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舒曼主题变奏曲论文

舒曼主题变奏曲论文

发布时间:

舒曼主题变奏曲论文

带星号越多,推荐程度越高 维瓦尔第 C大调曼陀林协奏曲* RV.093 D大调鲁特琴协奏曲* RV.106 g小调长笛、双簧管、大管协奏曲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RV.269 小题题协奏曲“春”** RV.315 小提琴协奏曲“夏”* RV.293 小提琴协奏曲“秋”** RV.297 小提琴协奏曲“冬”** RV.537 双小号、弦乐和数字低音协奏曲* 塔替尼 小提琴奏鸣曲 魔鬼的颤音** 阿尔比诺尼 g小调慢板** 马采罗 d小调单簧管协奏曲* 科莱里 Op.5-06 小提琴奏鸣曲 Op.5-12 g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福利亚” Op.6-08 圣诞协奏曲* 帕切贝尔 基格 卡农** 泰雷曼 a小调长笛、弦乐与数字低音组曲 d小调第11长笛、双簧管与数字低音奏鸣曲 F大调双圆号协奏曲 F大调四重奏鸣曲 f小调大管奏鸣曲 G大调双中提琴协奏曲 布列舞曲 亨德尔 a小调第7长笛奏鸣曲 F大调第3小提琴奏鸣曲 F大调第6小提琴奏鸣曲 Op.03 6首赋格曲 Op.04-5 F大调管风琴协奏曲 Op.04-6 Bb大调竖琴协奏曲** Op.06 12首大协奏曲 大协奏曲 Op.6-01 G大调 大协奏曲 Op.6-02 F大调* 大协奏曲 Op.6-06 g小调** 大协奏曲 Op.6-07 Bb大调 大协奏曲 Op.6-08 Bb大调 大协奏曲 Op.6-12 b小调* Op.07-7 F大调管风琴协奏曲“杜鹃与夜莺”** 广板** 和颜悦色的铁匠变奏曲* 弥赛亚(全曲共53首)*** 帕萨卡利亚g小调 普世欢腾* 示巴女王之入场* 水上音乐** 焰火音乐** 犹大麦克白** 巴赫 18首小品(自安娜巴赫的笔记)* BWV.0147 耶稣,人类渴望之欢乐***+ BWV.0202-0212 康塔塔* BWV.0232 b小调弥撒(全曲共24首)*** BWV.0243 D大调圣母颂歌* BWV.0248 圣诞清唱剧* BWV.0525-0530 6首三重奏鸣曲 BWV.0532 D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533 e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534 f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535 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536 A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537 c小调幻想曲与赋格 BWV.0538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BWV.0539 d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540 F大调托卡塔与赋格 BWV.0541 G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542 g小调幻想曲与赋格 BWV.0543-0548 6首前奏曲与赋格 BWV.0549 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550 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551 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552 Eb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553-0560 8首风琴小前奏曲与赋格 BWV.0561 a小调幻想曲与赋格 BWV.0562 c小调幻想曲与赋格 BWV.0563 b小调幻想曲与赋格 BWV.0564 C大调托卡塔、柔板与赋格 BWV.0565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BWV.0566 E大调前奏(托卡塔)与赋格 BWV.0568 G大调前奏曲 BWV.0570 C大调幻想曲 BWV.0572 G大调幻想曲 BWV.0574 c小调赋格 BWV.0575 c小调赋格 BWV.0577 g小调赋格 BWV.0578 g小调小赋格** BWV.0579 b小雕科莱里主题赋格 BWV.0582 c小调帕萨卡里亚与赋格* BWV.0582 c小调帕萨卡里亚与赋格(木管与管风琴版本)*+ BWV.0583-0587 5首三重奏 BWV.0588 d小调合组歌 BWV.0590 田园诗* BWV.0592-0597 6首改编的协奏曲 BWV.0645-0650 6首许普勒圣咏曲* BWV.0651-0668 18首莱比锡合唱前奏曲 BWV.0772-0786 二部创意曲** BWV.0787-0801 三部创意曲* BWV.0802-0805 4首二重奏 BWV.0806-0811 6首英国组曲* BWV.0812-0817 6首法国组曲* BWV.0818 a小调组曲 BWV.0819 Eb大调组曲 BWV.0820 F大调组曲 BWV.0823 f小调组曲 BWV.0825-0830 6首帕蒂塔 BWV.0831 序曲(6乐章) BWV.0832 A大调帕蒂塔 BWV.0833 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835 a小调阿勒曼德(疑伪) BWV.0841 G大调小步舞曲 BWV.0844 诙谐曲 BWV.0846-0869 平均律钢琴曲集(第1卷)***+ BWV.0870-0893 平均律钢琴曲集(第2卷)**+ BWV.0894 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895 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899 d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900 e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901 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902 G大调前奏曲与小赋格 BWV.0903 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 BWV.0903 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钢琴版本)** BWV.0904 a小调幻想曲与赋格 BWV.0906 未完成的赋格自c小调幻想曲与赋格 BWV.0910-0916 7首托卡塔 BWV.0917-0920 4首幻想曲 BWV.0924-0932 为W.F.巴赫而作的九首前奏曲 BWV.0933-0938 6首小前奏曲(联奏) BWV.0939-0943 小前奏曲 BWV.0946 C大调阿尔比诺尼主题赋格 BWV.0947 a小调赋格 BWV.0948 d小调赋格 BWV.0949 A大调赋格 BWV.0951 b小调阿尔比诺尼主题赋格 BWV.0952 C大调赋格 BWV.0953 C大调赋格 BWV.0954 Bb大调赋格 BWV.0955 Bb大调赋格 BWV.0958 a小调赋格 BWV.0959 a小调赋格 BWV.0963 D大调奏鸣曲 BWV.0965 d小调奏鸣曲 BWV.0966 C大调奏鸣曲 BWV.0967 a小调奏鸣曲 BWV.0971 意大利协奏曲* BWV.0972-0987 16首改编的协奏曲 BWV.0988 戈德堡变奏曲**+ BWV.0989 意大利风格变奏曲 BWV.0992 Bb大调随想曲 BWV.0993 E大调随想曲 BWV.0996 e小调鲁特琴组曲* BWV.0997 c小调鲁特琴组曲 BWV.0998 Eb大调鲁特琴前奏曲、赋格与快板 BWV.0999 c小调前奏曲 BWV.1000 g小调鲁特琴赋格 BWV.1001-1006 6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 BWV.1007-1012 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BWV.1013 a小调长笛组曲 BWV.1014-1019 6首小提琴和大键琴奏鸣曲 BWV.1027-1029 3首中提琴与大键琴奏鸣曲 BWV.1030-1032 3首长笛和大键琴奏鸣曲 BWV.1033-1035 3首长笛与数字低音三重奏鸣曲 BWV.1041 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BWV.1042 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BWV.1043 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 BWV.1044 a小调长笛、小提琴、羽管键琴三重协奏曲* BWV.1046-1051 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 BWV.1053 E大调键盘与管弦乐协奏曲 BWV.1055 A大调键盘与管弦乐协奏曲 BWV.1060-1063 双大键琴协奏曲 BWV.1064 C大调三架大键琴协奏曲 BWV.1066-1069 4首管弦乐组曲** BWV.1079 音乐的奉献** BWV.1080 赋格的艺术** 格鲁克 奥菲欧的咏叹调“我失去了优丽迪茜” 旋律 海顿 德国舞曲 armida序曲 Eb大调小步舞曲 c小调第20钢琴奏鸣曲 e小调第34钢琴奏鸣曲 吉普赛回旋曲**+ 小型钢琴协奏曲 D大调吉他四重奏 Op.03-5 F大调第17弦乐四重奏 Op.50.1 Bb大调弦乐四重奏 Op.64.5 Eb大调弦乐四重奏"云雀" Op.74.3 Bb大调弦乐四重奏"骑士"* Op.76.3-2 "皇帝"主题变奏曲 如歌的柔板** Op.76-4 Bb大调四重奏"日出"1 有活力的快板* 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 Eb大调小号协奏曲** Eb大调第76交响曲 Bb大调第85交响曲 G大调第92交响曲"牛津"* G大调第94交响曲"惊愕"** D大调第96交响曲"奇迹"* Eb大调第99交响曲* G大调第100交响曲"军队"* D大调第101交响曲"时钟"* Bb大调第102交响曲* Eb大调第103交响曲"定音鼓滚奏"** D大调第104交响曲"伦敦"* 创世纪* 克列门蒂 小奏鸣曲* 勃凯里尼 小步舞曲 自弦乐四重奏Op.13-5** 莫扎特 K.002 F大调小步舞曲 K.003 Bb大调“快板” K.004 F大调小步舞曲 K.014 长笛奏鸣曲 K.080 G大调第1弦乐四重奏 K.113 Eb大调嬉游曲 K.131 D大调嬉游曲 K.136 D大调嬉游曲* K.155 D大调第02弦乐四重奏 K.156 G大调第03弦乐四重奏 K.157 C大调第04弦乐四重奏 K.160 Eb大调第07弦乐四重奏 K.166 Eb大调嬉游曲 K.168 F大调第08弦乐四重奏 K.169 A大调第09弦乐四重奏 K.170 C大调第10弦乐四重奏 K.171 Eb大调第11弦乐四重奏 K.172 B大调第12弦乐四重奏 K.173 d小调第13弦乐四重奏 K.183 g小调第25交响曲** K.186 Bb大调嬉游曲 K.187 C大调嬉游曲 K.188 C大调嬉游曲 K.191 Bb大调大管协奏曲* K.201 A大调第29交响曲* K.202 D大调第30交响曲* K.207 Bb大调第1小提琴协奏曲 K.211 D大调第2小提琴协奏曲 K.213 F大调为二支双簧管、二支大管和圆号的嬉游曲 K.216 G大调第3小提琴协奏曲* K.218 D大调第4小提琴协奏曲* K.219 A大调第5小提琴协奏曲* K.229-1 二支单簧管和大管的嬉游曲 K.229-2 二支单簧管和大管的嬉游曲 K.242 F大调三钢琴协奏曲 K.253 F大调嬉游曲* K.254 Bb大调钢琴三重奏(嬉游曲) K.265 变奏曲“妈妈,我要对你说”* K.268 Eb大调第6小提琴协奏曲 K.279 C大调第01钢琴奏鸣曲 K.280 F大调第02钢琴奏鸣曲 K.281 Bb大调第03钢琴奏鸣曲 K.282 Eb大调第04钢琴奏鸣曲 K.283 G大调第05钢琴奏鸣曲 K.284 D大调第06钢琴奏鸣曲 K.297 D大调第31交响曲“巴黎”* K.299 C大调长笛竖琴协奏曲**+ K.309 C大调第07钢琴奏鸣曲 K.310 a小调第08钢琴奏鸣曲 K.311 D大调第09钢琴奏鸣曲 K.313 G大调长笛协奏曲* K.314 D大调长笛协奏曲* K.317 C大调“加冕”弥撒* K.318 G大调第32交响曲 K.319 Bb大调第33交响曲* K.330 C大调第10钢琴奏鸣曲**+ K.331 A大调第11钢琴奏鸣曲** K.332 F大调第12钢琴奏鸣曲 K.333 Bb大调第13钢琴奏鸣曲 K.334 D大调第17嬉游曲 K.334 D大调第17嬉游曲-小步舞曲** K.357 G大调钢琴奏鸣曲 K.338 C大调第34交响曲 K.358 Bb大调钢琴奏鸣曲 K.370 F大调双簧管、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四重奏 K.376 长笛奏鸣曲 K.378 长笛奏鸣曲 K.380 Eb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K.381 D大调钢琴奏鸣曲 K.385 D大调第35交响曲“哈夫纳”** K.387 G大调第14弦乐四重奏 K.397 d小调幻想曲 K.401(375e)g小调赋格 K.401 g小调钢琴奏鸣曲 K.405 弦乐四重奏(自巴赫平均律第2卷) K.407 Eb大调圆号、小提琴、两把中提琴和大提琴五重奏 K.412 D大调第1圆号协奏曲* K.417 Eb大调第2圆号协奏曲 K.423 G大调第1小提琴与中提琴二重奏 K.424 Bb大调第2小提琴与中提琴二重奏 K.425 C大调第36交响曲“林茨”* K.442 d小调钢琴三重奏 K.447 Eb大调第3圆号协奏曲 K.450 Bb大调第15钢琴协奏曲 K.452 Eb大调钢琴与管乐五重奏 K.453 G大调第17钢琴协奏曲* K.454 Bb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K.457 c小调钢琴奏鸣曲* K.458 Bb大调第17弦乐四重奏 K.465 C大调第19弦乐四重奏 K.466 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 K.467 C大调第21钢琴协奏曲** K.477 共济会葬礼音乐 K.478 g小调钢琴四重奏 K.481 Eb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K.488 A大调第23钢琴协奏曲** K.491 c小调第24钢琴协奏曲* K.493 Eb大调第2钢琴与弦乐四重奏 K.495 Eb大调第4圆号协奏曲 K.496 G大调钢琴三重奏 K.497 F大调钢琴奏鸣曲* K.498 Eb大调单簧管、小提琴、钢琴三重奏 K.502 Bb大调钢琴三重奏 K.504 D大调第38交响曲“布拉格”** K.516c 