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学院是一所省属民族高等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1938年建立的湖北省联中乡村师范分校,后改为恩施七师。1949年11月恩施解放后,学校更名为湖北省恩施师范学校,1977改名为华中师范学院恩施分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恩施师范专科学校。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原恩施师专的基础上筹建鄂西大学。1989年被原国家教委正式命名为湖北民族学院。1998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原湖北民族学院与原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成新的湖北民族学院。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现已成为一所具有较高学术水准和重要社会影响的民族高等本科院校,是湖北省重点建设的院校之一。 学校坐落在湖北省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恩施市,校园依山傍水,丛林掩映,环境幽雅,气候宜人,是教学科研和学习的理想场所。校园占地面积1000余亩,分桂花园、舞阳和土桥三个校区,建筑面积29万余平方米。学校建成了校园网,拥有有各类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电教室近 50个,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4000余万元,图书馆藏书 51万余册,中外文期刊 1700多种。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在职教职工1226人,专任教师570余人,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300余人,有讲师等中级职称人员400余人, 有博士(含在读博士) 13人,硕士 100余人,享受国务院津贴者 4人,享受省政府津贴者8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省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3人。此外,学校还从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等学校聘请客座教授60余人。 学校现有文学院、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医学院、财经政法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成人暨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和艺术系、外语系、体育系、大学外语部、大学预科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6个直属教学单位以及一所拥有300张病床的二级甲等附属医院;学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覆盖文、理、工、农、医、法、管理和教育等八个学科门类,有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英语、林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会计学、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美术学、音乐学、园林、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药学、财务管理、护理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城市规划、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法学等28个本科专业和法学、高级护理、中药学等3个专科专业,学校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有12个专业联合招收硕士生,有省级重点学科文艺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民族学。学校在校研究生、本、专科全日制学生8000余人;学校成人教育暨职业技术教育面向社会招收56个本、专科专业学生,现有各类成教生6000余人。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被誉为“武陵山区的人才摇篮”。 学校以‘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应用开发研究,加强民族学课题研究’为科研指导方针,立足山区资源优势、少数民族地区优势和学科本身的优势,努力形成科研的地区特色、民族特色和学科特色。学校现有省级和院级学术研究机构4个,有系所合一的研究所20余个;《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分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和医学版,全部向国内公开发行。近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92项,完成技术开发研究项目56项,鉴定成果37项,获国家专利16项,获国家级、部级奖5项,省级奖16项,州级奖30项,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5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75部。学校土家族研究已走在全国先进行列。 学校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不断加大两个文明建设力度,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本科教学工作1999年通过了教育部的合格评价。1998年、2000年学校连续两度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最佳文明单位”;1999年被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民族体育模范集体”,被国家民委、省政府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崇高荣誉。 进入新世纪,面对新形势,迎接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学校上下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弘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把学校建设成为武陵山区一颗璀灿的明珠,为民族高等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基础,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学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信息工程学院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从师资培养、人才引进等各个方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全院共有教职工76人,专任教师6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0余人,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校级学术带头人3人,校级学术骨干10人;硕士48人,博士及在读博士8人。现已基本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比较合理、力量雄厚、朝气蓬勃、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迄今为止已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了1500余名电气工程技术人才、输送了1100余名计算机专业人才、400余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全院共有教职工78人,专任教师6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0余人,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有硕士学位的72人,博士及在读博士9人。