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与两份书单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与两份书单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两份书单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一般来说,中文文章会有英文标题和摘要,如果没有,仍然是按照参考文献的格式翻译成英文。另一些则按照大多数英文文献或期刊的标准方法引用。

不可以。原因如下:

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应该正确引用,因为:

1、体现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研究具有传承性,任何一项学术成果几乎都是在他人已有的成果之上经过不断提高获得的,而参考文献的标注正是起到联接新、旧科研成果的桥梁、纽带作用。准确规范地使用参考文献能够体现出作者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

2、有益于维护知识产权, 保护作者及他人著作权。

正确使用参考文献使作者成为维护著作权的第一人, 在引用他人学术成果时, 既能防止侵权行为的无意识发生, 同时又维护了他人的著作权, 体现了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3、有利于确保论文的质量

正确引用参考文献,也就意味着遵循了引用原则,认真斟酌过应该选用那些文献资料,在什么地方引入以及严格参照编排格式的等,这也间接能看出论文的深度、严谨科学性,无疑是一篇好论文。

4、方便读者阅读和使用。

参考文献作为论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作者借鉴,读者往往在阅读后,有时也会对其中所引用的文献资料进行更详细的查阅。因此,准确无误地引用参考文献详细信息,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总结: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不可以随便写相关书籍,一定要确实引用了才可以写,不然论文写的不好或者有疑问,别人去看参考文献的时候就可能露馅。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1、专著M ;

2、 报纸N ;

3、期刊J ;

4、专利文献P;

5、汇编G ;

6、古籍O;

7、技术标准S ;

8、学位论文D ;

9、科技报告R;

10、参考工具K ;

11、检索工具W;

12、档案B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参考资料来源:河南理工大学—GB/T7714-2015参考文献规则

首先,论文查重以及检测系统是会显示参考文献所引用这个现象,但是不会查询所引用的参考文献是哪一些。其次,除非你把你引用的文献作为自建库,这样也不会影响到你的论文结果。建议你使用多个查重系统进行检查,知网,格子达,paperpass,gocheck论文检测系统这样的完善的论文查重检测系统能够很好的帮到你的毕业论文。

你说的问题在学术论文中是很常见,我们学校是这样要求的,供你参考。1、在正文中按照参考文献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标注,如[1][2]......[18][19];2、在文后的参考文献中按照标注顺序写,例如:例如:[2][6][13]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34-36.

与书斋两记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你大概要的是笔记类小说,给你推荐几部,都是比较有名的经典:一、<

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撰写,梁刘峻(字孝标)注。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

该书原名《世说》,后人为与刘向书相别,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小说。< >称刘义庆“性简素”,“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

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

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

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记载。

一些晋宋间人物的故事,如《言语篇》记谢灵运和孔淳之的对话等,则因这些人物与刘义庆同时而稍早,可能采自当时的传闻。 德行第一 言语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学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识鉴第七 赏誉第八 品藻第九 规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羡第十六 伤逝第十七 栖逸第十八 贤媛第十九 术解第二十 巧艺第二十一 宠礼第二十二 任诞第二十三 简傲第二十四 排调第二十五 轻诋第二十六 假谲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俭啬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谗险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纰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仇隙第三十六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笔记影响尤其大。

《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几如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 二、《酉阳杂俎》前集20卷共30篇,续集10卷共6篇。

所记有仙佛鬼怪、人事以至动物、植物、酒食、寺庙等等,分类编录,一部分内容属志怪传奇类,另一些记载各地与异域珍异之物,与晋张华《博物志》相类。其所记述,或采缉旧闻,或出自己撰,“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而遗文秘籍,亦往往错出其中,故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徵引”(《四库全书总目》)。

其中不少篇目颇为隐僻诡异,如记道术的叫《壶史》,钞佛书的叫《贝编》,述丧葬的叫《尸穸》,志怪异的叫《诺皋记》等等。续集中有《寺塔记》2卷,详述长安诸佛寺的建筑、壁画等情况,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每为后代编长安史志者所取资。

三、《齐东野语》 20卷,宋周密撰。作者字公谨,自号草窗,又号弁阳啸翁、萧斋、泗水潜夫、华不注山人、弁阳老人等。

祖籍济南。其曾祖泌,自济南迁居吴兴,至密四世。

其家世代为官,本人在宋宝佑年间任义乌令;入元不仕,寓杭,居癸辛街,以南宋遗老自居,交游很广,故见闻甚博。是书用《齐东野语》之名,乃作者不忘祖籍之意。

书中所记,多宋元之交的朝廷大事,很多可补史籍之不足,如“李全始末”,“端平入洛”,“二张援襄”等,都是很有价值的资料。本书以中华书局 1983年张茂鹏点校本最为方便。

百度学术可以找到参考文献,输入关键词,在输入年份,就能找到相对应的参考文献。

如果不知道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可以百度搜,参考文献自动生成器。直接按着填就出来了。

百度搜索参考文献自动生成器,按着里面填,点生成参考文献就出来了。作者.题名[D].所在城市:保存单位,发布年份.李琳.住院烧伤患者综合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09.其他的: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沈平,彭湘粤,黎晓静,等.临床路径应用于婴幼儿呼吸道异物手术后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930-932.作者.书名[M]. 版次.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胡雁.护理研究[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8.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丁文祥.数字革命与国际竞争[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作者.题名[EB/OL].网址,发表日期/引用日期(任选).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患者安全的10个事实 [EB/OL].其他: [R]、[P]、[A]、[C]、[Z]等。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

(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

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

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

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参考文献细则:

(1)文献标识

论文正文中需按出现顺序标识参考文献编号,文献编号用阿拉伯数字置于方括号“[ ]”中,置于所引内容最末端,按上标处理。如: *****[1]。

另外,同一篇文献在文中如多处引用,选择其一最主要的地方加注就可以,其它地方无需标注。

全文中引用文献只能按顺序标注。

论文中引用文献原文应加引号;若引用原意,文前用冒号或逗号,不用引号。较完整的长段引文应提行独立成段,即在冒号后另起一段。

(2)书写格式

参考文献中的中文内容采用宋体五号字书写,英文内容采用 Times New Roman五号字编写。

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应符合GB7714-87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按论文引用顺序编排,文献编号顶格书写,加括号“[ ]”,其后空一格写作者名等内容。文字换行时与作者名第一个字对齐。常用参考文献编写规定如下:

①连续出版物

[序号] 主要负责者. 文献题名[J]. 刊名. 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② 专著

[序号] 主要负责者. 文献题名[M].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③论文集

[序号] 主要负责者. 文献题名[C] . 主编. 论文集名.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④学位论文

[序号] 主要负责者. 文献题名[D]. 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⑤报告

[序号] 主要负责者. 文献题名[R]. 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⑥专利文献

[序号]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P]. 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⑦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 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⑧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负责者. 文献题名[N].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⑨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负责者. 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 电子文献的出版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的期/引用日期.

