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霉素类及-谷固醇因毒副作用大或疗效欠理想,这类树脂,在肠道内与胆酸呈不可逆的结合,且这类树脂在肠道内不能被吸收,从而胆酸从肠道的回吸收减少,随粪便从肠道排出的胆酸增加,由此促使肝细胞增加胆酸合成。因胆固醇是肝细胞合成胆酸的原料,胆酸合成增加,肝细胞内的胆固醇消耗就增加,肝细胞内胆固醇库存量就减少,通过反馈机制,刺激肝细胞膜加速合成LDL受体,使肝细胞膜LDL受体数目增多,活性增强,以更多地与血流中的LDL结合,并摄入肝细胞内进行代谢,终于使血液中LDL减少;LDL重量的45%左右是胆固醇,从而血清LDL-C及TC水平降低。另外,从肠道吸收胆固醇的过程中,需胆酸起乳化作用,胆酸被树脂吸附随粪便从肠道排出,势必影响胆固醇从肠道的消化吸收。由此,服用树脂类后,一般TC可降10%-20%,LDL-C可降15%-25%,TG稍有增加或无明显变化,HDL-C可能有中等量增加。本类药适合于除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以外的任何类型的高胆固醇血症。对任何类型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无效。对血清TC与TG都升高的混合型高脂血症,须与其他类型的降血脂药合用才能奏效。主要的胆酸整合剂简介如下。(一)考来烯胺(ChoIestyramine)又名消胆胺。该药是一种苯乙烯型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通常用其氯化物,分子量超过100万,不溶于水。其化学结构式:[常用剂量]4—5g/次,1—6次/d,总量每日不超过24g。服药时可从小剂量开始,l-3个月内达最大耐受量。考来烯胺的降TC作用及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效果,已经大系列长期观察所证实。美国报道了一项多医学中心的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对象为35—59岁Ⅱ型高脂蛋白血症的男性患者,随机分成二组。一组服安慰剂,另一组服考来烯胺,最大剂量每人每日服20—24g,观察7-10年,平均7.4年。治疗组TC降低13.4%,LDL-C降低20.3%,分别比安慰剂组多降8.5%及12.6%。治疗组冠心病死亡率降低24%。另外,考来烯胺还能使血清HDL-C水平有所提高。考来烯胺的主要缺点是味差及便秘。味差可用调味剂矫正,多进食纤维素可缓解便秘。另外,考来烯胺可干扰叶酸、地高辛、华法林、普罗布考(Probuc01)、贝特类(Fibrates)、他汀类(Statins)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生长期者服考来烯胺,每天应补充叶酸5mg,孕妇及授乳期的成人需更多的补充。在服考来烯胺前l一2小时服叶酸,其他药在服考来烯胺前1—4小时或在服考来烯胺后4小时服。胃肠及肝功能正常者,一般不至于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维生素缺乏症。长期服用考来烯胺者,可适当补充维生素A、D、K及钙。其他罕见的副作用是腹泻、脂痢、严重腹痛及肠梗阻。(二)考来替泊(CoIestipol)又名降胆宁。该药是一种阴离子交换树脂。[常用剂量]10—20g/次,1—2次/d。药效及副作用基本上与考来烯胺相似,但价格较便宜。(三)地维烯胺(Divistyramine)这是一种具有药理作用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常用剂量]6—12g/d。该药的降血脂适应证与副作用,均与考来烯胺相似,但临床应用不如考来烯胺与考来替泊广泛。树脂类胆酸整合剂考来烯胺及考来替泊,在国外的临床研究及应用较多,并曾作为降TC的第一线药物。国内既往所用的考来烯胺,均依赖于从国外进口,价格昂贵,加之用量大,味道差,且易引起便秘,故只在少数大医院曾用于个别特殊病例,仅有零散的临床经验。国内南京石山头制药厂已能生产考来烯胺,并由镇江医学院附属医院给164例高脂血症患者每天服国产考来烯胺16g,与94例高脂血症患者每天服非诺贝特300mg,进行为期2个月的对比观察。结果证实,与治疗前比,考来烯胺组TC、LDL-C、TG及TC/HDL-C分别下降25.1%、42.2%、4.8%及37.3%。HDL-C上升17.5%(除TGP>0.05外,其余P均<0.01)。降TC、LDL-C、TC/HDL-C及升HDL-C,考来烯胺组均明显优于非诺贝特组(P均<0.01)。治疗期间,考来烯胺组所见主要副作用为腹胀(22.5%)、便秘(11.1%),但均能耐受并顺利完成疗程。由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显示出有比胆酸整合剂更强的降TC作用及更少的副作用,即使在国外,也不再将胆酸整合剂作为降TC的第一线药物。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临床应用胆酸整合剂降TC作用是公认的,但因副作用较多,患者难以长期坚持服用。胆酸整合剂的味道虽有改善,某些副作用也可设法克服,但它们仅能阻止胆酸及胆固醇从肠道吸收,对胆固醇的体内合成无抑制作用,而大部分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中TC主要来自体内合成。由此,单用胆酸整合剂,尚不能达到理想疗效。发现的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能阻抑胆固醇的生物合成。(一)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历史与化学结构胆固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实际上在20多年前已投入临床应用,后因有副作用而停用。1976年由Endo等人在日本于桔青霉(PenicilliumCitrinum)的提取液中发现美伐他汀(Mevastatin,原名Compactin),又名美瓦停。其他一些研究工作者证明它在动物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都有明显的降低血清TC水平的作用。后因在日本谣传它能使狗的小肠发生形态学上的改变而停止临床应用。其后在美国从土壤土曲霉菌培养基中获得洛伐他汀(Lovastatin原名Mevinolin),又名乐瓦停、美降之。在北美、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进行了广泛研究,证实它是一种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能安全有效地降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清TC水平,并在1987年获美国食物及药品管理局的批准,投入临床应用。辛伐他汀(Simvastatin,原名Synvino1in),又名塞瓦停、舒降之;以及普伐他汀(Pravastatin,原名CS514及SQ31000),又名帕瓦停、普拉固、美百乐镇,它们分别是美伐他汀的经基化和甲基化衍生物。又化学合成一种氟伐他汀(贝uvastatin,原名SRI—62320)及另一种阿伐他汀(Atorvastatin,又名Lipitor)。可以预料,将会不断出现新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二)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降血脂机制血浆脂蛋白中的胆固醇,大部分来自体内合成而不是从食物中吸收的。胆固醇体内合成的途径见图33-2。HMG—CoA还原酶使HMG—CoA转变成甲基二经戊酸(MevilonicAcid),这是一个在胆固醇体内合成过程早期的限速步骤,它受体内胆固醇代谢的调节。细胞内胆固醇库的排空,导致该酶活性增加,从而胆固醇体内合成加速。当细胞内胆固醇量增多时,该酶活性下降,胆固醇体内合成减慢。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化学结构中的开放酸部分,与HMG—CoA极为相似,对胆固醇生物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有特异的竞争性抑制作用。理论上它能抑制所有的甲基二羟戊酸代谢产物——胆固醇、多萜醇及辅酶Q的形成(图33—2)。研究证实,它虽能减少胆固醇的生成,但对总体代谢影响不大。(三)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药代动力学至今,仅能见到公开发表的这类制剂的药代动力学报道,以洛伐他汀的药代动力学资料较为详细。它是以无活性的内酯形式服用,服后在肝内迅速转变成有活性的本药的?-羟酸。其主要活性代谢产物,除这种?-羟酸外,有6-羟基衍生物及其他二种未鉴定的代谢产物。洛伐他汀及其代谢产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小肠。无论是由于未吸收的,或吸收后重新分泌入胆汁中的,均由肠道排出。不到10%的洛伐他汀由尿排出。在血浆中,这些产物均与蛋白质相结合。洛伐他汀由肝排入胆汁。肝的排泌能力部分地取决于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动物实验中,单剂洛伐他汀仅吸收30%。首次通过肝脏时,药物几乎全部被摄取。似乎不到一次口服剂量的5%进入体循环。这说明洛伐他汀作用的主要部位是肝脏,可能在小肠也有一定作用。它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至今尚未很好研究。在人体服用洛伐他汀,并不影响安替匹林(Antipyrine)的药代动力学。这提示该药并不影响细胞色素P—450系统。另外,它并不改变其他常用药如心得安及地高辛之类的代谢。可是临床经验提示,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及普伐他汀与环抱霉素(Cyclosporine)、吉非贝齐或烟酸联用,均可使患者易患肌病,偶尔甚至可患横纹肌溶解症。氟伐他汀单用或与烟酸等联用,至今尚未见有肌病的报道。烟酸及其衍生物临床应用(一)烟酸(NicotinicAcid,又名Niacin)属B族维生素。当用量超过作为维生素作用的剂量时,可有明显的调节血脂的作用。烟酸的化学结构为:烟酸易从胃肠道吸收,口服后30—60分钟血药浓度达峰值,广泛分布于机体组织,半衰期约45分钟。在肝内代谢。大剂量口服时,主要代谢产物为烟尿酸(NicotiuricAcid),N—甲基烟酰胺及2—吡啶酮衍生物。2/3以不变形式从尿排出。烟酸调节血脂的主要机制是抑制cAMP的形成,导致甘油三酯酶活性降低,脂肪组织中的脂解作用减慢,血中非酯化脂肪酸(NEFA)的浓度下降,肝脏合成VLDL减少,进一步使IDL及LDL也减少。另外,烟酸能在辅酶A(CoA)的作用下与甘氨酸合成烟尿酸,从而阻碍肝细胞利用CoA合成胆固醇。烟酸能使血中HDL-C水平升高的机制不明。烟酸调节血脂的疗效及剂量与服药前的血脂水平有关,血脂水平异常较明显,服药剂量宜大,疗效也更明显。口服烟酸3—6g/d,服药后1—4日TG开始下降,5—7日LDL-C开始下降。平均下降幅度:TC为10%-15%、LDL-C为15%-20%、TG为20%-80%,HDL-C有轻度到中度增高。经长期治疗,黄色瘤可见消退。据坚持5年以上每天服烟酸3g的报道称,平均TC下降15%、TG下降26%,总死亡率不低于对照组,但能使急性心肌梗塞存活者的再次心肌梗塞发生率下降29%。烟酸可用于除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及I型高脂蛋白血症以外的任何类型的高脂血症。严重的副作用是可使消化性溃疡活化,可加重溃疡病。能使糖耐量减低,从而使糖尿病加重。还能使血尿酸增多,甚至引起痛风。偶见肝功能受损,血清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甚至可见胆汁郁积性黄疽。出现这些反应时应及时停药,停药后可恢复。烟酸可增强降压药的扩血管作用,甚至可引起位置性低血压。由此,伴有溃疡病、糖尿病、肝功能不全及高血压病的患者应慎用本药。孕妇及授乳期妇女均不宜服用。在服药过程中,应定期复查肝功能、血糖及尿酸等,明显异常时应及时减低剂量或停药。(二)阿西莫司(Acipimox)又名氧甲吡请嗪、乐脂平(Olbetam)。是一种新的人工合成的烟酸衍生物。其化学结构:近十多年来,国外对该药的药理、临床降血脂的疗效及安全性,都作了较多的研究,也有临床应用的报道。该药口服后吸收迅速,服后2小时内血浆浓度即达高峰,半衰期为2小时。阿西莫司与血浆蛋白结合,几乎不变地从尿中排出,主要作用于脂肪组织,抑制脂肪组织释放非酯化脂肪酸,减少TG、VLDL及LDL的生成。并通过激活脂蛋白脂肪酶,加速VLDL的降解,通过抑制肝脂肪酶而增高血浆HDL水平。由此,它的适用范围与烟酸相似。它比烟酸具有如下优点:①无初效反应,半衰期较长;②抗脂肪分解作用的持续时间较长,效能较强,无非酯化脂肪酸的反跳现象;③能明显改善葡萄糖耐受性,能降低空腹血糖15%左右,不与口服降糖药发生交互作用,故能用于糖尿病患者;④不引起尿酸代谢变化,可用于高尿酸血症患者;⑤出现肝脏转氨酶高者极少;⑥服药后有面部潮红及皮肤瘙痒症状者仅6%左右,明显少于服烟酸治疗者。据国外资料,1000多例高脂血症患者,经服阿西莫司2年的结果显示,TC降25%,TG降50%,HDL-C升20%。是由1分子肌醇与6分子烟酸结合而成的酯。该药从肠道吸收后在体内缓慢代谢,逐渐水解成烟酸和肌醇,然后发挥作用。它能缓和与持久地扩张外周血管,改善脂质代谢,并有溶解纤维蛋白、溶解血栓和抗凝血作用。其降血脂的适应证与烟酸相同。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曾对烟酸肌醇酯与氯贝特(Clofibrate,又名冠心平)作过为期3个月的降血脂疗效对照观察,结果对TC均未见有明显作用,但都能明显降低血清TG水平。未见有重要副作用。由于观察例数较少,其降血脂作用未能下肯定结论。总之,多数烟酸衍生物及其缓释剂,副作用较轻,但其降血脂作用也不如烟酸强。贝特类[Fibrates)临床应用(一)氯贝特(Clofibrate)又名氯贝丁酯、安妥明、冠心平、CPIB及Atromid—S。是这类药中应用最早的一种。其化学结构:该药1962年已用于临床,早年应用甚广。氯贝特口服吸收良好,在体内迅速水解为活生产物氯苯丁酸。服药后1.5—4小时血中CPIB浓度达高峰,约95%与血浆蛋白结合。口服后,药物的85%由尿排出,其中92%-98%以水溶性葡萄糖醛酸结合形式存在。氯贝特可通过胎盘,可由乳汁排出。