4 小结通过对褐马鸡雏鸡的研究饲养,除获得了适合雏鸡生长的基本因子的理论数据外,还得出了几点经验,总结如下:4. 1 行为习性雏鸡刚能站稳行走就表现出好动、好斗的习性,特别爱啄抱窝鸡的冠和眼, 3日龄时行走奔跑速度加快,爬坡能力增强,在野外不易抓到。雏鸡从9日龄时开始有沙浴现象,两周后夜间飞到架上休息,每天的上午8: 00 ~10: 00时,下午的5: 00~7: 00时,是其活动和取食最旺盛的时候,中午11: 00~14: 00时不爱动,也不肯取食,但这个时间饮水较多。4. 2 健康标志雏鸡早晨粪便的颜色、形状基本能代表其是否健壮,如果呈圆柱状、条状、棕绿色、表面有白色的尿酸盐沉着,说明鸡健康;如果盐成份增加,呈白色糊状或石灰浆样的稀粪,多感染了痢疾;如果是黄白色、黄绿色并附有粘液、血液等恶臭稀便,说明感染伤寒等急性病。鸡群中的啄羽、啄肛、啄趾及其它异食现象和有无软腿,能帮助判断日粮中营养是否充足和平衡,以便及时调节各种营养元素。4. 3 生长情况从鸡群中选即将进入亚成体的5只鸡分别在6周龄、7周龄、8周龄、9周龄测量其6个相关指标,通过计算、比较得出:雏鸡在即将进入亚成体时,也就是49日龄以后,生长速度最快。·54·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

办公网规划与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这就是论文提纲写作方法,你按这个方法去写就可以了,所有论文的都是通用的。先拟标题;写出总论点;考虑全篇总的安排: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来论述总论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大的项目安排妥当之后,再逐个考虑每个项目的下位论点,直到段一级,写出段的论点句(即段旨);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以便写作时使用;全面检查,作必要的增删。毕业论文格式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3、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4、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5、正文: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数据恢复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数据恢复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6、致谢辞: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7、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毕业论文提纲的基本结构由序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组成。序论、结论这两部分在提纲中部应比较简略。本论则是全文的重点,是应集中笔墨写深写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纲上也要列得较为详细。数据恢复本论部分至少要有两层标准,层层深入,层层推理,以便体现总论点和分论点的有机结合,把论点讲深讲透。编写提纲的步骤:(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三)编写提纲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1)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我的毕业论文《XX》终于完成了,这也意味着我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大学阶段,我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受益非浅,这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与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XX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我将铭记我曾是XX大学的一名学子,在今后的工作中把XX大学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感谢各位专家老师的批评指导。(2)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良多。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XX老师。她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审查、修改我的论文。还有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们,你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你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感谢三年中陪伴在我身边的同学、朋友,感谢他们为我提出的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有了他们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我才能充实的度过了三年的学习生活。5.2序号毕业论文各章应有序号,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层次格式为:1××××(三号黑体,居中)××××××××××××××××××××××(内容用小四号宋体).1.1××××(小三号黑体,居左)×××××××××××××××××××××(内容用小四号宋体).1.1.1××××(四号黑体,居左)××××××××××××××××××××(内容用小四号宋体).①××××(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a.××××(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5.3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编排序号.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2.1、表3.2、公式(3.5)等.5.4注:论文中对某一问题、概念、观点等的简单解释、说明、评价、提示等,如不宜在正文中出现,可采用加注的形式.注应编排序号,注的序号以同一页内出现的先后次序单独排序,用①、②、③……依次标示在需加注处,以上标形式表示.注的说明文字以序号开头.注的具体说明文字列于同一页内的下端,与正文之间用一左对齐、占页面1/4宽长度的横线分隔.论文中以任何形式引用的资料,均须标出引用出处5.5结论: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炼.5.6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是论文作者亲自考察过的对毕业论文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参考文献的表示格式为:

网站设计参考文献

网站设计要能充分吸引访问者的注意力,让访问者产生视觉上的愉悦感。因此在网页创作的时候就必须将网站的整体设计与网页设计的相关原理紧密结合起来。下面是我整理的网站设计参考文献,欢迎阅读与收藏。

网站设计参考文献

现在随着互联网的越渐强大,网站的建设就需要融入更多的功能、更丰富的内容和更美观更人性化的界面设计.如果一个网站既没有美观大方的界面设计也没有能够留住用户而设计的易懂易操作的功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下面是我整理的网站设计参考文献,供大家借鉴参考.

[1]龚晓丽,田倍齐,高媛,何云,李宜珈.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固原气象微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农业与技术,2020,40(08):106—107.

[2]邢彤彤,覃蕊,高峰.基于PHP+MySQL技术的农家乐推广网络系统开发与实现[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5):52.

[3]乐蓓.高性能电子商务网站前端设计理念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5):95.