单簧管和弦乐四重奏 K.521 C大调钢琴奏鸣曲 K.522 F大调嬉游曲“乡村乐师” K.525 G大调第13小夜曲“弦乐五重奏”*** K.533-494 Eb大调钢琴奏鸣曲 K.537 D大调第26钢琴协奏曲“加冕”* K.542 E大调钢琴三重奏 K.543 Eb大调第39交响曲** K.545 C大调第15钢琴奏鸣曲** K.546 柔板与赋格 K.547a F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K.548 C大调钢琴三重奏 K.550 g小调第40交响曲*** K.551 C大调第41交响曲“朱庇特”*** K.564 G大调钢琴三重奏 K.570 Bb大调第16钢琴奏鸣曲 K.573 d小调变奏曲 K.575 D大调第21弦乐四重奏 K.576 D大调钢琴奏鸣曲 K.581 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 K.593-494 钢琴奏鸣曲 K.622 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K.626 d小调安魂曲*** 贝多芬 钢琴小品 Hess.064 Hess.072主题与变奏曲 Hess.275 Ab大调卡农 Hess.274 G大调卡农 Hess.326 C大调赋格(由Mark Xickx完成) WoO.48 C大调回旋曲 WoO.49 A大调回旋曲 WoO.59 致爱丽丝** WoO.70 G大调二重奏主题“Nel cor piu non mi sinto”与6首变奏 WoO.75 F大调四重奏主题“Kind, willst du ruhig schlafin”与7首变奏 WoO.78 C大调英国歌曲“天佑吾王”与7首变奏 WoO.79 D大调英国歌曲“统治不列颠”与5首变奏 WoO.80 c小调主题与32首变奏 G大调小步舞曲 Op.002-1 f小调第01钢琴奏鸣曲 Op.002-2 A大调第02钢琴奏鸣曲 Op.002-3 c小调第03钢琴奏鸣曲 Op.006 四手联弹的奏鸣曲 Op.007 Eb大调第04钢琴奏鸣曲 Op.010-3 D大调第07钢琴奏鸣曲 Op.010-1 c小调第05钢琴奏鸣曲 Op.010-2 F大调第06钢琴奏鸣曲 Op.013 c小调第08钢琴奏鸣曲“悲怆”**+ Op.014-1 E大调第09钢琴奏鸣曲 Op.014-2 G大调第10钢琴奏鸣曲 Op.015 C大调第1钢琴协奏曲 Op.019 c小调第2钢琴协奏曲 Op.022 Bb大调第11钢琴奏鸣曲 Op.024 F大调第5小提琴奏鸣曲“春天”** Op.026 Ab大调第12钢琴奏鸣曲 Op.027-1 Eb大调第13钢琴奏鸣曲 Op.027-2 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 Op.028 D大调第15钢琴奏鸣曲“田园” Op.028 D大调第15钢琴奏鸣曲“田园”(弦乐四重奏版本) Op.031-1 G大调第16钢琴奏鸣曲 Op.031-2 d小调第17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Op.031-3 Eb大调第18钢琴奏鸣曲“狩猎”* Op.033 7首小品 Op.034 6首变奏曲 Op.035 “英雄”主题变奏曲* Op.037 c小调第3钢琴协奏曲** Op.039 经由所有大调的前奏曲 Op.040-2 G大调浪漫曲* Op.040-1 F大调浪漫曲** Op.043 芭蕾 普罗米休斯 序曲* Op.045 四手联弹第1、2、3进行曲 Op.047 第9小提琴奏鸣曲“克鲁采”** Op.049-1 g小调第19钢琴奏鸣曲 Op.049-2 G大调第20钢琴奏鸣曲 Op.051 第1、2回旋曲 Op.053 C大调第21钢琴奏鸣曲“黎明”** Op.054 F大调第22钢琴奏鸣曲 Op.055 Eb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 Op.057 f小调第23钢琴奏鸣曲“热情”*** Op.057 f小调第23钢琴奏鸣曲“热情”(钢琴与小提琴版本)*** Op.058 G大调第4钢琴协奏曲** Op.060 Bb大调第4交响曲**+ Op.061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Op.061a D大调钢琴协奏曲 Op.067 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 Op.068 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 Op.072 费德里奥序曲* Op.073 Eb大调第5钢琴协奏曲“皇帝”***+ Op.076 土耳其进行曲与6首变奏* Op.077 幻想曲 Op.078 F#大调第24钢琴奏鸣曲“致泰利思” Op.079 G大调第25钢琴奏鸣曲* Op.079 G大调第25钢琴奏鸣曲(管弦乐版本) Op.081a Eb大调第26钢琴奏鸣曲“告别”* Op.084 埃格蒙特序曲** Op.089 波兰舞曲 Op.090 e小调第27钢琴奏鸣曲 Op.091 威灵顿的胜利 Op.092 A大调第7交响曲** Op.093 F大调第8交响曲** Op.101 E大调第28钢琴奏鸣曲* Op.106 Bb大调第29钢琴奏鸣曲"槌键琴"** Op.109 E大调第30钢琴奏鸣曲* Op.109 E大调第30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版本) Op.110 Ab大调第31钢琴奏鸣曲 Op.111 c小调第32钢琴奏鸣曲 Op.113 雅典的废墟 土耳其进行曲* Op.117 斯蒂芬国王 序曲 Op.119 12首小品 Op.120 33首变奏曲“迪亚贝里”* Op.123 D大调庄严弥撒** Op.124 大厦落成典礼* Op.125 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 Op.126 6首小品 Op.127 Eb大调第12弦乐四重奏** Op.129 绮想回旋曲* Op.l30 Bb大调第13弦乐四重奏** Op.131 c#小调第14弦乐四重奏** Op.132 a小调第15弦乐四重奏** Op.133 大赋格曲** Op.133 大赋格曲(弦乐四重奏版本)** Op.134 钢琴四手联弹的大赋格曲 Op.135 F大调第16弦乐四重奏** 未完成的第10交响曲** 韦伯 奥布朗序曲 欧丽安特序曲 自由射手之“猎人合唱”** 自由射手序曲 舒伯特 军队进行曲钢琴版本** 军队进行曲合奏版本** 圣母颂** 小夜曲*** 摇篮曲** Op.015 D.760 流浪者幻想曲* Op.032 D.66 鳟鱼变奏曲** Op.089 冬之旅* Op.090 即兴曲* Op.094 D.780 6首“音乐的瞬间”* Op.142 即兴曲* D.485 Bb大调第5交响曲* D.759 第8交响曲“未完成”*** D.810 d小调第14弦乐四重奏 “死神与少女”* D.821 吉他形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D.944 第9交响曲“伟大” C大调*** D.960 Bb大调第21钢琴奏鸣曲 舒曼 快乐的农夫 Op.009 狂欢节* Op.015 童年情景(全曲)* Op.015 童年情景-梦幻曲** Op.020 幽默曲 Op.054 a小调钢琴协奏曲* Op.097 Eb大调第3交响曲“莱茵”* Op.120 d小调第4交响曲* 门德尔松 d小调赋格 乘着歌声的翅膀***+ Op.12 Eb大调弦乐四重奏 Op.14 行板和随想回旋曲 Op.20 弦乐八重奏 第1乐章** Op.26 b小调芬格尔岩洞序曲*** Op.49 d小调第1钢琴三重奏 Op.54 庄严变奏曲 Op.56 A大调第3交响曲“苏格兰”* Op.61 仲夏夜之梦配乐** Op.64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Op.72 为儿童创作的六首作品 Op.83a 行板与变奏曲 Op.90 A大调第4交响曲“意大利”** 无词歌(选16首)* 瓦格纳 莱因黄金 序曲 罗恩格林 婚礼进行曲** 女武神 女武神的飞翔* 汤豪塞 序曲 帕格尼尼 D大调第1小提琴协奏曲 随想曲* D大调如歌的中板(小提琴和吉他)* 李斯特 Eb大调第1钢琴协奏曲 b小调奏鸣曲 爱之梦 NO.1 爱之梦 NO.3** 彼特拉克奏鸣曲 波兰舞曲第2首 超技练习曲139-2 超技练习曲139-3 梅菲斯特圆舞曲No.1 梅菲斯特圆舞曲No.3 帕格尼尼练习曲No.1 “震音” 帕格尼尼练习曲No.3 “钟”* 帕格尼尼练习曲No.4 “琶音” 帕格尼尼练习曲No.6 a小调变奏曲 匈牙利狂想曲第02号** 匈牙利狂想曲第06号 匈牙利狂想曲第08号 匈牙利狂想曲第13号 肖邦 Op.10 练习曲*** Op.11 e小调第1钢琴协奏曲** Op.21 f小调第2钢琴协奏曲** Op.25 练习曲** Op.28 24首前奏曲** Op.35 bb小调第2奏鸣曲(葬礼进行曲)** Op.49 f小调幻想曲 Op.51 即兴曲 Op.57 Db大调摇篮曲 Op.58 b小调第3奏鸣曲 Op.60 F#大调摇篮曲 Op.66 c#小调幻想即兴曲***+ 波兰舞曲(8首)*** 玛祖卡舞曲(51首)** 谐谑曲(3首) 叙事曲(4首)** 夜曲(19首)** 圆舞曲(16首)*** 柏辽兹 Op.04 李尔王序曲 Op.09 罗马狂欢节序曲 Op.14 幻想交响曲*** Op.16 哈罗德在意大利* Op.23 本维努托.切利尼 序曲 Op.24 伏士德的天谴-拉科奇进行曲** Op.25 清唱剧 基督的童年 - 小夜曲 施特劳斯家族 Op.117 安娜波尔卡* Op.314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Op.316 艺术家的生涯圆舞曲** Op.325 维也纳森林故事圆舞曲** Op.333 美酒、女人和歌圆舞曲** Op.437 皇帝圆舞曲** 拨弦波尔卡** 春之声圆舞曲** 拉德茨基进行曲** 南国玫瑰圆舞曲** 维也纳气质圆舞曲** 闲聊波尔卡* 蝙蝠序曲** 勃拉姆斯 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匈牙利舞曲(选11首)*** Op.001 C大调第1钢琴奏鸣曲 Op.002 f#小调第2钢琴奏鸣曲 Op.003-5降A大调圆舞曲* Op.005 f小调第3钢琴奏鸣曲 Op.009 f#小调舒曼主题变奏曲 Op.010 叙事曲 Op.015 d小调第1钢琴协奏曲 Op.021-1 D大调主题与变奏 Op.021-2 D大调匈牙利主题与变奏 Op.023 Eb大调舒曼主题变奏曲(四手联弹) Op.024 亨德尔主题变奏与赋格* Op.035 帕格尼尼主题与变奏曲 第1部分* Op.035 帕格尼尼主题与变奏曲 第2部分* Op.045 德意志安魂曲* Op.056-a 海顿主题变奏曲 Op.056-b 海顿主题变奏曲 Op.068 c小调第1交响曲*** Op.073 D大调第2交响曲** Op.077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 不过分的快板*** Op.080 学院节庆序曲* Op.081 悲剧序曲* Op.083 Bb大调第2钢琴协奏曲-3 行板** Op.090 F大调第3交响曲** Op.098 e小调第4交响曲*** Op.115 b小调单簧管五重奏** Op.116 7首间奏曲* Op.117 3首间奏曲* Op.118 6首间奏曲* Op.119 3首间奏曲* Op.120-1 f小调单簧管与钢琴奏鸣曲 Op.120-2 Eb大调单簧管与钢琴奏鸣曲 布鲁克纳 Eb大调第4交响曲“浪漫”* E大调第7交响曲* c小调第8交响曲* 苏佩 轻骑兵序曲**+ 诗人与农夫序曲* 威尔第 阿伊达** 茶花女** 弄臣** 普契尼 波西米亚人** 蝴蝶夫人** 托斯卡** 劳莱达的咏叹调** 马斯卡尼 乡村骑士** 斯麦塔那 我的祖国 2.摩尔道河***+ 被出卖的新娘-序曲 格林卡 卢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鲁宾斯坦 Op.44-1 bE大调夜曲* 布鲁赫 g小调第1小提琴协奏曲** 德沃夏克 Op.022 E大调弦乐小夜曲* Op.046 斯拉夫舞曲第1卷** Op.072 斯拉夫舞曲第2卷** Op.088 G大调第8交响曲** Op.095 e小调第9交响曲“新大陆”***+ Op.096 F大调第12弦乐四重奏“美国”* Op.101 幽默曲*** Op.106 G大调第14弦乐四重奏 奥芬巴赫 船歌 柴科夫斯基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 只有忠诚的心 睡美人 圆舞曲* Op.11 D大调第1弦乐四重奏** Op.20 天鹅湖*** Op.23 c#小调第1钢琴协奏曲*** Op.26 忧郁小夜曲** Op.29 D大调第3交响曲 Op.31 斯拉夫进行曲 Op.33 罗可可主题变奏曲** Op.35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Op.36 f小调第4交响曲** Op.37a 四季**+ Op.39 24首小钢琴组曲 Op.45 意大利随想曲** Op.48 弦乐小夜曲*** Op.49 1812序曲** Op.64 e小调第5交响曲** Op.70a 胡桃夹子** Op.74 b小调第6交响曲“悲怆”*** 穆索尔斯基 荒山之夜 图画展览会-基辅大门* 图画展览会全曲(钢琴版本)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天方夜谭** 俄罗斯复活节序曲 野蜂飞舞* 印度客人之歌* 鲍罗丁 第1弦乐四重奏 小夜曲** 伊戈尔王子 序曲 在中亚细亚草原**+ 格里格 Op.16 a小调钢琴协奏曲** Op.35-2 A大调挪威舞曲* 培尔金特组曲** 在特罗豪根的婚礼日 致春天 西贝柳斯 悲哀的圆舞曲* 芬兰颂*** 圣桑 Op.65 小号、钢琴和弦乐七重奏 Op.22 3第2号钢琴协奏曲-3 Op.28 引子与回旋随想曲** Op.83 哈瓦那斯* 天鹅*** 弗瑞 Op.79 长笛与钢琴幻想曲 Op.50 帕凡舞曲* 西西里舞曲** 古诺 巴赫-古诺 圣母颂** 小夜曲* 马斯涅 沉思* 比才 C大调交响曲 卡门** 阿莱城姑娘 法兰多尔舞曲** 拉罗 Op.39-2 d小调西班牙交响曲* 阿尔贝尼兹 D大调探戈* 阿斯图利亚斯传奇 格拉那达小夜曲 格拉那多斯 东方舞曲* 西班牙舞曲* 萨拉萨第 Op.20 流浪者之歌*** Op.22-1 安达路西亚浪漫曲** Op.43 引子和塔兰泰拉* 维尼亚夫斯基 塔兰泰拉 巴达捷夫斯卡 少女的祈祷* 德立勃 缓慢的圆舞曲 玛祖卡 埃尔加 Op.36 谜语变奏曲* 爱的礼赞** 威风凛凛进行曲** 拉威尔 G大调钢琴协奏曲* 西班牙狂想曲 波莱罗舞曲* 哈巴涅拉 帕凡舞曲** 西班牙狂想曲 亚麻色头发的女孩* 德彪西 3首夜曲 E大调第1阿拉伯风格曲* G大调第2阿拉伯风格曲 牧神午后前奏曲* 叙事曲 雪之舞 拉赫玛尼诺夫 Op.01 F#大调第1钢琴协奏曲* Op.03-2 c#小调前奏曲 Op.18 c小调第2钢琴协奏曲** Op.23 24首前奏曲 Op.30 d小调第3钢琴协奏曲* Op.34-14 练声曲** 克勒赛尔 Op.11 Bb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欧内斯库 Op.11-1 罗马尼亚狂想曲第1首**+ 普罗科菲耶夫 第2钢琴协奏曲-2.谐谑曲 哈洽图良 马刀舞* 圆舞曲 里查斯特劳斯 查拉图斯泰拉如是说 引子* 霍尔斯特 Op.32 行星组曲* 斯特拉文斯基