它主要是通过抑制腺苷酸环化酶,使脂肪细胞内cAMP含量减少,抑制脂肪组织水解,使血中非酯化脂肪酸含量减少,导致肝脏VLDL合成及分泌减少。同时它可使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增强,加速VLDL及TG的分解代谢。这些,终使血中VLDL、TG、LDL-C及TC的含量减少。另外,它还可通过抑制肝细胞对胆固醇的合成及增加胆固醇从肠道的排泄,使血中TC含量减少。多年来,世界各国对氯贝特的大量应用,已取得不少经验。世界卫生组织用双盲法大规模长期试验结果证实,氯贝特不但能降低TG,而且能降TC,能明显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但它能使服药者胆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还能使非冠心病的,诸如胆结石、肿瘤及其他各种各样病因的死亡率明显增高,从而使服药组比对照组有更高的死亡率。由此,贝特实际上已被淘汰。(二)非诺贝特(Fenofibrate)又名力平脂(Lipanthyl)。非诺贝特于1975年已有临床试验报告,至今应用甚广。其化学结构:本药口服后胃肠吸收迅速,体内分布符合二室模型。服药后4—7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a相半衰期为4.9小时,?相半衰期为26.6小时。体内迅速被组织和血浆酶分解,形成与蛋白结合的游离酸,仅10%为不变形式。24小时内排出80%。约90%的代谢产物由尿排出,小部分随粪排出。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曾对非诺贝特(54例)与益多酯(52例)的血脂调节作用进行过为期12周的疗效观察,结果证实,与治疗前比,服非诺贝特后能使血清TC、LDL-C、TG水平及TC/HDL-C比值分别下降20.3%、13.8%、53.1%及28.7%,能使血清HDL-C水平上升27.8%(P<0.01—0.001)。非诺贝特和益多酯均有明显降低血清TC、TG和升高HDL-C水平的作用,但它们降TG的作用更为明显。就对调节血脂的幅度来讲,非诺贝特比益多酯为大,但在统计学上未见有意义差别。普罗布考[Probucol]临床应用普罗布考又名丙丁酚。该药口服后吸收不到10%,如与食物同服,可获较高的血药浓度。连续服药3—4个月,血药浓度逐渐上升,其后渐趋稳定。降血脂作用与血药浓度无紧密关系。有人认为该药抑制ApoB的合成,从而减少了LDl的生成,同时由于它促进LDL的分解并促进血中的胆固醇进入胆汁随粪便排出。综合这些作用,终使血中LDL—C及TC水平下降。又由于该药能抑制ApoAI的合成而使血中HDL-C水平降低。该药调节血脂作用的强度,个体差异较大。服普罗布考后,可见血清10L—C水平下降,但末见它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服药期间,患者的跟腰黄色瘤及皮肤黄色瘤可见消退。另外,普罗布考是一种强烈的抗氧化剂,它有利于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泛硫乙胺(Pantethine)临床泛硫乙胺又名潘特生,它的分子结构是CoA的组成成分。动物实验证实,它能促进血脂的正常代谢,改善脂肪肝及酒精中毒性肝损害,能抑制过氧化脂质的形成及血小板聚集,还能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经国内外多年临床应用证实,口服0.2g/次,3次/d,TC降5.2%一15.2%,TG降23.6%一31.7%,HDL—C升10.0%一20.5%。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曾用自身对照及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法,对泛硫乙胺调节血脂的作用进行临床评价。结果显示,泛硫乙胺降TC、TG及升HDL-C的幅度与国外文献报道相近,肯定了泛硫乙胺能有意义地降低血清TC及TG水平,而虽然自身对照显示服药后血清HDL—C水平有明显上升,但安慰剂也有同样变化。由此,泛硫乙胺对HDL—C的意义,尚待进一步明确。Omega—3脂肪酸临床应用omega—3脂肪酸是指最后一个双键离甲基末端有3个碳原子。omega·3脂肪酸主要为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HnA)。以海鱼油中含量最为丰富,其中包括海鱼肉中的油,含大量EPA及DHA。海鱼油调节血脂的机制尚不十分明了。它可能抑制了肝内脂质及脂蛋白的合成,促进胆固醇从粪便中排出。另外,它还能扩张冠状动脉,减少血栓形成,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减低冠心病的发病率。这很可能是通过影响前列腺素代谢、改善血小板及白细胞功能而起作用的。大量食鱼的爱斯基摩人及北极居民,冠心病发病率很低。
在撰写药学 毕业 论文过程中,一个好的论文题目除了给整篇 文章 画龙点睛外,还直接决定着论文的内容、范围、框架结构以及选用的参考资料。下面我将为你推荐药学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够帮到你! 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一) 1. 抗生素滥用举例 2. 抗菌药合理使用 3.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现状研究 4. 药品的 广告 管理 5. 药品销售中存在的问题 6. 药物不良反应 7. 药物相互作用 8. 中西药合用的优缺点 9. 给药时间与人体生物节律 10. 药物依赖性 11. 药物代谢酶在药物合用中的作用 12. 给药方式与药物疗效 13.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14. 谈谈你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15. 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其意义 16.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不良反应调查 17. 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18.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19.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二) 1. GAP在中药发展中的应用。 2. 中药的质量控制(可以具体到某个药材或者某一种中药制剂) 3. 中药临床不良反应监控及分析(可以具体到某个药材或者某一种中药制剂) 4.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5. 请结合临床实践谈谈你对中药现代化的理解 6. 中药新制剂研制工艺研究(可以针对某一医院制剂) 7. 我国制药工业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8. 制药工艺学教学模式及 学习 方法 的探讨 9. 药物(写一具体名字)的工艺优化方法的探讨 10. 药物(写一具体名字)的合成研究 11. 相转移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2. 酶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 新药研发中药品质量控制的探讨 14. 新药研发中对溶剂的选择原则 15. 药厂“三废”处理方法的探讨 16. 药厂污水处理方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7. 高效液相色谱应用新进展 18. 固相萃取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9. “设计性”实验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0. 高效液相色谱整体柱在药物分离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三) 1. 常用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 2. 急性脑卒中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3. 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 4. 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5. 脑血管病治疗药物进展 6. 血栓形成机制及其治疗进展 7. 缺血性脑卒中单元规范化溶栓绿色通道的应用与管理 8. 支气管哮喘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9. 肺结核的药物治疗进展 10. 糖尿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11. 降血脂药物研究进展 12. 抗艾滋病药物研究进展 13. 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14. 恶性肿瘤防治现状 15.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 16.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药物治疗 17. 国内植物药研究的新进展。 18. 国外植物药研究的新进展。 19. 2010年版药典(一部)在中药质量监控中的变化。 20. 植物资源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药学毕业论文题目(四) 1. ****药品的 市场营销 策划方案 2. ****药品 市场调查 报告 3. ****医药企业营销实务中的4PS组合运用 4. ****医药企业产品策略分析 5. ****医药企业价格策略分析 6. ****医药企业 渠道 策略分析 7. ****医药企业广告策略分析 8. ****医药企业公共关系营销策略分析 9. ******医药新产品市场定位分析 10. ******公司医药代表的管理 11. ****新医改背景下医药市场的特点及营销策略 12. ****农村医药市场的特点及营销策略 13. ****传统医药保健品企业的直销分析 14. ******医药商品的“绿色营销”。 15. ****医药企业物流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6. ****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探析 17. ****平价药店的价格策略分析 18. ****药品品牌管理 19. ****地区医药企业营销人员现状调查 20. ****医药企业的营销战略选择 猜你喜欢: 1. 药学专业毕业论文 2. 药学论文题目大全 3. 药学类毕业论文题目 4. 药学毕业论文选题 5. 药学系毕业论文题目
jiàng xuè zhī yào
降血脂药可通过不同作用机理使异常升高的血脂降到正常水平。脂质主要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脂肪酸、磷脂等,它们在血浆中大多与各种特殊蛋白结合成复合物——脂蛋白。脂质不溶于水,与蛋白结合后具可溶性,随血液运行全身。
由于脂蛋白的电荷和密度不同,可通过超速离心和电泳将其分为五类:
①乳糜微粒(CM):(按重量计,90%以上为甘油三酯,5%以下为胆固醇); ②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60%为甘油三酯,10~15%为胆固醇; ③中等密度脂蛋白(IDL):含胆固醇较多;④低密度脂蛋白(LDL,β脂蛋白); 含胆固醇约50%,5%以下为甘油三酯;⑤高密度脂蛋白 (HDL,α脂蛋白);含20%胆固醇,5%以下甘油三酯,50%蛋白。HDL具有清除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目前降血脂药的研究多着重寻找降低LDL、升高HDL的药物。
根据血清所含脂蛋白不同可将高脂血症分为五型:
Ⅰ型(高乳糜型)的特点是在空腹时血中乳糜异常升高。通常是由于脂蛋白脂酶缺乏引起。血中甘油三酯与胆固醇的比例为1:0.2。此型少见,药物治疗效差,主要应用低脂质膳食。Ⅱ型(高胆固醇型)是LDL和去脂脂蛋白B升高,Ⅱa型的VLDL正常而Ⅱb型中度增加,降血脂药主要用消胆胺。Ⅲ型(β脂蛋白异常型)的血清VLDL和IDL升高,可能是由于VLDL的正常降解部分受阻所致。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相似,本型也较少见。Ⅳ型(高甘油三酯型),由于VLDL升高导致甘油三酯增加。Ⅴ型是VLDL和乳糜均增加。Ⅰ型和Ⅲ型罕见,Ⅱ,Ⅳ型相当普遍,且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需要积极治疗。
经饮食治疗后多数人的血脂能降到正常水平,近年经动物实验证明,低脂饮食可使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减轻直至消退。当饮食治疗无效时,可同时给予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期中需监测血脂水平。血脂未降,应改变剂量或更换药物。药物必需持久应用,甚至终生用药。因停药后血脂又升高到治疗前水平。
很多药物可降低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但没有一个药对所有类型高脂血症有效。目前用于治疗高脂血症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有安妥明类 (苯氧乙酸类)、烟酸和右旋甲状腺素等。通过影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代谢而降低血脂。安妥明抑制肝脏胆固醇和脂蛋白的合成并减慢释放脂蛋白的速度。烟酸抑制脂肪分解为脂肪酸,从而减少甘油三酯的合成。右旋甲状腺素促进肝脏将胆固醇转化为胆酸。这类药物主要用于Ⅲ、Ⅳ型高脂血症,也用于Ⅴ型。