主要责任者为多人时,一般只列出3名作者,不同作者姓名间用逗号相隔,中文文献在第3名作者后加“等”字,外文文献在第3名作者后加“et al”字。外文姓名按国际惯例,将作者名的缩写置前,作者姓之后。学术刊物文献无卷号的可略去此项,直接写“年,(期)”。

英文文献标题,除第一个词首字母大写外,其余为小写;俄文文献名第一个词和专用名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余为小写;日文文献,人名的汉字需用日文汉字,不使用中文汉字及其简化汉字。

希望可以帮到你~~

书的参考文献格式要写第几版。

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信息源是被著录的文献本身。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专利文献等。

可依据书名页、版本记录页、封面等主要信息源著录各个著录项目;专著、论文集中析出的篇章与报刊上的文章依据参考文献本身著录析出文献的信息,并依据主要信息源著录析出文献的出处。缩微制品可依据题名帧、片头、容器上的标签、附件等著录;光盘依据标签、附件著录;网络信息依据特定网址中的信息著录。

扩展资料参考文献著录格式1、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2、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3、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5、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6、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7、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9、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格式是:原作者姓,原作者名首字母(原著作出版年)。

翻译之后的书名 (翻译者名首字母,翻译者姓)。出版地:出版社(翻译本出版年)。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扩展资料:2007年8月2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决定,2008年起开始部分刊物开始执行新的规范“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

该技术规范概括了文献引证的“注释”体例和“著者—出版年”体例。不再使用“参考文献”的说法。

这两类文献著录或引证规范在中国影响较大,后者主要在层次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得到了应用。1、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具体如下:

1、参考文献需要顶格书写。开始换行的时候,第二行必须有空格,汉语必须要两个汉字空格。

2、原则上,要有15条以上的参考文献。英语放在前面,中文放在后面。英语按姓氏的首字母顺序排列,中文用姓氏的音序排列。

3、一级标题要加粗,其他的标题不要加粗。

4、外文文献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学,其他都是小写。

5、如果引用超过4行以上,就需要另起一行。

6、正文和正文的小标题之间不要留空行,段落之间也不要留空行。

参考文献如果是网页的话应该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书写。

网站类参考如下:

1、【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出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2、【21】中科院报告:我国现代物流2007年将保持快速发展,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7年2月24日,这里写具体网址。

3、【22】2006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中国仓储与物流网,2007年4月29日,这里写具体网址。

参考文献注意事项:

一、引用文献不宜过于陈旧。文后参考文献的标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学术造诣的程度及对同类文献的检索水平、利用能力。作者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引用的参考文献较新颖,能反映同行业最新科研动态和学术水平。

二、引用文献类型应呈一定比例。根据相关规定,文后参考文献的类型主要有: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连续出版物(期刊)、论文集析出文献、报纸、标准、专利及电子文献等。

在正文书写完毕后,空两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参考文献”四个字(居中),“参考文献”使用宋体四号加粗,前后两个字之间不空格。“参考文献”书写完毕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参考文献的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书写,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参考文献只列出作者已直接阅读,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主要参考过的文献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论文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参考文献一律书写在论文正文结束后,不得放在各章(节)之后。

参考文献引用的技巧

如果我们在论文中有引用了他人的学术观点、数据、材料、结构等,就一定要记得详细的标注出来的。我们引用参考文献也应该要规范,如果我们在论文中标注的参考文献不规范,也从侧面反映出论文写作者的水平和态度。

参考文献不宜过多,文献的多少能体现出论文占有资料的程度。一般情况下,中文论文的参考文献偏少,但也不能简单以文献引用量达到多少简单划分,不同性质的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的多少页相差很大。

与身份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示例如下:

1、期刊类[J]: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1】安心,熊芯,李月娥。7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特点[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0,12(06):75-80。

【举例2】[2]许竞。我国学历教育分化的证书制度溯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22-29。

2、专著类[M]: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1】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论文就是对新的研究成果的汇报。为什么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可能一筹莫展?这主要是因为,平时上课做题,主要学习已有知识,只需被动消化吸收即可,有固定模式可循;而做研究写论文,则需主动创造 (哪怕是一点点) 新知识。因此,刚起步研究的学生,面临着从学习知识 (学生) 到创造知识 (研究者) 的转型。

论文与一般的文章或散文不同,后者可以仅仅表达某种情感,或记录一些事情。经济学论文必须用十分严谨的数理逻辑或统计推断,来一步一步地得到结论,保证每个环节都丝丝入扣、经得起推敲;而不能随便发表议论,或轻率地下结论。

论文贵在创新,其价值主要在于其原创性 (originality ) 或新颖性(novelty),即对于已有文献的边际贡献 (marginal contribution),参见下图。当然,本科或硕士论文并不要求有太多创新,但至少应有一点点创新;而绝不能是 “山寨版” 或抄袭。

这个其实每个期刊要求是不一样的,你应该去看看你所投期刊的官方模板论文格式,里面参考文献各个类型的都有说明,不建议你到处去找所谓的标准格式,因为没有所谓的标准格式,虽然国家对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做了规范,但是每个期刊其实也会自己增加一些规则,还是以你所投期刊为准,如果你期刊并没有提供参考文献格式,你也可以百度搜下:普刊学术中心,有很多参考文献格式模板,还有一些学习资料。

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

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

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论文可以推动教育科研活动自身不断完善,教育科研活动是个探索未知领域的活动,并无既定模式和途径可循,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讲,教育科研活动均属创造性活动。

为了保证教育科研活动越发卓有成效,为了给进一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供可靠依据,在每一科研活动终端都撰写报告或论文是十分必要的。

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论证的深化认识过程,把研究成果文字化,形成论文或报告。

1.参考文献著录项目(1)著作:[序号] 主要责任者.著作名[M].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 (2)连续出版物:[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J].年,卷(期)-年,卷(期).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3)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J].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年,卷(期):页码.(4)专著中的析出文献:[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C].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5)电子文献:[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或访问路径.2.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志(1)以单字母方式标志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参考文献类型 普通图书 会议论文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汇编 档案 古籍 参考工具文献类型标志 M C N J D R S P G B O K(2)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3)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志:电子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电子公告电子文献类型标志 DB CP EB(4)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志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志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电子文献载体类型 磁带 磁盘 光盘 联机网络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 MT DK CD OL载体类型标志含义 Magnetic Tape Disk CD-ROM Online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志:[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如:[DB/OL] 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DB/MT] 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CP/DK] 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J/OL] 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EB/OL] 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与两个男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1942年11月,盟军登陆非洲的“火炬行动”开始,预示着美国正式介入欧洲战争,全世界对美军参战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并对美国“负责任”的大国风范拍手称赞。然而,却因在处理非洲问题上,重用维希分子达尔朗,遭到全世界的反对。

尤其是法国人民,对美国这种反潮流、别有用心的做法,纷纷给予谴责,舆论矛头纷纷指向罗斯福,尽管达尔朗一个月后被刺身亡,美、英两国再度上演政治“闹剧”,但没有想到的是,被晾在一边的戴高乐,却成为这场政治博弈的最大赢家。

罗斯福与丘吉尔的“拉郎配”,遭到戴高乐的抵制。

美、英两国为了实现其在非洲的利益布局,不允许戴高乐和他的“战斗法国”,插手法属非洲殖民地的事务,甚至作战行动也对他保密。罗斯福为了减少损失,不惜与达尔朗签署了停火协议,并任命他为盟军驻北非地区法军最高长官。

在罗斯福看来,扶持维希政府二号人物,既可以迅速瓦解德国势力,又能在国家层面处理好战争关系。可以说,秉承了美国人所倡导的“民主价值”,对“民选政府”的尊重。然而,他唯一没有考虑到的是,人们对维希分子、卖国贼的憎恶。

这一决定犹如一枚炸弹,在全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尤其在法国,民众对美国将刚刚解放的北非政权,出卖给维希分子,庇护令法国人厌恶的卖国贼的做法,纷纷表示反对和指责。当然,他们也开始同情被排斥在一边的戴高乐。