[4]董辉,韩林贝,董浩,袁登鹏,李华昌.基于Web的手套机工业物联网平台设计与开发[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20,28(04):200—204.

[5]路志红.电力网络视频网站版权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J].变压器,2020,57(04):93.

[6]杨晶晶.网站管理系统中数据库设计的应用[J].福建茶叶,2020,42(04):39.

[7]张欢,姜在新.基于不同人群的农产品电商界面设计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04):114—115.

[8]杨毅,林圣基,周元春,陈建国.基于智能手机与WEB平台的微课移动教学系统设计与实践[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20,39(04):182—185.

[9]柴畅.跨境电商平台中美购物网站店铺主页的跨文化比较[J].电子商务,2020(04):33—34+36.

[10]陈猛.基于Java的购物网站设计与开发[J].农家参谋,2020(08):200.

[11]袁莹静,陈婷,陈龙,周芷仪,谢鹏辉.基于Web的二手车交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2020,41(04):195—199.

[12]周宇轩,朱科旭,杨知涵,唐诗钰,褚永彬.基于HTML5的“慢游”旅游Web App设计与实现[J].电脑与信息技术,2020,28(02):47—50.

[13]王昭.基于用户体验的中国扇文化推广类网站的设计研究——以“京扇子”品牌官方网站设计为例[J].设计,2020,33(07):28—31.

[14]肖文娟,王加胜.基于Vue和Spring Boot的校园记录管理Web App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20,37(04):25—30+88.

[15]邬洪波.基于PHP技术的视频点播网站设计[J].集成电路应用,2020,37(04):68—69.

[16]陈红梅,李柯瑶.“考研派”考研综合辅导网站设计与实现[J].中外企业家,2020(11):215.

[17]张德宝.网页欣赏精品分析教学平台的设计[J].黑龙江科学,2020,11(07):98—99.

[18]王建,罗政,张希,张梦琪,张科,马文成.Web项目前后端分离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工程,2020,23(04):22—24.

[19]王小飞,韩继凯,王元鑫,袁涛.基于Web标准的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办公自动化,2020,25(07):49—52.

[20]曹巍,尤晓东.《网页设计》课程的综合实验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20(14):114—116.

[21]沈旭,柯晴,王新政.移动应用程序开发精品课程网站研究与设计[J].软件工程,2020,23(01):54—58.

[22]马宁,陈曦,张李铭.基于Selenium与Openpyxl的Web脚本自动化设计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01):51—53+70.

[23]牛慧清.网站建设的平面设计技术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01):15+17.

[24]徐文君,袁占良.Web室内地图导览系统设计与实现[J].科技通报,2019,35(12):37—40+45.

[25]潘红玉,刘博夫.高校门户网站响应式设计方法与实践[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12):120—121.

[26]林婷婷,曲洪建.服装网站设计对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9,33(04):392—398.

[27]徐刚,翟梦娇.基于SSM的美容资讯商务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6):65—71.

[28]曹利.基于Bootstrap旅游网站设计与实现[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8(04):65—67.

[29]潘蕊.SSH框架的Web网站设计与实现研究[J].成才之路,2019(36):58—59.

[30]张君,阮庆玲,康艳梅,郑纯静,彭俊超,程礼童.宠物殡葬服务网站的设计开发探讨[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12):6—7.

[31]计大威.基于WEB系统与J2EE开发技术的财务凭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9,38(12):160—163.

[32]张贵强,王美玲.基于NodeJS的企业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9(12):58—60.

[33]毛捷磊.新时期网页设计中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应用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9,37(12):65—66.

[34]李昂,姚新改,梁星,董志国.基于Pro/Web.Link的冷等静压机绕丝缸在线设计[J/OL].机电工程,2019(12):1290—1293+1308[2020—05—14].

[35]蔡长征.数据库设计在网站开发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9(35):80.

[36]李昂,姚新改,梁星,董志国.基于Pro/Web.Link的冷等静压机绕丝缸在线设计[J].机电工程,2019,36(12):1290—1293+1308.

[37]唐滔.基于Web技术的农产品网站设计与实现[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9(12):18—20.

[38]何明慧,刘云鹏.高校“导学互动”模式下《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9,41(S1):50—54.

[39]李亚男.计算机网页设计中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9,16(23):136—137.

[40]熊建宇.文学网站的设计与开发[J].技术与市场,2019,26(12):89—90.

[41]韦玉辉,苏兆伟,潘美林.基于Web页面的服装个性化定制系统设计与实现[J/OL].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6[2020—05—14].

[42]孙炯宁.高校求职招聘网站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9,37(11):157+159.

[43]罗路腾,王贵鑫.基于Springboot的博客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科学技术创新,2019(33):64—66.

[44]刘雅慧.基于Struts框架的考研资讯平台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信息科技,2019,3(22):22—24.