口服不吸收,与胆酸形成结合物,使之排出。此类药物和β谷甾醇还能阻碍肠内胆固醇的吸收,使血浆胆固醇下降。主要用于Ⅱ型高脂血症。
新霉素类及-谷固醇因毒副作用大或疗效欠理想,这类树脂,在肠道内与胆酸呈不可逆的结合,且这类树脂在肠道内不能被吸收,从而胆酸从肠道的回吸收减少,随粪便从肠道排出的胆酸增加,由此促使肝细胞增加胆酸合成。因胆固醇是肝细胞合成胆酸的原料,胆酸合成增加,肝细胞内的胆固醇消耗就增加,肝细胞内胆固醇库存量就减少,通过反馈机制,刺激肝细胞膜加速合成LDL受体,使肝细胞膜LDL受体数目增多,活性增强,以更多地与血流中的LDL结合,并摄入肝细胞内进行代谢,终于使血液中LDL减少;LDL重量的45%左右是胆固醇,从而血清LDL-C及TC水平降低。另外,从肠道吸收胆固醇的过程中,需胆酸起乳化作用,胆酸被树脂吸附随粪便从肠道排出,势必影响胆固醇从肠道的消化吸收。由此,服用树脂类后,一般TC可降10%-20%,LDL-C可降15%-25%,TG稍有增加或无明显变化,HDL-C可能有中等量增加。本类药适合于除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以外的任何类型的高胆固醇血症。对任何类型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无效。对血清TC与TG都升高的混合型高脂血症,须与其他类型的降血脂药合用才能奏效。主要的胆酸整合剂简介如下。(一)考来烯胺(ChoIestyramine)又名消胆胺。该药是一种苯乙烯型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通常用其氯化物,分子量超过100万,不溶于水。其化学结构式:[常用剂量]4—5g/次,1—6次/d,总量每日不超过24g。服药时可从小剂量开始,l-3个月内达最大耐受量。考来烯胺的降TC作用及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效果,已经大系列长期观察所证实。美国报道了一项多医学中心的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对象为35—59岁Ⅱ型高脂蛋白血症的男性患者,随机分成二组。一组服安慰剂,另一组服考来烯胺,最大剂量每人每日服20—24g,观察7-10年,平均7.4年。治疗组TC降低13.4%,LDL-C降低20.3%,分别比安慰剂组多降8.5%及12.6%。治疗组冠心病死亡率降低24%。另外,考来烯胺还能使血清HDL-C水平有所提高。考来烯胺的主要缺点是味差及便秘。味差可用调味剂矫正,多进食纤维素可缓解便秘。另外,考来烯胺可干扰叶酸、地高辛、华法林、普罗布考(Probuc01)、贝特类(Fibrates)、他汀类(Statins)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生长期者服考来烯胺,每天应补充叶酸5mg,孕妇及授乳期的成人需更多的补充。在服考来烯胺前l一2小时服叶酸,其他药在服考来烯胺前1—4小时或在服考来烯胺后4小时服。胃肠及肝功能正常者,一般不至于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维生素缺乏症。长期服用考来烯胺者,可适当补充维生素A、D、K及钙。其他罕见的副作用是腹泻、脂痢、严重腹痛及肠梗阻。(二)考来替泊(CoIestipol)又名降胆宁。该药是一种阴离子交换树脂。[常用剂量]10—20g/次,1—2次/d。药效及副作用基本上与考来烯胺相似,但价格较便宜。(三)地维烯胺(Divistyramine)这是一种具有药理作用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常用剂量]6—12g/d。该药的降血脂适应证与副作用,均与考来烯胺相似,但临床应用不如考来烯胺与考来替泊广泛。树脂类胆酸整合剂考来烯胺及考来替泊,在国外的临床研究及应用较多,并曾作为降TC的第一线药物。国内既往所用的考来烯胺,均依赖于从国外进口,价格昂贵,加之用量大,味道差,且易引起便秘,故只在少数大医院曾用于个别特殊病例,仅有零散的临床经验。国内南京石山头制药厂已能生产考来烯胺,并由镇江医学院附属医院给164例高脂血症患者每天服国产考来烯胺16g,与94例高脂血症患者每天服非诺贝特300mg,进行为期2个月的对比观察。结果证实,与治疗前比,考来烯胺组TC、LDL-C、TG及TC/HDL-C分别下降25.1%、42.2%、4.8%及37.3%。HDL-C上升17.5%(除TGP>0.05外,其余P均<0.01)。降TC、LDL-C、TC/HDL-C及升HDL-C,考来烯胺组均明显优于非诺贝特组(P均<0.01)。治疗期间,考来烯胺组所见主要副作用为腹胀(22.5%)、便秘(11.1%),但均能耐受并顺利完成疗程。由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显示出有比胆酸整合剂更强的降TC作用及更少的副作用,即使在国外,也不再将胆酸整合剂作为降TC的第一线药物。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临床应用胆酸整合剂降TC作用是公认的,但因副作用较多,患者难以长期坚持服用。胆酸整合剂的味道虽有改善,某些副作用也可设法克服,但它们仅能阻止胆酸及胆固醇从肠道吸收,对胆固醇的体内合成无抑制作用,而大部分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中TC主要来自体内合成。由此,单用胆酸整合剂,尚不能达到理想疗效。发现的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能阻抑胆固醇的生物合成。(一)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历史与化学结构胆固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实际上在20多年前已投入临床应用,后因有副作用而停用。1976年由Endo等人在日本于桔青霉(PenicilliumCitrinum)的提取液中发现美伐他汀(Mevastatin,原名Compactin),又名美瓦停。其他一些研究工作者证明它在动物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都有明显的降低血清TC水平的作用。后因在日本谣传它能使狗的小肠发生形态学上的改变而停止临床应用。其后在美国从土壤土曲霉菌培养基中获得洛伐他汀(Lovastatin原名Mevinolin),又名乐瓦停、美降之。在北美、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进行了广泛研究,证实它是一种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能安全有效地降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清TC水平,并在1987年获美国食物及药品管理局的批准,投入临床应用。辛伐他汀(Simvastatin,原名Synvino1in),又名塞瓦停、舒降之;以及普伐他汀(Pravastatin,原名CS514及SQ31000),又名帕瓦停、普拉固、美百乐镇,它们分别是美伐他汀的经基化和甲基化衍生物。又化学合成一种氟伐他汀(贝uvastatin,原名SRI—62320)及另一种阿伐他汀(Atorvastatin,又名Lipitor)。可以预料,将会不断出现新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二)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降血脂机制血浆脂蛋白中的胆固醇,大部分来自体内合成而不是从食物中吸收的。胆固醇体内合成的途径见图33-2。HMG—CoA还原酶使HMG—CoA转变成甲基二经戊酸(MevilonicAcid),这是一个在胆固醇体内合成过程早期的限速步骤,它受体内胆固醇代谢的调节。细胞内胆固醇库的排空,导致该酶活性增加,从而胆固醇体内合成加速。当细胞内胆固醇量增多时,该酶活性下降,胆固醇体内合成减慢。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化学结构中的开放酸部分,与HMG—CoA极为相似,对胆固醇生物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有特异的竞争性抑制作用。理论上它能抑制所有的甲基二羟戊酸代谢产物——胆固醇、多萜醇及辅酶Q的形成(图33—2)。研究证实,它虽能减少胆固醇的生成,但对总体代谢影响不大。(三)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药代动力学至今,仅能见到公开发表的这类制剂的药代动力学报道,以洛伐他汀的药代动力学资料较为详细。它是以无活性的内酯形式服用,服后在肝内迅速转变成有活性的本药的?-羟酸。其主要活性代谢产物,除这种?-羟酸外,有6-羟基衍生物及其他二种未鉴定的代谢产物。洛伐他汀及其代谢产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小肠。无论是由于未吸收的,或吸收后重新分泌入胆汁中的,均由肠道排出。不到10%的洛伐他汀由尿排出。在血浆中,这些产物均与蛋白质相结合。洛伐他汀由肝排入胆汁。肝的排泌能力部分地取决于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动物实验中,单剂洛伐他汀仅吸收30%。首次通过肝脏时,药物几乎全部被摄取。似乎不到一次口服剂量的5%进入体循环。这说明洛伐他汀作用的主要部位是肝脏,可能在小肠也有一定作用。它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至今尚未很好研究。在人体服用洛伐他汀,并不影响安替匹林(Antipyrine)的药代动力学。这提示该药并不影响细胞色素P—450系统。另外,它并不改变其他常用药如心得安及地高辛之类的代谢。可是临床经验提示,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及普伐他汀与环抱霉素(Cyclosporine)、吉非贝齐或烟酸联用,均可使患者易患肌病,偶尔甚至可患横纹肌溶解症。氟伐他汀单用或与烟酸等联用,至今尚未见有肌病的报道。烟酸及其衍生物临床应用(一)烟酸(NicotinicAcid,又名Niacin)属B族维生素。当用量超过作为维生素作用的剂量时,可有明显的调节血脂的作用。烟酸的化学结构为:烟酸易从胃肠道吸收,口服后30—60分钟血药浓度达峰值,广泛分布于机体组织,半衰期约45分钟。在肝内代谢。大剂量口服时,主要代谢产物为烟尿酸(NicotiuricAcid),N—甲基烟酰胺及2—吡啶酮衍生物。2/3以不变形式从尿排出。烟酸调节血脂的主要机制是抑制cAMP的形成,导致甘油三酯酶活性降低,脂肪组织中的脂解作用减慢,血中非酯化脂肪酸(NEFA)的浓度下降,肝脏合成VLDL减少,进一步使IDL及LDL也减少。另外,烟酸能在辅酶A(CoA)的作用下与甘氨酸合成烟尿酸,从而阻碍肝细胞利用CoA合成胆固醇。烟酸能使血中HDL-C水平升高的机制不明。烟酸调节血脂的疗效及剂量与服药前的血脂水平有关,血脂水平异常较明显,服药剂量宜大,疗效也更明显。口服烟酸3—6g/d,服药后1—4日TG开始下降,5—7日LDL-C开始下降。平均下降幅度:TC为10%-15%、LDL-C为15%-20%、TG为20%-80%,HDL-C有轻度到中度增高。经长期治疗,黄色瘤可见消退。据坚持5年以上每天服烟酸3g的报道称,平均TC下降15%、TG下降26%,总死亡率不低于对照组,但能使急性心肌梗塞存活者的再次心肌梗塞发生率下降29%。烟酸可用于除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及I型高脂蛋白血症以外的任何类型的高脂血症。严重的副作用是可使消化性溃疡活化,可加重溃疡病。能使糖耐量减低,从而使糖尿病加重。还能使血尿酸增多,甚至引起痛风。偶见肝功能受损,血清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甚至可见胆汁郁积性黄疽。出现这些反应时应及时停药,停药后可恢复。烟酸可增强降压药的扩血管作用,甚至可引起位置性低血压。由此,伴有溃疡病、糖尿病、肝功能不全及高血压病的患者应慎用本药。孕妇及授乳期妇女均不宜服用。在服药过程中,应定期复查肝功能、血糖及尿酸等,明显异常时应及时减低剂量或停药。(二)阿西莫司(Acipimox)又名氧甲吡请嗪、乐脂平(Olbetam)。是一种新的人工合成的烟酸衍生物。其化学结构:近十多年来,国外对该药的药理、临床降血脂的疗效及安全性,都作了较多的研究,也有临床应用的报道。该药口服后吸收迅速,服后2小时内血浆浓度即达高峰,半衰期为2小时。阿西莫司与血浆蛋白结合,几乎不变地从尿中排出,主要作用于脂肪组织,抑制脂肪组织释放非酯化脂肪酸,减少TG、VLDL及LDL的生成。并通过激活脂蛋白脂肪酶,加速VLDL的降解,通过抑制肝脂肪酶而增高血浆HDL水平。由此,它的适用范围与烟酸相似。它比烟酸具有如下优点:①无初效反应,半衰期较长;②抗脂肪分解作用的持续时间较长,效能较强,无非酯化脂肪酸的反跳现象;③能明显改善葡萄糖耐受性,能降低空腹血糖15%左右,不与口服降糖药发生交互作用,故能用于糖尿病患者;④不引起尿酸代谢变化,可用于高尿酸血症患者;⑤出现肝脏转氨酶高者极少;⑥服药后有面部潮红及皮肤瘙痒症状者仅6%左右,明显少于服烟酸治疗者。据国外资料,1000多例高脂血症患者,经服阿西莫司2年的结果显示,TC降25%,TG降50%,HDL-C升20%。是由1分子肌醇与6分子烟酸结合而成的酯。该药从肠道吸收后在体内缓慢代谢,逐渐水解成烟酸和肌醇,然后发挥作用。它能缓和与持久地扩张外周血管,改善脂质代谢,并有溶解纤维蛋白、溶解血栓和抗凝血作用。其降血脂的适应证与烟酸相同。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曾对烟酸肌醇酯与氯贝特(Clofibrate,又名冠心平)作过为期3个月的降血脂疗效对照观察,结果对TC均未见有明显作用,但都能明显降低血清TG水平。未见有重要副作用。由于观察例数较少,其降血脂作用未能下肯定结论。总之,多数烟酸衍生物及其缓释剂,副作用较轻,但其降血脂作用也不如烟酸强。贝特类[Fibrates)临床应用(一)氯贝特(Clofibrate)又名氯贝丁酯、安妥明、冠心平、CPIB及Atromid—S。是这类药中应用最早的一种。其化学结构:该药1962年已用于临床,早年应用甚广。氯贝特口服吸收良好,在体内迅速水解为活生产物氯苯丁酸。服药后1.5—4小时血中CPIB浓度达高峰,约95%与血浆蛋白结合。口服后,药物的85%由尿排出,其中92%-98%以水溶性葡萄糖醛酸结合形式存在。氯贝特可通过胎盘,可由乳汁排出。