戴高乐迅速抓住可能主导未来非洲局面的机会,在英国向100万北非法国人,发表了演讲:“如果让达尔朗掌管北非,‘战斗法国’将不会与其有任何联系……为了法兰西,同胞们团结起来,支持盟军的行动”。

这分明就是,不计较个人得失,将个人荣辱放在一边的“爱国者”形象。这让爱好和平的法国人,纷纷站到了戴高乐一边。一时间,戴高乐成为法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拥有崇高的声望。而罗斯福在得到了几个维希分子后,却失去了法兰西。

可以说,美国的北非政策遭到欧洲人民的抵制。对戴高乐报以个人成见的罗斯福,又与丘吉尔“密谋”,由吉罗和戴高乐为代表,组成临时权力机构。按照罗斯福一厢情愿的想法,这是一场令人满意的“政治婚姻”,但戴高乐却一口拒绝了。

在他看来,这是法国人自己的事,无需“他人”代劳。

现在,戴高乐的“腰板”比以往“更直”了。有全体法国人的支持,让他更加坚定重振法兰西民族辉煌的信心,以及有勇气,绝不妥协成为英、美两国争夺利益的“筹码”。他要获得本属法兰西帝国的利益,跻身于大国行列。

戴高乐敏锐地意识到,这场“政治婚姻”,就是罗斯福试图把“战斗法国”,变成以北非为基地的美国附属政权。将国家意志摆在首位的戴高乐,义正严词地拒绝,并坚称:法国的事情由法国人自己解决。然而,这场“闹剧”才刚刚开始。

首先,丘吉尔不愿看到美国在非洲“一家独大”的局面。于是,极力劝说罗斯福促成戴高乐与吉罗见面,并共建一个英、美双方共同控制的新政权。但是,“不上套”的戴高乐,关键时候不给面子,说什么都不去卡萨布兰卡。

恼羞成怒的丘吉尔恩威并施,一面提出英国将重新考虑对“战斗法国”的立场,一面要他顾全大局,不要唯我独尊、一意孤行,与吉罗达成谅解,分权管理非洲的事务。尽管戴高乐最终去了卡萨布兰卡,但依然不妥协。

其次,为了促成这场“婚姻”,罗斯福派代表劝说戴高乐,接受英、美两国提出的方案,甚至不惜将“底牌”和盘托出:“吉罗是个军人,没有政治野心,不出3个月你就可以掌握全局”。但戴高乐认为一码归一码,原则问题不容商量。

百般无奈的罗斯福决定亲自出马,进行规劝。在他看来,之所以不承认“战斗法国”的地位,是因为它不是选举出来的。戴高乐立刻回怼:“法国人有自己向往的政权,女英雄贞德也不是选出来的,但她拯救了法兰西”,俩人不欢而散。

戴高乐的强硬立场,彻底将罗斯福和丘吉尔,整得一点脾气都没有。这对两位政治家来说,无疑是受到了侮辱。最终,罗斯福建议是否与吉罗在一起照个相,戴高乐欣然同意。这场英、美两国一手导演的“逼婚”,就这样草草收场。

不过,戴高乐因势利导,一举成为最后的大赢家。

其实,他十分明白当前的局势对自己还是很有利的,但他看不惯美、英两国插手法国事务的做法。采取强硬立场,就是警告他们不要轻视法国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在全体法国人面前表明出不畏权势,一心为国的姿态,提高自己的威信。

与此同时,在法国南方的抵抗运动联合组织,向英、美两国提出要求:在阿尔及尔建立一个以戴高乐为主席的临时政府。这个消息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原先跟随吉罗的维希法军纷纷投奔“战斗法国”,吉罗的政治处境愈发孤立起来。

随着非洲解放,法属北非国家的管理,不可回避地摆在英、美两国面前。而戴高乐面对有利形势,反而显得不着急了,他在坐等机会。终于在一片呼声中,戴高乐决定结束伦敦的流亡生活,将“战斗法国”迁往法属地,行使法兰西权力。

1943年6月3日,戴高乐和吉罗等举行7人会议,正式宣布成立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它是法国唯一的权力机构,戴高乐和吉罗同任主席,领导各地的法军,维护法国的利益。同时,不承认贝当政府,免去维希政府任命的所有总督。

虽然俩人同为主席,但吉罗确实没有什么政治手腕,渐渐地在委员会里待不下去了,美国以中断军援为由,要求戴高乐保留吉罗的职务。绝不屈服的戴高乐,在过去最艰难的时候没有低过头,现如今是“兵强马壮”,更不会把美国的威胁看在眼里。

7月31日,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决定改由戴高乐一人担任主席。苏联首先承认该委员会为法国合法政府,紧接着共有26个国家承认戴高乐为法国唯一的领导者。不久,戴高乐派出一支法国远征军参加盟军进攻意大利的战役。

这是“战斗法国”第一次以同盟国身份参加战斗。随后发生的事情,让戴高乐欣喜万分。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表示,对过去双方的不合表示遗憾,同时,答应将一个法国师调往英国,参加解放法国的战役。此时的戴高乐成为最后的大赢家。

罗斯福总统之所以没有顺应历史潮流,导致自己被动的局面,关键还是对孤傲、难以接近的戴高乐存在个人成见。因为,谁都愿意找“听话的”人。

大家认为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戴高乐》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这是一个遭到戴高乐拒绝的“政治婚姻”!为了缓解北非政策受阻局面,罗斯福一厢情愿地让吉罗和戴高乐为代表,组成临时权力机构。虽然得到丘吉尔的认可,但最终被戴高乐给否定了。