沉默的爱情有一种爱情,不需要语言表达,却比海洋还要深沉。爱情的主角永远生活在潜台词中,让旁人觉得他们很累,替他们着急。但这潜台词是一种心心相印的默契。 克拉拉与舒曼之恋 舒曼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音乐家,他和克拉拉初次见面是在1828年,是年舒曼十八岁、克拉拉九岁。当时,舒曼在大学攻读法律,而克拉拉作为天才少女正忙于演奏。克拉拉的父亲是当时有名的音乐教育家,舒曼慕名求教,克拉拉的父亲维克很快发现了舒曼的音乐天赋。这样,舒曼就住克拉拉的家中,正式开始师从克拉拉的父亲维克学习钢琴,师生之间建立了父子般的关系,他与克拉拉相处得有如兄妹。 当时在维克家中还有一位来自捷克阿什的十七岁的少女,她长期寄住在维克家中学习钢琴。舒曼和这位姑娘可谓师兄师妹,俩人在共同的学习中慢慢产生了感情,热烈地相爱,并相约结婚。可惜的是,不久维克便知道了他们的关系,出于为师的责任,他将此事告知了少女的父母,少女的父母当然不会同意自己的女儿与一位当时还是穷光蛋的年轻人交往,他们立即把她接了回去。舒曼的第一次爱情插曲就此作别,这一段短暂的恋爱在舒曼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以此为题材写出了著名的乐曲,这就是作品第九号的《狂欢节》。这是由二十首小曲组成的套曲,除"肖邦"和"帕加尼尼"之外,全部小曲都以A-Es-C-H(阿什)或As-C-H(阿什)作为音列构成主题。阿什就是那位少女的出身地名。《狂欢节》抒发了舒曼心中对爱情最为纯洁的感受,这首乐曲虽然是舒曼最优秀的作品,但后来克拉拉对此曲一直表示冷淡,其心中的情结也是常人之情。 阿什姑娘走了,舒曼继续在克拉拉家向她的父亲学习音乐。少女的克拉拉在一天天长大,年轻的舒曼转而越来越倾心这位才貌双全的少女。7年之后,两人人在维克的眼皮底下私定终身。 当维克觉察到舒曼和克拉拉相爱,已为时过晚,舒曼和克拉拉的感情已是如胶似漆。父亲下定决心不让自己的天才女儿嫁给当时还是无名小卒的年轻音乐家舒曼,而他们俩人宁死也不肯相让。结果双方诉诸法律,经历了11个月漫长的诉讼后,两个年青人虽然胜诉,但克拉拉只好只身离开父亲的家。两人在克拉拉21岁生日那天结婚,夫妻虽获得了爱,但不得不独立走上荆棘丛生的道路。 新婚这一年,舒曼的音乐创作达到高峰,他一生所有重要作品几乎都是在这一年完成的。在《桃金娘》的歌曲集里,舒曼特别在《献歌》这首曲子里选了诗人吕克特的诗献给克拉拉:"你是我的生命,是我的心;你是大地,我在那儿生活;你是天空,我在那儿飞翔……" 在婚后第二年创作的《春天交响曲》里,舒曼表达了对婚后新生活的憧憬,克拉拉在听后说:"我完全被欢乐所占据。"但是,生活永远没有音乐那般美好,舒曼家族世传的精神病威胁和勃拉姆斯的出现让这个家庭走上了他们没有预料到的轨迹。 沉默的勃拉姆斯 十九世纪的欧洲远不是现在这般富裕,纵然是卓越的音乐家,也不得不四处为生活奔波。克拉拉和舒曼婚后开始过着长期的困苦生活。克拉拉马不停蹄地进行演奏旅行,与其说是为了推广舒曼的作品,莫若说是为了有助于增加家庭收入而不得不如此。她甚至在怀孕时也曾登台演出,伴随着两人的音乐生活,在随后的十余年中他们共生育了四男四女。 1853年9月30日中午,舒曼夫妇位于杜塞尔多夫的贝尔克大街(Belkerstrasse)的家的门铃响了,他们的女儿玛丽(MarieSchumann)雀跃着跑去开门。出现在她面前的是一位有着金色头发的年轻男人,他手上拿着提包,背上背满行李。尽管那双眼睛因长途旅行而显得疲惫不堪,身上穿着的那件羊驼呢外衣看起来也很寒碜,但他的俊美还是无法掩饰。这位青年正是勃拉姆斯。也就是这天,克拉拉·舒曼发现自己第十次怀孕了,这年她34岁。 20岁的勃拉姆斯前来拜访舒曼,已经是著名音乐家的舒曼接待了这个冒昧的年轻人,请他在钢琴上弹奏一曲。勃拉姆斯即兴弹了起来,舒曼听了开头就觉得不凡,让他稍停,兴奋地叫克拉拉一起来听。克拉拉款款走进屋来,勃拉姆斯就在弹奏曲子的间隙中望见了克拉拉,克拉拉漂亮的眼睛让他一见钟情,终身难忘。 只需一曲,勃拉姆斯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舒曼的学生。 师生在愉悦的音乐教学中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日子,可惜好景不长。一年后,潜藏在舒曼身上的精神病威胁发作了,舒曼精神错乱地跳进了莱茵河。在这之前他还不忘给夫人留下一张字条:"亲爱的克拉拉,我将要把我的结婚戒指丢进莱茵河,你也把你的丢进去罢,这样两枚戒指就大团圆了。" 幸运的是,几个渔夫把舒曼救上来了,他被送去了恩德尼希(Endenich)的一个精神病院,那靠近波恩,波恩是贝多芬的家乡。勃拉姆斯听闻此讯后当即从汉诺威(Hanover)赶到杜塞尔多夫,并在此定居下来,专责安慰克拉拉和帮忙料理舒曼一家。而克拉拉在丈夫被送进精神病院后不久又重新开始招收钢琴学生,这位了不起的女钢琴家,音乐和工作是她永恒的慰籍。勃拉姆斯的真情帮助,让克拉拉得到了无穷的精神安慰。 3个月后克拉拉生下了她的第7个存活的小孩,也是第3个儿子,取名为弗利克斯。勃拉姆斯特地以弗利克斯·门德尔松(FelixMendelssohn)的名义,为新生的婴儿作了一曲,名为《舒曼主题变奏曲》,同时也是安慰克拉拉。 勃拉姆斯如此体贴地照料克拉拉和她的家庭,毫不掩饰地表现出了他内心对克拉拉的感情。勃拉姆斯给好友约阿希姆(Joachim)写了一封长信,除去一大堆音乐问题上的探讨外,他还禁不住谈到了克拉拉:"我相信我对她的关心和崇拜抵不上对她的爱,我已经在她的魔咒之下。我常常不得不极力控制住自己那双悄悄伸出去渴望抱住她的手,甚至--我不知道,这在我是这么自然,她根本就误解不得。" 又一个烦恼的少年维特。他希望舒曼早点康复,正好比他希望舒曼早点死去。 然而勃拉姆斯并没有由此进一步地采取行动,他保持了顽强的缄默。但无论是在内心情感上,还是在创作上,克拉拉开始成为他的一切。这位女钢琴家在欧洲四处演出,一来养家糊口,二来钢琴是她的灵魂。勃拉姆斯则不停地向她写信,报告家中的状况,事无巨细。他同时整理舒曼的作品,研究复调与对位,饱览群书。 当一个人情感有了归属,他的一切行动都会有强烈的指向,勃拉姆斯在这一期间的生活和创作毫无例外地都围绕着克拉拉。而身为钢琴演奏家的克拉拉也感受到了这份炽热,但他们的感情交流就象冰山下的熔岩,身背着理性的重压,谁也没有启齿表白。 长相思 1856年,年仅47岁的舒曼不幸去世。在舒曼住院的两年期间,勃拉姆斯一直守护在克拉拉身边,但是,除了谈及音乐和舒曼的病情之外,面对感情,他们始终守口如瓶。 为舒曼守灵送葬之后,勃拉姆斯没有和任何人打一声招呼就不辞而别了。依照常人之理,舒曼去世之后,勃拉姆斯和克拉拉可以公开他们的爱情了。但勃拉姆斯却退却了,勃拉姆斯并没有对克拉拉表白自己的感情,只是继续经常写信给她,给她看自己写的乐谱,但写信的口吻变得更加严肃了。不但如此,就是在他创作的音乐中,他也从不轻易地泄露自己的感情。悲伤只是自己的、忧愁也只是自己的。他把情感深埋于比海洋还深的心底,他逐渐习惯于拿出一副冰冷、严肃的表情欺世人,也欺着自己。他以为将感情深埋以后就可以让它腐烂,将它抛弃直至忘记,但一切只是逃避和自欺。 他应宫廷邀请去了德特莫尔德(Detmold),接着应家乡之邀,成为汉堡爱乐乐团的指挥。期间也去了维也纳演出,不料当地乐团未与他交换意见,擅自换了另一位指挥。他一气之下便不辞而别了。然而在他心中,他始终没有离开维也纳,因为他依然深爱着克拉拉--一个被命运宠溺,又被命运诅咒的女人。 1857年,勃拉姆斯开始创作《德意志安魂曲》,那年他才24岁。 1859年,勃拉姆斯写下了他的A大调第二号《小夜曲》。勃拉姆斯一生中只写了两首《小夜曲》,他十分珍惜这第二号《小夜曲》。这一年的9月13日,他将这首《小夜曲》的第二、第三乐章寄给了克拉拉。这一天,是克拉拉40岁的生日。这一年,是舒曼逝世后的第三年。而勃拉姆斯年仅26岁。 这几个数字,对于理解勃拉姆斯这首《小夜曲》来说很重要,这是一种由数学方法而组成的音乐背景。在这样一组数字的背后,隐藏了勃拉姆斯对克拉拉有如大海般深沉的爱情。 当勃拉姆斯这首《小夜曲》寄到克拉拉的手中时,即使什么话也不说,其隐含的情感也是十分明了的,克拉拉内心受到的震动可想而知。然而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常人始终是难以理解的。克拉拉收到这份生日礼物后,给勃拉姆斯写了一封回信,在信中说《小夜曲》美得"就像我正在看着一朵美丽的花朵中的根根花蕊。",如此就事论事,那样平静而冷静,克拉拉将自己内心的感情掩藏在根根花蕊的下面,水波不兴。好像她是一位评论家,而不是勃拉姆斯心目中景仰的爱人。 也许,这样的情感表达方式,才是勃拉姆斯需要的,也因此成就了勃拉姆斯和克拉拉历经43年而始终含而不露的感情。勃拉姆斯既不在他的音乐中宣泄自己的感情,更不在他的生活中走漏一点风声。他曾经给克拉拉写过许多封情书,但一封也没有寄出,他在临终前把这些书信全部烧毁了。他小心翼翼地捧着这份感情如同捧着一只羽翼未丰的小鸟,生怕被风雨伤害。他的音乐始终充满内敛的精神,从不像瓦格纳那样张扬,也不像肖邦那样愿意陷入小猫小狗或细小雨滴之类琐碎情感的卿卿我我之中。 1861年,勃拉姆斯从24岁就开始创作的《安魂曲》已经完成了四个乐章。1865至1866年间,为纪念母亲的去世,勃拉姆斯增加了两个乐章。到1868年写出最后的一段音乐(有女高音独唱的第五乐章)后,此曲才告完成,创作前后历时11年。这首《安魂曲》是对母亲、对生命的一种悲悯之情,虽然也有哀悼,也有悲伤,但是没有传统的关于末日审判的恐怖,没有奉献、赎罪、超拔的内容,而是代以一种不同的关于生与死的信念: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如花,草必凋残,花必谢落;但是有信仰的,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会从上帝那里得到安慰。勃拉姆斯表达的这种生死观或许有助于常人理解他对克拉拉的爱情--爱情更多的是一种信仰,它只能存在于内心,而任何爱情的言行则有如花草,草必凋残,花必谢落。惟有对爱情的信仰才与上帝同在。勃拉姆斯在作品完成后,决定在不来梅大教堂(BremenCathedral)举办首演。在此之前,他写信给克拉拉,邀请克拉拉届时前往观听,克拉拉欣然答应。1868年4月10日,勃拉姆斯挽着克拉拉的手将她从大教堂门口护送到中堂。在他们的一生中,也许此时是他们最像情人的一个时刻,走道两旁,是众人的注目,除了没有戒指,没有宣誓。而这样一个时刻也只是披掩在音乐之下。 最后的含蓄 岁月不知情,常常催人老。勃拉姆斯和克拉拉在缄默中消磨了各自的生活,克拉拉日渐衰老,到最后连钢琴也弹不动了。勃拉姆斯目睹了克拉拉的衰老,心中无限伤感,为此作了一首歌曲,以克拉拉为主题,其中表达了勃拉姆斯内心的哀痛:"噢,死亡呵,你将那受苦的人儿宽慰得多好!/她是那样的脆弱与衰老/全然陷入了苦难/没有任何更好的什么来希望,或期待!/噢死亡呵,你将那受苦的人儿宽慰得多好!" 1896年5月7日,这一天是勃拉姆斯的生日,距离77岁的克拉拉去世只有13天。克拉拉在奄奄一息中,依然惦记着勃拉姆斯的生日,她颤巍巍地写下了几行祝福的话语寄给他。5月20日,克拉拉的女儿玛丽·舒曼给勃拉姆斯发去电报:我们的妈妈今天安详地入睡了。那时,63岁的勃拉姆斯正在距离法兰克福200公里的瑞士休养抱病之躯。电报在周转过程中出了些差错,勃拉姆斯两天后才看到,此时他只剩下一个小时搭火车去法兰克福。他仓促起程,困倦的他想在火车上休息一下,并预先嘱咐售票员在火车抵达阿特南(Attnang)时叫醒他,他要在那儿换车。可当他醒来时,火车已开往另一个方向,唯有在林茨(Linz)等下一班车。等他最终赶到法兰克福时,他却得知葬礼在波恩举行。因为他的缘故,葬礼被推迟了,苍老的勃拉姆斯一路颠簸,赶在下葬仪式进行时到达现场。可是勃拉姆斯并没有加入送葬人的行列,他在花圈后蹒跚,头垂在朋友鲁道夫·凡·的·莱恩(RudolfvanderLeyen)的颈上,难以抑制呜咽。 他颤颤巍巍地拿出了《四首最严肃的歌》的手稿,呈现在沉默的墓碑前。这四首曲子的名字分别是《因为它走向人间》、《我转身看见》、《死亡是多么冷酷》和《我用人的语言和天使的语言》。这是他专门为克拉拉的生日而做的音乐,但克拉拉再也听不见了。 克拉拉去世之后,勃拉姆斯在这个世界似乎再无牵挂,他意识到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了。他焚烧了自己不少手稿和信件。11个月后,孤独抑郁的他也离开了这个没有克拉拉的世界。 舒曼和勃拉姆斯这两个音乐史上的巨人,对于他们深情爱了一辈子的女人克拉拉都留下了自己的话语。舒曼说他和克拉拉共度了16年"诗与花的生活";勃拉姆斯则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变奏曲(Variation)是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变奏”一词,源出拉丁语variatio,原义是变化,意即主题的演变。从古老的固定低音变奏曲到近代的装饰变奏曲和自由变奏曲,所用的变奏手法各不相同。作曲家可新创主题,也可借用现成曲调。然后保持主题的基本骨架而加以自由发挥。手法有装饰变奏、对应变奏、曲调变奏、音型变奏、卡农变奏、和声变奏、特性变奏等。另外,还可以在拍子、速度、调性等方面加以变化而成一段变奏。变奏少则数段。多则数十段。变奏曲可作为独立的作品,也可作为大型作品的一个乐章。下面我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变奏曲。