它主要是通过抑制腺苷酸环化酶,使脂肪细胞内cAMP含量减少,抑制脂肪组织水解,使血中非酯化脂肪酸含量减少,导致肝脏VLDL合成及分泌减少。同时它可使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增强,加速VLDL及TG的分解代谢。这些,终使血中VLDL、TG、LDL-C及TC的含量减少。另外,它还可通过抑制肝细胞对胆固醇的合成及增加胆固醇从肠道的排泄,使血中TC含量减少。多年来,世界各国对氯贝特的大量应用,已取得不少经验。世界卫生组织用双盲法大规模长期试验结果证实,氯贝特不但能降低TG,而且能降TC,能明显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但它能使服药者胆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还能使非冠心病的,诸如胆结石、肿瘤及其他各种各样病因的死亡率明显增高,从而使服药组比对照组有更高的死亡率。由此,贝特实际上已被淘汰。(二)非诺贝特(Fenofibrate)又名力平脂(Lipanthyl)。非诺贝特于1975年已有临床试验报告,至今应用甚广。其化学结构:本药口服后胃肠吸收迅速,体内分布符合二室模型。服药后4—7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a相半衰期为4.9小时,?相半衰期为26.6小时。体内迅速被组织和血浆酶分解,形成与蛋白结合的游离酸,仅10%为不变形式。24小时内排出80%。约90%的代谢产物由尿排出,小部分随粪排出。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曾对非诺贝特(54例)与益多酯(52例)的血脂调节作用进行过为期12周的疗效观察,结果证实,与治疗前比,服非诺贝特后能使血清TC、LDL-C、TG水平及TC/HDL-C比值分别下降20.3%、13.8%、53.1%及28.7%,能使血清HDL-C水平上升27.8%(P<0.01—0.001)。非诺贝特和益多酯均有明显降低血清TC、TG和升高HDL-C水平的作用,但它们降TG的作用更为明显。就对调节血脂的幅度来讲,非诺贝特比益多酯为大,但在统计学上未见有意义差别。普罗布考[Probucol]临床应用普罗布考又名丙丁酚。该药口服后吸收不到10%,如与食物同服,可获较高的血药浓度。连续服药3—4个月,血药浓度逐渐上升,其后渐趋稳定。降血脂作用与血药浓度无紧密关系。有人认为该药抑制ApoB的合成,从而减少了LDl的生成,同时由于它促进LDL的分解并促进血中的胆固醇进入胆汁随粪便排出。综合这些作用,终使血中LDL—C及TC水平下降。又由于该药能抑制ApoAI的合成而使血中HDL-C水平降低。该药调节血脂作用的强度,个体差异较大。服普罗布考后,可见血清10L—C水平下降,但末见它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服药期间,患者的跟腰黄色瘤及皮肤黄色瘤可见消退。另外,普罗布考是一种强烈的抗氧化剂,它有利于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泛硫乙胺(Pantethine)临床泛硫乙胺又名潘特生,它的分子结构是CoA的组成成分。动物实验证实,它能促进血脂的正常代谢,改善脂肪肝及酒精中毒性肝损害,能抑制过氧化脂质的形成及血小板聚集,还能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经国内外多年临床应用证实,口服0.2g/次,3次/d,TC降5.2%一15.2%,TG降23.6%一31.7%,HDL—C升10.0%一20.5%。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曾用自身对照及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法,对泛硫乙胺调节血脂的作用进行临床评价。结果显示,泛硫乙胺降TC、TG及升HDL-C的幅度与国外文献报道相近,肯定了泛硫乙胺能有意义地降低血清TC及TG水平,而虽然自身对照显示服药后血清HDL—C水平有明显上升,但安慰剂也有同样变化。由此,泛硫乙胺对HDL—C的意义,尚待进一步明确。Omega—3脂肪酸临床应用omega—3脂肪酸是指最后一个双键离甲基末端有3个碳原子。omega·3脂肪酸主要为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HnA)。以海鱼油中含量最为丰富,其中包括海鱼肉中的油,含大量EPA及DHA。海鱼油调节血脂的机制尚不十分明了。它可能抑制了肝内脂质及脂蛋白的合成,促进胆固醇从粪便中排出。另外,它还能扩张冠状动脉,减少血栓形成,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减低冠心病的发病率。这很可能是通过影响前列腺素代谢、改善血小板及白细胞功能而起作用的。大量食鱼的爱斯基摩人及北极居民,冠心病发病率很低。
你还是去专业一点的网站吧 什么丁香园 什么医学论坛吧论文吗 不是有论文库吗~~~~~~~~~~~~~~~~~~~~~~~~~~~~~~~~~~~~~~~~~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成果与进展,包括有效化学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全方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的药理追踪等。 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病的主要临床应用形式,复方中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在阐明中医的方药理论,揭示中药的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优化制剂工艺,制定质控标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走向国际市场等方面均具重要意义。笔者就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1研究方法与途径 迄今,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无论在思路还是在技术与方法等诸方面仍处探索阶段,不少作者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和构思,如余亚纲的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系统分离与鉴定的三元设计方案〔1〕,薛燕等提出的中药复方多成分经多途径协同作用的霰弹理论〔2〕以及周俊的中药复方天然组合化学库与多靶作用机制〔3〕等,这些对于如何开展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关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与途径,目前可归纳成如下3个方面:1)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对全方制剂进行定性与定量。2)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和鉴定。 3)以药效为标准追踪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 2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定性与定量 确定单味药主要有效化学成分作为指标性物质(marker substances),采用各种分离与分析技术,对复方全方、各药配伍及各单味药制剂中指标性物质(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并探讨制备条件(药材粒度、煎煮器具、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加热温度、包煎与另煎以及先煎与后下等)、制备方式(单煎、分煎和合煎)、配伍和剂型等对指标性物质(成分)质和量的影响。此类研究工作开展较多,也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四物汤由当归、地黄、芍药和川芎组成,袁久荣等〔4〕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测定了四物汤各药单煎、分煎和合煎液中的阿魏酸、8种微量元素、17种氨基酸及水溶性煎出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加热条件下合煎时,各成分间具有增溶效应。钟立贤等〔5〕测定并比较了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芍药和甘草等组成)各药单煎、分煎及合煎液中麻黄碱的含量,结果显示合煎液中麻黄碱含量最低,此系甘草酸与麻黄碱作用产生沉淀所致,但合煎液与分煎液的药效并无显著差异,说明虽然甘草酸与麻黄碱形成沉淀,但口服后在体内仍具药效,因此对中药复方煎煮过程中产生的沉淀应慎重考虑其取舍。四逆汤由附子、甘草和干姜组成,张宇等〔6〕对附子与甘草、附子与干姜及三味药配伍前后主要有效成分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结果表明附子与干姜配伍时,具毒性的乌头碱类含量升高;而附子与甘草配伍时,乌头碱类含量降低,说明中医“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缓”理论具有一定科学依据。 六味地黄汤为补阴名方,严永清等〔7~9〕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方剂因制备工艺不同,其化学成分的质与量也不尽一致;复方化学成分不等于各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加和;合煎液中化学成分种类多于分煎液。朱永新等〔10〕发现生脉散水煎剂中人参皂苷Rg3和Rh1等含量明显高于单味人参水煎 剂,由此推测在加热煎煮过程中发生了人参皂苷的水解转化,结果使原来在单味药中属微量成分的Rg3和Rh1在复方中成为主要成分。严永清等〔7〕则在比较生脉散中人参、麦冬和五味子合煎与分煎液化学成分差异时发现,合煎液中人参总皂苷的含量低于分煎液,而在血流动力学以及对心肌作用和临床疗效观察上,合煎液效果优于 分煎液,据此推测人参皂苷Rg3和Rh1等可能是该方某些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的活性成分。魏慧芬等〔11〕对小半夏加茯苓汤及方中各单味药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复方中生物碱含量低于半夏单味药,而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各单味药,认为高含量的氨基酸对发挥该方的和胃止呕作用有益。 五仁液系山楂核等多种中药提取制成的一种杀菌剂,涂家生等〔12〕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富含酚类、苯甲酸类和脂肪酸等具抗微生物作用的有效成分,并以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类有效成分的相对含量。枳术丸由枳实和白术组成,罗尚凤等〔13〕采用GC/MS法测定了其制备过程中苍术酮、苍术内酯、羟基苍术内酯和脱水羟基苍术内酯等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炮制时白术中的苍术酮可氧化生成苍术内酯和羟基苍 术内酯,而在与枳实组方时苍术内酯和羟基苍术内酯又可还原成苍术酮,并讨论了这一化学变化的原因。 3用植化法对化学成分提取、分离与鉴定 将中药复方视为一个整体,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可全面分析复方化学成分是什么,与单味药成分比较有何区别以及有无新化合物生成等。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报道不多。 全文地址: 共三页
妊娠血糖高怎么办?孕期血糖高吃什么降的快?怀孕了!全家欢喜,可是孕期血糖高了,真是愁坏了孕妈,孕期血糖高该怎么才才能降血糖哪?在孕期作为“手中宝”这样的地位,加重美食那是应接不暇,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吃不到的!结果自己是吃嗨了,但是血糖也跟着嗨起来了!而孕期糖尿病失控的具体风险包括胎儿畸形、先兆子痫、巨大儿、宫内胎儿死亡、新生儿低血糖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此外,妊娠期糖尿病增加了后代患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其实在孕期我们 只要保持营养均衡,不需要什么补吃什么?像日常的蔬菜、主食、豆制品、肉类等都应该涉及,而且无论你怀孕前有糖尿病,还是怀孕期间患上糖尿病,你都需要密切关注你的血糖水平。且在饮食中应该搭配HICIBI血糖能量调控进行孕期控糖值,让“多余”的糖不被小肠吸收,分离出来更好蛋白质食物能获得充分利用,这样营养均衡,且不应担心血糖的升高,才能让宝宝健康生长!。
为什么孕期容易血糖高
产科主任说,女性怀孕的时候对糖的吸收能力增强,代谢能力相对减弱,
而且一些孕妈妈食量加大,不注意节制,或者孕妈妈内 分 泌紊乱等。又不怎么运动的话,就会造成身体里面的大部分糖分没有办法代谢,造成血糖升高。
目前妊娠尿糖病的孕产妇正逐年提高,从以前的不到百分之1到现在的百分之30,每5个孕妇当中就有1个是尿糖病,所以每位孕妈妈都要积挤预防这种病症的发生。
除了吃东西方面要注意,有糖尿病家族史、孕期血糖检测多次超标、年龄在30岁以上、体重大于90公斤、反复自然流产并且宝宝偏大或羊水过多,都是患妊娠糖尿病的很大的原因。
好!接下来我们来一一分析孕期血糖高到底和什么有关,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超重是患妊娠尿糖病的弟1诱因
肥胖容易诱发妊娠尿糖病,孕妈妈体重增长过快、过多危害很大,如果过于肥胖,可能会造成妊娠高皿压、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症,特别是妊振尿糖病及其并发症。
一、孕期胖是怎么造成的呢?