在科研方面,2000年科研立项项目,省厅级2项,院级10项;2001年省级立项1项,院内立项2项;2002年省级立项2项,州内立项1项,院内立项5项;2003年院内立项21项,参加科研项目人数比例达100%;2004年省级立项3项,横向合作项目2项,院内立项5项;2005年院内立项5项;2006年省级立项1项,州内立项3项,院内立项30项;2007年国家民委立项1项,省级立项2项,校内立项11项,横向合作项目1项。自1999年以来,共公开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教材7部。2002年,我院获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获学校科技成果奖三等奖3项;2005年获州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2006年获省级课件评比三等奖一项,获州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 教 授:李清政 男,土家族,湖北咸丰人,1959年11月生,在职大学,双学士,教授,恩施州电力行业协会常务理事,校学术骨干。1983年8月毕业于湖北大学数学专业,1993年12月毕业于湖北大学物理教育专业,1981年1月参加工作,198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湖北民族学院电气工程与应用物理系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党总支书记、系主任,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育学院院长。现任湖北民族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发表论文20余篇,编著教材3部。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谭建军 男,出生于1960年8月,利川市人,蒙古族,大学本科学历,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现任湖北民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是民建湖北省委常务委员、民建恩施州委主委、湖北省第十届政协委员、恩施州第六届政协副主席、中国高等院校电子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信息化协会常务理事。谭建军同志参加工作以来,先后获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鉴定成果一项,国家专利二项,省优秀教学成果3等奖一项,专利博览会金奖一项。发表论文30余篇,编著教材一部,参编教材一部,主审教材一部。指导的本科毕业生毕业设计多次获得省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三等奖并获得省优秀论文指导奖。在指导我校大学生首次参加全国电子制作大赛中,其指导的作品获得湖北省赛区一等奖。梅延玲 女,中共党员,现为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电子信息教授。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几年来,主持省厅级重点科研项目2项,参与多项。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EI收录一篇,并获湖北省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现为湖北民族学院学术骨干,主要研究方向电磁理论。毕晓玲 女,教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主要从事于计算机教学与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一项,主持省民委项目一项。2007年获得湖北民族学院第三届“教学明星奖”。张学哲 男,教授,湖北省教育厅教学巡视员,河北省辛集市人,1948年9月出生,毕业于湖北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曾担任湖北民族学院计算机与数学系分管教学的副系主任、湖北民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从教四十余年,担任过本、专科及硕士课程教学,所任课程有BASIC语言程序设计、PASICAL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Usual FoxPro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文化基础以及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线性代数、数学教育学、初等数论、初数研究、高等几何、高等数学、离散数学、代数拓扑等近二十门课程。主研领域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应用、信息教育与数学教育,在省级及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之独到见解与创新发现为同行所公认,并为国家级文摘期刊所收录,同时,还被北京师大等重要网站全文转载。□ 副教授:雷随斌 谢坤武 袁海林 谭明佳 李劲 叶斌 曾仑明 杨庆张昌华 孙永发 钟建伟 陈功贵 谭忠祥 郑明辉 周惠华□ 高级实验师:黄晓凡 叶燕 高发桂 平爱红□ 讲 师:孙先波 杨顺钰 谭洁 陈世强 贺刚 胡坤华 陶 勇 杨兴忠向丽萍 向静 李艳 段昌敏 宋庆燕 陈自根 张华姚红英 李时东 高仕宏 黄勇 廖 宇 廖红华 向军□ 助 教:李敏 郭黎 刘嵩 来国红 李超李沁 刘清明 高林 易金桥 方芳 胡山 方海兵 孙玲娇□ 实验师:刘利平 余娅 刘中华□助研究员:戴红梅 龚 敏□校级学术骨干:梅延玲 毕晓玲 谢坤武 袁海林 郑明辉陈功贵 杨 庆 李 劲 叶 斌 叶 燕
每年毕业季的时间,是各个高校和学生最忙的时候,因为需要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应届大学毕业生们需要完成也会重要影响事情之一。而学校也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查重,毕业论文的最重要的步骤是论文查重,而查重论文需要借助论文查重软件进行的,大部分高校都使用知网论文查重网站。那如何使用知网进行查重论文呢?第一步:首先在浏览器中输入知网论文查重网站,然后找到官方知网论文的查重入口。第二步: 在知网的论文查重系统中,毕业生需要完成论文的相关信息。例如标题、作者姓名。信息写好后,上传整理好的论文文档进行检测,一定要提交正确的论文格式。第三步:论文提交系统后,交查重费。提交检测都需要等待一段几十分钟才会出报告,查重完成后会出查重报告,查重报告上可以看到重复率结果,以及检测到论文内容的哪些部分是重复的。根据检测结果,可以进行针对性的修改和减重。综上就是知网论文查重的步骤,又不懂可以咨询指导老师、师兄姐或者是网站客
你想知道湖北民族大学用什么系统查看的话,你在百度看一看有能不能查查到他们光学校的官方网站,能不能进去了解一下?或者问问其他湖北民族大学的同学问一下该怎么查看吧。
查重,你是写毕业论文么?这个系统,每个学校用的系统不一样,你得问问你们辅导员,学校的老师或者学长学姐。而且每个学校有自己的要求,要求重复率不能高于多少。
登陆各省招办网站考试网站就可以进入查询系统,输入自己的准考证及密码。
30%。湖北师范大学是属于本科,函授本科论文的查重率低于30%是合格的。函授本科论文也属于本科论文的查重范围,因此必须低于30%的查重率。查重,全称为论文查重,是把自己写好的论文通过论文检测系统资源库的比对,得出与各大论文库的相似比。