[45]侯冬青,宫育全,朱明红.基于“引导—发现”策略的“走近细胞”专题网站的设计与开发[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9(11):133—136.

[46]侯冬青,李敏,罗玉洁.“幼儿学英语”专题网站的设计与开发[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9(11):154—157.

[47]丁浩.基于MVC模式的购物网站设计研究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33):27—29.

[48]廖妍.网页设计中计算机的图像处理[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9,37(11):67—68.

[49]黄涓,鲍正德,李晨曦.旅游网站的建构与设计——以国内六大旅游网站为例[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31(22):52—54.

[50]周橙旻,于梦楠.基于用户体验的家具展示类网站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9,40(22):181—189.

[51]杜鹏辉,仇继扬,彭书涛,柴沣伟,刘意先.基于Scrapy的网络爬虫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2019,27(22):120—123+132.

[52]夏天,张宁,王大众,何俊花,沈瑶,黄晓瑞.Web 3.0时代的档案网站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档案学通讯,2019(06):64—71.

[53]赵富强,罗伍周,朱小波.基于Android和Web的通用航空业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现代计算机,2019(32):65—72.

[54]赵国文.基于Web的智能家居远程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04):235+242.

[55]戴宏明,戴宏亮.基于HTML5大型营销型网站设计研究[J].软件,2019,40(11):57—61.

[56]张辉,李子源,张阳.博物馆微环境监控系统Web端软件设计[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9,36(11):11—13+46.

[57]高波,刘琳琳.基于站群系统管理的图书馆网站设计与开发[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11):48—49.

[58]邱俊豪,朱文列,李健,纪毓新.基于Java Web的“共享南国”食堂点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信息科技,2019,3(21):62—64.

[59]庄丽君.网页设计中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9,16(21):21—22.

[60]卜同,赵巍.基于外籍游客视角的智能导游系统网站的设计与研究——以沈阳景区为例[J].现代信息科技,2019,3(21):83—84.

[61]王美芝,支学超,刘财辉.基于Python的多线程聚焦网络爬虫设计与实现[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40(06):35—38.

[62]孙荣明.以Web与数据库算法为载体的软件应用设计分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31(21):46—47.

[63]杨嘉诚,柯海丰.基于HTML5和JavaScript的信息学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时代,2019(11):32—34+37.

[64]刘桃丽,曾志超.MVC架构下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20,30(02):188—191.

[65]刘剑桥,孙刚,魏梦雪,曹飞虎.摩登农场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31):35—36+44.

[66]刘珍,方明.基于Spark Sreaming网站流量实时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9,9(06):201—205.

[67]袁智,李樾,张正伟.基于HTML5的跨平台家具网站设计与实现[J].信息记录材料,2019,20(11):177—178.

[68]李泗兰,郭雅.视觉空间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29):212—214.

[69]朱育林.基于Web前端开发的公司网站设计[J].河南科技,2019(28):36—38.

[70]史雪雪,刘清惓,浦玮,王定奥.强制通风温度传感器辐射误差修正与网站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9,42(19):149—153.

[71]朱健.基于Web技术的PSX800后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时代,2019(10):47—49+53.

[72]王勇,卢磊.基于网络爬虫的上市公司交易数据共享平台设计[J].价值工程,2019,38(27):267—269.

[73]张宏.网页设计中的图形图像处理技巧探索[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31(18):154—156.

[74]盛凯,毛红霞.基于新浪微博网站的数据采集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31(18):92—93+98.

[75]黄文灿.基于Java Web的旅游服务系统设计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9,37(09):156—157.

[76]孔波,邹有,卢红兵,杨华武,庹苏行.基于Web的色质数据解析平台设计与开发[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9,29(12):198—204.

[77]闫朝阳.基于Web的大数据分析平台交互设计研究[J].设计,2019,32(17):94—97.

[78]胡念祖,林晓焕,肖新帅.基于嵌入式Web服务器的远程温度采集系统设计[J].舰船电子工程,2019,39(09):113—117+182.

[79]谭卫,阳晓霞.基于移动Web技术的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评价系统设计与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15):101—104.

[80]宋丽芳.网站建设中网页设计的安全缺陷及对策分析[J].信息通信,2019(08):113—114.

[81]吴城.跨境电商网站系统的设计与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9(15):37—38.

[82]蔡振海,张静.基于python的网络爬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23):36—37.

[83]黄绍涵.“HZD”校友圈社交网站设计与开发研究——就业模块设计[J].电声技术,2019,43(08):29—32.

[84]李翔宇.基于Web前端开发技术的儿童教育网站设计与实现[J].中国新通信,2019,21(15):196.

[85]曾婷,凌财进.基于HTML5的计算机一级考试模拟Web APP的设计与实现[J].办公自动化,2019,24(15):60—62.

[86]王立强.HTML5:电商网站设计与实现[J].营销界,2019(30):152—157.

