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史记研究数据索引和论文专著提要

史记研究数据索引和论文专著提要

发布时间:

史记研究数据索引和论文专著提要

清代之前,史记研究中最为著名的是三家注:《 史记集解 》(刘宋·裴骃注)、《 史记索隐 》(唐·司马贞注)和《 史记正义 》(唐·张守节注)。 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的《 史记会注考证 》是继三家注之后,对《史记》研究成果的第二次最重要大总结、大梳理。 有关《史记》的工具书,以《 史记研究的资料和论文索引 》最为有用。索引内容,包括版本、目录、题解、关于《史记》全书及各个部分的研究、司马迁生平事迹及其学术贡献的研究、稿本和未见传本目录、有关《史记》的非专门著作日录、唐宋元明笔记中有关《史记》的文字条目、外国研究论文和专著目录等,甚为详备。

不知道你要写的是哪个人物 所以参考书很难列 我是文献学的 把《史记》相关的几本必要的书列上中华书局十卷本 1959年版钱穆 《史记地名考》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史记索引》 梁玉绳的《史记志疑》崔适的《史记探源》还有几个有名的人的提到《史记》的书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选自《观堂林集》中华书局 1959高步瀛 《史记举要》等等不知道你写的哪个下层人物 最近读到《外戚世家》窦广国见窦太后的那一段感人 记得写上去啊

希望这几篇论文对你有帮助

篇名: 《史记》《汉书》表体略说

作者: 王令樾

刊名: 辅仁国文学报

卷期/年月: 21 民94.07 页25-51

篇名: 史记研究成果的总汇--《史记研究集成》简介

作者: 陈水福

刊名: 国文天地

卷期/年月: 22:5=257 民95.10 页94-97

篇名: 形象塑造之范式与「史记」叙事艺术--「史记」叙事话语研究(2)

作者: 李秋兰

刊名: 东方人文学志

卷期/年月: 4:2 民94.06 页19-48

篇名: 「史记」中的黄老之学析论

作者: 陈伯适

刊名: 台中师院学报

卷期/年月: 18:2 民93.12 页125-154

篇名: 隐喻与叙事--「史记」叙事艺术探究之一

作者: 李秋兰

刊名: 东方人文学志

卷期/年月: 3:2 民93.06 页13-40

篇名: 「史记.游侠列传序」章法结构探析

作者: 王胜忠

刊名: 中国语文

卷期/年月: 94:2=560 民93.02 页80-85

篇名: 《史记》兵谋探析--以所载兵家及征引兵法为主

作者: 阳平南

刊名: 中国文化月刊

卷期/年月: 314 2007.02[民96.02] 页26-70

篇名: 试论《史记》的「越位性谬误」--文化学意义的讨论

作者: 孙世民

刊名: 国立台中护理专科学校学报

卷期/年月: 4 民94.10 页105-130

篇名: 李广:《史记》与《汉书》

作者: 金伟孝

刊名: 洄澜春秋

卷期/年月: 2 民94.07 页51-55

篇名: 「史记」互见法之方式及功用

作者: 魏聪祺

刊名: 国教辅导

卷期/年月: 44:5=367 民94.06 页11-18

篇名: 「史记」与「论语」

作者: 陈桐生

刊名: 孔孟月刊

卷期/年月: 40:10=478 民91.06 页9-18

篇名: 「史记」述「周易」探微

作者: 郭琼瑜

刊名: 中国学术年刊

卷期/年月: 22 民90.05 页33-55 469-470

篇名: 司马迁与「史记」

作者: 叶橘

刊名: 古今艺文

卷期/年月: 27:3 民90.05 页4-11

篇名: 从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看《汉代书序》的体制--以「作者自序」为中心

作者: 车行健

刊名: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

卷期/年月: 17 民89.09 页263-287

篇名: 「史记」「汉书」「游侠列传」较析

作者: 黄榕

刊名: 中国语文

卷期/年月: 84:2=500 民88.02 页64-70

==等概率圆==

篇名 《史记》“戏剧性笔法”探析

作者 李晓风

刊名平原大学学报

卷期/出版年月 24卷3期(2007/06)