本科毕业论文的查重率一般是在20%以下,就是合格了。那么什么是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对你大学几年里边所有课程的一个综合应用。首先老师会给你一个课题,这个课题有的包括毕业设计,有的包括毕业实验。你如果选择毕业设计的话,就按照相应的课题去进行一个专业相关的设计。你如果是时毕业实验的话,你会根据一个实验的步骤去完成相应的实现,并且得到最终的结论。那么我们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大段大段的抄袭文献里或者说是。在网上能够查到的任何资料,因为这些资料当你查重的时候会影响你本科毕业论文的复制比。这样的话,他你的复制比如果高于20%,有的高校是高于30%。这样的话你的毕业论文是没有通过的,所以说在你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你要引用一些文献,而并不是照抄这些文献。这样你就可以控制你的复制比处在一个非常合理的范围内。处在合理的范围内,以后你的文章是可以进行接受的。这个我们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把本科毕业论文当做儿戏,一定要认认真真的去进行。完成,然后,因为这是对你四年所有专业课程的一个综合运用,也是你对自己一个综合能力的评价,所以一定要认真的完成。
本科生毕业论文查重比例在30%以下为合格,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在20%以下为合格,博士生毕业论文查重比例在10%以下为合格。学校查重原理是依据连续出现13个字符类似就会判为重复,换句话说超出13个字类似就会被系统软件标红,计算到重复率当中。知网查重时,黄色的文字是“引用”,红色的文章是“涉嫌剽窃”。
一般情况下本科论文的查重率只要低于30%即可这是理工类的论文,文科的论文可能要求更为严格一些。其实每个学校对于论文的查重率都有不同,一般的要求不严格都是20%到30%,严格的要求要10%以下或者左右。具体你们的查重率学校会有通知,老师也会说明。
本科院校将通过论文评估本科生的能力,本科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需要查重,本科生只有通过毕业论文查重,才能顺利毕业,毕业论文至少需要两次,论文初稿和论文初稿,所以毕业论文一般查重率多少合格?paperfree小编给大家讲解。 目前毕业论文查重率低于25%是合格的,毕业论文查重非常严格。目前,普通本科院校和985/211一流专业院校的毕业论文查重率一般必须低于25%,甚至低于20%才能达到学院的查重率标准。 此外,许多学术研究态度非常严格的毕业生在论文最终确定后仍然对论文中的学术不端行为感到不安。对于这些本科生来说,他们也希望在论文最终确定后修改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最终确定后,也可以修改,但前提是高校考核前,如果高校统一考核后,本科毕业论文不能修改,也不建议修改,这将对后期毕业论文答辩产生一定影响。建议本科生不要修改论文。
你不会 用 百度 ?
1 网络媒体对我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 论网络“把关人”对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3 网络媒体电视行业的“黄金搭档”——小议网络传播对电视文化的影响 消费导刊 2007/07 4 网络媒体的几个特点和影响 新闻界 2006/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5 网络媒体的文化属性及对广告传播的影响 学术交流 2006/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6 网络媒体当下的影响及未来的走向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S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7 浅谈网络媒体对传统新闻媒体的影响 消费导刊 2006/1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8 网络媒体对文学走向的影响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9 应当重视网络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党建研究 2005/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0 网络媒体的发展对期刊媒体的影响及对策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3/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1 试论网络媒体对公共关系的影响 嘉兴学院学报 2003/0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2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3/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3 网络媒体与文化价值观——兼析网络影响和当代大学生亚文化的形成 新闻大学 2002/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4 浅析网络媒体对公共关系实践活动的影响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2/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5 网络媒体的发展对期刊媒体的影响与对策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6 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7 转变传播观念 融合先进手段——电视如何应对网络媒体的冲击和影响 声屏世界 2001/10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8 网络媒体对我国青年的影响及对策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9 新著作权法对网络媒体的影响及其立法的不足 程序员 2001/1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0 试论网络媒体对传统报纸发展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科技核心都还好,文章满足杂志社要求的话,一般都能通过,相对来说,电子设计工程更快点。
如果哥们连有哪些刊物都不清楚,估计投稿录用的可能性不大啊
一般不作为核心期刊,不过有的单位,相比中文核心来说,更认同 CSSCI扩展。南大核心(CSSCI来源)、双核心(南大+北大)期刊推荐(我处专发CSSCI来源,CSSCI扩展,中文核心): 1.社科综合图书馆档案类:《求索》《城市发展研究》《新疆社会科学》《云南社会科学》《湖南社会科学》《甘肃社会科学》《山东社会科学》《江汉论坛》《学习与实践》《齐鲁学刊》《小说评论》《出版发行研究》《编辑之友》《人口学刊》《深圳大学学报》《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民族艺术》《图书馆建设》《图书与情报》《图书馆》《艺术百家》等2.经济金融管理类:《世界经济》《统计与决策》《经济纵横》《管理现代化》《价格理论与实践》《财经科学》《经济问题探索》《财经问题研究》《金融论坛》《宏观经济管理》南大扩展(CSSCI扩展):《兰州学刊》《学术探索》《文艺评论》《高校图书馆工作》 《中华文化论坛》(北核+南扩)《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北核+南扩)《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北核+南扩)《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北核+c扩)《高校图书馆工作》《民族艺术研究》
科技核心都还好,文章满足杂志社要求的话,一般都能通过,相对来说,电子设计工程更快点。
国内核心期刊有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科技核心。1、国内核心期刊总共有七大核心,但主要的有四个核心。北大核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南大核心,即CSSCI,就是通常所说的C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即CSCD,号称中国的SCI。科技核心,也叫统计源核心。主要是医学方面的。核心期刊是国内比较权威的期刊,对论文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一般需要评高级职称的人员或者是科研人员需要发表核心论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