【摘 要】德莱塞生活在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开始盛行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的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工业生产飞速发展,一方面,商品经济和人们的物质生活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工业发展也破坏了人们自然的生存环境,尤其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腐蚀人们的心灵和美好的感情。社会上到处弥漫着拜金主义风尚,人们对物质和财富产生近乎病态的依赖,整个社会的精神圈都出现了危机和失衡。嘉莉妹妹也深陷欲望泥沼不能自拔,成为面临精神生态危机的千千万万个美国人之一。【关键词】德莱塞;嘉莉妹妹;精神生态危机;物化Abstract: Theodore Dreiser lived at the turn of 19th and 20th century when the doctrines of the consumptionism and hedonism were gaining momentum, when industrial booms on the one hand enabled people an enormous material enjoyment in life, on the other hand destroyed the natural living conditions and particularly the capitalist code of values undermined and eroded the spiritual and emotional life of every individual. The whole society was stifled with avid material acquisition and morbid worship of money and fortune. The personal spiritual ecosystem as well as the whole social spiritual ecosystem were disrupted and endangered. Sister Carrie was only of the victims. This essay tried to interpreted and deciphered Sister Carrie’s choice of lifestyle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de of values and spirit ecosystem of the whole society at that time.Key words: Dreiser; Sister Carrie; spirit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materialized德莱塞是美国自然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著名文学批评家艾伦·泰特把他与海明威、福克纳并列,称他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三位小说家之一。他的主要成就在于真实而有力地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中,残酷的社会竞争和人与人之间更加冷酷的金钱关系。他的小说《嘉莉妹妹》描绘了一位农村姑娘嘉莉,移民到芝加哥城市,不名一文,却深陷欲望泥沼,先后和两个男人同居,以满足自己对物质的需求和欲望。德莱塞生活的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的垄断阶段。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自然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大行其道,人们对物质产生近乎病态的依赖,人的精神受到污染,处在精神危机的边缘。弗罗姆说“过多的有用东西生产会生产出过多的无用人口。在精神健康意义上,20世纪比19世纪甚至病得更厉害。”(弗洛姆73)这个过程可以说是随资本主义和都市商业的发展而发生的。嘉莉的美国梦,她成长和发迹的过程,最终的迷惑、空虚和精神危机,无数的美国人、美国女性曾经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德莱塞在作品中采用一种像科学家般只尊重事实的客观态度,把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所暴露的丑陋和危机,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物质商品化·心灵拜物化1860年至1865年的内战之后,美国的工商业迅猛发展,为了维持这种发展定制的移民政策已经在改变旧式的美国,美国从一个田园式的农村农场国家变为一个工业化国家。从1860年到1900年,美国人口从三千一百万猛增到七千六百万,并开始从农村向城市集中,城镇在一夜间兴起,不到十年就扩建为大城市。芝加哥最引人注目:1833年还只是个仅有三百五十人的村落,到1870年,已增至三十万人;1880年又增至五十万;1890年竟超过百万大关,发展速度之快惊人,似乎已无法以常规来衡量。庞大的工业才兴起,就被更庞大的工业吞并,置于千头万绪的金融资本控制下;少数几个豪富如:卡内基、弗里克、落克菲勒等显然是靠别人养肥了自己,加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大量的人口从乡村或世界各地的无依无靠的贫民移民涌进纽约、匹兹堡、芝加哥等城市,在城市中形成贫民窟。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厂,远远不能满足像潮水般从各地涌进的移民人口的需要。无数工厂浓雾滚滚、垃圾堆积成山、工业废水危及生命、噪音让人无法入睡。如德莱塞在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新建筑物上的铁锤声随处都可听见”“The sound of the hammer engaged upon established erection of new structures was heard everywhere heard.”(Dreiser11) 这种跨越式、掠夺式的发展必然导致的是环境的破坏、生态的失衡。“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受制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文化的基础。对于人的生活质量来说,环境质量是一个必要条件。”(罗尔斯顿4) 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在不知不觉中向与环境成有机一体人类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蔓延,造成“精神污染”或曰“精神生态危机”。 如果在早期的资本主义那里还有带有浓重色彩的禁欲和节俭,那么在垄断资本主义那里,“寻求上帝的天国的狂热开始逐渐转变为冷静的经济德性;宗教的根开始慢慢枯死,让位与世俗的功利”,“物质产品对人类的生存开始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物质力量”,“变成一只铁的牢笼”。(韦伯138,142) 因而拜物化现象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它被看作是资本主义文化的一个特征,即人把自己生产的商品当作异己的对象盲目崇拜。在商品化的社会中,人被完全指代为“消费者”。消费成了生活的唯一目的、最大的快乐,甚至成了像抽烟、酗酒、吸食海洛因一样顽固的瘾嗜。中产阶级的家庭购电冰箱、洗衣机和吸尘器,男人戴手表、抽雪茄烟,女人买化妆品和时装。在连锁店或者超级市场里到处都可以购买到半成品食品。广告商则从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把自己看成是“美国经济增长的经纪人,他们在为产品做广告时赋予产品以魅力和影响力。”(Current 715) 商品和广告影像“教会了人们根据商品市场来定义自己的需求和生活风格。”(Parenti 65) 在很大程度上,人们的想象力被广告和媒体所左右。(Parenti 65) 。最能说明消费热潮的是美国人以疯狂的态度对待日渐普及的汽车,“汽车已不仅是运输工具,而且成为第一个全国都着迷的消费品”。 嘉莉在前往芝加哥的火车上,脑子里充满了对物的梦想,而不是做苦工。推销员把芝加哥描绘成琳琅满目的大商场。他自己的外表装束就是一则很好的广告:“扣着很大镀金袖纽,上面镶着叫做‘猫儿眼’的黄玛瑙。手指上戴着好几个戒指…,背心的口袋外垂着精致的表链…”(Dreiser 3)。这种用金银和物质堆砌起来的时髦的外表,以及鼓鼓的钱包,使嘉莉朦胧感觉到他就是财富世界的中心。置身芝加哥这个富丽堂皇的繁华大都市后,嘉莉她完全迷失了,她认为“城市是为女人提供了一切使她生色的东西——财富、时髦、安逸”(Dreiser 18),她“对耀眼的陈列着的饰物、服装、鞋子、文具、珠宝等商品非常羡慕”,(Dreiser 17)“每一件饰物,每一件值钱的东西对她都有切实的吸引力”,(Dreiser 17)“精致的拖鞋和长统袜子、优美的绉边衬衫和花裙子,花边、缎带、发梳、荷边,一切都牵动她的个人欲望”。(Dreiser 17)当杜洛埃提出要与她同居时,她经受不住物质和金钱的的诱惑而投入他的怀抱:他邀请她到大饭店就餐,给她买新衣,带她去剧院,并承诺他们将有新车。虽然“欲望”从内部解释了嘉莉的动机,而崇尚金钱、物欲横流的城市则是诱惑嘉莉并改变其命运的外在原因,为了真正地成为这个城市的一部分,为了不被湮没于人群之中,她必须或者自食其力或者寻找能够依附的男人。微薄的收入在强烈的物欲面前是那么微不足道,而一旦自食其力的愿望成为泡影时,她就只有出卖自己的身体和灵魂,过着不是妓女的妓女生活。精神真空化·行动无能化如上所述,这时的资本主义已经向垄断阶段过渡,在精神领域,“宗教信仰已经不能像支持老一代人那样支撑年轻一代了。”与此同时,“人们把希望寄托于科学,认为科学会是宗教的强有力的替代物。”(Elliott 527) 并且深信:“先进的、卓越的工业技术一定会给他们带来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Elliott 715)在社会文化思想领域,消费意识形态逐渐占上峰,“强调花费和位置占有,它削弱了勤俭、节约、自控等传统道德标准”,群众性消费“导致了清教理论让位于消费享乐主义。这种享乐主义崇尚生活中的享乐和满足”。( Spindler 108) 如果说马克·吐温、豪威尔思、詹姆斯等三四十年出生的作家保持的是工业前达尔文时代的道德理想,主人公可以进行道德选择,可以通过选择定自己的命运但对70年代的作家德莱塞而言,中产阶级道德已经无关紧要,个人无法把自己的命运个人的物质生存远比精神完美更加重要。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新时代的本质是由非神化、由上帝和神灵从世上消失所决定的,科学技术将人“从大地上连根拔起,”,“丢失了精神家园”(绍伊博尔德165) 。嘉莉就处在这样一个精神的“真空状态”。一方面,“上帝死了”,传统的清教道德和信仰框架被打破,另一方面,又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寻找到新的可以依赖的,聊以慰藉心灵的精神力量。更为严重的是现代工业物欲文化和商品经济又堵塞了人们的心灵渠道,腐蚀了人们美好、淳朴的感情,由此形成精神的荒漠。嘉莉是一位只顾享受,“强烈的欲望指向哪里,她便走向那里”(Dreiser 58)的姑娘。她关心的永远是“与金钱、容貌、衣着和娱乐有关的事情”,“善于学习有钱人的派头——有钱人的外表。看到一件东西,她立即就了想了解,倘使弄到手便能把自己打扮得怎样漂亮”,(Dreiser 77)“华丽的衣服对她有巨大的诱惑力”。