页次60-63

篇名 《史记》编纂体例之数的意义

作者 向燕南

刊名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卷期/出版年月 2007卷3期(2007/05)

页次113-118

篇名 清代《史记》的研究成就

作者 董焱

刊名社会科学论坛

卷期/出版年月 2007卷4B期(2007/04)

页次174-179

篇名 《史记》论赞对古代杂文文体的影响

作者 谌东飚

刊名云梦学刊

卷期/出版年月 28卷1期(2007/01)

页次117-119

篇名 《史记》中人物肖像描写方法的现代意义

作者 马玉琛

刊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卷期/出版年月 8卷3期(2006/09)

页次86-89

篇名《史记》中的处所词语作状语

作者余贞洁

刊名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卷期/出版年月 26卷1期(2005/02)

页次64-66

篇名 《史记》采《战国策》略论

作者 董常保

刊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卷期/出版年月 23卷1期(2006/03)

页次86-89

篇名 《史记》所见辞书未收词语续释

作者 王彦坤;周若虹

刊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卷期/出版年月 24卷1期(2006/01)

页次16-20

篇名论《三国演义》对《史记》笔法的继承

作者张次第

刊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卷期/出版年月 32卷6期(2005/11)

页次136-140

篇名论史记五体的体系关联

作者 阮芝生

刊名台大历史学报

卷期/出版年月 7期 (1980/12)

页次1-30

篇名論史记五体及“太史公曰”的述与作

作者 阮芝生

刊名台大历史学报

卷期/出版年月 6期(1979/12)

页次17-43

史记的研究专著与论文囊括了哪些

一、本纪 12 篇,给在一定时期内掌握最高统治权力者写的传记; 二、表 10 篇,又分为“ 世表”、“ 年表”、“月表”3 种,按世、年、月分另记载历史大事,作为“ 本纪”的补充,并可以和《史记》其他记事互相阐发; 三、书 8 篇,是对重要的典章制度,天文现象、政治设施和社会经济生活的记录; 四、世家 30 篇,主要是给掌握个别地区的统治权而世代相承的王侯写的传记,较之“本纪”,除了记载人物的名分和地位有所不同外,编次和用意大致相同; 五、列传 70 篇,其记载的范围很广,包括了过去历史上的各个时代的形形色色的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代表人物。

希望这几篇论文对你有帮助

篇名: 《史记》《汉书》表体略说

作者: 王令樾

刊名: 辅仁国文学报

卷期/年月: 21 民94.07 页25-51

篇名: 史记研究成果的总汇--《史记研究集成》简介

作者: 陈水福

刊名: 国文天地

卷期/年月: 22:5=257 民95.10 页94-97

篇名: 形象塑造之范式与「史记」叙事艺术--「史记」叙事话语研究(2)