美国发表《整体健康来自何方》中提到,在孕期糖让你的体重增加,让你堆积更多的脂肪,这些糖会绕过你的自然激 素系统,让你不知道自己已经饱了,引诱你的过度饮食。他欺你的大脑,让你的大脑以为你还饿着,还需要吃下更多的东西,它引你走向肥胖、尿糖病等。(糖分为单糖、多糖、添加糖、果糖。单糖的食物有白面包、白糖、大米、果糖;多糖包括蔗糖、麦芽糖、淀粉、果胶、纤维糖,主要存在于谷类、薯类。)(怀孕期间血糖高怎么办?孕妇血糖高吃什么降血糖?刺痛千万孕妈)
二、在欧盟(糖年消费量-18,800,000T),孕期血糖高全球排名弟二,欧洲人一直在寻找食物摄入后,如何阻断人体对糖分的吸收?孕期摄人多少糖会过量呢?
美国心脏协会对不同的饮食方案给出了相同的答案:女性孕期每日摄人的添加糖,不应超过6茶匙。但是我们要知道:像日产喝的一瓶550毫升的苏打水中,就含有将近20茶匙的糖。想要控糖真的很难!不过在201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发表《你吃多少糖,你会惊呆的》多糖、单糖、果糖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果没有HICIBI减缓消化过程,糖就会一下涌入血液中,被人体摄入吸收后,你的身体就会做出反应,
帮助糖分吸收,囤积在身体中用作能 量。。
在欧洲控制孕期体重在辅助降低血糖的时候,运用非药品HICIBI阻断食物中多余糖分提取物,这种自然的糖分化酶把食物中的多余糖剥离出,经胃肠道排出体外,不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不作用于大脑中 枢,降低血糖的同时不抑制食欲,也无负作用对于血糖高的孕妇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食物被阻断了多余的糖后的营养成分经血液运输到各组织细胞进行合成代谢和分化代谢,此时的孕妇就是远离了高糖的风险。。
作为过来人,我们都知道在孕期是到了饭点没胃口,一过饭点就食欲全开,所以在饮食中我们也可以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素的食品,注意维生素、铁、钙的补充。上午和下午要是饿的话可以吃一些水果,但是每天吃的水果不要超过200克,同时最好选择一些含糖量低的水果。
并且,在怀孕第24周和第28周,准妈妈要到院所进行血糖测定,要是检查的时候连续两次的空腹血糖均大于5.8毫摩尔/升,那么就有可能性会患妊娠糖尿病。如果已经换上,也不用过于担心,你可以根据以上进行控糖!要是检查出来的结果是正常的,那么准妈妈还是要保持合理饮食、多运动的习惯。
三、所以孕期一定要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待别是内。如果孕期过重,且已经造成血糖过高,那么孕妈就会羊水过多,增加早产风险,剖腹产或难产的风险(由于婴儿体重等原因),妊娠高血压或子痫前期(高血压和肿胀),而且出生后仍有糖尿病或未来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出生后5至10年内有20%至50%的风险)。
所以对于孕前超重的孕妈妈,在孕期更要合理饮食,要控制在比普通孕妈妈增重少一些,这样才能避免妊娠尿糖病的发生。体重高容易导致胎宝宝过大。还有以上危险。(。
而对于宝宝来说导致胎宝宝胎肺成熟减慢。胎宝宝易患肺透明膜病,也容易早产。新出生儿容易发生低血糖,出现吞咽困难、苍白、颤抖、呼吸困难、躁动等症状。
如果宝宝在出生时比正常体重大(超过4公斤9磅),那么还有可能出现出生时低血糖(血糖水平下降),婴儿出生时有肩膀卡在产道中的危险,成年早期肥胖和葡萄糖不耐受的风险(尤其是出生体重超过4公斤或9磅时)
因为孕期血糖高不仅危害着妈妈,同样也在伤害着宝宝,所以在2001年——2010年来欧盟的研究人员,用将近10年来观察14582名欧洲和亚洲的孕期女性,在孕期到底应该怎么控糖才是能被大众所接受的!
结果显示:亚洲女性孕产期间以补和养为主,欧洲高教育的和法国女性得知孕期1天开始,就是在想方设法,让每天吃的营养继续吸收,而多余的热量脂肪,不被这三种孕产激 素发现,她们开始每天摄入超过26克HICIBI孕产期平衡营养群(阻断产后补的多余热量、脂肪、糖、淀粉等碳水化合物的囤积;直接阻断人体当天食物中糖分的吸收,从源头控制糖量,打破人体三羧酸循环消耗了人体内积攒的多余糖分,从两方面控制孕期血糖不超标),法国孕期女性尤为显著,在孕期280天内可以更好控制血糖健康!而且也容易被孕妈坚持!。
●三大分娩激 素水平的上升是弟二诱因
在孕期,孕酮升高了大约100倍,雌激 素水平比孕前直线上升了15倍,脂肪能力高了30倍,而且在孕期我们每个时期所需的食物不同,是因为我们的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帮助你的宝宝成长和健康。而你荷尔蒙的变化会影响你的身体如何制造和使用胰岛素。在怀孕后期,你可能会变得更加胰岛素抵抗,因此血糖会升高。
而且我们的孕激 素尤其是孕酮,导致肠道运动减缓,使胃部肌肉松懈,延缓了食物和胃酸从胃部通过的时间,所以食物和胃酸在胃部停留的时间比怀孕以前要久很多。
如此这般,怀孕后身体对热量和脂肪的囤积能力如此之强,难怪我们的身体和大脑都不得不改头换面,这让妈妈们烦恼的是——对食物的渴望是越来越强。
这和上面观点很像是因果关系,由于三大分娩激 素水平的上升——出现对食物的渴望,同时大量囤积食物的脂肪和热量、消化不好——体重上升过高过快。
因此只要解决患妊娠尿糖病的弟1诱因——超重的风险就可以稳定激愫水平紊乱带来的血糖问题。。
孕妇血糖高吃什么降血糖?
既然已经知道了上述原因,那么孕期血糖高,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吃哪?
一.注意餐次分配。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宝宝们也越来越金贵,很多孕妇在怀孕期间各种进补,吃进去的远远超出自己身体真实需要的营养,常常大补特补,甚至为了满足自己口欲去吃一些高糖、高脂食物,而这些食物会引发胰岛素分泌需求增多。
但如果此时胰岛素功能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负担时,最终就会引起孕妇空腹血糖高的问题。所以孕期要少吃多餐,将每天应摄取的食物分成五六餐。
特别要避免晚餐与隔天早餐的时间间隔过长,可在睡前吃些点心。每日的饮食总量要控制好。当然也可以补充HICIBI富含的w- 6脂肪酸有利于改进血糖控制能力,将“多余”的糖不被小肠吸收,分离出来更好蛋白质食物能获得充分利用,更有作用在胎儿生长发育当中。。
二.多摄取膳食纤维。
在可摄取的分量范围内,多摄取高膳食纤维食物,如以糙米或五谷米饭代替白米饭,增加蔬菜的摄取量,吃新鲜水果,不喝饮料等,但千万不可无限量地吃水果。
三、认识GI,饮食控糖
GI值即血糖生成指数,反映的是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对血糖浓度的影响程度。
高GI值的食物容易被消化,转化成葡萄糖的速度较快。因此,进食高GI值的食物,血糖升高快且升幅大。反之则减少,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高低搭配,将高GI的食物与低GI的食物相搭配就能有效地减少GI。
像我们日常吃的奶类、蛋类、鱼肉、豆制品、主食和HICIBI配合食用。较多的蛋白质有利于延缓消化速度,提升饱腹感,所以在控制妊娠高血糖的过程中,碳水化合物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HICIBI和蛋白质食物搭配食用的做法,也能保证在充足的饮食后避免体重上升的情况下,
四.只吃低热量、低脂肪的食物可以吗?
不可以!一方面,传统上说孕期女性食用低热量、低脂肪、高淀粉的食物来控制孕期体重增长。但是因为低热量、低脂肪、高淀粉的食物,如果没有慢消化速度和充足蛋白质食物的配合,很容易令人感觉饥饿。同时,由于精白淀粉食物的血糖波动较大,孕妇容易在控制饮食之后出现低血糖情况,不仅不利于胎儿发育,而且对母子安荃也是一个隐患。
另一方面,医生给妊娠高血糖女性提出的控制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建议,往往也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在碳水化合物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出现酮症。血液中酮体水平上升,容易影响胎儿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
五.基于c的顾虑,所以只能降低血糖负荷,降低食物的餐后血糖波动,即可保证妈妈和胎儿的健康。
准妈妈在孕育过程中,由于大量储存脂肪和胎宝宝,新组织生成的需要能量消耗高于未妊娠时期,因此妊娠后准妈妈对热量的需求增加,且会随妊娠延续而持续增加(越来越胖)。
对于降低血糖负荷,降低食物的餐后血糖波动,主要的饮食调整原则:
1、选择低血糖反应的饮食措施二选一即可:
a、完全避免食用白米、白面粉制作的主食,而部分改为用全谷杂粮和淀粉豆类制作的主食等等。
b、或者为了宝宝健康,不要拒绝主食,见糖就怕!可以食用正常量的白米、白面粉制作的主食、水果,餐前、水果前配合HICIBI糖分化酶要比上来就吃饭更有利于控制血糖波动。这是主要就是利用人体糖代谢链条,来控制血糖,这样既能保持全天正常需要的热量,也能改进怕营养不足的情况,保持血糖稳定。
这样就可以在供应充足碳水化合物的同时,把餐后血糖反应降下来。同时,这个措施还能大幅度提升B族维生素和钾元素的摄入量,并且能供应更多的膳食纤维,帮助预防孕后期的大便不通畅问题。(。
2.多吃绿叶蔬菜,绿叶蔬菜不仅富含维生素B、叶酸、维生素K、钙、镁和膳食纤维,还含有大量类黄酮物质。
3、像我们日常吃的奶类、蛋类、鱼肉、豆制品、主食和HICIBI配合食用。较多的蛋白质有利于延缓消化速度,提升饱腹感,所以在控制妊娠高血糖的过程中,碳水化合物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HICIBI和蛋白质食物搭配食用的做法,也能保证在充足的饮食后避免体重上升的情况下
4、降低烹调油脂用量。油脂虽然本身不会变成血糖,但很多研究发现,摄入大量的油脂却会降低胰岛素敏锐感。对腹部脂肪超标的准妈妈而言,控制脂肪摄入量很可能和控制淀粉和糖一样重要。
5、食物烹调时保持一点咀嚼感,主食不要基煮得太过软烂。也不要打糊、打浆、榨汁食用。杂粮打糊、蔬菜打浆、水果榨汁等处理会让食物过于容易消化吸收,消化后产生的葡萄糖会快速进入血液,必然带来餐后血糖上升速度的结果。
以上饮食措施综合应用,就可以有作用地降低餐后的血糖负荷。如果能够养成这样的饮食习惯,不仅在妊娠期,在以后的生活当中,也能有作用地降低患上尿糖病的危险。同时,它们是很好的防肥措施,也是保障日常营养供应的措施。
悉尼大学研究者在超重肥胖孕妇中进行的研究表明,在保证整体营养平衡的前提下,运用HICIBI孕妇的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有所下降,实现低血糖负荷的孕期膳食有利于超重和肥胖的孕妇更有作用地控制体重,甘 油三酯、血胆固醇和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等指标都会更好。同时,早产率下降,初生婴儿的头围也更大。可见,控制血糖而营养充足的饮食对母.子双方的健康均十分有益。。
在膳食中,粮食、淀粉、豆类、薯类、水果、奶类等食物均含有碳水化合物。在悉尼大学的相关研究干预中,特别鼓励孕妇每天摄入的粮食类主食控制在180g的水平上摄取HICIBI,增加水果和奶类的摄入量,以此帮助在降低血糖负荷的同时,保证足够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同时增加维生素的摄入量,混合食物的血糖负荷值已经取降低到48~ 56,同时又有高纤维摄入量,和无营指导的孕妇相比,取得了降低巨大儿比例等效果。有一半本来适用胰岛素冶疗的孕妇通过HICIBI控制食物血糖负荷而无需胰岛素的使用。
4、选择对的食物。大多数蔬菜和水果的纤维素都比较丰富,蔬菜中如魔芋、芹菜、竹笋、香菇、木耳、各种菌类膳食纤维都很丰富。在病情控制较佳情况下(如空腹血糖<5.8mmol/L,餐后2h<6.7mmol/L),可酌情吃一些。
水果的选择如青苹果、梨、桃、草莓、柚子、桔子等。西瓜、香蕉血糖指数较高,要少吃或不吃。如果血糖控制实在不理想,建议食用黄瓜、西红柿等代替水果。
少吃或不吃含有单糖的食物和饮料,例如汽水、果汁、果味茶及大部分甜点、巧克力、果酱等,这些食物升高血糖水平能力非常强大而迅速。此外,土豆、山芋等高淀粉食物,以及花生、瓜子、核桃等油脂类食物也要少吃或不吃。。
有文章对有关孕期高血糖女性血糖控制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结果表明HICIBI控制食物血糖负荷做出低血糖反应的饮食方式确实能够改进峰低准妈妈使用胰岛素的比例,而且控制准妈妈血糖负荷值之后,新宝宝 成为巨大儿的风险降低了。