[87]黄安.基于PHP+Mysql技术的网站设计与实现——以美食网站系统的设计为例[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48(07):168—170.

[88]张欢.服务类网站设计与经营模式的实例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21):207+197.

[89]王瑞,徐方晨.开放共享实验室的Web平台设计与实现[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9,32(07):120—122.

[90]苏思雨,陈汝倩.长白山体验式旅游日文网站的设计与建设[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9,37(07):139—140.

[91]高宁婧.小说付费阅读类型网站用户体验的问题与对策[J].大众文艺,2019(10):265—266.

[92]于欢,李梅.医科类高校图书馆网站运行及界面设计情况探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9(15):84—85.

[93]高香,宋敦江,梅新.基于Web的地形匹配系统设计与开发[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9,27(05):226—230+235.

[94]冯思度,杨健叶,韩煦.基于医疗信息的网络爬虫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现代信息科技,2019,3(10):23—25.

[95]刘纯,赵茂林.数字媒体时代多媒体网站页面设计中的美学因素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15):52.

[96]曾棕根.ThinkPHP模式下网页自动认证机制的设计[J].福建电脑,2019,35(05):25—28.

[97]吴恒,戴晓虎.基于Web的家庭乐园分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信息科技,2019,3(10):86—87+91.

[98]隋欣,赵玲,张欣,王东磊,尚绪豪.基于PHP的“接钥匙”装修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15):92—93.

[99]姚晓婷.用户体验视角下的产品网页视觉传达设计——以电子产品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05):173—175.

[100]王强,张虎,宋冰严,刘星星,程龙飞.基于Java Web的网上医药商城的设计与实现[J].无线互联科技,2019,16(10):28—29+32.

[101]梅元昭.基于Jquery课程网站的设计[J].无线互联科技,2019,16(10):39—41.

[102]郑洲.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网站设计探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6):123.

[103]周伟,左右飞.基于Bootstrap的校园招聘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技术,2019,43(05):29—32.

[104]杨正午.基于WEB前端开发技术的网站设计——以连锁超市商品销售管理系统为例[J].山西科技,2019,34(03):51—53+57.

[105]刘玉洁,韩松歧.易果生鲜网站首页设计研究[J].电子商务,2019(05):31+76.

拓展资料:

网站介绍

简单来说,网站设计的目的就是产生网站。简单的信息如文字,图片(GIFs, JPEGs,PNGs)和表格,都可以通过使超言、可扩展超文本标记语言等标示语言放置到网站页面上。而更复杂的信息如矢量图形、动画、视频、声频等多媒体档案则需要插件程序来运行,同样地它们亦需要标示语言移植在网站内。网页设计是设计过程的前端(客户端)的设计通常用于描述一个网站,包括写标记,但是这是一个灰色地带,因为这还覆盖了网络的发展。网页设计师预计将有意识的可用性,如果他们的作用,需要创建标记,那么它们也有望成为最新的网页易读性指引。网站设计(Web Design),网站设计是一个把软件需求转换成用软件网站表示的过程,就是指在因特网上,根据一定的规则,使用Dreamweaver、photoshop等工具制作的用于展示特定内容的相关网页的集合。简单地说,网站是一种通讯工具,就像布告栏一样,人们可以通过网站来发布自己想要公开的资讯(信息),或者利用网站来提供相关的网络服务(网络服务)。人们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器来访问网站,获取自己需要的资讯(信息)或者享受网络服务。网站它是由域名(俗称网址),网站源程序和网站空间三部分构成。其中域名它是类似于互联网上的门牌号码,是用于识别和定位互联网上计算机的层次结构式字符标识,与该计算机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相对应。而网站设计是设计师通过像Frontpage或Dreamweaver等工具来对网站进行编辑的!

设计原则

自适应网页设计也称为 响应性的Web设计 -设计网页,提供一个很好的感知上的各种设备连接到互联网。

自适应网络设计的目的是为不同设备的多功能网站。网站是为了更方便地查看不同的分辨率和格式的设备,技术,自适应网页设计没有为特定类型的设备创建一个单独的版本的网站。一个网站可能无法在您的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和电视上网,要满足全范围的设备最佳显示。

设计版权

可选择融合和集成各种数字版权技术和权威时间戳公证处公证邮箱等可信第三方群支撑的'支持的大众版权认证保护平台进行网站设计版权自主存证和首次发布智能认证,取得作品归属权初步证明,需要时,通过司法鉴定,增强证据的法律效率是核心保障

建站过程

准备内容

在域名注册查询网址之前就应该先搜集至少「一百页」的内容,这些内容必须是有价值的、不违反著作权的内容。

网址

想个比较有意义,好记的网址。

网页设计制作

对搜索引擎来说,他们无法检索到网站里的flash、java applet和javascript,也无法检索到你图档里写的字,所以在网站设计上,只要尽量简洁有力,让内容可以好好的呈现,就是一个成功的seo网站页面。页要尽量符合w3c的标准。