作者: 李秋兰

刊名: 东方人文学志

卷期/年月: 4:2 民94.06 页19-48

篇名: 「史记」中的黄老之学析论

作者: 陈伯适

刊名: 台中师院学报

卷期/年月: 18:2 民93.12 页125-154

篇名: 隐喻与叙事--「史记」叙事艺术探究之一

作者: 李秋兰

刊名: 东方人文学志

卷期/年月: 3:2 民93.06 页13-40

篇名: 「史记.游侠列传序」章法结构探析

作者: 王胜忠

刊名: 中国语文

卷期/年月: 94:2=560 民93.02 页80-85

篇名: 《史记》兵谋探析--以所载兵家及征引兵法为主

作者: 阳平南

刊名: 中国文化月刊

卷期/年月: 314 2007.02[民96.02] 页26-70

篇名: 试论《史记》的「越位性谬误」--文化学意义的讨论

作者: 孙世民

刊名: 国立台中护理专科学校学报

卷期/年月: 4 民94.10 页105-130

篇名: 李广:《史记》与《汉书》

作者: 金伟孝

刊名: 洄澜春秋

卷期/年月: 2 民94.07 页51-55

篇名: 「史记」互见法之方式及功用

作者: 魏聪祺

刊名: 国教辅导

卷期/年月: 44:5=367 民94.06 页11-18

篇名: 「史记」与「论语」

作者: 陈桐生

刊名: 孔孟月刊

卷期/年月: 40:10=478 民91.06 页9-18

篇名: 「史记」述「周易」探微

作者: 郭琼瑜

刊名: 中国学术年刊

卷期/年月: 22 民90.05 页33-55 469-470

篇名: 司马迁与「史记」

作者: 叶橘

刊名: 古今艺文

卷期/年月: 27:3 民90.05 页4-11

篇名: 从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看《汉代书序》的体制--以「作者自序」为中心

作者: 车行健

刊名: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

卷期/年月: 17 民89.09 页263-287

篇名: 「史记」「汉书」「游侠列传」较析

作者: 黄榕

刊名: 中国语文

卷期/年月: 84:2=500 民88.02 页64-70

==等概率圆==

篇名 《史记》“戏剧性笔法”探析

作者 李晓风

刊名平原大学学报

卷期/出版年月 24卷3期(2007/06)

页次60-63

篇名 《史记》编纂体例之数的意义

作者 向燕南

刊名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卷期/出版年月 2007卷3期(2007/05)

页次113-118

篇名 清代《史记》的研究成就

作者 董焱

刊名社会科学论坛

卷期/出版年月 2007卷4B期(2007/04)

页次174-179

篇名 《史记》论赞对古代杂文文体的影响

作者 谌东飚

刊名云梦学刊

卷期/出版年月 28卷1期(2007/01)

页次117-119

篇名 《史记》中人物肖像描写方法的现代意义

作者 马玉琛

刊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卷期/出版年月 8卷3期(2006/09)

页次86-89

篇名《史记》中的处所词语作状语

作者余贞洁

刊名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卷期/出版年月 26卷1期(2005/02)

页次64-66

篇名 《史记》采《战国策》略论

作者 董常保

刊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卷期/出版年月 23卷1期(2006/03)

页次86-89

篇名 《史记》所见辞书未收词语续释

作者 王彦坤;周若虹

刊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卷期/出版年月 24卷1期(2006/01)

页次16-20

篇名论《三国演义》对《史记》笔法的继承

作者张次第

刊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卷期/出版年月 32卷6期(2005/11)

页次136-140

篇名论史记五体的体系关联

作者 阮芝生

刊名台大历史学报

卷期/出版年月 7期 (1980/12)

页次1-30

篇名論史记五体及“太史公曰”的述与作

作者 阮芝生

刊名台大历史学报

卷期/出版年月 6期(1979/12)