相比而言,仅仅限 制总能 量摄入或者只减少碳水化合物,却并没有获得这样的好效果。换句话说,准妈妈“吃对”要比“吃少”更有意义,吃HICIBI调整后的低血糖反应的三餐,既能保证饮食多样化,避免母亲饥饿,让胎儿获得足够的营养,又能避免妊娠高血糖带来的各种不莨后果。
不过,相关研究结果也提示,孕期糖筛在26—28周进行,似乎已经偏晚。到蕞后3个月再开始用限 制主食血糖负荷值、增加膳食纤维等措施来控制血糖和体重增加,效果可能会不够理想。如果能够在怀孕前3个月就预防孕期高血糖风险(毕竟现在的美食诱 惑中糖是比不可以少的添加了),在怀孕刚开始时开始调整饮食运用HICIBI控制食物血糖负荷,会更有希望获得好的结果。。
此外还有一个忠告,就是高血糖的准妈妈一定要注意适 当增加体力活动。饭后半小时能不坐下,而是站起来活动一下,比如散散步,在家里走一走,做些轻松的家务都可以,这样可以及时消耗血糖,帮助控制餐后血糖高峰的高度。
运动强度按准妈妈身体承受能力来定,达到心率的百分之60就好,如果做不到,达到百分之40 50也可以。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去健身房,在教练的指导下做一做肌肉练习, 肌肉强健之后,血糖也会比较容易控制。需要注意的是,餐后2小时运动为理想,餐前运动时要谨防出现低血糖。
2018年09月14日一项国际合作研究显示,怀孕期间血糖水平过高的女性,在妊娠后长达10多年时间里患上Ⅱ型尿糖病风险会明显提高,而她们的孩子也更容易肥胖。
这项研究发表在近日的《美国医学会杂 志》上,是大规模高血糖与不莨妊娠结局随访研究的一部分,全球共有10家医学机构参与其中,样本数量大,很具有代表性。
研究结果显示,母亲孕期血糖水平升高的危害长达10多年。怀孕期间血糖水平升高的女性中,有近百分之11的人会在分娩后10年至14年内患上Ⅱ型尿糖病,有约百分之42的人会患上前驱尿糖病。而在怀孕期间血糖水平正常的女性中,这两个数字分别为百分之2和18。
研究还发现,孕期血糖水平升高的母亲所生的孩子更容易肥胖。以身体质量指数(BMI)来衡量,这些母亲所生的孩子中有百分之19的孩子会肥胖,而孕期血糖正常的母亲,孩子将来肥胖的比例为缩小为百分之4。。
研究人员表示,孕期血糖水平升高对母亲及其后代的健康会造成不莨影响,且这种影响长达10余年,对此需予以重视。
2018年11月1日,“孕期血糖高人群可通过HICIBI孕产期平衡营养群组专注调 理成为孕期血糖正常值”终于被证实了,一万例因为孕期血糖高妈妈 案中,成功率高达百分之87以上,平均回归到孕期血糖正常值。几乎每个孕期妈妈都能通过HICIBI孕产期平衡营养群组I调整血糖回归健康状态。
CLR WHO明确法国HICIBI解决孕期血糖问题三个修护组成:
CLR WHO(全称Cell lipid reduction细胞减脂)
1、快速减脂作用:
快速调节体重、分化脂肪储存、加速新陈 代谢、可直接抑制脂肪合成,促使其分化,达到快速减脂作用
成份:白芸豆提取物、刮油藻、绿茶粉、柑橘果粉…
2、阻断每日热量:
针对性切断脂肪堆积的源头同时又不影响各种营养的吸收,解决了减肥过程的反复性和反回弹性。阻断油类、糖类、脂类。阻断脂肪吸收,阻断糖分热量吸收,阻断油质进入。
成份:中链甘 油三脂、海藻、栗子粉提取物、抗性糊精…
3、调控血糖正常值:
降低空腹血糖、改进血糖控制、激发AMPK,机体保持葡萄糖平衡,促进能量消耗。改进胰岛素抗性,增加糖代谢效率,促进胰岛素阻抗。减少热量吸收,降低升糖指数 (GI),减少淀粉、糖、脂肪的转化糖原储存!血糖恢复正常!
孕妇2小时内可降低餐后血糖40-53%,食用6周更可使糖化血色素降34% ,作用降低尿糖病并发症,并于食用一个月后降体脂肪19-25% ,预防脂肪肝、肝病变,并可抗发炎,保护全身脏器免于发炎反应伤害,安荃、无负作用。(怀孕期间血糖高怎么办?孕妇血糖高吃什么降血糖?刺痛千万孕妈)
成份:生咖啡、栗子粉、白芸豆提取物、苦瓜粉,梨果仙人掌…
对于孕妇而言,最好将空腹血糖尽量控制在3.3-5.6mmol/L,以有效保证宝宝的身体健康。
但是一些孕妈也不要过于在乎血糖的升高,因为常言道“关心则乱”因为我们现在处于孕期,虽然血糖高,但是孕期所需要的营养又是不能缺少的,所以就想上文说的那样,放平心态,不要过于吃那些高油脂、高糖分的食物,正常饮食保持营养的均衡,合理控制血糖的增高!当然也可以在孕期适当运动,但是运动原则是:准妈妈心率正常、不影响胎儿发育、不引起宫缩乐。(
中国的明清两朝,与西方的文艺复兴及资产阶级革命几乎同时代,然而,却上演着截然不同的两幕:一是封建社会日趋退幕,科学文化发展缓慢;二是活力四溅,日见朝气,经济、科学、文化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明、清:中医学的综合和集大成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成熟和渐趋停滞时期,中医学的发展也有与这个时代相近似的特征。这一时期中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1、“温病学派”形成:温病是的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早在,《内经》中就有一些零散的记述。汉代张仲景对温病的初期证候作了特征上的描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伤寒杂病论》)。宋元时,温病开始脱离伤寒学说体系,提出了热病初期应以辛凉解表为治,突破了以往一概辛温解表的治法。明清时,大瘟疫多次流行,医家们在不断探索和经验的总结中,对温病的病因、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诊断、治疗提出不少创见。如“戾气”病因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发展规律的认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诊断方法,“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需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等。正是明清时期的医家总结、革新、探索和理论上的创新发展,促使温病在理、法、方、药上自成体系,形成了较为系统而完整的温病学说,使中医学对外感热病的认识理论、诊断方法、防治措施等方面都更为系统而完善。不少领域出现了深化发展的趋势。如对生命的探讨已深入到生命的起源和原动力,有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重要论断;命门学说有了长足发展;医家们对于某些常见病有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出现了一批治疗虚劳、中风、吐血、郁证、痘疹的专家和专著。 清代出了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伟大医学家——王清任,他在《医林改错》中,纠正了以往医书中对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记载,他所创制的活血逐淤方剂,至今仍有实用价值。3、药物学成就辉煌。明代李时珍著成举世闻名的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书中内容丰富、论述广泛,所载药物多达1800余种,并附有药图1000多幅,药方10000多首,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对药物的分类,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符合进化论的观点,是当时最先进的科学分类法;书中还有对人的生理、病理、疾病症状、卫生预防等内容的正确记述,而且还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天文学、气象学等方面的内容,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对这些学科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一时期还有赵学敏著述的《本草纲目拾遗》、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兰茂的《滇南本草》等也促进了药物学的发展。4、病案格式的建立和医案专集的出版。医案的记载,首见于《史记》。到明代,形成了记录详细、项目固定的病案格式。1522年,《韩氏易通》里提出病案内容应包括望形色、闻声音、问情状、切脉、论病原、治方术六大部分,还有具体项目31项,制定了较为详细的病案格式。1584年,吴昆在其所著《脉语》中,对病案格式又作了修改补充,规定病案内容的7大部分,内容更为详备。这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理论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举措。明代起,医案专辑大量出现,1552年江瓘的《名医类案》编撰完成,这部医案专辑内容空前丰富,是对历代医家的验案及经史百家文献中所记载的重要医案的收集、总结,并进行了分类编排和评议,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清代魏之琇在《名医类案》的基础上,又写成《续名医类案》。另外,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徐大椿的《洄溪医案》等都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清隆庆二年(1568年),成立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民间医学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十八世纪末,。清代唐大烈主编了中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这在当时医学交流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明清时期,由于中外交通的发展,中外医学交流盛况空前。国外来华学习中医的或是我国把中医传到国外的人数和次数都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中医药学传到国外后,在国外继续发展,有不少人翻译著述中医药学著作,并且有些还形成了学派。如《东医宝鉴》把中医学介绍到了朝鲜。1487年日本的田代三喜来华学习中医药学,尤其崇尚李杲和朱丹溪的学说,回国后力倡李、朱学说,著有《捷术大成印可集》、《福药势剪》、《直指篇》、《医案口诀》等书,使李、朱学说在日本广为流传,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派。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anti-hypertension drugs research on the focus of the study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transferred from simply reducing blood pressure to improving patient's survival quality,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y as well as reducing blood pressure; To develop drugs which meet the demand for treatment is imperative. Developing individualized optimal dosage regimen to minimize the pain of patients.The rational use of drug, needs not only an effective control of blood pressure, but also attention to protect and reverse target organ damag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urvival quality and reduce the mortality of patients.