每页档案大小

建议每个网页尽量在15k以下,如果可以缩减到12k,甚至10k那就更好,但是不能在5k以下,以免影响内容的完整。其实我们都知道,搜索引擎最佳化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使用者,而不是为了搜索引擎本身。

内容

每天建立一个500~1000字的网页,当然这个网页里面必须包含你重要的关键字,如果想不出关键字来的话,可以使用Yahoo的关键字建议工具

关键字密度

拿出你的关键字,在下列六个地方各使用一次:

标题;

meta标签;

网址;

粗体关键字 (就是写出你的关键字,然后把他加粗);

斜体关键字 (就是写出你的关键字,然后把他斜体);

页面上半部 (网页内容比较前面的地方,我是建议用个标题,像是h1)。

内部链接

内部链接就是在同一网站域名下的内容页面之间的互相链接(自己网站的内容链接到自己网站的内部页面,也称之为站内链接)。合理的网站内链接构造,能提高搜索引擎的收录与网站权重。你的网站里面可能有很多类的内容,请确定同类内容互相链接,而不同类内容千万不要互相链接。例如讲食品的页面请链接到讲水果的页面这样。

为什么要这样作呢?同类内容的内部链接可以让google的pagerank在你的网页里互相传递,如果你只对个别网页作最佳化,有可能会发生的情况是,网站里只有少数几个页面的排名可以往前,但是若是做好内部链接的话,可以让每个网页的排名都往前。

你想要五十个网页每天都可以带来一位访客,还是只有一个网页,每天带来五十位访客呢?前者还有机会可以努力,后者要再增加应该有其限度才对。

网站上线

最好不要用虚拟主机,若是能有自己的代管主机或者是固定ip位置就最好了。若是租用虚拟主机厂商的虚拟主机方案,你可能遇到的就是一台主机里面放上万个网站,尽管Yahoo和Google宣称,他们对待虚拟主机一视同仁,但是我还是担心要他们开始把同一主机ip数量加入排名公式的那天…

确认网站的每一页都可以被搜索引擎索引进去,网站里的链接要做好。另外呢,在网站还称不上是个「好网站」的时候,不要让网站上线,若是随便让你的烂网站进入搜索引擎,并且被打了低分之后,我想,要让分数上升似乎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接著,把自己加入到odp(open directory project),这是一个大家可以手动加入的目录索引,这样至少你的网站已经在一个索引里面了,接著,若是有钱的话,可以使用搜索引擎快速付费登录,这可以让你的网站在一定的时间内排名增加到前几名,若是没钱的话也没关系,慢慢等还是会被登录进去的。

送交搜索引擎

把你的网站登录好后,接著,就放著不管了。别忘了,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建立成功的网站,过程是一年,所以把网站送交登录之后,请耐心等待六个月。(最惨的情况下啦,不过一般来说,新网站最迟三~五个星期就会进入索引里面了)

网站推广

网站推广毋庸置疑任何一个想盈利的网站都无法回避付费推广服务,推广方面最主要的就是竞价排名。网站推广在建站之后是最重要的一步!

纪录与追踪

申请一个不错的网页计数器。

程序设计

网站设计包括前台用户视觉体验的设计和后台程序功能设计,两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视觉设计对于客户的阅读带来愉悦和信任,后台注重操作的方便行。

制作流程

以下是网站设计公司服务流程及图示,并对所需注意的有 关事项提供专业和详细的讲解。

1、需求-客户需求沟通分析 ;

2、签约-签署相关合同协议、客户支付预付款;

3、实施-网站页面设计、制作、程序开发;

4、验收-网站测试及验收;

5、维护-网站后期维护工作。

动态网站

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细心的网友会发现许多网页文件扩展名不再只是“.htm”,还有“.php”、“.asp”等,这些都是采用动态网页技术制作出来的。

早期的动态网页主要采用CGI技术,CGI即Common Gateway Interface(公用网关接口)。您可以使用不同的程序编写适合的CGI程序,如Visual Basic、Delphi或C/C++等。虽然CGI技术已经发展成熟而且功能强大,但由于编程困难、效率低下、修改复杂,所以有逐渐被新技术取代的趋势。

技术

PHP

PHP即Hypertext Preprocessor(超文本预处理器),它是当今Internet上最为火热的脚本语言,其语法借鉴了C、Java、PERL等语言,但只需要很少的编程知识你就能使用PHP建立一个真正交互的Web站点。

它与HTML语言具有非常好的兼容性,使用者可以直接在脚本代码中加入HTML标签,或者在HTML标签中加入脚本代码从而更好地实现页面控制。PHP提供了标准的数据库接口,数据库连接方便,兼容性强;扩展性强;可以进行面向对象编程。