页次17-43

1.了解《史记》文学常识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 司马迁《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司马迁早在20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官藏的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 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司马迁就开始撰写《史记》。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被关入监狱,并处以宫刑(当时叫腐刑)。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 直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记》全书得以完成。 作者年表 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生于龙门。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6岁,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建元五年),10岁,在夏阳耕读。 《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阳,年十岁,则诵古文。”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11岁。 窦太后死,汉武帝罢黜黄老之言,发动尊儒。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12岁。 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19岁,从夏阳迁居长安。 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孔安国为侍中。 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元朔三年),20岁,开始外出游历,回长安后,为汉武帝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36岁。 汉武帝封禅泰山,司马谈病死洛阳。司马迁到泰山参加封禅。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38岁,正式做太史令,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42岁,《太初历》完成,开始编写《史记》。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天汉二年),47岁,汉武帝攻打匈奴,骑都尉李陵投降。司马迁为其辩护,下狱,遭宫刑。 (不过《史记》一半左右都是在他入狱的时间中完成的) 公元前96年(汉武帝太始元年),50岁,汉武帝改元大赦。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征和二年),55岁,《史记》全书完成。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而是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 “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为继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 2.司马迁《史记》原名什么﹖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又称《太史公记》、《太史记》,至东汉末年才百称为《史记》。 一、名称来由: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自汉代至清代,《史记》的研究专著与单篇论文囊括了名物典章、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韵训诂、版本源流以及疏解、读法、评注等领域。方法是抄摄材料,排比引证,基本是微观的甲说乙说的“文献”研究。 20世纪以来,司马迁与《史记》的学术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学者除了对司马迁生年、生平、家世和《史记》的名称、断限、体制、取材、篇章残缺与补窜、义例等具体问题的考证之外,更加扩展了《史记》的综合集成研究。 他们以文献为本,汲取本土考古学成果,结合西方史学学理与方法,考证精严,论断谨慎,逻辑分析严密,极大地推动了大陆《史记》从"史料学"到"《史记》学"的进展,突破性成果较多。 二、内容简介: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1、本纪 “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2、表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3、书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4、世家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5、列传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汉帝国继承五帝的遗风,接续三代中断的大业。因周朝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焚毁《诗》、《书》,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 而这时汉朝兴起,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于是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与世长辞。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 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史记 3.史记的原名是《 史记的原名是《太史公书》、《太史公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扩展资料: 一、名称来由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二、创作背景 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 三、取材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史记 4.《史记》原名是什么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 “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 而他的撰述动机.。 5.求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文学常识,急 《史记》 《史记》概要《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司马迁的《史记》 西汉司马迁(公元前145——约前87?),字子长,他的《史记》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 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03篇,五十多万字。 司马迁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和对社会现实公正的批判精神。 他的进步思想在《史记》中从四个方面得以体现: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对汉代最高统治集团的揭露和讽刺;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封建暴政的反抗;热情赞扬和肯定了一系列下层人物;描写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 《史记》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它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运用真实的历史材料成功地塑造出众多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塑造上,司马迁竭力做到将历史、人物和主题统一起来,这样既写活了历史,人物也栩栩如生;他还非常善于把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完成人物性格的刻画。 《史记》的叙事简明生动,尤其是富有戏剧性场景的描写,更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 司马迁极少用排比铺张的骈文,而形成了自己朴素简炼、通俗流畅,既疏缓从容、庄谐有致,又富于变化的语言风格。 《史记》的语言历来被奉为“古文”的最高成就。 6.史记的原名是《 史记的原名是《太史公书》、《太史公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扩展资料: 一、名称来由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二、创作背景 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 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 三、取材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 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论文研究数据会要提供原始数据吗

最好不要原始数据。事实上,任何高质量的论文都要做大量的实验和海量的数据,分析结果也是在此基础上优化出来的,才是最科学的。试想,高质量的期刊论文都没有放原始数据的传统,研究生论文也是如此。当然,如果你认为有些数据和分析结果关联性很强,也可以加个附录附上,最好不要长篇大论。拓展资料: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关键词定义: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参考文献: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论文装订:论文的有关部分全部抄清完了,经过检查,再没有什么问题,把它装成册,再加上封面。论文的封面要朴素大方,要写出论文的题目、学校、科系、指导教师姓名、作者姓名、完成年月日。论文的题目的作者姓名一定要写在表皮上,不要写里面的补页上。

不需要。毕业论文通常是不需要上交原始数据的,原始数据一般自己保存,还要发给自己的导师,以便在发表正式论文时使用。毕业论文只需要罗列整理好的实验数据,有些必要的数据可以以附录的形式放在论文的最后,但不需要你将所有的数据文件整体上交。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期刊数据索引类型

索引是对数据库表中一列或多列的值进行排序的一种结构,使用索引可快速访问数据库表中的特定信息。是一种单独的、物理的对数据库表中一列或多列的值进行排序的一种存储结构,它是某个表中一列或若干列值的集合和相应的指向表中物理标识这些值的数据页的逻辑指针清单。