对于物质过分的执着和痴迷,仅仅从本能的欲望是无从解释的,更多是社会熏陶以及对生活耳濡目染的结果。这个时期,城市工业的发展把城乡生活水平大幅度拉大,农村的落后与城市的先进形成鲜明的反差。反映在妇女身上,城市革命之后,城市里产生了一批相当人数可观的中产阶级妇女。“20世纪来临之际,美国男女一起在公共场所游玩,如上戏院、看电影、跳舞和逛公园,慢慢成为都市生活的一大景观和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标志。”(Evans322)而在农村,“除了少数大庄园的大家闺秀之外,绝大多数妇女仍然过着‘日出劳作,日落息工’的生活。” (王恩铭67) 这种对农村生活方式的不满情绪,为后来大批农村姑娘告别乡村、投奔城市埋下了种子。嘉莉妹妹是来自贫穷农村的成千上万的姑娘之一。如小说中描述的有钱人过着歌舞升平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对嘉莉有着强大的诱惑力,而“农村”和“劳动女性”双重压力使她在社会中处在无奈的劣势地位。 城市中有闲有钱的中产阶级妇女担忧的是怎样通过逛剧院、购物等娱乐来打发她们的“多余”的空暇时间,那么像嘉莉这样的劳动妇女烦恼的是怎样找到工作生存下来。当劳动妇女外出寻找工作时,她们最关注的是找到一份工作,工资待遇乃是其次。对嘉莉而言,“只要薪水,比如说开头的时候五块周薪,那么干什么都可以”。(Dreiser11 )她作为来自农村的劳动妇女更容易遭受资本家的剥削。即便是种报酬极低的工作,嘉莉也因为一场病,请了几天假而最终被解雇了。经济飞速增长的代价是人们尤其是像嘉莉这样的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普遍感觉到“不能主宰自己的日常活动”个人身心承受着无形的控制和压迫,个人是行为越来越无能为力,越来越依赖成性,引发内心的紧张和焦虑。初到芝家哥时,她感到自己“像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落入了狂涛翻滚的无情大海”。(Dreiser8 )找工作无门时,觉得“这个商业区从各个方面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严峻而冷酷无情。她似乎已经没有门路可以投奔了,这场斗争太激烈了……”(Dreiser20 )嘉莉面临的选择是:继续把自己当作芝加哥无特殊技能劳力市场上的商品,以处女之身穿着雪水透入的廉价靴子在大风横扫的街道上跋涉呢,还是满足德鲁埃的肉欲,成为身价稍高的商品呢?在这一过程中,她不是没有做出努力,而是她的任何努力,最终都是无力和苍白的。这种无能感和无助感将她推向了社会道德和精神的边缘,推向了德鲁埃和赫斯渥。尽管那个时期妇女的生活的地平线开始从家庭延伸到社会,可以说“美国妇女身上已明显地体现出现代妇女的独立自主性,其最大的特大特征是追求个性、向往自由、充满信心、敢于创新。”( Rosenberg25-35) 但与当时的男性相比较,美国的妇女地位仍相距甚远。著名的女权主义夏洛特·戈尔曼说,20世纪初,美国妇女的地位取决于,“与她们相关的男性的社会地位。” (Gilman10) 20世纪初时,美国主流社会在评判男性社会时,主要是根据他所从事的工作,而评判女性社会时,则主要根据她的家庭背景和婚姻关系,由此可见,从整体上讲,20世纪初的美国妇女仍处于从属于男性的社会地位。女人需要依附男人,更要依附于有金钱和地位的男人,能依附怎样的男人可以决定女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无衣食之忧的中产阶级妇女尚且地位如此,更何况是她这样一个孤立无助,身无分文,一无所长的年轻女孩。因而,嘉莉的选择是自主的,说是她的选择,毋宁说是社会的选择,是环境的选择。如果她有任何的罪恶,有任何的不道德,遭到任何的非议的话,更应该批判和诅咒的是这个日益物化和实利化的社会。观念实利化·生存疏离化随着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趋向理性化和实利化,金钱和利益成为人际关系转移的标准和准绳,乡村式的亲切的、单纯的微笑的面庞,在城市开始变得模糊和遥远。人们体味到的是城市文明的残酷与薄情。人们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享受而没有精神追求,形成极端不健全的人格。以至于血溶于水的血肉亲情在强大的金钱攻势面前也化为了泡影。嘉莉的姐姐接受她来芝家哥仅仅是因为“她要自找工作,自付膳食费”,“她每周付房钱四块钱房钱”,就可以为她省下不少钱。对他的姐夫而言,嘉莉“在不在和他是不相干的。她的到来对他并不发生任何影响,他只关心家里多一个人挣钱,而不关心别的。”而她失去工作时,她姐夫又急不可待要送走她,生怕给他自己增加任何的麻烦和负担。商业化城市化、使现代人“从自然中被错置出来,失去了与基本的自我感的联系,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金钱与官僚机构代替了自然产品和感情,人完全被金钱所控制。”(Lehan61) 在嘉莉妹妹中金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嘉莉这样一个去芝加哥谋生,贫穷而又充满欲望的农家女来说,钱是得到她渴求的生活中的一切东西的手段。 著名评论家克拉克·米切儿说:“德莱塞在欲望和都市之间划上等号,他对都市描写的细致,可谓前无古人,德莱塞成了美国城市生活最伟大的记录者。”(67) 城市一开始发展,对它的赞扬和诅咒就同时存在着。城市代表着人与自足世界的分离,是把人的秩序强加到由神力创造的自然秩序中。城市人是现代文明的发祥和集散地,也是诸多“工业文明病”产生与传播的源头。城市的人文和道德环境促成了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人的疏离、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疏离,加剧了人的精神生态危机。当时的美国“经济的增长更多的依赖工人,每天按时到工厂打卡上班生产,不再只依靠农民按照大自然缓慢的季节变更次序进行耕作,” (Elliott717) 每个人不过是社会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一个小钉子,自我和个性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儿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指出:“经济生产力的提高,一方面为世界变得更加公正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又让机器和掌握机器的社会集团对其他人群享有绝对的支配权。在经济权利部门面前,个人变得一钱不值……个体在他使用的机器面前消失不见了……”。(4)大资本家的工业生产流水线和上下班的打卡机等等很大程度是由机器控制人的行为,人成了机器的奴隶。人们远离自然,只与自己的制造是商品,诸如尼龙、涤纶、塑料、涂料、钢筋、水泥、汽车做着单一向度的独白。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达尔问理论被用到社会生活领域,过度强调和滥用竞争,将人和人之间的关爱、同情、无私奉献等情感击得粉碎。嘉莉来到芝家哥之后面对是工业化、机械化、物质化、商品化,她失去了人赖以生存和独立的土地和自然,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和方向。在这样的社会中,连最为复杂的两性关系也被简化了,生物性代替了精神性的爱欲,性的技术取代了爱的艺术。爱,几乎全部被成功的清除去。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所说: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男女之间共同建筑一种亲密关系,共同分享趣味、梦想、憧憬,共同寄希望于未来和分担过去的忧愁——所有这一切似乎比共同上床更令人害羞和尴尬。” (38) 男人和女人之间,就是赤裸裸的金钱和物质的交易。女人也被视为男人的消费品之一,性也成了可以交换的商品。年轻、漂亮的小妞除了能满足男人的性欲外,更能在深层次上满足他们占有和炫耀的欲望。在杜洛埃的眼中女人就像陈列在橱窗中的商品一样,“他在街上留心一些服装时髦或容貌俏丽的女子,对她们品头论足”。而当赫斯特伍德更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他衣着考究,生活奢侈,竭力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生理的需要。他撇开相伴多年已经徐娘半老的妻子,而钟情于年轻貌美、听从自己支配的嘉莉。男人富有时女人们投怀送抱,一旦千金散尽时,也就是遭遇遗弃时。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嘉莉为什么“根据一般女性的眼光,用衣服来划分界线,认为穿礼服的是有地位的,有道德,有声望的人物,穿工装裤和短外套的都是些丑陋的人,连看都不值得一看”(Dreiser31)。一旦遇到比“旅行推销员”德鲁埃更有钱,更有地位的豪华餐厅经理赫斯特伍德之后,她毫不犹豫得更换主人,而赫斯特伍德为了她背井离乡,最终穷困潦倒,身无分文的时候,又被她无情抛弃。在这个经济转轨,文化转型,整个社会被“物化”,精神被日益“边缘化”的背景下,嘉莉对物质的欲望,在商业高度发达的社会价值观的熏陶下,极度膨胀,加上精神生活又极端空虚,一无所长的她,只有出卖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换取实际的物质和奢侈的生活。如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儿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指出:“社会下层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时候,付出的代价是社会地位的下降。这一点明显表现为精神不断媚俗化。精神的真正功劳在于对物化的否定。一旦精神变成了文化财富,被用于消费,精神必然会走向消亡。”(4)美国评论家法瑞尔也不加掩饰地说,嘉莉做出的选择是因为美国社会邪恶熏陶的结果。他说:“嘉莉走得是一条典型的道路。那个时期,城市对农村正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在这样的时期,她离开了农村,眼看着自己被抛进了芝加哥的混乱世界。她可以高升,可以得到豪华的服饰与奢侈的享受。但这些只能通过一条罪恶的道路才能到达。”( 龙文佩322) 【参考文献】[1] Elliott, Emory, ed. 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8.[1] Dreiser, Theodore. Sister Carrie. Beijing: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y Publishing House, 2002,12. [2]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 Rolston, Holmes. Environmental Ethics. Yang Jintong. Beijing: Chinese Soci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2004.[4] 埃里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5]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6] Parenti, Michael. Inventing Reality: The politics of the Mass Media,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nc., 1986.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引言