ASP

ASP即Active Server Pages,它是微软开发的一种类似HTML(超文本标识语言)、Script(脚本)与CGI(公用网关接口)的结合体,它没有提供自己专门的编程语言,而是允许用户使用许多已有的脚本语言编写ASP的应用程序。ASP的程序编制比HTML更方便且更有灵活性。它是在Web服务器端运行,运行后再将运行结果以HTML格式传送至客户端的浏览器。ASP程序语言最大的不足就是安全性不够好。

ASP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包含HTML标签,也可以直接存取数据库及使用无限扩充的ActiveX控件,因此在程序编制上要比HTML方便而且更富有灵活性。通过使用ASP的组件和对象技术,用户可以直接使用ActiveX控件,调用对象方法和属性,以简单的方式实现强大的交互功能。

但ASP技术也非完美无缺,由于它基本上是局限于微软的操作系统平台之上,主要工作环境是微软的IIS应用程序结构,又因ActiveX对象具有平台特性,所以ASP技术不能很容易地实现在跨平台的Web服务器上工作。

JSP

JSP 即Java Server Pages,它是由Sun Microsystem公司于1999年6月推出的新技术,是基于Java Servlet以及整个Java体系的Web开发技术。

JSP和ASP在技术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不过两者来源于不同的技术规范组织,以至 ASP一般只应用于Windows NT/2000平台,而JSP则可以在85%以上的服务器上运行,而且基于JSP技术的应用程序比基于ASP的应用程序易于维护和管理,所以被许多人认为是未来最有发展前途的动态网站技术。

NET

NET是ASP的升级版,也是由微软开发,但是和ASP却有天壤之别。NET的版本有1.1、2.0、3.0、3.5、4.0。是网站动态编程语言里最好用的语言,不过易学难精。NET2.0开始,NET把前台代码和后台程序分为两个文件管理,使得NET表现和逻辑相分离。NET网站开发跟软件开发差不多。NET的网站是编译执行的,效率比ASP高很多。NET在功能性、安全性和面向对象方面都做的非常优秀,是非常不错的网站编程语言。

ASP、.NET、JSP和PHP的优点和缺点

ASP

优点:

无需编译

易于生成

独立于浏览器

面向对象

与任何ActiveX scripting 语言兼容

源程序码不会外漏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增强表达效果。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连续反复)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想,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鲁迅《“友邦惊诧”论》)(间隔反复)

湿地设计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杭州西溪第二届湿地论坛论文摘要选编7 发布:西溪湿地媒体:原创 作者:刘想 摘录 2008-7-7 16:24:11Wetland restoration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of Lake DianchiYang Junxing Wang Li Chen Xiaoyong Cui Guihua Shu shushing Du Lina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Lake Dianchi was formed in 3.4 million years ago. The lake is now situated at the watershed among Changjiang River, Honghe River and Zhujiang River. Dianchi is a hotspot for biodiversity because of its richness in aquatic biodiversity, unique origination and special plateau aquatic ecosystem. Since 1970s, freshwater biodiversity declined sharply as the result of water quality degradation, habitat destruction as well as the invasion of alien species. In order to save the lake biodiversity of global importance, 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was granted by GEF in 2003 to restore the lake wetland and biodiversity.Three pilot sites were set up for the wetland restoration activities, representing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wetlands. Macrophytes, mollusks and fishes were given a special priority in the restoration activities. Among the three types of organisms, those species with aesthetics, endemism and economic values are particularly favored. In the pilot site Baiyukou, emergent macrophytes were planted as well as some submerged ones. An exciting result was that the famous submerged macrophyte Ottelia acuminata replanted in Baiyukou site seemed growing very well. Some indigenous bivalve Anodonta were cultivated in the site. In the other two pilot sites, Xialiangwang, the submerged macrophytes are designed as the major plants for the restoration activities.Results from field surveys and monitoring throughout the basin revealed some relict biodiversity spots, Dragon springs in Buddhism temples. These refugee springs inhabited some endemic species that were once supposed to be extinct. For these relict populations of endemic species, both in situs and ex situs conservations were undertaken. An ex situs conservation base with 15000m2 was set up for cultivation and breeding of these relict endemic fishes and macrophytes. These refugee springs were also set up as protected reserves for in situs conservation.Buddhism played a key role in protects the relict population of the endemic species of Dianchi. However, some religion releasing of life introduced alien species to these refugee spings inhabited endemic speci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behavior of religion life-releasing, our research team worked together with Buddhism association. The first out coming of the cooperation is publication of the book Buddhism &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co-written by famous Buddhism and biologists in the research team. The book recognized two types of life releasing activities from bio-religion viewpoint, releasing indigenous creatures and alien creatures. The first type of activity was encouraged by the Buddhism, releasing alien animals was rejected. The second yielding of the science-Buddhism cooperation was a series of awareness educations of Buddhists. In the Buddhism ceremonies our research team always organized biodiversity lectures and displaying, encouraging the Buddhists and local people to protect endemic species and avoiding releasing alien creatures to surrounding environments.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earch team transferred also knowledge to local villagers, encouraging them to participate in wetland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Regular monitoring of biodiversity and water quality was carried out in the pilot sites, Lake Dianchi, the upstream running to Lake Dianchi and adjacent springs. Not only is it necessary for measuring the outcome of restoration activity, but also it could help to guide further restoration of wetland. Bio-monitoring is also expected to help predicting and preventing the invasion of alien species.Sustainability is the key of any wetland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Wetland Park is suppos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sustainable ways. It could maximize the function of wetland ecosystem,ensuring the monitoring of biodiversity and accessing outcomes of wetland restoration. The project team is pushing the pilot sites to be further built up as wetland parks.Key words: Dianchi Wetland; Wetland restoration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滇池湿地恢复示范研究杨君兴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滇池的污染和环境变化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2003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申请到全球环境基金(GEF)97.5万美元主要采用生物手段开展滇池湿地恢复工作。通过在三个湿地修复示范点内养殖土著底栖生物(主要是双壳类),鱼类,大型水生植物等水生生物,达到恢复滇池土著种及其生境,改善水质,恢复滇池淡水水生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双壳类滤食蓝藻,还可养殖淡水珍珠;养殖土著鱼类可以改善水质,给渔民带来巨大商业利益;大型水生植物抑制蓝藻,吸收氮磷,为鱼类提供食物栖息地,还可以作为经济作物。选种指导原则:土著,经济,美观。土著物种安全,不会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物种的经济性使得恢复工作能够可持续开展,减少了政府的资金投入;物种的美观性可提供美丽风景。此外,环境的美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会吸引更多越冬水鸟来滇池,增加生物多样性。结合当地特有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建立大型湿地公园,既修复滇池,又增加当地居民收入。除湿地恢复与管理工作外,每年进行三次大型生物多样性监测调查。对滇池管理局和昆明市环保局等政府相关单位开展能力建设培训,增强和改进政府对滇池的管理,控制污染。结合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滇池的环境保护意识。综合多方面手段,修复滇池,重现“高原明珠”的光辉。关键词:滇池湿地 恢复研究