索引有三种类型:

扩展资料:

通过建立索引可以极大地提高在数据库中获取所需信息的速度,同时还能提高服务器处理相关搜索请求的效率,从这个方面来看它具有以下优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索引

根据数据库的功能,可以在数据库设计器中创建四种索引:单列索引、唯一索引、主键索引和聚集索引。

元数据和数据元研究论文

吴小平

(全国地质资料馆)

摘 要 本文结合地质资料数据的特点,在国内外相关元数据标准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定义一个对地质资料数据资源最通用属性描述的核心元素集合,实现对地质资料数据资源信息基本情况的描述;以加强对地质资料数据的有效描述、组织、揭示、表达、管理,促进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利用、共享、交换和整合,提高地质资料数据管理现代化水平和地质资料数据公共服务能力。

关键词 地质资料 核心元数据 标准研究

1 引言

1.1 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质工作在长期的实践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数据,形成了大量不同资源类型、遍及地质各个学科的专业数据集,涉及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农业地质、海洋地质、基础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地学科研等领域。数据量大,数据类型丰富,系统异构,数据格式多样化,是当前地质资料数据的重要特征。

应用的不断深入,社会需求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需要基础数据支撑。地质资料数据的多学科、多标准、多类型、多尺度、海量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深入利用与共享。如何有效地描述、组织、揭示、表达、管理这些数据,以促进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利用、共享、交换和整合,提高数据共享水平,是提高地质资料数据管理现代化水平和提升地质资料数据社会化服务能力的基础。

为解决这个问题,前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提出利用元数据的标准化来统一管理分散的数据资源,并通过 Web 实现数据共享与服务[1-9]。元数据具有描述、揭示、组织、管理、控制、保存、互操作等功能[9-11]。元数据标准和技术是实现数据标准化、数据共享、数据交换和互操作等的重要手段。利用元数据标准提高对数据的描述与表达深度,实现对数据资源内涵的描述、发现、处理、评价,提高数据管理效率和用户检索数据的查询效率;通过元数据标准化来逐步解决数据资源间的语义独立和异构问题,最大程度地实现数据互操作,为实现数据资源的整合与交换奠定基础;通过建立相关的元数据记录,建立与数据资源管理相关的维护、保存等信息,加强对数据管理过程的控制,对进一步管好用好地质资料数据具有重要作用。

1.2 现状

目前,在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已形成《地质资料档案著录细则》、《成果地质资料管理技术要求》、《成果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著录表和著录要求》,以及相应的软件系统等一套地质资料目录标准规范,用以规范地质资料数据成果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目前,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均已建成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并初步实现馆际目录间基本数据信息的交换,在地质资料数据的管理、共享、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是对地质资料档案基本信息的描述与组织,是地质资料元数据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地质资料数据的持续发展和进一步构建地质资料数据的丰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相关元数据标准基本情况

2.1 DC(DUBLIN CORE)都柏林核心元素集

DUBLIN CORE 元数据格式由美国 OCLC 公司发起,国际性合作项目 Dublin Core Metadata Initiative设计,由参与合作项目的机构共同维护修改,适用于网络资源描述,目前最新版本为 version 1.1,1999 年7 月 2 日发布执行。

DC 元数据作为网络时代一种新型的信息资源通用描述工具,正在为越来越多不同专业领域以及不同语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DC 元数据标准,主要是指 DC 元数据元素、元素定义和注释等内容及由这些内容构成的规范化或标准化文本。

DC 最初应用目的是为了网络资源的著录与挖掘,由于 DC 元素简单易用,加之 OCLC 的大力推广和网络资源著录的巨大需求,DC 很快适用于任何媒体。简单的元素定义和设置可以很方便地著录,是 DC获得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然而它也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对著录对象的描述深度不够,不能进行专指度较高的检索[12]。2010 年,DC 元数据的中文版正式发布,《信息与文献 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GB/T 25100-2010)进一步规范了 DC 中文化的进程[13],语义描述、元素名称等得到了统一与规范。根据《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V1.1 版),DC 由 15 个元素组成,每个元素都根据 ISO/IEC 11179 定义 10 个属性,即:

名称(Name):元素名称;

标识(Identifier):元素唯一标识;

版本(Version):产生该元素的元数据版本;

注册机构(RegistrationAuthority):注册元素的授权机构;

语言(Language):元素说明语言;

定义(Definition):对元素概念与内涵的说明;

选项(Obligation):说明元素是限定必须使用的还是可选择的;

数据类型(Datatype):元素值中所表现的数据类型;

最大使用频率(Maximum Occurrence):元素的最大使用频次,即是否可重复使用;

注释(Comment):元素应用注释。

DC 元素依据其所描述内容的类别和范围可分为三组(表 1):①对资源内容的描述;②对知识产权的描述;③对外部属性的描述(instantiation)。

表 1 DC 元数据元素列表

2.2 数字地理空间元数据内容标准

数字地理空间元数据内容标准(Content Standard for Digital Geospatial Metadata)由美国联邦地球空间数据委员会组织编写并发布[4,9,11,14]。该标准 1992 年 7 月开始起草,几经修改,1994 年 7 月 8 日,FGDC 正式确认该标准为美国国家地球空间数据元数据标准,并于 1997 年 4 月发布其修订版(FGDC1994,FGDC 1997)。

FGDC 数字地理元数据内容标准的目的,是确定一个描述数字地理空间数据的术语及其定义集合,包括满足这些目的的数据元素、复合元素(一组数据元素)以及它们的定义和域值,描述数字地理空间数据集的元数据信息内容。

FGDC 是按照段(section)、复合元素(compound element)、数据元素(data element)来组织的,包括 7 个主要子集和 3 个辅助子集(见表 2),共有 460 个元数据实体(含复合元素)和元素。FGDC 规定了三种性质的子集、复合元素和元素。这三种性质是:必需的,即必须提供的信息;一定条件下必需的,即如果正在建立的元数据包含某子集、某个实体,或某个元素说明的特征,则必需提供的信息;可选的,即该信息是可选的,由用户决定是否将其包含在元数据文件中。FGDC 元数据标准没有规定语法格式或编码规则,因此同 DC 一样,只是一个内容标准。

表 2 FGDC 元素列表

2.3 ISO TC211 元数据标准

ISO TC211 元数据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第三工作组组织研究,项目编号为 15046-15。1996 年 2 月 9 日通过 1.0 版草案,后几经修改,于 1997 年 1 月20 日发布 210 版标准(ISO TC211,1997)[4]。TC211 元数据内容项分为三种类型:必须型(M),指必须给出的内容(M 是 Mandatory 的缩写);条件型(C),指在一定条件下需要给出的内容(C 表示 Conditional);可选型(O),指可有可无的内容(O 表示 Optional)。元数据内容采用逐项逐行方式表达;标准中给出了元数据制作、管理等规范。

TC211 元数据标准中把元数据的内容分为 7 类,每一类中又包括若干子类或具体元数据项,主要包括元数据内容、标识信息内容、数据质量信息内容、空间数据表达信息内容、空间参考信息内容、特征与属性信息内容、数据传播信息内容、数据参考信息内容等方面。

3 地质资料核心元数据

3.1 概念

“核心元数据规范”拟定义一个对地质资料数据资源最通用属性描述的数据元素集合,实现对数据信息基本情况的描述。

3.2 目的

地质资料核心元数据标准(Geology Data Core Metadata,GDCM)拟通过建立一套用以描述各种地质资料数据集的元素集合,为地质资料数据资源提供一套通用的描述元素及规范,供管理者和用户在通用领域应用中描述具有相同特征或属性的数据集,为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检索、整合、交换、服务和共享提供支持。

3.3 范围

地质资料数据核心元数据是关于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基本描述信息,是由数据资源的共同特点确定的元数据集合。