糖尿病、高血压、咽喉炎在中国古代中医理论中称之于“三燥”,三燥指的是“肝燥、肾燥、肺燥”,又称三焦燥,既肝焦、肾焦、肺焦,也称三焦。但是,有些医生说三焦既人体的上焦、中焦、下焦,内外相连之油膜,三焦之源上连肝气、肺气及胸膈,而上入心包络,下连小肠和大肠,前连膀胱,下焦夹室既血海室也,盾空子与皮肉,透内外出为包裹,周身之白膜,皆是三焦。三焦气行,命门相炎,布于三焦,火化而行为溺,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请之腑,上主钠,中主化,下主出。各人有各人的说法,说得也有道理。可是,在治病上是不能这样说,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咽喉炎,要用这种理论来解释的话,是不可能治病的。 而此三焦为肝、肾、肺称之也,三焦受邪,多因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肺感燥邪,耗伤津液,肺卫失和则喉干口渴,痰干咳嗽,脸色日红。肺受燥邪,肺卫失和,燥热邪气转化为肝肾,同是出现并发症,但大多数在转化过程中,它的待伏期很长,几个月,甚至几年。所以说,糖尿病、高血压,咽喉炎的发病是没有症状的。但是,也有一些患者是有症状的,如:痰干咳嗽,脸色红等症状,同时也会出现其它的干燥综合症,发病时没有症状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肝燥:肝为风木之脏,胆寄其间,胆不相火,木能生火也。肝主藏血,血生于心,下行包中,是为于血海,凡周身之海,总视血海为活乱,血海不扰,则周身之血无不随之而安,肝经其主部分,故肝主藏焉。致其能之所以藏血之故,则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设木郁为火,则血不和火发为怒,则血横决,吐血,错经,血痛,血压升高,诸症作焉.怒帮甚则狂,火太甚则夹肿面青,目赤头痛眩晕,木火克土,则口燥泄痢,饥不能食,会食逆满,皆系木郁为火之见证也。若木挟上攻,又为子借母势,肆虐脾经,痰饮泄泻,呕吐头痛,头晕之病又作矣。木之性主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症,在所不免。肝之清阳,既魂气也,故又主藏魂,血不养肝,火扰其魂,则楚遗不寝。肝又主筋,皆属肝病。分部于季胁少腹之间,凡季胁少腹疝痛,皆责于肝。其经名为厥阴,谓之尽也。阴极则变阳,故病致此,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也,血分不和,尤多寒热并见。与少阳相表里,故肝病及胆,亦能吞酸呕苦,耳聋目眩。 肝受燥邪所伤,既称“肝燥”。肝燥火热内扰肝血,循经上攻头目或肝燥火盛血压升高,气血涌盛脉络,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血压功能紊乱,皮层功能失调,失去对皮下层中枢神经的控制和调节,皮层下中枢功能紊乱,当血管舒缩,中枢长期产生缩血管冲动的兴奋性时,既可引起全身细小动脉持久收缩,血压更加不稳。另一方面,它剌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醛固酮作用于肾小管,使钠重吸收增加,钠潴留引起水潴留,结果血溶量增加。由于皮下层中枢功能紊乱,植物神经交感,神筋兴奋肾腺素和去甲肾上腺分泌增加,致使分别引起心输出血量增加,和细小动脉痊挛,加量了血压升高。故产生头晕胀痛,脸红,心率加快等症状。体肥胖者,水旺,血湿盛,更引起血压升高,心络湿,脑血管阻塞等等症状。 肺燥:肺於乾金,象天之体,又名华盖,五脏六腑受其覆昌。凡五脏六腑之气,皆能上熏于肮,以为病,故寸口肺脉,可以诊知五脏。肺之令五行制节,以其居高,清肃下行,天道下际而光明,故五脏六腑皆润利而气不亢,莫不受其制节也。肺中常有津液,润养其金,故金清火伏。若津液伤,则口渴气喘,痈痿喘咳,吐血痨症并作,皮毛者,肺之合也。故凡肤表受邪,皆属于肺,风寒袭之,则皮毛洒淅,客于肺中,则为肺胀为水饮冲肺,以其为婿脏,故畏火,亦畏寒,肺开窃于鼻,主呼吸为乞之总司,盖气根于肾,乃天水中之阳,天水循环,肾为生水之源,肺既为制气之主也。 燥邪侵犯肺卫,津液耗伤,肺表失润,亦称燥气伤肺症,又称肺燥。肺感受燥邪,耗电量伤津液,肺卫失和,或同风湿之邪化燥伤津液所致。初起感燥,燥偏寒,多病凉燥,肺喜润恶燥,职司清肃,燥犯肺易伤津,肺失滋润,则见口、唇、喉干,咳嗽不已,肠道失润,故大便于燥,尿源不足则浅少。燥袭伤津,卫气失和,若燥与寒并,寒主收引,腠理闭塞,故见无汗,脉浮数,苔薄而干燥少津,则为燥犯肺也,燥邪犯肺引起阻塞性疾病,以气道阻塞呼吸困难,肺功能不全以及肺动脉高压等多种疾病。燥热之邪侵袭手太阴肺经,由于肺主气属卫,故在肺焦病症中。燥热之邪犯身体,既可能肺同时受邪,也可能只限于肺脏受邪,邪热雍肺表热症不甚明显。病情严重时,热之燥邪既可逆转于肝或肾。肺合皮毛,主表统卫,热燥之邪儿表,卫气失和,肺失宣降,故见燥热,燥邪上扰清空则头痛,伤津则口渴,喉干。若燥邪热入里,肺失肃降,气逆于上,则痰干咳嗽,气喘,致成肺燥。 肾燥:肾于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根结丹田,内主呼吸,达于膀胱,运行于外,则为卫气,此气乃水中之阳,别名之曰命火。肾水充足,则火藏于不中者,韬光匿彩,龙雷不升,是以气足而鼻息细微,若水虚,则火不归亢,喘促虚劳,诸症并作。咽痛声哑,心肾不交,遗精失血,肿满咳逆,痰喘盗汗。如阳气不足者,则水乏于痰,凌心冲肺,发为水肿,腹痛奔豚,下痢厥冷,亡阳大汗,元气暴脱。血多,水虚则精血竭。于体主骨,骨痿故属于肾,肾病者,脐下有动气。肾上交于心,则水火既济不交则火愈亢。位在腰,则腰痛。开窃于耳,故虚则耳鸣耳聋。瞳人属于肾,虚则神水散缩或发内障,虚阳上乏,为咽喉颊赤。阳虚不能化水,则小便不利也。 燥热之邪侵入于肾,动奇肝肾之阴,肾阴亏耗,职失充养,故耳聋神失阴精充养,则神疲。阴亏不能制阳,虚热内生,则见口燥,喉干,微咳。肝于刚脏,属风木而主筋,赖肾水以涵养,热邪久羁,真阴被灼,水亏盛,筋失所养,亦系阴虚水亏,虚风内扰所致。 肾因燥热内扰,发育和代谢机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小便有粘液,呼吸功能减通等。肾受燥热,糖代谢紊乱,引起持续性血糖升高和糖果尿病,便时会病毒性粘液和起泡沫或疲乏等症状。肾与膀胱经脉相互络属,相互表里,肾受燥邪导致膀胱气化失常,既发生小便有异味,带有病毒性粘液,燥邪侵入肾转化于膀胱,燥热蕴结膀胱气不利化,所表现的症状,燥邪转化入于膀胱便饮食不节滋生燥热,致便膀胱功能失常,燥热内蕴,津液被灼等。膀胱于主津液,为胞之腑,气化乃能出,号州都之官,诸病干之也,肾是人体神经结枸的总成。 膀胱者,小便之器也。经谓“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小便虽出于膀胱,而实则肺为水之源也,上源清则下源自清,脾为水堤防,堤防利则水道利,肾又为膀胱之气,哉津液上行外运,出而为汗,则有云行雨施之象,故膀胱称为太阳经,谓水中之阳,达于外,以为卫气,乃阳之最大者也。外感则伤其卫阳,发热恶寒,其经行身之背,上头项,故头痛背反胀,皆是太阳痛。皮毛与肺合,肺又为水之源,故发汗须治肺,利水亦须治肺,水天一气之义也。
新霉素类及-谷固醇因毒副作用大或疗效欠理想,这类树脂,在肠道内与胆酸呈不可逆的结合,且这类树脂在肠道内不能被吸收,从而胆酸从肠道的回吸收减少,随粪便从肠道排出的胆酸增加,由此促使肝细胞增加胆酸合成。因胆固醇是肝细胞合成胆酸的原料,胆酸合成增加,肝细胞内的胆固醇消耗就增加,肝细胞内胆固醇库存量就减少,通过反馈机制,刺激肝细胞膜加速合成LDL受体,使肝细胞膜LDL受体数目增多,活性增强,以更多地与血流中的LDL结合,并摄入肝细胞内进行代谢,终于使血液中LDL减少;LDL重量的45%左右是胆固醇,从而血清LDL-C及TC水平降低。另外,从肠道吸收胆固醇的过程中,需胆酸起乳化作用,胆酸被树脂吸附随粪便从肠道排出,势必影响胆固醇从肠道的消化吸收。由此,服用树脂类后,一般TC可降10%-20%,LDL-C可降15%-25%,TG稍有增加或无明显变化,HDL-C可能有中等量增加。本类药适合于除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以外的任何类型的高胆固醇血症。对任何类型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无效。对血清TC与TG都升高的混合型高脂血症,须与其他类型的降血脂药合用才能奏效。主要的胆酸整合剂简介如下。(一)考来烯胺(ChoIestyramine)又名消胆胺。该药是一种苯乙烯型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通常用其氯化物,分子量超过100万,不溶于水。其化学结构式:[常用剂量]4—5g/次,1—6次/d,总量每日不超过24g。服药时可从小剂量开始,l-3个月内达最大耐受量。考来烯胺的降TC作用及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效果,已经大系列长期观察所证实。美国报道了一项多医学中心的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对象为35—59岁Ⅱ型高脂蛋白血症的男性患者,随机分成二组。一组服安慰剂,另一组服考来烯胺,最大剂量每人每日服20—24g,观察7-10年,平均7.4年。治疗组TC降低13.4%,LDL-C降低20.3%,分别比安慰剂组多降8.5%及12.6%。治疗组冠心病死亡率降低24%。另外,考来烯胺还能使血清HDL-C水平有所提高。考来烯胺的主要缺点是味差及便秘。味差可用调味剂矫正,多进食纤维素可缓解便秘。另外,考来烯胺可干扰叶酸、地高辛、华法林、普罗布考(Probuc01)、贝特类(Fibrates)、他汀类(Statins)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生长期者服考来烯胺,每天应补充叶酸5mg,孕妇及授乳期的成人需更多的补充。在服考来烯胺前l一2小时服叶酸,其他药在服考来烯胺前1—4小时或在服考来烯胺后4小时服。胃肠及肝功能正常者,一般不至于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维生素缺乏症。长期服用考来烯胺者,可适当补充维生素A、D、K及钙。其他罕见的副作用是腹泻、脂痢、严重腹痛及肠梗阻。(二)考来替泊(CoIestipol)又名降胆宁。该药是一种阴离子交换树脂。[常用剂量]10—20g/次,1—2次/d。药效及副作用基本上与考来烯胺相似,但价格较便宜。(三)地维烯胺(Divistyramine)这是一种具有药理作用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常用剂量]6—12g/d。该药的降血脂适应证与副作用,均与考来烯胺相似,但临床应用不如考来烯胺与考来替泊广泛。树脂类胆酸整合剂考来烯胺及考来替泊,在国外的临床研究及应用较多,并曾作为降TC的第一线药物。国内既往所用的考来烯胺,均依赖于从国外进口,价格昂贵,加之用量大,味道差,且易引起便秘,故只在少数大医院曾用于个别特殊病例,仅有零散的临床经验。国内南京石山头制药厂已能生产考来烯胺,并由镇江医学院附属医院给164例高脂血症患者每天服国产考来烯胺16g,与94例高脂血症患者每天服非诺贝特300mg,进行为期2个月的对比观察。结果证实,与治疗前比,考来烯胺组TC、LDL-C、TG及TC/HDL-C分别下降25.1%、42.2%、4.8%及37.3%。HDL-C上升17.5%(除TGP>0.05外,其余P均<0.01)。降TC、LDL-C、TC/HDL-C及升HDL-C,考来烯胺组均明显优于非诺贝特组(P均<0.01)。治疗期间,考来烯胺组所见主要副作用为腹胀(22.5%)、便秘(11.1%),但均能耐受并顺利完成疗程。由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显示出有比胆酸整合剂更强的降TC作用及更少的副作用,即使在国外,也不再将胆酸整合剂作为降TC的第一线药物。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临床应用胆酸整合剂降TC作用是公认的,但因副作用较多,患者难以长期坚持服用。胆酸整合剂的味道虽有改善,某些副作用也可设法克服,但它们仅能阻止胆酸及胆固醇从肠道吸收,对胆固醇的体内合成无抑制作用,而大部分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中TC主要来自体内合成。由此,单用胆酸整合剂,尚不能达到理想疗效。发现的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能阻抑胆固醇的生物合成。(一)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历史与化学结构胆固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实际上在20多年前已投入临床应用,后因有副作用而停用。1976年由Endo等人在日本于桔青霉(PenicilliumCitrinum)的提取液中发现美伐他汀(Mevastatin,原名Compactin),又名美瓦停。其他一些研究工作者证明它在动物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都有明显的降低血清TC水平的作用。后因在日本谣传它能使狗的小肠发生形态学上的改变而停止临床应用。其后在美国从土壤土曲霉菌培养基中获得洛伐他汀(Lovastatin原名Mevinolin),又名乐瓦停、美降之。