自己写啊,小朋友湿地用处 湿地定义 湿地环保措施 湿地功能 结尾

湿地用处 湿地定义 湿地环保措施 湿地功能 结尾

湿地公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它体现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公园的价值,它将生态与设计相结合,将目标定于修复与景观并存的设计理念中。 一、愿景目标 在湿地生态链修复方面,为保证人工湿地的健康发展,将为内部的原有场地带来丰富的物种资源与良好的环境状况,促使内部湿地景观的良性恢复及健康发展。 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为生物提供优质繁衍地和栖息地。雨水收集利用于人工湿地当中,雨量较大时,可经过过滤、除污、净化后留出湿地。在湿地内放置鸟巢,吸引鸟类在此繁衍,发挥湿地的生态系统循环链条,体现湿地的鸟类保护功能。不仅为了获得一片绿色人间,更是为了共建和谐自然之类。 改善当地生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活品位 美化区域环境,调节区域环境气候,完善城市生态系统,打造海绵城市 未来适度的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生态示范、科教场所 创建国内生态是地修复和建设的典范 二、 设计要点 1、在规划区内进行修复与构建完整的生态体系 2、通过生态美感性分析确定保护框架和承载容量 3、保证地块整体的景观环境品质 4、满足地块内部水源攻击持续稳定 5、提供野生鸟类栖息繁殖的湿地植物 6、利用生态隔离法降低对栖息地的人为影响 7、既满足自然生态、又降低造价节省成本 三、景观设计必须满足的功能需求 1、]满足人工生态湿地的需求 无论是在茂密山林中,还是在河谷溪流间,大自然里的生物都需要一个可以进行栖息筑巢的场所,可以进行采摘觅食的区域,而这些活动场所在初始景观规划的时候,都要考虑到用相应的环境设施来进行配合。湿地景观设计要满足当地鸟类栖息的正常生活觅食场所的需求。 2、满足栖息鸟类对景观环境的安全度需求 对于湿地景观环境最基础的要求就是,要保障空间的自然性、原始性、生态性。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注重环境原始自然感的营造,让鸟类得到应有的心理安全感。同时,尽可能的降低人为因素对景观湿地的影响。 3、满足栖息鸟类对自然环境的觅食要求 园林景观设计当然离不开植物元素。景观环境要有绿色植物,在满足环境美观度的同时,尽可能种植鸟类喜欢的植物,也能让鸟类在景观环境中采摘觅食植物果实,满足鸟类对于食物的要求。 四、设计原则 1、整体布局 整体性是本案规划设计的“灵魂”,通过现场的空间组织、水域布置、整体色彩、绿化布局等,构造本案的整体形象。同时,也要保证彼此间的协调,强化总体性。形成有变化、有韵律、疏密有致的空间。 2、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是塑造良好环境,整体布局合理、结构清晰的空间环境重要原则。现场环境设计满足自然生态需求外,更重要的是形成本案的独特效果和景观形象,这样,才能避免由于形式大同小异的规划风格,使本案具有独有的特色,才更有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 3、近自然湿地景观原则 在形态设计上,应按自然系统的形状和生物系统的分布格局进行设计。自然湿地有凹岸、去留、河心岛、浅滩、沙洲、与深潭的交替,这种地形地貌和植被为各种生物繁衍创造了适宜的生境。设计时,应尽量保护自然弯曲形态、并随地形和功能,力求湿地区域收放有致,遵循美学法则中的统一和谐、自然均衡原则。纵断面的形态设计、对湿地的生态多样性至关重要,应根据需要设计一定量的异质空间,湿地内有常年不竭的水域及能够应付的不同水位、水量的田埂系统。总之,应做到设计形式与内部结构间的和谐,也要与环境功能间的和谐,实现生态和美学统一,达到整体和谐。 4、因地制宜的水体岸线及岸边环境的设计 岸边环境是湿地系统与其他环境的过渡,岸边环境设计,是湿地景观设计需要精心考虑的一方面。针对不同的岸边情况,应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用自然化的手段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湿地生态修复,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区域,并在适宜的地方种植湿地植物。