管弦乐曲《森吉德马》前后两段旋律相同,而速度、力度、节奏、音色和伴奏音型起了变化,就是用了变奏手法。第一段轻柔缓慢,气息宽广,描写辽阔壮丽的草原景色。第二段速度转快,节奏活跃,描写草原人民的愉快生活。

这种保持原来的旋律,而变化音乐语言中其他因素的变奏手法,叫做固定旋律变奏。另一种常用的变奏手法是装饰变奏。装饰变奏只是保持主题的旋律骨架。而变化旋律的细节,也就是用装饰音把原来的旋律进行加工,同时也可以变化音乐语言中的其他因素,如速度、力度、节奏、音色、伴奏音型等等。

贝多芬所作《田园交响曲》第五乐章开头的主题,描写雨过天晴时牧人欢乐的歌声。贝多芬发展这个主题时.既用了固定旋律变奏手法,又用了装饰变奏手法。主题后紧跟着的两次固定旋律变奏,同一个旋律,一次比一次移低八度,伴奏音型一次比一次加速,力度则一次比一次加强,从而使欢快的情绪逐步加深。后来这个主题再一次出现时,改用了装饰变奏的手法,在旋律音与旋律音之间,加进了装饰音,把原来的旋律装饰得更加流利欢畅。

以上这两个例子,仅是在乐曲中采用了变奏手法,如果在一首乐曲中,有系统地用变奏的手法来发展主题,那就叫变奏曲。变奏曲的原则是:先奏出完整的主题,然后依次演奏一个一个变奏。变奏的次数可多可少,少则三四次,多则二三十次。十七、十八世纪的组曲中,一首舞曲的后面往往紧跟着同一舞曲的变化反复,称为“复奏”。这种包含主题和一个变奏的舞曲,是变奏曲的前身。

巴赫的《b小调乐队组曲》中的波兰舞曲就是。这首曲子是由长笛和弦乐器演奏的。长笛和第一小提琴演奏旋律,其他乐器演奏和声。后面紧跟着这个舞曲的“复奏”,同样的旋律移到低音部,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长笛吹另一个流畅的旋律,和它结合在一起,这也是一种固定旋律的变奏手法。复奏以后,又回到原来的舞曲,也就是说,变奏以后,又回到了主题。

也就是说,变奏以后,又回到了主题。贝多芬的《f小调钢琴奏鸣曲》,因为音乐热情奔放、充满 英雄气概,而被称为“热情奏鸣曲”。其中第二乐章是一首变奏曲。抒情歌唱性的主题,象一首宁静而严肃的歌曲,表现出凝神思索的形象。主题的节奏是沉着的,严肃的,基本上一拍一个和弦。下面四个变奏用装饰变奏的手法来发展这个主题。从第一变奏到第三变奏,节奏逐渐加快,从一拍两个音、一拍四个音,到一拍八个音,表现从沉思中活动起来的精神境界。第三变奏是节奏的高潮,逐渐滋长的希望,达到了神采飞扬的境地。第四变奏回复了主题的节奏,但低音区和高音区的对照,犹如向深沉的内心投进了光亮,使人从沉思默想中振奋起来。突然,一个强烈的不协和弦打破了沉寂,导向热情奔放的第三乐章,它和第二乐章是紧密相连的。

舒伯特《A大调钢琴五重奏》的第四乐章也是变奏曲。变奏曲的主题是他创作的歌曲《鳟鱼》,所以这首五重奏又被称作《鳟鱼钢琴五重奏》。钢琴五重奏通常是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钢琴演奏的,但这首五重奏不用第二小提琴而用了低音提琴。第四乐章包含《鳟鱼》主题和五个变奏,每个变奏基本上保持着主题的旋律,主要是用固定旋律的变奏手法来发展主题的。在主题中,旋律由小提琴奏出。在五个变奏中,旋律分别由钢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小提琴、中提琴奏出。最后,在尾声中,主题第一段的旋律由小提琴和大提琴一问一答轮流演奏,钢琴上并且出现了歌曲《鳟鱼》中描写鳟鱼戏水的伴奏音型。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西班牙随想曲》,它的第二乐章也是一首固定旋律变奏曲。主题是西班牙阿斯土里亚斯省的一首舞蹈歌曲,叫做《黄昏舞曲》。在变奏发展中,作者绚丽多彩的配器手法,赋予丰富的色彩变化。在主题和四个变奏中,歌唱性的旋律分别由圆号、大提琴、英国管、木管乐器加小提琴、长笛、双簧管加大提琴演奏。四个变奏除了第一变奏以外,为了造成和声色彩变化,在结构上都有一些扩充。

复变奏曲包含两个主题的变奏曲,也就是双主题变奏曲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结构:

第一种,先出现两个主题,然后依次出现两个主题的一系列变奏;

第二种,先出现第一主题和它的一系列变奏,然后出现第二主题和它的一系列变奏。

现以后一种类型的双主题变奏曲——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为例。这首幻想曲用变奏的手法发展两个俄罗斯民间主题,渲染成一幅民间风俗生活的图画,是俄罗斯民族交响音乐的奠基作品。第一主题出现在短短的引子以后,是俄罗斯民间的一首婚礼歌曲,原来的歌词是:“森林后,黑暗的森林后,一片绿色的小花园后,飞起一群天鹅。……”这个主题的曲调淳朴优美,由弦乐器齐奏。第一主题后面紧跟着三个变奏,用支声复调来衬托原来的旋律。所谓支声复调,就是在主旋律的上下,加进和主旋律时而平行、时而分离的陪衬旋律,是民间音乐中常用的手法。第二主题采用俄罗斯民间的卡玛林斯卡亚舞曲,这是一种两拍 子的、欢快的舞曲。

第二主题的一系列变奏,也广泛运用了支声复调的手法。格林卡在两个形成鲜明对比的主题之间,找到了音调上的内在联系,因此在第二主题的变奏中,很自然地引进了第一主题开始的旋律。在第二主题的一系列变奏以后,又继续变奏第一主题,最后又 是第二主题的继续变奏。末段速度转快,全曲在生动热烈的 气氛中结束。

固定低音:以4~8小节的低音旋律或和弦进行为主题(前者如J.S.巴赫的c小调《帕萨卡里亚》,后者如他的d小调《恰空》),当主题不断反复时,上方声部蜿蜒不绝地变化复调结构与和声织体。在巴罗克时期的组曲中,有些舞曲反复演奏时,往往将旋律加以装饰,或同时改变其织体,称为“复奏变奏曲”。

装饰:将一个结构完整(通常为二段式)的主题,进行一系列的变奏。常用的变奏手法有:

1,装饰主题的旋律,并改变其织体;

2,保持主题的旋律,而改变其和声与织体;

3,改变主题的速度、节拍、节奏、调性、调式;

4,从单调体变为复调体(卡农、赋格)等。固定低音变奏曲,主题和变奏是连续不断地发展的;装饰变奏曲的主题和每个变奏都是结构完整的段落,变奏少则3、4次,多则几十次(L.van贝多芬的《迪亚贝利主题变奏曲》多达33次),除了从主调体变为复调体的变奏外,主题结构都保持不变。

自由:不仅主题的结构常起根本的变化,主题的性格和体裁也变幻不定(如从抒情性变为谐谑性,从进行曲变为舞曲等);保持不变的,只是主题的个别音调和若干和声轮廓,因此又称“性格变奏曲”。R.舒曼的《交响练习曲》是性格变奏曲最早的范例。