19世纪末出现妇女解放运动第一次高潮。而“哈代的作品中反映了与时代相吻合的女性解放的思想,而且在作品中,女性对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的反抗是非常激烈的”。托马斯·哈代大胆地将创作的目光投向农村,深入的关注普通农家的悲剧命运。他十分擅长刻画女性人物悲剧命运,旨在揭露男权社会给女性造成的伤害,批判男性中心主义。

二、托马斯哈代及苔丝简介

托马斯哈代是横跨19世纪和20世纪的著名小说家和诗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沃尔夫誉为“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其作品即承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精髓又体现二十世纪的文学创新,气势磅礴。以辽阔深远的背景与渺小的人物形象之间的巨大反差和动人的对比描写,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心灵的震撼。

《德伯家的苔丝》刻画了一个善良、坚强、自尊、宽容而美丽的女性形象——苔丝。由于天真无知而受到富家浪子的侮辱,身心饱受摧残。但“她并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勇敢地面对挫折;为减轻家里的负担,应付虚荣的父母,她勇于承受重担,奔走于不同农场,养家糊口;对待爱情,她自尊又执着”。她被“认为是唯一的一位逃脱了决定主义的人”,颠覆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哈代极力要摧毁的正是这种道德观念,让女性摆脱僵化的传统习俗的控制。他对“堕落女性”的处境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苔丝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宽容,带给读者对妇女生存状态的反思。

三、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苔丝从一位天使般的少女到绞刑架上的杀人犯,是何种邪恶力量在逼迫、摧残、毁灭着这“有自我意志,完整个性的女性?”,把这一优雅迷人的高尚女性一步步推向死亡深渊?苔丝悲剧的根源何在?以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审视《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被压迫的血泪史,剥下男权中心主义这张丑陋的外皮。

(一)教育

英国女权主义思想家朱丽叶米切尔在《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中指出“歧视存在的基础是教育,而不是经济。在英国要求同工,首先要求接受同等教育,因为这一原因致使妇女从事社会地位较低的工作”。从这一理论出发,剖析苔丝走向悲剧的一个主要因素:教育的贫乏。

“她最早的职业梦想是成为一名教师,但天不遂人愿”。由于家庭贫穷,苔丝很早就步入社会,她做过很多体力活,而且是同工不同酬。因所受教育贫乏,她无法获取较高社会地位与收入的工作,个人与娘家均陷入极度贫困,最终不得不接受亚雷克庇护。“接受庇护”是当克莱尔归来,苔丝杀死亚雷克,走向毁灭的直接导火线。另一方面教育对于女性的重要影响,表现在提高女性心智与觉悟上。苔丝失身带着委屈,饱含心酸地控诉“名门小姐们都了解该防备什么,怎样去防备,因为她们都读小说,小说中会谈到这些男人们的诡计,可我从没机会读小说,哪能知道呢”。中国有句古话“女子无才便是德”,同样说明男权控制下的整个社会对女性受教育的排斥。压迫女性的邪恶力量让女性心智处于不开化状态,使女性沦为其奴隶。在这传统观念笼罩下,苔丝的梦想只能是幻想。教育问题不解决,苔丝式的妇女悲剧将不可逆转,女性终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正如西蒙波伏娃所说:“女人在父兄所支配的家庭中,处于奴隶或仆人的地位,她始终是由男性做主而嫁给另外的男性。”

(二)苔丝自身的因素

1.性格的妥协性

苔丝敢于大胆地反抗传统道德,追求幸福,是一个毫不妥协的反抗者。然而苔丝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在她的性格中也包含着保守落后的伦理观念。苔丝是暴力的受害者,是无辜的。她明白这一点,但在受到乡里人非议时,她也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必然造成她内心的自我折磨和谴责。

苔丝性格的妥协性还表现在她和克莱尔的关系上。恋人之间本是平等的,而苔丝却一味贬低自己,抬高克莱尔。这是多么浓烈﹑炽热却又卑躬屈膝的爱。她悲惨的过去,得不到克莱尔的宽容。面对克莱尔无情的抛弃,苔丝没有做丝毫反抗。克莱尔离去了,苔丝对他的爱却从未削减。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却唤不回克莱尔冰冷的心。在爱情面前,苔丝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尊严。正是这种盲目的﹑不平等的爱,使苔丝放弃了一个妻子争取幸福的`权利,深化了苔丝的悲剧。

2.自卑心理

苔丝失身后的痛苦是巨大的,压力是多方面的,但必须指出,苔丝的自卑心理加剧了她的痛苦。

对于苔丝来说,她的许多痛苦都是心理上的。她往往从传统习俗﹑社会舆论上对自己的所谓“过去”作出道德上的判断,从而扭曲了自己的正常心理状态,并对自己的行为予以错误评价。苔丝无法卸掉身上背负的沉重十字架,她在忍受世俗舆论的同时,又受制于它的道德准则,毫不留情地审视自己、谴责自己,她在大胆反抗传统的同时,又囿于它的观念,而成为其维护者。“苔丝这种心理上的自卑,是世俗谬见在她身上发挥作用的体现,说明了苔丝自身在当时社会道德理境中培养起来的非正常心态。”苔丝正是这样给自己结成一张无形的道德罗网,把自己束缚起来。她的自我束缚的意识有其深刻的历史基础,是整个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苔丝的结局只能是悲惨的。