3.4 原则

3.4.1 用户需求原则

核心元数据作为地质资料数据的一组基础性、通用性描述数据,在设计与选择核心元素时必须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以深入地揭示信息资源的内涵。在结构与格式的设计、元素的增加与取舍、语义规则的制定等方面,要尽可能地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增加系统与用户间的交互渠道(如开放式的词表系统的使用、增加提供用户反馈的元素等),为用户提供多层次的检索体系[9]。

3.4.2 简单性与适用性原则

简单性与适用性原则要求元数据方案在应用时简单易于理解,便于计算机著录,有利于实现互操作;同时需兼顾适用性,选取最能表达需求的元数据集合,以解决元素过少产生的不准确性,提高检索的精度,做到繁简适当。

3.4.3 互操作与易转换性原则

互操作性是不同数据格式以及异构系统间实现数据交换的重要原则。元数据方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数据间的互操作性,通过建立映射、数据交换机制、语义共享等实现互操作性,实现不同系统间、不同数据格式间的数据交换。

3.4.4 专指性与通用性原则

专指性与通用性原则要求元数据方案的设计应统筹考虑各类资源的应用特性,协调好资源应用深度与应用广度。

3.4.5 可扩展性与可持续性原则

可扩展性是指数据方案的生命。随着数字资源内容不断丰富、应用不断深入、需求不断增加,元数据方案必须能够适应资源应用、需求的变化,将一些特殊的应用加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一些具体应用可能会要求更为细致精确的描述,应允许使用者在不破坏已规定的标准内容(如元素的语义定义)的条件下,扩充一些元素、子元素或属性值[9]。可持续性原则是指要充分考虑与现有标准规范的衔接,充分利用现有标准的成果,保证元数据方案的可持续发展。

4 地质资料数据核心元数据元素定义

4.1 基本定义

定义元数据(Metadata)、核心元数据(Core Metadata)和数据集(Dataset)三个基本术语。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核心元数据是指能够描述地质资料数据的一组通用的描述元素及相应的规范;数据集是由相关数据对象组成的一个可标识的数据集合体。将被描述的地质资料数据作为一个群组,一个群组可以看做一个数据集。一个数据集可能是一个较小的数据集合,在物理上或逻辑上位于一个较大的数据集之内;反之,一个数据集也可能由若干数据集组成,是这些子数据集的父数据集。如根据地质资料数据文件的组织方式,一个数据集可以是正文、附件、附图、附表、附件、其他类等的集合。在本研究中,数据集是元数据的描述对象,以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的分类组织数据集。

借鉴 ISO/IEC 11179-3 标准,本研究定义元素的属性基本上采用与 Dublin Core 一致的方法,按以下九个方面对元素进行定义:

1)中文名称(Chinese Name):元素中文名称;

2)英文名称(English Name):元素英文名称;

3)标识(Identifier):元素唯一标识;

4)定义(Definition):对元素概念与内涵的说明;

5)类型(Data Type):元素值中的数据类型;

6)约束(Constraint)指明元素是否是限定必须使用还是可选择的(必备性);

7)出现次数(Maximum Occurrence)元素是否可重复以及可重复的次数;

8)值域(Value Domain):元数据元素的取值范围;

9)注释(Comment):对元素的补充说明、著录格式的建议及其它。

4.2 核心元素内容

本研究参考都柏林核心元数据计划(The Dublin Core Metadata Initiative,DCMI)发布的《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V1.1 版)和《信息与文献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GB/T 25100-2010[13],元素的名称、定义、注释、约束、类型的中文翻译参考了上海图书馆的《都柏林核心修饰词》[17],《DCMI 元数据术语》[16],《都柏林核心资源集合描述应用纲要》[18],《都柏林核心图书馆应用纲要》[19],《地质资料档案著录细则》(DA/T 23—2000)[21],《成果地质调查资料著录表及著录要求》[22],国家图书馆《中文元数据方案》[15],《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核心元数据标准》[20]。地质资料数据核心元数据(GDCM)标准核心元素及定义见表 3。