19世纪末叶的标题音乐常利用性格变奏曲移步换形的特点来揭示特定的标题内容。如R.施特劳斯的《堂吉诃德》(1897),主题带有骑士性格,各个变奏描绘了堂吉诃德的10次奇遇,终曲则描写了他的死亡。

在V.丹第的《伊斯塔尔变奏曲》中,甚至运用了独特的倒装变奏的形式,从最复杂的变奏开始,随后的一系列变奏描写伊斯塔尔在经过七重门时所受到的考验,最后才出现齐奏的主题。

在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中,往往同时运用装饰变奏和自由变奏,如П.И.柴科夫斯基为大提琴和乐队写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变奏曲可以作为独立的作品(声乐曲或器乐曲),如:A.亚当的《莫扎特主题变奏曲》(花腔女高音独唱曲)、巴赫的《戈尔德贝格变奏曲》;变奏曲也可作为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室内乐、组曲等套曲的一个乐章,并常用于慢乐章,如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的第2乐章。某些变奏曲,按其艺术构思将一系列变奏划分为几个部分,因而使变奏曲具有组曲的性质,如С.В.拉赫玛尼诺夫为钢琴和乐队而写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见变奏曲式)。

《戈德堡变奏曲》应该算是巴赫诸多钢琴独奏作品中流传最广的一部,编号为BWV988。名气与声望上可以与“平均律”相提并论,音律的美感很容易引起听者的共鸣。当初巴赫在创作它的时候就对这部作品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一首为音乐爱好者消遣用的各种咏叹调以及变奏”。其实这部作品属于巴赫《键盘练习曲》的第四部分,写于 1741-1742年间。当时巴赫身处莱比锡,五十多岁的他视力开始逐渐衰退,但艺术热情丝毫没有减退,创作风格越发纯熟。这部变奏曲问世之初巴赫为它定的标题是《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而后人根据其有趣的创作背景把这作品称为《戈德堡变奏曲》。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层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作品共分32段,第一段以那首萨拉班德舞曲的主题开头,第32段是经过30段变奏后和缓地、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不同的是第一段的简单主题经过30段变奏后,已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

贝多芬写过两首著名的变奏曲。一首是作于1802年,主题采自芭蕾舞剧《普罗米修斯的生民》(OP.43,1801年)的《降E大调变奏曲》(OP.35),该作品内有变奏和赋格15段,被称为《普罗米修斯变奏曲》。这一主题后来又用于《英雄交响乐》的最后乐章,因此,该曲还被称为《英雄变奏曲》。此曲风格雄壮豪迈,技巧辉煌丰富,贝多芬将即兴手法和赋格处理紧密结合,体现了钢琴曲的交响气势。

另一首是作于1823年的《迪阿贝利变奏曲》。奥地利作曲家兼出版家迪阿贝利创作了一首圆舞曲,并邀请50位音乐家根据此主题各创作一首变奏曲,合成一部集体创作集,以爱国艺术家协会的名义出版。参加此项活动的音乐家包括了贝多芬、舒伯特、车尔尼、胡梅尔和年仅11岁的李斯特。迪阿贝利是一位相当成功的音乐出版家,但却只是一个平庸的作曲家,当时贝多芬接到迪阿贝利这个主题时曾大笑,讥讽这是“擦鞋匠的破布”,认为这是一首极粗俗、无聊、幼稚的圆舞曲,拒绝参加“爱国艺术家协会”。后来同意单独给贝多芬出版,他才答应为迪阿贝利写一首六至八段的变奏曲。但是,在创作过程中,贝多芬的乐思滚滚而来,一下写了33首,比他1807年创作的有32段变奏的c小调变奏曲还要多。因篇幅过大,歪打正着,正好单独成册,作为上卷。其余音乐家的作品合为下卷。

贝多芬是在53岁的时候创作此曲的,这也是他创作出许多伟大作品的鼎盛时期。也许是创作的构思早已深埋在贝多芬的心里,一但遇上合适的环境,音乐的种子马上破土而出,他的创作仿若下笔有神,挡不住的音乐灵感令他一下子就创作了33首优秀的变奏曲。这部作品是继巴赫《哥尔德堡变奏曲》后,又一部传世的经典钢琴变奏作品。这部出色的钢琴变奏作品,自1824年出版后却更遭到了数年乏人问津的尴尬命运。直到由19世纪著名的指挥家、钢琴家彪罗对《迪阿贝利变奏曲》作了大量的推广工作,成功地激起了人们对该曲的兴趣。

贝多芬高超的创作技巧和极富创造性的手法在《迪阿贝利变奏曲》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彪罗认为不应只简单地把这部作品看作是一系列精彩的变奏,应更深地发掘作品的内涵——在作品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贝多芬思想的进化和对声音的想象力,整个音响世界的意象被勾勒出来,这部作品反映的是他天才般音乐“小宇宙”的无限潜能。在第31变奏中,人们会看到巴赫所写的柔板的再现,随后的两重赋格变奏非常类似亨德尔时代的复活。最后三段变奏构成了过去音乐世界的重演。除c小调的第9和第28至31变奏以及降E大调的第32的赋格变奏外,整曲都采用C大调。第23变奏采用了莫扎特的歌剧《唐·璜》的主题,但这并未打乱变奏形式的逻辑。舒曼曾称这部变奏曲是贝多芬用钢琴对听众的永别。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表现出高深的技巧,因此它被称为音乐史上无与伦比的著名变奏曲。《迪阿贝利变奏曲》表现出古典主义的宏伟气势,贝多芬将原本平庸无趣的圆舞曲主题打造成华丽典雅的音乐殿堂。只有巴赫的《哥尔德堡变奏曲》以及独奏小提琴奏鸣曲第五乐章主题加32个变奏的《夏空舞曲》才能与之媲美。

《海顿主题变奏曲》也叫做《圣安东尼变奏曲》,勃拉姆斯以奥地利朝圣歌曲《圣安东尼赞歌》为主题创作而成。这是当时颇为流行的曲调,海顿的一首管乐嬉游曲也用了《圣安东尼赞歌》的主题,为了让听众更好地区分,因此勃拉姆斯把作品命名为《海顿主题变奏曲》。此曲有两种演奏的形式,可用于乐队演奏,也可以用于两架钢琴演奏。全曲共有八段变奏,并有一个帕萨卡里亚舞曲式的结尾。《海顿主题变奏曲》于1873年初在维也纳首演。

英国作曲家布里顿,非常尊重和敬重自己的作曲老师——布里奇。1937年,他自老师布里奇《三首牧歌》中第二首的主题加以变奏,创作了这部管弦乐作品。全曲共十段,为了使听众便于理解各段变奏都加了注解:柔板、进行曲、浪漫曲、意大利曲调、布列舞、古典曲、维也纳圆舞曲、无穷动、送葬进行曲、歌曲与赋格。1937年,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音乐节成功首演。

1934年,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用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最后一首的主题,创作了钢琴与乐队的变奏曲。有关这部作品的创作经过,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佳话:有一次,拉赫玛尼诺夫与他的好朋友、俄国著名钢琴家莫伊赛维奇共进晚餐。两人都是大名鼎鼎的钢琴家,席间,他们谈及《帕格尼尼狂想曲》中第二十四变奏曲的演奏方法。这段音乐以和弦跳音写成,技巧极高并很难演奏。拉赫玛尼诺夫正搔首踌躇如何表现音乐,侍者送上一盘饮料,不过他却无心品尝。莫伊赛维奇笑道:“欲使跳音得心应手,何不饮用薄荷奶油?”拉赫玛尼诺夫停下思考,顺手取了一杯,一饮而下。随后坐到钢琴前弹奏起来,刚才想不通的弹奏方式,仿佛一下子全部开窍,弹奏得完美无瑕。自此以后,拉赫玛尼诺夫每次上台演奏此曲,必先饮薄荷奶油一杯。因此,这首曲子也叫《薄荷奶油变奏曲》

1712年,奥地利著名小提琴、作曲家克莱斯勒,根据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塔蒂尼的变奏曲改编成《科列里主题变奏曲》。原曲名为《据科列里极其优美的加沃特的运弓技法——小提琴的五十个变奏》,但这个曲名太长而且显啰嗦,因此重新命名为《科列里主题变奏曲》。这个变奏主题源自意大利早期小提琴乐派的代表人物——科列里,他所作的《小提琴奏鸣曲集》第十首第四乐章中的《加沃特舞曲》。乐曲由主题与三个变奏构成。主题旋律跳跃欢快,具有较强的舞曲性质。第一变奏采用琶音奏法,轻捷而流畅。第二变奏用跳进音程和颤音相结合的奏法,活泼优美,有着鲜明的加沃特舞曲的特点。第三变奏采用和弦奏法,间断有力,生气勃勃,使乐曲形成了一个高潮。最后,乐曲将主题重奏一遍结束。

法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拉莫,为其《新编古钢琴组曲集》中的第七首,改编成了变奏曲,命名为《加沃特与六个变奏》。乐曲由一个主题和六个变奏组成。第一变奏用左手的和弦奏出,右手用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走句装饰。第二变奏将左、右手的两部分加以调换。第三变奏中上声部的主旋律与构成对位的低声部相互交织,中声部则继续奏出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走句。第四变奏采用轻快而较强的节奏。第五变奏采用分散和弦式进行与同音反复进行。最后的第六变奏用右手奏出和弦,并由上声部的和弦连成主旋律,而以用左手奏出的乐音为其衬托。

值得一提的是,拉莫不仅是一位作曲家,还是一位音乐改革家。他在自然音响的体系基础上,创立了现代和声体系,建立了和声体系转位法,也就是说拉莫建立了和声和古典转调的程序。当时对位法非常盛行,即几个旋律平行展开,在垂直的方向获得了意外的和弦,从而产生了“拉莫法制”。拉莫在理论上创立了和弦、和弦移位、基本和声功能学说,又是第一个论证主调和声音乐的人,并通过丰富的创作实践,整理为系统化的体系,为音乐理论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德彪西认为:“只有拉莫才是法国真正的第一位音乐家”。

1876年,柴可夫斯基创作了《洛可可主题变奏曲》,题献给他的好朋友、著名大提琴家菲芩哈根,该曲于1877年11月30日在莫斯科首演。“洛可可”一词,源于法语ro-caill,意思为“贝壳形”。是法国十八世纪中叶,庭院布置、室内装饰多方面的一种实用的艺术风格,其特点为强调富丽堂皇的外形和纤巧繁琐的装饰,在具体运用中强调不对称的各种漩涡形曲线和轻淡柔和的色彩。在音乐上常指巴洛克至古典乐派过渡时期的音乐作品风格。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曲名意在表明乐曲按照莫扎特的风格写成。曲调流丽安逸,具有和莫扎特作品相似的诗意,同时也表现出柴可夫斯基的艺术个性,以及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1879年,李斯特听了这部作品后赞叹道:“瞧,终于又听到音乐了”!《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由一个主题与八个变奏组成,具有浓厚的俄罗斯音乐特点。由于这部作品是一首经典的变奏曲,所以版本也很多,但大提琴家菲芩哈根编定、演奏的版本流传最广。除了上述介绍的作品,著名的变奏曲还有:帕格尼尼的《摩西主题变奏曲》、柯达伊的《孔雀变奏曲》、埃尔加的《谜语变奏曲》、《威尼斯狂欢节幻想变奏曲》、《那坡里民歌主题幻想曲与变奏曲》、《魔笛主题变奏曲》等等。

在中国民间音乐中,加花变奏法是旋律发展的重要手法之一。用装饰音把旋律装饰起来,使其更为丰富。加花变奏的手法有两种:一是原板变奏,保持结构而使骨干音提前或延迟出现;二是增减板变奏,扩充或压缩节拍,增减速度放慢,减板速度加快,民间称之为“快减慢繁”法。江南丝竹,古曲《春江花月夜》都有此类的变奏手法。

摩西主题变奏曲论文

是帕格尼尼的G弦摩西变奏曲吧

1816年,三十四岁的帕格尼尼与二十四岁的歌剧作家罗西尼在罗马邂逅相遇后,根据罗西尼的歌剧写了几首变奏曲。其中,《摩西主题变奏曲》就是根据歌剧《摩西在埃及》中摩西祷告时的音乐为主题创作的。变奏曲的引子与结尾都采用变奏形式,此曲用G弦演奏,将G弦指定音高调到bB,引子是柔板,旋律宽广,暗示出主题。中间使用泛音,结尾变成大调。主题的节奏是进行曲风格,采用很多敲击音。第一变奏几乎全是十六分音符,充满欢快的流动感。第二变奏是活泼的2/4拍,结尾加进重音与泛音。第三变奏的节奏与拍子和第二变奏相同,也是用十六分音符,回荡涟漪的流动感沁人肺腑;连音与断音交替出现,跌宕起伏。前一部分反复之后,出现采用六连音的十六分音符的结尾部分,在动荡、华丽的起伏中结束。