3.自我意识缺乏

自我意识缺乏突出表现在苔丝对爱情的态度上。

苔丝第一次遇见克莱尔,就被他与众不同的神情所吸引。在哈代笔下,苔丝被描绘为一个完美的个体,代表了作者理想中的完整女性。但苔丝的性格中也包含了一些弱点,她总是处于爱情的纠葛之中,徘徊于两个男人之间。她经常考虑到别人的需要,却忽略自己的需求。在男权的社会里,始终把自己置于依附和没有主体性的地位,处于社会的边缘。“哈代塑造的苔丝形象饱含着自己对当时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的深深同情,对世俗所谓文明的愤怒鞭挞,对传统男权社会的控诉。”同时也显示出19世纪时,以男性意愿为主导的社会所肯定的女性形象,即:“富有牺牲精神、宽容顺从、坚韧质朴”。就是说女性要永远把自己放在“后面”。男权社会予以褒奖的正是这样缺乏自我的女性。整个社会引导着妇女去牺牲小我,顾全家庭顾全丈夫。苔丝只是万千受到伤害、没有自我意志、被当作玩物的女人中的一个。也正是在这样复杂的社会洗礼中先是失去了贞节,进而走向痛苦的深渊,最终酿成了一生的悲剧。

四、结语

苔丝坎坷的一生最终以悲剧收场,她的悲剧不止是命运的悲剧,更是女性的悲剧。她“既是命运的牺牲品,也是对男人和性无知的牺牲品”。苔丝在那个男权的社会里,始终把自己置于依附和没有主体性的地位。女性只有摆脱僵化的传统习俗的控制,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要拥有自我的价值,才能获得女性真正的幸福。

参考文献:

[1]高万隆.婚恋?女权?小说:哈代与劳伦斯小说的主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托马斯哈代著.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3]吴笛.哈代研究[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4]吴笛.哈代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5]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

[6]姚振平.《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新论[J].世界文学评论.2007(1)

[7]郑海燕.康宁.浅析苔丝的悲剧命运[J].时代文学.2009(14)

与两只乌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井里水多,用石子是升不上来的,情况变化了,方法也要跟着变。

老办法不管用了 一个炎热的夏天,乌鸦出门去旅行。路上,火辣辣的太阳晒得它口干舌燥。它决定休息一下,找口水喝,歇歇脚,于是就收起翅膀,在路旁的一个村口停了下来。 说来奇怪,乌鸦从村前找到村后,竟找不到一滴水。村后原来的一条小溪,由于天气干旱,已经干了。 这时,迎面飞来一只喜鹊。乌鸦问:“喜鹊老兄,这儿有水吗?”花喜鹊回答:“这儿用的是井水,只是井底很深。”乌鸦说:“这个我有经验。”它想:以前我喝水喝不着,瓶子很深,丢些小石子,水就涨上来啦……!它来到井边一看 ,水井果然很深 ,于是就衔来石子 ,一块一块填进井里 。它一直忙到太阳下山 ,也没见井水涨上来 。 又( )又( )的乌鸦回到村口,始终没喝上一滴水。它叹息着:“唉! ”

看看这个可不可以呀?我只能帮你这么多了~ 0《乌鸦》埃德加.爱伦.坡的诗集是爱伦.坡1844年创作的,叙述了一位经受失亲之痛的男子在孤苦无奈 心灰意冷的深夜与一只乌鸦邂逅的故事,基调凄怆疑惧 源于不可逆转的绝望,随着乌鸦一声声“永不复生”而加深、直至绝望到无以复加的终行。“永不复生”共重复了11次,它是乌鸦唯一的话语,既是它的名字 也是它对作者每一次询问的回答,听起来既答非所问 又觉得非常应景,它把一幕原本荒诞的对话推向了对生存价值的哲理叙述,人至爱的一切不正像乌鸦聒噪的那样 一旦逝去便永不复生吗? 0012月的一个深夜 又黑又冷 这是叙述者凄苦难耐的心理写照,正是这种心境引来了乌鸦,它枯立在指挥女神的塑像上,一次次地传达着冥界的讯息,一次次地用沙哑刺耳的“永不复生”的字眼戳啄着叙述者业已破碎的心,使他的灵魂沉入低徊飘荡的阴影之中。 00爱伦·坡生前在国内不被重视,去世后被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发现和推崇,于是成了象征派的先祖。他的诗论也经由法国象征派的发挥和宣扬,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00《乌鸦》是爱伦·坡的成名作和代表作。由于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一种无所不包的痛苦情感和悲凉情绪,因此可以把它看作是他关于忧郁美最深邃、最卓绝的创见和想象。 00爱伦·坡在《诗的原理》中曾强调过诗的忧郁美。他认为,忧郁美来自正在疯狂地寻求明澈的源泉的渴望,“它是飞蛾对星星的向往”,它是一种心理深层的潜意识中对于现世中的痛苦和悲凉消逝在空无的一瞬间的超验感悟。《乌鸦》就是通过非理性的梦魇意识,以最沉重的实践状态体现了爱伦,坡这方面的美学思想和诗学观念。 00《乌鸦》全诗一百零八行。字面上明白易懂,是伤悼死去的爱人“丽诺尔”;但细加推究,却可以看出诗人是企图通过下意识的幻觉,表现忧愁、哀伤、悲痛、绝望这些人类永恒的情感以创造忧郁美和确立忧郁美的价值。 00全诗的气氛自始至终都是恐怖、阴沉、黑暗、无望。十二月寒风凛冽的午夜,当失去“丽诺尔”的“我”正在伤心万分时,阴沉黑暗的世界凝聚成一只乌鸦的形象,抖动着翅膀,跨进百叶窗,并且毫无谦恭礼仪,傲慢地迈到门顶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像上,摆出不可一世的贵族神气,“呆在那里,再不下来”。 00一只在人类心目中代表着不祥之兆和邪恶丑陋的乌鸦,竟然毫无顾忌地将雅典娜这位智慧女神,这位科学和世界秩序的执掌者踩在脚下,其暗示和象征的寓意是十分深刻的。可以感觉到,在象征着非理性的乌鸦的傲慢 00非理性的梦魇世界中,这只目空一切的古鸟对“我”的一切提问和虔诚的祈祷,都像念魔咒似的答以“永不再”( Nevermore)。 00“永不再”这空前阴郁和绝望的声音,包含着一种关于人类历史;i/\本质的现代意识,它暗示的是被厄运紧紧追赶着的人类的普遍命运及其和谐神话的破碎和幻灭。不过,诗中“永不再.”更着重和突出的是忧郁美。忧郁美是美的深刻悟觉。它盛满无边的沮丧与苦痛,在生命中激起一种痉挛扭绞和撕裂着的痛感,“它使灵魂热泪盈眶,但这泪水并非极乐的表明,而是一种向往难以达到的美的那种充满了热情的颤栗”。 00无可名状和难以言说的“忧郁”姗姗出现了。 00在诗人的心理体验和创作经验中,也许再没有什么比“永不再”笼罩下的黑影世界更接近诗的境界了,也许这种诗的境界才是忧郁美实现永恒的特别王国。因此诗人用满足的口吻咏叹道: 00我的灵魂啊被这黑影笼罩,再也起不来,一一 00要想摆脱?——永不再! 00乌鸦世界的忧郁,是一种最高诗意的忧郁,它是进步而非颓废,因为它使心灵在创造和审视它的时候,就在它特有的超凡脱俗的世界中站立了起来。尽管直到最后灵魂的希望之挽歌接受的仍然是这哀伤的“永不再”,但灵魂在这忧郁美的王国中,始终是以生气盎然的姿态处于紧张的不安之中。它的欲望时H寸出现强烈冲动,它看到了每一种意念深刻逼真的再现,还有对生与死丰富的悟觉,以及与永恒世界共呼吸的休戚相关,它在沉思中有力地与命运中随时出现的对抗(不幸)拥抱吻合,并在刹那间与自己最富有诗意的“此在”融成一体;它在承认和承担起人生全部苦难的时刻,为“忧郁”蜂拥着徐徐升华,进入了美妙、庄严、高尚的境界。 00诗的目的在于灵魂的升华,忧郁美保证了实现灵魂升华的全过程。这就是爱伦·坡的诗学观的精神核心,同时也就是这首《乌鸦》的目的,这目的是在“永不再”中实现的。 00《乌鸦》——永不再——忧郁美,这是美的启示录。[怎么样?