表 3 地质资料数据核心元数据(GDCM)标准核心元素(拟)

5 结论及思考

核心元数据作为描述地质资料数据的一部分,需进一步加强研究,逐步规范完善。由于地质资料数据涉及范围广,格式、类型多样,需要制定系列元数据标准来系统描述数据资源,并建立多个不同元数据标准间的语义共享与映射,提高对数据的描述深度与层级,优化数据组织方式与结构,不断提高地质资料数据管理、服务与共享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办公室 . 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整合与共享研究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徐冠华 . 实施科学数据共享,增强科技竞争力 [J]. 中国基础科学,2003(1):5 ~ 9.

[3] 孙枢 . 地球数据是地球科学创新的重要源泉—从地球科学谈科学数据共享 [J]. 中国基础科学,2003(1):19 ~ 23.

[4] 李军,周成虎 . 地球空间数据元数据标准初探 [J]. 地理科学进展,1998,17(4):55 ~ 63.

[5] 张立,龚健雅 . 地理空间元数据管理的研究与实现 [J].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2000,25(5):127 ~ 131.

[6] 沈体雁,程承旗 . 地理元数据技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J].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9,24(4):34 ~ 37.

[7] 王卷乐,游松财,谢传节 . 地学数据共享中的元数据标准结构分析与设计 [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1):16 ~ 18.

[8] 刘纬等 .2010. 数字图书馆的语义描述与服务升级 [M].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9] 肖珑等,中文元数据标准框架及其应用 [J]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1,5:29 ~ 35.

[10]http://cdls.nstl.gov.cn/,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基本元数据标准规范,2005—12.

[11] 冯项云,肖珑,廖三三等 . 国外常用元数据标准比较研究 [J].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1,4:15 ~ 21.

[12] 中文文献元数据标准研究项目组系列报告之一 国外元数据标准比较研究报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元数据标准研究项目组(2000 年12 月).

[13] 信息与文献 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GB/T 25100-2010(ISO 15836:2009,MOD),2010-09-02.

[14] 薛明 . 美国联邦地理数据委员会的标准参考模型 [J]. 测绘标准化,总第 62 期第 20 卷 .

[15]http://www.cdi.cn/CMS/searcher/. 中文元数据方案 . 国家图书馆,2002.03.

[16]http://dublincore.org/documents/2006/12/18/dcmi-terms/,DCMI 元数据术语,2006-12-18.

[17]http://dublincore.org/documents/2000/07/11/dcmes-qualifiers/ 都柏林核心修饰词,2000-07-11.

[18]http://dublincore.org/groups/collections/collection-application-profile/,都柏林核心资源集合描述应用纲要,2006-08-24.

[19]http://dublincore.org/documents/2004/09/10/library-application-profile/,都柏林核心图书馆应用纲要,2004-09-10.

[20]http://,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核心元数据标准(1.1),2003-08.

[21] 地质资料档案著录细则 .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DA/T 23—2000.

[22] 成果地质调查资料著录表及著录要求 .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2004-11-11.

这是系统的要求,实现学位论文的学术不端检测时,知网需要用户提供以下资源:1.论文全文内容论文全文内容是检测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基础数据。知网论文检测系统是对提交的论文全文内容进行分析,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生成各项检测指标。因此,全文数据是知网系统所需要的必要资源。2.元数据信息元数据指论文相应的作者、作者单位、发表时间、支持基金项目等信息。元数据是知网论文检测系统对学术不端类型进行判断所需的基础数据,为了更准确的便于系统做出预判,用户可以在提交检测文献的同时,一并提交文献的元数据信息。

  • 索引序列
  • 史记研究数据索引和论文专著提要
  • 史记的研究专著与论文囊括了哪些
  • 论文研究数据会要提供原始数据吗
  • 期刊数据索引类型
  • 元数据和数据元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