000000000000000000

应该是只用G弦吧? 有两首只用G弦的经典曲目,不知道您说的是哪首。 一个是Air on G String(G弦上的咏叹调),是德国小提琴家August Wilhelmj改编的Bach的《第三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的主题。 另一个是Variations on a Theme from the Opera "Moses" by Rossini(摩西主题变奏曲) ,是Paganini改编自罗西尼一部歌剧的主题。 以下是针对补充问题的: 您这么说我就非常确定是只在G弦上演奏的《摩西主题变奏曲》(Variations on a Theme from the Opera "Moses" by Rossini)了怎么还有人复制别人的答案啊?真有病。。。

小号嘎达梅林主题变奏曲论文

六十二中的?- -

看什么曲子了啊 有点天赋的话 3各月能吹一些计较普通的曲子 毕竟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方法难成大气 还是童子功比较扎实 如果你想现在学号艺考的话 我劝你放弃吧

三个月能吹《北方的星》(3级),《苏格兰的蓝铃花》(2级)就不错了,但不要太心急,关键要看基本功的练习,练好了三个月吹《牧羊姑娘》(6级)和《嘎达梅林—主题变奏曲》(5级)都行。 首先要练好高音,对全、半音阶的熟练程度今年达到下意识的境界,要练好嘴劲,能用吐音吹大跳八度音程,小连音和大连音要吹出三度音程。舌头最重要,单吐,双吐,三吐要快,后两者速度要达到160\分钟,要轻巧,吐音不要是大舌头音。连音要连贯。音色要优美,如钟发出的声音。此外,滑舌音,回旋音,tr音和dr音等也要好好练习。 识谱和节奏想必不是问题吧,还有耳朵听音一定要准!要不然就跑调了。 基本功练习还是重中之重的。 还有不懂得在百度hi上问我。

小号—Trumpet小号最初的形状是一根管子,一端是吹口,另一端是喇叭口,其长可达数公尺。十五世纪起,小号就有了S型的卷曲形状,到了十六世纪后才改成与现代小号形状相近的椭圆型卷曲形状。在大约1770年曾出现了伸缩小号,后来又试制成带键的小号。1780年由德国乐器制造师约翰.安德丽亚.斯坦图和约盖利造出插管小号。1790年左右发明了一个活塞能够变成两个调的小号,后来由两个活塞增至三个活塞,至此小号已经基本定型完善。小号音色明朗响亮,非常锐利。不仅可以演奏振奋人心的旋律,而且能够演奏抒情的优美乐段。因此无论是交响乐团还是军乐团或者爵士乐团,它都是常见乐器。小号的中音区与高音区是最有表现力的音区,中音区力度变化幅度最大,低音区发音软弱,强奏较难,高音区效果最好,但音量不恨大。一般小号是降B调乐器,还有C调和D调等。用高音谱号记谱,记谱比实音高大二度。乐器本调:降B调。应用谱号:高音谱号,移调高大二度记谱。实用音域:小字组F-小字二组C。结构组成:号嘴,管体和机械三部分。管长1.355米,机械部分由活塞和活塞套组成,通过按下活塞接通旁路管以达到延长号管的目的。活塞分为直升式和回转式两种。使用材质:磷铜管。乐器特色:音色强烈,明亮而锐利,极富光辉感,是铜管族中的高音乐器,既可奏出嘹亮的号角声,也可奏出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小号使用弱音器可增加神秘色彩。小号最早是在军队中用来传递信号,17世纪以后成为管弦乐队和独奏的乐器。19世纪以前,小号仅 限于吹奏泛音列的各音,而到巴赫时代,许多小号则长于高音区的演奏。基音的音高可以通过 安装不 同长度的接管(若干节号管)来改变。大约1830年,小号又加上了阀键,以便更容易演奏。 小号是军 乐队的重要乐器,也大量用于爵士乐队。除降B调,另外还有C、降E、A等多种调的小号, 但使用很少。 小号音色嘹亮,富于英雄气概,多用于吹奏号角之音和进行曲式的旋律。如威尔第的《阿伊达》中的 小号齐奏,气势恢弘,极富煽动性。 小号演奏时,还可以在号口塞梨状弱音器,堵住排气量的百分之七十,达到改变音色的目的, 以表现抒情、梦幻与神秘。现代小号在管弦乐队中的运用一、进行曲乐段 在现代小号诞生之后的浪漫主义时期以及其后的二十世纪作曲家的管弦乐作品中,进行曲性格的乐段占有显著地位。作曲家们非常喜欢运用现代小号来表现辉煌灿烂、胜利凯旋、刚毅雄壮的音乐形象。首先我们可以从法国作曲家柏辽兹(Berlioz 1803— 1869)创作的《幻想交响曲》第四乐章(赴刑)中,听到作者使用四支小号与铜管声部的合奏来演奏时而阴森残酷,时而灿烂庄严的进行曲乐段。这个乐段使用了级进式的附点音符进行,没有很高的音域,作曲家所追求的是整个铜管声部的和声效果。用小号与整个铜管组的合奏形式和它产生的效果,为后来的作曲家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为了使小号不仅在听觉上,而且在视觉上达到更具有戏剧性的效果,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曾在1871年开罗上演歌剧《阿伊达》时,特意制造了一种长达 150厘米的 bA调小号,具有较长的锥型管、末端带有一个漂亮的小喇叭口的“埃及小号”。第二幕的凯旋进行曲,是在小号的第三至第六自然泛音之间进行的,而旋律中自然泛音所空缺的re和fa音,只用一个下降的M度活塞即可。用以表现埃及军队战胜埃塞俄比亚后,胜利返国时万众欢腾,威武豪迈的壮观场面。这一创举使观众耳目为之一新。后来,世界许多著名歌剧院在上演《阿伊达》时,仍常常使用这一“埃及小号”。 如果说柏辽兹《幻响交响曲》铜管组通过强奏,演奏出非常明亮、饱满的音响效果;那么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第三乐则使用铜管声部的轻声合奏,奏出暗淡、短促的音响效果,表现出军队在远方的行进。 在非典型的带有进行曲性格的创作上,理查·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交响诗中对现代小号的运用可以说是一个范例,它在速度的变化、强弱的对比以及调性的转换等几个方面,充分发挥了现代小号的演奏性能。由现代小号庄严奏出的“大自然的主题”,使人感到宇宙无所不包的伟大,同时在和声上由小和弦到大和弦的进行,暗示出一种神秘的意境。 二、号角性乐段 早在文艺复兴、巴洛克和古典时期,作曲家们就已开始在他们的作品中使用小号来演奏号角式的乐段。这是小号最容易演奏、最适合乐器本身特点的表现手段。到十九世纪现代小号诞生之后,随着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与乐器自身构造上的进步,号角式的乐段获得了新的发展,无论在调性上、技巧上都已远远超出了现代小号诞生之前的任何一个时期。浪漫主义以后的作曲家们,在歌剧、交响乐、交响诗、以及室内乐等形式和体裁中普遍运用现代小号演奏号角性乐段。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既有短小动机式的,也有大段歌唱性的Z既有单一声部的,也有多声部的。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Chaikovsky 1840—1893)在他创作的《意大利随想曲》中,一开始就运用现代小号,以强烈的音响奏出一段沉雄的号角性音调。可以明显地看出作曲家是以自然音列来创作这一段音乐的,这与作者要表现的音乐形象直接相关。这段音乐是根据柴可夫斯基滞留罗马期间,观看意大利王室骑兵队于黄昏时通过广场,并听到头戴羽毛军帽、身穿鲜艳军服的喇叭手所奏的曲调时获得的灵感而创作的。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Verdi 1813-1901)的歌剧《奥瑟罗》第三幕中,为了表现威尼斯贵宾到来的宏大场面,使用六支C调小号的合奏,吹奏出以自然音列构成的号角式音调,声部的交错此起彼伏,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以上两个乐段虽然都是用自然音列写成的,但是使用现代活塞小号来演奏这些乐段却会产生出更加辉煌的效果,因为演奏者可以根据音乐的需要和适合自己的吹奏习惯,任意挑选相应调性的小号来演奏。 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一科萨可夫(Rimsky—Korsakov 1844—1908)在他创作的《西班牙随想曲》第四乐章中,使用小号与圆号、小军鼓合奏并带有安达卢契亚特性的号角性音调。这段号角式乐段已打破了以往的自然音列的写法,使用了变化音。为了获得更丰满的音响效果,作曲家用现代小号与圆号同时吹奏这一以三连音为特征的乐段,生动地描绘出色彩鲜艳的大自然景象和西班牙人民富有诗意的生活风貌。 使用现代小号吹奏号角式音凋,并使它在一个乐章中多次出现,用以表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可能要数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马勒(Mahier 1860—19if)所创作的《第五交响曲》了。在第一乐章(送葬进行曲)中,出现的这个号角式乐段,第一次是表现葬礼的行进,第二次是表现对死亡的预感,第三次是表现对过去往事的回忆。使用同一个音乐动机来表现如此复杂的思想感情,可以说在现代小号演奏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它同时也给现代小号的演奏艺术提出了新的挑战。至今这一段音乐仍然是世界各大交响乐团人团考试的必奏文献之一。 使用现代小号吹奏的号角式音调表现英雄性的主题、揭示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冒险精神,在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Strauss·Richard 1864—1949)所创作的《英雄生涯》交响诗第四部分(战场上的英雄)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段号角性音调中,使用(谱10)以前从来没有的大跳音程、一系列的变化音以及持续的强奏音,充分发挥了现代小号的强大威力。 使用现代小号的号角性特点用于歌唱性乐段,来呈示乐章的主要内容,可以说是一个独创。奥地利作曲家马勒在《第三交响曲》第三乐章中,三次使用这一具有号角性特点的歌唱性乐段,表现出森林的神秘气氛,把人的想象力引向连绵不断的山峦和奔流不息的河边。从这里不难看出马勒对现代小号的偏爱,在艺术表现和演奏技巧上都作出了前人没有作过的探索和实践。这一歌唱性乐段在演奏法上与马勒的《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愿能帮到你,希望采纳......