问题一:日本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乌鸦啊? 参考文献: jlgqt/gqt/modal 据东京都府提供的有关数据,1985年时,栖身在东京都内的乌鸦大约有7000只,后来,其数量急速增加,到2001年,已达约36500只。增长速度如此之快,我感到很不可思议,难道乌鸦是日本敬奉的神鸟,或是这个国家的气候条件更适合它们的生存吗?我咨询了很多日本人,他们告诉我,其实日本人也十分讨厌乌鸦,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有的人甚至告诉我,外国人问起有关乌鸦的问题时他们也感到很尴尬和难堪。在和日本青年合宿期间,日本富士河口湖町役场环境课的三浦浩先生对我讲,乌鸦数量的迅速增加,与城市的垃圾处理问题有很密切的关系。自1994年,东京都 *** 在城市垃圾处理上开始推行一项新的措施,即以碳酸钙为原料的可燃性垃圾袋,来取代以往的黑色塑料袋,因为前者有利于环境保护。后来,根据有关数据发现,那一段时期城市中的乌鸦数量急剧增多,很可能是因为以碳酸钙为原料的袋子呈半透明状态,看得见里面的垃圾内容,从而吸引了成群的乌鸦,它们以垃圾袋里的生鲜垃圾为食物而不断繁殖。针对这种情况,2001年,东京都府成立了一个“乌鸦对策”办公室,来实施有关措施,其中包括在垃圾收放处设置防鸟网,实行垃圾的夜间收运等。但有关专业人士也不无忧虑地指出:“如果能够做到使乌鸦得不到饵食,某一地方的乌鸦数量或许就会减少,但是,乌鸦会转移到其它地区,而且有可能会因饵食不足而捕食小动物,可见仅靠改善垃圾处理的方法显然是不够的,要使乌鸦的数量恢复到生态平衡的程度,就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捕捉手段。”实际上东京都府的对策已经获得了初步成效,根据2002年底时的测算,东京都的乌鸦生栖数约为35400只,比前一年减少了约1100只。东京都府通过科学的计算得出的结论是,东京都内乌鸦生栖的适宜数应为7000只左右,而目前的实际整整是这一适宜数的5倍。 现在人们开始正视乌鸦造成的环境危害,但从深层次考虑,其实“祸首”并不完全在于乌鸦,而在于不断造成大量垃圾的人类。人类正在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着代价。 满意请采纳 问题二:为什么日本那么多乌鸦 因为在日本的宗教上,乌鸦是代表吉祥的鸟,是不能杀的,而中国乌鸦是代表厄运和邪恶的,大部分都被杀了,所以日本的乌鸦就很多啊 问题三:为什么日本乌鸦特别多? 乌鸦主食城市垃圾中的食物,不止日本多,其他国家大城市也多。不过日本也有大城市乌鸦不多的地方,我记得大概是大阪还是什么地方将垃圾回收由白天改为半夜,这样乌鸦就没有食物来源,自然就迁往他处了。 问题四:为什么日本的乌鸦那么多 还个头特别大 在日本“乌鸦”多的理由如下:1。在日本从古至今“乌鸦”都是“吉祥鸟”。人们并不讨厌“乌鸦。“乌鸦”长期不被驱赶,所以在日本得以不断大量繁衍。2。“乌鸦”为雀形目鸟类中个体最大的,它在都市中并没有天敌。所以得以顺利繁衍。3。日本的城市有很多食品垃圾。城市的河流清澈绿化率也很高,“乌鸦”有吃和有住,得以大量繁衍。4。日本的“乌鸦”有两种:深山乌和 \丸鸦 。深山乌体型庞大,身长约47cm、翼展90cm。\丸鸦体型稍小,身长约33cm。 问题五:日本为什么有那么多乌鸦? 东京市区内绿地比较多,是乌鸦栖息的理想地点。东京区内垃圾钉丰富,给乌鸦提供了合适的食物。另外,虽然大多数日本人讨厌乌鸦,比如有乌鸦在门前叫赶紧关门、见到乌鸦马上掉头走,但是他们并不敢伤害乌鸦(很迷信的那种,他们相信那样做会导致厄运降临)。所以乌鸦只作为“活着的邪恶之鸟”存在。没有控制,数量自然增加。 问题六:为什么日本会有很多乌鸦? 客观来说还是环境好 乌鸦其实是很聪明的 它们会选择好的环境作为栖息地 问题七:为什么日本乌鸦多? 第一个问题已经有许多回应,就不再回答补充一下你的第二个问题:「在台湾比较少见到乌鸭」?这是因地而异的。就大环境来看,确实是纬度较低,不如位于较高纬度的日本那样在平地就能见到许多乌鸦。但这不代表台湾的乌鸦很少。别忘了台湾的生态特色:高山林立!海拔高度的上升,跟纬度的提高,可以说是相等地位的两件事。所以在全台湾的中高海拔地区很常见的一种鸟,就是乌鸦。去过合欢山或玉山或其他海拔较高的地方玩,一天不看见个几只几群都有点难,而这就是乌鸦在台湾生活的环境→中高海拔山区而非平地。而每次在山上听到乌鸦响亮的叫声,会想到它在以前的中国、英国,乃至当今的日本都代表着吉祥之意而备受款待,就觉得能听到乌鸦叫还真是幸运呢! 查看更多答案>> 采纳哦 问题八:日本人为什么喜欢乌鸦 没人喜欢乌鸦,在日本乌鸦也是祸害,日本人也很讨厌乌鸦,不过乌鸦生命力极强,几乎吃什么都活,还很聪明 问题九:为什么日本到处都有乌鸦,而中国没有? 去年有乌鸦啄伤小学生的事件,我很好奇地问日本人,你们喜欢乌鸦吗,回答:不喜欢,认为不吉利。我又问:那么乌鸦伤人为何不捕杀?回答:没人干,再一个,日本在森林里自杀的人多,乌鸦找尸体,帮助人们寻找到尸体。 我想;一是没人组织杀乌鸦活动;二是乌鸦有用除了找尸体还可以预报地震。 总之日本人太纵容乌鸦了,把垃圾袋弄破,还去偷庄稼。 来中国试试,像日本那么大的乌鸦早就被打下来了。 问题十:日本电影中为什么那么多乌鸦叫? 因为日本城市里乌鸦很多,尤其是东京。就像有关北京的电视电影有很多关于鸽子的声音,因为咱们北京城里的鸽子是老北京的象征。

  • 索引序列
  • 与两份书单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书斋两记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身份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两个男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两只乌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