真正造化出湿地原本的野趣。对师弟的岸边环境进行生态设计,可采用现场越有的基质土壤,以田埂的形式种植湿地植物。有利于水面与水岸呈现出一种生态的交接,既能加强湿地的调节功能,又能为鸟类、两栖爬行动物提供生活环境,还能充分利用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从而带来良性的生态效益。并且视觉上来说,这种过渡区域能带来一种丰富、自然、和谐又富有生机的景观。 5、节约原则 注重合理使用各项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铺张浪费。 五、设计目标 通过对项目的深入研究,对景观进行深入细节的设计,尊重自然环境设计目标: 1、根据规划区自然资源的特点,以建设湿地生态环境和延续当地特色为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体现人工湿地景观的特点,及其其在区域中的生态服务功能。 2、符合规范、生态适宜。遵循自然湿地设计规范及要求。同时考虑景观和功能区的均衡性。充分考虑各个功能区的布置,满足湿地景观的需求。 3、湿地主要功能为抵御洪流,调节径流,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净化水质等,它集陆地上天然的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物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繁殖与越冬之地。 六、植物设计原则 1、植物选择能够有效净化空气,抗污吸污,改善环境,利用植物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调节空气、净化环境的目的。 2、遵循“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刑。 3、植物选择无刺、无毒、无害,避免对珍稀保护动物健康造成伤害的种类。 4、选择病虫害少、耐粗放管理植物等。 5、植物选择季相搭配,设计“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突出夏秋季景观”的原则,力求生态效益和观赏价值相兼顾。 6、注重植物的常绿落叶搭配,乔、灌、草、地被搭配,创造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 7、注重植物搭配与周边环境色彩的协调原则,形成统一自然开放空间。 8、林草地粗放式自然生长,湿地植物沿水域蜿蜒种植、自然过渡到水体,水生植物成片自然生长。 未来湿地植物群落的营造,以芦苇群丛、莲群丛、浮萍群丛为基础,适当增加和引入间具观赏和生态功能的香蒲群丛、千屈菜、黄菖蒲、美人蒲等挺水植物群的物种,适当增加浮萍草、穗花狐尾藻、苦草等沉水植物。 根据天然水流量变化情况,在湿地岛、湿地边缘等地方形成枯水、平水、洪水等水位变化的时间序列,从而营造出多样性生存空间和多样性植物群落。滨水植物群落按照所处谁为高低依次可以划分为如下: 木本植物群落:耐旱和喜湿疏林/灌木丛 草本植物群落:喜湿草本、湿生草本、挺水植物(咋跟植物、漂浮植物)、真水生植物(浮叶浮水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 上述生境空间的营造,不但在空间上植物多样性的增加,而且植物多样性的增减还体现在水涨水落的时间动态变化之中。 按照生态演替规律和实地本身的自然条件,应先营造永久性水淹的浅水和周期性水淹的生境,在配置一些湿地植被群落,一般可在3-5年后,经过自然演替,修复成良好的湿地景观。配置湿地植被群落依据滨水基本景观结构,选择乡土、自然的植物种类,尽可能避免采用外来之物种类,塑造和维护本案湿地景观的自然、淳朴风格。

  • 索引序列
  •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园林规划设计参考文献文章
  • 湿地公园论文文献
  • 办公网规划与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湿地设计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