关于舒曼论文范文资料

对西方音乐的鉴赏,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热爱高雅艺术。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西方音乐鉴赏论文,供大家参考。西方音乐鉴赏论文篇一 《关于西方音乐的鉴赏》 摘 要: 巴洛克时期以及巴洛克时期的 音乐欣赏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鉴赏;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分析其音乐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 历史背景; 西方音乐史; 文艺复兴 在这音乐的长河中,一部分的经典之作都来自于西方,西方音乐的起源大致始于巴洛克时期以前,而这一部分又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古希腊时期;②中世纪时期;③文艺复兴时期。而后又在巴洛克时期出现了伟大的歌剧,歌剧《优丽犹茜》就是流传下来最早的完整的歌剧,其作者是李努基尼和佩里,到了古典主义时期,主要是歌剧及器乐的发展。如:喜歌剧,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奏鸣曲、协奏曲…… “音乐是唯一真正生存的艺术,它的振颤律动,也就是生命的要素,任何有生命的地方也必然有快乐。”是著名钢琴家帕德莱夫斯基对音乐的认识,他的这一精湛见解揭示了音乐和人生的关系。 的确,当我们陶醉于优美的乐海时,那典雅抒情的小夜曲使你心旷神怡;那流畅轻盈的舞曲使你温文尔雅;那铿锵雄壮的进行曲使你精神振奋;那优美如梦的室内使你充满冥想;那史诗传奇般的交响乐使你情志高远;那刚劲有力的时代曲使你豪情满怀。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作为一种情感艺术,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道德素养,推动人们奋发向上,一般认为音乐的目的有三种:即道德 教育 ,消遣闲瑕和精神方面的享受。音乐中所含有的情感与理想,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在影响人们情感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人们的意志。中国历代流传下来的“一曲解围”“四面楚歌”的 成语 ,就是音乐战胜对方的例子。我们熟知的《马赛曲》,《义勇军进行曲》,《第三英雄交响曲》以及《列宁格勒交响曲》都极大的激发了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引导人们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生活。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西方音乐在这几个时期的发展历程。 古希腊的音程理论——悲剧——格里高利圣咏——奥尔加农——狄斯康特——克劳苏拉——孔杜克图斯——经文歌——游吟诗人——恋歌诗人——名歌手——新艺术——法国歌谣曲——意大利牧歌。 古希腊优秀的音乐 文化 持续了约650年,它对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世纪起止时间的上、下限在学术界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通常较公认的上、下限时间是公元476(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46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按照西方音乐史研究的习惯,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专指从1430年前后至1600年前后这一历史时期的音乐。 古希腊音乐最基本的音乐理论是音程的理论,这归功于毕达哥拉斯。古希腊音乐是一种单音音乐,偶尔也出现支声复调,古希腊音乐在音乐创作与表演上有即兴的传统,音乐的即兴创作和即兴演奏在一种法则的控制下进行。古希腊人一开始使用希腊字母指示的简单记谱法,最早的记谱法大约是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出现,是用希腊文的24个字母来标记的字母谱,分为声乐记谱法和器乐记谱法两类。在历史的记述中,曾提到希腊人所使用的各种乐器,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弦乐器乐里拉琴和基萨拉琴,阿夫罗斯管。发展到公元前5世纪达到黄金时期,出现了三位伟大的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底得斯,他们创作的悲剧作品使古希腊悲剧这种音乐戏剧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古罗马帝国的世俗教育是帝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了希腊文化的精华,又融入了本民族的特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它的具体模式,它的具体表现、特点等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相适应,反应了罗马帝国的社会文化情况以及罗马民族的特征。 有的学者把中世纪分为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总的说来,中世纪是欧洲(主要是西欧)历史上的一个经历了封建社会从兴起到繁荣,最后走向衰亡的时代。中世纪的音乐依照类型可以分为宗教类型的音乐与世俗音乐。宗教类型的音乐泛指的是格里高利圣咏,此为单音音乐的作品,后来也发展成为复音音乐,奥尔加农等等。这类音乐都是为了____教会的仪式所作、所有的演出都是在教堂里,依照教会的年历而举行不同的仪式,其音乐就是为了要配合诗歌的朗诵而作的。宗教类型的音乐一路发展下来就成了后来的弥撒曲、安魂曲,在古典时期许多伟大的音乐家都会有这样的创作作品产生,例如海顿的创世纪,莫扎特都有这样的作品留下来。中世纪的世俗音乐所包含的内容就更为广泛、大部分的作者都是一些没落的贵族阶级,其实内容大部分都是与宗教有关,但并不是在教堂里演出。 文艺复兴时期约为公元1450—1600年,在中世纪“新艺术”的基础上,更加追求人性的解放与对人的内心的情感的抒发与表达。这时的音乐家在人文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对复调音乐进行了发展和变革,声乐与乐器逐渐分离而独立发展。这一时期 五线谱 已得到完善,印刷术也运用到 曲谱 上,这都使音乐的传播更加便利和广泛。这一时期有以下几个较有影响力的乐派:尼德兰乐派,主要音乐活动在尼德兰的一批音乐家,创作内容多为弥撒曲与经文歌等宗教音乐,也有世俗音乐,代表人物有迪费,若斯坎、班舒瓦、奥克冈等。乐派:在1530—1620年间的一个器乐乐派,其特点是音响气势宽广宏大,对比效果鲜明。创作内容有铜管乐与弦乐的重奏曲,管风琴的前奏曲,幻想曲与托卡塔等,代表人物有维拉尔特,加布里埃利等。 罗马乐派:此时期的一个专门制作服务于宗教作品的乐派,以无伴奏合唱的形式为主。代表人物有帕莱斯特里纳、纳尼诺索里亚诺。 通过对《西方音乐史》的学习,我对西方音乐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对西方音乐长寿了浓厚的兴趣,在优美、激昂的旋律里感受到了温暖、坚强……,在1838年某个下雨的日子,一间漏雨的屋子成了浪漫主义作曲家肖邦灵感的来源,生病的他因被“困在”屋里感到了烦躁与惧怕,因而起身写下了《雨滴》,这道作品自始至终重复着一种单音调,其音色低沉,节奏稳定仿佛滴滴答答的雨声,而主旋律流畅舒适,轻柔变化的音色表现出了丰富的情感,在开始部分幽静的旋律恬谈而自然就像细细的雨滴正在渐渐落下,然而到中段部分,主旋律与伴奏的音色都明显降低,变得沉重低落,仿佛可以看见肖邦一个人静坐,看着窗外的 雨水 逐渐变大,屋里的漏水也变的一发不可收拾,情绪也跟着悲伤与惆怅。在音乐的最后部分,音调与节奏变得相对轻而缓踵而来,犹如细微的哀伤缠绕心头,给人一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哀愁,与《雨滴》不同,同为浪漫主义代表的舒曼所谱写的《梦幻曲》让人感觉简单而温暖。据记载《梦幻曲》是为 儿童 所创作的,但在成年人听来,同样能勾起他们对儿时的回忆。其节奏缓慢柔和,主题简单纯洁就像单纯美好的童年生活。在心情低落时,静静的聆听这首曲子,在略微变化的重复着主题的旋律里回到简单的童年,抛开世俗感受单纯的温暖。也可以听听格里格的《晨景》,感受双簧明朗清亮的音色里感受第一束阳光让海买你波光粼粼的炫目,并在太阳缓缓升离海面,照亮明眸时的喜悦以及普照大地时万物苏醒的希望。 西方的音乐就像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史诗巨作,不仅仅是因为有贝多芬、亨德尔、肖邦、海顿这类的音乐巨匠,还有它从社会中散发出来的那种浓厚的艺术素养,都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这也恰恰是西方音乐发展如此蓬勃的原因了。高雅的意大利歌剧、完美的维也纳、塞维利亚等等,他们自内而外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无一不打动人的心灵。 最后,就以罗曼·罗兰的一句话为结束吧:“艺术正如生活那样,他是无穷无尽的。因此,也不可能有什么能使我们认为还有比本身就是时代的海洋的音乐更美好的东西”。 西方音乐鉴赏论文篇二 《论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的西方古典音乐教学》 摘要:西方古典音乐是世界音乐海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最难接受的学习内容,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在第四单元音乐与时代中,以《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等三个标题,展示出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脉络,并选取各时期代表作曲家的经典作品,引领学生走进西方音乐殿堂。 关键词:高中 音乐鉴赏 西方古典音乐 湘版教材 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修养情操的提升及对美感的认识,离不开古典音乐的熏陶。如何能在高中生对古典音乐兴趣不高、音乐基础知识贫乏的学情下,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和接受古典音乐,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难点。湘版教材中,将西方古典音乐教学按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的发展顺序结合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设计教学内容。现笔者就实际的音乐课堂 教学 总结 出一些策略。 一、合理运用对比,把握时代风格 湘版教材中的标题很清晰地向学生阐述了西方古典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并引导性地将两个时代的不同音乐风格进行比较。如在学习巴洛克音乐与维也纳古典音乐时,让学生从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和海顿的《时钟交响曲》进行比较,平稳而庄重的宗教色彩和充满生活情趣的艺术格调反映出宗教与世俗的时代背景,细听复调织体与主调音乐的不同音效,不易吟唱与歌唱性的旋律区分,固定规整节拍与灵活变化的节奏律动,通过音乐要素的不同呈现方式,学生在比较中对时代风格有了更深刻地体验和理解。同样是《月光》,贝多芬持续的三连音,微弱的音响勾画出忧郁、哀愁的月夜,在德彪西笔下,明亮的音程散落地跳动,月光时而点滴坠落,时而缓缓流淌,时而流水倾泻,思绪随着音符走走停停,飘渺如梦。贝多芬内心的表达与德彪西月光印象的景致变幻正透过《月光》,向我们诠释着古典的传统和声与印象的朦胧意境。 对比除用在纵向的时代风格比较上,也可用于同一首作品的不同片段上,帮助学生对音色、节奏、和声有更灵敏的感知。如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弦乐重奏与人声合唱版的对比聆听,音色变更带来的不同感受,复调织体在人声的演唱中也更清晰。在《蓝色狂想曲》中主题音乐从乐首法国号与萨克斯稍显慵懒的奏出,到乐中庞大乐队以强有力地节奏雷鸣般奏响,再到乐尾钢琴以渐慢的速度陈述。截取这三个片段对比听赏,提高学生在变化中把握音乐原型的能力,音乐音色、速度、配器的转变带来三种风格各异的音乐形象,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典音乐的神奇。对比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致爱丽丝》,气势磅礴的命运抗争与倾诉衷肠的爱意表达,学生便不难理解这位音乐家是连接古典与浪漫的音乐巨匠。 二、以熟知引入经典,由浅入深 总结学生熟悉的古典音乐如《哈利路亚》《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等,我们会发现学生所熟知的都是极强旋律性,乐句短小,易记忆,易哼唱的开头片段,由于音乐篇幅过长,即使后面也有动人的音符,也因听觉疲劳失去了兴趣和音乐的记忆而中途放弃。 用熟知的片段作为导入引发学生的共鸣,再延伸至同类题材作品,同一作品的整曲欣赏或不同乐章。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将新作品较清晰易哼唱的旋律主题提取出来,片段性地让学生品味,可用钢琴或小提琴等器乐范奏及范唱方式,加入互动讨论、节奏律动等活动让每一次聆听有不一样的体验,在反复中加强音乐的记忆和感受,融入音乐的深层次赏析如动机展开、变化再现等手法,将这些有趣的音乐片段设计成听辨游戏和情境想象。当新作品多个主题旋律已熟悉后,让学生在整曲欣赏中找出新鲜出炉的音乐记忆和感受,学生便不会因陌生、听不懂而无法进行下去。选择多片段聆听,片段与整曲相结合的欣赏方式,将欣赏时长控制在5分钟左右,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巧用流行乐和影视片段激发兴趣 充满时代气息、情感直白的流行乐一直是学生们的钟爱。选择运用古典音乐元素创编的歌曲如《不想长大》与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remember》与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五月天的《快乐很伟大》与贝多芬的《欢乐颂》,不同配器处理,加入歌词,增强节奏感和律动感的流行表达方式给古典音乐带来全新的听觉感受。这些曲目通过音乐方式的演变,让学生探求其中不同韵味,究其根源。在流行与古典的对话中,激发学生探求古典音乐的兴趣。 很多古典音乐也被运用到影视作品中,如《不能说的秘密里》,肖邦的《升c小调圆舞曲》,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这些影视片段都能勾起学生对原作的好奇与欲望。同时,纪传影片如《一曲难忘――肖邦传》《贝多芬传》《莫扎特传》,在反映作曲家性格、情感、人生经历的影像中学生走进了作曲家的内心世界,就不难体会肖邦赤忱的爱国之心,贝多芬不屈的抗争,莫扎特超脱困境的乐观和激情。此外,为古典音乐创编的动画片也能帮助学生听赏篇幅较长的音乐,如《猫和老鼠》中的《匈牙利狂想曲》,动画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等。 四、关注音乐的形象性与抽象性 古典音乐的欣赏,不宜让学生一开始就把握作品的风格、形式体裁、价值和意蕴,音乐形象和情感才是学生易于体会的信息。湘版教材就此选取了大量形象鲜明的作品,如维瓦尔第的《四季――春》、海顿的《时钟交响曲》、瓦格纳的《飞行的女武神》等。在教学中,笔者会结合文学、建筑、绘画等综合艺术感受音乐形象。在《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一课中,听赏《哈利路亚》时展示两幅不同风格的建筑图片,学生很快就将华丽洒脱的巴洛克音乐与富丽堂皇的巴洛克建筑结合在一起。此时,引入《四季――春》的主题旋律,让学生体会想象,小提琴明亮的断奏激情而蓬勃,鲜明富有动力性的节奏仿佛阳光灿烂的春之大地万物复苏。学生用“拉”随着音乐哼唱主题,用歌声表达欣喜,体会清新中的华丽。此曲鲜明的春景音乐形象是欣赏的亮点,我将作曲家为乐曲配以的简短文字配以BCD的字母标头,哼唱主题为A,随着春景的展示,回旋曲式被学生轻松的用字母罗列了出来。富有抽象性的作品如教材中的《夜曲――海妖》《远古孩子的声音》等,不需要学生去深究音乐形象是由什么音色、节奏、和声来塑造,你只用闭上双眼让双耳感受音响的意境,在脑海中绘图。 西方古典音乐的教学要抛开急功近利,以一种熏陶方式,通过学生有共鸣的乐曲互动参与,从短小精悍的作品入手,在轻松愉悦的积累和体验中,西方古典音乐将拥有更多的听众。 西方音乐鉴赏论文文献 [1]王慧敏.高中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初探[J].学科研究,2017,(07). [2]谭卉.浅谈高中音乐中的西方古典音乐欣赏的 教学 方法 [J].文学界,2012,(02). [3]王洁,戚珍珍.当代中国流行歌曲中西方古典音乐运用情况窥探[J].北方音乐,2011,(09). [4]石蓓,张璐.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方法研究[J].大舞台,2012,(10). [5]金亚文.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西方音乐鉴赏论文篇三 《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 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是我国美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手段之一,更是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培养初中生音乐乐感以音乐鉴赏能力的教学原则出发,探讨了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 措施 ,旨在交流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教育系统的整体进步。 音乐乐感 音乐鉴赏 教学导入 对比教学 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是我国美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手段之一,更是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培养初中生音乐乐感以音乐鉴赏能力的教学原则出发,探讨了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措施,旨在交流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教育系统的整体进步。 一、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原则 音乐教学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语言类学科相比,音乐学科更重视学生的个人兴趣。同时,它还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实践以及长久的训练。首先,音乐学科通过更加直白且明确的方法表达个人情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置身于不同音乐曲目所提供的场景之中,真实感受其所表达的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深刻的体会音乐的魅力。这种方式只是学生个人的感官感受,非专业音乐欣赏者亦可以做到。然而音乐教学则是通过理论教授学生怎样更好的体会音乐的美妙,以及怎样从一个专业的角度评价不同音乐。由此可见,理论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学生的相关实践。音乐教学的实践性极强,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以更深刻的体会相关情感。学生通过自主创作以及练习相关音乐技巧,从而可以更好的体会乐曲炫技之处。 二、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措施 1.合理导入教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音乐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个人的投入度有着一定的要求,这就更突出了音乐教学中教学导入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更加注重张扬个性,对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兴趣更大,然而理论教学毕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因而出现了众多学生对音乐非常感兴趣却不愿意上音乐课的现象。初中学生由于学业的压力等原因,在音乐课上的积极性远不及小学生来得浓厚。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注重运用有吸引力的手段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上音乐课,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合理导入教学就是指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更快的进入教学情境之中。 首先,可以利用传统的教学导入方式,例如讲 故事 以及 成语 典故 等方式。故事有一定的曲折性,好的故事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吸引力。学生可以跟随音乐故事的情节,走入故事中感受故事主人公的心情,从而更好地对相关音乐更加感兴趣。而成语典故则包含了一定的故事性以及相关 传说 等,更是传达了先人为人处世的道理等。向学生讲述 成语故事 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同时,很多成语故事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常听的,教师讲述其中的典故更加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还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导入引领学生更好地进入音乐课堂。初中生毕竟具有一半儿童爱玩的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视之如猛虎,而应该正视它。只有这样才可以看到其本质,并进行合理利用。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音乐小游戏培养学生的乐感,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主动的进行音乐学习。同时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利用当前的先进技术进行导入教学。 2.运用对比教学 对比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所谓对比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两件事物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区分。这种方法很好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表达个人见解的能力。音乐的对比教学法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法教授学生从各种对比因素分析音乐。不同音乐在音乐家的创作、演奏以及相关技巧方面也存在极大的不同。因此教师应该合理运用音乐对比教学法帮助学生全面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首先,可以将同一音乐作品的不同演绎形式进行对比。尤其是经典作品常常会被后人进行改编或者运用不同的乐器予以演绎。然而,为什么要这样改编,改编之后的作品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有点与不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不同的方面以及各种角度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新的结论。 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作品在演奏过程中的要求必然存在不同。一些炫技性的作品与注重情感宣泄的作品在表面看来是极为不一样的,但是其实质却有着本质的相同。而这些需要学生经过实际对比、思考才会真正总结出来的。《野蜂飞舞》与《春江花月夜》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同。它们的主题、传达的情感已经以及演奏方式等都存在着极大的区别,然而就本质而言,它们都传达了作者内在的情绪。说到底,这两部作品在抒发作者情感这一作用上起到了殊途同归的效果。这种效果是怎样渲染出来的,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深刻思考才可以得出。不容置疑,学生这种对比性思维模式则需要教师的引导。 3.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不断发展, 网络技术 已经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在教育界尤甚。音乐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这一资源进行音乐教学,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音乐乐感以及相关音乐鉴赏能力。互联网将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从某一种程度上来说实现了世界资源的共享。这就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教师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以及创作型改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利用相关资源,利用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必然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教师进行教学前,应该教会学生演唱相关作品,只有熟悉了相关旋律之后,教师才可以更好的带领学生领会其中的乐感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鉴赏。学生通过亲生感受可以从感性上体会相关情感,把握其中的主题。随后,教师则通过理论知识加以分析,使学生从理性上更深刻的认识相关音乐主题。 三、总结 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音乐的教学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初中生的音乐乐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而是需要教师耐心培养。而音乐鉴赏能力更是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高要求,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很好的鉴赏音乐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下功夫,科学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才可以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南国.初中生音乐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王俊刚.音乐感受力以及鉴赏力的培养[J].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3]洪科.论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的基本方法[J].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1. 音乐鉴赏论文1500字 2. 西方古典音乐鉴赏论文 3.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1000字 4. 浅谈欧洲古典音乐论文 5.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2000字