在北美、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进行了广泛研究,证实它是一种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能安全有效地降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清TC水平,并在1987年获美国食物及药品管理局的批准,投入临床应用。辛伐他汀(Simvastatin,原名Synvino1in),又名塞瓦停、舒降之;以及普伐他汀(Pravastatin,原名CS514及SQ31000),又名帕瓦停、普拉固、美百乐镇,它们分别是美伐他汀的经基化和甲基化衍生物。又化学合成一种氟伐他汀(贝uvastatin,原名SRI—62320)及另一种阿伐他汀(Atorvastatin,又名Lipitor)。可以预料,将会不断出现新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二)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降血脂机制血浆脂蛋白中的胆固醇,大部分来自体内合成而不是从食物中吸收的。胆固醇体内合成的途径见图33-2。HMG—CoA还原酶使HMG—CoA转变成甲基二经戊酸(MevilonicAcid),这是一个在胆固醇体内合成过程早期的限速步骤,它受体内胆固醇代谢的调节。细胞内胆固醇库的排空,导致该酶活性增加,从而胆固醇体内合成加速。当细胞内胆固醇量增多时,该酶活性下降,胆固醇体内合成减慢。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化学结构中的开放酸部分,与HMG—CoA极为相似,对胆固醇生物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有特异的竞争性抑制作用。理论上它能抑制所有的甲基二羟戊酸代谢产物——胆固醇、多萜醇及辅酶Q的形成(图33—2)。研究证实,它虽能减少胆固醇的生成,但对总体代谢影响不大。(三)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药代动力学至今,仅能见到公开发表的这类制剂的药代动力学报道,以洛伐他汀的药代动力学资料较为详细。它是以无活性的内酯形式服用,服后在肝内迅速转变成有活性的本药的?-羟酸。其主要活性代谢产物,除这种?-羟酸外,有6-羟基衍生物及其他二种未鉴定的代谢产物。洛伐他汀及其代谢产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小肠。无论是由于未吸收的,或吸收后重新分泌入胆汁中的,均由肠道排出。不到10%的洛伐他汀由尿排出。在血浆中,这些产物均与蛋白质相结合。洛伐他汀由肝排入胆汁。肝的排泌能力部分地取决于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动物实验中,单剂洛伐他汀仅吸收30%。首次通过肝脏时,药物几乎全部被摄取。似乎不到一次口服剂量的5%进入体循环。这说明洛伐他汀作用的主要部位是肝脏,可能在小肠也有一定作用。它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至今尚未很好研究。在人体服用洛伐他汀,并不影响安替匹林(Antipyrine)的药代动力学。这提示该药并不影响细胞色素P—450系统。另外,它并不改变其他常用药如心得安及地高辛之类的代谢。可是临床经验提示,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及普伐他汀与环抱霉素(Cyclosporine)、吉非贝齐或烟酸联用,均可使患者易患肌病,偶尔甚至可患横纹肌溶解症。氟伐他汀单用或与烟酸等联用,至今尚未见有肌病的报道。烟酸及其衍生物临床应用(一)烟酸(NicotinicAcid,又名Niacin)属B族维生素。当用量超过作为维生素作用的剂量时,可有明显的调节血脂的作用。烟酸的化学结构为:烟酸易从胃肠道吸收,口服后30—60分钟血药浓度达峰值,广泛分布于机体组织,半衰期约45分钟。在肝内代谢。大剂量口服时,主要代谢产物为烟尿酸(NicotiuricAcid),N—甲基烟酰胺及2—吡啶酮衍生物。2/3以不变形式从尿排出。烟酸调节血脂的主要机制是抑制cAMP的形成,导致甘油三酯酶活性降低,脂肪组织中的脂解作用减慢,血中非酯化脂肪酸(NEFA)的浓度下降,肝脏合成VLDL减少,进一步使IDL及LDL也减少。另外,烟酸能在辅酶A(CoA)的作用下与甘氨酸合成烟尿酸,从而阻碍肝细胞利用CoA合成胆固醇。烟酸能使血中HDL-C水平升高的机制不明。烟酸调节血脂的疗效及剂量与服药前的血脂水平有关,血脂水平异常较明显,服药剂量宜大,疗效也更明显。口服烟酸3—6g/d,服药后1—4日TG开始下降,5—7日LDL-C开始下降。平均下降幅度:TC为10%-15%、LDL-C为15%-20%、TG为20%-80%,HDL-C有轻度到中度增高。经长期治疗,黄色瘤可见消退。据坚持5年以上每天服烟酸3g的报道称,平均TC下降15%、TG下降26%,总死亡率不低于对照组,但能使急性心肌梗塞存活者的再次心肌梗塞发生率下降29%。烟酸可用于除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及I型高脂蛋白血症以外的任何类型的高脂血症。严重的副作用是可使消化性溃疡活化,可加重溃疡病。能使糖耐量减低,从而使糖尿病加重。还能使血尿酸增多,甚至引起痛风。偶见肝功能受损,血清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甚至可见胆汁郁积性黄疽。出现这些反应时应及时停药,停药后可恢复。烟酸可增强降压药的扩血管作用,甚至可引起位置性低血压。由此,伴有溃疡病、糖尿病、肝功能不全及高血压病的患者应慎用本药。孕妇及授乳期妇女均不宜服用。在服药过程中,应定期复查肝功能、血糖及尿酸等,明显异常时应及时减低剂量或停药。(二)阿西莫司(Acipimox)又名氧甲吡请嗪、乐脂平(Olbetam)。是一种新的人工合成的烟酸衍生物。其化学结构:近十多年来,国外对该药的药理、临床降血脂的疗效及安全性,都作了较多的研究,也有临床应用的报道。该药口服后吸收迅速,服后2小时内血浆浓度即达高峰,半衰期为2小时。阿西莫司与血浆蛋白结合,几乎不变地从尿中排出,主要作用于脂肪组织,抑制脂肪组织释放非酯化脂肪酸,减少TG、VLDL及LDL的生成。并通过激活脂蛋白脂肪酶,加速VLDL的降解,通过抑制肝脂肪酶而增高血浆HDL水平。由此,它的适用范围与烟酸相似。它比烟酸具有如下优点:①无初效反应,半衰期较长;②抗脂肪分解作用的持续时间较长,效能较强,无非酯化脂肪酸的反跳现象;③能明显改善葡萄糖耐受性,能降低空腹血糖15%左右,不与口服降糖药发生交互作用,故能用于糖尿病患者;④不引起尿酸代谢变化,可用于高尿酸血症患者;⑤出现肝脏转氨酶高者极少;⑥服药后有面部潮红及皮肤瘙痒症状者仅6%左右,明显少于服烟酸治疗者。据国外资料,1000多例高脂血症患者,经服阿西莫司2年的结果显示,TC降25%,TG降50%,HDL-C升20%。是由1分子肌醇与6分子烟酸结合而成的酯。该药从肠道吸收后在体内缓慢代谢,逐渐水解成烟酸和肌醇,然后发挥作用。它能缓和与持久地扩张外周血管,改善脂质代谢,并有溶解纤维蛋白、溶解血栓和抗凝血作用。其降血脂的适应证与烟酸相同。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曾对烟酸肌醇酯与氯贝特(Clofibrate,又名冠心平)作过为期3个月的降血脂疗效对照观察,结果对TC均未见有明显作用,但都能明显降低血清TG水平。未见有重要副作用。由于观察例数较少,其降血脂作用未能下肯定结论。总之,多数烟酸衍生物及其缓释剂,副作用较轻,但其降血脂作用也不如烟酸强。贝特类[Fibrates)临床应用(一)氯贝特(Clofibrate)又名氯贝丁酯、安妥明、冠心平、CPIB及Atromid—S。是这类药中应用最早的一种。其化学结构:该药1962年已用于临床,早年应用甚广。氯贝特口服吸收良好,在体内迅速水解为活生产物氯苯丁酸。服药后1.5—4小时血中CPIB浓度达高峰,约95%与血浆蛋白结合。口服后,药物的85%由尿排出,其中92%-98%以水溶性葡萄糖醛酸结合形式存在。氯贝特可通过胎盘,可由乳汁排出。它主要是通过抑制腺苷酸环化酶,使脂肪细胞内cAMP含量减少,抑制脂肪组织水解,使血中非酯化脂肪酸含量减少,导致肝脏VLDL合成及分泌减少。同时它可使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增强,加速VLDL及TG的分解代谢。这些,终使血中VLDL、TG、LDL-C及TC的含量减少。另外,它还可通过抑制肝细胞对胆固醇的合成及增加胆固醇从肠道的排泄,使血中TC含量减少。多年来,世界各国对氯贝特的大量应用,已取得不少经验。世界卫生组织用双盲法大规模长期试验结果证实,氯贝特不但能降低TG,而且能降TC,能明显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但它能使服药者胆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还能使非冠心病的,诸如胆结石、肿瘤及其他各种各样病因的死亡率明显增高,从而使服药组比对照组有更高的死亡率。由此,贝特实际上已被淘汰。(二)非诺贝特(Fenofibrate)又名力平脂(Lipanthyl)。非诺贝特于1975年已有临床试验报告,至今应用甚广。其化学结构:本药口服后胃肠吸收迅速,体内分布符合二室模型。服药后4—7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a相半衰期为4.9小时,?相半衰期为26.6小时。体内迅速被组织和血浆酶分解,形成与蛋白结合的游离酸,仅10%为不变形式。24小时内排出80%。约90%的代谢产物由尿排出,小部分随粪排出。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曾对非诺贝特(54例)与益多酯(52例)的血脂调节作用进行过为期12周的疗效观察,结果证实,与治疗前比,服非诺贝特后能使血清TC、LDL-C、TG水平及TC/HDL-C比值分别下降20.3%、13.8%、53.1%及28.7%,能使血清HDL-C水平上升27.8%(P<0.01—0.001)。非诺贝特和益多酯均有明显降低血清TC、TG和升高HDL-C水平的作用,但它们降TG的作用更为明显。就对调节血脂的幅度来讲,非诺贝特比益多酯为大,但在统计学上未见有意义差别。普罗布考[Probucol]临床应用普罗布考又名丙丁酚。该药口服后吸收不到10%,如与食物同服,可获较高的血药浓度。连续服药3—4个月,血药浓度逐渐上升,其后渐趋稳定。降血脂作用与血药浓度无紧密关系。有人认为该药抑制ApoB的合成,从而减少了LDl的生成,同时由于它促进LDL的分解并促进血中的胆固醇进入胆汁随粪便排出。综合这些作用,终使血中LDL—C及TC水平下降。又由于该药能抑制ApoAI的合成而使血中HDL-C水平降低。该药调节血脂作用的强度,个体差异较大。服普罗布考后,可见血清10L—C水平下降,但末见它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服药期间,患者的跟腰黄色瘤及皮肤黄色瘤可见消退。另外,普罗布考是一种强烈的抗氧化剂,它有利于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泛硫乙胺(Pantethine)临床泛硫乙胺又名潘特生,它的分子结构是CoA的组成成分。动物实验证实,它能促进血脂的正常代谢,改善脂肪肝及酒精中毒性肝损害,能抑制过氧化脂质的形成及血小板聚集,还能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经国内外多年临床应用证实,口服0.2g/次,3次/d,TC降5.2%一15.2%,TG降23.6%一31.7%,HDL—C升10.0%一20.5%。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曾用自身对照及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法,对泛硫乙胺调节血脂的作用进行临床评价。结果显示,泛硫乙胺降TC、TG及升HDL-C的幅度与国外文献报道相近,肯定了泛硫乙胺能有意义地降低血清TC及TG水平,而虽然自身对照显示服药后血清HDL—C水平有明显上升,但安慰剂也有同样变化。由此,泛硫乙胺对HDL—C的意义,尚待进一步明确。Omega—3脂肪酸临床应用omega—3脂肪酸是指最后一个双键离甲基末端有3个碳原子。omega·3脂肪酸主要为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HnA)。以海鱼油中含量最为丰富,其中包括海鱼肉中的油,含大量EPA及DHA。海鱼油调节血脂的机制尚不十分明了。它可能抑制了肝内脂质及脂蛋白的合成,促进胆固醇从粪便中排出。另外,它还能扩张冠状动脉,减少血栓形成,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减低冠心病的发病率。这很可能是通过影响前列腺素代谢、改善血小板及白细胞功能而起作用的。大量食鱼的爱斯基摩人及北极居民,冠心病发病率很低。
降脂药是指降低血脂水平的药物。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广泛存在于人体中。它们是生命细胞的基础代谢必需物质。一般说来,血脂中的主要成份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