音乐家 舒曼 资料中文名: 舒曼英文名: Schumann, Robert生 於: 1810/06/08卒 於: 1856/07/29国 籍: 德国乐 派: 浪漫乐派音乐家生平简介1810年 出生於6月8日,德国人1817年 开始学钢琴1825年 和同学组成研究文学的学会1826年 父亲去逝1828年 进入莱比锡大学,成为法律系的学生1830年 舒曼开始跟随弗雷德里希‧维克学习钢琴与和声,并写出他第一个作品,一首钢琴变奏曲1832年 他右手的无名指受伤,让他无法继续演奏1833年 成立新音乐杂志社,同时还组织了一个音乐团体 "大卫同盟 "1836年 母亲去逝,并开始著手《C大调幻想曲》1840年 与弗雷德里希‧维克的女儿,克拉拉‧维克结婚1841年 三月舒曼的《降B大调第一号交响曲》在孟德尔颂的指挥下,在莱比锡演出,受到热烈的反应,这个成功大大的鼓舞了舒曼1843年 莱比锡音乐学院成立,舒曼受聘维作曲教师,舒曼的精神失常问题也从此时出现1845年 在莱比锡演出时,由克拉拉担任独奏1850年 担任杜塞多夫的常任指挥1854年 舒曼竟然投多瑙河自杀,获救后被送到波恩附近的私人精神病院1856年 因自行绝食而去世

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1810-1856, 德国) 生平概要 舒曼,德国作曲家。1810年6月29日生於德国萨克森的茨维考;1856年7月29日逝於波昂附近的安德尼西的一所疯人院。 早年的学习与发展舒曼的父亲是位作家兼书店老板,在��珜郈鴞L刷厂。这样的环境使舒曼很早就与文学接触,进而对舒曼的音乐和散文写作产生重要影响。舒曼大约在六岁时开始上钢琴课,但直到十岁时,在听了当时伟大钢琴家莫舍勒兹(Ignaz Moscheles)的音乐会之后才引发了他对音乐投注全部心力的兴趣,随后开始著手作曲。结识克拉拉1828年舒曼19岁,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并照著母亲的期望进入莱比锡大学研读法律,但并未认真上课,反而消磨无数的时光与朋友们讨论艺术与人生。并且模仿名作家保罗(Jean Paul)的风格,来写诗作曲。在此同时舒曼也开始听舒伯特的歌曲,并成为舒伯特音乐的终生提倡者。而在1828年到1829年间,舒曼在当时的名钢琴师威克(Friedrich Wieck)门下学习钢琴,并结识当时其年仅9岁女儿克拉拉(Clara)。深信音乐为其终身的工作舒曼与法律的短暂接触,使他深信音乐应是其终身的工作。他发现自己於钢琴上的即兴作曲比文学上的努力更能在情感上表现自己。但是为了其母的期望,舒曼仍於1829年前往海德堡大学研究法律。在1830年,舒曼的母亲似乎被威克所说服,勉强同意舒曼继续学习音乐,於是舒曼搬进威克家中,但是不久之后威克与克拉拉一起出外旅行,迫使舒曼向另一位音乐家多恩学习。这时期,舒曼在音乐之外还有其他的爱好,除了发表他的第一部音乐作品《阿贝格变奏曲》之外并开始写小说《大卫协会》(Die Davidsbundler)。此外在这时期舒曼还结识了萧邦。1832年,由於舒曼与老师多恩关系趋於恶化,於是舒曼决定停止上课。同一年,舒曼试图利用一种机械装置来强化他的手指,但却毁了他右手的第四指,使得舒曼想成为演奏家的希望成为泡影。新音乐杂志与克拉拉1834年,舒曼25岁,与数位朋友一起创办了《新音乐杂志》,并担任主编长达十年之久。在当时大多数的音乐杂志都相当的保守,这时舒曼常用不同的笔名,推荐评论当时的音乐创作,并严辞批评守旧的音乐家们。后来这份杂志成了德国相当著名的音乐杂志。此外,在这一年舒曼与威克的一名学生芙里肯订婚,但之后不久与其分手,原因是舒曼对克拉拉的爱意日见增长。舒曼与克拉拉的爱情犹如小说般,他们俩是慢慢相恋的。在克拉拉的孩提时代两人的感情便相当好,但当舒曼看著一位可爱有才华的女孩出落成一位美丽的少女时,舒曼便忘了芙里肯,转而追求克拉拉。但是威克并不愿将克拉拉嫁给舒曼,并且千方百计要将他们分开。最后来在两人的努力之下,婚礼终於在1840年举行。音乐创作在1830年到1840年这段期间,舒曼主要从事於钢琴音乐的创作。这时期一些重要的钢琴作品有《儿时情景》、《展技曲》、《交响乐变奏曲》等。而在与克拉拉结婚之后,舒曼则转而专心於歌曲的创作。舒曼喜欢将歌曲汇集而成音乐集。他著名的歌曲集有《女人的爱情与生活》、《诗人之恋》、《套曲》等。翌年,又转而致力於从事交响曲的创作。这一年舒曼写了第一号交响曲《春》以及第二号交响曲。精神病的折磨不幸的是,到了1840年的晚期,舒曼受到了精神病的折磨,并且开始影响到他的工作。也使得他许多的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作品也有许多未如以往。但仍有杰出的作品写成,如:《A小调钢琴协奏曲》、《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降E大调交响曲《莱茵》。到了1852年,舒曼的病况恶化,於是被送往安德尼西的疯人院,之后卒於该地,结束了这位「音乐文学家的一生」。

音乐家 舒曼 资料中文名: 舒曼 英文名: Schumann, Robert 生 於: 1810/06/08 卒 於: 1856/07/29 国 籍: 德国 乐 派: 浪漫乐派 音乐家生平简介 1810年 出生於6月8日,德国人1817年 开始学钢琴1825年 和同学组成研究文学的学会1826年 父亲去逝1828年 进入莱比锡大学,成为法律系的学生1830年 舒曼开始跟随弗雷德里希‧维克学习钢琴与和声,并写出他第一个作品,一首钢琴变奏曲1832年 他右手的无名指受伤,让他无法继续演奏1833年 成立新音乐杂志社,同时还组织了一个音乐团体 "大卫同盟 "1836年 母亲去逝,并开始著手《C大调幻想曲》1840年 与弗雷德里希‧维克的女儿,克拉拉‧维克结婚1841年 三月舒曼的《降B大调第一号交响曲》在孟德尔颂的指挥下,在莱比锡演出,受到热烈的反应,这个成功大大的鼓舞了舒曼1843年 莱比锡音乐学院成立,舒曼受聘维作曲教师,舒曼的精神失常问题也从此时出现1845年 在莱比锡演出时,由克拉拉担任独奏1850年 担任杜塞多夫的常任指挥1854年 舒曼竟然投多瑙河自杀,获救后被送到波恩附近的私人精神病院1856年 因自行绝食而去世

论文罗西尼引子与主题变奏

我当时用的是韦伯《第二协奏曲》。这个曲子你敢吹说明你水平足够。练好一乐章第一句,然后接着吹下去,连翻篇都不用考官就会叫停。然后二乐章三乐章都从头练练,可能二乐章要考开头,三乐章考279页第三行之后。(这是我的经验,考官也可能随机考。仅供参考) 罗西尼《引子主题与变奏》也是可以,我弟用的就是这个。但是这个引子速度不快,要富有感情,个人不喜欢。变奏有一些挺别扭的地方,原曲速度根本达不到,所以我没选。 至于你究竟要用哪个要根据自己的特点,看自己吹哪个能舒服点。九级的曲子没有那个是特简单的,简单只是对个人而言的。

摩西主题变奏曲Variations for One String on a theme from Rossini’s Mosè in Egitto刘雅薇创作背景从这首作品的标题Variations for one string on a theme from Rossini’s Mosèin Egitto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这是一首由罗西尼的歌剧所改编写成的变奏曲。我们所熟知的义大利小提琴鬼才演奏家Paganini(1782~1840)以惊人的技巧在当时造成一股旋风,他所到之处众人皆被他目眩神迷的表演方式所迷倒。而Paganini的小提琴作品在近代仍是各大小比赛及音乐会中常见的必备曲目。Paganini创作这首摩西主题变奏曲的背景除了1818年在义大利的波隆纳认识了喜歌剧大师罗西尼之外,也跟他在隔年到了义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巡回演出有关。那不勒斯为喜好歌剧音乐闻名的城市,Paganini到了此地为了讨好听众,陆续的改编了不同的歌剧片段,以这些歌剧片段扩充为技巧难度困难的变奏曲形式。歌剧中的素材对於听过原著的观众多了的亲切感与熟悉度,更有助於观众将注意力放在小提琴家的演奏技巧以及对音乐表现力的加持。对於一个极欲讨好观众的表演者来说,这种作法这种作法是最能够快速吸引观众的方式。以罗西尼歌剧「摩西在埃及」(Mosè in Egitto)中的一段小调旋律为主题的「摩西变奏曲」即是其中的高难度经典。这首摩西主题变奏曲特别的部分是全部都以一根弦演出,除了此曲,Paganini不止一次的在小提琴的G弦上大做文章,大量快速音群、数不清的把位变换、泛音、滑音等突破技巧限制的方式都只为了展现Paganini在小提琴上神乎奇技的演出。而低音提琴所改编自小提琴的摩西主题变奏曲也同样在G弦单独一根弦上演奏,对於每个Bass演奏者而言,相信大家对於Paganini的这首摩西变奏曲并不陌生。除了技巧性上的需求之外,摩西主题与变奏曲在音乐性上也需要极细腻的处理。

必须是罗西尼了

  • 索引序列
  • 舒曼主题变奏曲论文
  • 摩西主题变奏曲论文
  • 小号嘎达梅林主题变奏曲论文
  • 关于舒曼论文范文资料
  • 论文罗西尼引子与主题变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